关于数学教材分析

关于数学教材分析

一、教材分析的意义

小学数学教材并不等于教师的讲稿。教师在授课之前,还必须深入学习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认真分析和研究教材,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在此基础上科学地组织教学内容,选用教法,精心编写教案,实施教学,以圆满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所以说,教材分析是教师的一项重要基本功,是教师备好课、上好课的前提。

在分析教材过程中,教师经常要仔细琢磨“教什么”“怎样教”“教材的知识结构、内在联系”“教学的目的要求”以及“教材的地位、作用、重点、难点、关键及蕴含的思想方法、德育因素”等问题。所以说,教材分析又是教师熟悉教材、把握教材并逐步达到驾驭教材的重要途径。教材分析既关系到教,也关系到学,意义重大而深远。 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能力,是现代教学思路的一个基本着眼点。教学过程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过程,而且是能力的培养过程。培养能力需要认识和比较各种知识的能力价值。而知识的能力价值具有隐蔽性,表现为不思则无,深思则远,远思则宽。只有通过对教材的深入分析,才可能挖掘出教材本身没有写出来的知识的能力价值,以利于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设计教学过程,选择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的确定不是随意的,它既受教学思想的指导,又受教学内容的制约。进行教材分析,同时也是在酝酿设计教学过程和选择教学方法。因而教材分析的深广程度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质量。 教材

中所讲的知识,要放在知识整体中去认识,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分析研究,以真正掌握它的内容,认识它在整个教材结构中的地位,认识与其它知识之间的联系。而这一点对提高教学质量十分重要。有些青年教师,讲课只照本宣科,书本上怎么写的,就原原本本的怎么讲,对教材缺乏分析,因而把握不住概念、规律的本质及它们间的联系,抓不住教材的重点。这是造成教学效果不好的重要原因。

二、分析教材的基本依据

分析教材时,主要应以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为依据。

(一)数学知识体系

小学数学包括多个方面、体系。认识这个知识体系,在分析教材时,才能看清教材的知识结构和体系,才能把各部分教材内容放在物理学知识体系中来理解。认识它们各自的地位和作用,才能从知识方面居高临下,深刻地理解知识的内容,作到深入浅出;才能从发展的观点掌握好知识,避免教学中的绝对化和片面性。

(二)学生学习的状况:接受水平、心理特点和思维规律

教学的一切活动都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并落实在学生学习的效果上。在教学中要充分地认识和把握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只有充分把握住学生在认识活动中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影响,才能使教学活动落实到学生身上。因而分析学生学习的接受水平、心理特点和思维规律是分析教材的另一个重要依据

1. 要按照儿童的认识规律组织教学。小学生的认识规律通常是:从直接感知、表象、概念、概念系统。所以要理解数学的抽象性,必

须有丰富的感性材料。直观教学是为学生提供必要感性材料的一种主要途径。

2. 要适应学生的思维特点,又要通过数学知识的教学,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小学数学教学中,受儿童思维发展水平的限制,有些概念,可以用描述代定义,或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提示概念的本质特征,而不下严格的定义; 但必须注意与严格定义不能矛盾。对于一些法则、运算性质等,可以通过具体事例或利用已有知识加以说明,不进行论证,但要使学生正确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同时又要通过掌握知识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逐步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方法。也就是要结合数学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方法。

3. 要逐步培养学生联系实际能力。数学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但是,小学生学到的数学知识还很少,社会生活经验还不多,不可能应用数学知识解决许多问题。所以在教学中,一方面要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入新的概念; 另一方面则要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材分析的内容

要上好课,必须先备好课。而备好课的关键之一是依据课程标准的精神,深入地分析教材,研究教材。 一般地说,分析小学数学教材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分析教材的编排体系和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逻辑性都很强的学科。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

系十分密切。小学数学教材是以数与代数为主线,与几何初步知识、统计与可能性、问题解决等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编排的。分析教材的编排体系和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可以从整体上把握各类知识在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分布,认清各类知识的来龙去脉与纵横联系,以及它们在整个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其知识基础是什么,为哪些后续知识的学习作铺垫等等。

(二)分析研究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

在认真分析教材的编排体系和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的基础上,还要根据教学要求和教材特点,并结合学生实际,分析研究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以便科学地组织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做到在教学中抓住关键,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带动全面,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教材的重点。

确定教材的重点,要以教材本身为依据。瞻前顾后,溯源探流,深刻分析研究所教的内容,并将其放到整个知识系统当中去判定其地位和价值。

教材重点与教学重点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其联系体现在教材重点是确定教学重点的依据,区别在教学重点和教材重点在表述上略有差异。以“分数的加法和减法”为例,其教材重点是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而教学重点是使学生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并能应用法则正确计算。

2、教材的难点。

小学数学教材中,有的内容比较抽象,不易被学生理解;有的内容纵横交错,比较复杂;有的内容本质属性比较隐蔽;也有的内容体现了新的观点和新的方法,在新旧知识的衔接上呈现了较大的坡度。这种教师难教,学生难学难懂难掌握的内容以及学生学习中容易产生混淆和错误的内容,通常称之为教材的难点。

例如,在两位数除多位数的除法中,试商就较为复杂。应用题从题意理解到列出算式,对小学生来说就比较复杂和困难,因此这些内容都是难点。教材的难点,一般也构成教学的难点,同样只是在陈述上略有不同。教材的难点具有双重性--消极性和积极性。通常我们对难点消极的一面关注较多,这是完全必要的。但也应当看到教材难点在教学中积极的一面,它对深化认识、发展思维以及培养创新意识和数学素养有着不可替代的功能。

3、教材的关键

教材中有些内容对掌握某一部分知识或解决某一问题起到决定性作用,这些内容就是教材的关键。一旦掌握好教材的关键,与其相关内容的教学就可以迎刃而解。例如,掌握“凑十法”是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的关键,而掌握部分积的对位原理和方法是学习多位数乘法的关键。

教材的关键和教学的关键同样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教材的关键主要是就数学知识方面而言,而教学的关键通常是指解决教学难点的突破口,它除指关键知识外,往往还包括解决难点的途径与方法。例如,“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一节,教学的关键是通过割与补,将平行

四边形拼接成长方形,从而实现由未知向已知的转化。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有时可以相同。

通过全面分析教材,准确地掌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是保证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的先决条件。

(三)分析研究教材的练习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形式多样,层次不一,角度多变的习题训练,是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思维、提高能力的必由之路。因此,练习题作为教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教材分析中应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四)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1、分析挖掘相关教材,注重思想品德教育。

2、分析挖掘相关教材,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有联系,又有区别。应当说数学思想是数学方法的升华,而数学方法是数学思想的体现。由于小学数学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它所反映出来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变多浑然一体,因此,作为一个整体提出,通常就说成数学思想方法。

四、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特点分析

一、题材源于生活──启示之一:教学要基于学生的生活

信手翻开人教版新教材,可以看到很多题材都来源于学生熟悉的生活。如一年级上册中“比长短、高矮”,教材中出现的是几个小朋友在桌上比自己的铅笔、尺子的长短,教师按小朋友的高矮来排队,“第几”中出现的是公园售票处的排队场景,“9加几”是以学校运

动会的画面切入;一年级下册中,“位置”的教学选取的就是教室的场景,在“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中,主题图提供了买气球、套圈游戏、捉迷藏、丢手绢等许多孩子们喜爱的游戏场景,“10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以一系列学校生活内容(发新书、联欢会、作业评比等)为素材引出计算问题,使原来比较枯燥的计算有了丰富的现实背景。书中大量的习题也是学生在校内和校外生活中亲身经历的,如“快乐的星期天”(认识时间)、电影院找座位(位置)、邮递员送信(位置)、作业评比(比多少应用题)、“小小商店”(数学实践活动)、到商店购买学习用品等等。这样的题材选择体现了新课程提出的“有意义的数学应该是现实的”这一理念,同时也启示我们: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应该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上,我们的教学必须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

一年级小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呈现材料的兴趣,选取他们身边熟悉的例子现身说法,不仅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能使知识得到较持久的保持,以便深入理解,为进一步建构知识奠定较好的基础。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72页)“比多少”时,教材呈现了小雪、小磊、小华三人比红花的场景,有位教师受到教材的启发:咱们班不就有红花榜吗?一学期下来,人人都有红花,何不就地取材,拿他们自己作例子来比较?于是该教师经过前一天的摸底,了解到红花最多的是15朵,最少的是2朵,正好符合例题教学的需要。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将其中两个学生的名字搬上黑板比红花,作为例题进行教学,然后请同座的两人比一比红

花数,再和你的好朋友比一比红花数。不言而喻,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下课后还在和同学比红花,对“比多少”的知识不仅能很快地理解,还能正确地加以运用。所以,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孩子们的生活,找准教学的“切入点”,会使我们的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突出解决问题──启示之二:让学生经历探索数学知识的过程 解决问题是数学活动的核心,围绕问题的解决过程,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验证、推理、交流等丰富的数学活动,是人教版小学数学新教材的又一特点。

例如,一年级下册“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一课,教材提供的情景是班级开联欢会,桌上摆着一箱24瓶的饮料和零星的9瓶,题中问“咱班有33人,这些饮料每人1瓶够吗?”,由此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样一个过程:

(1)从身边的生活实例引出计算问题,让学生通过观察,描述上述情景,并提出问题;

(2)问题转化为计算“24+9=?”;

(3)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摆小棒),自主探索计算方法;

(4)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让学生交流自己的探索成果(计算方法);

(5)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法计算“做一做”中的三道题。

从上例中不难看出,教材提供鲜活生动的场景后,非常注意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力求体现“问题情境──建立数学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我们在教学中也应该为学生创造探索

数学知识的机会和条件,关注学生每一个新知识的获取,在解决问题的数学活动中,让学生经历探索数学知识的过程。让学生经历这一过程,不仅可以体会一个数学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一个数学结论是怎样得出来的,而且通过在这个充满探索和自主体验的过程中,使学生逐步学会数学的思想方法和如何用数学去解决问题,并且获得成功的体验。

三、给予足够空间──启示之三: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人教版新教材在编排时十分注意给学生提供积极思考、充分的参与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在认真听讲、课堂练习的同时,有更多的机会去亲自探索、操作实践,与同学交流和分享探索的结果。很多例题、“做一做”的插图,都展现了小组活动、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和民主的学习气氛。例如,一年级下册“图形的拼组”这一单元提供的例题就是让学生在小组中经历拼、摆、剪的过程。教材提示要给学生分组准备一些平面图形(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的学具,让学生通过拼组活动,把一些相同的平面图形拼成一些更大的或其他的图形,如用几个相同的长方形拼成一个正方形(或长方形),或用几个大小相同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六边形(或三角形)等,使学生初步体会平面图形的关系。教材只给出了一种思路,而具体活动时学生有很大的空间,既可以拼学过的图形,也可以拼没学过的图形。拼好后互相交流

欣赏,让学生感受几何美、数学美,感受到图形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再如“统计”这一单元,教材中的例题以统计学校花坛里每种颜色的花的数量切入,统计学生喜爱什么颜色,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进行统计。在这个过程中,有分工合作(如数据的收集),有自主探索(如选择何种方式记录),有动手实践,有讨论交流,学生不断亲历、感受这些对于他们来说至关重要的学习方式。相对于获得知识来讲,这种学习方式的改善显得更为重要。教材内容的增减或许只是一个表面现象,让我们通过每一节课的教学,使孩子们“在探索的过程中形成自己对数学的理解,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逐步完善自己的想法”,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才是最根本的。

四、精心设计问题──启示之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在人教版教材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编者精心设计的问题。如“图中还可以比什么?”“还可以怎样分?”“看到每一组,还能想到什么?”“你喜欢用哪种方法?”“还可以怎样算?”“你是怎样想的?”“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怎样数比较快?”从这些问题的设置,我们不难发现它们都是开放性的,既无标准答案,又无固定模式,由此不难体会编者对学生求异思维、发散思维的引导,对学生自主意识、创新意识的鼓励,同时也启示我们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学生能否从数学的角度观察生活和周围事物,从而发现和提炼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是其数学意识强弱的重要标志。学生的问题意识越浓厚,意味着对数学现象、成因、规律、关系的探索越深刻、越充分、

越独特,也就越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我们要指导学生从这些资源中选择一定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如在“十几减九”的练习中,教材给出了一个“小猴摘桃图”,树上、树下各有一些猴子,也各有一些桃子,有的在吃、有的在摘。教师没有简单地让学生按提示的条件列式,而是抓住每一个练习的机会,指导他们观察图,然后“请四人小组讨论讨论,看看你们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结果真是出人意料:

生1:摘了13个桃,吃了9个,还剩几个?

生2:树上有3只黄猴,5只黑猴,一共有多少只猴?

生3:树下有黄猴6只,黑猴3只,一共有多少只猴?

生4:树上有8只猴,树下有9只猴,一共有几只猴?

生5:树上有4个桃,树下有13个桃,一共有多少个桃? „„

一幅图中,学生提出了六七个数学问题,列出了六七个算式。如果没有教材的开放性设计,如果教师没有认真领会教材的编排意图,如果我们的实验教师没有认真将新理念落实到每一节课,哪里会有孩子们如此之多的思维火花迸发?每一个孩子都是一粒种子,给他阳光、雨露,就会发芽。

参加实验的教师还鼓励学生收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从数学的角度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以数学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大兴路小学的孩子们在日记中写道:“星期天,我和爸

爸、妈妈从大姨妈家回来,等了一个小时的车,好不容易挤上车,在路上被警察拦住了,因为超载了6个人,被罚款300元。”“今天是羊年的第一天,我7岁了,下次羊年我是19岁。因为下次羊年要等12年,12+7=19,所以那时我19岁。”

五、体现算法多样──启示之五:尊重学生的个性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这一理念在人教版新教材的计算教学编排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从一年级上册加减法含义的教学开始就引进了算法多样化的思想,如4+1=5,教材上呈现了三种思路:点数法,1、2、3、4、5;接数法,4、5;组成法,4和1组成5。在10以内加减法和20以内加减法、100以内加减法中,“你喜欢用哪种方法?”“你还可以怎样算?”等问话更是俯拾皆是。允许学生联系生活经验探索不同的算法,相互交流、比较、创造新的算法,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

算法多样化的实质是希望每个学生能独立思考,拿出体现自己个性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对学生个性的尊重。因此教师要解放思想,开放学生的思维,只要是学生自己开动脑筋想出来的方法,对于学生来说就是好方法。教师不要急于评价,要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各种算法的特点,选择适合于自己的方法。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这样就会给他们带来成就感,渐渐地对数学产生兴趣,主动地去学习更多的数学知识。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一个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师会有不同的理解。新课程理念下,更提倡教师有自己的教学风格,但对教材的研读和感悟是第一步。只有品出了其中的内涵,悟出了其中的精髓,把握住了新课堂的脉搏,才能有效地实现教学这一“再创造”的过程。

关于数学教材分析

一、教材分析的意义

小学数学教材并不等于教师的讲稿。教师在授课之前,还必须深入学习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认真分析和研究教材,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在此基础上科学地组织教学内容,选用教法,精心编写教案,实施教学,以圆满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所以说,教材分析是教师的一项重要基本功,是教师备好课、上好课的前提。

在分析教材过程中,教师经常要仔细琢磨“教什么”“怎样教”“教材的知识结构、内在联系”“教学的目的要求”以及“教材的地位、作用、重点、难点、关键及蕴含的思想方法、德育因素”等问题。所以说,教材分析又是教师熟悉教材、把握教材并逐步达到驾驭教材的重要途径。教材分析既关系到教,也关系到学,意义重大而深远。 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能力,是现代教学思路的一个基本着眼点。教学过程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过程,而且是能力的培养过程。培养能力需要认识和比较各种知识的能力价值。而知识的能力价值具有隐蔽性,表现为不思则无,深思则远,远思则宽。只有通过对教材的深入分析,才可能挖掘出教材本身没有写出来的知识的能力价值,以利于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设计教学过程,选择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的确定不是随意的,它既受教学思想的指导,又受教学内容的制约。进行教材分析,同时也是在酝酿设计教学过程和选择教学方法。因而教材分析的深广程度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质量。 教材

中所讲的知识,要放在知识整体中去认识,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分析研究,以真正掌握它的内容,认识它在整个教材结构中的地位,认识与其它知识之间的联系。而这一点对提高教学质量十分重要。有些青年教师,讲课只照本宣科,书本上怎么写的,就原原本本的怎么讲,对教材缺乏分析,因而把握不住概念、规律的本质及它们间的联系,抓不住教材的重点。这是造成教学效果不好的重要原因。

二、分析教材的基本依据

分析教材时,主要应以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为依据。

(一)数学知识体系

小学数学包括多个方面、体系。认识这个知识体系,在分析教材时,才能看清教材的知识结构和体系,才能把各部分教材内容放在物理学知识体系中来理解。认识它们各自的地位和作用,才能从知识方面居高临下,深刻地理解知识的内容,作到深入浅出;才能从发展的观点掌握好知识,避免教学中的绝对化和片面性。

(二)学生学习的状况:接受水平、心理特点和思维规律

教学的一切活动都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并落实在学生学习的效果上。在教学中要充分地认识和把握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只有充分把握住学生在认识活动中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影响,才能使教学活动落实到学生身上。因而分析学生学习的接受水平、心理特点和思维规律是分析教材的另一个重要依据

1. 要按照儿童的认识规律组织教学。小学生的认识规律通常是:从直接感知、表象、概念、概念系统。所以要理解数学的抽象性,必

须有丰富的感性材料。直观教学是为学生提供必要感性材料的一种主要途径。

2. 要适应学生的思维特点,又要通过数学知识的教学,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小学数学教学中,受儿童思维发展水平的限制,有些概念,可以用描述代定义,或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提示概念的本质特征,而不下严格的定义; 但必须注意与严格定义不能矛盾。对于一些法则、运算性质等,可以通过具体事例或利用已有知识加以说明,不进行论证,但要使学生正确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同时又要通过掌握知识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逐步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方法。也就是要结合数学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方法。

3. 要逐步培养学生联系实际能力。数学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但是,小学生学到的数学知识还很少,社会生活经验还不多,不可能应用数学知识解决许多问题。所以在教学中,一方面要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入新的概念; 另一方面则要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材分析的内容

要上好课,必须先备好课。而备好课的关键之一是依据课程标准的精神,深入地分析教材,研究教材。 一般地说,分析小学数学教材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分析教材的编排体系和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逻辑性都很强的学科。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

系十分密切。小学数学教材是以数与代数为主线,与几何初步知识、统计与可能性、问题解决等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编排的。分析教材的编排体系和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可以从整体上把握各类知识在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分布,认清各类知识的来龙去脉与纵横联系,以及它们在整个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其知识基础是什么,为哪些后续知识的学习作铺垫等等。

(二)分析研究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

在认真分析教材的编排体系和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的基础上,还要根据教学要求和教材特点,并结合学生实际,分析研究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以便科学地组织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做到在教学中抓住关键,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带动全面,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教材的重点。

确定教材的重点,要以教材本身为依据。瞻前顾后,溯源探流,深刻分析研究所教的内容,并将其放到整个知识系统当中去判定其地位和价值。

教材重点与教学重点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其联系体现在教材重点是确定教学重点的依据,区别在教学重点和教材重点在表述上略有差异。以“分数的加法和减法”为例,其教材重点是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而教学重点是使学生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并能应用法则正确计算。

2、教材的难点。

小学数学教材中,有的内容比较抽象,不易被学生理解;有的内容纵横交错,比较复杂;有的内容本质属性比较隐蔽;也有的内容体现了新的观点和新的方法,在新旧知识的衔接上呈现了较大的坡度。这种教师难教,学生难学难懂难掌握的内容以及学生学习中容易产生混淆和错误的内容,通常称之为教材的难点。

例如,在两位数除多位数的除法中,试商就较为复杂。应用题从题意理解到列出算式,对小学生来说就比较复杂和困难,因此这些内容都是难点。教材的难点,一般也构成教学的难点,同样只是在陈述上略有不同。教材的难点具有双重性--消极性和积极性。通常我们对难点消极的一面关注较多,这是完全必要的。但也应当看到教材难点在教学中积极的一面,它对深化认识、发展思维以及培养创新意识和数学素养有着不可替代的功能。

3、教材的关键

教材中有些内容对掌握某一部分知识或解决某一问题起到决定性作用,这些内容就是教材的关键。一旦掌握好教材的关键,与其相关内容的教学就可以迎刃而解。例如,掌握“凑十法”是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的关键,而掌握部分积的对位原理和方法是学习多位数乘法的关键。

教材的关键和教学的关键同样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教材的关键主要是就数学知识方面而言,而教学的关键通常是指解决教学难点的突破口,它除指关键知识外,往往还包括解决难点的途径与方法。例如,“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一节,教学的关键是通过割与补,将平行

四边形拼接成长方形,从而实现由未知向已知的转化。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有时可以相同。

通过全面分析教材,准确地掌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是保证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的先决条件。

(三)分析研究教材的练习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形式多样,层次不一,角度多变的习题训练,是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思维、提高能力的必由之路。因此,练习题作为教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教材分析中应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四)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1、分析挖掘相关教材,注重思想品德教育。

2、分析挖掘相关教材,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有联系,又有区别。应当说数学思想是数学方法的升华,而数学方法是数学思想的体现。由于小学数学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它所反映出来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变多浑然一体,因此,作为一个整体提出,通常就说成数学思想方法。

四、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特点分析

一、题材源于生活──启示之一:教学要基于学生的生活

信手翻开人教版新教材,可以看到很多题材都来源于学生熟悉的生活。如一年级上册中“比长短、高矮”,教材中出现的是几个小朋友在桌上比自己的铅笔、尺子的长短,教师按小朋友的高矮来排队,“第几”中出现的是公园售票处的排队场景,“9加几”是以学校运

动会的画面切入;一年级下册中,“位置”的教学选取的就是教室的场景,在“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中,主题图提供了买气球、套圈游戏、捉迷藏、丢手绢等许多孩子们喜爱的游戏场景,“10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以一系列学校生活内容(发新书、联欢会、作业评比等)为素材引出计算问题,使原来比较枯燥的计算有了丰富的现实背景。书中大量的习题也是学生在校内和校外生活中亲身经历的,如“快乐的星期天”(认识时间)、电影院找座位(位置)、邮递员送信(位置)、作业评比(比多少应用题)、“小小商店”(数学实践活动)、到商店购买学习用品等等。这样的题材选择体现了新课程提出的“有意义的数学应该是现实的”这一理念,同时也启示我们: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应该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上,我们的教学必须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

一年级小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呈现材料的兴趣,选取他们身边熟悉的例子现身说法,不仅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能使知识得到较持久的保持,以便深入理解,为进一步建构知识奠定较好的基础。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72页)“比多少”时,教材呈现了小雪、小磊、小华三人比红花的场景,有位教师受到教材的启发:咱们班不就有红花榜吗?一学期下来,人人都有红花,何不就地取材,拿他们自己作例子来比较?于是该教师经过前一天的摸底,了解到红花最多的是15朵,最少的是2朵,正好符合例题教学的需要。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将其中两个学生的名字搬上黑板比红花,作为例题进行教学,然后请同座的两人比一比红

花数,再和你的好朋友比一比红花数。不言而喻,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下课后还在和同学比红花,对“比多少”的知识不仅能很快地理解,还能正确地加以运用。所以,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孩子们的生活,找准教学的“切入点”,会使我们的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突出解决问题──启示之二:让学生经历探索数学知识的过程 解决问题是数学活动的核心,围绕问题的解决过程,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验证、推理、交流等丰富的数学活动,是人教版小学数学新教材的又一特点。

例如,一年级下册“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一课,教材提供的情景是班级开联欢会,桌上摆着一箱24瓶的饮料和零星的9瓶,题中问“咱班有33人,这些饮料每人1瓶够吗?”,由此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样一个过程:

(1)从身边的生活实例引出计算问题,让学生通过观察,描述上述情景,并提出问题;

(2)问题转化为计算“24+9=?”;

(3)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摆小棒),自主探索计算方法;

(4)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让学生交流自己的探索成果(计算方法);

(5)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法计算“做一做”中的三道题。

从上例中不难看出,教材提供鲜活生动的场景后,非常注意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力求体现“问题情境──建立数学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我们在教学中也应该为学生创造探索

数学知识的机会和条件,关注学生每一个新知识的获取,在解决问题的数学活动中,让学生经历探索数学知识的过程。让学生经历这一过程,不仅可以体会一个数学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一个数学结论是怎样得出来的,而且通过在这个充满探索和自主体验的过程中,使学生逐步学会数学的思想方法和如何用数学去解决问题,并且获得成功的体验。

三、给予足够空间──启示之三: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人教版新教材在编排时十分注意给学生提供积极思考、充分的参与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在认真听讲、课堂练习的同时,有更多的机会去亲自探索、操作实践,与同学交流和分享探索的结果。很多例题、“做一做”的插图,都展现了小组活动、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和民主的学习气氛。例如,一年级下册“图形的拼组”这一单元提供的例题就是让学生在小组中经历拼、摆、剪的过程。教材提示要给学生分组准备一些平面图形(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的学具,让学生通过拼组活动,把一些相同的平面图形拼成一些更大的或其他的图形,如用几个相同的长方形拼成一个正方形(或长方形),或用几个大小相同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六边形(或三角形)等,使学生初步体会平面图形的关系。教材只给出了一种思路,而具体活动时学生有很大的空间,既可以拼学过的图形,也可以拼没学过的图形。拼好后互相交流

欣赏,让学生感受几何美、数学美,感受到图形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再如“统计”这一单元,教材中的例题以统计学校花坛里每种颜色的花的数量切入,统计学生喜爱什么颜色,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进行统计。在这个过程中,有分工合作(如数据的收集),有自主探索(如选择何种方式记录),有动手实践,有讨论交流,学生不断亲历、感受这些对于他们来说至关重要的学习方式。相对于获得知识来讲,这种学习方式的改善显得更为重要。教材内容的增减或许只是一个表面现象,让我们通过每一节课的教学,使孩子们“在探索的过程中形成自己对数学的理解,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逐步完善自己的想法”,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才是最根本的。

四、精心设计问题──启示之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在人教版教材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编者精心设计的问题。如“图中还可以比什么?”“还可以怎样分?”“看到每一组,还能想到什么?”“你喜欢用哪种方法?”“还可以怎样算?”“你是怎样想的?”“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怎样数比较快?”从这些问题的设置,我们不难发现它们都是开放性的,既无标准答案,又无固定模式,由此不难体会编者对学生求异思维、发散思维的引导,对学生自主意识、创新意识的鼓励,同时也启示我们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学生能否从数学的角度观察生活和周围事物,从而发现和提炼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是其数学意识强弱的重要标志。学生的问题意识越浓厚,意味着对数学现象、成因、规律、关系的探索越深刻、越充分、

越独特,也就越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我们要指导学生从这些资源中选择一定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如在“十几减九”的练习中,教材给出了一个“小猴摘桃图”,树上、树下各有一些猴子,也各有一些桃子,有的在吃、有的在摘。教师没有简单地让学生按提示的条件列式,而是抓住每一个练习的机会,指导他们观察图,然后“请四人小组讨论讨论,看看你们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结果真是出人意料:

生1:摘了13个桃,吃了9个,还剩几个?

生2:树上有3只黄猴,5只黑猴,一共有多少只猴?

生3:树下有黄猴6只,黑猴3只,一共有多少只猴?

生4:树上有8只猴,树下有9只猴,一共有几只猴?

生5:树上有4个桃,树下有13个桃,一共有多少个桃? „„

一幅图中,学生提出了六七个数学问题,列出了六七个算式。如果没有教材的开放性设计,如果教师没有认真领会教材的编排意图,如果我们的实验教师没有认真将新理念落实到每一节课,哪里会有孩子们如此之多的思维火花迸发?每一个孩子都是一粒种子,给他阳光、雨露,就会发芽。

参加实验的教师还鼓励学生收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从数学的角度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以数学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大兴路小学的孩子们在日记中写道:“星期天,我和爸

爸、妈妈从大姨妈家回来,等了一个小时的车,好不容易挤上车,在路上被警察拦住了,因为超载了6个人,被罚款300元。”“今天是羊年的第一天,我7岁了,下次羊年我是19岁。因为下次羊年要等12年,12+7=19,所以那时我19岁。”

五、体现算法多样──启示之五:尊重学生的个性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这一理念在人教版新教材的计算教学编排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从一年级上册加减法含义的教学开始就引进了算法多样化的思想,如4+1=5,教材上呈现了三种思路:点数法,1、2、3、4、5;接数法,4、5;组成法,4和1组成5。在10以内加减法和20以内加减法、100以内加减法中,“你喜欢用哪种方法?”“你还可以怎样算?”等问话更是俯拾皆是。允许学生联系生活经验探索不同的算法,相互交流、比较、创造新的算法,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

算法多样化的实质是希望每个学生能独立思考,拿出体现自己个性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对学生个性的尊重。因此教师要解放思想,开放学生的思维,只要是学生自己开动脑筋想出来的方法,对于学生来说就是好方法。教师不要急于评价,要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各种算法的特点,选择适合于自己的方法。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这样就会给他们带来成就感,渐渐地对数学产生兴趣,主动地去学习更多的数学知识。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一个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师会有不同的理解。新课程理念下,更提倡教师有自己的教学风格,但对教材的研读和感悟是第一步。只有品出了其中的内涵,悟出了其中的精髓,把握住了新课堂的脉搏,才能有效地实现教学这一“再创造”的过程。


相关文章

  • 小学数学课题研究选题参考题目
  • 小学数学课题研究选题参考题目 一.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研究 1.什么是学生的学习起点,在数学教学中学习起点有哪些不同的类型? 2.如何寻找与有效运用学生的学习起点? 3.对数学概念掌握.计算技能或或问题解决能力较弱的学习困难学生的个案研究. ...查看


  • 面向21世纪的小学数学课程改革与发展
  • 21世纪即将到来,人类社会正在步入信息时代,社会的发展要求教育培养出适应现代化社会生存与发展的人才.数学是基础教育的核心课程,数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直接影响着教育的质量.人才素质的培养.特别是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数学的应用在不断地深化和扩展 ...查看


  • 大学数学与高中数学衔接问题的研究
  • 大学数学与高中数学衔接问题的研究 倪诗婷.高瑜婷.孙于惠.金梦蝶 导师:李金其 摘要:大学数学和高中数学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等方面的脱节,会直接影响大学数学的教学质量.本文从浙江师范大学在校大学生角度研究高中数学与大学数学的衔接问 ...查看


  • 高等数学教材中的几个问题
  • 第18卷第2期 2002年6月新疆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OFXINJIANGEDUCATIONINSTITUIEV01.18.No.2Jun.2002 徐红岭 (新疆大学数学与系统科学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08) 摘要:本文对jZ4 ...查看


  • 教学论文题目
  • 初中数学教与学(2012.12) 1 培养直觉思维 促进智慧发展 缪宏敏; 初中数学教与学 2 "组块理论"视角下的几何教学 郑松茹; 初中数学教与学 3 数学课堂提问贵在巧 彭秋兰; 初中数学教与学 4 一堂几何复习课 ...查看


  • 最新七年级上数学教材分析全
  • 第一章从自然数到有理数 一.第一章安排了"从自然数到有理数".本章的主要内容有:回顾前两学段学过的关于"数"的知识,进一步理解自然数.分数的产生和发展的实际背景,通过学生身边的例子体验自然数与分数的意 ...查看


  • 冀教版数学书修订情况
  • 冀教版数学教科书主要修订情况 一. 关于整套教科书的修订 (一)指导思想 1.全面深入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的要求,切实推进与落实素质 ...查看


  • 2011版新课程标准解读
  • 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问答 1."新课标"前言中关于数学课程是如何描述的?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2.义务教育阶段的 ...查看


  • 小学数学课程改革与发展趋势
  • 小学数学课程改革与发展趋势 第一节 几个发达国家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简介 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数学的应用领域得到了极大的拓展.各行各业都用到数学,就像今天识字.阅读一样,数学成为公民必需的文化素养,数学教育大众化是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