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第二单元

与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配套

基础训练(含单元评价卷)语文八年级上册

参考答案

课时练习部分参考答案

第二单元

6 阿长与《山海经》

第一课时

预习反馈

一、1.hài 2.jiã 3.mù 4.雳 5.shuāng 6.惶 7.琐

8.lǔ 9.dàn 10.sǒng

二、1. 惊骇 应该 2.忌惮 禅师 3.烦琐 封锁 4.保姆 拇指

5. 针灸 脍炙人口

三、朝花夕拾 周树人 文学家 思想家 革命家

四、1. 淡薄 消失 诘问 2.又 或 却 完全

感知探究

一、1. 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对她的称呼的由来,她喜欢“切切察察”的毛病,

她的睡相,元旦的古怪仪式,她一肚子烦琐的道理,她给“我”讲长毛的故事,她谋害“我”的隐鼠。重点是写她给“我”买来了《山海经》。 2.不大佩服

(最讨厌)——不耐烦——空前的敬意(特别的敬意)——新的敬意——怀念

3. 身份低微,行为粗鲁,不被尊重;麻木,愚蠢而迷信;饶舌,多事,讲究

繁文缛节;但同时也淳朴,善良,关心孩子。

二、不同的称呼,标志着不同的身份、品位。《阿长与〈山海经〉》前一部

分所写的人物行状,多用抑笔,又是“不大佩服她”,又是“讨厌”,又是“不耐烦”,又是“麻烦”,倘用“妈妈”称呼,名实不符,用“阿长”称呼,名副其实。所以,这个题目表明文章的一半是抑笔。再则,将“阿长”与《山海经》连接起来,又是一个看似矛盾的联系,一个文盲妇女与一本古典名著怎么联系起来了呢?有什么联系呢?令人好奇。再则,题目用的是作者46岁写作时的口气,宜用“阿长”称呼,而“阿”字又有亲昵的意味。

第二课时

感知探究

一、1. 阿长之所以有这个名字,只是因为她的前任叫这个名字,而大家又叫

惯了,并非是她真的叫这个名字。久而久之,她的真名倒无人记得了。作者这样写,形象地刻画出阿长不被人重视、地位低下的劳动人民形象。此外,以名字的由来做开头,能起到使读者对阿长有个总体印象,从而很自然地引入下文的作用。

2. 摘录:①但是她懂得许多规矩,这些规矩也大概是我所不耐烦的。②然而

我有一时也对她发生过空前的敬意。③但当我哀悼隐鼠,给它复仇的时候,一面

又在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了。④这种敬意„„我惧惮她什么呢!作用:这些过渡使文章能够很自然地由一件事写到另一件事,使行文紧凑,结构严谨,浑然一体。 3.本文的语言很有特色。①朴素而饱含深情,字里行间洋溢着炽热的抒情气息。在看似平淡的叙述中,感情却表现得很真挚、亲切、炽热,流露出深长的意味。如回忆长妈妈种种坏习惯时,对她的睡相描写:“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流露出“我”对长妈妈的厌恶之情。文章结尾:“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蕴涵着“我”对长妈妈深切的怀念之情等。②诙谐而富有情趣,但又不失深沉与庄重。“切切察察”的神态,睡相的描写,吃福橘时的紧张心情,“长毛”一节的“神力”等,读后都令人忍俊不禁。但是,当长妈妈高兴地买回《山海经》以后,“我”的感情就开始变得深沉而庄重了。这种感情的变化,使得作者对长妈妈的感情表达更为真实而深切。

二、1. 表现了“我”十分震惊的心理,也表现了“我”对长妈妈产生“新的敬意”的原因。 2.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到的事情,她却能够做成功。表达了作者对长妈妈的敬佩与爱戴之情。 3.因为对这四本书“我”曾经那么“渴慕”“念念不忘”而没法得到,如今由一个谁也想不到的人给“我”买来了,当时给了“我”很大的震动,让“我”产生了感激和新的敬意,当然会视为心爱的宝书了。 4.“哥儿”的称呼,有地方特色,但更透着阿长对我的亲热、疼爱之情。“三哼经”的说法非常传神地展现出一个不识字的普通妇女形象。但就是这么一个不识字的人竟给我买到了《山海经》,所以当听了这话时,“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这一系列的感受就显得真实自然,毫不夸张了。因此这处语言描写生动传神地展现了阿长虽然不识字没文化但却淳朴、热心、关爱孩子的形象特征,非常吻合人物的特点。 5.不写阿长是怎么买到《山海经》的,给读者留下一个广阔的想象空间,想象她怎样到处打听,想象她怎样跑书店书摊,想象她操了多少心,在想象中更觉得那真是一种“伟大的神力”。在阿长问起《山海经》之前,先用大段文字写远房叔祖,为的是写“我”最初是怎么会接近该书的,怎么会渴慕得到《山海经》的,接着写为什么求之而不可得,又是怎样念念不忘,写了这些,才能说明阿长为什么使“我”大喜过望,而且感到她确有“伟大的神力”了。在阿长买来《山海经》之后,写“我”的震悚的心情,写“我”如获至宝的心情,写此后搜集的图书,通过这些,才能说明阿长怎样令人尊敬而又感激,阿长的热心对“我”的成长有怎样的意义。

拓展提升

一、略。

二、1. 一个女孩通过一瓶纯净水认识生活、改变现状的故事。 2.写出了女孩对自己家境艰难的自知和为自己“高消费”的难为情的心理。 3.“沉静”一词表现了“她”此时内心的平静,“她”已不再为贫穷而自卑,也不再为同学们的嘲笑而感到难为情,她对生活有了自己的理解。 4.女孩理解了母亲的话,决定不再为了贫穷而感到自卑。5. 略,能摘录一句话,并说出喜欢的理由,言之有理即可。

7 背影

第一课时

预习反馈

一、1.chāi 2.xiâ 3.sāng 4.jí 5.fù 6.guàng 7.chïuchú

8.zhà 9.guà 10.chān 11.tuí 12.xiâ

二、A 【解析】B 项中“典致”应为“典质”;C 项中“属咐”应为“嘱咐”;D 项中“擦试”应为“擦拭”。

三、C 【解析】“屑”应是“值得”的意思。

四、1. 叙事 朱自清散文全集 朱自清 佩弦 匆匆 背影 荷塘月色 春(答出两个即可) 春 2.形散神不散

五、父亲在车站为儿子送行。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爱和儿子对父亲的深切怀念。

感知探究

一、1. 四次。第一次:开篇点题,引出下文。第二次:集中刻画,把故事情节推向高潮。第三次:对“背影”的动态进行补充,深化主题。第四次:照应开头,引人回味,增强感情。 2.先作外貌描写,写衣帽;然后作动作描写,用特写镜头精细地描写父亲爬月台的动作,并用感情烘托这个背影。这个背影,在全部故事情节中是重中之重,是全文的主脑,最能体现父亲的爱心,所以写得这样详细。

二、1. 父亲坚持亲自送“我”到车站,送“我”上火车。 2.因为他爱子情切,别人去他不放心。 3.表明父亲放心不下,爱子情切。 4.这两个“聪明”都是“糊涂”的意思,表明“我”痛恨自己当时未能体会到父亲的深情。

第二课时

感知探究

一、1. 动作描写。本段文字主要通过对父亲攀越铁道为“我”买橘子时的动作描写,来描绘“背影”这一特定的人物外貌,进而在白描记叙中抒发感情。

2.C 【解析】C 项为无中生有,从全文看“我”的父亲并非一个生活方式古板的人,而是一个内心充满爱的人。A 、B 两项文中都能找到相应的语句。文章开篇写了祖母去世、父亲失业、家境破败,为整篇文章营造了一种惨淡的环境,渲染了悲凉的气氛,因而D 项也是正确的。 3.B【解析】A 、C 、D 三项内容都是脱离课文的主观臆测,不能在原文中找到相关信息。 4.身体很胖(或是个胖子)增加背影的感人力量(或突出父爱深情)【解析】解答第一个空,要学会定位思考,找对应语句;解答第二个空,要学会把握文章的感情线索,把问题置于全文中去考虑。

二、1. 担心儿子过分悲痛,宽慰儿子。 2.放心不下,爱子情切。

3. 担心儿子旅途中口渴,眷眷深情溢于言表。 4.临别嘱咐,惦念儿子旅途的平安。 5.担心儿子,细心关照。小结:言语中有离别的愁苦,有对儿子不谙世情险恶的担心,有对未来的忧虑,也有经济拮据的难言之隐。我们似乎听到了那位父亲拳拳的爱子之音,多好的父亲啊!

三、第一次流泪:家境惨淡,悲哀的泪。 第二次流泪:望父买橘,感动的泪。 第三次流泪:“背影”消逝,惜别的泪。 第四次流泪:思念父亲,伤心的泪。

拓展提升

一、1. 父亲过铁道为“我”买橘子祖父去世后,“我”对老哥哥的深厚感情

2. 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 3.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对老哥哥的真情,使他激动得不知说什么好 4.父子情 同情

二、1.“他期望我能胜过他自己,更胜过那些嘲笑他的人们。” 2.整天忙碌;常受人鄙视。(或:生活艰辛,身体劳累;精神疲惫。)(两个要点,意思对即可) 3.①父亲给“我”买了鞋;②父亲给了“我”钱。(两件事,意思对即可) 4.要点:①为父亲的艰辛难过;②被父亲对“我”的关心深深地感动。(两个要点,意思对即可) 5.不辜负您的期望;一定胜过您,更胜过那些嘲笑您的人。(意思对即可)

8 台阶

预习反馈

一、1.dàng 2.kāi 3.nián 4.gāngà 5.qì 6.lú

二、1.pū铺路 pù店铺 2.lîu露面 lù暴露 3.tā踏实 tà踏步

4.zuā钻研 zuàn钻头 5.mî抹墙 mǒ抹杀 mā抹布 6.zhāo高着 zháo着凉 zhe谈着话 zhuï着落 7.hã和平 hâ唱和 huï和面 huî拌和

三、1.“我”(农民的儿子) 第一 2.台阶 父亲 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

感知探究

一、1. 父亲觉得自家的台阶低,望着人家高高的台阶,羡慕不已。他不甘心低人一等,立下宏愿,也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父亲体壮如牛,吃苦耐劳,他相信自己的力量,于是下定决心,开始漫长的准备。他终年辛苦,准备了大半辈子,积铢累寸,终于建起了有九级台阶的新屋。一辈子的心愿得以实现,心头的喜悦自是无法形容。父亲为此付出的代价也是沉重的:新屋落成了,人也衰老了,身体也垮了。 2.第一,写三块青石板的来历,足见当年父亲的力气之大,后面写造新屋的时候托石板闪了腰,前后形成对比。第二,写石板粗糙,暗示当年经济条件更差。第三,写“我”在台阶上跳来跳去,表明“我”那时年幼,而新屋造好,“我”已长大成人了,说明准备盖房前后用了一二十年。第四,写父亲的脚板,写出了父亲终年的辛劳,也说明家庭的贫困。 3.文章的详略是由中心而定的,题目是“台阶”,所以主体工程可以略写,造台阶则要详写。父亲的神情很有特色:他奋斗了大半辈子,高高的台阶就要砌起来了,新屋就要完工了,他心里的高兴是无法形容的;他一辈子老实厚道低眉顺眼,高兴起来也自有他高兴的样子。 4.父亲是一个非常要强的农民。他有志气,不甘人后,他要自立于受人尊重的行列,他有长远的生活目标,他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父亲又是一个老实厚道的农民。他用诚实的劳动兴家立业,不怕千辛万苦。同时,父亲身上有着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当九级台阶砌好后,他却不好意思坐上去。

二、1. 因为他觉得坐太高了和人打招呼有些不自在,所以回答错了。这反映了父亲身上有着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品质。 2.父亲干了一辈子,劳动就是生命,在他的精神世界里,劳动是创造,劳动就有收获,劳动体现了自己的价值,一旦不能干活,就失去了一切,所以感觉若有所失。 3.动作、语言描写。父亲因为年老而挑水有些吃力,可是自己却不愿意承认自己的衰老,表现了父亲的倔犟、要强。

拓展提升

一、文中父亲的需要实际是对尊重的需要,属于较高层次的需要。新时代的青少年应该有更高层次的需要,那就是应该努力实现自身价值,为时代、为社会

多作贡献。这就要求我们现在努力学习,掌握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培养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必备技能。

二、1. (1)心中不服,感到气愤。表现了“我”对父亲没有带“我们”“农转非”和对“农转非”学生具有的优越感的不服。(2)指文人弃文就武。文中指“我”放弃代课老师的工作,参军入伍。 2.最初,“我”只是觉得父亲教“我”写“攥”字,是因为这字笔画多,结构复杂,而不满6岁的“我”能写出这个字,会让他感到很风光,认为父亲这是在炫耀。(意思对即可) 3.“假如你也能带我们‘农转非’就好了。” 4.一是幼时父亲教“我”写“攥”字这件事;二是“我”事业上屡遭败绩时,父亲教“我”如何把握机遇,攥住人生,如何生活,怎样做人。

9 老王

第一课时

预习反馈

一、1.dēng 2.huángkǒng 3.huāngpì 4.dì 5.xiāngqiàn 6.kūlïu

7.guǒ 8.zuàn 9.zuî

二、1. 惊慌害怕。 2.荒凉偏僻。 3.明令取消或禁止。 4.把一物体嵌入另一物体内。

三、杨绛钱钟书默存围城四、老王为作者送冰,车费减半,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去世前给“我”送香油、鸡蛋表示感谢。最后一件事最感动人。 感知探究

一、①作者的善良表现在照顾老王的生意,坐他的车;老王再客气,也付给他应得的报酬;老王送来香油、鸡蛋,不能让他白送,也给了钱;还表现在关心老王生活,三轮改成平板三轮,生意不好做,作者关切地询问他是否能维持生活。②老王的善良表现在:愿意给“我们”带送冰块,车费减半;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拿了钱还不大放心,担心人家看病钱不够;更表现在:受了人家的好处,总也不忘,总觉得欠了人情,去世前一天还硬撑着拿了香油、鸡蛋上门感谢。

二、1. 老王以蹬三轮车谋生,生活艰苦;老王是半瞎子,身体残疾;老王住在塌败小屋中,居住条件恶劣;老王没有名,地位低微;老王是个老光棍,孤独终老,被人瞧不起。 2.体现了“我”与老王之间的关系较融洽。 3.两个“也许”表不确定的意思,表明是作者的猜测,可看出老王身世无人知晓,他从来就不受人重视。“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从侧面再现了老王生活的艰辛,有病没钱治,只能承受眼瞎的痛苦。

三、1. 从老王步履维艰、身体僵直、形同僵尸的外貌描写,可见老王身体极度虚弱,生命将逝。 2.这正是老王善良本质的表现,受了人家的好处,总也不忘,总觉得欠了人情,去世前还硬撑着拿了香油、鸡蛋上门感谢。他的仁厚善良是中国劳动人民可敬品质的体现。 3.作者没有直接抒发她的感动、痛心等,而是采用平淡的白描手法,将自己深刻的感怀、歉疚等情感融入其中。

4. 因为老王怕“我”真的托人给他送钱,平白给“我”添麻烦。这体现了老王的朴实善良。

第二课时

感知探究

一、一个社会总有幸运者和不幸者,幸运者有责任关爱不幸者,关注他们的命运,帮助他们改善处境,让他们也过上好日子。作者回想起来,对老王的关爱还是不够,所以感到“愧怍”。

二、略,主要从平等观念和人道主义精神方面来回答,意思合理即可。

三、以“我”与老王的交往为线索,兼用逻辑顺序和时间顺序来编排。开头四段写老王的基本情况,按逻辑顺序编排,一是职业,老王的谋生手段;二是生理缺陷,老王谋生的困难;三是居住条件,这是前两点的结果,收入少,生活就苦。后面的内容按时间顺序安排,回忆与老王的交往。

四、1.①句“前任”一词简练之至,大词小用,很风趣。 2.①句“强笑”一词,不但准确,而且含蓄,透露自己见到老王病成那个样子,还拿东西来谢“我们”,心里有说不出的悲酸和感动。 3.①句说“镶嵌在门框里”,用夸张的修辞方法,强调了老王步履维艰、身体僵直的形态。

拓展提升

一、1. 前者是实写,后者是虚写。看到父亲丰富的内心世界和对儿子的希望。他爱儿子,希望儿子学业有成,即使自己再苦再累也在所不惜。 2.因为父亲把希望全寄托在“我”身上,虽然肩负沉重的生活重担,却含辛茹苦地供“我”读书,希望“我”有出息。他把作业看成辛勤劳动的成果,因此当成作品一样细细“鉴赏”。 3.属于细节描写。表现了父亲爱儿子,怕儿子到城里被人瞧不起,以至于心里受伤害,影响学习的复杂心理。“我”深深理解父亲的一片苦心,备受感动,不知用什么话来表达,所以没吐出一个字。 4.因为父亲希望“我”一心读书,看到“我”把他辛苦挣来的钱花到与学习无关的东西上,误以为

“我”不专心读书而乱花钱,所以很生气,“脸上蒙上了失望和悲伤的阴影”。

9 信客

预习反馈

一、1. 唏嘘 2.厥 3.诺诺 4.诘 5.绉绉 6.灼 7.幽

8. 唁

二、1.× 2.√ 3.× 4.√

感知探究

一、1. 工作劳苦,终年跋涉,生活贫苦,收入微薄,心灵痛苦,蒙受怀疑、欺凌和憎恨。 2.【示例】喜欢。诚信无私,任劳任怨,待人宽容,洁身自好,恪尽职守,善良厚道。

二、1. 信客为客死他乡的谋生者充当代理人。 2.一方面强调信客这一职业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表明第二代信客正是恪守这一信念,挑着生死祸福的重担,来回奔波于城市和乡村之间的。 3.待人宽容,善良厚道。 4.在当时,善良的信客不论是对于外出离乡者,还是对于在山村里的热切期盼者都是非常重要的。信客是乡村和城市接通的媒介,也是亲人之间互相沟通的纽带。

拓展提升

一、示例:三十年信客生涯,风尘苦旅,奔波于家乡和上海之间,艰辛备尝,传递两地亲人信物。为人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恪尽职守,诚信无私,宽容厚道。执教小学,为人师表,工作出色,桃李芬芳。四乡敬重,众口传颂,立此墓碑,永志纪念。

二、1. 因为扫把能使格劳伯清醒、执著地去做自己的事情。 2.“一直”写出了格劳伯十几年来从没有间断过。“十几年”写出了格劳伯自愿做清洁工的时间之长。道理:人要成功就要坚持不懈地做自己追求的事情,坚持成就未来。

3. 要点:自信、专注(专心)、坚持等。4. 略。围绕“自信”“专心”“坚持”等谈感受,言之有理即可。

与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配套

基础训练(含单元评价卷)语文八年级上册

参考答案

课时练习部分参考答案

第二单元

6 阿长与《山海经》

第一课时

预习反馈

一、1.hài 2.jiã 3.mù 4.雳 5.shuāng 6.惶 7.琐

8.lǔ 9.dàn 10.sǒng

二、1. 惊骇 应该 2.忌惮 禅师 3.烦琐 封锁 4.保姆 拇指

5. 针灸 脍炙人口

三、朝花夕拾 周树人 文学家 思想家 革命家

四、1. 淡薄 消失 诘问 2.又 或 却 完全

感知探究

一、1. 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对她的称呼的由来,她喜欢“切切察察”的毛病,

她的睡相,元旦的古怪仪式,她一肚子烦琐的道理,她给“我”讲长毛的故事,她谋害“我”的隐鼠。重点是写她给“我”买来了《山海经》。 2.不大佩服

(最讨厌)——不耐烦——空前的敬意(特别的敬意)——新的敬意——怀念

3. 身份低微,行为粗鲁,不被尊重;麻木,愚蠢而迷信;饶舌,多事,讲究

繁文缛节;但同时也淳朴,善良,关心孩子。

二、不同的称呼,标志着不同的身份、品位。《阿长与〈山海经〉》前一部

分所写的人物行状,多用抑笔,又是“不大佩服她”,又是“讨厌”,又是“不耐烦”,又是“麻烦”,倘用“妈妈”称呼,名实不符,用“阿长”称呼,名副其实。所以,这个题目表明文章的一半是抑笔。再则,将“阿长”与《山海经》连接起来,又是一个看似矛盾的联系,一个文盲妇女与一本古典名著怎么联系起来了呢?有什么联系呢?令人好奇。再则,题目用的是作者46岁写作时的口气,宜用“阿长”称呼,而“阿”字又有亲昵的意味。

第二课时

感知探究

一、1. 阿长之所以有这个名字,只是因为她的前任叫这个名字,而大家又叫

惯了,并非是她真的叫这个名字。久而久之,她的真名倒无人记得了。作者这样写,形象地刻画出阿长不被人重视、地位低下的劳动人民形象。此外,以名字的由来做开头,能起到使读者对阿长有个总体印象,从而很自然地引入下文的作用。

2. 摘录:①但是她懂得许多规矩,这些规矩也大概是我所不耐烦的。②然而

我有一时也对她发生过空前的敬意。③但当我哀悼隐鼠,给它复仇的时候,一面

又在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了。④这种敬意„„我惧惮她什么呢!作用:这些过渡使文章能够很自然地由一件事写到另一件事,使行文紧凑,结构严谨,浑然一体。 3.本文的语言很有特色。①朴素而饱含深情,字里行间洋溢着炽热的抒情气息。在看似平淡的叙述中,感情却表现得很真挚、亲切、炽热,流露出深长的意味。如回忆长妈妈种种坏习惯时,对她的睡相描写:“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流露出“我”对长妈妈的厌恶之情。文章结尾:“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蕴涵着“我”对长妈妈深切的怀念之情等。②诙谐而富有情趣,但又不失深沉与庄重。“切切察察”的神态,睡相的描写,吃福橘时的紧张心情,“长毛”一节的“神力”等,读后都令人忍俊不禁。但是,当长妈妈高兴地买回《山海经》以后,“我”的感情就开始变得深沉而庄重了。这种感情的变化,使得作者对长妈妈的感情表达更为真实而深切。

二、1. 表现了“我”十分震惊的心理,也表现了“我”对长妈妈产生“新的敬意”的原因。 2.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到的事情,她却能够做成功。表达了作者对长妈妈的敬佩与爱戴之情。 3.因为对这四本书“我”曾经那么“渴慕”“念念不忘”而没法得到,如今由一个谁也想不到的人给“我”买来了,当时给了“我”很大的震动,让“我”产生了感激和新的敬意,当然会视为心爱的宝书了。 4.“哥儿”的称呼,有地方特色,但更透着阿长对我的亲热、疼爱之情。“三哼经”的说法非常传神地展现出一个不识字的普通妇女形象。但就是这么一个不识字的人竟给我买到了《山海经》,所以当听了这话时,“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这一系列的感受就显得真实自然,毫不夸张了。因此这处语言描写生动传神地展现了阿长虽然不识字没文化但却淳朴、热心、关爱孩子的形象特征,非常吻合人物的特点。 5.不写阿长是怎么买到《山海经》的,给读者留下一个广阔的想象空间,想象她怎样到处打听,想象她怎样跑书店书摊,想象她操了多少心,在想象中更觉得那真是一种“伟大的神力”。在阿长问起《山海经》之前,先用大段文字写远房叔祖,为的是写“我”最初是怎么会接近该书的,怎么会渴慕得到《山海经》的,接着写为什么求之而不可得,又是怎样念念不忘,写了这些,才能说明阿长为什么使“我”大喜过望,而且感到她确有“伟大的神力”了。在阿长买来《山海经》之后,写“我”的震悚的心情,写“我”如获至宝的心情,写此后搜集的图书,通过这些,才能说明阿长怎样令人尊敬而又感激,阿长的热心对“我”的成长有怎样的意义。

拓展提升

一、略。

二、1. 一个女孩通过一瓶纯净水认识生活、改变现状的故事。 2.写出了女孩对自己家境艰难的自知和为自己“高消费”的难为情的心理。 3.“沉静”一词表现了“她”此时内心的平静,“她”已不再为贫穷而自卑,也不再为同学们的嘲笑而感到难为情,她对生活有了自己的理解。 4.女孩理解了母亲的话,决定不再为了贫穷而感到自卑。5. 略,能摘录一句话,并说出喜欢的理由,言之有理即可。

7 背影

第一课时

预习反馈

一、1.chāi 2.xiâ 3.sāng 4.jí 5.fù 6.guàng 7.chïuchú

8.zhà 9.guà 10.chān 11.tuí 12.xiâ

二、A 【解析】B 项中“典致”应为“典质”;C 项中“属咐”应为“嘱咐”;D 项中“擦试”应为“擦拭”。

三、C 【解析】“屑”应是“值得”的意思。

四、1. 叙事 朱自清散文全集 朱自清 佩弦 匆匆 背影 荷塘月色 春(答出两个即可) 春 2.形散神不散

五、父亲在车站为儿子送行。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爱和儿子对父亲的深切怀念。

感知探究

一、1. 四次。第一次:开篇点题,引出下文。第二次:集中刻画,把故事情节推向高潮。第三次:对“背影”的动态进行补充,深化主题。第四次:照应开头,引人回味,增强感情。 2.先作外貌描写,写衣帽;然后作动作描写,用特写镜头精细地描写父亲爬月台的动作,并用感情烘托这个背影。这个背影,在全部故事情节中是重中之重,是全文的主脑,最能体现父亲的爱心,所以写得这样详细。

二、1. 父亲坚持亲自送“我”到车站,送“我”上火车。 2.因为他爱子情切,别人去他不放心。 3.表明父亲放心不下,爱子情切。 4.这两个“聪明”都是“糊涂”的意思,表明“我”痛恨自己当时未能体会到父亲的深情。

第二课时

感知探究

一、1. 动作描写。本段文字主要通过对父亲攀越铁道为“我”买橘子时的动作描写,来描绘“背影”这一特定的人物外貌,进而在白描记叙中抒发感情。

2.C 【解析】C 项为无中生有,从全文看“我”的父亲并非一个生活方式古板的人,而是一个内心充满爱的人。A 、B 两项文中都能找到相应的语句。文章开篇写了祖母去世、父亲失业、家境破败,为整篇文章营造了一种惨淡的环境,渲染了悲凉的气氛,因而D 项也是正确的。 3.B【解析】A 、C 、D 三项内容都是脱离课文的主观臆测,不能在原文中找到相关信息。 4.身体很胖(或是个胖子)增加背影的感人力量(或突出父爱深情)【解析】解答第一个空,要学会定位思考,找对应语句;解答第二个空,要学会把握文章的感情线索,把问题置于全文中去考虑。

二、1. 担心儿子过分悲痛,宽慰儿子。 2.放心不下,爱子情切。

3. 担心儿子旅途中口渴,眷眷深情溢于言表。 4.临别嘱咐,惦念儿子旅途的平安。 5.担心儿子,细心关照。小结:言语中有离别的愁苦,有对儿子不谙世情险恶的担心,有对未来的忧虑,也有经济拮据的难言之隐。我们似乎听到了那位父亲拳拳的爱子之音,多好的父亲啊!

三、第一次流泪:家境惨淡,悲哀的泪。 第二次流泪:望父买橘,感动的泪。 第三次流泪:“背影”消逝,惜别的泪。 第四次流泪:思念父亲,伤心的泪。

拓展提升

一、1. 父亲过铁道为“我”买橘子祖父去世后,“我”对老哥哥的深厚感情

2. 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 3.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对老哥哥的真情,使他激动得不知说什么好 4.父子情 同情

二、1.“他期望我能胜过他自己,更胜过那些嘲笑他的人们。” 2.整天忙碌;常受人鄙视。(或:生活艰辛,身体劳累;精神疲惫。)(两个要点,意思对即可) 3.①父亲给“我”买了鞋;②父亲给了“我”钱。(两件事,意思对即可) 4.要点:①为父亲的艰辛难过;②被父亲对“我”的关心深深地感动。(两个要点,意思对即可) 5.不辜负您的期望;一定胜过您,更胜过那些嘲笑您的人。(意思对即可)

8 台阶

预习反馈

一、1.dàng 2.kāi 3.nián 4.gāngà 5.qì 6.lú

二、1.pū铺路 pù店铺 2.lîu露面 lù暴露 3.tā踏实 tà踏步

4.zuā钻研 zuàn钻头 5.mî抹墙 mǒ抹杀 mā抹布 6.zhāo高着 zháo着凉 zhe谈着话 zhuï着落 7.hã和平 hâ唱和 huï和面 huî拌和

三、1.“我”(农民的儿子) 第一 2.台阶 父亲 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

感知探究

一、1. 父亲觉得自家的台阶低,望着人家高高的台阶,羡慕不已。他不甘心低人一等,立下宏愿,也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父亲体壮如牛,吃苦耐劳,他相信自己的力量,于是下定决心,开始漫长的准备。他终年辛苦,准备了大半辈子,积铢累寸,终于建起了有九级台阶的新屋。一辈子的心愿得以实现,心头的喜悦自是无法形容。父亲为此付出的代价也是沉重的:新屋落成了,人也衰老了,身体也垮了。 2.第一,写三块青石板的来历,足见当年父亲的力气之大,后面写造新屋的时候托石板闪了腰,前后形成对比。第二,写石板粗糙,暗示当年经济条件更差。第三,写“我”在台阶上跳来跳去,表明“我”那时年幼,而新屋造好,“我”已长大成人了,说明准备盖房前后用了一二十年。第四,写父亲的脚板,写出了父亲终年的辛劳,也说明家庭的贫困。 3.文章的详略是由中心而定的,题目是“台阶”,所以主体工程可以略写,造台阶则要详写。父亲的神情很有特色:他奋斗了大半辈子,高高的台阶就要砌起来了,新屋就要完工了,他心里的高兴是无法形容的;他一辈子老实厚道低眉顺眼,高兴起来也自有他高兴的样子。 4.父亲是一个非常要强的农民。他有志气,不甘人后,他要自立于受人尊重的行列,他有长远的生活目标,他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父亲又是一个老实厚道的农民。他用诚实的劳动兴家立业,不怕千辛万苦。同时,父亲身上有着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当九级台阶砌好后,他却不好意思坐上去。

二、1. 因为他觉得坐太高了和人打招呼有些不自在,所以回答错了。这反映了父亲身上有着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品质。 2.父亲干了一辈子,劳动就是生命,在他的精神世界里,劳动是创造,劳动就有收获,劳动体现了自己的价值,一旦不能干活,就失去了一切,所以感觉若有所失。 3.动作、语言描写。父亲因为年老而挑水有些吃力,可是自己却不愿意承认自己的衰老,表现了父亲的倔犟、要强。

拓展提升

一、文中父亲的需要实际是对尊重的需要,属于较高层次的需要。新时代的青少年应该有更高层次的需要,那就是应该努力实现自身价值,为时代、为社会

多作贡献。这就要求我们现在努力学习,掌握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培养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必备技能。

二、1. (1)心中不服,感到气愤。表现了“我”对父亲没有带“我们”“农转非”和对“农转非”学生具有的优越感的不服。(2)指文人弃文就武。文中指“我”放弃代课老师的工作,参军入伍。 2.最初,“我”只是觉得父亲教“我”写“攥”字,是因为这字笔画多,结构复杂,而不满6岁的“我”能写出这个字,会让他感到很风光,认为父亲这是在炫耀。(意思对即可) 3.“假如你也能带我们‘农转非’就好了。” 4.一是幼时父亲教“我”写“攥”字这件事;二是“我”事业上屡遭败绩时,父亲教“我”如何把握机遇,攥住人生,如何生活,怎样做人。

9 老王

第一课时

预习反馈

一、1.dēng 2.huángkǒng 3.huāngpì 4.dì 5.xiāngqiàn 6.kūlïu

7.guǒ 8.zuàn 9.zuî

二、1. 惊慌害怕。 2.荒凉偏僻。 3.明令取消或禁止。 4.把一物体嵌入另一物体内。

三、杨绛钱钟书默存围城四、老王为作者送冰,车费减半,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去世前给“我”送香油、鸡蛋表示感谢。最后一件事最感动人。 感知探究

一、①作者的善良表现在照顾老王的生意,坐他的车;老王再客气,也付给他应得的报酬;老王送来香油、鸡蛋,不能让他白送,也给了钱;还表现在关心老王生活,三轮改成平板三轮,生意不好做,作者关切地询问他是否能维持生活。②老王的善良表现在:愿意给“我们”带送冰块,车费减半;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拿了钱还不大放心,担心人家看病钱不够;更表现在:受了人家的好处,总也不忘,总觉得欠了人情,去世前一天还硬撑着拿了香油、鸡蛋上门感谢。

二、1. 老王以蹬三轮车谋生,生活艰苦;老王是半瞎子,身体残疾;老王住在塌败小屋中,居住条件恶劣;老王没有名,地位低微;老王是个老光棍,孤独终老,被人瞧不起。 2.体现了“我”与老王之间的关系较融洽。 3.两个“也许”表不确定的意思,表明是作者的猜测,可看出老王身世无人知晓,他从来就不受人重视。“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从侧面再现了老王生活的艰辛,有病没钱治,只能承受眼瞎的痛苦。

三、1. 从老王步履维艰、身体僵直、形同僵尸的外貌描写,可见老王身体极度虚弱,生命将逝。 2.这正是老王善良本质的表现,受了人家的好处,总也不忘,总觉得欠了人情,去世前还硬撑着拿了香油、鸡蛋上门感谢。他的仁厚善良是中国劳动人民可敬品质的体现。 3.作者没有直接抒发她的感动、痛心等,而是采用平淡的白描手法,将自己深刻的感怀、歉疚等情感融入其中。

4. 因为老王怕“我”真的托人给他送钱,平白给“我”添麻烦。这体现了老王的朴实善良。

第二课时

感知探究

一、一个社会总有幸运者和不幸者,幸运者有责任关爱不幸者,关注他们的命运,帮助他们改善处境,让他们也过上好日子。作者回想起来,对老王的关爱还是不够,所以感到“愧怍”。

二、略,主要从平等观念和人道主义精神方面来回答,意思合理即可。

三、以“我”与老王的交往为线索,兼用逻辑顺序和时间顺序来编排。开头四段写老王的基本情况,按逻辑顺序编排,一是职业,老王的谋生手段;二是生理缺陷,老王谋生的困难;三是居住条件,这是前两点的结果,收入少,生活就苦。后面的内容按时间顺序安排,回忆与老王的交往。

四、1.①句“前任”一词简练之至,大词小用,很风趣。 2.①句“强笑”一词,不但准确,而且含蓄,透露自己见到老王病成那个样子,还拿东西来谢“我们”,心里有说不出的悲酸和感动。 3.①句说“镶嵌在门框里”,用夸张的修辞方法,强调了老王步履维艰、身体僵直的形态。

拓展提升

一、1. 前者是实写,后者是虚写。看到父亲丰富的内心世界和对儿子的希望。他爱儿子,希望儿子学业有成,即使自己再苦再累也在所不惜。 2.因为父亲把希望全寄托在“我”身上,虽然肩负沉重的生活重担,却含辛茹苦地供“我”读书,希望“我”有出息。他把作业看成辛勤劳动的成果,因此当成作品一样细细“鉴赏”。 3.属于细节描写。表现了父亲爱儿子,怕儿子到城里被人瞧不起,以至于心里受伤害,影响学习的复杂心理。“我”深深理解父亲的一片苦心,备受感动,不知用什么话来表达,所以没吐出一个字。 4.因为父亲希望“我”一心读书,看到“我”把他辛苦挣来的钱花到与学习无关的东西上,误以为

“我”不专心读书而乱花钱,所以很生气,“脸上蒙上了失望和悲伤的阴影”。

9 信客

预习反馈

一、1. 唏嘘 2.厥 3.诺诺 4.诘 5.绉绉 6.灼 7.幽

8. 唁

二、1.× 2.√ 3.× 4.√

感知探究

一、1. 工作劳苦,终年跋涉,生活贫苦,收入微薄,心灵痛苦,蒙受怀疑、欺凌和憎恨。 2.【示例】喜欢。诚信无私,任劳任怨,待人宽容,洁身自好,恪尽职守,善良厚道。

二、1. 信客为客死他乡的谋生者充当代理人。 2.一方面强调信客这一职业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表明第二代信客正是恪守这一信念,挑着生死祸福的重担,来回奔波于城市和乡村之间的。 3.待人宽容,善良厚道。 4.在当时,善良的信客不论是对于外出离乡者,还是对于在山村里的热切期盼者都是非常重要的。信客是乡村和城市接通的媒介,也是亲人之间互相沟通的纽带。

拓展提升

一、示例:三十年信客生涯,风尘苦旅,奔波于家乡和上海之间,艰辛备尝,传递两地亲人信物。为人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恪尽职守,诚信无私,宽容厚道。执教小学,为人师表,工作出色,桃李芬芳。四乡敬重,众口传颂,立此墓碑,永志纪念。

二、1. 因为扫把能使格劳伯清醒、执著地去做自己的事情。 2.“一直”写出了格劳伯十几年来从没有间断过。“十几年”写出了格劳伯自愿做清洁工的时间之长。道理:人要成功就要坚持不懈地做自己追求的事情,坚持成就未来。

3. 要点:自信、专注(专心)、坚持等。4. 略。围绕“自信”“专心”“坚持”等谈感受,言之有理即可。


相关文章

  • 初中语文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语文
  • 初中语文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 本册综合 · 单元综合 · 月考复习 · 期末复习 · 期中复习 · 七律·长征 · 长征组歌两首 · 老山界 · <草> · <长征>节选 · 枣核 · 最后一课 · 始终眷恋着祖国 ...查看


  •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
  • 2013-2014年度(语文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更新教学理念,大胆进行教学改革,实施"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查看


  • [中学语文单元模块教学研究与探索]课题总结报告
  • <中学语文单元模块教学研究与探索>课题总结报告 吴雅琴 执笔 一 .导言 本课题于1999年被批准为校级课题后,语文组全体同仁即以积极的姿态投入到研究中去,我们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按照教材的不同文体,在初高中各个年级开展实验研究 ...查看


  • 人教版部编语文教材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材分析25
  • 人教版新编语文教材八年级 语文上册教材分析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原因是它具有以下特点: 首先,在所有的新教材,本册教材是新教材中唯一涉及说明文的教材,与以前的教材相比,它对说明文的要求更为简洁.准确,使得 ...查看


  • 新教材新在哪里_粤教版高中_语文_简介
  • 到2007年以前逐渐在全国推广使用.这套新教材新 在哪里呢?笔者认为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下面分别 作点介绍. 一.新的课程安排 以往的高中语文教材一般是编成6册,一个学期--粤教版高中<语文>简介 学习1册.粤教版高中<语 ...查看


  • 二学期语文计划八年级
  • 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语文教学工作计划八年级 新的学期开始了,我们又相约踏上了语文学习之旅.为了更好地落实素质教育,打造高效课堂,真正将合学教育的理念贯穿在我们的日常教学活动中,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新学期伊始特制订语文教学计划 ...查看


  • 小学语文主题单元板块教学例谈
  • 课改以来的小语教材,往往有一个非常突出的特征,那就是按"主题"组织教学内容,以"主题单元"的形式编制教学单元,构成一个在人文主题方面具有共同特色的相对统一的教学单元.这样的编排体现了课程标准提出的&q ...查看


  • 五程序单元教学法
  • 作者:邓玲 桂林市教育学院学报 1998年08期 1993年秋季我国开始全面实施九年义务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根据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计划编写的大纲和教科书,在突出素质教育方面倾注了很大的心力. 从大纲来说集中表现在四点:1. 把思想教育 ...查看


  • 高中语文课程目录
  • 第一册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第一册 第一单元 1 毛泽东词二首 沁园春 长沙 采桑子 2 中国现代诗三首 再别康桥 死水 赞美 3 * 中国当代诗三首 错误 致橡树 面朝大海,春暖花 4 * 外国诗三首 致大海 篱笆那边 我 ...查看


  • 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本七年级上册修订概述
  •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  刘真福 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本七年级上册新近修订完成,今秋使用,后面将逐册修订并面世. 原课本自2001年开始编写和使用,距今已经十多年了.本人作为最早的编写者之一,当时感觉课本面目一新,亮点颇多,与过去课本相比有质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