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这是一次期盼已久的远行,这是一次打起背包说走就走的远行,目的地:湖南省宁远县九嶷山。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年衣。九嶷山是毛泽东同志于1961年所作的光辉诗篇《答友人》描绘的地方,那里留有我三十年前在九嶷山学院求学三年的青葱记忆。
2014年5月1日,东莞天气晴朗。早上七时半,我赶到横沥客运站,乘坐开往湖南宁远县的班车。大巴经广东清远、连县和湖南蓝山,下午5时许到达宁远县城。考虑到五一假期短,便急匆匆赶到位于宁远老城区一个叫水市的停车场,乘坐开往九嶷山的班车,计划到山里夜宿。司机是个中年汉子,热情豪爽,看我背着背包,问我这么晚了还到山里去玩?我点头,笑了笑。
从宁远县城到九嶷山31公里,过去坑坑洼洼的山路已变成两车道的水泥路,班车一路走得十分平稳,路两旁的青山绿水让人心旷神怡。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我曾在九嶷山求学三年,这条路一次次走过。我搜寻着留存在脑海那三十年前的记忆,那怕是一树一石、一山一峰、一水一村,都会让我感到快慰,但曾经熟悉的风景现变得完全陌生了。
傍晚,班车到达九嶷山舜源峰下。扑入眼帘的是气势宏伟、庄严肃穆的舜帝陵(舜庙)和绿树掩映的庙前广场。记忆里的那一条条蜿蜒的小路、那一座座灰色的民居、那一片片绿色的农田都如云烟般集体消失了。只有那古木参天的舜源峰和娥皇、女英峰依旧守候着这亘古之地,与茂林修竹为伍,与清风流云为伴。看着眼前物换人非,心情颇感复杂,免不了生出一番感慨!
久违了,九嶷山!没有相约,只有相望;没有执手,只有恋念。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看我应如是。我不是南山下的采菊人,也不是寒江上的独钓客,更不是坐看云卷云舒的参禅者,我愿是一个满脸风尘的归来者。铅华洗尽,故地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走过玉带桥,穿过仪门、神道,来到了舜帝陵前。公园工作人员已全部下班,整个园区变得宁静。遥拜舜帝之后,我从舜帝广场东走到西,又从广场南走到北,寻找三十年前在这里的青春记忆。暮色里,我看到了庙内那几棵古枫,顿觉心头一热。在那激情燃烧的岁月里,那舜庙曾是我们的校园,那树下曾是我们的课堂,舜庙内外飘荡过我们朗朗的读书声。古枫见证九嶷山学院的学子留下的青春足迹。它那经霜飘落的叶片,曾为我拾起收藏!
沿着校园熟悉的小路,清晨来到树下读书,初升的太阳照在脸上,也照在身旁这棵小树。亲爱的伙伴,亲爱的小树,让我共享阳光雨露,让我们记住这美好时光,直到长成参天大树!《校园的早晨》这首歌曲又仿佛在我的耳旁响起。在九嶷山求学那几年,我和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同学学习生活在九嶷山的舜源峰下、舜帝庙里,耳濡目染着舜文化成长。
在舜陵仪门旁独坐了一会,一时兴起,便去寻访黄家大院。该院位于舜源峰西北0.5公里,建于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是一组结构严谨的清代民居,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清末民初,永州府以挑担缝衣为业的黄金宝,辗转来到了九嶷山,为这方洞天福地所吸引,便倾其所有,于舜陵之旁置地建房,举家迁居于此,迄今已历五世。这便是黄家大院的由来。大院为砖木结构,马头墙,由十六座一厅四室二侧室雨天井一照壁的民居及两侧的养牲、畜房组成。当年,同乡学友符琳曾在此院租住,我常于傍晚沐浴着悠悠清风,走过田野小路,到这里找他聊天、听歌。依稀还记得他那部旧式录音机一次又一次地播放着流行歌曲《望星空》和《十五的月亮》的情景。
三十年过去,黄家大院所在的山脚已建起了一幢幢几层高的楼房,我从前面新建的水昵路走来走去,竟看不到黄家大院的影子。这里已变成一处新的住宅小区,新建的一幢幢楼房遮挡了黄家大院,也遮挡了我的视线。夜幕四合,周围寂静,不见行人。我只好往回走,一阵怅然。
已是晚8时多了,想起明天的行程还有很远的路要走,我到舜帝广场前的商业街一酒店吃了晚饭,随后费尽周折才找了一家招待所住下。山里风冷,一夜无语。
(二)
早六时,我背起背包,走出位于娥皇峰下的招待所,先到母校九嶷山学院参观,然后再按既定的路线游览,寻觅三十年前我的生活轨迹和那方心中的风景。
放眼望,九嶷山笼罩在朦胧的晨雾中。旅馆前的街上已有几家饮食店、商店开门营业,街上已看到一些行人。我沿街朝着九嶷山学院的方向踽踽独行,行至街东面尽头拐弯处,是一条两车道通往学院的水泥路,我举着相机对着远处的舜源峰和舜帝陵拍摄时,看到一路过干部模样的中年男子,忙叫他帮忙给我拍了几张。来到九嶷山,镜头里要留下自己的影子,以示到此一游。
舜源峰右侧,是九嶷山学院现所在地。继续走了十多分钟,便看到了学院大门。校大门和教学楼为仿古建筑,白墙灰瓦,飞檐凌空,看上去清新又古朴。院名九嶷山学院五字,为萧克将军生前所题,其曾到学院视察,指导工作。著名的革命家、科学家、教育家乐天宇教授于1981年创办该院。一批批热血青年来到该院学习,2万多名学子毕业后在全国400多个县、市工作。
早安!可爱的母校,在这个明媚的春天早晨,轻轻的,我来了!
当年开学典礼仍历历在目。乐天宇院长慷慨陈词:如果谁是为了一张文凭,为将来的工资待遇来学,我劝他今天就离开这里。他还说:这里没有铁饭碗’,&&只有培养有真才实学之人,才能为国家、为人民服务。要知天生我才必有用,还恐英雄无用武之地么?我记起参观广州黄埔军校时看到的那副对联:升官发财请走别路,贪生怕死莫入此门。想当初,一批批热血青年,抱着军事救国的理想,进入黄埔军校学习,成为民主革命的骨干先锋,写下了光辉的诗篇。上世纪八十年代,又正是一大批热血青年,来到九嶷山学院,追寻自已的梦想,奏响了一曲动人的青春壮歌!
校友王胜旺曾撰文记述当年学院创办初期的情景:几间破庙,简易修缮,就成了学院的办公室、教室和寝室;教室不够,操场、空地上,支起一块黑板就上课;没有课桌板凳,同学们自带一张小板凳,一本讲义夹,室内室外都是课堂;没有学生寝室,就借用当地学校的教室,用木桩、木板钉成大通铺,几十个人就这样挤在一起;晚自习没有电灯,同学们就自己买来煤油灯,在灯光昏暗、蚊虫叮咬的陪伴下,挑灯夜读&&由此,板凳大学、油灯大学等,就成了九嶷山学院的代名词。
乐天宇院长在课堂上告诫学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徳润心,富润屋。他说,一个人没有品德,就失掉了灵魂。没有气节,没有骨格,没有品德,不作修身工作的人,谈得上爱国吗?修身有三方面的内容:德、智、体,关键在德。没有德,学问再高也是无用的!立德是一辈子的事,无道德之人,学问越高对社会伤害会越大。人要有嫉恶如仇的精神,不要学老好、玩滑头,善恶不分、和稀泥。他还说,中国的高等教育应该怎么走,我们要探索,不能什么都学外国的。外国有很多落后的东西,不能学!培养你们是要立大志、做大事,是为了中国、为了世界。中国多几个人才不好吗?我老是说,你们当中能出一两个毛泽东式的人物就好了,我们不要纸文凭&&
在乐天宇院长的心中,九疑山舜帝陵、毛泽东《答友人》诗、九疑山学院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优秀的中华五千年文明、毛泽东浪漫的革命情怀、润物细无声的高等教育学府,就是一个完美的结合体,它培育着有传统道德教养,又有革命理想的现代化人才,这些就是他崇高的追求!随着时代大环境的改变,九嶷山学院光环退尽,繁华不再,但九疑山学院艰苦创业、奋发进取的精神,让每个学子受益终生。
许多教育界专家认为,九嶷山学院为老、少、山、边、穷地区培养人才是完全正确的,坚持用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激励学生的教育方法是十分成功的。这印证了萧克将军于1990年学院十周年校庆之际,为学院的题词含义:大城市里出人才,山区也能出人才。2005年6月,湖南省政府正式批复永州市政府,同意在原学院的基础上建立湖南九嶷山职业技术学院,纳入普通高等学校序列。自此,九嶷山学院走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时光会将记忆慢慢风化,希望随梦想且行且舞。九嶷之光,一路照亮了我们的双眸。感谢乐天宇院长,感谢母校九嶷山学院,给了九嶷山学子一个安身立命的资本。
我久久地站在学院的大门前,回想着在此求学时的学习生活,感到如流水的时光过得真快。三十年啊,真的是弹指一挥间,我已从青年进入中年。往事并不如烟,征程仍然漫长。此以诗记述自己的心境:九疑高耸沐春风,古树鲜花绿映红。潇水河边思乐老,舜源峰下觅
旧踪。征程漫漫怀宜壮,学子莘莘志自雄。往事悠悠情永驻,常将拙句啸晴空。
(三)
从九嶷山学院出来,穿过舜帝广场,我沿着舜源峰左侧的道路,开始向鲁观洞进发。此时是早上七时,已有当地村民挑着或用摩托车运来小食品或用品,往舜帝陵赶来摆卖。九嶷山风景旅游区的开发,让附近村民从中受益。这几天是五一假期,想必他们为了生意而早来找个摆摊好地方。
从舜帝陵到鲁观洞,全程约四公里,要翻过两座山。三十年前,这里全是崎岖难行的羊肠山道,现已取弯拉直,变得平坦。到了第一个山口,是一个岔路,往前通往紫霞岩,往上通往鲁观洞。我止足往山上观望,九嶷山大酒店就在山坳深处。昨晚找宿处时,我曾向一饭店老板打听该酒店的位置,得知该酒店已客满而作罢。
沿着通往鲁观洞的小路往前走,看到一小青年就在前面,便赶上前去与他搭讪,他说名叫李文杰,是宁远二中的学生,从宁远县城一早前来九嶷山游览。我说正好结伴同行,先到鲁观洞,再经九嶷山水电站、玉琯岩、永福寺、紫霞岩返回舜帝庙,既能观看沿途美丽风光,又可游览这些景点,他听我一说,欣然同意和我同行。
一路我俩走走停停,观赏风景。他虽是宁远人,但第一次来九嶷山,对九嶷山知之甚少,我成了他的向导,并不时向他介绍九嶷山的人文景观、掌故。我对文杰谈说起不毛泽东的《七律•答友人》一诗,告诉他《答友人》实际上就是一篇传颂九嶷山的华章,毛泽东的友人之一就是九嶷山人乐天宇。我还对他说,九嶷山的正确写法应为九疑山,《九疑山图志》说得清清楚楚:九峰相似,望而疑之,谓之九疑。古人在山上的各种石刻也都是九疑。毛泽东却硬要加个山字头。受毛泽东《七律•答友人》诗的影响,九疑山就成了九嶷山。此后有关九疑山的文字都写作了九嶷山。
到了山腰,我寻找路旁那棵熟悉的桂花树,此树已不见踪影,心里不免怅然若失。这里被推平成了一块平地,似要建什么建筑物。当年在九嶷山求学,常于周日从舜庙步行到鲁观洞的墟上购买生活物品或到邮电所办事,返回时常在这棵桂花树下歇脚。坐在桂花树下的石头上,闻着桂花散发出的清香,沐着清清山风,久久也舍不得离开。学兄周爱文在《我们的九嶷山》这本120万字的书里,记述有从鲁观洞回来在这棵桂花树下歇脚的细节。谁知今日重游,桂花树只能重现在我的梦境!
三十年过去了,我仍记得这棵从石头缝里长出来树身苍劲的野生桂花树身影。一年四季,它始终不改它的初衷和追求:春天,它悄悄换叶,不去争春;夏天,它浓荫遮日,招来阵阵清风;秋天,它吐蕊扬花,送来缕缕芬芳;冬天,它绿叶扶疏,不畏严寒,傲然挺立。桂花树是崇高、贞洁、荣誉、友好和吉祥的象征。月宫仙桂的神话给世人以无穷的遐想。人间谁是最香浓?桂花树,桂花树!你曾是我梦境里的一首难忘的歌!
翻越了第一座山,走过山下的村庄和田野,我和文杰又翻越第二座山。这段路景物依旧,那溪流,那石径,那田野,那绿树,那民房,让我感到特别亲切。三十年前,我一次次从这里走过,留下了一串串青春的脚印和笑语。
(四)
翻过第二座山,穿过山脚下一山村,便看到九嶷河畔的鲁观洞了。鲁观洞不称乡不称镇,却是内陆小镇的规模,曾是方圆几十里山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心。三十年前,这里的居民聚居在九嶷河对岸的群山脚下,一座上世纪七十年代建成的水泥大桥连结着两岸。如今,两岸新楼幢幢,商店林立,成行成市,别有洞天。
鲁观洞为九嶷山瑶族乡所辖。这里四面环山,中间是一个长约三公里宽、两公里的盆地。正是墟日,沿河边伸展的大街人潮涌动,熙熙攘攘。各种各样的农产品均可见出售,叫卖声此起彼伏,一派热闹的景象。长达约五、六十米的大桥,成了商贩卖衣服之地。不时可看到身着瑶族特色服饰的瑶民从街上走过。
我和文杰站在桥头,看着逶迤而来的九嶷河,我一时想起三十年前位于桥头旁的那家小食馆和那位面容姣好、质朴和善的老板娘。当年我和同学来此办事,常在这家小食馆进餐。那家小食馆的位置,现被新楼房所代替。走下桥来,我想寻找位于小巷里的那间小小的鲁观邮电所,但多寻无果,估计已拆除了。当年,我和同学每月都来该所领取家里寄来的生活费或生活物品。该所那位待人和善的师傅,早就退休了吧?
鲁观洞已悄然发生了变化:她宛如走出深闺的女子,灿然一笑百媚生!
前几年,曾在网上看到九嶷河鲁观河段漂流项目招商。该河段系潇水的源头,可漂流的河段全长10公里,河段宽,水流湍急,落差大,滩潭交错,河两岸地势险峻,植被葱郁,风景秀丽,水质清澈,自然条件十分优越。这个短、平、快的旅游项目,至今仍未见有眉目,实为可惜。
我对鲁观洞这个地名来了兴趣。九嶷山瑶族乡不少地名就很特别,什么嶷山头、向阳头、大地坪、牛头江、盘洞口、别江口、上文武、三亩田、王奇生、童子坪、桐木坪等等。而鲁观洞这个地名既怪且奇。后经询问当地网友得知,鲁观洞之名源于这里有一个鲁女观。旧志载:九嶷女冠鲁妙典,修道于麓床山上,成仙飞天,后人筑观奉祀。《徐霞客游记》楚游日记这样记述:鲁妙典为九疑女冠,麓林道士授《太洞黄庭经》,入山十年,白日升天,而山中亦无知者。九疑洞之西,地名有鲁观,亦无余迹。
道观四周古木参天,郁郁葱葱。观前有桃花台,其上有仙坛。登临可远眺九嶷群峰。唐元结有诗云:九嶷第二峰,其上有仙坛。杉松映飞泉,苍苍在云端。何人居此处,云是鲁女观,不知几百岁,燕坐饵金丹。相传羽化时,云鹤满峰峦。妇中有高人,相望空长叹。解放初道观犹存。经过历次政治运动,现在已经观毁人去,不复存在。想不到,鲁观洞这个地名
来源于一个美丽的传说,传说中的那个女子,因羽化而变得更加神秘莫测、扑朔迷离。
鲁女峰就在鲁观洞东面不远处,是一座在田野独立突兀的小山峰。山下住着几十户人家,因村民为孙姓,当地人称该山为孙家石山。远望山体郁郁葱葱,是传说中鲁女居过的地方。
鲁观洞前方,有三座相连的青山,远望像天地间一个巨大的山字,又宛似一个巨大的笔架,当地人称为笔架山。在笔架山一山坳中,住着数户人家。三十年前,我和乡友符林曾于星期天从舜源峰下步行到此村,探访从雷州远嫁于此的一位女老乡。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情窦初开的她跟着一位退伍归乡的九嶷山人,来到这里。当年我与她谈了什么,现已记不起。她儿子当年在九嶷山瑶族乡民族中学任老师,现过得可好吧?
鲁观洞有青山绿水,有肥沃的土地,有水泥公路通往三十公里外的县城宁远。说这里是一个宜居的地方,一点也不为过。在这样一个宁静的地方依山临水而居,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也算是人生一绝美风景了!
(五)
因为要赶路,我们不能在鲁观洞过多逗留。准备上路时,我看到街边一瑶族妇女摆卖新鲜的橙子,一问是从自家果树新摘下来的,售价3元一斤,便购了两斤分与文杰尝鲜。此果酸甜适度,味道确实不错。我尝着橙果的当儿有点纳闷:五月不是橙果成熟的季节,山里人也学会了种植反季节水果?
鲁观洞通往九嶷水电站、玉琯岩的山路已改建为两车道水泥路。路道虽曲折,但路面平坦。我和文杰沿着这条水泥路往前走。一路可见到三三两两前来赶集的山民。山里人把赶集说是赶闹子,意指墟日人多,热闹,听来挺生动、鲜活。不时有两轮、三轮摩托车从路上驶过。三轮摩托车在广东称为三脚鸡或三叉戟,后厢可坐六、七人,成了这里山民乘坐的主要交通工具。一些前来赶集的山民就是坐着这种三轮摩托车往返。车费按路程远近收取,大多为几元。
沿公路徒步前往九嶷水电站、玉琯岩,路途远了些,我边走边搜寻三十年前两次走过的小道,由于近年来道路改变,一时难于辩认。看到路旁的村口有几个正在搬砖块建新房的山民,我便走过去打听通往水电站、玉琯岩的公路有多长。他们回答说往前走远着呢!为抄近路,我叫文杰跟上,凭着过去的印象,走下公路,沿前面溪畔的道路前行。小溪两旁长有不少皂角、乌桕、枫杨、红枫等百年古树,生机勃勃。十多分钟后,我看到了溪边那片熟悉的竹林,心里一阵欣喜。我对文杰说,我们走对路了,我三十年前曾两次从这里走过。
绿树、篁林、清流、鹅卵石组成了这里殊美的风景。我们边欣赏这里的风景,边寻找水浅的地方过溪去。在拍摄了十多张照片后,我对文杰说,我们脱鞋过溪吧,来了就该亲亲这溪水。古言: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与九嶷山之水亲密接触,也算是此行赏心乐事。溪水清冽,淙淙流淌,似在弹唱着一支欢乐而古老的歌谣。我们提着鞋子,赤脚踩着鹅卵石,一步
步地涉过清流,到了对岸。在岸边,我蹲下掬一捧清流洗了把脸,并喝了几口,一种清新的感觉从全身散发开来。
上了溪岸,面前是一大片绿色的田野,我们踩着狭窄的田基前行。看到前面有一位年约五十多岁的大叔独自在田里挥镰收割油菜籽,我走过去把相机镜头对准他,说我要拍照啊,大叔您不介意吧?大叔一听,停下手中的活,站起身望着我们露着微笑。我趁机把大叔拍进了镜头。
我们往前又走了一段路,一大片单株生长、近一米高的绿色作物展现在面前。文杰问我是何物,我说不认识。我对文杰说,我也是第一次见到这植物,山里人在这么好的农田里大面积种植这种植物,一定是经济效益高。正好看到不远处有一个中年男子在菜地喷洒农药,我远远向他打招呼,问他这是什么植物。他告诉我们这是百合。
百合?我一听,有点惊奇。过去我曾读了作家茹志娟的小说《百合花》,这篇曾被收入中学语文课本的作品以一个美丽、凄婉的故事,数十年来打动了许多人的心灵。百合这种名不见经传的草本植物,在我的心中,是一种圣洁之花,象征着纯洁、贞洁和天真无邪。它还寓意百事合意、百年好合等。
南北朝时,梁宣帝诗云:接叶有多种,开花无异色。含露或低垂,从风时偃抑。甘菊愧仙方,藂兰谢芳馥。
(一)
这是一次期盼已久的远行,这是一次打起背包说走就走的远行,目的地:湖南省宁远县九嶷山。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年衣。九嶷山是毛泽东同志于1961年所作的光辉诗篇《答友人》描绘的地方,那里留有我三十年前在九嶷山学院求学三年的青葱记忆。
2014年5月1日,东莞天气晴朗。早上七时半,我赶到横沥客运站,乘坐开往湖南宁远县的班车。大巴经广东清远、连县和湖南蓝山,下午5时许到达宁远县城。考虑到五一假期短,便急匆匆赶到位于宁远老城区一个叫水市的停车场,乘坐开往九嶷山的班车,计划到山里夜宿。司机是个中年汉子,热情豪爽,看我背着背包,问我这么晚了还到山里去玩?我点头,笑了笑。
从宁远县城到九嶷山31公里,过去坑坑洼洼的山路已变成两车道的水泥路,班车一路走得十分平稳,路两旁的青山绿水让人心旷神怡。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我曾在九嶷山求学三年,这条路一次次走过。我搜寻着留存在脑海那三十年前的记忆,那怕是一树一石、一山一峰、一水一村,都会让我感到快慰,但曾经熟悉的风景现变得完全陌生了。
傍晚,班车到达九嶷山舜源峰下。扑入眼帘的是气势宏伟、庄严肃穆的舜帝陵(舜庙)和绿树掩映的庙前广场。记忆里的那一条条蜿蜒的小路、那一座座灰色的民居、那一片片绿色的农田都如云烟般集体消失了。只有那古木参天的舜源峰和娥皇、女英峰依旧守候着这亘古之地,与茂林修竹为伍,与清风流云为伴。看着眼前物换人非,心情颇感复杂,免不了生出一番感慨!
久违了,九嶷山!没有相约,只有相望;没有执手,只有恋念。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看我应如是。我不是南山下的采菊人,也不是寒江上的独钓客,更不是坐看云卷云舒的参禅者,我愿是一个满脸风尘的归来者。铅华洗尽,故地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走过玉带桥,穿过仪门、神道,来到了舜帝陵前。公园工作人员已全部下班,整个园区变得宁静。遥拜舜帝之后,我从舜帝广场东走到西,又从广场南走到北,寻找三十年前在这里的青春记忆。暮色里,我看到了庙内那几棵古枫,顿觉心头一热。在那激情燃烧的岁月里,那舜庙曾是我们的校园,那树下曾是我们的课堂,舜庙内外飘荡过我们朗朗的读书声。古枫见证九嶷山学院的学子留下的青春足迹。它那经霜飘落的叶片,曾为我拾起收藏!
沿着校园熟悉的小路,清晨来到树下读书,初升的太阳照在脸上,也照在身旁这棵小树。亲爱的伙伴,亲爱的小树,让我共享阳光雨露,让我们记住这美好时光,直到长成参天大树!《校园的早晨》这首歌曲又仿佛在我的耳旁响起。在九嶷山求学那几年,我和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同学学习生活在九嶷山的舜源峰下、舜帝庙里,耳濡目染着舜文化成长。
在舜陵仪门旁独坐了一会,一时兴起,便去寻访黄家大院。该院位于舜源峰西北0.5公里,建于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是一组结构严谨的清代民居,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清末民初,永州府以挑担缝衣为业的黄金宝,辗转来到了九嶷山,为这方洞天福地所吸引,便倾其所有,于舜陵之旁置地建房,举家迁居于此,迄今已历五世。这便是黄家大院的由来。大院为砖木结构,马头墙,由十六座一厅四室二侧室雨天井一照壁的民居及两侧的养牲、畜房组成。当年,同乡学友符琳曾在此院租住,我常于傍晚沐浴着悠悠清风,走过田野小路,到这里找他聊天、听歌。依稀还记得他那部旧式录音机一次又一次地播放着流行歌曲《望星空》和《十五的月亮》的情景。
三十年过去,黄家大院所在的山脚已建起了一幢幢几层高的楼房,我从前面新建的水昵路走来走去,竟看不到黄家大院的影子。这里已变成一处新的住宅小区,新建的一幢幢楼房遮挡了黄家大院,也遮挡了我的视线。夜幕四合,周围寂静,不见行人。我只好往回走,一阵怅然。
已是晚8时多了,想起明天的行程还有很远的路要走,我到舜帝广场前的商业街一酒店吃了晚饭,随后费尽周折才找了一家招待所住下。山里风冷,一夜无语。
(二)
早六时,我背起背包,走出位于娥皇峰下的招待所,先到母校九嶷山学院参观,然后再按既定的路线游览,寻觅三十年前我的生活轨迹和那方心中的风景。
放眼望,九嶷山笼罩在朦胧的晨雾中。旅馆前的街上已有几家饮食店、商店开门营业,街上已看到一些行人。我沿街朝着九嶷山学院的方向踽踽独行,行至街东面尽头拐弯处,是一条两车道通往学院的水泥路,我举着相机对着远处的舜源峰和舜帝陵拍摄时,看到一路过干部模样的中年男子,忙叫他帮忙给我拍了几张。来到九嶷山,镜头里要留下自己的影子,以示到此一游。
舜源峰右侧,是九嶷山学院现所在地。继续走了十多分钟,便看到了学院大门。校大门和教学楼为仿古建筑,白墙灰瓦,飞檐凌空,看上去清新又古朴。院名九嶷山学院五字,为萧克将军生前所题,其曾到学院视察,指导工作。著名的革命家、科学家、教育家乐天宇教授于1981年创办该院。一批批热血青年来到该院学习,2万多名学子毕业后在全国400多个县、市工作。
早安!可爱的母校,在这个明媚的春天早晨,轻轻的,我来了!
当年开学典礼仍历历在目。乐天宇院长慷慨陈词:如果谁是为了一张文凭,为将来的工资待遇来学,我劝他今天就离开这里。他还说:这里没有铁饭碗’,&&只有培养有真才实学之人,才能为国家、为人民服务。要知天生我才必有用,还恐英雄无用武之地么?我记起参观广州黄埔军校时看到的那副对联:升官发财请走别路,贪生怕死莫入此门。想当初,一批批热血青年,抱着军事救国的理想,进入黄埔军校学习,成为民主革命的骨干先锋,写下了光辉的诗篇。上世纪八十年代,又正是一大批热血青年,来到九嶷山学院,追寻自已的梦想,奏响了一曲动人的青春壮歌!
校友王胜旺曾撰文记述当年学院创办初期的情景:几间破庙,简易修缮,就成了学院的办公室、教室和寝室;教室不够,操场、空地上,支起一块黑板就上课;没有课桌板凳,同学们自带一张小板凳,一本讲义夹,室内室外都是课堂;没有学生寝室,就借用当地学校的教室,用木桩、木板钉成大通铺,几十个人就这样挤在一起;晚自习没有电灯,同学们就自己买来煤油灯,在灯光昏暗、蚊虫叮咬的陪伴下,挑灯夜读&&由此,板凳大学、油灯大学等,就成了九嶷山学院的代名词。
乐天宇院长在课堂上告诫学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徳润心,富润屋。他说,一个人没有品德,就失掉了灵魂。没有气节,没有骨格,没有品德,不作修身工作的人,谈得上爱国吗?修身有三方面的内容:德、智、体,关键在德。没有德,学问再高也是无用的!立德是一辈子的事,无道德之人,学问越高对社会伤害会越大。人要有嫉恶如仇的精神,不要学老好、玩滑头,善恶不分、和稀泥。他还说,中国的高等教育应该怎么走,我们要探索,不能什么都学外国的。外国有很多落后的东西,不能学!培养你们是要立大志、做大事,是为了中国、为了世界。中国多几个人才不好吗?我老是说,你们当中能出一两个毛泽东式的人物就好了,我们不要纸文凭&&
在乐天宇院长的心中,九疑山舜帝陵、毛泽东《答友人》诗、九疑山学院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优秀的中华五千年文明、毛泽东浪漫的革命情怀、润物细无声的高等教育学府,就是一个完美的结合体,它培育着有传统道德教养,又有革命理想的现代化人才,这些就是他崇高的追求!随着时代大环境的改变,九嶷山学院光环退尽,繁华不再,但九疑山学院艰苦创业、奋发进取的精神,让每个学子受益终生。
许多教育界专家认为,九嶷山学院为老、少、山、边、穷地区培养人才是完全正确的,坚持用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激励学生的教育方法是十分成功的。这印证了萧克将军于1990年学院十周年校庆之际,为学院的题词含义:大城市里出人才,山区也能出人才。2005年6月,湖南省政府正式批复永州市政府,同意在原学院的基础上建立湖南九嶷山职业技术学院,纳入普通高等学校序列。自此,九嶷山学院走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时光会将记忆慢慢风化,希望随梦想且行且舞。九嶷之光,一路照亮了我们的双眸。感谢乐天宇院长,感谢母校九嶷山学院,给了九嶷山学子一个安身立命的资本。
我久久地站在学院的大门前,回想着在此求学时的学习生活,感到如流水的时光过得真快。三十年啊,真的是弹指一挥间,我已从青年进入中年。往事并不如烟,征程仍然漫长。此以诗记述自己的心境:九疑高耸沐春风,古树鲜花绿映红。潇水河边思乐老,舜源峰下觅
旧踪。征程漫漫怀宜壮,学子莘莘志自雄。往事悠悠情永驻,常将拙句啸晴空。
(三)
从九嶷山学院出来,穿过舜帝广场,我沿着舜源峰左侧的道路,开始向鲁观洞进发。此时是早上七时,已有当地村民挑着或用摩托车运来小食品或用品,往舜帝陵赶来摆卖。九嶷山风景旅游区的开发,让附近村民从中受益。这几天是五一假期,想必他们为了生意而早来找个摆摊好地方。
从舜帝陵到鲁观洞,全程约四公里,要翻过两座山。三十年前,这里全是崎岖难行的羊肠山道,现已取弯拉直,变得平坦。到了第一个山口,是一个岔路,往前通往紫霞岩,往上通往鲁观洞。我止足往山上观望,九嶷山大酒店就在山坳深处。昨晚找宿处时,我曾向一饭店老板打听该酒店的位置,得知该酒店已客满而作罢。
沿着通往鲁观洞的小路往前走,看到一小青年就在前面,便赶上前去与他搭讪,他说名叫李文杰,是宁远二中的学生,从宁远县城一早前来九嶷山游览。我说正好结伴同行,先到鲁观洞,再经九嶷山水电站、玉琯岩、永福寺、紫霞岩返回舜帝庙,既能观看沿途美丽风光,又可游览这些景点,他听我一说,欣然同意和我同行。
一路我俩走走停停,观赏风景。他虽是宁远人,但第一次来九嶷山,对九嶷山知之甚少,我成了他的向导,并不时向他介绍九嶷山的人文景观、掌故。我对文杰谈说起不毛泽东的《七律•答友人》一诗,告诉他《答友人》实际上就是一篇传颂九嶷山的华章,毛泽东的友人之一就是九嶷山人乐天宇。我还对他说,九嶷山的正确写法应为九疑山,《九疑山图志》说得清清楚楚:九峰相似,望而疑之,谓之九疑。古人在山上的各种石刻也都是九疑。毛泽东却硬要加个山字头。受毛泽东《七律•答友人》诗的影响,九疑山就成了九嶷山。此后有关九疑山的文字都写作了九嶷山。
到了山腰,我寻找路旁那棵熟悉的桂花树,此树已不见踪影,心里不免怅然若失。这里被推平成了一块平地,似要建什么建筑物。当年在九嶷山求学,常于周日从舜庙步行到鲁观洞的墟上购买生活物品或到邮电所办事,返回时常在这棵桂花树下歇脚。坐在桂花树下的石头上,闻着桂花散发出的清香,沐着清清山风,久久也舍不得离开。学兄周爱文在《我们的九嶷山》这本120万字的书里,记述有从鲁观洞回来在这棵桂花树下歇脚的细节。谁知今日重游,桂花树只能重现在我的梦境!
三十年过去了,我仍记得这棵从石头缝里长出来树身苍劲的野生桂花树身影。一年四季,它始终不改它的初衷和追求:春天,它悄悄换叶,不去争春;夏天,它浓荫遮日,招来阵阵清风;秋天,它吐蕊扬花,送来缕缕芬芳;冬天,它绿叶扶疏,不畏严寒,傲然挺立。桂花树是崇高、贞洁、荣誉、友好和吉祥的象征。月宫仙桂的神话给世人以无穷的遐想。人间谁是最香浓?桂花树,桂花树!你曾是我梦境里的一首难忘的歌!
翻越了第一座山,走过山下的村庄和田野,我和文杰又翻越第二座山。这段路景物依旧,那溪流,那石径,那田野,那绿树,那民房,让我感到特别亲切。三十年前,我一次次从这里走过,留下了一串串青春的脚印和笑语。
(四)
翻过第二座山,穿过山脚下一山村,便看到九嶷河畔的鲁观洞了。鲁观洞不称乡不称镇,却是内陆小镇的规模,曾是方圆几十里山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心。三十年前,这里的居民聚居在九嶷河对岸的群山脚下,一座上世纪七十年代建成的水泥大桥连结着两岸。如今,两岸新楼幢幢,商店林立,成行成市,别有洞天。
鲁观洞为九嶷山瑶族乡所辖。这里四面环山,中间是一个长约三公里宽、两公里的盆地。正是墟日,沿河边伸展的大街人潮涌动,熙熙攘攘。各种各样的农产品均可见出售,叫卖声此起彼伏,一派热闹的景象。长达约五、六十米的大桥,成了商贩卖衣服之地。不时可看到身着瑶族特色服饰的瑶民从街上走过。
我和文杰站在桥头,看着逶迤而来的九嶷河,我一时想起三十年前位于桥头旁的那家小食馆和那位面容姣好、质朴和善的老板娘。当年我和同学来此办事,常在这家小食馆进餐。那家小食馆的位置,现被新楼房所代替。走下桥来,我想寻找位于小巷里的那间小小的鲁观邮电所,但多寻无果,估计已拆除了。当年,我和同学每月都来该所领取家里寄来的生活费或生活物品。该所那位待人和善的师傅,早就退休了吧?
鲁观洞已悄然发生了变化:她宛如走出深闺的女子,灿然一笑百媚生!
前几年,曾在网上看到九嶷河鲁观河段漂流项目招商。该河段系潇水的源头,可漂流的河段全长10公里,河段宽,水流湍急,落差大,滩潭交错,河两岸地势险峻,植被葱郁,风景秀丽,水质清澈,自然条件十分优越。这个短、平、快的旅游项目,至今仍未见有眉目,实为可惜。
我对鲁观洞这个地名来了兴趣。九嶷山瑶族乡不少地名就很特别,什么嶷山头、向阳头、大地坪、牛头江、盘洞口、别江口、上文武、三亩田、王奇生、童子坪、桐木坪等等。而鲁观洞这个地名既怪且奇。后经询问当地网友得知,鲁观洞之名源于这里有一个鲁女观。旧志载:九嶷女冠鲁妙典,修道于麓床山上,成仙飞天,后人筑观奉祀。《徐霞客游记》楚游日记这样记述:鲁妙典为九疑女冠,麓林道士授《太洞黄庭经》,入山十年,白日升天,而山中亦无知者。九疑洞之西,地名有鲁观,亦无余迹。
道观四周古木参天,郁郁葱葱。观前有桃花台,其上有仙坛。登临可远眺九嶷群峰。唐元结有诗云:九嶷第二峰,其上有仙坛。杉松映飞泉,苍苍在云端。何人居此处,云是鲁女观,不知几百岁,燕坐饵金丹。相传羽化时,云鹤满峰峦。妇中有高人,相望空长叹。解放初道观犹存。经过历次政治运动,现在已经观毁人去,不复存在。想不到,鲁观洞这个地名
来源于一个美丽的传说,传说中的那个女子,因羽化而变得更加神秘莫测、扑朔迷离。
鲁女峰就在鲁观洞东面不远处,是一座在田野独立突兀的小山峰。山下住着几十户人家,因村民为孙姓,当地人称该山为孙家石山。远望山体郁郁葱葱,是传说中鲁女居过的地方。
鲁观洞前方,有三座相连的青山,远望像天地间一个巨大的山字,又宛似一个巨大的笔架,当地人称为笔架山。在笔架山一山坳中,住着数户人家。三十年前,我和乡友符林曾于星期天从舜源峰下步行到此村,探访从雷州远嫁于此的一位女老乡。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情窦初开的她跟着一位退伍归乡的九嶷山人,来到这里。当年我与她谈了什么,现已记不起。她儿子当年在九嶷山瑶族乡民族中学任老师,现过得可好吧?
鲁观洞有青山绿水,有肥沃的土地,有水泥公路通往三十公里外的县城宁远。说这里是一个宜居的地方,一点也不为过。在这样一个宁静的地方依山临水而居,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也算是人生一绝美风景了!
(五)
因为要赶路,我们不能在鲁观洞过多逗留。准备上路时,我看到街边一瑶族妇女摆卖新鲜的橙子,一问是从自家果树新摘下来的,售价3元一斤,便购了两斤分与文杰尝鲜。此果酸甜适度,味道确实不错。我尝着橙果的当儿有点纳闷:五月不是橙果成熟的季节,山里人也学会了种植反季节水果?
鲁观洞通往九嶷水电站、玉琯岩的山路已改建为两车道水泥路。路道虽曲折,但路面平坦。我和文杰沿着这条水泥路往前走。一路可见到三三两两前来赶集的山民。山里人把赶集说是赶闹子,意指墟日人多,热闹,听来挺生动、鲜活。不时有两轮、三轮摩托车从路上驶过。三轮摩托车在广东称为三脚鸡或三叉戟,后厢可坐六、七人,成了这里山民乘坐的主要交通工具。一些前来赶集的山民就是坐着这种三轮摩托车往返。车费按路程远近收取,大多为几元。
沿公路徒步前往九嶷水电站、玉琯岩,路途远了些,我边走边搜寻三十年前两次走过的小道,由于近年来道路改变,一时难于辩认。看到路旁的村口有几个正在搬砖块建新房的山民,我便走过去打听通往水电站、玉琯岩的公路有多长。他们回答说往前走远着呢!为抄近路,我叫文杰跟上,凭着过去的印象,走下公路,沿前面溪畔的道路前行。小溪两旁长有不少皂角、乌桕、枫杨、红枫等百年古树,生机勃勃。十多分钟后,我看到了溪边那片熟悉的竹林,心里一阵欣喜。我对文杰说,我们走对路了,我三十年前曾两次从这里走过。
绿树、篁林、清流、鹅卵石组成了这里殊美的风景。我们边欣赏这里的风景,边寻找水浅的地方过溪去。在拍摄了十多张照片后,我对文杰说,我们脱鞋过溪吧,来了就该亲亲这溪水。古言: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与九嶷山之水亲密接触,也算是此行赏心乐事。溪水清冽,淙淙流淌,似在弹唱着一支欢乐而古老的歌谣。我们提着鞋子,赤脚踩着鹅卵石,一步
步地涉过清流,到了对岸。在岸边,我蹲下掬一捧清流洗了把脸,并喝了几口,一种清新的感觉从全身散发开来。
上了溪岸,面前是一大片绿色的田野,我们踩着狭窄的田基前行。看到前面有一位年约五十多岁的大叔独自在田里挥镰收割油菜籽,我走过去把相机镜头对准他,说我要拍照啊,大叔您不介意吧?大叔一听,停下手中的活,站起身望着我们露着微笑。我趁机把大叔拍进了镜头。
我们往前又走了一段路,一大片单株生长、近一米高的绿色作物展现在面前。文杰问我是何物,我说不认识。我对文杰说,我也是第一次见到这植物,山里人在这么好的农田里大面积种植这种植物,一定是经济效益高。正好看到不远处有一个中年男子在菜地喷洒农药,我远远向他打招呼,问他这是什么植物。他告诉我们这是百合。
百合?我一听,有点惊奇。过去我曾读了作家茹志娟的小说《百合花》,这篇曾被收入中学语文课本的作品以一个美丽、凄婉的故事,数十年来打动了许多人的心灵。百合这种名不见经传的草本植物,在我的心中,是一种圣洁之花,象征着纯洁、贞洁和天真无邪。它还寓意百事合意、百年好合等。
南北朝时,梁宣帝诗云:接叶有多种,开花无异色。含露或低垂,从风时偃抑。甘菊愧仙方,藂兰谢芳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