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

摘 要

内容摘要:文言文阅读作为高考的重头戏,历来受到广大教师和学生的重视,由于排斥文言文,自身素质不高,学习方法欠妥,多数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和应试能力很低;教师则因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应试压力大,在文言文教学时只注重“串讲”,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结果,学生越来越厌学,教师越来越难教,师生同时陷入文言文教学的困境。因此,通过分析文言文教学现状,探究文言文教学的新途径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论文共分四大部分:引言部分阐述了该课题提出的缘由、国内相关研究、理论依据、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简要概述文言文的内涵、特点以及学习文言文的现实意义。第三部分通过问卷调查和比较分析的方法,从学生、教师和高考的角度分析文言文教学的现状:学生思想上的不重视,知识迁移能力差,以及对古代文化常识的疏离,导致文言文阅读能力不高;教师理念上的偏误,手段的粗糙,教学形式的单一,导致文言文课堂举步维艰;卷面的分数与师生的付出难成正比,极大伤害了师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和信心。第四部分主要为对策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更新观念,明确文言文的教学重点——文言并重,运用启发式教学,创设情境,激发求知欲。2、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论文依托课改精神和建构主义理论,采用调查比较、文献综述等方法,不仅详尽阐述了目前高中文言文教学的现状,并总结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教学手段,以期提升文言文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高中文言文;教学现状;教学手段;策略研究

Abstract

Content:Classical teaching of reading as a highlight of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has always been valued by teachers, for students in headaches, both sides want to break through difficulties to achieve success in the examination room. However, the reality is not optimistic: as a learning subject, due to exclusion of classical Chinese, their quality is not high, learning bad habits and many other factors, most students of classical Chinese reading and examination capacity is low; and as a leader in the classroom, due to bound by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l of the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pressure, the quality of new students is not high, self-content inadequate, leading to today's classical Chinese classes can no longer hear sound of reading aloud sound of the Chuanjiang replaced by a general, it is difficult to see the students Ability training, classroom lifeless, without the slightest youthful vitality at all. In this case, students are increasingly unwilling to learn, teachers are increasingly unwilling to teach, but they can not fail to entrance exam, while students and teachers caught in the quagmire of classical Chinese learning. Therefore, the analysis of classical Chinese learning situation, explore ways to solve becomes necessary, and this is also the subject of this writing.

Paper is divided into four parts: Introduction describes the origins of the issues raised by domestic research, theoretical basis, research significance and research methodologies. The second section provides a brief overview of classical Chinese the meaning, characteristics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study classical Chinese. The third part through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methods, from students, teachers and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point of view of classical Chinese learning situation, students thought and action do not pay attention to migrate poor, resulting in classical Chinese reading ability is not high; teachers on the concept of deviations from the means of the rough form of a single cause of teaching classical Chinese classroom difficult;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scores and the teachers and students is difficult to pay is proportional to, which greatly hurt the interest of students and teachers to study classical Chinese and confidence. The fourth component is the actual conduct of the students I point with the reform, mainly including the following: 1, set clear teaching objectives. 2, the full

mobilization of students, through the use of case studies to promote the prep; design contexts, to stimulate interest; the creation of liberal democracy, teaching and learning environment; to encourage students to cooperate, questioning, investigation and other means to play its "principal" effect. 3, changing teaching methods, students moving mouth and hands-on capacity. Mainly through a variety of training to develop students reading ability, self-learning ability, the ability to use the tool to the book, summarizes the capabilities and the ability examination.

Papers rely on the spirit and the constructivist theory of curriculum reform, using surveys of comparison, literature review and other methods, not only to elaborate on the current status of high school to learn classical Chinese, but also introduces some practical proven operational methods, with a view, and colleagues to discuss exchange.

Key words :high school writings in classical style;Teaching present situation;

Teaching media;Strategy research

目 录

第一章 引言...............................................................................................................1

一、问题的提出....................................................................................................1

二、关于文言文教学的相关研究........................................................................1

三、本文的理论依据............................................................................................2

四、本课题的研究意义........................................................................................3

五、本文的研究方法............................................................................................3

第二章 文言文概述.....................................................................................................4

一、文言文内涵....................................................................................................4

二、文言文特点....................................................................................................5

三、学习文言文的现实意义................................................................................5

第三章 文言文教学的现状.........................................................................................7

一、学情方面........................................................................................................8

二、教情方面......................................................................................................10

三、考情方面......................................................................................................12

第四章 文言文教学的策略研究...............................................................................13

一、更新观念......................................................................................................13

二、培养能力......................................................................................................17

结束语.........................................................................................................................25

注释.............................................................................................................................26

参考文献.....................................................................................................................26

附录一.........................................................................................................................27

附录二.........................................................................................................................28

致 谢.........................................................................................................................29

第一章 引言

一、问题的提出

(一)文言文教学现状

文言文不仅凝聚了中华历史文明的精华,也是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于漪先生曾形象地称它为“渗进了民族睿智的”“中华文明的地质层”。但是从教学现状来看,文言文教学的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现在很多学生缺乏基本的文史知识,读不懂古文,也不愿意学习古文,更不愿意花费一定的时间去研读传统的经典文学作品,这也导致教师在讲授文言文时形成了一个固定模式:先一字一句翻译,然后总结实词意义、虚词用法、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最后分析人物形象、写作手法。等到这些知识全都讲完了,学生也对这篇课文失去了兴趣。久而久之,文言文的课堂成了教师的“一言堂”,讲台上,教师在拼命地讲;讲台下,好一点的学生在奋笔疾书,差一点的学生则昏昏欲睡,文言文的教学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进,举步维艰;退,高考不许。文言文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但正如钱梦龙先生所说,“文言文教学却又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即使在语文教学改革很红火的年代,文言教学这块‘世袭领地’上仍然是一派‘春

①风不度玉门关’的荒凉景象。”

(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文言文教学的要求

1、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 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

2、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的观点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3、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二、关于文言文教学的相关研究

在文言文教学的研究方面,很多专家学者都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主要思想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增加文言文篇目的数量。

钱梦龙先生在《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一文中说道:“我主张中学里不但要教

文言文,而且要适量多教一些。”主要原因在于“经过千百年的时间淘洗而流传下来的一些脍炙人口的文言文(包括古代诗歌),是诗文中的极品,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精华,表现在这些作品中的先哲们的崇高理想、美好情操是我们民族引以自豪的精神财富;这些作品千锤百炼的语言,斐然可观的文采,匠心经营的章法,也都足以垂范后世,成为我们取之不尽的宝藏。”

2、重视诵读的指导,注重语感的培养。

钱梦龙先生在《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一文中指出,重视诵读指导“非常有利于学生形成对古汉语的语感;熟读和背诵又使学生逐步积累起比较丰富的感性材料,对古汉语的用词、造句以及某些特殊的表达习惯也逐渐熟悉”,这种做法可以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文言文打下牢固的基础。

3、重“文”而不轻“言。

钱梦龙的《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于漪的《且说文言文》、韩军的《没有文言文,我们找不到回家的路》等文章均不约而同地指出文言文教学应既重“文”又不轻视“言”的重要性。

所谓的“文”是指作者的思想感情、道德评价、文化素养、审美趣味等集合体,是一个整体,而在教学中很多教者忽略了对文言文本身蕴含的丰富人文信息的探讨,违背了《课标》的要求,导致课堂上一味地“字字落实,句句清楚”。因此很多专家学者不断地呼吁文言文教学应该回归到“文”上。

但同时又指出,重视“文”并不代表可以轻视、甚至忽略“言”。于漪先生指出“对于文言作品,只有首先读懂,才能做更深入的领会和体悟。”

三、本文的理论依据

(一)新课程改革的理念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注重合作学习,养成互相切磋的习惯。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鉴赏心得,展示自己的读书成果;学会灵活使用常用语文工具书,能够利用多种媒体搜集和处理信息。

(二)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学习不仅受外界因素的影响,更主要的是受学习者本身的认知方式、学习动机、情感、价值观等影响,而以上这些因素正是我们在传统教学中容易忽略的。

在传统教学中,我们往往更重视教师对于学生的知识灌输,但是建构主义认为,教师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应该是知识与学生之间的“中介者”,教师应充分发挥导向作用,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引导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使学生获得知识,并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全面地提高能力。同时,教师还是错误的发现者,对于发现的错误不应单纯地纠正,而应予以诊断,让学生结合已有知识重新建构正确的知识体系。

建构主义课程观,不单纯把课程看作由外部环境因素决定,而是考虑到学习者带进学习情景的先前知识——他们的目的和观点。如文言文教学一味地采取以“串讲”为中心的方式,则会使学生的学习目的和观点扭曲,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效果。这就为传统文言文教学敲响了警钟——如不解决文言文教学的“瓶颈”,文言文教学将会走进死胡同。

四、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作为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瑰宝的文言文,记载了我们民族大量的文化遗产,它以其丰厚的积淀、独特的审美,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人,它的重要功能是现代文所不能替代的。新教材在选文时,非常注重选择文质兼美的作品,希望通过阅读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鉴赏能力,激发审美创造精神,让青少年全面和谐发展。但是,现实中很多学生的文言水平并不高,根本无法实现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的提高,更无从谈及创造精神的激发。因此,研究文言文教学现状,寻找解决途径势在必行。

五、本文的研究方法

本文的研究方法有:调查比较法、文献研究法、个案分析法。

(一)调查比较法

在研究中,通过问卷调查、谈话调查、图表比较等方式,对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学生的心理、现状做了系统、周密的调查,并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了分析、综

合、比较、总结,从而为研究提供了实际依据。

(二)文献研究法

在研究中,通过阅读文献来扩大视野,为研究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了解高中文言文教学的历史和现状,使研究结果更全面、更准确。

(三)个案分析法

选择自己任教的高中高一到高三的学生和语文教师作为研究对象,使研究成果更具有针对性。

第二章 文言文概述

一、文言文内涵

著名语言文学家、教育家王力先生在《古代汉语》绪论中指出:“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②

文言文,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后世模仿它而形成的作品。第一个“文”,译为书面文章。“言”,译为写、表述、记载等。“文言”,即书面语言,“文言”是相对于“口头语言”而言,“口头语言”也叫“白话”。 最后一个“文”,译为作品、文章等,表示文体。

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两三千年,涉及范围相当广泛,如先秦诸子、两汉辞赋、史传散文、唐宋古文和明清八股。换言之,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而“白话文”的意思就是:“使用常用的直白的口头语言写成的文章”

在我国古代,即使是表述同一件事,但是用“口头语言”(口语)和“书面语言”(书面语)表达的形式是不同的。例如,在《劝学》中有这样一句话,“蚓无爪牙之利”,用口头语言表述,就是“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牙齿”,而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述,却是“蚓无爪牙之利”。“爪牙之利”就是文言文,这里,“利”作“爪牙”的定语,放在“利”的后面,属于文言的一种特殊语法形式——定语后置,在翻译的时候就应该注意把“利”提到“爪牙”之

前,翻译成“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牙齿”,而不能翻译成“蚯蚓没有爪子牙齿的锋利”。

二、文言文特点

中国在1919年以前,所有的文章都是用文言写成的。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

在经历数千年文化变迁后,虽然人们用以交流的口语变化巨大,但文言文却变化不大,呈现出以下几方面特点:

(一)语言表述简洁凝练

众所周知,在纸张发明前,古人以竹简、木简或帛绢作为书写工具,造价昂贵,且书写不便,因此,古人在书写时,尽量做到言简意赅。长此以往,言简意赅便成了古人写作的金科玉律。

仔细研读先秦诸子散文,大都表述简洁,却意蕴无穷。比如儒家经典《论语》共一万三千余字,《孟子》三万余字,《大学》一千七百余字,《中庸》三千五百余字;道家典籍《老子》五千余字;兵家著作《孙子兵法》八千余字。

(二)语言意蕴丰富深厚

古人写作,不仅注意语言简洁凝练,更追求“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的表达效果。在“意”的表达上,古人已经意识到文字的局限性,《老子》第一章中便指出语言达意不足的缺陷:“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但在实践时,古人不仅没有回避这种不足,反而有意追求心领神会、得意忘言的效果。《庄子·外物》这样说到:“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这样一种重意而轻言的思想,对后代文人影响甚深。例如杜甫的《登岳阳楼》,全诗“不过四十字耳,其气象闳放,涵蓄深远,殆与洞庭争雄,所谓富哉言乎者”。③

三、学习文言文的现实意义

(一)学习文言文,有利于增强自身文化底蕴 文化是语言文字的母体和土壤,语言文字则是文化的载体和体现。作为历史上曾经广泛使用的一种语言文字,文言文承载着中华民族古老而深厚的文化精髓,

社会制度、文化特征、宗教礼俗、意识形态等方方面面都包蕴其中。从这个意义

上说,学习文言文,有利于增强自身文化底蕴。

在练习册中有这样一道题,题干是:下列各项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当的一

项是( )

A、邻里之间的是非大多数是由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琐屑小事引起的,不必寻根 ..

究底,你们还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吧。 ..

B、外面七月流火,孩子们都跳到河里避暑了。 ....

C、这位代表说的虽然不是什么崇论宏议,但他的话发自肺腑,句句实在,因 ....

此我们要更加重视。

D、今年有四到六成的作品流拍,成交总额同比减少一半,这说明以往超过底

价数十倍成交的火爆场面已成明日黄花了。 ....

本题的正确选项为B,“七月流火”的意思是天气渐渐转凉。但很多人误以为

“七月流火”是形容天气炎热,所以才选错了答案。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是《诗经 豳风·七月》的开头两句。前句是说天气

渐渐凉了,后句意思是要缝制寒衣了。“七月”指从事农事活动的古历七月,相

当于现在的八九月份。据《诗经·豳风·七月》记载,因为当时没有统一的历法,

所以从事农事活动要靠观察星象。每年夏末,一颗名叫火的大星,端端正正地出

现在正南方天空。正是凭着祖传的观察经验,周民们知道夏天将要结束了。

诸如此类的词语还有很多,例如“炙手可热”,假如读者具备一定的文言文功

底,知晓词语的来历,就不会出现用错词语的现象。

(二)学习文言文,有利于塑造高尚的人格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语

文课的功能之一,就是通过感性的、感情的交流,把学生心灵中美好、崇高的因

素都调动起来,帮助他们建立对生活的信心。从这个意义上看,培养学生健全的

心智,让学生懂得什么是爱,懂得什么是美,懂得什么是高尚,应该成为文言文

教学不可或缺的要点。

读了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我们领悟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

家之言”的豪言壮志;读了李白的《将进酒》,我们领悟到“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的潇洒自信;读了李密的《陈情表》,我们看到了“乌鸟私

情,愿乞终养”的拳拳孝子心。

(三)学习文言文,有利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1、文化的内涵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

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

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

价值观念等。

2、文言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课程的性质表述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在论述语文学科的地位和功能时指出:“高中语

文课程……要为造就时代所需要的多方面人才,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

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应有的作用。”语文学科的性质和功能决定了语文学科具有很

强的民族性和文化性:“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

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

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因此,学习文言文,就是学习我们的民族语言,是中华民族持续发展的需要,

古文教学直接关系到民族文化传统的继承。文言文教学在历史的实践过程中,积

累了大量宝贵的教育经验和理论,更重要的是,语文尤其是古文,一向就是传统

文化的载体,我国的教育要走向现代化,就非重视文言文教学不可。文言文教学

必须形成完备的学科体系,唯其如此,才能充分发挥“文化载体”的作用,更好地继承民族文化传统。

第三章 文言文教学的现状

为了能如实地了解高中文言文教学存在的问题,笔者于2007年10月对大连

市信息高中全体学生及语文教师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该校是大连市教育局直属

的一所普通高中,学生入学成绩较低,基础比较薄弱,在文言文学习方面表现尤

为吃力,这也给授课教师带来很多困扰。

本次调查学生问卷共发放890份,回收880份,有效问卷为878份。学生问

卷涉及到学生对于文言文的认识、态度、喜好、学习过程中的习惯和技巧、学习

的困难,希望得到的帮助等方面的问题。教师问卷共发放10份,全部回收并有效。

教师问卷涉及到教师在实际的文言文教学中的认识、态度、方法以及面临的困难

和希望得到的帮助。

在两类调查问卷中,有一道相同的题:你认为目前文言文教学最大的弊端是

什么?

学生问卷结果显示:40%的学生不能接受老师“满堂灌”的讲课方式;30%的

学生认为每节语文课都是一个模式,一个程序,课堂沉闷乏味;20%的学生认为老

师可以根据授课内容适当穿插一些名人趣事和生活经验等,以此来丰富课堂内容;

10%的学生认为老师没有自己的见解,一味照本宣科,缺乏人格魅力。

教师问卷结果显示:50%的教师认为学生基础太差,而且不会主动预习课文,

导致文言文课堂“像一潭绝望的死水”;40%的教师认为为了让学生记住课文中涉

及的重点字词含义,只能选择“串讲”课文的方式;10%的教师认为高考的要求与

现行的课改精神不相符。在平常的授课中,我们总是会抱怨学生的素质差,迁移

能力低等,但学生的答案却给了我重重的一击:原来我们的学生心里也有一杆秤,

而且十分公正、公平。“教”与“学”是一个互相的问题,当出现问题时,不能互

相抱怨,而是应该自相反省,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

通过分析教材,结合文言文教学实践和具体的调查及对教师的访谈,现将主

要问题归纳总结如下:

一、学情方面

(一)思想上不重视

在本次问卷调查中,我们设置了这样一道题:你认为下列哪个科目最重要?哪个科目最不重要?请说出原因,并按最重要到不重要的次序给下列科目排序。

①语文 ②数学 ③英语 ④物理 ⑤化学 ⑥历史 ⑦地理 ⑧生物 ⑨政治

调查结果显示:无论文科生还是理科生,只有5%的学生表示语文课最重要,

并把语文课排在第一位;高达80%的学生认为语文课没有用,甚至有的学生认为语

文课是“休息课”。

在本次问卷调查中,我们还设置了这样一道题:你认为学习文言文重要吗?

请说明理由。

有80%的学生认为学习文言文不重要,理由总结如下:①30%的学生认为文言

文不是人们主要的交际用语,所以不用学习。②40%的学生认为考试的时候也不考

学习过的文言文,遇到试题时还是一脸茫然,最终还是靠自己的运气,随便蒙上

一个答案。③68%的学生认为学习古文太繁琐,除了熟记语法现象还得背诵默写名

句名篇。④80%的学生认为提高古文分数太困难,不如多背几个政治原理,历史事

件,或者多做几道化学题、数学题。

在现实的教育教学中,作为教师我们可能都会遇见上述的情况,我们在努力

地讲授知识,渴望课堂上一派活跃的气象,但是正因为我们的学生思想上不重视,

才会出现语文课上教师唱“独角戏”的尴尬局面。

(二)行动上不重视

在本次问卷中,我们还设置了这样几道题:

你有预习文言文的习惯吗?都会预习哪些内容?

你有上课记笔记的习惯吗?都会记录哪些内容?

调查结果显示:只有10%的人课下会自觉预习,而且多数人仅局限于读一读课

文,只有2%的人会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作者生平、写作背景等内容,并且能够按

课后要求提前背诵要求背诵的课文。

60%的人有在课堂上记笔记的习惯,但是记录的内容多少却有很大差距,其中

90%的人会记录有关作者生平、写作背景等内容,60%的人还会记录一些重点字词

的含义,只有10%的人除了记录上述内容外,还会记录相关习题的答案以及课文分

析的内容。

课堂上,经常会出现个别学生不听课,甚至在语文课上学习别的科目的情况。

课后批改作业的时候,经常会遇到学生抄袭作业,少写作业甚至不写作业的情况。

学生行动上的不重视,加深了语文课堂的教学难度。

(三)迁移能力差 在每个学期开学前,书城都挤满了前来购买参考书的学生和家长。有了参考

书的帮助,学生在课堂上就可以轻松应对老师的提问,也避免了因不会而丢面子。

所以多数学生借助老师的讲解和课本的注解以及一些参考资料,可以顺利完成与

课文有关的习题。由于过度依赖参考书,没有自己思考训练的过程积累,所以,

每当面对课外文章时,学生就变得束手无策,不知从何入手,这也是导致试卷分

数极低的主要原因。

(四)缺乏学习策略 由于对文言文学习有一定的畏惧情绪,同时又缺少相关字词含义的量的积累,

所以在学习一篇新的文言文时,学生会机械地关注课文怎么读,字词怎么理解,

然后死记硬背,往往不会运用已有的生活和学习经验去解决新的问题,不会灵活

的学习和运用知识。

二、教情方面

语文教育,是一种精神教育,一种生命塑造,语文教育本身就是用“语言”

构筑人的精神世界,构筑人的生命本身。日本著名教育家小原田芳说:“国语不是

训治之学,而是活思想问题,是川流不息的生命。”但现实却总是截然相反。在长

时期的文言文教学中,教师逐渐进入了疲劳期,同时学生的文言文学习也在不知

不觉中成了“死记硬背”的代名词,成了“标准答案”的殉葬品。究其原因,主

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教学理念的偏离

2010年高考《考试说明》对“古代诗文阅读理解”部分提出四项要求:(1)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⑵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3)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从《说明》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信息:无论是实词、虚词及句子的含义,

还是文言语法,都只要求“理解”。那么什么是“理解”?到底要“理解”到什么

程度呢? “理解”即知道,懂。那么要知道多少?要懂得多少呢?这是许多一线

教师最关注的问题,但是没有哪一个专家可以给出明确的答案。于是,许多一线

教师便坚持“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的教学理念,把教学目标定位在“字

字落实,句句过关”上;同时,为避免意外,每天还让学生机械地背诵《考纲》

中出现的120个实词的含义和18个虚词的用法。教师一厢情愿地认为讲的越多,

学生知道的就越多,这样考试的时候分数就会越高,完全不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

理解能力和迁移能力。于是,在课堂上,学生彻底变成了文言文的奴隶。试问,

这样的教育理念,何以体现“生为主,师为辅”的主体性?何以让学生感受到学

习的乐趣?何以让学生做到学以致用?何以让学生体会文言文的魅力?

(二)教学手段的粗糙

1、串讲之风难止

在谈论文言文教学的改革问题时,大家都会提到课文“串讲”这个话题,而

且多数人持反对意见,但在现实的教学中,限于学生的素质,限于教学进度,限

于高考压力,多数教师还是会在第一时间选择“串讲”这种方式。

于是在课堂上,教师逐字逐句地、挨个提问学生发言,遇到学生回答不上的

问题,教师就不厌其烦地讲解,直到认为学生会了为止。这种“串讲”的方式固

然有它的好处:可以做到“字字清楚,句句落实”,便于学生记录;但是这种方式

的弊端则更明显:课堂上死气沉沉,很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更无从谈及培养学

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了;同时,也把文章讲解得支离破碎,很难让学生从讲

解中感受到文本所要传达的人文精神。

2、滥用网络资源

网络产生前,参考书一直是教师最忠诚的朋友。上课前,照着参考书上的内

容备备课,然后就信心十足地迈入课堂,开始一节课的“照本宣科”,不幸的是,

学生手里也有参考书,在教师提问学生回答问题时,他们可以在参考书的帮助下

顺利过关。网络产生后,上课似乎成了一件更加容易的事,提前读一读课文,然

后从网上下载相关的课件,表面上课堂热热闹闹,但仔细回想,热闹的背后是许

多的不足:学生在完成课堂任务后便自认“高枕无忧”,无心听讲;当离开参考书

的帮助,学生就什么也不会了;在网络的帮助下,教师虽然提高了备课速度,拓

宽了视野,但对网络的过度依赖,也使教师逐渐丧失了独立备课、独立思考的能

力,从长远来看,并不利于教师发展。

3、迷信考纲说明

在高考指挥棒的领导下,许多一线教师惟上一年的考纲是瞻,考纲上出现的

篇目和知识,他们会花费很大的气力去讲解,去练习;考纲上暂时没有的,就会

打马虎眼,一带而过。等到新考纲出炉时,如果出现该讲却未讲的知识时,他们

就会搬出旧考纲当挡箭牌,然后急匆匆地给学生“补课”,这种做法给备考的学生

带来许多不便。

(三)教学形式的单一

“满堂灌”“一言堂”“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方法因其低效性已被无数次否定,

但在如今的课堂上,这些教学方法仍被视为法宝,百用不厌。在这种模式下,这

些凝结中华文明的魅力篇章变成了学生高考的试验品,学生成了摆设,只会被动

地接受知识,课堂的参与性、互动性和时效性大大降低,忽略学生能力的培养,

导致学生“讲一篇懂一篇,不讲就不懂”。

教师一味地追求考点,追求进度,忽略了古文诵读,赏析,导致课堂氛围僵

硬。

三、考情方面 表1:2009年全国、福建、辽宁和上海等地的语文高考卷古文阅读部分的题型和

赋分情况一览表

选文 题型 赋分 占分比例

(不含作文)

全国Ⅰ 选择、翻译、默写

全国Ⅱ 选择、翻译、默写

福建

辽宁

上海

表 2:2009年辽宁高考古文阅读“句子翻译”题全省考生得分率统计表

号 人 数 满满分分

人零 分 人 平 均 分 方 差 标 准 差 难 度 区 分 度 《张有新传》 选择、翻译、 24分 24分 15分 25分 17分 27% 27% 19% 28% 21% 《梁书·孙谦传》 选择、翻译、默写 《沈周》 选择、翻译、简答

数 数

7 252328 100 4.40633.42141.84970.4518

(表2中数据来源于辽宁省高中等教育招生考试委员会办公室)

数据显示:辽宁卷古文阅读部分的比例较大,但学生的得分又普遍偏低。

分析原因:这种结果足以说明教师“教”的欠缺,也反映出学生“学”的不

足。在平常的训练中,教师和学生过分依赖题海战术,认为“只要功夫深,铁杵

磨成针”,只顾做题的“量”,却忽视了做题的“质”;只顾就题讲题,却极少从根

源解决问题,导致学生习题没少做,但是成绩总是原地打转转,极大伤害了师生

的学习信心。

第四章 文言文教学的策略研究

一、更新观念

新课改积极倡导“以生为主,师为辅”的教育理念,极力凸显学生的主体地

位,因此,想要学好文言文,必须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让他们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

所谓主体性教育,是指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教育现代化的要求,教育者通

过启发,引导受教育者内在的发展需要,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教育环境,有

目的、有计划地规范和组织各种教育活动,从而把他们培养成能够自主地、能动

地创造性地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社会主体。简言之,主体性教育是一种培养和

发展受教育者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社会实践活动。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向中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文言文教学的总目标:“学习古

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

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

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性。”要培养学生阅读浅近文言文的

能力,提高其文化素养,提高其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就必须要教师

转变观念,在教学中把以教师为主体变成以学生为主体,把以教师讲解为主变成

以学生的学习、活动、质疑为主,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教师可以放手的地方,

尽量让学生自己阅读,自求理解,教师只在关键处作些指导,就会使学生有“柳

暗花明又一村”之感。

(一)明确教学重点——文言并重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那么文言文教学的“道、业和惑”是什么呢?

笔者认为,文言文教学的重点应是文与言并重。“言”是“文”的基础,“文”

是“言”的升华。

文言文的“言”指的是构成文章的字词和语句。字词和语句的含义历来被作

为教学的重点,同时也是高考文言文阅读的考点。因此,笔者认为在平常的教学

中疏通字词和语句的含义十分有必要。那么,在教学中应该教授哪些知识呢?一

般包括字词的读音,含义以及特殊句式等。但是在讲授的时候,教师应该避免满

堂灌的“串讲”,而是想尽办法把枯燥的知识讲“活”,这也是对教师自身素质

的极大挑战。

文言文的“文”指的是蕴含在文章中的情感和思想等,学习文言文的最终目

的是解读语言文字承载的信息以及对这些信息的整合和再创造。在传统的文言文

教学中,教师多数只顾讲考点、讲重点,忽略了对文本的深层解读,导致文言文

课堂“满堂灌”的情景。 笔者认为,学生学习文言文除了掌握基础知识外,还应

让学生了解中国文学的韵味,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气质。

(二)启发式教学的理念

运用启发的方法进行教学在中国由来已久。早在先秦时期,孔子等教育家在

教学中就十分注重启发的作用。孔子曾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

隅反,则不复也。”所谓“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

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意识经过不断发展、完善

和成熟,已经成为一种比较重要的教学理念。

所谓启发式教学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的客观规律,从

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方式,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调动学生的学习

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的一种教学指导思想。这一理念的

核心在于调动学生学习、思考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

题的能力。可见启发式教学不仅强调学生的主动性,也比较注重教师的主导作

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创设良好的氛围和情境,激发学

生的求知欲;设置铺垫,层层深入,引导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

(三) 创设情境,激发求知欲

心理学家皮亚杰曾说:“一切有效的活动必须以某种兴趣味为先决条件。”

文言文阅读教学也是一样。接受美学告诉我们,阅读主体对文本的欣赏,绝不仅

仅为一种简单的刺激反应,也就是说,当文本呈现在读者面前,读者必须充分调

动自己的感性和理性经验去感悟,去主观再创造,如此,才能得出真正的阅读意义。因此,作为一个对书面符号产生共鸣的复杂的情感活动的过程,就要在“兴趣”两字上先做文章。不难想象,如果阅读主体对文本产生不了阅读欲望,效果自然难如人意。所谓“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唯有读者先有真情激情,才能真正走进作品、走近作者,实现阅读层次的飞跃。中国有句俗话: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我想说:好的导语是课堂成功的一半。一段好的导语能够激起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的共鸣,也更容易使学生入境,更好地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

比如在讲授《锦瑟》时,可以设计这样的导语:“在我国浩如烟海的古典诗词中,很多诗歌的内涵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若要细数这其中最朦胧、最难解的诗歌,当推李商隐的《锦瑟》。”

(四)设置铺垫,层层递进

铺垫,指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前期准备工作。也就是对行将来临的事物的衬托。通俗地说,先描述的内容就是为主要内容做准备、打基础、作陪衬和烘托,为主要情节蓄积酝酿气势。一般是起铺垫作用的这段文字交代完之后,下面要写的主要内容马上就是紧承前一段文字而来的,是上一段文字刻意强调的。在文言文教学中,良好的铺垫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参与性,有利于教学内容的顺利展开。

以《诗经·氓》为例,在开课之初,探讨与爱情有关的话题,为探讨本诗的中心和主旨打下良好基础。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讨论有关爱情的问题。(话音刚落,同学们都瞪大了眼睛看着我。)我想请问在座的各位:你认为什么是爱情?(板书:爱情?) ( 又是一片哗然,片刻之后,平常比较活跃的同学开始举手)

生1:我认为爱情是两情相悦。

师:挺厉害,竟然会用成语形容爱情。(板书:两情相悦)

生2:我认为爱情是无代价的付出。

师:无代价的付出。(板书:无代价的付出)

生3:我认为爱情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师:经得住时间考验的爱情才是真爱情。你更厉害啊,竟然可以引用整个诗句啊。继续努力。(板书:经得住考验)

生4:爱情是情人眼里出西施。

师:彼此的倾慕(板书:彼此的倾慕)

生5:爱情是心有灵犀。

师:一点就通是吗?(板书:心有灵犀)

生6:爱情是同甘共苦,共同进步。

师:最经典的爱情。(板书:同甘共苦)(学生的兴趣被逐渐调动起来,许多人跃跃欲试)

师: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美好的爱情信仰,假如有一天你拥有了爱情,你将怎样经营呢?(沉默片刻后,有人举手了)

生7:我会好好对她,不惹她生气,一起好好学习。

生8:我和他应该平等互助。(这个答案引起了大家的哄笑,这个女同学紧接着又说出自己的观点)我可不愿意像一个影子一样跟在他身后,我必须作为树的形象和他站在一起(又是一阵大笑)。

师:很有主见啊,迁移能力也很强啊,竟然会套用舒婷女士《致橡树》的句子啊。

生9:我会和他一起好好学习,努力考上好的大学,毕竟知识改变命运啊。 师:太有思想了,真是令人钦佩啊。

师:在拥有爱情时,我们会想尽一切办法取悦对方,照顾对方,恨不得把世界上所有的好东西都奉献在爱人的面前,可是,一旦两个人缘分尽了,爱情消失了,你会怎么样呢?

生10:一定会伤心的,但过一段时间就会好的,“天涯何处无芳草”?

师:懂得自我疗伤,肯定不会为情自杀,挺好。相信时间是最好的良药。 生11:我会从此不搭理他。

生12:我会化悲愤为力量,继续找。(同学们一阵大笑)

师:对于爱情的得与失,每个人心里都拥有不同的想法,在《诗经·氓》中记录了一对青年人从相识,相恋到离别的爱情故事,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们的爱情世界,分享这其中的喜怒哀乐吧。

二、培养能力

(一)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顾名思义,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在新课改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意义重大。

1、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的学生是否具备竞争力,是否具备驾驭知识的能力,从根本上说,多数取决于学生是否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是否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

因此,作为教育者,我们更应清醒地知道在当今知识大爆炸的时代,任何教育都不可能将所有人类知识传授给学习者,教育的任务必然要由使学生学到知识转成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学习的本质。

2、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是课程改革的首要目标

传统学习方式过分突出和强调接受和掌握,冷落和忽视发现和探索,从而在实践中导致了对学生认识过程的极端处理,使学生学习书本知识变成仅仅是直接接受书本知识,学生学习成了被动地接受、记忆的过程。这种学习窒息人的思维和智慧,摧残人的自主学习兴趣和热情。它不仅不能促进学生发展,反而成为学生发展的阻力。因此,在课改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3、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是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在校的学习质量,也有助于学生个体的终生发展,更是创新人才所必备的素质。

4、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有助于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学习效率的提高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更是课堂教学所必需的。课堂上的自主性学习并非独行其事,而是指学生不盲从老师,在课堂前做好预习,课堂上热情参与,课后及时查漏补缺,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变老师要我学为我要学,摆脱对老师的依赖感。真正意识到学习是自己学来的,而不是教师或其他人教会的,自己才是学习的管理者,这些有助于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二) 培养使用学案的能力

1、学案的定义:

学案是指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

学案是由教案衍生出来的,学案可以看成是学习活动的一种设计方案,教案立足于教师的“教”,学案则直接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设计学习过程和活动。因此,前者侧重于教师的言行,后者突出学习者的行为方式和整个过程。

2、学案教学的好处

学案教学的首要意义在于可以唤醒和强化“以生为主,师为辅”的教育模式,贯彻教学民主的教育理念;其次以学案为工具,有利于督促检查学生的课后预习情况;第三,利用学案教学,可以使学生由“被动学习”逐渐转向“主动学习”,由“你得学”变为“我要学”;第四,有利于督促教师的备课情况,也有利于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然后真正做到从学生角度出发,设计每一堂课。

3、实施过程

学案固然有很多好处,但在实行时也要根据学生情况“因材施教,因地制宜”,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学案的辅助教学的作用。结合本校学生基础差、没有预习习惯的特点,在编写学案时,我将重点确定为有利于学生课下自主预习,内容包括作家作品简介、字词读音含义和实词用法的积累等。具体做法如下: 表4:必修1第6课《鸿门宴》学案 课题:《鸿门宴》 姓名:

目标:1、查找并识记有关司马迁和《史记》的介绍。

2、读准字音,熟练朗读课文。

3、掌握重点字词的含义,句式特点。

4、理清文章结构,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5、了解古代座次顺序

一、预习作家作品:

1、司马迁:

2、《史记》:

⑴体例及篇数

⑵有关《史记》的评价

⑶“前四史”包括哪些内容?请写出作品名称、作者及朝代。

二、预习检测

1、你认识这些字词吗?

毋内诸侯 鲰生 瞋目 卮酒 彘肩

杯杓 戮力 数目 郤 (略)

2、正确解释划线字词的含义,如有特殊用法,请标注。

⑴沛公军霸上 ⑵沛公欲王关中 ⑶素善留侯张良

⑷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⑸固不如也 ⑹约为婚姻

⑺沛公今事有急 ⑻项伯杀人,臣活之 ⑼拔剑撞而破之(略)

3、你知道下列句式有何特点吗?

⑴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⑵若属皆且为所虏。

⑶今日之事何如? ⑷客何为者?

⑸沛公安在? (略)

4、你知道古代宴会上的座次顺序吗?请画出座次图。

西 东

5、你能复述《鸿门宴》的故事吗?(提示:人物、时间、地点、事件起因、经

过、高潮和结果)

(三)培养诵读能力

文言文语言生动凝练,节奏富于变化,最适宜于诵读。诵读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的一个学习过程。“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正是诵读的功效。苏东坡也说过:“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要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受语言、品味语言、领悟语言、积累语言。”所以,学习文言文,可以在粗明句读的基础上,通过反复诵读,从中体味语言的气势和语言的情味,

逐步形成敏锐的文言语感。因此,注重诵读能力的培养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文本的认知能力,有助于培养文言语感,真正做到“整体感悟”。

那么该如何培养诵读能力呢?

1、读准字音。在朗读前,借助辅助材料校准字音,以免在诵读时闹出笑话。有个词牌的名字叫《踏莎行》,第二个字“莎”的读音是suō,意为莎草,但有很多人误读成《踏莎shā行》。

2、读清句读。古文借助句读表示语气和语意上的变化,如果在诵读时读错句读,很容易误解课文的本意。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有一个句子:“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其中“地方”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词,但在例句中却是两个词,要分开来读。“地”指“土地”,“方”指“方圆”,因此在诵读时,应这样停顿:今齐地/方千里。如果“地方”连读,理解自然就会错。

3、读出语气。只有读出语气,才能做到作品和诵者的完美融合,才能更好地传达文章的内涵和情感。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问美时,其妻与妾的回答如出一辙,除了妻的“君美甚”三字外,虽然妻妾都说了同样的“徐公何能及君也”的话,但在朗读时语气是截然不同的,这主要取决于她们在家中的地位。妻子是正室,因此可读得热烈些,感情直露些;而妾是侧室,没有家庭地位,自然说话也就没有底气,因此朗读时语气应适当收敛。

朱熹说:“学者观书,务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读一个字,不可少读一个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读数遍,自然上口,永远不忘 。”诵读能力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四)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

教学的思想和观念不能一成不变,“不变”是思想的停止和僵化,“变”是顺应时代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唯有变,教学思想和观念才能得到完善和发展,更趋合理化和科学化。现在大力倡导创新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注重合作学习,养成互相切磋的习惯。乐于与

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鉴赏心得,展示自己的读书成果。

孔子曾经说过:“三人行,则必有我师”,而且强调“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一语道破彼此切磋技艺、交换心得的重要性。所谓“合作学习”指 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为集体的利益和个人的利益而一起工作,在完成共同任务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理想,基本特征为:积极互助、 分工合作、资源共享。

合作学习的意义主要表现为:

1、合作学习讲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有助于因材施教,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

2、 在合作学习中由于有学习者的积极参与,高密度的交互作用和积极的自我概念,使教学过程远远不只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同时还是一个交往与审美的过程。

在讲授《将进酒》时,笔者采取的是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让学生以“从《将进酒》中你能读出李白的哪种精神?”为话题展开讨论,并形成书面讲稿,在全班阐述。因为在讲传记时,同学们详细学过有关李白的生平和诗歌内涵,所以在进行讨论汇报时,各个小组都有自己精彩的见解,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学记》曰:“学贵在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探究等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所谓探究学习,就是指从问题或任务出发,通过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以获得知识与技能、应用能力和情感态度为目的的学习方式。其基本特征为:建立和谐、融洽、民主的师生关系;关注学生的情感,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教师要为学生提供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相互交流的机会。 在进行探究式教学时,应该注意以下三方面:⑴提出任务:提出的问题一定要吸引学生,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要有一定的难度;要有一定的开放性,并且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⑵组织探究活动:组织探究活动,一定要有的放矢,切忌盲目性,要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面向全体学生。给予充分的时间和空间;给予材料、工具和资料的支持;给予方法的指导(引导、启发、协助)。⑶表达与

交流;不要安排轮流发言的方式,但也不要出现被遗忘的角落。要鼓励质疑、提问和交流的同时,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要给予明确的评价。对有独到见解的学生要及时表扬、鼓励,让他们体验成功,感受成功的乐趣;对回答问题有错或不完整的同学不能指责,更不能讽刺挖苦,只能给予鼓励;对后进生要善于发现其闪光点,特别要让其尝到成功的喜悦,创造条件满足他们的表现欲,让他们挖掘自身的潜力,充分地去表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有这样一句话:“同为名山,华山险,泰山雄,黄山奇,娥眉秀。险、雄、奇、秀,就是山的不同个性,山如此,人亦然。

如在讲授陆游的《书愤》时,学生对陆游的用典提出了质疑:为什么在陆游的诗中总是愿意引用诸葛亮的名篇《出师表》呢?这个问题本来是下节课进行比较阅读时的一道习题,既然有学生提出了质疑,证明他们确实是读进去了,于是我顺水推舟,在电脑里调出陆游诗集中述及诸葛亮《出师表》的诗句说道: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这是陆游在作品中提及有关《出师表》的句子:“

《出师》一表通古今,夜半挑灯更细看。(《病起书怀》)

《出师》一表千载无,远比管乐盖有余。(《游诸葛武侯书台》)

凛然《出师表》,一字不可删。(《感秋》)

事实证明,陆游确实很喜欢武侯的《出师表》,那到底是什么原因呢?现在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注意鉴赏诗歌的方法啊。”

五分钟过后,各个小组基本上完成了讨论,进入书面总结的阶段,于是,我再一次把问题抛向学生:“经过热烈而认真的讨论,哪个小组先发表一下本组的看法呢?”

一向以擅长演讲而著称的安家宏首先举起了手,随后慷慨激昂地陈述了小组的观点:“我们认为陆游非常崇拜诸葛亮,也希望像他一样建功立业,所以多次引用他的名篇《出师表》。”

示意他坐下后,我又问道:“谁能跟大家说说有关诸葛亮的故事?”

以历史见长的宋福禄同学站了起来,绘声绘色地给大家介绍了有关武侯的故事。

此时,我引领学生对武侯的人生经历进行概括,“刚才宋福禄同学为大家介绍了武侯的生平,听后,我认为武侯是幸运的,谁能告诉我主要体现在哪?”大家

七嘴八舌地说了起来,最后概括为:得到赏识和重用,帮助明主开创帝业,辅助幼主治理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接着我又问道:“同时我也认为他是悲哀的,又是为什么呢?”

话音刚落,一位同学就大声说:“阿斗不听话。”

我笑着说道“那个‘乐不思蜀’的阿斗确实是武侯的悲哀啊。还有吗?” 又一位同学说:他想统一三国,但是到死也没完成志愿。他死不瞑目,抱恨而终。”

听了他的回答,我带头鼓掌,并表扬道:“他不仅认识到了武侯的悲哀,还会用学过的成语进行概括,真是了不起。继续努力。”

另外一组的同学显然有点着急,手高高地举着,于是我示意他回答问题,他站起来立刻反驳道:“我们认为他是因为没有得到重用,所以多次借诸葛亮以及《出师表》自况,表达自己的郁闷心情。”

“你能跟大家说说陆游为什么没有得到重用吗?”我问道。

“因为南宋偏安一隅,皇帝和大臣们为了保全自己的利益,都主张以割地、进贡的方式求和,所以像陆游这样的人总是受到排挤,得不到重用。”

对于学生的回答,我十分满意。当即对他竖起了大拇指,并称赞道:“太棒了! 其他小组还有什么看法?”

第三个小组的同学明确表示不同意其他两组的观点,理由是:“我们认为陆游虽然因为没有得到重用而烦恼苦闷,虽然渴望建功立业,但是更主要的原因在于他出生在一个爱国家庭里,他的脑子里充满的是忠君爱国的思想,所以我们认为他借用《出师表》是想表达自己的忠君之情。”

“谁能跟大家说说《出师表》的主要内容?”

这时同学们有点沉默,也许是时间太久忘记了,也许是压根儿就没好好学习过《出师表》。为了照顾大家的情绪,我开玩笑地说:“看来你们都把《出师表》当下饭菜吃光了了啊,我这还剩点,分点给你们吧。”于是我简要复述了《出师表》的主要内容,随后,我又启发到:“每个作家都有自己的代表作,这些作品应该是渗透了作者的思想,寄托了作者的情感的,同时也会反映出作者的某种精神品质,那么你认为《出师表》中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品质呢?”

总是有聪明人存在,很快学生就想到了刚才总结武侯人生时说到的“鞠躬尽

瘁,死而后已”,于是我接着引导学生:“在作品中他反复提到的是武侯还是《出师表》,答题的侧重点应该放在哪呢?”

在我的启发下,同学们很快意识到自己理解上的不足,经过重新整理,各个小组都得出了正确的结论。

(五)培养知识迁移能力

学习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任何学习都是在学习者已经具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结构、已经获得的动作技能、习得的态度等基础上进行的,而新的学习过程及其结果又会对学习者的原有知识经验、技能和态度甚至学习策略等产生影响,这种新旧学习之间的相互影响就是学习的迁移。利用所学的技能、知识等去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一种迁移的过程,能够实现迁移也就具备了一定的迁移能力。

在讲解课文时,总会涉及概括中心思想之类问题,因受高考的影响,许多学生认为考试也不考概括古文思想的题,所以不注重这方面的练习。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每次要概括中心时,我就要求学生按照我给的例子进行概括。例如,在讲完《长恨歌》时,我给学生出了这样一道题:请依据例句再仿写两句话,要求句式一致,语意连贯,仿写对象不变。

读白居易《长恨歌》,我们领悟到了“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缠绵情怀。初看这类习题时,学生表情有点茫然,但较以前明显兴奋许多,思考片刻之后,小手纷纷举了起来,答案也十分贴近课文,十分精彩。例如:读白居易《长恨歌》,我们领悟到了“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的深切遗憾;读白居易《长恨歌》,我们领悟到了“七月七日长生殿,半夜无人私语时”的山盟海誓;读白居易《长恨歌》,我们领悟到了“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的无尽思念;读白居易《长恨歌》,我们领悟到了“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的孤苦无依;读白居易《长恨歌》,我们领悟到了“但令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会”的坚定不移。

在学习了《鸿门宴》后,我又布置学生自学《乌江自刎》,并要求写一篇小作文,内容是剖析项羽失败的原因。这样不仅让学生了解了项羽之死的原因,也对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敲响警钟——性格有时也会决定命运。

通过这样的练习,不仅锻炼学生总结归纳文章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语言应用的能力。

结束语

在《课标》的引领下,在《考纲》的指导下,我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粗浅地总结了文言文教学的现状,并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在文言文教学的课堂上,教师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并指引学生在文学的海洋里自由翱翔。

但是对于文言文的教学仍然存在许多疑惑,如怎样让学生更充分地理解文言文的内涵;怎样提高学生的灵活应用能力等。这些疑惑将是我以后学习和研究的重点。

文言文教学的改革之路依然漫长而艰辛,我将努力提升自己的内涵,继续刻苦钻研,力争为文言文教学的研究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注释:

① 钱梦龙 《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 《中学语文教学》1997年第4期12页 ② 王力 《古代汉语》 中华书局 1997年第3版 ③ 唐庚 《子西文录》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年

参考文献

【1】 钱梦龙 《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 《中学语文教学》1997年第4期 【2】钱吕明 文言文教学的理性思考[J] 《中学语文教学》(京),2002年7月 【3】王怀彬、刘友开、殷显耀主编 《新教学方法》 吉林科技出版社出版 2005年 【4】《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年4月

【5】王珏 文言文教学价值的再认识[J] 《语文教学之友》 2001年6月 【6】张超 自主式阅读:阅读的返朴归真[J] 《 山东教育》 2002年8月

【7】《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辽宁卷)试题分析》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年10月

【8】《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9年12月 【9】《语文》(必修1 )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年6月

【10】朱慕菊 《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4月 【11】李镇西 《做最好的老师》 漓江出版社 2006年5月

【12】于漪 《于漪与教育教学求索》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年1月 【13】钱梦龙 《我和语文导读法》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年9月

【14】教育部师范教育司主编 《 韩军与新语文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年4月 【15】王力 《古代汉语》 中华书局 1997年第3版 【16】李绪坤 《〈学记〉解读》 齐鲁书社 2008年11月

【17】白芳 《浅谈启发式教学的内涵与实施艺术》 华南师范大学 《语文月刊》2010年3月

附录一

高中文言文教学现状调查问卷(学生卷)

班级:

亲爱的同学们:

你们好!非常感谢大家能在繁忙的学习之余配合我们的调查,以下问卷只用于统计问题,请按照自己的真实想法放心作答。谢谢!

(注:必须填写班级,不用填写姓名;总共7道题,请按照说明进行答题。) 1、你认为下列哪个科目最重要?哪个科目最不重要?请说出原因,并按最重要到不重要的次序给下列科目排序。

①语文 ②数学 ③英语 ④物理 ⑤化学 ⑥历史 ⑦地理 ⑧生物 ⑨政治 最重要: 最不重要:

排序: 2、你认为学习文言文重要吗?请说明理由。

3、你有预习文言文的习惯吗?都会预习哪些内容?

4、你有上课记笔记的习惯吗?都会记录哪些内容?

5、你上课时如何应对老师的提问?

6你认为目前文言文教学最大的弊端是什么?

7、你最想从语文课堂获得什么知识?

附录二

高中文言文教学现状调查问卷(教师卷)

尊敬的各位老师:

您们好!很感谢您能在百忙之中配合我们的研究。以下问卷只用于统计问题,请按照自己的真实想法放心作答。谢谢!

(注:不用填写姓名;总共5道题,请按照说明进行答题。) 1、在上课前,你会要求学生做哪些准备?

2、你认为文言文需要讲授哪些知识?

3、你认为课堂上学生应该做哪些事?

4、在课堂上你会运用什么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

5、你认为目前文言文教学最大的弊端是什么?

致 谢

坐在书桌前,凝视着眼前的录取通知书,那种得知被录取后狂喜的心情,似乎一直萦绕心间,从未走远。然而此时,我正在为毕业而积极准备着,望着不远处那堆积如山的材料,不得不感叹时光的飞逝,造化的弄人。三年前带着满腹疑问投奔名师,结交知己;三年中跟随名师畅游书海,与好友谈古论今,真是不亦乐乎;分别在即,只有借这张薄纸寄托我对恩师的无限感激,对朋友的无限怀念。

首先,感谢我的导师陈榴教授。感谢您带给我们崇高的人格熏陶,感谢您带给我们知识充沛的课堂;感谢您对我的论文的指导。您高尚的情操,广博的学问,严谨的治学是我一生学习的榜样,也是一生受用不尽的宝贵财富。

其次,感谢张力平老师。三年来,您不辞辛苦地担当我们与学校的联络人,总是第一时间将各种通知传达给我们,感谢您的帮助,感谢您的付出,感谢您的关怀。

最后,感谢我的同窗好友宋远、于波、杨敏等。感谢你们对我的关怀和帮助,愿我们的友谊之树常青。

祝愿我的母校蒸蒸日上,祝愿各位恩师、同窗好友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2010年3月20日

30

摘 要

内容摘要:文言文阅读作为高考的重头戏,历来受到广大教师和学生的重视,由于排斥文言文,自身素质不高,学习方法欠妥,多数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和应试能力很低;教师则因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应试压力大,在文言文教学时只注重“串讲”,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结果,学生越来越厌学,教师越来越难教,师生同时陷入文言文教学的困境。因此,通过分析文言文教学现状,探究文言文教学的新途径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论文共分四大部分:引言部分阐述了该课题提出的缘由、国内相关研究、理论依据、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简要概述文言文的内涵、特点以及学习文言文的现实意义。第三部分通过问卷调查和比较分析的方法,从学生、教师和高考的角度分析文言文教学的现状:学生思想上的不重视,知识迁移能力差,以及对古代文化常识的疏离,导致文言文阅读能力不高;教师理念上的偏误,手段的粗糙,教学形式的单一,导致文言文课堂举步维艰;卷面的分数与师生的付出难成正比,极大伤害了师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和信心。第四部分主要为对策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更新观念,明确文言文的教学重点——文言并重,运用启发式教学,创设情境,激发求知欲。2、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论文依托课改精神和建构主义理论,采用调查比较、文献综述等方法,不仅详尽阐述了目前高中文言文教学的现状,并总结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教学手段,以期提升文言文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高中文言文;教学现状;教学手段;策略研究

Abstract

Content:Classical teaching of reading as a highlight of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has always been valued by teachers, for students in headaches, both sides want to break through difficulties to achieve success in the examination room. However, the reality is not optimistic: as a learning subject, due to exclusion of classical Chinese, their quality is not high, learning bad habits and many other factors, most students of classical Chinese reading and examination capacity is low; and as a leader in the classroom, due to bound by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l of the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pressure, the quality of new students is not high, self-content inadequate, leading to today's classical Chinese classes can no longer hear sound of reading aloud sound of the Chuanjiang replaced by a general, it is difficult to see the students Ability training, classroom lifeless, without the slightest youthful vitality at all. In this case, students are increasingly unwilling to learn, teachers are increasingly unwilling to teach, but they can not fail to entrance exam, while students and teachers caught in the quagmire of classical Chinese learning. Therefore, the analysis of classical Chinese learning situation, explore ways to solve becomes necessary, and this is also the subject of this writing.

Paper is divided into four parts: Introduction describes the origins of the issues raised by domestic research, theoretical basis, research significance and research methodologies. The second section provides a brief overview of classical Chinese the meaning, characteristics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study classical Chinese. The third part through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methods, from students, teachers and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point of view of classical Chinese learning situation, students thought and action do not pay attention to migrate poor, resulting in classical Chinese reading ability is not high; teachers on the concept of deviations from the means of the rough form of a single cause of teaching classical Chinese classroom difficult;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scores and the teachers and students is difficult to pay is proportional to, which greatly hurt the interest of students and teachers to study classical Chinese and confidence. The fourth component is the actual conduct of the students I point with the reform, mainly including the following: 1, set clear teaching objectives. 2, the full

mobilization of students, through the use of case studies to promote the prep; design contexts, to stimulate interest; the creation of liberal democracy, teaching and learning environment; to encourage students to cooperate, questioning, investigation and other means to play its "principal" effect. 3, changing teaching methods, students moving mouth and hands-on capacity. Mainly through a variety of training to develop students reading ability, self-learning ability, the ability to use the tool to the book, summarizes the capabilities and the ability examination.

Papers rely on the spirit and the constructivist theory of curriculum reform, using surveys of comparison, literature review and other methods, not only to elaborate on the current status of high school to learn classical Chinese, but also introduces some practical proven operational methods, with a view, and colleagues to discuss exchange.

Key words :high school writings in classical style;Teaching present situation;

Teaching media;Strategy research

目 录

第一章 引言...............................................................................................................1

一、问题的提出....................................................................................................1

二、关于文言文教学的相关研究........................................................................1

三、本文的理论依据............................................................................................2

四、本课题的研究意义........................................................................................3

五、本文的研究方法............................................................................................3

第二章 文言文概述.....................................................................................................4

一、文言文内涵....................................................................................................4

二、文言文特点....................................................................................................5

三、学习文言文的现实意义................................................................................5

第三章 文言文教学的现状.........................................................................................7

一、学情方面........................................................................................................8

二、教情方面......................................................................................................10

三、考情方面......................................................................................................12

第四章 文言文教学的策略研究...............................................................................13

一、更新观念......................................................................................................13

二、培养能力......................................................................................................17

结束语.........................................................................................................................25

注释.............................................................................................................................26

参考文献.....................................................................................................................26

附录一.........................................................................................................................27

附录二.........................................................................................................................28

致 谢.........................................................................................................................29

第一章 引言

一、问题的提出

(一)文言文教学现状

文言文不仅凝聚了中华历史文明的精华,也是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于漪先生曾形象地称它为“渗进了民族睿智的”“中华文明的地质层”。但是从教学现状来看,文言文教学的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现在很多学生缺乏基本的文史知识,读不懂古文,也不愿意学习古文,更不愿意花费一定的时间去研读传统的经典文学作品,这也导致教师在讲授文言文时形成了一个固定模式:先一字一句翻译,然后总结实词意义、虚词用法、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最后分析人物形象、写作手法。等到这些知识全都讲完了,学生也对这篇课文失去了兴趣。久而久之,文言文的课堂成了教师的“一言堂”,讲台上,教师在拼命地讲;讲台下,好一点的学生在奋笔疾书,差一点的学生则昏昏欲睡,文言文的教学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进,举步维艰;退,高考不许。文言文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但正如钱梦龙先生所说,“文言文教学却又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即使在语文教学改革很红火的年代,文言教学这块‘世袭领地’上仍然是一派‘春

①风不度玉门关’的荒凉景象。”

(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文言文教学的要求

1、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 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

2、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的观点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3、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二、关于文言文教学的相关研究

在文言文教学的研究方面,很多专家学者都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主要思想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增加文言文篇目的数量。

钱梦龙先生在《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一文中说道:“我主张中学里不但要教

文言文,而且要适量多教一些。”主要原因在于“经过千百年的时间淘洗而流传下来的一些脍炙人口的文言文(包括古代诗歌),是诗文中的极品,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精华,表现在这些作品中的先哲们的崇高理想、美好情操是我们民族引以自豪的精神财富;这些作品千锤百炼的语言,斐然可观的文采,匠心经营的章法,也都足以垂范后世,成为我们取之不尽的宝藏。”

2、重视诵读的指导,注重语感的培养。

钱梦龙先生在《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一文中指出,重视诵读指导“非常有利于学生形成对古汉语的语感;熟读和背诵又使学生逐步积累起比较丰富的感性材料,对古汉语的用词、造句以及某些特殊的表达习惯也逐渐熟悉”,这种做法可以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文言文打下牢固的基础。

3、重“文”而不轻“言。

钱梦龙的《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于漪的《且说文言文》、韩军的《没有文言文,我们找不到回家的路》等文章均不约而同地指出文言文教学应既重“文”又不轻视“言”的重要性。

所谓的“文”是指作者的思想感情、道德评价、文化素养、审美趣味等集合体,是一个整体,而在教学中很多教者忽略了对文言文本身蕴含的丰富人文信息的探讨,违背了《课标》的要求,导致课堂上一味地“字字落实,句句清楚”。因此很多专家学者不断地呼吁文言文教学应该回归到“文”上。

但同时又指出,重视“文”并不代表可以轻视、甚至忽略“言”。于漪先生指出“对于文言作品,只有首先读懂,才能做更深入的领会和体悟。”

三、本文的理论依据

(一)新课程改革的理念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注重合作学习,养成互相切磋的习惯。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鉴赏心得,展示自己的读书成果;学会灵活使用常用语文工具书,能够利用多种媒体搜集和处理信息。

(二)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学习不仅受外界因素的影响,更主要的是受学习者本身的认知方式、学习动机、情感、价值观等影响,而以上这些因素正是我们在传统教学中容易忽略的。

在传统教学中,我们往往更重视教师对于学生的知识灌输,但是建构主义认为,教师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应该是知识与学生之间的“中介者”,教师应充分发挥导向作用,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引导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使学生获得知识,并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全面地提高能力。同时,教师还是错误的发现者,对于发现的错误不应单纯地纠正,而应予以诊断,让学生结合已有知识重新建构正确的知识体系。

建构主义课程观,不单纯把课程看作由外部环境因素决定,而是考虑到学习者带进学习情景的先前知识——他们的目的和观点。如文言文教学一味地采取以“串讲”为中心的方式,则会使学生的学习目的和观点扭曲,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效果。这就为传统文言文教学敲响了警钟——如不解决文言文教学的“瓶颈”,文言文教学将会走进死胡同。

四、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作为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瑰宝的文言文,记载了我们民族大量的文化遗产,它以其丰厚的积淀、独特的审美,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人,它的重要功能是现代文所不能替代的。新教材在选文时,非常注重选择文质兼美的作品,希望通过阅读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鉴赏能力,激发审美创造精神,让青少年全面和谐发展。但是,现实中很多学生的文言水平并不高,根本无法实现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的提高,更无从谈及创造精神的激发。因此,研究文言文教学现状,寻找解决途径势在必行。

五、本文的研究方法

本文的研究方法有:调查比较法、文献研究法、个案分析法。

(一)调查比较法

在研究中,通过问卷调查、谈话调查、图表比较等方式,对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学生的心理、现状做了系统、周密的调查,并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了分析、综

合、比较、总结,从而为研究提供了实际依据。

(二)文献研究法

在研究中,通过阅读文献来扩大视野,为研究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了解高中文言文教学的历史和现状,使研究结果更全面、更准确。

(三)个案分析法

选择自己任教的高中高一到高三的学生和语文教师作为研究对象,使研究成果更具有针对性。

第二章 文言文概述

一、文言文内涵

著名语言文学家、教育家王力先生在《古代汉语》绪论中指出:“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②

文言文,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后世模仿它而形成的作品。第一个“文”,译为书面文章。“言”,译为写、表述、记载等。“文言”,即书面语言,“文言”是相对于“口头语言”而言,“口头语言”也叫“白话”。 最后一个“文”,译为作品、文章等,表示文体。

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两三千年,涉及范围相当广泛,如先秦诸子、两汉辞赋、史传散文、唐宋古文和明清八股。换言之,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而“白话文”的意思就是:“使用常用的直白的口头语言写成的文章”

在我国古代,即使是表述同一件事,但是用“口头语言”(口语)和“书面语言”(书面语)表达的形式是不同的。例如,在《劝学》中有这样一句话,“蚓无爪牙之利”,用口头语言表述,就是“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牙齿”,而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述,却是“蚓无爪牙之利”。“爪牙之利”就是文言文,这里,“利”作“爪牙”的定语,放在“利”的后面,属于文言的一种特殊语法形式——定语后置,在翻译的时候就应该注意把“利”提到“爪牙”之

前,翻译成“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牙齿”,而不能翻译成“蚯蚓没有爪子牙齿的锋利”。

二、文言文特点

中国在1919年以前,所有的文章都是用文言写成的。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

在经历数千年文化变迁后,虽然人们用以交流的口语变化巨大,但文言文却变化不大,呈现出以下几方面特点:

(一)语言表述简洁凝练

众所周知,在纸张发明前,古人以竹简、木简或帛绢作为书写工具,造价昂贵,且书写不便,因此,古人在书写时,尽量做到言简意赅。长此以往,言简意赅便成了古人写作的金科玉律。

仔细研读先秦诸子散文,大都表述简洁,却意蕴无穷。比如儒家经典《论语》共一万三千余字,《孟子》三万余字,《大学》一千七百余字,《中庸》三千五百余字;道家典籍《老子》五千余字;兵家著作《孙子兵法》八千余字。

(二)语言意蕴丰富深厚

古人写作,不仅注意语言简洁凝练,更追求“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的表达效果。在“意”的表达上,古人已经意识到文字的局限性,《老子》第一章中便指出语言达意不足的缺陷:“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但在实践时,古人不仅没有回避这种不足,反而有意追求心领神会、得意忘言的效果。《庄子·外物》这样说到:“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这样一种重意而轻言的思想,对后代文人影响甚深。例如杜甫的《登岳阳楼》,全诗“不过四十字耳,其气象闳放,涵蓄深远,殆与洞庭争雄,所谓富哉言乎者”。③

三、学习文言文的现实意义

(一)学习文言文,有利于增强自身文化底蕴 文化是语言文字的母体和土壤,语言文字则是文化的载体和体现。作为历史上曾经广泛使用的一种语言文字,文言文承载着中华民族古老而深厚的文化精髓,

社会制度、文化特征、宗教礼俗、意识形态等方方面面都包蕴其中。从这个意义

上说,学习文言文,有利于增强自身文化底蕴。

在练习册中有这样一道题,题干是:下列各项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当的一

项是( )

A、邻里之间的是非大多数是由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琐屑小事引起的,不必寻根 ..

究底,你们还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吧。 ..

B、外面七月流火,孩子们都跳到河里避暑了。 ....

C、这位代表说的虽然不是什么崇论宏议,但他的话发自肺腑,句句实在,因 ....

此我们要更加重视。

D、今年有四到六成的作品流拍,成交总额同比减少一半,这说明以往超过底

价数十倍成交的火爆场面已成明日黄花了。 ....

本题的正确选项为B,“七月流火”的意思是天气渐渐转凉。但很多人误以为

“七月流火”是形容天气炎热,所以才选错了答案。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是《诗经 豳风·七月》的开头两句。前句是说天气

渐渐凉了,后句意思是要缝制寒衣了。“七月”指从事农事活动的古历七月,相

当于现在的八九月份。据《诗经·豳风·七月》记载,因为当时没有统一的历法,

所以从事农事活动要靠观察星象。每年夏末,一颗名叫火的大星,端端正正地出

现在正南方天空。正是凭着祖传的观察经验,周民们知道夏天将要结束了。

诸如此类的词语还有很多,例如“炙手可热”,假如读者具备一定的文言文功

底,知晓词语的来历,就不会出现用错词语的现象。

(二)学习文言文,有利于塑造高尚的人格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语

文课的功能之一,就是通过感性的、感情的交流,把学生心灵中美好、崇高的因

素都调动起来,帮助他们建立对生活的信心。从这个意义上看,培养学生健全的

心智,让学生懂得什么是爱,懂得什么是美,懂得什么是高尚,应该成为文言文

教学不可或缺的要点。

读了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我们领悟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

家之言”的豪言壮志;读了李白的《将进酒》,我们领悟到“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的潇洒自信;读了李密的《陈情表》,我们看到了“乌鸟私

情,愿乞终养”的拳拳孝子心。

(三)学习文言文,有利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1、文化的内涵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

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

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

价值观念等。

2、文言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课程的性质表述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在论述语文学科的地位和功能时指出:“高中语

文课程……要为造就时代所需要的多方面人才,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

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应有的作用。”语文学科的性质和功能决定了语文学科具有很

强的民族性和文化性:“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

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

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因此,学习文言文,就是学习我们的民族语言,是中华民族持续发展的需要,

古文教学直接关系到民族文化传统的继承。文言文教学在历史的实践过程中,积

累了大量宝贵的教育经验和理论,更重要的是,语文尤其是古文,一向就是传统

文化的载体,我国的教育要走向现代化,就非重视文言文教学不可。文言文教学

必须形成完备的学科体系,唯其如此,才能充分发挥“文化载体”的作用,更好地继承民族文化传统。

第三章 文言文教学的现状

为了能如实地了解高中文言文教学存在的问题,笔者于2007年10月对大连

市信息高中全体学生及语文教师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该校是大连市教育局直属

的一所普通高中,学生入学成绩较低,基础比较薄弱,在文言文学习方面表现尤

为吃力,这也给授课教师带来很多困扰。

本次调查学生问卷共发放890份,回收880份,有效问卷为878份。学生问

卷涉及到学生对于文言文的认识、态度、喜好、学习过程中的习惯和技巧、学习

的困难,希望得到的帮助等方面的问题。教师问卷共发放10份,全部回收并有效。

教师问卷涉及到教师在实际的文言文教学中的认识、态度、方法以及面临的困难

和希望得到的帮助。

在两类调查问卷中,有一道相同的题:你认为目前文言文教学最大的弊端是

什么?

学生问卷结果显示:40%的学生不能接受老师“满堂灌”的讲课方式;30%的

学生认为每节语文课都是一个模式,一个程序,课堂沉闷乏味;20%的学生认为老

师可以根据授课内容适当穿插一些名人趣事和生活经验等,以此来丰富课堂内容;

10%的学生认为老师没有自己的见解,一味照本宣科,缺乏人格魅力。

教师问卷结果显示:50%的教师认为学生基础太差,而且不会主动预习课文,

导致文言文课堂“像一潭绝望的死水”;40%的教师认为为了让学生记住课文中涉

及的重点字词含义,只能选择“串讲”课文的方式;10%的教师认为高考的要求与

现行的课改精神不相符。在平常的授课中,我们总是会抱怨学生的素质差,迁移

能力低等,但学生的答案却给了我重重的一击:原来我们的学生心里也有一杆秤,

而且十分公正、公平。“教”与“学”是一个互相的问题,当出现问题时,不能互

相抱怨,而是应该自相反省,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

通过分析教材,结合文言文教学实践和具体的调查及对教师的访谈,现将主

要问题归纳总结如下:

一、学情方面

(一)思想上不重视

在本次问卷调查中,我们设置了这样一道题:你认为下列哪个科目最重要?哪个科目最不重要?请说出原因,并按最重要到不重要的次序给下列科目排序。

①语文 ②数学 ③英语 ④物理 ⑤化学 ⑥历史 ⑦地理 ⑧生物 ⑨政治

调查结果显示:无论文科生还是理科生,只有5%的学生表示语文课最重要,

并把语文课排在第一位;高达80%的学生认为语文课没有用,甚至有的学生认为语

文课是“休息课”。

在本次问卷调查中,我们还设置了这样一道题:你认为学习文言文重要吗?

请说明理由。

有80%的学生认为学习文言文不重要,理由总结如下:①30%的学生认为文言

文不是人们主要的交际用语,所以不用学习。②40%的学生认为考试的时候也不考

学习过的文言文,遇到试题时还是一脸茫然,最终还是靠自己的运气,随便蒙上

一个答案。③68%的学生认为学习古文太繁琐,除了熟记语法现象还得背诵默写名

句名篇。④80%的学生认为提高古文分数太困难,不如多背几个政治原理,历史事

件,或者多做几道化学题、数学题。

在现实的教育教学中,作为教师我们可能都会遇见上述的情况,我们在努力

地讲授知识,渴望课堂上一派活跃的气象,但是正因为我们的学生思想上不重视,

才会出现语文课上教师唱“独角戏”的尴尬局面。

(二)行动上不重视

在本次问卷中,我们还设置了这样几道题:

你有预习文言文的习惯吗?都会预习哪些内容?

你有上课记笔记的习惯吗?都会记录哪些内容?

调查结果显示:只有10%的人课下会自觉预习,而且多数人仅局限于读一读课

文,只有2%的人会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作者生平、写作背景等内容,并且能够按

课后要求提前背诵要求背诵的课文。

60%的人有在课堂上记笔记的习惯,但是记录的内容多少却有很大差距,其中

90%的人会记录有关作者生平、写作背景等内容,60%的人还会记录一些重点字词

的含义,只有10%的人除了记录上述内容外,还会记录相关习题的答案以及课文分

析的内容。

课堂上,经常会出现个别学生不听课,甚至在语文课上学习别的科目的情况。

课后批改作业的时候,经常会遇到学生抄袭作业,少写作业甚至不写作业的情况。

学生行动上的不重视,加深了语文课堂的教学难度。

(三)迁移能力差 在每个学期开学前,书城都挤满了前来购买参考书的学生和家长。有了参考

书的帮助,学生在课堂上就可以轻松应对老师的提问,也避免了因不会而丢面子。

所以多数学生借助老师的讲解和课本的注解以及一些参考资料,可以顺利完成与

课文有关的习题。由于过度依赖参考书,没有自己思考训练的过程积累,所以,

每当面对课外文章时,学生就变得束手无策,不知从何入手,这也是导致试卷分

数极低的主要原因。

(四)缺乏学习策略 由于对文言文学习有一定的畏惧情绪,同时又缺少相关字词含义的量的积累,

所以在学习一篇新的文言文时,学生会机械地关注课文怎么读,字词怎么理解,

然后死记硬背,往往不会运用已有的生活和学习经验去解决新的问题,不会灵活

的学习和运用知识。

二、教情方面

语文教育,是一种精神教育,一种生命塑造,语文教育本身就是用“语言”

构筑人的精神世界,构筑人的生命本身。日本著名教育家小原田芳说:“国语不是

训治之学,而是活思想问题,是川流不息的生命。”但现实却总是截然相反。在长

时期的文言文教学中,教师逐渐进入了疲劳期,同时学生的文言文学习也在不知

不觉中成了“死记硬背”的代名词,成了“标准答案”的殉葬品。究其原因,主

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教学理念的偏离

2010年高考《考试说明》对“古代诗文阅读理解”部分提出四项要求:(1)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⑵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3)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从《说明》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信息:无论是实词、虚词及句子的含义,

还是文言语法,都只要求“理解”。那么什么是“理解”?到底要“理解”到什么

程度呢? “理解”即知道,懂。那么要知道多少?要懂得多少呢?这是许多一线

教师最关注的问题,但是没有哪一个专家可以给出明确的答案。于是,许多一线

教师便坚持“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的教学理念,把教学目标定位在“字

字落实,句句过关”上;同时,为避免意外,每天还让学生机械地背诵《考纲》

中出现的120个实词的含义和18个虚词的用法。教师一厢情愿地认为讲的越多,

学生知道的就越多,这样考试的时候分数就会越高,完全不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

理解能力和迁移能力。于是,在课堂上,学生彻底变成了文言文的奴隶。试问,

这样的教育理念,何以体现“生为主,师为辅”的主体性?何以让学生感受到学

习的乐趣?何以让学生做到学以致用?何以让学生体会文言文的魅力?

(二)教学手段的粗糙

1、串讲之风难止

在谈论文言文教学的改革问题时,大家都会提到课文“串讲”这个话题,而

且多数人持反对意见,但在现实的教学中,限于学生的素质,限于教学进度,限

于高考压力,多数教师还是会在第一时间选择“串讲”这种方式。

于是在课堂上,教师逐字逐句地、挨个提问学生发言,遇到学生回答不上的

问题,教师就不厌其烦地讲解,直到认为学生会了为止。这种“串讲”的方式固

然有它的好处:可以做到“字字清楚,句句落实”,便于学生记录;但是这种方式

的弊端则更明显:课堂上死气沉沉,很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更无从谈及培养学

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了;同时,也把文章讲解得支离破碎,很难让学生从讲

解中感受到文本所要传达的人文精神。

2、滥用网络资源

网络产生前,参考书一直是教师最忠诚的朋友。上课前,照着参考书上的内

容备备课,然后就信心十足地迈入课堂,开始一节课的“照本宣科”,不幸的是,

学生手里也有参考书,在教师提问学生回答问题时,他们可以在参考书的帮助下

顺利过关。网络产生后,上课似乎成了一件更加容易的事,提前读一读课文,然

后从网上下载相关的课件,表面上课堂热热闹闹,但仔细回想,热闹的背后是许

多的不足:学生在完成课堂任务后便自认“高枕无忧”,无心听讲;当离开参考书

的帮助,学生就什么也不会了;在网络的帮助下,教师虽然提高了备课速度,拓

宽了视野,但对网络的过度依赖,也使教师逐渐丧失了独立备课、独立思考的能

力,从长远来看,并不利于教师发展。

3、迷信考纲说明

在高考指挥棒的领导下,许多一线教师惟上一年的考纲是瞻,考纲上出现的

篇目和知识,他们会花费很大的气力去讲解,去练习;考纲上暂时没有的,就会

打马虎眼,一带而过。等到新考纲出炉时,如果出现该讲却未讲的知识时,他们

就会搬出旧考纲当挡箭牌,然后急匆匆地给学生“补课”,这种做法给备考的学生

带来许多不便。

(三)教学形式的单一

“满堂灌”“一言堂”“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方法因其低效性已被无数次否定,

但在如今的课堂上,这些教学方法仍被视为法宝,百用不厌。在这种模式下,这

些凝结中华文明的魅力篇章变成了学生高考的试验品,学生成了摆设,只会被动

地接受知识,课堂的参与性、互动性和时效性大大降低,忽略学生能力的培养,

导致学生“讲一篇懂一篇,不讲就不懂”。

教师一味地追求考点,追求进度,忽略了古文诵读,赏析,导致课堂氛围僵

硬。

三、考情方面 表1:2009年全国、福建、辽宁和上海等地的语文高考卷古文阅读部分的题型和

赋分情况一览表

选文 题型 赋分 占分比例

(不含作文)

全国Ⅰ 选择、翻译、默写

全国Ⅱ 选择、翻译、默写

福建

辽宁

上海

表 2:2009年辽宁高考古文阅读“句子翻译”题全省考生得分率统计表

号 人 数 满满分分

人零 分 人 平 均 分 方 差 标 准 差 难 度 区 分 度 《张有新传》 选择、翻译、 24分 24分 15分 25分 17分 27% 27% 19% 28% 21% 《梁书·孙谦传》 选择、翻译、默写 《沈周》 选择、翻译、简答

数 数

7 252328 100 4.40633.42141.84970.4518

(表2中数据来源于辽宁省高中等教育招生考试委员会办公室)

数据显示:辽宁卷古文阅读部分的比例较大,但学生的得分又普遍偏低。

分析原因:这种结果足以说明教师“教”的欠缺,也反映出学生“学”的不

足。在平常的训练中,教师和学生过分依赖题海战术,认为“只要功夫深,铁杵

磨成针”,只顾做题的“量”,却忽视了做题的“质”;只顾就题讲题,却极少从根

源解决问题,导致学生习题没少做,但是成绩总是原地打转转,极大伤害了师生

的学习信心。

第四章 文言文教学的策略研究

一、更新观念

新课改积极倡导“以生为主,师为辅”的教育理念,极力凸显学生的主体地

位,因此,想要学好文言文,必须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让他们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

所谓主体性教育,是指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教育现代化的要求,教育者通

过启发,引导受教育者内在的发展需要,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教育环境,有

目的、有计划地规范和组织各种教育活动,从而把他们培养成能够自主地、能动

地创造性地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社会主体。简言之,主体性教育是一种培养和

发展受教育者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社会实践活动。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向中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文言文教学的总目标:“学习古

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

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

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性。”要培养学生阅读浅近文言文的

能力,提高其文化素养,提高其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就必须要教师

转变观念,在教学中把以教师为主体变成以学生为主体,把以教师讲解为主变成

以学生的学习、活动、质疑为主,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教师可以放手的地方,

尽量让学生自己阅读,自求理解,教师只在关键处作些指导,就会使学生有“柳

暗花明又一村”之感。

(一)明确教学重点——文言并重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那么文言文教学的“道、业和惑”是什么呢?

笔者认为,文言文教学的重点应是文与言并重。“言”是“文”的基础,“文”

是“言”的升华。

文言文的“言”指的是构成文章的字词和语句。字词和语句的含义历来被作

为教学的重点,同时也是高考文言文阅读的考点。因此,笔者认为在平常的教学

中疏通字词和语句的含义十分有必要。那么,在教学中应该教授哪些知识呢?一

般包括字词的读音,含义以及特殊句式等。但是在讲授的时候,教师应该避免满

堂灌的“串讲”,而是想尽办法把枯燥的知识讲“活”,这也是对教师自身素质

的极大挑战。

文言文的“文”指的是蕴含在文章中的情感和思想等,学习文言文的最终目

的是解读语言文字承载的信息以及对这些信息的整合和再创造。在传统的文言文

教学中,教师多数只顾讲考点、讲重点,忽略了对文本的深层解读,导致文言文

课堂“满堂灌”的情景。 笔者认为,学生学习文言文除了掌握基础知识外,还应

让学生了解中国文学的韵味,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气质。

(二)启发式教学的理念

运用启发的方法进行教学在中国由来已久。早在先秦时期,孔子等教育家在

教学中就十分注重启发的作用。孔子曾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

隅反,则不复也。”所谓“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

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意识经过不断发展、完善

和成熟,已经成为一种比较重要的教学理念。

所谓启发式教学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的客观规律,从

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方式,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调动学生的学习

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的一种教学指导思想。这一理念的

核心在于调动学生学习、思考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

题的能力。可见启发式教学不仅强调学生的主动性,也比较注重教师的主导作

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创设良好的氛围和情境,激发学

生的求知欲;设置铺垫,层层深入,引导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

(三) 创设情境,激发求知欲

心理学家皮亚杰曾说:“一切有效的活动必须以某种兴趣味为先决条件。”

文言文阅读教学也是一样。接受美学告诉我们,阅读主体对文本的欣赏,绝不仅

仅为一种简单的刺激反应,也就是说,当文本呈现在读者面前,读者必须充分调

动自己的感性和理性经验去感悟,去主观再创造,如此,才能得出真正的阅读意义。因此,作为一个对书面符号产生共鸣的复杂的情感活动的过程,就要在“兴趣”两字上先做文章。不难想象,如果阅读主体对文本产生不了阅读欲望,效果自然难如人意。所谓“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唯有读者先有真情激情,才能真正走进作品、走近作者,实现阅读层次的飞跃。中国有句俗话: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我想说:好的导语是课堂成功的一半。一段好的导语能够激起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的共鸣,也更容易使学生入境,更好地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

比如在讲授《锦瑟》时,可以设计这样的导语:“在我国浩如烟海的古典诗词中,很多诗歌的内涵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若要细数这其中最朦胧、最难解的诗歌,当推李商隐的《锦瑟》。”

(四)设置铺垫,层层递进

铺垫,指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前期准备工作。也就是对行将来临的事物的衬托。通俗地说,先描述的内容就是为主要内容做准备、打基础、作陪衬和烘托,为主要情节蓄积酝酿气势。一般是起铺垫作用的这段文字交代完之后,下面要写的主要内容马上就是紧承前一段文字而来的,是上一段文字刻意强调的。在文言文教学中,良好的铺垫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参与性,有利于教学内容的顺利展开。

以《诗经·氓》为例,在开课之初,探讨与爱情有关的话题,为探讨本诗的中心和主旨打下良好基础。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讨论有关爱情的问题。(话音刚落,同学们都瞪大了眼睛看着我。)我想请问在座的各位:你认为什么是爱情?(板书:爱情?) ( 又是一片哗然,片刻之后,平常比较活跃的同学开始举手)

生1:我认为爱情是两情相悦。

师:挺厉害,竟然会用成语形容爱情。(板书:两情相悦)

生2:我认为爱情是无代价的付出。

师:无代价的付出。(板书:无代价的付出)

生3:我认为爱情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师:经得住时间考验的爱情才是真爱情。你更厉害啊,竟然可以引用整个诗句啊。继续努力。(板书:经得住考验)

生4:爱情是情人眼里出西施。

师:彼此的倾慕(板书:彼此的倾慕)

生5:爱情是心有灵犀。

师:一点就通是吗?(板书:心有灵犀)

生6:爱情是同甘共苦,共同进步。

师:最经典的爱情。(板书:同甘共苦)(学生的兴趣被逐渐调动起来,许多人跃跃欲试)

师: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美好的爱情信仰,假如有一天你拥有了爱情,你将怎样经营呢?(沉默片刻后,有人举手了)

生7:我会好好对她,不惹她生气,一起好好学习。

生8:我和他应该平等互助。(这个答案引起了大家的哄笑,这个女同学紧接着又说出自己的观点)我可不愿意像一个影子一样跟在他身后,我必须作为树的形象和他站在一起(又是一阵大笑)。

师:很有主见啊,迁移能力也很强啊,竟然会套用舒婷女士《致橡树》的句子啊。

生9:我会和他一起好好学习,努力考上好的大学,毕竟知识改变命运啊。 师:太有思想了,真是令人钦佩啊。

师:在拥有爱情时,我们会想尽一切办法取悦对方,照顾对方,恨不得把世界上所有的好东西都奉献在爱人的面前,可是,一旦两个人缘分尽了,爱情消失了,你会怎么样呢?

生10:一定会伤心的,但过一段时间就会好的,“天涯何处无芳草”?

师:懂得自我疗伤,肯定不会为情自杀,挺好。相信时间是最好的良药。 生11:我会从此不搭理他。

生12:我会化悲愤为力量,继续找。(同学们一阵大笑)

师:对于爱情的得与失,每个人心里都拥有不同的想法,在《诗经·氓》中记录了一对青年人从相识,相恋到离别的爱情故事,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们的爱情世界,分享这其中的喜怒哀乐吧。

二、培养能力

(一)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顾名思义,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在新课改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意义重大。

1、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的学生是否具备竞争力,是否具备驾驭知识的能力,从根本上说,多数取决于学生是否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是否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

因此,作为教育者,我们更应清醒地知道在当今知识大爆炸的时代,任何教育都不可能将所有人类知识传授给学习者,教育的任务必然要由使学生学到知识转成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学习的本质。

2、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是课程改革的首要目标

传统学习方式过分突出和强调接受和掌握,冷落和忽视发现和探索,从而在实践中导致了对学生认识过程的极端处理,使学生学习书本知识变成仅仅是直接接受书本知识,学生学习成了被动地接受、记忆的过程。这种学习窒息人的思维和智慧,摧残人的自主学习兴趣和热情。它不仅不能促进学生发展,反而成为学生发展的阻力。因此,在课改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3、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是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在校的学习质量,也有助于学生个体的终生发展,更是创新人才所必备的素质。

4、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有助于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学习效率的提高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更是课堂教学所必需的。课堂上的自主性学习并非独行其事,而是指学生不盲从老师,在课堂前做好预习,课堂上热情参与,课后及时查漏补缺,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变老师要我学为我要学,摆脱对老师的依赖感。真正意识到学习是自己学来的,而不是教师或其他人教会的,自己才是学习的管理者,这些有助于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二) 培养使用学案的能力

1、学案的定义:

学案是指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

学案是由教案衍生出来的,学案可以看成是学习活动的一种设计方案,教案立足于教师的“教”,学案则直接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设计学习过程和活动。因此,前者侧重于教师的言行,后者突出学习者的行为方式和整个过程。

2、学案教学的好处

学案教学的首要意义在于可以唤醒和强化“以生为主,师为辅”的教育模式,贯彻教学民主的教育理念;其次以学案为工具,有利于督促检查学生的课后预习情况;第三,利用学案教学,可以使学生由“被动学习”逐渐转向“主动学习”,由“你得学”变为“我要学”;第四,有利于督促教师的备课情况,也有利于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然后真正做到从学生角度出发,设计每一堂课。

3、实施过程

学案固然有很多好处,但在实行时也要根据学生情况“因材施教,因地制宜”,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学案的辅助教学的作用。结合本校学生基础差、没有预习习惯的特点,在编写学案时,我将重点确定为有利于学生课下自主预习,内容包括作家作品简介、字词读音含义和实词用法的积累等。具体做法如下: 表4:必修1第6课《鸿门宴》学案 课题:《鸿门宴》 姓名:

目标:1、查找并识记有关司马迁和《史记》的介绍。

2、读准字音,熟练朗读课文。

3、掌握重点字词的含义,句式特点。

4、理清文章结构,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5、了解古代座次顺序

一、预习作家作品:

1、司马迁:

2、《史记》:

⑴体例及篇数

⑵有关《史记》的评价

⑶“前四史”包括哪些内容?请写出作品名称、作者及朝代。

二、预习检测

1、你认识这些字词吗?

毋内诸侯 鲰生 瞋目 卮酒 彘肩

杯杓 戮力 数目 郤 (略)

2、正确解释划线字词的含义,如有特殊用法,请标注。

⑴沛公军霸上 ⑵沛公欲王关中 ⑶素善留侯张良

⑷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⑸固不如也 ⑹约为婚姻

⑺沛公今事有急 ⑻项伯杀人,臣活之 ⑼拔剑撞而破之(略)

3、你知道下列句式有何特点吗?

⑴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⑵若属皆且为所虏。

⑶今日之事何如? ⑷客何为者?

⑸沛公安在? (略)

4、你知道古代宴会上的座次顺序吗?请画出座次图。

西 东

5、你能复述《鸿门宴》的故事吗?(提示:人物、时间、地点、事件起因、经

过、高潮和结果)

(三)培养诵读能力

文言文语言生动凝练,节奏富于变化,最适宜于诵读。诵读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的一个学习过程。“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正是诵读的功效。苏东坡也说过:“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要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受语言、品味语言、领悟语言、积累语言。”所以,学习文言文,可以在粗明句读的基础上,通过反复诵读,从中体味语言的气势和语言的情味,

逐步形成敏锐的文言语感。因此,注重诵读能力的培养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文本的认知能力,有助于培养文言语感,真正做到“整体感悟”。

那么该如何培养诵读能力呢?

1、读准字音。在朗读前,借助辅助材料校准字音,以免在诵读时闹出笑话。有个词牌的名字叫《踏莎行》,第二个字“莎”的读音是suō,意为莎草,但有很多人误读成《踏莎shā行》。

2、读清句读。古文借助句读表示语气和语意上的变化,如果在诵读时读错句读,很容易误解课文的本意。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有一个句子:“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其中“地方”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词,但在例句中却是两个词,要分开来读。“地”指“土地”,“方”指“方圆”,因此在诵读时,应这样停顿:今齐地/方千里。如果“地方”连读,理解自然就会错。

3、读出语气。只有读出语气,才能做到作品和诵者的完美融合,才能更好地传达文章的内涵和情感。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问美时,其妻与妾的回答如出一辙,除了妻的“君美甚”三字外,虽然妻妾都说了同样的“徐公何能及君也”的话,但在朗读时语气是截然不同的,这主要取决于她们在家中的地位。妻子是正室,因此可读得热烈些,感情直露些;而妾是侧室,没有家庭地位,自然说话也就没有底气,因此朗读时语气应适当收敛。

朱熹说:“学者观书,务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读一个字,不可少读一个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读数遍,自然上口,永远不忘 。”诵读能力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四)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

教学的思想和观念不能一成不变,“不变”是思想的停止和僵化,“变”是顺应时代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唯有变,教学思想和观念才能得到完善和发展,更趋合理化和科学化。现在大力倡导创新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注重合作学习,养成互相切磋的习惯。乐于与

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鉴赏心得,展示自己的读书成果。

孔子曾经说过:“三人行,则必有我师”,而且强调“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一语道破彼此切磋技艺、交换心得的重要性。所谓“合作学习”指 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为集体的利益和个人的利益而一起工作,在完成共同任务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理想,基本特征为:积极互助、 分工合作、资源共享。

合作学习的意义主要表现为:

1、合作学习讲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有助于因材施教,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

2、 在合作学习中由于有学习者的积极参与,高密度的交互作用和积极的自我概念,使教学过程远远不只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同时还是一个交往与审美的过程。

在讲授《将进酒》时,笔者采取的是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让学生以“从《将进酒》中你能读出李白的哪种精神?”为话题展开讨论,并形成书面讲稿,在全班阐述。因为在讲传记时,同学们详细学过有关李白的生平和诗歌内涵,所以在进行讨论汇报时,各个小组都有自己精彩的见解,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学记》曰:“学贵在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探究等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所谓探究学习,就是指从问题或任务出发,通过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以获得知识与技能、应用能力和情感态度为目的的学习方式。其基本特征为:建立和谐、融洽、民主的师生关系;关注学生的情感,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教师要为学生提供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相互交流的机会。 在进行探究式教学时,应该注意以下三方面:⑴提出任务:提出的问题一定要吸引学生,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要有一定的难度;要有一定的开放性,并且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⑵组织探究活动:组织探究活动,一定要有的放矢,切忌盲目性,要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面向全体学生。给予充分的时间和空间;给予材料、工具和资料的支持;给予方法的指导(引导、启发、协助)。⑶表达与

交流;不要安排轮流发言的方式,但也不要出现被遗忘的角落。要鼓励质疑、提问和交流的同时,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要给予明确的评价。对有独到见解的学生要及时表扬、鼓励,让他们体验成功,感受成功的乐趣;对回答问题有错或不完整的同学不能指责,更不能讽刺挖苦,只能给予鼓励;对后进生要善于发现其闪光点,特别要让其尝到成功的喜悦,创造条件满足他们的表现欲,让他们挖掘自身的潜力,充分地去表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有这样一句话:“同为名山,华山险,泰山雄,黄山奇,娥眉秀。险、雄、奇、秀,就是山的不同个性,山如此,人亦然。

如在讲授陆游的《书愤》时,学生对陆游的用典提出了质疑:为什么在陆游的诗中总是愿意引用诸葛亮的名篇《出师表》呢?这个问题本来是下节课进行比较阅读时的一道习题,既然有学生提出了质疑,证明他们确实是读进去了,于是我顺水推舟,在电脑里调出陆游诗集中述及诸葛亮《出师表》的诗句说道: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这是陆游在作品中提及有关《出师表》的句子:“

《出师》一表通古今,夜半挑灯更细看。(《病起书怀》)

《出师》一表千载无,远比管乐盖有余。(《游诸葛武侯书台》)

凛然《出师表》,一字不可删。(《感秋》)

事实证明,陆游确实很喜欢武侯的《出师表》,那到底是什么原因呢?现在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注意鉴赏诗歌的方法啊。”

五分钟过后,各个小组基本上完成了讨论,进入书面总结的阶段,于是,我再一次把问题抛向学生:“经过热烈而认真的讨论,哪个小组先发表一下本组的看法呢?”

一向以擅长演讲而著称的安家宏首先举起了手,随后慷慨激昂地陈述了小组的观点:“我们认为陆游非常崇拜诸葛亮,也希望像他一样建功立业,所以多次引用他的名篇《出师表》。”

示意他坐下后,我又问道:“谁能跟大家说说有关诸葛亮的故事?”

以历史见长的宋福禄同学站了起来,绘声绘色地给大家介绍了有关武侯的故事。

此时,我引领学生对武侯的人生经历进行概括,“刚才宋福禄同学为大家介绍了武侯的生平,听后,我认为武侯是幸运的,谁能告诉我主要体现在哪?”大家

七嘴八舌地说了起来,最后概括为:得到赏识和重用,帮助明主开创帝业,辅助幼主治理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接着我又问道:“同时我也认为他是悲哀的,又是为什么呢?”

话音刚落,一位同学就大声说:“阿斗不听话。”

我笑着说道“那个‘乐不思蜀’的阿斗确实是武侯的悲哀啊。还有吗?” 又一位同学说:他想统一三国,但是到死也没完成志愿。他死不瞑目,抱恨而终。”

听了他的回答,我带头鼓掌,并表扬道:“他不仅认识到了武侯的悲哀,还会用学过的成语进行概括,真是了不起。继续努力。”

另外一组的同学显然有点着急,手高高地举着,于是我示意他回答问题,他站起来立刻反驳道:“我们认为他是因为没有得到重用,所以多次借诸葛亮以及《出师表》自况,表达自己的郁闷心情。”

“你能跟大家说说陆游为什么没有得到重用吗?”我问道。

“因为南宋偏安一隅,皇帝和大臣们为了保全自己的利益,都主张以割地、进贡的方式求和,所以像陆游这样的人总是受到排挤,得不到重用。”

对于学生的回答,我十分满意。当即对他竖起了大拇指,并称赞道:“太棒了! 其他小组还有什么看法?”

第三个小组的同学明确表示不同意其他两组的观点,理由是:“我们认为陆游虽然因为没有得到重用而烦恼苦闷,虽然渴望建功立业,但是更主要的原因在于他出生在一个爱国家庭里,他的脑子里充满的是忠君爱国的思想,所以我们认为他借用《出师表》是想表达自己的忠君之情。”

“谁能跟大家说说《出师表》的主要内容?”

这时同学们有点沉默,也许是时间太久忘记了,也许是压根儿就没好好学习过《出师表》。为了照顾大家的情绪,我开玩笑地说:“看来你们都把《出师表》当下饭菜吃光了了啊,我这还剩点,分点给你们吧。”于是我简要复述了《出师表》的主要内容,随后,我又启发到:“每个作家都有自己的代表作,这些作品应该是渗透了作者的思想,寄托了作者的情感的,同时也会反映出作者的某种精神品质,那么你认为《出师表》中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品质呢?”

总是有聪明人存在,很快学生就想到了刚才总结武侯人生时说到的“鞠躬尽

瘁,死而后已”,于是我接着引导学生:“在作品中他反复提到的是武侯还是《出师表》,答题的侧重点应该放在哪呢?”

在我的启发下,同学们很快意识到自己理解上的不足,经过重新整理,各个小组都得出了正确的结论。

(五)培养知识迁移能力

学习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任何学习都是在学习者已经具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结构、已经获得的动作技能、习得的态度等基础上进行的,而新的学习过程及其结果又会对学习者的原有知识经验、技能和态度甚至学习策略等产生影响,这种新旧学习之间的相互影响就是学习的迁移。利用所学的技能、知识等去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一种迁移的过程,能够实现迁移也就具备了一定的迁移能力。

在讲解课文时,总会涉及概括中心思想之类问题,因受高考的影响,许多学生认为考试也不考概括古文思想的题,所以不注重这方面的练习。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每次要概括中心时,我就要求学生按照我给的例子进行概括。例如,在讲完《长恨歌》时,我给学生出了这样一道题:请依据例句再仿写两句话,要求句式一致,语意连贯,仿写对象不变。

读白居易《长恨歌》,我们领悟到了“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缠绵情怀。初看这类习题时,学生表情有点茫然,但较以前明显兴奋许多,思考片刻之后,小手纷纷举了起来,答案也十分贴近课文,十分精彩。例如:读白居易《长恨歌》,我们领悟到了“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的深切遗憾;读白居易《长恨歌》,我们领悟到了“七月七日长生殿,半夜无人私语时”的山盟海誓;读白居易《长恨歌》,我们领悟到了“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的无尽思念;读白居易《长恨歌》,我们领悟到了“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的孤苦无依;读白居易《长恨歌》,我们领悟到了“但令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会”的坚定不移。

在学习了《鸿门宴》后,我又布置学生自学《乌江自刎》,并要求写一篇小作文,内容是剖析项羽失败的原因。这样不仅让学生了解了项羽之死的原因,也对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敲响警钟——性格有时也会决定命运。

通过这样的练习,不仅锻炼学生总结归纳文章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语言应用的能力。

结束语

在《课标》的引领下,在《考纲》的指导下,我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粗浅地总结了文言文教学的现状,并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在文言文教学的课堂上,教师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并指引学生在文学的海洋里自由翱翔。

但是对于文言文的教学仍然存在许多疑惑,如怎样让学生更充分地理解文言文的内涵;怎样提高学生的灵活应用能力等。这些疑惑将是我以后学习和研究的重点。

文言文教学的改革之路依然漫长而艰辛,我将努力提升自己的内涵,继续刻苦钻研,力争为文言文教学的研究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注释:

① 钱梦龙 《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 《中学语文教学》1997年第4期12页 ② 王力 《古代汉语》 中华书局 1997年第3版 ③ 唐庚 《子西文录》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年

参考文献

【1】 钱梦龙 《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 《中学语文教学》1997年第4期 【2】钱吕明 文言文教学的理性思考[J] 《中学语文教学》(京),2002年7月 【3】王怀彬、刘友开、殷显耀主编 《新教学方法》 吉林科技出版社出版 2005年 【4】《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年4月

【5】王珏 文言文教学价值的再认识[J] 《语文教学之友》 2001年6月 【6】张超 自主式阅读:阅读的返朴归真[J] 《 山东教育》 2002年8月

【7】《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辽宁卷)试题分析》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年10月

【8】《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9年12月 【9】《语文》(必修1 )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年6月

【10】朱慕菊 《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4月 【11】李镇西 《做最好的老师》 漓江出版社 2006年5月

【12】于漪 《于漪与教育教学求索》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年1月 【13】钱梦龙 《我和语文导读法》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年9月

【14】教育部师范教育司主编 《 韩军与新语文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年4月 【15】王力 《古代汉语》 中华书局 1997年第3版 【16】李绪坤 《〈学记〉解读》 齐鲁书社 2008年11月

【17】白芳 《浅谈启发式教学的内涵与实施艺术》 华南师范大学 《语文月刊》2010年3月

附录一

高中文言文教学现状调查问卷(学生卷)

班级:

亲爱的同学们:

你们好!非常感谢大家能在繁忙的学习之余配合我们的调查,以下问卷只用于统计问题,请按照自己的真实想法放心作答。谢谢!

(注:必须填写班级,不用填写姓名;总共7道题,请按照说明进行答题。) 1、你认为下列哪个科目最重要?哪个科目最不重要?请说出原因,并按最重要到不重要的次序给下列科目排序。

①语文 ②数学 ③英语 ④物理 ⑤化学 ⑥历史 ⑦地理 ⑧生物 ⑨政治 最重要: 最不重要:

排序: 2、你认为学习文言文重要吗?请说明理由。

3、你有预习文言文的习惯吗?都会预习哪些内容?

4、你有上课记笔记的习惯吗?都会记录哪些内容?

5、你上课时如何应对老师的提问?

6你认为目前文言文教学最大的弊端是什么?

7、你最想从语文课堂获得什么知识?

附录二

高中文言文教学现状调查问卷(教师卷)

尊敬的各位老师:

您们好!很感谢您能在百忙之中配合我们的研究。以下问卷只用于统计问题,请按照自己的真实想法放心作答。谢谢!

(注:不用填写姓名;总共5道题,请按照说明进行答题。) 1、在上课前,你会要求学生做哪些准备?

2、你认为文言文需要讲授哪些知识?

3、你认为课堂上学生应该做哪些事?

4、在课堂上你会运用什么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

5、你认为目前文言文教学最大的弊端是什么?

致 谢

坐在书桌前,凝视着眼前的录取通知书,那种得知被录取后狂喜的心情,似乎一直萦绕心间,从未走远。然而此时,我正在为毕业而积极准备着,望着不远处那堆积如山的材料,不得不感叹时光的飞逝,造化的弄人。三年前带着满腹疑问投奔名师,结交知己;三年中跟随名师畅游书海,与好友谈古论今,真是不亦乐乎;分别在即,只有借这张薄纸寄托我对恩师的无限感激,对朋友的无限怀念。

首先,感谢我的导师陈榴教授。感谢您带给我们崇高的人格熏陶,感谢您带给我们知识充沛的课堂;感谢您对我的论文的指导。您高尚的情操,广博的学问,严谨的治学是我一生学习的榜样,也是一生受用不尽的宝贵财富。

其次,感谢张力平老师。三年来,您不辞辛苦地担当我们与学校的联络人,总是第一时间将各种通知传达给我们,感谢您的帮助,感谢您的付出,感谢您的关怀。

最后,感谢我的同窗好友宋远、于波、杨敏等。感谢你们对我的关怀和帮助,愿我们的友谊之树常青。

祝愿我的母校蒸蒸日上,祝愿各位恩师、同窗好友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2010年3月20日

30


相关文章

  • 中学语文教学论文题目
  • 中学语文教学论文题目 个性化作文初探 试论高中语文诗歌语言教学的美育策略 语文教学与审美情感培养 先秦诸子散文的教学与人文精神的培养 儒家人格思想与中学语文教学 试论个性化作文教学 文体学理论在提高高中学生书面表达能力方面的应用研究 还中学 ...查看


  •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题目
  •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题目 试论个性化作文教学 文体学理论在提高高中学生书面表达能力方面的应用研究 论语文教学中的独立人格建构 语文教育中德育问题再思考 阅读障碍学生的创造力.学习适应性特征研究 基于问题学习理论及其在作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中学古 ...查看


  • 2013毕业论文(语文教育学)参考题
  • 语文教育学毕业论文参考题 说明:以下题目有些只是选题范围,写作时应根据自己的实际,针对教育教学现状确定具体论题,切忌大而空. 一. 毕业论文 1.语文课程目标和课程价值取向的新认识 2.对语文教学现状的思考 3.影响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因素研究 ...查看


  • 语文教学与研究
  • 语文教学与研究 刊名: 语文教学与研究 Chinese Teaching & Studies 主办: 华中师范大学 周期: 旬刊 出版地:湖北省武汉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4-0498 CN: 42-1 ...查看


  • 杭州市第19届中小学.幼儿园教学专题研究论文结果
  • 届中小学.幼儿园教学专题研究论文(普教) 杭州市第 19 届中小学.幼儿园教学专题研究论文(普教)评选结果 中学政治 一等奖( 一等奖(3 篇) 萧山二中 萧山八中 富阳洞桥镇中学 徐仲桥 李亮亮 周水华 高中思想政治课新教材处理的实践与研 ...查看


  • "十二五"课题研究工作指导意见
  • 关于做好省.市.县"十二五"规划课题和小课题 申报工作的指导意见 各中小学.幼儿园.职业中学.阳光学校: 为统筹.规范我县省.市.县"十二五"规划课题和小课题申报研究工作,做好课题管理,确保研究质量, ...查看


  • 2014年度常德市中学语文优秀论文评选结果通报
  • 2014年度常德市中学语文优秀论文评选结果 通 报 常教研通[2014]022号 各县市区教研室,市直各中学: 2014年度常德市中学语文优秀论文评选已经揭晓.共评出一等奖41篇,二等奖74篇,三等奖53篇.具体结果见附件. 二〇一四年五月 ...查看


  • 中学语文学科建设现状.问题与对策
  • 2008年9月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Sept.2008第27卷第9期 JourredofAnqinoTeachers College(SocialScienceEdition) V01.27No.9 中学语文学科建设现状.问题与对 ...查看


  • 背诵文言文有技巧--王力的博客
  • 博客首页 ┆中华语文网 ┆作文库 ┆读书 ┆论坛 ┆教学资源中心 第二届"语文报杯"原创文学大赛火爆启动 教师频道┆学生频道 王力的博客 http://wlyntx.blog.zhyww.cn/index.html 首页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