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本科专业培养方案
030302
一、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社会工作理论知识,熟练掌握社会调查研究的基本技能,树立社会工作的价值理想,能在民政、劳动、社会保障等行政部门,以及社会组织与公益团体等机构,从事相关社会工作的服务管理与咨询、社区建设和管理、社会福利、公共政策研究与评估等工作的专门人才。
二、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社会工作理论和社会工作实务的基本知识,受到社会工作实务技能以及实践能力的基本训练;具有理论分析、实地调查、研究等多方面的基本能力。
1. 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社会工作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比较熟悉中外社会工作学说,并比较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各种具有重大影响的社会现象;
2. 初步熟练掌握社会工作实务操作技能,学会开展个案社会工作、团体社会工作和社区社会工作;
3. 了解国情,善于分析社会现象和问题,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和较强的论文写作和语言表达能力;
4. 了解党和政府的重大方针、政策、法律和法规,了解国内外重要事件及其发展;
5. 了解我国民族地区社会的基本情况,掌握初步的民族问题有关理论、政策和法规;
6. 了解现代社会工作专业的前沿理论及重要研究领域中的新进展;
7. 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和手段。
三、人才培养模式
1. 实行弹性学制,学生可以在 3-6年内完成学业。
2. 通过强化学生重点掌握社会工作的理论方法、从事基础研究和应用性社会工作需要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夯实理论基础,培养具有探索研究与创新能力的基础性人才。通过社会工作案例分析、基础科研项目的设计、研究、撰写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等途径,培养学生的基础科学研究能力。
3. 通过强化学生重点掌握社会工作实务基本实践技能,从事相关社会工作的服务管理与咨询、社区建设和管理、社会福利、公共政策研究与评估等工作的应用性人才。通过应用性课程的设置、实验和课题研究、市内各社区和相关社会工作部门实习等,全面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对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
四、学制
基本学制为4年;学校实行弹性学制,学生可根据实际情况在3--6年内完成学业。
五、授予学位
法学学士
六、主干学科
社会学、法学
七、主要课程
社会学概论、社会工作概论、西方社会学理论、中国社会思想史、社会心理学、社会调查方法研究、社区社会工作、个案社会工作、团体社会工作、社会工作实务、当代社会问题、社会福利思想、社会保障概论、社会政策、社会工作行政、社会统计学、组织社会学。
八、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根据本专业总体培养目标的要求及部分课程的教学特点,拟在第二学期安排机构见习(社会工作理论课) ,旨在帮助学生初步体验社会工作的工作领域、工作对象、工作价值和工作伦理;第五学期进行中期实习和课程实践(社会工作实务课),旨在充分运用社会工作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在实习机构中运用知识、锻炼能力、增长才干,进一步感受社工伦理、培养社工精神、巩固社工价值;第七学期进行毕业实习,旨在全面、深入地
进行社工实践活动,为第八学期撰写毕业论文提供丰富的素材,同时为学生未来的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实习地点原则上主要是市内各社区和相关社会工作部门,在条件成熟时,可酌情考虑安排学生去外省实习。课外将安排创新活动,全面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
九、修读要求
本专业学生需修满165学分,其中,通识平台课程47学分,通识必修课38学分,通识选修课9学分;学科平台课程29学分,学科必修课24学分,学科选修课5学分;专业平台课程73学分,专业必修课43学分,专业限定性选修课22学分,专业任一选修课8学分;实践平台课程16学分,必修环节12学分,选修环节4学分。
十、课程设置及教学进程表(附表)
社会工作本科专业培养方案
030302
一、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社会工作理论知识,熟练掌握社会调查研究的基本技能,树立社会工作的价值理想,能在民政、劳动、社会保障等行政部门,以及社会组织与公益团体等机构,从事相关社会工作的服务管理与咨询、社区建设和管理、社会福利、公共政策研究与评估等工作的专门人才。
二、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社会工作理论和社会工作实务的基本知识,受到社会工作实务技能以及实践能力的基本训练;具有理论分析、实地调查、研究等多方面的基本能力。
1. 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社会工作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比较熟悉中外社会工作学说,并比较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各种具有重大影响的社会现象;
2. 初步熟练掌握社会工作实务操作技能,学会开展个案社会工作、团体社会工作和社区社会工作;
3. 了解国情,善于分析社会现象和问题,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和较强的论文写作和语言表达能力;
4. 了解党和政府的重大方针、政策、法律和法规,了解国内外重要事件及其发展;
5. 了解我国民族地区社会的基本情况,掌握初步的民族问题有关理论、政策和法规;
6. 了解现代社会工作专业的前沿理论及重要研究领域中的新进展;
7. 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和手段。
三、人才培养模式
1. 实行弹性学制,学生可以在 3-6年内完成学业。
2. 通过强化学生重点掌握社会工作的理论方法、从事基础研究和应用性社会工作需要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夯实理论基础,培养具有探索研究与创新能力的基础性人才。通过社会工作案例分析、基础科研项目的设计、研究、撰写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等途径,培养学生的基础科学研究能力。
3. 通过强化学生重点掌握社会工作实务基本实践技能,从事相关社会工作的服务管理与咨询、社区建设和管理、社会福利、公共政策研究与评估等工作的应用性人才。通过应用性课程的设置、实验和课题研究、市内各社区和相关社会工作部门实习等,全面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对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
四、学制
基本学制为4年;学校实行弹性学制,学生可根据实际情况在3--6年内完成学业。
五、授予学位
法学学士
六、主干学科
社会学、法学
七、主要课程
社会学概论、社会工作概论、西方社会学理论、中国社会思想史、社会心理学、社会调查方法研究、社区社会工作、个案社会工作、团体社会工作、社会工作实务、当代社会问题、社会福利思想、社会保障概论、社会政策、社会工作行政、社会统计学、组织社会学。
八、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根据本专业总体培养目标的要求及部分课程的教学特点,拟在第二学期安排机构见习(社会工作理论课) ,旨在帮助学生初步体验社会工作的工作领域、工作对象、工作价值和工作伦理;第五学期进行中期实习和课程实践(社会工作实务课),旨在充分运用社会工作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在实习机构中运用知识、锻炼能力、增长才干,进一步感受社工伦理、培养社工精神、巩固社工价值;第七学期进行毕业实习,旨在全面、深入地
进行社工实践活动,为第八学期撰写毕业论文提供丰富的素材,同时为学生未来的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实习地点原则上主要是市内各社区和相关社会工作部门,在条件成熟时,可酌情考虑安排学生去外省实习。课外将安排创新活动,全面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
九、修读要求
本专业学生需修满165学分,其中,通识平台课程47学分,通识必修课38学分,通识选修课9学分;学科平台课程29学分,学科必修课24学分,学科选修课5学分;专业平台课程73学分,专业必修课43学分,专业限定性选修课22学分,专业任一选修课8学分;实践平台课程16学分,必修环节12学分,选修环节4学分。
十、课程设置及教学进程表(附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