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勃的诗:咏风

  《咏风》原文

  肃肃凉景生,加我林壑清。

  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

  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

  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

  《咏风》鉴赏

  “肃肃凉景生”,首句平直轻快,习习凉风飘然乍起。“加我林壑清”,是紧承上句,概写风不管深沟还是浅壑,不分高低贵贱,北风都遍施恩惠。“我”字的运用,加强了主观情感,表现了诗人胸襟的开阔。“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描写风为平民百姓送爽的具体情态。风,驱散了烟云,卷走了雾霭,穿行于涧户山舍将清爽带给人们。第五、六两句是赞扬风的品格。“去来固无迹”,指它行踪不定,似乎施惠于人们没有所图,不求回报。“动息如有情”,借用《抱朴子·畅玄篇》“动息知止,无往不足”之意,形容风慷慨惠施,不遗余力,来去仿佛一个有情有义之人。这两句诗,夹叙夹议,巧妙地承前启后,自然地引出结联:“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白天,风为劳作的人们送来清凉,宁静的傍晚,又为歇息的人们吹奏起悦耳的松涛声。欣赏松涛的大多是士子或隐者,当然也包括了诗人自己。这里与“加我林壑清”中的“我”一样加深了主观意趣。

  诗人以风喻人,托物言志,着意赞美风的高尚品格和勤奋精神。风不舍昼夜,努力做到对人有益。以风况人,有为之士正当如此。诗人少有才华,而壮志难酬,他曾在著名的《滕王阁序》中充满激情地写道:“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在这篇中则是借风咏怀,寄托他的“青云之志”。

  此诗的着眼点在“有情”二字。上面从“有情”写其加林壑以清爽,下面复由“有情”赞其“为君起松声”。通过这种拟人化的艺术手法,把风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首句写风的生起,以“肃肃”状风势之速。风势之缓急,本来是并无目的的,但次句用了一个“加”字,就使之化为有意的行动,仿佛风疾驰而来,正是为了使林壑清爽,有意急人所需似的。下面写风的活动,也是抓住“驱烟”“卷雾”“起松声”等风中的动态景象进行拟人化的描写。风吹烟雾,风卷松涛,本来都是自然现象写成了有意识的活动。她神通广大,犹如精灵般地出入山涧,驱烟卷雾,送来清爽,并吹动万山松涛,为人奏起美妙的乐章。在诗人笔下,风的形象被刻画得维妙维肖了。

  此诗所咏之风,不是习见的柔弱的香风,也并非宋玉《风赋》中的取悦于大王的雄风,肆虐于庶人的雌风。这首《咏风》小诗里,寄寓着诗人的平等的政治理想和生活情趣。

  《咏风》作者简介

  王勃(649或650~676或675年),唐代诗人。汉族,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世称“初唐四杰”,其中王勃是“初唐四杰”之首。

  《咏风》原文

  肃肃凉景生,加我林壑清。

  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

  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

  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

  《咏风》鉴赏

  “肃肃凉景生”,首句平直轻快,习习凉风飘然乍起。“加我林壑清”,是紧承上句,概写风不管深沟还是浅壑,不分高低贵贱,北风都遍施恩惠。“我”字的运用,加强了主观情感,表现了诗人胸襟的开阔。“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描写风为平民百姓送爽的具体情态。风,驱散了烟云,卷走了雾霭,穿行于涧户山舍将清爽带给人们。第五、六两句是赞扬风的品格。“去来固无迹”,指它行踪不定,似乎施惠于人们没有所图,不求回报。“动息如有情”,借用《抱朴子·畅玄篇》“动息知止,无往不足”之意,形容风慷慨惠施,不遗余力,来去仿佛一个有情有义之人。这两句诗,夹叙夹议,巧妙地承前启后,自然地引出结联:“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白天,风为劳作的人们送来清凉,宁静的傍晚,又为歇息的人们吹奏起悦耳的松涛声。欣赏松涛的大多是士子或隐者,当然也包括了诗人自己。这里与“加我林壑清”中的“我”一样加深了主观意趣。

  诗人以风喻人,托物言志,着意赞美风的高尚品格和勤奋精神。风不舍昼夜,努力做到对人有益。以风况人,有为之士正当如此。诗人少有才华,而壮志难酬,他曾在著名的《滕王阁序》中充满激情地写道:“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在这篇中则是借风咏怀,寄托他的“青云之志”。

  此诗的着眼点在“有情”二字。上面从“有情”写其加林壑以清爽,下面复由“有情”赞其“为君起松声”。通过这种拟人化的艺术手法,把风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首句写风的生起,以“肃肃”状风势之速。风势之缓急,本来是并无目的的,但次句用了一个“加”字,就使之化为有意的行动,仿佛风疾驰而来,正是为了使林壑清爽,有意急人所需似的。下面写风的活动,也是抓住“驱烟”“卷雾”“起松声”等风中的动态景象进行拟人化的描写。风吹烟雾,风卷松涛,本来都是自然现象写成了有意识的活动。她神通广大,犹如精灵般地出入山涧,驱烟卷雾,送来清爽,并吹动万山松涛,为人奏起美妙的乐章。在诗人笔下,风的形象被刻画得维妙维肖了。

  此诗所咏之风,不是习见的柔弱的香风,也并非宋玉《风赋》中的取悦于大王的雄风,肆虐于庶人的雌风。这首《咏风》小诗里,寄寓着诗人的平等的政治理想和生活情趣。

  《咏风》作者简介

  王勃(649或650~676或675年),唐代诗人。汉族,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世称“初唐四杰”,其中王勃是“初唐四杰”之首。


相关文章

  • 后人对王勃的评价如何
  • 后人对王勃的评价如何 对王勃的评价 在唐代大诗人中,人们对王勃的评价普遍较高,不仅因为其少年成名,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难得的诗坛神童,更因为他早年创作的骈文名篇<滕王阁序>名垂千古,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 王勃剧照 同为初唐四杰之一的 ...查看


  • 王勃个人资料
  • 一字千金 初唐诗人王勃于公元667年从京都来到南昌.当时,诗人的生活比较穷困,所迫无奈,常为生计而奔波.这年重阳节,南昌都督阎伯舆在滕王阁大摆宴席,邀请远近文人学士为滕王阁题诗作序,王勃自然是其中宾客.在宴会中,王勃写下了著名的<滕王 ...查看


  • 天佑众生 神助善人--王勃得神仙相助的故事
  • 天佑众生 神助善人--王勃得神仙相助的故事时间:2011-03-22 00:48来源:铭真的会员空间 作者:智真 点击:12次 道德是神传给人的做人理念和准则,德行高洁的人在任何环境中都能保持自己的操守.即使身处逆境,只要德行不改,事情也会 ...查看


  • 少年王勃说课稿
  • <少年王勃>第一课时说课稿 说课人:黄志弟 说课年级:三年级 说课时间:2014年3月25日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人物故事.课文讲述了少年王勃在藤王阁赴眼.时写下千古名片藤王阁序的事,显示了王勃非凡的才华.课文共有5个自然段.其 ...查看


  • [9.少年王勃]教案
  • <9.少年王勃>教案 [资料补充] 王勃(约650年-约676年),字子安,汉族,唐代诗人.古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出身儒学世家,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初唐四杰",王勃为四杰之首.王勃自幼聪敏好学 ...查看


  • [少年王勃]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 第一课时(略)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切入正题 1.初读了课文,你觉得王勃是一个怎样的人? 2.从大家的交流中,我们不难看出,王勃的确是个很有才气的人,的确是一个奇才!师相机板书"奇才". (二)精读全文,感悟奇才 ...查看


  • [滕王阁序]拓展阅读材料
  • <滕王阁序>拓展阅读材料 天性的风华--王勃 公元675年的重阳节,赣江边的洪州.浩浩的江风,送来了一叶轻舟.轻舟上有个清癯俊秀的书生.他一袭青衫,昂然直奔那些所谓名流云集的滕王阁. 他就是王勃,六岁时就能写文章的王勃:九岁时就 ...查看


  • 少年王勃教学反思
  • <少年王勃>教后反思 乌沙镇明光小学 黄志弟 一.寻找中心话题,让教学设计绽放美丽的花 教学的设计一直是我们教师努力追寻出新而又时刻离不开的话题,教学设计不应为教而设计,应该为学而设计.我们欣赏并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 ...查看


  • 滕王阁序公开课教学案
  • <滕王阁序>教学案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1)了解骈文的两大特征--对偶与用典 (2)体会文章优美的语言及表达方式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诵读,鉴赏文中的美丽秋景 (2)合作讨论体会分析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3)安排 ...查看


  • 王勃的诗:上巳浮江宴韵得址字
  • 作品介绍] <上巳浮江宴韵得址字>的作者是王勃,被选入<全唐诗>的第55卷第2首. [原文] 上巳浮江宴韵得址字 作者:唐·王勃 披观玉京路,驻赏金台址. 逸兴怀九仙,良辰倾四美. 松吟白云际,桂馥青溪里. 别有江海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