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诗歌:狱中题壁

  《狱中题壁》原文

  望门投止思张俭,

  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

  去留肝胆两昆仑。

  《狱中题壁》作者简介

  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号壮飞,浏阳(今湖南省浏阳县)人。曾为候补知府、军机章京。自幼随父宦游,足迹遍大半个中国,较熟悉当时的社会情况。他是改良主义的激进派。中日甲午战争后,他愤中国积弱不振,积极从事变法维新活动,严厉批判君主专制和封建伦理道德,成为资产阶级改良派中的激进派。一八九八年参加戊戌变法运动,因戊戌政变被捕,慷慨就义。著有《谭嗣同全集》。

  《狱中题壁》简介

  首先,赵文的解释使谭诗的第四句和第三句含义有所重复,这在绝句中是不大可能的。其次,这样解使得整首诗尤其诗的后两句的诗意表达总是不那么畅快淋漓,不仅不甚吻合诗人写作该诗时的悲壮慷慨之心情,而且也有异于先对象性描述后自我性抒说的绝句表达方式。再者,赵文似乎文字互有抵触。他一下子说“去留”是指代生死之行为,一下子又说“去留”是指代出走与留下之行为的行为者,究竟指代什么,文中含混不定。

  翟南明确地认为:其一,“昆仑”不是指人,而是指横空出世、莽然浩壮的昆仑山;其二,“去留”不是指“一去”和“一留”,在诗人的该诗句中,“去留”不是一个字义相对或相反的并列式动词词组,而是一个字义相近或相同的并列式动词词组;其三,“肝胆”所引申的不是指英勇之人,而是指浩然之气;其四,“去留肝胆两昆仑”的总体诗义是:去留下自己那如莽莽昆仑一样的浩然之气吧!也即是“留得肝胆若昆仑”的意思。—— 此诗颇近文天祥《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味道。

  我为什么这样解?因为我认为,解诗不能仅着手于词字,更要着手于诗的总体寓意,并且要尤其着手于诗人写作该诗的特定历史背景和特定心理状态。特别是对这样一种反映重大历史事件,表达正义呼声和抒说自我胸怀的作品,更要从作者当时所处的背景、环境和心情、心境出发去仔细揣摩。

  大家知道,该诗是谭嗣同就义前题在狱中壁上的绝命诗。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就发动政变,囚禁光绪皇帝并开始大肆搜捕和屠杀维新派人物。谭嗣同当时拒绝了别人请他逃走的劝告(康有为经上海逃往香港,梁启超经天津逃往日本),决心一死,愿以身殉法来唤醒和警策国人。他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诗的前两句,表达的恰恰是:一些人“望门投止”地匆忙避难出走,使人想起高风亮节的张俭;一些人“忍死须臾”地自愿留下,并不畏一死,为的是能有更多的人能如一样高风亮节的杜根那样,出来坚贞不屈地效命于朝廷的兴亡大业。诗的后两句,则意为:而我呢,自赴一死,慷慨激扬;仰笑苍天,凛然刑场!而留下的,将是那如莽莽昆仑一样的浩然肝胆之气!

  “去留”的“去”字,这里是指一种行为趋向,意为“去留下”,“去留得”,没有很实在的意义。谭嗣同是湖南浏阳人。据我所知,南方方言和现在的普通话一样,下面这种用法是常有的:用“去”去辅助另一个动词构成一个动词词组或动词短语,而这个动词词组或动词短语的含义大致就是后一个动词的含义,如“去想一下”,“去死吧”,“明天去做什么”等等。这里的“去”字,并不表示空间上的去这里去那里,而是表示时间上的行为、事态之趋势和倾向。也就是说,“去”可表空间意义上的位移,也可表时间意义上的发生。从整首诗的意思来看,“去留肝胆两昆仑”中的“去”,应是时间意义上的“去”,而不是空间意义上的“去”。很多人的理解,包括赵金九先生,恰恰是把它当作空间意义上“去”。而我们所流行的各种解释,都是这样思维定势。我想,那时的官话或北方话也应有这种用法吧?“去”字的这种重要语义,《现代汉语词典》、《辞海》都有记载。

  当然,“去留肝胆两昆仑”这样写,是诗句表达的需要——包括平仄,全部的含义在于指代自己如莽莽昆仑一样的浩然肝胆之气。实际上,直接从字面上去解,去留下如昆仑一样的“肝”(一昆仑)和如昆仑一样的“胆”(一昆仑),这不也一样表达了诗人的视死如归、浩气凛然和慷慨悲壮吗?正是那种强烈的崇高感和悲壮感,激励着诗人不畏一死、凛然刑场。而这句所表达的,正是那种震撼人心灵的、自赴一死的强烈崇高感和强烈悲壮感。

  《狱中题壁》原文

  望门投止思张俭,

  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

  去留肝胆两昆仑。

  《狱中题壁》作者简介

  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号壮飞,浏阳(今湖南省浏阳县)人。曾为候补知府、军机章京。自幼随父宦游,足迹遍大半个中国,较熟悉当时的社会情况。他是改良主义的激进派。中日甲午战争后,他愤中国积弱不振,积极从事变法维新活动,严厉批判君主专制和封建伦理道德,成为资产阶级改良派中的激进派。一八九八年参加戊戌变法运动,因戊戌政变被捕,慷慨就义。著有《谭嗣同全集》。

  《狱中题壁》简介

  首先,赵文的解释使谭诗的第四句和第三句含义有所重复,这在绝句中是不大可能的。其次,这样解使得整首诗尤其诗的后两句的诗意表达总是不那么畅快淋漓,不仅不甚吻合诗人写作该诗时的悲壮慷慨之心情,而且也有异于先对象性描述后自我性抒说的绝句表达方式。再者,赵文似乎文字互有抵触。他一下子说“去留”是指代生死之行为,一下子又说“去留”是指代出走与留下之行为的行为者,究竟指代什么,文中含混不定。

  翟南明确地认为:其一,“昆仑”不是指人,而是指横空出世、莽然浩壮的昆仑山;其二,“去留”不是指“一去”和“一留”,在诗人的该诗句中,“去留”不是一个字义相对或相反的并列式动词词组,而是一个字义相近或相同的并列式动词词组;其三,“肝胆”所引申的不是指英勇之人,而是指浩然之气;其四,“去留肝胆两昆仑”的总体诗义是:去留下自己那如莽莽昆仑一样的浩然之气吧!也即是“留得肝胆若昆仑”的意思。—— 此诗颇近文天祥《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味道。

  我为什么这样解?因为我认为,解诗不能仅着手于词字,更要着手于诗的总体寓意,并且要尤其着手于诗人写作该诗的特定历史背景和特定心理状态。特别是对这样一种反映重大历史事件,表达正义呼声和抒说自我胸怀的作品,更要从作者当时所处的背景、环境和心情、心境出发去仔细揣摩。

  大家知道,该诗是谭嗣同就义前题在狱中壁上的绝命诗。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就发动政变,囚禁光绪皇帝并开始大肆搜捕和屠杀维新派人物。谭嗣同当时拒绝了别人请他逃走的劝告(康有为经上海逃往香港,梁启超经天津逃往日本),决心一死,愿以身殉法来唤醒和警策国人。他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诗的前两句,表达的恰恰是:一些人“望门投止”地匆忙避难出走,使人想起高风亮节的张俭;一些人“忍死须臾”地自愿留下,并不畏一死,为的是能有更多的人能如一样高风亮节的杜根那样,出来坚贞不屈地效命于朝廷的兴亡大业。诗的后两句,则意为:而我呢,自赴一死,慷慨激扬;仰笑苍天,凛然刑场!而留下的,将是那如莽莽昆仑一样的浩然肝胆之气!

  “去留”的“去”字,这里是指一种行为趋向,意为“去留下”,“去留得”,没有很实在的意义。谭嗣同是湖南浏阳人。据我所知,南方方言和现在的普通话一样,下面这种用法是常有的:用“去”去辅助另一个动词构成一个动词词组或动词短语,而这个动词词组或动词短语的含义大致就是后一个动词的含义,如“去想一下”,“去死吧”,“明天去做什么”等等。这里的“去”字,并不表示空间上的去这里去那里,而是表示时间上的行为、事态之趋势和倾向。也就是说,“去”可表空间意义上的位移,也可表时间意义上的发生。从整首诗的意思来看,“去留肝胆两昆仑”中的“去”,应是时间意义上的“去”,而不是空间意义上的“去”。很多人的理解,包括赵金九先生,恰恰是把它当作空间意义上“去”。而我们所流行的各种解释,都是这样思维定势。我想,那时的官话或北方话也应有这种用法吧?“去”字的这种重要语义,《现代汉语词典》、《辞海》都有记载。

  当然,“去留肝胆两昆仑”这样写,是诗句表达的需要——包括平仄,全部的含义在于指代自己如莽莽昆仑一样的浩然肝胆之气。实际上,直接从字面上去解,去留下如昆仑一样的“肝”(一昆仑)和如昆仑一样的“胆”(一昆仑),这不也一样表达了诗人的视死如归、浩气凛然和慷慨悲壮吗?正是那种强烈的崇高感和悲壮感,激励着诗人不畏一死、凛然刑场。而这句所表达的,正是那种震撼人心灵的、自赴一死的强烈崇高感和强烈悲壮感。


相关文章

  • 鲁迅为何写[自题小像]
  • □文/汤子其 例如,杜甫的"故园今若何?"."孤舟一系故园心",丰应物的"何处愁人忆故园",岑参的"故园东望路漫漫"等例,诚然指的是家乡:但李后主的" ...查看


  • 我用残损的手掌导学案
  • „„励志中学教学导学案„„编制人:初三语文组 王丽 „„使用时间:12.9„„ <我用残损的手掌>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戴望舒及其诗歌创作. 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培养学生解读诗歌意象的能力. 3.品味诗歌语言,深层体会 ...查看


  • 悲歌:一位右派诗人和他的十首挽诗──读[记忆中的反右派运动]一书
  • 岳麓山下,湘江两岸的湖南省,可算得是人杰地灵.从满清末年起湖南就是新思想新文化最早的发源地之一,仁人志士和才情横溢的爱国知识分子更是层出不穷.不幸的是,到了一九五七年,湖南省被诬陷为右派而坠入人间地狱的人也特别多,他们中间就有一位名叫文思的 ...查看


  • 我用残损的手掌
  •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了解戴望舒及其诗歌创作. ⑵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把握诗歌的感情线索. ⑶感情背诵本诗. 2.能力目标: ⑴品味诗歌语言,深层体会变幻多姿的抒情风格. ⑵理解诗歌对比手法 ...查看


  • 爱国诗歌:著名爱国诗句集锦
  •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宋•文天祥<<过零丁洋>>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宋•陆游<<示儿>>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唐•王昌龄<<出 ...查看


  • 红岩读后感(五篇)
  • 红岩素材目录: 篇一: ............................................................................................................ ...查看


  • 爱国诗歌:南安军
  • <南安军>这首诗体现了诗人的深切感情,我们一起来看看<南安军>的原文及作者简介. <南安军>原文 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 出岭同谁出?归乡如不归! 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 ...查看


  • [我用残损的手掌]赏析
  • <我用残损的手掌>赏析 戴望舒是我国三十年代有较大影响的.艺术个性十分鲜明的诗人,他的诗受中国古典诗歌和法国象征诗派的影响很大,早期作品以细腻地表现个人寂寞与感伤情绪见长,他的成名之作<雨巷>就是这类内容上颓伤.境界 ...查看


  • 爱国诗歌:丹心照夙昔
  • <端午即事>原文 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 故人不可见,新知万里外. 丹心照夙昔,鬓发日已改. 我欲从灵均,三湘隔辽海. <端午即事>鉴赏 文天祥德祐二年(1276)出使元军被扣,在镇江逃脱后,不幸的是又一度被谣言所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