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手抄报:配制酱油抽检一成不合格

  6日,国家食药监总局发布食品抽检信息,配制酱油不合格率达14.3%,是此次抽检产品中不合格率最高的产品,不合格原因主要是微生物超标和超剂量使用食品添加剂。

  配制酱油是什么,缘何会出现一成不合格?酿造和配制酱油区别何在?打酱油得注意哪些问题?儿童酱油更有营养吗?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为消费者揭秘“一成不合格”背后的问题。

  三氯丙醇、防腐剂、配比乱 三原因致一成酱油不合格

  此次国家食药监总局抽检了酿造酱油样品697批次,不合格样品数为31批次,样品不合格率为4.4%,检出不合格的检测项目为氨基酸态氮、菌落总数、苯甲酸和山梨酸。

  抽检配制酱油样品21批次,不合格样品数为3批次,样品不合格率为14.3%,检出不合格的检测项目为3-氯-1,2-丙二醇、氨基酸态氮、苯甲酸。

  业内人士解释,此次不合格主要是三种原因:一是3-氯-1,2-丙二醇不合格,仅一个批次,即甘肃张掖甘州区鑫源食品厂生产的红烧老抽配制酱油。

  上海市食品协会调味品专业委员会秘书长黄志蕙说,酿造酱油一般是检测不到三氯丙醇的。但在配制酱油中,由于大量使用酸水解植物蛋白,就容易形成三氯丙醇。十几年前欧盟曾因此致癌物一度禁售中国酱油。随后这一指标被列为监管指标之一,检出也大大减少。

  二是有多个批次都为氨基酸态氮不合格,这一指标指的是以氨基酸形式存在的氮元素的含量。该指标越高,说明酱油中的氨基酸含量越高,鲜味越好。

  黄志蕙表示,酱油中氨基酸态氮最低含量不得小于0.4g/100ml。不合格的原因可能有多种,配比不达标或以次充好是原因之一。标准规定配制酱油中,酿造酱油的含量不得低于50%,但一些小企业很难达到,“这属于行业诚信问题。”

  三是部分防腐剂超量添加和菌落总数超标的问题。中国食品工业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汪国钧说,一些小企业质控过程不合格,添加剂不称量而是凭经验添加,生产卫生规范不达标,可能导致这些结果。

  酿造、配制含混 新国标能否堵住漏洞?

  有机酱油、纯天然酱油、无添加酱油、味极鲜酱油……酱油的名头可谓五花八门,价格千差万别,标注的标准也不太一样。为了吸引消费者,一些企业还打出无添加剂、无色素等旗号,价格也水涨船高。记者走访上海多家超市发现,绝大部分销售的都是酿造酱油,配制酱油很难见到。

  专家解释,酿造酱油所需时间长、成本高,而配制酱油则相反。“虽然标准中规定配制酱油中,酿造含量不得低于50%,但实际操作中由于没有有效的检测办 法,如果有企业冒充,很难检测出来。”一位业内人士介绍,大企业会比较严格,但不排除一些小企业可能乱标,用配制冒充酿造,以次充好。消费者在购买时可以 留意标签上的产品标准号:酿造酱油执行的是GB18186,而配制酱油执行的是行业标准10336。

  “配制酱油采用的并非传统方法,业内很早就认为,配制酱油其实并不应标注酱油,而是属于复合调味料类别。”黄志蕙说。

  事实上,新的酱油国标征求意见稿中已经删去了这两种酱油的分类和定义,这意味着如果新国标实施,以后酱油将只有酿造的品种。记者了解到,复合调味料目前并没有国家强制标准,企业执行的多数是自己的产品标准,上海地方标准2013年正式开始实施。

  黄志蕙说,问题在于复合调味料所包含的范围太大、类别太多了。既有各种辣酱、调味品,又有香辛料,产品可能有十几种,标准的限值怎么制定就非常复杂。

  她举例,如果标准制定菌落总数在10万-100万之间,香辛料很难达到10万,而配制酱油如果去凑上限100万,可能就很不卫生了。“最坏打算就是所有企业都去凑最宽松的限值,监管部门可能也难以处罚。”

  沾上“儿童”就身价翻倍? 走出“打酱油”多个误区

  记者在超市看到,一些商家还推出了儿童酱油,大打低盐、拌饭、清蒸食物牌,调味同时还可以补充营养,身价顿时也提高到普通酱油的好几倍。一位妈妈和记者说,宝宝很喜欢吃,吃饭的时候总喜欢单独吃酱油。

  美国普度大学博士、食品安全专家云无心说,酱油是食盐或者钠的重要来源。一般酱油中的钠含量在6%左右——这意味着,如果每天吃一勺酱油(约15克),摄入的钠就相当于成人每天控制摄入量的40%了。

  而儿童摄入盐的含量应严格控制,针对儿童的调味品也应低盐,但市面上一些儿童酱油钠的含量并不低,例如记者看到一瓶儿童酱油100克钠的含量为6320mg,甚至超过一些成人酱油,这使得低盐更多是一种概念营销。

  “儿童酱油更多是一种忽悠的营销噱头。”云无心说,酱油中含有的蛋白质和氨基酸对营养的贡献完全可以忽略。不管儿童酱油怎么“精心研制”,所谓“补充营养”都很难实现。而且目前也并没有针对儿童酱油专门出台的标准。

  事实上,在挑选酱油上消费者也存有一些误区。“我会挑选上色效果好的,鲜味比较浓的。”上海市民秦阿姨对记者说,上海人做菜讲究浓油赤酱,所以红烧时对酱油的上色效果要求比较高,“上色效果好的应该酿造的时间长。”

  业内人士介绍,上色效果与发酵时间并没有直接关联,正是为了迎合消费者在意“上色”的需求,不少酱油企业会添加焦糖色;而且酱油的鲜味也并不完全来自于 大豆发酵。黄志蕙说,现在很多酱油中都会添加谷氨酸钠和核苷酸,一部分鲜味来自于此。谷氨酸钠是味精的主要成分,既有提鲜的效果,又能增加氨基酸态氮的含量。

  6日,国家食药监总局发布食品抽检信息,配制酱油不合格率达14.3%,是此次抽检产品中不合格率最高的产品,不合格原因主要是微生物超标和超剂量使用食品添加剂。

  配制酱油是什么,缘何会出现一成不合格?酿造和配制酱油区别何在?打酱油得注意哪些问题?儿童酱油更有营养吗?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为消费者揭秘“一成不合格”背后的问题。

  三氯丙醇、防腐剂、配比乱 三原因致一成酱油不合格

  此次国家食药监总局抽检了酿造酱油样品697批次,不合格样品数为31批次,样品不合格率为4.4%,检出不合格的检测项目为氨基酸态氮、菌落总数、苯甲酸和山梨酸。

  抽检配制酱油样品21批次,不合格样品数为3批次,样品不合格率为14.3%,检出不合格的检测项目为3-氯-1,2-丙二醇、氨基酸态氮、苯甲酸。

  业内人士解释,此次不合格主要是三种原因:一是3-氯-1,2-丙二醇不合格,仅一个批次,即甘肃张掖甘州区鑫源食品厂生产的红烧老抽配制酱油。

  上海市食品协会调味品专业委员会秘书长黄志蕙说,酿造酱油一般是检测不到三氯丙醇的。但在配制酱油中,由于大量使用酸水解植物蛋白,就容易形成三氯丙醇。十几年前欧盟曾因此致癌物一度禁售中国酱油。随后这一指标被列为监管指标之一,检出也大大减少。

  二是有多个批次都为氨基酸态氮不合格,这一指标指的是以氨基酸形式存在的氮元素的含量。该指标越高,说明酱油中的氨基酸含量越高,鲜味越好。

  黄志蕙表示,酱油中氨基酸态氮最低含量不得小于0.4g/100ml。不合格的原因可能有多种,配比不达标或以次充好是原因之一。标准规定配制酱油中,酿造酱油的含量不得低于50%,但一些小企业很难达到,“这属于行业诚信问题。”

  三是部分防腐剂超量添加和菌落总数超标的问题。中国食品工业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汪国钧说,一些小企业质控过程不合格,添加剂不称量而是凭经验添加,生产卫生规范不达标,可能导致这些结果。

  酿造、配制含混 新国标能否堵住漏洞?

  有机酱油、纯天然酱油、无添加酱油、味极鲜酱油……酱油的名头可谓五花八门,价格千差万别,标注的标准也不太一样。为了吸引消费者,一些企业还打出无添加剂、无色素等旗号,价格也水涨船高。记者走访上海多家超市发现,绝大部分销售的都是酿造酱油,配制酱油很难见到。

  专家解释,酿造酱油所需时间长、成本高,而配制酱油则相反。“虽然标准中规定配制酱油中,酿造含量不得低于50%,但实际操作中由于没有有效的检测办 法,如果有企业冒充,很难检测出来。”一位业内人士介绍,大企业会比较严格,但不排除一些小企业可能乱标,用配制冒充酿造,以次充好。消费者在购买时可以 留意标签上的产品标准号:酿造酱油执行的是GB18186,而配制酱油执行的是行业标准10336。

  “配制酱油采用的并非传统方法,业内很早就认为,配制酱油其实并不应标注酱油,而是属于复合调味料类别。”黄志蕙说。

  事实上,新的酱油国标征求意见稿中已经删去了这两种酱油的分类和定义,这意味着如果新国标实施,以后酱油将只有酿造的品种。记者了解到,复合调味料目前并没有国家强制标准,企业执行的多数是自己的产品标准,上海地方标准2013年正式开始实施。

  黄志蕙说,问题在于复合调味料所包含的范围太大、类别太多了。既有各种辣酱、调味品,又有香辛料,产品可能有十几种,标准的限值怎么制定就非常复杂。

  她举例,如果标准制定菌落总数在10万-100万之间,香辛料很难达到10万,而配制酱油如果去凑上限100万,可能就很不卫生了。“最坏打算就是所有企业都去凑最宽松的限值,监管部门可能也难以处罚。”

  沾上“儿童”就身价翻倍? 走出“打酱油”多个误区

  记者在超市看到,一些商家还推出了儿童酱油,大打低盐、拌饭、清蒸食物牌,调味同时还可以补充营养,身价顿时也提高到普通酱油的好几倍。一位妈妈和记者说,宝宝很喜欢吃,吃饭的时候总喜欢单独吃酱油。

  美国普度大学博士、食品安全专家云无心说,酱油是食盐或者钠的重要来源。一般酱油中的钠含量在6%左右——这意味着,如果每天吃一勺酱油(约15克),摄入的钠就相当于成人每天控制摄入量的40%了。

  而儿童摄入盐的含量应严格控制,针对儿童的调味品也应低盐,但市面上一些儿童酱油钠的含量并不低,例如记者看到一瓶儿童酱油100克钠的含量为6320mg,甚至超过一些成人酱油,这使得低盐更多是一种概念营销。

  “儿童酱油更多是一种忽悠的营销噱头。”云无心说,酱油中含有的蛋白质和氨基酸对营养的贡献完全可以忽略。不管儿童酱油怎么“精心研制”,所谓“补充营养”都很难实现。而且目前也并没有针对儿童酱油专门出台的标准。

  事实上,在挑选酱油上消费者也存有一些误区。“我会挑选上色效果好的,鲜味比较浓的。”上海市民秦阿姨对记者说,上海人做菜讲究浓油赤酱,所以红烧时对酱油的上色效果要求比较高,“上色效果好的应该酿造的时间长。”

  业内人士介绍,上色效果与发酵时间并没有直接关联,正是为了迎合消费者在意“上色”的需求,不少酱油企业会添加焦糖色;而且酱油的鲜味也并不完全来自于 大豆发酵。黄志蕙说,现在很多酱油中都会添加谷氨酸钠和核苷酸,一部分鲜味来自于此。谷氨酸钠是味精的主要成分,既有提鲜的效果,又能增加氨基酸态氮的含量。


相关文章

  • 北京市食安办发布抽检不合格食品
  • 在近期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中,北京市食品安全监管部门抽检出下列不合格食品,现将不合格食品名单予以公示,北京市工商局决定对以下不合格食品在流通领域采取停止销售措施.北京市工商局在对本市流通领域食品抽检中发现不合格样本4 个(不合格食品名单见附表 ...查看


  • 2017最新食品专项整治方案
  • 食品专项整治方案 一.食品专项整治工作任务 (一) 工作目标.落实食品安全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 强化食品安全准入制度, 推行信用体系和失信惩戒机制, 加大综合监督.组织协调和依法查处重大事故的工作力度, 大力推行农产品标准化生产, 加强生产 ...查看


  • 酱油也是有级别划分的
  • 调味品行业(酿造酱油)知识读物 酱油也是有级别划分的,按国家标准,根据氨基酸态氮.总氮以及可溶性无盐固形物的含量划分为一.二.三级酱油. 在酱油酿造过程中,把原料中的蛋白质经蛋白酶作用,逐渐分解成氨基酸等成分,而氨基酸是构成蛋白质的基本结构 ...查看


  • 蛋制品工艺流程
  • 产品设计 一.卤蛋 1. 工艺流程 原料禽蛋→照蛋检验→清洗.消毒→高压蒸熟→冷却.剥壳→卤料配制→高压卤制→冷却.烘干→装袋.封口→高温高压灭菌→检验.装箱→成品贮藏 2 操作要点 2.1 原料禽蛋采购 作为控制禽蛋致病微生物.寄生虫.兽 ...查看


  • 食品安全问题以及解决方案
  • 此文章来自:http://www.sdyouda.com/solutionDetail_11.html 食品安全是上至国家领导人下至布衣百姓最感兴趣.最为关注的焦点.热点话题.但由于频频发生的.新的.更具威胁性的食品安全事件,而使食品产业健 ...查看


  • 食品安全手抄报:食品安全事故回顾
  • 1.2010年7月,三聚氰胺超标奶粉事件"卷土重来":在青海省一家乳制品厂,检测出三聚氰胺超标达500余倍,而原料来自河北等地.事件发生后,有关部门要求严肃查处,杜绝问题奶粉流入市场,彻底查清其来源与销路,坚决予以销毁, ...查看


  • 食品安全手抄报:进口食品店问题不少
  • 最近一年,街边出现"进口食品零售店"的比例越来越高.但是,那些标注着产地为"香港"."台湾"的进口食品,是否都是货真价实的?近日,富阳工商分局在富春街道开展进口食品抽检,发现了不少 ...查看


  • 2017年度个人工作总结-江静
  • 2017年度个人工作总结 在领导和同事的热心帮助及支持下,2017年的工作已收尾,回顾全年的历程,有政治素养.业务和综合素质的提升,检验及个人职能的尽责,亦有新的尝试.探索与积累.现对全年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积极参加业务和综合培训,逐渐提 ...查看


  • 食品发酵工程
  • 填空: 1发酵食品中的微生物主要有细菌.霉菌和酵母菌; 丝状真菌的发酵(霉菌.放线菌) 常用的为毛霉属(腐乳毛霉.鲁氏毛霉) .曲霉属(米曲霉.黑曲霉) 和根霉属(华根霉.少孢根霉) 2 巴斯德.科赫等人的工作成果推动了微生物发酵及工艺调控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