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诗:观沧海

  《观沧海》原文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观沧海》赏析

  从诗的体裁看,这是一首古体诗;从表达方式看,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两句话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观”字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前四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与“水何澹澹”写的是动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与“山岛竦峙”写的是静景。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这是乐府诗《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粗线条。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前二句具体写竦峙的山岛: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诗意盎然之感。后二句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写: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这儿,虽是秋天的典型环境,却无半点萧瑟凄凉的悲秋意绪。作者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在秋风萧瑟中,大海汹涌澎湃,浩淼接天;山岛高耸挺拔,草木繁茂,没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这种新的境界,新的格调,正反映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壮志”胸怀。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写出了作者曹操的壮志情怀。前面的描写,是从海的平面去观察的,这四句则联系廓落无垠的宇宙,纵意宕开大笔,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茫茫大海与天相接,空蒙浑融;在这雄奇壮丽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汉(银河)都显得渺小了,它们的运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纳。诗人在这里描写的大海,既是眼前实景,又融进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大有“五岳起方寸”的势态。这种“笼盖吞吐气象”是诗人“眼中”景和“胸中”情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言为心声,如果诗人没有宏伟的政治抱负,没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没有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那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这样壮丽的诗境来的。过去有人说曹操诗歌“时露霸气”(沈德潜语),指的就是《观沧海》这类作品。“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是合乐时的套语,与诗的内容无关。

  《观沧海》作者简介

  曹操(155年-220年正月庚子),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汉族。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曹操精兵法,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安风骨,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同时曹操也擅长书法,尤工章草,唐朝张怀瓘在《书断》中评其为“妙品”。

  《观沧海》原文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观沧海》赏析

  从诗的体裁看,这是一首古体诗;从表达方式看,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两句话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观”字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前四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与“水何澹澹”写的是动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与“山岛竦峙”写的是静景。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这是乐府诗《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粗线条。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前二句具体写竦峙的山岛: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诗意盎然之感。后二句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写: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这儿,虽是秋天的典型环境,却无半点萧瑟凄凉的悲秋意绪。作者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在秋风萧瑟中,大海汹涌澎湃,浩淼接天;山岛高耸挺拔,草木繁茂,没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这种新的境界,新的格调,正反映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壮志”胸怀。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写出了作者曹操的壮志情怀。前面的描写,是从海的平面去观察的,这四句则联系廓落无垠的宇宙,纵意宕开大笔,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茫茫大海与天相接,空蒙浑融;在这雄奇壮丽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汉(银河)都显得渺小了,它们的运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纳。诗人在这里描写的大海,既是眼前实景,又融进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大有“五岳起方寸”的势态。这种“笼盖吞吐气象”是诗人“眼中”景和“胸中”情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言为心声,如果诗人没有宏伟的政治抱负,没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没有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那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这样壮丽的诗境来的。过去有人说曹操诗歌“时露霸气”(沈德潜语),指的就是《观沧海》这类作品。“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是合乐时的套语,与诗的内容无关。

  《观沧海》作者简介

  曹操(155年-220年正月庚子),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汉族。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曹操精兵法,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安风骨,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同时曹操也擅长书法,尤工章草,唐朝张怀瓘在《书断》中评其为“妙品”。


相关文章

  • 山水诗:山水诗的起源概述
  • 孔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论语·雍也>)所谓"知者",就是智慧之人;"仁者"则是仁义之人.为什么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朱熹的解释是:& ...查看


  • 祖国山水篇4.2
  • 有关山水的名篇古诗词 女:尊敬的各位老师, 男:亲爱的同学们, 合:大家早上好! 女: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孕育了底蕴深厚的民族文化. 男: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如长江黄河流淌千年,生生不息: 女:博大精深的中华经典如天上繁星夺目璀璨,星光熠熠. ...查看


  • 浅谈南朝二谢山水诗
  • 浅谈南朝二谢山水诗 早在<诗>与<楚辞>的时代,诗歌中就出现了山水景物,但那往往是关于山水的句子,而不是完整的山水诗.到了汉末建安时期,曹操的<观沧海>则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到了西晋,左思的 ...查看


  • 谈李白和他的山水诗
  • 谈李白和他的山水诗 摘 要 提起李白,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来说都并不陌生,从小我们就读着他的诗歌长大,他的生死及其不平凡的经历,都给人留下了疑问和话题.故一直以来人们对他的研究很多,如对李白出生地.家世及卒年等的研究.中国传统的山水诗,便是一副 ...查看


  • 中国文人的山水情怀文学概论论文
  • 中国古代文人心中的山水 摘 要 在中国古典艺术中,可以看到多数作品都有山水的痕迹.中国文人中,无论是诗人,词曲作者,画家,抑或是园林设计师都把自然山水作为寻找美的源泉,向自然山水学习,汲取自然山水中的万千仪态和风貌来创作自己的作品.如< ...查看


  • 1 未整理 山水与文人
  • 王 维 王维(699-761),字摩诘,祖籍祁县,唐代著名田园派诗人.文人派画家.父官汾州司马,徙家于蒲(今永济县),遂为河东人.母博陵崔氏,虔诚奉佛,对其影响很深. 王维自幼聪颖,9岁能诗文,19岁赴京兆府应试,获第一.21岁进士及第,调 ...查看


  • 过故人庄学案
  • 〈〈过故人庄〉〉学案 学习目标: 1. 理解诗歌传达的思想感情 2. 理解这首诗的"语淡而味不薄" 学习过程: 一. 了解作者 孟浩然(689-740) 唐代诗人,本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 人, 世称孟襄阳 ...查看


  • 宋之问[灵隐寺] - 中华国学网 |国学|国学网|全球华人的国学门户
  • 宋之问[灵隐寺] 发布: 2010-4-19 21:20 |  作者: 许总 |   来源: 国学网 |  查看: 63次 摘要 灵隐寺,又名云林寺,在今浙江杭州西灵隐山下,是著名的佛教禅寺.这首诗写灵隐寺周围的山水景色,大约是宋之问贬越州 ...查看


  • 1石壁精舍还湖中作
  • 石壁精舍还湖中作 教学目标: 1.熟记有关谢灵运的文学常识: 2.体会谢灵运诗歌摹写意向.注重写实的特点: 3.领会谢灵运诗"由人工而达到自然"的艺术魅力. 教学重点: 1.谢灵运山水诗的特点: 2.谢诗以山水表达哲理的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