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节:清明时祭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春时最艳的往往是那桃花,待一夜风雨,便能倾尽天下。早备好的寒食使人们已不能见村落里的炊烟;柳条飘散,也被东风吹斜。于是,常是细雨纷纷的清明,总徜徉在一片荒山暮野之中,载人以万千思绪。可是清明啊,你到底从何而来,又将归往何处?

  清明,是怎样一个流传了两千多年的节日?追溯着清明节的起源,我们仿佛能见到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再到后来民间亦相仿效,均在此日祭祖扫墓。仿佛此时才明白,它是经历代沿袭而成为华夏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每个节日都有属于它自己的故事,清明亦是如此。相传在远古的大禹治水后,淳朴的人们就用“清明”之语贺水患已除,歌天下太平。且从唐代开始,踏青这种活动就备受人们喜爱,后被承袭成为一种旧习。春暖花开的季节里,踏青能让人们欣赏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春光美景,着实增添了一番别样的情趣。众所周知的是,清明节总要扫墓,然扫墓本是属于清明节前的寒食节,后来是因寒食与清明相接,便逐渐传成清明扫墓了。古时的扫墓,孩子们常常会放风筝。而有的风筝上安有竹笛,经风一吹能发出响声,犹如筝的声音。孩子们在清明里嬉戏之时,筝鸣也是那般动人。

  不过,这远古的节日难道只如一只道具般的风筝飘摇过历史的呼啸流传至今?它之所以会传来, 且不只是一种礼俗吧?

  这样的清明,我想更或是源于人门内心对某种纪念或思绪的归置。正如赶马问路的杜牧,只是见得“路上行人欲断魂”。细雨渐渐,轻烟朦胧的初春,总带着一种湿湿凉凉的感觉。是这风、这雨勾出了行人们心中淡淡地忆念和哀愁?也许是的。但在这个节日里,清明一词本身所带给人们的触动应是更大的吧。乡间山野,翠绿稀疏,路人稀稀散散,扶老携幼,赶着去给或近或远的孤灵送上一丝慰问。本应温和却又带一丝凉意的春风吹灭了火烛,吹散了纸钱,留下一抔灰烬。飘摇的白纸灯笼,又悬系着亲人们怎样的思念。远处传来突兀的炮竹声,使山野更显宁静。

  清明时节,不同的人,有着一样或不一样的情节。但都有的是对先人故亲的纪念与告慰。对于那些年老之人,许是面对着亡眷孤坟,怕是无处话凄凉,抑或是自感垂垂老矣,只期黄泉伴故人,偶尔有一些豁达者,只是催促着孩童们动作快些,然后再告诉他们一些故人旧事;而中年之人,多是对先亲的感怀,愿更尽一份孝意,所以他们会带上自己的孩子到墓碑前跪坟叩首,悼念先人;只是尚不懂事的孩子们,只须牵着低低的风筝高飞在自己的童年。清明日里,猜不尽多少心思。人们借着清明,也就借着一日时光而已,愿把自己一年甚至更远的念想与思愁倾送亡灵。而终于,清明也活在了人们的思绪里。

  这样倒是更见了古人的淳厚与聪慧。人都是会思念的,当然也需要找一个触动思绪的好时候。尚且不说崇尚那祭奠之礼的贵族文人,即便是终日劳作的平民们也是需要对情感的宣泄,而节日恰好是情感归放的好置处。所以这算是他们找到的一个可说是最好的方式。当我们不从政治统治和礼仪教化层面考虑这一节日时,我们就会从内心里感受到它的另一意义。当我们也拿着钱纸灯笼踏步在乡村山野,驻立在石碑孤坟前时,我们便会想到为何这开始的“贺语”会演变成真正有作用的“清明”,并延承至今。

  或许,这样就是清明的来处;而这样,定是清明的归处。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春时最艳的往往是那桃花,待一夜风雨,便能倾尽天下。早备好的寒食使人们已不能见村落里的炊烟;柳条飘散,也被东风吹斜。于是,常是细雨纷纷的清明,总徜徉在一片荒山暮野之中,载人以万千思绪。可是清明啊,你到底从何而来,又将归往何处?

  清明,是怎样一个流传了两千多年的节日?追溯着清明节的起源,我们仿佛能见到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再到后来民间亦相仿效,均在此日祭祖扫墓。仿佛此时才明白,它是经历代沿袭而成为华夏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每个节日都有属于它自己的故事,清明亦是如此。相传在远古的大禹治水后,淳朴的人们就用“清明”之语贺水患已除,歌天下太平。且从唐代开始,踏青这种活动就备受人们喜爱,后被承袭成为一种旧习。春暖花开的季节里,踏青能让人们欣赏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春光美景,着实增添了一番别样的情趣。众所周知的是,清明节总要扫墓,然扫墓本是属于清明节前的寒食节,后来是因寒食与清明相接,便逐渐传成清明扫墓了。古时的扫墓,孩子们常常会放风筝。而有的风筝上安有竹笛,经风一吹能发出响声,犹如筝的声音。孩子们在清明里嬉戏之时,筝鸣也是那般动人。

  不过,这远古的节日难道只如一只道具般的风筝飘摇过历史的呼啸流传至今?它之所以会传来, 且不只是一种礼俗吧?

  这样的清明,我想更或是源于人门内心对某种纪念或思绪的归置。正如赶马问路的杜牧,只是见得“路上行人欲断魂”。细雨渐渐,轻烟朦胧的初春,总带着一种湿湿凉凉的感觉。是这风、这雨勾出了行人们心中淡淡地忆念和哀愁?也许是的。但在这个节日里,清明一词本身所带给人们的触动应是更大的吧。乡间山野,翠绿稀疏,路人稀稀散散,扶老携幼,赶着去给或近或远的孤灵送上一丝慰问。本应温和却又带一丝凉意的春风吹灭了火烛,吹散了纸钱,留下一抔灰烬。飘摇的白纸灯笼,又悬系着亲人们怎样的思念。远处传来突兀的炮竹声,使山野更显宁静。

  清明时节,不同的人,有着一样或不一样的情节。但都有的是对先人故亲的纪念与告慰。对于那些年老之人,许是面对着亡眷孤坟,怕是无处话凄凉,抑或是自感垂垂老矣,只期黄泉伴故人,偶尔有一些豁达者,只是催促着孩童们动作快些,然后再告诉他们一些故人旧事;而中年之人,多是对先亲的感怀,愿更尽一份孝意,所以他们会带上自己的孩子到墓碑前跪坟叩首,悼念先人;只是尚不懂事的孩子们,只须牵着低低的风筝高飞在自己的童年。清明日里,猜不尽多少心思。人们借着清明,也就借着一日时光而已,愿把自己一年甚至更远的念想与思愁倾送亡灵。而终于,清明也活在了人们的思绪里。

  这样倒是更见了古人的淳厚与聪慧。人都是会思念的,当然也需要找一个触动思绪的好时候。尚且不说崇尚那祭奠之礼的贵族文人,即便是终日劳作的平民们也是需要对情感的宣泄,而节日恰好是情感归放的好置处。所以这算是他们找到的一个可说是最好的方式。当我们不从政治统治和礼仪教化层面考虑这一节日时,我们就会从内心里感受到它的另一意义。当我们也拿着钱纸灯笼踏步在乡村山野,驻立在石碑孤坟前时,我们便会想到为何这开始的“贺语”会演变成真正有作用的“清明”,并延承至今。

  或许,这样就是清明的来处;而这样,定是清明的归处。


相关文章

  • 寒食节:寒食节的起源
  • 于寒食节的起源有不同说法.民间流传最广的说法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晋国的介子推. 春秋时代,晋国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艰苦,跟随他的介子推不惜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块肉让他充饥.后来,重耳回到晋国,做了国君(即晋文公],封赏有功之臣.唯独介子推拒绝 ...查看


  • 初中关于清明节的诗句
  • [导语]以下是本站为您整理的初中关于清明节的诗句,供大家学习参考. 做弄清明时序.--卢祖皋<谒金门•闲院宇> 柳濛烟梨雪参差,犬吠柴荆,燕语茅茨.--卢挚<蟾宫曲•寒食新野道中> 小院重帘燕飞碍.--晁冲之< ...查看


  • 寒食节:清明节与寒食节的区别和联系
  • 清明节和寒食节在许多古诗词和现代说法中经常相提并论,然而关于清明节和寒食节的区别和联系却让很多人觉得云遮雾绕.民俗学家认为,清明节与寒食节由风马牛不相及到相互融合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其演变的文化基础是中华民族对传承年节的追求稳定的习惯 ...查看


  • 清明节手抄报:清明节与寒食节
  • 在清明节我们要扫墓,其实扫墓是清明节前一天寒食节所要做的内容,寒食相传是起于晋文公悼念介子推一事. 寒食节 寒食节在农历三月,清明之前一两天.汉代以前寒食节禁火的时间较长,以一月为限.汉代确定寒食节为清明前三天.南朝时<荆楚岁时记&g ...查看


  • 清明节手抄报:清明节融合寒食节习俗
  • 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其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寒食节是中国古代较早的节日,传说是在春秋时代为纪念晋国的忠义之臣介子推而设立的.其实,从历史的实际来看,禁火冷食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人改火习俗的遗迹.原始社会,先民们钻木取火,火种来 ...查看


  • 清明节手抄报资料:清明节融合寒食节习俗
  • 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其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寒食节是中国古代较早的节日,传说是在春秋时代为纪念晋国的忠义之臣介子推而设立的.其实,从历史的实际来看,禁火冷食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人改火习俗的遗迹.原始社会,先民们钻木取火,火种来 ...查看


  • 寒食节:寒食节是为了纪念谁
  • 今天是寒食节,大家都沉浸在节日的氛围中.不过,我家的这个寒食过得可不寻常,差点将几百棵大树给烧了. 下午,爷爷来叫着我,妹妹和弟弟,扛着铁锹,带着纸,到陵上添土,烧纸.一路上看着四周绿油油的麦苗,享受着细细的春风,我和弟弟一路上闹着,不久就 ...查看


  • 清明节资料
  • 关于清明节的资料 清明节,又称扫坟节.鬼节.冥节,与七月十五中元节及十月十五下元节合称三冥节,都与祭祀鬼神有关.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 ...查看


  • 寒食节:清明雨魂
  • 在许许多多中国人的心里,清明是惆怅的心结,有慎终追远的感伤.清明节是一个纪念祖先的节日.主要的纪念仪式是扫墓,扫墓是慎终追远.敦亲睦族及行孝的具体表现,基于上述意义,清明节因此成为炎黄子孙的重要节日.不仅融合了三春踏青的氛围,又到处是一派清 ...查看


  • 清明节黑板报:清明节黑板报资料
  • 清明,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中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