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的诗歌:西湖留别

  《西湖留别》原文

  征途行色惨风烟,祖帐离声咽管弦。

  翠黛不须留五马,皇恩只许住三年。

  绿藤阴下铺歌席,红藕花中泊妓船。

  处处回头尽堪恋,就中难别是湖边。

  《西湖留别》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唐代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河南新郑(今郑州新郑)人,祖籍山西太原。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他的诗文流传极为广泛,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对日本、韩国、新加坡等东亚和东南亚国家的文化都产生了深远影响。白居易和元稹并称“元白”,和刘禹锡并称“刘白”,与李白、杜甫一起被后人并称为唐代“三大诗人”,有“诗魔”和“诗王”之称。现存诗有2800多首,为唐代存诗数量最多的诗人。有《白氏长庆集》。

  《西湖留别》原文

  征途行色惨风烟,祖帐离声咽管弦。

  翠黛不须留五马,皇恩只许住三年。

  绿藤阴下铺歌席,红藕花中泊妓船。

  处处回头尽堪恋,就中难别是湖边。

  《西湖留别》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唐代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河南新郑(今郑州新郑)人,祖籍山西太原。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他的诗文流传极为广泛,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对日本、韩国、新加坡等东亚和东南亚国家的文化都产生了深远影响。白居易和元稹并称“元白”,和刘禹锡并称“刘白”,与李白、杜甫一起被后人并称为唐代“三大诗人”,有“诗魔”和“诗王”之称。现存诗有2800多首,为唐代存诗数量最多的诗人。有《白氏长庆集》。


相关文章

  • 描写西湖的诗句:西湖留别
  • 西湖留别 [唐]白居易 征途行色惨风烟,祖帐离声咽管弦. 翠黛不须留五马,皇恩只许住三年. 绿藤阴下铺歌席,红藕花中泊妓船. 处处回头尽堪恋,就中难别是湖边. 杭州回舫 [唐]白居易 自别钱塘山水后,不多饮酒懒吟诗. 欲将此意凭回棹,报与西 ...查看


  • 第一课时导学案
  • "问题导学 探究发现"导学案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2.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学习过程] 一.抽查学生朗读全文,检查预习情况. 二.合作探究:研习第一段 探究问题1.第一段主要介绍蜀道的什么特点?分 ...查看


  • 新鲜诗文:苏轼在杭州写的六首古诗,西湖美景凄惨爱情与民同乐
  • 苏轼在熙宁四年(1071)十一月到熙宁七年(1074)年在杭州担任通判.以下几首古诗均选自于苏轼在杭州之作.其中有赞美西湖之美的写景诗,也有赞扬人格的人物篇,既有与民同乐的欢喜,也有担忧民情的苦心,凄美的爱情诗篇自然也不可少. 西湖美景篇 ...查看


  • 赠友送别诗鉴赏
  • 赠友送别诗鉴赏 二.概念 赠友送别诗,顾名思义是指主客之间由于分别而互相赠别酬答的诗作.较简单,是高考诗词鉴赏常涉及的题材. 重团聚.怨别离,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心理.千百年来,故国乡土之思.骨肉亲人之念.挚友离别之感牵动了很多人的心弦,&qu ...查看


  • 怎样读懂一首古诗词 教案
  • • 诗词鉴赏 ----叫我如何读懂你 一.把握诗词语言的特点: • 语:怎么说的(手法.语言) • 言:说了什么(内容.情感) • 1.浓缩了的文言文. • 2.含蓄,凝练,形象,具有跳跃性和音乐性. • 3.词语的错综颠倒与诗句的反常组合 ...查看


  • 感恩的诗歌:赠汪伦
  • <赠汪伦>原文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汪伦>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李白诗歌以抒情为主.他真正能够广泛地从当时的民间文艺和秦.汉.魏以 ...查看


  • 课时达标6
  • 课时达标6 [解密考纲]"选用句式"是高考命题的重点内容,试题采用与语言表达连贯结合的形式命题,要求考生运用句式和衔接等方面的知识解题."变换句式"近几年偶有出现,"仿用句式"往往 ...查看


  •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_默写
  •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名句默写 1. ,思公子兮未敢言.(屈原<湘夫人>) 2.帝子降兮北渚, . ,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湘夫人>) 3.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拟行路难>) 4. ...查看


  • 苏教版2017高中语文(选修[唐宋诗词选读])专题3[梦游天姥吟留别](WORD版)
  • 梦游天姥吟留别 专题导语盛唐诗潮波澜壮阔,气象万千.而其中最引人瞩目.动人心弦的,是李白的诗歌.李白的诗歌,最充分也最集中地体现了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饱满的青春热情,争取解放的蓬勃精神,积极乐观的理想展望,强烈的个性色彩,这一切汇成了中国古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