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手抄报:历代书法名家

  王羲之

  王羲之(303-361年东晋)世称“书圣”。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玡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著名书法著作有《兰亭序》等。晚年隐居剡县金庭,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人称“王右军”、“王会稽”。其子王献之书法亦佳,世人合称为“二王”[2] 。因此,《书谱》概总为:“汉魏有钟、张之绝,晋末有二王之妙”。四人被称为古代书家“四贤”。

  王献之

  王献之,字子敬,东晋琅琊临沂人,书法家、诗人,以行书和草书闻名后世。王献之幼年随父羲之学书法,兼学张芝。书法众体皆精,尤以行草著名,敢于创新,不为其父所囿,为魏晋以来的今楷、今草作出了卓越贡献,在书法史上被誉为“小圣”,与其父王羲之并称为“二王”。欧阳询

  欧阳询(557一641年),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欧阳询楷书法度之严谨,笔力之险峻,世无所匹,被称之为唐人楷书第一。

  虞世南

  虞世南,字伯施,余姚人。唐初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隋炀帝时官起居舍人,唐时历任秘书监、弘文馆学士等。唐太宗称他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为五绝(“世南一人,有出世之才,遂兼五绝。一曰忠谠,二曰友悌,三曰博文,四曰词藻,五曰书翰。”)。

  褚遂良

  褚遂良(596-658),字登善,唐朝政治家、书法家,汉族,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一说阳翟(今河南禹州)人;褚遂良博学多才,精通文史,隋末时跟随薛举为通事舍人,后在唐朝任谏议大夫,中书令等职,贞观二十三年(649年)与长孙无忌同受太宗遗诏辅政;后坚决反对武则天为后,遭贬潭州(长沙)都督,武后即位后,转桂州(桂林)都督,再贬爱州(今越南北境清化)刺史,显庆三年(658年)卒;褚遂良工书法,初学虞世南,后取法王羲之,与欧阳询、虞世南、薛稷并称“初唐四大家”;传世墨迹有《孟法师碑》、《雁塔圣教序》等。

  柳公权

  柳公权(778年-865年),字诚悬,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官至太子太师,世称“柳少师”,是唐朝最后一位著名书法家。擅长楷书,代表作有《神策军碑》、《玄秘塔碑》等。

  张旭

  张旭(675-750?),字伯高,一字季明,汉族,唐朝吴(今江苏苏州)人。曾官常熟县尉,金吾长史。善草书,性好酒,世称张颠,也是“饮中八仙”之一。其草书当时与李白诗歌、裴文剑舞并称“三绝”,诗亦别具一格,以七绝见长。与李白、贺知章等人共列饮中八仙之一。唐文宗曾下诏,以李白诗歌、裴旻剑舞、张旭草书为“三绝”。又工诗,与贺知章、张若虚、包融号称“吴中四士”。怀素

  怀素(725-785)唐时人,字藏真,僧名怀素,俗姓钱,汉族,永州零陵(湖南零陵)人。幼年好佛,出家为僧。他是书法史上领一代风骚的草书家,他的草书称为“狂草”,用笔圆劲有力,使转如环,奔放流畅,一气呵成,与唐代另一草书家张旭齐名,人称“张颠素狂”或“颠张醉素”。苏轼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眉州(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祖籍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名列北宋四大书法家“苏、黄、米、蔡”之一;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

  赵孟頫

  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松雪道人,又号水精宫道人、鸥波,中年曾作孟俯,汉族,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元代著名画家,楷书四大家(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之一。赵孟頫博学多才,能诗善文,懂经济,工书法,精绘艺,擅金石,通律吕,解鉴赏。特别是书法和绘画成就最高,开创元代新画风,被称为“元人冠冕”。他也善篆、隶、真、行、草书,尤以楷、行书著称于世。

  林散之

  林散之(1898-1989),江苏江浦乌江人,名散之,号三痴生、江上老人、左耳、半残老人等。“诗书画三绝”,尤其是草书享誉世界,被称之为“草圣”。

  王羲之

  王羲之(303-361年东晋)世称“书圣”。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玡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著名书法著作有《兰亭序》等。晚年隐居剡县金庭,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人称“王右军”、“王会稽”。其子王献之书法亦佳,世人合称为“二王”[2] 。因此,《书谱》概总为:“汉魏有钟、张之绝,晋末有二王之妙”。四人被称为古代书家“四贤”。

  王献之

  王献之,字子敬,东晋琅琊临沂人,书法家、诗人,以行书和草书闻名后世。王献之幼年随父羲之学书法,兼学张芝。书法众体皆精,尤以行草著名,敢于创新,不为其父所囿,为魏晋以来的今楷、今草作出了卓越贡献,在书法史上被誉为“小圣”,与其父王羲之并称为“二王”。欧阳询

  欧阳询(557一641年),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欧阳询楷书法度之严谨,笔力之险峻,世无所匹,被称之为唐人楷书第一。

  虞世南

  虞世南,字伯施,余姚人。唐初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隋炀帝时官起居舍人,唐时历任秘书监、弘文馆学士等。唐太宗称他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为五绝(“世南一人,有出世之才,遂兼五绝。一曰忠谠,二曰友悌,三曰博文,四曰词藻,五曰书翰。”)。

  褚遂良

  褚遂良(596-658),字登善,唐朝政治家、书法家,汉族,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一说阳翟(今河南禹州)人;褚遂良博学多才,精通文史,隋末时跟随薛举为通事舍人,后在唐朝任谏议大夫,中书令等职,贞观二十三年(649年)与长孙无忌同受太宗遗诏辅政;后坚决反对武则天为后,遭贬潭州(长沙)都督,武后即位后,转桂州(桂林)都督,再贬爱州(今越南北境清化)刺史,显庆三年(658年)卒;褚遂良工书法,初学虞世南,后取法王羲之,与欧阳询、虞世南、薛稷并称“初唐四大家”;传世墨迹有《孟法师碑》、《雁塔圣教序》等。

  柳公权

  柳公权(778年-865年),字诚悬,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官至太子太师,世称“柳少师”,是唐朝最后一位著名书法家。擅长楷书,代表作有《神策军碑》、《玄秘塔碑》等。

  张旭

  张旭(675-750?),字伯高,一字季明,汉族,唐朝吴(今江苏苏州)人。曾官常熟县尉,金吾长史。善草书,性好酒,世称张颠,也是“饮中八仙”之一。其草书当时与李白诗歌、裴文剑舞并称“三绝”,诗亦别具一格,以七绝见长。与李白、贺知章等人共列饮中八仙之一。唐文宗曾下诏,以李白诗歌、裴旻剑舞、张旭草书为“三绝”。又工诗,与贺知章、张若虚、包融号称“吴中四士”。怀素

  怀素(725-785)唐时人,字藏真,僧名怀素,俗姓钱,汉族,永州零陵(湖南零陵)人。幼年好佛,出家为僧。他是书法史上领一代风骚的草书家,他的草书称为“狂草”,用笔圆劲有力,使转如环,奔放流畅,一气呵成,与唐代另一草书家张旭齐名,人称“张颠素狂”或“颠张醉素”。苏轼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眉州(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祖籍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名列北宋四大书法家“苏、黄、米、蔡”之一;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

  赵孟頫

  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松雪道人,又号水精宫道人、鸥波,中年曾作孟俯,汉族,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元代著名画家,楷书四大家(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之一。赵孟頫博学多才,能诗善文,懂经济,工书法,精绘艺,擅金石,通律吕,解鉴赏。特别是书法和绘画成就最高,开创元代新画风,被称为“元人冠冕”。他也善篆、隶、真、行、草书,尤以楷、行书著称于世。

  林散之

  林散之(1898-1989),江苏江浦乌江人,名散之,号三痴生、江上老人、左耳、半残老人等。“诗书画三绝”,尤其是草书享誉世界,被称之为“草圣”。


相关文章

  • 中国传统文化手抄报:传统文化手抄报内容
  • 中国五千年璀璨的文明及无与伦比的丰富文字记载都已为世人所认可,在这一博大精深的历史长河中,中国的书画艺术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艺术语言再现了这一历史性的嬗变过程.而具有姊妹性质的书画艺术在历史的嬗变中又以其互补性和独立性释读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内 ...查看


  • 中国传统文化手抄报:书法
  • 书法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书法是指以文房四宝为工具抒发情感的一门艺术.工具的特殊性是书法艺术特殊性的一个重要方面.借助文房四宝为工具,充分体现工具的性能,是书法技法的重要组成部分.离开文房四宝,书法艺术便无从谈起. 2. ...查看


  • 中国传统文化手抄报:书法的内涵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 书法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书法是指以文房四宝为工具抒发情感的一门艺术.工具的特殊性是书法艺术特殊性的一个重要方面.借助文房四宝为工具,充分体现工具的性能,是书法技法的重要组成部分.离开文房四宝,书法艺术便无从谈起. 2. ...查看


  • 中国传统文化手抄报:书法的内涵
  • 书法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书法是指以文房四宝为工具抒发情感的一门艺术.工具的特殊性是书法艺术特殊性的一个重要方面.借助文房四宝为工具,充分体现工具的性能,是书法技法的重要组成部分.离开文房四宝,书法艺术便无从谈起. 2. ...查看


  • 中国传统文化手抄报:秦代开创书法先河
  • 商至西汉 浑然入序的书法 从夏商周,经过春秋战国,到秦汉王朝,二千多年的历史地发展也带动了书法艺术地发展.这个时期内各种书法体相续出现,有甲骨文.金文.石刻文.简帛朱墨手迹等,其中篆书.隶书.草书.行书.楷书等字体在数百种杂体的筛选淘汰中定 ...查看


  • 读书手抄报:王羲之读书佳话
  • 王羲之,字逸少,曾官居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生于公元303年,卒于穆帝升平五年,即公元361年,终年59岁.其所处时代正是战乱纷飞.政治黑暗之时.因与权贵王述不睦,故辞官誓墓,终老东土. 酷爱书法,苦练成才 王羲之自幼酷爱书法,几 ...查看


  • 汉字手抄报:秦朝至新中国时期汉字发展
  • 秦朝时期 秦始皇统一文字,统一度量.其功绩显著的就是当时的宰相--李斯.李斯对当时的文字进行收集整理然后进行删繁就简美化加工后,这种统一后的文字被称为--"小篆",亦称为"秦篆".这个时候的文字几乎已 ...查看


  • 中华传统文化进校园申报材料
  • 推进传统文化进校园 谱写民汉合校新特色 ---乌市第十九小学"中华文化进校园"先进单位申报材料 申报单位:乌市第十九小学 申报时间:2013年4月3日 推进传统文化进校园 谱写民汉合校新特色 ---乌市第十九小学&quo ...查看


  • 九九重阳节手抄报:重阳诗词和艺术
  • 汉代以后重阳节不仅在现实世界中丰富了人民的世俗生活,而且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文化符号.世人创造了大量有关重阳节的故事.传说和诗歌,这既丰富了人民的精神生活,也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培育和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重阳节传说.自重阳节出现以后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