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冬天的诗句:从军北征

  从军北征

  朝代:唐代

  作者:李益

  原文:

  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偏吹行路难。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向月明看。

  鉴赏

  这里是一个壮阔而又悲凉的行军场景,经诗人剪裁、加工,并注入自己的感情,使它更浓缩、更集中地再现在读者面前。

  李益对边塞景物和军旅生涯有亲身的体验。他的边塞诗与有些人的作品不同,并非出于想象或模拟,而是直接来自生活,因而诗中往往隐藏着他自身的影子,对读者有特殊的感染力量。这首诗的题目是《从军北征》,说明诗人也参加了这次远征从远征途中耳闻目睹的无数生活素材中选取了一幅最动人的画面,并以快如并刀的诗笔把它剪入诗篇。用王国维《人间词话》的话来说,这正是一个诗人必须兼有的“能感之”和“能写之”的本领。

  诗的首句“天山雪后海风寒”,是这幅画的背景,只七个字,就把地域、季节、气候一一交代清楚,有力地烘托出了这次行军的环境气氛。这样,接下来不必直接描述行军的艰苦,只用“横笛遍吹”一句就折射出了征人的心情。《行路难》是一个声情哀怨的笛曲,这里用了“遍吹”两字,更点明这时传来的不是孤孤单单、声音微弱的独奏,而是此吹彼和、响彻夜空的合鸣,从而把读者带进一个悲中见壮的境界。

  诗的后两句“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是这一片笛声在军中引起的共感。句中的“碛里”、“月中”,也是烘染这幅画的背景的,起了加重首句的作用,说明这支远征军不仅在雪后的天山下、刺骨的寒风里,而且在荒漠上、月夜中,这就使人加倍感到环境的荒凉、气氛的悲怆。也许有人对这两句中“三十万”的数字和“一时回首”的描写,感到不大真实,因为一支行军队伍未必如此庞大,更不可能全军都听到笛声并在同一时间回首顾望。但是,植根于生活真实的诗歌,在反映真实时决不应当只是依样画葫芦,为了托出一个特定境界,收到最大艺术效果,有时不但容许而且需要运用夸张手法。

  李益的这两句诗,如果一定要按照碛上行军的实际人数、按照闻笛回顾的现场情况来写,其艺术效果必将大打折扣。只有像这样写,才能充分显示这片笛声的哀怨和广大征人的心情,使这支远征队伍在大漠上行军的壮观得到最好的艺术再现,从而获致王国维所说的“境界全出”的艺术效果。这不但不违背真实,而且把真实表现得更突出,更完满,也更动人。

  乐声对人有巨大的感染力。李益在一些写边情旅思的诗中善于从这一点着眼、下笔,让读者随同乐声进入诗境,通过乐声引声的反应窥见诗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如在《夜上受降城闻笛》“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两句中,诗人明点出征人因笛声而触发的是一夜望乡之情;而在这首诗中,他却只摄取了一个回首看的动作,没有说明他们为什么回首看以及回首看时抱什么心情,但寓情于景,情在景中。这一动作所包含的感情,是一言难尽,又想象得出。

  从军北征

  朝代:唐代

  作者:李益

  原文:

  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偏吹行路难。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向月明看。

  鉴赏

  这里是一个壮阔而又悲凉的行军场景,经诗人剪裁、加工,并注入自己的感情,使它更浓缩、更集中地再现在读者面前。

  李益对边塞景物和军旅生涯有亲身的体验。他的边塞诗与有些人的作品不同,并非出于想象或模拟,而是直接来自生活,因而诗中往往隐藏着他自身的影子,对读者有特殊的感染力量。这首诗的题目是《从军北征》,说明诗人也参加了这次远征从远征途中耳闻目睹的无数生活素材中选取了一幅最动人的画面,并以快如并刀的诗笔把它剪入诗篇。用王国维《人间词话》的话来说,这正是一个诗人必须兼有的“能感之”和“能写之”的本领。

  诗的首句“天山雪后海风寒”,是这幅画的背景,只七个字,就把地域、季节、气候一一交代清楚,有力地烘托出了这次行军的环境气氛。这样,接下来不必直接描述行军的艰苦,只用“横笛遍吹”一句就折射出了征人的心情。《行路难》是一个声情哀怨的笛曲,这里用了“遍吹”两字,更点明这时传来的不是孤孤单单、声音微弱的独奏,而是此吹彼和、响彻夜空的合鸣,从而把读者带进一个悲中见壮的境界。

  诗的后两句“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是这一片笛声在军中引起的共感。句中的“碛里”、“月中”,也是烘染这幅画的背景的,起了加重首句的作用,说明这支远征军不仅在雪后的天山下、刺骨的寒风里,而且在荒漠上、月夜中,这就使人加倍感到环境的荒凉、气氛的悲怆。也许有人对这两句中“三十万”的数字和“一时回首”的描写,感到不大真实,因为一支行军队伍未必如此庞大,更不可能全军都听到笛声并在同一时间回首顾望。但是,植根于生活真实的诗歌,在反映真实时决不应当只是依样画葫芦,为了托出一个特定境界,收到最大艺术效果,有时不但容许而且需要运用夸张手法。

  李益的这两句诗,如果一定要按照碛上行军的实际人数、按照闻笛回顾的现场情况来写,其艺术效果必将大打折扣。只有像这样写,才能充分显示这片笛声的哀怨和广大征人的心情,使这支远征队伍在大漠上行军的壮观得到最好的艺术再现,从而获致王国维所说的“境界全出”的艺术效果。这不但不违背真实,而且把真实表现得更突出,更完满,也更动人。

  乐声对人有巨大的感染力。李益在一些写边情旅思的诗中善于从这一点着眼、下笔,让读者随同乐声进入诗境,通过乐声引声的反应窥见诗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如在《夜上受降城闻笛》“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两句中,诗人明点出征人因笛声而触发的是一夜望乡之情;而在这首诗中,他却只摄取了一个回首看的动作,没有说明他们为什么回首看以及回首看时抱什么心情,但寓情于景,情在景中。这一动作所包含的感情,是一言难尽,又想象得出。


相关文章

  • 描写冬天的诗句: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 "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偏吹行路难"出自唐朝诗人李益的古诗作品<从军北征>第一二句,其古诗全文如下: 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偏吹行路难.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向月明看. [翻译] 天山下了一场大雪,薄海刮来寒冷 ...查看


  • 关于雪的诗句: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偏吹行路难
  • 从军北征 朝代:唐代 作者:李益 原文: 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偏吹行路难.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向月明看. 鉴赏 这里是一个壮阔而又悲凉的行军场景,经诗人剪裁.加工,并注入自己的感情,使它更浓缩.更集中地再现在读者面前. 李益对边塞景物和 ...查看


  • 论李益边塞诗的音乐美_张岗
  • 2011年1月 陇东学院学报 第22卷 第1期 JournalofLongdongUniversityJan.2011 Vo.l22 No.1 论李益边塞诗的音乐美 张 岗 (陇东学院文学院,甘肃庆阳745000) 摘 要:凉州籍诗人李益, ...查看


  • 描写冬天的诗句:从军行
  • <从军行>原文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从军行>赏析 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从军行",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 ...查看


  • 描写冬天的诗句:古从军行
  • <古从军行>原文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 ...查看


  • 描写冬天的诗句:从军行七首之四
  • <从军行七首之四>原文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从军行七首之四>译文 青海湖上绵延的云彩暗淡了雪山,一座孤城遥对着玉门关. 身经百战黄沙穿破了铁甲,不攻破楼兰绝不回还 ...查看


  • 古代诗歌鉴赏专题---边塞诗
  • 古代诗歌鉴赏专题 边塞诗 一.边塞诗的概念 边塞诗词指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开始形成的一个以反映唐.宋年间边界战争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词流派. 二.边塞诗的意象: 1.与战争有关的器物,如旗.鼓.干.戈,号角.战车.辕门.烽火等 2.与战争有关的 ...查看


  • 描写冬天的诗句: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 从军行 朝代:唐代 作者:陈羽 原文: 海畔风吹冻泥裂,枯桐叶落枝梢折. 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鉴赏 这是一首写风雪行军的仄韵绝句,全诗写得十分壮美.一.二句写从军将士面对的环境极为严酷:天山脚下寒风劲吹,湖边("海畔 ...查看


  • 描写冬天的诗句:雨雪纷纷连大漠
  • <古从军行>原文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