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采风》报告
专 业 产品设计
学 生 姓 名 谭小燕
班 级 产 品 141
学 号 1410125280
指 导 教 师 钱 峰
日 期 2017年1月15日
民俗采风报告
一. 民俗采风时间及地点
民俗采风时间:2017年1月9日到1月14日
民俗采风地点:开封、徐州
民俗采风的目的及意义:
民俗采风这门课程最直接体现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学习方式,最易使我们形成直观且深刻的感受。课程信息量大,涵盖知识面广,综合性强且实践性要求也很高。培养了我们在民俗采风中的观察、感悟、分析、表现、设计、体会、表达的能力以及和专业相关的综合素养。它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提高了审美、拓宽了知识面。从自然景观中受到启示,学习古人的传统智慧。从都市设计的案例中,实际体会设计人员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要求。通过此次专业考察,有助于我更新观念,吸收新的思想与知识。
二. 鎏金铜弩机
弩是古代重要的狞猎和作战工具,它的前身是弓箭,据考古资料证实,大约在公元前一万二千年至公元前五千年已有了弓箭的传布和使用,它的出现早于陶器。《吴越春秋》记载:“弩生于弓,弓生于弹”,弩的发明在我国武器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武备志·军资乘》卷103日:“中国之利器,日弓与弩,惟弩之用为最”。周庆基先生认为:“弩,大概是春秋时楚国人发明的” 。《吴越春秋》卷9中载“当是时,诸侯相代,兵刃交错,弓矢不足以威天下 [楚]琴氏乃横弓着臂,施机设枢,加之以力,然后诸侯可服”。长沙战国
楚墓出土有木弩,可印证这一观点。弩为楚国人首先使用,进而传之各地,其他诸国如越、韩、魏等后来也开始制弩。战国时期出现了铜弩机,战国末年又发明了连弩之车,弩成为古代战争中极为重要的进攻和防御武器。两汉、三国时期十分盛行。弩机是装置于木弩臂后端的发矢部件,主体是郭,郭中装牙,用手钩弦,郭上作望山,为瞄准器,牙下连结悬刀(即扳机) 。发矢时把悬刀一扳,牙下缩,弦弹出,将箭射出。战国至两汉三国时期的弩机出土数目很多,分布广泛。
战国早期至中期的弩机已具备基本结构,但还比较简陋,机身无郭,到战国后期秦统一七国时逐渐出现了木郭,紧接着出现了铜郭。弩机从战国早期简陋的无郭弩机发展到有郭弩 尹”。从木郭到铜郭,至战国后期其结构初具完备, 作业的管理机构,弩机的铸造属这个部门掌管。机身得以加固,威力增大,为汉弩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此外先进的青铜表面处理技术使机身的装 对与弓弩配套使用的“承弓器”用途有了正确的饰日益华美,出现了错金银的花纹等。
战国弩机 秦弩机
汉弩机(有刻度) 三国弩机
(一)徐州鎏金铜弩机出土
西汉狮子山鎏金弩机 徐州是汉高祖刘邦的故乡,两汉文化的发源地。两汉四百年间,徐州共有十三位楚王、五个彭城王,应徐州汉文化景区有十八座王陵墓葬,合称“徐州汉代十八陵”。这把鎏金铜弩机就出土于徐州的狮子山楚王陵。 徐州狮子山楚王陵是徐州汉兵马俑的主人墓。该墓位于兵马俑馆东400米的狮子山主峰南坡,凿石成墓,早年被盗,有3间耳室和1座陪葬墓未被盗墓者发现,保存下来一些重要文物。该墓由墓道、天井、内墓道、甬道、耳室、侧室、棺室及陪葬墓等部分组成,总长117米,宽13.2米,面积850多平方,凿石量达5100多立方米。是历年来在徐州所发现的规模最大出土文物最丰实的墓。墓道分内外两部分,外墓道又分前后两段,内墓道位于后端,北接墓门。内墓道两侧有三间耳室,西侧两间,东侧一间为E1,内墓道西侧W1为御府库,出土文物特别丰富,门内有玉豹守门,室内存放的铜兵器有剑、戈、戟、矛、铍、弩;铁兵器有剑、矛等;铜容器有舫、锺、鼎、匜、盆、勺等;玉器主要为酒器卮,耳杯、高足杯及玉蝉、玉环等;漆器多腐烂,计有耳杯,圆奁上的银、铜扣件等,同时还有“彭城丞印”、“太仓之印”、“内史之印”等封泥。
(二)鎏金工艺
鎏金工艺的制作过程,鎏金是将金和水银合成金汞齐,涂在铜器表面,然后加热使水银蒸发,金就附着在器面不脱。鎏金的方法大体可为五个过程。
(一) 仿“金棍”。预备一根铜棍,将前端打扁,略翘起,沾上水银,晾干即成“金棍”。
(二) 煞金。即溶解黄金,用水银溶解。待金溶解后,倒入冷水盆中,使之成为稠泥状,叫做“金泥”
(三) 抹金,即在器物上涂抹金泥。
(四) 开金。将烧红的无烟木炭放在变形的铁丝笼中,用金属棍挑着,围着抹金的地方烤,以蒸发金泥中的水银,使黄金紧贴器物表面。
(五) 压光。用玛瑙或硬度达到七八度的玉石做成的压子在镀金面反复磨压,把镀金压平,用以加固和光亮。
(三)铜弩机结构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用弩,并在战场上发挥重要作用的国家。弩起源于原始社会后期,春秋晚期开始较多地用于部队作战,在以后的岁月里,有所改进。在当时弩是一种最先进的作战武器,它的先进性在于把拉弓和瞄准分为两个步骤,加大了射矢的准确性。
西汉弩 西汉弩机结构图
弩的结构可以分为三个部分:臂、弓、机。“臂”一般为木制;“弓”横于臂前部;“机”装在臂偏后的地方。弩最重要的部分是“机”,弩机一般为铜制,装在弩“郭”(匣状)内,前方是用于挂弦的“牙”(挂钩),“牙”后连有“望山”(用于瞄准的准星);西汉开始弩的“望山”上刻有刻度,作用相当于现代枪械上的表尺,便于按目标距离调整弩发射的角度,提高射击的命中率。在铜郭的下方有" 悬刀" (即扳机),用于发射箭矢。当弩发射时先张开弦,将其持于弩机的" 牙" 上,将箭矢装于" 臂" 上的箭槽内,通过" 望山" 进行瞄准后,扳动" 悬刀" 使" 牙" 下缩,弦脱钩,利用张开的弓弦急速回弹形成的动能,高速将箭射出。
弩弓一般使用多层竹、木片胶制的复合弓,形似扁担,所以俗称“弩担”。它的前部有一横贯的容弓孔,以便固定弓,使弩弓不会左右移动,木臂正面有一个放置箭簇的沟形矢道,使发射的箭能直线前进。木臂的后部有一个匣,称为弩机;匣内前面有挂弦的钩,钩的后面装有瞄准器,称为“望山”;匣的下面装有“悬刀”(扳机)。发射时,先将箭矢放在矢道上,把弓弦向后拉,挂在钩上,瞄准目标后,一扣扳机,就将箭射出。
中国古代装有张弦机构(弩臂和弩机),可以延时发射的弓。射手使用时,将张弦装箭和纵弦发射分解为两个单独动作, 无须在用力张弦的同时瞄准, 比弓的命中率显著提高;还可借助臂力之外的其他动力(如足踏)张弦, 能达到比弓更远的射程(图1战国弩复原示意图) 。 弩的关键部件是弩机,从为数众多的出土铜制弩机可以看出其结构:弩机铜郭内的机件有望山(瞄准器)、悬刀(扳机)、钩心和两个将各部件组合成为整体的键。张弦装箭时,手拉望山,牙上升,钩心被带起,其下齿卡住悬刀刻口,这样,就可以用牙扣住弓弦,将箭置于弩臂上方的箭槽内,使箭栝顶在两牙之间的弦上,通过望山瞄准目标往后扳动悬刀,牙下缩,箭即随弦的回弹而射出。
(一)价值体现
战争 陪葬 鎏金(权利)
任何一种古代兵器的出现,尤其是弩,不单用于作战,还是权力的象征、身份的体现并兼具玩耍观赏的价值。如经过特殊手段加工处理的小弩机,装上华丽的木臂和弓箭成为士人和贵族玩耍、观赏乃至随身携带的兵器。另外,就如这款狮子山出土的鎏金弩就是达官贵族墓穴中防盗的一种工具。贵族死后入葬,在墓室内安装机关防止盗墓,小弩就是其中一项。整个小弩处于待发状态,装上有毒的箭,用绳索连接在要害部位,盗墓者一旦触动即遭杀戮。其次就是作为仪仗用器。
(五)结语
纵观弩机从战国至三国时期的发展过程, 我们可以清晰地知道,弩机由春秋时期楚国人发明,至战国末期、秦统一中国时,它的结构原理和制作工艺已经很成熟,后世弩机基本沿袭其形制。战国弩机多数无郭,战国末期出现有郭弩机,两汉以后的则大多有铜弩,悬刀变成长方形,望山变高,由尖角形渐变为长方形,望山上出现了刻度,连弩技术得到进一步发展、推广,弩机铭文的内容更为详实。它的纹饰从战国末年开始趋于华美,有错金银,鎏金,卷云纹等装饰方式,至三国时期这种华美纹饰的弩机则较为少见了,这可能是战乱导致经济衰退,使人们重实用而轻美饰之故,从三国时期简朴的墓葬亦可窥一斑。弩机在战国至三国时期,因成熟的金属铸造技术使其成为最先进的必备武器,受到人们的普遍使用和高度重视。
三. 民俗采风感受
民俗采风让我们从僵硬的书本理论中跳脱出来,真正走进现实鲜活的民俗艺术形态中,学会在现实中去融会贯通书本里的艺术规律,训练了我们从现实生活中挖掘和提炼美的能力。使我在很多方面都有了不同程度的认识和提高。
几天的学习中我觉得自己改变最大的就是,慢慢学会留意生活中细节,保持一颗好奇之心。每当到达一个陌生的地方,由于文化的不同进而产生了不同的风土人情,文化习俗,让远道而来的我感到新奇,甚至在看到某些物件总会有一闪而过的设计灵感,虽然很多这样的小灵感让我来不及抓住它的尾巴,但还是让人觉得惊喜。
让我明白了设计设计来源于生活,往往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发现
瑰丽,寻找自然的规律,游刃于其中,这也是设计的乐趣。作为一个设计师非常关键的一点是要有敏锐的洞察力,高度的概括能力以及对生活非常大的热情。因为对生活的热情都会使对生活的认识不断积累、充裕,最终融入到设计当中。所以其实我们的设计是与每天的生活息息相关的,要把生活中的很多元素充裕进来,这就需要我们要有敏锐的洞察力、高度的概括能力,再用我们的热情把它再重演出来。
设计是一个开阔的工作,一个好的设计师就应该是一个幻想主义者、理想主义者,有开阔的视野,大胆的想象力,不能够局限于一种思想,一种模式,要不断的创新,不断的突破。作为产品设计专业的我们更该多看多读多走多交流,我们不仅要了解古老文化,传统文化,还要引领设计潮流不断创新,用发展的眼光看事物,走出去,引进来。我们要更加开阔自己的眼界,向更远的地方看,做更多的尝试,付出更多的努力!
《民俗采风》报告
专 业 产品设计
学 生 姓 名 谭小燕
班 级 产 品 141
学 号 1410125280
指 导 教 师 钱 峰
日 期 2017年1月15日
民俗采风报告
一. 民俗采风时间及地点
民俗采风时间:2017年1月9日到1月14日
民俗采风地点:开封、徐州
民俗采风的目的及意义:
民俗采风这门课程最直接体现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学习方式,最易使我们形成直观且深刻的感受。课程信息量大,涵盖知识面广,综合性强且实践性要求也很高。培养了我们在民俗采风中的观察、感悟、分析、表现、设计、体会、表达的能力以及和专业相关的综合素养。它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提高了审美、拓宽了知识面。从自然景观中受到启示,学习古人的传统智慧。从都市设计的案例中,实际体会设计人员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要求。通过此次专业考察,有助于我更新观念,吸收新的思想与知识。
二. 鎏金铜弩机
弩是古代重要的狞猎和作战工具,它的前身是弓箭,据考古资料证实,大约在公元前一万二千年至公元前五千年已有了弓箭的传布和使用,它的出现早于陶器。《吴越春秋》记载:“弩生于弓,弓生于弹”,弩的发明在我国武器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武备志·军资乘》卷103日:“中国之利器,日弓与弩,惟弩之用为最”。周庆基先生认为:“弩,大概是春秋时楚国人发明的” 。《吴越春秋》卷9中载“当是时,诸侯相代,兵刃交错,弓矢不足以威天下 [楚]琴氏乃横弓着臂,施机设枢,加之以力,然后诸侯可服”。长沙战国
楚墓出土有木弩,可印证这一观点。弩为楚国人首先使用,进而传之各地,其他诸国如越、韩、魏等后来也开始制弩。战国时期出现了铜弩机,战国末年又发明了连弩之车,弩成为古代战争中极为重要的进攻和防御武器。两汉、三国时期十分盛行。弩机是装置于木弩臂后端的发矢部件,主体是郭,郭中装牙,用手钩弦,郭上作望山,为瞄准器,牙下连结悬刀(即扳机) 。发矢时把悬刀一扳,牙下缩,弦弹出,将箭射出。战国至两汉三国时期的弩机出土数目很多,分布广泛。
战国早期至中期的弩机已具备基本结构,但还比较简陋,机身无郭,到战国后期秦统一七国时逐渐出现了木郭,紧接着出现了铜郭。弩机从战国早期简陋的无郭弩机发展到有郭弩 尹”。从木郭到铜郭,至战国后期其结构初具完备, 作业的管理机构,弩机的铸造属这个部门掌管。机身得以加固,威力增大,为汉弩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此外先进的青铜表面处理技术使机身的装 对与弓弩配套使用的“承弓器”用途有了正确的饰日益华美,出现了错金银的花纹等。
战国弩机 秦弩机
汉弩机(有刻度) 三国弩机
(一)徐州鎏金铜弩机出土
西汉狮子山鎏金弩机 徐州是汉高祖刘邦的故乡,两汉文化的发源地。两汉四百年间,徐州共有十三位楚王、五个彭城王,应徐州汉文化景区有十八座王陵墓葬,合称“徐州汉代十八陵”。这把鎏金铜弩机就出土于徐州的狮子山楚王陵。 徐州狮子山楚王陵是徐州汉兵马俑的主人墓。该墓位于兵马俑馆东400米的狮子山主峰南坡,凿石成墓,早年被盗,有3间耳室和1座陪葬墓未被盗墓者发现,保存下来一些重要文物。该墓由墓道、天井、内墓道、甬道、耳室、侧室、棺室及陪葬墓等部分组成,总长117米,宽13.2米,面积850多平方,凿石量达5100多立方米。是历年来在徐州所发现的规模最大出土文物最丰实的墓。墓道分内外两部分,外墓道又分前后两段,内墓道位于后端,北接墓门。内墓道两侧有三间耳室,西侧两间,东侧一间为E1,内墓道西侧W1为御府库,出土文物特别丰富,门内有玉豹守门,室内存放的铜兵器有剑、戈、戟、矛、铍、弩;铁兵器有剑、矛等;铜容器有舫、锺、鼎、匜、盆、勺等;玉器主要为酒器卮,耳杯、高足杯及玉蝉、玉环等;漆器多腐烂,计有耳杯,圆奁上的银、铜扣件等,同时还有“彭城丞印”、“太仓之印”、“内史之印”等封泥。
(二)鎏金工艺
鎏金工艺的制作过程,鎏金是将金和水银合成金汞齐,涂在铜器表面,然后加热使水银蒸发,金就附着在器面不脱。鎏金的方法大体可为五个过程。
(一) 仿“金棍”。预备一根铜棍,将前端打扁,略翘起,沾上水银,晾干即成“金棍”。
(二) 煞金。即溶解黄金,用水银溶解。待金溶解后,倒入冷水盆中,使之成为稠泥状,叫做“金泥”
(三) 抹金,即在器物上涂抹金泥。
(四) 开金。将烧红的无烟木炭放在变形的铁丝笼中,用金属棍挑着,围着抹金的地方烤,以蒸发金泥中的水银,使黄金紧贴器物表面。
(五) 压光。用玛瑙或硬度达到七八度的玉石做成的压子在镀金面反复磨压,把镀金压平,用以加固和光亮。
(三)铜弩机结构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用弩,并在战场上发挥重要作用的国家。弩起源于原始社会后期,春秋晚期开始较多地用于部队作战,在以后的岁月里,有所改进。在当时弩是一种最先进的作战武器,它的先进性在于把拉弓和瞄准分为两个步骤,加大了射矢的准确性。
西汉弩 西汉弩机结构图
弩的结构可以分为三个部分:臂、弓、机。“臂”一般为木制;“弓”横于臂前部;“机”装在臂偏后的地方。弩最重要的部分是“机”,弩机一般为铜制,装在弩“郭”(匣状)内,前方是用于挂弦的“牙”(挂钩),“牙”后连有“望山”(用于瞄准的准星);西汉开始弩的“望山”上刻有刻度,作用相当于现代枪械上的表尺,便于按目标距离调整弩发射的角度,提高射击的命中率。在铜郭的下方有" 悬刀" (即扳机),用于发射箭矢。当弩发射时先张开弦,将其持于弩机的" 牙" 上,将箭矢装于" 臂" 上的箭槽内,通过" 望山" 进行瞄准后,扳动" 悬刀" 使" 牙" 下缩,弦脱钩,利用张开的弓弦急速回弹形成的动能,高速将箭射出。
弩弓一般使用多层竹、木片胶制的复合弓,形似扁担,所以俗称“弩担”。它的前部有一横贯的容弓孔,以便固定弓,使弩弓不会左右移动,木臂正面有一个放置箭簇的沟形矢道,使发射的箭能直线前进。木臂的后部有一个匣,称为弩机;匣内前面有挂弦的钩,钩的后面装有瞄准器,称为“望山”;匣的下面装有“悬刀”(扳机)。发射时,先将箭矢放在矢道上,把弓弦向后拉,挂在钩上,瞄准目标后,一扣扳机,就将箭射出。
中国古代装有张弦机构(弩臂和弩机),可以延时发射的弓。射手使用时,将张弦装箭和纵弦发射分解为两个单独动作, 无须在用力张弦的同时瞄准, 比弓的命中率显著提高;还可借助臂力之外的其他动力(如足踏)张弦, 能达到比弓更远的射程(图1战国弩复原示意图) 。 弩的关键部件是弩机,从为数众多的出土铜制弩机可以看出其结构:弩机铜郭内的机件有望山(瞄准器)、悬刀(扳机)、钩心和两个将各部件组合成为整体的键。张弦装箭时,手拉望山,牙上升,钩心被带起,其下齿卡住悬刀刻口,这样,就可以用牙扣住弓弦,将箭置于弩臂上方的箭槽内,使箭栝顶在两牙之间的弦上,通过望山瞄准目标往后扳动悬刀,牙下缩,箭即随弦的回弹而射出。
(一)价值体现
战争 陪葬 鎏金(权利)
任何一种古代兵器的出现,尤其是弩,不单用于作战,还是权力的象征、身份的体现并兼具玩耍观赏的价值。如经过特殊手段加工处理的小弩机,装上华丽的木臂和弓箭成为士人和贵族玩耍、观赏乃至随身携带的兵器。另外,就如这款狮子山出土的鎏金弩就是达官贵族墓穴中防盗的一种工具。贵族死后入葬,在墓室内安装机关防止盗墓,小弩就是其中一项。整个小弩处于待发状态,装上有毒的箭,用绳索连接在要害部位,盗墓者一旦触动即遭杀戮。其次就是作为仪仗用器。
(五)结语
纵观弩机从战国至三国时期的发展过程, 我们可以清晰地知道,弩机由春秋时期楚国人发明,至战国末期、秦统一中国时,它的结构原理和制作工艺已经很成熟,后世弩机基本沿袭其形制。战国弩机多数无郭,战国末期出现有郭弩机,两汉以后的则大多有铜弩,悬刀变成长方形,望山变高,由尖角形渐变为长方形,望山上出现了刻度,连弩技术得到进一步发展、推广,弩机铭文的内容更为详实。它的纹饰从战国末年开始趋于华美,有错金银,鎏金,卷云纹等装饰方式,至三国时期这种华美纹饰的弩机则较为少见了,这可能是战乱导致经济衰退,使人们重实用而轻美饰之故,从三国时期简朴的墓葬亦可窥一斑。弩机在战国至三国时期,因成熟的金属铸造技术使其成为最先进的必备武器,受到人们的普遍使用和高度重视。
三. 民俗采风感受
民俗采风让我们从僵硬的书本理论中跳脱出来,真正走进现实鲜活的民俗艺术形态中,学会在现实中去融会贯通书本里的艺术规律,训练了我们从现实生活中挖掘和提炼美的能力。使我在很多方面都有了不同程度的认识和提高。
几天的学习中我觉得自己改变最大的就是,慢慢学会留意生活中细节,保持一颗好奇之心。每当到达一个陌生的地方,由于文化的不同进而产生了不同的风土人情,文化习俗,让远道而来的我感到新奇,甚至在看到某些物件总会有一闪而过的设计灵感,虽然很多这样的小灵感让我来不及抓住它的尾巴,但还是让人觉得惊喜。
让我明白了设计设计来源于生活,往往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发现
瑰丽,寻找自然的规律,游刃于其中,这也是设计的乐趣。作为一个设计师非常关键的一点是要有敏锐的洞察力,高度的概括能力以及对生活非常大的热情。因为对生活的热情都会使对生活的认识不断积累、充裕,最终融入到设计当中。所以其实我们的设计是与每天的生活息息相关的,要把生活中的很多元素充裕进来,这就需要我们要有敏锐的洞察力、高度的概括能力,再用我们的热情把它再重演出来。
设计是一个开阔的工作,一个好的设计师就应该是一个幻想主义者、理想主义者,有开阔的视野,大胆的想象力,不能够局限于一种思想,一种模式,要不断的创新,不断的突破。作为产品设计专业的我们更该多看多读多走多交流,我们不仅要了解古老文化,传统文化,还要引领设计潮流不断创新,用发展的眼光看事物,走出去,引进来。我们要更加开阔自己的眼界,向更远的地方看,做更多的尝试,付出更多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