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错题集

八年级物错题集(上)

第一章 声现象

1. 正要咬饵上钩的鱼,突然听到脚步声受惊逃走,鱼接收到声波的主要途径是()

A .大地—空气—水—鱼 B .空气—水—鱼 C .大地—水—鱼 D .水—鱼

2. 甲在足够长的有水的自来水管的一段敲击一次,乙在另一端把耳朵贴在水管上听,能听到

()次声音,其中第二次听到的声音是依靠()传来的。

3. 如图所示,分别是音叉和钢琴发出的两列声波在同一示波器上显示的波形, 则这两列声波( )

A 音调不同 B响度不同 C音色不同 D 音调、响度、音色均不同 4. 在学习二胡、琵琶演奏的过程中,小华发现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是受各种因素影响的,他决定对此进行研究.经过和同学们讨论,提出了以下可能影响琴弦音调高低的因素: 猜想一 琴弦的横截面积. 猜想二 琴弦的长短. 猜想三 琴弦的材料.

为了验证猜想是否正确,他们找了9种规格的琴弦(见表).因为音调的高低取决于声源振动的频率,于是借来一个能够测量振动频率的仪器进行实验.

(1) 为了验证猜想一,应选用编号为______的琴弦进行实验;为了验证猜想二,应选用

编号为

______的琴弦进行实验.表中有的材料规格还没填全,为了验证猜想三,必须知道该项内容,该表中所缺的数据分别为

______和______.

(2)随着实验的进行,小华又觉得琴弦音调的高低,可能还与琴弦的松紧度有关,为了验证这一点应进行的操作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物理教科书上有下列两则信息,如图1和图2所示.

根据上述两则信息,可以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人凭听觉能发现飞行的蜜蜂和飞行的蝴蝶 B .狗凭听觉能发现飞行的蜜蜂和飞行的蝴蝶 C .猫凭听觉能发现飞行的蝴蝶,不能发现飞行的蜜蜂 D .人凭听觉能发现飞行的蜜蜂,不能发现飞行的蝴蝶

6. 男同学一般比女同学声音沉闷、嘹亮,这是因为男同学发声时() A. 频率高,振幅大 B.频率低,振幅小 D. 频率低,振幅大 D.频率高,振幅小

7. 如图所示,8个相同的水瓶中灌入不同高度的水,敲击它们,可以发出“1、2、3、4、5、6、7、”的声音来。这些声音产生的原因和决定音调的因素分别是:

A .水振动;水的高度

B .水振动;瓶内空气柱的高度 C .瓶内空气振动;水的高度

D .瓶内空气振动;瓶内空气柱的高度

8.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能够说明: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

都能发出声音;在影片《铁道游击队》中,为了伏击日军火车,侦察员常用耳朵贴着铁轨来提前判断是否来了火车.这是利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在探究声音与频率关系实验中,把尺放在桌面上,使尺的一端伸出桌边,用手拔动钢尺,听尺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同时观察尺振动的快慢。下表是实验记录情况,请你补充表中的空缺:

(1)进行实验时,为了保证两次实验的响度不变,必须保持钢尺的的 不变。 (2)实验结论:声音的音调高低和 有关。 (3)

10. 人工智能使得人们的生活越来越方便,华人青年王孟秋发明了一款功能强大的便携式家用“无人相机”,相机内装有多种高科技传感器,底部装有镜头和声呐(发射超声,同时能接受超声的装置),机身只有240克.你认为向下发射超声的“底部声呐”可能与下列相机的哪个功能有关( )

A .用手机控制相机

B .相机能自动悬浮停在合适高度拍摄

C .相机水平位置运动时遇到障碍物会自动避开 D .笑脸抓拍

11. 妈妈买碗时常把两只碗碰一碰,听听发出的声音.她判断碗的好坏时主要的根据是声音的( )

A .音调 B.响度 C.音色 D.音量

12. 汽车行驶的正前方有一座高山,汽车以12m/s 的速度匀速行驶.汽车鸣笛2s 后,司机听到回声,则此时汽车距高山有多远?(设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13. 石头落入水中,产生的水波向四周传播;研究声音如何传播时,将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激起水波向四周传播。物理学中研究问题常采用的这种方法称为() A. 推理 B.类比 C.代替 D.转化

14. 有一种专门存放贵重物品的“银行”,当人们存放了自己的贵重物品后,要用仪器记录下自己的“手纹”、“眼纹”、“声纹”等。以便今后用这些细节独有的特征才能亲自取走物品,防止被别人领走,这里的“声纹”记录的是人说话的( ) A 、音调B 、响度C 、音色D 、三者都有

15. 如图所示,在城市的繁华路段旁常竖有噪声显示装置.图中数字的含义是

__________

.这样的噪声________ (填“会”、“不会”)影响人们的正常的学习和工作.

16. 小明将正在发声的手机悬挂在广口瓶内,用抽气筒将广口瓶中的空气抽出.

(1)抽气一段时间后小明发现听到的手机声音没有明显变化,造成这一现象可能原因是______

A .手机声音的响度太大 B .手机声音的频率太高 C .未塞紧瓶塞存在漏气

D .插入广口瓶中导管不足够长 (2)经调整使器件完好后,再次用抽气筒有效地向外抽气过程中,随着瓶内空气逐渐______,小明发现听到的手机声音的音调______(填“变高”、“不变”或“变低”),响度______(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3)于是小明用抽气筒不停地向外抽气,经过较长的时间后,小明将______(填“不能听到”、“还能听到微弱的”)手机声音,由此现象______(填“可以”、“不可以”)直接得出真空不能传声的结论.

17. 小丽等同学“探究声音的产生”的装置如图所示,将系在细线上的乒乓球靠近音叉. (1)当小丽同学用小锤敲击音叉的时候,既能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又能观察到______.通过实验现象得出的结论是______.

(2)乒乓球在实验中起到什么作用?______.这种思维方法叫做______(等效法/控制变量法/转换法类比法).

(3)若实验过程中小丽同学加大敲击音叉的变化: ①听到和看到的现象会有什么样的变化?

②根据实验现象的变化,你又可以总结出什么结论?

18. 小明想比较几种材料(衣服、锡箔纸、泡沫塑料) 的隔音性能,除了待检测的材料外,可利用的器材还有:音叉、机械闹钟、鞋盒。

(1)在本实验中适合作声源的是____________;

(2)小明将声源放入鞋盒内,在其四周塞满待测材料。他设想了两种实验方案: 方案A :让人站在距鞋盒一定距离处,比较所听见声音的响度;

方案B :让人一边听声音,一边向后退,直至听不见声音为止,比较此处距鞋盒的距离。 你认为最佳的方案是

____________,其好处是:____________。

(3)通过实验测得的结果如表格所示,则待测材料隔声性能由强到差的顺序为____________。

19. 磁带录放机可高速播放正常录制的声音,在高速播放是最有可能听不到的声音是正常录音时( )

A. 音调较低的声音B. 音调较高的声音C. 响度较小的声音D. 响度较大的声音

20. 超音速飞机是指飞机速度能超过音速的飞机。1947年10月14日,美国空军上尉查尔斯•耶格驾驶X-1在12800米的高空飞行速度达到1278公里、小时,人类首突破了音障。现已知音速约为每秒钟340米,超音速飞机的速度一般用马赫表示(物体运动的速度与音速的比值为马赫)。如果一架超音速飞机低空飞行经过学校上方,那么对我们学习产生最大影响的是声音特征的_______(响度/频率/音色), 如果战斗机以2.5马赫飞过我们头顶(可以换算成飞机的速度是______m/s), 我们可以通过这样的方法粗略估测战斗机离我们的高度:手拿分贝计观察其示数,待分贝计示数_______(最大、最小)时,我们观察到飞机已经飞到了海门电视塔上访,如果海门电视塔离我们学校的距离是3400m, 则该超音速飞机低空飞行的高度大约是________m

21.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下列对钟声的解释,错误的是 A .人根据音调判断是钟发出的声音 B .人根据音色判断是钟发出的声音 C .钟声通过空气传播到人耳 D .钟声是由钟振动产生的

22. 如图,把装有水的酒杯放在桌上,用润湿的手指摩擦杯口边缘使其发声,改变水量发现发出的声音不同。对此同学们提出四个问题,其中较有价值且可探究的问题是( ) A .手指摩擦为什么能使杯发出不同声音? B .声音是由水振动产生的吗?

C .音调为什么会随水量变化而变化 D .音调和水量多少有什么关系?

23. 向保温瓶注水时,听到的声音是通过_______传播到人耳的。随着注水增多,听到声音的音调会______(选填“变高”、“变低”、“不变”)。

24. 两艘潜艇相距S ,以相同的速度v 1成单纵队同向航行,后艇的超声定位器发出信号到达前艇并被反射回来,声音在水里传播的速度等于v 2,则后艇发出信号和收到回声两时刻之间的时间间隔为______.

第二章物态变化

1用“温度计测水的温度”实验中,经过下列5个步骤,请填上正确的顺序______. A 、选择温度计,观察温度计的测量范围和最小刻度; B 、估计被测水的温度;

C 、让温度计与被测的水充分接触; D 、取出温度计;

E 、观察温度计的示数,当温度计的液面不再升高时读数. 2如图18所示,是模拟大自然中雨的形成的实验装置图.

(1)组装实验装置时,要根据_______(酒精灯/酒精灯及其火焰/烧瓶)高度,先固定好 (铁夹/铁圈),然后再依次固定好其他器材.

(2)点燃酒精灯给烧杯中的水加热,当水沸腾时,往瓶口的上方倾斜放置一金属盘,一段时间后,观察到金属盘的底部出现__ ,这是因为水蒸气由于____而发生了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

(3)若要使实验效果更加明显,可以在金属盘内盛放适量的____(冰块/热水). (4)实验时,握金属盘的手明显感觉到金属盘的温度____(升高/降低),下列生活中的哪个事例与此现象原理一致_____(填序号)

①夏天饮料里加冰块 ②北方储存蔬菜的菜窖里常放几大桶水 ③蒸笼蒸馒头 ④用干冰作为致冷剂人工降雨

3. 关于晶体和非晶体,下列说法中正确的() A .体和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都上升 B .晶体有熔点,非晶体没有熔点

C .体熔化时吸热,非晶体熔化时不吸热 D .上飘落的雪花是非晶体

4. 如图是海波的熔化图像,下列从图像中获得信息正确的是( )

A

.海波是非晶体

B .海波在AB 段是液态

C .海波在BC 段吸热,温度不变

D .海波从开始熔化到完全熔化用时约8min 5.2013年CCTV 3·15晚会曝光黄金造假:个别不法商贩为牟取暴利,在黄金中掺入少量金属铱颗粒.已知黄金的熔点是1064.6℃,铱的熔点是2443.0℃,可以有效检测黄金制品中有无铱颗粒的手段是

A.加热至1064.0℃并观察有无铱颗粒 B.加热至1065.0℃并观察有无铱颗粒 C.加热至2444.0℃并观察有无铱颗粒 D .加热至3507.6℃并观察有无铱颗粒

6. 如图所示,把盛有碎冰块的大试管插入烧杯里的碎冰块中时,用酒精灯对烧杯底部慢慢加热,当烧杯中的冰块有大半熔化时,试管中的冰( ) A. 熔化一部分 B. 全部熔化 C. 一点儿也不熔化 D. 无法判断

7. 在探究“海波和石蜡的熔化及凝固的规律”时,小琴记录的部分数据如下表所示,请分析表格数据

并回答下列问题:

(1) 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属于晶体的是_______,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

该晶体的熔点是_____℃。

(2) 第6min 时,海波是________(固/固液共存/液) 态。

(3) 在这个过程中,海波和石蜡都需要________(吸收/放出)能量。

8. 小明猜想水中加入别的物质后一定会对水的凝固点产生影响,为了验证,他将一些盐放入水中,并把盐水用容器盛好放入冰箱,研究盐水的凝固过程. 每隔一定时间,小明就观察盐水状态、测出温度,并将凝固过程记录的温度数据画成了凝固图像如图甲所示。 (1)从图像中可以看出盐水从第10分钟开始凝固,凝固过程用了_______分钟。

(2)从图像中得到晶体的液态物质在凝固时的温度将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凝固点为_____℃。实验验证了小明的猜想,因为与水相比,凝固点变(选“高或低”) (4)如果将一个装有冰水混合物的试管放入正在熔化的盐冰水混合物中如图乙所示,试管中的冰水混合物中的冰会_________ (选填“变多”、“变少”或“不变”)。

9. 将少量粉末状的樟脑装入烧瓶,用酒精灯缓缓加热,封闭在瓶内的树枝上逐渐出现玲珑洁白的“人造雪景”,取出树枝,美丽的“雪景”会慢慢消失,“雪景”的产生和消失过程中所发生的物态变化() A .先汽化后液化 B .先熔化后凝固 C .先升华后凝华 D .先凝华后升华

10. 据报道,2001年5月,阴天,气温约为一15℃,在新疆布泊沙漠的沙丘上覆盖着5~10厘米厚的积雪,然而过了约20分钟,雪不见了,脚下却是干爽的沙地,这一现象令在场的科学考察队员瞠目,请你用所学过的知识回答下面问题:

(1)请提出你的看法,这雪为什么不见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单说说你做出这样判断的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地球上的水处于不断地运动之中 B. 水循环使地球上的淡水不断得到补充 C .由陆地蒸发进入大气层的水是淡水 D. 由海洋进入大气层的水是咸水

12. 制药时为了从溶液中提取抗菌素,要用加热的方法使溶液中的水沸腾而除去水分,但抗菌素不能在超过80℃的混度下提取,应采用的方法是() A .降低容器内的气压,使水的沸点低于80℃ B .缩短加热沸腾的时间

C .增加容器内的气压,使水的沸点低于80℃ D .用微火加热使其沸腾

13. 开启电风扇,对着一盆O ℃水的水面吹风.过了一段时间( ) A .水的表面出现薄冰,温度降到0℃以下 B .水的表面出现薄冰,温度仍为0℃ C .水不会结冰.温度也保持O ℃不变 D .水不会结冰,但温度要下降

14. 我国南方某些地区有用“番薯、酒曲、水”做原料酿造“地瓜酒”的习俗.首先将番薯煮熟,晾到一定的温度后,把番薯、酒曲、水按一定比例混合并搅拌均匀,经发酵40天左右,其间每天搅拌一、二次;最后在酒料中分离出地瓜酒.如图是从酒料中提取地瓜酒的装置示意图.小明同学利用放假期间,在家协助爷爷完成了酿造地瓜酒的最后一道工序: ①在小锅中加入冷水;

②取适量酒料放入大锅里加热; ③在大杯中得到地瓜酒;

④适时用冷水替换小锅中变热的水; ⑤把“渣”取出,重复以上步骤.

请你说明酿造地瓜酒的这最后一道工序中用到了哪些物理知识.

15. 根据下表所列出的几种物质的熔点, 回答下列问题: 物质名称 熔点 固态水银 -39 固态酒精 -117 固态煤油 -30 铜 1083 钢 1300

(1)酒精在―113℃时是()态, 在―121℃时是()态. (2)铜块掉入钢水中()熔化. (填“会”或“不会”) (3)南极最低气温为-88.3℃,那里应用()温度计

16. 夏天,在室外放两支温度计,其中一支的玻璃泡包上湿布,并将湿布的另一端放入水中,如图所示.可以发现两支温度计的示数有明显的差异.其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7. 某小组在做“探究水的沸腾”实验时,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

(1)图甲中A 、B 、C 三种读温度计示数的方式正确的是 .

(2)根据表格中的实验数据,在图乙中画出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3)从实验数据可以看出.水的沸点是 ℃,为了说明水沸腾过程中是否需要吸热,应_________.观察水是否继续沸腾. (4)实验收集多组数据是为了 (填序号). ①得到可靠的结沦 ②减小实验误差

18. 生活中常把碗放在大锅内水中蒸食物,锅与碗底不接触,当锅内水沸腾后,碗中汤将() A. 同时沸腾 B. 稍后沸腾

C. 不会沸腾,汤的温度总是低于水的沸点

D. 不会沸腾,汤的温度能够达到水的沸点

19. 滚烫的油锅不小心滴入了水滴,你会发现油花四溅,这是因为水的沸点比油的沸点()

的结果。把烧红的铁棒放入冷水中,可以看见水面上出现“白气”,在此过程中发生的物态

变化先是(),后是()

20. 2003年10月15日,“神舟5号”飞船在“长征二号F ”火箭的推动下,开始了中国人的

首次太空飞行.请你结合物理知识解释下列问题:

(1)火箭中的燃料和氧化剂是( ) 态的,它是通过既______又加压的方法使气体液化的.

(2)火箭点燃后,尾部的火焰如果直接喷到发射台上,发射架要熔化.为了保护发射架,

在发射台底建一个大水池,让火焰喷到水池中,这是利用了水汽化时要______,使周围环境

温度不致太高, 我们看见火箭刚点燃时周围大量的“白气”是由于水先()后()形成的。

21. 我国北方冬天,河流会结上厚厚的一层冰,冰的温度有时低达-40℃,假如在-40℃的

冰下有流动的河水,那么水与冰交界处的温度是:()

A .4℃

B .0℃

C .-40℃ D .略高于-40℃

22. 如图所示是某位同学测体温时体温计的一部分,它的读数是_________,该同学的体温属于_________(填“正常”或“不正常”)范围.现在,英美等国家多用华氏温度计,华氏温度计是荷兰人华伦凯特在1709年用酒精制作的温度计.他把标准大气压下水沸腾的温度定为212华氏度,把纯水凝固时的温度定为32华氏度,用°F 表示华氏温度,温度计刻度均匀,每个表示1°F .请利用这些知识得出体温计的读数可以记作__________°F .(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23. 已知在标准大气压下,固态水银的熔点为-8.9 ℃,萘的熔点是80 ℃。则在-40 ℃,水银是 态,在0 ℃,水银是 态,萘是 态;到了90 ℃,水银是 态,萘是 态。

24. 如图甲所示,潘薇和高旻同学分别将初温相同的冷水加热至沸腾,从90℃开始每隔1min 记录一次水温,并描绘出温度——时间图像,如图乙中a 、b 图线所示.

(1)图乙中a 、b 起点的纵坐标为_______℃,水的沸点是________℃;

(2)潘薇和高旻所用酒精灯、容器等实验装置完全相同,但a 、b 两条线却不重合,其原因是____________.根据图像我们还可以得到水沸腾时的一条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研究表明水的沸点随气压的减小而降低,而冰的熔点则随气压的增大而降低. 科学家将装有适量水的杯子放置在密封的玻璃罩中,并用抽气机向外抽气,如图丙,逐渐降低玻璃罩内的气压,你将看到杯子中的水__________(会/不会)沸腾,继续抽气,你会看到让人瞠目结舌的现象:水结冰了,你对这一现象合理的解释是__________________(一点即可).

24. 如图甲所示,是“

探究物质的熔化规律”的实验装置.实验时先将固体物质和温度计分别放入试管内,再放入大烧杯的水中,观察固体的熔化过程.

(1)试管内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某时刻温度如图乙所示,读数方法正确的是__(选填“A”、“B”或“C”),示数为_____℃,某同学根据实验记录的数据描绘出该物质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丙ABCDE ),则可知该物质是_______(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2)在该物质熔化过程中,如果将试管从烧杯中拿出来,该物质将停止熔化.将试管放回烧杯后,该物质又继续熔化.说明固体熔化时需要_______(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3)根据描绘的图线,该物质在第5min 时处于_______态,该物质的熔点为_______℃,仔细观察图像发现,该物质熔化前(AB 段)升温比熔化后(CD 段)升温_______(选填“快”或“慢”).

(4)图像中DE 段是

_______过程.

25. 炎热无风的夏天,小宇走在被晒得发烫的柏油路上,看见前面的路面已被一辆洒水车洒

水淋湿了.他认为走在淋湿了的路面上一定比走在干燥的路面上感到凉爽,于是赶快走过去,

结果在洒过水的路面上,他却感到更加闷热了.你认为产生这种感觉的主要原因是( )

A .洒水车中的水经过曝晒后,内能增大,温度很高

B .地面上的水使被反射的阳光增多,身体获得更多热量

C .洒水后使附近的空气湿度增加,身上的汗液蒸发变慢

D .地面上的水蒸发时把热量带到了人的身上

26. 下表列出了部分金属的熔点和沸点(在标准大气压下),是回答下列问题

熔点(℃) -39 1064 1083 1515 3410

沸点(℃) 357 2500 2360 2750 5900

A .金块在钢水中()熔化

B .电灯里的灯丝是用钨丝制成的,因为钨的()高

C .表中所列出的铜的沸点()用水银温度计测量(填能或不能)

D .在-40℃时,()使用水银温度计测量温度(填能或不能)

27. 把一块零下五摄氏度的冰投入零摄氏度的水中(室温零摄氏度),经过一段时间,冰的质量()

28.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汽车防冻液

汽车在行驶时,发动机的温度会升得很高.为了确保安全,可用水循环进行冷却.实际上,水中往往还要加入不易挥发的防冻液(原液) ,加入防冻液后的混合液冬天不容易凝固,长时间开车也不容易沸腾.

有关资料表明,防冻液与水按不同的比例混合,混合液的凝固点、沸点不同,具体数值参见下表(表中防冻液含量是指防冻液在混合液中所占体积的百分比) .

在给汽车水箱中加防冻液时,宜使混合液的凝固点比本地常年最低气温低10~15℃.

(1)在混合液中,如果防冻液含量由30%逐渐增大到90%,则混合液凝固点的变化情况是____________.

A .逐渐升高 B.逐渐降低 C.先升高后降低 D.先降低后升高

(2)若某地常年最低气温为 -15℃,对该地区汽车来说,在下列不同防冻液含量的混合液中,宜选____________.

A .30% B.40% C.60% D.90%

(3)长时间使用后,汽车水箱中的混合液会减少.与原来相比,混合液的沸点____________(选填升高 / 降低 / 不变) ,其原因是____________.

29.水沸腾时,有大量气泡产生,气泡中主要是()

A. 小水珠 B. 空气 C. 水蒸气 D. 氧气

30. 把烧红的铁块放入水中,会听到吱吱的响声并看到有“白气”冒出,该现象属于()

A. 液化 B. 汽化 C. 先液化再汽化 D. 先汽化再液化

31. 已知氧的沸点是-183℃,氮的沸点是-268℃, 氦的沸点是-268℃。利用液化空气提取这些气体,当气温升高,液态空气蒸发时,首先分离出来的是()

A. 氧 B.氮 C.氦 D.不能分离这些气体

32. 将一装有水的烧瓶加热至水沸腾后,把烧瓶移离火焰,水停止沸腾.迅速塞上瓶塞后倒置,再向瓶底浇冷水(如图所示),烧瓶中会立刻产生大量气泡,原因是( )

A .瓶中的水发生了分解反应,产生了气体

B .瓶中气压不变,水的沸点降低,水沸腾了

C .瓶中气压增大,水的沸点降低,水沸腾了

D .瓶中气压减小,水的沸点降低,水沸腾了

33.

如图所示,在两个相同的试管甲和乙中分别装入质量和初温相同的水,然后将沸腾时产

生的水蒸气通入试管甲的水中,水蒸气在甲中几乎全部液化,待甲中的水面上升一段高度后,停止通入水蒸气.测出此时甲中水的温度为t ,以下能验证水蒸气液化放热的操作是( )

A .测出乙中的水温并与t 比较

B .测出烧瓶中的水温并与t 比较

C .将烧瓶内开水倒入乙中直至与甲中水面相平,摇匀后测出乙中水温并与t 比较

D .将另一杯开水倒入乙中直至与甲中水面相平,摇匀后测出乙中水温并与t 比较

34. 小凡同学在4块相同的玻璃板上各滴一滴质量相同的水,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探究,得出水蒸发快慢与水的温度、水的表面积和水面上方空气流动快慢有关.

(1)通过A 、B 两图的对比,可以得出水蒸发快慢与水的______有关.

(2)通过______两图的对比,可以得出水蒸发快慢与水的温度有关.

(3)小凡同学猜想水蒸发快慢还可能与水的质量有关,于是继续进行了如下探究:在相同环境下的两块相同的玻璃板上分别滴上一滴和两滴水(如图).结果发现甲图中水先蒸发完,于是他得出结论:水蒸发快慢与水的质量有关,水的质量越______水蒸发越快;从得出结论环节看,“根据谁先蒸发完,判断谁蒸发快”是否正确______,(选填“正确”或“不正确”),理由是______.

35. 用蒸笼蒸馒头,是上层还是下层蒸格中的馒头先熟呢? 小明仔细观察后发现:高温的水蒸气经过多层蒸格向上升,遇到冷的蒸笼盖时,大量水蒸气发生_______现象,_______很多热量,使_______层蒸格中的馒头先熟。有经验的师傅拿刚出笼的馒头前,先将手沾点水,这样做主要是利用_______ ,使手不会被烫伤。

35. 某房间里有甲、乙、丙三支温度计,将甲放在空气中,乙的玻璃泡插入被密封在玻璃瓶内的酒精中,丙玻璃泡用浸有酒精的湿棉花包裹着放在空气中,关于它们的示数,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 只有甲温度计的示数与室温相同

∙ B. 甲的示数为室温,乙、丙的示数相同,并都低于室温

∙ C. 甲、乙示数相同,都等于室温

∙ D. 甲、乙、丙示数都相同,都等于室温

36. 某兴趣小组以相同的烧杯盛等量的水,以相同的热源同时加热。如图所示,甲杯为隔水

加热,乙杯为隔油加热,丙杯为隔砂加热,加热一段时间后,测得烧杯外物质的温度分别为水温100℃、油温300℃、砂温600℃,且观察到乙、丙两烧杯中的水呈沸腾状态,则三杯水的温度高低顺序为( )

37. 小雨同学猜想影响水蒸发快慢的因素有以下三个:

A 、水的表面积; B、水上方的风速; C、水的温度.

(1)小雨在两块相同的玻璃片上分别滴一滴质量相同的水,如图所示.观察图中情景,你认为小雨在探究水蒸发快慢与 是否有关.

(2)接着小雨用电吹风的热风档在图左边玻璃片上方吹风,发现左边玻璃片更早干了.小雨由此得出,水上方的风速越大,蒸发也越快.你认为此过程存在的问题是: ____.

38. 物理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反射声音的强弱与充当反射面的材料是否有关。他们将发声的闹铃置于纸筒A 内,将充当反射面的材料置于O 处,通过纸筒B 倾听反射的铃声强弱.

(1)保持纸筒A 和纸筒B

的位置

,只改变充当反射面的材料,让同一位同学倾听反射声音的强弱,实验结果如下表. (2)分析实验结果可以得出:在其他条件相同时,反射声音的强弱与充当反射面的材料 ,你还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写出一条即可).

(3)实验结果表明,玻璃板和木板反射声音的强弱无法分辨,有同学认为可能是人耳对声音强弱的分辨能力不够造成的.对此,请你提出一个改进的措施或方法 .

39. 用同一热源给一定质量的水加热,其温度与时间的关系如题13 图中图线a 所示,若其它条件不变,(l )仅增加水的质量;(2)仅增大液面大气压强;(3)既增加水的质量,同时减小液面大气压强则二种情况中,温度与时间的关系图线分别对应 、 和 (选填图中“a”“b”“c”或“d”)

第三章光现象

1. 舞台上的一名演员穿着白上衣、蓝裤子,在红色灯光的照射下,他的上衣呈现______色,裤子呈现_______色。

2. 王勇同学在宾馆饭店看到一种自动门,当有人靠近时,门会实现自动开闭。王勇同学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很想知道自动门是如何实现自动控制的。为此他反复做了几次试验:当他轻轻地靠近自动门时,门自动打开;当把一个足球滚向自动门时,门自动打开;当把一面底部装有滚珠的无色透明大玻璃板,直立着滑向自动门时,门不打开。王勇同学根据探究试验的结果,对自动门的自控原理提出了以下几种猜想,你认为其中最合理的猜想是〔〕

A .自动门“听”到来者的声音时,通过声控装置实现自动开闭

B .自动门探测到靠近的物体发射出的红外线,通过光控装置实现自动开闭

C .自动门本身能发射出一种红外线信号,当此种信号被靠近的物体反射时,就会实现自动开闭

D .靠近门的物体通过空气能产生一种压力传给自动门,实现自动开闭

3. 红外线具有______效应。太阳的热主要是以_________的形式传送到地球上的。紫外线最显著的性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 小明等同学按如图所示的方法,探究光的色散现象. (1)小明在测量不同色光区域的温度时,惊奇地发现:将温度计放在红光的外侧时,温 度计的示数会________.小明由此现象猜测,并通过实验证实:红光的外侧有一种不可见光,这种光叫做________. (2)实验过程中小明同学为了使温度计的示数升得更快,应将温度计的玻璃泡涂成的颜 色是________,同时将温度计尽可能________(远离/靠近) 三棱镜. (3)若在紫光外侧放置涂有荧光物质的纸条,则可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____,这 说明在紫光的外侧也存在着一种不可见光,该光称为_________.

5. 如图所示,“太湖”牌台灯有一个顶部开口的灯罩.夜晚点亮台灯,在它上方某一高度处放一张白纸,图中黑色为阴暗区域,最符合实际的是( )

A . B . C . D .

6. 小刚按如图所示装置做小孔成像实验,如果在易拉罐底部开一个

三角形的小孔,则他看见______(圆形光斑/三角形光斑/蜡焰的像)将蜡烛远离易拉罐,则小刚看见的______(光斑/像)变______.

7. 如图所示,水平桌面上斜放着一个平面镜,桌面上有一个小球向镜面滚去.要使平面镜中小球的像沿竖直方向下落,则镜面与桌面间的夹角α应为______度.

第8题

8. 用图中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

(1)若有一块玻璃板和一块平面镜可供你选择,应选______来做实验;

(2)实验前要选择两只蜡烛,你认为应选______,这是为了______;

(3)实验时,先将一根蜡烛点燃后放在刻度尺某位置上,透过玻璃板就能看见蜡烛所成的像,为了确定像的位置,应该如何操作:______

(4)若用手放在蜡烛所成的像的火焰上,手______(填“会”、或“不会”)感觉到疼,这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______像;

(5)若用棋子代替蜡烛来做实验,发现棋子所成的像不够清晰,请你想一个办法,使棋子的像变得清晰一些,你的办法是______.

9. 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规律”时,老师把一块平面镜CD 竖立在讲台上,坐在B 点的甲同学通过平面镜CD 看到了坐在A 点的乙同学的像,如图所示,在这一现象中,光线的反射角是()

10(2014•武汉)靠近北极圈的挪威中部小镇留坎镇四面环山,由于高山阻挡,每年9月到第二年的3月太阳光都照射不到小镇,这种情况维持了100多年.现在,当地人在附近一座450米高的山顶上竖起了三块巨大的平面镜,如图甲所示.这些平面镜由电脑控制,能跟踪太阳自动调整角度,确保太阳光被反射到镇中心广场,这样小镇的三千多居民就能在镇中心广场感受到温暖的太阳光.如图乙所示,MN 表示置于山顶的一块平面镜,B 点表示广场上被照亮的某一位置.

(1)一束太阳光经平面镜上的O 点反射后到达B 点,请在乙图中画出该入射光(保留作图痕迹).

(2)若入射光在纸面内绕O 点转过6度,则平面镜MN 需绕O 点转过______度,才能使反射光仍然照射到B 点.

第四章光的折射透镜

1. 如图所示,水槽的右壁竖直放着一面平面镜。无水时,射灯从S 点发出的光经平面镜反射后,左壁上会出现一个光点p 。往水槽内加水,当水面处于a 、b 、c 、d 四个位置时,左壁上分别出现p a 、p b 、p c 、p d 四个光点(不考虑水面对光的反射) 。则四个光点在左壁上的排列

从下往上依次为()

A .p a 、p b 、p c 、p d B .p d 、p c 、p b 、p a

C .p c 、p d 、p a 、p b D .p b 、p a 、p d 、p c

2. 一束光线从玻璃斜射向空气,如图甲所示,则折射角为______.一束光线由空气斜射入水中,如图乙所示,当夹角i 增大时,折射角将______(增大/不变/减小).

3. 在探究“光的折射规律”实验中:

(1)小组同学所用器材有激光笔、水、玻璃,为了探究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还需要的器材是______.

(2)探究中小组同学在清水中滴入几滴牛奶并搅匀,并在水面上方的空气中熏了点烟雾,上面的做法是为了______.

(3)小组同学探究情况如下图

分析甲、乙两图,并回忆光的反射定律的探究,你总结出的探究结论有:(写出两条即可) ①______

; ②______.

分析丙、丁两图,你总结出的探究结论是______.

(4)在实验探究中,小组同学还有意外的发现:在水中或玻璃中看到的光线没有空气中的粗而亮,你分析原因是______.

4. 看起来清澈见底不过齐腰深的池水,不会游泳的小明跳下去就出现了危险,幸好有同学及时相救.小明在岸上看池水比实际浅的原因是( )

A .从池底射出的光在水面处发生反射

B .小明的眼睛产生的错觉

C .从池底射出的光在水面处发生折射

D .从空气射入水中的光在水面处发生折射

5. 小明在一只空碗中放一枚硬币,后退到某处眼睛刚好看不到它.另一位同学慢慢往碗中倒水时,小明在该处又看到硬币.这种现象可以用下列哪个光路图来解释?( )

A . B. C. D.

6. 从岸边看水中的鱼,看到“鱼”的位置与实际位置不同.下列示意图正确的是( )

A

B

C . D .

7. 小明到湖边游玩,他站在岸上看到了:①岸上的树,②水中的鱼,③空中的小鸟,④自己在水中的倒影.则在小明看到的景物中,属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是______,属于光的折射形成的是______(填序号)

8. “湖静映彩霞”,“潭清疑水浅”.前句说的是光的 ;后者说的是光的 ,“疑水浅”的意思是站在湖边向湖底看,觉得湖底比实际的 一些.

9. 如图所示,甲、乙两图分别表示小红站在岸上和水中的情况,对比两图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这是由于光从_______进入_______发生了_______现象引起的。

10. (2012? 江都市一模)如图所示,小明和爷爷到鱼塘捕鱼,小明看到的鱼比实际鱼的位置要______(浅/深)些,若小明将鱼叉对着看到的鱼射出,______(能/不能)叉到鱼;若小明将电筒光对着看到的鱼射入,______(能/不能)照亮鱼;(爷爷用浆向后划水,小船就向前运动,这说明______,爷爷停止划浆后,小船还会继续向前运动,这是由于______的缘故。)

11.2012年12月10日上午,上海天空出现罕见的“3个太阳”和“倒挂的彩虹”奇观,如图。气象专家解释说,当天天空有一层比较高的云,它由冰晶组成,冰晶的形态类似于“三棱镜”,使太阳光发生了_______(填“折射”或“反射”) ,形成太阳的______(填“实”或“虚”)像,所以产生“3个太阳”;“倒挂的彩虹”属于光的______现象。

12. 小阳到水族馆参观,透过玻璃看到水中的一条鱼在A 点,而鱼的实际位置在B 点,如图所示.请画出人看到鱼的光路.

13. 如图所示,长方体玻璃砖A 侧有一发光点S ,请用作图法作出在B 侧看到S 的像S ′的光

路图.

14. (2000•苏州)在图甲、乙所示的虚线方框内各放置一个透镜,发光点S 发出的两束光通

过透镜前后的方向如图所示,则( )

A .甲为凹透镜,乙为凸透镜

B .甲为凸透镜,乙为凹透镜

C .甲、乙都为凸透镜

D .甲、乙都为凹透镜

15. 王军在房间里用焦距为15cm 的凸透镜将明亮的窗户成像在一张作业本的空白纸上。根据

王军的实验情况,可推测窗户距凸透镜的距离范围为________________,所成的像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成像的性质)

16. 小芳同学做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她首先按图所示完成仪器装配,图中H 点是2

倍焦距处.

(1)经过调节,在光屏上得到了一个清晰的像,但像的位置偏高,为了使像能成在光屏的

中央,应把蜡烛向______(选填“上”或“下”)调;

(2)调节好蜡烛的高度后,她把蜡烛移到A 点处,此时光屏上的像很模糊,为了得到清晰

的像,应把光屏向______移动(填“左”或“右”),这次成的是______立、______的实像;

(3)再把蜡烛移到B 点处,无论怎样调节光屏,光屏上始终接收不到像,是因为此时成的

是正立、放大的______像,要想看到这个像,小芳观察的方法应是:____________________

17. 张强同学在光具座上做“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当光屏、透镜及烛焰的相对位置

如图所示时,恰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由此判断,他所用凸透镜的焦距( )

A .一定大于20cm B .一定在10cm 到16cm 之间

C .一定小于8cm D .一定在8cm 到10cm 之间

18. 在焦距为5厘米、10厘米或15厘米的凸透镜中选择一个放置于光具座的A 点处,如图

所示。

将蜡烛、光屏分置于光具座上透镜的两侧,调整透镜和光屏的中心大致与烛焰的中心

_____

高度。

先后两次将蜡烛放置在距B 点5厘米处,保持透镜在A 点位置不变,移动

光屏,可在光屏上得到大小不同的两个像。比较两次所成的像,当蜡烛置于光具座上 ___ 厘

米刻度处时,所成的像较大;实验中所用透镜的焦距可能是 ___厘米。

19. 如图是小阳制作的多用途手电筒,AB 处是可插入胶片的小插口,CD 、EF 是可左右伸缩的

套筒,DF 处装入凸透镜。当手电简先作照明用时,调节套筒,使灯泡灯丝处于________位

置,射出平行光线;在此基础上,作幻灯机使用时,在AB 处插入幻灯片,接下来应把套筒

向________ (填“左”或“右”)移动,才能在前方屏幕上观察到________ (填“正立”

或“倒立”)放大的实像。请你再动脑思考指出该手电筒另外一项不同的功能:

_________________。

20.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所用凸透镜的焦距是10cm .用米尺在水平桌面上

画一直线并标明刻度,将透镜固定在50cm 处,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

(1)当把点燃的蜡烛放在20cm 刻度处时,为了能使像清晰的成在光屏的中央位置,要调整蜡

烛、凸透镜、光屏的高度,使______、和______的中心位于凸透镜的主光轴上。

(2)重新调整后,保持蜡烛、凸透镜的位置不变,为了找到清晰的像,应将光屏在光具座上

移到______cm的刻度范围内,才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

(3)当把蜡烛移到35cm 刻度处时,移动光屏可得到一个倒立放大的实像.照相机、投影仪、

放大镜这三种光学仪器正常使用时,与这种成像规律相同的是______.小明做完实验后,想

进一步研究透镜成像的情况.他又在透明的玻璃板上用黑色笔画了个表盘及指针的位置,然

后把这个玻璃板放在蜡烛的位置上,并用平行光源对着玻璃板上的表盘照射,如图2所示.移

动光屏直到成清晰像为止.此时表盘在光屏上所成的像应是图3中的______.

21. 显微镜镜筒的两端各有一组透镜, 每组透镜的作用都相当于一个凸透镜,靠近眼睛的凸透

镜叫做目镜,靠近被观察物体的凸透镜叫做物镜。目镜和物镜所成的像的情况分别为()

A. 目镜成放大实像,物镜呈放大虚像 B. 目镜成放大虚像,物镜成放大实像

C. 目镜成放大实像,物镜成放大实像 D. 目镜成放大虚像,物镜呈放大虚像

22. 用显微镜观察物体时,若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物像在视野的右下方,要想将物像置于视

野正中央,应将装片移向()

A. 右上方 B. 右下方 C. 左上方 D. 左下方

第五章物体的运动

23. 一个物体的长度是180.0mm, 若用cm 作单位,应该是()

A.18cmB.18.0cmC.18.00cm D.180cm

24. 我国1元硬币的直径大约是()

A.2.5m B.2.5dmC.2.5cm D.2.5mm

25. 小明为了给窗子配上一块玻璃,在以下的测量工具中,你认为选用哪种工具来测量窗框

的尺寸最合理()

A .最小刻度是1mm 、长度是20cm 的学生用尺

B .最小刻度是lcm 、长度是15m 的皮卷尺

C .最小刻度是1mm 、长度是2m 的钢卷尺

D .游标卡尺

26. 某一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已知它在前一半路程的速度位4m/s,后一半路程的速度是

6m/s,那么,它在整个路程中的平均速度是( )

A .4m/s B .4.8m/s C .5m/s D .6m/s

27. 下列各种过程经历的时间最接近1秒的是( )

A. 眼睛迅速眨一次B. 人正常呼吸一次C. 人打一个哈欠D. 人心脏跳动一次

28. 李阳同学为了测某一品牌导线的直径,他采用了以下的办法。剪下一段导线后,把这段导线紧密地单层在一支铅笔上缠绕40圈,形成一个导线圈,再用一把刻度尺去测量这导线圈的长度,测量情况如图所示。则这把刻度尺的分度值是________mm。这个导线圈的长度是________cm,这一品牌导线的直径是_______mm。

29. 在家庭装潢时需要两卷细铜丝, 王师傅买了两卷不同规格的细铜丝, 一卷的商标上标注铜

丝直径d=0.8mm,另一卷上的产品说明标志已脱落, 此时王师傅身边没有刻度尺, 请测出另一

卷铜丝的直径

八年级物错题集(上)

第一章 声现象

1. 正要咬饵上钩的鱼,突然听到脚步声受惊逃走,鱼接收到声波的主要途径是()

A .大地—空气—水—鱼 B .空气—水—鱼 C .大地—水—鱼 D .水—鱼

2. 甲在足够长的有水的自来水管的一段敲击一次,乙在另一端把耳朵贴在水管上听,能听到

()次声音,其中第二次听到的声音是依靠()传来的。

3. 如图所示,分别是音叉和钢琴发出的两列声波在同一示波器上显示的波形, 则这两列声波( )

A 音调不同 B响度不同 C音色不同 D 音调、响度、音色均不同 4. 在学习二胡、琵琶演奏的过程中,小华发现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是受各种因素影响的,他决定对此进行研究.经过和同学们讨论,提出了以下可能影响琴弦音调高低的因素: 猜想一 琴弦的横截面积. 猜想二 琴弦的长短. 猜想三 琴弦的材料.

为了验证猜想是否正确,他们找了9种规格的琴弦(见表).因为音调的高低取决于声源振动的频率,于是借来一个能够测量振动频率的仪器进行实验.

(1) 为了验证猜想一,应选用编号为______的琴弦进行实验;为了验证猜想二,应选用

编号为

______的琴弦进行实验.表中有的材料规格还没填全,为了验证猜想三,必须知道该项内容,该表中所缺的数据分别为

______和______.

(2)随着实验的进行,小华又觉得琴弦音调的高低,可能还与琴弦的松紧度有关,为了验证这一点应进行的操作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物理教科书上有下列两则信息,如图1和图2所示.

根据上述两则信息,可以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人凭听觉能发现飞行的蜜蜂和飞行的蝴蝶 B .狗凭听觉能发现飞行的蜜蜂和飞行的蝴蝶 C .猫凭听觉能发现飞行的蝴蝶,不能发现飞行的蜜蜂 D .人凭听觉能发现飞行的蜜蜂,不能发现飞行的蝴蝶

6. 男同学一般比女同学声音沉闷、嘹亮,这是因为男同学发声时() A. 频率高,振幅大 B.频率低,振幅小 D. 频率低,振幅大 D.频率高,振幅小

7. 如图所示,8个相同的水瓶中灌入不同高度的水,敲击它们,可以发出“1、2、3、4、5、6、7、”的声音来。这些声音产生的原因和决定音调的因素分别是:

A .水振动;水的高度

B .水振动;瓶内空气柱的高度 C .瓶内空气振动;水的高度

D .瓶内空气振动;瓶内空气柱的高度

8.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能够说明: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

都能发出声音;在影片《铁道游击队》中,为了伏击日军火车,侦察员常用耳朵贴着铁轨来提前判断是否来了火车.这是利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在探究声音与频率关系实验中,把尺放在桌面上,使尺的一端伸出桌边,用手拔动钢尺,听尺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同时观察尺振动的快慢。下表是实验记录情况,请你补充表中的空缺:

(1)进行实验时,为了保证两次实验的响度不变,必须保持钢尺的的 不变。 (2)实验结论:声音的音调高低和 有关。 (3)

10. 人工智能使得人们的生活越来越方便,华人青年王孟秋发明了一款功能强大的便携式家用“无人相机”,相机内装有多种高科技传感器,底部装有镜头和声呐(发射超声,同时能接受超声的装置),机身只有240克.你认为向下发射超声的“底部声呐”可能与下列相机的哪个功能有关( )

A .用手机控制相机

B .相机能自动悬浮停在合适高度拍摄

C .相机水平位置运动时遇到障碍物会自动避开 D .笑脸抓拍

11. 妈妈买碗时常把两只碗碰一碰,听听发出的声音.她判断碗的好坏时主要的根据是声音的( )

A .音调 B.响度 C.音色 D.音量

12. 汽车行驶的正前方有一座高山,汽车以12m/s 的速度匀速行驶.汽车鸣笛2s 后,司机听到回声,则此时汽车距高山有多远?(设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13. 石头落入水中,产生的水波向四周传播;研究声音如何传播时,将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激起水波向四周传播。物理学中研究问题常采用的这种方法称为() A. 推理 B.类比 C.代替 D.转化

14. 有一种专门存放贵重物品的“银行”,当人们存放了自己的贵重物品后,要用仪器记录下自己的“手纹”、“眼纹”、“声纹”等。以便今后用这些细节独有的特征才能亲自取走物品,防止被别人领走,这里的“声纹”记录的是人说话的( ) A 、音调B 、响度C 、音色D 、三者都有

15. 如图所示,在城市的繁华路段旁常竖有噪声显示装置.图中数字的含义是

__________

.这样的噪声________ (填“会”、“不会”)影响人们的正常的学习和工作.

16. 小明将正在发声的手机悬挂在广口瓶内,用抽气筒将广口瓶中的空气抽出.

(1)抽气一段时间后小明发现听到的手机声音没有明显变化,造成这一现象可能原因是______

A .手机声音的响度太大 B .手机声音的频率太高 C .未塞紧瓶塞存在漏气

D .插入广口瓶中导管不足够长 (2)经调整使器件完好后,再次用抽气筒有效地向外抽气过程中,随着瓶内空气逐渐______,小明发现听到的手机声音的音调______(填“变高”、“不变”或“变低”),响度______(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3)于是小明用抽气筒不停地向外抽气,经过较长的时间后,小明将______(填“不能听到”、“还能听到微弱的”)手机声音,由此现象______(填“可以”、“不可以”)直接得出真空不能传声的结论.

17. 小丽等同学“探究声音的产生”的装置如图所示,将系在细线上的乒乓球靠近音叉. (1)当小丽同学用小锤敲击音叉的时候,既能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又能观察到______.通过实验现象得出的结论是______.

(2)乒乓球在实验中起到什么作用?______.这种思维方法叫做______(等效法/控制变量法/转换法类比法).

(3)若实验过程中小丽同学加大敲击音叉的变化: ①听到和看到的现象会有什么样的变化?

②根据实验现象的变化,你又可以总结出什么结论?

18. 小明想比较几种材料(衣服、锡箔纸、泡沫塑料) 的隔音性能,除了待检测的材料外,可利用的器材还有:音叉、机械闹钟、鞋盒。

(1)在本实验中适合作声源的是____________;

(2)小明将声源放入鞋盒内,在其四周塞满待测材料。他设想了两种实验方案: 方案A :让人站在距鞋盒一定距离处,比较所听见声音的响度;

方案B :让人一边听声音,一边向后退,直至听不见声音为止,比较此处距鞋盒的距离。 你认为最佳的方案是

____________,其好处是:____________。

(3)通过实验测得的结果如表格所示,则待测材料隔声性能由强到差的顺序为____________。

19. 磁带录放机可高速播放正常录制的声音,在高速播放是最有可能听不到的声音是正常录音时( )

A. 音调较低的声音B. 音调较高的声音C. 响度较小的声音D. 响度较大的声音

20. 超音速飞机是指飞机速度能超过音速的飞机。1947年10月14日,美国空军上尉查尔斯•耶格驾驶X-1在12800米的高空飞行速度达到1278公里、小时,人类首突破了音障。现已知音速约为每秒钟340米,超音速飞机的速度一般用马赫表示(物体运动的速度与音速的比值为马赫)。如果一架超音速飞机低空飞行经过学校上方,那么对我们学习产生最大影响的是声音特征的_______(响度/频率/音色), 如果战斗机以2.5马赫飞过我们头顶(可以换算成飞机的速度是______m/s), 我们可以通过这样的方法粗略估测战斗机离我们的高度:手拿分贝计观察其示数,待分贝计示数_______(最大、最小)时,我们观察到飞机已经飞到了海门电视塔上访,如果海门电视塔离我们学校的距离是3400m, 则该超音速飞机低空飞行的高度大约是________m

21.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下列对钟声的解释,错误的是 A .人根据音调判断是钟发出的声音 B .人根据音色判断是钟发出的声音 C .钟声通过空气传播到人耳 D .钟声是由钟振动产生的

22. 如图,把装有水的酒杯放在桌上,用润湿的手指摩擦杯口边缘使其发声,改变水量发现发出的声音不同。对此同学们提出四个问题,其中较有价值且可探究的问题是( ) A .手指摩擦为什么能使杯发出不同声音? B .声音是由水振动产生的吗?

C .音调为什么会随水量变化而变化 D .音调和水量多少有什么关系?

23. 向保温瓶注水时,听到的声音是通过_______传播到人耳的。随着注水增多,听到声音的音调会______(选填“变高”、“变低”、“不变”)。

24. 两艘潜艇相距S ,以相同的速度v 1成单纵队同向航行,后艇的超声定位器发出信号到达前艇并被反射回来,声音在水里传播的速度等于v 2,则后艇发出信号和收到回声两时刻之间的时间间隔为______.

第二章物态变化

1用“温度计测水的温度”实验中,经过下列5个步骤,请填上正确的顺序______. A 、选择温度计,观察温度计的测量范围和最小刻度; B 、估计被测水的温度;

C 、让温度计与被测的水充分接触; D 、取出温度计;

E 、观察温度计的示数,当温度计的液面不再升高时读数. 2如图18所示,是模拟大自然中雨的形成的实验装置图.

(1)组装实验装置时,要根据_______(酒精灯/酒精灯及其火焰/烧瓶)高度,先固定好 (铁夹/铁圈),然后再依次固定好其他器材.

(2)点燃酒精灯给烧杯中的水加热,当水沸腾时,往瓶口的上方倾斜放置一金属盘,一段时间后,观察到金属盘的底部出现__ ,这是因为水蒸气由于____而发生了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

(3)若要使实验效果更加明显,可以在金属盘内盛放适量的____(冰块/热水). (4)实验时,握金属盘的手明显感觉到金属盘的温度____(升高/降低),下列生活中的哪个事例与此现象原理一致_____(填序号)

①夏天饮料里加冰块 ②北方储存蔬菜的菜窖里常放几大桶水 ③蒸笼蒸馒头 ④用干冰作为致冷剂人工降雨

3. 关于晶体和非晶体,下列说法中正确的() A .体和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都上升 B .晶体有熔点,非晶体没有熔点

C .体熔化时吸热,非晶体熔化时不吸热 D .上飘落的雪花是非晶体

4. 如图是海波的熔化图像,下列从图像中获得信息正确的是( )

A

.海波是非晶体

B .海波在AB 段是液态

C .海波在BC 段吸热,温度不变

D .海波从开始熔化到完全熔化用时约8min 5.2013年CCTV 3·15晚会曝光黄金造假:个别不法商贩为牟取暴利,在黄金中掺入少量金属铱颗粒.已知黄金的熔点是1064.6℃,铱的熔点是2443.0℃,可以有效检测黄金制品中有无铱颗粒的手段是

A.加热至1064.0℃并观察有无铱颗粒 B.加热至1065.0℃并观察有无铱颗粒 C.加热至2444.0℃并观察有无铱颗粒 D .加热至3507.6℃并观察有无铱颗粒

6. 如图所示,把盛有碎冰块的大试管插入烧杯里的碎冰块中时,用酒精灯对烧杯底部慢慢加热,当烧杯中的冰块有大半熔化时,试管中的冰( ) A. 熔化一部分 B. 全部熔化 C. 一点儿也不熔化 D. 无法判断

7. 在探究“海波和石蜡的熔化及凝固的规律”时,小琴记录的部分数据如下表所示,请分析表格数据

并回答下列问题:

(1) 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属于晶体的是_______,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

该晶体的熔点是_____℃。

(2) 第6min 时,海波是________(固/固液共存/液) 态。

(3) 在这个过程中,海波和石蜡都需要________(吸收/放出)能量。

8. 小明猜想水中加入别的物质后一定会对水的凝固点产生影响,为了验证,他将一些盐放入水中,并把盐水用容器盛好放入冰箱,研究盐水的凝固过程. 每隔一定时间,小明就观察盐水状态、测出温度,并将凝固过程记录的温度数据画成了凝固图像如图甲所示。 (1)从图像中可以看出盐水从第10分钟开始凝固,凝固过程用了_______分钟。

(2)从图像中得到晶体的液态物质在凝固时的温度将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凝固点为_____℃。实验验证了小明的猜想,因为与水相比,凝固点变(选“高或低”) (4)如果将一个装有冰水混合物的试管放入正在熔化的盐冰水混合物中如图乙所示,试管中的冰水混合物中的冰会_________ (选填“变多”、“变少”或“不变”)。

9. 将少量粉末状的樟脑装入烧瓶,用酒精灯缓缓加热,封闭在瓶内的树枝上逐渐出现玲珑洁白的“人造雪景”,取出树枝,美丽的“雪景”会慢慢消失,“雪景”的产生和消失过程中所发生的物态变化() A .先汽化后液化 B .先熔化后凝固 C .先升华后凝华 D .先凝华后升华

10. 据报道,2001年5月,阴天,气温约为一15℃,在新疆布泊沙漠的沙丘上覆盖着5~10厘米厚的积雪,然而过了约20分钟,雪不见了,脚下却是干爽的沙地,这一现象令在场的科学考察队员瞠目,请你用所学过的知识回答下面问题:

(1)请提出你的看法,这雪为什么不见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单说说你做出这样判断的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地球上的水处于不断地运动之中 B. 水循环使地球上的淡水不断得到补充 C .由陆地蒸发进入大气层的水是淡水 D. 由海洋进入大气层的水是咸水

12. 制药时为了从溶液中提取抗菌素,要用加热的方法使溶液中的水沸腾而除去水分,但抗菌素不能在超过80℃的混度下提取,应采用的方法是() A .降低容器内的气压,使水的沸点低于80℃ B .缩短加热沸腾的时间

C .增加容器内的气压,使水的沸点低于80℃ D .用微火加热使其沸腾

13. 开启电风扇,对着一盆O ℃水的水面吹风.过了一段时间( ) A .水的表面出现薄冰,温度降到0℃以下 B .水的表面出现薄冰,温度仍为0℃ C .水不会结冰.温度也保持O ℃不变 D .水不会结冰,但温度要下降

14. 我国南方某些地区有用“番薯、酒曲、水”做原料酿造“地瓜酒”的习俗.首先将番薯煮熟,晾到一定的温度后,把番薯、酒曲、水按一定比例混合并搅拌均匀,经发酵40天左右,其间每天搅拌一、二次;最后在酒料中分离出地瓜酒.如图是从酒料中提取地瓜酒的装置示意图.小明同学利用放假期间,在家协助爷爷完成了酿造地瓜酒的最后一道工序: ①在小锅中加入冷水;

②取适量酒料放入大锅里加热; ③在大杯中得到地瓜酒;

④适时用冷水替换小锅中变热的水; ⑤把“渣”取出,重复以上步骤.

请你说明酿造地瓜酒的这最后一道工序中用到了哪些物理知识.

15. 根据下表所列出的几种物质的熔点, 回答下列问题: 物质名称 熔点 固态水银 -39 固态酒精 -117 固态煤油 -30 铜 1083 钢 1300

(1)酒精在―113℃时是()态, 在―121℃时是()态. (2)铜块掉入钢水中()熔化. (填“会”或“不会”) (3)南极最低气温为-88.3℃,那里应用()温度计

16. 夏天,在室外放两支温度计,其中一支的玻璃泡包上湿布,并将湿布的另一端放入水中,如图所示.可以发现两支温度计的示数有明显的差异.其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7. 某小组在做“探究水的沸腾”实验时,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

(1)图甲中A 、B 、C 三种读温度计示数的方式正确的是 .

(2)根据表格中的实验数据,在图乙中画出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3)从实验数据可以看出.水的沸点是 ℃,为了说明水沸腾过程中是否需要吸热,应_________.观察水是否继续沸腾. (4)实验收集多组数据是为了 (填序号). ①得到可靠的结沦 ②减小实验误差

18. 生活中常把碗放在大锅内水中蒸食物,锅与碗底不接触,当锅内水沸腾后,碗中汤将() A. 同时沸腾 B. 稍后沸腾

C. 不会沸腾,汤的温度总是低于水的沸点

D. 不会沸腾,汤的温度能够达到水的沸点

19. 滚烫的油锅不小心滴入了水滴,你会发现油花四溅,这是因为水的沸点比油的沸点()

的结果。把烧红的铁棒放入冷水中,可以看见水面上出现“白气”,在此过程中发生的物态

变化先是(),后是()

20. 2003年10月15日,“神舟5号”飞船在“长征二号F ”火箭的推动下,开始了中国人的

首次太空飞行.请你结合物理知识解释下列问题:

(1)火箭中的燃料和氧化剂是( ) 态的,它是通过既______又加压的方法使气体液化的.

(2)火箭点燃后,尾部的火焰如果直接喷到发射台上,发射架要熔化.为了保护发射架,

在发射台底建一个大水池,让火焰喷到水池中,这是利用了水汽化时要______,使周围环境

温度不致太高, 我们看见火箭刚点燃时周围大量的“白气”是由于水先()后()形成的。

21. 我国北方冬天,河流会结上厚厚的一层冰,冰的温度有时低达-40℃,假如在-40℃的

冰下有流动的河水,那么水与冰交界处的温度是:()

A .4℃

B .0℃

C .-40℃ D .略高于-40℃

22. 如图所示是某位同学测体温时体温计的一部分,它的读数是_________,该同学的体温属于_________(填“正常”或“不正常”)范围.现在,英美等国家多用华氏温度计,华氏温度计是荷兰人华伦凯特在1709年用酒精制作的温度计.他把标准大气压下水沸腾的温度定为212华氏度,把纯水凝固时的温度定为32华氏度,用°F 表示华氏温度,温度计刻度均匀,每个表示1°F .请利用这些知识得出体温计的读数可以记作__________°F .(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23. 已知在标准大气压下,固态水银的熔点为-8.9 ℃,萘的熔点是80 ℃。则在-40 ℃,水银是 态,在0 ℃,水银是 态,萘是 态;到了90 ℃,水银是 态,萘是 态。

24. 如图甲所示,潘薇和高旻同学分别将初温相同的冷水加热至沸腾,从90℃开始每隔1min 记录一次水温,并描绘出温度——时间图像,如图乙中a 、b 图线所示.

(1)图乙中a 、b 起点的纵坐标为_______℃,水的沸点是________℃;

(2)潘薇和高旻所用酒精灯、容器等实验装置完全相同,但a 、b 两条线却不重合,其原因是____________.根据图像我们还可以得到水沸腾时的一条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研究表明水的沸点随气压的减小而降低,而冰的熔点则随气压的增大而降低. 科学家将装有适量水的杯子放置在密封的玻璃罩中,并用抽气机向外抽气,如图丙,逐渐降低玻璃罩内的气压,你将看到杯子中的水__________(会/不会)沸腾,继续抽气,你会看到让人瞠目结舌的现象:水结冰了,你对这一现象合理的解释是__________________(一点即可).

24. 如图甲所示,是“

探究物质的熔化规律”的实验装置.实验时先将固体物质和温度计分别放入试管内,再放入大烧杯的水中,观察固体的熔化过程.

(1)试管内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某时刻温度如图乙所示,读数方法正确的是__(选填“A”、“B”或“C”),示数为_____℃,某同学根据实验记录的数据描绘出该物质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丙ABCDE ),则可知该物质是_______(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2)在该物质熔化过程中,如果将试管从烧杯中拿出来,该物质将停止熔化.将试管放回烧杯后,该物质又继续熔化.说明固体熔化时需要_______(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3)根据描绘的图线,该物质在第5min 时处于_______态,该物质的熔点为_______℃,仔细观察图像发现,该物质熔化前(AB 段)升温比熔化后(CD 段)升温_______(选填“快”或“慢”).

(4)图像中DE 段是

_______过程.

25. 炎热无风的夏天,小宇走在被晒得发烫的柏油路上,看见前面的路面已被一辆洒水车洒

水淋湿了.他认为走在淋湿了的路面上一定比走在干燥的路面上感到凉爽,于是赶快走过去,

结果在洒过水的路面上,他却感到更加闷热了.你认为产生这种感觉的主要原因是( )

A .洒水车中的水经过曝晒后,内能增大,温度很高

B .地面上的水使被反射的阳光增多,身体获得更多热量

C .洒水后使附近的空气湿度增加,身上的汗液蒸发变慢

D .地面上的水蒸发时把热量带到了人的身上

26. 下表列出了部分金属的熔点和沸点(在标准大气压下),是回答下列问题

熔点(℃) -39 1064 1083 1515 3410

沸点(℃) 357 2500 2360 2750 5900

A .金块在钢水中()熔化

B .电灯里的灯丝是用钨丝制成的,因为钨的()高

C .表中所列出的铜的沸点()用水银温度计测量(填能或不能)

D .在-40℃时,()使用水银温度计测量温度(填能或不能)

27. 把一块零下五摄氏度的冰投入零摄氏度的水中(室温零摄氏度),经过一段时间,冰的质量()

28.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汽车防冻液

汽车在行驶时,发动机的温度会升得很高.为了确保安全,可用水循环进行冷却.实际上,水中往往还要加入不易挥发的防冻液(原液) ,加入防冻液后的混合液冬天不容易凝固,长时间开车也不容易沸腾.

有关资料表明,防冻液与水按不同的比例混合,混合液的凝固点、沸点不同,具体数值参见下表(表中防冻液含量是指防冻液在混合液中所占体积的百分比) .

在给汽车水箱中加防冻液时,宜使混合液的凝固点比本地常年最低气温低10~15℃.

(1)在混合液中,如果防冻液含量由30%逐渐增大到90%,则混合液凝固点的变化情况是____________.

A .逐渐升高 B.逐渐降低 C.先升高后降低 D.先降低后升高

(2)若某地常年最低气温为 -15℃,对该地区汽车来说,在下列不同防冻液含量的混合液中,宜选____________.

A .30% B.40% C.60% D.90%

(3)长时间使用后,汽车水箱中的混合液会减少.与原来相比,混合液的沸点____________(选填升高 / 降低 / 不变) ,其原因是____________.

29.水沸腾时,有大量气泡产生,气泡中主要是()

A. 小水珠 B. 空气 C. 水蒸气 D. 氧气

30. 把烧红的铁块放入水中,会听到吱吱的响声并看到有“白气”冒出,该现象属于()

A. 液化 B. 汽化 C. 先液化再汽化 D. 先汽化再液化

31. 已知氧的沸点是-183℃,氮的沸点是-268℃, 氦的沸点是-268℃。利用液化空气提取这些气体,当气温升高,液态空气蒸发时,首先分离出来的是()

A. 氧 B.氮 C.氦 D.不能分离这些气体

32. 将一装有水的烧瓶加热至水沸腾后,把烧瓶移离火焰,水停止沸腾.迅速塞上瓶塞后倒置,再向瓶底浇冷水(如图所示),烧瓶中会立刻产生大量气泡,原因是( )

A .瓶中的水发生了分解反应,产生了气体

B .瓶中气压不变,水的沸点降低,水沸腾了

C .瓶中气压增大,水的沸点降低,水沸腾了

D .瓶中气压减小,水的沸点降低,水沸腾了

33.

如图所示,在两个相同的试管甲和乙中分别装入质量和初温相同的水,然后将沸腾时产

生的水蒸气通入试管甲的水中,水蒸气在甲中几乎全部液化,待甲中的水面上升一段高度后,停止通入水蒸气.测出此时甲中水的温度为t ,以下能验证水蒸气液化放热的操作是( )

A .测出乙中的水温并与t 比较

B .测出烧瓶中的水温并与t 比较

C .将烧瓶内开水倒入乙中直至与甲中水面相平,摇匀后测出乙中水温并与t 比较

D .将另一杯开水倒入乙中直至与甲中水面相平,摇匀后测出乙中水温并与t 比较

34. 小凡同学在4块相同的玻璃板上各滴一滴质量相同的水,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探究,得出水蒸发快慢与水的温度、水的表面积和水面上方空气流动快慢有关.

(1)通过A 、B 两图的对比,可以得出水蒸发快慢与水的______有关.

(2)通过______两图的对比,可以得出水蒸发快慢与水的温度有关.

(3)小凡同学猜想水蒸发快慢还可能与水的质量有关,于是继续进行了如下探究:在相同环境下的两块相同的玻璃板上分别滴上一滴和两滴水(如图).结果发现甲图中水先蒸发完,于是他得出结论:水蒸发快慢与水的质量有关,水的质量越______水蒸发越快;从得出结论环节看,“根据谁先蒸发完,判断谁蒸发快”是否正确______,(选填“正确”或“不正确”),理由是______.

35. 用蒸笼蒸馒头,是上层还是下层蒸格中的馒头先熟呢? 小明仔细观察后发现:高温的水蒸气经过多层蒸格向上升,遇到冷的蒸笼盖时,大量水蒸气发生_______现象,_______很多热量,使_______层蒸格中的馒头先熟。有经验的师傅拿刚出笼的馒头前,先将手沾点水,这样做主要是利用_______ ,使手不会被烫伤。

35. 某房间里有甲、乙、丙三支温度计,将甲放在空气中,乙的玻璃泡插入被密封在玻璃瓶内的酒精中,丙玻璃泡用浸有酒精的湿棉花包裹着放在空气中,关于它们的示数,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 只有甲温度计的示数与室温相同

∙ B. 甲的示数为室温,乙、丙的示数相同,并都低于室温

∙ C. 甲、乙示数相同,都等于室温

∙ D. 甲、乙、丙示数都相同,都等于室温

36. 某兴趣小组以相同的烧杯盛等量的水,以相同的热源同时加热。如图所示,甲杯为隔水

加热,乙杯为隔油加热,丙杯为隔砂加热,加热一段时间后,测得烧杯外物质的温度分别为水温100℃、油温300℃、砂温600℃,且观察到乙、丙两烧杯中的水呈沸腾状态,则三杯水的温度高低顺序为( )

37. 小雨同学猜想影响水蒸发快慢的因素有以下三个:

A 、水的表面积; B、水上方的风速; C、水的温度.

(1)小雨在两块相同的玻璃片上分别滴一滴质量相同的水,如图所示.观察图中情景,你认为小雨在探究水蒸发快慢与 是否有关.

(2)接着小雨用电吹风的热风档在图左边玻璃片上方吹风,发现左边玻璃片更早干了.小雨由此得出,水上方的风速越大,蒸发也越快.你认为此过程存在的问题是: ____.

38. 物理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反射声音的强弱与充当反射面的材料是否有关。他们将发声的闹铃置于纸筒A 内,将充当反射面的材料置于O 处,通过纸筒B 倾听反射的铃声强弱.

(1)保持纸筒A 和纸筒B

的位置

,只改变充当反射面的材料,让同一位同学倾听反射声音的强弱,实验结果如下表. (2)分析实验结果可以得出:在其他条件相同时,反射声音的强弱与充当反射面的材料 ,你还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写出一条即可).

(3)实验结果表明,玻璃板和木板反射声音的强弱无法分辨,有同学认为可能是人耳对声音强弱的分辨能力不够造成的.对此,请你提出一个改进的措施或方法 .

39. 用同一热源给一定质量的水加热,其温度与时间的关系如题13 图中图线a 所示,若其它条件不变,(l )仅增加水的质量;(2)仅增大液面大气压强;(3)既增加水的质量,同时减小液面大气压强则二种情况中,温度与时间的关系图线分别对应 、 和 (选填图中“a”“b”“c”或“d”)

第三章光现象

1. 舞台上的一名演员穿着白上衣、蓝裤子,在红色灯光的照射下,他的上衣呈现______色,裤子呈现_______色。

2. 王勇同学在宾馆饭店看到一种自动门,当有人靠近时,门会实现自动开闭。王勇同学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很想知道自动门是如何实现自动控制的。为此他反复做了几次试验:当他轻轻地靠近自动门时,门自动打开;当把一个足球滚向自动门时,门自动打开;当把一面底部装有滚珠的无色透明大玻璃板,直立着滑向自动门时,门不打开。王勇同学根据探究试验的结果,对自动门的自控原理提出了以下几种猜想,你认为其中最合理的猜想是〔〕

A .自动门“听”到来者的声音时,通过声控装置实现自动开闭

B .自动门探测到靠近的物体发射出的红外线,通过光控装置实现自动开闭

C .自动门本身能发射出一种红外线信号,当此种信号被靠近的物体反射时,就会实现自动开闭

D .靠近门的物体通过空气能产生一种压力传给自动门,实现自动开闭

3. 红外线具有______效应。太阳的热主要是以_________的形式传送到地球上的。紫外线最显著的性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 小明等同学按如图所示的方法,探究光的色散现象. (1)小明在测量不同色光区域的温度时,惊奇地发现:将温度计放在红光的外侧时,温 度计的示数会________.小明由此现象猜测,并通过实验证实:红光的外侧有一种不可见光,这种光叫做________. (2)实验过程中小明同学为了使温度计的示数升得更快,应将温度计的玻璃泡涂成的颜 色是________,同时将温度计尽可能________(远离/靠近) 三棱镜. (3)若在紫光外侧放置涂有荧光物质的纸条,则可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____,这 说明在紫光的外侧也存在着一种不可见光,该光称为_________.

5. 如图所示,“太湖”牌台灯有一个顶部开口的灯罩.夜晚点亮台灯,在它上方某一高度处放一张白纸,图中黑色为阴暗区域,最符合实际的是( )

A . B . C . D .

6. 小刚按如图所示装置做小孔成像实验,如果在易拉罐底部开一个

三角形的小孔,则他看见______(圆形光斑/三角形光斑/蜡焰的像)将蜡烛远离易拉罐,则小刚看见的______(光斑/像)变______.

7. 如图所示,水平桌面上斜放着一个平面镜,桌面上有一个小球向镜面滚去.要使平面镜中小球的像沿竖直方向下落,则镜面与桌面间的夹角α应为______度.

第8题

8. 用图中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

(1)若有一块玻璃板和一块平面镜可供你选择,应选______来做实验;

(2)实验前要选择两只蜡烛,你认为应选______,这是为了______;

(3)实验时,先将一根蜡烛点燃后放在刻度尺某位置上,透过玻璃板就能看见蜡烛所成的像,为了确定像的位置,应该如何操作:______

(4)若用手放在蜡烛所成的像的火焰上,手______(填“会”、或“不会”)感觉到疼,这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______像;

(5)若用棋子代替蜡烛来做实验,发现棋子所成的像不够清晰,请你想一个办法,使棋子的像变得清晰一些,你的办法是______.

9. 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规律”时,老师把一块平面镜CD 竖立在讲台上,坐在B 点的甲同学通过平面镜CD 看到了坐在A 点的乙同学的像,如图所示,在这一现象中,光线的反射角是()

10(2014•武汉)靠近北极圈的挪威中部小镇留坎镇四面环山,由于高山阻挡,每年9月到第二年的3月太阳光都照射不到小镇,这种情况维持了100多年.现在,当地人在附近一座450米高的山顶上竖起了三块巨大的平面镜,如图甲所示.这些平面镜由电脑控制,能跟踪太阳自动调整角度,确保太阳光被反射到镇中心广场,这样小镇的三千多居民就能在镇中心广场感受到温暖的太阳光.如图乙所示,MN 表示置于山顶的一块平面镜,B 点表示广场上被照亮的某一位置.

(1)一束太阳光经平面镜上的O 点反射后到达B 点,请在乙图中画出该入射光(保留作图痕迹).

(2)若入射光在纸面内绕O 点转过6度,则平面镜MN 需绕O 点转过______度,才能使反射光仍然照射到B 点.

第四章光的折射透镜

1. 如图所示,水槽的右壁竖直放着一面平面镜。无水时,射灯从S 点发出的光经平面镜反射后,左壁上会出现一个光点p 。往水槽内加水,当水面处于a 、b 、c 、d 四个位置时,左壁上分别出现p a 、p b 、p c 、p d 四个光点(不考虑水面对光的反射) 。则四个光点在左壁上的排列

从下往上依次为()

A .p a 、p b 、p c 、p d B .p d 、p c 、p b 、p a

C .p c 、p d 、p a 、p b D .p b 、p a 、p d 、p c

2. 一束光线从玻璃斜射向空气,如图甲所示,则折射角为______.一束光线由空气斜射入水中,如图乙所示,当夹角i 增大时,折射角将______(增大/不变/减小).

3. 在探究“光的折射规律”实验中:

(1)小组同学所用器材有激光笔、水、玻璃,为了探究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还需要的器材是______.

(2)探究中小组同学在清水中滴入几滴牛奶并搅匀,并在水面上方的空气中熏了点烟雾,上面的做法是为了______.

(3)小组同学探究情况如下图

分析甲、乙两图,并回忆光的反射定律的探究,你总结出的探究结论有:(写出两条即可) ①______

; ②______.

分析丙、丁两图,你总结出的探究结论是______.

(4)在实验探究中,小组同学还有意外的发现:在水中或玻璃中看到的光线没有空气中的粗而亮,你分析原因是______.

4. 看起来清澈见底不过齐腰深的池水,不会游泳的小明跳下去就出现了危险,幸好有同学及时相救.小明在岸上看池水比实际浅的原因是( )

A .从池底射出的光在水面处发生反射

B .小明的眼睛产生的错觉

C .从池底射出的光在水面处发生折射

D .从空气射入水中的光在水面处发生折射

5. 小明在一只空碗中放一枚硬币,后退到某处眼睛刚好看不到它.另一位同学慢慢往碗中倒水时,小明在该处又看到硬币.这种现象可以用下列哪个光路图来解释?( )

A . B. C. D.

6. 从岸边看水中的鱼,看到“鱼”的位置与实际位置不同.下列示意图正确的是( )

A

B

C . D .

7. 小明到湖边游玩,他站在岸上看到了:①岸上的树,②水中的鱼,③空中的小鸟,④自己在水中的倒影.则在小明看到的景物中,属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是______,属于光的折射形成的是______(填序号)

8. “湖静映彩霞”,“潭清疑水浅”.前句说的是光的 ;后者说的是光的 ,“疑水浅”的意思是站在湖边向湖底看,觉得湖底比实际的 一些.

9. 如图所示,甲、乙两图分别表示小红站在岸上和水中的情况,对比两图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这是由于光从_______进入_______发生了_______现象引起的。

10. (2012? 江都市一模)如图所示,小明和爷爷到鱼塘捕鱼,小明看到的鱼比实际鱼的位置要______(浅/深)些,若小明将鱼叉对着看到的鱼射出,______(能/不能)叉到鱼;若小明将电筒光对着看到的鱼射入,______(能/不能)照亮鱼;(爷爷用浆向后划水,小船就向前运动,这说明______,爷爷停止划浆后,小船还会继续向前运动,这是由于______的缘故。)

11.2012年12月10日上午,上海天空出现罕见的“3个太阳”和“倒挂的彩虹”奇观,如图。气象专家解释说,当天天空有一层比较高的云,它由冰晶组成,冰晶的形态类似于“三棱镜”,使太阳光发生了_______(填“折射”或“反射”) ,形成太阳的______(填“实”或“虚”)像,所以产生“3个太阳”;“倒挂的彩虹”属于光的______现象。

12. 小阳到水族馆参观,透过玻璃看到水中的一条鱼在A 点,而鱼的实际位置在B 点,如图所示.请画出人看到鱼的光路.

13. 如图所示,长方体玻璃砖A 侧有一发光点S ,请用作图法作出在B 侧看到S 的像S ′的光

路图.

14. (2000•苏州)在图甲、乙所示的虚线方框内各放置一个透镜,发光点S 发出的两束光通

过透镜前后的方向如图所示,则( )

A .甲为凹透镜,乙为凸透镜

B .甲为凸透镜,乙为凹透镜

C .甲、乙都为凸透镜

D .甲、乙都为凹透镜

15. 王军在房间里用焦距为15cm 的凸透镜将明亮的窗户成像在一张作业本的空白纸上。根据

王军的实验情况,可推测窗户距凸透镜的距离范围为________________,所成的像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成像的性质)

16. 小芳同学做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她首先按图所示完成仪器装配,图中H 点是2

倍焦距处.

(1)经过调节,在光屏上得到了一个清晰的像,但像的位置偏高,为了使像能成在光屏的

中央,应把蜡烛向______(选填“上”或“下”)调;

(2)调节好蜡烛的高度后,她把蜡烛移到A 点处,此时光屏上的像很模糊,为了得到清晰

的像,应把光屏向______移动(填“左”或“右”),这次成的是______立、______的实像;

(3)再把蜡烛移到B 点处,无论怎样调节光屏,光屏上始终接收不到像,是因为此时成的

是正立、放大的______像,要想看到这个像,小芳观察的方法应是:____________________

17. 张强同学在光具座上做“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当光屏、透镜及烛焰的相对位置

如图所示时,恰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由此判断,他所用凸透镜的焦距( )

A .一定大于20cm B .一定在10cm 到16cm 之间

C .一定小于8cm D .一定在8cm 到10cm 之间

18. 在焦距为5厘米、10厘米或15厘米的凸透镜中选择一个放置于光具座的A 点处,如图

所示。

将蜡烛、光屏分置于光具座上透镜的两侧,调整透镜和光屏的中心大致与烛焰的中心

_____

高度。

先后两次将蜡烛放置在距B 点5厘米处,保持透镜在A 点位置不变,移动

光屏,可在光屏上得到大小不同的两个像。比较两次所成的像,当蜡烛置于光具座上 ___ 厘

米刻度处时,所成的像较大;实验中所用透镜的焦距可能是 ___厘米。

19. 如图是小阳制作的多用途手电筒,AB 处是可插入胶片的小插口,CD 、EF 是可左右伸缩的

套筒,DF 处装入凸透镜。当手电简先作照明用时,调节套筒,使灯泡灯丝处于________位

置,射出平行光线;在此基础上,作幻灯机使用时,在AB 处插入幻灯片,接下来应把套筒

向________ (填“左”或“右”)移动,才能在前方屏幕上观察到________ (填“正立”

或“倒立”)放大的实像。请你再动脑思考指出该手电筒另外一项不同的功能:

_________________。

20.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所用凸透镜的焦距是10cm .用米尺在水平桌面上

画一直线并标明刻度,将透镜固定在50cm 处,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

(1)当把点燃的蜡烛放在20cm 刻度处时,为了能使像清晰的成在光屏的中央位置,要调整蜡

烛、凸透镜、光屏的高度,使______、和______的中心位于凸透镜的主光轴上。

(2)重新调整后,保持蜡烛、凸透镜的位置不变,为了找到清晰的像,应将光屏在光具座上

移到______cm的刻度范围内,才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

(3)当把蜡烛移到35cm 刻度处时,移动光屏可得到一个倒立放大的实像.照相机、投影仪、

放大镜这三种光学仪器正常使用时,与这种成像规律相同的是______.小明做完实验后,想

进一步研究透镜成像的情况.他又在透明的玻璃板上用黑色笔画了个表盘及指针的位置,然

后把这个玻璃板放在蜡烛的位置上,并用平行光源对着玻璃板上的表盘照射,如图2所示.移

动光屏直到成清晰像为止.此时表盘在光屏上所成的像应是图3中的______.

21. 显微镜镜筒的两端各有一组透镜, 每组透镜的作用都相当于一个凸透镜,靠近眼睛的凸透

镜叫做目镜,靠近被观察物体的凸透镜叫做物镜。目镜和物镜所成的像的情况分别为()

A. 目镜成放大实像,物镜呈放大虚像 B. 目镜成放大虚像,物镜成放大实像

C. 目镜成放大实像,物镜成放大实像 D. 目镜成放大虚像,物镜呈放大虚像

22. 用显微镜观察物体时,若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物像在视野的右下方,要想将物像置于视

野正中央,应将装片移向()

A. 右上方 B. 右下方 C. 左上方 D. 左下方

第五章物体的运动

23. 一个物体的长度是180.0mm, 若用cm 作单位,应该是()

A.18cmB.18.0cmC.18.00cm D.180cm

24. 我国1元硬币的直径大约是()

A.2.5m B.2.5dmC.2.5cm D.2.5mm

25. 小明为了给窗子配上一块玻璃,在以下的测量工具中,你认为选用哪种工具来测量窗框

的尺寸最合理()

A .最小刻度是1mm 、长度是20cm 的学生用尺

B .最小刻度是lcm 、长度是15m 的皮卷尺

C .最小刻度是1mm 、长度是2m 的钢卷尺

D .游标卡尺

26. 某一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已知它在前一半路程的速度位4m/s,后一半路程的速度是

6m/s,那么,它在整个路程中的平均速度是( )

A .4m/s B .4.8m/s C .5m/s D .6m/s

27. 下列各种过程经历的时间最接近1秒的是( )

A. 眼睛迅速眨一次B. 人正常呼吸一次C. 人打一个哈欠D. 人心脏跳动一次

28. 李阳同学为了测某一品牌导线的直径,他采用了以下的办法。剪下一段导线后,把这段导线紧密地单层在一支铅笔上缠绕40圈,形成一个导线圈,再用一把刻度尺去测量这导线圈的长度,测量情况如图所示。则这把刻度尺的分度值是________mm。这个导线圈的长度是________cm,这一品牌导线的直径是_______mm。

29. 在家庭装潢时需要两卷细铜丝, 王师傅买了两卷不同规格的细铜丝, 一卷的商标上标注铜

丝直径d=0.8mm,另一卷上的产品说明标志已脱落, 此时王师傅身边没有刻度尺, 请测出另一

卷铜丝的直径


相关文章

  • 三年级| 十大易错题
  • 亲爱的家长: 一个学期马上就要结束了,在平时的练习中,有些问题孩子经常出错,我们该如何帮助孩子避免出现这些错误呢?下面,我们将本学期中孩子经常出错的问题进行整理,赶快带领孩子来试一试吧! 1 [易错题1]丁丁沿着100米的直跑道跑了10个来 ...查看


  • 四年级数学易错题集合
  • 四年级数学易错题集合(一) 1.写出□里的数. □□□÷26=7--6 298÷□□=9--1 □□□÷35=8--3 197÷□□=5--2 2.把下面的每一组算式,合并成综合算式 73+27=100 52-36=16 42×13=546 ...查看


  • 九年级毕业班的有效管理
  • 九年级毕业班的有效管理 九年级毕业班有效管理的途径 当前教育竞争的态势日趋激烈,质量是学校的命脉,在仔细分析教情学情的基础上,可以让人感到未来任重道远.教育论坛认为:要推动毕业班教学质量的持续发展,是否可以尝试从以下几方面来思考工作: 一. ...查看


  • 二年级上册语文易错题
  • 二年级上册语文: 2.打对钩:奔bēn bân (奔bēn bân跑) (奔bēn bân向) 分fēn fân (分fēn fân辨) (养分fēn fân) 3.加拼音:晨( ) 樱( )桃 4.选字填空:座.坐 ( )位--( )下 ...查看


  • 二年级数学上册易错题分析
  • 二年级数学上册易错题分析 ◆典型错题一 题目: 下面的两个角,哪个角大?哪个角小?用三角板上的角比比看. ∠ ∠ (1) (2) 学生错解: 答:(2)号角大. ◆原因分析 1.学生一开始凭感觉,直观理解,认为图形大,角就大. 2.学生操作 ...查看


  • 四年级下册易错题集合
  • 四年级下册易错题集合 1.计算(23×125)×8时,为了计算简便,可以先算( ),这样计算是根据( ).计算201×65时,可以用乘法( )律,使计算简便. 2.长春在北京东偏北约55°方向上,北京在长春( )偏( )约( )的方向上. ...查看


  • 2015学年二年级数学上册期中易错题(北师大版)
  • 成功不是将来才有的,而是从决定去做的那一刻起,持续累积而成.小编给大家准备了二年级数学上册期中易错题,欢迎参考! (1):6x5读作( ),表示( ),其中( )和( )是乘数,积是( ),计算时用的口诀是( ). (2):7角-7分=( ...查看


  • 七年级数学上册易错题
  • 七年级数学上册易错题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回忆本学期 所学内容哪些知识在 运用时较容易出错并列举例子. 2要求学生能够在 所举易错例子中找出错误 原因并能写出正确答案 3加强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和 解决 问题的 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多积累多 总结的 ...查看


  • 最新配套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易错题练习
  • 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易错题练习 一.判断易混题 . 1.一个因数扩大到10倍,另一个因数扩大到100倍,积就扩大到110倍.( ) 2.26.5× 0.09的积有三位小数,( ) 3.比0.3大且比0.5小的小数只有一个.( ) 4.凡是 ...查看


  • 六年级上册易错题
  • 六年级上册易错题 1.一种盐水的含盐率是20%,盐与水的比是( ). 2.生产同样多的零件,小张用了4小时,小李用了6小时,小张和小李工作效率的最简比是( ). 3.从甲地到乙地,客车要行驶4时,货车要行驶5时,客车的速度与货车的速度比是(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