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博拉病毒

埃博拉病毒,是一个用来称呼一群属于纤维病毒科埃博拉病毒属下数种病毒的通用术语,此病毒以非洲刚果民主共和国(旧称扎伊尔)的埃博拉河命名,是一种人畜共通病毒,具有50%至90%的致死率,致死原因主要为中风、心肌梗塞、低血容量休克或多发性器官衰竭。2010年10月日本发表公报说揭示了埃博拉病毒侵入细胞的机制,这一成果将有助于开发抗埃博拉病毒的药物。

埃博拉病毒-概述

电子显微镜下的埃博拉病毒结构

埃博拉病毒是一个用来称呼一群属于纤维病毒科埃博拉病毒属下数种病毒的通用术语,可导致埃博拉病毒出血热,罹患此病可致人于死,包含数种不同程度的症状,包括恶心、呕吐、腹泻、肤色改变、全身酸痛、体内出血、体外出血、发烧等,感染者症状与同为纤维病毒科的马尔堡病毒极为相似。具有50%至90%的致死率,致死原因主要为中风、心肌梗塞、低血容量休克或多发性器官衰竭。[1]

埃博拉病毒-主要特点

1、此病毒以非洲刚果民主共和国的埃博拉河命名(该国旧称扎伊尔),此地接近首次爆发的部落,刚果民主共合国仍是最近四次爆发的所在地,包括2005年5月的一次大流行。

埃博拉病毒

2、埃博拉是人畜共通病毒,尽管世界卫生组织苦心研究,至今没有辨认出任何有能力在爆发时存活的动物宿主,目前认为果蝠是病毒可能的原宿主。

3、由于埃博拉的致命力,加上目前尚未有任何疫苗被证实有效,埃博拉被列为生物安全第四级(Biosafety Level 4)病毒,也同时被视为是生物恐怖主义的工具之一。

4、埃博拉病毒可通过人体血液和分泌物传染,可引发埃博拉病毒出血热,患者可能出现发热、恶心、呕吐、腹泻、全身酸痛、体内外出血等症状,致死率为50%至90%。

埃博拉病毒-结构基因

埃博拉病毒

外观

利用电子显微镜对埃博拉病毒属成员的研究显示,其呈现一般纤维病毒的线形结构。病毒粒子也可能出现“U”字、“6”字形、缠绕、环状或分枝形,不过实验室纯化技术也可能是造成这些形状产生的因素之一,例如离心机的高速运转可能使病毒粒子变形。病毒粒子一般直径约80纳米,但长度可达1400纳米,典型的埃博拉病毒粒子平均长度则接近1000纳米。在病毒粒子中心结构的核壳蛋白由螺旋状缠绕之基因体RNA与核壳蛋白质以及蛋白质病毒蛋白VP35、VP30、L组成,病毒包含的糖蛋白从表面深入病毒粒子10纳米长,另外10纳米则向外突出在套膜表面,而这层套膜来自宿主的细胞膜,在套膜与核壳蛋白之间的区域,称为基质空间,由病毒蛋白VP40和VP24组成。

基因组

每个病原体是由链状的负链核糖核酸病毒粒子构成。3'端没有多聚腺苷酸化,5'端也没有加帽 (capping)。基因组编码七个结构蛋白和一个非结构蛋白。基因顺序是:3'端一NP—VP35-VP40-GP-VP20一VP24一L一5'端,两端的非编码区含有重要的信号以调节病毒的转录 、复制 和新病毒颗粒的包装。因为缺少相应的蛋白,基因组本身并不具备感染性,其中一种蛋白是RNA依赖的RNA聚合酶,是病毒基因组转录成信使RNA所必须的酶,它对病毒基因组的复制也有重要作用。

埃博拉病毒-主要种类

电子显微镜下的埃博拉病毒结构

扎伊尔埃博拉病毒

扎伊尔埃博拉病毒有高达90%的致死率,在流行地区死亡率1976年88%、1977年100%、1994年59%、1995年81%、1996年73%、2001年至2002年80%,2003年则是90%,27年平均为83%。

1976年8月26日首次于扎伊尔北边城镇爆发,首位个案纪录为44岁教师Mabalo Lokela,当时他的高烧被诊断为疑似疟疾感染,并且接受奎宁注射治疗,这位病人每日回医院就诊观察,一周后却恶化为无法控制的呕吐,带血腹泻、头痛、晕眩伴随呼吸困难,并开始自口、鼻、直肠等多处开始出血,终于在9月18日过世,病程仅约2周。

不久之后,更多病患带着相似的症状就医,包括发烧、头痛、肌肉痛、关节痛、疲倦、恶心、晕眩等。这些常发展成带血腹泻、严重呕吐和多处自发性出血,初期传染可能肇因于重复使用用过却未消毒之针筒,后续传染主要则是照顾病患时,在没有适当安全措施的情况下受到病毒侵袭或传统埋葬前置作业的清洗过程。

苏丹埃博拉病毒

苏丹埃博拉病毒在1976年首次在苏丹棉花厂工人身上被发现。研究人员指出,这名工人应该是在工厂中或附近接触到到带原生物宿主,但在检测过工厂附近的动物及昆虫后仍一无所获,带原宿主至今仍是未知。第二个病例是一位住在苏丹的夜店负责人,当地医院用尽所有的方法治疗他都没有效果,最后还是宣告不治。医护人员在治疗时并没有适当的防护措施,导致病毒传遍医院发生大爆发。

最近的爆发发生于2004年5月。2004年5月,苏丹Yambio县回报20个病例,并有五人死亡。疾病管制局在几天后确认这些病例为苏丹埃博拉,邻近国家如乌干达、刚果民主共和国皆增加边界的守卫,以控制疫情。1976年苏丹埃博拉的平均死亡率为53%,1979年为68%,2000年至2001年间为53%,。平均死亡率为53.76%。

雷斯顿埃博拉病毒

1989年11月首次在一群由菲律宾进口至美国维吉尼亚州雷斯顿的食蟹猴(Macaca fascicularis)身上被发现。此一病毒对猴子有很高的致死率,但对人类并没有致命性。

1990年2月,雷斯顿埃博拉病毒再次在雷斯顿、菲律宾以及德州爆发。1992年及1996年,更多病例在意大利托斯卡纳和德州被发现。所有感染的猴只出现与猿猴出血热类似的症状。在这两起爆发中,没有任何人类受到感染。

科特迪瓦埃博拉病毒

科特迪瓦埃博拉病毒这个品种首先在科特迪瓦的Tai森林中被发现。在1994年11月1日,二只黑猩猩尸体在森林里被发现。检验人员发现在心脏中的血液是棕色的且已液化(通常尸体中的血液在死亡十几小时之后就应该完全凝固),内脏外观并没有明显痕迹,肺中充满血液。从黑猩猩身上采取到的组织显示,此病毒与苏丹埃博拉及1976年爆发的扎伊尔埃博拉十分相似。1994年后,更多死亡的黑猩猩被发现,科学家用许多方法对病毒进行检测。感染的来源被认为是一只被黑猩猩捕食且带有病毒的疣猴。执行尸体检验的其中一位科学家感染了病毒。她出现了类似登革热的症状并在一星期后被送到瑞士治疗。两个星期后,她出院后,就在感染病毒后的第六个星期完全康复。

埃博拉病毒-病理症状

埃博拉病毒

1、症状因人而异,会突然出现。最初的症状包括:发高烧 (最少摄氏38.8度或华氏101度)、严重头痛、肌肉、关节或腹部疼痛、严重乏力和疲倦、咽炎喉咙痛、作呕和头晕。怀疑疫症爆发前,早期症状会被错误诊断为疟疾、伤寒、痢疾、感冒或其他细菌感染,这些病都较常见。

2、埃博拉病毒进而引致腹泻、深色或带血的粪便、咖啡样吐血、因血管胀大而眼睛变红、因皮下出血而皮肤出现红斑、斑丘疹、紫斑和内出血。身体任何孔都会出血,包括鼻、口、肛门、生殖器官或针孔。

3、其他症状包括低血压 (低于90毫米汞)、低血容量、心悸、体内器官严重受损 (尤其是肾、脾和肝) 并引致 弥散性全身坏死, 及 蛋白尿。由病发开始到死亡 (通常因为低血容量性休克 和/或脏器衰竭) 通常为7至14日。染病后第二个星期,病人一是退烧,一是出现多个器官衰竭。

埃博拉病毒-传播途径

埃博拉病毒

1、专家们在研究中发现,“埃博拉”病毒有一定的耐热性,但在60摄氏度的条件下60分钟将被杀死。病毒主要存在于病人的体液、血液中,因此对病人使用过的注射器、针头、各种穿刺针、插管等,均应彻底消毒,最可靠的是使用高压蒸气消毒。埃博拉病毒还可能经过空气传播。实验人员将恒河猴的头部露出笼外,让其吸入直径1微米左右含病毒的气雾,猴子4~5天后发病。每天与病猴密切接触的6个工作人员的血清发现该病毒抗体阳性,其中5人没有受过外伤,也无注射史,因此认为可通过飞沫传播。

2、虽然埃博拉病毒目前仅在个别国家、地区间歇性流行,在时空上有一定的局限性。然而在传染病的历史上,许多传染病的流行开始时往往是个别散发,以后演变成局部地区流行,进而变成广泛流行。副霍乱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在1905年在埃及发生第一例,1937至1960年在印度尼西亚的苏拉威西岛局部流行,而1960年后迅速波及五大洲。埃博拉病毒会不会像副霍乱那样在不久的将来波及五大洲?现在谁也无法回答这个问题。

3、控制“埃博拉”的扩散,首先要密切注意世界埃博拉病毒疫情动态,加强国境检疫,暂停进口猴子主要限制来自疫区的猴子,到目前为止还没发现除灵长类动物以外的其他动物是埃博拉病毒的宿主。对有出血症状的可疑病人,应隔离观察。一旦确诊应及时报告卫生部门,对病人进行最严格的隔离,即使用带有空气滤过装置的隔离设备。医护人员、实验人员穿好隔离服,可能时需穿太空服进行检验操作,以防意外。对与病人密切接触者,也应进行密切观察。

4、“埃博拉”是扎伊尔(即现在的刚果民主共和国)北部的一条河流的名字。1976年,一种不知名的病毒光顾这里,疯狂地虐杀“埃博拉”河沿岸55个村庄的百姓,致使数百生灵涂炭,有的家庭甚至无一幸免,“埃博拉病毒”也因此而得名。事隔3年(1979年),“埃博拉”病毒又肆虐苏丹,一时尸横遍野。经过两次“暴行”后,“埃博拉”病毒随之神秘地销声匿迹15年,变得无影无踪。1994年12月在加蓬又发现此病。1995年1月起在扎伊尔及1996年2月起在加蓬暴发流行:在扎伊尔基奎特(Kikwit)市发病316例,死245例,病死率78%;在加蓬奥果韦伊温多(Ogooue Ivindo)发病46例,死31例,病死率67.4%。

5、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最新数字显示,目前全世界已有1100人感染这一病毒,其中793人丧生。目前医学界尚未找到预防埃博拉病毒的疫苗和其来源,也没有发现有效的治疗方法。 1994年,美国作家普里斯顿以此为背景写了小说《热区》,这本小说畅销一时,并引起全球对这种神秘病毒的普遍关注。1995年,好莱坞推出了由达斯廷-霍夫曼主演的影片《蔓延》,在银幕上再现了埃博拉病毒夺取人命的恐怖景象,令全球观众对埃博拉病毒闻名色变。

6、尽管医学家们绞尽脑汁,作过许多探索,但埃博拉病毒的真实“身份”,至今仍为不解之谜。没有人知道埃博拉病毒在每次大爆发后潜伏在何处 ,也没有人知道每一次埃博拉疫情大规模爆发时,第一个受害者是从哪里感染到这种病毒的。“埃博拉”病毒是人类有史以来所知道的最可怕的病毒之一,病人一旦感染这种病毒,没有疫苗注射,也没有其他治疗方法,实际上几近自己给自己判了死刑。用一位医生的话来说,感染上“埃博拉”的人会在你面前“融化”掉。惟一的阻止病毒蔓延的方法就是把已经感染的病人完全隔离开来。

埃博拉病毒-传播方法

1、病毒可透过与患者体液直接接触,或与患者皮肤、黏膜等接触而传染。病毒潜伏期可达2至21天,但通常只有5至10天。虽然猴子间的空气传染在实验室中已被证实,但并不能证明人与人之间能够透过空气传播病毒。美茵嘉护士是空气传染的可能病例,研究人员并不确定她是如何接触到病毒。

埃博拉病毒

2、埃博拉病毒的流行大都是因为医院的环境,糟糕的公共卫生、随处弃置的针头、缺乏负压病房都对医护人员造成极大威胁。因为较好的设备及卫生,在现代化的医院中,埃博拉病毒几乎不可能爆发大规模流行。

3、在疾病的早期阶段,埃博拉病毒可能不具有高度的传染性。在此期接触病人甚至可能不会受感染。随着疾病的进展,病人的因腹泻、呕吐和出血所排出的体液将具有高度的生物危险性。由于缺乏适当的医疗设备和卫生训练,疫情的大规模流行往往发生在那些没有现代化医院和训练有素的医务人员的贫困地区。许多感染源存在的地区正好具有这些特征。

4、控制疾病的仅有措施是:禁止共享针头,在没有严格消毒情况下也不能重复使用针头;隔离病人;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依照严格的规程,使用一次性口罩、手套、护目镜和防护服。所有医护人员和访问工作者都应当严格执行这些措施。

埃博拉病毒-治疗措施

1、治疗首先是辅助性的,包括使病毒入侵最小化,平衡电解质,修复损失的血小板以便防止出血,保持血液中氧元素含量,以及对并发症的治疗。[2]

2、排除个别病例,埃博拉康复者的血清在治疗疾病中并没有什么作用。干扰素对埃博拉也是无效的。在猴子试验中,凝固干扰素似乎能起一些作用,使原本100%必死的感染猴中存活下33%。USAMRIID的科学家宣称,4只感染埃博拉病毒的猕猴中有3只康复。

埃博拉病毒-预防控制

埃博拉病毒是一种罕见的致命性传染病,可通过血液、体液及接触迅速传播,病死率又非常高。而且目前还没有很好的治疗和预防手段,所以搞好安全防护与控制非常重要。主要应该注意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安全防护:

埃博拉病毒

1、凡怀疑患埃博拉病毒出血热的疑似病例,必须立即与其它病人隔离开来,并且执行严格的隔离看护,疑似病例的观察时间,要求一直持续到最后一次接触后3周(21天)。

2、与埃博拉病毒出血热病人有密切接触的人(包括没有穿隔离衣与病人或着被病人污染的器械接触的医务工作者)要求被严格观察,一天测两次体温,一旦体温超过 38.3℃ 应立即住院,严格隔离。偶尔的接触也应该处于警惕中,一有发热应立刻报告。

3、静脉输液和处理分泌物、导尿管以及吸痰管等高度危险的操作,应该在严格隔离保护条件下进行。医院工作人员应该按照最高级别(三级)生物安全防护的要求搞好隔离防护,使用过的口罩和手套等不能重复使用。

4、 死于埃博拉病毒出血热病的人应立即埋葬或火化,处理人员要求按照规定的标准防护。

埃博拉病毒-防治疫苗

埃博拉病毒

1、现已制造出使猴群不会被埃博拉病毒和马尔堡病毒感染的疫苗;这些疫苗是以基因重组过的囊状口腔炎病毒和滤过性病毒为基础,上面附着埃博拉病毒。另外现在也能够通过把埃博拉病毒中八个基因的其中一个“VP30”拿走,从而制造出自身无法复制的埃博拉病毒。但是现在尚无对人类有效之疫苗。

2、日本一个研究小组合成了外表和结构与埃博拉病毒十分相似、但毒性要弱得多的病毒。这种病毒可用于研究埃博拉病毒的感染和毒性发作机制,帮助开发埃博拉疫苗,防止生物恐怖。这种埃博拉类似病毒是东京大学河冈义裕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合成的。除了基因不同,这种病毒的外形、结构形式及所包含的蛋白质都与真正的埃博拉病毒一样,并且也能感染人体细胞。河冈教授去年曾成功合成了真正的埃博拉病毒。

3、埃博拉病毒共包含7种蛋白质,其构造是在细管状外壳中包裹着基因和蛋白质复合体。电子显微镜观察显示,埃博拉类似病毒与真正的埃博拉病毒外表十分相似。埃博拉类似病毒的毒性要低得多,研究、试验更为方便。

埃博拉病毒-最新成果

埃博拉病毒

1、日本北海道大学研究生院下属的药学研究院日前发表公报说,该校一项最新研究成功揭示了埃博拉病毒侵入细胞的机制,这一成果将有助于开发抗埃博拉病毒的药物。为方便观察,研究人员使失去毒性的埃博拉病毒附着红色荧光剂,随后将病毒吸附到细胞上,并利用激光显微镜成功观察到埃博拉病毒侵入细胞的过程。

2、研究人员发现,埃博拉病毒是通过诱导细胞启动微胞饮作用而侵入细胞内部的。胞饮作用也叫内吞作用,是细胞吸收水分、矿物质元素和其他物质的方式之一。在这一作用下,物质吸附在细胞质膜上,质膜内陷,形成将物质包裹在内的小囊泡,并向细胞内部移动,进而被细胞吸收。而微胞饮作用则是在电子显微镜水平所见到的胞饮作用。由于胞饮作用是非选择性吸收,因此病毒也会趁机“溜进”细胞内部。

3、研究人员此前就认为埃博拉病毒侵入细胞可能是通过微胞饮作用,但在实现病毒无毒化之前,此类实验的安全性很难保证。目前凭借病毒无毒化技术,科学家们才得以完成实验。

埃博拉病毒,是一个用来称呼一群属于纤维病毒科埃博拉病毒属下数种病毒的通用术语,此病毒以非洲刚果民主共和国(旧称扎伊尔)的埃博拉河命名,是一种人畜共通病毒,具有50%至90%的致死率,致死原因主要为中风、心肌梗塞、低血容量休克或多发性器官衰竭。2010年10月日本发表公报说揭示了埃博拉病毒侵入细胞的机制,这一成果将有助于开发抗埃博拉病毒的药物。

埃博拉病毒-概述

电子显微镜下的埃博拉病毒结构

埃博拉病毒是一个用来称呼一群属于纤维病毒科埃博拉病毒属下数种病毒的通用术语,可导致埃博拉病毒出血热,罹患此病可致人于死,包含数种不同程度的症状,包括恶心、呕吐、腹泻、肤色改变、全身酸痛、体内出血、体外出血、发烧等,感染者症状与同为纤维病毒科的马尔堡病毒极为相似。具有50%至90%的致死率,致死原因主要为中风、心肌梗塞、低血容量休克或多发性器官衰竭。[1]

埃博拉病毒-主要特点

1、此病毒以非洲刚果民主共和国的埃博拉河命名(该国旧称扎伊尔),此地接近首次爆发的部落,刚果民主共合国仍是最近四次爆发的所在地,包括2005年5月的一次大流行。

埃博拉病毒

2、埃博拉是人畜共通病毒,尽管世界卫生组织苦心研究,至今没有辨认出任何有能力在爆发时存活的动物宿主,目前认为果蝠是病毒可能的原宿主。

3、由于埃博拉的致命力,加上目前尚未有任何疫苗被证实有效,埃博拉被列为生物安全第四级(Biosafety Level 4)病毒,也同时被视为是生物恐怖主义的工具之一。

4、埃博拉病毒可通过人体血液和分泌物传染,可引发埃博拉病毒出血热,患者可能出现发热、恶心、呕吐、腹泻、全身酸痛、体内外出血等症状,致死率为50%至90%。

埃博拉病毒-结构基因

埃博拉病毒

外观

利用电子显微镜对埃博拉病毒属成员的研究显示,其呈现一般纤维病毒的线形结构。病毒粒子也可能出现“U”字、“6”字形、缠绕、环状或分枝形,不过实验室纯化技术也可能是造成这些形状产生的因素之一,例如离心机的高速运转可能使病毒粒子变形。病毒粒子一般直径约80纳米,但长度可达1400纳米,典型的埃博拉病毒粒子平均长度则接近1000纳米。在病毒粒子中心结构的核壳蛋白由螺旋状缠绕之基因体RNA与核壳蛋白质以及蛋白质病毒蛋白VP35、VP30、L组成,病毒包含的糖蛋白从表面深入病毒粒子10纳米长,另外10纳米则向外突出在套膜表面,而这层套膜来自宿主的细胞膜,在套膜与核壳蛋白之间的区域,称为基质空间,由病毒蛋白VP40和VP24组成。

基因组

每个病原体是由链状的负链核糖核酸病毒粒子构成。3'端没有多聚腺苷酸化,5'端也没有加帽 (capping)。基因组编码七个结构蛋白和一个非结构蛋白。基因顺序是:3'端一NP—VP35-VP40-GP-VP20一VP24一L一5'端,两端的非编码区含有重要的信号以调节病毒的转录 、复制 和新病毒颗粒的包装。因为缺少相应的蛋白,基因组本身并不具备感染性,其中一种蛋白是RNA依赖的RNA聚合酶,是病毒基因组转录成信使RNA所必须的酶,它对病毒基因组的复制也有重要作用。

埃博拉病毒-主要种类

电子显微镜下的埃博拉病毒结构

扎伊尔埃博拉病毒

扎伊尔埃博拉病毒有高达90%的致死率,在流行地区死亡率1976年88%、1977年100%、1994年59%、1995年81%、1996年73%、2001年至2002年80%,2003年则是90%,27年平均为83%。

1976年8月26日首次于扎伊尔北边城镇爆发,首位个案纪录为44岁教师Mabalo Lokela,当时他的高烧被诊断为疑似疟疾感染,并且接受奎宁注射治疗,这位病人每日回医院就诊观察,一周后却恶化为无法控制的呕吐,带血腹泻、头痛、晕眩伴随呼吸困难,并开始自口、鼻、直肠等多处开始出血,终于在9月18日过世,病程仅约2周。

不久之后,更多病患带着相似的症状就医,包括发烧、头痛、肌肉痛、关节痛、疲倦、恶心、晕眩等。这些常发展成带血腹泻、严重呕吐和多处自发性出血,初期传染可能肇因于重复使用用过却未消毒之针筒,后续传染主要则是照顾病患时,在没有适当安全措施的情况下受到病毒侵袭或传统埋葬前置作业的清洗过程。

苏丹埃博拉病毒

苏丹埃博拉病毒在1976年首次在苏丹棉花厂工人身上被发现。研究人员指出,这名工人应该是在工厂中或附近接触到到带原生物宿主,但在检测过工厂附近的动物及昆虫后仍一无所获,带原宿主至今仍是未知。第二个病例是一位住在苏丹的夜店负责人,当地医院用尽所有的方法治疗他都没有效果,最后还是宣告不治。医护人员在治疗时并没有适当的防护措施,导致病毒传遍医院发生大爆发。

最近的爆发发生于2004年5月。2004年5月,苏丹Yambio县回报20个病例,并有五人死亡。疾病管制局在几天后确认这些病例为苏丹埃博拉,邻近国家如乌干达、刚果民主共和国皆增加边界的守卫,以控制疫情。1976年苏丹埃博拉的平均死亡率为53%,1979年为68%,2000年至2001年间为53%,。平均死亡率为53.76%。

雷斯顿埃博拉病毒

1989年11月首次在一群由菲律宾进口至美国维吉尼亚州雷斯顿的食蟹猴(Macaca fascicularis)身上被发现。此一病毒对猴子有很高的致死率,但对人类并没有致命性。

1990年2月,雷斯顿埃博拉病毒再次在雷斯顿、菲律宾以及德州爆发。1992年及1996年,更多病例在意大利托斯卡纳和德州被发现。所有感染的猴只出现与猿猴出血热类似的症状。在这两起爆发中,没有任何人类受到感染。

科特迪瓦埃博拉病毒

科特迪瓦埃博拉病毒这个品种首先在科特迪瓦的Tai森林中被发现。在1994年11月1日,二只黑猩猩尸体在森林里被发现。检验人员发现在心脏中的血液是棕色的且已液化(通常尸体中的血液在死亡十几小时之后就应该完全凝固),内脏外观并没有明显痕迹,肺中充满血液。从黑猩猩身上采取到的组织显示,此病毒与苏丹埃博拉及1976年爆发的扎伊尔埃博拉十分相似。1994年后,更多死亡的黑猩猩被发现,科学家用许多方法对病毒进行检测。感染的来源被认为是一只被黑猩猩捕食且带有病毒的疣猴。执行尸体检验的其中一位科学家感染了病毒。她出现了类似登革热的症状并在一星期后被送到瑞士治疗。两个星期后,她出院后,就在感染病毒后的第六个星期完全康复。

埃博拉病毒-病理症状

埃博拉病毒

1、症状因人而异,会突然出现。最初的症状包括:发高烧 (最少摄氏38.8度或华氏101度)、严重头痛、肌肉、关节或腹部疼痛、严重乏力和疲倦、咽炎喉咙痛、作呕和头晕。怀疑疫症爆发前,早期症状会被错误诊断为疟疾、伤寒、痢疾、感冒或其他细菌感染,这些病都较常见。

2、埃博拉病毒进而引致腹泻、深色或带血的粪便、咖啡样吐血、因血管胀大而眼睛变红、因皮下出血而皮肤出现红斑、斑丘疹、紫斑和内出血。身体任何孔都会出血,包括鼻、口、肛门、生殖器官或针孔。

3、其他症状包括低血压 (低于90毫米汞)、低血容量、心悸、体内器官严重受损 (尤其是肾、脾和肝) 并引致 弥散性全身坏死, 及 蛋白尿。由病发开始到死亡 (通常因为低血容量性休克 和/或脏器衰竭) 通常为7至14日。染病后第二个星期,病人一是退烧,一是出现多个器官衰竭。

埃博拉病毒-传播途径

埃博拉病毒

1、专家们在研究中发现,“埃博拉”病毒有一定的耐热性,但在60摄氏度的条件下60分钟将被杀死。病毒主要存在于病人的体液、血液中,因此对病人使用过的注射器、针头、各种穿刺针、插管等,均应彻底消毒,最可靠的是使用高压蒸气消毒。埃博拉病毒还可能经过空气传播。实验人员将恒河猴的头部露出笼外,让其吸入直径1微米左右含病毒的气雾,猴子4~5天后发病。每天与病猴密切接触的6个工作人员的血清发现该病毒抗体阳性,其中5人没有受过外伤,也无注射史,因此认为可通过飞沫传播。

2、虽然埃博拉病毒目前仅在个别国家、地区间歇性流行,在时空上有一定的局限性。然而在传染病的历史上,许多传染病的流行开始时往往是个别散发,以后演变成局部地区流行,进而变成广泛流行。副霍乱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在1905年在埃及发生第一例,1937至1960年在印度尼西亚的苏拉威西岛局部流行,而1960年后迅速波及五大洲。埃博拉病毒会不会像副霍乱那样在不久的将来波及五大洲?现在谁也无法回答这个问题。

3、控制“埃博拉”的扩散,首先要密切注意世界埃博拉病毒疫情动态,加强国境检疫,暂停进口猴子主要限制来自疫区的猴子,到目前为止还没发现除灵长类动物以外的其他动物是埃博拉病毒的宿主。对有出血症状的可疑病人,应隔离观察。一旦确诊应及时报告卫生部门,对病人进行最严格的隔离,即使用带有空气滤过装置的隔离设备。医护人员、实验人员穿好隔离服,可能时需穿太空服进行检验操作,以防意外。对与病人密切接触者,也应进行密切观察。

4、“埃博拉”是扎伊尔(即现在的刚果民主共和国)北部的一条河流的名字。1976年,一种不知名的病毒光顾这里,疯狂地虐杀“埃博拉”河沿岸55个村庄的百姓,致使数百生灵涂炭,有的家庭甚至无一幸免,“埃博拉病毒”也因此而得名。事隔3年(1979年),“埃博拉”病毒又肆虐苏丹,一时尸横遍野。经过两次“暴行”后,“埃博拉”病毒随之神秘地销声匿迹15年,变得无影无踪。1994年12月在加蓬又发现此病。1995年1月起在扎伊尔及1996年2月起在加蓬暴发流行:在扎伊尔基奎特(Kikwit)市发病316例,死245例,病死率78%;在加蓬奥果韦伊温多(Ogooue Ivindo)发病46例,死31例,病死率67.4%。

5、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最新数字显示,目前全世界已有1100人感染这一病毒,其中793人丧生。目前医学界尚未找到预防埃博拉病毒的疫苗和其来源,也没有发现有效的治疗方法。 1994年,美国作家普里斯顿以此为背景写了小说《热区》,这本小说畅销一时,并引起全球对这种神秘病毒的普遍关注。1995年,好莱坞推出了由达斯廷-霍夫曼主演的影片《蔓延》,在银幕上再现了埃博拉病毒夺取人命的恐怖景象,令全球观众对埃博拉病毒闻名色变。

6、尽管医学家们绞尽脑汁,作过许多探索,但埃博拉病毒的真实“身份”,至今仍为不解之谜。没有人知道埃博拉病毒在每次大爆发后潜伏在何处 ,也没有人知道每一次埃博拉疫情大规模爆发时,第一个受害者是从哪里感染到这种病毒的。“埃博拉”病毒是人类有史以来所知道的最可怕的病毒之一,病人一旦感染这种病毒,没有疫苗注射,也没有其他治疗方法,实际上几近自己给自己判了死刑。用一位医生的话来说,感染上“埃博拉”的人会在你面前“融化”掉。惟一的阻止病毒蔓延的方法就是把已经感染的病人完全隔离开来。

埃博拉病毒-传播方法

1、病毒可透过与患者体液直接接触,或与患者皮肤、黏膜等接触而传染。病毒潜伏期可达2至21天,但通常只有5至10天。虽然猴子间的空气传染在实验室中已被证实,但并不能证明人与人之间能够透过空气传播病毒。美茵嘉护士是空气传染的可能病例,研究人员并不确定她是如何接触到病毒。

埃博拉病毒

2、埃博拉病毒的流行大都是因为医院的环境,糟糕的公共卫生、随处弃置的针头、缺乏负压病房都对医护人员造成极大威胁。因为较好的设备及卫生,在现代化的医院中,埃博拉病毒几乎不可能爆发大规模流行。

3、在疾病的早期阶段,埃博拉病毒可能不具有高度的传染性。在此期接触病人甚至可能不会受感染。随着疾病的进展,病人的因腹泻、呕吐和出血所排出的体液将具有高度的生物危险性。由于缺乏适当的医疗设备和卫生训练,疫情的大规模流行往往发生在那些没有现代化医院和训练有素的医务人员的贫困地区。许多感染源存在的地区正好具有这些特征。

4、控制疾病的仅有措施是:禁止共享针头,在没有严格消毒情况下也不能重复使用针头;隔离病人;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依照严格的规程,使用一次性口罩、手套、护目镜和防护服。所有医护人员和访问工作者都应当严格执行这些措施。

埃博拉病毒-治疗措施

1、治疗首先是辅助性的,包括使病毒入侵最小化,平衡电解质,修复损失的血小板以便防止出血,保持血液中氧元素含量,以及对并发症的治疗。[2]

2、排除个别病例,埃博拉康复者的血清在治疗疾病中并没有什么作用。干扰素对埃博拉也是无效的。在猴子试验中,凝固干扰素似乎能起一些作用,使原本100%必死的感染猴中存活下33%。USAMRIID的科学家宣称,4只感染埃博拉病毒的猕猴中有3只康复。

埃博拉病毒-预防控制

埃博拉病毒是一种罕见的致命性传染病,可通过血液、体液及接触迅速传播,病死率又非常高。而且目前还没有很好的治疗和预防手段,所以搞好安全防护与控制非常重要。主要应该注意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安全防护:

埃博拉病毒

1、凡怀疑患埃博拉病毒出血热的疑似病例,必须立即与其它病人隔离开来,并且执行严格的隔离看护,疑似病例的观察时间,要求一直持续到最后一次接触后3周(21天)。

2、与埃博拉病毒出血热病人有密切接触的人(包括没有穿隔离衣与病人或着被病人污染的器械接触的医务工作者)要求被严格观察,一天测两次体温,一旦体温超过 38.3℃ 应立即住院,严格隔离。偶尔的接触也应该处于警惕中,一有发热应立刻报告。

3、静脉输液和处理分泌物、导尿管以及吸痰管等高度危险的操作,应该在严格隔离保护条件下进行。医院工作人员应该按照最高级别(三级)生物安全防护的要求搞好隔离防护,使用过的口罩和手套等不能重复使用。

4、 死于埃博拉病毒出血热病的人应立即埋葬或火化,处理人员要求按照规定的标准防护。

埃博拉病毒-防治疫苗

埃博拉病毒

1、现已制造出使猴群不会被埃博拉病毒和马尔堡病毒感染的疫苗;这些疫苗是以基因重组过的囊状口腔炎病毒和滤过性病毒为基础,上面附着埃博拉病毒。另外现在也能够通过把埃博拉病毒中八个基因的其中一个“VP30”拿走,从而制造出自身无法复制的埃博拉病毒。但是现在尚无对人类有效之疫苗。

2、日本一个研究小组合成了外表和结构与埃博拉病毒十分相似、但毒性要弱得多的病毒。这种病毒可用于研究埃博拉病毒的感染和毒性发作机制,帮助开发埃博拉疫苗,防止生物恐怖。这种埃博拉类似病毒是东京大学河冈义裕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合成的。除了基因不同,这种病毒的外形、结构形式及所包含的蛋白质都与真正的埃博拉病毒一样,并且也能感染人体细胞。河冈教授去年曾成功合成了真正的埃博拉病毒。

3、埃博拉病毒共包含7种蛋白质,其构造是在细管状外壳中包裹着基因和蛋白质复合体。电子显微镜观察显示,埃博拉类似病毒与真正的埃博拉病毒外表十分相似。埃博拉类似病毒的毒性要低得多,研究、试验更为方便。

埃博拉病毒-最新成果

埃博拉病毒

1、日本北海道大学研究生院下属的药学研究院日前发表公报说,该校一项最新研究成功揭示了埃博拉病毒侵入细胞的机制,这一成果将有助于开发抗埃博拉病毒的药物。为方便观察,研究人员使失去毒性的埃博拉病毒附着红色荧光剂,随后将病毒吸附到细胞上,并利用激光显微镜成功观察到埃博拉病毒侵入细胞的过程。

2、研究人员发现,埃博拉病毒是通过诱导细胞启动微胞饮作用而侵入细胞内部的。胞饮作用也叫内吞作用,是细胞吸收水分、矿物质元素和其他物质的方式之一。在这一作用下,物质吸附在细胞质膜上,质膜内陷,形成将物质包裹在内的小囊泡,并向细胞内部移动,进而被细胞吸收。而微胞饮作用则是在电子显微镜水平所见到的胞饮作用。由于胞饮作用是非选择性吸收,因此病毒也会趁机“溜进”细胞内部。

3、研究人员此前就认为埃博拉病毒侵入细胞可能是通过微胞饮作用,但在实现病毒无毒化之前,此类实验的安全性很难保证。目前凭借病毒无毒化技术,科学家们才得以完成实验。


相关文章

  • 埃博拉病毒 1
  • 1.埃博拉病毒是一种单链RNA病毒,会引起人发生埃博拉出血热.下列有关表述正确的是(C) A.埃博拉病毒可在实验室中用液体培养基培养 B.直接将埃博拉病毒的RNA注入人体细胞将引起埃博拉出血热 C .被埃博拉病毒感染的细胞,免疫的完成阶段需 ...查看


  • 什么是埃博拉病毒
  • 什么是埃博拉病毒 埃博拉病毒,是一种能引起人类和灵长类动物产生埃博拉出血热的烈性传染病病毒,是目前已知的毒性最大的病毒性疾病,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列为对人类危害最严重的病毒之一.下面大家就随着本文一起去了解下吧! 什么是埃博拉病毒 埃博拉病毒又 ...查看


  • 专家称埃博拉病毒存在空气传播可能
  • 专家称埃博拉病毒存在空气传播可能 2014年08月22日11:31 环球时报 近日,世界卫生组织就埃博拉病毒发布了一份旅行和交通声明,说埃博拉病毒通过空中旅行进行传播的可能性很低,称其需要通过直接接触感染者的体液或分泌物才能传播. 正是由于 ...查看


  • 埃博拉病毒病防治知识宣传
  • 盘县第一中学埃博拉病毒病防治知识宣传 1. 什么是埃博拉病毒病? 埃博拉病毒病(以往称作埃博拉出血热,以下简称埃博拉)是一种严重且往往致命的疾病,病死率最高可达90%.该病可侵犯人类和其它灵长目动物(猴子.大猩猩和黑猩猩). 1976年,在 ...查看


  • 埃博拉病毒感染数量的一个数学模型
  • 第11卷第4期2014年12月  邵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JournalofShaoyangUniversity(NaturalScienceE ...查看


  • 世卫:埃博拉病毒可在精液中存活82天 病愈患者需节欲|病毒|患者
  • 世卫:埃博拉病毒可在精液中存活82天 病愈患者需节欲 2014年12月01日 09:18 来源:中国新闻网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0人参与 0评论 原标题:埃博拉病毒可在精液中存活82天病愈患者需节欲 中新网12月1日电 据 ...查看


  • 埃博拉出血热培训测试题
  • 埃博拉出血热培训考试题 姓 名: 得 分: 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40分) 1.埃博拉出血热是由( )引起的一种急性出血性传染病. A.肠道病毒 B.腺病毒 C.鼻咽病毒 D.埃博拉病毒 2.埃博拉的病死率高,本病于20世纪70年代在( ...查看


  • 埃博拉病毒传播模型及规律预测
  • 摘要:埃博拉病毒是一种能引起人类和灵长类动物产生埃博拉出血热的烈性传染病病毒.文章以2014年西非疫区为参照,建立虚拟环境的常微分方程组,利用四阶龙格―库塔法求解其数值解,具体通过C语言程序设计实现,并据此研究埃博拉病毒的传播规律,分析隔离 ...查看


  • 埃博拉病毒疫苗有望几周内启动临床试验
  • 来自路透社健康新闻的独家消息称,NewLink Genetics 公司首席执行官 Link 博士于 8 月 13 日公开表示,由加拿大政府科学家攻关研发并获官方许可的一款埃博拉疫苗现已储备足够剂量,将于今年夏季启动首个人体安全性临床试验.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