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年高考生物代谢.微生物与发酵工程

代谢、微生物与发酵工程

一 专题知识平台

二 高考热点聚焦

新陈代谢作为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既涉及生物体上众多的结构,又以各项生理活动互相联系的形式而展开,为历年高考必考内容。命题一般围绕两个方面的内容展开。其一是绿色植物的新陈代谢,多以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关系为例,考查两项生理作用的过程、产物、影响因素及彼此的制约关系,通过实验数据、图表及条件变化,考查学生分析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其二是动物的新陈代谢,以及对酶的性质、条件变化为考查点的出题方式,且以综合实验题居多,并有从定性分析到定量分析计算各生理作用产物的趋向。

这部分内容从高考的总体趋势上说,加大了分析难度,并注重了实验推理特点的考查,

以实验数据、图表等形式综合考察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分析说明能力以及图文转化等多项能力。

三 重难点知识整合

(一)把握绿色植物新陈代谢的内在联系

1. 水分代谢为光合作用提供反应物和反应介质,充分吸水能维持植物枝叶充分伸展,以利接受更多的光照。水分代谢与矿质代谢相对独立,前者为后者提供良好的溶剂有助离子的运输,而后者可能通过改变浓度差而影响水分的代谢等。

2. 水分代谢为呼吸作用提供反应物和反应介质;呼吸作用通过维持细胞的活性而影响水分代谢的总体强度,还可以影响矿质代谢而间接作用于水分代谢。

3. 矿质代谢为光合作用提供必需的N 、P 、Mg 等矿质元素,光合作用又为矿质代谢提供需要的有机物等条件。光合作用为呼吸作用提供O 2、有机物和能量,而呼吸作用又为光合作用提供C02等原料及C 3、C 5,等可能的中间产物。

(二)要掌握能量代谢中各能源物质之间的关系和人体内的三大供能系统

1. 生物体的根本(最终) 能源是太阳能;三大能源物质是糖类、脂肪、蛋白质;主要供能物质是糖类;主要的储能物质是脂肪;主要的高能物质有ATP 、磷酸肌酸;直接能源物质是ATP 。这些能源物质的关系可概括为右图:

2.ATP 是直接的供能物质,人体内ATP 的再生途径如下图所示:

①在 100米赛跑时,由ATP —

Pi 肌酸供能系统供能,维持时间约为20—25秒;

②在400米—800米跑时,Pi 肌酸供能不够,但有

氧呼吸尚未达到峰值,主要靠无氧呼吸供能;

③在马拉松长跑过程中,由无氧呼吸产生了大量乳

酸,内环境pH 下降,无氧呼吸减弱,但前两个供能系

统供能时产生了大量的ADP 和消耗掉[H]后形成的

NADP +,对有氧呼吸具有强烈的促进作用,使得有氧呼

吸速率提高,产生大量的ATP 。

(三)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角度分析物质循环和

能量流动

在光照时,通过气体代谢特点或有机物积累,计算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相对强度,“比“ → ”含量多。

(1)物质循环

(五)学会从反应的实质上确定微生物的代谢类型

1.确定代谢类型的标准

2.分类说明

I 类:红螺菌的同化反应式

2(CH3) 2CHOH+CO2 2CH 3COCH 3+[CH2O]+H2O

从上述反应式分析红螺菌光合作用绿色植物的异同点:

相同点:( 1)所需能源均为光能;(2)所需碳源是C02中的碳,可确定为自养型。 不同点:( 1)它能利用有机物中的碳源,可确定为异养型;(2)供

H 体不是 H 20 ,而是 ( CH 3)CHOH ,所以产物中无 O 2 ,因此异化作用为厌养。

Ⅱ类;硝化细菌的同化作用过程 从反应式可以看出硝化细菌所需能源为氧化无机物的化学能,不是光能,其余的与绿色植物相似,故代谢类型为化能自养型。

Ⅲ类:绿硫细菌同化作用过程

2H 2S+C02 (CH20)+2S+O2↑

从反应式可推知绿硫细菌所需能源为光能 (近红外光) 主要的供氢气体不是 H 20 ,而是 H 2S ,所以产物中无 O 2 ,故其代谢类型为光能自养型。

可见红螺菌是一种从光能异养型向光能自养型进化的过渡类型,除此以外氢细菌为兼性

自养型;酵母菌为兼性厌氧型,均为过渡类型。

值得一提的是: 地球上确实存在自养厌氧型生物,如红硫细菌科的细菌,它们的细胞不存在叶绿体,但具有载色体,类似叶绿体中的类囊体,含有细菌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在光下这类细菌利用硫化氢等作还原剂,把C02 还原为有机物,属自养型生物;但这类细菌只进行无氧呼吸,因此属于厌氧型生物。

(六) 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及其与人体健康之间的关系

1.细胞中各种物质代谢的相互关系

(1)分解代谢的全过程:①首先大分子降解为组成它们的单体分子,如多糖降解为葡萄糖或五碳糖;脂肪降解为甘油和脂肪酸;蛋白质降解为氨基酸;②第二阶段的多种分子转化成较少种类的更小分子;③第三阶段通过共同的代谢途径最后氧化成CO 2和H 2O 。

(2)合成代谢的全过程,与分解代谢正好相反,以蛋白质为例:①最简单的前身小分子;②由前身小分子转化成氨基酸;③氨基酸合成肽链。(3)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的关系:两种代谢的“生返”过程看似基本一样,但两个过程所需的酶常有差别;同一物质合成和分解的途径,各有通道,避免干扰。

2.肝门脉系统与血糖的调节

(1)进入肝脏的两条血管

肝动脉:给肝脏供应 O 2

肝门静脉:将小肠送出的含营养和 CO 2高的血液送人肝脏

(2)肝脏:

葡萄糖 肝糖

(3)肝静脉:将肝脏流出的静脉血送人大静脉,流回心脏

低血糖:脑细胞对低血糖特别敏感,血糖浓度过低是致命的

血脂:血浆中所含的脂类统称为血脂

肝脏中脂肪堆积 →脂肪肝→肝硬化

人体每天都必须摄人足量的蛋白质

(七)微生物与发酵工程

1.微生物的能源

微生物分为自养型微生物和异养型微生物。对于自养型微生物,它的能源是光或无机化合物,比如硝化细菌是以 NH 3的氧化来获得自身所需要的能量。对于异养型微生物,有的能源可以来自碳源(含碳有机物) 、有的能源可以来自氮源(含有氮和碳的有机物) ,总之是来自含碳有机物。含有C 、H 、O 、N 的化合物,可以提供碳源、氮源,但却不一定能提供能源。比如 NH 4HCO 3,它能给自养型微生物提供氮源和碳源,能给异养型微生物提供氮源和无机盐。

2.生物的营养

营养是指生物摄取、利用营养物质的过程。营养物质是指维持机体生命活动,保证发育、生殖所需的外源物质。在人及动物,营养物质包括水、无机盐、糖类、脂类、蛋白质、维生素六类;在植物,营养物质包括矿质元素、水、CO 2等三类;在微生物,则有水、无机盐、碳源、氮源、生长因子五类。

微生物所需的无机盐与植物所需的矿质元素有差别。比如 NH 3,在微生物是氮源,在植物是矿质元素。Ca 2+对植物是矿质元素,对异养型微生物是无机盐,对自养型微生物可以是碳源。人及动物所需的无机盐中,没有氮,他们所需要的氮来自蛋白质等。

维生素是人需要的微量有机物,生长因子是微生物需要的微量有机物。维生素在人体内

是维持新陈代谢和某些生理功能的必不可少的物质,大多是酶的组成部分。生长因子在微生物也是酶的组成成分,如氨基酸和维生素;有些还是核酸的组成部分,如碱基。

3.选择培养基

选择培养基的含义是:在培养基中加入某种化学物质,以抑制不需要的微生物的生长,促进需要的微生物的生长。目的是从众多微生物中分离所需微生物。在培养基中加入某种化学物质可以做到这一点,如加入青霉素可以分离出酵母菌和霉菌。加入高浓度的食盐可得到金黄色葡萄球菌。这里的加入是在培养基的营养成分的基础上加入的。

培养基中营养成分的改变也可达到分离微生物的目的。如培养基中缺乏氮源时,可以分离氮微生物,因为非固氮微生物不能在此培养基上生存。当培养基的某种营养成分为特定化学成分时,也具有分离效果。如石油是惟一碳源时,可以抑制不能利用石油的微生物的生长,使能够利用石油的微生物生存,达到分离能消除石油污染的微生物的目的。

四 专题高考考向预测和策略

(一)本专题知识在高考中的命题趋势

本专题知识描述的是生命的最基本特征——新陈代谢,而新陈代谢是生物体进行各种生命活动的基础,高中生物整本书主要介绍的是生物的七个基本特征,所以这一专题的学习将为高中生物其他部分的学习奠定基础。由于它的基础地位,决定了本专题的重要性,它历来是各类考试的重点和难点。

1.从考点内容看:

本专题知识涉及植物代谢 (水分代谢、矿质代谢、光合作用、呼吸作用) ,动物代谢(物质代谢、能量代谢) ,每个知识点都极其重要。

本专题采分点也特别多,其中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糖类、脂肪、蛋白质三大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代谢的全过程是常考的内容。本章知识涉及相当多的初中知识,诸如呼吸、消化、循环、排泄四大系统,激素调节、酵母菌、乳酸菌等,与高中生物中许多章节的知识,如前面的叶绿体、线粒体、细胞质基质、细胞的分裂,后面的环境保护、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等知识相联系,也与物理、化学知识诸如能源、做功、同位素标记、化学中的摩尔计算等知识联系。

2.从考查能力要求看:

重视能力和素质的考查是新一轮高考改革的一个特点:

(1)它要求学生能解释和说明所学自然科学基本知识的含义,并能运用适当的形式(如文字、图或表) 进行表达。本专题内容重要概念多,如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消化、吸收、代谢、同化作用、异化作用、外呼吸、内呼吸、交换吸附、自养型、异养型、需氧型、厌氧型、兼性厌氧型生物、脱氨基作用、转氨基作用等重要概念,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三大营养物质代谢等图解,内环境中的成分、三大营养物质之间的关系图解,都要求学生重点掌握。

(2)要求学生能掌握《考试说明》中规定的实验,并能够根据要求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高中生物教材中的实验中,本专题有四个实验,当然有关实验方面的考查也将以本专题为主。

(3)要求学生读懂自然科学有关这方面的资料,看懂图表所包含的信息,并能从中找出规律。本章知识涉及酶、ATP 、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水分代谢、矿质代谢等诸多重要内容,资料、图表相当多,要能认清所涉及的相关知识的本质,读懂资料信息中与本章相关的内容。

(4)要求学生在理解知识的基础上,应用这些知识去指导自然科学的研究、社会的生产和人类的生活,必须懂得自然科学知识的实用性和社会价值。

本章内容可与实际应用相联系的知识较多,如水分代谢与灌溉、矿质代谢与施肥、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与大棚作物及农作物产量的提高等。

3.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看:

本专题知识内容在各类试卷中的权重均在 20%以上,且图表题和应用型题将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等知识与其他学科、环保、能源等热点问题结合的题,实验的完成与设计题等呈上升趋势。

4. 本专题的考向预测

(1)酶与代谢的关系

(2)设计或分析实验;验证酶的特性及温度、pH 对酶活性的影响

(3)ATP 与代谢的关系

(4)ATP 再生的能量来源

(5)光反应、暗反应中物质变化、能量变化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和发生部位

(6)某些因素对光合作用中细胞内物质(如G 、Q 、G) ,变化以及光合效率的影响

(7)用同位素示踪法研究光合作用过程中不同元素的去向及来源的实验设计原理

(8)植物细胞渗透吸水原理的分析以及渗透现象的判别

(9)矿质元素的吸收和呼吸作用的关系以及温度、02、载体种类及数量对矿质元素吸收的影响。

(10)矿质元素选择吸收性对土壤溶液pH 的影响以及多合理施肥的指导

(11)矿质元素在植物体内的存在以及缺乏症,首发部位的判断分析

(12)三大营养物质的相互转化

(13)体内三大营养物质的来源及去路

(14)高等动物内环境的组成及其稳态的形成和意义

(15)有氧呼吸、无氧呼吸的过程以及能量利用率

(16)呼吸作用原理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17)光合作用、呼吸作用以及两者综合的有关计算

(18)生物新陈代谢类型的特点及判断

(19)微生物的营养、代谢、生长

(20)发酵工程的原理及应用

(二)本专题知识的应试对策

由于本专题考点内容多、分数比例大、能力要求高、联系实际广,做好本章试题,在各类考试中至关重要。

1.应全面复习本专题知识,并将知识系统化、网络化,使本专题的各知识点牢牢地刻在大脑的沟回里。

2.找出与相关章节、相关学科、初中生理交叉的知识点,经过大脑的过滤、梳理,使相关的知识心中有数,不打无准备之仗。

3.关注本专题内容与现实生活和科学发展相联系的知识点,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弄清相关的生物学原理。

4.要搞清书中的四个实验,包括实验原理、方法步骤、材料器具、实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情况、实验结果,还要注意与初中生理、理化等自然学科共用的实验器具、科学探究方法的联系,并学会独立设计相关实验。

5.进行必要的有针对性的训练,把各种题型,特别是对图表分析题、材料题、实验设计题要多练习,并找出其要点。通过训练活跃自己的思维、提高审题的水平、增强对综合考试的适应。

五 典例精析

[例1] 实验证明矿质元素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光合作用。下图所示水稻叶片氮、磷含量与光合作用速率的关系。请据下图回答:

(1)分析上图,水稻叶片的氮、磷含量与光合作用速率之间有何关系 ?

(2)请根据光合作用过程和原理分析氮、磷两种元素是如何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 ?

[解析] 本题是一道研究性实践应用型题目,突出知识的灵活运用,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和学以致用。

[答案](1)在一定的范围内,氮、磷含量越多,光合作用的速度越快;(2)①缺磷会影响 ATP 的合成 (影响光合作用的能量传递 ) ,从而影响光合作用的速率;②缺氮影响酶的合成,酶的缺乏会影响光合作用的速率;③适量的氮可使植物枝叶繁茂,光合作用进行得旺盛。

[总结] (1)明确实验是依据假设在人为控制条件下,对实验变量 (或实验因子 ) 的变化和结果,进行捕获解释的科学方法。

(2)注意对光合作用密切相关的矿质元素的种类、生理作用和相关图表的识别与分析。

(3)主动应对高考的策略是:夯实基础知识,了解研究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明确矿质代谢在植物代谢、生物界乃至控个自然界的作用,明确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方向并适当加强能力倾向性练习训练。

[例2] 运动员在进行不同项目运动时,机体供能方式不同。对这三种运动项目的机体总需氧量,实际摄人氧量和血液中乳酸增加量进行测定,结果如下:

( )

A. 有氧呼吸,无氧呼吸,磷酸肌酸分解 B. 无氧呼吸,有氧呼吸,磷酸肌酸分解

C. 有氧呼吸,无氧呼吸,无氧呼吸 D. 有氧呼吸,磷酸肌酸分解,无氧呼吸

[解析] 据图表资料;逐个分析三种运动项目的总需氧量,实际摄入氧量和血液中乳酸增加量三者之间的关系,通过对信息的提取、分析和推理,在原有的基础上作出判断。

[答案] A

[总结] (1)本题考查有氧呼吸、无氧呼吸以及磷酸肌酸水解三种方式形成ATP 。要理解ATP 是能量代谢的“通货”。(2)马拉松跑总需氧量与实际摄人氧量差值相对较小,血液中乳酸略有增加,其主要供能方式为有氧呼吸;400米跑两者的差值较大且血液中乳酸量显著增加,可推知主要供能方式为无氧呼吸;100m 跑机体未摄人氧,且乳酸又未增加,说明机体未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其供能只靠磷酸肌酸水解。

[例3] 如下图所示是某种类型的生物代谢过程中的某种生理

活动。请据图回答:

(1)该生理活动被称为 。

(2)进行该生理活动的生物其同化作用代谢类型是

型,其在生态系统的成分应被划为 。

(3)该生理活动主要在该生物的 细胞的 (细胞器) 中进行。

(4)图中字母A 、B 、C 各代表的物质是A 、B 、C 。

(5)图中的I 称 ,包括① 和 ;Ⅱ称 ,包括②和③。

(6)在I 中,能量的变化是 ;在Ⅱ中能量的变化是 。

(7)在正常的生理状态(如温度、pH) 下,进行该生理活动的细胞器中,如果A 和B 的含量甚微,说明该生理活动的 阶段受阻,很可能是因为 ;如果ADP 和NADP +的含量甚微,说明该生理活动的 阶段受阻,很可能是因为 。

[解析] 不难看出这是在叶肉细胞中叶绿体内进行光合作用的图解,绿色植物是自养型生物,在生态系统中是主要的生产者;图中 A 、B 、C 分别代表ATP 、NADPH 和(H2O) ,①、②、③分别代表水的光解,C02的固定和光合作用在叶绿体内复杂的物质变化和能量转化过程,从物质方面看,包括水在光下的分解并释放出氧气,CO 2的固定和还原及糖类等有机物的形成;从能量方面看,光能在类囊体膜上先转换成电能并由电能转换成活跃的化学能,活跃的化学能再在叶绿体的基质中转换成稳定的化学能,前两次转换属于光反应阶段,第三次转换属于暗反应阶段;光合作用受温度、光照强度和C02浓度的影响,如果ATP 和NADPH 含量甚微,说明光反应受阻,很可能是光照不足或无光照,如果ADP 和NADP +含量甚微,显然是C02供应不足或C02供应停止。

[答案] (1)光合作用 (2)自养 生产者 (3)叶肉 叶绿体 (4) ATP NADPH (CH2O) (5)光反应 水的光解 光能的利用(或光合磷酸化) 暗反应 CO 2的固定

CO 2(或C 3) 的还原 (6)光能→ 电能 → 活跃的化学能 活跃的化学能→ 稳定的化学能 (7)光反应 光照不足或无光照 暗反应 C02供应不足或供应停止

[总结] (1)光合作用产生的ATP 和NADPH([H])都含有

活跃的化学能。(2)光合作用过程中能量的吸收、转换是

复杂的过程;叶绿素a 和叶绿素b 、胡萝卜素及叶黄素

都吸收光能和传递光能,只有少数的叶绿素a 能利用光

能。 (3)在光照条件下大部分色素将吸收的光能传递给少

数处于特殊状态下的叶绿素,使这些叶绿素被激发而产

生高能电子,高能电子在传递过程中将能量(电能) 释放出

来,被ATP 和NADPH 所吸收或暂时贮存,既光能→ 电能→ 活跃的化学能,失去电子的叶绿素 a 又从水中夺得电子而恢复正常状态,水分却被分解为单质氧原子和氢离子。(4)叶绿素a 在阳光下不断丢失电子和获得电子而形成高能电子流,使光能转换电能,高能电子在类囊体膜上传递过程中逐步释放能量,一部分用于合成ATP ,最后NADP +夺得电子获得一部分能量并与H +结合形成NADPH([H])。

[例4] 根据光合作用原理,在下面的坐标系中绘出华北平原的玉米在 7月下旬某天某段时间内,在天气晴朗条件下的光合作用效率曲线(能体现大意即可) 。

[解析] 本题综合考查学生对影响光合速率因子的掌握情况。

(1)在我国北方7月下旬的一天之内,上午10点左右,光照充

足,气温适宜,此时叶片气孔几乎全部开放,吸收C02,因此光合

作用效率高,强度大,达到最高点,并保持相对稳定状态。 (2)到

了中午12时左右,光照过强,气温过高,蒸腾作用过盛,则部分

气孔关闭,C02的吸收量逐步减少,故有机物的合成效率逐渐降低,

光合速率达到低谷。 (3)下午15点左右,光照逐渐减弱,气温开始

缓慢下降,气孔张开,吸收CO 2,合成有机物逐渐增多,光合作用

再次达到峰值。 (4)此后光照强度减弱,光反应效率低,有机物合成速率减慢。

[答案] 略

[总结] 解此题的关键点是:(1)光照强度为0时,只进行呼吸作用,此时吸收C02量表明此时的呼吸强度;随着光照的增强,进而达到光补偿点(光合作用强度=呼吸强度) 随光照强度不断增强,光合强度不断加强,最终达到光饱和点。(2)H20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在一定范围内H z O 越多,光合速率快,最终达到饱和。(3)温度影响酶的活性,植物一般在10—35℃范围内正常地进行光合作用,超过35℃后光合酶的活性下降,直至失活。(4)温度影响蒸腾,失水过多,导致气孔关闭,影响CO 2供应。

[例5] 1977年,科学家在深海中的火山口周围发现热泉喷出的海水温度超过300℃ ,并且富含硫化氢和硫酸盐。令人惊奇的是,在这样的海水里,竟发现大量的硫细菌。这些细菌通过氧化硫化物和还原二氧化碳来制造有机物,在热泉口周围还发现多种脊椎动物,如大海合蟹和管水母,没有口也没有消化道的管居环节动物等。近 20年来人们不断在深海发现这样的热泉生态系统。有些科学家认为热泉与地球上早期生命所处的环境类似。 请根据以上材料回答:

(1)上述硫细菌的新陈代谢类型是 。

(2)与一般生态系统相比,深海热泉生态系统有何特殊之处?

(3)研究深海热泉生态系统有何意义?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灵活运用知识联系实际的能力;分析新情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科内跨章节知识综合能力。 (1)将深海热泉生态系统与常见生态系统的环境特点相比较,可知该系统无光照、高温、高压。(2)硫细菌是通过氧化硫化物和还原二氧化碳来制造有机物,因此它应属于化能自养需氧型生物。(3)有关研究深海热泉生态系统意义的问题是相对开放的。要仔细研究材料中的提示,抓住关键点进行分析。

[答案] (1)化能自养需氧型 (2)能源是化学能,不是太阳能,生产者是化能自养细菌不是绿色植物,无机环境是高温、高压、无光环境,不是常温常压有光环境。(3)丰富人们对生物适应性和多样性的认识;对研究生物抗高温、高压的机理有重要价值;对研究生命的起源和生命的进化有一定意义。

[总结] (1)要关注热点问题,思维要活跃,有发散性,进行综合表达的练习。(2)解题时要弄清确定生物代谢类型的标准,根据该生物所需能源和碳源,确定同化类型。根据供氢体是否是水,在代谢过程中是否需要氧气,确定异化类型。(3)善于比较,找出深海热泉生态系统与常见生态系统环境特点的差异。(4)善于抓住所供材料的关键点,从生物的特殊性,生物进化,认识生物的多样性等方面探明其重要意义。(5)弄清微生物典型代谢类型:蓝藻——光能自养需氧型;酵母菌——化能异养兼性厌氧型;乳酸菌——化能异养厌氧型;肺炎双球菌——化能异养需氧型。

[例6] 右表是某微生物培养基成分,请据此回答:

(1)右表培养基可培养的微生物类型是 。 (2)若不慎将过量NaCl 加入培养基中。如不想浪费此培养基,可再加入 ,用于培养 。 (3)若除去成分②,加人(CH2O) ,该培养基可用于培养 。 (4)表中营养成分共有 类。 (5)不论何种培养基,在各种成分都溶化后分装前,要进行的是 。 (6)右表中各成分重量确定的原则是 。

(7)若右表培养基用于菌种鉴定,应该增加的成分是 。

[解析] 对于一个培养基,它能培养何种微生物,要看它的化学成分。当然这只适用于

合成培养基,如果是一个天然培养基就不能从培养基的成分上区分出它是培养何种微生物的。分析化学成分要从营养物质的类型出发。右表中的营养物质有水、无机盐、氮源三类,缺乏碳源和生长因子。对于生长因子,有的微生物是不需要的,但没有微生物是不需要碳源的。该培养基中没有碳源,说明培养的微生物是从空气中获得碳源的,即可培养的微生物就是自养型生物了。该培养基中加入了过量 NaCl ,就可以成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的鉴别培养基,但金黄色葡萄球菌是异养型微生物,这个培养基就还需要加入有机碳源。该培养基若加入(CH2O) ,培养基中就有了碳源,但除去成分②,却使培养基中没有了氮源,这时就只能用于培养固氮微生物了。对于菌种鉴定,往往用的是固体培养基,而表中没有凝固剂,需要加入常见的凝固剂——琼脂。

[答案](1)自养型生物 (2)含碳有机物 金黄色葡萄球菌 (3)固氮微生物 (4)3 (5)调整pH (6)依微生物的生长需要确定 (7)琼脂(或凝固剂)

[例7] 根据右图回答问题;

(1)当终产物合成过量时,往往会导致合成途径中断,原因是谷氨酸抑

制了 的活性,这属于的调节。

(2)假设B 酶只有在细胞内出现某种中间产物后才能合成,则B 酶是

一种 酶。

(3)假设人们想利用葡萄糖、谷氨酸棒状杆菌生产α-酮戊二酸,请你

利用现有知识,设计一个大量积累α-酮戊二酸的方案。

[解析] 要解答 (1)、(2)题首先要明确微生物代谢的调节包括两种方式,酶合成的调节和酶活性的调节,这两种调节方式同时存在,密切配合,协调起作用。其次,要明确各种调节方式的内涵。酶合成的调节是指只有在环境中存在某种物质的情况下,才能合成特定诱导酶的调节方式,酶活性的调节是由于代谢过程中产生的物质与酶结合,致使酶的结构变化(此变化可逆) 从而改变了酶活性的调节方式。由此可见,谷氨酸抑制了谷氨酸脱氢酶的活性,属于酶活性的调节。而B 酶只有在细胞内出现某种中间产物后才能合成,则属于酶合成的调节,B 酶是一种诱导酶。(3)根据谷氨酸棒状杆菌生产谷氨酸的代谢途径可知,要想积累α- 酮戊二酸,必需阻断α- 酮戊二酸变成谷氨酸的过程,怎样才能阻断谷氨酸的合成呢? 谷氨酸脱氢酶是其过程中的关键一环,根据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的原理改变控制谷氨酸脱氢酶合成的基因结构,就会阻断这一过程。因此,使用人工诱变手段或基因工程手段都可实现这一目的。

[答案] (1)谷氨酸脱氢酸 酶活性 (2)诱导 (3)方案一:对谷氨酸棒状杆菌进行诱变处理,利用选择培养基,从中选育出不能合成谷氨酸脱氢酶的菌种。方案二:利用基因工程手段,对控制合成谷氨酸脱氢酶的基因进行改造,使其不能合成谷氨酸脱氢酶。

六 综合能力升级

1. 化能合成细菌将CO 2还原成糖的过程中,需要ATP ,产生ATP 所需的能量来源于以下哪个过程: ( )

A.H 2S →2H + B.2S+2H2O →2SO 42-+4H+

C.N 2+6H2+6e-→2NH 3 D.H 2O →1/2O2+2H+

2. 近年来,随着一些新型抗生素的发明和使用,的确提高了临床消炎效果,但是也造成了一些负面效应。例如,有些长时间,大剂量服用“先锋霉素”的病人,就表现出了肚胀和消化不良现象,而且面黄肌瘦,你认为其主要原因是 ( )

A. 人体消化腺的分泌功能被新型抗生素抑制 B. 人体小肠绒毛的吸收功能被新型抗生素抑制

C. 新型抗生素破坏了人体肠道衍生物平衡体系 D. 新型抗生素改变了食物的化学结构

3. 猪笼草的叶片分为三部分:下部分为绿色的叶片;中部为细长丝状体,遇到它物可卷曲借以攀援;先端为具盖的囊状体,它能够完成成捕食昆虫补充植物生长所需的氮素营养,这说明猪笼草 ( )

A. 是异养生物 B. 既能进行自养生活,又能进行异养生活

C. 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D. 叶绿体在无光的情况下也能进行光合作用

4.如下左图为某高等植物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强,C02吸收速率的变化曲线(假设其他条件均不变且都是植物生长适宜条件) 。在此过程中,能正确反应植物呼吸作用变化曲线是右图中的 ( )

5. 严重缺铁的病人可能会出现 ( )

A. 丙酮酸中毒 B. 尿中毒 C. 乳酸中毒 D.C02中毒

6.某校研究性课题小组研究了黄豆种子萌发过程中鲜重和干重的变化情况。他们将1000粒饱满的黄豆种子分成十组,每100粒为一组,现将100粒子干重与初始干重比较列

试验中黄豆鲜重的变化情况,呼吸强度最弱时的时间及呼吸强度最弱时的主要吸水方式分别是 ( )

A. 增加一减少一增加;24h 后;渗透吸水 B. 先减少后增加;144h 后;渗透吸水

C. 依次增加;开始时;吸胀吸水 D. 增加一减少一增加;开始时;渗透吸水

7. 取适量干重相等的4份种子进行不同的处理:(甲) 风干,(乙) 消毒后浸水萌发, (丙) 浸水后萌发,(丁) 浸水萌发后煮熟冷却、消毒。然后分别放人4个保温瓶中。一段时间后,种子堆内温度最高的是 (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8. 植物叶片从幼到老的整个生命活动过程中 ( )

A. 有机物输出也输入,矿质元素只输入 B. 有机物只输出,矿质元素只输入

C. 有机物只输出,矿质元素输入也输出 D .有机物与矿质元素都既输入,又输出

9. 下列关于叶绿素合成和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 光是叶绿素合成的必要条件

B. 低温抑制叶绿素的合成

C. 矿质元素影响叶绿素的合成

D .提取的叶绿素溶液,给予适宜的温度、光照和C02,可进行光合作用

10. 下图分别表示4种植物叶片上、下表皮的气孔数,其中叶片浮于水面生长的( )

11.将一株植物置于密闭的容器

中,用红外测量仪器进行测量,测量时

间均为1小时,测定的条件和结果如右

表:(单位:mL)

对上述结果仔细分析后回答下列

问题:

(1)在25 ℃ 条件下,若这株植物

在充分光照下 1小时,积累的有机物都是葡萄糖,则1小时积累的葡萄糖 g 。

(2)在25 ℃ 条件下,这株植物在充分光照下 1小时总共制造葡萄糖 g 。

(3)如果1天有10个小时充分光照,其余时间在黑暗下度过,如果光照时的温度为25℃,黑暗时的温度为15 ℃ ,则一昼夜积累葡萄糖 s 。

12.A 、B 两种哺乳动物体重量和年龄都相似,将它们分成等量的2组,每天只消耗100g 大麦种子(含65%淀粉和35%脂肪) ,每克淀粉和脂肪完全氧化分解时产生H 20的量分别是

(1)为维持水分代谢平衡,每天应该给两组动物中的每个动物各提供多少水分?

(2)10天后A 物种健康生活,而B 物种全部死亡(无细菌和病毒感染) ,引起B 死亡的最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3)研究表明物种A 活动强度不如物种B ,产生这种行为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4)为什么等重的脂肪完全氧化分解时产生的水分比糖类多很多?

(5)根据表中数据,计算并推断哪种动物可能是肉食动物?

13.科学家研究了植物光合作用与光照强度之间关系(图甲) 及叶肉细胞中的相对含水量与光照强度之间的关系(图乙) 。请回答分析:

(1) 图甲中的O 点(曲线与横轴交点) 表示 ;b 点(曲线与纵轴交点) 时叶内细胞产生ATP 的细胞器是 ;

(2)能够反应O 点生理过程及量变关系的是图中的;

(3)如果白天光强较强时间为o ,植物能不能正常生长? 为什么? ;

(4)与人参、三七等植物光合作用相对应的是图甲中的曲线;

(5)图乙中表示小麦叶肉细胞的相对含水量与光强之间关系的是曲线——。

14.根据各类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特点和新陈代谢类型,利用选择性培养基和鉴别培养基,结合显微镜检以及菌落特征,可以把混杂在一起的硝化细菌、乳酸菌、酵母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圆褐固氮菌分离开来。

下面是分离筛选的方法步骤,请根据各个步骤的条件,填写空格中的内容。

首先配制一系列不同性质的固体培养基,然后进行灭菌。再将上述微生物的混合液分别接种到各种培养基上进行培养。

(1)用无氮培养基可筛选出 ;

(2)用不含有机碳源的选择培养基可筛选出 ;

(3)用加了较高浓度NaCl 的选择培养基可筛选出 ,或者根据菌落的颜色呈现 色,将其挑取单独培养;

(4)在无氧环境下培养混合菌, 可以生长,加入一定浓度的乳酸,使培养基pH 充分降低,可抑制 微生物的生长,利用菌落特征,结合显微镜检,选取生长优势菌落,即可分离出 。

15.老张家附近有一片丛林和几家工厂。下图a 依次表示一天内丛林的水分得失,图b 表示 C02的吸收和释放,图c 表示附近大气污染物浓度的变化情况。如果老张居住的环境情况与图中的相似,请依图回答问题:(S代表面积)

(1)在图a 中,S A 所代表的生物学含义是 ,S B 所代表的生物学含义是 ,若S B -S A >0,则多余水分的去向可能是 ,若S B -S A

(2)在图b 中S m 所代表的生物学含义是 ,在0—24h 内,植物体内积累有机物最多的点是 ,在一天内植物的净光含量等于,植物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强度相等的点是 ;

(3)若S B —S A >0,且S m —S M —S N >0,对于这一片丛林来说,所表现出的现象为;

(4)老张有清晨在树丛中跑步的习惯,后来他便更改了跑步的时间。从环境因素考虑,你认为原因是什么?

[综合能力升级参考答案]

1.B 2.C 3.B 4.A 5.C 6.C 7.C 8.D 9.D 10.C

11. 这是一道以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为主线的学科内综合题。

在黑暗中植物只进行呼吸,

减少的O 2用于呼吸。而充分光照下,增加的氧气是光合作用的产物,包括呼吸作用所消耗的氧气。光合作用制造的葡萄糖=葡萄糖的积累量+呼吸作用的消耗量。(1)根据相关数据,由光合作用方程式计算可得出每小时积累的葡萄糖是0.06g (2)据分析可知制造葡萄糖时所产生的O 2是67.2mL ,可求得2小时制造的葡萄糖是0.09g (3)据题意,10小时光照,积累葡萄糖量0.06×10=0.6g,其余共积累葡萄糖0.18g (4)根据题意知,积累葡萄糖量=0.06×10-0.015(15℃时每小时消耗O 2 11.2mL,消耗葡萄糖量) ×14=0.39g

答案: (1)0.06 (2)0.09 (3)0.18 (4)0.39

12.(1)A.(15+5+55)-(65×O.55+35×1.05)=2.5g B.(30+15+75)-(65×0.55+35×1.05)=47.5g

(2)脱水或实验条件下水分供应不足 (3)物种A 运动减少,出汗减少,散热减少,有利节水 (4)与糖类相比,脂肪氢的相对含量高,有氧呼吸时脱氢后的第三阶段产生的水就多

(5)A、B 通过尿液排除的尿素的相对量分别为:3500×15=52500和2000×30=60000,由于B 排除的尿素量多,故B 可能为肉食动物。

13.(1)在此光强下,植物的呼吸作用强度与光合作用强度相等(C02吸收量与释放量相等) 线粒体 (2)A(线粒体释放的C02刚满足叶绿体光合作用的需要) (3)不能 光强为a 时,光合作用形成的有机物和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相等,但晚上只进行呼吸作用。因此,从全天看,消耗大于积累,植物不能正常生长 (4)Ⅲ(喜阴植物在光强较强时,光合作用强度即达到最大值) (5)1(光合作用强度对叶肉细胞的含水量不会产生过大的影响,不足1%的水分参与光合作用)

14.(1)圆褐固氮菌(可自主氮,用缺氮培养基培养) (2)硝化细菌(自养需氧型,不能利用有机碳) (3)金黄色葡萄球菌 金黄(金黄色的葡萄球菌的菌落呈金黄色) (4)乳酸菌和酵母菌 酵母菌 乳酸菌(乳酸菌是厌氧型生物,酵母菌在缺氧的环境下进行发酵,产生酒精)

15.(1)植物在7时—15时之间的净失水量 植物在7时—15时之间的净吸水量 用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等于 新陈代谢活动偏高 (2)植物在6时—18时间的净光合量 E S m -S M -S N

C.E (3)这一片丛林长势良好 (4)傍晚时,森林里的氧气浓度最高、二氧化碳的浓度最低,大气中的污染物浓度最低,此时有利于锻炼身体。

代谢、微生物与发酵工程

一 专题知识平台

二 高考热点聚焦

新陈代谢作为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既涉及生物体上众多的结构,又以各项生理活动互相联系的形式而展开,为历年高考必考内容。命题一般围绕两个方面的内容展开。其一是绿色植物的新陈代谢,多以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关系为例,考查两项生理作用的过程、产物、影响因素及彼此的制约关系,通过实验数据、图表及条件变化,考查学生分析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其二是动物的新陈代谢,以及对酶的性质、条件变化为考查点的出题方式,且以综合实验题居多,并有从定性分析到定量分析计算各生理作用产物的趋向。

这部分内容从高考的总体趋势上说,加大了分析难度,并注重了实验推理特点的考查,

以实验数据、图表等形式综合考察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分析说明能力以及图文转化等多项能力。

三 重难点知识整合

(一)把握绿色植物新陈代谢的内在联系

1. 水分代谢为光合作用提供反应物和反应介质,充分吸水能维持植物枝叶充分伸展,以利接受更多的光照。水分代谢与矿质代谢相对独立,前者为后者提供良好的溶剂有助离子的运输,而后者可能通过改变浓度差而影响水分的代谢等。

2. 水分代谢为呼吸作用提供反应物和反应介质;呼吸作用通过维持细胞的活性而影响水分代谢的总体强度,还可以影响矿质代谢而间接作用于水分代谢。

3. 矿质代谢为光合作用提供必需的N 、P 、Mg 等矿质元素,光合作用又为矿质代谢提供需要的有机物等条件。光合作用为呼吸作用提供O 2、有机物和能量,而呼吸作用又为光合作用提供C02等原料及C 3、C 5,等可能的中间产物。

(二)要掌握能量代谢中各能源物质之间的关系和人体内的三大供能系统

1. 生物体的根本(最终) 能源是太阳能;三大能源物质是糖类、脂肪、蛋白质;主要供能物质是糖类;主要的储能物质是脂肪;主要的高能物质有ATP 、磷酸肌酸;直接能源物质是ATP 。这些能源物质的关系可概括为右图:

2.ATP 是直接的供能物质,人体内ATP 的再生途径如下图所示:

①在 100米赛跑时,由ATP —

Pi 肌酸供能系统供能,维持时间约为20—25秒;

②在400米—800米跑时,Pi 肌酸供能不够,但有

氧呼吸尚未达到峰值,主要靠无氧呼吸供能;

③在马拉松长跑过程中,由无氧呼吸产生了大量乳

酸,内环境pH 下降,无氧呼吸减弱,但前两个供能系

统供能时产生了大量的ADP 和消耗掉[H]后形成的

NADP +,对有氧呼吸具有强烈的促进作用,使得有氧呼

吸速率提高,产生大量的ATP 。

(三)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角度分析物质循环和

能量流动

在光照时,通过气体代谢特点或有机物积累,计算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相对强度,“比“ → ”含量多。

(1)物质循环

(五)学会从反应的实质上确定微生物的代谢类型

1.确定代谢类型的标准

2.分类说明

I 类:红螺菌的同化反应式

2(CH3) 2CHOH+CO2 2CH 3COCH 3+[CH2O]+H2O

从上述反应式分析红螺菌光合作用绿色植物的异同点:

相同点:( 1)所需能源均为光能;(2)所需碳源是C02中的碳,可确定为自养型。 不同点:( 1)它能利用有机物中的碳源,可确定为异养型;(2)供

H 体不是 H 20 ,而是 ( CH 3)CHOH ,所以产物中无 O 2 ,因此异化作用为厌养。

Ⅱ类;硝化细菌的同化作用过程 从反应式可以看出硝化细菌所需能源为氧化无机物的化学能,不是光能,其余的与绿色植物相似,故代谢类型为化能自养型。

Ⅲ类:绿硫细菌同化作用过程

2H 2S+C02 (CH20)+2S+O2↑

从反应式可推知绿硫细菌所需能源为光能 (近红外光) 主要的供氢气体不是 H 20 ,而是 H 2S ,所以产物中无 O 2 ,故其代谢类型为光能自养型。

可见红螺菌是一种从光能异养型向光能自养型进化的过渡类型,除此以外氢细菌为兼性

自养型;酵母菌为兼性厌氧型,均为过渡类型。

值得一提的是: 地球上确实存在自养厌氧型生物,如红硫细菌科的细菌,它们的细胞不存在叶绿体,但具有载色体,类似叶绿体中的类囊体,含有细菌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在光下这类细菌利用硫化氢等作还原剂,把C02 还原为有机物,属自养型生物;但这类细菌只进行无氧呼吸,因此属于厌氧型生物。

(六) 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及其与人体健康之间的关系

1.细胞中各种物质代谢的相互关系

(1)分解代谢的全过程:①首先大分子降解为组成它们的单体分子,如多糖降解为葡萄糖或五碳糖;脂肪降解为甘油和脂肪酸;蛋白质降解为氨基酸;②第二阶段的多种分子转化成较少种类的更小分子;③第三阶段通过共同的代谢途径最后氧化成CO 2和H 2O 。

(2)合成代谢的全过程,与分解代谢正好相反,以蛋白质为例:①最简单的前身小分子;②由前身小分子转化成氨基酸;③氨基酸合成肽链。(3)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的关系:两种代谢的“生返”过程看似基本一样,但两个过程所需的酶常有差别;同一物质合成和分解的途径,各有通道,避免干扰。

2.肝门脉系统与血糖的调节

(1)进入肝脏的两条血管

肝动脉:给肝脏供应 O 2

肝门静脉:将小肠送出的含营养和 CO 2高的血液送人肝脏

(2)肝脏:

葡萄糖 肝糖

(3)肝静脉:将肝脏流出的静脉血送人大静脉,流回心脏

低血糖:脑细胞对低血糖特别敏感,血糖浓度过低是致命的

血脂:血浆中所含的脂类统称为血脂

肝脏中脂肪堆积 →脂肪肝→肝硬化

人体每天都必须摄人足量的蛋白质

(七)微生物与发酵工程

1.微生物的能源

微生物分为自养型微生物和异养型微生物。对于自养型微生物,它的能源是光或无机化合物,比如硝化细菌是以 NH 3的氧化来获得自身所需要的能量。对于异养型微生物,有的能源可以来自碳源(含碳有机物) 、有的能源可以来自氮源(含有氮和碳的有机物) ,总之是来自含碳有机物。含有C 、H 、O 、N 的化合物,可以提供碳源、氮源,但却不一定能提供能源。比如 NH 4HCO 3,它能给自养型微生物提供氮源和碳源,能给异养型微生物提供氮源和无机盐。

2.生物的营养

营养是指生物摄取、利用营养物质的过程。营养物质是指维持机体生命活动,保证发育、生殖所需的外源物质。在人及动物,营养物质包括水、无机盐、糖类、脂类、蛋白质、维生素六类;在植物,营养物质包括矿质元素、水、CO 2等三类;在微生物,则有水、无机盐、碳源、氮源、生长因子五类。

微生物所需的无机盐与植物所需的矿质元素有差别。比如 NH 3,在微生物是氮源,在植物是矿质元素。Ca 2+对植物是矿质元素,对异养型微生物是无机盐,对自养型微生物可以是碳源。人及动物所需的无机盐中,没有氮,他们所需要的氮来自蛋白质等。

维生素是人需要的微量有机物,生长因子是微生物需要的微量有机物。维生素在人体内

是维持新陈代谢和某些生理功能的必不可少的物质,大多是酶的组成部分。生长因子在微生物也是酶的组成成分,如氨基酸和维生素;有些还是核酸的组成部分,如碱基。

3.选择培养基

选择培养基的含义是:在培养基中加入某种化学物质,以抑制不需要的微生物的生长,促进需要的微生物的生长。目的是从众多微生物中分离所需微生物。在培养基中加入某种化学物质可以做到这一点,如加入青霉素可以分离出酵母菌和霉菌。加入高浓度的食盐可得到金黄色葡萄球菌。这里的加入是在培养基的营养成分的基础上加入的。

培养基中营养成分的改变也可达到分离微生物的目的。如培养基中缺乏氮源时,可以分离氮微生物,因为非固氮微生物不能在此培养基上生存。当培养基的某种营养成分为特定化学成分时,也具有分离效果。如石油是惟一碳源时,可以抑制不能利用石油的微生物的生长,使能够利用石油的微生物生存,达到分离能消除石油污染的微生物的目的。

四 专题高考考向预测和策略

(一)本专题知识在高考中的命题趋势

本专题知识描述的是生命的最基本特征——新陈代谢,而新陈代谢是生物体进行各种生命活动的基础,高中生物整本书主要介绍的是生物的七个基本特征,所以这一专题的学习将为高中生物其他部分的学习奠定基础。由于它的基础地位,决定了本专题的重要性,它历来是各类考试的重点和难点。

1.从考点内容看:

本专题知识涉及植物代谢 (水分代谢、矿质代谢、光合作用、呼吸作用) ,动物代谢(物质代谢、能量代谢) ,每个知识点都极其重要。

本专题采分点也特别多,其中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糖类、脂肪、蛋白质三大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代谢的全过程是常考的内容。本章知识涉及相当多的初中知识,诸如呼吸、消化、循环、排泄四大系统,激素调节、酵母菌、乳酸菌等,与高中生物中许多章节的知识,如前面的叶绿体、线粒体、细胞质基质、细胞的分裂,后面的环境保护、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等知识相联系,也与物理、化学知识诸如能源、做功、同位素标记、化学中的摩尔计算等知识联系。

2.从考查能力要求看:

重视能力和素质的考查是新一轮高考改革的一个特点:

(1)它要求学生能解释和说明所学自然科学基本知识的含义,并能运用适当的形式(如文字、图或表) 进行表达。本专题内容重要概念多,如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消化、吸收、代谢、同化作用、异化作用、外呼吸、内呼吸、交换吸附、自养型、异养型、需氧型、厌氧型、兼性厌氧型生物、脱氨基作用、转氨基作用等重要概念,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三大营养物质代谢等图解,内环境中的成分、三大营养物质之间的关系图解,都要求学生重点掌握。

(2)要求学生能掌握《考试说明》中规定的实验,并能够根据要求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高中生物教材中的实验中,本专题有四个实验,当然有关实验方面的考查也将以本专题为主。

(3)要求学生读懂自然科学有关这方面的资料,看懂图表所包含的信息,并能从中找出规律。本章知识涉及酶、ATP 、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水分代谢、矿质代谢等诸多重要内容,资料、图表相当多,要能认清所涉及的相关知识的本质,读懂资料信息中与本章相关的内容。

(4)要求学生在理解知识的基础上,应用这些知识去指导自然科学的研究、社会的生产和人类的生活,必须懂得自然科学知识的实用性和社会价值。

本章内容可与实际应用相联系的知识较多,如水分代谢与灌溉、矿质代谢与施肥、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与大棚作物及农作物产量的提高等。

3.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看:

本专题知识内容在各类试卷中的权重均在 20%以上,且图表题和应用型题将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等知识与其他学科、环保、能源等热点问题结合的题,实验的完成与设计题等呈上升趋势。

4. 本专题的考向预测

(1)酶与代谢的关系

(2)设计或分析实验;验证酶的特性及温度、pH 对酶活性的影响

(3)ATP 与代谢的关系

(4)ATP 再生的能量来源

(5)光反应、暗反应中物质变化、能量变化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和发生部位

(6)某些因素对光合作用中细胞内物质(如G 、Q 、G) ,变化以及光合效率的影响

(7)用同位素示踪法研究光合作用过程中不同元素的去向及来源的实验设计原理

(8)植物细胞渗透吸水原理的分析以及渗透现象的判别

(9)矿质元素的吸收和呼吸作用的关系以及温度、02、载体种类及数量对矿质元素吸收的影响。

(10)矿质元素选择吸收性对土壤溶液pH 的影响以及多合理施肥的指导

(11)矿质元素在植物体内的存在以及缺乏症,首发部位的判断分析

(12)三大营养物质的相互转化

(13)体内三大营养物质的来源及去路

(14)高等动物内环境的组成及其稳态的形成和意义

(15)有氧呼吸、无氧呼吸的过程以及能量利用率

(16)呼吸作用原理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17)光合作用、呼吸作用以及两者综合的有关计算

(18)生物新陈代谢类型的特点及判断

(19)微生物的营养、代谢、生长

(20)发酵工程的原理及应用

(二)本专题知识的应试对策

由于本专题考点内容多、分数比例大、能力要求高、联系实际广,做好本章试题,在各类考试中至关重要。

1.应全面复习本专题知识,并将知识系统化、网络化,使本专题的各知识点牢牢地刻在大脑的沟回里。

2.找出与相关章节、相关学科、初中生理交叉的知识点,经过大脑的过滤、梳理,使相关的知识心中有数,不打无准备之仗。

3.关注本专题内容与现实生活和科学发展相联系的知识点,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弄清相关的生物学原理。

4.要搞清书中的四个实验,包括实验原理、方法步骤、材料器具、实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情况、实验结果,还要注意与初中生理、理化等自然学科共用的实验器具、科学探究方法的联系,并学会独立设计相关实验。

5.进行必要的有针对性的训练,把各种题型,特别是对图表分析题、材料题、实验设计题要多练习,并找出其要点。通过训练活跃自己的思维、提高审题的水平、增强对综合考试的适应。

五 典例精析

[例1] 实验证明矿质元素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光合作用。下图所示水稻叶片氮、磷含量与光合作用速率的关系。请据下图回答:

(1)分析上图,水稻叶片的氮、磷含量与光合作用速率之间有何关系 ?

(2)请根据光合作用过程和原理分析氮、磷两种元素是如何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 ?

[解析] 本题是一道研究性实践应用型题目,突出知识的灵活运用,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和学以致用。

[答案](1)在一定的范围内,氮、磷含量越多,光合作用的速度越快;(2)①缺磷会影响 ATP 的合成 (影响光合作用的能量传递 ) ,从而影响光合作用的速率;②缺氮影响酶的合成,酶的缺乏会影响光合作用的速率;③适量的氮可使植物枝叶繁茂,光合作用进行得旺盛。

[总结] (1)明确实验是依据假设在人为控制条件下,对实验变量 (或实验因子 ) 的变化和结果,进行捕获解释的科学方法。

(2)注意对光合作用密切相关的矿质元素的种类、生理作用和相关图表的识别与分析。

(3)主动应对高考的策略是:夯实基础知识,了解研究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明确矿质代谢在植物代谢、生物界乃至控个自然界的作用,明确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方向并适当加强能力倾向性练习训练。

[例2] 运动员在进行不同项目运动时,机体供能方式不同。对这三种运动项目的机体总需氧量,实际摄人氧量和血液中乳酸增加量进行测定,结果如下:

( )

A. 有氧呼吸,无氧呼吸,磷酸肌酸分解 B. 无氧呼吸,有氧呼吸,磷酸肌酸分解

C. 有氧呼吸,无氧呼吸,无氧呼吸 D. 有氧呼吸,磷酸肌酸分解,无氧呼吸

[解析] 据图表资料;逐个分析三种运动项目的总需氧量,实际摄入氧量和血液中乳酸增加量三者之间的关系,通过对信息的提取、分析和推理,在原有的基础上作出判断。

[答案] A

[总结] (1)本题考查有氧呼吸、无氧呼吸以及磷酸肌酸水解三种方式形成ATP 。要理解ATP 是能量代谢的“通货”。(2)马拉松跑总需氧量与实际摄人氧量差值相对较小,血液中乳酸略有增加,其主要供能方式为有氧呼吸;400米跑两者的差值较大且血液中乳酸量显著增加,可推知主要供能方式为无氧呼吸;100m 跑机体未摄人氧,且乳酸又未增加,说明机体未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其供能只靠磷酸肌酸水解。

[例3] 如下图所示是某种类型的生物代谢过程中的某种生理

活动。请据图回答:

(1)该生理活动被称为 。

(2)进行该生理活动的生物其同化作用代谢类型是

型,其在生态系统的成分应被划为 。

(3)该生理活动主要在该生物的 细胞的 (细胞器) 中进行。

(4)图中字母A 、B 、C 各代表的物质是A 、B 、C 。

(5)图中的I 称 ,包括① 和 ;Ⅱ称 ,包括②和③。

(6)在I 中,能量的变化是 ;在Ⅱ中能量的变化是 。

(7)在正常的生理状态(如温度、pH) 下,进行该生理活动的细胞器中,如果A 和B 的含量甚微,说明该生理活动的 阶段受阻,很可能是因为 ;如果ADP 和NADP +的含量甚微,说明该生理活动的 阶段受阻,很可能是因为 。

[解析] 不难看出这是在叶肉细胞中叶绿体内进行光合作用的图解,绿色植物是自养型生物,在生态系统中是主要的生产者;图中 A 、B 、C 分别代表ATP 、NADPH 和(H2O) ,①、②、③分别代表水的光解,C02的固定和光合作用在叶绿体内复杂的物质变化和能量转化过程,从物质方面看,包括水在光下的分解并释放出氧气,CO 2的固定和还原及糖类等有机物的形成;从能量方面看,光能在类囊体膜上先转换成电能并由电能转换成活跃的化学能,活跃的化学能再在叶绿体的基质中转换成稳定的化学能,前两次转换属于光反应阶段,第三次转换属于暗反应阶段;光合作用受温度、光照强度和C02浓度的影响,如果ATP 和NADPH 含量甚微,说明光反应受阻,很可能是光照不足或无光照,如果ADP 和NADP +含量甚微,显然是C02供应不足或C02供应停止。

[答案] (1)光合作用 (2)自养 生产者 (3)叶肉 叶绿体 (4) ATP NADPH (CH2O) (5)光反应 水的光解 光能的利用(或光合磷酸化) 暗反应 CO 2的固定

CO 2(或C 3) 的还原 (6)光能→ 电能 → 活跃的化学能 活跃的化学能→ 稳定的化学能 (7)光反应 光照不足或无光照 暗反应 C02供应不足或供应停止

[总结] (1)光合作用产生的ATP 和NADPH([H])都含有

活跃的化学能。(2)光合作用过程中能量的吸收、转换是

复杂的过程;叶绿素a 和叶绿素b 、胡萝卜素及叶黄素

都吸收光能和传递光能,只有少数的叶绿素a 能利用光

能。 (3)在光照条件下大部分色素将吸收的光能传递给少

数处于特殊状态下的叶绿素,使这些叶绿素被激发而产

生高能电子,高能电子在传递过程中将能量(电能) 释放出

来,被ATP 和NADPH 所吸收或暂时贮存,既光能→ 电能→ 活跃的化学能,失去电子的叶绿素 a 又从水中夺得电子而恢复正常状态,水分却被分解为单质氧原子和氢离子。(4)叶绿素a 在阳光下不断丢失电子和获得电子而形成高能电子流,使光能转换电能,高能电子在类囊体膜上传递过程中逐步释放能量,一部分用于合成ATP ,最后NADP +夺得电子获得一部分能量并与H +结合形成NADPH([H])。

[例4] 根据光合作用原理,在下面的坐标系中绘出华北平原的玉米在 7月下旬某天某段时间内,在天气晴朗条件下的光合作用效率曲线(能体现大意即可) 。

[解析] 本题综合考查学生对影响光合速率因子的掌握情况。

(1)在我国北方7月下旬的一天之内,上午10点左右,光照充

足,气温适宜,此时叶片气孔几乎全部开放,吸收C02,因此光合

作用效率高,强度大,达到最高点,并保持相对稳定状态。 (2)到

了中午12时左右,光照过强,气温过高,蒸腾作用过盛,则部分

气孔关闭,C02的吸收量逐步减少,故有机物的合成效率逐渐降低,

光合速率达到低谷。 (3)下午15点左右,光照逐渐减弱,气温开始

缓慢下降,气孔张开,吸收CO 2,合成有机物逐渐增多,光合作用

再次达到峰值。 (4)此后光照强度减弱,光反应效率低,有机物合成速率减慢。

[答案] 略

[总结] 解此题的关键点是:(1)光照强度为0时,只进行呼吸作用,此时吸收C02量表明此时的呼吸强度;随着光照的增强,进而达到光补偿点(光合作用强度=呼吸强度) 随光照强度不断增强,光合强度不断加强,最终达到光饱和点。(2)H20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在一定范围内H z O 越多,光合速率快,最终达到饱和。(3)温度影响酶的活性,植物一般在10—35℃范围内正常地进行光合作用,超过35℃后光合酶的活性下降,直至失活。(4)温度影响蒸腾,失水过多,导致气孔关闭,影响CO 2供应。

[例5] 1977年,科学家在深海中的火山口周围发现热泉喷出的海水温度超过300℃ ,并且富含硫化氢和硫酸盐。令人惊奇的是,在这样的海水里,竟发现大量的硫细菌。这些细菌通过氧化硫化物和还原二氧化碳来制造有机物,在热泉口周围还发现多种脊椎动物,如大海合蟹和管水母,没有口也没有消化道的管居环节动物等。近 20年来人们不断在深海发现这样的热泉生态系统。有些科学家认为热泉与地球上早期生命所处的环境类似。 请根据以上材料回答:

(1)上述硫细菌的新陈代谢类型是 。

(2)与一般生态系统相比,深海热泉生态系统有何特殊之处?

(3)研究深海热泉生态系统有何意义?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灵活运用知识联系实际的能力;分析新情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科内跨章节知识综合能力。 (1)将深海热泉生态系统与常见生态系统的环境特点相比较,可知该系统无光照、高温、高压。(2)硫细菌是通过氧化硫化物和还原二氧化碳来制造有机物,因此它应属于化能自养需氧型生物。(3)有关研究深海热泉生态系统意义的问题是相对开放的。要仔细研究材料中的提示,抓住关键点进行分析。

[答案] (1)化能自养需氧型 (2)能源是化学能,不是太阳能,生产者是化能自养细菌不是绿色植物,无机环境是高温、高压、无光环境,不是常温常压有光环境。(3)丰富人们对生物适应性和多样性的认识;对研究生物抗高温、高压的机理有重要价值;对研究生命的起源和生命的进化有一定意义。

[总结] (1)要关注热点问题,思维要活跃,有发散性,进行综合表达的练习。(2)解题时要弄清确定生物代谢类型的标准,根据该生物所需能源和碳源,确定同化类型。根据供氢体是否是水,在代谢过程中是否需要氧气,确定异化类型。(3)善于比较,找出深海热泉生态系统与常见生态系统环境特点的差异。(4)善于抓住所供材料的关键点,从生物的特殊性,生物进化,认识生物的多样性等方面探明其重要意义。(5)弄清微生物典型代谢类型:蓝藻——光能自养需氧型;酵母菌——化能异养兼性厌氧型;乳酸菌——化能异养厌氧型;肺炎双球菌——化能异养需氧型。

[例6] 右表是某微生物培养基成分,请据此回答:

(1)右表培养基可培养的微生物类型是 。 (2)若不慎将过量NaCl 加入培养基中。如不想浪费此培养基,可再加入 ,用于培养 。 (3)若除去成分②,加人(CH2O) ,该培养基可用于培养 。 (4)表中营养成分共有 类。 (5)不论何种培养基,在各种成分都溶化后分装前,要进行的是 。 (6)右表中各成分重量确定的原则是 。

(7)若右表培养基用于菌种鉴定,应该增加的成分是 。

[解析] 对于一个培养基,它能培养何种微生物,要看它的化学成分。当然这只适用于

合成培养基,如果是一个天然培养基就不能从培养基的成分上区分出它是培养何种微生物的。分析化学成分要从营养物质的类型出发。右表中的营养物质有水、无机盐、氮源三类,缺乏碳源和生长因子。对于生长因子,有的微生物是不需要的,但没有微生物是不需要碳源的。该培养基中没有碳源,说明培养的微生物是从空气中获得碳源的,即可培养的微生物就是自养型生物了。该培养基中加入了过量 NaCl ,就可以成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的鉴别培养基,但金黄色葡萄球菌是异养型微生物,这个培养基就还需要加入有机碳源。该培养基若加入(CH2O) ,培养基中就有了碳源,但除去成分②,却使培养基中没有了氮源,这时就只能用于培养固氮微生物了。对于菌种鉴定,往往用的是固体培养基,而表中没有凝固剂,需要加入常见的凝固剂——琼脂。

[答案](1)自养型生物 (2)含碳有机物 金黄色葡萄球菌 (3)固氮微生物 (4)3 (5)调整pH (6)依微生物的生长需要确定 (7)琼脂(或凝固剂)

[例7] 根据右图回答问题;

(1)当终产物合成过量时,往往会导致合成途径中断,原因是谷氨酸抑

制了 的活性,这属于的调节。

(2)假设B 酶只有在细胞内出现某种中间产物后才能合成,则B 酶是

一种 酶。

(3)假设人们想利用葡萄糖、谷氨酸棒状杆菌生产α-酮戊二酸,请你

利用现有知识,设计一个大量积累α-酮戊二酸的方案。

[解析] 要解答 (1)、(2)题首先要明确微生物代谢的调节包括两种方式,酶合成的调节和酶活性的调节,这两种调节方式同时存在,密切配合,协调起作用。其次,要明确各种调节方式的内涵。酶合成的调节是指只有在环境中存在某种物质的情况下,才能合成特定诱导酶的调节方式,酶活性的调节是由于代谢过程中产生的物质与酶结合,致使酶的结构变化(此变化可逆) 从而改变了酶活性的调节方式。由此可见,谷氨酸抑制了谷氨酸脱氢酶的活性,属于酶活性的调节。而B 酶只有在细胞内出现某种中间产物后才能合成,则属于酶合成的调节,B 酶是一种诱导酶。(3)根据谷氨酸棒状杆菌生产谷氨酸的代谢途径可知,要想积累α- 酮戊二酸,必需阻断α- 酮戊二酸变成谷氨酸的过程,怎样才能阻断谷氨酸的合成呢? 谷氨酸脱氢酶是其过程中的关键一环,根据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的原理改变控制谷氨酸脱氢酶合成的基因结构,就会阻断这一过程。因此,使用人工诱变手段或基因工程手段都可实现这一目的。

[答案] (1)谷氨酸脱氢酸 酶活性 (2)诱导 (3)方案一:对谷氨酸棒状杆菌进行诱变处理,利用选择培养基,从中选育出不能合成谷氨酸脱氢酶的菌种。方案二:利用基因工程手段,对控制合成谷氨酸脱氢酶的基因进行改造,使其不能合成谷氨酸脱氢酶。

六 综合能力升级

1. 化能合成细菌将CO 2还原成糖的过程中,需要ATP ,产生ATP 所需的能量来源于以下哪个过程: ( )

A.H 2S →2H + B.2S+2H2O →2SO 42-+4H+

C.N 2+6H2+6e-→2NH 3 D.H 2O →1/2O2+2H+

2. 近年来,随着一些新型抗生素的发明和使用,的确提高了临床消炎效果,但是也造成了一些负面效应。例如,有些长时间,大剂量服用“先锋霉素”的病人,就表现出了肚胀和消化不良现象,而且面黄肌瘦,你认为其主要原因是 ( )

A. 人体消化腺的分泌功能被新型抗生素抑制 B. 人体小肠绒毛的吸收功能被新型抗生素抑制

C. 新型抗生素破坏了人体肠道衍生物平衡体系 D. 新型抗生素改变了食物的化学结构

3. 猪笼草的叶片分为三部分:下部分为绿色的叶片;中部为细长丝状体,遇到它物可卷曲借以攀援;先端为具盖的囊状体,它能够完成成捕食昆虫补充植物生长所需的氮素营养,这说明猪笼草 ( )

A. 是异养生物 B. 既能进行自养生活,又能进行异养生活

C. 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D. 叶绿体在无光的情况下也能进行光合作用

4.如下左图为某高等植物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强,C02吸收速率的变化曲线(假设其他条件均不变且都是植物生长适宜条件) 。在此过程中,能正确反应植物呼吸作用变化曲线是右图中的 ( )

5. 严重缺铁的病人可能会出现 ( )

A. 丙酮酸中毒 B. 尿中毒 C. 乳酸中毒 D.C02中毒

6.某校研究性课题小组研究了黄豆种子萌发过程中鲜重和干重的变化情况。他们将1000粒饱满的黄豆种子分成十组,每100粒为一组,现将100粒子干重与初始干重比较列

试验中黄豆鲜重的变化情况,呼吸强度最弱时的时间及呼吸强度最弱时的主要吸水方式分别是 ( )

A. 增加一减少一增加;24h 后;渗透吸水 B. 先减少后增加;144h 后;渗透吸水

C. 依次增加;开始时;吸胀吸水 D. 增加一减少一增加;开始时;渗透吸水

7. 取适量干重相等的4份种子进行不同的处理:(甲) 风干,(乙) 消毒后浸水萌发, (丙) 浸水后萌发,(丁) 浸水萌发后煮熟冷却、消毒。然后分别放人4个保温瓶中。一段时间后,种子堆内温度最高的是 (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8. 植物叶片从幼到老的整个生命活动过程中 ( )

A. 有机物输出也输入,矿质元素只输入 B. 有机物只输出,矿质元素只输入

C. 有机物只输出,矿质元素输入也输出 D .有机物与矿质元素都既输入,又输出

9. 下列关于叶绿素合成和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 光是叶绿素合成的必要条件

B. 低温抑制叶绿素的合成

C. 矿质元素影响叶绿素的合成

D .提取的叶绿素溶液,给予适宜的温度、光照和C02,可进行光合作用

10. 下图分别表示4种植物叶片上、下表皮的气孔数,其中叶片浮于水面生长的( )

11.将一株植物置于密闭的容器

中,用红外测量仪器进行测量,测量时

间均为1小时,测定的条件和结果如右

表:(单位:mL)

对上述结果仔细分析后回答下列

问题:

(1)在25 ℃ 条件下,若这株植物

在充分光照下 1小时,积累的有机物都是葡萄糖,则1小时积累的葡萄糖 g 。

(2)在25 ℃ 条件下,这株植物在充分光照下 1小时总共制造葡萄糖 g 。

(3)如果1天有10个小时充分光照,其余时间在黑暗下度过,如果光照时的温度为25℃,黑暗时的温度为15 ℃ ,则一昼夜积累葡萄糖 s 。

12.A 、B 两种哺乳动物体重量和年龄都相似,将它们分成等量的2组,每天只消耗100g 大麦种子(含65%淀粉和35%脂肪) ,每克淀粉和脂肪完全氧化分解时产生H 20的量分别是

(1)为维持水分代谢平衡,每天应该给两组动物中的每个动物各提供多少水分?

(2)10天后A 物种健康生活,而B 物种全部死亡(无细菌和病毒感染) ,引起B 死亡的最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3)研究表明物种A 活动强度不如物种B ,产生这种行为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4)为什么等重的脂肪完全氧化分解时产生的水分比糖类多很多?

(5)根据表中数据,计算并推断哪种动物可能是肉食动物?

13.科学家研究了植物光合作用与光照强度之间关系(图甲) 及叶肉细胞中的相对含水量与光照强度之间的关系(图乙) 。请回答分析:

(1) 图甲中的O 点(曲线与横轴交点) 表示 ;b 点(曲线与纵轴交点) 时叶内细胞产生ATP 的细胞器是 ;

(2)能够反应O 点生理过程及量变关系的是图中的;

(3)如果白天光强较强时间为o ,植物能不能正常生长? 为什么? ;

(4)与人参、三七等植物光合作用相对应的是图甲中的曲线;

(5)图乙中表示小麦叶肉细胞的相对含水量与光强之间关系的是曲线——。

14.根据各类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特点和新陈代谢类型,利用选择性培养基和鉴别培养基,结合显微镜检以及菌落特征,可以把混杂在一起的硝化细菌、乳酸菌、酵母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圆褐固氮菌分离开来。

下面是分离筛选的方法步骤,请根据各个步骤的条件,填写空格中的内容。

首先配制一系列不同性质的固体培养基,然后进行灭菌。再将上述微生物的混合液分别接种到各种培养基上进行培养。

(1)用无氮培养基可筛选出 ;

(2)用不含有机碳源的选择培养基可筛选出 ;

(3)用加了较高浓度NaCl 的选择培养基可筛选出 ,或者根据菌落的颜色呈现 色,将其挑取单独培养;

(4)在无氧环境下培养混合菌, 可以生长,加入一定浓度的乳酸,使培养基pH 充分降低,可抑制 微生物的生长,利用菌落特征,结合显微镜检,选取生长优势菌落,即可分离出 。

15.老张家附近有一片丛林和几家工厂。下图a 依次表示一天内丛林的水分得失,图b 表示 C02的吸收和释放,图c 表示附近大气污染物浓度的变化情况。如果老张居住的环境情况与图中的相似,请依图回答问题:(S代表面积)

(1)在图a 中,S A 所代表的生物学含义是 ,S B 所代表的生物学含义是 ,若S B -S A >0,则多余水分的去向可能是 ,若S B -S A

(2)在图b 中S m 所代表的生物学含义是 ,在0—24h 内,植物体内积累有机物最多的点是 ,在一天内植物的净光含量等于,植物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强度相等的点是 ;

(3)若S B —S A >0,且S m —S M —S N >0,对于这一片丛林来说,所表现出的现象为;

(4)老张有清晨在树丛中跑步的习惯,后来他便更改了跑步的时间。从环境因素考虑,你认为原因是什么?

[综合能力升级参考答案]

1.B 2.C 3.B 4.A 5.C 6.C 7.C 8.D 9.D 10.C

11. 这是一道以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为主线的学科内综合题。

在黑暗中植物只进行呼吸,

减少的O 2用于呼吸。而充分光照下,增加的氧气是光合作用的产物,包括呼吸作用所消耗的氧气。光合作用制造的葡萄糖=葡萄糖的积累量+呼吸作用的消耗量。(1)根据相关数据,由光合作用方程式计算可得出每小时积累的葡萄糖是0.06g (2)据分析可知制造葡萄糖时所产生的O 2是67.2mL ,可求得2小时制造的葡萄糖是0.09g (3)据题意,10小时光照,积累葡萄糖量0.06×10=0.6g,其余共积累葡萄糖0.18g (4)根据题意知,积累葡萄糖量=0.06×10-0.015(15℃时每小时消耗O 2 11.2mL,消耗葡萄糖量) ×14=0.39g

答案: (1)0.06 (2)0.09 (3)0.18 (4)0.39

12.(1)A.(15+5+55)-(65×O.55+35×1.05)=2.5g B.(30+15+75)-(65×0.55+35×1.05)=47.5g

(2)脱水或实验条件下水分供应不足 (3)物种A 运动减少,出汗减少,散热减少,有利节水 (4)与糖类相比,脂肪氢的相对含量高,有氧呼吸时脱氢后的第三阶段产生的水就多

(5)A、B 通过尿液排除的尿素的相对量分别为:3500×15=52500和2000×30=60000,由于B 排除的尿素量多,故B 可能为肉食动物。

13.(1)在此光强下,植物的呼吸作用强度与光合作用强度相等(C02吸收量与释放量相等) 线粒体 (2)A(线粒体释放的C02刚满足叶绿体光合作用的需要) (3)不能 光强为a 时,光合作用形成的有机物和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相等,但晚上只进行呼吸作用。因此,从全天看,消耗大于积累,植物不能正常生长 (4)Ⅲ(喜阴植物在光强较强时,光合作用强度即达到最大值) (5)1(光合作用强度对叶肉细胞的含水量不会产生过大的影响,不足1%的水分参与光合作用)

14.(1)圆褐固氮菌(可自主氮,用缺氮培养基培养) (2)硝化细菌(自养需氧型,不能利用有机碳) (3)金黄色葡萄球菌 金黄(金黄色的葡萄球菌的菌落呈金黄色) (4)乳酸菌和酵母菌 酵母菌 乳酸菌(乳酸菌是厌氧型生物,酵母菌在缺氧的环境下进行发酵,产生酒精)

15.(1)植物在7时—15时之间的净失水量 植物在7时—15时之间的净吸水量 用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等于 新陈代谢活动偏高 (2)植物在6时—18时间的净光合量 E S m -S M -S N

C.E (3)这一片丛林长势良好 (4)傍晚时,森林里的氧气浓度最高、二氧化碳的浓度最低,大气中的污染物浓度最低,此时有利于锻炼身体。


相关文章

  • 微生物发酵工艺学
  • 原理讲义及思考题第一章绪论 §1-1发酵工艺学的基本概念 一.发酵工业的基本概念 微生物学中的发酵的定义: 1.发酵工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讲述生物工业的基本生产模式,引出生物技术.生物工程的概念,讲述两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2.发酵工业的分类 ...查看


  • 微生物和发酵工程
  • 第五章 微生物与发酵工程 第一节 微生物的类群 教材分析 本章知识的学习是建立在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新陈代谢.遗传与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本章的知识点覆盖面广,具有发散性和联系性的特点. 本章包括四节内容,微生物的类群在高二 ...查看


  • 现代发酵调控学复习题
  • 现代发酵调控学复习题 1. 诱导与诱导酶: 微生物细胞通常不合成某种酶或合成的数量很少,微生物生长环境中添加该酶的底物或其结构类似物后该酶大量合成,这种现象叫诱导.微生物通过诱导作用而产生的酶称为诱导酶. 2. 安慰诱导物:酶底物的结构类似 ...查看


  • 微生物代谢工程_绘制细胞工厂的蓝图
  • 第55卷 第10期 化 工 学 报 Vol155 №10 2004年10月 Journal of Chemical Industry and Engineering (China) October 2004 综述与专论 微生物代谢工程:绘制 ...查看


  • 发酵工程试题1
  • 发酵工程 一.名词解释 1.分批发酵:在发酵中,营养物和菌种一次加入进行培养,直到结束放出,中间除了空气进入和尾气排出外,与外部没有物料交换. 2. 补料分批发酵:又称半连续发酵,是指在微生物分批发酵中,以某种方式向培养系统不加一定物料的培 ...查看


  • 什么是生物工程
  • 生物工程:以生物学的理论和技术为基础,结合化工.机械.电子计算机等现代工程技术,定向地改造生物或其功能,再通过合适的生物反应器对这类"工程菌"或"工程细胞株"进行大规模的培养,以生产大量有用代谢产物的 ...查看


  • 微生物发酵工艺及其控制简述
  • 微生物发酵工艺及其控制简述 罗宗学 (云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云南昆明 650091) 摘要:根据操作方式不同,发酵工艺分为间歇发酵,连续发酵和流加发酵三种类型,其中流加发酵在生产和科研上应用最为广泛.在发酵工艺中反映发酵过程变化的参数分为物 ...查看


  • 微生物考研方向及学校
  • 高校中微生物学的主要研究方向有: 资源与应用微生物学 病原微生物学 微生物发酵与代谢工程 生物防治微生物学 环境微生物学 真菌学 药物微生物学 微生物分子遗传与功能基因组学 海洋微生物学 1.资源与应用微生物学 微生物资源是地球上三大生物资 ...查看


  • 食品发酵与酿造工艺学
  • 基本资料 食品发酵与酿造工艺学 作者: 何国庆主编 出版社: 出版年: 2001年12月第1版 页数: 定价: 38 装帧: ISAN: 内容简介 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用:本书介绍了微生物的代谢调控理论及其在食品发酵与酿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