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入门的向导。”但我在教学过程中,发现现在不少学生害怕作文,一提起笔就抓耳挠腮,原因是:1、觉得无内容可写,乱编的多。2、语言积累少,干巴巴的,难以写具体。3、对周围事物没有留心观察。4、缺乏想象力。5、题材千篇一律,难以表达真情实感。那么如何改变学生苦不堪言的作文状况呢?我觉得最好的方法就是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
一、重视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使其乐于表达。
1、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兴趣入手,激发学生习作愿望。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及时发现和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因势利导,鼓励学生细心体验、观察生活,引导他们将自己觉得有趣的事情用文字表达出来,时间长了,就能使学生自然地步入作文天地之中。而生活更是进行文学创作的源泉,不管什么人写文章都离不开生活这块沃土,尤其是小学生学习作文,更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因为小学生写作文就是写自己生活中所看到、听到、做过和想到的东西。作为语文教师,要想成功地指导学生写好作文,就必须深入了解、分析并把握所教学生的兴趣、爱好等特点,根据学生的年龄和社会生活环境,采取生动、具体、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诱导学生用心体味、观察生活,使他们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让多彩的生活激发起学生的写作欲望。
2、写日记是一种比较简便的提高写作能力的方法,尤其适用于年龄较小的学生。我们应让学生写好日记,使之成为兴趣。通过写日记,可从小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和书面语言表达能力。观察是写作的基础,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观察是智慧的主要能源。”学生学会了观察,在观察中积累素材,写作文就不会觉得无话可说。教师不但要教会学生什么叫日记、日记的格式、如何选择内容等,指导学生写简短的日记,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写日记的习惯,其次教师还要指
导学生平时如何利用小日记积累素材,并有意识地把观察的所得,分门别类地收集起来,建立一个充实的材料库,例如:①人:从容貌,身体,动作,表情等几方面收集;②事:收集校内的事,校外的事、家里的事等等;③物:平时注意收集对书包、建筑物、布娃、日月星晨、花草树木、飞禽走兽等动态及静态的描述。这样一来,到了写作时,一个个素材便呼之欲出了。
二、引导学生细心观察,积累写作素材。
小学生学习写作文主要以生活为基础。但由于小学生生活经历少,兼之许多学生平时不注意观察和积累素材,一到写作文就只好编造左一个拾钱包右一个捡手表,千人一面,没有新意。而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进而使学生逐步掌握对事物的一般观察方法,这是指导学生写好作文的基础。日常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事物都可以作为学生观察的对象和写作的内容,然而学生在观察时往往不够仔细,粗枝大叶,写作中自然缺少具体描写。针对这些问题,我平时在课堂教学中,重点要求学生在“仔细”上下功夫,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进行总结,并布置一些小片段,让学生进行仿写。如我在上《我爱故乡的杨梅》这一课时,就注意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对杨梅的描写方法。作者先总写对故乡杨梅的喜爱,再抓住杨梅的形状、颜色、味道等特点进行分写。分写部分写出了作者留心观察杨梅的顺序,不仅观察了杨梅树,还观察了杨梅果;不仅观察了静态的杨梅树,而且观察了杨梅果成熟的动态过程;不仅用眼看,而且还用手摸,用嘴尝等。进而引导学生总结出观察事物的一般方法。如观察事物时可以按照从整体到部分的顺序,先观察事物的外观形态,再用发展的眼光来观察事物的变化。在观察过程中注意多种感官的参与可以帮助学生抓住事物的特点,如用手摸摸有什么感觉,用鼻子闻闻有什么气味,用嘴尝尝有什么味
道等等,事物的特点在学生的亲身感受之下,就会清晰而牢固地留在他们的脑海里。经常仔细地观察周围的事物,认真地分析、判断自己的所见所闻,然后将自己所观察、思考的写成日记,就能不断地积累素材,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
三、让作文寓于趣味中, 激发学生的兴趣。
平时我们让学生写作,作文命题应开放,出宽题,紧紧围绕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以他们周围的人或事、景或物作为作文内容,以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使学生感到有一种表达的愿望,有一种冲动想把自己想说的意思表达出来。如根据学生对事物的了解,让他们写一下最熟悉的人或动物,常见的有《我的××》、《可爱的××》;又如根据小学生最喜欢做游戏的特点。我们可以精心设计游戏内容,游戏前,告诉学生要留意游戏的过程,注意同学的言行和表情。游戏后组织学生说过程,讨论从游戏中懂得的道理。让他们在玩中学,学中玩,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例如:指导学生完成《一次有趣的课外活动》这篇作文时,我有针对性地开展了一次有趣的课外活动,指导学生在活动中观察活动怎样开展?同学们怎么做?你又是怎么做的?大家心情怎样„„通过让学生带着问题参加活动,学生玩得兴高采烈,自然会说得兴致勃勃,这样将作文教学巧妙地寓于饶有趣味的活动中,学生写起来就不难了,而且有兴趣了。
四、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写作欲望。
要使学生坚持不懈地自觉作文,最关键的是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并逐步养成习惯,满怀乐趣地去学习,在实践中我具体做好以下工作:首先用肯定给学生自信心。学生的作文被拿到班上作范文宣读,小作者的眼睛会一亮,神情高兴。哪怕学生写得很不成功,也要给予鼓励性的评价,甚至把一些差生的作文修改好后在课堂上讲读,以此激发学生特别是差生的作文兴趣。其次在作文评语中给予鼓励,为作文中的优点“喝彩”,哪怕只有一个词用得生动、一个
句子写得好或一个地方有新意,也要为其叫好。让他们觉得“我也会写”,从“怕写”向“要写”、“乐写”迈步,循序渐进,最后达到共同的目标。第三是办好班级的习作园地,把优秀的篇,段张贴在上面,供全班学生学习、品赏。还可以鼓励并指导学生向报刊投稿等。
五、开展形式多样的作文活动,激发写作兴趣。
小学生好奇心强,爱表现,形式多样的习作活动能调动学生的习作兴趣。如开展课前读报活动,让学生到讲台宣读自己的优秀习作,或是宣读从作文选上看到的好文章,精彩片断等等,使每个学生都有参与和表现的机会。为了表现自己,在课外时间他们就会趣味盎然地寻找或写出自己满意的习作。又如开展作文竞赛活动,竞赛是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有效手段。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由于竞赛中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增长,因而多数人在比赛的情况下学习和工作一般比没有比赛的情况下好得多。小学生喜欢表现自己,好胜心强,开展竞赛活动,给他们更多的参与和表现机会。这样不但可以调节以往习作所形成的氛围,激发学生“我要写”的兴趣,还可以大面积地提高习作的质量。
七、耐心引导,帮助学生克服畏惧心理。
学生怕写作文的原因之一,是将作文看得很神秘,认为一般人很难写好,因此产生了畏惧的心理,越怕就越觉得难,越觉得难就越写不好,恶性循环。当然这也与有些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当有关。
有些教师在教作文时,忽略了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没有从内容入手,往往在学生毫无心理准备的情况下,大讲写作技巧,这种“要我写”的做法,使学生的思维受到束缚,总担心是否符合老师的要求,畏畏缩缩不敢下笔,怎么会喜欢写作文呢?要让学生愿意写、喜欢写,就必须打消“怕”的心理,消除神秘感,克服畏惧情绪。教师应想方设法启发、引导学生心里怎么想,嘴里怎
么说,笔下就怎么写,头脑里不要有规矩的限制。学生只要敢说、敢写,就要及时给予鼓励,求全责备的做法,会将学生的写作热情扼杀在萌芽之中。而适当的鼓励、引导则会使学生增强写作的信心,鼓起勇气大胆动笔。学生越写就越想写,越写就越爱写。这就产生了从“要我写”到“我要写”的质的飞跃。
激发起了学生的写作欲望,给他们插上思维的翅膀,放手让他们在广阔的生活蓝天上翱翔,敞开心扉,无拘无束地进行想象、构思,写出自己最想说的话,教师面对的将不再是一段段单纯的文字,而是一道道充满活力的、有血有肉的、情景交融的各具特色的美丽风景。
作者:李爱勤
时间:2012年8月
浅谈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入门的向导。”但我在教学过程中,发现现在不少学生害怕作文,一提起笔就抓耳挠腮,原因是:1、觉得无内容可写,乱编的多。2、语言积累少,干巴巴的,难以写具体。3、对周围事物没有留心观察。4、缺乏想象力。5、题材千篇一律,难以表达真情实感。那么如何改变学生苦不堪言的作文状况呢?我觉得最好的方法就是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
一、重视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使其乐于表达。
1、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兴趣入手,激发学生习作愿望。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及时发现和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因势利导,鼓励学生细心体验、观察生活,引导他们将自己觉得有趣的事情用文字表达出来,时间长了,就能使学生自然地步入作文天地之中。而生活更是进行文学创作的源泉,不管什么人写文章都离不开生活这块沃土,尤其是小学生学习作文,更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因为小学生写作文就是写自己生活中所看到、听到、做过和想到的东西。作为语文教师,要想成功地指导学生写好作文,就必须深入了解、分析并把握所教学生的兴趣、爱好等特点,根据学生的年龄和社会生活环境,采取生动、具体、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诱导学生用心体味、观察生活,使他们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让多彩的生活激发起学生的写作欲望。
2、写日记是一种比较简便的提高写作能力的方法,尤其适用于年龄较小的学生。我们应让学生写好日记,使之成为兴趣。通过写日记,可从小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和书面语言表达能力。观察是写作的基础,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观察是智慧的主要能源。”学生学会了观察,在观察中积累素材,写作文就不会觉得无话可说。教师不但要教会学生什么叫日记、日记的格式、如何选择内容等,指导学生写简短的日记,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写日记的习惯,其次教师还要指
导学生平时如何利用小日记积累素材,并有意识地把观察的所得,分门别类地收集起来,建立一个充实的材料库,例如:①人:从容貌,身体,动作,表情等几方面收集;②事:收集校内的事,校外的事、家里的事等等;③物:平时注意收集对书包、建筑物、布娃、日月星晨、花草树木、飞禽走兽等动态及静态的描述。这样一来,到了写作时,一个个素材便呼之欲出了。
二、引导学生细心观察,积累写作素材。
小学生学习写作文主要以生活为基础。但由于小学生生活经历少,兼之许多学生平时不注意观察和积累素材,一到写作文就只好编造左一个拾钱包右一个捡手表,千人一面,没有新意。而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进而使学生逐步掌握对事物的一般观察方法,这是指导学生写好作文的基础。日常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事物都可以作为学生观察的对象和写作的内容,然而学生在观察时往往不够仔细,粗枝大叶,写作中自然缺少具体描写。针对这些问题,我平时在课堂教学中,重点要求学生在“仔细”上下功夫,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进行总结,并布置一些小片段,让学生进行仿写。如我在上《我爱故乡的杨梅》这一课时,就注意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对杨梅的描写方法。作者先总写对故乡杨梅的喜爱,再抓住杨梅的形状、颜色、味道等特点进行分写。分写部分写出了作者留心观察杨梅的顺序,不仅观察了杨梅树,还观察了杨梅果;不仅观察了静态的杨梅树,而且观察了杨梅果成熟的动态过程;不仅用眼看,而且还用手摸,用嘴尝等。进而引导学生总结出观察事物的一般方法。如观察事物时可以按照从整体到部分的顺序,先观察事物的外观形态,再用发展的眼光来观察事物的变化。在观察过程中注意多种感官的参与可以帮助学生抓住事物的特点,如用手摸摸有什么感觉,用鼻子闻闻有什么气味,用嘴尝尝有什么味
道等等,事物的特点在学生的亲身感受之下,就会清晰而牢固地留在他们的脑海里。经常仔细地观察周围的事物,认真地分析、判断自己的所见所闻,然后将自己所观察、思考的写成日记,就能不断地积累素材,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
三、让作文寓于趣味中, 激发学生的兴趣。
平时我们让学生写作,作文命题应开放,出宽题,紧紧围绕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以他们周围的人或事、景或物作为作文内容,以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使学生感到有一种表达的愿望,有一种冲动想把自己想说的意思表达出来。如根据学生对事物的了解,让他们写一下最熟悉的人或动物,常见的有《我的××》、《可爱的××》;又如根据小学生最喜欢做游戏的特点。我们可以精心设计游戏内容,游戏前,告诉学生要留意游戏的过程,注意同学的言行和表情。游戏后组织学生说过程,讨论从游戏中懂得的道理。让他们在玩中学,学中玩,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例如:指导学生完成《一次有趣的课外活动》这篇作文时,我有针对性地开展了一次有趣的课外活动,指导学生在活动中观察活动怎样开展?同学们怎么做?你又是怎么做的?大家心情怎样„„通过让学生带着问题参加活动,学生玩得兴高采烈,自然会说得兴致勃勃,这样将作文教学巧妙地寓于饶有趣味的活动中,学生写起来就不难了,而且有兴趣了。
四、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写作欲望。
要使学生坚持不懈地自觉作文,最关键的是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并逐步养成习惯,满怀乐趣地去学习,在实践中我具体做好以下工作:首先用肯定给学生自信心。学生的作文被拿到班上作范文宣读,小作者的眼睛会一亮,神情高兴。哪怕学生写得很不成功,也要给予鼓励性的评价,甚至把一些差生的作文修改好后在课堂上讲读,以此激发学生特别是差生的作文兴趣。其次在作文评语中给予鼓励,为作文中的优点“喝彩”,哪怕只有一个词用得生动、一个
句子写得好或一个地方有新意,也要为其叫好。让他们觉得“我也会写”,从“怕写”向“要写”、“乐写”迈步,循序渐进,最后达到共同的目标。第三是办好班级的习作园地,把优秀的篇,段张贴在上面,供全班学生学习、品赏。还可以鼓励并指导学生向报刊投稿等。
五、开展形式多样的作文活动,激发写作兴趣。
小学生好奇心强,爱表现,形式多样的习作活动能调动学生的习作兴趣。如开展课前读报活动,让学生到讲台宣读自己的优秀习作,或是宣读从作文选上看到的好文章,精彩片断等等,使每个学生都有参与和表现的机会。为了表现自己,在课外时间他们就会趣味盎然地寻找或写出自己满意的习作。又如开展作文竞赛活动,竞赛是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有效手段。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由于竞赛中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增长,因而多数人在比赛的情况下学习和工作一般比没有比赛的情况下好得多。小学生喜欢表现自己,好胜心强,开展竞赛活动,给他们更多的参与和表现机会。这样不但可以调节以往习作所形成的氛围,激发学生“我要写”的兴趣,还可以大面积地提高习作的质量。
七、耐心引导,帮助学生克服畏惧心理。
学生怕写作文的原因之一,是将作文看得很神秘,认为一般人很难写好,因此产生了畏惧的心理,越怕就越觉得难,越觉得难就越写不好,恶性循环。当然这也与有些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当有关。
有些教师在教作文时,忽略了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没有从内容入手,往往在学生毫无心理准备的情况下,大讲写作技巧,这种“要我写”的做法,使学生的思维受到束缚,总担心是否符合老师的要求,畏畏缩缩不敢下笔,怎么会喜欢写作文呢?要让学生愿意写、喜欢写,就必须打消“怕”的心理,消除神秘感,克服畏惧情绪。教师应想方设法启发、引导学生心里怎么想,嘴里怎
么说,笔下就怎么写,头脑里不要有规矩的限制。学生只要敢说、敢写,就要及时给予鼓励,求全责备的做法,会将学生的写作热情扼杀在萌芽之中。而适当的鼓励、引导则会使学生增强写作的信心,鼓起勇气大胆动笔。学生越写就越想写,越写就越爱写。这就产生了从“要我写”到“我要写”的质的飞跃。
激发起了学生的写作欲望,给他们插上思维的翅膀,放手让他们在广阔的生活蓝天上翱翔,敞开心扉,无拘无束地进行想象、构思,写出自己最想说的话,教师面对的将不再是一段段单纯的文字,而是一道道充满活力的、有血有肉的、情景交融的各具特色的美丽风景。
作者:李爱勤
时间:2012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