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记》教育思想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启示
摘要:中国是一个很有教育智慧的国家,远在四五千年以前就涌现出像孔子、孟子、荀子等一批对教育有思考的教育家们,他们的思想汇聚在一本本教育著作中,直至如今仍然有着启迪意义。战国后期的《学记》体现出来的教育思想谈谈对当今小学语文教学的启示。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 小学语文教学 教育思想
《学记》是世界文化教育史上最早的一部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经典著作,堪称教育学的鼻祖。它在总结先秦时期教育经验的基础上,揭示了教与学的辩证关系,提出了一系列的教学原则与方法,这也是《学记》的精华所在。《学记》提出的教育教学原则主要有:教学相长、豫时孙摩、长善救失、藏息相辅、启发诱导。
孔子是启发式教学思想的创始人。《学记》继承和发展了《论语》中“夫子循循善诱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教学思想,对当时教学中机械灌输的现象进行了尖锐的批评,明确提出:“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尔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这里所说的“喻”即晓谕,是启发诱导的意思。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引导而不逼迫,鼓励而不压抑,打开思路而不告诉现成结论。引导而不逼迫,才能形成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鼓励而不压迫,才能使学生对学习不会产生畏惧情绪;设法打开学生的思路,而不代替下结论,才能使学生开动脑筋独立思考。这段论述说明“教师对学生教的本质就是启发诱导,其衡量标准是处理好教与学的矛盾关系,师生关系和谐融洽,学习安易,又能独立思考,才可以称得上善于启发诱导。”
我们现在的语文课堂上也有一种貌似启发诱导的教学现象:师生之间一问一答,或教师先说上半句,略作停顿,“启发”学生接下半句。这种教学方法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启发诱导。因为它不是诱导学生打开思路,深入思考,而是诱导学生向教师事先搞好的条条框框里钻,把他们培养成语文思维能力的“套中人”。 有的预习方案的设计完全是课文基础知识的简单归纳或者是问题简单提问 ,更可悲的是这些问题在学生的参考书中就有现成的答
案, 如此一来恰恰忽视了学生对文本的思考,抹杀了学生的思考行为。殊不知徒劳的作业量不仅占用了学生宝贵的学习时间,而且偏离了教师语文教学的重点及目标生成。所以这种教学方法看似改进了,实则在教学理念上和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方法并无不同,都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及其心理需求和认知特点,学生仍处于被动地位,久而久之,这种枯燥的学习方式往往会导致学生的“厌学”情绪。
真正意义上的启发式教学思想和方法,重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设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语文教学是一种形象教学,要求生动,不能一潭死水, 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了解学生知识状态与求知欲望的基础上,对学生多点拨,多启发,让学生多动脑,多动手,多动口。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多角度启发,有助于学生进行有效地发散思维,进而对语文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例如在上阅读课时,可以引导学生在生活积累和知识材料的基础上对课文原有的故事情节展开合理的联想与想象,添加新的细节,或者续写新的情节,或者改编成新的故事;突破原有文本的时空限制,复活、丰满文本中的人物形象;创造新的环境,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变换角度看问题,提出具有创造性的新见解;或者引导学生逆向思维,提出富有个性的独特见解,引导学生学思结合。
笔者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重视学生提问意识的培养,一般在教一篇课文的第一课时时,总是引导学生对课题自主提问,长期以往,学生的问题意识加强,并且逐渐善于提问。笔者认为实施启发式教学的关键在于创设问题情境,所以在教学时注重精心设疑。记得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的《李时珍夜宿古寺》这一课, 课文贯穿一个“苦”字,体现李时珍“不怕吃苦”和“严谨认真”,在围绕文中的“苦”和“不怕吃苦”展开教学时,先让学生感知文字,从字词到句,从句子到段落,从段落到全篇,逐步读懂。教法上采用了以下形式:
一、找一找——找文中所有的苦。
二、画一画——画出文中“不怕吃苦”的句子。
三、演一演——演出文中人物动作和神态。
四、读一读——读你感彻肺腑的段落。
五、问一问——问你最想知道的问题。
这样五个环节的设计,打破了传统串讲串问的教学方法,激发和鼓励学生去找、去画、去演、去说、去读、去提,实现一种新型的、自主的、开放的语文学习方式。尤其在最后一个环节时,学生的热烈超乎了笔者的想象,这个环节刚一展开,学生十分感兴趣,七嘴八舌地议论开来,提出了许多问题来问教师,学生提出李时珍冒险尝草值得吗?还问到金银花、胭脂草、刀豆子的药性是什么?笔者在设计教法时原意是让学生讨论后进行回答,从没想到这些问题学生会要求笔者来回答,笔者只好按照学生的要求逐一回答,但学生仍不满意,不断地按照课文中的叙述来修正和修改我的回答。在“李时珍冒险尝草值得吗”这个问题上,因笔者的回答不确定,学生可不满意了,学生在这个问题上各抒己见,有的学生认为这样做是值得的?因为李时珍是为万民造福。有的认为不值得,因为生命是最重要的,没有了生命就什么都没有了,李时珍这样做不值得。针对学生的各种意见,笔者没有给出评判,在这个问题上鼓励学生争论,不追求统一、标准的答案。学生还把课前收集的有关中草药的药性资料展现出来,满课堂进行游说,推销自己的中药。课堂在学生自主自创、师生互动、开放多元的气氛中接近尾声。
《学记》上说:“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 所以启发式教学的另一重中之重就是教师的课堂启发语言艺术。 传统的课堂教师语言常带有“怎么、是不是呀、对不对呀?”这类词语。所以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一定要具有简洁性、形象性、启发性、和创造性,同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营造一种和谐愉快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时刻处在一种轻松自如的学习状态里, 才能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就如优秀的歌唱家会使听众不约而同地跟着他唱,那么优秀的教师也会使学生自然而然地随着他指引的路子学习。教师的讲解要想吸引住学生,就需要教学语言简洁而深刻,说理微妙而精到,举例不多却引导得体。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在老师的指引下不断努力学习,积极探索,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学记》是中国古代极其宝贵的教育文献,充分探索、发掘、研究《学记》
中的教育思想,古为今用,是当代每一位语文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传统是无法割断的,中国当代语文教育的根只有深扎在中国的土地上,才能更好地表现出中国语文教育教学的特点,才能使中国当代的语文教育教学工作迈向新的台阶!
浅谈《学记》教育思想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启示
摘要:中国是一个很有教育智慧的国家,远在四五千年以前就涌现出像孔子、孟子、荀子等一批对教育有思考的教育家们,他们的思想汇聚在一本本教育著作中,直至如今仍然有着启迪意义。战国后期的《学记》体现出来的教育思想谈谈对当今小学语文教学的启示。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 小学语文教学 教育思想
《学记》是世界文化教育史上最早的一部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经典著作,堪称教育学的鼻祖。它在总结先秦时期教育经验的基础上,揭示了教与学的辩证关系,提出了一系列的教学原则与方法,这也是《学记》的精华所在。《学记》提出的教育教学原则主要有:教学相长、豫时孙摩、长善救失、藏息相辅、启发诱导。
孔子是启发式教学思想的创始人。《学记》继承和发展了《论语》中“夫子循循善诱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教学思想,对当时教学中机械灌输的现象进行了尖锐的批评,明确提出:“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尔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这里所说的“喻”即晓谕,是启发诱导的意思。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引导而不逼迫,鼓励而不压抑,打开思路而不告诉现成结论。引导而不逼迫,才能形成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鼓励而不压迫,才能使学生对学习不会产生畏惧情绪;设法打开学生的思路,而不代替下结论,才能使学生开动脑筋独立思考。这段论述说明“教师对学生教的本质就是启发诱导,其衡量标准是处理好教与学的矛盾关系,师生关系和谐融洽,学习安易,又能独立思考,才可以称得上善于启发诱导。”
我们现在的语文课堂上也有一种貌似启发诱导的教学现象:师生之间一问一答,或教师先说上半句,略作停顿,“启发”学生接下半句。这种教学方法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启发诱导。因为它不是诱导学生打开思路,深入思考,而是诱导学生向教师事先搞好的条条框框里钻,把他们培养成语文思维能力的“套中人”。 有的预习方案的设计完全是课文基础知识的简单归纳或者是问题简单提问 ,更可悲的是这些问题在学生的参考书中就有现成的答
案, 如此一来恰恰忽视了学生对文本的思考,抹杀了学生的思考行为。殊不知徒劳的作业量不仅占用了学生宝贵的学习时间,而且偏离了教师语文教学的重点及目标生成。所以这种教学方法看似改进了,实则在教学理念上和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方法并无不同,都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及其心理需求和认知特点,学生仍处于被动地位,久而久之,这种枯燥的学习方式往往会导致学生的“厌学”情绪。
真正意义上的启发式教学思想和方法,重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设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语文教学是一种形象教学,要求生动,不能一潭死水, 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了解学生知识状态与求知欲望的基础上,对学生多点拨,多启发,让学生多动脑,多动手,多动口。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多角度启发,有助于学生进行有效地发散思维,进而对语文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例如在上阅读课时,可以引导学生在生活积累和知识材料的基础上对课文原有的故事情节展开合理的联想与想象,添加新的细节,或者续写新的情节,或者改编成新的故事;突破原有文本的时空限制,复活、丰满文本中的人物形象;创造新的环境,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变换角度看问题,提出具有创造性的新见解;或者引导学生逆向思维,提出富有个性的独特见解,引导学生学思结合。
笔者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重视学生提问意识的培养,一般在教一篇课文的第一课时时,总是引导学生对课题自主提问,长期以往,学生的问题意识加强,并且逐渐善于提问。笔者认为实施启发式教学的关键在于创设问题情境,所以在教学时注重精心设疑。记得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的《李时珍夜宿古寺》这一课, 课文贯穿一个“苦”字,体现李时珍“不怕吃苦”和“严谨认真”,在围绕文中的“苦”和“不怕吃苦”展开教学时,先让学生感知文字,从字词到句,从句子到段落,从段落到全篇,逐步读懂。教法上采用了以下形式:
一、找一找——找文中所有的苦。
二、画一画——画出文中“不怕吃苦”的句子。
三、演一演——演出文中人物动作和神态。
四、读一读——读你感彻肺腑的段落。
五、问一问——问你最想知道的问题。
这样五个环节的设计,打破了传统串讲串问的教学方法,激发和鼓励学生去找、去画、去演、去说、去读、去提,实现一种新型的、自主的、开放的语文学习方式。尤其在最后一个环节时,学生的热烈超乎了笔者的想象,这个环节刚一展开,学生十分感兴趣,七嘴八舌地议论开来,提出了许多问题来问教师,学生提出李时珍冒险尝草值得吗?还问到金银花、胭脂草、刀豆子的药性是什么?笔者在设计教法时原意是让学生讨论后进行回答,从没想到这些问题学生会要求笔者来回答,笔者只好按照学生的要求逐一回答,但学生仍不满意,不断地按照课文中的叙述来修正和修改我的回答。在“李时珍冒险尝草值得吗”这个问题上,因笔者的回答不确定,学生可不满意了,学生在这个问题上各抒己见,有的学生认为这样做是值得的?因为李时珍是为万民造福。有的认为不值得,因为生命是最重要的,没有了生命就什么都没有了,李时珍这样做不值得。针对学生的各种意见,笔者没有给出评判,在这个问题上鼓励学生争论,不追求统一、标准的答案。学生还把课前收集的有关中草药的药性资料展现出来,满课堂进行游说,推销自己的中药。课堂在学生自主自创、师生互动、开放多元的气氛中接近尾声。
《学记》上说:“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 所以启发式教学的另一重中之重就是教师的课堂启发语言艺术。 传统的课堂教师语言常带有“怎么、是不是呀、对不对呀?”这类词语。所以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一定要具有简洁性、形象性、启发性、和创造性,同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营造一种和谐愉快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时刻处在一种轻松自如的学习状态里, 才能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就如优秀的歌唱家会使听众不约而同地跟着他唱,那么优秀的教师也会使学生自然而然地随着他指引的路子学习。教师的讲解要想吸引住学生,就需要教学语言简洁而深刻,说理微妙而精到,举例不多却引导得体。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在老师的指引下不断努力学习,积极探索,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学记》是中国古代极其宝贵的教育文献,充分探索、发掘、研究《学记》
中的教育思想,古为今用,是当代每一位语文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传统是无法割断的,中国当代语文教育的根只有深扎在中国的土地上,才能更好地表现出中国语文教育教学的特点,才能使中国当代的语文教育教学工作迈向新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