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册
学院 汇华学院
专业 汉语言文学
班级 08级中文2班
学生 靳慧龙
指导教师 曾智安
论文编号[1**********]01
河北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
编 号: [1**********]01
论文(设计)题目: 汇华学院
学 院: 汇华学院 专业: 汉语言文学 班级: 08级中文2班
学生姓名: 靳慧龙 学号: 2008510598 指导教师: 曾智安 职称: 副教授
1、论文(设计)研究目标及主要任务
本论文主要目标是通过人性化的分析,从而从人的角度去确定梁山接收招安的实质。主要任务是对梁山的成员进行派别划分,然后结合参考文献,逐个分析他们的性格,从而达到目标的要求。
2、论文(设计)的主要内容
(1)综述,述说招安问题研究现状,提出论证方向
(2)关于“招安”与“投降”的讨论
(3)主要人物对招安的影响
1. 宋江的决定作用
2. 以卢俊义为代表的团伙的思想意愿
3. 林冲等人的为“义”所困
(4)梁山运动的个人化思考和接受招安的实质
3、论文(设计)的基础条件及研究路线
4、主要参考文献
[1]施耐庵 罗贯中[明]. 《水浒传》. [M ]. 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
[2]杨宝良. 《<水浒传>人物性格及成分与招安结局的关系》. [J ]. 《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年第7期.
[3]陈玉粦. 《<水浒传>的忠义思想与招安悲剧结局》. [J ]. 《惠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2期.
[4]王永彬. 《关于<水浒传>与招安的再认识》. [J ]. 《延边大学学报》,1983年3月.
指 导 教师: 年 月 日 教研室主任: 年 月 日
河北师范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书
汇华 学院 汉语言文学 专业 2012 届
河北师范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从人性角度谈《水浒传》招安的问题
作者姓名 靳慧龙
指导教师 曾智安
所在学院 汇华学院
专 业 汉语言文学
班级(届) 2012届中文2班
完成日期 2012 年 5 月 日
目录
中文摘要、关键词„„„„„„„„„„„„„„„„()
1、 正文第一部分„„„„„„„„„„„„„„„ ()
1.1内容二级标题„„„„„„„„„„„„„„„„()
1.2 „„„„„„„„„„„„„„„„()
1.3 „„„„„„„„„„„„„„„„()
2、正文第二部分„„„„„„„„„„„„„„„„„()
2.1 „„„„„„„„„„„„„„„„()
2.2 „„„„„„„„„„„„„„„„()
2.3 „„„„„„„„„„„„„„„„()
3、正文第三部分„„„„„„„„„„„„„„„„„()
3.1 „„„„„„„„„„„„„„„„()
3.2 „„„„„„„„„„„„„„„„()
3.3 „„„„„„„„„„„„„„„„() ..
参考文献„„„„„„„„„„„„„„„„„„„„() 英文摘要、关键词„„„„„„„„„„„„„„„„() 附录„„„„„„„„„„„„„„„„„„„„„„()
注:以上各部分内容可加页或加大栏高
从人性角度谈《水浒传》招安的问题
内容提要:招安是《水浒传》的重要情节之一,它与《水浒传》有着不可分割的情缘。金圣叹曾对进行了腰斩,但仍消除不了招安的遗迹。招安是表现作品主题的关键,因为它体现了作者的爱憎情感,是评价《水浒传》的关键。通观《水浒传》一书,招安一事基本上是由宋江坚持并积极推行的(武松曾经在跟宋江见面时提及,后来也反对招安),从根本上看是宋江用所谓的“义”绑架了梁山英雄,导致了失败。
关键词:《水浒传》 宋江 招安 绑架 “义”
《水浒传》中的招安问题,长期以来遭到不少研究者的非议。在文革中,认为招安就是投降。文革结束后的研究一直也是围绕着忠义思想进行研究,认为宋江率梁山全伙儿接受招安是对大宋朝廷的愚忠。虽然其中也有人对宋江等人的行为提出否定的,终是只言片语,而且也没有给这个问题做出一个比较明确的结论。究竟应该怎样正确地看待《水浒传》中的招安问题,本文就此从人性角度分析,做点粗浅的探索,以求正于方家。
一、关于“招安”与“投降”的讨论
历来的研究似乎都把梁山运动称之为起义,以宋江为首的一伙英雄,啸聚山林,杀富济贫,锄强扶弱。在三败高俅的全盛时期接受朝廷的招安,向朝廷妥协(投降)。随后便是征辽国,平方腊,得胜而归后遭到了奸臣的陷害。最终梁山起义失败。
但是,梁山的运动能否在严格意义上称之为起义,接受招安是否意味着投降?这是值得探讨的一个问题。我们可以从梁山历任寨主的性格以及他们对运动方向的理解上来谈一下。
我们先来看一看起义的基本含义,《现代汉语词典》上对起义的解释是:“革命人民为反抗反动统治而举行的武装暴动。”[1]我们再从头看一下梁山运动。
白衣秀士王伦在柴进的资助下伙同杜迁、宋万等完成了梁山的草创。在这个时期,梁山人少将稀,根本还没有什么名气。王伦是一名落第的秀才,胸无大志,而且心地狭窄,在他身上看不到任何英雄的影子。所以,这个时期的梁山可以说只是一伙儿强盗的聚集,毫无任何斗争目标和方向可言。
后来林冲上山,对心胸狭窄的王伦心怀不满,在吴用的激将下火并了王伦,让晁盖做了第一把交椅。晁盖在坐了头领之后表示:“各人务须竭力同心,共聚大义。”这里的“义”值得去思考,他们所提出的“聚大义”在很大程度上局限兄弟之间的那种江湖义气的聚集,追求的是“大块吃肉,大碗喝酒,论秤分金银”的豪爽!至于聚集在一起干什么?怎样去干?并没有提出一个斗争的目标。只是曾经笼统地说过:“和大宋皇帝做个对头”。什么实际行为都没有,这不能算是一个成熟的斗争目标。
这种状况的出现是跟人物个性紧密相关的,晁盖是山东郓城县东溪村保正,为人忠 厚豪爽,仗义疏财,专爱结交天下好汉,闻名江湖。他曾经说过:“平生只讲求一个‘义’
注释:〔1〕《现代汉语词典》. 商务印书馆.2005年修订本:1077页.
字”。上梁山是因为劫了生辰纲被官府追杀,然后阴差阳错做了梁山寨主之位。性格和认识水平决定了他不可能提出“推翻大宋统治”一类的斗争目标。所以,在梁山成立之初,就没有一个明确的活动目标。他们追求的是兄弟们在一起时的快活,别无他求。
后来宋江上山,坐了第二把交椅,梁山的实际兵权便掌握在了他的手里。宋江自小受儒家正统思想的教育,忠义思想深入他的骨髓。经历了“杀阎婆惜”,“浔阳楼题反诗”事件后,逼不得已上了梁山。自此,他便把“受招安”定为了梁山运动的方向。在后面他所领导的一系列军事活动中,更是十分明显地表现了这一主张,打败对方后,俘虏对方的头领,然后便用“权借水泊暂避,专待朝廷招安”等说辞劝服对方。个别被骗上山的头领他也如此对待,抛开个别头领的意见不说,最起码宋江自始至终都是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并最终实现目标。
由此可见,梁山运动自始至终都没有提出一个可以把他们的行为定义成“起义”奋斗方向。所以,梁山运动不能在严格意义上称之为起义(没有在实质意义上和朝庭对抗),接受招安只是宋江要达到的一个目的而已,因此,招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一种成功,而不能说成是投降。
二、梁山后期人物组成成分对招安的影响
这里说的后期主要是指在宋江上山以后。因为自从宋江上山后,梁山的实际领导权便掌握在他的手里。三打祝家庄,攻打高唐州,都是他带兵完成。不是晁盖不愿冲锋陷阵,每次晁盖要决定出兵时,都会被宋江以“哥哥是山寨之主,岂可轻动?”为由劝下。而晁盖每次都会应允,我们现在不去揣测宋江的用意。久而久之,晁盖的权力实际上已经被架空了。直到晁盖率兵打曾头市身亡,梁山的发展思路都是按照宋江的进行的。在这一时期,梁山逐渐发展壮大起来,最终接受朝廷招安。这个结果,跟梁山各位英雄的性格有着很重要的关系,我们在这里作详细讨论。
(一)宋江的决定作用
梁山在最后的时刻接受朝廷的招安,可以说宋江起的是决定作用,正是在他的一再倡导,加上使谋用计,招安才一步步变为现实。
招安,从宋江的角度来说是必然的,他的性格决定了这一切。他的性格有着诸多的矛盾方面:既讲求对国家的“忠”,同时又有“他日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的反抗思想。既讲求“义”,又似乎有许多做作的成分在里面。他可以对着自己未曾谋面的手下败将行跪拜之礼,口称万死,却经常会呵斥誓死追随自己的李逵,动不动就要“推去斩讫报来”。然而,这一切都是构成招安的必要因素。笔者认为,宋江之所以成功的实现自己的招安目的,自身的三点特质非常重要,我们不妨来条分缕析。
首先来说,宋江对宋朝的忠心是毋庸质疑的。宋江接受的是正统的儒家教育,儒家的忠君思想在他的意识里根深蒂固,他在行事上处处以“忠”、“孝”为先,这就说明了他不可能彻底的反抗大宋朝的统治。在上梁山之前,晁盖等人数次约他上山,他都予以
推辞。在解往江州的的路上,刘唐把他请上山,晁盖再次表示请他入伙,他却说:“小可不争,随顺了哥哥,便是上逆天理,下违父教,做了不忠不孝的人在世,虽生何益。”他以入梁山之伙为耻,“忠”、“孝”的思想体现的淋漓尽致。
最后他被逼无奈,只能选择上梁山这一条道路。此时,他似乎终于要实现“敢笑黄巢不丈夫”的雄心壮志了。然而他并没有这样做,他只是“暂居水泊,专待天王降诏,早日受了招安”,于是我们便看见了后面他的所作所为。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在吴用的帮助下,他不断扩大梁山的势力,在打祝家庄,三败童贯、高俅的战争中,用自己所谓的“义”争取了很多重要甚至起决定作用的头领,在争取的过程中,除了用“义”感化他们外,还处处体现了他对朝廷的忠心,这也是他能屡次顺利地招降各位头领的重要原因吧。所以,我们可以说宋江对朝廷的这种忠心,无疑是梁山接受招安的一个先决条件。
说到了宋江招降头领,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值得我们去考虑,那就是招降各位头领时,为什么那些头领一开始似乎对他恨之入骨,但后来经过他的一番“纳头便拜”后都会死心踏地的跟随他?除了作者情节设计的突兀外,这与宋江的另一个特点密不可分,抑或说是他的一种能力,那就是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这是宋江能够得以成功的第二点特质。
宋江原是山东郓城县押司,职位大约相当于今天的办公室秘书。“刀笔敢欺萧相国,声名不让孟尝君”这是《水浒传》中宋江出场时对他的描写。的确如此,“刀笔精通,吏道纯熟,仗义疏财”这是后人对宋江最多的一个评价,应该说这个评价是比较准确的。宋江出场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担着血海也似的干系”去给晁盖报信,当时晁盖等人黄泥岗事发,县里差人前往东溪村捉拿,宋江得知后提前一步赶到东溪村报与晁盖等人,才使得他们能得以逃脱。宋江此举,便是对他“义”的最好诠释。“仗义疏财”是宋江的另一个名片,宋江在对财物的处理上显出了与众不同的大度,他可以为素不相识的阎婆出钱做丧葬费,他也肯为刚刚相识的李逵出钱作为赌资。每到一处,但凡他人有需要钱的地方,他都会慷慨解囊,予以帮助。这也为他博得了“及时雨”的名声,建立了良好的社会声望。
如果我们细心读《水浒传》的话,不难发现,里面的英雄好像个个都是“仗义疏财”的人(李忠除外),但是别人为什么都没有落得如此好的名声呢?秘密就在这里,宋江慷慨,但是也不是无目的的慷慨,每一次用钱都是基本上救人于危难之中,而且出手自然,不动声色,受帮助之人自然无限感激,而且他不分人物高低贵贱,在这件事上一视同仁。这使他免受了很多不必要的苦难,同时又增加了自己的威望。我们且看他在江州大牢时的举动:“差拨到了单身房里,(宋江)送了十两银子与他;管营处又自加倍送银两并人事;营里管营的人并使唤的军健人等,都送些银两与他们买茶吃,因此无一个不喜欢宋江。”可以说,在未上梁山之前,他已经建立了一个很大的人际关系网。无形之中,这已经为他以后的行动打好了基础。
宋江在上了梁山之后,寸功未建便做了梁山的第二把交椅,这全凭其在江湖上的声望。他没有坐这把交椅的能力吗?不是,他完全有能力领导梁山。而且,
在这种能力的展示过程中,梁山英雄接受招安这一设想才一步步变为了现实。
“自幼曾攻经史,长成亦有权谋。恰似猛虎卧荒丘,潜伏爪牙忍受”。这是宋江在醉酒之后对自己的评价。笔者认为这里面透露出来的英雄气概在上梁山之前宋江多半是没有的,这只是一种酒后的狂言,试想:一个对朝廷忠心耿耿的人,怎么会发出“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的呐喊呢?但有一点值得肯定,那就是宋江善用权谋。此为宋江能够成功的第三点特质,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
在未受招安之前,我们很少见过宋江有英雄之举。甚至,给我们的感觉他就是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书生,唯一的一次可以称上壮举的就是怒杀阎婆惜了。不过,笔者认为这是胆怯状态下的发狂(在被阎得知自己与梁山有来往时害怕,一时性起所杀),杀人后被阎婆发现,他那句“你不信时去房里看,我真个杀了。”分明就是杀人后手足无措的表现。但这一切并不能说明宋江没有雄心,在他的内心里对自己的现实遭遇并不满。报国无门却屡遭陷害,在江州醉酒后的那句“敢笑黄巢不丈夫”说明他的不满已经到达了顶点。终于因为黄文炳的陷害,上了梁山。
他在上梁山后,逐渐掌握了梁山的实权,影响越来越大。但是由于性格方面的问题,他并没有按着原来梁山那个朦胧的计划执行,而是把梁山作为一个跳板,去实现自己报国的愿望。在这之后的一步步行动中,宋江才显示出了他的组织领导才能。他领导梁山的众弟兄们攻城掠寨,并且屡次打退朝廷的军队,一步步的向朝廷施压,逼迫朝廷做出招安的决定。
而这一切之中最能体现宋江高明的就是他不断地壮大梁山的领导队伍,一支队伍的发展离不开好的领导,而队伍越壮大,对自己实现理想也就越容易,宋江深知这一点。无论是与地方武装对抗,还是与朝廷的军队对抗,他都会亲自上阵指挥,基本上是师出必捷。这里面一是因为宋江的领导有方,善于用兵。再一个原因就是他能够听从别人的建议,军是吴用在每次的出征中都能够提出很多制敌的策略。这也是梁山军士能够屡次取得胜利的重要原因。
得胜凯旋,俘虏对方的将领,一般人的做法是将他们处死,或是关入大牢之中,以显示自己的威严。宋江则是恰恰相反,不但不会处死,而且每次必是:“解了绳索,亲自扶定,纳头便拜,口称万死!”靠着这种类似于“表演”的举动,加上之前宋江在江湖上的名声,许多头领都会心悦诚服,向宋江妥协。这不是重点,每次“表演”之后,宋江都会对着那些头领进行一番说教:“小可只是暂居水泊,他日朝廷见用,受了招安,那时尽忠报国,未为晚矣。”两者兼而用之,哪位英雄能够不服?
主观的意愿的促使,良好的人脉作为基础,更兼权谋手段的运用。正是凭着这三点,宋江几乎用一己之愿,带领着梁山一步步走向招安,实现了自己尽忠报国的夙愿。
(二)卢俊义等人的心愿
在接受招安的过程中,宋江的作用毋庸置疑。但是招安既成事实,说明这一举措还是有相当好的群众基础。不然这种不合甚至是违反梁山原则的事情是不可能变成现实的。在这个基础里面,显然不包括“三阮”兄弟、“双解”兄弟、陶宗旺等地地道道的农民。这是一个大的集团,成员主要有呼延灼、关胜等被宋江俘虏投降的那些将领及副将,还有就是卢俊义、徐宁等被宋江用计骗上山去的将领们。那么这些将领怎么看待招安呢?我们先来看一下,被宋江用计骗上山的几位将领吧。 卢俊义绰号“玉麒麟”,是河北的富户,一身好武艺。如书中所言“卢俊义生于北京,长在豪富之家;祖宗无犯法之男,亲族无再婚之女;更兼俊义作事谨慎,非理不为,非财不取”,他家世清白,为人谨慎。 宋江羡慕其声名,为壮大梁山声势,让吴用设计,骗卢俊义上了梁山,坐上了第二把交椅。“家世清白,为人谨慎”这是卢俊义性格的最好写照。这样的人自然不主动上梁山的,只不过宋江为了自己的利益把他骗上了梁山。虽然曾经要把寨主之位让与他,但是,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看出里面有很多虚假的成分。按道理说,卢俊义确实要比宋江强许多,宋江的“三不如”理论很好的说明了这一点。但实际上,卢俊义的性格决定了他不可能为山寨之主,他深知宋江在梁山的威望(宋江在推让时,梁山诸多头领都偏向以宋江)。所以他做了第二,一来可以确立自己在梁山合适的地位,二来,可以实现自己的愿望。这样,梁山的正副头领都是主张招安的人,使得梁山运动的方向性更加明确。 金枪手徐宁也是被宋江用计骗上山的。当时梁山军为救柴进,打破高唐州,杀了太尉高俅的堂兄弟高廉,高俅令大将呼延灼带兵征剿梁山,放出连环马大败梁山军。于是梁山头领汤隆献计,宋江使时迁盗甲骗得徐宁上山,教使钩镰枪,大破连环马。徐宁的性格可以说是稳妥但缺乏城府和主见。在发现自己的宝甲被盗后,便出来寻找,在表弟汤隆错误百出的谎言的引导下,被一步步骗上了梁山。好在宋江够意思,在第一时间内把他的家眷都接的到了山上,使徐宁免去了后顾之忧。由此看来,徐宁上山是被亲戚骗了,因此他内心世界恐怕是相当不愿意,所以他对招安一定很向往。
打了败仗后被宋江劝降的头领也有很多,这些头领本来就是朝廷的官员,为义所缚,上了梁山,所以,接受朝廷的招安使他们的愿望。而他们良好的出身、超常的本领以及数量上的优势使得他们成了招安的主力军。
上文提到的呼延灼便是典型的代表。上梁山之前为汝宁郡都统制。当时高唐州之战呼延灼被宋江打败后设计擒他上山,用他一贯的手法劝得呼延灼归依梁山。呼延灼是名将之后,对大宋朝忠心耿耿,上梁山也是在被逼无奈后的举动。宋江对他说的那句“等朝廷见用,受了招安,那时再尽忠报国”对他的吸引力是很大的,所以他也是招安的忠实支持者。
宋江在上山后的一系列运作无疑是相当成功的,他不断地壮大领导的队伍,使得梁山的势力越来越强大。最重要的是,他发展的这些主要领导中,几乎全都是支持招安的。“义”字当头促成了他们追随宋江,不错的出身以及对朝廷的忠心
更是他们支持招安的重要原因。
(三)林冲等人的为义所困
宋江之所以在上山之后致力于扩大梁山的领导队伍是有一定原因的,上山之前梁山的头领主要是晁盖等七人,加上林冲、杜迁、宋万等人。单从领导者的角度说,力量是非常的小的。虽然各位英雄都有敌万人之力,不过他们当中大都是处在最底层的农民,根本没有做领导的经验,连首领晁盖都可以算上是的“英勇有余,心智不足”的典型。吴用虽然有些心计,终归只是一介书生,充当军师的角色,在没有一个好的领导下,他对增长梁山的实力用处不大,唯一能算的上有能力就要数林冲了。由此看来,宋江加速扩充梁山的领导队伍是很有必要的。
宋江急速扩充队伍除了上述之外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这些头领都是跟晁盖是一边的,自己刚上山,除了自己原先在江湖上声望外,毫无威信可言。这就跟自己以后的计划发生了冲突。所以,他一边东征西战,靠打仗树立自己的威信外,还注意招揽了许多本来就是朝廷将领的人。这些人的数量和影响力远远超过了原来梁山的头领,而且个个都是身居要职。
那么,宋江上山之前的那些头领是否愿意接受招安呢?答案是否定的。这些人当中,基本上都是不愿意接受招安的,我们分别来看。
林冲在这里面是比较特殊的一位,他虽然不是出身于农民,但也算的上晁盖一伙儿的人。他原为东京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武艺高强。但是性格却是懦弱隐忍,高俅干儿子高衙内调戏了他的妻子,他也忍住怒火不去反抗。不仅如此,高俅还让陆谦设计陷害他,使其误带宝刀入白虎堂,蒙冤刺配沧州。在途中又险遭毒害,幸亏鲁智深在野猪林相救,才保住性命。 被发配沧州牢城后,先去看守天王堂,后在草料场看守中,又遭高俅心腹陆谦、富安放火暗算。林冲发现后杀了陆谦、富安,冒着风雪连夜投奔梁山泊。后来他的妻子不堪忍受高衙内的凌辱,自缢身亡。从林冲的经历我们不难发现,他是彻彻底底被逼上梁山的为数不多的人。高俅害的他家破人亡,他与高有着不共戴天之仇。他在火并王伦扶晁盖为梁山之主时说过要“剪除君侧元凶首恶”。所以说,他的斗争目标是高俅一类的奸臣。但是这并不能成为他支持招安的理由。因为接受招安并不利于他这一目标的实现,相反,这可能会给他增加新的麻烦,林冲是个谨小慎微的人,这一点他是不会忽略的。所以,他能接受招安只有一个解释:那就是受困于宋江所谓的“义”。要不然身为血性男儿的他在高太尉被捉上山之后怎么可能无动于衷呢?不共戴天之仇都可以忍,除了为林冲叫屈外不得不赞叹:“‘义’的力量实在是太大了!”
这些人里面具有代表性的就是“阮氏三雄”了,这三个都是“打鱼一世蓼儿洼,不种青苗不种麻”的渔民,应该说在骨子里他们还是对皇帝存在敬畏之心的,他们唱的“忠心报答赵官家”,等渔歌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不过,兄弟三人的生性豪爽,根本不愿意为官场事物所累,他们最初的愿望只是想追随晁盖,在梁山泊里快活的度过一生。“爷爷生在天地间,不求富贵不做官。梁山泊里过一世,好吃好喝赛神仙。”这为我们描述了一个非常真实的场景。兄弟情义,是他们最看重的东西。不过后来宋江上山,晁盖攻
打曾头市的意外身亡,使得他们的地位一落千丈。生平最讲义气的他们虽然不愿意接受招安,即使他们反对,也不会起太大的作用,不过在宋江义气的“束缚”下,他们还是接受了这个残酷的现实。毕竟,梁山已经不是原来的梁山。
其实这种情况宋江也是知道的,排座次之后宋江让乐和唱的那首词“愿天王降诏早招安,心方足”后,武松便说道:“今日也要招安,明日也要招安去,冷了弟兄们的心”,其实这就代表了这一部分人的心意。于是我们便看到了后来在即将启程赶赴东京的时候宋江对众将士说:“如不愿去的,就在这里报名相辞。我自赍发你等下山,任从生理。”但是没有一个人离开,他们个个都是义薄云天的英雄,把兄弟间的情义看的比生命还要重要。因为一个“义”字,他们向朝廷妥协了。
三、从人性角度谈招安的实质
招安,是人们说起《水浒传》时谈论较多的一个话题,这固然是宋江“忠君报国”的仁义之举,但也不能就此完全肯定他的积极作用。
从上文的论述中我们不难发现,宋江所做的工作是对原来梁山原则的否定,晁盖在生前也发现了这一点。在处置杨雄和石秀时他们就有了分歧,晁盖认为他们是辱了梁山的名声,从时迁的所作所为来看,的确不怎么光彩。而宋江却是不加理会,劝晁盖不要如此,这样会“断了贤路”,下面也是附和声一片,晁盖不得已,只得听从。宋江影响的不断扩大,以及对梁山行动原则的干预使得晁盖有了危机感,所以他要亲自率兵攻打曾头市,却不幸负伤身亡,临死前的遗嘱是他做的最后努力。然而事与愿违,宋江还是顺理成章的做了山寨之主。
即位之后,他就可以名正言顺的实现自己的愿望了,按照宋江的说法,招安是为梁山众兄弟找一个出路,归顺国家,为国尽忠。事实却并非如此,首先来说,晁盖集团林冲、武松等是自始至终反对招安的,他们眼里的出路并非为国效力,只求兄弟快活。所以,这一说法对这群人来说是不适用的。那么,被宋江骗上山来的那伙人呢?恐怕也说不过去。这群人在上山之前本来就是为国效力的将领们,宋江骗他们上山,无非是想为自己增加一些筹码,根本不是在为他们找出路。况且,宋江的这一举动对他们某些人造成了不可挽回的伤害,卢俊义、秦明(并非直接骗上梁山)被害的家破人亡。这怎么能说是为弟兄们找出路呢?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招安的实质,可以说这是宋江一手策划的一个结果。他利用自己的智慧,首先改变梁山领导阶层的成分,然后利用个人的影响力,使梁山出身、思想意愿截然不同108人团结在一起。积极扩张自己的军事实力,在三败高太尉的军事全胜时期接受了招安。自始至终都是宋江在利用梁山这个大集团,他美其名曰为兄弟们找出路,实际却是把自己“忠君报国”的意愿强加在他人的身上,然后用所谓的“义”绑架了梁山众兄弟。为得是去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罢了。
参考文献:
[1]施耐庵 罗贯中[明]. 《水浒传》. [M ]. 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 [2]杨宝良. 《<水浒传>人物性格及成分与招安结局的关系》. [J ]. 《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年第7期.
[3]陈玉粦. 《<水浒传>的忠义思想与招安悲剧结局》. [J ]. 《惠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2期.
[4]王永彬. 《关于<水浒传>与招安的再认识》. [J ]. 《延边大学学报》,1983年3月.
[5]陆建祖. 《试论<水浒传>中的招安问题》. [J ]. 《浙江广播电视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第3期.
[6]王小丽. 《论<水浒传>的受招安及悲剧结局》. [J ]. 《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第3期.
河北师范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评议书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册
学院 汇华学院
专业 汉语言文学
班级 08级中文2班
学生 靳慧龙
指导教师 曾智安
论文编号[1**********]01
河北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
编 号: [1**********]01
论文(设计)题目: 汇华学院
学 院: 汇华学院 专业: 汉语言文学 班级: 08级中文2班
学生姓名: 靳慧龙 学号: 2008510598 指导教师: 曾智安 职称: 副教授
1、论文(设计)研究目标及主要任务
本论文主要目标是通过人性化的分析,从而从人的角度去确定梁山接收招安的实质。主要任务是对梁山的成员进行派别划分,然后结合参考文献,逐个分析他们的性格,从而达到目标的要求。
2、论文(设计)的主要内容
(1)综述,述说招安问题研究现状,提出论证方向
(2)关于“招安”与“投降”的讨论
(3)主要人物对招安的影响
1. 宋江的决定作用
2. 以卢俊义为代表的团伙的思想意愿
3. 林冲等人的为“义”所困
(4)梁山运动的个人化思考和接受招安的实质
3、论文(设计)的基础条件及研究路线
4、主要参考文献
[1]施耐庵 罗贯中[明]. 《水浒传》. [M ]. 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
[2]杨宝良. 《<水浒传>人物性格及成分与招安结局的关系》. [J ]. 《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年第7期.
[3]陈玉粦. 《<水浒传>的忠义思想与招安悲剧结局》. [J ]. 《惠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2期.
[4]王永彬. 《关于<水浒传>与招安的再认识》. [J ]. 《延边大学学报》,1983年3月.
指 导 教师: 年 月 日 教研室主任: 年 月 日
河北师范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书
汇华 学院 汉语言文学 专业 2012 届
河北师范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从人性角度谈《水浒传》招安的问题
作者姓名 靳慧龙
指导教师 曾智安
所在学院 汇华学院
专 业 汉语言文学
班级(届) 2012届中文2班
完成日期 2012 年 5 月 日
目录
中文摘要、关键词„„„„„„„„„„„„„„„„()
1、 正文第一部分„„„„„„„„„„„„„„„ ()
1.1内容二级标题„„„„„„„„„„„„„„„„()
1.2 „„„„„„„„„„„„„„„„()
1.3 „„„„„„„„„„„„„„„„()
2、正文第二部分„„„„„„„„„„„„„„„„„()
2.1 „„„„„„„„„„„„„„„„()
2.2 „„„„„„„„„„„„„„„„()
2.3 „„„„„„„„„„„„„„„„()
3、正文第三部分„„„„„„„„„„„„„„„„„()
3.1 „„„„„„„„„„„„„„„„()
3.2 „„„„„„„„„„„„„„„„()
3.3 „„„„„„„„„„„„„„„„() ..
参考文献„„„„„„„„„„„„„„„„„„„„() 英文摘要、关键词„„„„„„„„„„„„„„„„() 附录„„„„„„„„„„„„„„„„„„„„„„()
注:以上各部分内容可加页或加大栏高
从人性角度谈《水浒传》招安的问题
内容提要:招安是《水浒传》的重要情节之一,它与《水浒传》有着不可分割的情缘。金圣叹曾对进行了腰斩,但仍消除不了招安的遗迹。招安是表现作品主题的关键,因为它体现了作者的爱憎情感,是评价《水浒传》的关键。通观《水浒传》一书,招安一事基本上是由宋江坚持并积极推行的(武松曾经在跟宋江见面时提及,后来也反对招安),从根本上看是宋江用所谓的“义”绑架了梁山英雄,导致了失败。
关键词:《水浒传》 宋江 招安 绑架 “义”
《水浒传》中的招安问题,长期以来遭到不少研究者的非议。在文革中,认为招安就是投降。文革结束后的研究一直也是围绕着忠义思想进行研究,认为宋江率梁山全伙儿接受招安是对大宋朝廷的愚忠。虽然其中也有人对宋江等人的行为提出否定的,终是只言片语,而且也没有给这个问题做出一个比较明确的结论。究竟应该怎样正确地看待《水浒传》中的招安问题,本文就此从人性角度分析,做点粗浅的探索,以求正于方家。
一、关于“招安”与“投降”的讨论
历来的研究似乎都把梁山运动称之为起义,以宋江为首的一伙英雄,啸聚山林,杀富济贫,锄强扶弱。在三败高俅的全盛时期接受朝廷的招安,向朝廷妥协(投降)。随后便是征辽国,平方腊,得胜而归后遭到了奸臣的陷害。最终梁山起义失败。
但是,梁山的运动能否在严格意义上称之为起义,接受招安是否意味着投降?这是值得探讨的一个问题。我们可以从梁山历任寨主的性格以及他们对运动方向的理解上来谈一下。
我们先来看一看起义的基本含义,《现代汉语词典》上对起义的解释是:“革命人民为反抗反动统治而举行的武装暴动。”[1]我们再从头看一下梁山运动。
白衣秀士王伦在柴进的资助下伙同杜迁、宋万等完成了梁山的草创。在这个时期,梁山人少将稀,根本还没有什么名气。王伦是一名落第的秀才,胸无大志,而且心地狭窄,在他身上看不到任何英雄的影子。所以,这个时期的梁山可以说只是一伙儿强盗的聚集,毫无任何斗争目标和方向可言。
后来林冲上山,对心胸狭窄的王伦心怀不满,在吴用的激将下火并了王伦,让晁盖做了第一把交椅。晁盖在坐了头领之后表示:“各人务须竭力同心,共聚大义。”这里的“义”值得去思考,他们所提出的“聚大义”在很大程度上局限兄弟之间的那种江湖义气的聚集,追求的是“大块吃肉,大碗喝酒,论秤分金银”的豪爽!至于聚集在一起干什么?怎样去干?并没有提出一个斗争的目标。只是曾经笼统地说过:“和大宋皇帝做个对头”。什么实际行为都没有,这不能算是一个成熟的斗争目标。
这种状况的出现是跟人物个性紧密相关的,晁盖是山东郓城县东溪村保正,为人忠 厚豪爽,仗义疏财,专爱结交天下好汉,闻名江湖。他曾经说过:“平生只讲求一个‘义’
注释:〔1〕《现代汉语词典》. 商务印书馆.2005年修订本:1077页.
字”。上梁山是因为劫了生辰纲被官府追杀,然后阴差阳错做了梁山寨主之位。性格和认识水平决定了他不可能提出“推翻大宋统治”一类的斗争目标。所以,在梁山成立之初,就没有一个明确的活动目标。他们追求的是兄弟们在一起时的快活,别无他求。
后来宋江上山,坐了第二把交椅,梁山的实际兵权便掌握在了他的手里。宋江自小受儒家正统思想的教育,忠义思想深入他的骨髓。经历了“杀阎婆惜”,“浔阳楼题反诗”事件后,逼不得已上了梁山。自此,他便把“受招安”定为了梁山运动的方向。在后面他所领导的一系列军事活动中,更是十分明显地表现了这一主张,打败对方后,俘虏对方的头领,然后便用“权借水泊暂避,专待朝廷招安”等说辞劝服对方。个别被骗上山的头领他也如此对待,抛开个别头领的意见不说,最起码宋江自始至终都是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并最终实现目标。
由此可见,梁山运动自始至终都没有提出一个可以把他们的行为定义成“起义”奋斗方向。所以,梁山运动不能在严格意义上称之为起义(没有在实质意义上和朝庭对抗),接受招安只是宋江要达到的一个目的而已,因此,招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一种成功,而不能说成是投降。
二、梁山后期人物组成成分对招安的影响
这里说的后期主要是指在宋江上山以后。因为自从宋江上山后,梁山的实际领导权便掌握在他的手里。三打祝家庄,攻打高唐州,都是他带兵完成。不是晁盖不愿冲锋陷阵,每次晁盖要决定出兵时,都会被宋江以“哥哥是山寨之主,岂可轻动?”为由劝下。而晁盖每次都会应允,我们现在不去揣测宋江的用意。久而久之,晁盖的权力实际上已经被架空了。直到晁盖率兵打曾头市身亡,梁山的发展思路都是按照宋江的进行的。在这一时期,梁山逐渐发展壮大起来,最终接受朝廷招安。这个结果,跟梁山各位英雄的性格有着很重要的关系,我们在这里作详细讨论。
(一)宋江的决定作用
梁山在最后的时刻接受朝廷的招安,可以说宋江起的是决定作用,正是在他的一再倡导,加上使谋用计,招安才一步步变为现实。
招安,从宋江的角度来说是必然的,他的性格决定了这一切。他的性格有着诸多的矛盾方面:既讲求对国家的“忠”,同时又有“他日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的反抗思想。既讲求“义”,又似乎有许多做作的成分在里面。他可以对着自己未曾谋面的手下败将行跪拜之礼,口称万死,却经常会呵斥誓死追随自己的李逵,动不动就要“推去斩讫报来”。然而,这一切都是构成招安的必要因素。笔者认为,宋江之所以成功的实现自己的招安目的,自身的三点特质非常重要,我们不妨来条分缕析。
首先来说,宋江对宋朝的忠心是毋庸质疑的。宋江接受的是正统的儒家教育,儒家的忠君思想在他的意识里根深蒂固,他在行事上处处以“忠”、“孝”为先,这就说明了他不可能彻底的反抗大宋朝的统治。在上梁山之前,晁盖等人数次约他上山,他都予以
推辞。在解往江州的的路上,刘唐把他请上山,晁盖再次表示请他入伙,他却说:“小可不争,随顺了哥哥,便是上逆天理,下违父教,做了不忠不孝的人在世,虽生何益。”他以入梁山之伙为耻,“忠”、“孝”的思想体现的淋漓尽致。
最后他被逼无奈,只能选择上梁山这一条道路。此时,他似乎终于要实现“敢笑黄巢不丈夫”的雄心壮志了。然而他并没有这样做,他只是“暂居水泊,专待天王降诏,早日受了招安”,于是我们便看见了后面他的所作所为。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在吴用的帮助下,他不断扩大梁山的势力,在打祝家庄,三败童贯、高俅的战争中,用自己所谓的“义”争取了很多重要甚至起决定作用的头领,在争取的过程中,除了用“义”感化他们外,还处处体现了他对朝廷的忠心,这也是他能屡次顺利地招降各位头领的重要原因吧。所以,我们可以说宋江对朝廷的这种忠心,无疑是梁山接受招安的一个先决条件。
说到了宋江招降头领,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值得我们去考虑,那就是招降各位头领时,为什么那些头领一开始似乎对他恨之入骨,但后来经过他的一番“纳头便拜”后都会死心踏地的跟随他?除了作者情节设计的突兀外,这与宋江的另一个特点密不可分,抑或说是他的一种能力,那就是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这是宋江能够得以成功的第二点特质。
宋江原是山东郓城县押司,职位大约相当于今天的办公室秘书。“刀笔敢欺萧相国,声名不让孟尝君”这是《水浒传》中宋江出场时对他的描写。的确如此,“刀笔精通,吏道纯熟,仗义疏财”这是后人对宋江最多的一个评价,应该说这个评价是比较准确的。宋江出场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担着血海也似的干系”去给晁盖报信,当时晁盖等人黄泥岗事发,县里差人前往东溪村捉拿,宋江得知后提前一步赶到东溪村报与晁盖等人,才使得他们能得以逃脱。宋江此举,便是对他“义”的最好诠释。“仗义疏财”是宋江的另一个名片,宋江在对财物的处理上显出了与众不同的大度,他可以为素不相识的阎婆出钱做丧葬费,他也肯为刚刚相识的李逵出钱作为赌资。每到一处,但凡他人有需要钱的地方,他都会慷慨解囊,予以帮助。这也为他博得了“及时雨”的名声,建立了良好的社会声望。
如果我们细心读《水浒传》的话,不难发现,里面的英雄好像个个都是“仗义疏财”的人(李忠除外),但是别人为什么都没有落得如此好的名声呢?秘密就在这里,宋江慷慨,但是也不是无目的的慷慨,每一次用钱都是基本上救人于危难之中,而且出手自然,不动声色,受帮助之人自然无限感激,而且他不分人物高低贵贱,在这件事上一视同仁。这使他免受了很多不必要的苦难,同时又增加了自己的威望。我们且看他在江州大牢时的举动:“差拨到了单身房里,(宋江)送了十两银子与他;管营处又自加倍送银两并人事;营里管营的人并使唤的军健人等,都送些银两与他们买茶吃,因此无一个不喜欢宋江。”可以说,在未上梁山之前,他已经建立了一个很大的人际关系网。无形之中,这已经为他以后的行动打好了基础。
宋江在上了梁山之后,寸功未建便做了梁山的第二把交椅,这全凭其在江湖上的声望。他没有坐这把交椅的能力吗?不是,他完全有能力领导梁山。而且,
在这种能力的展示过程中,梁山英雄接受招安这一设想才一步步变为了现实。
“自幼曾攻经史,长成亦有权谋。恰似猛虎卧荒丘,潜伏爪牙忍受”。这是宋江在醉酒之后对自己的评价。笔者认为这里面透露出来的英雄气概在上梁山之前宋江多半是没有的,这只是一种酒后的狂言,试想:一个对朝廷忠心耿耿的人,怎么会发出“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的呐喊呢?但有一点值得肯定,那就是宋江善用权谋。此为宋江能够成功的第三点特质,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
在未受招安之前,我们很少见过宋江有英雄之举。甚至,给我们的感觉他就是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书生,唯一的一次可以称上壮举的就是怒杀阎婆惜了。不过,笔者认为这是胆怯状态下的发狂(在被阎得知自己与梁山有来往时害怕,一时性起所杀),杀人后被阎婆发现,他那句“你不信时去房里看,我真个杀了。”分明就是杀人后手足无措的表现。但这一切并不能说明宋江没有雄心,在他的内心里对自己的现实遭遇并不满。报国无门却屡遭陷害,在江州醉酒后的那句“敢笑黄巢不丈夫”说明他的不满已经到达了顶点。终于因为黄文炳的陷害,上了梁山。
他在上梁山后,逐渐掌握了梁山的实权,影响越来越大。但是由于性格方面的问题,他并没有按着原来梁山那个朦胧的计划执行,而是把梁山作为一个跳板,去实现自己报国的愿望。在这之后的一步步行动中,宋江才显示出了他的组织领导才能。他领导梁山的众弟兄们攻城掠寨,并且屡次打退朝廷的军队,一步步的向朝廷施压,逼迫朝廷做出招安的决定。
而这一切之中最能体现宋江高明的就是他不断地壮大梁山的领导队伍,一支队伍的发展离不开好的领导,而队伍越壮大,对自己实现理想也就越容易,宋江深知这一点。无论是与地方武装对抗,还是与朝廷的军队对抗,他都会亲自上阵指挥,基本上是师出必捷。这里面一是因为宋江的领导有方,善于用兵。再一个原因就是他能够听从别人的建议,军是吴用在每次的出征中都能够提出很多制敌的策略。这也是梁山军士能够屡次取得胜利的重要原因。
得胜凯旋,俘虏对方的将领,一般人的做法是将他们处死,或是关入大牢之中,以显示自己的威严。宋江则是恰恰相反,不但不会处死,而且每次必是:“解了绳索,亲自扶定,纳头便拜,口称万死!”靠着这种类似于“表演”的举动,加上之前宋江在江湖上的名声,许多头领都会心悦诚服,向宋江妥协。这不是重点,每次“表演”之后,宋江都会对着那些头领进行一番说教:“小可只是暂居水泊,他日朝廷见用,受了招安,那时尽忠报国,未为晚矣。”两者兼而用之,哪位英雄能够不服?
主观的意愿的促使,良好的人脉作为基础,更兼权谋手段的运用。正是凭着这三点,宋江几乎用一己之愿,带领着梁山一步步走向招安,实现了自己尽忠报国的夙愿。
(二)卢俊义等人的心愿
在接受招安的过程中,宋江的作用毋庸置疑。但是招安既成事实,说明这一举措还是有相当好的群众基础。不然这种不合甚至是违反梁山原则的事情是不可能变成现实的。在这个基础里面,显然不包括“三阮”兄弟、“双解”兄弟、陶宗旺等地地道道的农民。这是一个大的集团,成员主要有呼延灼、关胜等被宋江俘虏投降的那些将领及副将,还有就是卢俊义、徐宁等被宋江用计骗上山去的将领们。那么这些将领怎么看待招安呢?我们先来看一下,被宋江用计骗上山的几位将领吧。 卢俊义绰号“玉麒麟”,是河北的富户,一身好武艺。如书中所言“卢俊义生于北京,长在豪富之家;祖宗无犯法之男,亲族无再婚之女;更兼俊义作事谨慎,非理不为,非财不取”,他家世清白,为人谨慎。 宋江羡慕其声名,为壮大梁山声势,让吴用设计,骗卢俊义上了梁山,坐上了第二把交椅。“家世清白,为人谨慎”这是卢俊义性格的最好写照。这样的人自然不主动上梁山的,只不过宋江为了自己的利益把他骗上了梁山。虽然曾经要把寨主之位让与他,但是,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看出里面有很多虚假的成分。按道理说,卢俊义确实要比宋江强许多,宋江的“三不如”理论很好的说明了这一点。但实际上,卢俊义的性格决定了他不可能为山寨之主,他深知宋江在梁山的威望(宋江在推让时,梁山诸多头领都偏向以宋江)。所以他做了第二,一来可以确立自己在梁山合适的地位,二来,可以实现自己的愿望。这样,梁山的正副头领都是主张招安的人,使得梁山运动的方向性更加明确。 金枪手徐宁也是被宋江用计骗上山的。当时梁山军为救柴进,打破高唐州,杀了太尉高俅的堂兄弟高廉,高俅令大将呼延灼带兵征剿梁山,放出连环马大败梁山军。于是梁山头领汤隆献计,宋江使时迁盗甲骗得徐宁上山,教使钩镰枪,大破连环马。徐宁的性格可以说是稳妥但缺乏城府和主见。在发现自己的宝甲被盗后,便出来寻找,在表弟汤隆错误百出的谎言的引导下,被一步步骗上了梁山。好在宋江够意思,在第一时间内把他的家眷都接的到了山上,使徐宁免去了后顾之忧。由此看来,徐宁上山是被亲戚骗了,因此他内心世界恐怕是相当不愿意,所以他对招安一定很向往。
打了败仗后被宋江劝降的头领也有很多,这些头领本来就是朝廷的官员,为义所缚,上了梁山,所以,接受朝廷的招安使他们的愿望。而他们良好的出身、超常的本领以及数量上的优势使得他们成了招安的主力军。
上文提到的呼延灼便是典型的代表。上梁山之前为汝宁郡都统制。当时高唐州之战呼延灼被宋江打败后设计擒他上山,用他一贯的手法劝得呼延灼归依梁山。呼延灼是名将之后,对大宋朝忠心耿耿,上梁山也是在被逼无奈后的举动。宋江对他说的那句“等朝廷见用,受了招安,那时再尽忠报国”对他的吸引力是很大的,所以他也是招安的忠实支持者。
宋江在上山后的一系列运作无疑是相当成功的,他不断地壮大领导的队伍,使得梁山的势力越来越强大。最重要的是,他发展的这些主要领导中,几乎全都是支持招安的。“义”字当头促成了他们追随宋江,不错的出身以及对朝廷的忠心
更是他们支持招安的重要原因。
(三)林冲等人的为义所困
宋江之所以在上山之后致力于扩大梁山的领导队伍是有一定原因的,上山之前梁山的头领主要是晁盖等七人,加上林冲、杜迁、宋万等人。单从领导者的角度说,力量是非常的小的。虽然各位英雄都有敌万人之力,不过他们当中大都是处在最底层的农民,根本没有做领导的经验,连首领晁盖都可以算上是的“英勇有余,心智不足”的典型。吴用虽然有些心计,终归只是一介书生,充当军师的角色,在没有一个好的领导下,他对增长梁山的实力用处不大,唯一能算的上有能力就要数林冲了。由此看来,宋江加速扩充梁山的领导队伍是很有必要的。
宋江急速扩充队伍除了上述之外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这些头领都是跟晁盖是一边的,自己刚上山,除了自己原先在江湖上声望外,毫无威信可言。这就跟自己以后的计划发生了冲突。所以,他一边东征西战,靠打仗树立自己的威信外,还注意招揽了许多本来就是朝廷将领的人。这些人的数量和影响力远远超过了原来梁山的头领,而且个个都是身居要职。
那么,宋江上山之前的那些头领是否愿意接受招安呢?答案是否定的。这些人当中,基本上都是不愿意接受招安的,我们分别来看。
林冲在这里面是比较特殊的一位,他虽然不是出身于农民,但也算的上晁盖一伙儿的人。他原为东京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武艺高强。但是性格却是懦弱隐忍,高俅干儿子高衙内调戏了他的妻子,他也忍住怒火不去反抗。不仅如此,高俅还让陆谦设计陷害他,使其误带宝刀入白虎堂,蒙冤刺配沧州。在途中又险遭毒害,幸亏鲁智深在野猪林相救,才保住性命。 被发配沧州牢城后,先去看守天王堂,后在草料场看守中,又遭高俅心腹陆谦、富安放火暗算。林冲发现后杀了陆谦、富安,冒着风雪连夜投奔梁山泊。后来他的妻子不堪忍受高衙内的凌辱,自缢身亡。从林冲的经历我们不难发现,他是彻彻底底被逼上梁山的为数不多的人。高俅害的他家破人亡,他与高有着不共戴天之仇。他在火并王伦扶晁盖为梁山之主时说过要“剪除君侧元凶首恶”。所以说,他的斗争目标是高俅一类的奸臣。但是这并不能成为他支持招安的理由。因为接受招安并不利于他这一目标的实现,相反,这可能会给他增加新的麻烦,林冲是个谨小慎微的人,这一点他是不会忽略的。所以,他能接受招安只有一个解释:那就是受困于宋江所谓的“义”。要不然身为血性男儿的他在高太尉被捉上山之后怎么可能无动于衷呢?不共戴天之仇都可以忍,除了为林冲叫屈外不得不赞叹:“‘义’的力量实在是太大了!”
这些人里面具有代表性的就是“阮氏三雄”了,这三个都是“打鱼一世蓼儿洼,不种青苗不种麻”的渔民,应该说在骨子里他们还是对皇帝存在敬畏之心的,他们唱的“忠心报答赵官家”,等渔歌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不过,兄弟三人的生性豪爽,根本不愿意为官场事物所累,他们最初的愿望只是想追随晁盖,在梁山泊里快活的度过一生。“爷爷生在天地间,不求富贵不做官。梁山泊里过一世,好吃好喝赛神仙。”这为我们描述了一个非常真实的场景。兄弟情义,是他们最看重的东西。不过后来宋江上山,晁盖攻
打曾头市的意外身亡,使得他们的地位一落千丈。生平最讲义气的他们虽然不愿意接受招安,即使他们反对,也不会起太大的作用,不过在宋江义气的“束缚”下,他们还是接受了这个残酷的现实。毕竟,梁山已经不是原来的梁山。
其实这种情况宋江也是知道的,排座次之后宋江让乐和唱的那首词“愿天王降诏早招安,心方足”后,武松便说道:“今日也要招安,明日也要招安去,冷了弟兄们的心”,其实这就代表了这一部分人的心意。于是我们便看到了后来在即将启程赶赴东京的时候宋江对众将士说:“如不愿去的,就在这里报名相辞。我自赍发你等下山,任从生理。”但是没有一个人离开,他们个个都是义薄云天的英雄,把兄弟间的情义看的比生命还要重要。因为一个“义”字,他们向朝廷妥协了。
三、从人性角度谈招安的实质
招安,是人们说起《水浒传》时谈论较多的一个话题,这固然是宋江“忠君报国”的仁义之举,但也不能就此完全肯定他的积极作用。
从上文的论述中我们不难发现,宋江所做的工作是对原来梁山原则的否定,晁盖在生前也发现了这一点。在处置杨雄和石秀时他们就有了分歧,晁盖认为他们是辱了梁山的名声,从时迁的所作所为来看,的确不怎么光彩。而宋江却是不加理会,劝晁盖不要如此,这样会“断了贤路”,下面也是附和声一片,晁盖不得已,只得听从。宋江影响的不断扩大,以及对梁山行动原则的干预使得晁盖有了危机感,所以他要亲自率兵攻打曾头市,却不幸负伤身亡,临死前的遗嘱是他做的最后努力。然而事与愿违,宋江还是顺理成章的做了山寨之主。
即位之后,他就可以名正言顺的实现自己的愿望了,按照宋江的说法,招安是为梁山众兄弟找一个出路,归顺国家,为国尽忠。事实却并非如此,首先来说,晁盖集团林冲、武松等是自始至终反对招安的,他们眼里的出路并非为国效力,只求兄弟快活。所以,这一说法对这群人来说是不适用的。那么,被宋江骗上山来的那伙人呢?恐怕也说不过去。这群人在上山之前本来就是为国效力的将领们,宋江骗他们上山,无非是想为自己增加一些筹码,根本不是在为他们找出路。况且,宋江的这一举动对他们某些人造成了不可挽回的伤害,卢俊义、秦明(并非直接骗上梁山)被害的家破人亡。这怎么能说是为弟兄们找出路呢?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招安的实质,可以说这是宋江一手策划的一个结果。他利用自己的智慧,首先改变梁山领导阶层的成分,然后利用个人的影响力,使梁山出身、思想意愿截然不同108人团结在一起。积极扩张自己的军事实力,在三败高太尉的军事全胜时期接受了招安。自始至终都是宋江在利用梁山这个大集团,他美其名曰为兄弟们找出路,实际却是把自己“忠君报国”的意愿强加在他人的身上,然后用所谓的“义”绑架了梁山众兄弟。为得是去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罢了。
参考文献:
[1]施耐庵 罗贯中[明]. 《水浒传》. [M ]. 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 [2]杨宝良. 《<水浒传>人物性格及成分与招安结局的关系》. [J ]. 《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年第7期.
[3]陈玉粦. 《<水浒传>的忠义思想与招安悲剧结局》. [J ]. 《惠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2期.
[4]王永彬. 《关于<水浒传>与招安的再认识》. [J ]. 《延边大学学报》,1983年3月.
[5]陆建祖. 《试论<水浒传>中的招安问题》. [J ]. 《浙江广播电视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第3期.
[6]王小丽. 《论<水浒传>的受招安及悲剧结局》. [J ]. 《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第3期.
河北师范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评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