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咏物抒怀
一 海 燕
积累运用
1.juǎn cuàn chún qiâ yín yá fěi háo yán
2.(1)抱 甩 摔 (2)穿、掠
3.(1)指因痛苦而发出声音。 (2)大声叫。 (3)胆小畏缩。
4.(1)愤怒的力量、热情的火焰 胜利的信心 太阳,——是的,遮不住的!”运用反复,语气肯定,表达了坚定不移的必胜信念。 2.描写大海的景象,可以烘托出海燕的斗争精神。
3.是为了点明海燕所处的环境,烘托海燕的战(2)①暴风雨!暴风雨就要来啦! ②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5.苏联 高尔基 《春天的旋律》 《海燕之歌》母亲 童年 在人间 我的大学
6.(1)表示语意的转折。(2)表示解释说明。 (3)表示声音的延长。(4)表示递进。 7.示例:蜡烛就如同我们辛勤的园丁,燃烧了自己,却将光和热留给了别人;春雨就如同无数的默默奉献的人,投入了大地的怀抱,滋润了大地,却牺牲了自己等等。 整体感知
1.散文诗 散文 暴风雨来临前的大海景象, 战斗英姿 , 无产阶级的革命先驱者坚强不屈的战斗精神。
2.强 弱 消灭 弱 强 胜利
3.“闪电”“高傲”“飞翔”“大笑”“号叫”这些词表明了海燕的矫健、勇敢和乐观的特点。 重点品析
1.(1)比喻和拟人。这一句从形、色两方面突出了海燕勇猛、善战的姿态。(2)拟人。连用“抱”“甩”“摔”几个动词,还有“恶狠狠”,赋予狂风人的性格和行为,写出了风的猖狂的气焰。(3)拟人。“抓住”“熄灭”突出大海的巨大声势和强大力量。(4)比喻、拟人、反复。“敏感的精灵”、“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了困乏”比喻和拟人的手法显示了海燕的勇敢和智慧,说明无产阶级革命者的高度的预见性和敏锐的洞察力。“乌云遮不住
斗雄姿,突出海燕的高大形象。
4.大海波浪:革命高潮时的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海燕:英勇善战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风云雷电:沙皇的反动势力。暴风雨:席卷一切的革命运动。
5.(1)暴风雨将要来临,海燕“高傲地飞翔”,以乐观的激情和胜利的信心“渴望”着暴风雨的到来。(2)“狂风卷集着乌云” “在乌云和大海之间” “黑色的闪电” “高傲地飞翔”。(3)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渲染了海燕朝气蓬勃、斗志昂扬的气概。(4)写其他海鸟,是为了和海燕形成鲜明的对比,通过写它们惊恐万状的丑态,反衬出海燕非凡的勇气和威猛的形象。是抓住它们的声音、行动、情态去刻画的。(5)象征了当时现实环境中形形色色明哲保身、怯于革命的不革命者和假革命者。 6.拟人。 以“歌唱”“冲向”“迎接”等词语,赋予波浪以人的行为动作,突出了它积极主动的战斗热情和乐观勇敢的革命精神。
7.前一句用反复强化了海燕作为“信使”的极度兴奋喜悦之情,预示着黑暗的沙皇统治行将崩溃,一场人民革命行将到来,表现出无产阶级革命者高度的智慧和对时代历史剧变的敏锐的预见性。 后一句祈使句的形式鼓舞人心,这是革命者掷地有声的战斗宣言,表达了自信豪迈的战斗情怀和高昂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1.象征 对比
2.景物,映衬了鹰英勇战斗的英雄形象。 3.高傲,欢乐
4.鹰象征着敢于追求光明和自由的勇于革命
而牺牲的革命者。蛇象征那些对于革命抱 以观望和一知半解的务实保全主义的假革 命或不革命者。海鸥、海鸭、企鹅。
5.无产阶级革命的先驱者,坚强无畏的革命精神
二 白杨礼赞
积累运用
1.zōng qiào zǎi yün pïsuō qiú nán qídǐ
2.B
3.坦荡如砥 纵横决荡 潜滋暗长 妙手偶得 4.茅盾 沈德鸿 子夜 林家铺子 春蚕 抒情散文 《见闻杂记》 尊敬和赞美
5. ①示例:赏白杨敬仰傲骨精神。②示例:白杨树不畏严寒,有极强的生命力,我们做人 也应该具有像白杨一样的品格。 整体感知
1.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
2.白杨树 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
3. 黄土高原 干 枝 叶 皮 神美 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不缺乏温和,坚强不屈,挺拔 4.D
5.因为白杨树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
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重点品析
1.第一句好。“一排——三五株——一株”构成递减,这符合人们的思维过程,能以引起惊奇的白杨树数量之少反衬白杨树给人的惊奇之大。
2.不好。因为原句中的表转折关系的关联词 “虽„„却„„”在句子中起强调作用,强 调白杨树的倔强挺立,这样着重表现白杨树
的精神,如果改了就去掉了关联词达不到强 调的效果。
3. 开篇点明题旨。赞美的原因是“不平凡”,用“实在”来强调到底怎样的“不平凡”。 下文便以此为线索,从不同方面展开描述。 4.它极常见,极易生长,所以说它“极普通”;说它“实在是不平凡”,是因为在“单调”的“恹恹欲睡”的情绪中,白杨树的出现出奇制胜,使人清醒,使人振奋。
5.作者运用欲扬先抑的写法,在比较中反衬白杨树的高贵品质。
6.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白杨树身上能折射出北方抗日军民的精神和意志。换句话说,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作者赋予了白杨树以不平凡的象征意义。白杨树象征了北方的农民,也象征了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7. 结尾把楠木和白杨树对比,再次强调白杨树的不平凡,与顽固派的观点形成对比,表明作者鲜明的爱憎之情,歌颂抗日军民,斥责“积极反共,消极抗日”的国民党反动派,呼应篇首。
8.(1)无边无垠 坦荡如砥(2)强调(着重指出)(3)欲扬先抑 (4)这样写为白杨树的出现铺垫、蓄势。衬托白杨树的不平凡。 (5)交代白杨树的生长环境,衬托它傲然挺立的形象 暗写西北抗日根据地,为后文揭示象 征意义,表达主题做准备 (6)A
拓展探究
1.它明知道自己成不了栋梁高树,却还是努力地生长却还是努力地茂盛着。
2.酸枣树的种子;故乡峭壁上的酸枣树;小
酸枣。
3.酸枣树的成长经历。
4.对比;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生命力顽强,不慕虚荣,甘于平淡的品格。
三 石 榴
积累运用
1.jûã jí nǎo xī hào tuî yì àng yú 2. 禁 玄 崇 投
3.枯瘦 妩媚 锐利 精致 捆绑 丰满 4.(1)忍不住笑。(2)奇特突出。(3)暗暗地流出来。 5. 略 6. 略 整体感知
1.爱 画 赞;不怕威压、坚贞刚勇、奋发
(2)作者把锈迹斑斑与殷、周时的青铜器联系起来,用以比喻石榴果实表皮的斑纹,这是伯者文学家兼考古学家特具的形象思维。 3.对比的写法。点出石榴树非同寻常的品格,总领全文。
4.反衬突出石榴不怕威压、顽强不屈的精神。 5.作者先从石榴花的色彩和外形的角度比喻;再从“热烈”、“充满活力”、不受束缚这一内在特征比喻,形象生动地表现了石榴热烈、充满活力、积极向上的内在品格。“心脏”使人具有活力,而石榴能给火热的夏天带来无限生机与活力,二者在这一点上相似,因而把石榴比作“夏天的心脏’’。
6.都运用了反问,第三段突现石榴是夏天的心脏,表明它在作者心目中的重要位置;第三段强调石榴果不是盛酒的金耍。促使读者生疑,极言石榴果实的“透明光嫩”,直抒作者的赞誉之情。
向上;执着坚定的信念和热切的追求
2.奇崛 清新 枯瘠 柔媚 3.奇崛 清新 重点品析
1.(1)拟人,写出了果实的饱满。文中用“忍
俊不禁”饱含感情色彩地表现了石榴的自然生长过程,又表现了它美好可爱的形象;用“破口大笑”表现它作为热烈夏季心脏的爽朗、热情、大方。整句具有鲜活的形象和富有动感的表达效果。(2)反问、拟人,既生动活泼极富情趣,又巧妙地引出下文,且与“忍俊不禁地破口大笑起来”前后照应。(3)比喻,生动形象地展现了石榴花开放成长过程中形态色彩的变化,巧妙地赞誉了它的形态美和灵秀美,使读者由衷地产生喜爱和赞美石榴花的感情 2.(1)作者最喜爱石榴的花,因为它既有形态美,又有精神美——面对骄阳的直射毫不避让,敢于抗争。由此引出对单瓣和双瓣花的赞叹,并把它视为“夏季的心脏。
拓展探究
1.石榴是易活但石榴晒死了;经过我的努力,石榴又活了。
2.煞有介事指好像真有这回事似的。原指故作姿态,让人感到一本正经、真有其事,有贬义。文中是指石榴认认真真的开花的样子。褒义。 3.我不再管它,静等它的死去 4.“我”的精心照料。
5.反复,起强调作用。表现了酷热的程度,更表现了作者对石榴的痛惜之情。
四 马 说
积累运用
1.略
2.(1)shí 吃。(2)sì 同“饲”,喂养。(3)shí 吃。(4)sì 同“饲”,喂养。 3.韩愈 韩昌黎 唐 柳宗元
4“食”通“饲”,喂“材”通“才”,才能 ;意。(4)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5)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6)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7)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2.要有千里马的才能;要有展示的机会;要有识别人才,欣赏人才的伯乐。
“见”通“现” 表现;“邪”同“耶” 表疑问,相当于“吗” 5.B C A 6.A
7.有时;虽然;显现;尚且;怎么,怎能;拿着;举着
8.(1)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2) 千里马鸣叫,喂马的人却不知道它想表达的意思。(3)想要跟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4)驱使它不能用正确的方法,喂养又不能按千里马的标准喂养它。
(5)唉!是真的没有好马吗?这是不识好马呀。9.老马识途 白驹过隙 老骥伏枥 马到成功 整体感知
1.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2.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3.记叙 议论 说明一个道理 人才 能识别人才的统治者 封建统治者的昏庸愚昧、埋没人才 怀才不遇、壮志难酬 重点品析
1.(1)祗辱有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3)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
3.(1)伯乐不常有;(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3)策之不以其道(鸣之而不 能通其意)。
4.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对埋没人才的现状作了揭露。
5.两种方法不一致,《马说》中通过伯乐的发现人才;而龚自珍表现的人才选拔是不拘一格,即多途径,多层次,多方面选拔。
6.如: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岳飞《满江红。咏怀》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岳阳楼记》
7.伯乐必须具备知人善用的才能,任人唯贤,要善于发现并重用人才。如:齐桓公发现并重用管仲,使齐国强盛起来。 拓展探究 1.略
2.(1)它吃力地伸着蹄子,弯着膝盖向前走,尾巴下垂,脚掌也烂了,口水洒在地上,浑身汗水直流,(2)拉到半山坡便走不动了,驾着车辕不能继续上山。(3)它知道伯乐是自己的知己啊。
3.本文写千里马遇到伯乐而解除了困境。《马说》写只有伯乐才能发现千里马,强调伯乐的重要性。
第一单元测试卷
一、1. ①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②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③北方的农民 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④然后有千里马⑤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⑥泥香带落花。⑦怅望青田去水遥。
2. ①苏联 高尔基母亲 童年 在人间 我的大学 ②茅盾 沈德鸿 子夜 林家铺子 春蚕
3.砥 滋 俊 绝
4.反问 拟人 排比 反复5.B 6.略
二、(一)
1.等同,一样;有时;马鞭;难道,表反问语气。
2.(1)所以即使有好马,只是辱没在马夫的手里。(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把它称为千里马。(2)喂养马的人不能按照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3.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4.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5.人才 能知人善任的统治者(慧眼识英才的圣明君主) 愚妄无知的统治者
(二)1.写白杨树外在形象的特点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2.D
3.干、枝、叶、皮 形态(外形) 精神(内在)
4.北方的农民 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 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三)1.美寓于花,花里含着美,二者形影不离。2.从嗅觉上给人以浓郁的芳香;从视觉上给人以美的享受;从精神上给人以美好的联想。
3.(1)美丽、千姿百态(2)鲜明、万紫千红 、鲜艳夺目、五颜六色
4.(1)纯洁,傲岸不屈(2)清素淡雅,不尚豪华(3)冰清玉洁,高风亮节(意思对即可)
5.写花与美的关系(形影不离);写花的外在美(形态、色彩)、内在美(品性、精神)。
6.全文通过写花写美来赞颂高尚的品性和可贵的精神;表达了“愿花美人更美”的期望。
三、略
第二单元 道德修养
六 纪念白求恩
积累运用 1.略
2. 漠不关心:不在意,非常冷淡。
麻木不仁:原意是肢体麻木,感觉不灵。这里指不关心别人,缺乏热情。
精益求精:好了还要求更好。益:更。
3.拈轻怕重、见异思迁、纯粹。
4. 可以选用A、E,原因是:使用A可以看作是对白求恩医生一生奉献于中国抗日战争事业的行为的评价,使用E则从白求恩医生为出发点凸显其生命的价值。B强调对白求恩精神的学习而非赞美,C、D强调奉献对于人生、个人感受的重要作用。
整体感知
1. 白求恩 不少人或一些人
对工作 极端的负责任 不负责任,拈轻怕重,自私自利,自以为是。
对人民 极端的热忱 漠不关心,麻木不仁
对技术 精益求精 鄙薄技术工作,见异思迁。
好处:突出了白求恩同志崇高的共产主义精神,强调了向白求恩学习的必要,明确了应该克服的缺点和今后努力的方向,从而有力的证明和阐述了论点。
2. 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对工作极端负责,对同志满腔热忱;对技术精益求精。
3. 作者赞颂了白求恩同志的国际主义精神、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精神、对技术精益求精精神,这三种精神共同构成了白求恩同志的共产主义精神。
重点品读
1.(1)本段的论点是: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白求恩的国际主义精神。作者通过对白求恩具体情况的叙述引出论点,议从叙出。
(2)加点词强调白求恩岁数大,跨越的距离远,突出了白求恩的国际主义精神,为引出论点做铺垫。
2.(1)不能调换顺序。作者按照从小到大、从局部到整体的顺序,从前线进一步扩大到整个边区,用广大军民的反映证明自己的论断,证明第二部分中“二极端”的判断是准确无疑的。
(2)从情绪、态度、感觉等几个角度,形象而又充分地揭露了“不少人”的错误表现,与白求恩大夫的精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语言极其简练。文中运用的成语,增强了语言的形象性和说服力。
3. 对比论证。以白求恩同志的工作态度与一班见异思迁、不钻研业务的人形成对比,引出作者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白求恩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的论点。
4.(1)都是先叙述,再由叙述引出作者的论点,夹叙夹议。好处:一方面使文章情理并茂,即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读起来生动感人。另一方面在叙事基础上的议论又能使文章阐明的道理有充足的依据,从而增强说服力,易于为读者理解和接受,从中受到深刻的教育。
(2)含义:“高尚的人”,指的是无产阶级思想境界的崇高;“纯粹的人”,指的是无产阶级思想品质的纯洁;“有道德的人”,指的是无产阶级社会生活及其行动的准则和规范;“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指的是无产阶级的高尚志趣;“有益于人民的人”,指的是共产主义战士的奋斗目的。
作用:运用排比句,从人格、品质、修养、志趣、人生意义五个角度再次肯定了白求恩的精神,充分表达了毛泽东同志对共产主义战士崇高精神的赞美,对共产主义新人的殷切希望。
5. 诗歌中记叙与抒情相结合,表达了对白求恩同志逝去的悲伤、对白求恩精神的赞美,同时也表达了向白求恩同志学习的愿望。
文章记叙与议论相结合,也表达了对白求恩同志逝去的悲伤,但更多地表现了对白求恩 精神的赞美,同时还有对全党学习白求恩精神的号召。
二者立场不同,写作目的不同,所以写作角度也不同。
拓展探究
1.①通过初中生的问题引入论题,为证明论点做铺垫。②通过设问引起读者思考,产生阅读兴趣。
2. “做人”要有道德标准;灵魂高尚的人;要具备正确的荣辱观;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的人。
3. (1)公私兼顾 (2)考虑别人比考虑自己稍多一点儿 (3)考虑别人与考虑自己一样多 (4)一辈子偶尔损人利己
4. 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文章例举“好人”与“禽兽不如”之人,将他们形成对比,表现出“人和禽兽之间,仅仅就是一纸之隔”、“ 关键是塑自己的灵魂”的观点。因为事例典型,对比突出,使得文章更具说服力。
5. 示例①“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在我的心目中是遥不可及的,总觉得做这样的好人太难了。读了本文后我才明白,只要你在考虑自己利益的同时也考虑别人的利益,你在利己的同时不损人,就可以成为了不起的好人。可见,做个好人并不难。
七 敬业与乐业
积累运用
1.略。2. 追求;粘;喧扰;喜欢。
3. 不愿乎其外;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乃凝于神。
4. 梁启超;卓如;任公。
5. 结出丰硕的果;莲能纹丝不动;扎根大地。
整体感知
1. 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文章开头部分通过对研究题目的解释引出论点。
2. 作者按照总-分-总的顺序,就“要敬业”和“要乐业”两个问题展开论述。
3. 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作者列举的事实论据有有生活中的实例,有古代、外国著作中的事例,有自己亲身经历的经验。而道理论据有作者引用的名言,也有自己总结概括出的言论。 重点品读
1.(1)凡可以名为一件事的,其性质都是可敬。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所以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
(2)怎样才能把一种劳作做到圆满呢﹖惟一的秘诀就是忠实,忠实从心理上发出来的便是敬。
(3)我想天下第一等苦人,便是厌恶自己本业的人,这件事分明不能不做,却满肚子里不愿意做。
(4)人生能从自己职业中领略出趣味,生活才有价值。
2.(1)作者认为的天地间第一等人就是那些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并为之兢兢业业把事情做得没有欠缺、令人满意的人。
(2)这句话里面包含如下苦乐观:一是劳苦总是免不掉的,二是劳苦中也有快乐,三是可以从劳苦中找到快乐,四是劳苦中的快乐才是真快乐。
(3)首先是有一份正当的职业,不能“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对于所做的事,要生出敬意,从而全神贯注,心无旁骛,忠实地把它做好;要从专心做事中发现乐趣,达到“乐以忘忧”的境界。
3. 有针对性,内容相对集中体现在:针对受众对象,选择敬业与乐业为论题,对学生具有启发性;针对敬业与乐业论题,层层展开,层层深入,论证了敬业与乐业的重要性,条理清晰,内容明确,观点突出;选取事例具有针对性,紧密围绕论点。
鼓动性体现在:作者以“天下第一等人”“人
类合理的生活”的美好祝愿激励学生,极富鼓动性;作者论证严密,丝丝入扣,论证极富说服力。
语言通俗生动:事例多样,古今中外俱全,深入各个领域;全篇讲演多用简明的短句,很少用长句;多用口语,明白如话,让人一听就懂;引用古代语句时,如果文字较深,就用语体文加以解释,很自然地化深为浅。
(每个特点能说出一个方面一个例子即可)
拓展探究
1. 知足;安分;达观;应尽的责任没有尽(或“该做的事没有做完”)
2. 论题:什么是人生的最苦,什么事最快乐。
关系:论题是作者在一篇议论文中所要论述的问题;论点是作者对论述的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
3. 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是小快乐。
通过照应,对如何做到最快乐进行补充论述,更好的点明作者的观点,凸显文章中心论点。
4. 尽了责任,再无负担;未尽责任,丢开不管(“推卸责任”和“逃避责任”亦可)。
5. 相同:结构组织清晰,语言通俗易懂,都引用了古语支撑论点。
不同:课文举例丰富,本文更注重论理。
八 多一些宽容
积累运用
1.2.略
3. 示例:理想能指引我们的方向,让我们理智的抉择未来的道路;理想能坚强我们的毅力,让我们面对任何困难都不畏惧;理想能充实我们的生活,让我们每一天都充满意义。 整体感知
1. 杂感;“人生活在社会中,总要与人相处,与外界发生各种联系”; 要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最重要的是要豁达大度,善于容纳与自己志趣、风格不同的人;“互谅(彼此谅解)、互让(彼此谦让)、互敬(彼此尊重)、互爱(彼此关心)”;“宽容并不是无原则的迁就”。
2. 本文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顺序展开,先写为什么要宽容,再写怎样做到宽容,最后补充宽容要注意的问题,既旗帜鲜明,又滴水不漏。
重点品读
1.(1)要心怀坦荡,宽容别人,就必须做到互谅、互让、互敬、互爱。
(2)按照由总到分的顺序进行论述。
(3)不能。这四个方面是层层递进的关系。“互谅、互让”是宽容的最基本要求,而“互敬、互爱”则是进一步的高要求。
(4)作者论证“互让、互敬”时采用正反论述结合对比论证的方法,而论述“互谅、互爱”时采用正面论证的方法。
2.(1) 道理论证(引用论证),通过引用名言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
(2)三个“一种”,对宽容的性质进行定位,突出了要做到“宽容”的要求之高。
(3)比喻论证。以事喻理,使论证浅显易懂,形象生动,易被接受。
(4)用“不是„„而是„„”这样一个对比句式,旗帜鲜明地表明了自己的态度,使自己的观点立于不败之地。
3. 第一种答法:删掉不行。此句首先拉近了作者与读者的距离,其次,显示作者的观点客观,易于读者接受。
第二种:删掉它行。因为并不影响文章的结构和论证的严密性。
4. 在这一段论述中:(1)、(2)、(3)、(4)属于引用道理论据来论证观点的道理论证;
(5)、(6)属于剖析道理论据和事实论据并进行局部总结类型的道理论证;(7)属于推理形式的道理论证;(8)强调指出式的道理论证;(9)属于总结全段或全篇,阐述结论性的道理论证。
拓展探究
1. 通过列举社会现象引出文论题。
2. 忍的实际意义;忍有大小之分;忍总与寂寞相伴;忍的重要作用。
3. (1)举例论证。其作用是通过列举典型事例证明“忍”是有大小之分这个论点,增强文章说服力。
(2)引用论证。其作用是通过引用名人名言证明等待时机的策略、隐而不露的智慧的观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3)对比论证,将钱钟书耐住寂寞做学问和热衷于出风头之人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忍是一种历练的观点。
4. 读到好文章不一定要了解作者,也没有必要特意拜访作者。
5. 正面论述:病痛的折磨没有让他放弃,对科学的执着让他选择了忍耐。即使是用生命在写作,他感受的依然是快乐。
反面论述:但如果他选择了放弃,病痛并不能离他而去,他只能在痛苦中沉沦,在挣扎中消磨生命,最终成为一个默默无闻的可怜虫。
九 人的高贵在于灵魂
积累运用
1.略。2全神贯注;默默无闻;流连忘返;风尘仆仆。
3. (1)指一个人的生命可以被夺走,但他所创造的精神是财富是永恒的,是最富贵的,谁都无法夺走。(2)表现了第欧根尼对亚历山在大帝的蔑视态度,而这一切正因为他有思想,有灵魂生活,所以他才比亚历山大大帝更高贵。
4.人们阅读方式发生改变,数字化阅读比重增加;我国国民人均纸质书阅读量不大,纸质书需求不大;民营书店入不敷出。
整体感知
1.本文的高贵特指有一颗能思想的灵魂。而灵魂则特指有思想,有丰富的精神财富,有一种纯正的追求。
2. 人的高贵在于灵魂。作者是通过对名言的解读提出自己的观点的。
3. ①阿基米德面对即将劈向自己的剑,依然专心想着他正在研究的“圆”。
②第欧根尼置亚历山大大帝的询问于不顾,继续他阳光下的“沉思”。
③王尔德在海关人员询问出境有什么东西要报关时说:“除了我的才华,什么也没有。”
④一个少女置身闹哄哄的车厢,全神贯注地读自己的书。
⑤许多青年画家物质生活匮乏,但仍节衣缩食,来首都看画展,在名画前流连忘返。
4.呼吁人们关注精神世界的丰富,拥有纯正的精神追求,让自己成为有高贵灵魂的人。
重点品读
1. (1)两个例子有相似的地方,他们都有自己执著的精神追求,在这些有着高贵灵魂的伟人眼中,肉身和身外的一切是那么的毫无价值。但两个例子各有侧重,一是在生命即将被人夺取的时候,一是在地位显赫的人需要提供帮助的时候,这样就更丰富地展示了贤哲们灵魂的内涵。
(2)不可以。作者按照由点到面的顺序展开论述,先由少女这个点,再写到许多青年画家这个面,证明平庸的背景下不起眼的灵魂生活的迹象带给人触动的普遍性,使文章更具说服力。
(3)前两个事例是说人要有精神、有灵魂,王尔德的事例是说,这种精神、灵魂要有所寄托。这一事例使灵魂一词具体化。而“读书少女”与“看画青年”的事例则论述了人应该如何才能达到高贵——要有纯正的追求。
2. ①文章由引述帕斯卡的名言入题,然后对帕的话进行阐释,以所引述的话为基础加以申发提出自己的观点,既使文章的观点更见深刻和独到,也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和说服力。
②文中引用王尔德的作品语句,把举例和引用紧密相结合,使文章的观点更见深刻和独到,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和说服力。
3.(1)两个“任何„„都„„”强调了人生命的极脆弱与极高贵的特点,突出作者的观点,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和说服力。如删去,则会影响作者的观点的明确表达,失去强调意义,影响文章说服力。
(2)不能。这两句分别就原文中的两个事例作总结,与事例顺序相符合,概括有力,说服力强。如调换,则不符合逻辑顺序。
(3)加点的“这”指代“灵魂日益萎缩和空虚,只剩下一个在世界上忙碌不止的躯体。”
4. (1)围绕为爱国正义牺牲自我生命,舍生取义来说。
(2)围绕为科学事业牺牲生命,成就信仰来说。
拓展探究
1. 引出议论的话题(论点),激发读者阅读兴趣,说明学会“拐弯”的重要性。
2. 举例论证:季羡林忍受屈辱翻译《罗摩衍那》;伊朗建德黑兰皇宫证明换角度思考问题可以化解困难。引用论证:引用周有光、斯大林、爱因斯坦的话证明人要学会适应客观条件的变化,及时换角度思考问题。
3. (1)形象传神地揭示了“拐弯”的意义——“拐弯”是形退实进,是消极状态向积极状态的转折。
(2)不能删。作者强调的是:就学会“拐弯”而言,“化解困难的大智慧”比“面对困难的好心态”更重要。删去“不仅”和“更”,就没有这样的表达效果了。这两个词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
4. 顺应变化,不逆流而上;理智选择,在困难中发现有利的因素;换一种角度去思考。
5.注意符合文章中“拐弯”的意义进行举例论证,语言通顺。
十 陋室铭
积累运用
1.略。2. 略。
3. A
4.(1)这是所简陋的房子,只因为我的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
(2)青苔的痕迹蔓上台阶,苍翠碧绿;绿草的颜色映入竹帘,一片青葱。
(3)(闲时)可以用来弹奏不加装饰的琴,阅读佛经。
(4)没有管弦乐演奏的乐声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人劳累。
(5)孔子说过:“(既有君子住在里头)又有什么简陋呢?”
5. 教师;医生;囚徒;女英雄;木工;平民。
整体感知
1.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3)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4)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5)刘禹锡,文学家,哲学家,保持高尚节操;安贫乐道;托物言志
2. 不矛盾。从建筑和室内布置来看是简陋的,但由于屋主人品德高尚,所以小屋就不显得简陋了。 物质的简陋更衬托出品质的高尚。
3. 示例: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理由是:激励自己爱惜时间,勤奋努力,实现梦想。
重点品读
1. 用山水作衬托,以山水类比陋室,以仙、龙类比自己,引出“陋室不陋”。这样开头,创造意境,突出中心,深化主题。
2. 诗句运用对偶、拟人的修辞,“上”“入”化静为动,使静态的物体富有动态美,富有情趣,更好体现作者不以陋室为陋、安贫乐道的高尚志趣。
3. 与“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相照应。体现了诗人对世俗名利生活的厌恶,对雅致脱俗生活的追求。
4.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两句用典,作者用古名贤之室类比自己“陋室”,表明作者以古名贤自况,表明自己也有古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5. 采用了反向立意的写法,不写“陋室”如何“陋”,却从“陋”的反面“不陋”来
立意,由室及人,又因人及室,扣住“陋室”的同时,将笔墨引向室主人,通过描写,表现“惟吾德馨”,以此说明“陋室不陋”充分突出主旨。
或:采用类比的写法,巧妙地把山水、诸葛庐、子云亭与自己的陋室相比,把仙、龙、诸葛、紫韵与自己相比,从而突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主旨。
或:作者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面写陋屋,实则突出自己的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品质,语言含蓄而又意境深远。
拓展探究
1. 喜欢;有时;墙;以„„为乐
2. (1)他安安静静的,很少说话,不贪图荣华富贵。
(2)不为贫贱而忧心忡忡,不热衷于发财做官。
(3)他从不把得失放在心上,这样过完自己的一生。
3. 家贫;少言;好读书;性嗜酒;安于贫贱;以文自娱。
4.二者都处于生活困窘的境遇之中,却都有都安贫乐道的高尚情操,都具有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隐逸情趣。
5. 陶渊明。《饮酒》《桃花源记》。山水田园诗歌的开创者,隐逸文学的代表作家。
第二单元测试题
一、积累
1.(1)略。(2)受益非浅-受益匪浅;介蒂-芥蒂
(3)外在的物质财富
(4)通过或使删去一个。
2.西蜀子云亭;何陋之有;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燕然未勒归无计;断肠人在天涯;纯粹;有道德;脱离了低级趣味;有益于人民。
3. ②⑥③①⑤④
4. (1)医生指着一张写满“人格”的视力检测表上最大的一行字询问患者,但患者把头扭向一边说:“看不见!”
(2)讽刺社会上无视人格、没有道德的人。
5.可选择读书、惜时、坚持、积少成多等角度写。
二、阅读
6.略
7. (1)苔藓的痕迹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竹帘里。
(2)到这里谈笑的都是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
8自然环境优美、交往人物不俗、生活情趣高雅
9. 作者厌恶纸醉金迷、醉生梦死的繁弦急管、红灯绿酒的浮靡生活,不喜欢腐朽官场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争权夺利的吏气,坚守自己的人格、操守,洁身自好。
10. 两个词都有“取”的意思,但用揽能够营造出作者腾云天上,自由自在的洒脱之感,却让人们感觉到诗人对高洁理想境界的向往追求。
11. ②⑤;④⑥;①③
12. “有业”:⑤人人都有要正当职业,人人都要不断地工作,生活才有意义。
“敬业”:①做事集中精神,专心一致,才可把事情做好。②英国人专心工作便是敬,法国人心不在焉的表现便是不敬——专心工作便是敬业应有的态度。④职业不分贵贱,凡职业都是神圣的,能尊重自己所做的,便是敬业了。
“乐业”:③专心工作,从自己职业中领略出趣味,生活显得有价值。⑥苦乐全在于主观的心,不在于客观的事。
13. 人人都要有正当职业,人人都要不断的劳作。
14.首先应该有一份正当的职业(或做一件有价值的事情);其次对所做的事情要心生敬意,从而全神贯注、心无旁骛的忠实地把它做好;再次要从专心做事中发现乐趣,不要满腹牢骚,而是达到“乐以忘忧”的境
界.
15.淡是一种至美的境界。
16. 引出话题,说明“淡”是一种本色的美、自然的美,比浓妆之美,更容易被人接受。
17. 因为表面的无,并不等于观众眼中的无,大片的留白,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观众可以根撂自己的体会进行再发挥、再创造。
18. 运用对比论证,将土耳其咖啡浓的效果和西湖龙井淡的感受进行对比,突出强调了浓到好处,不易;不过,淡而韵味犹存,似乎更难。为后文表达自己对淡的生活做了铺垫。
19. 比如范进因为中举之后强劲持续的喜悦,疯掉了;比如打篮球时很兴奋,但持续的打很久会全身脱力,身体不适。(能体现“强劲持久的兴奋”和“负面效应”的事例即可,不一定要是自身的或典型的)
20.文章有淡妆与浓妆、水墨画与油画、茶与咖啡多处对比,作者在对比时既表达自己观点,又不排斥其他观点,显得思维周密,合倩合理,潜藏一种说服的力量;另外,以“浓”的张扬之特性对比“淡”,更能突出“淡”的清雅之美。
第三单元 事理说明文
十一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积累运用
1.chuō zàng qǐng 蜃 蔚 戈 2.略 3. C B A 4. 只要 而 便 5. 事物 事理 时间 空间 逻辑 逻辑 6. ⑪打比方,这样写使文章更加形象生动。⑫引用说明,这样写能更好地说明中心。⑬举例子、打比方,这样写既生动,又能使文章更令人信服,增强了说服力。
整体感知
1.魔鬼的海、海市蜃楼与鸣沙。逻辑顺序 打比方、举例子、作比较、引用说明等
2.不完全相同。相同之处:都是光的折射和反射。不同之处:魔鬼的海:沙漠地面近地温度上高
下低。海市蜃楼:海面温度上低下高。
3.鸣沙现象 沙粒移动摩擦引起的(其他符合科学解释亦可)
4. “见怪不怪,其怪自败”,沙漠里的一切怪异现象,其实都是可以用科学道理来说明的。
重点品读
1.先选一些可怕的现象,让读者触目惊心,激起了读者探求真相的欲望,引出说明对象。
2.①原文中通过举例子、作诠释等说明方法,使难懂的知识变得浅显易懂,生动形象。②原文
中开头运用设问的方式,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3.⑪承上启下 ⑫不能,“约”是个概数,说明此处的沙高是估计的高度,删去后就变成准确的数据,这与实际不符。突出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⑬鸣沙的现象及成因。 ⑭举例子,举宁夏沙坡头的例子为了说明鸣沙的现象,生动可信。 引用,“见怪不怪,其怪自败”,有力地证明了世界是物质的,科学道理终将会揭开一切奥秘。 4.采用了由现象到本质的说明顺序,这种说明顺序反映了人们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揭示了沙漠中奇怪现象的奥秘所在,给人启迪。 拓展探究
1.①征服沙漠最主要的武器是水 ②只要能充分利用水源,我们向沙漠进军,不但有收复失地的把握,而且能在大沙漠里开辟出若干绿洲来。2.作诠释 能更明白的说明事物特征,叫人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3.从三个方面分析我国广大沙漠地区有水源的①内蒙东部、陕西、山西北部有足够的雨量 ②西北干旱地区有地面径流和地下潜水 ③河西走廊、柴达木,新疆南
北有高山积雪
4.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十二 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
积累运用
1.略 2. 夸夸其谈 优柔寡断 随心所欲 迥然不同 3. 与其 毋宁 因为 尽管 但 4. ③①② 5.D
整体感知
1.随着个人知识的增多,他所意识到的未知世界的问题也增多了,知识愈多愈发现自己无知,所以说人的知识是有限的。
2.第一部分(第1段):写作者的一个重要发现:知识浅薄的人夸夸其谈,学识丰富的人优柔寡断。
第二部分(第2段)详细叙说了“从前有一人”知识愈增多却又愈感无知的过程。
第三部分(第3段)以不知蝉发声原理作类比,表明自己不知彗星形成之因毫不足怪。
4.示例:①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②也许我是错的,也许你是对的,但是很可能我倚门卖笑最最错的,因为“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③因为知识有限,所以我们需要别人发现和纠正我们的错误。
重点品读
1.①因为“天资疑慧,生性好奇”是“从前有一人”发现问题的前提条件
②不傻,这个人的做法显示了他强烈的好奇心,同时这种不等价的交换,也充分表现了他的惊
喜以及对新事物的探究精神。③因为他在认识声音的过程中,越来越感到自己知识的浅薄,可见知识愈多,愈显无知,愈加惊愕。④ “然而”起过渡作用,用语意上的转折,引起下文;这一转折使他在如何产生声音的学问方面变得茫然了。尤其是昆虫发出的声音,这个人原有的声学知识完全不能用来解释昆虫的发声原理,这样使他有了无知的感觉。
2.第二段是叙述和描写,第三段是议论,都是为了说明: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
3.本文要说明的是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为了说清这一点,文章把千百年来人们对声音和乐音的认识浓缩为一个人的故事,把抽象的事理说得具体、形象、可感。
4.文章的结尾,作者以对蝉与彗星的认识作类比,以“手心”和“遥远天际”对比,表明不了解彗星成因毫不为怪,应予谅解。谦虚、恳切之中又含着某种自信。 这样结尾,既给人留下悬念,又巧妙地点明了全文的主旨“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而对未知领域的探索却是无止境的。 拓展探究
1.采用设问的方式拟题,引发读者的思考,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2.求爱说、保卫说(波盖斯提假说)、快乐说、诗歌说、促进蛋白合成说。 3.不能。(1)引出“鸟儿为什么歌唱”的问题。
(2)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4.更准确地说明了科学家为研究“鸟儿为什么歌唱”所杀的鸟的数量之多。 5.示例一:我会用“杀死”来描述。因为鸟儿同我们人类一样是地球的生灵,科学家为了研究没有多少实际意义的“鸟儿为什么歌唱”的问题,而肆意剥夺鸟儿的生命,是一种残忍的行为。 示例二:我会用“牺牲”来描述。因为科学家研究“鸟儿为什么歌唱”是为了探索科学奥秘,鸟儿为科学事业献出生命,它的死是有意义的。
十三、《短文两篇》
积累运用
1.炀(yáng) 砥(dǐ) 贮(zhù) 燔(fán) 皿(mǐn) 贻(yí) ....
篛(ruî) 糁(sǎn) 髯(rán) 褶(zhě) 篆(zhuàn) 椎髻(chuí jì) .......
2.略
3.①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② 持/就火炀之 ③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 ④用讫/再火令药熔 ⑤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⑥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⑦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⑧尝贻余/核舟一 ⑨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⑩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4.略
5.略
整体感知
1.①刻字 胶泥 令坚 ②大苏泛赤壁 奇巧 技亦灵怪 ③总——分——总 空间 船舱、船头、船尾、船背
2.①字活:每字为一印 ②排版活:密布字印③印刷活:更互用之 ④字印数目活:每一字皆有数印 ⑤做法活:奇字旋刻 ⑥拆板活:火令药熔
3.刻字——制版——排版——印刷
4.
5.因为中间船舱的位置和对联的颜色非常醒目,而且窗上的对联也暗示了核舟的背景和主题。先写船舱,不仅可以增强浓厚的艺术情趣,而且也自然的引出下文中船头三人的情态的描述。 重点品读
1.①纸灰冒之 密布字印 按平版面 ②燔土做字模,遇水不膨胀,而且用完后可以直接用火烤将字模取出,字模不受损伤而且易于清洁和保管(或不相粘,不沾污) “殊”是一点的意思,强调用燔土作字印不沾污的优点。 ③示例:运用了打比方、作比较、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如“字平如砥”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形象地突出了字印用平板按压后十分平整的特点。
2.①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②通过 “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的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表现出来。 这一句不仅生动地写出东坡与鲁直看手卷时的姿态,还表现出雕刻者“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的精湛技艺。
③因为核舟的主题是“大苏泛赤壁”,苏轼是中心人物。
④两“舟子”虽神情各异,一个“若啸呼状”,仿佛是在那里呼唤清风,显得悠闲自在;一个“视端容寂”,仿佛在专注听“茶声”。但表现了一个共同的氛围,这就是愉悦、轻松、活泼自乐。再加上船楫的“横卧”,更加暗示出有楫同于无楫,有舟子等于没有舟子的一种放任自流的境界。 拓展探究
1.①居住在外乡的人②惊讶、惊骇③倒下④全都 2.B 3.地点、震声的大小、方向、室内和室外震动的情况 4.地震是因为板块挤压或地震断裂带的频繁活动造成的。5.略
十四、《叫三声夸克》
积累运用
1.略 2.: ? , ,? 3.D 4.①列数字②列数字 作比较 ③打比方 ④分类别 5. 三种蚂蚁筑巢的不同方式。
整体感知
1.科学家在研究的基础上发挥想像,认为强子内部还有物质结构,美国科学家盖耳曼提出所有
的强子都是由3种粒子构成,因为长诗《芬尼根之觉醒》中有一句话:“向麦克老人三呼夸克。”因此,盖耳曼把这种粒子称为“夸克”。
2.本文说明了人们在不同阶段对物质结构的不同认识,重点介绍了夸克这种超微粒子发现的全过程。
3.①“盒子”有:原子、电子、原子核、质子、中子、光子、介子、强子、夸克等。 ②原子——原子核——强子——夸克 理由略
4.题目借用一首诗中的诗句作为标题,既揭示了物理学家盖尔曼提出的“夸克模型”的基本设想,也为全文的说明定下了语言基调。
重点品读
1.文章开头从一个礼品盒的比喻入题,使读者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更为轻松容易。文章的结构也以这一比喻为依托来安排。文章由此入题,结尾仍然紧扣它收笔,中间每一部分内容的引出都仍以这个比喻作为过渡。这些句子在文章中穿针引线,使文章层次分明,结构严谨。
2.⑪
⑫不能删去,句中“大约”是个限制性的词语,表示不是精确的比较。“才”强调原子核的微小程度。这两个词语都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⑬不好,原句是一个形象的说法,意思是科学家从实验里已经感觉到,强子内部有结构。这仅仅是“感觉”,是科学家根据实验产生的一种想象,还没有进行科学的证明,改为“强子的内部结构为科学家的分析提供了初步的依据。”似乎是已进行了科学的证明,显然不妥。 ⑭科学探索的道路是艰难而曲折的,只有不断探索,永不言弃的人才能尝到胜利的果实。
3.示例:1.探索物质结构的奥秘是无止境的。2.只有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科学研究才能有进展。3.作为学生,要改变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如会质疑,善发问,来培养自己的探究、创新的能力,提高自身的素质。
拓展探究
1.人类按照自己的意志直接操纵单个原子、分子,制造出具有特定功能的产品。
2.从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入手,且语言生动幽默,能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3.①不知道纳米技术是怎样的高科技。②(纳米材料)刚研制出来时,各媒体对此进行的各种宣传和炒作。
4.示例:一纳米等于十亿分之一米,也等于千分之一微米。
列数据,准确说明纳米这种长度单位“极微小”的特点。
5.不成熟之处:纳米产品鱼龙混杂,无法进行有法律效力的认证;不是所有的产品都适合采用纳米技术;价格高。理解:每一种新兴科技成果,都是伴随着它的不足(不成熟)产生的,正因为它存在不足,才促使人们对它的进一步研究和改造,从而推动它不断向前发展。
十五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积累运用
1略 2.C 3.C 4.D 5.事理 五颜六色或万紫千红 6. ①作比较②举例子③引资料④列数字
整体感知
1.物质基础 物理原理 生理需要 进化观点 自然选择 人工选择
2.不能,作者按由主到次,由内到外的顺序排列,可分为两层。第一层:说明花红的内部条件和因素,重要因素是“物质基础”。第二层:说明花红的外在原因。层层深入,准确严谨。
3.①都以设问的形式出现,并形成七个排比段,既能引起读者的思考和阅读兴趣,又富有较强的节奏感和语言的美感,增强了说明文的文学色彩。②第一段中“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第一次出现,起总领作用,后几段起提示说明角度和内容的作用,使文章层次清楚,中心突出, 重点品读
1. 这样写的好处是:(1)用一首人们比较熟悉的歌曲的名字作标题,通俗形象,又吸引人;(2)以"红"借代花的各种各样的颜色,含蓄有味;(3)结构上串联全篇,使结构严谨。
2.①不能,“大都”一词说明并不是所有的花初开时都浓艳,表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密性。 ②“纯一”从品种上说花种纯粹,“显著”从程度上说花色显眼,“鲜艳”从色泽上说花色光彩美丽。这三个词语突出强调了红色花朵的特性。
3.①花红首先有其物质基础。 ②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照应第1段的“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 ③不一样。第一个“红”指万紫千红,第二个“红”指红色。
4.①突出人工选择的优越性 ②时间长短 形状色泽 品种优劣 ③“仅”字说明时间之短,突出人工培育的显著成果。 ④不能调换。大自然的功劳和人类改造自然的伟大比较起来,前者显示作用缓慢,后者成果显著,所以先用“是”,再用“更是”表示递进。
拓展探究
1.不受污染、能自身加热、有旺盛的生命力。
2.荷花体内的细胞的“动力机构”指的是细胞内能发热的线粒体,它的作用是有利于花粉传播。
3.莲子中有一种酶,能修理细胞本身的蛋白质损坏造成的缺陷。
4.“竟然”表示出乎意料,强调荷花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八年级(下)第三单元检测试卷
一、积累(共35分)
1.(8分)略 2.(6分)⑪(2分) 一个不懂得尊重别人的人,必定不会受到他人的尊重。 ⑫(2分)第③句 ⑬(2分)示例:尊重是一道彩虹,驱走心中的阴霾。 3.(4分)①挫 ②察 4.(4分)C 5.(3分)A 6.(4分)京剧是徽剧与汉调、秦腔、昆曲融合,演变而成的。或:徽剧经过与汉调、秦腔、昆曲融合,而演变成了京剧。 7.(6分)【校刊名称】(3分)示例:名称取自“小荷才露尖尖角”,意味崭露头角,充满希望,生机勃勃。 【栏目设置】(3分)略 只要符合要求即可 二、阅读(共35分)
(一)8.(4分)①启:打开 ②比:靠近 ③诎:同“屈”弯曲 ④容:神色、神态 9.(4分)
①佛印极像弥勒佛,袒露着胸脯,抬头仰望,神情跟苏、黄两个人不相类似。
②位于右边的人梳着椎形发髻,仰着脸,左手倚着一根横木,右手扳着右脚趾头,好像在大声呼叫的样子。
10.(1分)虞初新志 张潮
11.(3分)①使用的雕刻材料小;②雕刻的东西多;③刻画细腻逼真,情态必备。
12.(2分)①因为中间船舱的位置和对联的颜色非常醒目,而且窗上的对联也暗示了核舟的背景和主题。②先写船舱,不仅可以增强浓厚的艺术情趣,而且也极其自然的引出下文中船头三人的情态的描述。(答出一点即可) (二)(10分)
13.(2分)各种颜色 14.(2分)总分总 15.(3分)描写 举例子 分类别 16.(3分)不能。“首先”表示最重要的,最主要的,从而清楚点明花儿物质基础的重要性。去掉后,重点不明,不能突出它是主要原因。 (三)(11分)
17.(4分,每点1分,任意答四点即可)A、动物在地震发生前的异常行为;B、通过岩石受压变形后的形状;C、用电脑技术分析地震的活动性;D、用地球定位系统(GPS)站和应变计组成的监测网;E、以“加卸载响应比”预测地震;F、利用小地震预测大地震。 18.(3分,说明方法1分,作用2分)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临近地震时,地震区域的地质结构脆弱的程度,给人以清晰准确的认识。 19.(2分)不能,“一定程度”是从程度上加以限制,说明人类就是对某些类型的地震也不能完预报,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0.(2分)略(提示:可从科学精神、科学探索、征服自然灾害等角度谈,要言之有理。) 三、作文(共30分) 略
八年级(下)期中测试卷
一、1.长风万里送秋雁;惟吾德馨;俱怀逸兴壮思飞;燕然未勒归无计;食之不能尽其材,鸣
之而不能通其意;断肠人在天涯;衡阳雁去无留意;无案牍之劳形; 清风徐来。 2. 拈 计 骇 釡 3.略 4.①暗暗地不知不觉地生长;②比喻心里的嫌隙或不快。 5.A 6.(1)“人,本能地往外逃出火海”与“我们的消防官兵,则本职地往里冲进火海”构成对比,突出了消防官兵忠于职守、舍生忘死的高尚品质。(2)略 7.晕是太阳周围出现的一道外紫内红的彩色光环,俗称风圈。
8.中学生上网可以获取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新知识和有用的信息;上网能迅速了解国家大事;
上网能迅速查阅有关资料,帮助解决学习上的问题;能利用远程教育网同步学习。
二、(一)1.① 灵验,神奇。② 等同,一样;③ 说出④ 用标签标出
2.①原来是挑选了一个长而窄的桃核刻成 ②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③宾客的心情稍稍放松了些,身体渐渐坐正了。 ④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吃完一石粮食。 3.①用“仙”“龙”比喻品德高尚的人。②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比喻陋室。③运用比兴手法突出陋室值得铭颂,陋室虽陋,但有了品德高尚的人居住,陋室也就不陋了(开篇以山水起兴,引入正题,为后文写“陋室不陋”埋下了伏笔。)。(答对前两点得1分,只答第三点得2分)
(二)1.孔乙已最后一次到酒店喝酒。
2.自然环境;渲染了一种悲凉凄冷的气氛,预示孔乙已悲惨的结局,为他的出场做铺垫。 3.不好。因为“摸”字表明孔乙己将钱装的很隐蔽,格外珍惜这四文钱,己困窘到了极点。 4.意在批判人们的冷漠无情,加强了悲剧效果 “走”既照应上文“打折了腿”,表现孔乙己遭遇的悲惨,也反映了孔乙己的好喝成性以及受封建教育毒害之深。 5.含蓄地表现孔乙己的地位低下,全部身价还不如十九个钱。
6.增强悲剧气氛,与孔乙己的不幸遭遇形成强烈的对比。批判当时群众的麻木、冷漠,揭露封建社会的冷酷。
(三)1.怀疑——关爱——感激
2.不能删去,因为这是细节描写,突出了完成《清明上河图》这个浩大工程的不易。
3.这是我给儿子的诺言;也是儿子懂事进步的动力;还是我和儿子共同努力、互相理解的见证;有着纪念意义,在我和儿子的心中它是无价的。
4.并非只是这五年来你妈妈辛苦,而是从你出生起你的母亲就一直忙于工作,忙于家务,忙于关心你的学习和成长。
5.“爱”包括母亲对儿子的疼爱,儿子对妈妈的关爱,丈夫对妻子的敬爱。“幸福”包括为儿子变得懂事,学业有成而感到幸福;我完成《清明上河图》这个浩大工程的自豪感;儿子、丈夫对“我”关爱和理解的幸福;家庭和睦的幸福。
三、略
八年级(下)期末测试卷答案
一、积累
1.略
2. 黯 觑 砥 蜃
3.比喻学问、技术或办法达到纯熟、完美的地步。形容现象奇异、色彩繁杂。 4. 告诉人们不要一味地追求外表,要注重实效。 5.略
6.(1)示例:我是黄河河畔的一棵小树,渴望把根须深深地扎进家乡丰饶的土地,汲取家乡的文化乳汁。请允许我参加“亲近母亲河”活动吧!(2)示例:脚踏黄河两岸寻根,探寻家乡民俗文化。
二、(一)1.出名;挂在腰间;挑选;完成。 2. 略
(二)1.不要抛弃学问
2.学问不是在特定条件下才能做的,做学问是无时不刻的在做,而不是找借口,要在特定的地方才能够做学问。
3.学问不是在特定条件下才能做的,做学问是无时不刻的在做,而不是找借口,必须在特定的地方才能够做学问。
4.不能,因为书也分很多种类型,有对一个人待人处事,修心养性等有用的,也有对人用处不大的甚至无用的,读无用的书也是浪费光阴的一种表现,本句特指‘有用’不仅有力地论证观点,而且为下文的“成为学者”作铺垫。若删去与文意不符。 5.略
(三)1.爷爷后院有马蜂窝 后悔捅马蜂窝 2.头上蒙块布,拿竹竿捅马蜂窝
3.捅马蜂窝的动作、紧张的心理、匆忙的逃跑; 怕蜂进屋、关门逃跑;拼死复仇的气势。 4.比喻,形象地写出了马蜂家园被毁,受到伤害后拼死复仇的气势。
5.因为这只马蜂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它不仅蜇了“我”,它的死又与“我”有关。 6.点明中心,收束全文,使文章的主题得以升华;“旁人”指作者以外的一切有生命的事物。
三、略
第五单元 人生体验
二十一 错过
积累运用 1.略
2. B
3. 情愫 升腾 咀嚼 惆怅 变幻不定
4.(1)糊涂,不明事理。比喻人或事物聚集的地方。(2)形容当面错过,失掉好机会。这里比喻对“错过的苦果”的反复体会。(3)伤感、失意。醒悟。(4)指失去机遇。指错误。 5. 例一是过错,例二是错过。从词性上看,“错过”是动词,“过错”是名词。“错过”是一种行为,“过错”是一种结果。
6.略(提示:要有关于 “错过”的科学认识,结合生活学习情况来谈。) 整体感知
1.原因及其意义 错过 过错 错过 人生的终点2.C
重点品析
1(1)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
写出了“错过”与“没错过”在我们生活中是屡见不鲜的。
(2)把人生比喻为“奔驰的列车”,把“窗外的美景、奇景”比作小的错过,把“预定的到站”比作人生最根本的追求。这段话的意思是:人生有一些小的错过不要紧,但不能错过人生根本的追求。
(3)“不是多么了不得的错过”比作“碧绿的叶片”,把那些最关键最美好的人生道路上的“收获”比作“七彩鲜花”。绿叶衬托着鲜花,使鲜花“格外明艳”。作者在赞颂“七彩鲜花”
的时候,没有忘记“碧绿的叶片”的映衬作用,从而肯定了“错过”在人生道路上的价值。 .(1)句是一疑问句,连用两个“为什么”是在 提出困惑和不解。(2)句是反问句,是对前一句疑惑和不解的否定,它语意明确,肯定:人生不存在“万无一失”。(3)句是设问句,引发读者思考,引出下文如何对待“错过”的阐述。 3.(1)首先必须意识到自己错过了,其次必须有追悔的情愫,才能产生灵魂升腾的力量。(2)塞翁失马,焉知祸福(3)不好,因为“真切”有“真实而深切”之意,意思比“深切”多,程度也深。 (4)有失才会有得,只有经历过失的痛苦,才回深刻感悟到机会是多么重要,才会用心去把握,使短暂的生命发出耀眼的光彩。(5)不行,“既倒”指已经错过,只要立即意识到,加以弥补,还可以变过来;而“将倒”指还未形成错过,也就谈不上弥补。(6)“错过”还有机会相遇,还有机会把握;“过错”是基本无法挽回的错误。
4.第七段和第八段,用“没有意识到错过”与“能意识到自己错过”相对比,突出“意识到”的重要性。第九段和第十段,用“有机会再次相遇”的“错过”与“时不复返,机不再来”的“错过”相对比,强调了如何正确对待这两种不同的“错过”的态度和方法。
5.人生充满了错过,没有“万无一失”的人生,所以必须“习惯”过错;错过自有意义,人“在追悔中产生出一种真切而细微、深入而丰富的情愫。”“灵魂具备了升腾的能力”,产生“高度的应变力与把握力”。所以必须“品味”过错。
拓展探究
1.人生常常得而失之,我们应当习惯失去主动失去。2.适应3.失去也是人生的正常现象。整个人生是一个不断地得而复失的过程,就其结果看,失去反比得到更为本质。
4.①先从生活现象说起,引出“习惯于失去”的话题。②结合社会与人生实际来谈失去是必
然的,论证“必须习惯于失去”。③结合东西方宗教的“布施”来进一步论述“要习惯于失去,有时不妨主动失去”。④最后照应首段,归结“习惯于失去”的现实意义。
二十二 散步
积累运用
1.D
2.A 3.C
4.熬:忍受,耐苦支持。各得其所:每一个人或事物都得到合适的安顿。委屈:这里是指不按儿子的意愿办事使儿子受到委屈。 5.B 整体感知
1.散步 我 我和母亲的关系 我对母亲 奶奶对孙子 我与妻子对儿子 一家四口祖孙三代和睦相爱 中华民族尊老爱幼
2.C
重点品析
1.(1)“熬”字形象地写出了老母亲面对漫
长的酷冬,在身体和精神方面所经受的磨难之巨。 (2)“慢慢地”写其速度慢,“稳稳地”说明脚步沉重而有分寸,“很仔细”形容走路很留神。表明了“我”和妻子对生活有一种高度的责任感,揭示中心。(3)两个“太迟”表达了“我”对春天久盼不至,致使一些老人经不住严冬折磨而在清明将到时死去的怅恨之情,其间交织着对自己母亲身体的担忧和焦虑之情。
2.第4段中关于初春田野景色描写的作用是引发联想,为表现“我”祝福母亲健康长寿的孝
敬之情服务。第7、8段中的景物描写,是以景衬托,以景物美烘托祖孙三代人互敬互爱、和睦融洽的亲情美。
3.(1) “我”和妻子背上的分别是家庭中的上一代和下一代,这一比喻形象而生动地抒发了“我”和妻子对生活的使命感、责任感。 (2)生活的担子已经从母亲肩上转到了我的肩上,母亲依赖我,就像小时候我依赖她一样。
4.“我”希望母亲通过散步,多活动筋骨,延缓肌体衰老,保持身体健康,能够长寿。 5.这句话饱含着“我”对年老力衰、身体不好的母亲终于经受住又一个酷冬考验的万分庆幸之情。
6. “我”的原则是“委屈儿子”。表达了“我”爱幼子,更尊老母,对慈爱的老母亲的孝敬之心和热爱之情。
拓展探究
1.儿时,母亲牵着我过马路。 今天,我牵着母亲过马路
2.不能删掉。因为这一段为“母亲”熟悉的动作的发出作了极好的铺垫,同时也紧扣了“亲情”的主题。
3.母亲熟悉的动作使我的心灵受到触动,它让我想起儿时母亲牵我的情景。
4.(1)陪母亲买菜。(2)听母亲诉说。(3)牵母亲过马路。
5.对比手法,突出了母亲爱子的感情之深。
二十三 送东阳马生序
积累运用
1.略
2.C
3.(1)取得,买到 (2)交游(3)引,提出; 询问 (4)穿着破旧的衣服 (5)给予(6)低下
4.(1)跑;步行;(2)借;假期;(3)有时候;或许;(4)热水;食物煮后的汁水
5.(1)(有时)天气非常寒冷,砚台里的水结成很硬的冰,手指(冻僵)不能弯曲、伸直,也不放松抄书。 (2)有时受到他的训斥,(我的)态度更加恭敬,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说一句话来辩解。 (3)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指读书),就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别人了。
(4)同他议论,分析问题,言语温和而脸色平和。(5)坐在高大宽敞的房子里面诵读《诗》《书》,没有奔走的劳累。(6)自己说少年时学习用心十分劳苦。
6.(1)不敢稍逾约。(2)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3)俯身倾耳以请。(4)父母岁有求救裘葛之遗。(5)德有不成者,则心不若余之专耳(6)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整体感知
1.⑪ 求书难。 ⑫ 求师难。(3)求学难。
2.D
3.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得出结论:说明学业,道德上是否有所成就,主要取决于主观上是否努力。
4.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5.(1)“我”与“同舍生”生活条件的对比;
(2)“我”求学经历与太学生优越的学习环境对比。作用:通过对比,自然得出结论,突出主旨。 鲜明而有说服力。 重点品析 1.①借书不失信于人;②抄书不畏艰苦; ③远行百里向先达请教。 2.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也可用现代汉语表述) 3.勤奋学习、谦虚求学的态度。 4.勤奋好学、博览群书、虚心求教。 5.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也可用现代汉语表述) 6.他以学得知识,获得学问为乐,不羡慕别人的衣食之优,专心向学,实在是难能可贵的。 7.有了主观的勤奋努力,精神上的富足会战胜物质上的贫困。求学之路是艰难坎坷的,只有不畏艰难,勇于探索,具有恒心和毅力,才能学有所成,勤奋学习是取得成绩的根源。 拓展探究 1.(1)悉:全,都。(《桃花源记》“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2)微:(假如)没有。 (《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与归?”) (3)秘密 2.B 3. (1)确实如此,你没有欺骗我。 (2)好的大臣和我交朋友,所以我了解他们;那些不好的,(我不和他们交往,所以)不能了解他们。 (3)他只是对陛下尽忠罢了,陛下正广开言路,怎么能够重责(他)呢? 4.宋濂实事求是,对人坦诚相待。(或答“说实话”“敢于直言”“不人云亦云”也可)
二十四 我骄傲,我是一棵树
积累运用 1.略
2. B
3.拥抱 昂首屹立 不可分割
4.C
5.(1)拟人 (2)对偶、比喻 (3)排比
(4)比喻
6.(1)自豪 (2)指劳动人民
整体感知
1.李瑛 拟人 一棵树
2.献身人类的新的 扎根于土地 有枝有条抗风御沙 沉积地下变成煤炭 献身精神 重点品析
(一)1.不行。黄河是中国文化的发源地,是传统的的象征,用“黄河”能突出树的象征意义。
2.说明“我”并不是一颗刚出生的树苗,而是有着丰富阅历的一棵大树,是比较成熟、经验丰富的战士了。
3.我是长在黄河岸边、长城脚下,能讲许多许多故事,能唱许多许多支歌的一棵骄傲的树。
4.这些合起来集中了大自然的精华,实际指的是人类文明、人类历史的总和。我是在吸收人类文明的基础上逐渐成长起来的。
二十五
积累运用
1.略
2.C
3.D
4. (1)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2)俯首甘为孺子牛
(3)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4)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5)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5.自愿,甘愿 不能久存于世,被人们唾弃 5.第1小段交代“我”是怎样的树,第2小段交代“我”是如何成长起来的,第3小段是这部分的总结的拓展,从更广阔的深层意义上交代“我”的身份。 (二)表示树有高度的适应性和顽强的生命力。 (三)全诗采用了象征手法,如诗中所描写的“一棵树”,就是用来象征社会主义新人的崇高形象的。 (四)表明“我”与“人民”休戚与共、息息相关。 拓展探究 1.彻底地变成一棵树,完全变成一棵树,但不脱离现实,扎根于生活。 2.希望有益于人类的感情。 3.诗人追求独立、平凡与脱俗,不向往荣耀,不羡慕荣宠。 4.它象征着诗人的人格追求,诗人希望在现实生活中做一个自然、真实、独立的人,对人类有益,平凡却能脱俗。 5.略 有的人 整体感知 1.热爱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 热爱人民的人在人民中永生,与人民为敌的必然灭亡 2.对比 两个阶级、两种不同价值观 正面 鲜明 3.态度和感情 感染力 4.D B C A 重点品析 1.第一个“活”指人还在社会上生活,第二个“活”指精神不死;第一个“死”指精神已死,第二个“死”指人已离开人世。第一个“活”
充满了鄙夷和轻蔑;第二个“活”字是作者对鲁迅伟大一生的充分肯定和赞美;第一个“死”字充满了作者的痛恨和咒骂,第二个“死”字表达了作者的惋惜怀念之情。
2.“骑”生动地表现了反动派欺压人民、作威作福的神态,而人民要推翻他们,打倒他们,便把仇恨和力量凝聚在一个“摔”字上,“垮”作为结果又形象地表现了反动派的可耻而又必然的下场。
3.“牛马”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甘做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牛”的革命者的象征,是鲁迅“俯首甘为孺子牛”伟大精神的象征;“春风”象征人民力量,人民的革命斗争;“野草”象征为人民的幸福而奋斗牺牲,献出生命的人,他们具有野草一样的生命力。
4.这首诗的每一节都运用了一正一反的对比手法。①第1小节中两种人生死价值的对比;②第2~4节中两种人对待人民群众态度的对比;③5~7节中人民群众对两种人态度的对比。这样写,正反面人物对立得更加鲜明,从而达到突出主题的作用。
5.“有的人”是个引人深思的题目,因为这首诗不仅歌颂了伟大的战士鲁迅,而且热情歌颂了以鲁迅为代表的千千万万向着恶势力冲锋陷
阵的革命战士的崇高精神,同时也无情地揭露和批判了鲁迅的对立面——一切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反动派。诗中写的两种人,代表了两个阶级的斗争,从而深切地表达了人民群众对恶势力的无比憎恨,以及对以鲁迅为代表的革命先驱的崇敬和热爱。 6.全诗虽没有点出鲁迅的名字,但诗中“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使人联想到鲁迅《自嘲》中的诗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由诗中“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句,想到鲁迅的诗集《野草》,而鲁迅的名句及名著为人所共知,因此诗中歌颂的是谁,就不言而喻了,这样写,含蓄委婉,增添了诗味。 7.不矛盾,这里的“小草”和“野草”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是指没有坚定立场的两面派,后者是指愿与旧社会同归于尽,一起被革命烈火烧掉,为革命斗争奉献自己一切的革命者。 拓展探究 1.děi yàn chuí 2.老马超负荷地承受生活的重压却坚强地忍受 3.运用了象征手法,通过写老马的遭遇表现了诗人所看到的人生。老马这一形象,象征了中国千千万万个勤苦的劳动人民。 4.不灰心、不颓丧,咬紧牙关,忍受苦难的磨炼。 5.C
第五单元检测题
一、积累(30分)。
1.略
2.襟 矢 所 澜
3.D
⒋①“许多”移至“生日礼物前”②删掉“从前的”或“往”③“巨大的成就”改成“较大的进步”或“优异的成绩”。
5.老人的看法是对待已经发生的错过,如果患得患失、捶胸顿足,后悔不已,结果白白浪费了时间不说,说不定因为分神还会遭到更多的错过。 6.示例:这是汉字的基本笔画的组合,错落有致的组合凝聚排列中展示了汉字独具韵味的美。 7.略 二、阅读(40分)
(一)1.特别爱好;担心,忧虑;拥挤;周到。
2.略 盾。这两句话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谈化妆的。前者是从改变表相的角度来谈的:后
者是从改变人的体质和气质的角度来说的,改变容颜等外表的化妆,作用不大。(要点:① 前者从改变表相(或“外在”)(二)1.从人们的普遍认识谈起,引起议论的话题。2. 把自己的每点进步,都看做是一次成功,都认认真真地品味一番。
3.不能互换。“经历”是“感受”的先决条件,只有先“经历”,然后才能“感受”。4.我们都是成功者。5. (1)每点微小的进步都是成功;(2)遭受挫折后提高了认识也是一种成功。6.成功只是一种感受,一种自我意识的主观感受;我们每个人都是成功者。(我们都是成功者,因为成功只是一种感受,一种自我意识的主观感受。
(三)1.①指(化妆师)用脂粉等使容颜美丽;②指通过多阅读一流的文章,多欣赏艺术,多思考,从而改变气质,变得对生活乐观,对生活有信心,心地替良,关怀别人,自爱而有尊严。2.刮目相看、 致敬、 体悟(“明白”或“省悟”亦可)
3.化妆再有学问,也只是在皮相上用功,实在不是有智慧的人所应追求的。①化妆师的话充满了智慧;② 改变了我最初对化妆的看法。4. 欲扬先抑;为后文赞扬化妆师作铺垫,突出她的智慧。5.不矛
的角度来说;② 后者从改变体质和气质(或“内在”)的角度来说。每个要点2 分。)6.改变气质,多读书、多欣赏艺术、多思考、对生活乐观、对生命有信心、心地善良、关怀别人、自爱而有尊严。 三、略
第一单元 咏物抒怀
一 海 燕
积累运用
1.juǎn cuàn chún qiâ yín yá fěi háo yán
2.(1)抱 甩 摔 (2)穿、掠
3.(1)指因痛苦而发出声音。 (2)大声叫。 (3)胆小畏缩。
4.(1)愤怒的力量、热情的火焰 胜利的信心 太阳,——是的,遮不住的!”运用反复,语气肯定,表达了坚定不移的必胜信念。 2.描写大海的景象,可以烘托出海燕的斗争精神。
3.是为了点明海燕所处的环境,烘托海燕的战(2)①暴风雨!暴风雨就要来啦! ②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5.苏联 高尔基 《春天的旋律》 《海燕之歌》母亲 童年 在人间 我的大学
6.(1)表示语意的转折。(2)表示解释说明。 (3)表示声音的延长。(4)表示递进。 7.示例:蜡烛就如同我们辛勤的园丁,燃烧了自己,却将光和热留给了别人;春雨就如同无数的默默奉献的人,投入了大地的怀抱,滋润了大地,却牺牲了自己等等。 整体感知
1.散文诗 散文 暴风雨来临前的大海景象, 战斗英姿 , 无产阶级的革命先驱者坚强不屈的战斗精神。
2.强 弱 消灭 弱 强 胜利
3.“闪电”“高傲”“飞翔”“大笑”“号叫”这些词表明了海燕的矫健、勇敢和乐观的特点。 重点品析
1.(1)比喻和拟人。这一句从形、色两方面突出了海燕勇猛、善战的姿态。(2)拟人。连用“抱”“甩”“摔”几个动词,还有“恶狠狠”,赋予狂风人的性格和行为,写出了风的猖狂的气焰。(3)拟人。“抓住”“熄灭”突出大海的巨大声势和强大力量。(4)比喻、拟人、反复。“敏感的精灵”、“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了困乏”比喻和拟人的手法显示了海燕的勇敢和智慧,说明无产阶级革命者的高度的预见性和敏锐的洞察力。“乌云遮不住
斗雄姿,突出海燕的高大形象。
4.大海波浪:革命高潮时的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海燕:英勇善战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风云雷电:沙皇的反动势力。暴风雨:席卷一切的革命运动。
5.(1)暴风雨将要来临,海燕“高傲地飞翔”,以乐观的激情和胜利的信心“渴望”着暴风雨的到来。(2)“狂风卷集着乌云” “在乌云和大海之间” “黑色的闪电” “高傲地飞翔”。(3)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渲染了海燕朝气蓬勃、斗志昂扬的气概。(4)写其他海鸟,是为了和海燕形成鲜明的对比,通过写它们惊恐万状的丑态,反衬出海燕非凡的勇气和威猛的形象。是抓住它们的声音、行动、情态去刻画的。(5)象征了当时现实环境中形形色色明哲保身、怯于革命的不革命者和假革命者。 6.拟人。 以“歌唱”“冲向”“迎接”等词语,赋予波浪以人的行为动作,突出了它积极主动的战斗热情和乐观勇敢的革命精神。
7.前一句用反复强化了海燕作为“信使”的极度兴奋喜悦之情,预示着黑暗的沙皇统治行将崩溃,一场人民革命行将到来,表现出无产阶级革命者高度的智慧和对时代历史剧变的敏锐的预见性。 后一句祈使句的形式鼓舞人心,这是革命者掷地有声的战斗宣言,表达了自信豪迈的战斗情怀和高昂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1.象征 对比
2.景物,映衬了鹰英勇战斗的英雄形象。 3.高傲,欢乐
4.鹰象征着敢于追求光明和自由的勇于革命
而牺牲的革命者。蛇象征那些对于革命抱 以观望和一知半解的务实保全主义的假革 命或不革命者。海鸥、海鸭、企鹅。
5.无产阶级革命的先驱者,坚强无畏的革命精神
二 白杨礼赞
积累运用
1.zōng qiào zǎi yün pïsuō qiú nán qídǐ
2.B
3.坦荡如砥 纵横决荡 潜滋暗长 妙手偶得 4.茅盾 沈德鸿 子夜 林家铺子 春蚕 抒情散文 《见闻杂记》 尊敬和赞美
5. ①示例:赏白杨敬仰傲骨精神。②示例:白杨树不畏严寒,有极强的生命力,我们做人 也应该具有像白杨一样的品格。 整体感知
1.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
2.白杨树 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
3. 黄土高原 干 枝 叶 皮 神美 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不缺乏温和,坚强不屈,挺拔 4.D
5.因为白杨树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
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重点品析
1.第一句好。“一排——三五株——一株”构成递减,这符合人们的思维过程,能以引起惊奇的白杨树数量之少反衬白杨树给人的惊奇之大。
2.不好。因为原句中的表转折关系的关联词 “虽„„却„„”在句子中起强调作用,强 调白杨树的倔强挺立,这样着重表现白杨树
的精神,如果改了就去掉了关联词达不到强 调的效果。
3. 开篇点明题旨。赞美的原因是“不平凡”,用“实在”来强调到底怎样的“不平凡”。 下文便以此为线索,从不同方面展开描述。 4.它极常见,极易生长,所以说它“极普通”;说它“实在是不平凡”,是因为在“单调”的“恹恹欲睡”的情绪中,白杨树的出现出奇制胜,使人清醒,使人振奋。
5.作者运用欲扬先抑的写法,在比较中反衬白杨树的高贵品质。
6.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白杨树身上能折射出北方抗日军民的精神和意志。换句话说,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作者赋予了白杨树以不平凡的象征意义。白杨树象征了北方的农民,也象征了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7. 结尾把楠木和白杨树对比,再次强调白杨树的不平凡,与顽固派的观点形成对比,表明作者鲜明的爱憎之情,歌颂抗日军民,斥责“积极反共,消极抗日”的国民党反动派,呼应篇首。
8.(1)无边无垠 坦荡如砥(2)强调(着重指出)(3)欲扬先抑 (4)这样写为白杨树的出现铺垫、蓄势。衬托白杨树的不平凡。 (5)交代白杨树的生长环境,衬托它傲然挺立的形象 暗写西北抗日根据地,为后文揭示象 征意义,表达主题做准备 (6)A
拓展探究
1.它明知道自己成不了栋梁高树,却还是努力地生长却还是努力地茂盛着。
2.酸枣树的种子;故乡峭壁上的酸枣树;小
酸枣。
3.酸枣树的成长经历。
4.对比;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生命力顽强,不慕虚荣,甘于平淡的品格。
三 石 榴
积累运用
1.jûã jí nǎo xī hào tuî yì àng yú 2. 禁 玄 崇 投
3.枯瘦 妩媚 锐利 精致 捆绑 丰满 4.(1)忍不住笑。(2)奇特突出。(3)暗暗地流出来。 5. 略 6. 略 整体感知
1.爱 画 赞;不怕威压、坚贞刚勇、奋发
(2)作者把锈迹斑斑与殷、周时的青铜器联系起来,用以比喻石榴果实表皮的斑纹,这是伯者文学家兼考古学家特具的形象思维。 3.对比的写法。点出石榴树非同寻常的品格,总领全文。
4.反衬突出石榴不怕威压、顽强不屈的精神。 5.作者先从石榴花的色彩和外形的角度比喻;再从“热烈”、“充满活力”、不受束缚这一内在特征比喻,形象生动地表现了石榴热烈、充满活力、积极向上的内在品格。“心脏”使人具有活力,而石榴能给火热的夏天带来无限生机与活力,二者在这一点上相似,因而把石榴比作“夏天的心脏’’。
6.都运用了反问,第三段突现石榴是夏天的心脏,表明它在作者心目中的重要位置;第三段强调石榴果不是盛酒的金耍。促使读者生疑,极言石榴果实的“透明光嫩”,直抒作者的赞誉之情。
向上;执着坚定的信念和热切的追求
2.奇崛 清新 枯瘠 柔媚 3.奇崛 清新 重点品析
1.(1)拟人,写出了果实的饱满。文中用“忍
俊不禁”饱含感情色彩地表现了石榴的自然生长过程,又表现了它美好可爱的形象;用“破口大笑”表现它作为热烈夏季心脏的爽朗、热情、大方。整句具有鲜活的形象和富有动感的表达效果。(2)反问、拟人,既生动活泼极富情趣,又巧妙地引出下文,且与“忍俊不禁地破口大笑起来”前后照应。(3)比喻,生动形象地展现了石榴花开放成长过程中形态色彩的变化,巧妙地赞誉了它的形态美和灵秀美,使读者由衷地产生喜爱和赞美石榴花的感情 2.(1)作者最喜爱石榴的花,因为它既有形态美,又有精神美——面对骄阳的直射毫不避让,敢于抗争。由此引出对单瓣和双瓣花的赞叹,并把它视为“夏季的心脏。
拓展探究
1.石榴是易活但石榴晒死了;经过我的努力,石榴又活了。
2.煞有介事指好像真有这回事似的。原指故作姿态,让人感到一本正经、真有其事,有贬义。文中是指石榴认认真真的开花的样子。褒义。 3.我不再管它,静等它的死去 4.“我”的精心照料。
5.反复,起强调作用。表现了酷热的程度,更表现了作者对石榴的痛惜之情。
四 马 说
积累运用
1.略
2.(1)shí 吃。(2)sì 同“饲”,喂养。(3)shí 吃。(4)sì 同“饲”,喂养。 3.韩愈 韩昌黎 唐 柳宗元
4“食”通“饲”,喂“材”通“才”,才能 ;意。(4)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5)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6)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7)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2.要有千里马的才能;要有展示的机会;要有识别人才,欣赏人才的伯乐。
“见”通“现” 表现;“邪”同“耶” 表疑问,相当于“吗” 5.B C A 6.A
7.有时;虽然;显现;尚且;怎么,怎能;拿着;举着
8.(1)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2) 千里马鸣叫,喂马的人却不知道它想表达的意思。(3)想要跟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4)驱使它不能用正确的方法,喂养又不能按千里马的标准喂养它。
(5)唉!是真的没有好马吗?这是不识好马呀。9.老马识途 白驹过隙 老骥伏枥 马到成功 整体感知
1.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2.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3.记叙 议论 说明一个道理 人才 能识别人才的统治者 封建统治者的昏庸愚昧、埋没人才 怀才不遇、壮志难酬 重点品析
1.(1)祗辱有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3)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
3.(1)伯乐不常有;(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3)策之不以其道(鸣之而不 能通其意)。
4.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对埋没人才的现状作了揭露。
5.两种方法不一致,《马说》中通过伯乐的发现人才;而龚自珍表现的人才选拔是不拘一格,即多途径,多层次,多方面选拔。
6.如: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岳飞《满江红。咏怀》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岳阳楼记》
7.伯乐必须具备知人善用的才能,任人唯贤,要善于发现并重用人才。如:齐桓公发现并重用管仲,使齐国强盛起来。 拓展探究 1.略
2.(1)它吃力地伸着蹄子,弯着膝盖向前走,尾巴下垂,脚掌也烂了,口水洒在地上,浑身汗水直流,(2)拉到半山坡便走不动了,驾着车辕不能继续上山。(3)它知道伯乐是自己的知己啊。
3.本文写千里马遇到伯乐而解除了困境。《马说》写只有伯乐才能发现千里马,强调伯乐的重要性。
第一单元测试卷
一、1. ①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②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③北方的农民 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④然后有千里马⑤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⑥泥香带落花。⑦怅望青田去水遥。
2. ①苏联 高尔基母亲 童年 在人间 我的大学 ②茅盾 沈德鸿 子夜 林家铺子 春蚕
3.砥 滋 俊 绝
4.反问 拟人 排比 反复5.B 6.略
二、(一)
1.等同,一样;有时;马鞭;难道,表反问语气。
2.(1)所以即使有好马,只是辱没在马夫的手里。(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把它称为千里马。(2)喂养马的人不能按照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3.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4.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5.人才 能知人善任的统治者(慧眼识英才的圣明君主) 愚妄无知的统治者
(二)1.写白杨树外在形象的特点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2.D
3.干、枝、叶、皮 形态(外形) 精神(内在)
4.北方的农民 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 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三)1.美寓于花,花里含着美,二者形影不离。2.从嗅觉上给人以浓郁的芳香;从视觉上给人以美的享受;从精神上给人以美好的联想。
3.(1)美丽、千姿百态(2)鲜明、万紫千红 、鲜艳夺目、五颜六色
4.(1)纯洁,傲岸不屈(2)清素淡雅,不尚豪华(3)冰清玉洁,高风亮节(意思对即可)
5.写花与美的关系(形影不离);写花的外在美(形态、色彩)、内在美(品性、精神)。
6.全文通过写花写美来赞颂高尚的品性和可贵的精神;表达了“愿花美人更美”的期望。
三、略
第二单元 道德修养
六 纪念白求恩
积累运用 1.略
2. 漠不关心:不在意,非常冷淡。
麻木不仁:原意是肢体麻木,感觉不灵。这里指不关心别人,缺乏热情。
精益求精:好了还要求更好。益:更。
3.拈轻怕重、见异思迁、纯粹。
4. 可以选用A、E,原因是:使用A可以看作是对白求恩医生一生奉献于中国抗日战争事业的行为的评价,使用E则从白求恩医生为出发点凸显其生命的价值。B强调对白求恩精神的学习而非赞美,C、D强调奉献对于人生、个人感受的重要作用。
整体感知
1. 白求恩 不少人或一些人
对工作 极端的负责任 不负责任,拈轻怕重,自私自利,自以为是。
对人民 极端的热忱 漠不关心,麻木不仁
对技术 精益求精 鄙薄技术工作,见异思迁。
好处:突出了白求恩同志崇高的共产主义精神,强调了向白求恩学习的必要,明确了应该克服的缺点和今后努力的方向,从而有力的证明和阐述了论点。
2. 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对工作极端负责,对同志满腔热忱;对技术精益求精。
3. 作者赞颂了白求恩同志的国际主义精神、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精神、对技术精益求精精神,这三种精神共同构成了白求恩同志的共产主义精神。
重点品读
1.(1)本段的论点是: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白求恩的国际主义精神。作者通过对白求恩具体情况的叙述引出论点,议从叙出。
(2)加点词强调白求恩岁数大,跨越的距离远,突出了白求恩的国际主义精神,为引出论点做铺垫。
2.(1)不能调换顺序。作者按照从小到大、从局部到整体的顺序,从前线进一步扩大到整个边区,用广大军民的反映证明自己的论断,证明第二部分中“二极端”的判断是准确无疑的。
(2)从情绪、态度、感觉等几个角度,形象而又充分地揭露了“不少人”的错误表现,与白求恩大夫的精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语言极其简练。文中运用的成语,增强了语言的形象性和说服力。
3. 对比论证。以白求恩同志的工作态度与一班见异思迁、不钻研业务的人形成对比,引出作者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白求恩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的论点。
4.(1)都是先叙述,再由叙述引出作者的论点,夹叙夹议。好处:一方面使文章情理并茂,即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读起来生动感人。另一方面在叙事基础上的议论又能使文章阐明的道理有充足的依据,从而增强说服力,易于为读者理解和接受,从中受到深刻的教育。
(2)含义:“高尚的人”,指的是无产阶级思想境界的崇高;“纯粹的人”,指的是无产阶级思想品质的纯洁;“有道德的人”,指的是无产阶级社会生活及其行动的准则和规范;“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指的是无产阶级的高尚志趣;“有益于人民的人”,指的是共产主义战士的奋斗目的。
作用:运用排比句,从人格、品质、修养、志趣、人生意义五个角度再次肯定了白求恩的精神,充分表达了毛泽东同志对共产主义战士崇高精神的赞美,对共产主义新人的殷切希望。
5. 诗歌中记叙与抒情相结合,表达了对白求恩同志逝去的悲伤、对白求恩精神的赞美,同时也表达了向白求恩同志学习的愿望。
文章记叙与议论相结合,也表达了对白求恩同志逝去的悲伤,但更多地表现了对白求恩 精神的赞美,同时还有对全党学习白求恩精神的号召。
二者立场不同,写作目的不同,所以写作角度也不同。
拓展探究
1.①通过初中生的问题引入论题,为证明论点做铺垫。②通过设问引起读者思考,产生阅读兴趣。
2. “做人”要有道德标准;灵魂高尚的人;要具备正确的荣辱观;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的人。
3. (1)公私兼顾 (2)考虑别人比考虑自己稍多一点儿 (3)考虑别人与考虑自己一样多 (4)一辈子偶尔损人利己
4. 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文章例举“好人”与“禽兽不如”之人,将他们形成对比,表现出“人和禽兽之间,仅仅就是一纸之隔”、“ 关键是塑自己的灵魂”的观点。因为事例典型,对比突出,使得文章更具说服力。
5. 示例①“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在我的心目中是遥不可及的,总觉得做这样的好人太难了。读了本文后我才明白,只要你在考虑自己利益的同时也考虑别人的利益,你在利己的同时不损人,就可以成为了不起的好人。可见,做个好人并不难。
七 敬业与乐业
积累运用
1.略。2. 追求;粘;喧扰;喜欢。
3. 不愿乎其外;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乃凝于神。
4. 梁启超;卓如;任公。
5. 结出丰硕的果;莲能纹丝不动;扎根大地。
整体感知
1. 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文章开头部分通过对研究题目的解释引出论点。
2. 作者按照总-分-总的顺序,就“要敬业”和“要乐业”两个问题展开论述。
3. 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作者列举的事实论据有有生活中的实例,有古代、外国著作中的事例,有自己亲身经历的经验。而道理论据有作者引用的名言,也有自己总结概括出的言论。 重点品读
1.(1)凡可以名为一件事的,其性质都是可敬。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所以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
(2)怎样才能把一种劳作做到圆满呢﹖惟一的秘诀就是忠实,忠实从心理上发出来的便是敬。
(3)我想天下第一等苦人,便是厌恶自己本业的人,这件事分明不能不做,却满肚子里不愿意做。
(4)人生能从自己职业中领略出趣味,生活才有价值。
2.(1)作者认为的天地间第一等人就是那些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并为之兢兢业业把事情做得没有欠缺、令人满意的人。
(2)这句话里面包含如下苦乐观:一是劳苦总是免不掉的,二是劳苦中也有快乐,三是可以从劳苦中找到快乐,四是劳苦中的快乐才是真快乐。
(3)首先是有一份正当的职业,不能“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对于所做的事,要生出敬意,从而全神贯注,心无旁骛,忠实地把它做好;要从专心做事中发现乐趣,达到“乐以忘忧”的境界。
3. 有针对性,内容相对集中体现在:针对受众对象,选择敬业与乐业为论题,对学生具有启发性;针对敬业与乐业论题,层层展开,层层深入,论证了敬业与乐业的重要性,条理清晰,内容明确,观点突出;选取事例具有针对性,紧密围绕论点。
鼓动性体现在:作者以“天下第一等人”“人
类合理的生活”的美好祝愿激励学生,极富鼓动性;作者论证严密,丝丝入扣,论证极富说服力。
语言通俗生动:事例多样,古今中外俱全,深入各个领域;全篇讲演多用简明的短句,很少用长句;多用口语,明白如话,让人一听就懂;引用古代语句时,如果文字较深,就用语体文加以解释,很自然地化深为浅。
(每个特点能说出一个方面一个例子即可)
拓展探究
1. 知足;安分;达观;应尽的责任没有尽(或“该做的事没有做完”)
2. 论题:什么是人生的最苦,什么事最快乐。
关系:论题是作者在一篇议论文中所要论述的问题;论点是作者对论述的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
3. 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是小快乐。
通过照应,对如何做到最快乐进行补充论述,更好的点明作者的观点,凸显文章中心论点。
4. 尽了责任,再无负担;未尽责任,丢开不管(“推卸责任”和“逃避责任”亦可)。
5. 相同:结构组织清晰,语言通俗易懂,都引用了古语支撑论点。
不同:课文举例丰富,本文更注重论理。
八 多一些宽容
积累运用
1.2.略
3. 示例:理想能指引我们的方向,让我们理智的抉择未来的道路;理想能坚强我们的毅力,让我们面对任何困难都不畏惧;理想能充实我们的生活,让我们每一天都充满意义。 整体感知
1. 杂感;“人生活在社会中,总要与人相处,与外界发生各种联系”; 要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最重要的是要豁达大度,善于容纳与自己志趣、风格不同的人;“互谅(彼此谅解)、互让(彼此谦让)、互敬(彼此尊重)、互爱(彼此关心)”;“宽容并不是无原则的迁就”。
2. 本文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顺序展开,先写为什么要宽容,再写怎样做到宽容,最后补充宽容要注意的问题,既旗帜鲜明,又滴水不漏。
重点品读
1.(1)要心怀坦荡,宽容别人,就必须做到互谅、互让、互敬、互爱。
(2)按照由总到分的顺序进行论述。
(3)不能。这四个方面是层层递进的关系。“互谅、互让”是宽容的最基本要求,而“互敬、互爱”则是进一步的高要求。
(4)作者论证“互让、互敬”时采用正反论述结合对比论证的方法,而论述“互谅、互爱”时采用正面论证的方法。
2.(1) 道理论证(引用论证),通过引用名言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
(2)三个“一种”,对宽容的性质进行定位,突出了要做到“宽容”的要求之高。
(3)比喻论证。以事喻理,使论证浅显易懂,形象生动,易被接受。
(4)用“不是„„而是„„”这样一个对比句式,旗帜鲜明地表明了自己的态度,使自己的观点立于不败之地。
3. 第一种答法:删掉不行。此句首先拉近了作者与读者的距离,其次,显示作者的观点客观,易于读者接受。
第二种:删掉它行。因为并不影响文章的结构和论证的严密性。
4. 在这一段论述中:(1)、(2)、(3)、(4)属于引用道理论据来论证观点的道理论证;
(5)、(6)属于剖析道理论据和事实论据并进行局部总结类型的道理论证;(7)属于推理形式的道理论证;(8)强调指出式的道理论证;(9)属于总结全段或全篇,阐述结论性的道理论证。
拓展探究
1. 通过列举社会现象引出文论题。
2. 忍的实际意义;忍有大小之分;忍总与寂寞相伴;忍的重要作用。
3. (1)举例论证。其作用是通过列举典型事例证明“忍”是有大小之分这个论点,增强文章说服力。
(2)引用论证。其作用是通过引用名人名言证明等待时机的策略、隐而不露的智慧的观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3)对比论证,将钱钟书耐住寂寞做学问和热衷于出风头之人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忍是一种历练的观点。
4. 读到好文章不一定要了解作者,也没有必要特意拜访作者。
5. 正面论述:病痛的折磨没有让他放弃,对科学的执着让他选择了忍耐。即使是用生命在写作,他感受的依然是快乐。
反面论述:但如果他选择了放弃,病痛并不能离他而去,他只能在痛苦中沉沦,在挣扎中消磨生命,最终成为一个默默无闻的可怜虫。
九 人的高贵在于灵魂
积累运用
1.略。2全神贯注;默默无闻;流连忘返;风尘仆仆。
3. (1)指一个人的生命可以被夺走,但他所创造的精神是财富是永恒的,是最富贵的,谁都无法夺走。(2)表现了第欧根尼对亚历山在大帝的蔑视态度,而这一切正因为他有思想,有灵魂生活,所以他才比亚历山大大帝更高贵。
4.人们阅读方式发生改变,数字化阅读比重增加;我国国民人均纸质书阅读量不大,纸质书需求不大;民营书店入不敷出。
整体感知
1.本文的高贵特指有一颗能思想的灵魂。而灵魂则特指有思想,有丰富的精神财富,有一种纯正的追求。
2. 人的高贵在于灵魂。作者是通过对名言的解读提出自己的观点的。
3. ①阿基米德面对即将劈向自己的剑,依然专心想着他正在研究的“圆”。
②第欧根尼置亚历山大大帝的询问于不顾,继续他阳光下的“沉思”。
③王尔德在海关人员询问出境有什么东西要报关时说:“除了我的才华,什么也没有。”
④一个少女置身闹哄哄的车厢,全神贯注地读自己的书。
⑤许多青年画家物质生活匮乏,但仍节衣缩食,来首都看画展,在名画前流连忘返。
4.呼吁人们关注精神世界的丰富,拥有纯正的精神追求,让自己成为有高贵灵魂的人。
重点品读
1. (1)两个例子有相似的地方,他们都有自己执著的精神追求,在这些有着高贵灵魂的伟人眼中,肉身和身外的一切是那么的毫无价值。但两个例子各有侧重,一是在生命即将被人夺取的时候,一是在地位显赫的人需要提供帮助的时候,这样就更丰富地展示了贤哲们灵魂的内涵。
(2)不可以。作者按照由点到面的顺序展开论述,先由少女这个点,再写到许多青年画家这个面,证明平庸的背景下不起眼的灵魂生活的迹象带给人触动的普遍性,使文章更具说服力。
(3)前两个事例是说人要有精神、有灵魂,王尔德的事例是说,这种精神、灵魂要有所寄托。这一事例使灵魂一词具体化。而“读书少女”与“看画青年”的事例则论述了人应该如何才能达到高贵——要有纯正的追求。
2. ①文章由引述帕斯卡的名言入题,然后对帕的话进行阐释,以所引述的话为基础加以申发提出自己的观点,既使文章的观点更见深刻和独到,也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和说服力。
②文中引用王尔德的作品语句,把举例和引用紧密相结合,使文章的观点更见深刻和独到,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和说服力。
3.(1)两个“任何„„都„„”强调了人生命的极脆弱与极高贵的特点,突出作者的观点,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和说服力。如删去,则会影响作者的观点的明确表达,失去强调意义,影响文章说服力。
(2)不能。这两句分别就原文中的两个事例作总结,与事例顺序相符合,概括有力,说服力强。如调换,则不符合逻辑顺序。
(3)加点的“这”指代“灵魂日益萎缩和空虚,只剩下一个在世界上忙碌不止的躯体。”
4. (1)围绕为爱国正义牺牲自我生命,舍生取义来说。
(2)围绕为科学事业牺牲生命,成就信仰来说。
拓展探究
1. 引出议论的话题(论点),激发读者阅读兴趣,说明学会“拐弯”的重要性。
2. 举例论证:季羡林忍受屈辱翻译《罗摩衍那》;伊朗建德黑兰皇宫证明换角度思考问题可以化解困难。引用论证:引用周有光、斯大林、爱因斯坦的话证明人要学会适应客观条件的变化,及时换角度思考问题。
3. (1)形象传神地揭示了“拐弯”的意义——“拐弯”是形退实进,是消极状态向积极状态的转折。
(2)不能删。作者强调的是:就学会“拐弯”而言,“化解困难的大智慧”比“面对困难的好心态”更重要。删去“不仅”和“更”,就没有这样的表达效果了。这两个词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
4. 顺应变化,不逆流而上;理智选择,在困难中发现有利的因素;换一种角度去思考。
5.注意符合文章中“拐弯”的意义进行举例论证,语言通顺。
十 陋室铭
积累运用
1.略。2. 略。
3. A
4.(1)这是所简陋的房子,只因为我的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
(2)青苔的痕迹蔓上台阶,苍翠碧绿;绿草的颜色映入竹帘,一片青葱。
(3)(闲时)可以用来弹奏不加装饰的琴,阅读佛经。
(4)没有管弦乐演奏的乐声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人劳累。
(5)孔子说过:“(既有君子住在里头)又有什么简陋呢?”
5. 教师;医生;囚徒;女英雄;木工;平民。
整体感知
1.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3)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4)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5)刘禹锡,文学家,哲学家,保持高尚节操;安贫乐道;托物言志
2. 不矛盾。从建筑和室内布置来看是简陋的,但由于屋主人品德高尚,所以小屋就不显得简陋了。 物质的简陋更衬托出品质的高尚。
3. 示例: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理由是:激励自己爱惜时间,勤奋努力,实现梦想。
重点品读
1. 用山水作衬托,以山水类比陋室,以仙、龙类比自己,引出“陋室不陋”。这样开头,创造意境,突出中心,深化主题。
2. 诗句运用对偶、拟人的修辞,“上”“入”化静为动,使静态的物体富有动态美,富有情趣,更好体现作者不以陋室为陋、安贫乐道的高尚志趣。
3. 与“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相照应。体现了诗人对世俗名利生活的厌恶,对雅致脱俗生活的追求。
4.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两句用典,作者用古名贤之室类比自己“陋室”,表明作者以古名贤自况,表明自己也有古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5. 采用了反向立意的写法,不写“陋室”如何“陋”,却从“陋”的反面“不陋”来
立意,由室及人,又因人及室,扣住“陋室”的同时,将笔墨引向室主人,通过描写,表现“惟吾德馨”,以此说明“陋室不陋”充分突出主旨。
或:采用类比的写法,巧妙地把山水、诸葛庐、子云亭与自己的陋室相比,把仙、龙、诸葛、紫韵与自己相比,从而突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主旨。
或:作者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面写陋屋,实则突出自己的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品质,语言含蓄而又意境深远。
拓展探究
1. 喜欢;有时;墙;以„„为乐
2. (1)他安安静静的,很少说话,不贪图荣华富贵。
(2)不为贫贱而忧心忡忡,不热衷于发财做官。
(3)他从不把得失放在心上,这样过完自己的一生。
3. 家贫;少言;好读书;性嗜酒;安于贫贱;以文自娱。
4.二者都处于生活困窘的境遇之中,却都有都安贫乐道的高尚情操,都具有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隐逸情趣。
5. 陶渊明。《饮酒》《桃花源记》。山水田园诗歌的开创者,隐逸文学的代表作家。
第二单元测试题
一、积累
1.(1)略。(2)受益非浅-受益匪浅;介蒂-芥蒂
(3)外在的物质财富
(4)通过或使删去一个。
2.西蜀子云亭;何陋之有;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燕然未勒归无计;断肠人在天涯;纯粹;有道德;脱离了低级趣味;有益于人民。
3. ②⑥③①⑤④
4. (1)医生指着一张写满“人格”的视力检测表上最大的一行字询问患者,但患者把头扭向一边说:“看不见!”
(2)讽刺社会上无视人格、没有道德的人。
5.可选择读书、惜时、坚持、积少成多等角度写。
二、阅读
6.略
7. (1)苔藓的痕迹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竹帘里。
(2)到这里谈笑的都是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
8自然环境优美、交往人物不俗、生活情趣高雅
9. 作者厌恶纸醉金迷、醉生梦死的繁弦急管、红灯绿酒的浮靡生活,不喜欢腐朽官场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争权夺利的吏气,坚守自己的人格、操守,洁身自好。
10. 两个词都有“取”的意思,但用揽能够营造出作者腾云天上,自由自在的洒脱之感,却让人们感觉到诗人对高洁理想境界的向往追求。
11. ②⑤;④⑥;①③
12. “有业”:⑤人人都有要正当职业,人人都要不断地工作,生活才有意义。
“敬业”:①做事集中精神,专心一致,才可把事情做好。②英国人专心工作便是敬,法国人心不在焉的表现便是不敬——专心工作便是敬业应有的态度。④职业不分贵贱,凡职业都是神圣的,能尊重自己所做的,便是敬业了。
“乐业”:③专心工作,从自己职业中领略出趣味,生活显得有价值。⑥苦乐全在于主观的心,不在于客观的事。
13. 人人都要有正当职业,人人都要不断的劳作。
14.首先应该有一份正当的职业(或做一件有价值的事情);其次对所做的事情要心生敬意,从而全神贯注、心无旁骛的忠实地把它做好;再次要从专心做事中发现乐趣,不要满腹牢骚,而是达到“乐以忘忧”的境
界.
15.淡是一种至美的境界。
16. 引出话题,说明“淡”是一种本色的美、自然的美,比浓妆之美,更容易被人接受。
17. 因为表面的无,并不等于观众眼中的无,大片的留白,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观众可以根撂自己的体会进行再发挥、再创造。
18. 运用对比论证,将土耳其咖啡浓的效果和西湖龙井淡的感受进行对比,突出强调了浓到好处,不易;不过,淡而韵味犹存,似乎更难。为后文表达自己对淡的生活做了铺垫。
19. 比如范进因为中举之后强劲持续的喜悦,疯掉了;比如打篮球时很兴奋,但持续的打很久会全身脱力,身体不适。(能体现“强劲持久的兴奋”和“负面效应”的事例即可,不一定要是自身的或典型的)
20.文章有淡妆与浓妆、水墨画与油画、茶与咖啡多处对比,作者在对比时既表达自己观点,又不排斥其他观点,显得思维周密,合倩合理,潜藏一种说服的力量;另外,以“浓”的张扬之特性对比“淡”,更能突出“淡”的清雅之美。
第三单元 事理说明文
十一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积累运用
1.chuō zàng qǐng 蜃 蔚 戈 2.略 3. C B A 4. 只要 而 便 5. 事物 事理 时间 空间 逻辑 逻辑 6. ⑪打比方,这样写使文章更加形象生动。⑫引用说明,这样写能更好地说明中心。⑬举例子、打比方,这样写既生动,又能使文章更令人信服,增强了说服力。
整体感知
1.魔鬼的海、海市蜃楼与鸣沙。逻辑顺序 打比方、举例子、作比较、引用说明等
2.不完全相同。相同之处:都是光的折射和反射。不同之处:魔鬼的海:沙漠地面近地温度上高
下低。海市蜃楼:海面温度上低下高。
3.鸣沙现象 沙粒移动摩擦引起的(其他符合科学解释亦可)
4. “见怪不怪,其怪自败”,沙漠里的一切怪异现象,其实都是可以用科学道理来说明的。
重点品读
1.先选一些可怕的现象,让读者触目惊心,激起了读者探求真相的欲望,引出说明对象。
2.①原文中通过举例子、作诠释等说明方法,使难懂的知识变得浅显易懂,生动形象。②原文
中开头运用设问的方式,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3.⑪承上启下 ⑫不能,“约”是个概数,说明此处的沙高是估计的高度,删去后就变成准确的数据,这与实际不符。突出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⑬鸣沙的现象及成因。 ⑭举例子,举宁夏沙坡头的例子为了说明鸣沙的现象,生动可信。 引用,“见怪不怪,其怪自败”,有力地证明了世界是物质的,科学道理终将会揭开一切奥秘。 4.采用了由现象到本质的说明顺序,这种说明顺序反映了人们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揭示了沙漠中奇怪现象的奥秘所在,给人启迪。 拓展探究
1.①征服沙漠最主要的武器是水 ②只要能充分利用水源,我们向沙漠进军,不但有收复失地的把握,而且能在大沙漠里开辟出若干绿洲来。2.作诠释 能更明白的说明事物特征,叫人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3.从三个方面分析我国广大沙漠地区有水源的①内蒙东部、陕西、山西北部有足够的雨量 ②西北干旱地区有地面径流和地下潜水 ③河西走廊、柴达木,新疆南
北有高山积雪
4.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十二 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
积累运用
1.略 2. 夸夸其谈 优柔寡断 随心所欲 迥然不同 3. 与其 毋宁 因为 尽管 但 4. ③①② 5.D
整体感知
1.随着个人知识的增多,他所意识到的未知世界的问题也增多了,知识愈多愈发现自己无知,所以说人的知识是有限的。
2.第一部分(第1段):写作者的一个重要发现:知识浅薄的人夸夸其谈,学识丰富的人优柔寡断。
第二部分(第2段)详细叙说了“从前有一人”知识愈增多却又愈感无知的过程。
第三部分(第3段)以不知蝉发声原理作类比,表明自己不知彗星形成之因毫不足怪。
4.示例:①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②也许我是错的,也许你是对的,但是很可能我倚门卖笑最最错的,因为“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③因为知识有限,所以我们需要别人发现和纠正我们的错误。
重点品读
1.①因为“天资疑慧,生性好奇”是“从前有一人”发现问题的前提条件
②不傻,这个人的做法显示了他强烈的好奇心,同时这种不等价的交换,也充分表现了他的惊
喜以及对新事物的探究精神。③因为他在认识声音的过程中,越来越感到自己知识的浅薄,可见知识愈多,愈显无知,愈加惊愕。④ “然而”起过渡作用,用语意上的转折,引起下文;这一转折使他在如何产生声音的学问方面变得茫然了。尤其是昆虫发出的声音,这个人原有的声学知识完全不能用来解释昆虫的发声原理,这样使他有了无知的感觉。
2.第二段是叙述和描写,第三段是议论,都是为了说明: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
3.本文要说明的是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为了说清这一点,文章把千百年来人们对声音和乐音的认识浓缩为一个人的故事,把抽象的事理说得具体、形象、可感。
4.文章的结尾,作者以对蝉与彗星的认识作类比,以“手心”和“遥远天际”对比,表明不了解彗星成因毫不为怪,应予谅解。谦虚、恳切之中又含着某种自信。 这样结尾,既给人留下悬念,又巧妙地点明了全文的主旨“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而对未知领域的探索却是无止境的。 拓展探究
1.采用设问的方式拟题,引发读者的思考,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2.求爱说、保卫说(波盖斯提假说)、快乐说、诗歌说、促进蛋白合成说。 3.不能。(1)引出“鸟儿为什么歌唱”的问题。
(2)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4.更准确地说明了科学家为研究“鸟儿为什么歌唱”所杀的鸟的数量之多。 5.示例一:我会用“杀死”来描述。因为鸟儿同我们人类一样是地球的生灵,科学家为了研究没有多少实际意义的“鸟儿为什么歌唱”的问题,而肆意剥夺鸟儿的生命,是一种残忍的行为。 示例二:我会用“牺牲”来描述。因为科学家研究“鸟儿为什么歌唱”是为了探索科学奥秘,鸟儿为科学事业献出生命,它的死是有意义的。
十三、《短文两篇》
积累运用
1.炀(yáng) 砥(dǐ) 贮(zhù) 燔(fán) 皿(mǐn) 贻(yí) ....
篛(ruî) 糁(sǎn) 髯(rán) 褶(zhě) 篆(zhuàn) 椎髻(chuí jì) .......
2.略
3.①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② 持/就火炀之 ③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 ④用讫/再火令药熔 ⑤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⑥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⑦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⑧尝贻余/核舟一 ⑨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⑩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4.略
5.略
整体感知
1.①刻字 胶泥 令坚 ②大苏泛赤壁 奇巧 技亦灵怪 ③总——分——总 空间 船舱、船头、船尾、船背
2.①字活:每字为一印 ②排版活:密布字印③印刷活:更互用之 ④字印数目活:每一字皆有数印 ⑤做法活:奇字旋刻 ⑥拆板活:火令药熔
3.刻字——制版——排版——印刷
4.
5.因为中间船舱的位置和对联的颜色非常醒目,而且窗上的对联也暗示了核舟的背景和主题。先写船舱,不仅可以增强浓厚的艺术情趣,而且也自然的引出下文中船头三人的情态的描述。 重点品读
1.①纸灰冒之 密布字印 按平版面 ②燔土做字模,遇水不膨胀,而且用完后可以直接用火烤将字模取出,字模不受损伤而且易于清洁和保管(或不相粘,不沾污) “殊”是一点的意思,强调用燔土作字印不沾污的优点。 ③示例:运用了打比方、作比较、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如“字平如砥”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形象地突出了字印用平板按压后十分平整的特点。
2.①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②通过 “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的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表现出来。 这一句不仅生动地写出东坡与鲁直看手卷时的姿态,还表现出雕刻者“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的精湛技艺。
③因为核舟的主题是“大苏泛赤壁”,苏轼是中心人物。
④两“舟子”虽神情各异,一个“若啸呼状”,仿佛是在那里呼唤清风,显得悠闲自在;一个“视端容寂”,仿佛在专注听“茶声”。但表现了一个共同的氛围,这就是愉悦、轻松、活泼自乐。再加上船楫的“横卧”,更加暗示出有楫同于无楫,有舟子等于没有舟子的一种放任自流的境界。 拓展探究
1.①居住在外乡的人②惊讶、惊骇③倒下④全都 2.B 3.地点、震声的大小、方向、室内和室外震动的情况 4.地震是因为板块挤压或地震断裂带的频繁活动造成的。5.略
十四、《叫三声夸克》
积累运用
1.略 2.: ? , ,? 3.D 4.①列数字②列数字 作比较 ③打比方 ④分类别 5. 三种蚂蚁筑巢的不同方式。
整体感知
1.科学家在研究的基础上发挥想像,认为强子内部还有物质结构,美国科学家盖耳曼提出所有
的强子都是由3种粒子构成,因为长诗《芬尼根之觉醒》中有一句话:“向麦克老人三呼夸克。”因此,盖耳曼把这种粒子称为“夸克”。
2.本文说明了人们在不同阶段对物质结构的不同认识,重点介绍了夸克这种超微粒子发现的全过程。
3.①“盒子”有:原子、电子、原子核、质子、中子、光子、介子、强子、夸克等。 ②原子——原子核——强子——夸克 理由略
4.题目借用一首诗中的诗句作为标题,既揭示了物理学家盖尔曼提出的“夸克模型”的基本设想,也为全文的说明定下了语言基调。
重点品读
1.文章开头从一个礼品盒的比喻入题,使读者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更为轻松容易。文章的结构也以这一比喻为依托来安排。文章由此入题,结尾仍然紧扣它收笔,中间每一部分内容的引出都仍以这个比喻作为过渡。这些句子在文章中穿针引线,使文章层次分明,结构严谨。
2.⑪
⑫不能删去,句中“大约”是个限制性的词语,表示不是精确的比较。“才”强调原子核的微小程度。这两个词语都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⑬不好,原句是一个形象的说法,意思是科学家从实验里已经感觉到,强子内部有结构。这仅仅是“感觉”,是科学家根据实验产生的一种想象,还没有进行科学的证明,改为“强子的内部结构为科学家的分析提供了初步的依据。”似乎是已进行了科学的证明,显然不妥。 ⑭科学探索的道路是艰难而曲折的,只有不断探索,永不言弃的人才能尝到胜利的果实。
3.示例:1.探索物质结构的奥秘是无止境的。2.只有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科学研究才能有进展。3.作为学生,要改变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如会质疑,善发问,来培养自己的探究、创新的能力,提高自身的素质。
拓展探究
1.人类按照自己的意志直接操纵单个原子、分子,制造出具有特定功能的产品。
2.从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入手,且语言生动幽默,能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3.①不知道纳米技术是怎样的高科技。②(纳米材料)刚研制出来时,各媒体对此进行的各种宣传和炒作。
4.示例:一纳米等于十亿分之一米,也等于千分之一微米。
列数据,准确说明纳米这种长度单位“极微小”的特点。
5.不成熟之处:纳米产品鱼龙混杂,无法进行有法律效力的认证;不是所有的产品都适合采用纳米技术;价格高。理解:每一种新兴科技成果,都是伴随着它的不足(不成熟)产生的,正因为它存在不足,才促使人们对它的进一步研究和改造,从而推动它不断向前发展。
十五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积累运用
1略 2.C 3.C 4.D 5.事理 五颜六色或万紫千红 6. ①作比较②举例子③引资料④列数字
整体感知
1.物质基础 物理原理 生理需要 进化观点 自然选择 人工选择
2.不能,作者按由主到次,由内到外的顺序排列,可分为两层。第一层:说明花红的内部条件和因素,重要因素是“物质基础”。第二层:说明花红的外在原因。层层深入,准确严谨。
3.①都以设问的形式出现,并形成七个排比段,既能引起读者的思考和阅读兴趣,又富有较强的节奏感和语言的美感,增强了说明文的文学色彩。②第一段中“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第一次出现,起总领作用,后几段起提示说明角度和内容的作用,使文章层次清楚,中心突出, 重点品读
1. 这样写的好处是:(1)用一首人们比较熟悉的歌曲的名字作标题,通俗形象,又吸引人;(2)以"红"借代花的各种各样的颜色,含蓄有味;(3)结构上串联全篇,使结构严谨。
2.①不能,“大都”一词说明并不是所有的花初开时都浓艳,表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密性。 ②“纯一”从品种上说花种纯粹,“显著”从程度上说花色显眼,“鲜艳”从色泽上说花色光彩美丽。这三个词语突出强调了红色花朵的特性。
3.①花红首先有其物质基础。 ②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照应第1段的“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 ③不一样。第一个“红”指万紫千红,第二个“红”指红色。
4.①突出人工选择的优越性 ②时间长短 形状色泽 品种优劣 ③“仅”字说明时间之短,突出人工培育的显著成果。 ④不能调换。大自然的功劳和人类改造自然的伟大比较起来,前者显示作用缓慢,后者成果显著,所以先用“是”,再用“更是”表示递进。
拓展探究
1.不受污染、能自身加热、有旺盛的生命力。
2.荷花体内的细胞的“动力机构”指的是细胞内能发热的线粒体,它的作用是有利于花粉传播。
3.莲子中有一种酶,能修理细胞本身的蛋白质损坏造成的缺陷。
4.“竟然”表示出乎意料,强调荷花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八年级(下)第三单元检测试卷
一、积累(共35分)
1.(8分)略 2.(6分)⑪(2分) 一个不懂得尊重别人的人,必定不会受到他人的尊重。 ⑫(2分)第③句 ⑬(2分)示例:尊重是一道彩虹,驱走心中的阴霾。 3.(4分)①挫 ②察 4.(4分)C 5.(3分)A 6.(4分)京剧是徽剧与汉调、秦腔、昆曲融合,演变而成的。或:徽剧经过与汉调、秦腔、昆曲融合,而演变成了京剧。 7.(6分)【校刊名称】(3分)示例:名称取自“小荷才露尖尖角”,意味崭露头角,充满希望,生机勃勃。 【栏目设置】(3分)略 只要符合要求即可 二、阅读(共35分)
(一)8.(4分)①启:打开 ②比:靠近 ③诎:同“屈”弯曲 ④容:神色、神态 9.(4分)
①佛印极像弥勒佛,袒露着胸脯,抬头仰望,神情跟苏、黄两个人不相类似。
②位于右边的人梳着椎形发髻,仰着脸,左手倚着一根横木,右手扳着右脚趾头,好像在大声呼叫的样子。
10.(1分)虞初新志 张潮
11.(3分)①使用的雕刻材料小;②雕刻的东西多;③刻画细腻逼真,情态必备。
12.(2分)①因为中间船舱的位置和对联的颜色非常醒目,而且窗上的对联也暗示了核舟的背景和主题。②先写船舱,不仅可以增强浓厚的艺术情趣,而且也极其自然的引出下文中船头三人的情态的描述。(答出一点即可) (二)(10分)
13.(2分)各种颜色 14.(2分)总分总 15.(3分)描写 举例子 分类别 16.(3分)不能。“首先”表示最重要的,最主要的,从而清楚点明花儿物质基础的重要性。去掉后,重点不明,不能突出它是主要原因。 (三)(11分)
17.(4分,每点1分,任意答四点即可)A、动物在地震发生前的异常行为;B、通过岩石受压变形后的形状;C、用电脑技术分析地震的活动性;D、用地球定位系统(GPS)站和应变计组成的监测网;E、以“加卸载响应比”预测地震;F、利用小地震预测大地震。 18.(3分,说明方法1分,作用2分)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临近地震时,地震区域的地质结构脆弱的程度,给人以清晰准确的认识。 19.(2分)不能,“一定程度”是从程度上加以限制,说明人类就是对某些类型的地震也不能完预报,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0.(2分)略(提示:可从科学精神、科学探索、征服自然灾害等角度谈,要言之有理。) 三、作文(共30分) 略
八年级(下)期中测试卷
一、1.长风万里送秋雁;惟吾德馨;俱怀逸兴壮思飞;燕然未勒归无计;食之不能尽其材,鸣
之而不能通其意;断肠人在天涯;衡阳雁去无留意;无案牍之劳形; 清风徐来。 2. 拈 计 骇 釡 3.略 4.①暗暗地不知不觉地生长;②比喻心里的嫌隙或不快。 5.A 6.(1)“人,本能地往外逃出火海”与“我们的消防官兵,则本职地往里冲进火海”构成对比,突出了消防官兵忠于职守、舍生忘死的高尚品质。(2)略 7.晕是太阳周围出现的一道外紫内红的彩色光环,俗称风圈。
8.中学生上网可以获取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新知识和有用的信息;上网能迅速了解国家大事;
上网能迅速查阅有关资料,帮助解决学习上的问题;能利用远程教育网同步学习。
二、(一)1.① 灵验,神奇。② 等同,一样;③ 说出④ 用标签标出
2.①原来是挑选了一个长而窄的桃核刻成 ②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③宾客的心情稍稍放松了些,身体渐渐坐正了。 ④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吃完一石粮食。 3.①用“仙”“龙”比喻品德高尚的人。②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比喻陋室。③运用比兴手法突出陋室值得铭颂,陋室虽陋,但有了品德高尚的人居住,陋室也就不陋了(开篇以山水起兴,引入正题,为后文写“陋室不陋”埋下了伏笔。)。(答对前两点得1分,只答第三点得2分)
(二)1.孔乙已最后一次到酒店喝酒。
2.自然环境;渲染了一种悲凉凄冷的气氛,预示孔乙已悲惨的结局,为他的出场做铺垫。 3.不好。因为“摸”字表明孔乙己将钱装的很隐蔽,格外珍惜这四文钱,己困窘到了极点。 4.意在批判人们的冷漠无情,加强了悲剧效果 “走”既照应上文“打折了腿”,表现孔乙己遭遇的悲惨,也反映了孔乙己的好喝成性以及受封建教育毒害之深。 5.含蓄地表现孔乙己的地位低下,全部身价还不如十九个钱。
6.增强悲剧气氛,与孔乙己的不幸遭遇形成强烈的对比。批判当时群众的麻木、冷漠,揭露封建社会的冷酷。
(三)1.怀疑——关爱——感激
2.不能删去,因为这是细节描写,突出了完成《清明上河图》这个浩大工程的不易。
3.这是我给儿子的诺言;也是儿子懂事进步的动力;还是我和儿子共同努力、互相理解的见证;有着纪念意义,在我和儿子的心中它是无价的。
4.并非只是这五年来你妈妈辛苦,而是从你出生起你的母亲就一直忙于工作,忙于家务,忙于关心你的学习和成长。
5.“爱”包括母亲对儿子的疼爱,儿子对妈妈的关爱,丈夫对妻子的敬爱。“幸福”包括为儿子变得懂事,学业有成而感到幸福;我完成《清明上河图》这个浩大工程的自豪感;儿子、丈夫对“我”关爱和理解的幸福;家庭和睦的幸福。
三、略
八年级(下)期末测试卷答案
一、积累
1.略
2. 黯 觑 砥 蜃
3.比喻学问、技术或办法达到纯熟、完美的地步。形容现象奇异、色彩繁杂。 4. 告诉人们不要一味地追求外表,要注重实效。 5.略
6.(1)示例:我是黄河河畔的一棵小树,渴望把根须深深地扎进家乡丰饶的土地,汲取家乡的文化乳汁。请允许我参加“亲近母亲河”活动吧!(2)示例:脚踏黄河两岸寻根,探寻家乡民俗文化。
二、(一)1.出名;挂在腰间;挑选;完成。 2. 略
(二)1.不要抛弃学问
2.学问不是在特定条件下才能做的,做学问是无时不刻的在做,而不是找借口,要在特定的地方才能够做学问。
3.学问不是在特定条件下才能做的,做学问是无时不刻的在做,而不是找借口,必须在特定的地方才能够做学问。
4.不能,因为书也分很多种类型,有对一个人待人处事,修心养性等有用的,也有对人用处不大的甚至无用的,读无用的书也是浪费光阴的一种表现,本句特指‘有用’不仅有力地论证观点,而且为下文的“成为学者”作铺垫。若删去与文意不符。 5.略
(三)1.爷爷后院有马蜂窝 后悔捅马蜂窝 2.头上蒙块布,拿竹竿捅马蜂窝
3.捅马蜂窝的动作、紧张的心理、匆忙的逃跑; 怕蜂进屋、关门逃跑;拼死复仇的气势。 4.比喻,形象地写出了马蜂家园被毁,受到伤害后拼死复仇的气势。
5.因为这只马蜂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它不仅蜇了“我”,它的死又与“我”有关。 6.点明中心,收束全文,使文章的主题得以升华;“旁人”指作者以外的一切有生命的事物。
三、略
第五单元 人生体验
二十一 错过
积累运用 1.略
2. B
3. 情愫 升腾 咀嚼 惆怅 变幻不定
4.(1)糊涂,不明事理。比喻人或事物聚集的地方。(2)形容当面错过,失掉好机会。这里比喻对“错过的苦果”的反复体会。(3)伤感、失意。醒悟。(4)指失去机遇。指错误。 5. 例一是过错,例二是错过。从词性上看,“错过”是动词,“过错”是名词。“错过”是一种行为,“过错”是一种结果。
6.略(提示:要有关于 “错过”的科学认识,结合生活学习情况来谈。) 整体感知
1.原因及其意义 错过 过错 错过 人生的终点2.C
重点品析
1(1)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
写出了“错过”与“没错过”在我们生活中是屡见不鲜的。
(2)把人生比喻为“奔驰的列车”,把“窗外的美景、奇景”比作小的错过,把“预定的到站”比作人生最根本的追求。这段话的意思是:人生有一些小的错过不要紧,但不能错过人生根本的追求。
(3)“不是多么了不得的错过”比作“碧绿的叶片”,把那些最关键最美好的人生道路上的“收获”比作“七彩鲜花”。绿叶衬托着鲜花,使鲜花“格外明艳”。作者在赞颂“七彩鲜花”
的时候,没有忘记“碧绿的叶片”的映衬作用,从而肯定了“错过”在人生道路上的价值。 .(1)句是一疑问句,连用两个“为什么”是在 提出困惑和不解。(2)句是反问句,是对前一句疑惑和不解的否定,它语意明确,肯定:人生不存在“万无一失”。(3)句是设问句,引发读者思考,引出下文如何对待“错过”的阐述。 3.(1)首先必须意识到自己错过了,其次必须有追悔的情愫,才能产生灵魂升腾的力量。(2)塞翁失马,焉知祸福(3)不好,因为“真切”有“真实而深切”之意,意思比“深切”多,程度也深。 (4)有失才会有得,只有经历过失的痛苦,才回深刻感悟到机会是多么重要,才会用心去把握,使短暂的生命发出耀眼的光彩。(5)不行,“既倒”指已经错过,只要立即意识到,加以弥补,还可以变过来;而“将倒”指还未形成错过,也就谈不上弥补。(6)“错过”还有机会相遇,还有机会把握;“过错”是基本无法挽回的错误。
4.第七段和第八段,用“没有意识到错过”与“能意识到自己错过”相对比,突出“意识到”的重要性。第九段和第十段,用“有机会再次相遇”的“错过”与“时不复返,机不再来”的“错过”相对比,强调了如何正确对待这两种不同的“错过”的态度和方法。
5.人生充满了错过,没有“万无一失”的人生,所以必须“习惯”过错;错过自有意义,人“在追悔中产生出一种真切而细微、深入而丰富的情愫。”“灵魂具备了升腾的能力”,产生“高度的应变力与把握力”。所以必须“品味”过错。
拓展探究
1.人生常常得而失之,我们应当习惯失去主动失去。2.适应3.失去也是人生的正常现象。整个人生是一个不断地得而复失的过程,就其结果看,失去反比得到更为本质。
4.①先从生活现象说起,引出“习惯于失去”的话题。②结合社会与人生实际来谈失去是必
然的,论证“必须习惯于失去”。③结合东西方宗教的“布施”来进一步论述“要习惯于失去,有时不妨主动失去”。④最后照应首段,归结“习惯于失去”的现实意义。
二十二 散步
积累运用
1.D
2.A 3.C
4.熬:忍受,耐苦支持。各得其所:每一个人或事物都得到合适的安顿。委屈:这里是指不按儿子的意愿办事使儿子受到委屈。 5.B 整体感知
1.散步 我 我和母亲的关系 我对母亲 奶奶对孙子 我与妻子对儿子 一家四口祖孙三代和睦相爱 中华民族尊老爱幼
2.C
重点品析
1.(1)“熬”字形象地写出了老母亲面对漫
长的酷冬,在身体和精神方面所经受的磨难之巨。 (2)“慢慢地”写其速度慢,“稳稳地”说明脚步沉重而有分寸,“很仔细”形容走路很留神。表明了“我”和妻子对生活有一种高度的责任感,揭示中心。(3)两个“太迟”表达了“我”对春天久盼不至,致使一些老人经不住严冬折磨而在清明将到时死去的怅恨之情,其间交织着对自己母亲身体的担忧和焦虑之情。
2.第4段中关于初春田野景色描写的作用是引发联想,为表现“我”祝福母亲健康长寿的孝
敬之情服务。第7、8段中的景物描写,是以景衬托,以景物美烘托祖孙三代人互敬互爱、和睦融洽的亲情美。
3.(1) “我”和妻子背上的分别是家庭中的上一代和下一代,这一比喻形象而生动地抒发了“我”和妻子对生活的使命感、责任感。 (2)生活的担子已经从母亲肩上转到了我的肩上,母亲依赖我,就像小时候我依赖她一样。
4.“我”希望母亲通过散步,多活动筋骨,延缓肌体衰老,保持身体健康,能够长寿。 5.这句话饱含着“我”对年老力衰、身体不好的母亲终于经受住又一个酷冬考验的万分庆幸之情。
6. “我”的原则是“委屈儿子”。表达了“我”爱幼子,更尊老母,对慈爱的老母亲的孝敬之心和热爱之情。
拓展探究
1.儿时,母亲牵着我过马路。 今天,我牵着母亲过马路
2.不能删掉。因为这一段为“母亲”熟悉的动作的发出作了极好的铺垫,同时也紧扣了“亲情”的主题。
3.母亲熟悉的动作使我的心灵受到触动,它让我想起儿时母亲牵我的情景。
4.(1)陪母亲买菜。(2)听母亲诉说。(3)牵母亲过马路。
5.对比手法,突出了母亲爱子的感情之深。
二十三 送东阳马生序
积累运用
1.略
2.C
3.(1)取得,买到 (2)交游(3)引,提出; 询问 (4)穿着破旧的衣服 (5)给予(6)低下
4.(1)跑;步行;(2)借;假期;(3)有时候;或许;(4)热水;食物煮后的汁水
5.(1)(有时)天气非常寒冷,砚台里的水结成很硬的冰,手指(冻僵)不能弯曲、伸直,也不放松抄书。 (2)有时受到他的训斥,(我的)态度更加恭敬,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说一句话来辩解。 (3)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指读书),就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别人了。
(4)同他议论,分析问题,言语温和而脸色平和。(5)坐在高大宽敞的房子里面诵读《诗》《书》,没有奔走的劳累。(6)自己说少年时学习用心十分劳苦。
6.(1)不敢稍逾约。(2)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3)俯身倾耳以请。(4)父母岁有求救裘葛之遗。(5)德有不成者,则心不若余之专耳(6)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整体感知
1.⑪ 求书难。 ⑫ 求师难。(3)求学难。
2.D
3.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得出结论:说明学业,道德上是否有所成就,主要取决于主观上是否努力。
4.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5.(1)“我”与“同舍生”生活条件的对比;
(2)“我”求学经历与太学生优越的学习环境对比。作用:通过对比,自然得出结论,突出主旨。 鲜明而有说服力。 重点品析 1.①借书不失信于人;②抄书不畏艰苦; ③远行百里向先达请教。 2.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也可用现代汉语表述) 3.勤奋学习、谦虚求学的态度。 4.勤奋好学、博览群书、虚心求教。 5.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也可用现代汉语表述) 6.他以学得知识,获得学问为乐,不羡慕别人的衣食之优,专心向学,实在是难能可贵的。 7.有了主观的勤奋努力,精神上的富足会战胜物质上的贫困。求学之路是艰难坎坷的,只有不畏艰难,勇于探索,具有恒心和毅力,才能学有所成,勤奋学习是取得成绩的根源。 拓展探究 1.(1)悉:全,都。(《桃花源记》“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2)微:(假如)没有。 (《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与归?”) (3)秘密 2.B 3. (1)确实如此,你没有欺骗我。 (2)好的大臣和我交朋友,所以我了解他们;那些不好的,(我不和他们交往,所以)不能了解他们。 (3)他只是对陛下尽忠罢了,陛下正广开言路,怎么能够重责(他)呢? 4.宋濂实事求是,对人坦诚相待。(或答“说实话”“敢于直言”“不人云亦云”也可)
二十四 我骄傲,我是一棵树
积累运用 1.略
2. B
3.拥抱 昂首屹立 不可分割
4.C
5.(1)拟人 (2)对偶、比喻 (3)排比
(4)比喻
6.(1)自豪 (2)指劳动人民
整体感知
1.李瑛 拟人 一棵树
2.献身人类的新的 扎根于土地 有枝有条抗风御沙 沉积地下变成煤炭 献身精神 重点品析
(一)1.不行。黄河是中国文化的发源地,是传统的的象征,用“黄河”能突出树的象征意义。
2.说明“我”并不是一颗刚出生的树苗,而是有着丰富阅历的一棵大树,是比较成熟、经验丰富的战士了。
3.我是长在黄河岸边、长城脚下,能讲许多许多故事,能唱许多许多支歌的一棵骄傲的树。
4.这些合起来集中了大自然的精华,实际指的是人类文明、人类历史的总和。我是在吸收人类文明的基础上逐渐成长起来的。
二十五
积累运用
1.略
2.C
3.D
4. (1)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2)俯首甘为孺子牛
(3)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4)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5)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5.自愿,甘愿 不能久存于世,被人们唾弃 5.第1小段交代“我”是怎样的树,第2小段交代“我”是如何成长起来的,第3小段是这部分的总结的拓展,从更广阔的深层意义上交代“我”的身份。 (二)表示树有高度的适应性和顽强的生命力。 (三)全诗采用了象征手法,如诗中所描写的“一棵树”,就是用来象征社会主义新人的崇高形象的。 (四)表明“我”与“人民”休戚与共、息息相关。 拓展探究 1.彻底地变成一棵树,完全变成一棵树,但不脱离现实,扎根于生活。 2.希望有益于人类的感情。 3.诗人追求独立、平凡与脱俗,不向往荣耀,不羡慕荣宠。 4.它象征着诗人的人格追求,诗人希望在现实生活中做一个自然、真实、独立的人,对人类有益,平凡却能脱俗。 5.略 有的人 整体感知 1.热爱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 热爱人民的人在人民中永生,与人民为敌的必然灭亡 2.对比 两个阶级、两种不同价值观 正面 鲜明 3.态度和感情 感染力 4.D B C A 重点品析 1.第一个“活”指人还在社会上生活,第二个“活”指精神不死;第一个“死”指精神已死,第二个“死”指人已离开人世。第一个“活”
充满了鄙夷和轻蔑;第二个“活”字是作者对鲁迅伟大一生的充分肯定和赞美;第一个“死”字充满了作者的痛恨和咒骂,第二个“死”字表达了作者的惋惜怀念之情。
2.“骑”生动地表现了反动派欺压人民、作威作福的神态,而人民要推翻他们,打倒他们,便把仇恨和力量凝聚在一个“摔”字上,“垮”作为结果又形象地表现了反动派的可耻而又必然的下场。
3.“牛马”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甘做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牛”的革命者的象征,是鲁迅“俯首甘为孺子牛”伟大精神的象征;“春风”象征人民力量,人民的革命斗争;“野草”象征为人民的幸福而奋斗牺牲,献出生命的人,他们具有野草一样的生命力。
4.这首诗的每一节都运用了一正一反的对比手法。①第1小节中两种人生死价值的对比;②第2~4节中两种人对待人民群众态度的对比;③5~7节中人民群众对两种人态度的对比。这样写,正反面人物对立得更加鲜明,从而达到突出主题的作用。
5.“有的人”是个引人深思的题目,因为这首诗不仅歌颂了伟大的战士鲁迅,而且热情歌颂了以鲁迅为代表的千千万万向着恶势力冲锋陷
阵的革命战士的崇高精神,同时也无情地揭露和批判了鲁迅的对立面——一切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反动派。诗中写的两种人,代表了两个阶级的斗争,从而深切地表达了人民群众对恶势力的无比憎恨,以及对以鲁迅为代表的革命先驱的崇敬和热爱。 6.全诗虽没有点出鲁迅的名字,但诗中“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使人联想到鲁迅《自嘲》中的诗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由诗中“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句,想到鲁迅的诗集《野草》,而鲁迅的名句及名著为人所共知,因此诗中歌颂的是谁,就不言而喻了,这样写,含蓄委婉,增添了诗味。 7.不矛盾,这里的“小草”和“野草”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是指没有坚定立场的两面派,后者是指愿与旧社会同归于尽,一起被革命烈火烧掉,为革命斗争奉献自己一切的革命者。 拓展探究 1.děi yàn chuí 2.老马超负荷地承受生活的重压却坚强地忍受 3.运用了象征手法,通过写老马的遭遇表现了诗人所看到的人生。老马这一形象,象征了中国千千万万个勤苦的劳动人民。 4.不灰心、不颓丧,咬紧牙关,忍受苦难的磨炼。 5.C
第五单元检测题
一、积累(30分)。
1.略
2.襟 矢 所 澜
3.D
⒋①“许多”移至“生日礼物前”②删掉“从前的”或“往”③“巨大的成就”改成“较大的进步”或“优异的成绩”。
5.老人的看法是对待已经发生的错过,如果患得患失、捶胸顿足,后悔不已,结果白白浪费了时间不说,说不定因为分神还会遭到更多的错过。 6.示例:这是汉字的基本笔画的组合,错落有致的组合凝聚排列中展示了汉字独具韵味的美。 7.略 二、阅读(40分)
(一)1.特别爱好;担心,忧虑;拥挤;周到。
2.略 盾。这两句话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谈化妆的。前者是从改变表相的角度来谈的:后
者是从改变人的体质和气质的角度来说的,改变容颜等外表的化妆,作用不大。(要点:① 前者从改变表相(或“外在”)(二)1.从人们的普遍认识谈起,引起议论的话题。2. 把自己的每点进步,都看做是一次成功,都认认真真地品味一番。
3.不能互换。“经历”是“感受”的先决条件,只有先“经历”,然后才能“感受”。4.我们都是成功者。5. (1)每点微小的进步都是成功;(2)遭受挫折后提高了认识也是一种成功。6.成功只是一种感受,一种自我意识的主观感受;我们每个人都是成功者。(我们都是成功者,因为成功只是一种感受,一种自我意识的主观感受。
(三)1.①指(化妆师)用脂粉等使容颜美丽;②指通过多阅读一流的文章,多欣赏艺术,多思考,从而改变气质,变得对生活乐观,对生活有信心,心地替良,关怀别人,自爱而有尊严。2.刮目相看、 致敬、 体悟(“明白”或“省悟”亦可)
3.化妆再有学问,也只是在皮相上用功,实在不是有智慧的人所应追求的。①化妆师的话充满了智慧;② 改变了我最初对化妆的看法。4. 欲扬先抑;为后文赞扬化妆师作铺垫,突出她的智慧。5.不矛
的角度来说;② 后者从改变体质和气质(或“内在”)的角度来说。每个要点2 分。)6.改变气质,多读书、多欣赏艺术、多思考、对生活乐观、对生命有信心、心地善良、关怀别人、自爱而有尊严。 三、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