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课堂的"精致"

作者:尤立增

语文世界(教师之窗) 2009年11期

   “浮生恰似冰底水,日夜东流人不知。”从教近二十年,我遇到过挫折,当然也体会过成功。当一个又一个光环绕在头顶的时候,会欣喜,更会虚汗涔涔,留给我更多的是思考。夜深人静时,淡淡的灯光下,只有自己的影子陪着自己,轻轻呷一口茶,用它独特的滋味来总结:苦的是我经历过的,清香的是我要迎来的!

   于是,备课、评改练笔、批改作业的生活成为一种“常态”,但我在做自己想做的事!

   自己想做的事是什么?面对着已经教过几遍十几遍的十分熟悉的教材,似乎不用下很大的气力备课了,似乎可以偷懒了。但我知道,吃透教材是语文教师基本能力的重中之重,语文课堂的高效率是以教师的充分备课为基础,譬如根之于枝叶,地基之于大厦;根不深而求枝叶繁茂,地基不实而求大厦坚固,似为天方夜谭。如何将熟悉的老课文讲出新意,如何将新课文讲出风采,如何追求真实、鲜活、灵动、高效的课堂,应该是我努力的方向。于是,心中豁然开朗,暗暗对自己说:把课上得“精致”起来,追求课堂的“精致”!

   “把课上得‘精致’起来!”难道以前的课就不精致吗?我想,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将过去的遗憾弥补回来,也就是在追求课堂的“精致”。当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难在如何深入挖掘文本内涵,形成自己对文本的独特解读,突破原有教学模式的桎梏,不断增多课堂“亮点”。为了消除自己的惰性,每当上完一个学期的课,我都要把自己的教案当废纸卖掉,也有人不理解,自己备课下了那么大的工夫,好不容易积累的材料为什么就轻易地扔掉?我想,有旧教案,在备课时容易偷懒——看看旧教案,甚至拿旧教案上课!卖了,就断了自己的“后路”,就促使我每当讲一篇文章,不管是新课文还是旧课文,我都会像我的学生一样读课文,看看没有“参考资料”的自己对文本能够理解到什么程度,我的学生能理解到什么程度,这样,备课时我就能够比较准确地把握住学生认知的起点,尊重学生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尊重学生的认知能力。当然,这不是“享受生活”的态度,而是和自己较劲,跟自己过不去,学会对自己“残酷”起来!在他人看来这是“有病”,可是,我想,在一种大家都认为正常而实际上是病态的教育背景下,“有病”的人恰恰是最健康的!

   在高考压倒一切的语文教学中,许多教师把讲好作业题,出好一套练习题,在课堂上时时突出高考考点当作一种最重要的能力。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做这些努力当然重要。但如果忽视吃透教材,就会丢掉语文教学的根本。

   鲁迅先生的《药》是经典篇目,我讲过多次。当我再次执教时,如何寻找更好的解读方式成为我备课的重点。于是我反复阅读文本,寻求“这一篇”的特点,不断在纸上勾勾画画,总在问自己“夏瑜悲剧的根源到底是什么”,终于,茅塞顿开,勾勒出了下面的图示:

  

   这个图示生动地再现了辛亥革命中夏瑜这样的革命者艰难的困境。尤其告、打、杀、看、吃、笑、愧七个动词向学生展示了夏瑜就处在亲人出卖、反动统治镇压、愚昧群众或观赏或上当或高谈阔论、自己的母亲最终也无法理解的境地之中。他的死,无非给愚昧的看客一次鉴赏杀人“盛举”的机会,给刽子手提供一次诈骗的机会,给愚昧的群众带来一剂假药,给无聊的茶客饭后的谈资,给自己的母亲带来悲哀和羞愧。所以,夏瑜是伟大的,又是孤独的,他的死是壮烈的,又是悲凉的。夏瑜,为了大众而又不被大众理解,这就从更广阔的社会意义和更深远的历史意义上揭示了他的悲剧性。鲁迅想用他的笔以群众的愚昧唤醒愚昧的群众,以革命者的悲哀剖析悲哀的革命,从而“揭出病苦,以引起疗救的注意”。从课堂生成看,学生提出的人物的顺序不同,我相机作出调整。不仅如此,针对本文带给我的启示,我也逐渐总结出一套小说人物鉴赏的方法——将人物放在社会环境(人际关系)中鉴赏。

   追求课堂的“精致”,就要彻底抛弃依赖参考书、各种资料大拼盘、各种结论大搬家的做法,决不能用搬运参考资料来代替自己对教材的研究。要善于“下水”,去独立地阅读、钻研、把握教材,捕捉住此文与他文的最大的不同点,深入理解文章独有的最特殊最精彩的内涵,从而融会贯通,与作者共鸣,与作者同步,与作者同境。

   教读朱光潜的《咬文嚼字》之前,曾和其他语文教师交谈,他们都反映这篇文章不好处理,学生没有兴趣学,老师也觉得讲不出什么东西。我知道,这篇文章虽然举了一些实例,但这些例子专业性较强,与学生的心理距离较远,学生的认同感不强。备课时我在深入挖掘文本的基础上,把如何调动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讨的积极性作为思考的重点,确定了宏观把握课文、抓住文章中心论点、理清文章结构的教学重点。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颇易引起争议,这是因为:本文结构与一般的议论文不同,它不是从观点出发,进行演绎论证,而是从个别到一般,然后再到个别,即从实例到论点,然后再展开证明,这样它便不是开章明义,而是中间揭示主旨,中心论点在第三段才出现;再有本文有两个分论点,特别容易误当成中心论点;三是学生的习惯思维,中心论点不在开篇,就一定在最后。因此,很有必要进行讨论。

   高中学段的学生好胜心强,尤其是喜欢挑战权威,喜欢难住老师,挑老师的毛病。根据学生的这种心理特征,在“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这个问题上,我故意说错,树立一个靶子,让学生来驳倒我,从而使真理越辩越明,使学生印象深刻;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挑战权威的创新意识。果然,学生敏锐地抓住了老师的错误,兴趣大增,注意力集中,研读课文,引经据典,完全没有了懈怠情绪,热情高涨,跃跃欲试,力图驳倒老师。经过辩驳、争论,使事理越来越清晰。当然,到后来学生恍然大悟,原来是老师设置的一个圈套,帮助自己在不知不觉中消除了阅读中的畏难心理,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人。

   一次,我应邀参加本地的县级骨干教师培训,我准备了《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到了以后才得知,当地的一位青年教师也准备了这篇课文,这让主办单位很为难。当地语文教研员问我能否换一节课,我说可以,但是讲哪一篇文章呢?一位教师开玩笑说:“这个单元有一篇江泽民同志的《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许多老师不知如何入手,您能不能给做个示范?”教研员赶紧打断了那位老师的话:“这篇不好讲!”我稍作思忖,说:“就讲这一篇吧!”当时大家也以为我随便说说,并没有在意。

   吃过饭后,我说:“给我找点备课的资料吧!”那位老师说:“我刚才开玩笑,你也别在意。”我说:“我没有开玩笑,就讲《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我从他们的眼睛里读出了疑虑,我说:“放心吧,不会讲砸的!”我知道大部分老师讲这篇文章只是让学生读一读,理一理文章的思路,有的老师干脆跳过不讲。在他们看来这是一篇有较强政治色彩的文章,可挖掘的文学因素并不多,学生不感兴趣,老师也不愿讲。可是我却觉得这是一篇优秀的演讲稿,如果教学重点确定好了,切入点找准了,一定能上一节“精致”的课。

   我把自己关在屋里,反复阅读,进入情境,想了几个思路,感觉缺乏新意,被我放弃了。忽然,教学参考书上的关于本文的语言特点的一段文字触动了我的灵感:本文是一篇演讲,演讲当然需要“语言得体”。“语言得体”几个字,让我豁然开朗,突破口找到了!我又上网查找,我惊奇地看到作者的另外一篇文章《在庆祝北京师范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两篇讲话稿,都是在大学的,具有可比性,“比较阅读”,我差点叫出声来。“比较阅读——语言得体”,终于理出一个头绪!于是,我打印出《在庆祝北京师范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告诉他们给学生印发下去。

   第二天上课,首先我精心设计了导入语,把学生带入北大,让他们对北大悠久光荣的历史、丰厚的文化底蕴产生憧憬和向往,一开始学生就被“抓住”,为整堂课的“精致”奠定了基础。然后我又抓住这篇文章的文体——讲话稿的特点,将两篇文章做对比阅读。先让学生找出两篇文章的相同点,学生很快找到。

   有位学生说:“我觉得两篇文章差不多,思路结构基本相同。”我说:“这位同学的说法有一定的道理,因为它们的文体相同,都是讲话稿,所以思路结构相同,但又不完全正确,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么在座的各位都能成为领导的秘书了。我再问同学们,两篇文章的不同点是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而后由一位代表发言,大家找出了许多不同:讲话的背景不同,场合不同,对象不同,要表达的目的不同,所以提出的要求不同,感情态度不同,语言风格也有所不同。

   我接着追问:“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呢?”这个问题已经触及了本文的关键——语言得体——这是高中语言训练的一个基本要求。学生在我的启发下明白了“要根据说话目的、对象、场合的不同做到语言得体”的道理。而后,我又设计了一个课堂语言训练,模拟场景把一个故事分别在课下讲给同学听和在办公室讲给老师听。这个训练与我的教学设计中本课的教学重点一致。

   整堂课,学生在我的引导下认真思索,丝毫没有产生厌倦情绪,反而兴趣盎然,感受了北大历史文化精神的底蕴,很好地领会了文章的特点。

   这次有益的尝试带给我几点收获:这节课是阅读教学与语言交际两个教学重点有机结合的尝试;也是对我自己的突破,把一篇过去草草处理的文章,讲出了新意;也改变了过去的一些模糊认识,明白了“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的真正内涵;最重要的是,我认为上了一堂“精致”的课。

   一次无意的巧合,一句无意的玩笑成就了一次有益的尝试,我想,语文教学是一块开挖不尽的宝藏,关键看看我们的老师是不是一个好的淘金者。

   也许有人会问,你追求“精致”,你的课堂就“精致”吗?我可以这样回答:我的课堂仍然有很多问题,但有了追求“精致”的想法,我总在较以前进步——这就足够了!

作者介绍:尤立增,河北张家口一中

作者:尤立增

语文世界(教师之窗) 2009年11期

   “浮生恰似冰底水,日夜东流人不知。”从教近二十年,我遇到过挫折,当然也体会过成功。当一个又一个光环绕在头顶的时候,会欣喜,更会虚汗涔涔,留给我更多的是思考。夜深人静时,淡淡的灯光下,只有自己的影子陪着自己,轻轻呷一口茶,用它独特的滋味来总结:苦的是我经历过的,清香的是我要迎来的!

   于是,备课、评改练笔、批改作业的生活成为一种“常态”,但我在做自己想做的事!

   自己想做的事是什么?面对着已经教过几遍十几遍的十分熟悉的教材,似乎不用下很大的气力备课了,似乎可以偷懒了。但我知道,吃透教材是语文教师基本能力的重中之重,语文课堂的高效率是以教师的充分备课为基础,譬如根之于枝叶,地基之于大厦;根不深而求枝叶繁茂,地基不实而求大厦坚固,似为天方夜谭。如何将熟悉的老课文讲出新意,如何将新课文讲出风采,如何追求真实、鲜活、灵动、高效的课堂,应该是我努力的方向。于是,心中豁然开朗,暗暗对自己说:把课上得“精致”起来,追求课堂的“精致”!

   “把课上得‘精致’起来!”难道以前的课就不精致吗?我想,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将过去的遗憾弥补回来,也就是在追求课堂的“精致”。当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难在如何深入挖掘文本内涵,形成自己对文本的独特解读,突破原有教学模式的桎梏,不断增多课堂“亮点”。为了消除自己的惰性,每当上完一个学期的课,我都要把自己的教案当废纸卖掉,也有人不理解,自己备课下了那么大的工夫,好不容易积累的材料为什么就轻易地扔掉?我想,有旧教案,在备课时容易偷懒——看看旧教案,甚至拿旧教案上课!卖了,就断了自己的“后路”,就促使我每当讲一篇文章,不管是新课文还是旧课文,我都会像我的学生一样读课文,看看没有“参考资料”的自己对文本能够理解到什么程度,我的学生能理解到什么程度,这样,备课时我就能够比较准确地把握住学生认知的起点,尊重学生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尊重学生的认知能力。当然,这不是“享受生活”的态度,而是和自己较劲,跟自己过不去,学会对自己“残酷”起来!在他人看来这是“有病”,可是,我想,在一种大家都认为正常而实际上是病态的教育背景下,“有病”的人恰恰是最健康的!

   在高考压倒一切的语文教学中,许多教师把讲好作业题,出好一套练习题,在课堂上时时突出高考考点当作一种最重要的能力。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做这些努力当然重要。但如果忽视吃透教材,就会丢掉语文教学的根本。

   鲁迅先生的《药》是经典篇目,我讲过多次。当我再次执教时,如何寻找更好的解读方式成为我备课的重点。于是我反复阅读文本,寻求“这一篇”的特点,不断在纸上勾勾画画,总在问自己“夏瑜悲剧的根源到底是什么”,终于,茅塞顿开,勾勒出了下面的图示:

  

   这个图示生动地再现了辛亥革命中夏瑜这样的革命者艰难的困境。尤其告、打、杀、看、吃、笑、愧七个动词向学生展示了夏瑜就处在亲人出卖、反动统治镇压、愚昧群众或观赏或上当或高谈阔论、自己的母亲最终也无法理解的境地之中。他的死,无非给愚昧的看客一次鉴赏杀人“盛举”的机会,给刽子手提供一次诈骗的机会,给愚昧的群众带来一剂假药,给无聊的茶客饭后的谈资,给自己的母亲带来悲哀和羞愧。所以,夏瑜是伟大的,又是孤独的,他的死是壮烈的,又是悲凉的。夏瑜,为了大众而又不被大众理解,这就从更广阔的社会意义和更深远的历史意义上揭示了他的悲剧性。鲁迅想用他的笔以群众的愚昧唤醒愚昧的群众,以革命者的悲哀剖析悲哀的革命,从而“揭出病苦,以引起疗救的注意”。从课堂生成看,学生提出的人物的顺序不同,我相机作出调整。不仅如此,针对本文带给我的启示,我也逐渐总结出一套小说人物鉴赏的方法——将人物放在社会环境(人际关系)中鉴赏。

   追求课堂的“精致”,就要彻底抛弃依赖参考书、各种资料大拼盘、各种结论大搬家的做法,决不能用搬运参考资料来代替自己对教材的研究。要善于“下水”,去独立地阅读、钻研、把握教材,捕捉住此文与他文的最大的不同点,深入理解文章独有的最特殊最精彩的内涵,从而融会贯通,与作者共鸣,与作者同步,与作者同境。

   教读朱光潜的《咬文嚼字》之前,曾和其他语文教师交谈,他们都反映这篇文章不好处理,学生没有兴趣学,老师也觉得讲不出什么东西。我知道,这篇文章虽然举了一些实例,但这些例子专业性较强,与学生的心理距离较远,学生的认同感不强。备课时我在深入挖掘文本的基础上,把如何调动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讨的积极性作为思考的重点,确定了宏观把握课文、抓住文章中心论点、理清文章结构的教学重点。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颇易引起争议,这是因为:本文结构与一般的议论文不同,它不是从观点出发,进行演绎论证,而是从个别到一般,然后再到个别,即从实例到论点,然后再展开证明,这样它便不是开章明义,而是中间揭示主旨,中心论点在第三段才出现;再有本文有两个分论点,特别容易误当成中心论点;三是学生的习惯思维,中心论点不在开篇,就一定在最后。因此,很有必要进行讨论。

   高中学段的学生好胜心强,尤其是喜欢挑战权威,喜欢难住老师,挑老师的毛病。根据学生的这种心理特征,在“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这个问题上,我故意说错,树立一个靶子,让学生来驳倒我,从而使真理越辩越明,使学生印象深刻;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挑战权威的创新意识。果然,学生敏锐地抓住了老师的错误,兴趣大增,注意力集中,研读课文,引经据典,完全没有了懈怠情绪,热情高涨,跃跃欲试,力图驳倒老师。经过辩驳、争论,使事理越来越清晰。当然,到后来学生恍然大悟,原来是老师设置的一个圈套,帮助自己在不知不觉中消除了阅读中的畏难心理,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人。

   一次,我应邀参加本地的县级骨干教师培训,我准备了《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到了以后才得知,当地的一位青年教师也准备了这篇课文,这让主办单位很为难。当地语文教研员问我能否换一节课,我说可以,但是讲哪一篇文章呢?一位教师开玩笑说:“这个单元有一篇江泽民同志的《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许多老师不知如何入手,您能不能给做个示范?”教研员赶紧打断了那位老师的话:“这篇不好讲!”我稍作思忖,说:“就讲这一篇吧!”当时大家也以为我随便说说,并没有在意。

   吃过饭后,我说:“给我找点备课的资料吧!”那位老师说:“我刚才开玩笑,你也别在意。”我说:“我没有开玩笑,就讲《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我从他们的眼睛里读出了疑虑,我说:“放心吧,不会讲砸的!”我知道大部分老师讲这篇文章只是让学生读一读,理一理文章的思路,有的老师干脆跳过不讲。在他们看来这是一篇有较强政治色彩的文章,可挖掘的文学因素并不多,学生不感兴趣,老师也不愿讲。可是我却觉得这是一篇优秀的演讲稿,如果教学重点确定好了,切入点找准了,一定能上一节“精致”的课。

   我把自己关在屋里,反复阅读,进入情境,想了几个思路,感觉缺乏新意,被我放弃了。忽然,教学参考书上的关于本文的语言特点的一段文字触动了我的灵感:本文是一篇演讲,演讲当然需要“语言得体”。“语言得体”几个字,让我豁然开朗,突破口找到了!我又上网查找,我惊奇地看到作者的另外一篇文章《在庆祝北京师范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两篇讲话稿,都是在大学的,具有可比性,“比较阅读”,我差点叫出声来。“比较阅读——语言得体”,终于理出一个头绪!于是,我打印出《在庆祝北京师范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告诉他们给学生印发下去。

   第二天上课,首先我精心设计了导入语,把学生带入北大,让他们对北大悠久光荣的历史、丰厚的文化底蕴产生憧憬和向往,一开始学生就被“抓住”,为整堂课的“精致”奠定了基础。然后我又抓住这篇文章的文体——讲话稿的特点,将两篇文章做对比阅读。先让学生找出两篇文章的相同点,学生很快找到。

   有位学生说:“我觉得两篇文章差不多,思路结构基本相同。”我说:“这位同学的说法有一定的道理,因为它们的文体相同,都是讲话稿,所以思路结构相同,但又不完全正确,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么在座的各位都能成为领导的秘书了。我再问同学们,两篇文章的不同点是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而后由一位代表发言,大家找出了许多不同:讲话的背景不同,场合不同,对象不同,要表达的目的不同,所以提出的要求不同,感情态度不同,语言风格也有所不同。

   我接着追问:“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呢?”这个问题已经触及了本文的关键——语言得体——这是高中语言训练的一个基本要求。学生在我的启发下明白了“要根据说话目的、对象、场合的不同做到语言得体”的道理。而后,我又设计了一个课堂语言训练,模拟场景把一个故事分别在课下讲给同学听和在办公室讲给老师听。这个训练与我的教学设计中本课的教学重点一致。

   整堂课,学生在我的引导下认真思索,丝毫没有产生厌倦情绪,反而兴趣盎然,感受了北大历史文化精神的底蕴,很好地领会了文章的特点。

   这次有益的尝试带给我几点收获:这节课是阅读教学与语言交际两个教学重点有机结合的尝试;也是对我自己的突破,把一篇过去草草处理的文章,讲出了新意;也改变了过去的一些模糊认识,明白了“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的真正内涵;最重要的是,我认为上了一堂“精致”的课。

   一次无意的巧合,一句无意的玩笑成就了一次有益的尝试,我想,语文教学是一块开挖不尽的宝藏,关键看看我们的老师是不是一个好的淘金者。

   也许有人会问,你追求“精致”,你的课堂就“精致”吗?我可以这样回答:我的课堂仍然有很多问题,但有了追求“精致”的想法,我总在较以前进步——这就足够了!

作者介绍:尤立增,河北张家口一中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
  • 读<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有感 中和小学 吕莉 在暑假期间我有幸拜读了<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一书,其中的"经典深例""观点""解读""讲述&qu ...查看


  • 学校课堂教学改革总结
  • 无忌小学教学工作汇报 --高效的课堂教学改革之路 本学年,我校全面贯彻翁旗教育局2011年教育工作会议精神,重 课堂.抓实际.求实效,从根本上转变课堂教学模式,扎扎实实地推进"以学定教,同案协作"课堂教学改革,精细化管理 ...查看


  • 提升职业教育质量,该从哪里着手?
  • 发布时间:2011年09月05日 14:17 来源:中国教育报   作者:记者 时晓玲 我要评论 字号:[ 大 中 小][打印] 开学了,一个新的学期又展现在眼前. 此时,职业学校的校长们在思考什么,又在做些什么? 有专家断言,中国的职业教 ...查看


  • 精致化管理
  • 茶庵岭镇中学精致化管理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市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以<赤壁市教育局关于在全市推行学校精致化管理实施方案>为蓝本,结合本校实际特制定 ...查看


  • 名校长经验介绍
  • 名校长郭振虎 郭振虎,山东滨州无棣人,1964年11月出生,大学本科学历,中学高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滨州市名校长,滨州市创新型校长,首届"齐鲁名校长"建设工程人选(全省小学校长共入选40名). 1984年7月中师毕业后 ...查看


  • 追求简约的课堂教学
  • 追求简约的课堂教学 简约的教学追求一种理想的课堂教学,"简",出于"繁"而胜于"繁",它既是理想的,也是现实的.简约教学,既是一种思考方法.一种操作要领,又是一种教学理念.一种教学 ...查看


  • 三年级语文课题研究计划
  • 黔西七小215-2016学年度 三年级语文课题研究计划 --提高集体备课质量 一.研究目标 通过教学五大环节的实施,特别是对备课环节的深入研究,以此提升本组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增强新授课的有效性,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运用语文能力的目的. 二.主要 ...查看


  • 教师教育教学经验总结
  • 教育教学经验总结 努力创设合作学习的空间 (响滩中学:吴柏林) 所谓合作学习,就是依据学生的兴趣.能力.性别.特长,通过师生间.学生之间互动.讨论交流,来完成个人学习和团体学习的一种方式.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快.民主的 ...查看


  • 浅谈如何打造精致课堂
  • 浅谈如何打造精致课堂 摘要:课堂是教学的主要部分,精细极致的课堂,是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是学生生命成长的天堂. 关键词:精致课堂 学情 分层教学 小组合作学习 评价性语言 最近学校一直在倡导并围绕着精致课堂进行课堂教学上的改革与创新.何为精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