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身不遂防治指南

半身不遂诊治指南 半身不遂(Hemiplegia)又叫偏瘫,是指一侧上下肢、面肌和舌肌下部的运动障碍,它是急性脑血管病的一个常见症状。

轻度偏瘫病人虽然尚能活动,但走起路来,往往上肢屈曲,下肢伸直,瘫痪的下肢走一步划半个圈,这种特殊的走路姿势,叫做偏瘫步态。

严重者常卧床不起,丧失生活能力。

按照偏瘫的程度,可分为轻瘫、不完全性瘫痪和全瘫。轻瘫:表现为肌力减弱,肌力在4-5级,一般不影响日常生活,不完全性瘫较轻瘫重,范围较大,肌力2-4级,全瘫:肌力0-1级,瘫痪肢体完全不能活动。

完全性偏瘫(Complete hemiplegia):是指一侧中枢性面神经、舌下神经及上下肢的瘫痪,瘫痪的程度完全,肌力为零级。

不完全性偏瘫(Incomplete hemiplegia):是指一侧轻度的中枢性面神经、舌下神经与上下肢瘫痪,按程度可分为1~4级。

均等性偏瘫(Equality of hemiplegia):指身体一侧的中枢性面神经瘫痪、中枢性舌下神经瘫痪和中枢性上下肢瘫痪的程度相等。不管是完全性偏瘫或不完全性偏瘫,此三部分的瘫痪程度总是相等的。均等性偏瘫多见于内囊的损害,因为内囊是运动纤维的集中处,在内囊发生较小的病灶就可损伤通过内囊的所有运动纤维,出现完全性或不完全性均等性偏瘫。此外,均等性偏瘫亦可见于皮质下白质较大的病灶损害时。

不均等性偏瘫(Unequal hemiplegia):指中枢性的面神经瘫痪、中枢性舌下神经瘫痪、中枢性的上肢瘫痪及中枢性下肢瘫痪的程度不相等。是皮质下白质病变的特点。根据病灶发生的部位不同而出现的不均等的偏瘫亦不同,一般分为两种情况:

1.以面神经、舌下神经和上肢为主的偏瘫:可见于前中央回下2/3的皮质下白质损害时,常见于脑血管病、肿瘤、脑脓肿、脑炎、脑脱髓鞘性疾病及脑外伤等;

2.以下肢为主的偏瘫:可见于前中央回上1/3的皮质下白质的病变。主要表现为下肢的瘫痪程度重,而上肢及面神经、舌下神经瘫痪轻。

偏瘫的病因

偏瘫病因多样复杂,总的来说都与血脂增高,血液粘稠度增高等疾病有不可分割的关系,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1、动脉粥样硬化(Sclerosis of arterial congee appearance)是中风最主要的原因,

70%的中风患者患有动脉硬化,高脂血症是引起动脉硬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2、高血压(High blood pressure)是中风最主要最常见的病应,脑出血患者93%有高血压病史。

3、脑血管先天性异常是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脑出血的常见原因。

4、心脏病(Heartdisease),如:心内膜炎,有可能产生复壁血栓;心动过缓则可能引起脑供血不足。

5、代谢病中糖尿病与中风关系最密切,有30-40%中风患者患有糖尿病。

偏瘫的发病方式呈现急性、突发性,但病理过程则多是缓慢的,在这个病理变化过程中,中风的诱发因素促使这个变化过程突然升级,而发生了中风,中风的诱因大致有:

1、情绪不佳(生气、激动);

2、饮食不节(暴饮暴食、饮酒不当)。

3、过度劳累;用力过猛;超量运动;突然坐起和起床等体位改变。

4、气候变化;妊娠;大便干结;看电视过久;用脑不当等。

5、各种疾病因素,如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血友病、心脏病、血粘度高、心动过缓、血管硬化。

6、服药不当,如降压药使用不妥。

任何导致大脑损伤的原因都可引起偏瘫,脑血管病是引起偏瘫最常见的原因。颅脑外伤、脑血管畸形、脑动脉瘤、脑肿瘤、脑内感染、脑变性病及脱髓鞘病均可出现偏瘫。 偏瘫的症状

主要为一侧上下肢的运动障碍。在临床上有四种表现形式:

①意识障碍性偏瘫:表现为突然发生意识障碍,并伴有偏瘫,常有头及眼各一侧偏斜。 ②弛缓性偏瘫:表现为一侧上下肢随意运动障碍伴有明显的肌张力低下,随意肌麻痹明显面不随意肌则可不出现麻痹,如胃肠运动、膀胱肌等均不发生障碍。

③痉挛性偏瘫:一般的是由弛缓性偏瘫移行而来,其特点是明显的肌张力增高。上肢的伸肌群及下肢的屈肌群瘫痪明显,肌张力显著增高,故上肢表现为屈曲,下肢伸直,手指呈屈曲状态,被动伸直手有僵硬抵抗感。

④轻偏瘫:在偏瘫极轻微的情况下,如进行性偏瘫的早期,或一过性发作性偏瘫的发作间隙期,瘫痪轻微,如不仔细检查易于遗漏。

偏瘫的诊断

(一)皮质与皮质下性偏瘫

皮质性偏瘫时,上肢瘫痪明显,远端为著。如果出现皮质刺激现象有癫痫发作。顶叶病变时,有皮质性感觉障碍,其特征是浅层感觉即触觉、温痛觉等正常,而实体觉、位置觉、两点辨别觉障碍明显。感觉障碍以远端为明显。右侧皮质性偏瘫时常伴有失语、失用、失认等症状(右利),双侧皮质下偏瘫伴有意识障碍,精神症状。大脑皮质性偏瘫一般无肌萎缩,晚期可有废用性肌萎缩;但顶叶肿瘤所致的偏瘫可有明显的肌萎缩。皮质或皮质下偏瘫腱反射亢进,但其他锥体束征均不明显。皮质与皮质下偏瘫以大脑中动脉病变引起的最常见,其次为外伤、肿瘤、闭塞性血管病、梅毒性血管病或心脏病引起的脑栓塞等。

(二)内囊性偏瘫(Internal capsule hemiplegia)

锥体束在内囊部受损伤后出现内囊性偏瘫,内囊性偏瘫表现为病灶对侧出现包括下部面肌、舌肌在内的上下肢瘫痪。偏瘫时受双侧皮质支配的肌肉不被累及,即咀嚼肌、咽喉肌以及眼、躯干和上部面肌。但有时上部面肌可以轻度受累,额肌有时可见力弱,表现眉毛较对侧轻度低下,亦可有眼轮匝肌力弱,但这些障碍为时短暂,很快恢复正常。内囊后肢的前2/3损害时,肌张力增高出现较早而且明显,伸展肌给病理反射均易出现,内囊前肢损害时出现肌僵直,病理反射以屈肌组为主。内囊性偏瘫最常见的病因是大脑中动脉分支的豆纹动脉供应区出血或闭塞。

(三)脑干性偏瘫(亦称交叉性偏瘫(Crossed hemiplegia))

脑干病变引起的偏瘫多表现为交叉性偏瘫,即一侧颅神经麻痹和对侧上下肢瘫痪。其病因以血管性、炎症和肿瘤为多见。

⒈中脑性偏瘫:

⑴Weber氏症候群:是中脑性交叉性偏瘫的典型代表,其特点是病变侧动眼神经麻痹,病灶对侧偏瘫。由于动眼神经麻痹,故临床上出现脸下垂,瞳孔散大,眼球处于外下斜视位。有时见到眼球向侧方共同运动麻痹,即出现Foville氏症候群,并可伴有与偏瘫现侧的感觉迟钝,以及小脑性共济失调。其机理是在Weber氏症候群的基础上病变范围更广泛,影响了眼球的脑干侧视中枢及其径路。以及感觉纤维和小脑红核束所致。

⑵Benedikt氏症状群:表现为病灶对侧不全偏瘫,同时偏瘫侧有舞蹈和手足徐动症。 ⒉脑桥性偏瘫:

⑴Millard-Gubler氏症候群:病灶同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和同侧外展神经麻痹,病灶对侧偏瘫,呈交叉性瘫痪。因面神经的核上纤维在脑桥高位交叉,终止于脑桥下部的面神经核,再由顼神经核发出面神经纤维,走向背内侧,绕过外展神经核,再走向腹内侧,于脑桥及延髓交界处出脑。当面神经核上纤维交叉后的脑桥部病变时,即再现病灶同侧周围性面瘫,与外展神经麻痹,对侧上下肢锥体束损害的交叉性瘫痪。

⑵Foville氏症候群:表现为面神经麻痹,外展神经麻痹同时两眼向病灶对侧注视,实际上是Millard—Gubler氏症候群加上两眼侧视运动障碍,故应称

Millard—Gubler—Foville氏症候群。如病变侵及同侧三叉神经根丛或三叉神经脊束核可有病变同侧面部感觉迟钝。

⒊延髓性偏瘫:

⑴延髓上部症候群:病例对侧上下肢瘫痪,病灶同侧舌肌瘫痪和舌肌萎缩。

⑵延髓旁正中症候群;病灶对侧有深感觉和精细感觉障碍。

⑶延髓背外侧症候群(wallenberg氏症候群):有时伴有轻偏瘫。此外尚有同侧肢体共济失调、眼球震颤、同侧软腭下垂、声带麻痹、面部核性感觉障碍、Horner氏症等。 ⑷Babinski—Nageotte氏症候群:病变对侧偏瘫与偏侧分离性感觉障碍,血管运动障碍。病变同侧颜面感觉障碍,小脑共济失调症,Horner氏征,眼震,软腭,咽及喉肌麻痹(Avellis症候群)。

⑸延髓交叉部病变:在交叉前病变可有对侧上下肢瘫痪。

(四)脊髓性偏瘫

1、锥体交叉以下:脊髓半侧病变时,于病变同侧出现上下肢瘫痪,而无颅神经麻痹,病灶侧深部感觉障碍,对侧有温度觉、痛觉障碍,(Brown-S'equard症候群)。

2、颈膨大(颈5~胸2)受损:可出现偏瘫。表现为上肢下运动元瘫痪,下肢上运动神经元瘫痪。各种感觉丧失、尿失禁和有向上肢放散的神经痛。常有Horner氏征。

偏瘫的并发症

脑血管病进入恢复期后,如不及时进行康复锻炼,偏瘫侧肢体就会发生挛缩、僵硬、畸形,甚至引起剧烈疼痛,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

引起瘫痪肢体疼痛的常见原因有以下几种:

肩关节半脱位

上肢完全瘫痪后,使肩关节周围肌肉松弛,在重力的影响下,肩关节往往会受牵拉而发生半脱位。病人经常感疼痛或不适,尤其是在给患肢被动运动时,疼痛就更厉害。 肩手综合征

此症常发生于脑血管病后1~3个月,是脑血管病后肩痛、手痛的常见原因,如不及时治疗,后果严重,常引起残疾。

这种病主要表现为患侧肩痛,手痛,上肢外展、旋外、上抬受限,强制被动运动则剧痛难忍,手背、手指肿胀,手背皮肤皱纹消失,有光亮感,压之微凹,皮肤渐红,皮温增高以及指腕关节屈曲疼痛等症状。

肩关节周围炎

常于偏瘫后数月发生,临床初期表现上臂外展和上抬时疼痛,以后逐渐加重,病人出现持续性上臂和手剧烈疼痛,往往使患者难以入睡,而无望地哭泣,并恳求医生或别人不要动他的肩臂。

此外,足趾严重屈曲、内收,肘、膝关节屈肌萎缩,跟腱缩短,当触地受压或活动时,也常引起患肢疼痛。

更多关于半身不遂的常识:http://jibing.qiuyi.cn/bsbs/2013/0514/132387.html

半身不遂治疗流程

对于偏瘫的治疗主要在于生活中家庭的康复治疗,现代康复治疗内容已不仅仅局限于按计划、有秩序的上下肢功能锻炼,还包括恢复手的精细、准确功能的作业疗法;言语训练,心理测试,智力测试,视觉、听觉检查治疗等。根据我国国情,目前偏瘫病人的康复过程一般分为3个阶段:

(1)综合治疗期,即急性期。病后72小时即应开始早期的康复治疗。

(2)康复治疗期,即康复期。病后28天病情稳定即可转入康复,进行系统康复治疗。

(3)社区康复期,即回归家庭、回归社会后的继续持久、科学地锻炼。康复治疗的开始时间越早越好。偏瘫病人经过正规康复治疗后,80%可以生活自理或大部分自理,致残率明显降低,相当部分病人可以恢复工作。

原文地址:http://jibing.qiuyi.cn/bsbs/2013/0514/132389.html

半身不遂诊治指南 半身不遂(Hemiplegia)又叫偏瘫,是指一侧上下肢、面肌和舌肌下部的运动障碍,它是急性脑血管病的一个常见症状。

轻度偏瘫病人虽然尚能活动,但走起路来,往往上肢屈曲,下肢伸直,瘫痪的下肢走一步划半个圈,这种特殊的走路姿势,叫做偏瘫步态。

严重者常卧床不起,丧失生活能力。

按照偏瘫的程度,可分为轻瘫、不完全性瘫痪和全瘫。轻瘫:表现为肌力减弱,肌力在4-5级,一般不影响日常生活,不完全性瘫较轻瘫重,范围较大,肌力2-4级,全瘫:肌力0-1级,瘫痪肢体完全不能活动。

完全性偏瘫(Complete hemiplegia):是指一侧中枢性面神经、舌下神经及上下肢的瘫痪,瘫痪的程度完全,肌力为零级。

不完全性偏瘫(Incomplete hemiplegia):是指一侧轻度的中枢性面神经、舌下神经与上下肢瘫痪,按程度可分为1~4级。

均等性偏瘫(Equality of hemiplegia):指身体一侧的中枢性面神经瘫痪、中枢性舌下神经瘫痪和中枢性上下肢瘫痪的程度相等。不管是完全性偏瘫或不完全性偏瘫,此三部分的瘫痪程度总是相等的。均等性偏瘫多见于内囊的损害,因为内囊是运动纤维的集中处,在内囊发生较小的病灶就可损伤通过内囊的所有运动纤维,出现完全性或不完全性均等性偏瘫。此外,均等性偏瘫亦可见于皮质下白质较大的病灶损害时。

不均等性偏瘫(Unequal hemiplegia):指中枢性的面神经瘫痪、中枢性舌下神经瘫痪、中枢性的上肢瘫痪及中枢性下肢瘫痪的程度不相等。是皮质下白质病变的特点。根据病灶发生的部位不同而出现的不均等的偏瘫亦不同,一般分为两种情况:

1.以面神经、舌下神经和上肢为主的偏瘫:可见于前中央回下2/3的皮质下白质损害时,常见于脑血管病、肿瘤、脑脓肿、脑炎、脑脱髓鞘性疾病及脑外伤等;

2.以下肢为主的偏瘫:可见于前中央回上1/3的皮质下白质的病变。主要表现为下肢的瘫痪程度重,而上肢及面神经、舌下神经瘫痪轻。

偏瘫的病因

偏瘫病因多样复杂,总的来说都与血脂增高,血液粘稠度增高等疾病有不可分割的关系,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1、动脉粥样硬化(Sclerosis of arterial congee appearance)是中风最主要的原因,

70%的中风患者患有动脉硬化,高脂血症是引起动脉硬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2、高血压(High blood pressure)是中风最主要最常见的病应,脑出血患者93%有高血压病史。

3、脑血管先天性异常是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脑出血的常见原因。

4、心脏病(Heartdisease),如:心内膜炎,有可能产生复壁血栓;心动过缓则可能引起脑供血不足。

5、代谢病中糖尿病与中风关系最密切,有30-40%中风患者患有糖尿病。

偏瘫的发病方式呈现急性、突发性,但病理过程则多是缓慢的,在这个病理变化过程中,中风的诱发因素促使这个变化过程突然升级,而发生了中风,中风的诱因大致有:

1、情绪不佳(生气、激动);

2、饮食不节(暴饮暴食、饮酒不当)。

3、过度劳累;用力过猛;超量运动;突然坐起和起床等体位改变。

4、气候变化;妊娠;大便干结;看电视过久;用脑不当等。

5、各种疾病因素,如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血友病、心脏病、血粘度高、心动过缓、血管硬化。

6、服药不当,如降压药使用不妥。

任何导致大脑损伤的原因都可引起偏瘫,脑血管病是引起偏瘫最常见的原因。颅脑外伤、脑血管畸形、脑动脉瘤、脑肿瘤、脑内感染、脑变性病及脱髓鞘病均可出现偏瘫。 偏瘫的症状

主要为一侧上下肢的运动障碍。在临床上有四种表现形式:

①意识障碍性偏瘫:表现为突然发生意识障碍,并伴有偏瘫,常有头及眼各一侧偏斜。 ②弛缓性偏瘫:表现为一侧上下肢随意运动障碍伴有明显的肌张力低下,随意肌麻痹明显面不随意肌则可不出现麻痹,如胃肠运动、膀胱肌等均不发生障碍。

③痉挛性偏瘫:一般的是由弛缓性偏瘫移行而来,其特点是明显的肌张力增高。上肢的伸肌群及下肢的屈肌群瘫痪明显,肌张力显著增高,故上肢表现为屈曲,下肢伸直,手指呈屈曲状态,被动伸直手有僵硬抵抗感。

④轻偏瘫:在偏瘫极轻微的情况下,如进行性偏瘫的早期,或一过性发作性偏瘫的发作间隙期,瘫痪轻微,如不仔细检查易于遗漏。

偏瘫的诊断

(一)皮质与皮质下性偏瘫

皮质性偏瘫时,上肢瘫痪明显,远端为著。如果出现皮质刺激现象有癫痫发作。顶叶病变时,有皮质性感觉障碍,其特征是浅层感觉即触觉、温痛觉等正常,而实体觉、位置觉、两点辨别觉障碍明显。感觉障碍以远端为明显。右侧皮质性偏瘫时常伴有失语、失用、失认等症状(右利),双侧皮质下偏瘫伴有意识障碍,精神症状。大脑皮质性偏瘫一般无肌萎缩,晚期可有废用性肌萎缩;但顶叶肿瘤所致的偏瘫可有明显的肌萎缩。皮质或皮质下偏瘫腱反射亢进,但其他锥体束征均不明显。皮质与皮质下偏瘫以大脑中动脉病变引起的最常见,其次为外伤、肿瘤、闭塞性血管病、梅毒性血管病或心脏病引起的脑栓塞等。

(二)内囊性偏瘫(Internal capsule hemiplegia)

锥体束在内囊部受损伤后出现内囊性偏瘫,内囊性偏瘫表现为病灶对侧出现包括下部面肌、舌肌在内的上下肢瘫痪。偏瘫时受双侧皮质支配的肌肉不被累及,即咀嚼肌、咽喉肌以及眼、躯干和上部面肌。但有时上部面肌可以轻度受累,额肌有时可见力弱,表现眉毛较对侧轻度低下,亦可有眼轮匝肌力弱,但这些障碍为时短暂,很快恢复正常。内囊后肢的前2/3损害时,肌张力增高出现较早而且明显,伸展肌给病理反射均易出现,内囊前肢损害时出现肌僵直,病理反射以屈肌组为主。内囊性偏瘫最常见的病因是大脑中动脉分支的豆纹动脉供应区出血或闭塞。

(三)脑干性偏瘫(亦称交叉性偏瘫(Crossed hemiplegia))

脑干病变引起的偏瘫多表现为交叉性偏瘫,即一侧颅神经麻痹和对侧上下肢瘫痪。其病因以血管性、炎症和肿瘤为多见。

⒈中脑性偏瘫:

⑴Weber氏症候群:是中脑性交叉性偏瘫的典型代表,其特点是病变侧动眼神经麻痹,病灶对侧偏瘫。由于动眼神经麻痹,故临床上出现脸下垂,瞳孔散大,眼球处于外下斜视位。有时见到眼球向侧方共同运动麻痹,即出现Foville氏症候群,并可伴有与偏瘫现侧的感觉迟钝,以及小脑性共济失调。其机理是在Weber氏症候群的基础上病变范围更广泛,影响了眼球的脑干侧视中枢及其径路。以及感觉纤维和小脑红核束所致。

⑵Benedikt氏症状群:表现为病灶对侧不全偏瘫,同时偏瘫侧有舞蹈和手足徐动症。 ⒉脑桥性偏瘫:

⑴Millard-Gubler氏症候群:病灶同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和同侧外展神经麻痹,病灶对侧偏瘫,呈交叉性瘫痪。因面神经的核上纤维在脑桥高位交叉,终止于脑桥下部的面神经核,再由顼神经核发出面神经纤维,走向背内侧,绕过外展神经核,再走向腹内侧,于脑桥及延髓交界处出脑。当面神经核上纤维交叉后的脑桥部病变时,即再现病灶同侧周围性面瘫,与外展神经麻痹,对侧上下肢锥体束损害的交叉性瘫痪。

⑵Foville氏症候群:表现为面神经麻痹,外展神经麻痹同时两眼向病灶对侧注视,实际上是Millard—Gubler氏症候群加上两眼侧视运动障碍,故应称

Millard—Gubler—Foville氏症候群。如病变侵及同侧三叉神经根丛或三叉神经脊束核可有病变同侧面部感觉迟钝。

⒊延髓性偏瘫:

⑴延髓上部症候群:病例对侧上下肢瘫痪,病灶同侧舌肌瘫痪和舌肌萎缩。

⑵延髓旁正中症候群;病灶对侧有深感觉和精细感觉障碍。

⑶延髓背外侧症候群(wallenberg氏症候群):有时伴有轻偏瘫。此外尚有同侧肢体共济失调、眼球震颤、同侧软腭下垂、声带麻痹、面部核性感觉障碍、Horner氏症等。 ⑷Babinski—Nageotte氏症候群:病变对侧偏瘫与偏侧分离性感觉障碍,血管运动障碍。病变同侧颜面感觉障碍,小脑共济失调症,Horner氏征,眼震,软腭,咽及喉肌麻痹(Avellis症候群)。

⑸延髓交叉部病变:在交叉前病变可有对侧上下肢瘫痪。

(四)脊髓性偏瘫

1、锥体交叉以下:脊髓半侧病变时,于病变同侧出现上下肢瘫痪,而无颅神经麻痹,病灶侧深部感觉障碍,对侧有温度觉、痛觉障碍,(Brown-S'equard症候群)。

2、颈膨大(颈5~胸2)受损:可出现偏瘫。表现为上肢下运动元瘫痪,下肢上运动神经元瘫痪。各种感觉丧失、尿失禁和有向上肢放散的神经痛。常有Horner氏征。

偏瘫的并发症

脑血管病进入恢复期后,如不及时进行康复锻炼,偏瘫侧肢体就会发生挛缩、僵硬、畸形,甚至引起剧烈疼痛,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

引起瘫痪肢体疼痛的常见原因有以下几种:

肩关节半脱位

上肢完全瘫痪后,使肩关节周围肌肉松弛,在重力的影响下,肩关节往往会受牵拉而发生半脱位。病人经常感疼痛或不适,尤其是在给患肢被动运动时,疼痛就更厉害。 肩手综合征

此症常发生于脑血管病后1~3个月,是脑血管病后肩痛、手痛的常见原因,如不及时治疗,后果严重,常引起残疾。

这种病主要表现为患侧肩痛,手痛,上肢外展、旋外、上抬受限,强制被动运动则剧痛难忍,手背、手指肿胀,手背皮肤皱纹消失,有光亮感,压之微凹,皮肤渐红,皮温增高以及指腕关节屈曲疼痛等症状。

肩关节周围炎

常于偏瘫后数月发生,临床初期表现上臂外展和上抬时疼痛,以后逐渐加重,病人出现持续性上臂和手剧烈疼痛,往往使患者难以入睡,而无望地哭泣,并恳求医生或别人不要动他的肩臂。

此外,足趾严重屈曲、内收,肘、膝关节屈肌萎缩,跟腱缩短,当触地受压或活动时,也常引起患肢疼痛。

更多关于半身不遂的常识:http://jibing.qiuyi.cn/bsbs/2013/0514/132387.html

半身不遂治疗流程

对于偏瘫的治疗主要在于生活中家庭的康复治疗,现代康复治疗内容已不仅仅局限于按计划、有秩序的上下肢功能锻炼,还包括恢复手的精细、准确功能的作业疗法;言语训练,心理测试,智力测试,视觉、听觉检查治疗等。根据我国国情,目前偏瘫病人的康复过程一般分为3个阶段:

(1)综合治疗期,即急性期。病后72小时即应开始早期的康复治疗。

(2)康复治疗期,即康复期。病后28天病情稳定即可转入康复,进行系统康复治疗。

(3)社区康复期,即回归家庭、回归社会后的继续持久、科学地锻炼。康复治疗的开始时间越早越好。偏瘫病人经过正规康复治疗后,80%可以生活自理或大部分自理,致残率明显降低,相当部分病人可以恢复工作。

原文地址:http://jibing.qiuyi.cn/bsbs/2013/0514/132389.html


相关文章

  • 中医防治慢性病的一些方案
  • 中医防治糖尿病一体化方案„„„„„„„„„„1 中医防治脑卒中一体化方案„„„„„„„„„„5 中医防治高血压病一体化方案„„„„„„„„„10 中医防治冠心病一体化方案„„„„„„„„„„15 中医防治糖尿病一体化方案 糖尿病史由多种病引 ...查看


  • 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的临床体会
  • 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的临床体会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世界每年因中风而死亡的人数多达510万,居各病因死亡率第二位.其致残率高,存活患者也大都遗留不同程度的残疾,给患者及家属带来巨大的痛苦. 中风又名"卒中",是以突然昏仆 ...查看


  • 中风-中医临床诊疗指南(中华中医药学会)
  • 中 风 病 中风病是在气血内虚的基础上,因劳倦内伤.忧思恼怒.饮食不节等诱因,引起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直冲犯脑,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临床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症:具有起病急,变化快的特点:多发于 ...查看


  • 脑病科常见病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 江油市中医医院 脑病科常见病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二〇一一年度 二〇一一年一月 目录 中风病(脑梗死)中医诊疗方案 . ............................................................ ...查看


  • 养生长寿术
  • (三)八卦形功 预备势与回春功相同.双手自下而上抬起,成抱球势,与肩平,双膝稍屈(图15).左手继续向上运行到头顶上方,右手向右下方运行,右臂成弧形弯于身后.身体向左转45度角,上身正直,左腿弓步,右腿半弓(图16-17).接着,右手在右体 ...查看


  • 治疗血糖高的偏方
  • 治疗血糖高的偏方 患者可能都使用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治疗高血糖,如长期用药治疗等,但这并没有收到理想效果,长此以往,也消磨着患者治疗病情的耐心.可能有部分患者就开始转而寻求各种民间偏方,专家提醒,患者切不可听信各种小广告.偏方等,这对于治疗病情 ...查看


  • 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诊疗方案
  • 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诊科研协作组起草制定的<中风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年). 主要症状:偏袒.神识昏蒙,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 ...查看


  • 家庭生活指南电子书
  • 目录 第一章 家庭?婚姻?性生活一.家庭标准及气氛 1.幸福家庭的标准 2.现代家庭的气氛 3.警惕家庭情绪污染 4.不宜议论家事的时间 二.治家格言 三.幸福婚姻的要求 1.幸福婚姻要做到 2.充满乐趣的夫妻生活,应该是 3.对丈夫的要求 ...查看


  • 脑梗塞的分类与中医治疗
  • 脑梗塞的分类与中医治疗 发表于 2010-01-17已阅读21824次 脑梗死多数属于中医中风病范畴.还常见于眩晕.风眩.风痱.风懿等病证. 一.脑梗塞的分类与临床分型 (一)脑梗塞的分类 常见的脑梗塞包括:动脉硬化血栓性脑梗塞.栓塞性脑梗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