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检索与分类》课程标准
一、前言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了解各自专业及相关专业文献的基本知识,学会常用检索工具书与参考工具书的使用方法,学会利用计算机系统检索有关的中外文数据库及网络信息。懂得如何获得与利用文献信息,增强自学能力和研究能力。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信息检索与分类
2.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程
3.课程编码:061018
4.学时:40
5.适用专业:信息管理
(二)课程性质
“信息检索与分类”课是信息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高等院校培养学生信息意识和信息素质,以及文献信息检索基本技能的方法课,具有较强的理论性、知识性和实践性。
(三)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1.课程设置的依据
课程设置根据文秘、网络管理与维护等职业岗位的知识与技能要求,充分贴近IT行业,密切与企业合作进行课程设计。以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网络需求、建设与应用为背景,组织教学内容,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让学习者在项目设计活动的基础上掌握必备知识,增强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相关性,将素质培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2.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根据项目需要的知识点划分为若干基础任务,以基础任务为基本教学单元,通过完成一系列的基础任务最终达到项目的实现,以及理论的应用与理解。
3.课程目标、内容制定的依据
本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方法课,学生不仅要学习信息检索的相关理论,更主要的是要通过实践环节来熟练掌握手工检索工具、数据库系统及网络资源的使用方法,培养学生的检索能力。
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学生经过一系列手工检索和计算机检索的实践环节,能够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特别是高年级的学生,在毕业设计的同时,结合自己的毕业论文课题,利用学习本课的机会查找到一些切题的相关资料,并在此基础上能够完成开题报告中综述部分的内容。
4.课程目标实现的途径
(1)任务驱动
本课程以项目化教学为主要手段,构建一种既注重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又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积极实施协作式、探索式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借助多媒体网络资源(校内、
校外),围绕学习专题,作为学习的参与者,主动地获取信息,加工信息,在不断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提高学生信息检索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
(2)为加强课程的有效性,课程教学主要置身于真实环境中进行,并充分利用多媒体仿真环境充实教学环节;采用项目任务驱动式的多层次、立体化的教学过程,使学生顺利完成项目任务,并通过项目实施过程的演练,形成学生实践技能和职业能力目标。
二、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本课程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计算机网络系统的“设计、组建、维护”能力,使学生达到“网络管理员”、“网络技术员”应具备的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培养了学生分析能力、动手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
(二)具体目标
1.知识目标
掌了解文献及文献检索的基本知识(定义、级别、类型、检索的语言等);
学习并掌握图书馆的科学利用的相关知识、检索词选择等相关知识;
学习并应用CA中文献的著录格式、英文文献检索方法等知识;
学习并应用专利及专利文献的相关知识、专利查询的方法等知识;
学习并应用标准及标准文献的相关知识、标准查询的方法等知识;
掌握科技论文写作格式及要求。
2.能力目标
能利用学院图书馆的电子资源查询特定的科技文献
能利用CA官网的“Advanced Search”功能或Google Scholar针对某一个主题进行 文献检索
能使用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数据库进行专利检索、
能使用中国标准服务网等数据库进行标准文献的检索
能通过普通网络免费资源查询与自己所选毕业专题相关的参考文献
能利用网络资源解决日常学习、生活中常见的一些问题
能依据科技论文的标准撰写简单的科技论文
3.素质目标
提高学生获取和利用文献信息资源的基本能力;
培养学生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文献信息的收集、整理、加工和利用;
提高学生逐步形成综合分析问题的素质与能力;
提高学生良好的团队意识及合作精神。
提高学生在学习和工作中的自学能力和独立创新能力
三、内容标准
(一)教学内容设计
(二)6学时实验设计:
四、实施建议
(一)教学组织
教师必须重视学习现代教学理论,不断更新观念。教学过程应立足于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真正理解和正确利用项目驱动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实践能力。
应充分利用多媒体视频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多种形式的、直观的学习形式和环境,延展学习时间和空间。
实验全部以单独行式进行,学生完成各项工作任务过程中,培养了学生之间沟通、协作的能力,增强团队意识。
(二)教材编写
教材编写要体现项目课程的特色与设计思想,教材内容应体现先进性、实用性、典型产品、案例的选取要科学,体现地区产业特点,具有可操作性。教材呈现方式要图文并茂,文字表述要规范、正确、科学。鼓励开发相关辅导用书,教师指导用书,网络资源。
(三)教学评价
采用过程评价。依据本课程的能力培养要求,通过对学生利用不同检索工具所完成的信息检索任务进行综合评价。
总成绩分成两部分,其中期末成绩占30%,项目成绩占70%。项目成绩中出勤占10%,学生评价占30%,教师评价占60%。
(四)教学资源
为了提高教学的效率,需要充分借助网络机房,利用多媒体教学,学生也可以利用校园网,万维网等加强练习,项目课程的学习不是要学生会依葫芦画瓢,牢固的掌握技能并达到灵活应用需要理论的支撑。
五、附录
(一)编制依据
本课程标准依据《杨凌职业技术学院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杨凌职业技术学
院关于课程标准制定及实施工作的通知》【院发〔2008〕67号】以及《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关于做好重点建设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汇编工作的通知》【院〔2009〕65号】编写。
(二)编制人员
计算机软件技术专业课程开发小组集体编写,执笔人:刘元刚
《信息检索与分类》课程标准
一、前言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了解各自专业及相关专业文献的基本知识,学会常用检索工具书与参考工具书的使用方法,学会利用计算机系统检索有关的中外文数据库及网络信息。懂得如何获得与利用文献信息,增强自学能力和研究能力。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信息检索与分类
2.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程
3.课程编码:061018
4.学时:40
5.适用专业:信息管理
(二)课程性质
“信息检索与分类”课是信息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高等院校培养学生信息意识和信息素质,以及文献信息检索基本技能的方法课,具有较强的理论性、知识性和实践性。
(三)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1.课程设置的依据
课程设置根据文秘、网络管理与维护等职业岗位的知识与技能要求,充分贴近IT行业,密切与企业合作进行课程设计。以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网络需求、建设与应用为背景,组织教学内容,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让学习者在项目设计活动的基础上掌握必备知识,增强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相关性,将素质培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2.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根据项目需要的知识点划分为若干基础任务,以基础任务为基本教学单元,通过完成一系列的基础任务最终达到项目的实现,以及理论的应用与理解。
3.课程目标、内容制定的依据
本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方法课,学生不仅要学习信息检索的相关理论,更主要的是要通过实践环节来熟练掌握手工检索工具、数据库系统及网络资源的使用方法,培养学生的检索能力。
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学生经过一系列手工检索和计算机检索的实践环节,能够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特别是高年级的学生,在毕业设计的同时,结合自己的毕业论文课题,利用学习本课的机会查找到一些切题的相关资料,并在此基础上能够完成开题报告中综述部分的内容。
4.课程目标实现的途径
(1)任务驱动
本课程以项目化教学为主要手段,构建一种既注重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又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积极实施协作式、探索式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借助多媒体网络资源(校内、
校外),围绕学习专题,作为学习的参与者,主动地获取信息,加工信息,在不断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提高学生信息检索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
(2)为加强课程的有效性,课程教学主要置身于真实环境中进行,并充分利用多媒体仿真环境充实教学环节;采用项目任务驱动式的多层次、立体化的教学过程,使学生顺利完成项目任务,并通过项目实施过程的演练,形成学生实践技能和职业能力目标。
二、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本课程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计算机网络系统的“设计、组建、维护”能力,使学生达到“网络管理员”、“网络技术员”应具备的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培养了学生分析能力、动手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
(二)具体目标
1.知识目标
掌了解文献及文献检索的基本知识(定义、级别、类型、检索的语言等);
学习并掌握图书馆的科学利用的相关知识、检索词选择等相关知识;
学习并应用CA中文献的著录格式、英文文献检索方法等知识;
学习并应用专利及专利文献的相关知识、专利查询的方法等知识;
学习并应用标准及标准文献的相关知识、标准查询的方法等知识;
掌握科技论文写作格式及要求。
2.能力目标
能利用学院图书馆的电子资源查询特定的科技文献
能利用CA官网的“Advanced Search”功能或Google Scholar针对某一个主题进行 文献检索
能使用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数据库进行专利检索、
能使用中国标准服务网等数据库进行标准文献的检索
能通过普通网络免费资源查询与自己所选毕业专题相关的参考文献
能利用网络资源解决日常学习、生活中常见的一些问题
能依据科技论文的标准撰写简单的科技论文
3.素质目标
提高学生获取和利用文献信息资源的基本能力;
培养学生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文献信息的收集、整理、加工和利用;
提高学生逐步形成综合分析问题的素质与能力;
提高学生良好的团队意识及合作精神。
提高学生在学习和工作中的自学能力和独立创新能力
三、内容标准
(一)教学内容设计
(二)6学时实验设计:
四、实施建议
(一)教学组织
教师必须重视学习现代教学理论,不断更新观念。教学过程应立足于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真正理解和正确利用项目驱动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实践能力。
应充分利用多媒体视频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多种形式的、直观的学习形式和环境,延展学习时间和空间。
实验全部以单独行式进行,学生完成各项工作任务过程中,培养了学生之间沟通、协作的能力,增强团队意识。
(二)教材编写
教材编写要体现项目课程的特色与设计思想,教材内容应体现先进性、实用性、典型产品、案例的选取要科学,体现地区产业特点,具有可操作性。教材呈现方式要图文并茂,文字表述要规范、正确、科学。鼓励开发相关辅导用书,教师指导用书,网络资源。
(三)教学评价
采用过程评价。依据本课程的能力培养要求,通过对学生利用不同检索工具所完成的信息检索任务进行综合评价。
总成绩分成两部分,其中期末成绩占30%,项目成绩占70%。项目成绩中出勤占10%,学生评价占30%,教师评价占60%。
(四)教学资源
为了提高教学的效率,需要充分借助网络机房,利用多媒体教学,学生也可以利用校园网,万维网等加强练习,项目课程的学习不是要学生会依葫芦画瓢,牢固的掌握技能并达到灵活应用需要理论的支撑。
五、附录
(一)编制依据
本课程标准依据《杨凌职业技术学院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杨凌职业技术学
院关于课程标准制定及实施工作的通知》【院发〔2008〕67号】以及《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关于做好重点建设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汇编工作的通知》【院〔2009〕65号】编写。
(二)编制人员
计算机软件技术专业课程开发小组集体编写,执笔人:刘元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