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修辞互文

㈠互文。 “互文”是古汉语中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在古诗词中的的运用一般来讲有两种表现形式:其一是有时为了避免词语单调重复,行文时交替使用同义词。从这个角度讲与“变文”是一致的,这种互文的特点是在相同或基本相同的词组或句子里,处于相应位置的词可以互释。掌握了它,有时可以从已知词义来推知另一未知词义,如“忠不必用兮,贤不必求”(《涉江》),其中的“用”和“以”处相应位置,由此可推知“以”就是“用”的意思。又如“求全责备”这一短语,其中“全”与“责”处于相应位置,由此可推知“责”就是“求”的意思。这类互文是容易理解和掌握的。

其二是有时出于字数的约束、格律的限制或表达艺术的需要,必须用简洁的文字,含蓄而凝炼的语句来表达丰富的内容。于是把两个事物在上下文只出现一个而省略另一个,即所谓“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以收到言简意繁的效果,这是其在结构上的特点。理解这种互文时,必须把上下文保留的词语结合起来,使之互相补充互相呼应彼此映衬才能现出其原意,故习惯上称之为“互文见义”。如“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古诗十九首》),其上句省 去了“皎皎”,下句省去了“迢迢”。即“迢迢”不仅指牵牛星,亦指河汉女:“皎皎”不仅指河汉女,亦指牵牛星。“迢迢”“皎皎”互补见义。两句合起来的意思是“遥远而明亮的牵牛星与织女星啊!”,并非牵牛星只遥远而不明亮,也并非织女星只明亮而不遥远。这类互文,只有掌握了它的结构方式,才能完整地理解其要表达的意思。如只从字面理解,不但不能完整而准确地把握其要表达的内容,并且有时会令人进入迷宫百思而不得其解。下面结合常见的一些诗文来具体谈一谈互文的具体应用。

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江上逢李龟年》) 其中“见”与“闻”互补见义。即“(当年我)常在岐王与崔九的住宅里见到你并听到你的歌声”,并非在岐王宅只见人而不闻歌;也并非在崔九堂只闻歌而不见人。

⑵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木兰诗》) 其上句省去了“坐我东阁床”,下句省去了“开我西阁门”。两句要表述的意思是:打开东阁门在床上坐坐,又打开西阁门在床上坐坐,以表达木兰对久别的家庭的喜爱。不然既开的是东阁门,怎么会坐西阁床呢?

⑶当窗理云鬓,对镜帖黄花。(同上) 其中“当窗”与“对镜”为互文。当窗以取亮,对镜以整容。全句是说对着窗户照着镜子梳理去鬓并帖上黄花。并非“理云鬓”只当窗而不对镜,亦并非“帖黄花”只对镜而不当窗。

⑷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同上) 其中“扑朔”与“迷离”互补为义。即雄兔与雌兔均有“脚扑朔”、“眼迷离”的习性,是难以区分雄雌的,以喻木兰已女扮男装,言谈举止与男子无二,又在“关山度若飞”的征旅之中,就更不易被认出是女性了。并非象有些教参上说的“扑朔者为雄,迷离者为雌”,如那样,“扑朔迷离”这一成语将无法解释。

⑸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观沧海》) 其中“行”与“灿烂”互补见义。即“灿烂的日月星汉之运行均若出于沧海之中”。并非日月只运行而不灿烂,也并非星汉只灿烂而不运行。

这类互文中还有当句互文,即上半句的词语与下半句的词语互相补充才是其原意。如:⑼栗深林兮惊层巅(《梦游天姥吟留别》) 其中“栗”与“惊”互补见义。即“使深林与层巅战栗而震惊”并非栗的只是深林,惊的只是层巅。

⑽主人下马客在船(《琵琶行》) 其中“下马”与“在船”互补见义。言主人下了马来到船上,客人也下了马来到船上。不然,主人在岸客人在船,这样举酒饯行就可笑了。

⑾烟笼寒水月笼沙(《泊秦淮》 其中“烟”与“月”互补见义。即“烟雾与月光笼罩着一河清水,也笼罩着河边的沙地”。并非“笼寒水”的只是“烟”而无“月”,也并非“笼沙”的只是月而无烟。 ⑿秦时明月汉时关(《出塞》) 其中“秦”与“汉”互补见义。即明月仍是秦汉时的明月,山关仍是秦汉时的山关,以此来映衬物是人非。并非明月属秦关属汉。

上述当句互文只有这样理解才是其原意。互文除上述表现形式外,凡指互文。如:⒀东

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孔雀东南飞》) ⒀句中的“东西左右”凡指“四周”。

掌握了互文这种特殊的修辞方法,有时对理解文章内容是有一定好处的。

㈡列锦。 所谓“列锦”,就是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经过选择组合,巧妙的排列在一起,构成生动可感的图象,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表达情感的一种修辞手法。 在流传深远的名篇:“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中,“烟村”、“人家”、“亭台”、“鲜花”既各自独立成景,又共同构成一幅田园风光图,创造出淡雅幽美的意境,表达出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赞美之情。再如“星河秋一雁,砧杵夜千家”(《酬程延秋夜即事见赠》),给人的情趣和诗味是浓醇、深长的。上句是视觉画面:秋夜星空一只孤飞的雁;下句是听觉意象:千家万户的砧杵之声。上下句的串联叠合,不但鲜明准确地描绘了秋夜景色的典型特征,而且构造了一个幽远凄清的意境。

运用“列锦”,可以收到很好的表达效果。

1、凝炼美。诗歌不同于散文、小说,散文、小说不允许成分缺少,否则就是病句。而诗词有时故意让成分残缺,从而达到简洁凝炼的修辞效果。陆游的《书愤》中的“楼般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从语法角度分析,这两句以高度浓缩的笔墨,勾勒出一幅辽阔宏伟的图画:在大雪飘飞的夜里,乘船抢渡瓜洲;在秋风瑟瑟的大散关,骑马挥刀与敌军厮杀。诗人虽然省去了若干词语,只选取了几个关键名词,但并不影响意义的完整表达,语言凝炼,意境开阔。

2、简远美。所谓简远,是指选取那些具有巨有概括性的事物,经过作家巧妙的艺术处理,使之凝聚丰富深广的思想内容和情感。岳飞《满江红》中有一脍炙人口的千古佳句,“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运用名词连缀,含不尽之意于言外。三十年来,以“精忠报国”为已任的岳飞,南征北战,为南宋王朝收复了大片失土,而昏庸腐败的统治者却苟且偷安,心甘情愿地作金军的阶下囚,积极投降,消极抗战。他空怀满腹报国壮志,屡遭朝廷冷落和排挤,但却视功名利禄若尘埃和沙土,决心终生驰骋疆场,收复中原,赶走侵略者。这两句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字里行间饱含着复杂凝重的思想感情:既有对自己屡遭排挤、壮志难酬的感叹,又有对南宋王朝偏于一隅,不思北伐的愤懑,更有对中原失陷人民的深深的挚爱。寥寥数语,一个胸怀磊落、不患得失、不计名利、赴汤蹈火、万死不辞的高大形象便凸现在读者的面前,辞约而意丰,言近而旨远。

3、含蓄美。含蓄,就是不把意思直接完全说出来,而是委婉地道出真意,从而收到良好的表达效果。北宋柳永的名篇《雨霖铃》中的名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诗篇抒写的是恋人之间的离愁别恨。作为一种隐秘、微妙、复杂的内在感情,若从正面去直接刻划,纵然字斟句酌、呕心沥血,也难以言之凿凿,尽如人意。机灵的诗人深谙此道,他完全撇开了愁、怨、相思之类直达胸臆的字眼,也没有借助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段,而是选择了“杨柳岸”这个颇能惹人缱绻情思的场景——所谓“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再把“晓风”、“残月”这两个色调上一清新、一凄惋形象剪接进去,造成鲜明强烈的对比和呼应,使人获得空间宽广、时间连绵的审美感受,自然而然地形成一个朦胧、深远又带点神秘意味的艺术境界。仔细品味,诗人诸多无法直言表达的情愫,全都寄寓在这些名词连成的画面中,使人可以“心领神会”,而且越咀嚼越觉得情致缠绵、余韵深长了。冯煦说柳词“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意”(《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道出了个中底蕴。

4、意境美。意境指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或自然景色)与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艺术境界。马致远的《天沙净。秋思》前三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叠用九个名词,写出九种典型事物,形象地展示了一幅野郊秋游图:几棵苍老的秃树兀立山野,枯败的藤蔓缠绕其身,黄昏归巢的乌鸦栖息于树上,淙淙的流水流经桥下,荒村茅舍逸然自适,古老荒凉的驿道上秋风阵阵,困顿疲乏,飘泊异乡的游子骑着马正踽踽独行。这三句表面写景,实则景中含情,情景交融。尤其是“枯、老、昏、小、

古、瘦”等词的运用,有力地渲染出游子那种长期羁旅在外,不得与家人团聚的凄戚怅惆、郁闷悲苦的思想感情。景由情生,情由景显,情和景熔铸成一个浑然天成的艺术整体,创造出萧瑟苍茫、深沉隽永的意境,给人留下强烈而深刻的印象。难怪王国维赞曰:“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佳境。”(《人间词话》)

5、空灵美。空灵美是古典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古人论诗词,常强调空灵。清代袁枚《随园诗话》引严东友论诗说:“凡诗之妙处,全在于空。”这里的“空”就是空灵的意思,指诗词必须给读者留下大片想象的空间,以激发读者进行审美再创作的热情。名词串“珠”,虽然具有巨大的概括力,和高度的包容量,但作者却不完全托出,这就给读者留下了虚空境地,让读者主动地凭借自己的审美经验去完善、补充。上面提到的《天沙净。秋思》,题目叫《秋思》,句中却没有一个“思”字,更没有游子的心理描写,然而“思”的主题却蕴含其中,读者完全可以想象出游子见到各种景物时的内心世界:……每个读者的审美经验不同,再创造的形象就因人而异。作家实写景物,虚写情思,这种虚笔描写就体现出一种空灵美,元人周德清“极妙,秋思之祖也”《中原音韵》)的称赞,是很有道理的。

6、雄壮美。都是名词连缀,似乎给人的感觉是单薄的,清雅的,其实,它也可用来表现雄壮之美。毛泽东的《忆秦娥。娄山关》:“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诗人横空出笔,开篇就把西风、长空、雁叫、晨月这五个形象连缀在一起,形成远近掩映、动静交错的战斗场面,又配以大雁的鸣叫作音响烘托,使人真切地感受到环境气氛的严峻、险恶,以及红军浴血奋战的大无畏精神。

㈠互文。 “互文”是古汉语中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在古诗词中的的运用一般来讲有两种表现形式:其一是有时为了避免词语单调重复,行文时交替使用同义词。从这个角度讲与“变文”是一致的,这种互文的特点是在相同或基本相同的词组或句子里,处于相应位置的词可以互释。掌握了它,有时可以从已知词义来推知另一未知词义,如“忠不必用兮,贤不必求”(《涉江》),其中的“用”和“以”处相应位置,由此可推知“以”就是“用”的意思。又如“求全责备”这一短语,其中“全”与“责”处于相应位置,由此可推知“责”就是“求”的意思。这类互文是容易理解和掌握的。

其二是有时出于字数的约束、格律的限制或表达艺术的需要,必须用简洁的文字,含蓄而凝炼的语句来表达丰富的内容。于是把两个事物在上下文只出现一个而省略另一个,即所谓“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以收到言简意繁的效果,这是其在结构上的特点。理解这种互文时,必须把上下文保留的词语结合起来,使之互相补充互相呼应彼此映衬才能现出其原意,故习惯上称之为“互文见义”。如“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古诗十九首》),其上句省 去了“皎皎”,下句省去了“迢迢”。即“迢迢”不仅指牵牛星,亦指河汉女:“皎皎”不仅指河汉女,亦指牵牛星。“迢迢”“皎皎”互补见义。两句合起来的意思是“遥远而明亮的牵牛星与织女星啊!”,并非牵牛星只遥远而不明亮,也并非织女星只明亮而不遥远。这类互文,只有掌握了它的结构方式,才能完整地理解其要表达的意思。如只从字面理解,不但不能完整而准确地把握其要表达的内容,并且有时会令人进入迷宫百思而不得其解。下面结合常见的一些诗文来具体谈一谈互文的具体应用。

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江上逢李龟年》) 其中“见”与“闻”互补见义。即“(当年我)常在岐王与崔九的住宅里见到你并听到你的歌声”,并非在岐王宅只见人而不闻歌;也并非在崔九堂只闻歌而不见人。

⑵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木兰诗》) 其上句省去了“坐我东阁床”,下句省去了“开我西阁门”。两句要表述的意思是:打开东阁门在床上坐坐,又打开西阁门在床上坐坐,以表达木兰对久别的家庭的喜爱。不然既开的是东阁门,怎么会坐西阁床呢?

⑶当窗理云鬓,对镜帖黄花。(同上) 其中“当窗”与“对镜”为互文。当窗以取亮,对镜以整容。全句是说对着窗户照着镜子梳理去鬓并帖上黄花。并非“理云鬓”只当窗而不对镜,亦并非“帖黄花”只对镜而不当窗。

⑷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同上) 其中“扑朔”与“迷离”互补为义。即雄兔与雌兔均有“脚扑朔”、“眼迷离”的习性,是难以区分雄雌的,以喻木兰已女扮男装,言谈举止与男子无二,又在“关山度若飞”的征旅之中,就更不易被认出是女性了。并非象有些教参上说的“扑朔者为雄,迷离者为雌”,如那样,“扑朔迷离”这一成语将无法解释。

⑸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观沧海》) 其中“行”与“灿烂”互补见义。即“灿烂的日月星汉之运行均若出于沧海之中”。并非日月只运行而不灿烂,也并非星汉只灿烂而不运行。

这类互文中还有当句互文,即上半句的词语与下半句的词语互相补充才是其原意。如:⑼栗深林兮惊层巅(《梦游天姥吟留别》) 其中“栗”与“惊”互补见义。即“使深林与层巅战栗而震惊”并非栗的只是深林,惊的只是层巅。

⑽主人下马客在船(《琵琶行》) 其中“下马”与“在船”互补见义。言主人下了马来到船上,客人也下了马来到船上。不然,主人在岸客人在船,这样举酒饯行就可笑了。

⑾烟笼寒水月笼沙(《泊秦淮》 其中“烟”与“月”互补见义。即“烟雾与月光笼罩着一河清水,也笼罩着河边的沙地”。并非“笼寒水”的只是“烟”而无“月”,也并非“笼沙”的只是月而无烟。 ⑿秦时明月汉时关(《出塞》) 其中“秦”与“汉”互补见义。即明月仍是秦汉时的明月,山关仍是秦汉时的山关,以此来映衬物是人非。并非明月属秦关属汉。

上述当句互文只有这样理解才是其原意。互文除上述表现形式外,凡指互文。如:⒀东

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孔雀东南飞》) ⒀句中的“东西左右”凡指“四周”。

掌握了互文这种特殊的修辞方法,有时对理解文章内容是有一定好处的。

㈡列锦。 所谓“列锦”,就是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经过选择组合,巧妙的排列在一起,构成生动可感的图象,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表达情感的一种修辞手法。 在流传深远的名篇:“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中,“烟村”、“人家”、“亭台”、“鲜花”既各自独立成景,又共同构成一幅田园风光图,创造出淡雅幽美的意境,表达出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赞美之情。再如“星河秋一雁,砧杵夜千家”(《酬程延秋夜即事见赠》),给人的情趣和诗味是浓醇、深长的。上句是视觉画面:秋夜星空一只孤飞的雁;下句是听觉意象:千家万户的砧杵之声。上下句的串联叠合,不但鲜明准确地描绘了秋夜景色的典型特征,而且构造了一个幽远凄清的意境。

运用“列锦”,可以收到很好的表达效果。

1、凝炼美。诗歌不同于散文、小说,散文、小说不允许成分缺少,否则就是病句。而诗词有时故意让成分残缺,从而达到简洁凝炼的修辞效果。陆游的《书愤》中的“楼般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从语法角度分析,这两句以高度浓缩的笔墨,勾勒出一幅辽阔宏伟的图画:在大雪飘飞的夜里,乘船抢渡瓜洲;在秋风瑟瑟的大散关,骑马挥刀与敌军厮杀。诗人虽然省去了若干词语,只选取了几个关键名词,但并不影响意义的完整表达,语言凝炼,意境开阔。

2、简远美。所谓简远,是指选取那些具有巨有概括性的事物,经过作家巧妙的艺术处理,使之凝聚丰富深广的思想内容和情感。岳飞《满江红》中有一脍炙人口的千古佳句,“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运用名词连缀,含不尽之意于言外。三十年来,以“精忠报国”为已任的岳飞,南征北战,为南宋王朝收复了大片失土,而昏庸腐败的统治者却苟且偷安,心甘情愿地作金军的阶下囚,积极投降,消极抗战。他空怀满腹报国壮志,屡遭朝廷冷落和排挤,但却视功名利禄若尘埃和沙土,决心终生驰骋疆场,收复中原,赶走侵略者。这两句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字里行间饱含着复杂凝重的思想感情:既有对自己屡遭排挤、壮志难酬的感叹,又有对南宋王朝偏于一隅,不思北伐的愤懑,更有对中原失陷人民的深深的挚爱。寥寥数语,一个胸怀磊落、不患得失、不计名利、赴汤蹈火、万死不辞的高大形象便凸现在读者的面前,辞约而意丰,言近而旨远。

3、含蓄美。含蓄,就是不把意思直接完全说出来,而是委婉地道出真意,从而收到良好的表达效果。北宋柳永的名篇《雨霖铃》中的名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诗篇抒写的是恋人之间的离愁别恨。作为一种隐秘、微妙、复杂的内在感情,若从正面去直接刻划,纵然字斟句酌、呕心沥血,也难以言之凿凿,尽如人意。机灵的诗人深谙此道,他完全撇开了愁、怨、相思之类直达胸臆的字眼,也没有借助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段,而是选择了“杨柳岸”这个颇能惹人缱绻情思的场景——所谓“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再把“晓风”、“残月”这两个色调上一清新、一凄惋形象剪接进去,造成鲜明强烈的对比和呼应,使人获得空间宽广、时间连绵的审美感受,自然而然地形成一个朦胧、深远又带点神秘意味的艺术境界。仔细品味,诗人诸多无法直言表达的情愫,全都寄寓在这些名词连成的画面中,使人可以“心领神会”,而且越咀嚼越觉得情致缠绵、余韵深长了。冯煦说柳词“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意”(《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道出了个中底蕴。

4、意境美。意境指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或自然景色)与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艺术境界。马致远的《天沙净。秋思》前三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叠用九个名词,写出九种典型事物,形象地展示了一幅野郊秋游图:几棵苍老的秃树兀立山野,枯败的藤蔓缠绕其身,黄昏归巢的乌鸦栖息于树上,淙淙的流水流经桥下,荒村茅舍逸然自适,古老荒凉的驿道上秋风阵阵,困顿疲乏,飘泊异乡的游子骑着马正踽踽独行。这三句表面写景,实则景中含情,情景交融。尤其是“枯、老、昏、小、

古、瘦”等词的运用,有力地渲染出游子那种长期羁旅在外,不得与家人团聚的凄戚怅惆、郁闷悲苦的思想感情。景由情生,情由景显,情和景熔铸成一个浑然天成的艺术整体,创造出萧瑟苍茫、深沉隽永的意境,给人留下强烈而深刻的印象。难怪王国维赞曰:“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佳境。”(《人间词话》)

5、空灵美。空灵美是古典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古人论诗词,常强调空灵。清代袁枚《随园诗话》引严东友论诗说:“凡诗之妙处,全在于空。”这里的“空”就是空灵的意思,指诗词必须给读者留下大片想象的空间,以激发读者进行审美再创作的热情。名词串“珠”,虽然具有巨大的概括力,和高度的包容量,但作者却不完全托出,这就给读者留下了虚空境地,让读者主动地凭借自己的审美经验去完善、补充。上面提到的《天沙净。秋思》,题目叫《秋思》,句中却没有一个“思”字,更没有游子的心理描写,然而“思”的主题却蕴含其中,读者完全可以想象出游子见到各种景物时的内心世界:……每个读者的审美经验不同,再创造的形象就因人而异。作家实写景物,虚写情思,这种虚笔描写就体现出一种空灵美,元人周德清“极妙,秋思之祖也”《中原音韵》)的称赞,是很有道理的。

6、雄壮美。都是名词连缀,似乎给人的感觉是单薄的,清雅的,其实,它也可用来表现雄壮之美。毛泽东的《忆秦娥。娄山关》:“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诗人横空出笔,开篇就把西风、长空、雁叫、晨月这五个形象连缀在一起,形成远近掩映、动静交错的战斗场面,又配以大雁的鸣叫作音响烘托,使人真切地感受到环境气氛的严峻、险恶,以及红军浴血奋战的大无畏精神。


相关文章

  •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之修辞手法
  •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之修辞手法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之修辞手法 一松柏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之修辞手法 [学习目标] 1.了解诗歌中常用的修辞技巧及诗歌鉴赏中修辞技巧的命题特点 2.学会结合具体诗句分析修辞技巧的运用. 3.掌握和规范诗歌鉴赏修辞 ...查看


  • 比喻修辞在唐诗中的运用
  • 浅析比喻手法在唐诗中的作用 文学院 0807班 陈泽林 学号:[1**********]39 比喻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用本质不同又有相似点的事物描绘事物或说明道理的词格".在文学创作中,通过运用比喻,可以达到化平淡为 ...查看


  • 诗歌鉴赏修辞手法
  • 诗歌鉴赏--修辞手法 诗歌鉴赏--修辞手法太子头上的 诗歌鉴赏--修辞手法 板块一 修辞手法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云 来鹄 千形万象竟还空,映水藏山片复重. 无限旱苗枯欲尽,悠悠闲处作奇峰. 三.四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查看


  • 论李商隐诗中的语句修辞手法
  • 摘 要:本文主要探讨分析李商隐诗歌中的语句修辞手法的运用及效果,并分析李商隐诗歌的美学风格,探讨诗人的修辞个性,揭示李商隐在诗歌创作上独具一格的修辞造诣. 关键词:李商隐 诗歌 语句修辞 李商隐诗歌具有意象朦胧.意蕴深厚等特点.他的诗歌采用 ...查看


  • 论李颀七言古体诗换韵的修辞效果
  • 摘 要:唐朝诗人李颀若干诗中喜欢于诗歌最后换韵,这种用韵风格造成了独特的修辞效果,有效地配合了诗歌的主题,既做到了诗歌的音乐美,又达到了以声音传达感情的目的. 关键词:李颀:七言古体诗:换韵:修辞效果 唐朝诗人李颀(690-751)的诗歌风 ...查看


  • 李凭箜篌引教案
  • <李凭箜篌引>授课教案 李亚坤 教学目标 1. 熟练掌握通感等修辞方法和各种描写方式,以及联想.想象等表现手法. 2. 提高学生在诗歌的表达技巧方面的鉴赏能力 3. 背诵诗歌 教学重.难点 1. 熟练掌握通感等修辞方法和各种描写 ...查看


  • 雨巷阅读答案
  • 篇一:雨巷阅读答案 1.填空 戴望舒,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现代派著名诗人.浙江杭县人.1929年4月,出版了第一本诗集< >,这本诗集也是戴望舒早期象征主义诗歌的代表作,其中最为著名的诗篇就是< >,因此有" ...查看


  • 英文经典诗歌中的修辞典例及其作用
  •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英文经典诗歌中的修辞典例及其作用 作者:李强 来源:<科技视界>2014年第30期 [摘 要]英文诗歌大多形象生动,朗朗上口.其中修辞手法的运用不得不提.本文将对英文经 ...查看


  • 反问句的教学引发对语文教学的思考
  • 反问句的教学引发对语文教学的思考 提到修辞方法,相信大家就会不约而同的想起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等等.在我们上学的时候,几乎在讲授每一篇课文的时候,修辞方法可能就是我们的语文老师说的最多的话了.每一节阅读课.作文课都 ...查看


  • 诗词鉴赏的方法与步骤
  • 对古代诗词的鉴赏可分为三个阶段:感知.感触:鉴赏.评价:总结.表述. 一.感知.感触 感知.感触,就是读诗.读懂诗,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要有古典诗词知识积淀 1.了解古典诗歌的发展变化. 应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变化有相当清晰的认识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