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笔记)刘绍武先生三部六病体系之四脉定治介绍
2015-01-14 14:14阅读:560
脉诊是中医四诊之一,独具特色,历来为医家所推崇,受患者所信赖。脉象是人体的一个报警窗口,通过对脉象的观察判断,对于健康预测、疾病诊治都有很高的价值,历代医家都十分重视对脉象的研究及其应用,并总结编撰了大量的脉学论说和专著。各家对脉的分类尽管有所不同,但大体上可分为二十八脉之多,临床上多主张脉证相参,虽也有“舍证从脉”或“舍脉从证”之说,但无具体指征。刘绍武先生深入研究古典医论,旁触诸医百家,在传统脉诊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总结了溢、聚、涩和弦长四脉定治的经验,广而用之,简便效奇。现就笔者随师学习领悟,拙论探秘,略而述之。
一、四脉特征和见证
1溢脉(镇肝息风方):亦称上鱼际脉。切脉时,寸口脉超越腕横纹,甚或直达鱼际,故名。轻则按之微微跳动,重则突出皮肤,可见跳动,更甚者如蚯蚓一团,盘卧于鱼际之上。古代医家对此脉已有论述:有的认为“脉有太过,有不及,有阴阳相乘,有覆有溢,……遂上鱼为溢……,此阴乘之脉也”,有的认为“肝脉弦,出寸口,上鱼际,非药所能治也”,有的认为“此是七情为患,而非有邪之脉也”,有的则认为“脉同病异,不可一例论也”。纵观其说,多认为上鱼脉为情志所致之阴阳失调,病异而脉同,是肝阳上亢之征候,此与我们临床观察相符合。凡具有溢脉的病人,多为外向性格,常见心烦易怒、头痛、头晕、步寐多梦、恶梦尤多、心慌耳鸣、口苦咽干、记忆减退等,其证多发生在上焦。此脉症与现代医学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侯相似,且以亢奋型见著。多见于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癔病、精神分裂症和高血压病等。
2聚脉(四逆散+半夏厚朴汤):上鱼际脉是满而溢之,出寸口;聚脉与其相反,是敛而收之,聚关部,又名聚关脉。切脉时寸尺俱弱,关部独盛,或如豆状,或似杏核突起于关部。此脉未见于古医书,但类似于“短脉”之描述,或曰“短则气病”,或曰“有过于悲哀之人,其脉多短者,于此可占气之病也”。此脉之患者,多为内向性格,常见心情抑郁,忧思少言,胸胁苦满,胃脘胀闷,纳呆叹息,失眠多梦,精神倦怠等。类似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抑郁型。诸证多发生在中焦,常见于神经衰弱、慢性胃炎、胃溃疡等病。
3弦长脉(弦而有力在少阳,用小柴胡汤变化;弦而无力在厥阴,
加载中...
内容加载失败,点击此处重试
加载全文
用乌梅丸变化):是一种复合脉象,脉三部端直以长,绷紧如弦,超越尺部(宋国彪的脉象)。病位多在下焦,常是痰湿淤滞为患。此脉患者,多为消瘦体质,常见腹满纳呆,腹中雷鸣,少腹胀痛,常喜热食,渴不欲饮,大便稀溏,身困疲乏,阳萎、早泄等。常见于慢性肠炎、过敏性结肠炎、十二指肠炎、前列腺炎等病。
4涩脉(瘀血脉,血流动力学有问题。血液浓、黏、凝、聚,血流迟滞。血府逐瘀汤变化) :历代医家有详细描述:如曰“细而迟,往来难且散,或一止复来”,或曰“如刮竹皮”“如雨沾沙”“如病蚕食叶”等等,都是形容脉气往来涩滞,但临床难于领悟。刘氏把涩脉归纳为“三不等”,即:大小不等、快慢不等、力量不等(时而有力时而无力)。这样既使“胸中了了”,又使“指下易明”。涩脉患者多见心慌、心烦,胸痛憋闷,身重短气,少寐恶梦,疲乏无力,四肢麻木等症状,常见于冠心病、心律失常、心肌炎、心血管神经官能症和月经不调等病。
此四种脉皆是气血运行逆乱所致,以实为主!)
二、四脉的主方及组成
刘先生对以上四脉,都自拟了相应的方剂,以脉定证,选方定治。
1溢脉主方:
柴胡l5克,黄芩15克,苏子30克,川椒10克,党参30克,大枣10枚,甘草l0克;加:生牡蛎30克,生石膏30克,大黄10克;桂枝l0克,车前子30克。
本方由《伤寒论》中的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化裁而来。前七味是小柴胡汤的变方,以苏子易半夏,降气而无辛燥之弊;川椒代生姜,温中而不伤阴,使方剂性平,以利久服。这是刘先生协调疗法的主方,协调整体,调和阴阳。
2聚脉主方:
柴胡l5克,黄芩15克,苏子30克,川椒10克,党参30克,大枣10枚,甘草l0克;加:川楝子30克、五灵脂15克、陈皮30克、白芍30克、大黄10克。
3 弦长脉主方:
柴胡l5克,黄芩15克,苏子30克,川椒10克,党参30克,大枣10枚,甘草l0克;加:川楝子30克、小茴香15克、陈皮30克、白芍30克、大黄10克。
4 涩脉主方:
柴胡l5克,黄芩15克,苏子30克,川椒10克,党参30克,大枣10枚,甘草l0克。加:丹参30克、郁金15克、百合30克、乌药10克、瓜蒌30克、生牡蛎30;麦冬10克、五味子l5克;
\您有30万元投资模拟金未领取
\
分享
我的博客
微博
微信
朋友圈
N
同时转发到微博
发送
\
(学习笔记)刘绍武先生三部六病体系之四脉定治介绍
2015-01-14 14:14阅读:560
脉诊是中医四诊之一,独具特色,历来为医家所推崇,受患者所信赖。脉象是人体的一个报警窗口,通过对脉象的观察判断,对于健康预测、疾病诊治都有很高的价值,历代医家都十分重视对脉象的研究及其应用,并总结编撰了大量的脉学论说和专著。各家对脉的分类尽管有所不同,但大体上可分为二十八脉之多,临床上多主张脉证相参,虽也有“舍证从脉”或“舍脉从证”之说,但无具体指征。刘绍武先生深入研究古典医论,旁触诸医百家,在传统脉诊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总结了溢、聚、涩和弦长四脉定治的经验,广而用之,简便效奇。现就笔者随师学习领悟,拙论探秘,略而述之。
一、四脉特征和见证
1溢脉(镇肝息风方):亦称上鱼际脉。切脉时,寸口脉超越腕横纹,甚或直达鱼际,故名。轻则按之微微跳动,重则突出皮肤,可见跳动,更甚者如蚯蚓一团,盘卧于鱼际之上。古代医家对此脉已有论述:有的认为“脉有太过,有不及,有阴阳相乘,有覆有溢,……遂上鱼为溢……,此阴乘之脉也”,有的认为“肝脉弦,出寸口,上鱼际,非药所能治也”,有的认为“此是七情为患,而非有邪之脉也”,有的则认为“脉同病异,不可一例论也”。纵观其说,多认为上鱼脉为情志所致之阴阳失调,病异而脉同,是肝阳上亢之征候,此与我们临床观察相符合。凡具有溢脉的病人,多为外向性格,常见心烦易怒、头痛、头晕、步寐多梦、恶梦尤多、心慌耳鸣、口苦咽干、记忆减退等,其证多发生在上焦。此脉症与现代医学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侯相似,且以亢奋型见著。多见于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癔病、精神分裂症和高血压病等。
2聚脉(四逆散+半夏厚朴汤):上鱼际脉是满而溢之,出寸口;聚脉与其相反,是敛而收之,聚关部,又名聚关脉。切脉时寸尺俱弱,关部独盛,或如豆状,或似杏核突起于关部。此脉未见于古医书,但类似于“短脉”之描述,或曰“短则气病”,或曰“有过于悲哀之人,其脉多短者,于此可占气之病也”。此脉之患者,多为内向性格,常见心情抑郁,忧思少言,胸胁苦满,胃脘胀闷,纳呆叹息,失眠多梦,精神倦怠等。类似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抑郁型。诸证多发生在中焦,常见于神经衰弱、慢性胃炎、胃溃疡等病。
3弦长脉(弦而有力在少阳,用小柴胡汤变化;弦而无力在厥阴,
加载中...
内容加载失败,点击此处重试
加载全文
用乌梅丸变化):是一种复合脉象,脉三部端直以长,绷紧如弦,超越尺部(宋国彪的脉象)。病位多在下焦,常是痰湿淤滞为患。此脉患者,多为消瘦体质,常见腹满纳呆,腹中雷鸣,少腹胀痛,常喜热食,渴不欲饮,大便稀溏,身困疲乏,阳萎、早泄等。常见于慢性肠炎、过敏性结肠炎、十二指肠炎、前列腺炎等病。
4涩脉(瘀血脉,血流动力学有问题。血液浓、黏、凝、聚,血流迟滞。血府逐瘀汤变化) :历代医家有详细描述:如曰“细而迟,往来难且散,或一止复来”,或曰“如刮竹皮”“如雨沾沙”“如病蚕食叶”等等,都是形容脉气往来涩滞,但临床难于领悟。刘氏把涩脉归纳为“三不等”,即:大小不等、快慢不等、力量不等(时而有力时而无力)。这样既使“胸中了了”,又使“指下易明”。涩脉患者多见心慌、心烦,胸痛憋闷,身重短气,少寐恶梦,疲乏无力,四肢麻木等症状,常见于冠心病、心律失常、心肌炎、心血管神经官能症和月经不调等病。
此四种脉皆是气血运行逆乱所致,以实为主!)
二、四脉的主方及组成
刘先生对以上四脉,都自拟了相应的方剂,以脉定证,选方定治。
1溢脉主方:
柴胡l5克,黄芩15克,苏子30克,川椒10克,党参30克,大枣10枚,甘草l0克;加:生牡蛎30克,生石膏30克,大黄10克;桂枝l0克,车前子30克。
本方由《伤寒论》中的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化裁而来。前七味是小柴胡汤的变方,以苏子易半夏,降气而无辛燥之弊;川椒代生姜,温中而不伤阴,使方剂性平,以利久服。这是刘先生协调疗法的主方,协调整体,调和阴阳。
2聚脉主方:
柴胡l5克,黄芩15克,苏子30克,川椒10克,党参30克,大枣10枚,甘草l0克;加:川楝子30克、五灵脂15克、陈皮30克、白芍30克、大黄10克。
3 弦长脉主方:
柴胡l5克,黄芩15克,苏子30克,川椒10克,党参30克,大枣10枚,甘草l0克;加:川楝子30克、小茴香15克、陈皮30克、白芍30克、大黄10克。
4 涩脉主方:
柴胡l5克,黄芩15克,苏子30克,川椒10克,党参30克,大枣10枚,甘草l0克。加:丹参30克、郁金15克、百合30克、乌药10克、瓜蒌30克、生牡蛎30;麦冬10克、五味子l5克;
\您有30万元投资模拟金未领取
\
分享
我的博客
微博
微信
朋友圈
N
同时转发到微博
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