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黄河水资源公报

2004年黄河水资源公报

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

前 言

《黄河水资源公报》(以下简称《公报》)的发布,旨在定期向各级领导、有关部门和社会团体发布黄河流域水资源情势,以不断提高公众的节水、惜水意识,促进黄河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配置、节约与保护。

本《公报》是按年度反映黄河水资源情势的综合性年报,内容主要包括水情概况、蓄水动态、水资源开发利用、水资源量分析、水质调查评价、泥沙状况及重要水事等。水资源量分析主要以水文断面成果为主。

《公报》的资料来源以黄河水利委员会和沿黄各省(区)的实测数据和水利统计资料为主,并收集了气象、城建、环保、统计等部门的有关资料。《公报》中有关资料的多年平均值分为14年(1987~2000年均值)和45年(1956~2000年均值)两种。

《公报》编制过程中,得到了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省(区)水利厅的大力支持。水利部水资源管理司、《中国水资源公报》编辑部给予了热情指导和支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一、综述

黄河流域(包括黄河内流区,下同)总面积79.5万km,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九省(区)。全河划分为龙羊峡以上、龙羊峡至兰州、兰州至头道拐、头道拐至龙门、龙门至三门峡、三门峡至花园口、花园口以下、黄河内流区(分别简称为龙库以上、龙库~兰、兰~头、头~龙门、龙门~三、三~花、花以下和内流区,下同)等二级流域分区。黄河流域行政和流域分区面积示意图分别见图1和图2。

2

图1 黄河流域行政分区面积柱状图

图2 黄河流域分区面积比例图

2004年黄河流域降水略偏少,平均降水量为421.8mm,折合降水总量3353.5亿m,比上年降水量减少24.1%;与1987~2000年均值比较,全流域平均偏少1.1%;与1956~2000年均值比较,全流域平均偏少5.7%。

2004年黄河花园口站水资源总量为482.65亿m(其中河川天然径流量396.70亿m,与河川天然径流量不重复的地下水资源量85.95亿m),比上年减少29.4%,比1987~2000年均值偏少12.9%,比1956~2000年均值偏少22.3%。

2004年黄河流域共有大、中型水库164座(山东省上报中型水库统计数量比上年多16座),其中大型水库22座。大、中型水库上年末蓄水量为288.61亿m,当年末蓄水量为266.79亿m,年蓄水量减少21.82亿m,其中大型水库减少20.35亿m。

2004年黄河流域各平原(盆地)区浅层地下水位上升和下降者参半,其中青海的湟水河谷平原、宁夏的银川平原(银南河西)、内蒙古的巴盟河套平原、山西的太原盆地、临汾盆地、峨嵋台地(汾河与涑水河间的黄土台塬)、陕西的关中盆地、陕北风沙滩区(陕西内流区及无定河上游一带)、河南的三门峡河谷平原、伊洛河河谷平原地下水位略有下降,其他平原(盆地)区地下水位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

2004年黄河总取水量为444.75亿m(含跨流域调出的地表水量),其中地表水取水量312.02亿m,占总取水量的70.2%;地下水取水量132.73亿m,占29.8%。黄河总耗水量为342.3亿m,其中地表水耗水量248.97亿m,占总耗水量的72.7%;地下水耗水量93.33亿m,占总耗水量的27.3%。

2004年黄河流域废污水排放量为42.65亿t,其中城镇居民生活排放的废污水量10.49亿t,第二产业排放的废污水量29.01亿t,第三产业排放的废污水量3.15亿t。

2004年黄河干、支流水质评价河长7497km,其中Ⅱ、Ⅲ类水质河长1986km,占评价总河长的26.5%;Ⅳ水质河长2115km,占评价总河长的28.2%;Ⅴ类水质河长690km,占评价总河长的9.2%;劣Ⅴ类水质河长2706km,占评价总河长的36.1%。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3

评价省界水质断面29个。全年满足Ⅲ类水断面占27.6%,Ⅳ、Ⅴ类水断面分别占20.7%、10.3%,劣Ⅴ类水断面占41.4%。 二、水情概况 2.1 降水

2004年黄河流域平均降水量为421.8mm,折合降水总量3353.5亿m,比上年降水量减少24.1%;与1987~2000年均值比较,全流域平均偏少1.1%;与1956~2000年均值比较,全流域平均偏少5.7%。流域内各分区降水量以花园口以下的838.9mm为最大,其次为三门峡至花园口区间的667.5mm;兰州至头道拐的228.1mm为最小,其次为黄河内流区的245.1mm。

从分区降水量来看,与1956~2000年均值比较,仅花园口以下偏多,达29.5%,三门峡~花园口区间和龙羊峡~兰州区间基本持平,其余各分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偏少,其中内流区和兰州~头道拐区间偏少最多,接近10%。

2004年汛期(6~9月),黄河流域降水整体上呈“上少下多”分布,三门峡以上降水较少,三门峡以下降水偏多。兰州以上汛期降水量比常年同期偏少12%,兰州至三门峡区间汛期降水接近常年同期水平;三花区间汛期降水487mm,比常年同期偏多近20%;黄河下游则属于降水偏多年份,汛期降水量达704mm,比常年同期偏多53%,为有记录以来的第二大值(仅次于1964年的714mm),汛期各月的降水均明显多于常年,6月、7月较常年同期偏多80%~90%。

2004年黄河流域各分区降水量及其与上年和多年均值比较见图3、降水量等值线分布情况见图4、降水量距平(1956~2000年均值)情况见图5。

3

图3 2004年黄河流域分区降水量图

2.2 实测径流量

2004年黄河干流主要水文站实测年径流量与上年度比较,除贵德、兰州、下河沿、石嘴山、头道拐和利津六站增大外,其余各站均减小;与1987~2000年均值比较,除高村和利津两站偏大外,其余各站均偏小;与1956~2000年均值比较,全部偏小。2004年重要支流控制水文站实测年径流量与上年度比较,除大汶河陈山口站增大外,其余各站均减小;与1987~2000年均值比较,除大夏河折桥、伊洛河黑石关、沁河武陟和大汶河陈山口四站偏大外,其余各站均偏小;与1956~2000年均值比较,除大汶河陈山口站偏大外,其余各站均偏小。2004年黄河干、支流主要控制水文站实测径流量统计见表1。

2004年黄河利津站实测年径流量198.80亿m,扣除利津以下河段引黄水量2.62亿m,黄河全年入海水量196.18亿m。2004年黄河干流主要水文站实测年径流量见图6。

3

3

3

表1 2004年黄河干、支流主要控制水文站实测径流量统计表

图6 2004年黄河干流主要水文站实测径流量图

三、蓄水动态

3.1 水库蓄水动态

2004年黄河流域共有大、中型水库164座(山东省上报中型水库统计数量比上年多16座),其中大型水库22座。大、中型水库上年末蓄水量为288.61亿m3,当年末蓄水量为266.79亿m3,年蓄水量减少21.82亿m3,其中大型水库减少20.35亿m3。2004年黄河流域各分区大、中型水库蓄水变量分别见表2和图7,黄河流域八大水库蓄水变量见表3。

表2 2004年黄河流域分区大中型水库蓄水变量统计表 单位:亿m3

图7 2004年黄河流域各分区大、中型水库蓄水变量示意图

表3 2004年黄河流域八大水库蓄水动态统计表 单位:亿m3

3.2 地下水动态

3.2.1 区域浅层地下水动态

黄河流域的地下水动态监测主要集中在青海、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和山东等省(区)的平原(盆地)区。年内各平原(盆地)区浅层地下水位上升和下降者参半,其中湟水河谷平原、银川平原(银南河西)、巴盟河套平原、太原盆地、临汾盆地、峨嵋台地(汾河与涑水河间的黄土台塬)、关中盆地、陕北风沙滩区(陕西内流区及无定河上游一带)、三门峡河谷平原、伊洛河河谷平原地下水位略有下降,其他平原(盆地)区地下水位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降幅最大的是河南的伊洛河河谷平原,平均降幅达1.19m;升幅最大的是内蒙古的土默特川平原,平均升幅为0.68m。黄河流域主要平原(盆地)区地下水动态情况详见表4。

3.2.2 地下水降落漏斗

据不完全统计,在流域内平原(盆地)区,由于长期过量开采地下水,已经形成深层承压水降落漏斗4个、浅层地下水降落漏斗6个。2004年底与上年同期相比,漏斗区面积扩大的有山西的运城漏斗、陕西的沣东漏斗和渭滨漏斗,分别扩大62.0km2

、2.5km2和1.7km2,而河南的武陟~温县~孟县漏斗区面积减少幅度较大,减少183.0km2;漏斗中心地下水埋深除河南的武陟~温县~孟县漏斗减小外,其他漏斗中心地下水埋深均有不同程度的加大,其中山西的太原漏斗和运城漏斗分别加大10.3m和8.87m。各漏斗要素详见表5。

表4 2004年黄河流域主要平原(盆地)区浅层地下水动态统计表

注:1、表列平原(盆地)区面积为本次水资源综合规划采用的新面积,卫宁平原、银川平原(包括银南河东、河西和银北)、土墨特川平原、关中平原和陕北风沙滩区等平原(盆地)区面积有所调整;

2、峨嵋台地位于山西境内的汾河与涑水河间的黄土台塬,陕北风沙滩区指陕西内流区及无定河上游一带。

表5 2004年黄河流域平原(盆地)区地下水降落漏斗统计表

注:由于监测井的变动,大武口的面积和中心埋深、宋月古 漏斗和沣东漏斗的中心埋深当年初(上年末)数据作了调整。

四、水资源开发利用

4.1 水资源利用概况

2004年黄河总取水量为444.75亿m3(含跨流域调出的地表水量),其中地表水取水量312.02亿m3,占总取水量的70.2%;地下水取水量132.73亿m3,占29.8%。黄河总耗水量为342.30亿m3,其中地表水耗水量248.97亿m3,占总耗水量的72.7%;地下水耗水量93.33亿m3,占27.3%。2004年黄河用水情况详见表6、表7。

表6 2004年引黄各省(区)用水情况统计表 单位:亿m3

表7 2004年黄河流域分区用水情况统计表 单位:亿m3

4.2 地表水利用情况

地表水取水量是指直接从黄河干、支流引(提)的水量。地表水耗水量是指地表水取水量扣除其回归到黄河干、支流河道的水量后的水量。

生态环境用水包括城镇环境用水(含河湖补水和绿化、清洁用水)和农村生态补水(指对湖泊、洼淀、沼泽的补水),但不包括降水、径流自然满足的水量。

2004年全河地表水取水量为312.02亿m3,其中农田灌溉取水量235.12亿m3,占地表水取水量的75.4%;林牧渔畜22.95亿m3,占7.4%;工业31.18亿m3,占10.0%;城镇公共设施4.02亿m3,占1.3%;城乡居民生活12.03亿m3,占3.9%;其余为生态环境用水。全河地表水耗水量为248.97亿m3,其中农田灌溉耗水量185.49亿m3,占地表水耗水量的74.5%;林牧渔畜18.88亿m3,占7.6%;工业24.25亿m3,占9.7%;城镇公共设施3.75亿m3,占1.5%;城乡居民生活9.95亿m3,占4.0%;其余为生态环境耗水。

按行政分区统计,地表水取水量以宁夏的68.98亿m3为最多,占全河地表水取水量的22.1%。地表水耗水量以内蒙古的56.39亿m3为最多,占全河地表水耗水量的22.6%。引黄各省(区)分行业地表水利用情况详见表8。

表8 2004年引黄各省(区)地表水利用情况统计表 单位:亿m3

按流域分区统计,地表水取水量和耗水量均以兰州至头道拐为最多,分别为145.79亿m3和100.48亿m3,分别占全河的46.7%和40.4%。黄河流域分区分行业地表水利用情况详见表9。

表9 2004年黄河流域分区地表水利用情况统计表 单位:亿m3

4.3 地下水利用情况

地下水取水量是指在黄河流域内直接抽取地下含水层的水量(包括深层地下水)。地下水耗水量指地下水取水量扣除其入渗地下含水层和回归河道的水量后的水量,其数据采用经验耗水率估算。

2004年黄河流域地下水取水量为132.73亿m3,其中农田灌溉取水量66.25亿m3,占地下水取水量的49.9%;林牧渔畜10.15亿m3,占7.6%;工业33.12亿m3,占25.0%;城镇公共设施4.31亿m3,占3.2%;城乡居民生活17.33亿m3,占13.1%;其余为生态环境用水。全流域地下水耗水量为93.33亿m3,其中农田灌溉耗水量55.83亿m3,占地下水耗水量的59.7%;林牧渔畜8.55亿m3,占9.2%;工业14.42亿m3,占15.5%;城镇公共设施2.10亿m3,占2.3%;城乡居民生活11.52亿m3,占12.3%;其余为生态环境耗水。

按行政分区统计,地下水取水量和耗水量均以陕西为最多,分别为29.2亿m3和19.53亿m3,分别占全流域的22.0%和20.9%。引黄各省(区)分行业地下水利用情况详见表10。

表10 2004年引黄各省(区)地下水利用情况统计表 单位:亿m3

按流域分区统计,地下水取水量和耗水量均以龙门至三门峡的52.83亿m3和37.32亿m3为最多,分别占全流域的39.8%和40.0%。黄河流域分区分行业地下水利用情况详见表11。

表11 2004年黄河流域分区地下水利用情况统计表 单位:亿m3

五、水资源量分析

5.1河川天然径流量

2004年黄河花园口站河川天然径流量为396.70亿m3,比上年减少31.1%,比1987~2000年均值偏少14.4%,比1956~2000年均值偏少25.5%。花园口站实测径流量240.5亿m3,花园口以上地区还原水量156.20亿m3,还原水量中地表水耗水量176.52亿m3、水库蓄水量减少20.32亿m3。 5.2 地下水资源量

地下水资源量是指与降水、地表水有直接补排关系的动态地下水量,根据地形地貌特征,将计算范围划分为山丘区和平原区两大类型,分别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分析山丘区与平原区地下水之间的转化关系,确定其间的重复计算量;分析地表水与地下水之间的转化关系,确定其间的重复计算量。

分区地下水资源量为山丘区与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之和扣除其间的重复计算量。

3

2004年黄河花园口站以上地下水资源量为315.77亿m(已扣除山丘区与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间的

重复计算量43.32亿m3),其中地下水与河川天然径流量间的重复计算量为229.82亿m3。 5.3 水资源总量

水资源总量是指当地降水形成的河川天然径流量、地下水资源量之和扣除其间的重复计算量,即当地降水形成的河川天然径流量同与河川天然径流量不重复的地下水资源量之和,不包括入境水量。

2004年黄河花园口站水资源总量为482.65亿m3(其中河川天然径流量396.70亿m3、与河川天然径流量不重复的地下水资源量85.95亿m3),比上年减少29.4%,比1987~2000年均值偏少12.9%,比1956~2000年均值偏少22.3%。

黄河干流主要水文站实测径流量及其河川天然径流量、地下水及水资源总量见表12。

表12 2004年黄河干流主要水文站以上水资源量统计表 单位:亿m3

六、水质调查评价 6.1 废污水排放量调查

据不完全统计,2004年黄河流域废污水排放量为42.65亿t,其中城镇居民生活排放的废污水量10.49亿t,第二产业排放的废污水量29.01亿t,第三产业排放的废污水量3.15亿t,分别占废污水排放量的24.6%、68.0%和7.4%(见图8)。

年废污水排放量(亿t)

合计

城镇生活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图8 2004年黄河流域废污水排放量柱状图

6.2 河流水质评价

2004年黄河流域水质评价,选择黄河干流、一级支流和重要的二级支流共28条河流的83个代表性河段,评价河长7497km,其中黄河干流评价河长3613km,支流评价河长3884km。

评价项目包括pH、溶解氧、氨氮、高锰酸盐指数、五日生化需氧量、化学需氧量、氰化物、砷、挥发酚、六价铬、铜、锌、镉、铅、汞、氟化物等。

评价标准采用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评价以河段为单元进行,将河段各评价项目代表值与评价标准值对照,确定单项水质类别,用单项最高水质类别作为该河段综合水质类别,以表征该河段水质状况。

评价结果表明:Ⅱ、Ⅲ类水质河长1986km,占评价总河长的26.5%;Ⅳ水质河长2115km,占评价总河长的28.2%;Ⅴ类水质河长690km,占评价总河长的9.2%;劣Ⅴ类水质河长2706km,占评价总河长的36.1%。黄河流域河流水质污染现状见图9。黄河流域评价河段水质综合评价结果见图10。

Ⅱ类Ⅲ类9.2%28.2%

图9 2004年黄河流域河流水质污染现状图

黄河干流评价的3613km河长中,Ⅱ、Ⅲ类水质河长1066km,占评价河长的29.5%;Ⅳ类水质河长1817.5km,占评价河长的50.3%;Ⅴ类水质河长460.5km,占评价总河长的12.8%;劣Ⅴ类水质河长269km,占评价总河长的7.4%。污染河段主要分布于下河沿至三门峡坝下河段,其中石嘴山、潼关、三门峡公路桥河段水质为劣Ⅴ类。主要超标项目为氨氮、化学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五日生化需氧量等。

支流评价的3884km河长中,Ⅱ、Ⅲ类水质的河长920km,占评价河长的23.7%;Ⅳ类水质河长299km,占评价河长的7.7%;Ⅴ类水质河长228km,占评价河长的5.9%;劣Ⅴ类水质河长2437km,占评价河长的62.7%。支流污染以清水河、银新沟、汾河、涑水河、渭河、宏农涧河、双桥河、洛河、蟒河、沁河、金堤河、大汶河尤为突出,这些河流的中下游水质全年为劣Ⅴ类,超标项目主要为氨氮、化学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五日生化需氧量、挥发酚等。 6.3 省界水体水资源质量状况

评价省界水质断面29个。全年水质满足Ⅲ类标准的断面占27.6%,Ⅳ、Ⅴ类标准的断面分别占20.7%、10.3%,劣于Ⅴ类水质标准的断面占41.4%。劣Ⅴ类水主要分布于黄河干流陕西、山西、河南三省交界处的潼关以及支流湟水青海与甘肃省交界处的民和、山西入黄三川河后大成、汾河河津、涑水河蒲州、陕西入黄清涧河延川、延河呼家川、甘陕入黄渭河吊桥、河南入黄宏农涧河坡头、双桥河双桥、河南与山东省交界处的金堤河台前桥等断面。各省界断面水质状况见表13。

表13 2004年黄河流域省界水体水质状况表

七、泥沙状况2004年黄河干流各主要水文站实测输沙量,与上年比较,除龙门、花园口站增大外,其余各站均减小;与1987~2000年均值和1956~2000年均值比较,全部偏小。2004年黄河部分支流控制水文站实测输沙量,与上年度比较,除北洛河氵状 头站增大外,其余各站均减小;与1987~2000年均值和1956~2000年均值比较,全部偏小。

2004年黄河龙门、渭河华县、汾河河津、北洛河氵状 头四站合计实测年来沙量为3.698亿t,较上年度的5.085亿t偏小27.3%,较1987~2000年均值的8.621亿t偏少57.1%,较1956~2000年均值的12.52亿t偏少70.5%。黄河三门峡、伊洛河黑石关、沁河武陟三站合计实测年来沙量2.728亿t,较上年度的7.857亿t偏小65.3%,较1987~2000年均值的7.685亿t偏少64.5%,较1956~2000年均值的11.42亿t偏少76.1%。2004年黄河干、支流主要水文站实测输沙量及其与多年均值和上年比较见图11。

图11 2004年黄河干支流主要水文站实测输沙量图

八、重要水事

8.1 黄委提出以“维持黄河健康生命”为终极目标的“1493”治黄理论框架体系

2004年1月12日,李国英主任代表黄委提出了以“维持黄河健康生命”为终极目标的“1493”治黄理论框架体系,即:一个终极目标、四个主要标志、九条治理途径、“三条黄河”建设。“维持黄河健康生命”是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的终极目标;“堤防不决口、河道不断流、污染不超标、河床不抬高”是“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四个主要标志;减少入黄泥沙的措施建设,流域及相关地区水资源利用的有效管理,增加黄河水资源量的外流域调水方案研究,黄河水沙调控体系建设,制定黄河下游河道科学合理的治理方略,使下游河道主槽不萎缩的水量及其过程塑造,满足降低污径比使污染不超标的水量补充要求,治理黄河河口以尽量减少其对下游河道的反馈影响,黄河三角洲地区生态系统的良性维持,是九条治理途径;原型黄河、模型黄河、数字黄河“三条黄河”治河体系是三个有效手段。

8.2 黄河第三次调水调沙试验

2004年6月19日9时至7月13日8时,黄河水利委员会进行了第三次调水调沙试验,扣除为配合小浪底库区打捞沉船而小流量下泄的5天,实际历时19天。

本次调水调沙试验的主要目标为:一是实现黄河下游主河槽全线冲刷,进一步恢复下游河道主槽的过流能力;二是调整黄河下游两处卡口段的河槽形态、增大过洪能力;三是调整小浪底库区的淤积部位和形态;四是进一步探索研究黄河水库、河道水沙运动规律。

本次试验方案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6月19日9时至6月29日0时),控制万家寨水库库水位在977m左右;控制三门峡水库库水位不超过318m;小浪底水库按控制花园口流量2600m3/s下泄清水,库水位自249.1m下降到236.6m。第二阶段(7月2日12时至7月13日8时),万家寨水库7月

2日12时至5日,出库流量按日均1200m3/s下泄,7月7日6时库水位降至959.89m之后,按进出库平衡运用;三门峡水库自7月5日15时至7月10日13时30分,按照“先小后大”的方式泄流,起始流量2000m3/s,水位降至310.3m后,出库流量不断加大,达到4500m3/s后,按敞泄运用,7月10日13时30分转入正常运用;小浪底水库自7月3日21时起按控制花园口2800m3/s运用,出库流量由2550m3/s逐渐增至2750m3/s,尽量使异重流排出水库,7月13日8时库水位下降至汛限水位225m,调水调沙试验水库调度结束。

整个试验过程中,万家寨、三门峡及小浪底水库分别补水2.5×108m3、4.8×108m3和39.0×108m3。进入下游河道总水量(以花园口断面计)44.6×108m3。本次试验结果为:

1、库区淤积形态得到了合理调整。淤积三角洲冲刷泥沙1.329×10m(HH37~HH53断面之间)、向坝前推移20多公里、顶部平均下降20余米,其中在距坝94 km(HH49断面)~110km(HH53断面)的河段内,库底高程降低到1999年水库蓄水初期的水平。

2、下游河道主河槽冲刷。经初步计算,试验期间小浪底水库出库沙量0.044×108t,利津站输沙量0.697×108t,小浪底至利津河段冲刷0.665×108t,各河段均发生冲刷,主槽过洪能力进一步提高。

3、黄河下游卡口河段河槽形态调整。黄河下游高村至艾山的两处卡口河段(徐码头、雷口)主槽平均冲刷深度为0.25~0.47m,主槽过流能力达到3000m3/s左右。

4、对黄河水库、河道水沙运动规律的认识进一步深化。本次试验中,在水库群水沙调度、异重流运行状态、人工扰动泥沙的效果等方面取得了大量原始数据,为今后多方面研究运用黄河水沙运行规律提供了丰富的基础资料。 8.3 实现了黄河连续5年不断流

2004年12月28日,黄委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向外界宣布:迄今黄河已成功实现连续5年不断流。

自1998年国家授权黄委对黄河水量实施统一调度以来,在流域来水持续偏枯的情况下,通过统一调度和科学配置,实现了黄河连续5年不断流的斐然成绩。黄河水量统一调度优化了水资源配置,协调了生产和生活用水的关系,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在水量调度中,有计划地增加了河口地区生态环境用水,使河口三角洲地区生态环境明显得到改善,初步实现了人水和谐相处,支撑了流域及相关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也为北方水资源短缺河流水量调度积累了宝贵经验。 8.4 黄河凌情

83

2004年上半年:1月中下旬黄河流域冷空气活动频繁,宁蒙河段凌情发展迅速,于2月9日进入稳

定封冻期,最大封冻长度约910km,上界封至青铜峡库区,下界封至万家寨水利枢纽。封冻冰盖与近十年相比偏厚,接近多年均值,最大槽蓄增量约为13.5亿m。开河期气温偏高,开河速度较快,至3月19日内蒙古河段全线开通。头道拐站于3月16日出现凌峰流量2800m/s,开河最大10日水量为11.7亿m,槽蓄水量释放较为集中。黄河河曲段1月27日最大封冻长度达到65.6km,河段稳定封冻一直到2月中旬,整个河段于3月9日开河。黄河下游地区由于冬季气温高和防凌调度等因素影响,本年度未封河。

3

3

3

2004年下半年~2005上半年:黄河宁蒙河段于2004年11月24日开始流凌,11月28日8时在包头市南海子河段首封(对应右岸为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大树湾河段),首封日期较常年偏早6天。至2005年3月30日内蒙古封冻河段全线开通,历时123天。封河期降温强,流凌时间集中,凌情发展迅速,从流凌到首封时间较短且流凌期流量较大。由于河道首封后气温回升,封河速度发展缓慢,直到12月下旬封冻河段才迅速向上、下游发展。2005年元月初进入稳定封冻期,2月13日出现最大封冻长度约878km(其中宁夏河段158km,内蒙古河段720km),上界封至青铜峡库区,下界封至万家寨水利枢纽。封冻冰盖与近十年相比偏厚,最大槽蓄增量约为15亿m3。进入2005年3月份以后,内蒙古河段气温逐渐转暖,冰层缓慢融化,进入开河期。从2005年3月20开始,至3月30日内蒙古河段全线开通。头道拐断面于2005年3月19日开始开河,出现两次凌峰,3月19日出现第一次凌峰流量1600m3/s,3月30日出现第二次凌峰流量1990m3/s。

黄河河曲段自2004年12月9日开始流凌,2005年2月8日最大封冻长度达到68.2km,河段稳定封冻一直到2005年2月中旬。整个河段于2005年3月18日开河。

黄河下游花园口以下河段自12月20日起日均气温稳定转负,23日开始流凌,24日高村以下河段全线流凌,12月27日在垦利县护林险工以上至生产护岸首封,首封当日8时利津站流量187m3/s。之后,稳定封冻,最上首位于东平杨庄,封冻长度达233.6km。利津站于2005年2月27日开始文开河,至2月28日黄河下游河段全线开通,开通当日8时利津站流量206m3/s。

8.5 黄河内蒙古河段发生严重的水污染事件

2004年6月26日,由于内蒙古自治区乌拉特前旗化工和造纸企业集中排污,导致积存在乌梁素海总排干23.5km渠道内的污水随着退水集中下泄进入黄河,黄河三湖河口河段发生严重的水污染事件,使得黄河三湖河口至万家寨库区间400多km长的河段水质受到严重污染,前后历时14天,其中三湖河口河段水质达到严重劣Ⅴ类,水生生物遭到毁灭性破坏,并对沿岸城镇居民生活、工农业生产用水和生态环境造成重大影响。

黄委水资源保护部门在接到污染事件报告后,紧急启动“重大水污染事件应急调查处理预案”,密切监视沿河水质变化情况,跟踪污染水团做好水质监测和调查工作,采取多种有效措施,最大限度地减轻了水污染事件带来的危害和损失,保障了沿黄几百万居民的饮水水质安全。黄河重大水污染事件快速反应机制再一次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了杜绝此类突发事件的再次发生、保证黄河供水安全,8月24日黄委发文要求内蒙古水利厅制定乌粱素海退水调度预案,向内蒙古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提出乌梁素海及总排干限制排污总量意见。此举得到水利部水资源司的充分肯定,9月8日向各流域管理机构转发了我委文件,供其在水资源保护工作中参考。

8.6 黄委组织对黄河源区暨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进行科学考察

2004年8月29日至9月10日,黄委组织考察团对黄河源区暨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进行了为期12天的科学考察。考察团先后对黄河源区及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的通天河侧坊坝址、雅砻江阿达坝址等30多个考察点进行了科学考察,对近些年来黄河源头地区水文情势变化进行了调研。

8.7 实施第九次引黄济津

2004年,海河流域再遇干旱,天津市供水水源严重不足。国务院决定实施第九次引黄济津。为确保引黄济津的顺利实施,黄委在对以往引黄济津有关情况分析的基础上,成立了引黄济津供水领导小组和专业工作组,制订了引黄济津实施方案和各专业组工作预案。10月9日9时,山东黄河位山闸开闸向天津放水,至2005年1月25日调水结束,历时108天,累计放水9.01亿m3,天津九宣闸收水4.3亿m3,比计划提前12天全面完成了调水任务。

调水期间,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精心组织并实施了水资源保护监督管理与监测,位山闸水质基本保持在Ⅱ~Ⅲ类,确保了供水水质安全。

8.8 黄委颁布实施《黄河水权转换管理实施办法(试行)》

为切实保障黄河水权转换工作的科学化和规范化,积极稳妥地开展黄河水权转换工作,2004年6月,黄委制定并颁布实施了《黄河水权转换管理实施办法(试行)》,对黄河水权转换的原则、审批权限和程序、技术文件的编制、水权转换期限与费用、组织实施与监督管理等做出了明确规定。该《办法》是我国大江大河颁布的第一个流域性水权转换规范性文件。

2004年黄河水资源公报

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

前 言

《黄河水资源公报》(以下简称《公报》)的发布,旨在定期向各级领导、有关部门和社会团体发布黄河流域水资源情势,以不断提高公众的节水、惜水意识,促进黄河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配置、节约与保护。

本《公报》是按年度反映黄河水资源情势的综合性年报,内容主要包括水情概况、蓄水动态、水资源开发利用、水资源量分析、水质调查评价、泥沙状况及重要水事等。水资源量分析主要以水文断面成果为主。

《公报》的资料来源以黄河水利委员会和沿黄各省(区)的实测数据和水利统计资料为主,并收集了气象、城建、环保、统计等部门的有关资料。《公报》中有关资料的多年平均值分为14年(1987~2000年均值)和45年(1956~2000年均值)两种。

《公报》编制过程中,得到了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省(区)水利厅的大力支持。水利部水资源管理司、《中国水资源公报》编辑部给予了热情指导和支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一、综述

黄河流域(包括黄河内流区,下同)总面积79.5万km,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九省(区)。全河划分为龙羊峡以上、龙羊峡至兰州、兰州至头道拐、头道拐至龙门、龙门至三门峡、三门峡至花园口、花园口以下、黄河内流区(分别简称为龙库以上、龙库~兰、兰~头、头~龙门、龙门~三、三~花、花以下和内流区,下同)等二级流域分区。黄河流域行政和流域分区面积示意图分别见图1和图2。

2

图1 黄河流域行政分区面积柱状图

图2 黄河流域分区面积比例图

2004年黄河流域降水略偏少,平均降水量为421.8mm,折合降水总量3353.5亿m,比上年降水量减少24.1%;与1987~2000年均值比较,全流域平均偏少1.1%;与1956~2000年均值比较,全流域平均偏少5.7%。

2004年黄河花园口站水资源总量为482.65亿m(其中河川天然径流量396.70亿m,与河川天然径流量不重复的地下水资源量85.95亿m),比上年减少29.4%,比1987~2000年均值偏少12.9%,比1956~2000年均值偏少22.3%。

2004年黄河流域共有大、中型水库164座(山东省上报中型水库统计数量比上年多16座),其中大型水库22座。大、中型水库上年末蓄水量为288.61亿m,当年末蓄水量为266.79亿m,年蓄水量减少21.82亿m,其中大型水库减少20.35亿m。

2004年黄河流域各平原(盆地)区浅层地下水位上升和下降者参半,其中青海的湟水河谷平原、宁夏的银川平原(银南河西)、内蒙古的巴盟河套平原、山西的太原盆地、临汾盆地、峨嵋台地(汾河与涑水河间的黄土台塬)、陕西的关中盆地、陕北风沙滩区(陕西内流区及无定河上游一带)、河南的三门峡河谷平原、伊洛河河谷平原地下水位略有下降,其他平原(盆地)区地下水位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

2004年黄河总取水量为444.75亿m(含跨流域调出的地表水量),其中地表水取水量312.02亿m,占总取水量的70.2%;地下水取水量132.73亿m,占29.8%。黄河总耗水量为342.3亿m,其中地表水耗水量248.97亿m,占总耗水量的72.7%;地下水耗水量93.33亿m,占总耗水量的27.3%。

2004年黄河流域废污水排放量为42.65亿t,其中城镇居民生活排放的废污水量10.49亿t,第二产业排放的废污水量29.01亿t,第三产业排放的废污水量3.15亿t。

2004年黄河干、支流水质评价河长7497km,其中Ⅱ、Ⅲ类水质河长1986km,占评价总河长的26.5%;Ⅳ水质河长2115km,占评价总河长的28.2%;Ⅴ类水质河长690km,占评价总河长的9.2%;劣Ⅴ类水质河长2706km,占评价总河长的36.1%。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3

评价省界水质断面29个。全年满足Ⅲ类水断面占27.6%,Ⅳ、Ⅴ类水断面分别占20.7%、10.3%,劣Ⅴ类水断面占41.4%。 二、水情概况 2.1 降水

2004年黄河流域平均降水量为421.8mm,折合降水总量3353.5亿m,比上年降水量减少24.1%;与1987~2000年均值比较,全流域平均偏少1.1%;与1956~2000年均值比较,全流域平均偏少5.7%。流域内各分区降水量以花园口以下的838.9mm为最大,其次为三门峡至花园口区间的667.5mm;兰州至头道拐的228.1mm为最小,其次为黄河内流区的245.1mm。

从分区降水量来看,与1956~2000年均值比较,仅花园口以下偏多,达29.5%,三门峡~花园口区间和龙羊峡~兰州区间基本持平,其余各分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偏少,其中内流区和兰州~头道拐区间偏少最多,接近10%。

2004年汛期(6~9月),黄河流域降水整体上呈“上少下多”分布,三门峡以上降水较少,三门峡以下降水偏多。兰州以上汛期降水量比常年同期偏少12%,兰州至三门峡区间汛期降水接近常年同期水平;三花区间汛期降水487mm,比常年同期偏多近20%;黄河下游则属于降水偏多年份,汛期降水量达704mm,比常年同期偏多53%,为有记录以来的第二大值(仅次于1964年的714mm),汛期各月的降水均明显多于常年,6月、7月较常年同期偏多80%~90%。

2004年黄河流域各分区降水量及其与上年和多年均值比较见图3、降水量等值线分布情况见图4、降水量距平(1956~2000年均值)情况见图5。

3

图3 2004年黄河流域分区降水量图

2.2 实测径流量

2004年黄河干流主要水文站实测年径流量与上年度比较,除贵德、兰州、下河沿、石嘴山、头道拐和利津六站增大外,其余各站均减小;与1987~2000年均值比较,除高村和利津两站偏大外,其余各站均偏小;与1956~2000年均值比较,全部偏小。2004年重要支流控制水文站实测年径流量与上年度比较,除大汶河陈山口站增大外,其余各站均减小;与1987~2000年均值比较,除大夏河折桥、伊洛河黑石关、沁河武陟和大汶河陈山口四站偏大外,其余各站均偏小;与1956~2000年均值比较,除大汶河陈山口站偏大外,其余各站均偏小。2004年黄河干、支流主要控制水文站实测径流量统计见表1。

2004年黄河利津站实测年径流量198.80亿m,扣除利津以下河段引黄水量2.62亿m,黄河全年入海水量196.18亿m。2004年黄河干流主要水文站实测年径流量见图6。

3

3

3

表1 2004年黄河干、支流主要控制水文站实测径流量统计表

图6 2004年黄河干流主要水文站实测径流量图

三、蓄水动态

3.1 水库蓄水动态

2004年黄河流域共有大、中型水库164座(山东省上报中型水库统计数量比上年多16座),其中大型水库22座。大、中型水库上年末蓄水量为288.61亿m3,当年末蓄水量为266.79亿m3,年蓄水量减少21.82亿m3,其中大型水库减少20.35亿m3。2004年黄河流域各分区大、中型水库蓄水变量分别见表2和图7,黄河流域八大水库蓄水变量见表3。

表2 2004年黄河流域分区大中型水库蓄水变量统计表 单位:亿m3

图7 2004年黄河流域各分区大、中型水库蓄水变量示意图

表3 2004年黄河流域八大水库蓄水动态统计表 单位:亿m3

3.2 地下水动态

3.2.1 区域浅层地下水动态

黄河流域的地下水动态监测主要集中在青海、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和山东等省(区)的平原(盆地)区。年内各平原(盆地)区浅层地下水位上升和下降者参半,其中湟水河谷平原、银川平原(银南河西)、巴盟河套平原、太原盆地、临汾盆地、峨嵋台地(汾河与涑水河间的黄土台塬)、关中盆地、陕北风沙滩区(陕西内流区及无定河上游一带)、三门峡河谷平原、伊洛河河谷平原地下水位略有下降,其他平原(盆地)区地下水位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降幅最大的是河南的伊洛河河谷平原,平均降幅达1.19m;升幅最大的是内蒙古的土默特川平原,平均升幅为0.68m。黄河流域主要平原(盆地)区地下水动态情况详见表4。

3.2.2 地下水降落漏斗

据不完全统计,在流域内平原(盆地)区,由于长期过量开采地下水,已经形成深层承压水降落漏斗4个、浅层地下水降落漏斗6个。2004年底与上年同期相比,漏斗区面积扩大的有山西的运城漏斗、陕西的沣东漏斗和渭滨漏斗,分别扩大62.0km2

、2.5km2和1.7km2,而河南的武陟~温县~孟县漏斗区面积减少幅度较大,减少183.0km2;漏斗中心地下水埋深除河南的武陟~温县~孟县漏斗减小外,其他漏斗中心地下水埋深均有不同程度的加大,其中山西的太原漏斗和运城漏斗分别加大10.3m和8.87m。各漏斗要素详见表5。

表4 2004年黄河流域主要平原(盆地)区浅层地下水动态统计表

注:1、表列平原(盆地)区面积为本次水资源综合规划采用的新面积,卫宁平原、银川平原(包括银南河东、河西和银北)、土墨特川平原、关中平原和陕北风沙滩区等平原(盆地)区面积有所调整;

2、峨嵋台地位于山西境内的汾河与涑水河间的黄土台塬,陕北风沙滩区指陕西内流区及无定河上游一带。

表5 2004年黄河流域平原(盆地)区地下水降落漏斗统计表

注:由于监测井的变动,大武口的面积和中心埋深、宋月古 漏斗和沣东漏斗的中心埋深当年初(上年末)数据作了调整。

四、水资源开发利用

4.1 水资源利用概况

2004年黄河总取水量为444.75亿m3(含跨流域调出的地表水量),其中地表水取水量312.02亿m3,占总取水量的70.2%;地下水取水量132.73亿m3,占29.8%。黄河总耗水量为342.30亿m3,其中地表水耗水量248.97亿m3,占总耗水量的72.7%;地下水耗水量93.33亿m3,占27.3%。2004年黄河用水情况详见表6、表7。

表6 2004年引黄各省(区)用水情况统计表 单位:亿m3

表7 2004年黄河流域分区用水情况统计表 单位:亿m3

4.2 地表水利用情况

地表水取水量是指直接从黄河干、支流引(提)的水量。地表水耗水量是指地表水取水量扣除其回归到黄河干、支流河道的水量后的水量。

生态环境用水包括城镇环境用水(含河湖补水和绿化、清洁用水)和农村生态补水(指对湖泊、洼淀、沼泽的补水),但不包括降水、径流自然满足的水量。

2004年全河地表水取水量为312.02亿m3,其中农田灌溉取水量235.12亿m3,占地表水取水量的75.4%;林牧渔畜22.95亿m3,占7.4%;工业31.18亿m3,占10.0%;城镇公共设施4.02亿m3,占1.3%;城乡居民生活12.03亿m3,占3.9%;其余为生态环境用水。全河地表水耗水量为248.97亿m3,其中农田灌溉耗水量185.49亿m3,占地表水耗水量的74.5%;林牧渔畜18.88亿m3,占7.6%;工业24.25亿m3,占9.7%;城镇公共设施3.75亿m3,占1.5%;城乡居民生活9.95亿m3,占4.0%;其余为生态环境耗水。

按行政分区统计,地表水取水量以宁夏的68.98亿m3为最多,占全河地表水取水量的22.1%。地表水耗水量以内蒙古的56.39亿m3为最多,占全河地表水耗水量的22.6%。引黄各省(区)分行业地表水利用情况详见表8。

表8 2004年引黄各省(区)地表水利用情况统计表 单位:亿m3

按流域分区统计,地表水取水量和耗水量均以兰州至头道拐为最多,分别为145.79亿m3和100.48亿m3,分别占全河的46.7%和40.4%。黄河流域分区分行业地表水利用情况详见表9。

表9 2004年黄河流域分区地表水利用情况统计表 单位:亿m3

4.3 地下水利用情况

地下水取水量是指在黄河流域内直接抽取地下含水层的水量(包括深层地下水)。地下水耗水量指地下水取水量扣除其入渗地下含水层和回归河道的水量后的水量,其数据采用经验耗水率估算。

2004年黄河流域地下水取水量为132.73亿m3,其中农田灌溉取水量66.25亿m3,占地下水取水量的49.9%;林牧渔畜10.15亿m3,占7.6%;工业33.12亿m3,占25.0%;城镇公共设施4.31亿m3,占3.2%;城乡居民生活17.33亿m3,占13.1%;其余为生态环境用水。全流域地下水耗水量为93.33亿m3,其中农田灌溉耗水量55.83亿m3,占地下水耗水量的59.7%;林牧渔畜8.55亿m3,占9.2%;工业14.42亿m3,占15.5%;城镇公共设施2.10亿m3,占2.3%;城乡居民生活11.52亿m3,占12.3%;其余为生态环境耗水。

按行政分区统计,地下水取水量和耗水量均以陕西为最多,分别为29.2亿m3和19.53亿m3,分别占全流域的22.0%和20.9%。引黄各省(区)分行业地下水利用情况详见表10。

表10 2004年引黄各省(区)地下水利用情况统计表 单位:亿m3

按流域分区统计,地下水取水量和耗水量均以龙门至三门峡的52.83亿m3和37.32亿m3为最多,分别占全流域的39.8%和40.0%。黄河流域分区分行业地下水利用情况详见表11。

表11 2004年黄河流域分区地下水利用情况统计表 单位:亿m3

五、水资源量分析

5.1河川天然径流量

2004年黄河花园口站河川天然径流量为396.70亿m3,比上年减少31.1%,比1987~2000年均值偏少14.4%,比1956~2000年均值偏少25.5%。花园口站实测径流量240.5亿m3,花园口以上地区还原水量156.20亿m3,还原水量中地表水耗水量176.52亿m3、水库蓄水量减少20.32亿m3。 5.2 地下水资源量

地下水资源量是指与降水、地表水有直接补排关系的动态地下水量,根据地形地貌特征,将计算范围划分为山丘区和平原区两大类型,分别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分析山丘区与平原区地下水之间的转化关系,确定其间的重复计算量;分析地表水与地下水之间的转化关系,确定其间的重复计算量。

分区地下水资源量为山丘区与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之和扣除其间的重复计算量。

3

2004年黄河花园口站以上地下水资源量为315.77亿m(已扣除山丘区与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间的

重复计算量43.32亿m3),其中地下水与河川天然径流量间的重复计算量为229.82亿m3。 5.3 水资源总量

水资源总量是指当地降水形成的河川天然径流量、地下水资源量之和扣除其间的重复计算量,即当地降水形成的河川天然径流量同与河川天然径流量不重复的地下水资源量之和,不包括入境水量。

2004年黄河花园口站水资源总量为482.65亿m3(其中河川天然径流量396.70亿m3、与河川天然径流量不重复的地下水资源量85.95亿m3),比上年减少29.4%,比1987~2000年均值偏少12.9%,比1956~2000年均值偏少22.3%。

黄河干流主要水文站实测径流量及其河川天然径流量、地下水及水资源总量见表12。

表12 2004年黄河干流主要水文站以上水资源量统计表 单位:亿m3

六、水质调查评价 6.1 废污水排放量调查

据不完全统计,2004年黄河流域废污水排放量为42.65亿t,其中城镇居民生活排放的废污水量10.49亿t,第二产业排放的废污水量29.01亿t,第三产业排放的废污水量3.15亿t,分别占废污水排放量的24.6%、68.0%和7.4%(见图8)。

年废污水排放量(亿t)

合计

城镇生活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图8 2004年黄河流域废污水排放量柱状图

6.2 河流水质评价

2004年黄河流域水质评价,选择黄河干流、一级支流和重要的二级支流共28条河流的83个代表性河段,评价河长7497km,其中黄河干流评价河长3613km,支流评价河长3884km。

评价项目包括pH、溶解氧、氨氮、高锰酸盐指数、五日生化需氧量、化学需氧量、氰化物、砷、挥发酚、六价铬、铜、锌、镉、铅、汞、氟化物等。

评价标准采用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评价以河段为单元进行,将河段各评价项目代表值与评价标准值对照,确定单项水质类别,用单项最高水质类别作为该河段综合水质类别,以表征该河段水质状况。

评价结果表明:Ⅱ、Ⅲ类水质河长1986km,占评价总河长的26.5%;Ⅳ水质河长2115km,占评价总河长的28.2%;Ⅴ类水质河长690km,占评价总河长的9.2%;劣Ⅴ类水质河长2706km,占评价总河长的36.1%。黄河流域河流水质污染现状见图9。黄河流域评价河段水质综合评价结果见图10。

Ⅱ类Ⅲ类9.2%28.2%

图9 2004年黄河流域河流水质污染现状图

黄河干流评价的3613km河长中,Ⅱ、Ⅲ类水质河长1066km,占评价河长的29.5%;Ⅳ类水质河长1817.5km,占评价河长的50.3%;Ⅴ类水质河长460.5km,占评价总河长的12.8%;劣Ⅴ类水质河长269km,占评价总河长的7.4%。污染河段主要分布于下河沿至三门峡坝下河段,其中石嘴山、潼关、三门峡公路桥河段水质为劣Ⅴ类。主要超标项目为氨氮、化学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五日生化需氧量等。

支流评价的3884km河长中,Ⅱ、Ⅲ类水质的河长920km,占评价河长的23.7%;Ⅳ类水质河长299km,占评价河长的7.7%;Ⅴ类水质河长228km,占评价河长的5.9%;劣Ⅴ类水质河长2437km,占评价河长的62.7%。支流污染以清水河、银新沟、汾河、涑水河、渭河、宏农涧河、双桥河、洛河、蟒河、沁河、金堤河、大汶河尤为突出,这些河流的中下游水质全年为劣Ⅴ类,超标项目主要为氨氮、化学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五日生化需氧量、挥发酚等。 6.3 省界水体水资源质量状况

评价省界水质断面29个。全年水质满足Ⅲ类标准的断面占27.6%,Ⅳ、Ⅴ类标准的断面分别占20.7%、10.3%,劣于Ⅴ类水质标准的断面占41.4%。劣Ⅴ类水主要分布于黄河干流陕西、山西、河南三省交界处的潼关以及支流湟水青海与甘肃省交界处的民和、山西入黄三川河后大成、汾河河津、涑水河蒲州、陕西入黄清涧河延川、延河呼家川、甘陕入黄渭河吊桥、河南入黄宏农涧河坡头、双桥河双桥、河南与山东省交界处的金堤河台前桥等断面。各省界断面水质状况见表13。

表13 2004年黄河流域省界水体水质状况表

七、泥沙状况2004年黄河干流各主要水文站实测输沙量,与上年比较,除龙门、花园口站增大外,其余各站均减小;与1987~2000年均值和1956~2000年均值比较,全部偏小。2004年黄河部分支流控制水文站实测输沙量,与上年度比较,除北洛河氵状 头站增大外,其余各站均减小;与1987~2000年均值和1956~2000年均值比较,全部偏小。

2004年黄河龙门、渭河华县、汾河河津、北洛河氵状 头四站合计实测年来沙量为3.698亿t,较上年度的5.085亿t偏小27.3%,较1987~2000年均值的8.621亿t偏少57.1%,较1956~2000年均值的12.52亿t偏少70.5%。黄河三门峡、伊洛河黑石关、沁河武陟三站合计实测年来沙量2.728亿t,较上年度的7.857亿t偏小65.3%,较1987~2000年均值的7.685亿t偏少64.5%,较1956~2000年均值的11.42亿t偏少76.1%。2004年黄河干、支流主要水文站实测输沙量及其与多年均值和上年比较见图11。

图11 2004年黄河干支流主要水文站实测输沙量图

八、重要水事

8.1 黄委提出以“维持黄河健康生命”为终极目标的“1493”治黄理论框架体系

2004年1月12日,李国英主任代表黄委提出了以“维持黄河健康生命”为终极目标的“1493”治黄理论框架体系,即:一个终极目标、四个主要标志、九条治理途径、“三条黄河”建设。“维持黄河健康生命”是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的终极目标;“堤防不决口、河道不断流、污染不超标、河床不抬高”是“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四个主要标志;减少入黄泥沙的措施建设,流域及相关地区水资源利用的有效管理,增加黄河水资源量的外流域调水方案研究,黄河水沙调控体系建设,制定黄河下游河道科学合理的治理方略,使下游河道主槽不萎缩的水量及其过程塑造,满足降低污径比使污染不超标的水量补充要求,治理黄河河口以尽量减少其对下游河道的反馈影响,黄河三角洲地区生态系统的良性维持,是九条治理途径;原型黄河、模型黄河、数字黄河“三条黄河”治河体系是三个有效手段。

8.2 黄河第三次调水调沙试验

2004年6月19日9时至7月13日8时,黄河水利委员会进行了第三次调水调沙试验,扣除为配合小浪底库区打捞沉船而小流量下泄的5天,实际历时19天。

本次调水调沙试验的主要目标为:一是实现黄河下游主河槽全线冲刷,进一步恢复下游河道主槽的过流能力;二是调整黄河下游两处卡口段的河槽形态、增大过洪能力;三是调整小浪底库区的淤积部位和形态;四是进一步探索研究黄河水库、河道水沙运动规律。

本次试验方案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6月19日9时至6月29日0时),控制万家寨水库库水位在977m左右;控制三门峡水库库水位不超过318m;小浪底水库按控制花园口流量2600m3/s下泄清水,库水位自249.1m下降到236.6m。第二阶段(7月2日12时至7月13日8时),万家寨水库7月

2日12时至5日,出库流量按日均1200m3/s下泄,7月7日6时库水位降至959.89m之后,按进出库平衡运用;三门峡水库自7月5日15时至7月10日13时30分,按照“先小后大”的方式泄流,起始流量2000m3/s,水位降至310.3m后,出库流量不断加大,达到4500m3/s后,按敞泄运用,7月10日13时30分转入正常运用;小浪底水库自7月3日21时起按控制花园口2800m3/s运用,出库流量由2550m3/s逐渐增至2750m3/s,尽量使异重流排出水库,7月13日8时库水位下降至汛限水位225m,调水调沙试验水库调度结束。

整个试验过程中,万家寨、三门峡及小浪底水库分别补水2.5×108m3、4.8×108m3和39.0×108m3。进入下游河道总水量(以花园口断面计)44.6×108m3。本次试验结果为:

1、库区淤积形态得到了合理调整。淤积三角洲冲刷泥沙1.329×10m(HH37~HH53断面之间)、向坝前推移20多公里、顶部平均下降20余米,其中在距坝94 km(HH49断面)~110km(HH53断面)的河段内,库底高程降低到1999年水库蓄水初期的水平。

2、下游河道主河槽冲刷。经初步计算,试验期间小浪底水库出库沙量0.044×108t,利津站输沙量0.697×108t,小浪底至利津河段冲刷0.665×108t,各河段均发生冲刷,主槽过洪能力进一步提高。

3、黄河下游卡口河段河槽形态调整。黄河下游高村至艾山的两处卡口河段(徐码头、雷口)主槽平均冲刷深度为0.25~0.47m,主槽过流能力达到3000m3/s左右。

4、对黄河水库、河道水沙运动规律的认识进一步深化。本次试验中,在水库群水沙调度、异重流运行状态、人工扰动泥沙的效果等方面取得了大量原始数据,为今后多方面研究运用黄河水沙运行规律提供了丰富的基础资料。 8.3 实现了黄河连续5年不断流

2004年12月28日,黄委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向外界宣布:迄今黄河已成功实现连续5年不断流。

自1998年国家授权黄委对黄河水量实施统一调度以来,在流域来水持续偏枯的情况下,通过统一调度和科学配置,实现了黄河连续5年不断流的斐然成绩。黄河水量统一调度优化了水资源配置,协调了生产和生活用水的关系,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在水量调度中,有计划地增加了河口地区生态环境用水,使河口三角洲地区生态环境明显得到改善,初步实现了人水和谐相处,支撑了流域及相关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也为北方水资源短缺河流水量调度积累了宝贵经验。 8.4 黄河凌情

83

2004年上半年:1月中下旬黄河流域冷空气活动频繁,宁蒙河段凌情发展迅速,于2月9日进入稳

定封冻期,最大封冻长度约910km,上界封至青铜峡库区,下界封至万家寨水利枢纽。封冻冰盖与近十年相比偏厚,接近多年均值,最大槽蓄增量约为13.5亿m。开河期气温偏高,开河速度较快,至3月19日内蒙古河段全线开通。头道拐站于3月16日出现凌峰流量2800m/s,开河最大10日水量为11.7亿m,槽蓄水量释放较为集中。黄河河曲段1月27日最大封冻长度达到65.6km,河段稳定封冻一直到2月中旬,整个河段于3月9日开河。黄河下游地区由于冬季气温高和防凌调度等因素影响,本年度未封河。

3

3

3

2004年下半年~2005上半年:黄河宁蒙河段于2004年11月24日开始流凌,11月28日8时在包头市南海子河段首封(对应右岸为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大树湾河段),首封日期较常年偏早6天。至2005年3月30日内蒙古封冻河段全线开通,历时123天。封河期降温强,流凌时间集中,凌情发展迅速,从流凌到首封时间较短且流凌期流量较大。由于河道首封后气温回升,封河速度发展缓慢,直到12月下旬封冻河段才迅速向上、下游发展。2005年元月初进入稳定封冻期,2月13日出现最大封冻长度约878km(其中宁夏河段158km,内蒙古河段720km),上界封至青铜峡库区,下界封至万家寨水利枢纽。封冻冰盖与近十年相比偏厚,最大槽蓄增量约为15亿m3。进入2005年3月份以后,内蒙古河段气温逐渐转暖,冰层缓慢融化,进入开河期。从2005年3月20开始,至3月30日内蒙古河段全线开通。头道拐断面于2005年3月19日开始开河,出现两次凌峰,3月19日出现第一次凌峰流量1600m3/s,3月30日出现第二次凌峰流量1990m3/s。

黄河河曲段自2004年12月9日开始流凌,2005年2月8日最大封冻长度达到68.2km,河段稳定封冻一直到2005年2月中旬。整个河段于2005年3月18日开河。

黄河下游花园口以下河段自12月20日起日均气温稳定转负,23日开始流凌,24日高村以下河段全线流凌,12月27日在垦利县护林险工以上至生产护岸首封,首封当日8时利津站流量187m3/s。之后,稳定封冻,最上首位于东平杨庄,封冻长度达233.6km。利津站于2005年2月27日开始文开河,至2月28日黄河下游河段全线开通,开通当日8时利津站流量206m3/s。

8.5 黄河内蒙古河段发生严重的水污染事件

2004年6月26日,由于内蒙古自治区乌拉特前旗化工和造纸企业集中排污,导致积存在乌梁素海总排干23.5km渠道内的污水随着退水集中下泄进入黄河,黄河三湖河口河段发生严重的水污染事件,使得黄河三湖河口至万家寨库区间400多km长的河段水质受到严重污染,前后历时14天,其中三湖河口河段水质达到严重劣Ⅴ类,水生生物遭到毁灭性破坏,并对沿岸城镇居民生活、工农业生产用水和生态环境造成重大影响。

黄委水资源保护部门在接到污染事件报告后,紧急启动“重大水污染事件应急调查处理预案”,密切监视沿河水质变化情况,跟踪污染水团做好水质监测和调查工作,采取多种有效措施,最大限度地减轻了水污染事件带来的危害和损失,保障了沿黄几百万居民的饮水水质安全。黄河重大水污染事件快速反应机制再一次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了杜绝此类突发事件的再次发生、保证黄河供水安全,8月24日黄委发文要求内蒙古水利厅制定乌粱素海退水调度预案,向内蒙古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提出乌梁素海及总排干限制排污总量意见。此举得到水利部水资源司的充分肯定,9月8日向各流域管理机构转发了我委文件,供其在水资源保护工作中参考。

8.6 黄委组织对黄河源区暨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进行科学考察

2004年8月29日至9月10日,黄委组织考察团对黄河源区暨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进行了为期12天的科学考察。考察团先后对黄河源区及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的通天河侧坊坝址、雅砻江阿达坝址等30多个考察点进行了科学考察,对近些年来黄河源头地区水文情势变化进行了调研。

8.7 实施第九次引黄济津

2004年,海河流域再遇干旱,天津市供水水源严重不足。国务院决定实施第九次引黄济津。为确保引黄济津的顺利实施,黄委在对以往引黄济津有关情况分析的基础上,成立了引黄济津供水领导小组和专业工作组,制订了引黄济津实施方案和各专业组工作预案。10月9日9时,山东黄河位山闸开闸向天津放水,至2005年1月25日调水结束,历时108天,累计放水9.01亿m3,天津九宣闸收水4.3亿m3,比计划提前12天全面完成了调水任务。

调水期间,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精心组织并实施了水资源保护监督管理与监测,位山闸水质基本保持在Ⅱ~Ⅲ类,确保了供水水质安全。

8.8 黄委颁布实施《黄河水权转换管理实施办法(试行)》

为切实保障黄河水权转换工作的科学化和规范化,积极稳妥地开展黄河水权转换工作,2004年6月,黄委制定并颁布实施了《黄河水权转换管理实施办法(试行)》,对黄河水权转换的原则、审批权限和程序、技术文件的编制、水权转换期限与费用、组织实施与监督管理等做出了明确规定。该《办法》是我国大江大河颁布的第一个流域性水权转换规范性文件。


相关文章

  • 黄河流域水资源用水结构与其经济发展分析
  • 黄河流域水资源用水结构与其经济发展分析 董冠鹏 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河南开封 (475004) E-mail: 摘 要:文章对黄河流域进行了独特视角的界定,对黄河流域水资源稀缺性及用水效率进行了分析,并基于流域各行政区水资源的用水结构, ...查看


  • 专家:水土保持是解决黄河水资源问题的根本
  • http://news.qq.com 2005年09月23日07:46  腾讯网 水土保持是解决黄河水资源问题的根本措施 患乙肝能与爱人接吻吗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穆兴民 陕西 杨陵 西农路26号 712100) 黄河流域的水 ...查看


  • 去年黄河污水排放量达43亿吨
  • 黄河水利委员会刚刚发布的<二00五年黄河水资源公报>显示,去年,黄河流域污水排放量达四十三点五三亿吨,高于二00四年.其中,工业污水的排放量为三十一点九九亿吨,较上年高出二点九八亿吨. 据中新社郑州十二月十三日电,<黄河水 ...查看


  • 2012年宁夏水资源公报
  • 2012年 甘肃省水资源公报 甘肃省水利厅 2013年7月 <甘肃省水资源公报>编辑部 主办单位:甘肃省水利厅 编制单位:甘肃省水文水资源局 主任:杨成有 副主任:张世华牛最荣 审定:刘宗平陈文 主编:赵清 副主编:王学良王启优 ...查看


  • 1999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 作者: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人民日报 2000年06期 1999年,是水利事业倍受中央重视并取得重大成绩的一年.这一年,江泽民总书记视察黄河并发表重要讲话,为黄河治理开发与全国水利建设指明了方向:朱镕基总理在陕西考察,对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建 ...查看


  • 2013中国水资源公报
  • 2013 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2013 年,我国干旱.洪涝及台风灾害频发.重发,黑龙江.嫩 江.松花江发生流域性大洪水,其中黑龙江下游洪水超百年一遇.一 些地区发生了较为严重的暴雨洪水和山洪地质灾害.有 14 个台风影 ...查看


  • 地下水水源热泵若不能100%的回灌将是灾难
  • 地下水源热泵若不能100%的回灌将是灾难 发表时间:2009-10-29 发表人: 发布机构:国际地源热泵协 会 打印此页 引言 热泵技术在暖通空调领域中构成的热泵供暖方式不仅避免了"高位能源-供暖-废弃物"的单向性传统 ...查看


  • 浅析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与水电开发率
  • 浅析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与水电开发率 · 近期一些媒体在谈及水电开发时往往引用国际公认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或警戒线,也许是非专业的原因,产生引用错误.把水电开发的程度等同于水资源利用,由此,一些人士在议论水电建设时往往以为我国水电开发已经过度, ...查看


  • 2012年水资源公报-中国
  • 2012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2012年,我国干旱.洪涝及台风灾害频发重发,长江和黄河上游干流分别出现5次和4次洪峰,三峡水库迎来建库以来最大洪水,6个强台风或台风在一个月内集中登陆,西南部分地区发生较为严重的春旱.国家防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