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抗震救灾看中国"80后"力量

第三届山东高校辅导员工作论坛

从抗震救灾看中国的“80后”力量

山东省水利技术学院

王黎

二〇〇八年九月十二日

从抗震救灾看中国的“80后”力量

摘要:在蜜罐中长大,掉得起泪,吃不起苦;浮躁功利、浮而不实;自我膨胀,集体观念淡薄;缺乏责任感,难以肩负重任……这些,曾经都是人们对于“80后”的印象。当“垮掉的一代”成为这个被时代赋予丰富特点群体的代名词时,我们似乎感觉得到上一代对于年轻一代隐隐的担忧和痛心。而汶川大地震的发生,却让人们看到“80后”闪耀的青春光华,他们以真实的情感、无言的行动表达自己、证明了自己。

关键词:抗震救灾 80后 责任心 价值

假如没有这场灾难,他们是一群“活得轻松”的人——享受改革开放的成果,在父辈的荫护下快乐成长;假如没有这场灾难,他们是一群“被惯坏”的人——他们多是独生子女,集全家几代人的关爱于一身,强调自我价值和个性张扬;假如没有这场灾难,他们是一群“被质疑”的人——许多人吃着洋快餐长大,喜欢在虚拟网络游戏中快意恩仇……

一直以来,1980年以后出生的青少年,是让社会宠爱和疑虑的群体。以前,人们老是爱拿80后说事,什么自私,冷漠,娇生惯养,对社会没有责任感等,把改革开放的新一代批的体无完肤,80后,逐渐成为人们眼中一个不好的词汇,感觉就是各种贬义词的结合体。

伴随着人们的种种非议之声,80后逐渐成长壮大起来,在各行各业里逐步成为主流和中流砥柱,在此次抗震救灾过程中,80后成为绝对的主力,他们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都是金疙瘩,但是在抗震救灾的第一线,他们完全证明了自己。

当“5〃12”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时,灾难中这个年轻的群体经受了短暂人生中最严重的考验。在废墟的烟尘中,他们勇敢、独立和坚强的青春形象,令人刮目、流泪,更令人喝彩。

在首批飞赴灾区的4600名空降兵中,大多数都是80后,他们均写好了遗书,直接飞赴一线报效祖国。各地大学生们纷纷排队为灾区献血,无数年轻人通过各种途径向灾区捐款、捐物,向媒体发来一条条祝福的短信。

参与救灾的10万大军中,那些80后、90后的年轻人占据了

大多数!在国家和社会需要的时候,80后已经能够撑起一片天!90后同样能用稚嫩的肩膀诠释出高尚的人道主义精神!

看看那些志愿者们,基本上都是些稚气未脱的年轻人,他们背负药品,运送伤员,义务献血,给灾区孩子们进行心理辅导,都是他们冲锋在第一线。

很多娇弱的女孩子也和男孩子一样,搬送很重的东西,就像一箱接一箱的矿泉水等救灾物资,很多人都累趴下了,好几位80后女志愿者由于过分劳累身体受不了而休克了。

输血针头扎进血管的那一刻,脑海里闪现出一幕幕荧屏和网络上播放的抗震救灾画面,闪现出一个个“80后”青年挺身而出的形象。

那一刻,当一块重约一吨的砖块加混凝土砸过来时,通江县洪口镇永安坝村24岁的小学老师苟晓超用自己的身躯护住两个孩子,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那一刻,四川德阳市寰宇旅行社22岁的女导游陈铖转移安臵好17位老年旅行团成员后,孤身一人趟过数条水深齐腰的河流,找到救援队伍报告了灾情。

我们再也无法探问苟老师经受的撞击是怎样的剧痛,我们也想像不出大震刚过,一个姑娘独自在山涧乱石中涉水疾行的焦急心境,但我们知道,那一刻,这些“80后”都成了英雄!

这些曾被一些人说成“蜜罐”中长大、沉迷于网络、花钱“月月光”的“80后”,用一份份精彩的人生观答卷,澄清着世人的疑虑和成见,诠释着新时代中国青年的赤子情怀。这答卷,在灾区幸存者忘我抢救他人的人群里,在十余万人民子弟兵驰援灾区的钢铁洪流里,在挥汗如雨的白衣天使救死扶伤的身影里,在各种救援人员夜以继日的奋斗里,在大街小巷等候献血的队列里,在千千万万慷慨解囊的百姓里,在互联网上留下“我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热爱我的祖国”的网民队伍里……

从震灾发生的那一刻起,太多的“80后”让我们重新认识,更让我们倏然动容。

有太多数不完的“80后”身影被记录,尽管他们还有一丝稚嫩挂在脸上。

逃走?还是救人?这个瞬间的提问,在震灾中是个异常严厉的生死抉择。在四川汶川大地震中,很多年仅十几岁的中学生,

以自己的无私和无畏,令整个社会动容。

“假如能救而没救,我肯定会感到惭愧。”为救同学而受重伤的成都市温江区玉石乡实验小学12岁学生陈浩,被压在瓦砾中长达20多个小时。“他本来可以不这样的。”父亲陈强看着年幼的儿子咬着牙强忍泪水。

和陈浩一样,晏鹏也以超出年龄的勇气和担当,让父母、救援战士和医生流泪。

14日上午9时40分许,被埋在两层楼房废墟下40多个小时的北川中学高一年级学生晏鹏获救。

被抬出来的晏鹏满身是伤,右腿因受重物长时间压迫已严重坏疽,无法保住。但这位坚强的小伙子从他被救出来的那一刻起,就在不停地向周边的人喊:“通道里还有很多同学,快去救他们!”。

12日下午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时,晏鹏所在的北川中学教学楼共有21个班1000多名师生在上课。当时,教学楼忽然剧烈摇摆了几下,坐在窗边的晏鹏被甩出了教室,摔落在教学楼外,他爬起来之际意识到是发生地震了,可身边没见一个同班同学。 他没有逃生,而是马上冲进教室,但刚喊出“地震了,快跑!”,就被忽然垮塌的教学楼掩埋了。上课的1000多名师生,除少数被甩出教室外,大都被掩埋在了教学楼的废墟下。

除了在地震现场奋不顾身的少年英雄,在全国其他地方,时刻关注灾情的“80后”“90后”们,也表现出了对抗震救灾真诚的关切,他们参与的方式具有强烈的个性化风格和务实、理性色彩。

那些曾经被担心“缺乏社会责任感,过度沉湎于个人世界”的大学生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赢得社会的喝彩。

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的第二天,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物资学院等高校就纷纷开展了献血活动。清华大学紫荆学生公寓学生服务楼前,排起了蜿蜒数百米的队伍。

从13日上午开始,北京王府井、西单等繁华地区的流动采血车挤满了等待献血的市民,队伍一度长达数里,引起交通堵塞,其中超过一半的人都是20岁到30岁的年轻人。

在经历了山河变色、家园被毁、痛失亲人的惧怕和悲伤后,

中国年轻的一代迅速成熟起来,感受到生命的可贵与厚重,勇敢地承担起沉重的社会责任。

四川德阳市东汽中学为拯救学生献出生命的教师谭千秋的女儿——北京大学法学院二年级学生谭君子,从去世的父亲身上,领悟到亲情的可贵和人生的责任。

她撰文写道,“如今,我对爸爸的情感不仅仅是尊敬、思念,还有悔恨。”“我悔恨的是,因为贪玩而很晚回家;悔恨的是,在大学念书时没能天天都往家里挂个电话……”

这个坚强的女孩说:“我希望每个人都能明白,家人健在就是最大的幸福。而对于我的爸爸,我要代替他撑起这个家,照顾好阿姨和妹妹。”

亲历了地震的四川绵阳西南科技大学文学院一年级学生聂艳,在灾难后内心世界发生了巨大变化。

突如其来的悲剧,让她和同学们变成了相依为命的亲人。她说,她和同学们会一生彼此宽容,珍惜这份友谊。很多同学都感到,他们一下子长大了。这些习惯我行我素,甚至沉迷于网络虚拟世界的年轻人,被巨大的灾难拉回到现实。

聂艳说:“我们终于了解到,自己是社会中的一分子,清醒看到了自身肩负的责任。”过去,他们总习惯于依靠父母和老师,而此次经历,大家明白了,人生的许多艰难险阻要独自去承担,不能畏惧困难,更不能消极等待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任务需要青年们奋勇承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需要青年们奋力开创。他希望全国广大团员和各族青年牢记党和人民的重托,自觉担负起时代的重任,以英雄模范为榜样,努力成为理想远大、信念坚定的新一代,品德高尚、意志顽强的新一代,视野开阔、知识丰富的新一代,开拓进取、艰苦创业的新一代,让青春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胡锦涛

一直以来,1980年以后出生的青少年,是让社会宠爱和疑虑的群体,被人们称作“垮掉的一代”。“80后”常被贴上个性张扬和强调自我价值的标签。这代人穿着时尚名牌、吃着洋快餐、住着家里的大房子,泡在网络虚拟世界里,生活无忧无虑,他们是一群“活得轻松”的人。

但是,在关键的时刻,这群集全家几代人的关爱于一身的“80后”,却是“敢于承担的一代”。这些青年们在困难面前不低头,危险之际不退缩,用青春的面容、阳光的微笑理性应对。当“5〃12”汶川大地震发生时,年轻的群体用实际行动书写着属于这一代人的“自强宣言”:中华民族永不言败,中国青年大有可为!

正如梁启超先生所说:“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在抗震救灾的战场上,有一面震不倒的鲜艳旗臶——中国青年! 断裂性与传承性的并存、功利性与超越性的转换、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结合、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统一,80后展现的这些特点,反映了他们人格成熟过程中的可塑性,也为我们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提供了诸多启示。一代又一代的风云际会、文化密码;一代又一代的历史担当、责任使命。对于80后一代,社会应多一点平等、理解、接纳甚或谦卑。

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不同地区、阶层、身份的80后在危难之际挺身而出,仿佛一夜长大。原本以为80后吃不起苦,但在地动山摇中我们看到了他们的勇敢与担当;原本以为80后缺乏社会责任感,但在瓦砾废墟中我们看到了他们的义无反顾。平时给人的印象与抗震救灾中的表现形成强烈反差,我认为,这种反差正好反映了80后的思想特点。

一是断裂性与传承性的并存。即80后在与传统价值产生一定断裂的同时,又能在文化传承、政治认同上保持延续性和一致性。

80后出生并成长于中国社会巨大变革的历史进程之中。科技、经济发展之迅猛,社会变化之深刻,多元文化碰撞之激烈,再加上独生子女的家庭环境,使得传统文化元素、价值规范受到了巨大冲击,弱化了它对80后的吸引力和整合力,加剧了代际差异,形成了某种传统“断裂”现象。

透过抗震救灾,我们发现,80后在深层思想价值观念上、尤其是政治认同上仍然保持着一定的延续性和一致性。这一方面得益于我们所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另一方面与政治思想观念是民族心理、民族文化、政治体制和经济关系等所构成的多维合力孕育并塑造起来的有关。更为根本的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深化了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的理解和认同。

二是功利性与超越性的转换。即80后在追求功利的同时,又能超越世俗,走向崇高,实现人格的提升。

市场经济的发展,强化了人们的个体意识和对自身利益的重视及追求。与此相一致,80后更加重视个人利益,对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有着十分理性的分析和计算。5月12日的天崩地裂,犹如一道闪电,刹那间绽放了80后的精神世界:在生存机会前的彼此谦让、蜂拥而至的志愿者、争先恐后的献血者……让我们又分明看到了他们一种摆脱功利算计的精神存在,一种超出个人利益而在他人和民族的存在中找到自身价值的精神存在,一种脱离了低级趣味而趋近于高贵和纯粹的精神存在。这说明80后并没有被功利主义的冰水淹没,心灵深处依然澎湃着热烈的、高尚的、神圣的情感,只是需要某种触动和激发。这正是我们改进思想政治教育、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的基础。

三是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结合。即80后在注重个体价值、崇尚个人自由的同时,又能与国家意志和社会责任取得协调和统一。

80后是个性张扬的一代,常常根据自己的判断进行选择、根据自己的追求发展个性;他们崇尚个人自由,关注个人发展,对金钱既追求又鄙视,对社会生活中的丑恶现象既深恶痛绝又事不关己,对理想信念既深深眷恋又信心不足。正是因为这种表现,总令人感觉他们与国家意志、社会责任的若即若离,难以协调。 抗震救灾展现了他们最深层的精神构造,他们的个体选择与国家意志其实是可以如此高度一致的。他们不等动员、不等号召、不等组织,完全由发自内心的自觉自愿而行动。也许有人会说,这里或多或少带有一些追求自我实现的成分。我想,其实这正是80后的特点。从中,我们恰可以发现他们的个人自由或自我实现与国家意志、社会责任之间的契合点,恰可以发现这一代人的个体选择与国家意志、社会责任相协调相统一的实现路径。 四是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统一。即80后在融入世界的同时,又坚守着民族特性,维护民族的尊严。

80后是在日益开放的环境下长大的,全球的教育资源,跨文化的交流,特别是互联网,给他们提供了“以个体身份参与全球化”的机遇,他们接触的信息远远超出了学校和家庭安排的范

围,这是有利于他们成长的。但他们在放眼全球、吸收世界先进文化成果的同时,会不会迷失自我,消解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和对祖国的归属感?这也是我们常常担心的。

抗震救灾使我们发现,不管是薯片、大片,还是芯片,都没有改变他们的中国心。伟大的民族精神、悠远的文化传统,在他们身上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联想到奥运圣火在海外传递受到干扰时,成千上万80后留学生勇敢地站出来,日夜兼程,千里驰援。所有这些,都可以让我们做出这样一个令人振奋的判断:幸福的成长环境,培育了80后一代与前人不同的风格以及宽广的全球视野,但不会销蚀世代传承的民族精神,他们血管里流淌着的,一样是中国人自尊、自爱、自立、自强的热血。

第三届山东高校辅导员工作论坛

从抗震救灾看中国的“80后”力量

山东省水利技术学院

王黎

二〇〇八年九月十二日

从抗震救灾看中国的“80后”力量

摘要:在蜜罐中长大,掉得起泪,吃不起苦;浮躁功利、浮而不实;自我膨胀,集体观念淡薄;缺乏责任感,难以肩负重任……这些,曾经都是人们对于“80后”的印象。当“垮掉的一代”成为这个被时代赋予丰富特点群体的代名词时,我们似乎感觉得到上一代对于年轻一代隐隐的担忧和痛心。而汶川大地震的发生,却让人们看到“80后”闪耀的青春光华,他们以真实的情感、无言的行动表达自己、证明了自己。

关键词:抗震救灾 80后 责任心 价值

假如没有这场灾难,他们是一群“活得轻松”的人——享受改革开放的成果,在父辈的荫护下快乐成长;假如没有这场灾难,他们是一群“被惯坏”的人——他们多是独生子女,集全家几代人的关爱于一身,强调自我价值和个性张扬;假如没有这场灾难,他们是一群“被质疑”的人——许多人吃着洋快餐长大,喜欢在虚拟网络游戏中快意恩仇……

一直以来,1980年以后出生的青少年,是让社会宠爱和疑虑的群体。以前,人们老是爱拿80后说事,什么自私,冷漠,娇生惯养,对社会没有责任感等,把改革开放的新一代批的体无完肤,80后,逐渐成为人们眼中一个不好的词汇,感觉就是各种贬义词的结合体。

伴随着人们的种种非议之声,80后逐渐成长壮大起来,在各行各业里逐步成为主流和中流砥柱,在此次抗震救灾过程中,80后成为绝对的主力,他们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都是金疙瘩,但是在抗震救灾的第一线,他们完全证明了自己。

当“5〃12”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时,灾难中这个年轻的群体经受了短暂人生中最严重的考验。在废墟的烟尘中,他们勇敢、独立和坚强的青春形象,令人刮目、流泪,更令人喝彩。

在首批飞赴灾区的4600名空降兵中,大多数都是80后,他们均写好了遗书,直接飞赴一线报效祖国。各地大学生们纷纷排队为灾区献血,无数年轻人通过各种途径向灾区捐款、捐物,向媒体发来一条条祝福的短信。

参与救灾的10万大军中,那些80后、90后的年轻人占据了

大多数!在国家和社会需要的时候,80后已经能够撑起一片天!90后同样能用稚嫩的肩膀诠释出高尚的人道主义精神!

看看那些志愿者们,基本上都是些稚气未脱的年轻人,他们背负药品,运送伤员,义务献血,给灾区孩子们进行心理辅导,都是他们冲锋在第一线。

很多娇弱的女孩子也和男孩子一样,搬送很重的东西,就像一箱接一箱的矿泉水等救灾物资,很多人都累趴下了,好几位80后女志愿者由于过分劳累身体受不了而休克了。

输血针头扎进血管的那一刻,脑海里闪现出一幕幕荧屏和网络上播放的抗震救灾画面,闪现出一个个“80后”青年挺身而出的形象。

那一刻,当一块重约一吨的砖块加混凝土砸过来时,通江县洪口镇永安坝村24岁的小学老师苟晓超用自己的身躯护住两个孩子,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那一刻,四川德阳市寰宇旅行社22岁的女导游陈铖转移安臵好17位老年旅行团成员后,孤身一人趟过数条水深齐腰的河流,找到救援队伍报告了灾情。

我们再也无法探问苟老师经受的撞击是怎样的剧痛,我们也想像不出大震刚过,一个姑娘独自在山涧乱石中涉水疾行的焦急心境,但我们知道,那一刻,这些“80后”都成了英雄!

这些曾被一些人说成“蜜罐”中长大、沉迷于网络、花钱“月月光”的“80后”,用一份份精彩的人生观答卷,澄清着世人的疑虑和成见,诠释着新时代中国青年的赤子情怀。这答卷,在灾区幸存者忘我抢救他人的人群里,在十余万人民子弟兵驰援灾区的钢铁洪流里,在挥汗如雨的白衣天使救死扶伤的身影里,在各种救援人员夜以继日的奋斗里,在大街小巷等候献血的队列里,在千千万万慷慨解囊的百姓里,在互联网上留下“我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热爱我的祖国”的网民队伍里……

从震灾发生的那一刻起,太多的“80后”让我们重新认识,更让我们倏然动容。

有太多数不完的“80后”身影被记录,尽管他们还有一丝稚嫩挂在脸上。

逃走?还是救人?这个瞬间的提问,在震灾中是个异常严厉的生死抉择。在四川汶川大地震中,很多年仅十几岁的中学生,

以自己的无私和无畏,令整个社会动容。

“假如能救而没救,我肯定会感到惭愧。”为救同学而受重伤的成都市温江区玉石乡实验小学12岁学生陈浩,被压在瓦砾中长达20多个小时。“他本来可以不这样的。”父亲陈强看着年幼的儿子咬着牙强忍泪水。

和陈浩一样,晏鹏也以超出年龄的勇气和担当,让父母、救援战士和医生流泪。

14日上午9时40分许,被埋在两层楼房废墟下40多个小时的北川中学高一年级学生晏鹏获救。

被抬出来的晏鹏满身是伤,右腿因受重物长时间压迫已严重坏疽,无法保住。但这位坚强的小伙子从他被救出来的那一刻起,就在不停地向周边的人喊:“通道里还有很多同学,快去救他们!”。

12日下午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时,晏鹏所在的北川中学教学楼共有21个班1000多名师生在上课。当时,教学楼忽然剧烈摇摆了几下,坐在窗边的晏鹏被甩出了教室,摔落在教学楼外,他爬起来之际意识到是发生地震了,可身边没见一个同班同学。 他没有逃生,而是马上冲进教室,但刚喊出“地震了,快跑!”,就被忽然垮塌的教学楼掩埋了。上课的1000多名师生,除少数被甩出教室外,大都被掩埋在了教学楼的废墟下。

除了在地震现场奋不顾身的少年英雄,在全国其他地方,时刻关注灾情的“80后”“90后”们,也表现出了对抗震救灾真诚的关切,他们参与的方式具有强烈的个性化风格和务实、理性色彩。

那些曾经被担心“缺乏社会责任感,过度沉湎于个人世界”的大学生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赢得社会的喝彩。

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的第二天,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物资学院等高校就纷纷开展了献血活动。清华大学紫荆学生公寓学生服务楼前,排起了蜿蜒数百米的队伍。

从13日上午开始,北京王府井、西单等繁华地区的流动采血车挤满了等待献血的市民,队伍一度长达数里,引起交通堵塞,其中超过一半的人都是20岁到30岁的年轻人。

在经历了山河变色、家园被毁、痛失亲人的惧怕和悲伤后,

中国年轻的一代迅速成熟起来,感受到生命的可贵与厚重,勇敢地承担起沉重的社会责任。

四川德阳市东汽中学为拯救学生献出生命的教师谭千秋的女儿——北京大学法学院二年级学生谭君子,从去世的父亲身上,领悟到亲情的可贵和人生的责任。

她撰文写道,“如今,我对爸爸的情感不仅仅是尊敬、思念,还有悔恨。”“我悔恨的是,因为贪玩而很晚回家;悔恨的是,在大学念书时没能天天都往家里挂个电话……”

这个坚强的女孩说:“我希望每个人都能明白,家人健在就是最大的幸福。而对于我的爸爸,我要代替他撑起这个家,照顾好阿姨和妹妹。”

亲历了地震的四川绵阳西南科技大学文学院一年级学生聂艳,在灾难后内心世界发生了巨大变化。

突如其来的悲剧,让她和同学们变成了相依为命的亲人。她说,她和同学们会一生彼此宽容,珍惜这份友谊。很多同学都感到,他们一下子长大了。这些习惯我行我素,甚至沉迷于网络虚拟世界的年轻人,被巨大的灾难拉回到现实。

聂艳说:“我们终于了解到,自己是社会中的一分子,清醒看到了自身肩负的责任。”过去,他们总习惯于依靠父母和老师,而此次经历,大家明白了,人生的许多艰难险阻要独自去承担,不能畏惧困难,更不能消极等待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任务需要青年们奋勇承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需要青年们奋力开创。他希望全国广大团员和各族青年牢记党和人民的重托,自觉担负起时代的重任,以英雄模范为榜样,努力成为理想远大、信念坚定的新一代,品德高尚、意志顽强的新一代,视野开阔、知识丰富的新一代,开拓进取、艰苦创业的新一代,让青春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胡锦涛

一直以来,1980年以后出生的青少年,是让社会宠爱和疑虑的群体,被人们称作“垮掉的一代”。“80后”常被贴上个性张扬和强调自我价值的标签。这代人穿着时尚名牌、吃着洋快餐、住着家里的大房子,泡在网络虚拟世界里,生活无忧无虑,他们是一群“活得轻松”的人。

但是,在关键的时刻,这群集全家几代人的关爱于一身的“80后”,却是“敢于承担的一代”。这些青年们在困难面前不低头,危险之际不退缩,用青春的面容、阳光的微笑理性应对。当“5〃12”汶川大地震发生时,年轻的群体用实际行动书写着属于这一代人的“自强宣言”:中华民族永不言败,中国青年大有可为!

正如梁启超先生所说:“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在抗震救灾的战场上,有一面震不倒的鲜艳旗臶——中国青年! 断裂性与传承性的并存、功利性与超越性的转换、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结合、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统一,80后展现的这些特点,反映了他们人格成熟过程中的可塑性,也为我们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提供了诸多启示。一代又一代的风云际会、文化密码;一代又一代的历史担当、责任使命。对于80后一代,社会应多一点平等、理解、接纳甚或谦卑。

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不同地区、阶层、身份的80后在危难之际挺身而出,仿佛一夜长大。原本以为80后吃不起苦,但在地动山摇中我们看到了他们的勇敢与担当;原本以为80后缺乏社会责任感,但在瓦砾废墟中我们看到了他们的义无反顾。平时给人的印象与抗震救灾中的表现形成强烈反差,我认为,这种反差正好反映了80后的思想特点。

一是断裂性与传承性的并存。即80后在与传统价值产生一定断裂的同时,又能在文化传承、政治认同上保持延续性和一致性。

80后出生并成长于中国社会巨大变革的历史进程之中。科技、经济发展之迅猛,社会变化之深刻,多元文化碰撞之激烈,再加上独生子女的家庭环境,使得传统文化元素、价值规范受到了巨大冲击,弱化了它对80后的吸引力和整合力,加剧了代际差异,形成了某种传统“断裂”现象。

透过抗震救灾,我们发现,80后在深层思想价值观念上、尤其是政治认同上仍然保持着一定的延续性和一致性。这一方面得益于我们所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另一方面与政治思想观念是民族心理、民族文化、政治体制和经济关系等所构成的多维合力孕育并塑造起来的有关。更为根本的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深化了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的理解和认同。

二是功利性与超越性的转换。即80后在追求功利的同时,又能超越世俗,走向崇高,实现人格的提升。

市场经济的发展,强化了人们的个体意识和对自身利益的重视及追求。与此相一致,80后更加重视个人利益,对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有着十分理性的分析和计算。5月12日的天崩地裂,犹如一道闪电,刹那间绽放了80后的精神世界:在生存机会前的彼此谦让、蜂拥而至的志愿者、争先恐后的献血者……让我们又分明看到了他们一种摆脱功利算计的精神存在,一种超出个人利益而在他人和民族的存在中找到自身价值的精神存在,一种脱离了低级趣味而趋近于高贵和纯粹的精神存在。这说明80后并没有被功利主义的冰水淹没,心灵深处依然澎湃着热烈的、高尚的、神圣的情感,只是需要某种触动和激发。这正是我们改进思想政治教育、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的基础。

三是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结合。即80后在注重个体价值、崇尚个人自由的同时,又能与国家意志和社会责任取得协调和统一。

80后是个性张扬的一代,常常根据自己的判断进行选择、根据自己的追求发展个性;他们崇尚个人自由,关注个人发展,对金钱既追求又鄙视,对社会生活中的丑恶现象既深恶痛绝又事不关己,对理想信念既深深眷恋又信心不足。正是因为这种表现,总令人感觉他们与国家意志、社会责任的若即若离,难以协调。 抗震救灾展现了他们最深层的精神构造,他们的个体选择与国家意志其实是可以如此高度一致的。他们不等动员、不等号召、不等组织,完全由发自内心的自觉自愿而行动。也许有人会说,这里或多或少带有一些追求自我实现的成分。我想,其实这正是80后的特点。从中,我们恰可以发现他们的个人自由或自我实现与国家意志、社会责任之间的契合点,恰可以发现这一代人的个体选择与国家意志、社会责任相协调相统一的实现路径。 四是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统一。即80后在融入世界的同时,又坚守着民族特性,维护民族的尊严。

80后是在日益开放的环境下长大的,全球的教育资源,跨文化的交流,特别是互联网,给他们提供了“以个体身份参与全球化”的机遇,他们接触的信息远远超出了学校和家庭安排的范

围,这是有利于他们成长的。但他们在放眼全球、吸收世界先进文化成果的同时,会不会迷失自我,消解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和对祖国的归属感?这也是我们常常担心的。

抗震救灾使我们发现,不管是薯片、大片,还是芯片,都没有改变他们的中国心。伟大的民族精神、悠远的文化传统,在他们身上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联想到奥运圣火在海外传递受到干扰时,成千上万80后留学生勇敢地站出来,日夜兼程,千里驰援。所有这些,都可以让我们做出这样一个令人振奋的判断:幸福的成长环境,培育了80后一代与前人不同的风格以及宽广的全球视野,但不会销蚀世代传承的民族精神,他们血管里流淌着的,一样是中国人自尊、自爱、自立、自强的热血。


相关文章

  • 即兴评述话题
  • (一)即兴评述.主题讨论类 1. 我看沙尘暴 2. 一年之计在于春 3. 网络时代 4. 笨鸟先飞 5. 梅花香自苦寒来 6. 美丽与智慧 7. 专业与敬业 8. 变与不变 9. 失败乃成功之母 10. 身残志坚 11. 战争与和平 12. ...查看


  • 重建家园――"四川加油!"
  • 8月12日,距汶川大地震3个月,灾区恢复重建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全省城乡因地震造成住房损毁的445.4万户家庭住进活动板房和过渡安置房:地震灾区已实现异地转移就业14.6万人,实现就地就业64.2万人-- 汶川大地震给四川造成深重的灾难,但 ...查看


  • 民政部部长李学举在中华慈善大会上的致辞
  • (2008年12月5日) 各位领导,各位代表,同志们,朋友们: 2008年中华慈善大会,是全国各族人民在抗击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和汶川特大地震取得重大胜利之时召开的,今天,又恰逢"国际志愿人员日",这次慈善盛会对推进我国 ...查看


  • 挥师玉树为人民--党中央中央军委指挥三军将士抗震救灾纪实
  • 挥师玉树为人民 --党中央中央军委指挥三军将士抗震救灾纪实 本报记者  新华社记者  解放军报记者 <人民日报>(2010年04月24日01 版) 道路塌陷,阻挡不住他们向震中疾进的脚步:余震频发,阻止不了他们从废墟中营救生命的 ...查看


  • [外国人看中国文化]托尔斯泰后半生的"中国文化"情结
  • 成就赫赫的托尔斯泰却"危机"四伏 托尔斯泰在50岁时,写了<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等世界级经典,正当庄园财富一派兴旺之时,他迎来的不是踌躇满志,而是"无法继续活下去" ...查看


  • 贾丽萍:从十八大报告看中国社会保障新的发展目标
  •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发布时间:2013年03月20日 10:11 作者:贾丽萍 贾丽萍 党的十八大报告在深刻阐述"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时,花大量篇幅提到社会保障建设问题,为中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指明了新的目 ...查看


  • 中国当代对外关系史
  • 中国当代对外关系史 (武汉理工大学 机设1105 何笠) 第一讲 概述 一,我们如何看世界 世界政治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 世界政治多极化是指一定时期内对国际关系有重要影响的国家和国家集团等基本政治力量相互作用而趋向于形成多极格局的一种发展趋 ...查看


  • 从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看中国高等教育的制度变迁_赵文彬
  • 研究与探索 第15期(总第619期) 从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看中国高等教育的制度变迁 赵文彬 内容.动力.方式等因素入手,提出了中国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三阶段论".通过对三个阶段的[摘要]文章从制度变迁的主体.考察分析,总结 ...查看


  • 如何看中国国际地位新变化
  • 如何看中国国际地位新变化.txt你出生的时候,你哭着,周围的人笑着:你逝去的时候,你笑着,而周围的人在哭!喜欢某些人需要一小时,爱上某些人只需要一天,而忘记一个人得用一生如何看中国国际地位新变化 徐 步 国际地位是指一个国家在国际体系中所处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