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第一单元教案

1 文言文两则

学习目标:

1.读准每个字的读音。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根据课后注释联系上下文,了解故事内容。

3.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学习孔子实事求

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课前准备:布置学生了解孔子的生平资料。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专心致志”这个成语你熟悉吗?谁能讲讲它的意思。“专心致志”这个成语源自《孟子. 告子》中的一篇文言文──《学弈》。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介绍孟子资料: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国(现山东邹县)人。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以后的儒学大师,被尊称为“亚圣”,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他肯定人性本来是善的,都具有仁、义、礼、智等天赋道德意识。提出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论点。《孟子》是孟子与他的弟子合著的,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等。

2、释题:“弈”指什么?“学弈”又是什么意思呢?(“弈”,本来专指下围棋,“学弈”就是学下围棋。现在的“对弈”,就是下棋的意思,但不限于下围棋。)

二、引导学生寻疑、质疑

⑴谁学下棋?⑵怎么学下棋?⑶学得结果怎么样?⑷《学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检查学生自主学习: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谁能给大家讲一讲《学弈》这个故事?

三、布置学生自主学习

初读课文,读通句子

1.教师范读课文,努力做到读得有声有色,流畅自如。从而感染学生,激发其诵读兴趣。

2.读后学生评价,及时归纳出朗读文言文的要点:一是读的速度要慢,二是停顿要得当。老师也可出示原文和停顿符号,以对学生朗读有所帮助。

3.学生模仿教师自由练读,读通读顺为止。

4.同桌互读课文,互相正误。

5.教师运用多种方式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如指名读、赛读、齐读等,直到读熟为止。

四、组织学生合作探究

精读课文,理解文意。

1.学生对照文后注释,自己尝试弄懂每句话的意思,理解故事的内容,遇有困难教师及时帮助。

2.同桌互相解疑释惑,合作学习,讨论每句话的意思。

五、指导学生归纳整理

1、学生对照注释,讲解自己对文中语句的理解,教师及时讲解学生理解中的难点。 (《学弈》参考译文:弈秋是全国最会下棋的人。让弈秋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而另一个人虽然在听着,可是他心里总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拿弓箭去射它。这样,虽然他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学得不如前一个。能说这是他的聪明才智不如前一个人吗?我说:不是这样的。)

2、组内互相讲说故事内容,完成学研案的归纳整理。

六、深入学习

1.谁学下棋?谁是老师?——有两个人学下棋,老师是全国最善于下棋的弈秋。

2.(这两个人)怎么学下棋?——“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注意力十分集中,一心一意);“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而另一个人虽然在听着,可是他心里总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拿弓箭去射它,学习时注意力不集中,三心二意)。

3.学得结果怎么样?“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虽然后一个人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学得不如前一个)。

是什么原因使“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引导学生理解:两个人学习结果不同,并不是因为在智力上有多大差别,而是他们的学习态度不同——前一个专心致志,后一个三心二意。)

4.学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学习、做事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

七、指导学生完成检测训练

1、完成课堂目标达成的相关练习;

2、复述故事,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1.请生背诵《学弈》。

2.板书课题:文言文两则 两小儿辩日

3.介绍资料:《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列子》相传为列御寇的论集。列御寇,战国时郑国人,《列子》共8篇,其中保存了许多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如愚公移山,歧路亡羊,杞人忧天等,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二、引导学生寻疑、质疑

(1)看了课题,你知道了些什么?(知道了文中的主人公是两个小孩;知道了这篇文章主要是写两个小孩辩日这件事)

(2)看了课题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①他们为什么争辩?②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依据是什么?③他们辩论的结果

是什么?

三、布置学生自主学习

1.回顾学习《学弈》一文的过程,总结学习方法。

(1)理解课题,提出问题。(2)读准字词,读通课文。

(3)结合注释,疏通文意。(4)解疑释惑,体会道理。

(5)复述故事,熟读成诵。

2.明确方法,自主学习

⑴读准字词,读通课文

①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语速要慢,适当停顿,到读通顺为止,。

②学生多种形式朗读课文,师生及时评价。

四、组织学生合作探究

1、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①对照注释,弄懂词句,理解故事的内容。

②同桌互相解疑释惑,合作学习,弄明白每句话的意思。

③请学生参考注释,用现代口语复述故事,并根据学生复述的状况进行即时疏通点拨。

(译文如下:孔子到东方去游学,途中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孔子询问他俩争论的原因。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而正午时距离人远。”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而正午时离人近。前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大得像车上的篷盖,等到正午时就像个盘盂,这不是远处的小而近处的大吗?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清清凉凉,等到正午时就热得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是近的时候热而远的时候凉吗? ”孔子听了,不能判断谁是谁非。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道的事情多呢? ”)

2、解疑释惑,体会道理

⑴两小儿为什么争辩?(太阳是远是近)

⑵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依据是什么?(①一小儿的观点是:“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依据是:“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个小孩认为太阳早上离人近,中午离人远,他是根据形状大小来判断的。②另一小儿的观点是: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依据是:“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另一个小孩认为太阳早上离人远,中午离人近,他是根据温度来判断的。)

⑶他们辩论的结果是什么?(孔子不能决也――孔子也不能判断谁对谁错。)

⑷对两小儿所持观点,你同意哪一种? 为什么? (引导学生积极发表看法,保护他们大胆发表自己见解的积极性。)

3.学了这个有趣的故事,你喜欢故事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⑴两小儿聪明可爱,善于动脑,对自己不懂的问题大胆质疑,勇于争辩。

⑵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 尽管学识渊博,可是仍然“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引导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五、指导学生归纳整理

完成归纳整理,体会知识是无穷的。

六、指导学生完成检测训练

1、完成课堂目标达成相关练习,有余力的完成课后巩固提升。

2、复述故事,熟读成诵。

⑴分角色朗读课文。⑵学生分组表演故事。⑶学生背诵课文。

七、板书设计

八、教学反思

2 匆匆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饭碗、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

2.通过抓住重点句子,联系自己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时光匆匆,要珍惜

时间,不能碌碌无为。

3.熟练地、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并把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4.感受课文的语言美,领悟作者细致描写、多用比喻的方法。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2.搜集并阅读朱自清的资料和他写得的其他散文。

3.搜集关于珍惜时间的格言警句、诗词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谈话: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位著名的作家,他一生勤奋,笔耕不辍,给我们留下190多万字的作品;他一生重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毛主席曾赞扬他是最有骨气的中国人。你们知道他是谁吗?

2.课前搜集资料,你对朱自清先生有哪些了解。(学生介绍自己搜集的资料)

3.朱自清先生不仅是一位诗人、学者,而且还是一位杰出的散文大师,他为我们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散文佳作,他的散文被称作“美文的典范”。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赏读他24岁时写下的一篇散文《匆匆》。

4.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布置学生自主学习

初读课文,初步感知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2.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感觉难读或自己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

2.检查生字词的读音和含义。⑴注意“涔、潸”的读音。⑵引导理解“徘徊、蒸融、挪移、头涔涔、泪潸潸、赤裸裸”等词语的含义。

3.学生读书后全班交流初读后的感受。

三、引导学生寻疑、质疑

初读课文,你读懂些什么?有什么感受?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四、组织学生合作探究

1、说说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2、课文主要写的是什么,想要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品读感悟,体会感情

⑴学习体会第一自然段。

①“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这句话的理解要点:

a .这是一个排比句,作者用对比的手法,把“燕子去了还来,杨柳枯了还青,桃花谢了还开”与时间流逝进行比较,写出了时间一去不复返的特点。

b .本段最后四个反问句,看似在问,实际上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逝去而无法挽留的无奈和对已逝日子的留恋。4个问句,作者在问谁?可以理解为作者可能在问自己,也可能是在问你、问他,问我们所有的人;也可以理解为作者在用问句表达心里的疑惑,他或许并不想让谁回答,而是想以发问的方式告诉人们无论对谁时间都是一去不复返的,每个人都应该好好珍惜。

c .理解四个追问时,可引导学生感受和体会作者写下这些文字时的心情?(惋惜、后悔、茫然、痛苦或无奈)在学生感悟后,要及时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感受融进去朗读课文。

②可适时补充台湾作家林清玄《与时间赛跑》一文中,父子俩的对话。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想一想,去年的你和现在的你一样吗?教师也可以适时谈谈自己的变化,以引发学生的共鸣。

③指导学生朗读:当你感受到了这些,你再读一读这一段,是不是有了新的感触呢? ⑵学习体会第二自然段。

①“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个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的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这句话的理解要点是:

a .“八千多个日子”是指作者从1898年出生到写作本文的1922年,一共是24年,八千多个日子。

b .这句话作者运用了比喻,把逝去的时间比作“针尖上的一滴水”,把“时间的流”比作“大海”,这样描写使本来无形的时间变得有形。

c .“溜”“没有声音,没有影子”可以理解为时间无声无息的流逝,非常快。

d .“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可以体会到作者面对逝去的日子,觉得自己光阴虚度而无所作为,不禁流泪落汗。由此可见作者是十分在意时间的,因为只有珍惜时间的人,才能感受到时间的无情流逝,才会觉得时间不够用,才会用一日一日的计算时间。

②指导朗读:要读出惋惜、留恋、自责之情。

五、指导学生归纳整理

六、指导学生完成检测训练P7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一起对课文进行了初步的感知,这节课我们进入深入的学习。

二、布置学生自主学习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朱自清的时间步履匆匆,在洗手、吃饭的时候过去了。那么,同学们,你们的

时间是怎样从你的身边一点一滴溜走的呢?请大家学着朱自清先生的写法,也

抓住自己身边的小事,赋予时间生命,让我们感觉到时间是怎样从你的身边流

逝的?看谁写的最有朱先生的风格。

3、从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时间匆匆,一去不复返”呢?联系实际,说说自己的

理解与感受。

三、引导学生寻疑、质疑

通过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没有解决的问题呢?

四、组织学生合作探究

作者描述日子来去的句子很有特色,小组间交流一下,请仿照例句,写上几句,开始吧!

五、指导学生归纳整理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六、深入学习

继续品读课文,体会感情

⑴时光究竟是怎样从我们身边悄悄溜走的呢?

学生以读代答――“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⑵体会写法:①作者使用了排比句,把时间拟人化“跨、飞、溜、闪”,写出了一天的时间是怎样很快的从身边“溜走”的。②作者通过生活具体的小事情“吃饭、洗手、睡觉、沉默”等,赋予时间以生命,十分生动具体的描写出了时间是怎样一点一滴在不知不觉中从我们身边流逝的。

⑶导读出时间流逝的匆匆和永不停息。

教师小结:

作者抓住生活中的小事,赋予时间生命,把时间当作一个有生命的东西来写,才让我们感受到时间就在身边,而且来去匆匆。

学习体会文章的最后两个自然段

⑴在第四自然段中,作者有几次追问?(六次)有几次做出了回答?(前两次)师生读书问答。

⑵引导学生试答文中后四次追问:你觉得怎样才算是留下些生命的痕迹?怎样的人生就是没有虚度,才算是没有白白的在这个世界上走一遭?可以举一个你佩服的人做例子来说明。引导学生既要谈伟人名人的事例,又要关注自己身边的普通人。

⑶学生谈感受:你觉得朱自清先生有没有在这个世界上白白的走一遭?

七、指导学生完成检测训练

完成课堂目标达成的相关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教科书第6页《明日歌》,并体会作者的情感。

八、板书设计

九、教学反思

3 桃花心木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下面词语“插秧、枯萎、锻炼、勃勃生机、莫名其妙。”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抄写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

3.通过对含义深刻语句的理解,体会种树人的用心,理解作者从中领悟的道理,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看法,从而感受育人、做人的真谛。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2.查找桃花心木的资料,通过资料了解林清玄,搜集并阅读他写得其他文章。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桃花心木,一种常绿乔木,树形优美,高大而笔直,树高可达20多米;它的木材是世界名贵木材之一,色泽美丽,能抗虫咬,适合制作车、船、家具,用作绿化环境也非常好,它的种子榨出的油还能供工业使用。

那么如此名贵的植物是如何长成高大、优美、笔直的参天大树的呢?我们一起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布置学生自主学习

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学生自由读书,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含义深刻的句子标画下来,多读几遍。

2.检查字词读音,及时正音,适时理解“莫名其妙、无缘无故、勃勃生机”等词语的意思。书写生字。

3.指生朗读自己标画下来的含义深刻的句子。

三、引导学生寻疑、质疑

那么通过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没有解决的问题呢?

四、组织学生合作探究

1、默读思考:种树人是怎样种树的?文中的桃花心木苗长成大树了吗?

2、朗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读自己喜欢的部分,并说说自己喜欢的原因。

五、指导学生归纳整理

六、指导学生完成检测训练P11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领悟道理

1.在林清玄的记忆中,桃花心木是一种特别的树,它树形优美,高大而笔直,可当看到它的树苗却仅及膝盖时,林清玄和我们一样也“有点难以相信自己的眼睛”。咱们一起进入课文的深入学习吧。

二、布置学生自主学习

1、说说种树人的哪些做法令作者感到奇怪?找出相关的句子。

2、种树人为什么要这么做?找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说说自己的感受。

三、引导学生寻疑、质疑

那么通过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没有解决的问题吗?

四、组织学生合作探究

1、学习课文第14至16自然段,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2、本文写法上有哪些特点?

作者林清玄是怎样写出这样文辞隽永、耐人寻味的好文章的呢?

1.善于观察、善于思考:本文是围绕“三到”来写的。一是“看到”――引发思考(产生疑问);二是“听到”――找到答案(种树人言);三是“想到”――明白道理(由树及人)

2.借物喻人:作者由种树想到育人,借种桃花心木来说明一个做人的道理。

默读课文第4到第10自然段,思考:种树人是怎样种树的呢?他这样做能使仅及膝盖的小树苗长成参天大树吗?

学生汇报交流,种树人的做法:

⑴浇树间隔的时间没有规律,浇水的多少没有规律――“树苗种下以后,他常来浇水。奇怪的是,他来得并没有规律,有时三天,有时五天,有时十几天才来一次;浇水的量也不一定,有时浇得多,有时浇的少。”

⑵浇树的时间没有规律――“种苗人偶尔会来家里喝茶,他有时早上来,有时下午来,时间也不一定。”

⑶来的时候总会带补种的树苗,他好像事先就知道有树苗枯萎了――“桃花心木苗有时莫名其妙地枯萎了。所以,他来的时候总会带几株树苗来补种。”

3.指导学生用疑惑的语气朗读种树人奇怪的举动。

4.面对种树人奇怪的举动,作者产生了哪些问题?种树人到底为什么这样做呢?

⑴树木生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像种青菜和种稻子,人们可以一直给它按时定量浇水,直到它们收获;在树木漫长的成长过程中,人们不可能一直按时定量给它浇水,因此,树木只有自己学会在土地了寻找水源,适应不确定的环境,才有可能长大成才。

⑵种树人没有任何规律的给桃花心木的树苗浇水,是在模仿老天下雨,给树木创设“不确定”的生存环境。树木只有适应了这种“不确定”的生存环境,学会了在不确定中找到水源,拼命扎根,才会长成百年的大树。

⑶如果有规律的给树苗浇水,树苗就会养成依赖的心,根就会浮在地表上,无法深入地下,一旦停止浇水,枯萎的就会很多。幸存下来的,也无大抵御狂风暴雨的侵袭。

5.指导朗读种树人说的两段话,读出“语重心长”, 在读中感受领悟种树人话语中蕴含的哲理。

6.“我”听了种树人的一番话,为什么非常感动?引导学生理解体会课文第14自然段的重点句子:“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就会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

⑴树木的“不确定”,是指老天下雨是算不准的;人的“不确定”,是指生活变化无常,可能遇到困难或遭遇不幸。联系课文和生活上的例子说一说。

⑵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够经受生活的考验,锻炼自主的精神,努力成长。

⑶逆向思考:在确定中生活的人,则会养成依赖的心。

7.思考:“种树的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桃花心木为什么不会枯萎了?(桃花心木学会了自己寻找水源、适应环境,自主的生长,这证实了种树人说得话是正确的)

8.教师小结:种树人不定时,不定量地浇水,目的就在于模仿自然规律,他善于创造自然的成长环境。让树苗在不确定中汲水成长,这样树苗自己就能够学会适应自然,并战胜自然,最终寻找到适合自己存活的办法。人和树是一样的,生活在艰苦环境中的人更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从而学会生存和发展的本领。我希望同学们都能像课文中的桃花心木一样,能够经得起生活的磨练,最后长成参天大树,长成栋梁之材。

五、指导学生归纳整理

学习这篇课文,在写法上的特点。

六、指导学生完成检测训练

1、完成课堂目标达成的相关练习

2、种树人与“我”的对话被一棵棵桃花心木苗听得清清楚楚。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它们会想些什么呢?会对种树人说些什么?请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如果我是一棵( ),我会想:( )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想象

⑴如果我是一棵(茁壮成长的桃花心木苗),我会想„„

⑵如果我是一棵(即将枯萎的桃花心木苗),我会想„„

⑶如果我是一棵(已经枯萎的桃花心木苗),我会想„„

七、板书设计

八、教学反思

4* 顶碗少年

学习目标:

1.借助词典,联系上下文,理解“座无虚席、惊羡、歉疚、惊心动魄、陶醉”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文章蕴含的哲理,懂得不论遇到多少艰

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只要坚持下去就能获得成功的道理。

3.学习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2.搜集并阅读其他面对失败,勇敢坚强战而胜之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谈话:学习第三课《桃花心木》,我们知道林清玄是个善于观察生活的人,他看种树的人给桃花心木浇水,悟出了人的成长的道理。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会偶然遇到一些人和一些事,从这些偶遇的人和事中,有心人也能得到启示,悟出一些人生的哲理。今天,就让我们去看一场杂技表演,去认识一位顶碗少年。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介绍作者:赵丽宏,1951出生,著名的诗人、散文家,上海人。发现和表现社会生活和自然的美,是赵丽宏散文创作的主旋律,他的作品感情真挚细腻,文风清丽典雅,被誉为“捕捉生活色彩和芬芳的诗”。代表作有《三峡船夫曲》、《雨中》、《学步》、《雨中的鸽子》等。

二、引导学生寻疑、质疑

1、指生自读阅读提示,明确学习要求。

2、读完阅读提示后,你有哪些疑问呢?

三、布置学生自主学习

1)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自己喜欢的句子画下来,多读几遍。

2)指生逐段朗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一场杂技表演中,一位少年表演顶碗时,头顶上的碗两次失误掉了下来,少年不气馁,第三次顶碗终于获得了成功。)

3)指生朗读自己标画下来的喜欢的句子,谈感受。

三、组织学生合作探究

1、作者看了一场怎样的杂技表演?

2、你从文末的省略号读出了什么?

四、品读课文,明白道理

1、教师提出自己一直思考的问题:顶碗少年的表演精彩吗?他表演成功了吗? (引导学生分成两方:一方认为顶碗少年的表演很精彩,很成功;一方则认为则顶碗少年的表演不够精彩,不很成功。)

认为顶碗少年的表演很精彩,很成功的:

①精彩之一――第一次顶碗时:“在轻松优雅的乐曲声里,只见他头上顶着高高的一叠金边红花白瓷碗,柔软而又自然地舒展着肢体,做出各种各样令人惊羡的动作,忽

而卧倒,忽而跃起„„碗,在他的头顶摇摇晃晃,却总是不掉下来。”“他骑在另一位演员身上,两个人一会儿站起,一会儿躺下,一会儿用各种姿态转动着身躯。”

②精彩之二――第二次顶碗时:“少年很沉着,不慌不忙地重复着刚才的动作,依然是那么轻松优美„„到最后关头了,又是两个人叠在一起,又是一个接一个艰难的转身”。

③精彩之三――第三次顶碗时:”这真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拼搏!当那叠碗又剧烈地晃动起来时,少年轻轻抖了一下脑袋,终于把碗稳住了。”

④成功――尽管顶碗少年前两次的表演失败了,可是他没有被失败吓倒,第三次表演获得了成功。从“全场响起了暴风雨般的掌声”,可以感受到,观众也认为少年的表演是精彩的,成功的。

认为顶碗少年的表演不够精彩,不很成功的:

①少年前两次的顶碗表演时,由于没有把握好平衡,头顶上的碗两次掉下来摔碎了――“在一个大幅度转身的刹那间,那一大叠碗突然从头上掉了下来!”;“那一叠碗却仿佛故意捣乱,突然跳起摇摆舞来。少年急忙摆动脑袋保持平衡,可是来不及了。碗,又掉了下来。”

②从观众的反应看出――“观众中有人在大声地喊:‘行了,不要再来了,演下一个节目吧!’好多人附和着喊起来。”观众对少年表演中出现的两次失误不满意。真正精彩、成功的表演,应该是一次就成功,而不应该是第三次。

③从少年表演失误后的表现看出来――第一次:“顶碗的少年歉疚地微笑着,不失风度地向观众鞠了一躬。”第二次:“台上,顶碗少年呆呆地站着,脸上全是汗珠,他有些不知所措了。”“少年镇静下来,手捧着新碗,又深深地向观众们鞠了一躬。”

⑶在学生充分交流、辩论的基础上,适时引导:

①从表演的过程来看,顶碗少年的表演出现了两次失误,没有一次成功,的确并不精彩;

②从顶碗少年在表演中所体现出来的不怕失败,面对两次失败,勇于拼搏的精神来看,他的表演是十分精彩、成功的。正是有这样的拼搏精神,他的第三次表演才取得了成功。

③如果,顶碗少年第一次表演就获得了成功,观众欣赏到的就只是一次“精彩、成功”的杂技表演而已。正因为顶碗少年的表演是在出现了两次失误后的第三次成功的,观众才不仅看到了精彩、成功的杂技表演,而且从这位顶碗少年的身上感受到了那种不怕失败、勇于拼搏的精神。这种精神远比看到一场没有失误的杂技表演更有意义。每一位观看过表演的观众,都可能“常常会想起这位顶碗少年,想起他那一夜的演出”,因为,他们从中“得到了启示,悟出了一些人生的哲理――面对困难和失败,只有坚持下去,才有可能获得成功。”

2、感情朗读,体会人物内心活动

1)在学生找到课文中描写少年神情、动作的句子论证自己的观点时,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体会少年两次失误后的心理活动。

2)指导学生朗读描写少年神情、动作的句子,感受少年的心理活动。

3)拓展延伸,想象说话(请学生任选一、两个话题展开想象,进行说话练习)

⑴“这真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拼搏!”学生找到这句后,教师要及时引导体会为什么一次杂技表演成为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拼搏”?少年在与谁搏斗?这场搏斗何以惊心动魄?

⑵如果顶碗少年的第三次表演仍然没有成功,你觉得他该怎么办?是放弃了,不再表演,还是继续表演第四次?如果你就是顶碗少年,你会怎么做?

⑶表演结束后,如果你是一位记者,你会怎样采访这位顶碗少年?向他提些什么问题呢?

⑷你的生活、学习中有没有遇到过困难和失败,你是怎么做的?学习了本文,你得到什么启示?

五、指导学生归纳整理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感知作者表达情感的方式。

六、指导学生完成检测训练P15

七、板书设计

八、教学反思

5* 手指

学习目标:

1.借助词典、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作者留心生活、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从司空见惯的

事物中得到启示的习惯。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五个手指的各自特点,体会到任何事物都各有所长,

各有所短的道理。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查字典理解字词。

2.阅读描写生活中普通事物的小品文,教师可向学生推荐几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生活中还有许多普普通通的事物,对于他们的存在,我们常常司空见惯、熟视无睹,可是,如果我们仔细观察、认真思考,这些普通的事物也会带给我们耐人寻味的启示的。比如我们每个人手上的五根手指。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5课《手指》。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引导学生寻疑、质疑

1、学生自读阅读提示。

1、读完阅读提示后,你有哪些想知道的呢?

三、布置学生自主学习

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互相解答不懂的词语。

2.指生逐段读课文,思考:课文的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3.请学生根据填空的内容,给课文分段,作者写出了五个手指的什么特点,在此基础上体会本文的写作顺序和方法。

自读课文,理解内容

1.默读课文,标画出本文的中心句。(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不同的姿态,各具不同的性格,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2.学生自主学习,思考问题:五根手指各有什么特点?读书标画相关语句。

3.汇报交流,体会道理

理解要点如下:

⑴大拇指:短处:姿态不美――身体矮而胖,头大而肥,构造简单,只有一个关节;长处:最肯吃苦。

⑵食指:短处:姿态不如其他三指窈窕,都是直直落落的强硬的曲线;长处:工作不如大拇指吃力,却比大拇指复杂、机敏。

⑶中指:短处:养尊处优,做事名义上参加,实际并不出力;长处:地位最优,身体最高、相貌最堂皇,左右有屏障,曲线优美。

⑷无名指和小指:短处:能力薄弱是其他手指的附庸;长处:体态秀丽,样子可爱,在丝竹管弦、舞蹈上能力强,有用武之地。

4.适时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根据手指不同的特点,读出不同的语气和感受。

四、组织学生合作探究

1、这平平常常的手指带给我们什么启示?

2、第一单元表达感悟的方法有何异同。

3、你最喜欢哪根手指?以我是( )指,写一段话吧!

五、指导学生归纳整理

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感悟人生哲理。

六、指导学生完成检测训练P17

七、板书设计

八、教学反思

口语交际·习作一

学习目标

1.围绕“难忘的‘第一次’”这一话题进行口语交际,交流时能抓住重点,内容

要真实,叙事要具体,表达要有条理,语气、语调要适当;听他人说话时要认

真耐心、尊重对方,敢于提出自己的意见或建议。

2.根据习作提示,从三个内容中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习作,能围绕所

选内容的写作要点分段表达,内容要具体,感情要真实。

课前准备

1、留心观察周围的普通事物,想想它们有什么特点,看看能否从它们的身上得到

启示或有所感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教师谈话:同学们,你们现在已是十一、二岁的少年,从你们呱呱坠地到现在,在成长的过程中,经历了许许多多个“第一次”,例如,第一次动手做饭,第一次单独睡觉,第一次得奖„„这许许多多个“第一次”, 就像一个个脚印,记录下我们成长的经历。今天,我们来一起说说自己的“第一次”好吗?

2.学生朗读要求。

3.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经历过的“第一次”,师及时板书,以拓展学生的思路。

二、布置学生自主学习

结合学研案的自主学习部分,积累描写人物各方面的词语,并试着用这词语说话。

三、创设情境,唤醒记忆

1.提出问题:在这么多的“第一次”中,你印象最深刻的“第一次”是哪一个呢?为什么这个“第一次”你忘不了呢?

2.学生选择自己印象最深刻的“第一次”进行口语交际。

⑴明确说话要求

①交流时要说清楚“第一次”的经过。

②要说出自己当时的真实感受或得到的启示。

③也可以说说现在对当时“第一次”的看法。

⑵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准备。

四、组织学生合作探究

课内交流,取长补短

1.小组交流:组内的同学依次讲述自己的“第一次”,每个组员讲完后,其他组员及时评价,可以质疑,也可以提出自己的意见或建议。

2.各组选派一两个同学在全班交流,每交流完一个,师生及时评议、质疑。教师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交际习惯。

五、指导学生归纳整理

明确口语交际的要求。

六、指导学生完成检测训练

1、完成课堂目标达成的相关练习

2、拓展延伸,课外交际

1)课后,与其他同学或者你的伙伴交流自己的“第一次”。

2)放学回家,把自己印象深刻的“第一次”(可以是自己说的,也可以是同学、伙伴说的)讲给父母听,也可以请他们讲讲自己最难忘的“第一次”。

第二课时 习作指导

一、谈话导入,明确要求

上节课,我们交流了自己印象深刻的“第一次”,其实,我们的生活中不仅有难忘的“第一次”,还有许多普普通通的事物,平平凡凡的小事,如果我们留心观察、细细感受和品味,我们同样也会从中获得感悟和启示。

二、布置学生自主学习

指生朗读习作要求,明确本次习作要求。

(1)可以记写自己“难忘的‘第一次’”,要写清楚经过和启示。

(2)可以学习《手指》一文的写法,选择生活中的一个使你有所感触的事物,要写清楚事物的特点和从中得到的启示。

(3)可以描写一幅漫画的内容(可以是书上的这幅,也可以是自己带来的),要写清楚图意和自己的想法。

三、组织学生合作探究

自选内容,分组交流

1.学生各自选择自己习作的内容,思考写什么,怎么写?

2.根据所选择的习作内容把学生分组,组内交流习作内容,其他组员及时质疑评价,提出意见或建议。

全班交流,拓宽思路

1.每一个内容选择2.3名学生在全班进行交流,要求尽可能把内容说具体。

2.师生评议:

⑴是否按照具体的要求抓住了重点。

⑵表述是否具体、流畅。

⑶启发或感悟是否真实。

四、归纳整理

再次明确习作要求,学生习作

1.再次明确写作每一个内容的具体要求。

2.写作内容要具体,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3.学生各自习作。

4.修改草稿。自己或同学互相修改写作草稿。

5.誊写习作,努力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

第三课时 写作讲评

一、小结习作,提出任务

1.总结本次习作总体情况,并表扬习作优秀,进步明显的同学。

2.提出评议重点:

⑴是不是把事情的经过,事物的特点,漫画的图意写具体了。

⑵是不是真实的写出了自己的启示、感悟和想法。

二、组织学生合作探究

欣赏佳作,师生互动

1.欣赏佳作片断,共同评议。(选择3―4位学生的习作片断,进行欣赏,说说值

得学习的地方,指出其中的不足。)

2.赏析两篇学生的整篇佳作,共同抓住上面两点评议。

小组交流,互议互评

1.自读习作,互相指出优点和不足。

2.各自修改,继续完善习作。修改中,提醒如语句、标点、字等也要修改;订正

老师和同学对修改提出的意见。

三、指导学生完成检测训练

1、完成课堂目标达成的相关练习

2、拓展练习,强化运用

一滴露珠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辉,一片绿叶可以显示大地的生机,一件平凡的小事常常使我们因有所感悟,受到启发而难以忘怀。今后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只要我们留心观察自己身边的事物,就一定会有许多感动、启示使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

回顾·拓展一

学习目标:

1.交流对学过的课文的理解和感受,说说自己的见解是怎样获得的,是如何加深

的;也可以交流学习了本组课文,在写作表达方面有哪些收获。

2.熟读并背诵名言,养成积累的习惯。

3.读懂成语故事《邯郸学步》,理解成语的寓意。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1.重新阅读本组几篇课文。

2.查阅、搜集资料,了解“日积月累”中六句名言的出处、作者和含义。

3.阅读成语故事书。

教学过程:

交流平台

一、谈话导入

阅读同一篇文章,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那么这些理解和感受是怎样获得的,是如何加深的。

二、布置学生自主学习

将本组课文好好地读一读,细细地品一品,你感受到了什么?

三、组织学生合作探究

1、联系本组课文,说说你是如何“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进行独立思考”

的。

2、探究体会范例:结合《桃花心木》,理解如何才能读懂课文,形成自己的独特

见解。

3、迁移练习:各自找一找本组课文或以前学过的课文,与同学和老师交流对学过

的某篇课文的理解和感受,说说自己的见解是怎么获得的,是如何加深的。

四、指导学生归纳整理

在写作中尝试运用本组课文在表达感悟方面的写作方法。

日积月累

一、布置学生自主学习

各自读一读,通过查找工具书等方式了解句子意思。

二、组织学生合作探究

1、小组内互相说说这些名言的意思;

2、谈谈自己的想法。

三、指导学生检测训练

1、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背诵名言;

2、当堂检查背诵情况。

四、课外拓展

你还知道哪些文言文中名言警句。

成语故事

一、布置学生自主学习

读故事,讲讲故事的内容。

二、组织学生合作探究

1、悟寓意,说说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并谈谈各自的感受;

2、想生活,谈谈现实生活、学习中有没有邯郸学步的人和事。

三、指导学生检测训练

1、完成检测训练的相关练习;

2、拓展阅读,供学生阅读。

四、板书设计

五、教学反思

1 文言文两则

学习目标:

1.读准每个字的读音。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根据课后注释联系上下文,了解故事内容。

3.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学习孔子实事求

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课前准备:布置学生了解孔子的生平资料。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专心致志”这个成语你熟悉吗?谁能讲讲它的意思。“专心致志”这个成语源自《孟子. 告子》中的一篇文言文──《学弈》。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介绍孟子资料: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国(现山东邹县)人。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以后的儒学大师,被尊称为“亚圣”,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他肯定人性本来是善的,都具有仁、义、礼、智等天赋道德意识。提出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论点。《孟子》是孟子与他的弟子合著的,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等。

2、释题:“弈”指什么?“学弈”又是什么意思呢?(“弈”,本来专指下围棋,“学弈”就是学下围棋。现在的“对弈”,就是下棋的意思,但不限于下围棋。)

二、引导学生寻疑、质疑

⑴谁学下棋?⑵怎么学下棋?⑶学得结果怎么样?⑷《学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检查学生自主学习: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谁能给大家讲一讲《学弈》这个故事?

三、布置学生自主学习

初读课文,读通句子

1.教师范读课文,努力做到读得有声有色,流畅自如。从而感染学生,激发其诵读兴趣。

2.读后学生评价,及时归纳出朗读文言文的要点:一是读的速度要慢,二是停顿要得当。老师也可出示原文和停顿符号,以对学生朗读有所帮助。

3.学生模仿教师自由练读,读通读顺为止。

4.同桌互读课文,互相正误。

5.教师运用多种方式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如指名读、赛读、齐读等,直到读熟为止。

四、组织学生合作探究

精读课文,理解文意。

1.学生对照文后注释,自己尝试弄懂每句话的意思,理解故事的内容,遇有困难教师及时帮助。

2.同桌互相解疑释惑,合作学习,讨论每句话的意思。

五、指导学生归纳整理

1、学生对照注释,讲解自己对文中语句的理解,教师及时讲解学生理解中的难点。 (《学弈》参考译文:弈秋是全国最会下棋的人。让弈秋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而另一个人虽然在听着,可是他心里总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拿弓箭去射它。这样,虽然他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学得不如前一个。能说这是他的聪明才智不如前一个人吗?我说:不是这样的。)

2、组内互相讲说故事内容,完成学研案的归纳整理。

六、深入学习

1.谁学下棋?谁是老师?——有两个人学下棋,老师是全国最善于下棋的弈秋。

2.(这两个人)怎么学下棋?——“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注意力十分集中,一心一意);“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而另一个人虽然在听着,可是他心里总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拿弓箭去射它,学习时注意力不集中,三心二意)。

3.学得结果怎么样?“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虽然后一个人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学得不如前一个)。

是什么原因使“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引导学生理解:两个人学习结果不同,并不是因为在智力上有多大差别,而是他们的学习态度不同——前一个专心致志,后一个三心二意。)

4.学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学习、做事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

七、指导学生完成检测训练

1、完成课堂目标达成的相关练习;

2、复述故事,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1.请生背诵《学弈》。

2.板书课题:文言文两则 两小儿辩日

3.介绍资料:《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列子》相传为列御寇的论集。列御寇,战国时郑国人,《列子》共8篇,其中保存了许多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如愚公移山,歧路亡羊,杞人忧天等,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二、引导学生寻疑、质疑

(1)看了课题,你知道了些什么?(知道了文中的主人公是两个小孩;知道了这篇文章主要是写两个小孩辩日这件事)

(2)看了课题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①他们为什么争辩?②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依据是什么?③他们辩论的结果

是什么?

三、布置学生自主学习

1.回顾学习《学弈》一文的过程,总结学习方法。

(1)理解课题,提出问题。(2)读准字词,读通课文。

(3)结合注释,疏通文意。(4)解疑释惑,体会道理。

(5)复述故事,熟读成诵。

2.明确方法,自主学习

⑴读准字词,读通课文

①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语速要慢,适当停顿,到读通顺为止,。

②学生多种形式朗读课文,师生及时评价。

四、组织学生合作探究

1、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①对照注释,弄懂词句,理解故事的内容。

②同桌互相解疑释惑,合作学习,弄明白每句话的意思。

③请学生参考注释,用现代口语复述故事,并根据学生复述的状况进行即时疏通点拨。

(译文如下:孔子到东方去游学,途中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孔子询问他俩争论的原因。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而正午时距离人远。”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而正午时离人近。前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大得像车上的篷盖,等到正午时就像个盘盂,这不是远处的小而近处的大吗?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清清凉凉,等到正午时就热得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是近的时候热而远的时候凉吗? ”孔子听了,不能判断谁是谁非。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道的事情多呢? ”)

2、解疑释惑,体会道理

⑴两小儿为什么争辩?(太阳是远是近)

⑵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依据是什么?(①一小儿的观点是:“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依据是:“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个小孩认为太阳早上离人近,中午离人远,他是根据形状大小来判断的。②另一小儿的观点是: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依据是:“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另一个小孩认为太阳早上离人远,中午离人近,他是根据温度来判断的。)

⑶他们辩论的结果是什么?(孔子不能决也――孔子也不能判断谁对谁错。)

⑷对两小儿所持观点,你同意哪一种? 为什么? (引导学生积极发表看法,保护他们大胆发表自己见解的积极性。)

3.学了这个有趣的故事,你喜欢故事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⑴两小儿聪明可爱,善于动脑,对自己不懂的问题大胆质疑,勇于争辩。

⑵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 尽管学识渊博,可是仍然“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引导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五、指导学生归纳整理

完成归纳整理,体会知识是无穷的。

六、指导学生完成检测训练

1、完成课堂目标达成相关练习,有余力的完成课后巩固提升。

2、复述故事,熟读成诵。

⑴分角色朗读课文。⑵学生分组表演故事。⑶学生背诵课文。

七、板书设计

八、教学反思

2 匆匆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饭碗、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

2.通过抓住重点句子,联系自己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时光匆匆,要珍惜

时间,不能碌碌无为。

3.熟练地、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并把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4.感受课文的语言美,领悟作者细致描写、多用比喻的方法。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2.搜集并阅读朱自清的资料和他写得的其他散文。

3.搜集关于珍惜时间的格言警句、诗词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谈话: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位著名的作家,他一生勤奋,笔耕不辍,给我们留下190多万字的作品;他一生重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毛主席曾赞扬他是最有骨气的中国人。你们知道他是谁吗?

2.课前搜集资料,你对朱自清先生有哪些了解。(学生介绍自己搜集的资料)

3.朱自清先生不仅是一位诗人、学者,而且还是一位杰出的散文大师,他为我们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散文佳作,他的散文被称作“美文的典范”。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赏读他24岁时写下的一篇散文《匆匆》。

4.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布置学生自主学习

初读课文,初步感知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2.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感觉难读或自己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

2.检查生字词的读音和含义。⑴注意“涔、潸”的读音。⑵引导理解“徘徊、蒸融、挪移、头涔涔、泪潸潸、赤裸裸”等词语的含义。

3.学生读书后全班交流初读后的感受。

三、引导学生寻疑、质疑

初读课文,你读懂些什么?有什么感受?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四、组织学生合作探究

1、说说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2、课文主要写的是什么,想要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品读感悟,体会感情

⑴学习体会第一自然段。

①“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这句话的理解要点:

a .这是一个排比句,作者用对比的手法,把“燕子去了还来,杨柳枯了还青,桃花谢了还开”与时间流逝进行比较,写出了时间一去不复返的特点。

b .本段最后四个反问句,看似在问,实际上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逝去而无法挽留的无奈和对已逝日子的留恋。4个问句,作者在问谁?可以理解为作者可能在问自己,也可能是在问你、问他,问我们所有的人;也可以理解为作者在用问句表达心里的疑惑,他或许并不想让谁回答,而是想以发问的方式告诉人们无论对谁时间都是一去不复返的,每个人都应该好好珍惜。

c .理解四个追问时,可引导学生感受和体会作者写下这些文字时的心情?(惋惜、后悔、茫然、痛苦或无奈)在学生感悟后,要及时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感受融进去朗读课文。

②可适时补充台湾作家林清玄《与时间赛跑》一文中,父子俩的对话。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想一想,去年的你和现在的你一样吗?教师也可以适时谈谈自己的变化,以引发学生的共鸣。

③指导学生朗读:当你感受到了这些,你再读一读这一段,是不是有了新的感触呢? ⑵学习体会第二自然段。

①“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个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的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这句话的理解要点是:

a .“八千多个日子”是指作者从1898年出生到写作本文的1922年,一共是24年,八千多个日子。

b .这句话作者运用了比喻,把逝去的时间比作“针尖上的一滴水”,把“时间的流”比作“大海”,这样描写使本来无形的时间变得有形。

c .“溜”“没有声音,没有影子”可以理解为时间无声无息的流逝,非常快。

d .“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可以体会到作者面对逝去的日子,觉得自己光阴虚度而无所作为,不禁流泪落汗。由此可见作者是十分在意时间的,因为只有珍惜时间的人,才能感受到时间的无情流逝,才会觉得时间不够用,才会用一日一日的计算时间。

②指导朗读:要读出惋惜、留恋、自责之情。

五、指导学生归纳整理

六、指导学生完成检测训练P7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一起对课文进行了初步的感知,这节课我们进入深入的学习。

二、布置学生自主学习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朱自清的时间步履匆匆,在洗手、吃饭的时候过去了。那么,同学们,你们的

时间是怎样从你的身边一点一滴溜走的呢?请大家学着朱自清先生的写法,也

抓住自己身边的小事,赋予时间生命,让我们感觉到时间是怎样从你的身边流

逝的?看谁写的最有朱先生的风格。

3、从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时间匆匆,一去不复返”呢?联系实际,说说自己的

理解与感受。

三、引导学生寻疑、质疑

通过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没有解决的问题呢?

四、组织学生合作探究

作者描述日子来去的句子很有特色,小组间交流一下,请仿照例句,写上几句,开始吧!

五、指导学生归纳整理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六、深入学习

继续品读课文,体会感情

⑴时光究竟是怎样从我们身边悄悄溜走的呢?

学生以读代答――“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⑵体会写法:①作者使用了排比句,把时间拟人化“跨、飞、溜、闪”,写出了一天的时间是怎样很快的从身边“溜走”的。②作者通过生活具体的小事情“吃饭、洗手、睡觉、沉默”等,赋予时间以生命,十分生动具体的描写出了时间是怎样一点一滴在不知不觉中从我们身边流逝的。

⑶导读出时间流逝的匆匆和永不停息。

教师小结:

作者抓住生活中的小事,赋予时间生命,把时间当作一个有生命的东西来写,才让我们感受到时间就在身边,而且来去匆匆。

学习体会文章的最后两个自然段

⑴在第四自然段中,作者有几次追问?(六次)有几次做出了回答?(前两次)师生读书问答。

⑵引导学生试答文中后四次追问:你觉得怎样才算是留下些生命的痕迹?怎样的人生就是没有虚度,才算是没有白白的在这个世界上走一遭?可以举一个你佩服的人做例子来说明。引导学生既要谈伟人名人的事例,又要关注自己身边的普通人。

⑶学生谈感受:你觉得朱自清先生有没有在这个世界上白白的走一遭?

七、指导学生完成检测训练

完成课堂目标达成的相关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教科书第6页《明日歌》,并体会作者的情感。

八、板书设计

九、教学反思

3 桃花心木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下面词语“插秧、枯萎、锻炼、勃勃生机、莫名其妙。”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抄写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

3.通过对含义深刻语句的理解,体会种树人的用心,理解作者从中领悟的道理,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看法,从而感受育人、做人的真谛。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2.查找桃花心木的资料,通过资料了解林清玄,搜集并阅读他写得其他文章。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桃花心木,一种常绿乔木,树形优美,高大而笔直,树高可达20多米;它的木材是世界名贵木材之一,色泽美丽,能抗虫咬,适合制作车、船、家具,用作绿化环境也非常好,它的种子榨出的油还能供工业使用。

那么如此名贵的植物是如何长成高大、优美、笔直的参天大树的呢?我们一起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布置学生自主学习

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学生自由读书,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含义深刻的句子标画下来,多读几遍。

2.检查字词读音,及时正音,适时理解“莫名其妙、无缘无故、勃勃生机”等词语的意思。书写生字。

3.指生朗读自己标画下来的含义深刻的句子。

三、引导学生寻疑、质疑

那么通过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没有解决的问题呢?

四、组织学生合作探究

1、默读思考:种树人是怎样种树的?文中的桃花心木苗长成大树了吗?

2、朗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读自己喜欢的部分,并说说自己喜欢的原因。

五、指导学生归纳整理

六、指导学生完成检测训练P11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领悟道理

1.在林清玄的记忆中,桃花心木是一种特别的树,它树形优美,高大而笔直,可当看到它的树苗却仅及膝盖时,林清玄和我们一样也“有点难以相信自己的眼睛”。咱们一起进入课文的深入学习吧。

二、布置学生自主学习

1、说说种树人的哪些做法令作者感到奇怪?找出相关的句子。

2、种树人为什么要这么做?找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说说自己的感受。

三、引导学生寻疑、质疑

那么通过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没有解决的问题吗?

四、组织学生合作探究

1、学习课文第14至16自然段,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2、本文写法上有哪些特点?

作者林清玄是怎样写出这样文辞隽永、耐人寻味的好文章的呢?

1.善于观察、善于思考:本文是围绕“三到”来写的。一是“看到”――引发思考(产生疑问);二是“听到”――找到答案(种树人言);三是“想到”――明白道理(由树及人)

2.借物喻人:作者由种树想到育人,借种桃花心木来说明一个做人的道理。

默读课文第4到第10自然段,思考:种树人是怎样种树的呢?他这样做能使仅及膝盖的小树苗长成参天大树吗?

学生汇报交流,种树人的做法:

⑴浇树间隔的时间没有规律,浇水的多少没有规律――“树苗种下以后,他常来浇水。奇怪的是,他来得并没有规律,有时三天,有时五天,有时十几天才来一次;浇水的量也不一定,有时浇得多,有时浇的少。”

⑵浇树的时间没有规律――“种苗人偶尔会来家里喝茶,他有时早上来,有时下午来,时间也不一定。”

⑶来的时候总会带补种的树苗,他好像事先就知道有树苗枯萎了――“桃花心木苗有时莫名其妙地枯萎了。所以,他来的时候总会带几株树苗来补种。”

3.指导学生用疑惑的语气朗读种树人奇怪的举动。

4.面对种树人奇怪的举动,作者产生了哪些问题?种树人到底为什么这样做呢?

⑴树木生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像种青菜和种稻子,人们可以一直给它按时定量浇水,直到它们收获;在树木漫长的成长过程中,人们不可能一直按时定量给它浇水,因此,树木只有自己学会在土地了寻找水源,适应不确定的环境,才有可能长大成才。

⑵种树人没有任何规律的给桃花心木的树苗浇水,是在模仿老天下雨,给树木创设“不确定”的生存环境。树木只有适应了这种“不确定”的生存环境,学会了在不确定中找到水源,拼命扎根,才会长成百年的大树。

⑶如果有规律的给树苗浇水,树苗就会养成依赖的心,根就会浮在地表上,无法深入地下,一旦停止浇水,枯萎的就会很多。幸存下来的,也无大抵御狂风暴雨的侵袭。

5.指导朗读种树人说的两段话,读出“语重心长”, 在读中感受领悟种树人话语中蕴含的哲理。

6.“我”听了种树人的一番话,为什么非常感动?引导学生理解体会课文第14自然段的重点句子:“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就会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

⑴树木的“不确定”,是指老天下雨是算不准的;人的“不确定”,是指生活变化无常,可能遇到困难或遭遇不幸。联系课文和生活上的例子说一说。

⑵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够经受生活的考验,锻炼自主的精神,努力成长。

⑶逆向思考:在确定中生活的人,则会养成依赖的心。

7.思考:“种树的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桃花心木为什么不会枯萎了?(桃花心木学会了自己寻找水源、适应环境,自主的生长,这证实了种树人说得话是正确的)

8.教师小结:种树人不定时,不定量地浇水,目的就在于模仿自然规律,他善于创造自然的成长环境。让树苗在不确定中汲水成长,这样树苗自己就能够学会适应自然,并战胜自然,最终寻找到适合自己存活的办法。人和树是一样的,生活在艰苦环境中的人更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从而学会生存和发展的本领。我希望同学们都能像课文中的桃花心木一样,能够经得起生活的磨练,最后长成参天大树,长成栋梁之材。

五、指导学生归纳整理

学习这篇课文,在写法上的特点。

六、指导学生完成检测训练

1、完成课堂目标达成的相关练习

2、种树人与“我”的对话被一棵棵桃花心木苗听得清清楚楚。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它们会想些什么呢?会对种树人说些什么?请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如果我是一棵( ),我会想:( )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想象

⑴如果我是一棵(茁壮成长的桃花心木苗),我会想„„

⑵如果我是一棵(即将枯萎的桃花心木苗),我会想„„

⑶如果我是一棵(已经枯萎的桃花心木苗),我会想„„

七、板书设计

八、教学反思

4* 顶碗少年

学习目标:

1.借助词典,联系上下文,理解“座无虚席、惊羡、歉疚、惊心动魄、陶醉”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文章蕴含的哲理,懂得不论遇到多少艰

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只要坚持下去就能获得成功的道理。

3.学习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2.搜集并阅读其他面对失败,勇敢坚强战而胜之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谈话:学习第三课《桃花心木》,我们知道林清玄是个善于观察生活的人,他看种树的人给桃花心木浇水,悟出了人的成长的道理。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会偶然遇到一些人和一些事,从这些偶遇的人和事中,有心人也能得到启示,悟出一些人生的哲理。今天,就让我们去看一场杂技表演,去认识一位顶碗少年。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介绍作者:赵丽宏,1951出生,著名的诗人、散文家,上海人。发现和表现社会生活和自然的美,是赵丽宏散文创作的主旋律,他的作品感情真挚细腻,文风清丽典雅,被誉为“捕捉生活色彩和芬芳的诗”。代表作有《三峡船夫曲》、《雨中》、《学步》、《雨中的鸽子》等。

二、引导学生寻疑、质疑

1、指生自读阅读提示,明确学习要求。

2、读完阅读提示后,你有哪些疑问呢?

三、布置学生自主学习

1)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自己喜欢的句子画下来,多读几遍。

2)指生逐段朗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一场杂技表演中,一位少年表演顶碗时,头顶上的碗两次失误掉了下来,少年不气馁,第三次顶碗终于获得了成功。)

3)指生朗读自己标画下来的喜欢的句子,谈感受。

三、组织学生合作探究

1、作者看了一场怎样的杂技表演?

2、你从文末的省略号读出了什么?

四、品读课文,明白道理

1、教师提出自己一直思考的问题:顶碗少年的表演精彩吗?他表演成功了吗? (引导学生分成两方:一方认为顶碗少年的表演很精彩,很成功;一方则认为则顶碗少年的表演不够精彩,不很成功。)

认为顶碗少年的表演很精彩,很成功的:

①精彩之一――第一次顶碗时:“在轻松优雅的乐曲声里,只见他头上顶着高高的一叠金边红花白瓷碗,柔软而又自然地舒展着肢体,做出各种各样令人惊羡的动作,忽

而卧倒,忽而跃起„„碗,在他的头顶摇摇晃晃,却总是不掉下来。”“他骑在另一位演员身上,两个人一会儿站起,一会儿躺下,一会儿用各种姿态转动着身躯。”

②精彩之二――第二次顶碗时:“少年很沉着,不慌不忙地重复着刚才的动作,依然是那么轻松优美„„到最后关头了,又是两个人叠在一起,又是一个接一个艰难的转身”。

③精彩之三――第三次顶碗时:”这真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拼搏!当那叠碗又剧烈地晃动起来时,少年轻轻抖了一下脑袋,终于把碗稳住了。”

④成功――尽管顶碗少年前两次的表演失败了,可是他没有被失败吓倒,第三次表演获得了成功。从“全场响起了暴风雨般的掌声”,可以感受到,观众也认为少年的表演是精彩的,成功的。

认为顶碗少年的表演不够精彩,不很成功的:

①少年前两次的顶碗表演时,由于没有把握好平衡,头顶上的碗两次掉下来摔碎了――“在一个大幅度转身的刹那间,那一大叠碗突然从头上掉了下来!”;“那一叠碗却仿佛故意捣乱,突然跳起摇摆舞来。少年急忙摆动脑袋保持平衡,可是来不及了。碗,又掉了下来。”

②从观众的反应看出――“观众中有人在大声地喊:‘行了,不要再来了,演下一个节目吧!’好多人附和着喊起来。”观众对少年表演中出现的两次失误不满意。真正精彩、成功的表演,应该是一次就成功,而不应该是第三次。

③从少年表演失误后的表现看出来――第一次:“顶碗的少年歉疚地微笑着,不失风度地向观众鞠了一躬。”第二次:“台上,顶碗少年呆呆地站着,脸上全是汗珠,他有些不知所措了。”“少年镇静下来,手捧着新碗,又深深地向观众们鞠了一躬。”

⑶在学生充分交流、辩论的基础上,适时引导:

①从表演的过程来看,顶碗少年的表演出现了两次失误,没有一次成功,的确并不精彩;

②从顶碗少年在表演中所体现出来的不怕失败,面对两次失败,勇于拼搏的精神来看,他的表演是十分精彩、成功的。正是有这样的拼搏精神,他的第三次表演才取得了成功。

③如果,顶碗少年第一次表演就获得了成功,观众欣赏到的就只是一次“精彩、成功”的杂技表演而已。正因为顶碗少年的表演是在出现了两次失误后的第三次成功的,观众才不仅看到了精彩、成功的杂技表演,而且从这位顶碗少年的身上感受到了那种不怕失败、勇于拼搏的精神。这种精神远比看到一场没有失误的杂技表演更有意义。每一位观看过表演的观众,都可能“常常会想起这位顶碗少年,想起他那一夜的演出”,因为,他们从中“得到了启示,悟出了一些人生的哲理――面对困难和失败,只有坚持下去,才有可能获得成功。”

2、感情朗读,体会人物内心活动

1)在学生找到课文中描写少年神情、动作的句子论证自己的观点时,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体会少年两次失误后的心理活动。

2)指导学生朗读描写少年神情、动作的句子,感受少年的心理活动。

3)拓展延伸,想象说话(请学生任选一、两个话题展开想象,进行说话练习)

⑴“这真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拼搏!”学生找到这句后,教师要及时引导体会为什么一次杂技表演成为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拼搏”?少年在与谁搏斗?这场搏斗何以惊心动魄?

⑵如果顶碗少年的第三次表演仍然没有成功,你觉得他该怎么办?是放弃了,不再表演,还是继续表演第四次?如果你就是顶碗少年,你会怎么做?

⑶表演结束后,如果你是一位记者,你会怎样采访这位顶碗少年?向他提些什么问题呢?

⑷你的生活、学习中有没有遇到过困难和失败,你是怎么做的?学习了本文,你得到什么启示?

五、指导学生归纳整理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感知作者表达情感的方式。

六、指导学生完成检测训练P15

七、板书设计

八、教学反思

5* 手指

学习目标:

1.借助词典、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作者留心生活、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从司空见惯的

事物中得到启示的习惯。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五个手指的各自特点,体会到任何事物都各有所长,

各有所短的道理。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查字典理解字词。

2.阅读描写生活中普通事物的小品文,教师可向学生推荐几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生活中还有许多普普通通的事物,对于他们的存在,我们常常司空见惯、熟视无睹,可是,如果我们仔细观察、认真思考,这些普通的事物也会带给我们耐人寻味的启示的。比如我们每个人手上的五根手指。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5课《手指》。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引导学生寻疑、质疑

1、学生自读阅读提示。

1、读完阅读提示后,你有哪些想知道的呢?

三、布置学生自主学习

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互相解答不懂的词语。

2.指生逐段读课文,思考:课文的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3.请学生根据填空的内容,给课文分段,作者写出了五个手指的什么特点,在此基础上体会本文的写作顺序和方法。

自读课文,理解内容

1.默读课文,标画出本文的中心句。(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不同的姿态,各具不同的性格,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2.学生自主学习,思考问题:五根手指各有什么特点?读书标画相关语句。

3.汇报交流,体会道理

理解要点如下:

⑴大拇指:短处:姿态不美――身体矮而胖,头大而肥,构造简单,只有一个关节;长处:最肯吃苦。

⑵食指:短处:姿态不如其他三指窈窕,都是直直落落的强硬的曲线;长处:工作不如大拇指吃力,却比大拇指复杂、机敏。

⑶中指:短处:养尊处优,做事名义上参加,实际并不出力;长处:地位最优,身体最高、相貌最堂皇,左右有屏障,曲线优美。

⑷无名指和小指:短处:能力薄弱是其他手指的附庸;长处:体态秀丽,样子可爱,在丝竹管弦、舞蹈上能力强,有用武之地。

4.适时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根据手指不同的特点,读出不同的语气和感受。

四、组织学生合作探究

1、这平平常常的手指带给我们什么启示?

2、第一单元表达感悟的方法有何异同。

3、你最喜欢哪根手指?以我是( )指,写一段话吧!

五、指导学生归纳整理

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感悟人生哲理。

六、指导学生完成检测训练P17

七、板书设计

八、教学反思

口语交际·习作一

学习目标

1.围绕“难忘的‘第一次’”这一话题进行口语交际,交流时能抓住重点,内容

要真实,叙事要具体,表达要有条理,语气、语调要适当;听他人说话时要认

真耐心、尊重对方,敢于提出自己的意见或建议。

2.根据习作提示,从三个内容中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习作,能围绕所

选内容的写作要点分段表达,内容要具体,感情要真实。

课前准备

1、留心观察周围的普通事物,想想它们有什么特点,看看能否从它们的身上得到

启示或有所感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教师谈话:同学们,你们现在已是十一、二岁的少年,从你们呱呱坠地到现在,在成长的过程中,经历了许许多多个“第一次”,例如,第一次动手做饭,第一次单独睡觉,第一次得奖„„这许许多多个“第一次”, 就像一个个脚印,记录下我们成长的经历。今天,我们来一起说说自己的“第一次”好吗?

2.学生朗读要求。

3.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经历过的“第一次”,师及时板书,以拓展学生的思路。

二、布置学生自主学习

结合学研案的自主学习部分,积累描写人物各方面的词语,并试着用这词语说话。

三、创设情境,唤醒记忆

1.提出问题:在这么多的“第一次”中,你印象最深刻的“第一次”是哪一个呢?为什么这个“第一次”你忘不了呢?

2.学生选择自己印象最深刻的“第一次”进行口语交际。

⑴明确说话要求

①交流时要说清楚“第一次”的经过。

②要说出自己当时的真实感受或得到的启示。

③也可以说说现在对当时“第一次”的看法。

⑵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准备。

四、组织学生合作探究

课内交流,取长补短

1.小组交流:组内的同学依次讲述自己的“第一次”,每个组员讲完后,其他组员及时评价,可以质疑,也可以提出自己的意见或建议。

2.各组选派一两个同学在全班交流,每交流完一个,师生及时评议、质疑。教师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交际习惯。

五、指导学生归纳整理

明确口语交际的要求。

六、指导学生完成检测训练

1、完成课堂目标达成的相关练习

2、拓展延伸,课外交际

1)课后,与其他同学或者你的伙伴交流自己的“第一次”。

2)放学回家,把自己印象深刻的“第一次”(可以是自己说的,也可以是同学、伙伴说的)讲给父母听,也可以请他们讲讲自己最难忘的“第一次”。

第二课时 习作指导

一、谈话导入,明确要求

上节课,我们交流了自己印象深刻的“第一次”,其实,我们的生活中不仅有难忘的“第一次”,还有许多普普通通的事物,平平凡凡的小事,如果我们留心观察、细细感受和品味,我们同样也会从中获得感悟和启示。

二、布置学生自主学习

指生朗读习作要求,明确本次习作要求。

(1)可以记写自己“难忘的‘第一次’”,要写清楚经过和启示。

(2)可以学习《手指》一文的写法,选择生活中的一个使你有所感触的事物,要写清楚事物的特点和从中得到的启示。

(3)可以描写一幅漫画的内容(可以是书上的这幅,也可以是自己带来的),要写清楚图意和自己的想法。

三、组织学生合作探究

自选内容,分组交流

1.学生各自选择自己习作的内容,思考写什么,怎么写?

2.根据所选择的习作内容把学生分组,组内交流习作内容,其他组员及时质疑评价,提出意见或建议。

全班交流,拓宽思路

1.每一个内容选择2.3名学生在全班进行交流,要求尽可能把内容说具体。

2.师生评议:

⑴是否按照具体的要求抓住了重点。

⑵表述是否具体、流畅。

⑶启发或感悟是否真实。

四、归纳整理

再次明确习作要求,学生习作

1.再次明确写作每一个内容的具体要求。

2.写作内容要具体,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3.学生各自习作。

4.修改草稿。自己或同学互相修改写作草稿。

5.誊写习作,努力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

第三课时 写作讲评

一、小结习作,提出任务

1.总结本次习作总体情况,并表扬习作优秀,进步明显的同学。

2.提出评议重点:

⑴是不是把事情的经过,事物的特点,漫画的图意写具体了。

⑵是不是真实的写出了自己的启示、感悟和想法。

二、组织学生合作探究

欣赏佳作,师生互动

1.欣赏佳作片断,共同评议。(选择3―4位学生的习作片断,进行欣赏,说说值

得学习的地方,指出其中的不足。)

2.赏析两篇学生的整篇佳作,共同抓住上面两点评议。

小组交流,互议互评

1.自读习作,互相指出优点和不足。

2.各自修改,继续完善习作。修改中,提醒如语句、标点、字等也要修改;订正

老师和同学对修改提出的意见。

三、指导学生完成检测训练

1、完成课堂目标达成的相关练习

2、拓展练习,强化运用

一滴露珠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辉,一片绿叶可以显示大地的生机,一件平凡的小事常常使我们因有所感悟,受到启发而难以忘怀。今后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只要我们留心观察自己身边的事物,就一定会有许多感动、启示使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

回顾·拓展一

学习目标:

1.交流对学过的课文的理解和感受,说说自己的见解是怎样获得的,是如何加深

的;也可以交流学习了本组课文,在写作表达方面有哪些收获。

2.熟读并背诵名言,养成积累的习惯。

3.读懂成语故事《邯郸学步》,理解成语的寓意。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1.重新阅读本组几篇课文。

2.查阅、搜集资料,了解“日积月累”中六句名言的出处、作者和含义。

3.阅读成语故事书。

教学过程:

交流平台

一、谈话导入

阅读同一篇文章,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那么这些理解和感受是怎样获得的,是如何加深的。

二、布置学生自主学习

将本组课文好好地读一读,细细地品一品,你感受到了什么?

三、组织学生合作探究

1、联系本组课文,说说你是如何“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进行独立思考”

的。

2、探究体会范例:结合《桃花心木》,理解如何才能读懂课文,形成自己的独特

见解。

3、迁移练习:各自找一找本组课文或以前学过的课文,与同学和老师交流对学过

的某篇课文的理解和感受,说说自己的见解是怎么获得的,是如何加深的。

四、指导学生归纳整理

在写作中尝试运用本组课文在表达感悟方面的写作方法。

日积月累

一、布置学生自主学习

各自读一读,通过查找工具书等方式了解句子意思。

二、组织学生合作探究

1、小组内互相说说这些名言的意思;

2、谈谈自己的想法。

三、指导学生检测训练

1、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背诵名言;

2、当堂检查背诵情况。

四、课外拓展

你还知道哪些文言文中名言警句。

成语故事

一、布置学生自主学习

读故事,讲讲故事的内容。

二、组织学生合作探究

1、悟寓意,说说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并谈谈各自的感受;

2、想生活,谈谈现实生活、学习中有没有邯郸学步的人和事。

三、指导学生检测训练

1、完成检测训练的相关练习;

2、拓展阅读,供学生阅读。

四、板书设计

五、教学反思


相关文章

  • 初中语文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语文
  • 初中语文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 本册综合 · 单元综合 · 月考复习 · 期末复习 · 期中复习 · 七律·长征 · 长征组歌两首 · 老山界 · <草> · <长征>节选 · 枣核 · 最后一课 · 始终眷恋着祖国 ...查看


  • 二年级品德与社会 教 案
  • 品德与生活教案 学 校: 年 级: 姓 名: 二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教学计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活泼可爱,品德优良,有上进心,对学校生活充满激情,对各科文化课学习非常投入,但由于 学生年龄小,可塑性强,知识面窄,这有待于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 ...查看


  • 中小学英语文章和书籍 3
  • 新目标英语七年级课件unit8 句型转换 新目标英语七年级课件unit2 Where´s the post office 新目标英语七年级课件unit2 Where´s the post office period3 新目标英语七年级课件u ...查看


  •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第二单元教案模板
  • 铁岭三中八年级语文教案第二单元 课文 6.雪 教案编者王丽杰 第 1 课时 1 2 铁岭三中八年级语文教案第二单元 课文 6.雪 教案编者王丽杰 第 2课时 3 4 铁岭三中八年级语文教案第二单元 课题7.雷电颂 教案编者王丽杰 第 1课时 ...查看


  • [工程地质]教案
  •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教案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教案 课 程 名 称: <工程地质> 授 课 专 业 年 级: 2011级土木工程 授 课 时 段:2012年9月-2012年10月 班 级 人 数: 教 案 编 写 人: 文畅平 所 属 ...查看


  • 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多边形的面积电子教案
  • 勐 班 乡 中 心 小 学 电子 备课教案 学年学期 2016学年上学期 年级班级 学科册次 数学上册 备课教师 勐班乡中心小学教师电子备课教案 2016年11月 日第 周 星期 第六单元 第 节(课)本课题共 课时 2 3 4 勐班乡中心 ...查看


  • 初中语文网--初中语文同步教学优秀站点
  • · 会员中心 · 会员注册 · 收藏本页 · 在线字典.成语查询 · | 网站首页 | 七上 | 七下 | 八上 | 八下 | 九上 | 九下 | 人教版 | 教案 | 中考指导 | 下载 |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 货币战争 鬼吹灯 海底两万里 ...查看


  • 新版北师大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 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单元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体会小数的意义,会用小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 2.能正确读写小数,并能对小数大小进行比较. 3.通过直观模型和实际操作,体会十进分数与小数的关系,并能进行互化. 4.结合 ...查看


  • 小学精通英语教案四年级下册(全册)
  • 学年度第二学期 学科 英语 年级 四年级 姓名 xxx 全册教材分析 单元教学计划 课时授课教案 单元教学计划 课时授课教案 课时授课教案 课时授课教案 课时授课教案 单元教学计划 课时授课教案 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教学计划 课 ...查看


  • 小学电子教案标准表一年级英语上册
  • 教 案 本 学校:许辛庄小学______ 年级:一年级________ 学科:快乐英语_____ 教师:毛洪艳________ 年 月 日 小学课堂教学教案 小学课堂教学教案 小学课堂教学教案 小学课堂教学教案 小学课堂教学教案 小学课堂教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