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荻三个世界

  乡愁记忆里的东北山河岁月,与主席伴读的特殊经历机缘,对小动物保护的慈心悲悯,编织成了芦荻老人相互重叠的三个世界。      秋雨连天日色昏,   海云长共客愁屯。   洞庭波杳传书雁,   巫峡山凄堕泪猿。   九逝国殇哀楚些,   一时豪杰属离尊。   虚堂坐听鸣檐溜,   华发新牵旧梦痕。      一位文化老人,年过八旬,内心无比空凉,站在昌平寓所的书房,登楼凭栏,无心俯视庭前翠竹,环顾满书房亟待整理的古籍经史,她的惆怅,只有用一首徐梵澄古体诗来阐扬。   这位文化老人叫芦荻。很多人想了解这位老人,大致通过两个关键词:一者是毛主席的晚年伴读,~者是中国小动物保护协会会长。前者是出于红色年代的好奇,后者来自对小动物的内心怜悯。这两个关键词都是充满传奇色彩的,也都让这位文化老人背负了太多了历史的分量和沉重的担子。   所谓惆怅,来自眼前,也来自不可预知的未来。   来自眼前的惆怅是急需救护刚抢救的500只狗以及小动物协会基地数千只猫狗的过冬问题;来自略远些的惆帐,需要长期整理的古籍、书稿和资料,还有她魂牵梦绕的东北乡愁。      世界之一:乡愁记忆      “人上了岁数,感伤的东西就多了,不能向前看多远,就开始回首往事”。芦荻老人,现在经常会陷入回忆中,深夜不能寐,想起记忆里的故乡,东北辽阳乡村生活的吉光片羽。   芦荻,生在辽宁辽阳,一个晴耕雨读的书香门第,父亲是位清末读书人。她随手从书架上拣起一本竖版小开本的线装书《聊斋》,上面有当时的朱批,整齐的评语,这都当年父亲读书的本子,睹物思人。芦荻回忆说,自己走上文学这条路,是受父母的引导。尽管,在她3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可是,母亲很小就开始培养孩子们的文学素养。那时,母亲会将芦荻扛在肩头,看着满园的杏花、梨花吟诵诗词。芦荻九岁就已经熟读《唐诗三百首》,这为她日后从事唐宋诗词的研究打下了基础。   除了“诗书传家”的生活基础之外,故乡留给她的记忆,今天回想起来,更多的是中国传统家族里的信守,受儒教熏陶下的“礼乐仁和”。母亲带领兄长、姐姐苦苦支持困苦家境的坚韧;曾经因她不懂事,兄长、姐姐忍受责骂,面对“不公”的安忍;母亲每次坟前祭奠父亲时滚落的泪行,有爱有恨更有中国人本质里的大信。   这些童年忽视的记忆,今天常常浮想在她思绪中,她感慨光阴无情,也遗憾父母的骨殖究竟安葬何处,她还不确切。这是她常常琐事缠身之余,想回东北寻根寻梦的愿景。   当年,她远离家乡,北大求学,参加革命,那时还是十几岁的小姑娘,热血滚烫的青春。今天,虽然不忍心用“垂垂老矣”来形容这位步履蹒跚的文化老人,但面对世间无常枷锁绑缚的时候,这位文化老人能够对治烦恼、冷却肝肺的法门,大概只要记忆可以让她自由玩味。      世界之二:为主席伴读      自1974年春天开始。毛泽东视力明显减弱了,被医生诊断为“老年性白内障”。   毛泽东素来手不释卷,尤为爱读古代的诗、文、史。于是,当时的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汪东兴和副主任张耀祠,委托当时的中共北京市委书记谢静宜从北大中文系物色人选。没几天,谢静宜就送来北大中文系几位教师的档案,毛泽东说:“就让芦荻来吧!”   原来,博览群书的毛泽东。读过中国青年出版社1963年出版的《历代文选》,很喜欢其中的《触砻说赵太后》、《别赋》、《滕王阁序》。记忆力甚强的毛泽东,当时便记住了文章选注者芦荻的名字。   “那时的感觉就像见着了至亲啊,哎呀,反正我不知道我那种感受,就哭起来了,就在那站着流眼泪,当时也不敢大声哭,我就一直抽泣,主席说,‘你喜欢秋天吗’,要是一个人突然在这种场合问你这么木头木脑的话,就觉得还是做梦吧,我没有吱声,后来毛主席笑了,就说,‘你会背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那首诗吗?’我说,‘我会背。’‘那你背一个。’我就开始往下背,无目的地背,背到最后一句,我才忽然意识到最后一句是‘故垒萧萧芦荻秋’。我的名字在上边,我这时候才意识到了,我就笑了,就觉得很自然,哎呀,这么回事。”   芦荻和毛泽东的这次谈话持续了六个多小时,一直到第二天的凌晨4点。也就是在这次谈话之后,芦荻搬到了中南海的一间宿舍里住下;而每当毛泽东想要听古文、讲古文的时候。芦荻便骑着自行车在10分钟之内即刻赶到。   慢慢地,芦荻拧紧了的神经松弛下来。毛泽东谈笑风生,平易近人,使她逐渐地放松。毛泽东公务甚忙。尽管在病中,半个身子行动不便,终日卧床,可是他仍亲自料理国内外大事,听汇报,发指示。他只能挤时间读书。有时是夜里11时,有时甚至是凌晨2时,毛泽东要读书了,就叫秘书打电话给芦荻,芦荻跳上自行车,前往500米外的毛泽东住所,到达毛泽东那里往往直喘气。后来毛泽东在他的书房里放了张桌子,让芦荻在那里看书,他需要读书时唤她进来。另外,她在书房里工作,也便于她可以借阅毛泽东的藏书。   起初,讲古代诗词,芦荻得心应手。多年来,她潜心研究中国古代诗词。毛泽东点什么诗词,她便可背出,并作讲解。毛泽东点古代散文,芦荻也还算能够应付。   可是,毛泽东涉猎面广。有时,要她读《二十四史》,那已越出了她的专业范围,她很生疏,有许多生僻的吉字念不出来。这时,她往往停顿下来。毛泽东催促道:“念呀,念下去呀。”她只得如实说,遇上不认识的字,要查字典。不料,毛泽东随口说那字该怎么念,并大笑起来。芦荻一边深感自己学识不够,一边非常佩服毛泽东渊博的知识。   毛泽东对《鲁迅全集》很有兴趣。芦荻并不熟悉鲁迅的著作,只得赶紧借来成套《鲁迅全集》钻研起来。有一次,毛泽东记起来,鲁迅曾说过,“烂苹果只消挖掉烂了的部分,仍然可以吃”。他要芦荻查这句话出自鲁迅什么文章。芦荻费了很大劲才算查到了原文。日渐熟悉之后,有一回,毛泽东跟芦荻谈起南朝作家江淹的《别赋》时,说道:“江淹《别赋》中‘秋露如珠,秋月如琏’。你的书中对‘琏’的注释不很准确。”她这才知道毛泽东曾看过她参加选注的《历代文选》。她对毛泽东的博学,打心底里佩服。      世界之三:悲悯小动物      前面两个世界,都相对久远了。只有动物的世界,每天历历在目。   1976年,芦荻的女儿放学回家,看到几个红卫兵追着打一只小猫,一道鲜长的血印留在猫跑过的地上。听到女儿的描述,联想到自己的坎坷,她扔下书本冲出门。这只猫成为了芦荻收养的第一只流浪动物。“中南海的鸟,谁也不许动,鸟需要一个家。”这是毛泽东向芦荻说起的。也正因为这个缘起,芦荻走上小动物保护协会的征途。1988年11月,芦荻开始筹备中国小动物保护协会。   她的家已经不像家了,更像一个小动物饲养室。因为救助的动物非病即残,去宠物医院治疗费用很高,所以就自己买药品来治疗,购买药品都是成箱成箱的。   20多年救护小动物,芦荻老人好象注定了要面对惨淡人生和悲剧氛围。如果,她没有亲历亲为,呐喊奔走,可能小动物协会早已隐藏于历史,但是,因为她投入了太多了家产、精力和感情,使得芦荻老人身心皆疲。   芦先生,或有知音。澳大利亚诗人朱迪思・莱特,一生关注环境,她的作品以饱满的激情和娴熟的技巧表现当代澳大利亚社会最普遍关注的生存环境和自然社会生态问题,由于她的诗歌不-解地追求向世人传达事关民族生存的伦理信息,她死后被批评界誉为“代表澳大利亚民族良知的伟大诗人和杰出公民”。   朱迪思・莱特的诗歌《火车》如是说:   怎样才能正气浩荡   当鲜红的血脉将我们牢牢捆缚在历史之上?   老虎啊,你在我们所有人的过去和未来之间彷徨   搅扰孩子的酣眠   我们果树园的梦中   是你不祥的足迹在猖狂

  乡愁记忆里的东北山河岁月,与主席伴读的特殊经历机缘,对小动物保护的慈心悲悯,编织成了芦荻老人相互重叠的三个世界。      秋雨连天日色昏,   海云长共客愁屯。   洞庭波杳传书雁,   巫峡山凄堕泪猿。   九逝国殇哀楚些,   一时豪杰属离尊。   虚堂坐听鸣檐溜,   华发新牵旧梦痕。      一位文化老人,年过八旬,内心无比空凉,站在昌平寓所的书房,登楼凭栏,无心俯视庭前翠竹,环顾满书房亟待整理的古籍经史,她的惆怅,只有用一首徐梵澄古体诗来阐扬。   这位文化老人叫芦荻。很多人想了解这位老人,大致通过两个关键词:一者是毛主席的晚年伴读,~者是中国小动物保护协会会长。前者是出于红色年代的好奇,后者来自对小动物的内心怜悯。这两个关键词都是充满传奇色彩的,也都让这位文化老人背负了太多了历史的分量和沉重的担子。   所谓惆怅,来自眼前,也来自不可预知的未来。   来自眼前的惆怅是急需救护刚抢救的500只狗以及小动物协会基地数千只猫狗的过冬问题;来自略远些的惆帐,需要长期整理的古籍、书稿和资料,还有她魂牵梦绕的东北乡愁。      世界之一:乡愁记忆      “人上了岁数,感伤的东西就多了,不能向前看多远,就开始回首往事”。芦荻老人,现在经常会陷入回忆中,深夜不能寐,想起记忆里的故乡,东北辽阳乡村生活的吉光片羽。   芦荻,生在辽宁辽阳,一个晴耕雨读的书香门第,父亲是位清末读书人。她随手从书架上拣起一本竖版小开本的线装书《聊斋》,上面有当时的朱批,整齐的评语,这都当年父亲读书的本子,睹物思人。芦荻回忆说,自己走上文学这条路,是受父母的引导。尽管,在她3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可是,母亲很小就开始培养孩子们的文学素养。那时,母亲会将芦荻扛在肩头,看着满园的杏花、梨花吟诵诗词。芦荻九岁就已经熟读《唐诗三百首》,这为她日后从事唐宋诗词的研究打下了基础。   除了“诗书传家”的生活基础之外,故乡留给她的记忆,今天回想起来,更多的是中国传统家族里的信守,受儒教熏陶下的“礼乐仁和”。母亲带领兄长、姐姐苦苦支持困苦家境的坚韧;曾经因她不懂事,兄长、姐姐忍受责骂,面对“不公”的安忍;母亲每次坟前祭奠父亲时滚落的泪行,有爱有恨更有中国人本质里的大信。   这些童年忽视的记忆,今天常常浮想在她思绪中,她感慨光阴无情,也遗憾父母的骨殖究竟安葬何处,她还不确切。这是她常常琐事缠身之余,想回东北寻根寻梦的愿景。   当年,她远离家乡,北大求学,参加革命,那时还是十几岁的小姑娘,热血滚烫的青春。今天,虽然不忍心用“垂垂老矣”来形容这位步履蹒跚的文化老人,但面对世间无常枷锁绑缚的时候,这位文化老人能够对治烦恼、冷却肝肺的法门,大概只要记忆可以让她自由玩味。      世界之二:为主席伴读      自1974年春天开始。毛泽东视力明显减弱了,被医生诊断为“老年性白内障”。   毛泽东素来手不释卷,尤为爱读古代的诗、文、史。于是,当时的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汪东兴和副主任张耀祠,委托当时的中共北京市委书记谢静宜从北大中文系物色人选。没几天,谢静宜就送来北大中文系几位教师的档案,毛泽东说:“就让芦荻来吧!”   原来,博览群书的毛泽东。读过中国青年出版社1963年出版的《历代文选》,很喜欢其中的《触砻说赵太后》、《别赋》、《滕王阁序》。记忆力甚强的毛泽东,当时便记住了文章选注者芦荻的名字。   “那时的感觉就像见着了至亲啊,哎呀,反正我不知道我那种感受,就哭起来了,就在那站着流眼泪,当时也不敢大声哭,我就一直抽泣,主席说,‘你喜欢秋天吗’,要是一个人突然在这种场合问你这么木头木脑的话,就觉得还是做梦吧,我没有吱声,后来毛主席笑了,就说,‘你会背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那首诗吗?’我说,‘我会背。’‘那你背一个。’我就开始往下背,无目的地背,背到最后一句,我才忽然意识到最后一句是‘故垒萧萧芦荻秋’。我的名字在上边,我这时候才意识到了,我就笑了,就觉得很自然,哎呀,这么回事。”   芦荻和毛泽东的这次谈话持续了六个多小时,一直到第二天的凌晨4点。也就是在这次谈话之后,芦荻搬到了中南海的一间宿舍里住下;而每当毛泽东想要听古文、讲古文的时候。芦荻便骑着自行车在10分钟之内即刻赶到。   慢慢地,芦荻拧紧了的神经松弛下来。毛泽东谈笑风生,平易近人,使她逐渐地放松。毛泽东公务甚忙。尽管在病中,半个身子行动不便,终日卧床,可是他仍亲自料理国内外大事,听汇报,发指示。他只能挤时间读书。有时是夜里11时,有时甚至是凌晨2时,毛泽东要读书了,就叫秘书打电话给芦荻,芦荻跳上自行车,前往500米外的毛泽东住所,到达毛泽东那里往往直喘气。后来毛泽东在他的书房里放了张桌子,让芦荻在那里看书,他需要读书时唤她进来。另外,她在书房里工作,也便于她可以借阅毛泽东的藏书。   起初,讲古代诗词,芦荻得心应手。多年来,她潜心研究中国古代诗词。毛泽东点什么诗词,她便可背出,并作讲解。毛泽东点古代散文,芦荻也还算能够应付。   可是,毛泽东涉猎面广。有时,要她读《二十四史》,那已越出了她的专业范围,她很生疏,有许多生僻的吉字念不出来。这时,她往往停顿下来。毛泽东催促道:“念呀,念下去呀。”她只得如实说,遇上不认识的字,要查字典。不料,毛泽东随口说那字该怎么念,并大笑起来。芦荻一边深感自己学识不够,一边非常佩服毛泽东渊博的知识。   毛泽东对《鲁迅全集》很有兴趣。芦荻并不熟悉鲁迅的著作,只得赶紧借来成套《鲁迅全集》钻研起来。有一次,毛泽东记起来,鲁迅曾说过,“烂苹果只消挖掉烂了的部分,仍然可以吃”。他要芦荻查这句话出自鲁迅什么文章。芦荻费了很大劲才算查到了原文。日渐熟悉之后,有一回,毛泽东跟芦荻谈起南朝作家江淹的《别赋》时,说道:“江淹《别赋》中‘秋露如珠,秋月如琏’。你的书中对‘琏’的注释不很准确。”她这才知道毛泽东曾看过她参加选注的《历代文选》。她对毛泽东的博学,打心底里佩服。      世界之三:悲悯小动物      前面两个世界,都相对久远了。只有动物的世界,每天历历在目。   1976年,芦荻的女儿放学回家,看到几个红卫兵追着打一只小猫,一道鲜长的血印留在猫跑过的地上。听到女儿的描述,联想到自己的坎坷,她扔下书本冲出门。这只猫成为了芦荻收养的第一只流浪动物。“中南海的鸟,谁也不许动,鸟需要一个家。”这是毛泽东向芦荻说起的。也正因为这个缘起,芦荻走上小动物保护协会的征途。1988年11月,芦荻开始筹备中国小动物保护协会。   她的家已经不像家了,更像一个小动物饲养室。因为救助的动物非病即残,去宠物医院治疗费用很高,所以就自己买药品来治疗,购买药品都是成箱成箱的。   20多年救护小动物,芦荻老人好象注定了要面对惨淡人生和悲剧氛围。如果,她没有亲历亲为,呐喊奔走,可能小动物协会早已隐藏于历史,但是,因为她投入了太多了家产、精力和感情,使得芦荻老人身心皆疲。   芦先生,或有知音。澳大利亚诗人朱迪思・莱特,一生关注环境,她的作品以饱满的激情和娴熟的技巧表现当代澳大利亚社会最普遍关注的生存环境和自然社会生态问题,由于她的诗歌不-解地追求向世人传达事关民族生存的伦理信息,她死后被批评界誉为“代表澳大利亚民族良知的伟大诗人和杰出公民”。   朱迪思・莱特的诗歌《火车》如是说:   怎样才能正气浩荡   当鲜红的血脉将我们牢牢捆缚在历史之上?   老虎啊,你在我们所有人的过去和未来之间彷徨   搅扰孩子的酣眠   我们果树园的梦中   是你不祥的足迹在猖狂


相关文章

  • 红枫湖风景区导游词
  • 红枫湖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红枫湖是国家级的风景名胜区,地跨清镇市和平坝县,离省城贵阳仅30千米,贵黄高等级公路上跨度最大.造型优美的花鱼洞大侨跨湖而过.红枫湖景区的平寨景点,离贵黄公路仅1千米路程,交通十分方便. 红枫湖总面积240平方千米, ...查看


  • 秋兴八首赏析舒伟重
  • 浅析<秋兴八首>其一.其二 (2010级汉教四班 [1**********] 舒伟重) <秋兴八首>是大历元年杜甫五十五岁旅居寓居四川夔州时写下来的以想望长安为主题的一组七言律诗,它是杜集中七律的代表作." ...查看


  • "山西王"阎锡山的生死两界
  • 将去台北时,一位阎姓朋友发来短信:"在台北你一定要去阎锡山故居,就在阳明山上."朋友是山西五台县人氏,与阎锡山本家,简短一句建议,我却能感受到言语背后他心底的那种乡土.宗亲情感. 赫赫有名的"山西王" ...查看


  • 一个真实感人的故事
  • 一个真实感人的故事 一个个无情的误解'纷乱了幸福的脚步"当命运的死结终于用代价打开"一切都为时已晚'接婆婆来家安度晚年:结果却背离我们的初衷, 结婚二年后'先生跟我商量把婆婆从乡下接来安度晚年'先生很小时父亲就过世了,他 ...查看


  • 长相思·渔父阅读答案
  • 阅读下面两首宋词,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长相思·渔父 王质 山青青,水青青,两岸萧萧芦荻林.水深林又深. 风泠泠,露泠泠,一叶扁舟深处横.垂杨鸥不惊. 长相思 陆游 桥如虹,水如空,一叶飘然烟雨中.于教称放翁. 侧船篷,使江风,蟹舍参差渔市东 ...查看


  • 桂林芦笛岩介绍导游词
  • 芦笛岩 位于桂林市西北郊,距市中心5公里,是一个以游览岩洞为主.观赏山水田园风光为辅的风景名胜区.芦笛岩洞深240米,游程500米.洞内有大量奇麓多姿.玲珑剔透的石笋.石乳.石柱.石幔.石花,琳琅满目,组成了狮岭朝霞.红罗宝帐.盘龙宝塔.原 ...查看


  • 写景诗:淮上渔者
  • <淮上渔者>这首诗体现了诗人的深切感情,我们一起来看看<淮上渔者>的原文及作者简介. <淮上渔者>原文 白头波上白头翁, 家逐船移江浦风. 一尺鲈鱼新钓得, 儿孙吹火荻花中. <淮上渔者>注释 ...查看


  • _诗经_爱情诗中赋比兴手法的运用
  • 文学教育 2007.04 每古月典一重家读 <诗经>爱情诗中赋比兴手法的运用 张武坤 <诗经>中有很多反映爱情生活的篇章.这些原始牧歌式的爱情诗,或炽热,或倩巧,或凄惋,或柔媚,风格多样,秀姿纷呈,是<诗经&g ...查看


  • 致命的误会
  • 致命的误会 致命的误会--世上最爱我的那个人去了 一个个无情的误解,纷乱了幸福的脚步.当命运的死结终于用代价打开,一切都为时已晚 接婆婆来家安度晚年,结果却背离我们的初衷 结婚二年后,先生跟我商量把婆婆从乡下接来安度晚年.先生很小时父亲就过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