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粘着短语向自由短语转化的问题

关于粘着短语向自由短语转化的问题

试论语义上的转化条件

董晓英,黄红日

(丽水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浙江丽水323000)

摘要:近年来语法学界对短语的动态研究,即把短语放入语法的层级链中考察短语与词、句子的

关系,大都没有真正着眼于短语自身,而只是把它当作一种工具,借以论说词,特别是句子的有关内

容。“自由”、“粘着”概念的引入,使短语真正获得了动态平面的主体地位。在初步认定粘着短语各种

类型的基础上,进一步从三个平面(语义、语法和语用)角度考察粘着短语向自由短语转化的问题,其

目的亦在于此。 .

关键词:短语;自由短语;粘着短语;三个平面;语义;语用;完句成分

中图分类号:H0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749(2003)01—0029—05

、完句成分的讨论与转化问题的研究

粘着短语与自由短语可以相互转化是显而易见的。这

种转化的实质是通过改变短语不同层面的存在环境,使其

完成动静性质的转变。这一目标大都可以通过设置或取消

语境、增加或删减语词、语段来实现。转化条件的探讨与完

句成分的考察有联系又有区别。

(一)“完句成分”是胡明扬、劲松(1989)最早提出来的。

他们在比较了独立句段(如“天气很热”)与非独立句段(如

“天气热”)的差别后指出,后者之所以不能单独成句,是缺

了一点东西,即所谓“完句成分”,包括:助词、语序、后续成

分、相应的否定式和疑问、祈使语调。

黄南松(1993)列举了“时、体”成分、述语动词的重叠

式、补语等七种成句成分,但没有示例展开阐述。在之后的

文章中(1994),他详细地论及句子的成句条件:首先讨论的

是在疑问、反问、祈使、感叹等语气和判断、否定等情况下短

语成句的表现,然后着重论述了在陈述语气下主谓短语成

为肯定的相对完整的句子应具备的语法范畴,最后归纳出

五大范畴的完句成分,即语气、时体、数量、趋向、情状。

孔令达(1994)选取了主谓句的六种基本格式,针对谓

语部分,采用类似自然科学实验控制的方法验明了表示动

作的方式、情态的词语、介词词组“比? ? ”、表示时量的词

语、动态助词“过2”、语气词“了”等13种“足句”形式。

贺阳(1994)明确指出:完句成分是一个不依赖语境或

上下文支撑的句子通常必须具有的结构成分,它具有使语

言表达式独立成句的完句功能,是句法结构上的成句条件。

在完句分析之前,他首先区分了独立句与语境句、陈述句与

非陈述句两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选取五种基本的主谓结

构来考察完句成分对各式的选择性影响。文中把完句成分

概括为语调、否定范畴、时体范畴、数量范畴等十大方面。

(- )以上这些关于“完句成分”的探讨,与我们的研究

有一定的关联。从大处讲,它们都指向短语怎样获得表述

性成为交际实体这个关键问题。但由于立足于“粘着短语”

这类特殊的短语,我们的问题就会增加一些新的内容。

1.由于“粘着短语”本身的特殊性(在任何语境下都不

能独立成句),我们对成句环境的要求就相对宽松一些,除

了要考虑陈述形式。更多地要涉及语调和特殊语境:祈使、

收稿日期:2002—10—16

作者简介:董晓英(1971一 ),女,浙江丽水人,讲师,硕士。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30 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3笠

省略、感叹以及疑问。而这些在“完句成分”的探讨中,都事

先被排除在外。上面提及的各家论述,无一例外的在文章

中明确了这一条。胡明扬、劲松(1989)指出区分“独立”和

“非独立”要看在没有特定的上下文和语境的支撑下能不能

独立成句,特别是构成陈述句。黄南松(1993)也提出要排

除“答语”情况。黄南松(1994)更是强调了这一点,认为对

完句成分范畴的讨论应严格限定在句法结构层面而尽量不

考虑具体语境。贺阳(1994)也明显倾向于独立句和陈述句

的完句分析,他认为独立句和陈述句是比语境句和非陈述

句更为基本的形式,因为语境句可看作是独立句的变通形

式,非独立句可看作独立句的转化形式。

2.“完句成分”与“粘着短语”在考察中设定的对象是

不同的。前者基本上是通过“主谓结构”来验证影响短语成

句的诸多因素。如胡明扬、劲松的,组成“流

水句”的各个小句独立地看都是主谓形式,而“独立句段”与

“非独立句段”的探讨,也以此为基础展开。又如黄南松

(1993),虽然文中没有明确提出从主谓形式探究完句成分,

但他举的例子全是主谓句。之后,黄南松、孔令达、贺阳的

完句文章都在表述中明确限定了“主谓结构”这一讨论范

围。

而“粘着短语”的具体形式则要丰富得多。其中有与

“主谓形式”关系密切的,如“X是X”(如“好是好,就是太贵

了”中的“好是好”)、“X 的X”(如“跳的跳,唱的唱”中的“跳

的跳”)等,所以,在完句的讨论中,有的因素与以往的研究

相符,也有与“主谓形式”关系不大的,如“副+v”(如“顶多

再过两天就结束”中的“顶多”),这时,结构助词“的”也成了

成句形式(“新买的”);甚至有缺失动词论元的,完句中需加

“宾语”补齐。如“v+单趋C”(?C’为补语的省写)和“V+

单结C”。

另外。由于没有语境的限制,我们在检验一类短语

是否

可以单独成句时,往往选择最简便的方式:可否代入祈使

句、可否构成应答句(省略形式)、可否用于感叹句等等。可

见,语用因素在我们的考虑中占了较大的比重。

由此可见。两方面对完句的研究并不完全相同,我们可

以用两个圆来代表立足于“粘着短语”的“转化条件”的研究

(A)和立足于“主谓结构”的“完句成分”的研究(B)。很明

显。它们之间存在着交叉关系。

(A) (B)

3.纵观以往的完句考察,可以发现它们在以下几方面

还存在着不足:

(1)对于各种“完句成分”,它们大多只是作了简单的陈

述和笼统的概括,没有进一步地阐释以及提供尽可能详实

而合理的成因分析。

(2)正如黄南松(1994)所说,类似的讨论多严格限定在

句法层面而尽量不考虑具体语境。可见语用在成句过程中

的意义往往被忽视了,而排除语用影响去研究短语成句过

程,势必失之片面,从而削弱了它对言语交际的指导作用。

又由于研究范围的规定,完句研究多着眼于主谓结构的成

句情况,舍弃了动核结构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人为地缩小

了研究面,使成句研究在广度上得不到进一步拓展。

(3)以往的研究在具体的完句成分的运用上发掘得不

够深入与细致:没有探究格式本身对成句因素的选择性;没

有进一步讨论相同的成句因素对不同格式的不同层面上的

影响,如“后续语段”,对于粘着短语“N的v”来说,它是结

构层面上的有关动核的问题;对于“v了N”,它又是语义层

面上与时间有关的内容,而对于“X是X”,它作为另一并列

句,使短语有了字面之外的深层含义.从而增添了语用上的

色彩。

随着“三个平面”理论的提出、探讨与发展,语法研究越

来越离不开句法、语义、语用相结合的分析路子。而事实

上,少了任何一方面,结论都是有欠缺的。以下先着重来谈

谈粘着短语向自由短语转化的语义上的条件。

二、时间副词、情态状语、部分介宾状语

(一)众所周知,句子是表述事件的,而事件的发生与存

在又必然地要同时间发生联系,从语义层面说,时间方面的

特征往往会集中地体现在动词上面。戴耀晶(1997)在时体

系统研究中明确地谈到,体是观察时间进程中的事件构成

的方式? ?动词是体意义的集中体现者。张伯江(1993)也

指出。动词最主要的性质是那些表现动作乃至全句时间特

征的语法手段。

一个句子中承载时间特征的语法手段很多,其中时间

副词是最显而易见的一类。“曾经、马上、刚、才、正在、将

要”等等,它们在句法结构中常常从属于动词,是动词的附

属物,但是在言语交际中却具有相当重要的意

义,它们有时

是新信息的载体,是句子的表达重点,起着促使短语成句的

最关键的作用。例如“v了N”,下列形式是不自足的:

(1)他看了电影

(2)妈妈洗了衣服

(3)他吃了饭

竟成(1993)将“了1”与“过”作了比较之后得出这样一

个结论:“了1”表“实现—— 延续”,并且认为在句子中,凡

使用动态助词“了”的地方常常可以找到一个“时间支点”。

以上这三个句子是以前面已出现的动词所表示的动作的实

现时间为支点,指向后一个未出现动作实现的时间。由于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1期 董晓英,黄红日:关于粘着短语向自由短语转化的问题—— 试论语义上的转化条件 31

第二个动作的缺失。这类句子常让我们觉得话还没说完,应

该还有下文。而时间副词却可以改变这种期待下文的心

理.把听话者的注意力转移到“v 了N”这一事件发生的时

间上去。因此.以下的句子就拥有了完整的表述。

(4)他刚看了电影。

(5)妈妈刚洗了衣服。

(6)他才吃了饭。

加上语境因素。对以上说法的理解可能会更透彻一些。

例(4):“他”看完电影回到宿舍。意犹未尽。喜形于色。室友不

知情。觉得“他”有些反常。知情者就说:“他刚看了电影。”

例(5):儿子玩得满身满脸的泥。回家后把脏衣服一扔。爸爸

责备道:“妈妈刚洗了衣服。”例(6):“他”同妻去朋友家玩。碰

巧这家还在吃饭。人家请“他”再喝两盅。吃点菜。妻在一边

解围道:“他才吃了饭。”

(二)大部分“介宾状语”都只是对动词作一些辅助性

的说明:或者引进与事,如“她给弟弟买了书”。或者交代“事

件”发生的处所,如“孩子们在操场上跑来跑去”等等。在

“V了N”和“v来v去”中,“介宾状语”是句子不可缺少的

构成部分,当“V了N”表示经常性的、具体的动作。如“她买

了书”、“他洗了衣服”“他拍了照”等,它们提供给听话一方

的信息量往往不能满足需要,从而使人期待着下文。而与

事的介入,扩充了信息量。使话语有了可以成为对方关注重

心的部分,满足了其心理需求。

“V来V去”是一个连动的特例。格式较为固定。本身只

构成一个句子的动核部分。它不具备表述性。这时。需要有

环境部分参与其中。使其获得表述性。完成句子。表处所的

“介宾状语”正好满足了这一格式的完句要求,使它与现实

情景产生了关联。如:“孩子们在操场上跑来跑去”。

(三)“情态状语”主要是对动作进行具体的、生动的描

摹。它们大都是句子非强制性的、非必选的成分。但是它们

都能够使动核结构因与外部世界发生联系而获得表述性。

者可以说。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短语的信息量。使之

成为信息的焦点。如“他们高高兴兴地拍了照”、“她默默地

吃着饭”、“她伤心地哭起来”和“云彩悠闲地飘来飘去”等。

其中的“情态状语”都赋予了句子丰富的语义。

三、N前限制成分

“N前限制成分”的成句作用。简单地说,是因为增强了

短语的信息量。而在不同的格式里。它还会有一些新的内

容。

如“V着N”。当其构成存现句(“墙上挂着一幅画”、“马

路上走着一群人”等),其话语功能是说话人为听话人引介

出一定的人或事物。从说话人的角度看。引介的对象应该

是有定的。大部分句子都以数量短语(“一幅”、“一群”等)标

识出这一点。也有的句子通过专有名词提供确定的信息。如

“墙上挂着毕加索的画”中的“毕加索”。而对于听话人.“v

着N”中的N是他要了解的新信息。如果信息量太少,就满

足不了需要,句子将失去存在的基础。

又如“V了N”。当“V着N”中的V为状态动词,且具

有“附着”和“遗留状态”两种语义特征时,其中的“着”可以

改为“了”。两种句式语义相当,如:

(1)墙上挂了一幅画。

(2)门外站了一帮人。

(3)床上躺了一个人。

N前限制成分补足句子的原因同“v着N”。但是“v

了N”的这种用法在实际语言中的适应面也是很小的。另

外一些句式。如:

(4)他吃了两小时的饭。

(5)他看了三本书。

(6)他排了好几次队。

(7)他买了几何书。

对于(4)一(6)来说,所加的限制语都是表时间、数量和

频率的量词短语。前面我们已经提到过“了,”表“延续”一

说,并且其中要有一个“时间支点”。加上这些限制成分之

后,“时间支点”就从“v”指向了“N”,“了”表明“v”在完成量

词短语所标明的数目上所消耗的时间:(4)明确指示了动作

延续的时间;(5)和(6)分别指“看三本书”和“排好几次队”

所花的时间;(7)的限制成分表明了事物的类别.是话语中

新信息停留之处。其实。用新旧信息和信息量是否足够同

样也可以为(4)一(6)成句原因提供一种说法。

八百词)(317页)认为“V了N”(N前有数量限制)表动作或

变化从开始到完成时的量。这个“量”所在之处很容易成为

语义重心。完成表述内容。

四、了】、部分了2

4.1关于“了l”给句子带来的语义变化。较普遍的说法

是标明动作或整事的“完成”与“实现”。关于“ ,”本身的

语法意义。各家的具体解释不同:

竟成(1993)经过论证得出“了,”表“实现—— 延续”。

另外。

说法类

似,都认为“了l”是指动作行为变化在此之前已经发生、进

行、完成了。或情况状态在此之前已经存在、实现了。这种

提法不太令人满意:表述中的“此”多半指说话当时。而很多

句子都不像所说的那样— — “在此之前已经发生”,如“吃了

饭就走”。是事先的安排。“万一他知道了这件事该怎么办”。

是一种假设。这两个句子的“了”所说明的动作都没有成为

现实。其实。“了l”的语法意义以及它是否可以作为粘着向

自由的转化条件。不可一概而论,而必须在不同的格式中多

方对比后再下断语。

一方面。对于粘着短语“v+单趋C”、“V+起来”与“v

+单结C”,“了l”的加入促成了短语的转化。不过它在各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32 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3正

式中表现出来的语义重点和语义指向却有一些差别:

(1)他送来了被子。

(2)他们吵了起来。

(3)他救活了老张。

“了”在三个句子中都有表明动作“完成”或“实现”之

义。但例(1)单纯表示“送”这一动作的完成;例(2)有表动

作开始的趋向动词“起来”,“了”如果解释为“完成”就与之

相矛盾了。所以,“实现”更合理一些,它交代了从“不吵”到

“吵”的实现过程;例(3)“了”的“实现”意义并不单纯体现在

谓语中心“救”上面,更多地是指向结果补语“活”,表达了使

动词实现并达到某种结果之义。

另一方面,“了 ”作为成句因素并不是自足的。也就是

说,并非所有带上“了1”的短语都可独立。“V 了N”就是一

个典型的例子。其中的原因我们在前面已经分析过了。对

于这个粘着短语。最简便的成句方式是在其句末加语气词

“了,”煞尾,使“时间支点”处于两个“了”之间,用以表明句

意的终了。

(二)对于“了2”的语法功能,一般都认为表示“实现”或

“变化”。如

肯定语气;又如龚千炎(1995),“了2”主要表示实现时态,一

般指情况发生了变化,出现了新的情况,当然也可看作某个

事件的实现。事实上,“了2”怎样体现“实现”或“变化”,它

们在不同例子中的表现是否有差异,有什么差异,这些问题

都有待深入研究。

“了,”作为“v 了N”、“v+单趋C”、“V +起来”、“V +

单结C”这些粘着短语的转化条件,其意义可以笼统地概括

为“实现”和“变化”。这些格式本身的时体和语义特征又对

“实现”、“变化”作了一些补充,丰富了“了2”的语义,使其具

有了不同的特色。例如:

(1)他到了上海了。

(2)他住上新房了。

(3)他哭起来了。

(4)杯子摔破了

例(1)中的“到”是非持续性动词,“了2”表明了“到上海”

这一事情的完成及终了,同时也体现了动作主体从“不在上

海”到“在上海”的变化。例(2),因为“住”是持续性动词,

“了,”则表明“住上新房”这一情况的实现,并将一直持续下

去,当然它也体现了主体从“没住上新房”到“住上新房”的

变化。例(3)中的“了2”与“起来”同现,而“起来”是动作开始

的时体标志,所以“哭”没法表达“完成”之意,而只是说明了

“没哭”到“哭”的变化。例(4)中的“了2” 一直接表述“摔”

这个动作。其语义指向应该是“破”,表明“摔”的结果的实

现,变化则体现在“没破”到“破”。

五、部分续段

续段的完句适应面最广,大部分粘着短语都可以靠它

成为句子。绝大多数有关完句的文章,都是从时间方面为

其功效提供解释的。但是,事实上其成句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加续段成句确实与时间有关,但是究竟是怎样一

种关系,有关的论述大都含糊其词。黄南松(1994)认为:一

个谓词结构加上另一个或一个以上谓词结构后,句中谓词

所表示的动作就有了先后关系,即时间关系。这一说法点

明了时体对成句的重要性。然而“时间关系”并不是短语成

句的充足条件。动态助词“着、了、过”是公认的具有时间特

征的语法手段。但是为什么“他吃着饭”、“他吃了饭”和“他

吃过饭”都不能独立成句呢?

众所周知,能够相对完整地表述一个事件的语言形式

才能成为句子。在表述过程中,时间性当然是不可缺少的,

因为它反映着表述内容与现实之间的密切关系。而表述的

完整性又集中地体现在时间的完整性上。“时间的完整性”

包括以下两方面的内容:

(1)着重描述“一点”时间上发生的事件。这集中体现

在时间副词或名词的成句作用,如“他刚吃了饭”、“他马上

变了脸”、“老王明天回来”、“老张下个月出差”。

(2)着重于“一段”时间内事件变化的描写。比如粘着

短语“v了N”和“V着N”中续句的加入产生的完句影响。

(1)他一进门就关了灯。

(2)他买了书就回家。

(3)他正洗着脸,丽丽进来了。

(4)丽丽进来时,他正洗着脸。

例(1)和例(2)是描述同一主体的动作变化的,时间的完

整性体现在:起于关联词“就”联系的前一个动作,如“进”和

“买”,止于其所联系的后一个动作“关”和“回”。前后之间

形成一个较完整的表述区间。例(3)和例(4)则分述了两个主

体的行为,其问通过时间副词“正”和表时间的名词“时”建

立起n'-tN的先后两极关系,互为参照说明各例中两个主体

行为发生

的时间。

(二)有的续段则重在描摹,它们与情态状语的功用大

体相当,所不同的是,情态状语主要是对谓语动词进行描

写、说明,而续段则是对整个语言形式(一般表现为分句或

主谓形式)追加描述,使人形成对描写对象的具体而完整的

印象。例如:

(5)她瞪着眼,一声不吭。

(6)他跳上马背,急驰而去。

(7)他笑了笑,没说什么。

这三个句子的前半部分都表示短暂的行为(除“V着

N”对v有特殊要求外,其他两个格式本身就有非持续的性

质)。单独地看,它们都不是完整的表述。后续部分的增

添,对(5)、(7)来说,从另一个角度对前半部分的语义作了

补充。对(6)来说,则是对前一动作的续写,两相结合 成

了对整个连贯动作的写实任务。

关于粘着短语向自由短语转化的问题

试论语义上的转化条件

董晓英,黄红日

(丽水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浙江丽水323000)

摘要:近年来语法学界对短语的动态研究,即把短语放入语法的层级链中考察短语与词、句子的

关系,大都没有真正着眼于短语自身,而只是把它当作一种工具,借以论说词,特别是句子的有关内

容。“自由”、“粘着”概念的引入,使短语真正获得了动态平面的主体地位。在初步认定粘着短语各种

类型的基础上,进一步从三个平面(语义、语法和语用)角度考察粘着短语向自由短语转化的问题,其

目的亦在于此。 .

关键词:短语;自由短语;粘着短语;三个平面;语义;语用;完句成分

中图分类号:H0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749(2003)01—0029—05

、完句成分的讨论与转化问题的研究

粘着短语与自由短语可以相互转化是显而易见的。这

种转化的实质是通过改变短语不同层面的存在环境,使其

完成动静性质的转变。这一目标大都可以通过设置或取消

语境、增加或删减语词、语段来实现。转化条件的探讨与完

句成分的考察有联系又有区别。

(一)“完句成分”是胡明扬、劲松(1989)最早提出来的。

他们在比较了独立句段(如“天气很热”)与非独立句段(如

“天气热”)的差别后指出,后者之所以不能单独成句,是缺

了一点东西,即所谓“完句成分”,包括:助词、语序、后续成

分、相应的否定式和疑问、祈使语调。

黄南松(1993)列举了“时、体”成分、述语动词的重叠

式、补语等七种成句成分,但没有示例展开阐述。在之后的

文章中(1994),他详细地论及句子的成句条件:首先讨论的

是在疑问、反问、祈使、感叹等语气和判断、否定等情况下短

语成句的表现,然后着重论述了在陈述语气下主谓短语成

为肯定的相对完整的句子应具备的语法范畴,最后归纳出

五大范畴的完句成分,即语气、时体、数量、趋向、情状。

孔令达(1994)选取了主谓句的六种基本格式,针对谓

语部分,采用类似自然科学实验控制的方法验明了表示动

作的方式、情态的词语、介词词组“比? ? ”、表示时量的词

语、动态助词“过2”、语气词“了”等13种“足句”形式。

贺阳(1994)明确指出:完句成分是一个不依赖语境或

上下文支撑的句子通常必须具有的结构成分,它具有使语

言表达式独立成句的完句功能,是句法结构上的成句条件。

在完句分析之前,他首先区分了独立句与语境句、陈述句与

非陈述句两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选取五种基本的主谓结

构来考察完句成分对各式的选择性影响。文中把完句成分

概括为语调、否定范畴、时体范畴、数量范畴等十大方面。

(- )以上这些关于“完句成分”的探讨,与我们的研究

有一定的关联。从大处讲,它们都指向短语怎样获得表述

性成为交际实体这个关键问题。但由于立足于“粘着短语”

这类特殊的短语,我们的问题就会增加一些新的内容。

1.由于“粘着短语”本身的特殊性(在任何语境下都不

能独立成句),我们对成句环境的要求就相对宽松一些,除

了要考虑陈述形式。更多地要涉及语调和特殊语境:祈使、

收稿日期:2002—10—16

作者简介:董晓英(1971一 ),女,浙江丽水人,讲师,硕士。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30 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3笠

省略、感叹以及疑问。而这些在“完句成分”的探讨中,都事

先被排除在外。上面提及的各家论述,无一例外的在文章

中明确了这一条。胡明扬、劲松(1989)指出区分“独立”和

“非独立”要看在没有特定的上下文和语境的支撑下能不能

独立成句,特别是构成陈述句。黄南松(1993)也提出要排

除“答语”情况。黄南松(1994)更是强调了这一点,认为对

完句成分范畴的讨论应严格限定在句法结构层面而尽量不

考虑具体语境。贺阳(1994)也明显倾向于独立句和陈述句

的完句分析,他认为独立句和陈述句是比语境句和非陈述

句更为基本的形式,因为语境句可看作是独立句的变通形

式,非独立句可看作独立句的转化形式。

2.“完句成分”与“粘着短语”在考察中设定的对象是

不同的。前者基本上是通过“主谓结构”来验证影响短语成

句的诸多因素。如胡明扬、劲松的,组成“流

水句”的各个小句独立地看都是主谓形式,而“独立句段”与

“非独立句段”的探讨,也以此为基础展开。又如黄南松

(1993),虽然文中没有明确提出从主谓形式探究完句成分,

但他举的例子全是主谓句。之后,黄南松、孔令达、贺阳的

完句文章都在表述中明确限定了“主谓结构”这一讨论范

围。

而“粘着短语”的具体形式则要丰富得多。其中有与

“主谓形式”关系密切的,如“X是X”(如“好是好,就是太贵

了”中的“好是好”)、“X 的X”(如“跳的跳,唱的唱”中的“跳

的跳”)等,所以,在完句的讨论中,有的因素与以往的研究

相符,也有与“主谓形式”关系不大的,如“副+v”(如“顶多

再过两天就结束”中的“顶多”),这时,结构助词“的”也成了

成句形式(“新买的”);甚至有缺失动词论元的,完句中需加

“宾语”补齐。如“v+单趋C”(?C’为补语的省写)和“V+

单结C”。

另外。由于没有语境的限制,我们在检验一类短语

是否

可以单独成句时,往往选择最简便的方式:可否代入祈使

句、可否构成应答句(省略形式)、可否用于感叹句等等。可

见,语用因素在我们的考虑中占了较大的比重。

由此可见。两方面对完句的研究并不完全相同,我们可

以用两个圆来代表立足于“粘着短语”的“转化条件”的研究

(A)和立足于“主谓结构”的“完句成分”的研究(B)。很明

显。它们之间存在着交叉关系。

(A) (B)

3.纵观以往的完句考察,可以发现它们在以下几方面

还存在着不足:

(1)对于各种“完句成分”,它们大多只是作了简单的陈

述和笼统的概括,没有进一步地阐释以及提供尽可能详实

而合理的成因分析。

(2)正如黄南松(1994)所说,类似的讨论多严格限定在

句法层面而尽量不考虑具体语境。可见语用在成句过程中

的意义往往被忽视了,而排除语用影响去研究短语成句过

程,势必失之片面,从而削弱了它对言语交际的指导作用。

又由于研究范围的规定,完句研究多着眼于主谓结构的成

句情况,舍弃了动核结构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人为地缩小

了研究面,使成句研究在广度上得不到进一步拓展。

(3)以往的研究在具体的完句成分的运用上发掘得不

够深入与细致:没有探究格式本身对成句因素的选择性;没

有进一步讨论相同的成句因素对不同格式的不同层面上的

影响,如“后续语段”,对于粘着短语“N的v”来说,它是结

构层面上的有关动核的问题;对于“v了N”,它又是语义层

面上与时间有关的内容,而对于“X是X”,它作为另一并列

句,使短语有了字面之外的深层含义.从而增添了语用上的

色彩。

随着“三个平面”理论的提出、探讨与发展,语法研究越

来越离不开句法、语义、语用相结合的分析路子。而事实

上,少了任何一方面,结论都是有欠缺的。以下先着重来谈

谈粘着短语向自由短语转化的语义上的条件。

二、时间副词、情态状语、部分介宾状语

(一)众所周知,句子是表述事件的,而事件的发生与存

在又必然地要同时间发生联系,从语义层面说,时间方面的

特征往往会集中地体现在动词上面。戴耀晶(1997)在时体

系统研究中明确地谈到,体是观察时间进程中的事件构成

的方式? ?动词是体意义的集中体现者。张伯江(1993)也

指出。动词最主要的性质是那些表现动作乃至全句时间特

征的语法手段。

一个句子中承载时间特征的语法手段很多,其中时间

副词是最显而易见的一类。“曾经、马上、刚、才、正在、将

要”等等,它们在句法结构中常常从属于动词,是动词的附

属物,但是在言语交际中却具有相当重要的意

义,它们有时

是新信息的载体,是句子的表达重点,起着促使短语成句的

最关键的作用。例如“v了N”,下列形式是不自足的:

(1)他看了电影

(2)妈妈洗了衣服

(3)他吃了饭

竟成(1993)将“了1”与“过”作了比较之后得出这样一

个结论:“了1”表“实现—— 延续”,并且认为在句子中,凡

使用动态助词“了”的地方常常可以找到一个“时间支点”。

以上这三个句子是以前面已出现的动词所表示的动作的实

现时间为支点,指向后一个未出现动作实现的时间。由于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1期 董晓英,黄红日:关于粘着短语向自由短语转化的问题—— 试论语义上的转化条件 31

第二个动作的缺失。这类句子常让我们觉得话还没说完,应

该还有下文。而时间副词却可以改变这种期待下文的心

理.把听话者的注意力转移到“v 了N”这一事件发生的时

间上去。因此.以下的句子就拥有了完整的表述。

(4)他刚看了电影。

(5)妈妈刚洗了衣服。

(6)他才吃了饭。

加上语境因素。对以上说法的理解可能会更透彻一些。

例(4):“他”看完电影回到宿舍。意犹未尽。喜形于色。室友不

知情。觉得“他”有些反常。知情者就说:“他刚看了电影。”

例(5):儿子玩得满身满脸的泥。回家后把脏衣服一扔。爸爸

责备道:“妈妈刚洗了衣服。”例(6):“他”同妻去朋友家玩。碰

巧这家还在吃饭。人家请“他”再喝两盅。吃点菜。妻在一边

解围道:“他才吃了饭。”

(二)大部分“介宾状语”都只是对动词作一些辅助性

的说明:或者引进与事,如“她给弟弟买了书”。或者交代“事

件”发生的处所,如“孩子们在操场上跑来跑去”等等。在

“V了N”和“v来v去”中,“介宾状语”是句子不可缺少的

构成部分,当“V了N”表示经常性的、具体的动作。如“她买

了书”、“他洗了衣服”“他拍了照”等,它们提供给听话一方

的信息量往往不能满足需要,从而使人期待着下文。而与

事的介入,扩充了信息量。使话语有了可以成为对方关注重

心的部分,满足了其心理需求。

“V来V去”是一个连动的特例。格式较为固定。本身只

构成一个句子的动核部分。它不具备表述性。这时。需要有

环境部分参与其中。使其获得表述性。完成句子。表处所的

“介宾状语”正好满足了这一格式的完句要求,使它与现实

情景产生了关联。如:“孩子们在操场上跑来跑去”。

(三)“情态状语”主要是对动作进行具体的、生动的描

摹。它们大都是句子非强制性的、非必选的成分。但是它们

都能够使动核结构因与外部世界发生联系而获得表述性。

者可以说。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短语的信息量。使之

成为信息的焦点。如“他们高高兴兴地拍了照”、“她默默地

吃着饭”、“她伤心地哭起来”和“云彩悠闲地飘来飘去”等。

其中的“情态状语”都赋予了句子丰富的语义。

三、N前限制成分

“N前限制成分”的成句作用。简单地说,是因为增强了

短语的信息量。而在不同的格式里。它还会有一些新的内

容。

如“V着N”。当其构成存现句(“墙上挂着一幅画”、“马

路上走着一群人”等),其话语功能是说话人为听话人引介

出一定的人或事物。从说话人的角度看。引介的对象应该

是有定的。大部分句子都以数量短语(“一幅”、“一群”等)标

识出这一点。也有的句子通过专有名词提供确定的信息。如

“墙上挂着毕加索的画”中的“毕加索”。而对于听话人.“v

着N”中的N是他要了解的新信息。如果信息量太少,就满

足不了需要,句子将失去存在的基础。

又如“V了N”。当“V着N”中的V为状态动词,且具

有“附着”和“遗留状态”两种语义特征时,其中的“着”可以

改为“了”。两种句式语义相当,如:

(1)墙上挂了一幅画。

(2)门外站了一帮人。

(3)床上躺了一个人。

N前限制成分补足句子的原因同“v着N”。但是“v

了N”的这种用法在实际语言中的适应面也是很小的。另

外一些句式。如:

(4)他吃了两小时的饭。

(5)他看了三本书。

(6)他排了好几次队。

(7)他买了几何书。

对于(4)一(6)来说,所加的限制语都是表时间、数量和

频率的量词短语。前面我们已经提到过“了,”表“延续”一

说,并且其中要有一个“时间支点”。加上这些限制成分之

后,“时间支点”就从“v”指向了“N”,“了”表明“v”在完成量

词短语所标明的数目上所消耗的时间:(4)明确指示了动作

延续的时间;(5)和(6)分别指“看三本书”和“排好几次队”

所花的时间;(7)的限制成分表明了事物的类别.是话语中

新信息停留之处。其实。用新旧信息和信息量是否足够同

样也可以为(4)一(6)成句原因提供一种说法。

八百词)(317页)认为“V了N”(N前有数量限制)表动作或

变化从开始到完成时的量。这个“量”所在之处很容易成为

语义重心。完成表述内容。

四、了】、部分了2

4.1关于“了l”给句子带来的语义变化。较普遍的说法

是标明动作或整事的“完成”与“实现”。关于“ ,”本身的

语法意义。各家的具体解释不同:

竟成(1993)经过论证得出“了,”表“实现—— 延续”。

另外。

说法类

似,都认为“了l”是指动作行为变化在此之前已经发生、进

行、完成了。或情况状态在此之前已经存在、实现了。这种

提法不太令人满意:表述中的“此”多半指说话当时。而很多

句子都不像所说的那样— — “在此之前已经发生”,如“吃了

饭就走”。是事先的安排。“万一他知道了这件事该怎么办”。

是一种假设。这两个句子的“了”所说明的动作都没有成为

现实。其实。“了l”的语法意义以及它是否可以作为粘着向

自由的转化条件。不可一概而论,而必须在不同的格式中多

方对比后再下断语。

一方面。对于粘着短语“v+单趋C”、“V+起来”与“v

+单结C”,“了l”的加入促成了短语的转化。不过它在各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32 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3正

式中表现出来的语义重点和语义指向却有一些差别:

(1)他送来了被子。

(2)他们吵了起来。

(3)他救活了老张。

“了”在三个句子中都有表明动作“完成”或“实现”之

义。但例(1)单纯表示“送”这一动作的完成;例(2)有表动

作开始的趋向动词“起来”,“了”如果解释为“完成”就与之

相矛盾了。所以,“实现”更合理一些,它交代了从“不吵”到

“吵”的实现过程;例(3)“了”的“实现”意义并不单纯体现在

谓语中心“救”上面,更多地是指向结果补语“活”,表达了使

动词实现并达到某种结果之义。

另一方面,“了 ”作为成句因素并不是自足的。也就是

说,并非所有带上“了1”的短语都可独立。“V 了N”就是一

个典型的例子。其中的原因我们在前面已经分析过了。对

于这个粘着短语。最简便的成句方式是在其句末加语气词

“了,”煞尾,使“时间支点”处于两个“了”之间,用以表明句

意的终了。

(二)对于“了2”的语法功能,一般都认为表示“实现”或

“变化”。如

肯定语气;又如龚千炎(1995),“了2”主要表示实现时态,一

般指情况发生了变化,出现了新的情况,当然也可看作某个

事件的实现。事实上,“了2”怎样体现“实现”或“变化”,它

们在不同例子中的表现是否有差异,有什么差异,这些问题

都有待深入研究。

“了,”作为“v 了N”、“v+单趋C”、“V +起来”、“V +

单结C”这些粘着短语的转化条件,其意义可以笼统地概括

为“实现”和“变化”。这些格式本身的时体和语义特征又对

“实现”、“变化”作了一些补充,丰富了“了2”的语义,使其具

有了不同的特色。例如:

(1)他到了上海了。

(2)他住上新房了。

(3)他哭起来了。

(4)杯子摔破了

例(1)中的“到”是非持续性动词,“了2”表明了“到上海”

这一事情的完成及终了,同时也体现了动作主体从“不在上

海”到“在上海”的变化。例(2),因为“住”是持续性动词,

“了,”则表明“住上新房”这一情况的实现,并将一直持续下

去,当然它也体现了主体从“没住上新房”到“住上新房”的

变化。例(3)中的“了2”与“起来”同现,而“起来”是动作开始

的时体标志,所以“哭”没法表达“完成”之意,而只是说明了

“没哭”到“哭”的变化。例(4)中的“了2” 一直接表述“摔”

这个动作。其语义指向应该是“破”,表明“摔”的结果的实

现,变化则体现在“没破”到“破”。

五、部分续段

续段的完句适应面最广,大部分粘着短语都可以靠它

成为句子。绝大多数有关完句的文章,都是从时间方面为

其功效提供解释的。但是,事实上其成句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加续段成句确实与时间有关,但是究竟是怎样一

种关系,有关的论述大都含糊其词。黄南松(1994)认为:一

个谓词结构加上另一个或一个以上谓词结构后,句中谓词

所表示的动作就有了先后关系,即时间关系。这一说法点

明了时体对成句的重要性。然而“时间关系”并不是短语成

句的充足条件。动态助词“着、了、过”是公认的具有时间特

征的语法手段。但是为什么“他吃着饭”、“他吃了饭”和“他

吃过饭”都不能独立成句呢?

众所周知,能够相对完整地表述一个事件的语言形式

才能成为句子。在表述过程中,时间性当然是不可缺少的,

因为它反映着表述内容与现实之间的密切关系。而表述的

完整性又集中地体现在时间的完整性上。“时间的完整性”

包括以下两方面的内容:

(1)着重描述“一点”时间上发生的事件。这集中体现

在时间副词或名词的成句作用,如“他刚吃了饭”、“他马上

变了脸”、“老王明天回来”、“老张下个月出差”。

(2)着重于“一段”时间内事件变化的描写。比如粘着

短语“v了N”和“V着N”中续句的加入产生的完句影响。

(1)他一进门就关了灯。

(2)他买了书就回家。

(3)他正洗着脸,丽丽进来了。

(4)丽丽进来时,他正洗着脸。

例(1)和例(2)是描述同一主体的动作变化的,时间的完

整性体现在:起于关联词“就”联系的前一个动作,如“进”和

“买”,止于其所联系的后一个动作“关”和“回”。前后之间

形成一个较完整的表述区间。例(3)和例(4)则分述了两个主

体的行为,其问通过时间副词“正”和表时间的名词“时”建

立起n'-tN的先后两极关系,互为参照说明各例中两个主体

行为发生

的时间。

(二)有的续段则重在描摹,它们与情态状语的功用大

体相当,所不同的是,情态状语主要是对谓语动词进行描

写、说明,而续段则是对整个语言形式(一般表现为分句或

主谓形式)追加描述,使人形成对描写对象的具体而完整的

印象。例如:

(5)她瞪着眼,一声不吭。

(6)他跳上马背,急驰而去。

(7)他笑了笑,没说什么。

这三个句子的前半部分都表示短暂的行为(除“V着

N”对v有特殊要求外,其他两个格式本身就有非持续的性

质)。单独地看,它们都不是完整的表述。后续部分的增

添,对(5)、(7)来说,从另一个角度对前半部分的语义作了

补充。对(6)来说,则是对前一动作的续写,两相结合 成

了对整个连贯动作的写实任务。


相关文章

  •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最全试题集 自考 含答案
  •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试题1 安徽 一.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任何符号都包含形式和(意义)两方面. 2.复合词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根成分)组成合成词的构词方式. 3.词类是反映词的(语法功能 )的类. 4.主 ...查看


  • 语文手抄报:汉语词法
  • ●语素 一.按音节分类 (一)单音节语素 天.地.人.跑.跳.唱.红.白.民.朋.思--这类语素很多,有上万个. (二)双音节语素 组成该语素的两个音节合起来才有意思,分开来没有与该语素有关的意义,双音节语素主要包括联绵字.外来词和专用名词 ...查看


  • 汉语短语的分类问题
  • 汉语言本科毕业论文范文-汉语短语的分类问题 一 汉语短语结构类型的分析 1.1 自<马氏文通>问世以来,有关汉语语法的论著对短语的分类基本上是按外部功能和内部结构这两个标准来进行的,其中以内部结构为标准的分类占有更重要的地位.其 ...查看


  • 现代汉语词汇与词汇教学
  • 现代汉语词汇与词汇教学 主讲教师 范桂娟 现代汉语词汇与词汇教学 第二章 词汇单位 第三章 词的构造 第四章 词义的特点和构成 第五章 词义的聚合和分析 第六章 熟语 第七章 词汇的构成.发展和规范 第八章 词汇与文化 第九章 词汇教学 第 ...查看


  • 浅谈汉语短语的分类
  • 潍坊学院成教生 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 浅谈汉语短语的分类 Talk about Chinese phrase classification 学生姓名:许兆阳 学 号:200717099 专 业:汉语言文学 班 级:2007级本科 指导教师:李 ...查看


  • 谈述宾短语带宾语的几个问题
  • 作者:陈垂民 暨南学报:哲社版 1995年05期 摘要 在现代汉语里,"动+名[,1]+名[,2]"这种结构形式,虽说早就存在,但它的大量出现还是近几年的事,尤其是报纸的标题用语.目前,对这种结构的分析,一般都把&quo ...查看


  • 谈述宾短语带宾语的几个问题 1
  • 谈述宾短语带宾语的几个问题 [原文出处]暨南学报(哲社版) [原刊地名]广州 [原刊期号]199501 [原刊页号]116-122 [分 类 号]H1 [分 类 名]语言文字学 [作 者]陈垂民 [复印期号]199505 [标 题]谈述宾短 ...查看


  • 语言学概论名词解释
  • 语言学概论名词解释 第一章 语言和语言学 1.语言:从结构上看,语言就是由词语这种符号构成的复杂系统.从功能上看,是人类进行社会交际和思维认识的工具.语言具有符号性.系统性.社会性及其他属性{民族性和生成性(指人们可以根据有限的语言符号和组 ...查看


  • 汉语离合词研究综述
  • 第4卷第4期2006年11月锦州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J inzhou Medical College (Social Science Editi on ) Vol 14No 14Nov . , 2006 汉语离合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