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复习资料[1]

第一单元 行星地球

一.宇宙中的地球

1.天体系统的级别: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

太阳系八大行星的由里向外的顺序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其中小行星带是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

八大行星分类:

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

巨行星:木星、土星

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

2.地球是太阳系中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普通性表现:八大行星运动特征具有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特殊性:地球上有生命的存在

存在生命的原因:

地球自身的条件:

① 日地距离适中——适宜的温度

② 体积质量适中——形成大气圈

③ 地球上有液态水的存在

外部条件:稳定安全的宇宙环境

①太阳稳定的光照条件

②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二.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主要成分是氢和氦,表面温度为6000K, 太阳能量的来源是核聚变反应,其能量以电磁波的形式释放出来。太阳辐射能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太阳辐射能丰富区:青藏高原区,西北内陆,典型城市拉萨

太阳辐射能贫乏区:四川盆地,典型城市成都

2.太阳的大气结构(P10结构图):由内向外分别是光球层、色球层、日冕

太阳辐射能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太阳辐射能丰富区:青藏高原区,西北内陆,典型城市拉萨

太阳辐射能贫乏区:四川盆地,典型城市成都

3.太阳活动

最主要的类型是黑子和耀斑,它们是太阳活动的重要标志,分别出现在太阳大气层的光球层和色球层,其活动周期为11年,它们同步起落体现了太阳活动的整体性。

4.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主要有:

①其电磁波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

②其高能带电粒子流使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和两极地区大气产生极光现象

③引发自然灾害

三: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公转和自转 (看课本图)

1.自转绕转中心:地轴

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顺时针)

周期:恒星日: 23时56分4秒,是地球自转真正周期,日常用的是太阳日:24小时

速度:角速度:各地相等,每小时15º,两极为0

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1670KM\小时,两极为0.

2.公转绕转中心:太阳

方向:自西向东(北天极上空看逆时针)

周期: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

速度:角速度:平均1º/日,近日点:1月初,速度快,远日点:7月初,速度慢

线速度 平均30千米/小时

(注意: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周期为一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

3.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目前是23º26’

(2)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移动

四: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时间计算看书,笔记讲义)

(1)昼夜更替

(2)地方时

(3)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五: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 (P19图1.23)比较同一条纬线上昼弧和夜弧长短比例

①昼夜长短的变化

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昼越长夜越短,夏至日,北极圈及以北出现极昼现象;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北昼越短夜越长,冬至日,北极圈及以北出现极夜现象

南半球:与北半球相反

②赤道全年全年昼夜平分

③春秋分日全球昼夜等分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随纬度的变化:自太阳直射点纬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随季节变化:春秋分日:自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夏至日:由23º26’N向南北降低,23º26’N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在夏至日达到最大值

冬至日:由23º26’S向南北降低,23º26’S及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在冬至日达到最大值

离直射点所在纬线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大

南北回归线之间每年有两次直射

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所求地正午太阳高度=90°-︱所求地纬度-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

距离太阳直射点所在地纬度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大

(3)四季和五袋的划分

六.地球的圈层结构(P21-22图)

(1)地震波分为纵波和横波,纵波速度较快,横波只能通过固态。

(2)两个不连续面的名称叫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分别在地表下的深度33千米和2900千米处。

划分这两个不连续面的依据是地震波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

(3)介于两不连续面之间的各层次的名称地壳、地幔和地核

(4)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

七:光照图的判读

(1)判断南北极,通常用于俯视图,判断依据为: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递增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

(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是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有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北纬23º26’,若北极圈有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南纬23º26’

(3)确定地方时 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为正午12点,晨昏线所包围的白昼部分的中间经线为12点,晨线与赤道交点经线的地方时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经线为18点,依据每隔15º,时间相差1小时,每1º相差4分钟,先计算两地的经度差(同侧相减,异侧相加),再转换成时间,依据东加西减的原则,计算出地方时

(4)判断昼夜长短 求某地的昼(夜)长,也就是求该地在纬线圈上昼(夜)弧的长度,这个长度也可由昼(夜)弧所跨的经度数来推算

(5)判断正午太阳高度角 先求所求地区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不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和,再用90º-两地纬度差即为所求地的正午太阳高度 八:晨昏线与经线和纬线

(1)根据晨昏线与纬线相交判断问题

①晨昏线通过南北极可判断这一天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

②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昼,可判断这一天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夏至日,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

③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夜,可判断这一天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冬至日,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

(2)根据晨昏线与经线相交关系判断昼长和夜长

推算某地昼长或者夜长,求昼长时,在昼半球范围内算出该地所在地的纬线圈从晨线与纬线圈交点到昏线与纬线圈交点,所跨的经度除以15即该地昼长,如果图上只画了昼半球的一半,要注意,图中白昼所跨经度差的2倍,除以15才是该地的昼长

九:区时,地方时的计算

第一步:先求两地的经度差.

第二步:再求时间差,以每一度经度相差4分钟来算.

第三步:然后判断两地的东西方向,求东用加,求西用减.

第二单元 地球上的大气

一:大气受热过程

(1)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波长较长的红外线,臭氧吸收波长较短的紫外线,对于可见光部分

吸收比较少

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越厚,反射作用越强,例:在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是很高

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对于波长较短的篮紫光易被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

(2)对地面的保温效应

①大气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截留热量而增温,由于大气对于太阳短波辐射的吸收能力比较差,但是对于地面长波辐射吸收作用强,所以地面辐射大部分都是被大气吸收

②大气逆辐射是大气辐射的一种,方向朝向地面,对地面热量进行补偿,起保温作用

二:热力环流

(1)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从图(P30图2.3)中可以看出,近地面等压线向低压方向(向下)弯曲,高空等压线向高压方向(向上)凸起

(2)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影响因素: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P31—32图要会画)

对风的作用:水平气压梯度力:始终由高压指向低压且垂直于等压线,影响风速风向

地转偏向力:使风的方向发生偏转,影响风向

摩擦力:影响风速、风向

高空风向: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近地面风向:在三个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成一夹角,始终由高压指向低压方向.

风速大小的判定:等压线越密集的地方,则风力越大(P32图2.8)

三:气压带和风带

(1)大气环流的概念、大气运动的两个基本因素(看课本)

(2)三圈环流(课本34页图2.10,要熟记会画 )

①在地表形成了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南北移动,对于北半球来说,夏季向北移,位置偏北;冬季向南移,位置偏南.(P35图2.11)

②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3)季风环流(P37北半球冬夏季陆地海洋高低压中心名称,P38图2.15要熟记)

东亚季风:温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风向:冬季 西北风(亚洲大陆)

夏季 东南风(太平洋)东北风(亚洲大陆)

南亚季风:热带季风气候

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风向:冬季 东北风(亚洲大陆) 夏季 西南风(印度洋)

四:气候的形成(结合课本P39页的图2.16和气候类型讲义看)

(1)气候的形成因子(太阳辐射、地面状况、大气环流、人类活动)

①不同气候类型的气温特点

气温的分布,一般是低纬温度高,高纬温度低;山上的气温比山下低;

②不同气候类型的气候特点

热带雨林气候: 赤道地区气流以辐合上升为主,全年高温多雨

热带沙漠气候:南北回归线至南北纬30º之间,在副热带高压和信风带控制下,常年干旱

地中海气候:夏季处于副热带高压中心的边缘,气流下沉,干燥少雨,冬季由于副热带高压向南移,此地受西

风带的控制,,湿润多雨。

温带海洋性气候:南北纬40---60度大陆西岸,终年盛行西风,各月降水量较多,而且比均匀

三种季风气候:处于季风环流的控制下,冬季受来自大陆的冷干气流的影响,降水不多,夏季受来自海洋的暖湿气

流的影响,降水较多,夏季高温多雨(它们冬夏季季风成因要注意)

五:常见的天气系统

(1)锋面系统—冷锋和暖锋(P41—42图2.19—2.20)

分类:冷锋、暖锋、准静止锋

概念、锋前、锋后及降水位置的判定

冷、暖锋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天气状况(见笔记)

举例:冷锋 北方夏季暴雨,冬春季大风,寒潮,沙尘暴

准静止锋的“梅雨”天气

(2)低压、高压系统—气旋和反气旋(以北半球为例,P44图2.22—2.23)

气旋、反气旋是对气流运动状况而言,低气压、高气压是对气压状况而言的

气旋:低气压(中心低,四周高),气流四周向中心辐合(北逆南顺)中心盛行上升气流,多阴雨天气

举例:台风

反气旋:高气压,(中心低,四周高),中心向四周辐散(北顺南逆),中心盛行下沉气流,多晴朗、干燥天气

举例:长江流域的伏旱,北方“秋高气爽”天气

六.相关知识了解----灾害性天气

(1)台风

形成:台风是形成于热带或副热带海区,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

主要灾害:强风,特大暴雨,风暴潮

主要影响地区:亚洲东部,亚洲南部,北美洲东海岸,其中西北太平洋是全球台风发生次数最多,强度最大的海区

发生季节:夏秋季节

监测和防御:主要是利用气象卫星监测,到近海后,还可以用雷达监测

(2)暴雨洪涝

形成条件:源源不断的水汽供应;强烈的上升运动;形成降水的天气系统持续时间长

主要影响地区:亚洲最多

防御措施:利用气象卫星,提高暴雨预报的准确率;工程措施(修筑堤坝,整治河道,修建水库,修建分洪区)和非工程措施防御(洪泛区的土地管理,建立洪水预报警报系统,拟定居民的应急撤离计划,实施防洪保险)

(3)干旱

(4)寒潮

原因:由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得大范围得剧烈降温,并伴随有大风,雨雪,冻害等现象,寒潮是我国冬半年主要的气象灾害,尤以秋季和春季的寒潮对农作物危害最大。

七.全球气候变化

(1)全球变暖

原因:二氧化碳的增多而使气温升高

二氧化碳增多的原因:①大量燃烧矿物燃料,②森林的破坏

危害:①海平面上升,淹没陆地

②影响农业生产

③影响水循环过程,改变各地降水状况和干湿状况

应对措施:①多使用清洁能源

②植树种草,防止森林火灾

③减少消费,减少废弃物排放,尽可能使用公共交通工具

④努力加强国际合作

(2)臭氧层的破坏与保护(了解)

原因:除了自然原因以外,主要是人类使用制冷设备排放的氟氯烃

危害:①危害人体健康,②对生态环境和农林牧渔业造成破坏

保护措施:减少并逐步禁止氟氯烃等消耗臭氧物质的排放,加强国际合作

(3)酸雨 (了解)

概念:人们一般把PH值小于5.6的雨水称为酸雨

成因:燃烧矿物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酸性气体

危害:河湖水酸化,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和农作物生长,腐蚀建筑和文物古迹等

防治措施:防治酸雨最根本的措施是减少人为硫氧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的排放,我国已经采取了发展洁净煤技术、

清洁燃烧技术等措施来控制酸雨

第三单元 地球上的水

一:自然界的水循环

1.分类:

存在形式:气态、固态、液态

空间分布: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

(1)陆地水体类型:河流水,湖泊水,地下水,生物水沼泽水,土壤水,冰川水

目前,冰川是地球上淡水主体,分布于两极与高山地区,直接利用少;地下水是淡水第二主体,但主要为深层地下水,开发难度较大;动态水是人们开发利用的重点,其中以河流水最为重要。

(2)陆地水的相互补给关系(见笔记)

水源补给类型 补给时间 补给特点 我国分布地区

雨水 夏秋季节 水量变化大 东部和南部

冰川融水 主要在夏季 补给有时间性水量稳定 西北地区

湖泊水 全年 有调节性,水量稳定 东部

地下水 全年 水量稳定,与河流有互补关系 普遍

(3)水循环(P55图3.3)

能量来源:太阳能和重力能

类型:海陆间大循环(蒸发(包括植物的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地表和地下径流等环节)

陆地内循环

海上内循环

二.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1)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波浪(风浪、海啸);潮汐;洋流

(2)洋流(P57图3.5)

洋流的定义:海水常年比较稳定地沿着一定方向做大规模的流动

分类:按性质:

寒流:从高纬流向低纬的洋流,水温比流经海区温度低

暖流:从低纬流向高纬的洋流,水温比流经海区温度高(注意寒暖流的判定)

按成因:

风海流:南北赤道暖流,西风漂流,北印度洋季风洋流

密度流:直布罗陀海峡两侧海水流动

补偿流:秘鲁寒流

洋流分布规律:(P57--58图3.5、3.6)(见笔记 会画)

北印度洋的洋流:夏季顺时针,冬季逆时针

(3)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①影响气候

暖流:增温增湿,如同一纬度地区,暖流经过的海区盐度和温度比较高,西欧地区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就直接得益

于北大西洋暖流有关,如果没有北大西洋暖流,英国和挪威的海港将有半年以上的冰封期,俄罗斯的摩尔曼斯克海港终年不冻与北大西洋暖流有关

寒流:降温减湿,如同一纬度地区,寒流经过的海区盐度和温度比较低,西澳大利亚寒流对澳大利亚西海岸、秘鲁寒流对太平洋沿岸的荒漠环境的形成,起了一定的作用

②影响海洋生物和渔场的分布

寒暖流交汇处渔场的形成:日本的北海道渔场(日本暖流、千岛寒流)、加拿大的纽芬兰渔场(墨西哥湾暖流、拉布拉多寒流)、英国的北海渔场(北大西洋暖流、东格陵兰寒流)

秘鲁渔场(秘鲁寒流)

③影响海洋航行

④对海洋环境污染的影响

加快净化的速度,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但是别的海域也可能受到污染,所以也扩大了污染的范围

三: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1)水资源的定义:

广义:水圈内的水量总体

狭义:通常是指陆地上的淡水资源,主要指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只占全球水量总体的十万分之七

(2)水资源的分布

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水资源的丰欠程度用多年平均径流总量

全球水资源分布特点:亚洲最多,其次南美洲,最少为大洋洲

我国水资源分布特点:地区看:东多西少,南多北少

季节看:夏秋多,冬春少

(3)水资源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①水资源的数量多少会影响经济活动规模的大小

②水资源的质量的多少影响一个地区经济活动的效益

③在不同的生产力水平条件下,水资源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是不同的

(4)水资源危机的表现

①工农业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需水量远远超过可供水量的增长速度(资源性缺水)

②生产生活排放的废弃物质的增多,化肥和农药的大量使用,导致水体污染,可用水资源减少(水质型缺水)

(5)对策

开源措施:①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

②修建水库等蓄水工程(改变水资源的时间分布)

③跨流域调水(改变水资源的空间分布)

④海水淡化,人工增雨

节流措施:①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民节水意识

②重视改进农业灌溉技术

③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

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一: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1)地质作用:按能量来源不同,分为内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内部热能)和外力作用(能量来自太阳辐射能)

内力作用表现:地震、火山爆发、地壳运动、变质作用

外力作用表现:风化、侵蚀、搬运、沉积

(2)地壳运动的基本形式及其对地貌的影响

分类:水平运动、垂直运动

水平运动形成褶皱山系,如裂谷和海洋,东非大裂谷,大西洋的形成

垂直运动引起地表高低不平和海陆变迁 例如:断块山

就全球规模的运动而言,地壳的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3)内、外力作用与地貌

①内力作用地貌:

背斜: 一般是岩层向上拱起,成为山岭,但不少背斜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成山,背斜成谷),

背斜是良好储油构造

向斜: 一般是岩层向下弯曲,成为谷地,不少向斜受挤压不易被侵蚀成为山岭,是良好的储水构造

断层: 沿断裂面两侧岩体发生明显的错位 华山北坡大断崖;华山、庐山、泰山,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工程建设遇断层加固或避开

背斜、向斜的判断:背斜岩层中间老,两侧新;向斜岩层中间新两侧老

火山地貌

火山构造:火山锥,火山口,火山通道

类型:死火山,活火山,休眠火山

②外力作用地貌:侵蚀 搬运 堆积

流水侵蚀作用: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貌

流水堆积地貌:山前冲积扇,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

风力侵蚀作用: 风蚀沟谷、风蚀洼地、戈壁、荒漠

风力堆积作用:形成沙丘、沙垄、沙漠边缘黄土堆积,如黄土高原

海浪侵蚀地貌:海蚀崖、海蚀柱

冰川侵蚀作用:冰斗、角峰、U型谷

二:地壳物质的组成与循环

地壳物质的循环: 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的岩浆的产生,这一过程就是地壳物质循环(具体循环过程示意图见笔记)

三: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论点

(1) 全球岩石圈共分为六大板块(课本P73页图4.10)

(2) 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等

(3) 板块张裂地带常形成裂谷或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在板块相撞挤压地带,常形成山脉,当大洋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海沟、岛弧、海岸山脉,当大陆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巨大的褶皱山脉,如:喜马拉雅山脉为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相互碰撞挤压形成

四:地质灾害(了解)

(1)地震

分布: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地震带

能量大小:用震级表示,震级每增加一级,能量约增加30倍,3级以下为微震,5级以上为破坏性地震

要素:震中,震源,震中距,震级,烈度。

(2)火山喷发

火山构造:火山锥,火山口,火山通道

类型:死火山,活火山,休眠火山

(3)滑坡和泥石流

(4)地质灾害得关联性

①地质灾害在成因上得关联性:一个地域内得地质灾害可能有若干种,他们在成因上关联的,例如,我国的川、滇、黔接壤地带,形成了地震、滑坡和泥石流为主的灾害

②由一种原发性的主灾诱发其他灾害,例如地震可能诱发火灾、海啸、滑坡、泥石流、瘟疫蔓延等

③人类活动及其对自然环境施加的影响可能诱发地质灾害,例如,人为的破坏地表植被,造成了泥石流;人为大规模的工程活动,造成滑坡等灾害。

(5) 防御措施:加强地质灾害的科学研究,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实施一些防御措施,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减灾意识。

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本章细节内容自己看)

(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①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能量的交换

②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③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地理环境各要素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整体,例如我国西北内陆地区由于距海远,海洋暖湿气流难以到达,形成了干旱的大陆性气候,由于气候干旱,降水少,所以地表水少,多为内流河,由于气候干燥,流水作用微弱,但风化作用强,形成了大片戈壁和沙漠,气候变化会导致植被稀少

整体性还表现在某一个要素发生变化会导致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例如,气候变暖,导致两极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最终会淹没低地城市

(2)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①从赤道到两极地域分异规律:以热量为基础,自然带更替方向为南北方向(纬度变化方向),延伸方向为东西方向(纬线方向)

②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以水分为基础,自然带更替方向为东西方向(经度变化方向),延伸方向为南北方向(经线方向)

③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以热量和水分为基础,海拔高度,从山麓到山顶有规律的变化

第一单元 行星地球

一.宇宙中的地球

1.天体系统的级别: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

太阳系八大行星的由里向外的顺序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其中小行星带是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

八大行星分类:

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

巨行星:木星、土星

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

2.地球是太阳系中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普通性表现:八大行星运动特征具有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特殊性:地球上有生命的存在

存在生命的原因:

地球自身的条件:

① 日地距离适中——适宜的温度

② 体积质量适中——形成大气圈

③ 地球上有液态水的存在

外部条件:稳定安全的宇宙环境

①太阳稳定的光照条件

②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二.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主要成分是氢和氦,表面温度为6000K, 太阳能量的来源是核聚变反应,其能量以电磁波的形式释放出来。太阳辐射能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太阳辐射能丰富区:青藏高原区,西北内陆,典型城市拉萨

太阳辐射能贫乏区:四川盆地,典型城市成都

2.太阳的大气结构(P10结构图):由内向外分别是光球层、色球层、日冕

太阳辐射能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太阳辐射能丰富区:青藏高原区,西北内陆,典型城市拉萨

太阳辐射能贫乏区:四川盆地,典型城市成都

3.太阳活动

最主要的类型是黑子和耀斑,它们是太阳活动的重要标志,分别出现在太阳大气层的光球层和色球层,其活动周期为11年,它们同步起落体现了太阳活动的整体性。

4.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主要有:

①其电磁波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

②其高能带电粒子流使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和两极地区大气产生极光现象

③引发自然灾害

三: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公转和自转 (看课本图)

1.自转绕转中心:地轴

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顺时针)

周期:恒星日: 23时56分4秒,是地球自转真正周期,日常用的是太阳日:24小时

速度:角速度:各地相等,每小时15º,两极为0

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1670KM\小时,两极为0.

2.公转绕转中心:太阳

方向:自西向东(北天极上空看逆时针)

周期: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

速度:角速度:平均1º/日,近日点:1月初,速度快,远日点:7月初,速度慢

线速度 平均30千米/小时

(注意: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周期为一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

3.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目前是23º26’

(2)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移动

四: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时间计算看书,笔记讲义)

(1)昼夜更替

(2)地方时

(3)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五: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 (P19图1.23)比较同一条纬线上昼弧和夜弧长短比例

①昼夜长短的变化

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昼越长夜越短,夏至日,北极圈及以北出现极昼现象;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北昼越短夜越长,冬至日,北极圈及以北出现极夜现象

南半球:与北半球相反

②赤道全年全年昼夜平分

③春秋分日全球昼夜等分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随纬度的变化:自太阳直射点纬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随季节变化:春秋分日:自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夏至日:由23º26’N向南北降低,23º26’N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在夏至日达到最大值

冬至日:由23º26’S向南北降低,23º26’S及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在冬至日达到最大值

离直射点所在纬线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大

南北回归线之间每年有两次直射

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所求地正午太阳高度=90°-︱所求地纬度-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

距离太阳直射点所在地纬度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大

(3)四季和五袋的划分

六.地球的圈层结构(P21-22图)

(1)地震波分为纵波和横波,纵波速度较快,横波只能通过固态。

(2)两个不连续面的名称叫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分别在地表下的深度33千米和2900千米处。

划分这两个不连续面的依据是地震波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

(3)介于两不连续面之间的各层次的名称地壳、地幔和地核

(4)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

七:光照图的判读

(1)判断南北极,通常用于俯视图,判断依据为: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递增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

(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是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有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北纬23º26’,若北极圈有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南纬23º26’

(3)确定地方时 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为正午12点,晨昏线所包围的白昼部分的中间经线为12点,晨线与赤道交点经线的地方时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经线为18点,依据每隔15º,时间相差1小时,每1º相差4分钟,先计算两地的经度差(同侧相减,异侧相加),再转换成时间,依据东加西减的原则,计算出地方时

(4)判断昼夜长短 求某地的昼(夜)长,也就是求该地在纬线圈上昼(夜)弧的长度,这个长度也可由昼(夜)弧所跨的经度数来推算

(5)判断正午太阳高度角 先求所求地区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不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和,再用90º-两地纬度差即为所求地的正午太阳高度 八:晨昏线与经线和纬线

(1)根据晨昏线与纬线相交判断问题

①晨昏线通过南北极可判断这一天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

②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昼,可判断这一天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夏至日,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

③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夜,可判断这一天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冬至日,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

(2)根据晨昏线与经线相交关系判断昼长和夜长

推算某地昼长或者夜长,求昼长时,在昼半球范围内算出该地所在地的纬线圈从晨线与纬线圈交点到昏线与纬线圈交点,所跨的经度除以15即该地昼长,如果图上只画了昼半球的一半,要注意,图中白昼所跨经度差的2倍,除以15才是该地的昼长

九:区时,地方时的计算

第一步:先求两地的经度差.

第二步:再求时间差,以每一度经度相差4分钟来算.

第三步:然后判断两地的东西方向,求东用加,求西用减.

第二单元 地球上的大气

一:大气受热过程

(1)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波长较长的红外线,臭氧吸收波长较短的紫外线,对于可见光部分

吸收比较少

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越厚,反射作用越强,例:在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是很高

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对于波长较短的篮紫光易被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

(2)对地面的保温效应

①大气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截留热量而增温,由于大气对于太阳短波辐射的吸收能力比较差,但是对于地面长波辐射吸收作用强,所以地面辐射大部分都是被大气吸收

②大气逆辐射是大气辐射的一种,方向朝向地面,对地面热量进行补偿,起保温作用

二:热力环流

(1)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从图(P30图2.3)中可以看出,近地面等压线向低压方向(向下)弯曲,高空等压线向高压方向(向上)凸起

(2)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影响因素: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P31—32图要会画)

对风的作用:水平气压梯度力:始终由高压指向低压且垂直于等压线,影响风速风向

地转偏向力:使风的方向发生偏转,影响风向

摩擦力:影响风速、风向

高空风向: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近地面风向:在三个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成一夹角,始终由高压指向低压方向.

风速大小的判定:等压线越密集的地方,则风力越大(P32图2.8)

三:气压带和风带

(1)大气环流的概念、大气运动的两个基本因素(看课本)

(2)三圈环流(课本34页图2.10,要熟记会画 )

①在地表形成了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南北移动,对于北半球来说,夏季向北移,位置偏北;冬季向南移,位置偏南.(P35图2.11)

②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3)季风环流(P37北半球冬夏季陆地海洋高低压中心名称,P38图2.15要熟记)

东亚季风:温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风向:冬季 西北风(亚洲大陆)

夏季 东南风(太平洋)东北风(亚洲大陆)

南亚季风:热带季风气候

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风向:冬季 东北风(亚洲大陆) 夏季 西南风(印度洋)

四:气候的形成(结合课本P39页的图2.16和气候类型讲义看)

(1)气候的形成因子(太阳辐射、地面状况、大气环流、人类活动)

①不同气候类型的气温特点

气温的分布,一般是低纬温度高,高纬温度低;山上的气温比山下低;

②不同气候类型的气候特点

热带雨林气候: 赤道地区气流以辐合上升为主,全年高温多雨

热带沙漠气候:南北回归线至南北纬30º之间,在副热带高压和信风带控制下,常年干旱

地中海气候:夏季处于副热带高压中心的边缘,气流下沉,干燥少雨,冬季由于副热带高压向南移,此地受西

风带的控制,,湿润多雨。

温带海洋性气候:南北纬40---60度大陆西岸,终年盛行西风,各月降水量较多,而且比均匀

三种季风气候:处于季风环流的控制下,冬季受来自大陆的冷干气流的影响,降水不多,夏季受来自海洋的暖湿气

流的影响,降水较多,夏季高温多雨(它们冬夏季季风成因要注意)

五:常见的天气系统

(1)锋面系统—冷锋和暖锋(P41—42图2.19—2.20)

分类:冷锋、暖锋、准静止锋

概念、锋前、锋后及降水位置的判定

冷、暖锋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天气状况(见笔记)

举例:冷锋 北方夏季暴雨,冬春季大风,寒潮,沙尘暴

准静止锋的“梅雨”天气

(2)低压、高压系统—气旋和反气旋(以北半球为例,P44图2.22—2.23)

气旋、反气旋是对气流运动状况而言,低气压、高气压是对气压状况而言的

气旋:低气压(中心低,四周高),气流四周向中心辐合(北逆南顺)中心盛行上升气流,多阴雨天气

举例:台风

反气旋:高气压,(中心低,四周高),中心向四周辐散(北顺南逆),中心盛行下沉气流,多晴朗、干燥天气

举例:长江流域的伏旱,北方“秋高气爽”天气

六.相关知识了解----灾害性天气

(1)台风

形成:台风是形成于热带或副热带海区,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

主要灾害:强风,特大暴雨,风暴潮

主要影响地区:亚洲东部,亚洲南部,北美洲东海岸,其中西北太平洋是全球台风发生次数最多,强度最大的海区

发生季节:夏秋季节

监测和防御:主要是利用气象卫星监测,到近海后,还可以用雷达监测

(2)暴雨洪涝

形成条件:源源不断的水汽供应;强烈的上升运动;形成降水的天气系统持续时间长

主要影响地区:亚洲最多

防御措施:利用气象卫星,提高暴雨预报的准确率;工程措施(修筑堤坝,整治河道,修建水库,修建分洪区)和非工程措施防御(洪泛区的土地管理,建立洪水预报警报系统,拟定居民的应急撤离计划,实施防洪保险)

(3)干旱

(4)寒潮

原因:由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得大范围得剧烈降温,并伴随有大风,雨雪,冻害等现象,寒潮是我国冬半年主要的气象灾害,尤以秋季和春季的寒潮对农作物危害最大。

七.全球气候变化

(1)全球变暖

原因:二氧化碳的增多而使气温升高

二氧化碳增多的原因:①大量燃烧矿物燃料,②森林的破坏

危害:①海平面上升,淹没陆地

②影响农业生产

③影响水循环过程,改变各地降水状况和干湿状况

应对措施:①多使用清洁能源

②植树种草,防止森林火灾

③减少消费,减少废弃物排放,尽可能使用公共交通工具

④努力加强国际合作

(2)臭氧层的破坏与保护(了解)

原因:除了自然原因以外,主要是人类使用制冷设备排放的氟氯烃

危害:①危害人体健康,②对生态环境和农林牧渔业造成破坏

保护措施:减少并逐步禁止氟氯烃等消耗臭氧物质的排放,加强国际合作

(3)酸雨 (了解)

概念:人们一般把PH值小于5.6的雨水称为酸雨

成因:燃烧矿物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酸性气体

危害:河湖水酸化,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和农作物生长,腐蚀建筑和文物古迹等

防治措施:防治酸雨最根本的措施是减少人为硫氧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的排放,我国已经采取了发展洁净煤技术、

清洁燃烧技术等措施来控制酸雨

第三单元 地球上的水

一:自然界的水循环

1.分类:

存在形式:气态、固态、液态

空间分布: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

(1)陆地水体类型:河流水,湖泊水,地下水,生物水沼泽水,土壤水,冰川水

目前,冰川是地球上淡水主体,分布于两极与高山地区,直接利用少;地下水是淡水第二主体,但主要为深层地下水,开发难度较大;动态水是人们开发利用的重点,其中以河流水最为重要。

(2)陆地水的相互补给关系(见笔记)

水源补给类型 补给时间 补给特点 我国分布地区

雨水 夏秋季节 水量变化大 东部和南部

冰川融水 主要在夏季 补给有时间性水量稳定 西北地区

湖泊水 全年 有调节性,水量稳定 东部

地下水 全年 水量稳定,与河流有互补关系 普遍

(3)水循环(P55图3.3)

能量来源:太阳能和重力能

类型:海陆间大循环(蒸发(包括植物的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地表和地下径流等环节)

陆地内循环

海上内循环

二.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1)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波浪(风浪、海啸);潮汐;洋流

(2)洋流(P57图3.5)

洋流的定义:海水常年比较稳定地沿着一定方向做大规模的流动

分类:按性质:

寒流:从高纬流向低纬的洋流,水温比流经海区温度低

暖流:从低纬流向高纬的洋流,水温比流经海区温度高(注意寒暖流的判定)

按成因:

风海流:南北赤道暖流,西风漂流,北印度洋季风洋流

密度流:直布罗陀海峡两侧海水流动

补偿流:秘鲁寒流

洋流分布规律:(P57--58图3.5、3.6)(见笔记 会画)

北印度洋的洋流:夏季顺时针,冬季逆时针

(3)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①影响气候

暖流:增温增湿,如同一纬度地区,暖流经过的海区盐度和温度比较高,西欧地区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就直接得益

于北大西洋暖流有关,如果没有北大西洋暖流,英国和挪威的海港将有半年以上的冰封期,俄罗斯的摩尔曼斯克海港终年不冻与北大西洋暖流有关

寒流:降温减湿,如同一纬度地区,寒流经过的海区盐度和温度比较低,西澳大利亚寒流对澳大利亚西海岸、秘鲁寒流对太平洋沿岸的荒漠环境的形成,起了一定的作用

②影响海洋生物和渔场的分布

寒暖流交汇处渔场的形成:日本的北海道渔场(日本暖流、千岛寒流)、加拿大的纽芬兰渔场(墨西哥湾暖流、拉布拉多寒流)、英国的北海渔场(北大西洋暖流、东格陵兰寒流)

秘鲁渔场(秘鲁寒流)

③影响海洋航行

④对海洋环境污染的影响

加快净化的速度,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但是别的海域也可能受到污染,所以也扩大了污染的范围

三: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1)水资源的定义:

广义:水圈内的水量总体

狭义:通常是指陆地上的淡水资源,主要指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只占全球水量总体的十万分之七

(2)水资源的分布

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水资源的丰欠程度用多年平均径流总量

全球水资源分布特点:亚洲最多,其次南美洲,最少为大洋洲

我国水资源分布特点:地区看:东多西少,南多北少

季节看:夏秋多,冬春少

(3)水资源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①水资源的数量多少会影响经济活动规模的大小

②水资源的质量的多少影响一个地区经济活动的效益

③在不同的生产力水平条件下,水资源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是不同的

(4)水资源危机的表现

①工农业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需水量远远超过可供水量的增长速度(资源性缺水)

②生产生活排放的废弃物质的增多,化肥和农药的大量使用,导致水体污染,可用水资源减少(水质型缺水)

(5)对策

开源措施:①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

②修建水库等蓄水工程(改变水资源的时间分布)

③跨流域调水(改变水资源的空间分布)

④海水淡化,人工增雨

节流措施:①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民节水意识

②重视改进农业灌溉技术

③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

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一: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1)地质作用:按能量来源不同,分为内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内部热能)和外力作用(能量来自太阳辐射能)

内力作用表现:地震、火山爆发、地壳运动、变质作用

外力作用表现:风化、侵蚀、搬运、沉积

(2)地壳运动的基本形式及其对地貌的影响

分类:水平运动、垂直运动

水平运动形成褶皱山系,如裂谷和海洋,东非大裂谷,大西洋的形成

垂直运动引起地表高低不平和海陆变迁 例如:断块山

就全球规模的运动而言,地壳的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3)内、外力作用与地貌

①内力作用地貌:

背斜: 一般是岩层向上拱起,成为山岭,但不少背斜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成山,背斜成谷),

背斜是良好储油构造

向斜: 一般是岩层向下弯曲,成为谷地,不少向斜受挤压不易被侵蚀成为山岭,是良好的储水构造

断层: 沿断裂面两侧岩体发生明显的错位 华山北坡大断崖;华山、庐山、泰山,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工程建设遇断层加固或避开

背斜、向斜的判断:背斜岩层中间老,两侧新;向斜岩层中间新两侧老

火山地貌

火山构造:火山锥,火山口,火山通道

类型:死火山,活火山,休眠火山

②外力作用地貌:侵蚀 搬运 堆积

流水侵蚀作用: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貌

流水堆积地貌:山前冲积扇,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

风力侵蚀作用: 风蚀沟谷、风蚀洼地、戈壁、荒漠

风力堆积作用:形成沙丘、沙垄、沙漠边缘黄土堆积,如黄土高原

海浪侵蚀地貌:海蚀崖、海蚀柱

冰川侵蚀作用:冰斗、角峰、U型谷

二:地壳物质的组成与循环

地壳物质的循环: 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的岩浆的产生,这一过程就是地壳物质循环(具体循环过程示意图见笔记)

三: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论点

(1) 全球岩石圈共分为六大板块(课本P73页图4.10)

(2) 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等

(3) 板块张裂地带常形成裂谷或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在板块相撞挤压地带,常形成山脉,当大洋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海沟、岛弧、海岸山脉,当大陆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巨大的褶皱山脉,如:喜马拉雅山脉为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相互碰撞挤压形成

四:地质灾害(了解)

(1)地震

分布: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地震带

能量大小:用震级表示,震级每增加一级,能量约增加30倍,3级以下为微震,5级以上为破坏性地震

要素:震中,震源,震中距,震级,烈度。

(2)火山喷发

火山构造:火山锥,火山口,火山通道

类型:死火山,活火山,休眠火山

(3)滑坡和泥石流

(4)地质灾害得关联性

①地质灾害在成因上得关联性:一个地域内得地质灾害可能有若干种,他们在成因上关联的,例如,我国的川、滇、黔接壤地带,形成了地震、滑坡和泥石流为主的灾害

②由一种原发性的主灾诱发其他灾害,例如地震可能诱发火灾、海啸、滑坡、泥石流、瘟疫蔓延等

③人类活动及其对自然环境施加的影响可能诱发地质灾害,例如,人为的破坏地表植被,造成了泥石流;人为大规模的工程活动,造成滑坡等灾害。

(5) 防御措施:加强地质灾害的科学研究,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实施一些防御措施,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减灾意识。

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本章细节内容自己看)

(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①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能量的交换

②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③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地理环境各要素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整体,例如我国西北内陆地区由于距海远,海洋暖湿气流难以到达,形成了干旱的大陆性气候,由于气候干旱,降水少,所以地表水少,多为内流河,由于气候干燥,流水作用微弱,但风化作用强,形成了大片戈壁和沙漠,气候变化会导致植被稀少

整体性还表现在某一个要素发生变化会导致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例如,气候变暖,导致两极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最终会淹没低地城市

(2)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①从赤道到两极地域分异规律:以热量为基础,自然带更替方向为南北方向(纬度变化方向),延伸方向为东西方向(纬线方向)

②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以水分为基础,自然带更替方向为东西方向(经度变化方向),延伸方向为南北方向(经线方向)

③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以热量和水分为基础,海拔高度,从山麓到山顶有规律的变化


相关文章

  • 高一学生如何培养地理学习的兴趣
  • 高一学生在地理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灵台二中 王志军 主题词:学习兴趣 学习习惯 内容摘要:高一学生刚接触高中地理,感觉高中地理学习难度很大,而老师对于如何教授高中地理课程,提高成绩也有疑惑,本文介绍了老师和学生在共同学习中需要注意的 ...查看


  • 高一地理教学工作总结1
  • 高一地理上学期教学工作总结 本学期我担任高一四个班地理课的教学工作任务. 首先,高一,在本学期初,我主要抓高一地理的基础知识部分,规范学生上课纪律及完成作业,纠正学生学习地理沿用初中的方法.高二由于有全市统考,所以,在赶教学进度的同时,渗透 ...查看


  • 高一地理2013-2014学年教学计划
  • 伊宁县第二中学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 教学计划 学科 高一 地理 班级 1.8.10.12.15 班 教师:杨晓霞 一.本学期教学指导思想 按照学校新学期的工作计划,紧紧围绕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围绕提高教学质量以及学生可持续发展开 ...查看


  • 2.高一地理会考总复习资料
  • 高一地理会考总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 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公转和自转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目前是23o26' (2)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移动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 ...查看


  • 初中地理备课组工作计划
  • 初中地理备课组工作计划 一工作重点 1.学习地理课程标准,做好新课程培训工作 认真学习和钻研各学科课程标准新教材,对实践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研究反思与调整,力求实现突破课改中的重点和难点. 2.做好期末复习工作 认真学习考试说明,探讨复习教 ...查看


  • 高中地理教育现状的调查报告
  • 高中地理教育现状的调查报告 地理教育硕士 2005年10月,本人开始对目前浙江省高中地理教育的情况进行了一定的抽样调查,选择了10所浙江省重点中学(包括桐乡市高级中学.桐乡市茅盾中学.永康一中.嘉兴一中.绍兴一中.武义一中.象山中学.上虞中 ...查看


  • 高一年级学法指导
  • 高一年级学法指导 高中阶段和初中阶段相比,无论在教育还是教学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区别.此时,作为新入学的学生要调整好心态并完成两个转变,即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和从"学会"到 ...查看


  • 高一地理必修一指导复习方案
  • 个 第一单元 宇宙中的地球 绕转中心 太阳 地轴 高一地理必修一复习归纳 一: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公转和自转 方向 自西向东(北天极上空看逆时针) 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相反) 周期 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 恒星日( ...查看


  • 高一组总结和个人总结
  • 2010--2011学年度下学期 高一地理集备组工作总结 高一地理集备组 王 雪 2010--2011学年度下学期 高一地理集备组工作总结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本学期又要结束了.这学期我和吴凯老师执教高一的地理课,虽已教过几年,对教材也熟悉了 ...查看


  • 高一地理月考质量分析
  • 2017级高一地理第一次月考质量分析 一.试卷总体分析 本份试卷考察了第一章第一节------第三节内容,试卷从面向学 生学业水平测试的角度命题,覆盖的知识面较为合理,重视基础知识 的考查,总体难度不大,但是比较灵活多变,区分度较好,充满新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