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国图志]中鸦片战争失败原因探析

Theory Research

学★★理★★论

《海国图志》中鸦片战争失败原因探析

李丽娟

(鸦片战争博物馆, 广东东莞523900)

是在总结鸦片战争失败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编著的,除了大量介绍西方历史地摘要:《海国图志》是魏源的名著,

人和因素、理知识外,书中不乏对鸦片战争的论述与思索。从窥视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中,认为魏源从地理因素、

器物因素、战略因素等角度归纳了鸦片战争的失败。

;地利;人和;战略战策关键词:《海国图志》

中图分类号:K25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1-0090-02

是我国近《海国图志》是清朝著名思想家魏源的名著,地理的著作,具有划时代史上第一部全面介绍西方历史、

“师夷长技以制夷”,更是有巨代的历史意义。其中提出的

的研究大的思想启蒙价值。目前,史学界关于《海国图志》的提颇多,主要侧重其主张及历史意义。其实,《海国图志》笔受鸦片战争蔺辱所愤,其中《筹海篇》中不乏对鸦片战争失败的认识,故本文试图从中窥视魏源对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探析,以便今人研究。

一、“失地利”的地理因素

“地利”即有利的地理形势。地理因素影响着战事的成败。魏源通过分析沿海地理形势,尖锐指出鸦片战争中正才导致处处受因为清军没有充分利用好自身的地理优势,

到英军挟制。在《筹海篇》中,他一一具体分析了鸦片战争中“失地利”的实例。

迥非浙江的舟山,“盖城逼海滨,船抵城外,炮及城内,垦成台湾、琼州、崇明之比。乃宁波濒临海连岸之南田山,沃壤者,反禁不许开,而重兵以守孤悬之岛,使外夷得以挟

[1]78

制,此不得地利者一。”。魏源认为,舟山岛非险,非富,面

[1]78

将俯击城中之人乎?其失地利者二。”

“福州、泉州,诸河溜急,皆潮至通福建的口外炮台。

则一潮不能直达,故贼大艘不敢闯入。所守舟,潮退浅阁,可至虎头者,惟厦门,厦门有鼓浪屿障其外,大舟进港,仅足自关,小舟可至税关。旧设炮台于口门,不足制贼,纷增炮台,备守。上年反于口外大档、小档、晤屿、青屿等,

[1]78

多力分,故为夷所破。其失地利者三。”魏源通过对福

建的地理环境分析,认为鸦片战争中福建口门外增设炮台纷多,军力分散,没有充分利用好虎门口和内港的地理优势。

魏源认为,鸦片战争中,清政府没有有效地利用好沿海地理优势,而盲目去守,盲目去建炮台,终导致战事失利。其分析,虽并非完全正确,但有一定合理之处。

二、“人不和”的主观因素

城非不魏源十分重视人的因素对战事的作用。“故曰,是器利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甲非不坚利也,委而去之,

[1]78如人和也。”

(一)魏源哀叹鸦片战争中才将难求

他拿清初江苏省抵抗郑成功进犯的例子做反比,那时,江苏的战事危急超过鸦片战争时期,幸有才将梁化凤,一边谈和一边守备,突出陆战,最终火烧百船赶跑了郑成功。“夷自六月初破宝山后,七月朔日始抵江宁,九月始出江口。前后将及三月,但一面羁縻,一面备战,何事不可立办?”而如今,英军从浙江至进攻江苏,前后三个月的时间,

[1]78

一将难求”清军却无所作为。因此,他发出“千兵易得,的

积不大,康熙前是弃地。拿重兵去守此孤岛,不得地利。

虎门的沙角、大角炮台“远隔虎门之外,江面廖阔,大

[1]78

炮仅及中泓,不足遏夷艘,适足招夷炮,何必守?”沙角、

大角炮台,远虎门之外,江面广阔,炮台射程不及中泓,不应去守。防守的位置应放在虎门横档三门炮台、乌涌、猎大黄滘等这些广州城要口之地。而四方炮台是攻城之得、

更不应守,“至四方炮台,踞省城后山,俯要,非守城之要,视全城,乃国初王师破城所设,是攻城之要,非守城之要也。事平后早宜毁拆,而阻其上山之径。乃不敢守省河要口,而反守四方炮台,即使不失守,其炮能遥击夷船乎?抑

深重感慨。从中看出,魏源认为战争中“将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鸦片战争的浙江、江苏正是缺乏像梁化凤这样的大将终遭陷落。

收稿日期:2015-02-27作者简介:李丽娟(1983-),女,山东聊城人,硕士,从事鸦片战争史、近代海防研究。

Theory Research

学★★理★★论

《海国图志》中鸦片战争失败原因探析

李丽娟

(鸦片战争博物馆, 广东东莞523900)

是在总结鸦片战争失败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编著的,除了大量介绍西方历史地摘要:《海国图志》是魏源的名著,

人和因素、理知识外,书中不乏对鸦片战争的论述与思索。从窥视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中,认为魏源从地理因素、

器物因素、战略因素等角度归纳了鸦片战争的失败。

;地利;人和;战略战策关键词:《海国图志》

中图分类号:K25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1-0090-02

是我国近《海国图志》是清朝著名思想家魏源的名著,地理的著作,具有划时代史上第一部全面介绍西方历史、

“师夷长技以制夷”,更是有巨代的历史意义。其中提出的

的研究大的思想启蒙价值。目前,史学界关于《海国图志》的提颇多,主要侧重其主张及历史意义。其实,《海国图志》笔受鸦片战争蔺辱所愤,其中《筹海篇》中不乏对鸦片战争失败的认识,故本文试图从中窥视魏源对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探析,以便今人研究。

一、“失地利”的地理因素

“地利”即有利的地理形势。地理因素影响着战事的成败。魏源通过分析沿海地理形势,尖锐指出鸦片战争中正才导致处处受因为清军没有充分利用好自身的地理优势,

到英军挟制。在《筹海篇》中,他一一具体分析了鸦片战争中“失地利”的实例。

迥非浙江的舟山,“盖城逼海滨,船抵城外,炮及城内,垦成台湾、琼州、崇明之比。乃宁波濒临海连岸之南田山,沃壤者,反禁不许开,而重兵以守孤悬之岛,使外夷得以挟

[1]78

制,此不得地利者一。”。魏源认为,舟山岛非险,非富,面

[1]78

将俯击城中之人乎?其失地利者二。”

“福州、泉州,诸河溜急,皆潮至通福建的口外炮台。

则一潮不能直达,故贼大艘不敢闯入。所守舟,潮退浅阁,可至虎头者,惟厦门,厦门有鼓浪屿障其外,大舟进港,仅足自关,小舟可至税关。旧设炮台于口门,不足制贼,纷增炮台,备守。上年反于口外大档、小档、晤屿、青屿等,

[1]78

多力分,故为夷所破。其失地利者三。”魏源通过对福

建的地理环境分析,认为鸦片战争中福建口门外增设炮台纷多,军力分散,没有充分利用好虎门口和内港的地理优势。

魏源认为,鸦片战争中,清政府没有有效地利用好沿海地理优势,而盲目去守,盲目去建炮台,终导致战事失利。其分析,虽并非完全正确,但有一定合理之处。

二、“人不和”的主观因素

城非不魏源十分重视人的因素对战事的作用。“故曰,是器利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甲非不坚利也,委而去之,

[1]78如人和也。”

(一)魏源哀叹鸦片战争中才将难求

他拿清初江苏省抵抗郑成功进犯的例子做反比,那时,江苏的战事危急超过鸦片战争时期,幸有才将梁化凤,一边谈和一边守备,突出陆战,最终火烧百船赶跑了郑成功。“夷自六月初破宝山后,七月朔日始抵江宁,九月始出江口。前后将及三月,但一面羁縻,一面备战,何事不可立办?”而如今,英军从浙江至进攻江苏,前后三个月的时间,

[1]78

一将难求”清军却无所作为。因此,他发出“千兵易得,的

积不大,康熙前是弃地。拿重兵去守此孤岛,不得地利。

虎门的沙角、大角炮台“远隔虎门之外,江面廖阔,大

[1]78

炮仅及中泓,不足遏夷艘,适足招夷炮,何必守?”沙角、

大角炮台,远虎门之外,江面广阔,炮台射程不及中泓,不应去守。防守的位置应放在虎门横档三门炮台、乌涌、猎大黄滘等这些广州城要口之地。而四方炮台是攻城之得、

更不应守,“至四方炮台,踞省城后山,俯要,非守城之要,视全城,乃国初王师破城所设,是攻城之要,非守城之要也。事平后早宜毁拆,而阻其上山之径。乃不敢守省河要口,而反守四方炮台,即使不失守,其炮能遥击夷船乎?抑

深重感慨。从中看出,魏源认为战争中“将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鸦片战争的浙江、江苏正是缺乏像梁化凤这样的大将终遭陷落。

收稿日期:2015-02-27作者简介:李丽娟(1983-),女,山东聊城人,硕士,从事鸦片战争史、近代海防研究。


相关文章

  • [海国图志]叙(清)魏源
  • <>叙(清)魏源 <>六十卷,何所据?一据前两广总督林尚书所译西夷之<>,再据历代史志及明以来岛志及近日夷图.夷语[1].钩稽贯串,创榛辟莽,前驱先路[2].大都东南洋.西南洋增于原书者十之八,大小西洋. ...查看


  • [海国图志]朦胧的现代化思想
  • <海国图志>朦胧的现代化思想 摘 要:魏源的<海国图志>除了我们平常所了解的师夷长技发展军事工业,建立中国海军的思想,对西方民主制度的介绍,它还有更为丰富的内涵和价值得我们去发掘研究,本文依据海国图志读后感的基础上简 ...查看


  • 魏源(讲稿)
  • 魏源(讲稿) 魏源生平简介: 魏源(1794-1857) 名远达,字默深,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为晚清思想家,新思想的倡导者,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首批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他提出了改革吏治.开通言路.吸收 ...查看


  • 魏源传阅读答案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5分) "睁眼看世界"的先行者魏源 清王朝自建立以来,为了巩固和维护其统治,对知识分子的经世思想进行残酷的摧折.知识分子被迫走上一条逃避观实的道路,埋头古籍的考证与整理.而魏源和贺长龄.陶澍 ...查看


  • ["睁眼看世界"的先行者魏源]阅读答案
  • 睁眼看世界的先行者魏源 清王朝自建立以来,为了巩固和维护其统治,对知识分子的经世思想进行残酷的摧折.知识分子被迫走上一条逃避现实的道路,埋头古籍的考证与整理.而魏源和贺长龄.陶澍.林则徐等一批敏于时事的士大夫,在通经致用的口号下,率先将视野 ...查看


  • 新思想的萌发 - 高中一年级历史教案
  • 教学目标 1.了解.掌握新思想萌发的原因:新思想的倡导者林则徐:魏源和<海国图志>:姚莹和<康輶纪行>:徐继畬和<瀛环志略>:<资政新篇>的主要内容和评价. 2.①通过介绍林则徐.魏源的主张, ...查看


  • 魏源的经世之思
  • 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 <中国近现代史纲>期中试卷 专业班级 市场营销1302 姓 名 李东阳 学 号 1308050227 开课系室 历史系 考试日期 论魏源的经世之思 [内容摘要]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是中国社会发生剧 ...查看


  • "师夷长技以制夷"
  • 课题:第六单元第三课 汇入工业文明大潮的中国--"师夷长技以制夷" 课型:新授课 主备人:袁晔 审核人: 班级: 姓名: [复习巩固] [自主先学] 一.学习目标 1.掌握中国人民抗击外来侵略的英雄事迹,了解地主阶级中& ...查看


  • 晚清变局中的惊世呐喊
  • 1998年6月29日,北京大学办公楼礼堂. 室内座无虚席,六百多名北大师生屏神静气,聆听正在中国进行正式友好访问的美国总统克林顿发表热情洋溢的演讲: "从我在华盛顿特区住所的白宫往窗外眺望,我们首任总统乔治・华盛顿的纪念碑高耸入云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