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半社会的具体表现
二、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与近代中国社会的“两半化”
1、军事侵略:发动侵略战争,屠杀中国人民;侵占中国领土,划分势力范围;勒索赔款,抢劫财富
2、政治控制:控制中国家的内政外交;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扶植收买代理人
3、经济侵略:控制中国的通商口岸;剥夺中国的关税主权;实行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
4、文化渗透:宗教渗透;制造侵略舆论;掠夺文物
? 5、“两半化”的含义和具体表现
“半”不是一个准确的量的概念,是指“过渡性”社会的意思,半殖民地化就是有独立的成分,又有殖民地的成分,或者说保有独立的形式,实际是殖民化了;半封建化就是有封建的成分,也有新的资本主义的成分。但不是绝对地各占50%的意思。
半殖民地化---是一个向下走的,沉沦的过程。以前中国是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现在逐步丧失大部分主权,内政外交不能再独立自主,要听命于外人,沦为列强的半附属国。 半封建化---则是一个向上走的,历史进步的过程,由封建到半封建,即封建的东西开始在解体,产生了各种新的社会因素,开始了向现代化的转型。
半殖民地化的具体表现:
随着鸦片战争等一次次对外战争的失败,《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订立,中国政治逐步半殖民地化---领土主权、领海主权不再完整,关税主权完全丧失、司法主权受到侵犯、内政外交受制于人,列强还取得在华驻兵权、军舰内河航行权,中国的国防几近废弃,政府形同“洋人的朝廷”;
? 经济亦逐步半殖民地化---中国被近开放通商口岸(从东南沿海到北方沿海,从长江流域,到内陆边疆),随着关税主权的丧失,海关行政管理权的拱手让人,片面最惠国待遇的实施,外国商品开始在中国倾销,逐渐占领中国市场,中国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逐步成为西方工业强国的工业品市场、原材料产地;作为赔款抵押,列强控制了清政府除田赋外的所有税收,又通过借款给清政府,开设银行,控制了中国的财政金融;甲午战争后允许外资在华投资办厂、筑路、开矿,它们凭借雄厚资金和技术,和免税及种种优惠、特权等,垄断了中国的交通运输业、煤炭业、钢铁、电力业,操纵了中国的经济命脉。
? 文化半殖民地化---随着外国人在华自由传教权的取得,西方开始向中国宗教和文化渗透(有好的一面和不好的一面)。
半封建化的具体表现:
? 经济半封建化---自然经济解体,资本主义经济产生。
洋纱、洋布冲击打破了中国自然经济的坚固外壳;
外国
工业品打击了中国传统的手工业;
外贸的扩大增强了中国农业与市场的联系,加快了农产品的商品化
农业和手工业的萎缩、破产,众多农民和手工业者丧失原有谋生手段,成为雇佣劳动者的后备队伍,扩大了商品市场;
外资企业的“示范效应”-机器生产、现代企业制度和经营管理方法,从而使中国资本主义经济产生:
第一个阶段-1869年至1894年20余年间,只有50多家;第二个阶段-甲午战后,初步发展;第三个阶段-清末新政时期,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第四个阶段-辛亥革命以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第二个高峰期,“黄金十年”。
外资企业、官资企业、民资企业。只有后者才能算是中国资本主义经济成分,代表先进生产力。但在本国封建政权、官资企业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夹缝中生存,甲午战前,甚至清末新政之前,还没取得经营的合法权利,且投资少、规模小,难敌外资势力的压迫,直到1949年前,一直未曾在中国经济中占据过主导地位---故只能算半封建化半资本主义化。
思想文化半封建化---“西学东渐”与近代中国思想文化之嬗变
明后期以降之“西学东渐”与近代中国思想文化的嬗变
第一阶段(明后期至清前期),利马窦代表的耶酥会士(天主教传教士为主),后继者有汤若望、南怀仁等。
从内容看,传入天文、地理、数学、测量、医学、语言学等自然科学常识。传教是目的,传知识是手段,中学教科书的水平,粗陋; 从效用看,虽为少数士大夫欣赏,但于社会影响不大; 由于满清政府的严厉的闭关政策、残暴的文字狱和禁教政策,使历时二百余年的西学东渐的第一次浪潮逐渐中断.
第二阶段(19世纪初至中期,即甲午战前),以西方新教传教士为主,有中国早期维新人士、洋务派参与。
传入知识有科技、法律、军事等,主要是自然科学知识,声、光、电、化等数理化工程机械等;传入途径有学校、新闻、出版、留学等;传入结果是科技差强人意,人文社会学说极为粗浅、零散。这是近代中国思想文化的中体西用阶段---开始嬗变的阶段;
第三阶段(甲午战争后),中国人取代西方人为传入主体.维新派、革命派唱主角,政府也开始推动.
主要传入各种人文社会学说,政治理论:天赋人权学说、三权分立的宪政理论,自由民主平等法治的思想都开始传入中国。严复译《天演论》,开辟一个近化论时代。对维新派、革命派影响都大。康梁维新派对西学的译介,比革命派还多。此派文人士大夫多。并参照西学框架和方法、理论来
开始筑构中国的新学术体系。
甲午战后随着维新―新政―革命思潮的流传――中国近代思想文化进一步嬗变。
第四阶段(民国初年,新文化运动时期),以新式知识分子为主体,西方文化观念的传播进入高潮,“德先生”和“赛先生”受到欢呼和追奉。开始提出全盘西化,中国文化开始脱胎换骨的变化。
政治半封建化---旧阶级分化,地主阶级一部分转化为资产阶级,农民阶级一部分转化为工人阶级,新兴阶级---资产阶级(由官僚、地主、买办、商人及手工工场主演变而来)、无产阶级(由破产农民、手工业者演变而来)产生,市民队层队伍扩大,中央皇权削弱,科举废除,新式独立知识分子群出现,市民社会成长发育。在这些新生社会力量的推动下,中国开始社会大变革大转型:从救亡图存走向变法改良,从变法改良又走向暴力革命,开始了由帝制向民国的演化。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特点 先天不足,后天不良。第一、起步晚:世界资本有200年历史,工业革命有100年历史;第二、资本少,仅500万元;第三、设备技术落后。 后天的生长环境恶劣:受到外国资本主义的扼制、排挤与国内封建势力的打压、摧残。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特点:一定程度的革命性,同时又带有软弱性和妥协性。 两对基本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两大历史任务 (三条主线,三大任务):一个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两半社会的具体表现
二、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与近代中国社会的“两半化”
1、军事侵略:发动侵略战争,屠杀中国人民;侵占中国领土,划分势力范围;勒索赔款,抢劫财富
2、政治控制:控制中国家的内政外交;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扶植收买代理人
3、经济侵略:控制中国的通商口岸;剥夺中国的关税主权;实行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
4、文化渗透:宗教渗透;制造侵略舆论;掠夺文物
? 5、“两半化”的含义和具体表现
“半”不是一个准确的量的概念,是指“过渡性”社会的意思,半殖民地化就是有独立的成分,又有殖民地的成分,或者说保有独立的形式,实际是殖民化了;半封建化就是有封建的成分,也有新的资本主义的成分。但不是绝对地各占50%的意思。
半殖民地化---是一个向下走的,沉沦的过程。以前中国是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现在逐步丧失大部分主权,内政外交不能再独立自主,要听命于外人,沦为列强的半附属国。 半封建化---则是一个向上走的,历史进步的过程,由封建到半封建,即封建的东西开始在解体,产生了各种新的社会因素,开始了向现代化的转型。
半殖民地化的具体表现:
随着鸦片战争等一次次对外战争的失败,《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订立,中国政治逐步半殖民地化---领土主权、领海主权不再完整,关税主权完全丧失、司法主权受到侵犯、内政外交受制于人,列强还取得在华驻兵权、军舰内河航行权,中国的国防几近废弃,政府形同“洋人的朝廷”;
? 经济亦逐步半殖民地化---中国被近开放通商口岸(从东南沿海到北方沿海,从长江流域,到内陆边疆),随着关税主权的丧失,海关行政管理权的拱手让人,片面最惠国待遇的实施,外国商品开始在中国倾销,逐渐占领中国市场,中国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逐步成为西方工业强国的工业品市场、原材料产地;作为赔款抵押,列强控制了清政府除田赋外的所有税收,又通过借款给清政府,开设银行,控制了中国的财政金融;甲午战争后允许外资在华投资办厂、筑路、开矿,它们凭借雄厚资金和技术,和免税及种种优惠、特权等,垄断了中国的交通运输业、煤炭业、钢铁、电力业,操纵了中国的经济命脉。
? 文化半殖民地化---随着外国人在华自由传教权的取得,西方开始向中国宗教和文化渗透(有好的一面和不好的一面)。
半封建化的具体表现:
? 经济半封建化---自然经济解体,资本主义经济产生。
洋纱、洋布冲击打破了中国自然经济的坚固外壳;
外国
工业品打击了中国传统的手工业;
外贸的扩大增强了中国农业与市场的联系,加快了农产品的商品化
农业和手工业的萎缩、破产,众多农民和手工业者丧失原有谋生手段,成为雇佣劳动者的后备队伍,扩大了商品市场;
外资企业的“示范效应”-机器生产、现代企业制度和经营管理方法,从而使中国资本主义经济产生:
第一个阶段-1869年至1894年20余年间,只有50多家;第二个阶段-甲午战后,初步发展;第三个阶段-清末新政时期,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第四个阶段-辛亥革命以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第二个高峰期,“黄金十年”。
外资企业、官资企业、民资企业。只有后者才能算是中国资本主义经济成分,代表先进生产力。但在本国封建政权、官资企业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夹缝中生存,甲午战前,甚至清末新政之前,还没取得经营的合法权利,且投资少、规模小,难敌外资势力的压迫,直到1949年前,一直未曾在中国经济中占据过主导地位---故只能算半封建化半资本主义化。
思想文化半封建化---“西学东渐”与近代中国思想文化之嬗变
明后期以降之“西学东渐”与近代中国思想文化的嬗变
第一阶段(明后期至清前期),利马窦代表的耶酥会士(天主教传教士为主),后继者有汤若望、南怀仁等。
从内容看,传入天文、地理、数学、测量、医学、语言学等自然科学常识。传教是目的,传知识是手段,中学教科书的水平,粗陋; 从效用看,虽为少数士大夫欣赏,但于社会影响不大; 由于满清政府的严厉的闭关政策、残暴的文字狱和禁教政策,使历时二百余年的西学东渐的第一次浪潮逐渐中断.
第二阶段(19世纪初至中期,即甲午战前),以西方新教传教士为主,有中国早期维新人士、洋务派参与。
传入知识有科技、法律、军事等,主要是自然科学知识,声、光、电、化等数理化工程机械等;传入途径有学校、新闻、出版、留学等;传入结果是科技差强人意,人文社会学说极为粗浅、零散。这是近代中国思想文化的中体西用阶段---开始嬗变的阶段;
第三阶段(甲午战争后),中国人取代西方人为传入主体.维新派、革命派唱主角,政府也开始推动.
主要传入各种人文社会学说,政治理论:天赋人权学说、三权分立的宪政理论,自由民主平等法治的思想都开始传入中国。严复译《天演论》,开辟一个近化论时代。对维新派、革命派影响都大。康梁维新派对西学的译介,比革命派还多。此派文人士大夫多。并参照西学框架和方法、理论来
开始筑构中国的新学术体系。
甲午战后随着维新―新政―革命思潮的流传――中国近代思想文化进一步嬗变。
第四阶段(民国初年,新文化运动时期),以新式知识分子为主体,西方文化观念的传播进入高潮,“德先生”和“赛先生”受到欢呼和追奉。开始提出全盘西化,中国文化开始脱胎换骨的变化。
政治半封建化---旧阶级分化,地主阶级一部分转化为资产阶级,农民阶级一部分转化为工人阶级,新兴阶级---资产阶级(由官僚、地主、买办、商人及手工工场主演变而来)、无产阶级(由破产农民、手工业者演变而来)产生,市民队层队伍扩大,中央皇权削弱,科举废除,新式独立知识分子群出现,市民社会成长发育。在这些新生社会力量的推动下,中国开始社会大变革大转型:从救亡图存走向变法改良,从变法改良又走向暴力革命,开始了由帝制向民国的演化。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特点 先天不足,后天不良。第一、起步晚:世界资本有200年历史,工业革命有100年历史;第二、资本少,仅500万元;第三、设备技术落后。 后天的生长环境恶劣:受到外国资本主义的扼制、排挤与国内封建势力的打压、摧残。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特点:一定程度的革命性,同时又带有软弱性和妥协性。 两对基本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两大历史任务 (三条主线,三大任务):一个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