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冯梦龙的《白娘子永镇雷峰塔》是一篇融合了儒释道三家思想的小说。小说中的主要人物通过自身的言行成为不同思想的代表。其中,既有对儒家思想的遵从,也有对其反对。儒佛道三家的结合最终造成了白娘子的悲剧。 关键词:《白娘子永镇雷峰塔》;儒释道;文化 《白娘子永镇雷峰塔》[1](251)出自于明朝末年冯梦龙的《警世通言》,小说中描写的是白娘子和许宣之间的爱情故事。小说中的白娘子是一条幻化为人形的千年蛇妖,她聪明漂亮,勇敢顽强,她在小说中诠释了一位不同于封建教育下培养出来的女子形象,不甘于制度的压迫,敢于向封建秩序挑战,冲破封建礼教的樊篱,追求“人性”的自由发展。为了成全她和许宣的爱情,白娘子反抗一切阻碍的力量,当面对许宣一次又一次地背叛,依然对爱执著,努力去追求幸福。然而,人妖相恋终究不符合人与人结合的生存法则。最终,法海在许宣的帮助下将白娘子镇压在雷峰塔下,白娘子的爱情最终以悲剧结尾。透视白娘子和许宣爱情的整个过程,以及参与到他们爱情中的人物,如道士和法海等,他们的言行举止都在不同程度上体现着儒释道三家的思想文化。因为《白娘子永镇雷峰塔》的故事背景是在宋朝,这就与宋朝当时的社会文化有关。宋时统治者重整儒家的封建伦理道德,将三纲五常系统化,强化忠君爱国思想教育,同时,利用佛教和道教来控制百姓的思想行为,以此缓解被统治者的反抗情绪。儒、释、道三家出于自身发展的要求,宋代三教之间的斗争开始缓和,而相互的融合进一步加深,出现“三教融合”的趋势和理论,如“三教即和,故法得久住也。”[2](255)”作《原教》、《孝论》十余篇,明儒释道一贯,以抗其说”[3](648)等等。最后,儒释道三家思想的联合作用导致了白娘子爱情的悲剧,尤其是佛家的力量成为白许二人爱情破灭的最主要原因。 一、儒家:遵从和反抗 《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中表现出儒家思想文化的地方还是很多,并且还呈现出遵从和反抗两个方面,主要是集中在白娘子和许宣身上,而白娘子则展现出了儒文化在她身上的矛盾性:在遵守儒家文化的同时更多的是反对。白娘子在小说中第一次出现的时候,首先描写她的穿着,“头戴孝头髻,乌云畔插着些素钗梳,穿一领白绢衫儿,下穿一条细麻布裙。”[1](252)随之白娘子在后面提到自己是在服丧期间,因为自己丈夫去世了。虽是蛇妖,但她表现出了正常人才有的感情,这是对儒家礼的一种遵守。作者在这里就是想强调白娘子身上的传统道德文化色彩,女性有义务为夫守孝,守节,对男性绝对地忠诚顺从,遵守维护从一而终的伦理规范。许宣三番四次的背叛他们的爱情,白娘子都给予了宽恕和原谅,始终如一的对待许宣,这是一种义的表现。即使在这过程中白娘子两次用语言恐吓过许宣,但从来都没有付出过行动,将白娘子的仁慈善良的一面的展现出来,无疑也是最在展现儒家仁的教义等等。 此外,小说中的许宣是那种典型的小市民形象,好色、懦弱、贪生怕死,但在他的身上也有着儒家文化的气息,如他准备好酒食请求姐姐姐夫主张自己的婚事。在中国古代婚姻发展史上,男女结合主要是采取“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聘娶方式,“合二姓之好,上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4](815)小说前面讲到,许宣自幼父母双亡,只有姐姐姐夫两个亲人,按照古代礼制,请求他们为自己的婚事做主,是符合礼制的,同时也是孝的一种表现,这也正是儒家所传达的一种精神。除了关于婚姻的礼制外,文中还提到“俱要香花灯烛,迎接朝廷恩赦”,[1](264)也渗透出儒家礼制制度的影响。 冯梦龙让蛇精的身上展现出儒家文化的痕迹,不单单是要将白娘子人格化,更多是要把白娘子的形象刻画成当时社会环境下的女性形象,让她拥有封建制度下生存的女性应有的东西,然后在不断的放大当时社会女性缺少的东西――一种反抗的勇气。“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古代婚姻合理的方式,也是封建礼教的产物。正是因为这样的婚姻制度,毁掉了太多女子的幸福,可是她们又无从反抗。然而小说中白娘子的大胆求爱与追爱的行动,完全是在向封建礼教发出挑战。在与许宣第一次见面的时候,白娘子“秋波频转,瞧着许宣”,[1](252)此时的白娘子还“头戴孝头髻”,[1](252)可见她还在服丧期间,接下来她还主动搭话许宣,言语间透露自己身份,主动约许宣去她家等等,这些言行举止对古代女性来说完全是大忌,是不符合封建礼教的,严重的会丧命的,更何况此时的白娘子是寡妇。寡妇守节是古代女子贞节意识的表现,但完全摧残了人性的发展,白娘子爱恋许宣本质上就是一种”欲“的表现。然而,在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形态里,欲望是被排挤的。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5](40)李泽厚先生将“恶衣恶食”译为粗衣淡饭,庶几近之。[6](107)不能安于粗衣饭的人, 顾及道之外的欲望的人,孔子是看不起的。鲁迅先生在《论雷峰塔的倒掉》一文中说:“那时我惟一的希望,就在这雷峰塔的倒掉……看见这破破烂烂的塔,心里就不舒服。里面当然没有白蛇娘娘了,然而我心里仍然不舒服,仍然希望他倒掉”。[7](21)鲁迅先生在这里所指的塔就是指中国几千年的“禁欲”主义,言外之意是希望追求人性的自由。小说中白娘子出场的这一举动就展现出了她追求欲的反抗意识。后面的举动更是让人看到她反抗的彻底性:许宣去她家取伞,白娘子让她进里屋喝茶,这一举动让许宣都感到迟疑,在小青的几次催许下才进去;接下来,请许宣喝酒,然后主动表明心意,要与许宣结婚;最终,在成婚后,感情遭遇波折,又大胆追爱。白许二人的爱情其实就是白娘子对礼教压制下女子悲惨命运的一个反抗过程。白娘子的这些行动是在一步步进攻封建礼制,途中来自外界力量的维护与压制,只会给予白娘子更大的反弹力去进攻。然而,这种扰乱社会正常秩序的“异己”力量终究被镇压了,白娘子也成为了当时社会的牺牲品。 二、佛道:联合镇压 冯梦龙一篇一万多字的小说就写下了一个完整的中国文化,因为在《白娘子》这篇小说中除了注入了儒家文化外,里面的释道(道教)成分最多。这既是一个真实社会的描写,同时也是故事的需要。白娘子与许宣,毕竟人妖有别,这段人妖之恋注定会遭遇阻碍的。当制度性的东西和普通人的行动完全没有起到作用的时候,小说中的人物便借助其他的力量来压制白娘子的“大胆”行为,所谓的其他力量就是小说中代表道教出场的应该是白娘子和青鱼,其次才是卖符先生和捉蛇先生;代表佛教出场的法海禅师,而法海最终收复了白娘子,显示出佛教的力量和在宋时的影响力。 (一)道教代表:白娘子、小青、道士 之所以把白娘子和小青人作为道教主要代表,是因为她们是修炼成人形的妖怪,而且还是会法术的妖怪。道教就是以法术作为修炼的途径。文中虽然吗、没有明确说道白娘子会法术,但是却提到了她去别人府邸偷银子,偷衣服珠宝没有被发现,而且还可以把东西悄悄还回去,这一过程如果没有法术应该是不会轻易完成的。同时,文中还提到白娘子在众人面前展示她所谓的“戏术”逗弄道士,其实就是在施法术。小青作为青鱼精,也是有法术的。因此,将这二人作为道教在文中存在的一个代表。此外,文中还有两个除妖捉蛇的先生出现。“先生”是宋时对道士的称呼.小说中“道士”第一次出现,是在许宣看卧佛的佛寺门外,道士“坐在寺前卖药,散施符水”。[1](258)道士告诉许宣“你近来有一妖怪缠你,其害非轻。我与你二道灵符,救你性命。一道符,三更烧,一道符放头发内。”[1](258)许宣虽只是疑惑,但还是照着道士的话做了,最后被白娘子识破,吓走了道士。第二次是在白马庙前,许宣与姐夫请先生捉蛇,最终也被白娘子吓走。两个道士的出场,都是为了镇压白娘子,这一点只是为了证明作为异类的白娘子,她所追求的这份爱情不为世所容,许宣的背叛,无疑是证明了白娘子爱情的悲剧。 (二)佛教代表:法海禅师 《白娘子》全文都充满了一股佛教的气息,并牵引着整个故事的发展。开篇描绘西湖景色,就提到了“金门寺”、“番僧”、“灵鹫山”等与佛教有关的东西,引出了主人公白娘子和许宣;和尚告诉许宣清明烧香,结果白许二人西湖相遇;二人成婚后,二月半许宣去承天寺看卧佛,遇到道士,疑惑白娘子是妖怪,感情遭遇危机;释迦佛生辰,许宣去看佛会,因偷窃衣服事件,许宣背叛白娘子;因英烈龙王生日,和尚邀许宣七月初七到金山寺烧香,白娘子小青二人遇上法海,跳海逃走,许宣再次背叛白娘子;许宣与法海合谋,白娘子镇压雷峰塔,许宣出家。 上述六件事可以算是文中的主干,每一次事件中都有与佛教有关的东西,如寺庙、和尚、佛会、法海禅师、雷锋塔等。这些带有与佛教有关的东西在小说中出现,让整个小说中都含有浓厚佛教气息。他们的存在,串联了整个故事的发展,见证了白许二人的爱情从相遇、相识、相知、背叛整个过程。许宣的背叛引起了白娘子一次一次的反抗,虽然儒家礼教制度,道士的符水都没有将白娘子的打到,最终我们看到了白娘子被法海禅师镇压到雷峰塔下。法海禅师,作为文中最明显的佛教代表,他的出现就是白娘子爱情与命运悲剧开始的象征。即使在最个故事中,也正如她对法海说道自己只是“一时冒犯天条,却不曾杀生害命,望禅师慈悲则个”,[1](266)佛教道义中依旧没有给予她生存的空间。然而,许宣最终的结局是“情愿出家,礼拜禅师为师,就雷峰塔披剃为僧。修行数年,一夕坐化去了。众僧买龛烧化,造一座骨塔,千年不朽”,[1](267)如此也算是一个好的结局。佛家所谓“众生平等”,对比二人的结局,白娘子始终被排除在人类之外的,社会可以给凡人一个重生的机会,却无法给予妖精一个重生的空间。冯梦龙在《情史序》 中说:“尝戏 言:我死后不能忘情世人,必当作佛度世,其佛号当云‘多情欢喜如来’,-虽事专男女,未尽雅驯,而曲终之奏,要归于正,我欲立情教,教诲诸众生。”[8](1)从这里看来,冯梦龙是注重“男女之情”的,可他却给了白娘子一个悲伤的结局。 文章中的白娘子作为爱和美的化身,爱情虽以悲剧收场,却换来了一种不同的效果。不过结局越是悲伤,越能够使“普通百姓的同情总是毫无保留地倾注在白娘子身上,因为白娘子通体浸透着深挚的情感。这种情感,既是个人的真心真情,又闪烁着理想的道德光芒,是人们极为珍惜或极为向往的情感,是人们极愿保持或极愿获取的情感。”[9](544)这为后世对白娘子形象的丰富提供了前提。 三、结语 白娘子的爱情悲剧和命运悲剧,如果说是人为的因素造成的,无疑许宣便是罪魁祸首,他的懦弱与背叛一步步把白娘子逼上了绝境。其中,对儒家礼教的反抗,对道士的反抗,共同把白娘子推到了佛教代表法海手中,这也是与佛教文化有关的东西贯穿整个故事的价值所在。白娘子的命运最终在儒释道三教的联合镇压下谢幕。(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1]冯梦龙.警世通言[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3. [2]赞宁.大宋僧史略[M].台北: 新文丰出版公司,1983:255. [3]契嵩.镡津文集[M].台北: 新文丰出版公司,1983.648. [4]杨天宇.礼记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815. [5]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40. [6]李泽厚.论语今读[M].安徽: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107. [7]瞿秋白编.鲁迅杂感选集[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0.21. [8]冯梦龙.情史类略[M].长沙:岳麓书社,1984 :1. [9]郭英德.明清传奇史[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544.
摘要:冯梦龙的《白娘子永镇雷峰塔》是一篇融合了儒释道三家思想的小说。小说中的主要人物通过自身的言行成为不同思想的代表。其中,既有对儒家思想的遵从,也有对其反对。儒佛道三家的结合最终造成了白娘子的悲剧。 关键词:《白娘子永镇雷峰塔》;儒释道;文化 《白娘子永镇雷峰塔》[1](251)出自于明朝末年冯梦龙的《警世通言》,小说中描写的是白娘子和许宣之间的爱情故事。小说中的白娘子是一条幻化为人形的千年蛇妖,她聪明漂亮,勇敢顽强,她在小说中诠释了一位不同于封建教育下培养出来的女子形象,不甘于制度的压迫,敢于向封建秩序挑战,冲破封建礼教的樊篱,追求“人性”的自由发展。为了成全她和许宣的爱情,白娘子反抗一切阻碍的力量,当面对许宣一次又一次地背叛,依然对爱执著,努力去追求幸福。然而,人妖相恋终究不符合人与人结合的生存法则。最终,法海在许宣的帮助下将白娘子镇压在雷峰塔下,白娘子的爱情最终以悲剧结尾。透视白娘子和许宣爱情的整个过程,以及参与到他们爱情中的人物,如道士和法海等,他们的言行举止都在不同程度上体现着儒释道三家的思想文化。因为《白娘子永镇雷峰塔》的故事背景是在宋朝,这就与宋朝当时的社会文化有关。宋时统治者重整儒家的封建伦理道德,将三纲五常系统化,强化忠君爱国思想教育,同时,利用佛教和道教来控制百姓的思想行为,以此缓解被统治者的反抗情绪。儒、释、道三家出于自身发展的要求,宋代三教之间的斗争开始缓和,而相互的融合进一步加深,出现“三教融合”的趋势和理论,如“三教即和,故法得久住也。”[2](255)”作《原教》、《孝论》十余篇,明儒释道一贯,以抗其说”[3](648)等等。最后,儒释道三家思想的联合作用导致了白娘子爱情的悲剧,尤其是佛家的力量成为白许二人爱情破灭的最主要原因。 一、儒家:遵从和反抗 《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中表现出儒家思想文化的地方还是很多,并且还呈现出遵从和反抗两个方面,主要是集中在白娘子和许宣身上,而白娘子则展现出了儒文化在她身上的矛盾性:在遵守儒家文化的同时更多的是反对。白娘子在小说中第一次出现的时候,首先描写她的穿着,“头戴孝头髻,乌云畔插着些素钗梳,穿一领白绢衫儿,下穿一条细麻布裙。”[1](252)随之白娘子在后面提到自己是在服丧期间,因为自己丈夫去世了。虽是蛇妖,但她表现出了正常人才有的感情,这是对儒家礼的一种遵守。作者在这里就是想强调白娘子身上的传统道德文化色彩,女性有义务为夫守孝,守节,对男性绝对地忠诚顺从,遵守维护从一而终的伦理规范。许宣三番四次的背叛他们的爱情,白娘子都给予了宽恕和原谅,始终如一的对待许宣,这是一种义的表现。即使在这过程中白娘子两次用语言恐吓过许宣,但从来都没有付出过行动,将白娘子的仁慈善良的一面的展现出来,无疑也是最在展现儒家仁的教义等等。 此外,小说中的许宣是那种典型的小市民形象,好色、懦弱、贪生怕死,但在他的身上也有着儒家文化的气息,如他准备好酒食请求姐姐姐夫主张自己的婚事。在中国古代婚姻发展史上,男女结合主要是采取“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聘娶方式,“合二姓之好,上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4](815)小说前面讲到,许宣自幼父母双亡,只有姐姐姐夫两个亲人,按照古代礼制,请求他们为自己的婚事做主,是符合礼制的,同时也是孝的一种表现,这也正是儒家所传达的一种精神。除了关于婚姻的礼制外,文中还提到“俱要香花灯烛,迎接朝廷恩赦”,[1](264)也渗透出儒家礼制制度的影响。 冯梦龙让蛇精的身上展现出儒家文化的痕迹,不单单是要将白娘子人格化,更多是要把白娘子的形象刻画成当时社会环境下的女性形象,让她拥有封建制度下生存的女性应有的东西,然后在不断的放大当时社会女性缺少的东西――一种反抗的勇气。“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古代婚姻合理的方式,也是封建礼教的产物。正是因为这样的婚姻制度,毁掉了太多女子的幸福,可是她们又无从反抗。然而小说中白娘子的大胆求爱与追爱的行动,完全是在向封建礼教发出挑战。在与许宣第一次见面的时候,白娘子“秋波频转,瞧着许宣”,[1](252)此时的白娘子还“头戴孝头髻”,[1](252)可见她还在服丧期间,接下来她还主动搭话许宣,言语间透露自己身份,主动约许宣去她家等等,这些言行举止对古代女性来说完全是大忌,是不符合封建礼教的,严重的会丧命的,更何况此时的白娘子是寡妇。寡妇守节是古代女子贞节意识的表现,但完全摧残了人性的发展,白娘子爱恋许宣本质上就是一种”欲“的表现。然而,在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形态里,欲望是被排挤的。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5](40)李泽厚先生将“恶衣恶食”译为粗衣淡饭,庶几近之。[6](107)不能安于粗衣饭的人, 顾及道之外的欲望的人,孔子是看不起的。鲁迅先生在《论雷峰塔的倒掉》一文中说:“那时我惟一的希望,就在这雷峰塔的倒掉……看见这破破烂烂的塔,心里就不舒服。里面当然没有白蛇娘娘了,然而我心里仍然不舒服,仍然希望他倒掉”。[7](21)鲁迅先生在这里所指的塔就是指中国几千年的“禁欲”主义,言外之意是希望追求人性的自由。小说中白娘子出场的这一举动就展现出了她追求欲的反抗意识。后面的举动更是让人看到她反抗的彻底性:许宣去她家取伞,白娘子让她进里屋喝茶,这一举动让许宣都感到迟疑,在小青的几次催许下才进去;接下来,请许宣喝酒,然后主动表明心意,要与许宣结婚;最终,在成婚后,感情遭遇波折,又大胆追爱。白许二人的爱情其实就是白娘子对礼教压制下女子悲惨命运的一个反抗过程。白娘子的这些行动是在一步步进攻封建礼制,途中来自外界力量的维护与压制,只会给予白娘子更大的反弹力去进攻。然而,这种扰乱社会正常秩序的“异己”力量终究被镇压了,白娘子也成为了当时社会的牺牲品。 二、佛道:联合镇压 冯梦龙一篇一万多字的小说就写下了一个完整的中国文化,因为在《白娘子》这篇小说中除了注入了儒家文化外,里面的释道(道教)成分最多。这既是一个真实社会的描写,同时也是故事的需要。白娘子与许宣,毕竟人妖有别,这段人妖之恋注定会遭遇阻碍的。当制度性的东西和普通人的行动完全没有起到作用的时候,小说中的人物便借助其他的力量来压制白娘子的“大胆”行为,所谓的其他力量就是小说中代表道教出场的应该是白娘子和青鱼,其次才是卖符先生和捉蛇先生;代表佛教出场的法海禅师,而法海最终收复了白娘子,显示出佛教的力量和在宋时的影响力。 (一)道教代表:白娘子、小青、道士 之所以把白娘子和小青人作为道教主要代表,是因为她们是修炼成人形的妖怪,而且还是会法术的妖怪。道教就是以法术作为修炼的途径。文中虽然吗、没有明确说道白娘子会法术,但是却提到了她去别人府邸偷银子,偷衣服珠宝没有被发现,而且还可以把东西悄悄还回去,这一过程如果没有法术应该是不会轻易完成的。同时,文中还提到白娘子在众人面前展示她所谓的“戏术”逗弄道士,其实就是在施法术。小青作为青鱼精,也是有法术的。因此,将这二人作为道教在文中存在的一个代表。此外,文中还有两个除妖捉蛇的先生出现。“先生”是宋时对道士的称呼.小说中“道士”第一次出现,是在许宣看卧佛的佛寺门外,道士“坐在寺前卖药,散施符水”。[1](258)道士告诉许宣“你近来有一妖怪缠你,其害非轻。我与你二道灵符,救你性命。一道符,三更烧,一道符放头发内。”[1](258)许宣虽只是疑惑,但还是照着道士的话做了,最后被白娘子识破,吓走了道士。第二次是在白马庙前,许宣与姐夫请先生捉蛇,最终也被白娘子吓走。两个道士的出场,都是为了镇压白娘子,这一点只是为了证明作为异类的白娘子,她所追求的这份爱情不为世所容,许宣的背叛,无疑是证明了白娘子爱情的悲剧。 (二)佛教代表:法海禅师 《白娘子》全文都充满了一股佛教的气息,并牵引着整个故事的发展。开篇描绘西湖景色,就提到了“金门寺”、“番僧”、“灵鹫山”等与佛教有关的东西,引出了主人公白娘子和许宣;和尚告诉许宣清明烧香,结果白许二人西湖相遇;二人成婚后,二月半许宣去承天寺看卧佛,遇到道士,疑惑白娘子是妖怪,感情遭遇危机;释迦佛生辰,许宣去看佛会,因偷窃衣服事件,许宣背叛白娘子;因英烈龙王生日,和尚邀许宣七月初七到金山寺烧香,白娘子小青二人遇上法海,跳海逃走,许宣再次背叛白娘子;许宣与法海合谋,白娘子镇压雷峰塔,许宣出家。 上述六件事可以算是文中的主干,每一次事件中都有与佛教有关的东西,如寺庙、和尚、佛会、法海禅师、雷锋塔等。这些带有与佛教有关的东西在小说中出现,让整个小说中都含有浓厚佛教气息。他们的存在,串联了整个故事的发展,见证了白许二人的爱情从相遇、相识、相知、背叛整个过程。许宣的背叛引起了白娘子一次一次的反抗,虽然儒家礼教制度,道士的符水都没有将白娘子的打到,最终我们看到了白娘子被法海禅师镇压到雷峰塔下。法海禅师,作为文中最明显的佛教代表,他的出现就是白娘子爱情与命运悲剧开始的象征。即使在最个故事中,也正如她对法海说道自己只是“一时冒犯天条,却不曾杀生害命,望禅师慈悲则个”,[1](266)佛教道义中依旧没有给予她生存的空间。然而,许宣最终的结局是“情愿出家,礼拜禅师为师,就雷峰塔披剃为僧。修行数年,一夕坐化去了。众僧买龛烧化,造一座骨塔,千年不朽”,[1](267)如此也算是一个好的结局。佛家所谓“众生平等”,对比二人的结局,白娘子始终被排除在人类之外的,社会可以给凡人一个重生的机会,却无法给予妖精一个重生的空间。冯梦龙在《情史序》 中说:“尝戏 言:我死后不能忘情世人,必当作佛度世,其佛号当云‘多情欢喜如来’,-虽事专男女,未尽雅驯,而曲终之奏,要归于正,我欲立情教,教诲诸众生。”[8](1)从这里看来,冯梦龙是注重“男女之情”的,可他却给了白娘子一个悲伤的结局。 文章中的白娘子作为爱和美的化身,爱情虽以悲剧收场,却换来了一种不同的效果。不过结局越是悲伤,越能够使“普通百姓的同情总是毫无保留地倾注在白娘子身上,因为白娘子通体浸透着深挚的情感。这种情感,既是个人的真心真情,又闪烁着理想的道德光芒,是人们极为珍惜或极为向往的情感,是人们极愿保持或极愿获取的情感。”[9](544)这为后世对白娘子形象的丰富提供了前提。 三、结语 白娘子的爱情悲剧和命运悲剧,如果说是人为的因素造成的,无疑许宣便是罪魁祸首,他的懦弱与背叛一步步把白娘子逼上了绝境。其中,对儒家礼教的反抗,对道士的反抗,共同把白娘子推到了佛教代表法海手中,这也是与佛教文化有关的东西贯穿整个故事的价值所在。白娘子的命运最终在儒释道三教的联合镇压下谢幕。(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1]冯梦龙.警世通言[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3. [2]赞宁.大宋僧史略[M].台北: 新文丰出版公司,1983:255. [3]契嵩.镡津文集[M].台北: 新文丰出版公司,1983.648. [4]杨天宇.礼记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815. [5]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40. [6]李泽厚.论语今读[M].安徽: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107. [7]瞿秋白编.鲁迅杂感选集[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0.21. [8]冯梦龙.情史类略[M].长沙:岳麓书社,1984 :1. [9]郭英德.明清传奇史[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