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胜中考之冲击满分作文

与佳作有约

——不要秘诀的秘诀

内容介绍

一、平中见奇

二、用心观察

三、构思精巧

四、一举两得

一、平中见奇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我们行走在生活中,处处有风景。自然的高山流水,春花秋月;人生的聚散离合,忧喜悲欢„„或壮人耳目,或撼人心魄;或令人流连,或引人深思„„它们构成了千姿百态的生活。请以“生活即景”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体裁不限。

解题:

生活:生物为了生存和发展进行的各种活动。

即景:1.就眼前的景物(作诗文或绘画);2.就是风景。

“风景”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一定地域内由山水、花草、树木、建筑物以及某些自然现象(如雨、雪等)形成的可供人们观赏的景象。可见,在风景构成的诸要素中,包括山河、日月、生物、建筑和人物的变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形态、音响、色彩、滋味等美感,有自然景象和人文景象,亦有景象与情感的交融。

1.可以谈自然之美

生活即景

潘海燕

我们行走在生活中,处处有风景。目之所及,有自然的瑰伟壮丽,也有人世的悲欢离合。生活即景,细心品读,你定能从中收获良多。

不过,你或许会说:“冰峰、飞瀑、高山、峡谷„„这些奇特的景致才称得上风景,而树上时时啁啾的小鸟,天上日日飘过的流云,太平淡,称不上风景。”可是,我要说,再常见的事物也是风景,只要你拥有一颗感受生活的心,哪怕一片树叶的飘零,都美得令人心惊。

我曾经长久地注视过庭院里的一棵杨树。那还是今年年初,微雨乍晴。似乎在一夜之间,树枝上便缀满了粒粒翡翠,一枚枚新生的幼芽吸足了雨水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可是,没过几天,竟又下起了雪,接着是冻雨,幼嫩的枝丫在冰晶的包裹下默默地等着天气转暖。

一日清晨, 春天终于来了,万木高高兴兴地吐翠了。有的枝丫太幼嫩,经历了一场风雪,颜色开始发褐,叶片卷曲着,还没来得及展开就脱落了。不过,自然是坚强的,很快,

就会有新的叶片从旧的丫根长出来,迅速长成一片新的嫩叶,就像经历了一场大风雪的鸟群,或许大地还散落着厚厚的一层鸟的尸体,而天气只要稍微有点转暖的迹象,活着的鸟就会歌唱起来。声音虽然含糊,若断若续,却能把隐约的希望抛向苍穹。

当大地仍在冰冻中时,那小小的清越之声已经在柔弱的空气中呼唤春天了。叶在舒展,鸟儿在歌唱,有什么东西能阻止住这种生命的冲动呢?这样的情景就在我们身边,可是我们常常奔波忙碌着做些所谓重要的事情,而错过了这些最美的风景。多少人一生都在追逐,把生活变成了简单的挣钱花钱,即便有空,也是跟着旅行团大包小包的采购,看风景只是走马观花,四处拍摄,相机装满了,心却还是空的。

其实,何必非跑到名山大川去看风景,生活中处处是景,在生活中找不到风景的人,走到哪里心都是空的。

曾读过川端康成的一篇散文《花未眠》。花在夜间是不眠的,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可是,川端康成在凌晨四点凝视海棠花,发现它未眠时,大吃一惊。 他感叹道:“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人感受到的美却是有限的,正因为人感受美的能力是有限的,所以说人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为了感受到更多的美,他自言自语道:“如果说,一朵花很美,那么,我一定要活下去!”

生活即景,生活中处处有风景!如许多的美景,还没来得及欣赏,我们又有什么理由放弃生活呢?我不由地想到最近富士康的员工接连跳楼的事件,尽管富士康的半军事化管理模式、“蚁族们”残酷的生存状态都是不容回避的事实,但这些随意就轻生的人在跳楼的刹那,心中一定没有了风景!他们如果能像安妮那样哪怕藏在地下室里,依然热爱生活,热爱自然,又怎能没有勇气面对现实?

现实再残酷,也不乏风景。

莎士比亚说:“爱不是用眼睛,而是用心去看的。”有心就有生活,有心就有风景,生活即景!

2.可以谈人格之美

生活即景

潘海燕

生活即景,清洌如泉,甘醇如酒,素雅如月,美艳如花。

——题记

行走在钢筋水泥的都市中,你可能也有过这样的感叹:“景在哪里?”到处都是清一色的灰白,冰冷的钢架,没有自然的生气,甚至连月都像是人造的,在灰蒙蒙的云层下显得暗淡无光。如果你走到街上,一路下来,除了刺鼻的尾气、拥挤的人群、此起彼伏的叫卖声,似乎什么都没有。那货架上的商品虽然丰富,撩人眼目,但比起竹影鸟喧,有的似乎只是物质的华美。

我们的生活早已掉进俗世的泥沼,失去了原有的纯真和恬淡,美景,恐怕只能到古诗里去找寻了。

然而,生活中真的就没有风景吗?不由地想起爱花的老舍,他在弥漫的战火中,愣是把

一片荒园变成了花的世界;想起丰子恺和李叔同共同创作《护生画集》,“知护心则知护生”,用温婉的笔触把乏味的生活装点得趣味横生;还有经历过枪林弹雨的孙犁先生,呈现给我们的永远是荷花淀的美丽与纯净„„他们,都在力图挥去生活的无奈,用真善美抗击邪恶,留给人们的,永远是,最美的风景。

原来,生活即景,贵在心造!有了爱心,我们的生活中就会有风景。

在冷酷的生活中,有志之士总是捡拾起被人遗忘或被人践踏的仁爱、善良的种子,拂去蒙尘,用心血浇灌,育出一株株幼苗,然后精心地守护,把它们培育成海洋般的森林。在最苦的日子里,在这些人心里,永远,都不乏风景。

生活即景,汪曾祺一定这么认为。他有一颗充满魔力的心,什么到了他的眼中都可能化为风景。文革期间,他被打成“右派”下放劳动。先是种地,他就白天种地,晚上画画。他特别爱画葫芦,画面上满是金黄的充满生机的葫芦。后来,他被分配去干像起猪圈、刨冻粪这样的重活,他也“乐此不疲”,还为此写了好几首诗。再后来,他被分配去画马铃薯图谱,他高兴地天天踏着露水,到试验田里摘几丛花,插在玻璃杯里,对着花描画。

“坐对一丛花,眸子炯如虎。”他边画边写诗,他的“文与画”全是对生活的咂摸。他的笔下常常是“飞起来露出桃红色的翅膜,格格格地响”的绿蚱蜢,“不紧不慢,汤汤洄洄,似若有所依恋”的伊犁河,还有不贪权势、甘于淡泊、童心未泯的摘枸杞的老人,为丈夫前妇的小男孩儿买下好多东西,又用勾针给他勾一顶大红毛线帽子的有着“一颗很善良,很美的心”的四川女人。汪老一生历经沧桑,但他不擅愤怒,长于慰藉;不擅谴责与鞭挞,长于赞美与咏叹。

在他的世界里,只有美,巨大的爱早已让他进入到忘我的境界。“人总要把自己生命的精华都调动起来,倾力一搏,像干将、莫邪一样,把自己炼进自己的剑里,这,才叫活着。”面对龌龊和险恶,面对无助和绝望,面对苦难与死亡,汪曾祺总是乐此不疲地告诉人们:瞧瞧她,瞧瞧她吧,瞧瞧这位美的女神,她就在你的身边,她就在我们的心里。

生活即景,再乏味的生活里也有风景。汪老走了,你我是否有勇气、力量、智慧和献身精神,像他一样在黑夜里举起温暖人心的火把,把生活装点得更加美丽?

一花一草总关情,生活即景。

3.可以谈人情、文化之美

生活即景

潘海燕

国人很爱亭。

无论你走到哪里,都可以看到亭子,且不说公园里大大小小的亭子林立其间,就是荒僻的山道上,也会时不时看到亭子,而在古代交通信息不发达的时候,亭子更是随处可见,早在秦汉以前就有“十里设一亭”的古制,专供行人游憩之用,被称为“驿亭”或“路亭”。

计成在《园治》中写道:“亭者,停也。”也就是人们累了,需要休息的时候,找一个点,支几根木头,盖一个顶子,就成了亭。生活中有了亭,就有了许多故事,有了许多优美的风景。

在我的印象里,亭子下常常是老人和小孩的世界。其他人要追求事业,脚步匆匆,难得

有停下来的时候。只有老人和孩子,才能悠闲自在地在亭下一坐就是大半天。老人们喜欢坐在亭下,三五成群地团在一起,或奋力杀上几盘,或站在旁边看别人厮杀,过过“棋瘾”。爱鸟的,还会提着自个儿家的鸟笼出来“晒晒”。小朋友们则坐不住,坐一会儿,他们就像燕子一样,在亭子四周追开了,你追我赶,在廊柱间躲躲闪闪,发出银铃般的笑声。有时候,一下子突然扑进正在下棋的爷爷怀中,差点把棋盘撞翻,所有的老人都乐了,紧缩的眉头瞬间舒展开来,眼角的皱纹更密了。

有些亭子,因为历史悠久,还有着许多故事。譬如,山阴会稽的兰亭,“此地有崇高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 ,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这里的亭子不仅仅是一个停顿休息的场所,它还是一种生活方式的标志,更是一种文化情调的符号。文人墨客在亭里一边饮酒,一边对诗,一边写字画画,一边赏景怡心,真是“亭中有诗画,诗画中有亭”。还有西湖的“喜雨亭”,苏东坡曾作记曰:“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示不忘也。”不忘什么?自然是不忘“小亭”。对“亭”不忘的人,一定是忘了纷争,忘了名利,否则他怎能“停于亭而喜”呢?“唯有此亭无一物,坐观万亭得天全”,在他眼里,亭早已与他的生命融于一体,融于酒中、诗中,融于天地间了。

大家更为熟悉的恐怕还是欧阳修的“醉翁亭”吧?在滁州的日子,这位六一居士,在峰回路转的山路上,在酒酣之乐的亭子中,“朝而往,暮而归”,自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人生短促,天地无限,不过世上又有几人能像醉翁一样活得如此通透,真正能够淡泊名利,醉情山水?

在所有亭中,最让人难过的恐怕要数屈原投江前驻足过的渡盘亭和岳飞屈死的风波亭了。站在渡盘亭边,眺望汨罗江,滚滚波涛流淌了千年,屈子与渔父的唱答也流传了千年,令人追怀不已。而挺立在杭州大理寺的风波亭更让人悲愤不已,39岁的名将岳飞以及儿子岳云、部将张宪在那里被杀,岳飞临刑前写下的“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八个大字,成为我们中华民族心头,永远的痛。

我们的历史悠久,亭也就特别多,如颐和园的知春亭、梅园的六角亭、拙政园的得真亭、岳麓山的爱晚亭等等,它们伴随着历史的脚步带着一道风景、一个故事、一篇诗文、一段心情„„走进我们的生活。

我喜欢亭,有亭的地方有生活,生活即景。

二、 用心观察

(一)入目、入耳、入心——调动感觉器官认真观察,调动思维器官认真思考

赏析鲁迅的作品《社戏》中的一段文字,谈谈怎样写作才能让读者身临其境?

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

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社戏》

导读:

视觉——“碧绿的豆麦田地”、水气里“朦胧”的月色、“淡黑的起伏的连山”„„ 听觉——“说笑”“嚷”“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歌吹”“宛转”“悠扬”的笛声„„ 嗅觉——“豆麦”和“水草”散发出的清香

触觉——“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

入心——“忽而轻松”“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心也沉静”“自失起来”“弥散”在“夜气”里等等内心感受与对景物的观察和描写融合在一起。

(二)“观察事物,必须从头到尾,寻根追底,把他看全,找到他的‘底’,不知全貌,不会概括。——老舍

赏析冰心的作品《观舞记》中的一段文字,谈谈冰心写印度舞蹈家卡拉玛·拉克希曼舞蹈的场景,为何能给人留下生动而深刻的印象。

她用她的长眉,妙目,手指,腰肢;用她髻上的花朵,腰间的褶裙;用她细碎的舞步,繁响的铃声,轻云般慢移,旋风般疾转,舞蹈出诗句里的离合悲欢。

我们虽然不晓得故事的内容,但是我们的情感,却能随着她的动作,起了共鸣!我们看她忽而双眉颦蹙,表现出无限的哀愁,忽而笑颊粲然,表现出无边的喜乐;忽而侧身垂睫,表现出低回宛转的娇羞;忽而张目嗔视,表现出叱咤风云的盛怒;忽而轻柔地点额抚臂,画眼描眉,表演着细腻妥帖的梳妆;忽而挺身屹立,按箭引弓,使人几乎听得见铮铮的弦响!像湿婆天一样,在舞蹈的狂欢中,她忘怀了观众,也忘怀了自己。她只顾使出浑身解数,用她灵活熟练的四肢五官,来讲说着印度古代的优美的诗歌故事!

导读:

1.观察有序

从头部的长眉、妙目到手指到腰肢,自上而下。衣服、装饰,从髻上到腰间,也是自上而下。

2.观察细致而全面

“双眉颦蹙”“颊粲然”“侧身垂睫”“张目嗔视”“点额抚臂”“画眼描眉”“挺身屹立”“按箭引弓”,种种情态尽收眼底,而这些情态又在瞬息之间变化,六个“忽而”准确地传递了这方面的信息。

3.联想与想象——用“心”观察,用“心”感受与体验

①轻云般慢移,旋风般疾转,舞蹈出诗句里的离合悲欢

②忽而挺身屹立,按箭引弓,使人几乎听得见铮铮的弦响

③像湿婆天一样,在舞蹈的狂欢中,她忘怀了观众,也忘怀了自己。她只顾使出浑身解

数,用她灵活熟练的四肢五官,来讲说着印度古代的优美的诗歌故事

4.观察有独特的发现。

舞蹈

——整体感:她用她的长眉,妙目,手指,腰肢;用她髻上的花朵,腰间的褶裙;用她细碎的舞步,繁响的铃声,轻云般慢移,旋风般疾转,舞蹈出诗句里的离合悲欢。

——四肢的舞动:舞姿、舞步(忽而轻柔地点额抚臂,画眼描眉,表演着细腻妥帖的梳妆;忽而挺身屹立,按箭引弓,使人几乎听得见铮铮的弦响!)

——“五官”(面部表情):双眉颦蹙(“无限的哀愁”)、笑颊粲然(“无边的喜乐”)、侧身垂睫(“低回宛转的娇羞”)、张目嗔视(“叱咤风云的盛怒”)等等

佳作借鉴1:

古往今来,描写泰山日出壮丽景象的佳作不少,写泰山美妙月色的却不多见。而这篇文章把月下的泰山描绘得画意浓郁、诗意盎然,令人心醉。且不说其选择角度的别出心裁,单是在生活中观察景物、择取写作材料的功力就值得学习、借鉴。

请阅读下面这篇美文,谈谈你从中获取了哪些写作启示?

泰山一片月

沈世豪

泰山月,是很美的。那空明澄碧的月色,令人想起潺潺的清泉。坐在泰山极顶的观月峰上赏月,云淡风轻,玉盏般的圆月,悄无声息地悬在空中,那样的清,那样的静,恰似一泓蓄满琼浆的晶亮亮的湖,恍如一伸手,就可以掬下一杯清洌洌的甘露哩!

我见过西子湖畔的平湖秋月。十里荷花,一派烟云。月儿刚露脸,漫天就抖下迷迷蒙蒙的雾,那月色总是潮润润的,妩媚中颇有几丝缠绵。泰山月的韵致,却迥然不同。万里平畴,独尊一岳。那月光,明朗得很,干净得很。上了南天门,便是“天街”,凡尘淘尽,一碧如洗。“天街”两侧,庙宇,古道,高楼,绿树,剔透玲珑,纤尘不染,全浸润在脉脉的月色里。极远的地方,有一缕洁白的云霓,轻盈而扶摇直上,欲乘风飘云,那便是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么?游月骋怀,你不得不赞叹古人创造的“月华如水”的妙喻。泰山一片月,消融了山的险峻,树的苍凉,消融了古庙的寂寞,峡谷的幽深。白日里,“云端挂天梯”的“十八盘”,此刻,也完全失却了峭拔和威严,而幻成泛着银晕的飘带,宁静而温柔地飘浮着、飘浮着。万籁俱寂。

泰山山腰的柏洞,月景又是另一番韵味。这里是古松古柏的世界。涧水清清,滋润着满山森森的古树林。二三百年的老树,只能屈居小字辈。莽莽苍苍的树林中,极少野草和杂生的小树。勤快的山风,就像是不辞辛苦的清洁工人,洒扫庭除。月光遍地,树影婆娑。细细看去,斑驳陆离的坡地上,仿佛还有扫帚留下的痕迹,给人一种如返古朴故园的暖融融的感觉。从山上俯视,月下松林,一派素装,高洁,雅致;从山下仰望,浓墨如泼,虚实相间,恰似一幅气势磅礴的写意画。泰山的月亮,也贪恋这块净土,从浩渺遥远的天庭中,竟忘情地落在那剪影似的逶迤的山脊上。走着、走着,仿佛只要紧走几步,就可以走进明镜般的月亮里去。

泰山山脚,有一座普照寺,曾是冯玉祥先生隐居过的地方。当年,抗日战争爆发,正值

国家民族危亡之秋,冯先生深明大义,在张家口组织抗日同盟军,力挽狂澜,不幸屡遭暗算,失败以后,便来到这里。一页悲壮苦涩的历史,永远镌刻在这块土地上了。寺中筛月亭,是赏月的佳处。逝者如斯夫,只有一轮明月,深情而依恋地辉映着一片琼楼玉宇。一棵相传是六朝老僧种植的千年松,虬枝弯曲如盘龙,英气逼人,枝枝丫丫,旁逸斜出,令人肃然起敬。月行中天,丝丝缕缕的月光,从枝繁叶茂的缝隙中筛落而下,骤然间,掠过几丝晚风,树梢一阵沙沙地颤动,摇落的月光,似片片雪花,使人通体生凉。待定神看时,杳无踪迹,树影又恰似凝住了。那一棵棵历经沧桑劫难的古树,竟看不到一丝枯枝败叶,它们抖擞精神,悄然屹立着,是独事这圣洁的佛国之乡的清幽恬静,还是悉心期待着那日出东方、普照大地的气势恢宏的一幕?

曾听一位青年散文家说过:我们的时代,是一个月亮的时代。乍听起来,新奇之中未免有点茫然。上了泰山,才真正理解这话中的诗味和哲理:月亮是美的,美化着山,美化着水,美化着严峻的历史和人人向往的未来,也美化着一颗颗纯真不泯的心哩!

导读:

1.动点观察,移步而换景——泰山极顶月景、山腰柏洞月景、山脚普照寺中月景

2.巧用比喻,绘形绘色

譬如写泰山极顶赏月,一绘形态,二描月色。

在观月峰定点观察,月如玉盏,悬在空中,背景是淡淡的云,轻轻的风。因为在极顶观月,故而有伸手可挽月的感受。尽管重在绘形,但又将“色”胶合起来刻画,“恰似一泓蓄满琼浆的晶亮亮的湖”、“清洌洌的甘露”比得绝妙,把月色融融的景象刻画得如在眼前。

3.远近高低,变换视角

如写“天街”月色,先用“凡尘淘尽,一碧如洗”概括,再以月下景物“剔透玲珑,纤尘不染”渲染;既绘近处的月华如水,万物白日状态被消融,又绘远处欲乘风飘去的洁白的云霓;既有真,又有幻。看得真切,感受独到,泰山月的韵致在笔下具体而生动地展现出来。 再如写山腰柏洞月景,围绕古松古柏展开,以“月光遍地,树影婆娑”总揽,突现“斑驳陆离”的特征。为了多角度多侧面描绘柏洞月景,除平视外,又以俯视和仰视的角度观察,“从山上俯视,月下松林,一派素装,高洁,雅致;从山下仰望,浓墨如泼,虚实相间,恰似一幅气势磅礴的写意画”,出现了高洁、雅致的素装和气势磅礴的泼墨写意画的迥然不同的景色。如此着笔,丰厚而不单薄,奇妙而不平淡。

4.动静结合,惟妙惟肖

如果说极顶赏月是较为广泛地写景物,柏洞月景是对松柏群体进行粗笔勾画,那么普照寺的月景就是聚焦在一棵六朝千年松身上了。虬枝、枝丫、针叶,各具其态;从繁枝茂叶的缝隙中筛落的月光,静时“丝丝缕缕”,动时“似片片雪花”;忽而“摇落的月光”使人通体生凉,忽而“片片雪花”杳无踪迹。静中有动,动中又有静,把月光下千年松动动静静、静静动动的美姿刻画得惟妙惟肖。

5.自然与人文结合,主观感受逐层深化。

泰山极顶赏月,有伸手可掬甘露之感;柏洞观月,虽离天庭“遥远”,但有走进明镜里的错觉;山脚观千年松屹立,猜度其独享清幽和恬静,抑或悉心期待日出的心情。而冯玉祥

先生深明大义的历史材料,更给普照寺月景增添万般情意。

作者通过三个月景的具体描绘,总绘了泰山一片月的诗意美、哲理美。笔下美景得力于观察的准确、细致、有深度、有层次。

1.定点观察和动点观察结合,还插入散点观察。

为了突出泰山月的韵致,作者采用了跳跃观察的方法,打破位置的顺序,从山上、山下不同方位观察,使柏洞月景更为动人。

2.观察中注意比较。

作者选择了十分有个性的平湖秋月月色作比较,以“潮润润”“妩媚”“缠绵”的特征与眼前泰山月对比,使泰山月的“空明澄碧”更富神韵。极顶赏月的感觉是清冽、宁静,而山腰柏洞赏月却是暖融融,如返古朴故园。赏月者的感受随着眼前景物的变化而变化,外在的物与内在的情巧妙结合,更能引读者人佳境。

3.主体与背景和谐地组合。

“玉盏般的圆月”有“云淡风轻”的自然背景,“普照寺”“筛月亭”有冯玉祥组织抗日同盟军失败而隐居于此的悲壮而苦涩的历史的人文背景。这样处理,景物清晰,情洒泰山,使写景的文章寓含人文的活力。

总结:

“首先要练练你的眼睛和耳朵。”——福楼拜

“把自己锻炼成一个目光锐敏、永不罢休的观察者。”——契诃夫

除激发观察的兴趣,还须学会观察方法。

1.观察要注意位置,定点观察最基本,动点观察和散点观察是定点观察的连续和发散。观察要注意顺序,方位如上下、左右、里外、远近等顺序要理清,不可杂乱;类别顺序、逻辑顺序同样要理清,否则就会杂乱无章。

2.观察既要把握整体,认清局部,更要在拆开来看,拆穿来看上下功夫。一部分一部分拆开来看,才能洞悉细微之处;前前后后、左左右右拆穿来看,才能由此及彼,由表及里,透过现象,抓住观察对象的实质。

3.观察事物不仅要注意形态,而且要注意其发展变化,不仅要注意现状,而且要善于调查采集,追根究底,洞悉过去,预测未来,在深度上开掘,在广度上延伸。

三、构思精巧

“如果谈到本领,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

——黑格尔

要想构思精巧,一要知道得多,二要有丰富的想象力。

写作时,课堂上常发生这样的情况:有的学生文思枯竭,三言两语就把要说的倾倒完了,干干瘪瘪;有的学生却思绪绵绵,脑子里如有活水,或潺潺流淌,或波澜起伏,笔下洋洋洒洒。究其原因,与写作材料充足与否当然有密切关系,然而,切不可忽视另一重要因素,即想象力发挥得如何。

科学是从想象开始的,如果人们不幻想能像鸟一样飞,像鱼一样游,哪来今日的飞机、

潜艇?写文章也一样,发挥想象力,让思想插上双翅飞翔,就能上下求索,神游八荒,获得十分丰富的写作材料。

开展想象应选择不定向的、跳跃式的、自由自在的方式,也就是浮想联翩,不受限制地思考。一般地说,人们思考问题常常是按一定的常规、一定的角度进行,思维的范围比较窄,而想象却不是按部就班地思考,是不受任何拘束放开来想,思维充分发散。思维发散,头脑中就能形成许多从来没见过的事物形象,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新形象。

对青少年学生来说,爱思、多思,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心,对知识渴求,都能激发丰富的想象力,想象力越丰富,写出来的文章越能闪发光彩。

佳作借鉴:

好的故事

鲁迅

灯火渐渐地缩小了,在预告石油已经不多;石油又不是老牌,早熏得灯罩昏暗。鞭爆的繁响在四近,烟草的烟雾在身边:是昏沉的夜。

我闭了眼睛,向后一仰,靠在椅背上;捏着《初学记》的手搁在膝髁上。

我在蒙胧中,看见一个好的故事。

这故事很美丽,幽雅,有趣。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同时又展开去,以至于无穷。

我仿佛记得曾坐小船经过山阴道,两岸的乌桕,新禾,野花,鸡,狗,丛树和枯树,茅屋,塔,伽蓝,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都倒影在澄碧的小河中,随着每一打桨,各各带了闪烁的日光,井水里的萍藻游鱼,一同荡漾。诸影诸物,无不解散,而且摇动,扩大,互相融和;刚一融和,却又退缩,复近于原形。边缘都参差如夏云头,镶着日光,发出水银色焰。凡是我所经过的河,都是如此。

现在我所见的故事也如此。水中的青天的底子,一切事物统在上面交错,织成一篇,永是生动,永是展开,我看不见这一篇的结束。

河边枯柳树下的几株瘦削的一丈红,该是村女种的罢。大红花和斑红花,都在水里面浮动,忽而碎散,拉长了,缕缕的胭脂水,然而没有晕。茅屋,狗,塔,村女,云„„也都浮动着。大红花一朵朵全被拉长了,这时是泼剌奔进的红锦带。带织入狗中,狗织入白云中,白云织入村女中„„在一瞬间,他们又将退缩了。但斑红花影也已碎散,伸长,就要织进塔,村女,狗,茅屋,云里去。

现在我所见的故事清楚起来了,美丽,幽雅,有趣,而且分明。青天上面,有无数美的人和美的事,我一一看见,一一知道。

我就要凝视他们„„

我正要凝视他们时,骤然一惊,睁开眼,云锦也被皱蹙,凌乱,仿佛有谁掷一块大石下河水中,水波陡然起立,将整篇的影子撕成片片了。我无意识地赶忙捏住几乎坠地的《初学记》,眼前还剩着几点虹霓色的碎影。

我真爱这一篇好的故事,趁碎影还在,我要追回他,完成他,留下他。我抛了书,欠身伸手去取笔,——何尝有一丝碎影,只见昏暗的灯光,我不在小船里了。

但我总记得见过这一篇好的故事,在昏沉的夜„„

1925年2月24日

导读:

这是鲁迅先生的名篇之一,写于1925年2月24日。作者处于“昏沉的夜”,“石油”(点灯用的煤油)已经不多,身边缭绕着烟草的烟雾,而思想却长着翅膀飞翔,“看见一个好的故事”。“很美丽,幽雅,有趣”,是想象中故事的总貌,怎么美丽,怎么幽雅,怎么有趣呢?于是出现了众多的美的形象——美的人美的事编织成的云锦,像万颗奔星般飞动,飞动到遥远遥远,以至于无穷。想得自由自在,一下子把视野扩展到无穷尽。

1.“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

——刘勰《文心雕龙·神思》

这篇文章思想跳跃,由天而地,坐小船经山阴道,于是,“乌桕”“新禾”“野花”“鸡”“狗”„„一二十种形象次第展现,接着,这些形象又都倒影在小河中,诸影诸物解散、摇动、融和、退缩,复近于原形。日光,水光,闪烁晃动,诸物由静而动,由动而静,千变万化,美不胜收。

由过去所见,又一跃而写现在所见,同样是美不胜收。一切事物交织成一篇,永是生动,永是展开,而且色彩斑斓。青的天,大红花和斑红花拉长为缕缕的胭脂水,拉成的红色锦绣带织入狗中,狗织入白云中,白云织入村女中,斑红花影织进塔、村女、狗、茅屋、云里,而这一切又是发生在水中,是从水里看到的人世间的云锦,真是奇思妙想,令人神往。

两幅美景构成了一个好的故事,而这故事中的人、事、景、物都似曾相识,不过是进行了加工,进行了新的组合,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绚丽的新形象。

2.任何想象都不是凭空产生的,不可能无中生有;构成新形象的一切材料都来自生活,来自过去的经验,不过,经过了加工改造。同时,想象的内容与眼前的实景要注意衔接,要衔接得自然、巧妙,不能脱钩脱节。

要注意由眼前景渡到想象景,“渡过去”,又要注意由想象景渡回眼前景,即“渡过来”,如果不渡过来,文章就会像断了线的风筝乱飞无主了。

《好的故事》在衔接过渡方面很精彩。身处昏沉的夜,展开美好的想象,是“闭了眼睛”“蒙胧中”开始的;被无数美的人和美的事深深吸引,正要凝视他们时,“骤然一惊”,“睁开眼”,云锦皱蹙,整篇的影子撒成片片。衔接得十分自然。尤其值得称道的是睁开眼苏醒以后还要寻梦境,趁“几点虹霓色的碎影”还在,要追回他,完成他,留下他,然而抛书取笔时,才知何尝有一丝碎影,只有昏暗的灯光。

以昏沉的夜开篇,以昏沉的夜结束,基调是悲苦的,这是现实;然而想象中的世界是绚丽多彩的,令人向往的,在强烈的反差中寄寓了作者深沉的思想和无限的感慨。

四、阅读与写作相结合

课后小练习——佳作借鉴:

赏析下面这篇学生作品,谈谈你的写作启示

燕子在我们教室门前做窝

张海霞

一对燕子在我们教室的走廊里做窝。从侦察环境,到选择位置,到清理地基,到衔泥构筑,五天时间便告竣奏凯了。有人赞美窝儿精巧,有人赞美燕子勤奋,我更钦佩的却是这小小的一对竟在我们教室门前安家落户的勇敢、见识和自信。

试想,我们这些十四五岁的中学生,既好奇,又好动,还有出名的“弹弓手”,一下课,便蜂拥在走廊上跑跳打闹,即是有个小粉蝶飞过来,也会掀起一阵扑捉的狂热,而这对小燕子却全然不怕,何等勇敢。

然而,它们也一定知道,我们这里虽然不多不安静,可都是有文化,讲文明,守纪律的中学生,对人类的“益友”岂肯加害?而且,正由于我们“不安静”,在这里才没有猫的出没,蛇的暗算,各类天敌的威胁。这对小燕子之所以勇敢,正是因为有这个见识。

说它们自信,是说它们相信自己“行得正”。“爱人者,人恒爱之;害人者,人恒害之。”小燕子有益于人而无求于人,终生扑食蚊蝇,美化环境,能得万物之灵的人之爱,岂不是最大安全,和人做伴,与人为邻,便在情理之中了。

由此想到麻雀,麻雀自知“行不正”,所以只好偷偷摸摸住墙洞;鹦鹉虽“行不邪”,却又太过娇爱无大用。而燕子,在益己中益人,在益人中益己;于功无所恃,于利无所争,怎不深得人的喜爱而加倍尊重它们自由选择的生活呢?

这对小燕子在我们教室门前飞来飞去,虽然那矫健的身影,呢喃的话语常使我们在课堂上禁不住向外张望,却使我们受到不少启迪,学到了书本上没有的知识。我担心学校卫生大扫除时有人把它们的窝捅掉,便作了这篇小文,希望登在班报上。也希望有更多的同学能就“燕子为什么敢在我们教室 门前做窝”这件事,写写自己的观感。

导读:

首先,善于从生活中抓材料。

发现一对燕子,便连续观察,于是燕子“从侦察环境,到选择位置,到清理地基,到衔泥构筑,五天时间便告竣奏凯了”的材料进入文中,过程清晰,要言不烦。

其次,善于建立各种事物之间的联系。

1.观察对象不拘泥于主体对象本身,善于借助他者,来表现主体对象的特征。

既观察燕子如何做窝,又观察它们飞来飞去矫健的身影和呢喃的话语;既观察同学对燕子的赞美,又观察同学在课堂上禁不住向外张望的情景;既表露自己观燕子做窝的感受,又猜度燕子的心情与胆识,人与物,人与人,个体与群体,彼此之间的关系,均作了认真的观察,进入文章,构成有机的整体,各自发挥作用。

2.善于把眼前从生活中的观察所得与往常在生活中的观察所得结合起来运用。

下课时走廊里跑跳打闹以及扑捉小粉蝶的狂热情景为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常事,习作者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与眼前发生的事沟通、联系,眼前材料寓含的深意极其自然地得到揭示。

3.善于调动知识储存为眼前材料服务,通过对比从而突出文章的主旨。

燕子的“行得正”,“终生扑食蚊蝇,美化环境”,麻雀的“行不正”,“只好偷偷摸摸住墙洞”,鹦鹉虽“行不邪”,“却又太过娇爱无大用”,这些知识都储存在习作者的脑海里。由于眼前燕子做窝事儿的触发,这些知识从脑中小仓库里跳跃而出,通过比较,展开议论,赞

美勇敢、见识和自信的主旨就突现在读者眼前。

总结:

与佳作有约

1.心中有类型,手中有范文

2.文体特征分明,情感真挚感人,篇章结构严谨

3.“三注重”

①注重“体验”

只有“体验”深刻,才能达到“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的目的。 注重普通人的体验,特别是普通人的情感体验和人生经历,是考试命题的侧重点。 ②注重“理性”

“理性”就是看问题全面,辨证,不走极端,指善于从另外一个视角,即不同于人们惯常思维的视角、眼界、观念等来看待和处理问题,即一种另类的眼光——但不能为了求新而求新,那样反而会弄巧成拙。

③注重“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用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来关心理解尊重他人,与他人进行平等的对话,对人类所遭受的苦难深切同情,对人类的现在和未来深怀忧虑;

二是对自然社会与他人充满敬畏和感恩之情,尊重自然,敬畏生命;

三是在人的全面发展中,善于反思审视自我,对自己的行为、思维、心态富有自我批判精神。

与佳作有约

——不要秘诀的秘诀

内容介绍

一、平中见奇

二、用心观察

三、构思精巧

四、一举两得

一、平中见奇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我们行走在生活中,处处有风景。自然的高山流水,春花秋月;人生的聚散离合,忧喜悲欢„„或壮人耳目,或撼人心魄;或令人流连,或引人深思„„它们构成了千姿百态的生活。请以“生活即景”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体裁不限。

解题:

生活:生物为了生存和发展进行的各种活动。

即景:1.就眼前的景物(作诗文或绘画);2.就是风景。

“风景”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一定地域内由山水、花草、树木、建筑物以及某些自然现象(如雨、雪等)形成的可供人们观赏的景象。可见,在风景构成的诸要素中,包括山河、日月、生物、建筑和人物的变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形态、音响、色彩、滋味等美感,有自然景象和人文景象,亦有景象与情感的交融。

1.可以谈自然之美

生活即景

潘海燕

我们行走在生活中,处处有风景。目之所及,有自然的瑰伟壮丽,也有人世的悲欢离合。生活即景,细心品读,你定能从中收获良多。

不过,你或许会说:“冰峰、飞瀑、高山、峡谷„„这些奇特的景致才称得上风景,而树上时时啁啾的小鸟,天上日日飘过的流云,太平淡,称不上风景。”可是,我要说,再常见的事物也是风景,只要你拥有一颗感受生活的心,哪怕一片树叶的飘零,都美得令人心惊。

我曾经长久地注视过庭院里的一棵杨树。那还是今年年初,微雨乍晴。似乎在一夜之间,树枝上便缀满了粒粒翡翠,一枚枚新生的幼芽吸足了雨水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可是,没过几天,竟又下起了雪,接着是冻雨,幼嫩的枝丫在冰晶的包裹下默默地等着天气转暖。

一日清晨, 春天终于来了,万木高高兴兴地吐翠了。有的枝丫太幼嫩,经历了一场风雪,颜色开始发褐,叶片卷曲着,还没来得及展开就脱落了。不过,自然是坚强的,很快,

就会有新的叶片从旧的丫根长出来,迅速长成一片新的嫩叶,就像经历了一场大风雪的鸟群,或许大地还散落着厚厚的一层鸟的尸体,而天气只要稍微有点转暖的迹象,活着的鸟就会歌唱起来。声音虽然含糊,若断若续,却能把隐约的希望抛向苍穹。

当大地仍在冰冻中时,那小小的清越之声已经在柔弱的空气中呼唤春天了。叶在舒展,鸟儿在歌唱,有什么东西能阻止住这种生命的冲动呢?这样的情景就在我们身边,可是我们常常奔波忙碌着做些所谓重要的事情,而错过了这些最美的风景。多少人一生都在追逐,把生活变成了简单的挣钱花钱,即便有空,也是跟着旅行团大包小包的采购,看风景只是走马观花,四处拍摄,相机装满了,心却还是空的。

其实,何必非跑到名山大川去看风景,生活中处处是景,在生活中找不到风景的人,走到哪里心都是空的。

曾读过川端康成的一篇散文《花未眠》。花在夜间是不眠的,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可是,川端康成在凌晨四点凝视海棠花,发现它未眠时,大吃一惊。 他感叹道:“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人感受到的美却是有限的,正因为人感受美的能力是有限的,所以说人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为了感受到更多的美,他自言自语道:“如果说,一朵花很美,那么,我一定要活下去!”

生活即景,生活中处处有风景!如许多的美景,还没来得及欣赏,我们又有什么理由放弃生活呢?我不由地想到最近富士康的员工接连跳楼的事件,尽管富士康的半军事化管理模式、“蚁族们”残酷的生存状态都是不容回避的事实,但这些随意就轻生的人在跳楼的刹那,心中一定没有了风景!他们如果能像安妮那样哪怕藏在地下室里,依然热爱生活,热爱自然,又怎能没有勇气面对现实?

现实再残酷,也不乏风景。

莎士比亚说:“爱不是用眼睛,而是用心去看的。”有心就有生活,有心就有风景,生活即景!

2.可以谈人格之美

生活即景

潘海燕

生活即景,清洌如泉,甘醇如酒,素雅如月,美艳如花。

——题记

行走在钢筋水泥的都市中,你可能也有过这样的感叹:“景在哪里?”到处都是清一色的灰白,冰冷的钢架,没有自然的生气,甚至连月都像是人造的,在灰蒙蒙的云层下显得暗淡无光。如果你走到街上,一路下来,除了刺鼻的尾气、拥挤的人群、此起彼伏的叫卖声,似乎什么都没有。那货架上的商品虽然丰富,撩人眼目,但比起竹影鸟喧,有的似乎只是物质的华美。

我们的生活早已掉进俗世的泥沼,失去了原有的纯真和恬淡,美景,恐怕只能到古诗里去找寻了。

然而,生活中真的就没有风景吗?不由地想起爱花的老舍,他在弥漫的战火中,愣是把

一片荒园变成了花的世界;想起丰子恺和李叔同共同创作《护生画集》,“知护心则知护生”,用温婉的笔触把乏味的生活装点得趣味横生;还有经历过枪林弹雨的孙犁先生,呈现给我们的永远是荷花淀的美丽与纯净„„他们,都在力图挥去生活的无奈,用真善美抗击邪恶,留给人们的,永远是,最美的风景。

原来,生活即景,贵在心造!有了爱心,我们的生活中就会有风景。

在冷酷的生活中,有志之士总是捡拾起被人遗忘或被人践踏的仁爱、善良的种子,拂去蒙尘,用心血浇灌,育出一株株幼苗,然后精心地守护,把它们培育成海洋般的森林。在最苦的日子里,在这些人心里,永远,都不乏风景。

生活即景,汪曾祺一定这么认为。他有一颗充满魔力的心,什么到了他的眼中都可能化为风景。文革期间,他被打成“右派”下放劳动。先是种地,他就白天种地,晚上画画。他特别爱画葫芦,画面上满是金黄的充满生机的葫芦。后来,他被分配去干像起猪圈、刨冻粪这样的重活,他也“乐此不疲”,还为此写了好几首诗。再后来,他被分配去画马铃薯图谱,他高兴地天天踏着露水,到试验田里摘几丛花,插在玻璃杯里,对着花描画。

“坐对一丛花,眸子炯如虎。”他边画边写诗,他的“文与画”全是对生活的咂摸。他的笔下常常是“飞起来露出桃红色的翅膜,格格格地响”的绿蚱蜢,“不紧不慢,汤汤洄洄,似若有所依恋”的伊犁河,还有不贪权势、甘于淡泊、童心未泯的摘枸杞的老人,为丈夫前妇的小男孩儿买下好多东西,又用勾针给他勾一顶大红毛线帽子的有着“一颗很善良,很美的心”的四川女人。汪老一生历经沧桑,但他不擅愤怒,长于慰藉;不擅谴责与鞭挞,长于赞美与咏叹。

在他的世界里,只有美,巨大的爱早已让他进入到忘我的境界。“人总要把自己生命的精华都调动起来,倾力一搏,像干将、莫邪一样,把自己炼进自己的剑里,这,才叫活着。”面对龌龊和险恶,面对无助和绝望,面对苦难与死亡,汪曾祺总是乐此不疲地告诉人们:瞧瞧她,瞧瞧她吧,瞧瞧这位美的女神,她就在你的身边,她就在我们的心里。

生活即景,再乏味的生活里也有风景。汪老走了,你我是否有勇气、力量、智慧和献身精神,像他一样在黑夜里举起温暖人心的火把,把生活装点得更加美丽?

一花一草总关情,生活即景。

3.可以谈人情、文化之美

生活即景

潘海燕

国人很爱亭。

无论你走到哪里,都可以看到亭子,且不说公园里大大小小的亭子林立其间,就是荒僻的山道上,也会时不时看到亭子,而在古代交通信息不发达的时候,亭子更是随处可见,早在秦汉以前就有“十里设一亭”的古制,专供行人游憩之用,被称为“驿亭”或“路亭”。

计成在《园治》中写道:“亭者,停也。”也就是人们累了,需要休息的时候,找一个点,支几根木头,盖一个顶子,就成了亭。生活中有了亭,就有了许多故事,有了许多优美的风景。

在我的印象里,亭子下常常是老人和小孩的世界。其他人要追求事业,脚步匆匆,难得

有停下来的时候。只有老人和孩子,才能悠闲自在地在亭下一坐就是大半天。老人们喜欢坐在亭下,三五成群地团在一起,或奋力杀上几盘,或站在旁边看别人厮杀,过过“棋瘾”。爱鸟的,还会提着自个儿家的鸟笼出来“晒晒”。小朋友们则坐不住,坐一会儿,他们就像燕子一样,在亭子四周追开了,你追我赶,在廊柱间躲躲闪闪,发出银铃般的笑声。有时候,一下子突然扑进正在下棋的爷爷怀中,差点把棋盘撞翻,所有的老人都乐了,紧缩的眉头瞬间舒展开来,眼角的皱纹更密了。

有些亭子,因为历史悠久,还有着许多故事。譬如,山阴会稽的兰亭,“此地有崇高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 ,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这里的亭子不仅仅是一个停顿休息的场所,它还是一种生活方式的标志,更是一种文化情调的符号。文人墨客在亭里一边饮酒,一边对诗,一边写字画画,一边赏景怡心,真是“亭中有诗画,诗画中有亭”。还有西湖的“喜雨亭”,苏东坡曾作记曰:“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示不忘也。”不忘什么?自然是不忘“小亭”。对“亭”不忘的人,一定是忘了纷争,忘了名利,否则他怎能“停于亭而喜”呢?“唯有此亭无一物,坐观万亭得天全”,在他眼里,亭早已与他的生命融于一体,融于酒中、诗中,融于天地间了。

大家更为熟悉的恐怕还是欧阳修的“醉翁亭”吧?在滁州的日子,这位六一居士,在峰回路转的山路上,在酒酣之乐的亭子中,“朝而往,暮而归”,自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人生短促,天地无限,不过世上又有几人能像醉翁一样活得如此通透,真正能够淡泊名利,醉情山水?

在所有亭中,最让人难过的恐怕要数屈原投江前驻足过的渡盘亭和岳飞屈死的风波亭了。站在渡盘亭边,眺望汨罗江,滚滚波涛流淌了千年,屈子与渔父的唱答也流传了千年,令人追怀不已。而挺立在杭州大理寺的风波亭更让人悲愤不已,39岁的名将岳飞以及儿子岳云、部将张宪在那里被杀,岳飞临刑前写下的“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八个大字,成为我们中华民族心头,永远的痛。

我们的历史悠久,亭也就特别多,如颐和园的知春亭、梅园的六角亭、拙政园的得真亭、岳麓山的爱晚亭等等,它们伴随着历史的脚步带着一道风景、一个故事、一篇诗文、一段心情„„走进我们的生活。

我喜欢亭,有亭的地方有生活,生活即景。

二、 用心观察

(一)入目、入耳、入心——调动感觉器官认真观察,调动思维器官认真思考

赏析鲁迅的作品《社戏》中的一段文字,谈谈怎样写作才能让读者身临其境?

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

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社戏》

导读:

视觉——“碧绿的豆麦田地”、水气里“朦胧”的月色、“淡黑的起伏的连山”„„ 听觉——“说笑”“嚷”“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歌吹”“宛转”“悠扬”的笛声„„ 嗅觉——“豆麦”和“水草”散发出的清香

触觉——“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

入心——“忽而轻松”“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心也沉静”“自失起来”“弥散”在“夜气”里等等内心感受与对景物的观察和描写融合在一起。

(二)“观察事物,必须从头到尾,寻根追底,把他看全,找到他的‘底’,不知全貌,不会概括。——老舍

赏析冰心的作品《观舞记》中的一段文字,谈谈冰心写印度舞蹈家卡拉玛·拉克希曼舞蹈的场景,为何能给人留下生动而深刻的印象。

她用她的长眉,妙目,手指,腰肢;用她髻上的花朵,腰间的褶裙;用她细碎的舞步,繁响的铃声,轻云般慢移,旋风般疾转,舞蹈出诗句里的离合悲欢。

我们虽然不晓得故事的内容,但是我们的情感,却能随着她的动作,起了共鸣!我们看她忽而双眉颦蹙,表现出无限的哀愁,忽而笑颊粲然,表现出无边的喜乐;忽而侧身垂睫,表现出低回宛转的娇羞;忽而张目嗔视,表现出叱咤风云的盛怒;忽而轻柔地点额抚臂,画眼描眉,表演着细腻妥帖的梳妆;忽而挺身屹立,按箭引弓,使人几乎听得见铮铮的弦响!像湿婆天一样,在舞蹈的狂欢中,她忘怀了观众,也忘怀了自己。她只顾使出浑身解数,用她灵活熟练的四肢五官,来讲说着印度古代的优美的诗歌故事!

导读:

1.观察有序

从头部的长眉、妙目到手指到腰肢,自上而下。衣服、装饰,从髻上到腰间,也是自上而下。

2.观察细致而全面

“双眉颦蹙”“颊粲然”“侧身垂睫”“张目嗔视”“点额抚臂”“画眼描眉”“挺身屹立”“按箭引弓”,种种情态尽收眼底,而这些情态又在瞬息之间变化,六个“忽而”准确地传递了这方面的信息。

3.联想与想象——用“心”观察,用“心”感受与体验

①轻云般慢移,旋风般疾转,舞蹈出诗句里的离合悲欢

②忽而挺身屹立,按箭引弓,使人几乎听得见铮铮的弦响

③像湿婆天一样,在舞蹈的狂欢中,她忘怀了观众,也忘怀了自己。她只顾使出浑身解

数,用她灵活熟练的四肢五官,来讲说着印度古代的优美的诗歌故事

4.观察有独特的发现。

舞蹈

——整体感:她用她的长眉,妙目,手指,腰肢;用她髻上的花朵,腰间的褶裙;用她细碎的舞步,繁响的铃声,轻云般慢移,旋风般疾转,舞蹈出诗句里的离合悲欢。

——四肢的舞动:舞姿、舞步(忽而轻柔地点额抚臂,画眼描眉,表演着细腻妥帖的梳妆;忽而挺身屹立,按箭引弓,使人几乎听得见铮铮的弦响!)

——“五官”(面部表情):双眉颦蹙(“无限的哀愁”)、笑颊粲然(“无边的喜乐”)、侧身垂睫(“低回宛转的娇羞”)、张目嗔视(“叱咤风云的盛怒”)等等

佳作借鉴1:

古往今来,描写泰山日出壮丽景象的佳作不少,写泰山美妙月色的却不多见。而这篇文章把月下的泰山描绘得画意浓郁、诗意盎然,令人心醉。且不说其选择角度的别出心裁,单是在生活中观察景物、择取写作材料的功力就值得学习、借鉴。

请阅读下面这篇美文,谈谈你从中获取了哪些写作启示?

泰山一片月

沈世豪

泰山月,是很美的。那空明澄碧的月色,令人想起潺潺的清泉。坐在泰山极顶的观月峰上赏月,云淡风轻,玉盏般的圆月,悄无声息地悬在空中,那样的清,那样的静,恰似一泓蓄满琼浆的晶亮亮的湖,恍如一伸手,就可以掬下一杯清洌洌的甘露哩!

我见过西子湖畔的平湖秋月。十里荷花,一派烟云。月儿刚露脸,漫天就抖下迷迷蒙蒙的雾,那月色总是潮润润的,妩媚中颇有几丝缠绵。泰山月的韵致,却迥然不同。万里平畴,独尊一岳。那月光,明朗得很,干净得很。上了南天门,便是“天街”,凡尘淘尽,一碧如洗。“天街”两侧,庙宇,古道,高楼,绿树,剔透玲珑,纤尘不染,全浸润在脉脉的月色里。极远的地方,有一缕洁白的云霓,轻盈而扶摇直上,欲乘风飘云,那便是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么?游月骋怀,你不得不赞叹古人创造的“月华如水”的妙喻。泰山一片月,消融了山的险峻,树的苍凉,消融了古庙的寂寞,峡谷的幽深。白日里,“云端挂天梯”的“十八盘”,此刻,也完全失却了峭拔和威严,而幻成泛着银晕的飘带,宁静而温柔地飘浮着、飘浮着。万籁俱寂。

泰山山腰的柏洞,月景又是另一番韵味。这里是古松古柏的世界。涧水清清,滋润着满山森森的古树林。二三百年的老树,只能屈居小字辈。莽莽苍苍的树林中,极少野草和杂生的小树。勤快的山风,就像是不辞辛苦的清洁工人,洒扫庭除。月光遍地,树影婆娑。细细看去,斑驳陆离的坡地上,仿佛还有扫帚留下的痕迹,给人一种如返古朴故园的暖融融的感觉。从山上俯视,月下松林,一派素装,高洁,雅致;从山下仰望,浓墨如泼,虚实相间,恰似一幅气势磅礴的写意画。泰山的月亮,也贪恋这块净土,从浩渺遥远的天庭中,竟忘情地落在那剪影似的逶迤的山脊上。走着、走着,仿佛只要紧走几步,就可以走进明镜般的月亮里去。

泰山山脚,有一座普照寺,曾是冯玉祥先生隐居过的地方。当年,抗日战争爆发,正值

国家民族危亡之秋,冯先生深明大义,在张家口组织抗日同盟军,力挽狂澜,不幸屡遭暗算,失败以后,便来到这里。一页悲壮苦涩的历史,永远镌刻在这块土地上了。寺中筛月亭,是赏月的佳处。逝者如斯夫,只有一轮明月,深情而依恋地辉映着一片琼楼玉宇。一棵相传是六朝老僧种植的千年松,虬枝弯曲如盘龙,英气逼人,枝枝丫丫,旁逸斜出,令人肃然起敬。月行中天,丝丝缕缕的月光,从枝繁叶茂的缝隙中筛落而下,骤然间,掠过几丝晚风,树梢一阵沙沙地颤动,摇落的月光,似片片雪花,使人通体生凉。待定神看时,杳无踪迹,树影又恰似凝住了。那一棵棵历经沧桑劫难的古树,竟看不到一丝枯枝败叶,它们抖擞精神,悄然屹立着,是独事这圣洁的佛国之乡的清幽恬静,还是悉心期待着那日出东方、普照大地的气势恢宏的一幕?

曾听一位青年散文家说过:我们的时代,是一个月亮的时代。乍听起来,新奇之中未免有点茫然。上了泰山,才真正理解这话中的诗味和哲理:月亮是美的,美化着山,美化着水,美化着严峻的历史和人人向往的未来,也美化着一颗颗纯真不泯的心哩!

导读:

1.动点观察,移步而换景——泰山极顶月景、山腰柏洞月景、山脚普照寺中月景

2.巧用比喻,绘形绘色

譬如写泰山极顶赏月,一绘形态,二描月色。

在观月峰定点观察,月如玉盏,悬在空中,背景是淡淡的云,轻轻的风。因为在极顶观月,故而有伸手可挽月的感受。尽管重在绘形,但又将“色”胶合起来刻画,“恰似一泓蓄满琼浆的晶亮亮的湖”、“清洌洌的甘露”比得绝妙,把月色融融的景象刻画得如在眼前。

3.远近高低,变换视角

如写“天街”月色,先用“凡尘淘尽,一碧如洗”概括,再以月下景物“剔透玲珑,纤尘不染”渲染;既绘近处的月华如水,万物白日状态被消融,又绘远处欲乘风飘去的洁白的云霓;既有真,又有幻。看得真切,感受独到,泰山月的韵致在笔下具体而生动地展现出来。 再如写山腰柏洞月景,围绕古松古柏展开,以“月光遍地,树影婆娑”总揽,突现“斑驳陆离”的特征。为了多角度多侧面描绘柏洞月景,除平视外,又以俯视和仰视的角度观察,“从山上俯视,月下松林,一派素装,高洁,雅致;从山下仰望,浓墨如泼,虚实相间,恰似一幅气势磅礴的写意画”,出现了高洁、雅致的素装和气势磅礴的泼墨写意画的迥然不同的景色。如此着笔,丰厚而不单薄,奇妙而不平淡。

4.动静结合,惟妙惟肖

如果说极顶赏月是较为广泛地写景物,柏洞月景是对松柏群体进行粗笔勾画,那么普照寺的月景就是聚焦在一棵六朝千年松身上了。虬枝、枝丫、针叶,各具其态;从繁枝茂叶的缝隙中筛落的月光,静时“丝丝缕缕”,动时“似片片雪花”;忽而“摇落的月光”使人通体生凉,忽而“片片雪花”杳无踪迹。静中有动,动中又有静,把月光下千年松动动静静、静静动动的美姿刻画得惟妙惟肖。

5.自然与人文结合,主观感受逐层深化。

泰山极顶赏月,有伸手可掬甘露之感;柏洞观月,虽离天庭“遥远”,但有走进明镜里的错觉;山脚观千年松屹立,猜度其独享清幽和恬静,抑或悉心期待日出的心情。而冯玉祥

先生深明大义的历史材料,更给普照寺月景增添万般情意。

作者通过三个月景的具体描绘,总绘了泰山一片月的诗意美、哲理美。笔下美景得力于观察的准确、细致、有深度、有层次。

1.定点观察和动点观察结合,还插入散点观察。

为了突出泰山月的韵致,作者采用了跳跃观察的方法,打破位置的顺序,从山上、山下不同方位观察,使柏洞月景更为动人。

2.观察中注意比较。

作者选择了十分有个性的平湖秋月月色作比较,以“潮润润”“妩媚”“缠绵”的特征与眼前泰山月对比,使泰山月的“空明澄碧”更富神韵。极顶赏月的感觉是清冽、宁静,而山腰柏洞赏月却是暖融融,如返古朴故园。赏月者的感受随着眼前景物的变化而变化,外在的物与内在的情巧妙结合,更能引读者人佳境。

3.主体与背景和谐地组合。

“玉盏般的圆月”有“云淡风轻”的自然背景,“普照寺”“筛月亭”有冯玉祥组织抗日同盟军失败而隐居于此的悲壮而苦涩的历史的人文背景。这样处理,景物清晰,情洒泰山,使写景的文章寓含人文的活力。

总结:

“首先要练练你的眼睛和耳朵。”——福楼拜

“把自己锻炼成一个目光锐敏、永不罢休的观察者。”——契诃夫

除激发观察的兴趣,还须学会观察方法。

1.观察要注意位置,定点观察最基本,动点观察和散点观察是定点观察的连续和发散。观察要注意顺序,方位如上下、左右、里外、远近等顺序要理清,不可杂乱;类别顺序、逻辑顺序同样要理清,否则就会杂乱无章。

2.观察既要把握整体,认清局部,更要在拆开来看,拆穿来看上下功夫。一部分一部分拆开来看,才能洞悉细微之处;前前后后、左左右右拆穿来看,才能由此及彼,由表及里,透过现象,抓住观察对象的实质。

3.观察事物不仅要注意形态,而且要注意其发展变化,不仅要注意现状,而且要善于调查采集,追根究底,洞悉过去,预测未来,在深度上开掘,在广度上延伸。

三、构思精巧

“如果谈到本领,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

——黑格尔

要想构思精巧,一要知道得多,二要有丰富的想象力。

写作时,课堂上常发生这样的情况:有的学生文思枯竭,三言两语就把要说的倾倒完了,干干瘪瘪;有的学生却思绪绵绵,脑子里如有活水,或潺潺流淌,或波澜起伏,笔下洋洋洒洒。究其原因,与写作材料充足与否当然有密切关系,然而,切不可忽视另一重要因素,即想象力发挥得如何。

科学是从想象开始的,如果人们不幻想能像鸟一样飞,像鱼一样游,哪来今日的飞机、

潜艇?写文章也一样,发挥想象力,让思想插上双翅飞翔,就能上下求索,神游八荒,获得十分丰富的写作材料。

开展想象应选择不定向的、跳跃式的、自由自在的方式,也就是浮想联翩,不受限制地思考。一般地说,人们思考问题常常是按一定的常规、一定的角度进行,思维的范围比较窄,而想象却不是按部就班地思考,是不受任何拘束放开来想,思维充分发散。思维发散,头脑中就能形成许多从来没见过的事物形象,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新形象。

对青少年学生来说,爱思、多思,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心,对知识渴求,都能激发丰富的想象力,想象力越丰富,写出来的文章越能闪发光彩。

佳作借鉴:

好的故事

鲁迅

灯火渐渐地缩小了,在预告石油已经不多;石油又不是老牌,早熏得灯罩昏暗。鞭爆的繁响在四近,烟草的烟雾在身边:是昏沉的夜。

我闭了眼睛,向后一仰,靠在椅背上;捏着《初学记》的手搁在膝髁上。

我在蒙胧中,看见一个好的故事。

这故事很美丽,幽雅,有趣。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同时又展开去,以至于无穷。

我仿佛记得曾坐小船经过山阴道,两岸的乌桕,新禾,野花,鸡,狗,丛树和枯树,茅屋,塔,伽蓝,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都倒影在澄碧的小河中,随着每一打桨,各各带了闪烁的日光,井水里的萍藻游鱼,一同荡漾。诸影诸物,无不解散,而且摇动,扩大,互相融和;刚一融和,却又退缩,复近于原形。边缘都参差如夏云头,镶着日光,发出水银色焰。凡是我所经过的河,都是如此。

现在我所见的故事也如此。水中的青天的底子,一切事物统在上面交错,织成一篇,永是生动,永是展开,我看不见这一篇的结束。

河边枯柳树下的几株瘦削的一丈红,该是村女种的罢。大红花和斑红花,都在水里面浮动,忽而碎散,拉长了,缕缕的胭脂水,然而没有晕。茅屋,狗,塔,村女,云„„也都浮动着。大红花一朵朵全被拉长了,这时是泼剌奔进的红锦带。带织入狗中,狗织入白云中,白云织入村女中„„在一瞬间,他们又将退缩了。但斑红花影也已碎散,伸长,就要织进塔,村女,狗,茅屋,云里去。

现在我所见的故事清楚起来了,美丽,幽雅,有趣,而且分明。青天上面,有无数美的人和美的事,我一一看见,一一知道。

我就要凝视他们„„

我正要凝视他们时,骤然一惊,睁开眼,云锦也被皱蹙,凌乱,仿佛有谁掷一块大石下河水中,水波陡然起立,将整篇的影子撕成片片了。我无意识地赶忙捏住几乎坠地的《初学记》,眼前还剩着几点虹霓色的碎影。

我真爱这一篇好的故事,趁碎影还在,我要追回他,完成他,留下他。我抛了书,欠身伸手去取笔,——何尝有一丝碎影,只见昏暗的灯光,我不在小船里了。

但我总记得见过这一篇好的故事,在昏沉的夜„„

1925年2月24日

导读:

这是鲁迅先生的名篇之一,写于1925年2月24日。作者处于“昏沉的夜”,“石油”(点灯用的煤油)已经不多,身边缭绕着烟草的烟雾,而思想却长着翅膀飞翔,“看见一个好的故事”。“很美丽,幽雅,有趣”,是想象中故事的总貌,怎么美丽,怎么幽雅,怎么有趣呢?于是出现了众多的美的形象——美的人美的事编织成的云锦,像万颗奔星般飞动,飞动到遥远遥远,以至于无穷。想得自由自在,一下子把视野扩展到无穷尽。

1.“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

——刘勰《文心雕龙·神思》

这篇文章思想跳跃,由天而地,坐小船经山阴道,于是,“乌桕”“新禾”“野花”“鸡”“狗”„„一二十种形象次第展现,接着,这些形象又都倒影在小河中,诸影诸物解散、摇动、融和、退缩,复近于原形。日光,水光,闪烁晃动,诸物由静而动,由动而静,千变万化,美不胜收。

由过去所见,又一跃而写现在所见,同样是美不胜收。一切事物交织成一篇,永是生动,永是展开,而且色彩斑斓。青的天,大红花和斑红花拉长为缕缕的胭脂水,拉成的红色锦绣带织入狗中,狗织入白云中,白云织入村女中,斑红花影织进塔、村女、狗、茅屋、云里,而这一切又是发生在水中,是从水里看到的人世间的云锦,真是奇思妙想,令人神往。

两幅美景构成了一个好的故事,而这故事中的人、事、景、物都似曾相识,不过是进行了加工,进行了新的组合,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绚丽的新形象。

2.任何想象都不是凭空产生的,不可能无中生有;构成新形象的一切材料都来自生活,来自过去的经验,不过,经过了加工改造。同时,想象的内容与眼前的实景要注意衔接,要衔接得自然、巧妙,不能脱钩脱节。

要注意由眼前景渡到想象景,“渡过去”,又要注意由想象景渡回眼前景,即“渡过来”,如果不渡过来,文章就会像断了线的风筝乱飞无主了。

《好的故事》在衔接过渡方面很精彩。身处昏沉的夜,展开美好的想象,是“闭了眼睛”“蒙胧中”开始的;被无数美的人和美的事深深吸引,正要凝视他们时,“骤然一惊”,“睁开眼”,云锦皱蹙,整篇的影子撒成片片。衔接得十分自然。尤其值得称道的是睁开眼苏醒以后还要寻梦境,趁“几点虹霓色的碎影”还在,要追回他,完成他,留下他,然而抛书取笔时,才知何尝有一丝碎影,只有昏暗的灯光。

以昏沉的夜开篇,以昏沉的夜结束,基调是悲苦的,这是现实;然而想象中的世界是绚丽多彩的,令人向往的,在强烈的反差中寄寓了作者深沉的思想和无限的感慨。

四、阅读与写作相结合

课后小练习——佳作借鉴:

赏析下面这篇学生作品,谈谈你的写作启示

燕子在我们教室门前做窝

张海霞

一对燕子在我们教室的走廊里做窝。从侦察环境,到选择位置,到清理地基,到衔泥构筑,五天时间便告竣奏凯了。有人赞美窝儿精巧,有人赞美燕子勤奋,我更钦佩的却是这小小的一对竟在我们教室门前安家落户的勇敢、见识和自信。

试想,我们这些十四五岁的中学生,既好奇,又好动,还有出名的“弹弓手”,一下课,便蜂拥在走廊上跑跳打闹,即是有个小粉蝶飞过来,也会掀起一阵扑捉的狂热,而这对小燕子却全然不怕,何等勇敢。

然而,它们也一定知道,我们这里虽然不多不安静,可都是有文化,讲文明,守纪律的中学生,对人类的“益友”岂肯加害?而且,正由于我们“不安静”,在这里才没有猫的出没,蛇的暗算,各类天敌的威胁。这对小燕子之所以勇敢,正是因为有这个见识。

说它们自信,是说它们相信自己“行得正”。“爱人者,人恒爱之;害人者,人恒害之。”小燕子有益于人而无求于人,终生扑食蚊蝇,美化环境,能得万物之灵的人之爱,岂不是最大安全,和人做伴,与人为邻,便在情理之中了。

由此想到麻雀,麻雀自知“行不正”,所以只好偷偷摸摸住墙洞;鹦鹉虽“行不邪”,却又太过娇爱无大用。而燕子,在益己中益人,在益人中益己;于功无所恃,于利无所争,怎不深得人的喜爱而加倍尊重它们自由选择的生活呢?

这对小燕子在我们教室门前飞来飞去,虽然那矫健的身影,呢喃的话语常使我们在课堂上禁不住向外张望,却使我们受到不少启迪,学到了书本上没有的知识。我担心学校卫生大扫除时有人把它们的窝捅掉,便作了这篇小文,希望登在班报上。也希望有更多的同学能就“燕子为什么敢在我们教室 门前做窝”这件事,写写自己的观感。

导读:

首先,善于从生活中抓材料。

发现一对燕子,便连续观察,于是燕子“从侦察环境,到选择位置,到清理地基,到衔泥构筑,五天时间便告竣奏凯了”的材料进入文中,过程清晰,要言不烦。

其次,善于建立各种事物之间的联系。

1.观察对象不拘泥于主体对象本身,善于借助他者,来表现主体对象的特征。

既观察燕子如何做窝,又观察它们飞来飞去矫健的身影和呢喃的话语;既观察同学对燕子的赞美,又观察同学在课堂上禁不住向外张望的情景;既表露自己观燕子做窝的感受,又猜度燕子的心情与胆识,人与物,人与人,个体与群体,彼此之间的关系,均作了认真的观察,进入文章,构成有机的整体,各自发挥作用。

2.善于把眼前从生活中的观察所得与往常在生活中的观察所得结合起来运用。

下课时走廊里跑跳打闹以及扑捉小粉蝶的狂热情景为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常事,习作者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与眼前发生的事沟通、联系,眼前材料寓含的深意极其自然地得到揭示。

3.善于调动知识储存为眼前材料服务,通过对比从而突出文章的主旨。

燕子的“行得正”,“终生扑食蚊蝇,美化环境”,麻雀的“行不正”,“只好偷偷摸摸住墙洞”,鹦鹉虽“行不邪”,“却又太过娇爱无大用”,这些知识都储存在习作者的脑海里。由于眼前燕子做窝事儿的触发,这些知识从脑中小仓库里跳跃而出,通过比较,展开议论,赞

美勇敢、见识和自信的主旨就突现在读者眼前。

总结:

与佳作有约

1.心中有类型,手中有范文

2.文体特征分明,情感真挚感人,篇章结构严谨

3.“三注重”

①注重“体验”

只有“体验”深刻,才能达到“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的目的。 注重普通人的体验,特别是普通人的情感体验和人生经历,是考试命题的侧重点。 ②注重“理性”

“理性”就是看问题全面,辨证,不走极端,指善于从另外一个视角,即不同于人们惯常思维的视角、眼界、观念等来看待和处理问题,即一种另类的眼光——但不能为了求新而求新,那样反而会弄巧成拙。

③注重“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用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来关心理解尊重他人,与他人进行平等的对话,对人类所遭受的苦难深切同情,对人类的现在和未来深怀忧虑;

二是对自然社会与他人充满敬畏和感恩之情,尊重自然,敬畏生命;

三是在人的全面发展中,善于反思审视自我,对自己的行为、思维、心态富有自我批判精神。


相关文章

  • 石家庄市中考满分作文-2010石家庄市中考语文满分作文
  • 石家庄市中考满分作文 亮点点睛:腕间妙笔生花神韵荡气回肠 二.说墙 人生路漫漫,不会一帆风顺.现代社会,亦竖起了许多阻碍我们成长的墙.这些墙便为名利.自私.幻想. 推倒追名逐利的墙.闲潭云影日悠悠,岁月从指缝间溜走,年华在不觉中老去.曾经的 ...查看


  • 中考满分作文集 1
  • 2010年中考优秀作文素材:生活多么美好 2010年中考优秀作文素材:生活多么美好 旭日东升新的一天将到来,人们呼吸新鲜的空气,大声呼唤--生活多么美好. 清晨,人声嘈杂,一片喧闹,买菜的,上班的,上学的都来了,连花朵也盛开了,繁花似锦.公 ...查看


  • 满分作文:来之不易的成果
  • 2014初三第一学期优秀和满分作文:来之不易的成果 (2014-03-01 21:42:12) 转载▼ 标签: 满分作文 第一学期 我的学习 苏玉杰 中考 教育 来之不易的成果 以前好多时候心里极不健康,总是嫌弃自己没有好的身世和家庭,甚至 ...查看


  • 2012年湖北省中考满分作文
  • 2012湖北黄石中考满分作文:沿途的风景 河岸对河流说:"我不能留住你的波浪,让我留住你的足印在我心里吧."--泰戈尔 或许青春就有那些尖砺与背离;或许成长就有那些叛逆与感伤;或许留心沿途的风景,就能感受到亲情的温暖. ...查看


  • 初三考生必看:中考满分作文范文
  • 初三考生必看:中考满分作文范文 中考就要到了,各地的考生都非常着急.很多学生问我,如何在考场中发挥高水平写出好的作文?作文部分在整个语文考试成绩里的比重比较高,所以尤其要重视作文审题.写作提纲.整篇文章的结构安排等等.此非一两天的功夫.应学 ...查看


  • 杭州市中考满分作文-杭州市中考满分作文
  • 为了我的梦想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梦想有多高,人生就有多精彩! --题 记 窗外的雨恣意地挥洒着它的长鞭,抽打着窗下那几株刚露出花蕾的红莲.无所依靠的红莲在风雨中左右摇摆,几次都几乎被折断亭亭立着的长茎.我不忍再看下去,回过头的一瞬,泪 ...查看


  • [作文开头技巧]教学设计
  • <作文的开头技巧>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从满分作文中学习开头技巧 能力目标:2.会运用一定的方法写好开头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写作的兴趣. 学情分析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对于作文,特别 ...查看


  • 中考满分作文:重拾生命的落花!
  • [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生活中,不经意间,有很多珍贵的东西被我们丢失了,或许是一段记忆,或许是一种情感,或许是一种精神,或许是一种思想-- 请以"重拾 "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先将题 ...查看


  • 阜阳市中考满分作文-怦然心动的夏雨
  • 怦然心动的夏雨 有人喜欢贵如油的春雨,认为春雨温柔细腻,但我喜欢夏雨,喜欢它的粗犷.豪迈.怦然心动. 夏天,像一个大烤箱,闷得人喘不上来气,似乎自己的水分全部被吸进了衣服.但偶尔刮过的一缕风会稍微带走一些炎热.这时,天上的乌云从远处慢悠悠地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