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易错易混知识点

高中历史易错易混知识点

河南省许昌高中 付恒伟

一、中国古代史

1. 中国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是禹建立奴隶制的国家机器,误以为其标志是启以王位世袭制代替部落联盟首领的禅让制。文明社会的重要表征是阶级压迫的工具国家政权。而国家政权的主干部分是国家机器。因此禹建立奴隶制的国家机器如监狱、军队、官僚机构等等, 才是文明社会开始的标志。

2.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历史的进步而不是倒退,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3. 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是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和结果,是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误以为奴隶制的残酷表明它是一种倒退。衡量历史现象的出现进步与否,标准有多种,但最主要和最根本的标准应是能否适应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是伦理道德观念。

4. 商汤伐桀和武王伐纣是讨伐暴政的斗争,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恢复和发展,具有正义性和进步性,误以为是剥削阶级之间争权夺利的争斗都不值得肯定。

5. 东周实际上是一个历史时期,包括春秋和战国两个阶段,误以为它还是一个统一的奴隶制王朝。春秋时的周王,其权威和地位与西周时相比大相径庭,已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而战国时,周王的地位甚至已不如一个普通的诸侯王。因此无论是春秋还是战国,都远不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状态。

6. “春秋无义战”是针对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战争目的的非正义性而作出的价值判断,误以为春秋时期诸侯之间的争霸战争根本就没有客观进步性。春秋争霸使诸侯国数量减少,客观上顺应了国家统一的趋势;为赢得争霸战争的胜利,诸侯国国君争相进行富国强兵的改革,客观上有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争霸战争还促进了华夏族和周边少数民族之间的接触,有利于各民族之间的融合。

7.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动荡、政局大混乱是显著特征,误以为这一时期社会就没有任何发展和进步。与春秋战国的社会动荡、政局混乱现象相伴,这一时期的社会大变革同样轰轰烈烈,社会生产力的长足发展、思想文化的活跃、繁荣,科技的领先和进步更是不争的事实。

8. 注意商周时期,受封的诸侯只有对土地的世代使用权,而无权转让与买卖,需向国王缴纳贡赋。

9.秦统一中国的主要障碍是东方六国,但误以为统一的全过程就是灭六国,而忽视了南征越族和北击匈奴也是多民族国家统一的重要环节。

10.春秋时期私田不是归国王所有,而是归私田主人控制,因为税制改革承认了土地的私有权。

11.?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但不是道教的创始人,道

教兴起于东汉。

12.? 孟子的“仁政”不是对孔子“仁”的简单继承,从纵向来说,孟子的政治思想是对孔子“为政以德”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孔子的“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其最基本的精神即是“爱人”。孟子从孔子的“仁学”思想出发,把它扩充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即是“仁政”。

13.? 注意墨家学派不为统治者所重视,因为它代表的是小生产者的利益。

14.? 不能说甲骨文是我国最早的文字,只能说是目前已知的最早的汉字。

15.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确立于秦朝,误以为其起源也在秦朝。事实上,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在变法过程中,就纷纷在地方上设立郡县。这表明,战国时期区域性的中央集权制当时就已经出现。

16.? 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专制主义是一种决策方式,而中央集权是一种相对于地方分权的制度。

17. 汉代的治国思想历经演变,误以为其治国思想自始至终是儒家的一统天下。西汉一朝,对思想领域的政策经历由汉初的宽松放任到西汉中期加强控制的演变,其治国思想也经历了由多元到一元的演变。汉初的治国思想,是道家黄老、儒家“仁政”兼采并用,以道家的“无为”为主。直到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才取得了统治地位。

18. 汉、唐时期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统治的长治久安,误以为真的是从百姓的根本利益出发。休养生息政策实行的背景往往是长期战乱,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之后。轻徭薄赋、劝课农桑往往是当时的统治者无法回避的选择,因为老百姓确实太穷,根本没什么“油水”可榨。当然,谁也不能据此就否定休养生息政策的历史进步性。

19. 张骞通西域沟通了中原和西域地区的联系,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创造了重要条件,误以为张骞通西域就已经开通了丝绸之路。丝路的开通有一个较长的过程。丝绸之路干路的终点在欧洲的大秦,支路的终点在南亚和中亚。而张骞的行踪的终点就在西域各国。丝路的开通和发展都是在张骞通西域之后。

20. 三国鼎立实现了区域性的局部统一,相对于东汉末年的割据混战是历史的进步,误以为三国代替东汉是历史的倒退。

21. 隋朝因暴政短暂而亡,据此误以为隋朝在历史上毫无建树。实际上隋朝在政治上结束了国家自东汉末年以来长期分裂的局面,在政治制度方面多有建树,在经济和文化方面与前代相比也有长足进步。

22. 科举制因士族衰落而兴起,误以为士族势力在科举制创立后便从此消失。实际上,

科举制的创立仅仅是使士族势力进一步受

到削弱,士族的败亡远在唐末农民战争之后。

23. 三省六部制标志着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误以为其作用仅仅是加强了皇权。唐太宗之后,三省六部之间的分工协作和相互牵制,提高了中央的统治力量和行政效率,这是唐代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完善的主要表现。宋、明、清等朝皇权较之与唐朝的集中程度有过之而无不及,但君权的空前强化却使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走向了反面。

24. 贞观之治名垂千古,主要是由于国家政局稳定、阶级矛盾缓和、社会人际关系和谐和社会经济的迅速恢复,误以为此时的唐朝社会经济已出现繁荣。实际上贞观年间唐朝的社会经济远未到繁荣的程度,还仅仅是刚刚恢复。

25. 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局面,误以为其是与汉、隋、唐、元、明、清等并称的大一统王朝。将宋与唐、元、明、清四朝并称,其实是汉族正统观念在起作用。因为,在北宋政权存续期间,在与唐朝版图相当的地域范围内,与北宋并列的政权先后还有契丹(辽)、西夏、吐蕃、大理、金等等。

26. 两宋政权的“积贫积弱”的根源,在于其集权措施的弊端,误以为仅仅是由于其社会矛盾的尖锐。其实,两宋的积贫积弱,在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北宋后不久采取的集权措施中就已经埋下了祸根。

27. 文天祥抗元和蒙古族统一中国均具有进步性,误以为二者同样具有进步性相互矛盾。同一历史过程,可以用不同的视角来进行审视。文天祥抗元,尽管势孤力单,但目的是阻止蒙古贵族对汉族人民的掠夺,显然具有正义性和进步性;而蒙古军队进军江南地区的行动,尽管凶暴残酷,但客观上顺应了统一的趋势,因而也具有客观进步性。

28. 宋元文化高度繁荣,误以为隋唐文化已是中国封建文化的顶峰。宋元科技、文学、教育、哲学等方面全面繁荣,尤其是指南针、火药、活字印刷等传统科技的成熟和外传,对世界历史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都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其作用与隋唐相比毫不逊色。

29. 明清皇权空前加强,是封建制度走向衰落的重要标志,误以为它是封建社会继续发展的表现。封建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与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背道而驰,其消极作用日益暴露,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转型和进步。

30. ? 明朝的内阁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无决策权;而英国的内阁是君主立宪制下的最高行政机构。

31. 戚继光、郑成功等在反对外族入侵斗争中维护了中华民族利益的杰出历史人物才是民族英雄,误以为岳飞、文天祥等也是民族

英雄。他们是在反对国内少数民族贵族掠夺中维护了汉族人民利益的杰出人物,尽

管事迹感人、贡献巨大,但不可以称之为民族英雄。

32. 资本主义萌芽不单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反映,还反映了封建制度的衰落。

33. 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不是闭关锁国和重农抑商政策,而是衰落的封建专制制度。“闭关政策”与“重农抑商”政策都是封建制度的衍生物。

34. 闭关锁国不是绝对禁止对外贸易,而是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如广州十三行就是例证

35. 明清时期封建经济仍在继续发展,误以为明清封建经济陷入停滞状态,甚至认为与隋唐、宋元相比,明清经济发生了倒退。实际上,明清时期我国的农业、手工业、商业和城市经济的发展水平均不同程度地超过了前代。但是,由于这一时期已经萌发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遭到了封建制度的顽固遏制而得不到发展,明清经济未能实现转型,因此与西方迅速发展的资本主义经济相比,中国经济日益落伍。

36. 反封建民主思想产生,是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和发展的必然产物,误以为它仅仅是进步思想家个人努力的结果。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已是当时社会上的客观现实。

37. 元、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国家的统一得到较长时间巩固,误以为国家分裂的因素已经根本消除。其实只要具有分散性的封建经济还存在,中央集权一旦遭到削弱,分裂的因素就会潜滋暗长。近代军阀割据局面的出现,这也是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

38. 八股取士使科举制度走进了死胡同,误以为它是科举制的新发展。八股取士确实是明朝为加强封建统治而对隋唐以来的科举制进行的进一步改造。然而,虽说它的形式更加完备,但由于命题依据的狭窄、答卷文体的死板,加上对考生思路的严加限制,使得科举制原有的生命力消失殆尽。

39. 理藩院是清朝主管边疆少数民族事务的中央机构,误以为它和元朝的宣政院的职能完全相同。宣政院是元朝中央的宗教管理机关,并兼管吐蕃地方行政事务;而理藩院并没有宗教管理权和地方行政权。

二.中国近现代史

40. 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解体”是指封建农业和手工业逐渐分离并且日益商品化。

41. 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主要是因为它是以扩大侵略权益为目的。

42. 林则徐所倡导的“新思想”,是指学习西方的先进军事技术以抵御外国的侵略的思想。

? 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但他对西方的了解

并不深入,只是开研究、学习西方之先河。

43. 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理解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一半是殖民地,一半是

封建社会,也不能理解为政治上是殖民地性质,经济上是封建性质。“半殖民地”和“半封建”都包含有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内涵。“半殖民地”主要表现在政治上;经济上也有;在文化上则表现为“西学东渐”。“半封建”是指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既保存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半封建”主要表现在经济上。

另外,“半殖民地半封建”是专有名词,注意不应出现“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字眼。

44. 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是阶级矛盾的激化,而不是民族矛盾的尖锐。

45. 鸦片战争使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转变为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以及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误以为仅仅是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近代史上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应该是两对,国内阶级矛盾和中外民族矛盾,其中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矛盾。

46. 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误以为是在鸦片战争之后。鸦片战争后,尽管以英国为首的列强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但由于中国自然经济本能而顽强的抵制,西方商品在中国的销量有限。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在中外正当贸易中,西方国家才取得出超地位,中国才沦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

47. 《天朝田亩制度》具有绝对平均主义的性质。因为它规定通过圣库制度平均分配所有的农副产品。太平天国运动体现了新的时代特征,主要是指它反封建反侵略的斗争和主张发展 资本主义。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准备阶段”,是因为它担负了反封建反侵略的革命任务。

48. 中国近代工业,其“近代”的含义不是指其产生和发展于近代历史时期,而是指其使用机器生产而非手工劳动。

49. 近代化,不单指经济的工业化。近代化是工业化与工业化相伴的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变化,是指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50. 洋务运动创办的军事工业是封建性质的;民用企业是资本主义性质但不是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51. 注意洋务派的主观目的和客观结果是不一样的,学生在复习时应对此辩证地看待,培养自己用辩证的眼光看待历史问题的能力。

52. 中国近代资本主义不是由封建社会末期的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而来的,中国正常的资本主义萌芽在鸦片战后就已中断。

53.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先天

不足”是指缺乏资本原始积累,企业规模小,资金少,技术力量薄弱,对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具有依赖性;“后天畸形”是指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分布不合

理,主要集中在沿海沿江地区;部门结构不合理,主要是轻工业发展较快。

54. 注意由于外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无产阶级的产生早于中国资产阶级的产生,这是一个特例。

55. 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并不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而是为了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

56.《马关条约》的内容体现了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主要是指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资本输出取代商品输出,成为经济侵略的主要形式,这反映了帝国主义国家资本输出和分割世界的要求。《马关条约》中关于“清政府承认朝鲜独立自主”的真实含义是清政府承认日本控制朝鲜。

57. 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是清政府的腐败,误以为只是由于敌强我弱。甲午战争时期,中日双方的军事力量差距并不十分悬殊,尤其在海军实力方面可以说是旗鼓相当。战争之所以以清政府的战败告终,其原因完全在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58. 康有为的《应诏统筹全局折》实际上是维新派的施政纲领,是因为它提出了各方面具体的变法建议。

59. 戊戌变法期间维新派与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形成了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误以为鸦片战争后新思想的萌发或洋务派和顽固派的论战也有思想解放作用。鸦片战争后林则徐、魏源的新思想和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都没有突破封建正统思想的樊篱,尽管有历史进步作用,但未起到思想解放的作用。而维新派与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是中国近代史上资本主义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的第一次正面交锋,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大大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60. 资本输出也有双重性;列强对华的资本输出,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扩大了在华的侵略势力,获得了巨额利润,损害了中国的主权,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它同时也瓦解了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加快了中国旧的生产方式、思想和制度的解体。

61. 同盟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其主要依据是从此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有了统一的领导和纲领。

62. 中国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是保国会,误以为是兴中会或中国同盟会。兴中会建立虽早,但规模太小,仅是个秘密小团体,而同盟会的建立又在保国会之后。保国会制定了自己的章程,有自己的公认的领袖和较完备的组织系统,以走资

本主义道路为最终奋斗目标,初步具备了近代资产阶级政党的基本特征。

63. ? 三民主义思想并不是完美的,而是有其局限性。民族主义未明确提出反帝,民生主义未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没有废除封建土地

所有制。

64. 辛亥革命的最大功绩,是摧毁了在中国延续了数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误以为是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制。辛亥革命后,共和制从形式上看虽说建立了起来,但真正的资产阶级民主对中国人民来说却遥不可及。

65. 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果实的根本原因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充分,误以为是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妥协退让。资产阶级革命派之所以妥协、退让,虽有政治经验的不足、未认清袁世凯本来面目的一面,但究其根源,还在于中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先天不足、后天畸形。正是由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充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不足,才使得它具有革命和妥协的双重特性。

66. 1912-1919年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出现的主要原因,是欧洲列强忙于准备和进行一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误以为主要是由于辛亥革命的推动。大战后列强卷土重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迅速走向萎缩,从反面说明这一问题。另外,注意帝国主义放松侵略,但其政治、经济势力并没有真正退出。

67. 新文化运动之“新”,在其对封建正统思想的冲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误以为是由于运动有了新的指导思想。尤其在新文化运动的前期,其指导思想与辛亥革命、甚至是戊戌变法都无本质差异,均以民权、平等和进化论学说为理论武器。要说区别,只能说是斗争的矛头所向。新文化运动将斗争矛头直指以孔子为代表的传统的儒家道德,因而,对维护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儒家学说以沉重一击,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了空前解放。

68. 五四运动比辛亥革命具有更广泛的群众基础,主要是因为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觉醒了。

69. 学生容易误以为五四运动取得了彻底胜利。应是取得初步胜利(或阶段性胜利)。之所以说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主要在于参加运动的各阶层,特别是工人阶级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彻底的斗争精神和姿态,误以为其彻底性的依据是斗争的结果。一场短短数月的群众性运动,没有也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因此其彻底性绝不可能是这一意义上的。

70. 五四运动的领导阶级准确说是“具有先进思想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71. 中国共产党建党任务的完成是在1922

年的中共二大上,误以为在一大上建党任务已全部完成。中共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但一大并没有解决建党工作的所有问题,比如党在现阶段的历史使命和在中国革命中的定位等重大问题,都还没有得到解决。而中共二大的召开,

解决了这些问题。

72.? 国民党一大讨论的是国民党改组问题,而不是国共合作问题。

73. 1927年大革命失败, 这里所说的“失败”主要是指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

74. 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国民党不是一个资产阶级政党,而是一个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阶级联盟的政党。

75. 国民大革命之“大”,主要是由于人民被空前广泛地动员了起来,积极参与了革命,给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以前所未有地打击。

76. 中共的土地革命纲领比新三民主义的土地革命纲领较彻底,主要表现在中共要没收地主的土地。

75. 五卅运动与其它工人运动相比,其典型特点是有统一战线性质的机构组织领导。五卅运动的特征是反帝爱国运动。

77. ?新三民主义并不等于三大政策,前者是纲领与目标,后者是方法与手段。新三民主义的内容体现了三大政策的精神。

78.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基础任务是土地革命。土地革命的中心问题是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而不是急于推翻国民党的统治。这一时期主要是积蓄力量,发展壮大农村革命根据地,为夺取中心城市,推翻国民党的统治做准备。

79. 中国革命的军事斗争同土地革命的关系:中国革命的军事斗争同土地革命是分不开的。在中国的民主革命中,没有武装斗争,谈不上进行有效的土地革命;而没有土地革命,没有广大农民的全力支持,武装斗争也会失败。军事斗争是前提,土地革命是基础,推翻国民党的统治是目标。

80.??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开始上升,到了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才上升为中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

81. 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不是全部的胜利。第四次反“围剿”是从1932年6月开始的,国民党的主力向鄂豫皖、湘鄂赣三个革命根据地进攻,鄂豫皖、湘鄂西两个革命根据地的反“围剿”失利。国民党军队对中央革命根据地的进攻是在1933年2月。

82. 遵义会议后,毛泽东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误以为毛泽东此后就成为党的最高领导人。尽管遵义会议后毛泽东事实上已成为中共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但此时党的负责人是张闻天,直到1945年春的中共七大上,毛泽东才当选为中共中央主席。

83. 1936年的西安事变,就当时的情形而论,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时局”

是指国共分裂对峙。

84. 抗日战争的胜利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主要是因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力量逐渐壮大。

85. “亡国论”和“速胜论”都是投降论。前者是亲日派的论调,目的是要将抗战引向投降,这是无疑的;后者是亲英美派的论调,幻想依靠英美的力量

速胜,这是空想。空想是不能实现的,那么只好投降。

86. 全面内战爆发以后,毛泽东提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论断,其主要依据是国民政府统治腐朽,发动内战不得人心。

87. 我们说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了,主要是指它结束了中华民族被侵略、被奴役的历史,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揭开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序幕。

88. 新中国“过渡时期”的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而不是社会主义社会。

89.?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而不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这一制度的重要机构。

90. 新中国成立标志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但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并没有彻底完成。

91. 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民主革命时期就已存在的反帝反封的革命任务,如土地革命、没收官僚资本和镇压反革命。只要一个事件是在解决民主革命的遗留问题,其性质就具有民主革命性质。

92. 全国领土基本解放的时间是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而不是1950年基本歼灭祖国大陆上的国民党残余军队和武装力量。

93. 赎买政策是“和平过渡”。“过渡”主要是指从生产资料私有制到生产资料公有制的过渡。

94. 建国初期政治协商会议具有双重身份。一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二是统一战线的组织机构。

95. 新中国财政经济根本好转的时间是在1952年,而不是在1950年。

96. 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但没有完成工业化。]

97. “两弹一星”指的是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其中“两弹”不是原子弹、氢弹。

98.? “求同存异”方针中的“同”是指亚非国家团结一致共同反对殖民主义,谋求发展,而不是社会意识形态相同;“异”是指亚非国家的社会制度和建设道路不同。

99. 三年经济困难的主要原因是左倾错误的泛滥和蔓延,误以为是自然灾害或苏联的背信弃义。正如毛泽东在1962年初召开的“七千人大会”上所作总结的那样,三年经济困难出现的原因,是“三分天灾,七分人祸”。而这“七分人祸”,主要就是指“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和“反右倾”运动等“

左”倾错误的泛滥和蔓延。

100. 文化大革命中经济建设取得一定成绩的根本原因在于广大干部、群众对“左”倾错误的抵制,而不是周恩来、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的努力。

101. 文革结束,并不等于“左”倾错误也结束了,“两个凡是”的实质仍然是坚持文革中的“左”倾错误。

102. “左”倾与右倾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右倾主要表现为保守、妥协、退让,“左”倾往往以革命的面目出现,表现为急躁冒进、急于求成。两者都有危害性,尤其是“左”倾错误的危害性更大。中共历史上犯的“左”的错误都是带引号的。

103.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最深远的历史意义在于它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而不是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奠定思想基础。

104.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的思想开始形成,主要表现在提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

105. 经济体制改革目的:解放生产力,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前提: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实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

106. 拨乱反正工作的完成的标志是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误以为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107. 新时期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使农民获得生产和分配自主权,而不是要变革以往的土地所有制。

108. “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三者各有侧重。“另起炉灶”,不承认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另建新的平等的外交关系,这使中国在国际交往中建立起独立自主的对外关系,解决的问题是对外战略问题。“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即先清除帝国主义残余势力和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然后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交;“一边倒”,即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后两者解决的是对外交往中的战术问题。

109. 香港顺利回归的根本原因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误以为仅仅是由于“一国两制”方针的正确。

110. 20世纪70年代外交僵局打破的关键是中美关系的改善,误以为是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权益。中国在联合国合法权益的恢复发生在基辛格秘密访华之后,而中国建国以来与西方国家之间的外交僵局被打破的标志——与中国建交热潮的出现,也是在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上海公报》发表之后。

三、世界近代现代史

1.文艺复兴运动,是欧洲正在形成中的资产阶级在复兴希腊罗马古典文化名义下发起的、弘扬资产阶级思想和文化的运动——误以为是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简单复活。另外,注意文艺复兴是正在形成中的资产阶级的要求。

2.近代自然科学形成的标志是牛顿力学体系的形成——误以为是天文学领域的革命。近代自然科学是以天文学领域的革命为开端的。

3.英国资产

阶级革命开始的标志是新议会的召开,结束的标志是光荣革命的胜利——误以为内战的爆发和《权利法案》的颁布是其开始和结束的标志。新议会的召开后,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代表要求限制王权, 而国王则拼命维护其专制权力,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之间的斗争已经公开化,所以革命事实上已经开始;光荣革命结束,资产阶级、新贵族和封建贵族达成妥协,新政权稳定地建立了起来,英国资本主义发 展的基本条件业已具备,革命派的任务完成,革命基本结束。

4.1660年资产阶级让斯图亚特王朝复辟是维护革命成果的需要——误以为是历史的倒退。

5. 法国大革命开始的标志是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误以为是三级会议的召开。这是受到了英国革命开始标志的误导。法国革命和英国革命相比,革命阵营构成的最大不同点是资产阶级各阶层与人民结成联盟,人民将革命不断推向深入。所以,通常将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作为革命开始的标志。

6.拿破仑帝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军事帝国——误以为是封建军事帝国。拿破仑当政时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为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来创造条件,颁布的《法典》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法律规范。其君主政体适应了法国社会建立稳定秩序的需要。

7.第一部“人权宣言”是1776年美国《独立宣言》——误以为是1789年法国《人权宣言》。美国《独立宣言》颁布在先,最早以国家法律的形式宣示了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原则。法国的《人权宣言》之所以名声更大,一来是由于法国是欧洲启蒙运动的中心,二是由于它比美国《独立宣言》更系统、全面;三也是最主要的原因更在于法国大革命的巨大影响将它带到了世界各地。

8.美国独立是1776年7月14日以《独立宣言》的发表为标志——误以为是1783年美国承认美国独立

9.第一部资产阶级的成文宪法是美国《1787年宪法》——误以为是英国1689年《权利法案》或法国《1791年宪法》。以法律为标志的国家权力代替以国王为标志的贵族特权,以法治代替人治,是近代资本主义社会区别于封建社会的重要表现。但由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启蒙运

动刚刚兴起,资产阶级启蒙思想还未形成完整的体系,因此尽管《权利法案》具有宪法的性质和作用,但它的完整性、系统性等外在形式和反封建内涵与资产阶级成文宪法之间还有较大距离。

10.拉美独立运动是早产的、不彻底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误以为是旧式民族解放运动。

11.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始的标志是珍妮纺纱机的发明——误以为是飞梭的发明。工业革命是从发明和使用机器开始的,飞梭

只是棉纺织工业中的一个简单的工具,而不是机器。

12.工业革命指的就是1765年开始的第一次工业革命——误以为是泛指三次工业革命

13.工业革命中交通运输领域的突破首先在美国实现——误以为是英国。这一领域的第一个发明是1804年美国人富尔敦发明的汽船,而不是1814年英国人史蒂芬逊发明的火车机车。教材中美国的这一发明是夹在英国工业革命的进程中叙述的,而在美国工业革命的进程中则根本没有涉及,容易使人忽略。

?14.最早的国际工人组织是共产主义者同盟——误以为是第一国际。共产主义者同盟建立于1847年。在马克思、恩格斯的推动下,流亡英国的德、法等国工人阶级联合起来建立了这个组织,马克思、恩格斯为其成立大会起草的宣言——《共产党宣言》,是世界无产阶级的第一个战斗纲领,其发表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

15.巴黎公社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法国乃至欧洲的资本主义制度,尚未成熟到足以铲除其自身的程度——误以为是革命与反革命力量的对比悬殊。

16.美国内战的中革命对象种植园主阶级是资产阶级的一个阶层——误以为是奴隶主阶级。独立战争前,种植园经济在独立战争前,它与北美中部以及东北部其他资产阶级阶层有着共同的利益,所以在独立战争中他们结成同盟,共同领导了革命。马克思称种植园主阶级是 “把自己的生产建立在黑人奴隶劳动基础上的资产阶级”。

17.日本明治维新的领导力量是中下级武士——误以为是资产阶级。明治维新前,日本社会资本主义经济虽有一定的发展,但资产阶级的力量还不够强大,尚未形成独立的政治力量,还不足以承担领导社会变革的历史使命。而中下级武士阶层,由于上级领主克扣其俸禄,社会经济地位下降,为维持生存,不得不和从事工商业生产的资产阶级接近,或者也从事工商业。因而,他们与日本的资产阶级有着共同的利益,在反封建问题上结成了同盟。中下级武士的社会政治地位、号召力和政治经验,弥补了日本资产阶级的缺陷,充当了明治维新的领导力量。

18.19世纪中期世界历史发展的主流是资产阶

级革命和改革——误以为是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的兴起和发展,使工场手工业时代的资本主义经济基础和社会上层建筑变得过时,而尚未确立资产阶级统治的其他国家,封建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更严重的阻碍了工业革命的发展,为工业革命开辟迅速发展的道路,就成为当时社会政治的主要课题。因而,适应这一需要而兴起的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运动,就成为当时历史发展的主流。

19.印度民族大起义之后,英国对印度

的殖民统治大大加强——误以为是削弱。印度民族大起义后,英国被迫调整殖民统治策略,改变此前由东印度公司代行统治权的做法,由英国政府直接对印度人民进行殖民统治;并放弃了吞并印度封建王公土地的政策,对其进行笼络。可见,在民族大起义之后,英国对印度的控制非但没有削弱,反而进一步加强了。

?20.一战前最富强的帝国是英国——误以为是美国。1894年,美国的工业总产值超过了英国,跃居世界首位。但是,由于英国拥有庞大的殖民地,掌握了庞大的廉价原料、商品销售市场和资本输出场所,资本家仍能获得丰厚的利润,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英国仍是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英镑仍是世界货币,伦敦仍是世界最大的金融中心,英国则是世界最大的债权国。而此时的美国尽管工业实力雄厚,却是世界最大的债务国。

?21.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战场是欧洲——误以为是欧洲西线。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事发生于亚洲、欧洲和和非洲等地,战事的很大比重集中在欧洲,可见欧洲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战场。而在参战国中实力较强的英法、德奥之间对阵的欧洲西线对战争结局具有决定作用,西线是欧洲战场中的主要战线。

22.? 俄国的二月革命不是社会主义革命,而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3.俄国十月革命使人类进入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新时期——误以为是进入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和成功,在当时虽具有历史必然性,但俄国革命在当时的世界并无普遍意义,它是俄国特定的历史条件和世界大战造成的灾难交织的结果,从世界范围来看,资本主义制度并没有成熟到阻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程度,此后世界历史的发展也证明,资本主义制度尚能容纳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所以,俄国革命的世界意义只能是: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模式,使人类进入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新阶段。

24.美国在《凡尔赛和约》上签了字——误以为美国没有签字。

25.凡尔赛体系也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性——误以为没有丝毫

的进步性。凡尔赛体系无疑具有大国强权色

彩,它宰割了德国等战败国,损害了包括中国在内的弱小国家的利益,并具有反苏色彩,但该体系承认了1815年维也纳会议诸条约所没有承认的民族自决的原则,使欧洲东部一些被压迫民族获得了独立,建立了自己的国家,这是凡尔赛体系进步性的显著表现。另外,该体系协调里了帝国主义的矛盾,使战后帝国主义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

26. 罗斯福新政只是对生产关系的调整,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制度,即“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

27. 新经济政策和罗斯福新政中的“新”

从新理论方面来看,前者利用商品市场理念;后者利用国家干预经济的理论(凯恩斯主义)

从新特点方面来看,前者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社会主义;后者为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措施。

?28.罗斯福新政与法西斯专政具有本质上的共同点——误以为二者有根本区别。在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打击下,德日法西斯对内在政治上实行专制独裁统治,在经济上实行国民经济的军事化,在军事上积极扩军备战,对外则大肆侵略扩张,以转嫁经济危机;而罗斯福新政则在维护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前提下,实行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来摆脱经济危机。但从本质上说,法西斯专政与罗斯福新政都是为了摆脱严重的政治动荡和经济危机,维护本国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二者的区别最主要就在于,其摆脱危机的方式和给本国及世界带来的影响不同。

?29.首先抗击法西斯侵略的国家是中国——误以为是埃塞俄比亚。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尽管日本还没有建立起法西斯政权,但它是在军部法西斯势力的推动下发动的,所以1931-1937年间中国人民所进行的局部反侵略战争,也具有反法西斯性质。因此世界上最早开展反法西斯战争的国家是中国而非埃塞俄比亚。

?30.绥靖政策的主要目的是维护自身安全——误以为是将法西斯战争的祸水引向苏联。绥靖政策是指英法美等西方大国,在20世纪30年代面临德意日等法西斯国家的步步紧逼的进攻下所推行的,企图以牺牲弱小国家的利益、将法西斯侵略战争的祸水引向苏联为手段,换取自身的安全的政策。可见,绥靖政策的主要目的是利己,害人是实现利己目的手段。

?31.《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误以为它延缓了大战的爆发。

?32.促成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的关键因素是美国中立态度的改变和高姿态努力——误以为是苏联的推动和努力。二战全面爆发后,在西线战事

激烈进行的情况下,美国已卷入反法西斯战争,选择了与英国结盟。苏德战争爆发后,罗斯福、邱吉尔发表《大西洋宪章》,表明了两国反对侵略、重建和平的决心,并表示将对苏联的反法西斯斗争予以援助。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也是美国促成了在其首都华盛顿的26国集会和《联合国家宣言》的发表。可见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的关键因素是美国主动放弃了中立政策和建立反法西斯同盟的高姿态努力。

?33.雅尔塔体系的进步性是其主流——误以为强权政治才是其主流。二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正义战争,而雅尔塔体系建立于

此次战争之后,是这场正义战争的胜利成果的重要表现。它落实了大战后期反法西斯四大盟国中、苏、美、英间雅尔塔等会议达成的协定,在对法西斯战败国进行处置,清算其战争责任,审判法西斯战争罪犯,根除或大大削弱其军国主义、法西斯势力及战争潜力后建立了起来。体系虽在事实上划分了美苏两国的势力范围,损害了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国家的利益,具有大国强权色彩,但它倡导的和平民主原则成为战后世界历史发展的主流,而维护这一体系的联合国,在战后一系列重大国际问题上也发挥了维护和平、主持正义的积极作用,可见其进步性是主要的。

??34.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破裂的主要原因是国家利益的冲突——误以为只是意识形态领域的矛盾所致。大战结束后,美苏两国在欧洲问题上的国家利益的冲突日益尖锐,这是两国之间战时同盟关系破裂的主因,而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这两种意识形态领域的矛盾,使二者之间的冲突日益尖锐化和激烈化,这只加速了二者同盟关系破裂的进程。

??35.冷战政策的推行主要在欧洲——误以为是欧亚。冷战是二战后美国为了遏制苏联和以其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所采取的除战争以外的一切遏制措施。其推行的主要地区在欧洲。而在亚洲,美国则主要采取的是公开的武装侵略,比如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等等。

?36.美国战后实力的下降始于70年代经济危机爆发前——误以为在经济危机爆发后。20世纪70年代以后,美国经济发展速度已明显放缓,贸易逆差出现并不断扩大,同时美国的黄金和外汇储备也大幅下降,由世界最大的债权国变成了世界最大的债务国,而日本和西德则一跃而为世界头号和二号债权国。1973年初,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宣告解体,这表明美国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主的地位已经动摇。而战后资本主义最严重的经济危机加剧了美国经济的衰退,但实际上在此之前,美国经济的颓势和实力的相对下降已经显露。

?37.社会主义阵营不等同于《华沙条约组织》——误以为是一回事。二战后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是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以后。新中国的建立和与苏联、欧亚各人民民主国家建交,在各方面开展的广泛合作,标志着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因苏联走上霸权主义的道路,以中苏关系的破裂、社会主义国家间原有的合作遭到破坏为标志,社会主义阵营瓦解。而华约组织到1955年才形成,它的成员只包含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等共8国。它是因美国在欧洲挑起冷战、苏联被迫应战而建立,并充当了苏联与美国争霸的工具。它并未因中苏关系破裂、社会主义国家之间

的合作遭到破坏而瓦解,一直存在到苏东剧变发生、两极格局瓦解。

38. 社会主义阵营中没有南斯拉夫。

39.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只能说明斯大林模式的失败,而不能说明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

40. 1973年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解体,并不能说明美元已不是世界上最主要的国际货币,而是反映了美国经济霸主地位的动摇。

41. 两极格局的存在客观上使世界局势保持了总体稳定——误以为只带来了紧张和动荡。1945-1991年间,两极格局存在了长达近半个世纪。在此期间,美苏两强的对峙、对抗和争霸,确实是世界局势紧张和战争威胁的主要根源。但在这半个世纪中,美苏两强势均力敌、综合国力形成了均势,在剑拔弩张、相互敌视的紧张对峙中,使全世界在近半个世纪内没有发生全面战争,保持了世界局势的总体稳定。冷战结束后,世界发展的总趋势是走向了和平与稳定,但地区冲突和民族冲突反而比冷战状态下更多,这多少也说明了两极格局的存在,反倒有利于世界局势的总体稳定。

42. 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的变化出现多极化趋势——误以为世界格局是美国一国独霸或已实现了多极化。20世纪以来,世界格局先后发生了三次变化。由于第三次变化即20世纪90年代初两极格局的瓦解,不像前两次那样发生在世界性全面战争之后,因此除前苏联以外,世界大国之间的力量对比并未发生根本变化。这就使得两极格局解体之后,新的世界格局的建立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成:旧格局下的力量对比失衡之后,为建立新的国际格局,世界大国或国家集团之间,必然会进行新的分化、组合,以达到新的平衡,尽可能建立起最有利于自己的国际关系新格局。因此,目前的格局不是美国一国独霸,而是暂时的一超多强。多极化趋势已经呈现,但多极化格局却不会马上到来。

43.? 世界由两极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经济格局多极

化,而不是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44.经济全球化在20世纪90年代迅速发展的根源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科技革命的发展——误以为是跨国公司的建立和发展。新科技革命使发达资本主义对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和科技优势更加突出,为资本在全球的新一轮扩张提供了更为强劲的动力。跨国公司只是实施和推动经济全球化的主体。

45..欧洲经济一体化起步于欧洲煤钢共同体的正式成立,而不是欧洲经济共同体的正式成立。

46. 经济区域化对全球化具有促进和阻碍的双重作用——误以为只有推动作用。经济区域化是经济全球化的一个发展阶段,是经济全球化在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的产物。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

,世界经济呈现出多极化趋势。以发达的区域经济大国为核心,世界经济也日益呈现出区域集团化态势。而在区域集团化的经济格局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往往滥用世贸组织的反倾销规定,或者利用技术优势,对区域外国家、特别是区域外发展中国家的产品设置技术性贸易壁垒,这表明贸易保护主义的逆流在一些地区有回潮甚至泛滥的趋势。显而易见,这些对经济全球化又有阻碍作用。

47. 知识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动力——误以为可持续发展等同于知识经济。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观念,是由欧洲发达国家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为应对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而首先提出来,1992年巴西里约热内卢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正式将它确定为人类共同追求的一种发展战略。而知识经济则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首先在美国兴起,它是以知识资源的占有、配置、生产和使用(即消费)为最重要因素的经济。作为一种全新的发展观念和一种崭新的经济发展趋势,二者显然并不是一回事。知识经济的出现是在可持续发展观念产生约十年后,又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确立数年之后。因此可以这样说,是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和战略催生了知识经济,而知识经济的兴起也使可持续发展有了强大的动力和实现的可能,但二者不可混为一谈。

48.中国抓住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尾巴——误以为中国再次错过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机遇。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中国要么是处于内战中,要么是受中共党内的极左错误的干扰,处于动荡和动乱之中,加上美苏长期推行对中国的敌视和技术封锁政策,中国确实曾经错失了相当长的一段发展科技,追赶世界科技先进水平的大好时机。但由于第三次科技革命至今尚未结束,因此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时期的到来,使中国抓住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尾巴,缩小了中国和世界科技先

进水平之间的差距,现代化建设迈上了快速发展的轨道!

高中历史易错易混知识点

河南省许昌高中 付恒伟

一、中国古代史

1. 中国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是禹建立奴隶制的国家机器,误以为其标志是启以王位世袭制代替部落联盟首领的禅让制。文明社会的重要表征是阶级压迫的工具国家政权。而国家政权的主干部分是国家机器。因此禹建立奴隶制的国家机器如监狱、军队、官僚机构等等, 才是文明社会开始的标志。

2.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历史的进步而不是倒退,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3. 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是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和结果,是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误以为奴隶制的残酷表明它是一种倒退。衡量历史现象的出现进步与否,标准有多种,但最主要和最根本的标准应是能否适应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是伦理道德观念。

4. 商汤伐桀和武王伐纣是讨伐暴政的斗争,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恢复和发展,具有正义性和进步性,误以为是剥削阶级之间争权夺利的争斗都不值得肯定。

5. 东周实际上是一个历史时期,包括春秋和战国两个阶段,误以为它还是一个统一的奴隶制王朝。春秋时的周王,其权威和地位与西周时相比大相径庭,已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而战国时,周王的地位甚至已不如一个普通的诸侯王。因此无论是春秋还是战国,都远不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状态。

6. “春秋无义战”是针对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战争目的的非正义性而作出的价值判断,误以为春秋时期诸侯之间的争霸战争根本就没有客观进步性。春秋争霸使诸侯国数量减少,客观上顺应了国家统一的趋势;为赢得争霸战争的胜利,诸侯国国君争相进行富国强兵的改革,客观上有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争霸战争还促进了华夏族和周边少数民族之间的接触,有利于各民族之间的融合。

7.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动荡、政局大混乱是显著特征,误以为这一时期社会就没有任何发展和进步。与春秋战国的社会动荡、政局混乱现象相伴,这一时期的社会大变革同样轰轰烈烈,社会生产力的长足发展、思想文化的活跃、繁荣,科技的领先和进步更是不争的事实。

8. 注意商周时期,受封的诸侯只有对土地的世代使用权,而无权转让与买卖,需向国王缴纳贡赋。

9.秦统一中国的主要障碍是东方六国,但误以为统一的全过程就是灭六国,而忽视了南征越族和北击匈奴也是多民族国家统一的重要环节。

10.春秋时期私田不是归国王所有,而是归私田主人控制,因为税制改革承认了土地的私有权。

11.?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但不是道教的创始人,道

教兴起于东汉。

12.? 孟子的“仁政”不是对孔子“仁”的简单继承,从纵向来说,孟子的政治思想是对孔子“为政以德”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孔子的“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其最基本的精神即是“爱人”。孟子从孔子的“仁学”思想出发,把它扩充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即是“仁政”。

13.? 注意墨家学派不为统治者所重视,因为它代表的是小生产者的利益。

14.? 不能说甲骨文是我国最早的文字,只能说是目前已知的最早的汉字。

15.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确立于秦朝,误以为其起源也在秦朝。事实上,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在变法过程中,就纷纷在地方上设立郡县。这表明,战国时期区域性的中央集权制当时就已经出现。

16.? 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专制主义是一种决策方式,而中央集权是一种相对于地方分权的制度。

17. 汉代的治国思想历经演变,误以为其治国思想自始至终是儒家的一统天下。西汉一朝,对思想领域的政策经历由汉初的宽松放任到西汉中期加强控制的演变,其治国思想也经历了由多元到一元的演变。汉初的治国思想,是道家黄老、儒家“仁政”兼采并用,以道家的“无为”为主。直到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才取得了统治地位。

18. 汉、唐时期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统治的长治久安,误以为真的是从百姓的根本利益出发。休养生息政策实行的背景往往是长期战乱,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之后。轻徭薄赋、劝课农桑往往是当时的统治者无法回避的选择,因为老百姓确实太穷,根本没什么“油水”可榨。当然,谁也不能据此就否定休养生息政策的历史进步性。

19. 张骞通西域沟通了中原和西域地区的联系,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创造了重要条件,误以为张骞通西域就已经开通了丝绸之路。丝路的开通有一个较长的过程。丝绸之路干路的终点在欧洲的大秦,支路的终点在南亚和中亚。而张骞的行踪的终点就在西域各国。丝路的开通和发展都是在张骞通西域之后。

20. 三国鼎立实现了区域性的局部统一,相对于东汉末年的割据混战是历史的进步,误以为三国代替东汉是历史的倒退。

21. 隋朝因暴政短暂而亡,据此误以为隋朝在历史上毫无建树。实际上隋朝在政治上结束了国家自东汉末年以来长期分裂的局面,在政治制度方面多有建树,在经济和文化方面与前代相比也有长足进步。

22. 科举制因士族衰落而兴起,误以为士族势力在科举制创立后便从此消失。实际上,

科举制的创立仅仅是使士族势力进一步受

到削弱,士族的败亡远在唐末农民战争之后。

23. 三省六部制标志着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误以为其作用仅仅是加强了皇权。唐太宗之后,三省六部之间的分工协作和相互牵制,提高了中央的统治力量和行政效率,这是唐代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完善的主要表现。宋、明、清等朝皇权较之与唐朝的集中程度有过之而无不及,但君权的空前强化却使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走向了反面。

24. 贞观之治名垂千古,主要是由于国家政局稳定、阶级矛盾缓和、社会人际关系和谐和社会经济的迅速恢复,误以为此时的唐朝社会经济已出现繁荣。实际上贞观年间唐朝的社会经济远未到繁荣的程度,还仅仅是刚刚恢复。

25. 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局面,误以为其是与汉、隋、唐、元、明、清等并称的大一统王朝。将宋与唐、元、明、清四朝并称,其实是汉族正统观念在起作用。因为,在北宋政权存续期间,在与唐朝版图相当的地域范围内,与北宋并列的政权先后还有契丹(辽)、西夏、吐蕃、大理、金等等。

26. 两宋政权的“积贫积弱”的根源,在于其集权措施的弊端,误以为仅仅是由于其社会矛盾的尖锐。其实,两宋的积贫积弱,在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北宋后不久采取的集权措施中就已经埋下了祸根。

27. 文天祥抗元和蒙古族统一中国均具有进步性,误以为二者同样具有进步性相互矛盾。同一历史过程,可以用不同的视角来进行审视。文天祥抗元,尽管势孤力单,但目的是阻止蒙古贵族对汉族人民的掠夺,显然具有正义性和进步性;而蒙古军队进军江南地区的行动,尽管凶暴残酷,但客观上顺应了统一的趋势,因而也具有客观进步性。

28. 宋元文化高度繁荣,误以为隋唐文化已是中国封建文化的顶峰。宋元科技、文学、教育、哲学等方面全面繁荣,尤其是指南针、火药、活字印刷等传统科技的成熟和外传,对世界历史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都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其作用与隋唐相比毫不逊色。

29. 明清皇权空前加强,是封建制度走向衰落的重要标志,误以为它是封建社会继续发展的表现。封建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与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背道而驰,其消极作用日益暴露,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转型和进步。

30. ? 明朝的内阁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无决策权;而英国的内阁是君主立宪制下的最高行政机构。

31. 戚继光、郑成功等在反对外族入侵斗争中维护了中华民族利益的杰出历史人物才是民族英雄,误以为岳飞、文天祥等也是民族

英雄。他们是在反对国内少数民族贵族掠夺中维护了汉族人民利益的杰出人物,尽

管事迹感人、贡献巨大,但不可以称之为民族英雄。

32. 资本主义萌芽不单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反映,还反映了封建制度的衰落。

33. 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不是闭关锁国和重农抑商政策,而是衰落的封建专制制度。“闭关政策”与“重农抑商”政策都是封建制度的衍生物。

34. 闭关锁国不是绝对禁止对外贸易,而是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如广州十三行就是例证

35. 明清时期封建经济仍在继续发展,误以为明清封建经济陷入停滞状态,甚至认为与隋唐、宋元相比,明清经济发生了倒退。实际上,明清时期我国的农业、手工业、商业和城市经济的发展水平均不同程度地超过了前代。但是,由于这一时期已经萌发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遭到了封建制度的顽固遏制而得不到发展,明清经济未能实现转型,因此与西方迅速发展的资本主义经济相比,中国经济日益落伍。

36. 反封建民主思想产生,是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和发展的必然产物,误以为它仅仅是进步思想家个人努力的结果。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已是当时社会上的客观现实。

37. 元、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国家的统一得到较长时间巩固,误以为国家分裂的因素已经根本消除。其实只要具有分散性的封建经济还存在,中央集权一旦遭到削弱,分裂的因素就会潜滋暗长。近代军阀割据局面的出现,这也是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

38. 八股取士使科举制度走进了死胡同,误以为它是科举制的新发展。八股取士确实是明朝为加强封建统治而对隋唐以来的科举制进行的进一步改造。然而,虽说它的形式更加完备,但由于命题依据的狭窄、答卷文体的死板,加上对考生思路的严加限制,使得科举制原有的生命力消失殆尽。

39. 理藩院是清朝主管边疆少数民族事务的中央机构,误以为它和元朝的宣政院的职能完全相同。宣政院是元朝中央的宗教管理机关,并兼管吐蕃地方行政事务;而理藩院并没有宗教管理权和地方行政权。

二.中国近现代史

40. 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解体”是指封建农业和手工业逐渐分离并且日益商品化。

41. 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主要是因为它是以扩大侵略权益为目的。

42. 林则徐所倡导的“新思想”,是指学习西方的先进军事技术以抵御外国的侵略的思想。

? 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但他对西方的了解

并不深入,只是开研究、学习西方之先河。

43. 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理解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一半是殖民地,一半是

封建社会,也不能理解为政治上是殖民地性质,经济上是封建性质。“半殖民地”和“半封建”都包含有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内涵。“半殖民地”主要表现在政治上;经济上也有;在文化上则表现为“西学东渐”。“半封建”是指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既保存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半封建”主要表现在经济上。

另外,“半殖民地半封建”是专有名词,注意不应出现“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字眼。

44. 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是阶级矛盾的激化,而不是民族矛盾的尖锐。

45. 鸦片战争使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转变为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以及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误以为仅仅是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近代史上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应该是两对,国内阶级矛盾和中外民族矛盾,其中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矛盾。

46. 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误以为是在鸦片战争之后。鸦片战争后,尽管以英国为首的列强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但由于中国自然经济本能而顽强的抵制,西方商品在中国的销量有限。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在中外正当贸易中,西方国家才取得出超地位,中国才沦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

47. 《天朝田亩制度》具有绝对平均主义的性质。因为它规定通过圣库制度平均分配所有的农副产品。太平天国运动体现了新的时代特征,主要是指它反封建反侵略的斗争和主张发展 资本主义。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准备阶段”,是因为它担负了反封建反侵略的革命任务。

48. 中国近代工业,其“近代”的含义不是指其产生和发展于近代历史时期,而是指其使用机器生产而非手工劳动。

49. 近代化,不单指经济的工业化。近代化是工业化与工业化相伴的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变化,是指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50. 洋务运动创办的军事工业是封建性质的;民用企业是资本主义性质但不是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51. 注意洋务派的主观目的和客观结果是不一样的,学生在复习时应对此辩证地看待,培养自己用辩证的眼光看待历史问题的能力。

52. 中国近代资本主义不是由封建社会末期的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而来的,中国正常的资本主义萌芽在鸦片战后就已中断。

53.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先天

不足”是指缺乏资本原始积累,企业规模小,资金少,技术力量薄弱,对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具有依赖性;“后天畸形”是指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分布不合

理,主要集中在沿海沿江地区;部门结构不合理,主要是轻工业发展较快。

54. 注意由于外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无产阶级的产生早于中国资产阶级的产生,这是一个特例。

55. 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并不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而是为了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

56.《马关条约》的内容体现了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主要是指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资本输出取代商品输出,成为经济侵略的主要形式,这反映了帝国主义国家资本输出和分割世界的要求。《马关条约》中关于“清政府承认朝鲜独立自主”的真实含义是清政府承认日本控制朝鲜。

57. 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是清政府的腐败,误以为只是由于敌强我弱。甲午战争时期,中日双方的军事力量差距并不十分悬殊,尤其在海军实力方面可以说是旗鼓相当。战争之所以以清政府的战败告终,其原因完全在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58. 康有为的《应诏统筹全局折》实际上是维新派的施政纲领,是因为它提出了各方面具体的变法建议。

59. 戊戌变法期间维新派与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形成了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误以为鸦片战争后新思想的萌发或洋务派和顽固派的论战也有思想解放作用。鸦片战争后林则徐、魏源的新思想和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都没有突破封建正统思想的樊篱,尽管有历史进步作用,但未起到思想解放的作用。而维新派与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是中国近代史上资本主义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的第一次正面交锋,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大大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60. 资本输出也有双重性;列强对华的资本输出,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扩大了在华的侵略势力,获得了巨额利润,损害了中国的主权,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它同时也瓦解了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加快了中国旧的生产方式、思想和制度的解体。

61. 同盟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其主要依据是从此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有了统一的领导和纲领。

62. 中国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是保国会,误以为是兴中会或中国同盟会。兴中会建立虽早,但规模太小,仅是个秘密小团体,而同盟会的建立又在保国会之后。保国会制定了自己的章程,有自己的公认的领袖和较完备的组织系统,以走资

本主义道路为最终奋斗目标,初步具备了近代资产阶级政党的基本特征。

63. ? 三民主义思想并不是完美的,而是有其局限性。民族主义未明确提出反帝,民生主义未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没有废除封建土地

所有制。

64. 辛亥革命的最大功绩,是摧毁了在中国延续了数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误以为是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制。辛亥革命后,共和制从形式上看虽说建立了起来,但真正的资产阶级民主对中国人民来说却遥不可及。

65. 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果实的根本原因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充分,误以为是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妥协退让。资产阶级革命派之所以妥协、退让,虽有政治经验的不足、未认清袁世凯本来面目的一面,但究其根源,还在于中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先天不足、后天畸形。正是由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充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不足,才使得它具有革命和妥协的双重特性。

66. 1912-1919年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出现的主要原因,是欧洲列强忙于准备和进行一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误以为主要是由于辛亥革命的推动。大战后列强卷土重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迅速走向萎缩,从反面说明这一问题。另外,注意帝国主义放松侵略,但其政治、经济势力并没有真正退出。

67. 新文化运动之“新”,在其对封建正统思想的冲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误以为是由于运动有了新的指导思想。尤其在新文化运动的前期,其指导思想与辛亥革命、甚至是戊戌变法都无本质差异,均以民权、平等和进化论学说为理论武器。要说区别,只能说是斗争的矛头所向。新文化运动将斗争矛头直指以孔子为代表的传统的儒家道德,因而,对维护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儒家学说以沉重一击,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了空前解放。

68. 五四运动比辛亥革命具有更广泛的群众基础,主要是因为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觉醒了。

69. 学生容易误以为五四运动取得了彻底胜利。应是取得初步胜利(或阶段性胜利)。之所以说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主要在于参加运动的各阶层,特别是工人阶级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彻底的斗争精神和姿态,误以为其彻底性的依据是斗争的结果。一场短短数月的群众性运动,没有也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因此其彻底性绝不可能是这一意义上的。

70. 五四运动的领导阶级准确说是“具有先进思想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71. 中国共产党建党任务的完成是在1922

年的中共二大上,误以为在一大上建党任务已全部完成。中共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但一大并没有解决建党工作的所有问题,比如党在现阶段的历史使命和在中国革命中的定位等重大问题,都还没有得到解决。而中共二大的召开,

解决了这些问题。

72.? 国民党一大讨论的是国民党改组问题,而不是国共合作问题。

73. 1927年大革命失败, 这里所说的“失败”主要是指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

74. 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国民党不是一个资产阶级政党,而是一个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阶级联盟的政党。

75. 国民大革命之“大”,主要是由于人民被空前广泛地动员了起来,积极参与了革命,给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以前所未有地打击。

76. 中共的土地革命纲领比新三民主义的土地革命纲领较彻底,主要表现在中共要没收地主的土地。

75. 五卅运动与其它工人运动相比,其典型特点是有统一战线性质的机构组织领导。五卅运动的特征是反帝爱国运动。

77. ?新三民主义并不等于三大政策,前者是纲领与目标,后者是方法与手段。新三民主义的内容体现了三大政策的精神。

78.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基础任务是土地革命。土地革命的中心问题是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而不是急于推翻国民党的统治。这一时期主要是积蓄力量,发展壮大农村革命根据地,为夺取中心城市,推翻国民党的统治做准备。

79. 中国革命的军事斗争同土地革命的关系:中国革命的军事斗争同土地革命是分不开的。在中国的民主革命中,没有武装斗争,谈不上进行有效的土地革命;而没有土地革命,没有广大农民的全力支持,武装斗争也会失败。军事斗争是前提,土地革命是基础,推翻国民党的统治是目标。

80.??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开始上升,到了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才上升为中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

81. 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不是全部的胜利。第四次反“围剿”是从1932年6月开始的,国民党的主力向鄂豫皖、湘鄂赣三个革命根据地进攻,鄂豫皖、湘鄂西两个革命根据地的反“围剿”失利。国民党军队对中央革命根据地的进攻是在1933年2月。

82. 遵义会议后,毛泽东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误以为毛泽东此后就成为党的最高领导人。尽管遵义会议后毛泽东事实上已成为中共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但此时党的负责人是张闻天,直到1945年春的中共七大上,毛泽东才当选为中共中央主席。

83. 1936年的西安事变,就当时的情形而论,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时局”

是指国共分裂对峙。

84. 抗日战争的胜利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主要是因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力量逐渐壮大。

85. “亡国论”和“速胜论”都是投降论。前者是亲日派的论调,目的是要将抗战引向投降,这是无疑的;后者是亲英美派的论调,幻想依靠英美的力量

速胜,这是空想。空想是不能实现的,那么只好投降。

86. 全面内战爆发以后,毛泽东提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论断,其主要依据是国民政府统治腐朽,发动内战不得人心。

87. 我们说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了,主要是指它结束了中华民族被侵略、被奴役的历史,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揭开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序幕。

88. 新中国“过渡时期”的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而不是社会主义社会。

89.?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而不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这一制度的重要机构。

90. 新中国成立标志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但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并没有彻底完成。

91. 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民主革命时期就已存在的反帝反封的革命任务,如土地革命、没收官僚资本和镇压反革命。只要一个事件是在解决民主革命的遗留问题,其性质就具有民主革命性质。

92. 全国领土基本解放的时间是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而不是1950年基本歼灭祖国大陆上的国民党残余军队和武装力量。

93. 赎买政策是“和平过渡”。“过渡”主要是指从生产资料私有制到生产资料公有制的过渡。

94. 建国初期政治协商会议具有双重身份。一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二是统一战线的组织机构。

95. 新中国财政经济根本好转的时间是在1952年,而不是在1950年。

96. 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但没有完成工业化。]

97. “两弹一星”指的是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其中“两弹”不是原子弹、氢弹。

98.? “求同存异”方针中的“同”是指亚非国家团结一致共同反对殖民主义,谋求发展,而不是社会意识形态相同;“异”是指亚非国家的社会制度和建设道路不同。

99. 三年经济困难的主要原因是左倾错误的泛滥和蔓延,误以为是自然灾害或苏联的背信弃义。正如毛泽东在1962年初召开的“七千人大会”上所作总结的那样,三年经济困难出现的原因,是“三分天灾,七分人祸”。而这“七分人祸”,主要就是指“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和“反右倾”运动等“

左”倾错误的泛滥和蔓延。

100. 文化大革命中经济建设取得一定成绩的根本原因在于广大干部、群众对“左”倾错误的抵制,而不是周恩来、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的努力。

101. 文革结束,并不等于“左”倾错误也结束了,“两个凡是”的实质仍然是坚持文革中的“左”倾错误。

102. “左”倾与右倾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右倾主要表现为保守、妥协、退让,“左”倾往往以革命的面目出现,表现为急躁冒进、急于求成。两者都有危害性,尤其是“左”倾错误的危害性更大。中共历史上犯的“左”的错误都是带引号的。

103.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最深远的历史意义在于它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而不是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奠定思想基础。

104.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的思想开始形成,主要表现在提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

105. 经济体制改革目的:解放生产力,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前提: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实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

106. 拨乱反正工作的完成的标志是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误以为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107. 新时期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使农民获得生产和分配自主权,而不是要变革以往的土地所有制。

108. “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三者各有侧重。“另起炉灶”,不承认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另建新的平等的外交关系,这使中国在国际交往中建立起独立自主的对外关系,解决的问题是对外战略问题。“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即先清除帝国主义残余势力和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然后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交;“一边倒”,即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后两者解决的是对外交往中的战术问题。

109. 香港顺利回归的根本原因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误以为仅仅是由于“一国两制”方针的正确。

110. 20世纪70年代外交僵局打破的关键是中美关系的改善,误以为是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权益。中国在联合国合法权益的恢复发生在基辛格秘密访华之后,而中国建国以来与西方国家之间的外交僵局被打破的标志——与中国建交热潮的出现,也是在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上海公报》发表之后。

三、世界近代现代史

1.文艺复兴运动,是欧洲正在形成中的资产阶级在复兴希腊罗马古典文化名义下发起的、弘扬资产阶级思想和文化的运动——误以为是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简单复活。另外,注意文艺复兴是正在形成中的资产阶级的要求。

2.近代自然科学形成的标志是牛顿力学体系的形成——误以为是天文学领域的革命。近代自然科学是以天文学领域的革命为开端的。

3.英国资产

阶级革命开始的标志是新议会的召开,结束的标志是光荣革命的胜利——误以为内战的爆发和《权利法案》的颁布是其开始和结束的标志。新议会的召开后,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代表要求限制王权, 而国王则拼命维护其专制权力,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之间的斗争已经公开化,所以革命事实上已经开始;光荣革命结束,资产阶级、新贵族和封建贵族达成妥协,新政权稳定地建立了起来,英国资本主义发 展的基本条件业已具备,革命派的任务完成,革命基本结束。

4.1660年资产阶级让斯图亚特王朝复辟是维护革命成果的需要——误以为是历史的倒退。

5. 法国大革命开始的标志是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误以为是三级会议的召开。这是受到了英国革命开始标志的误导。法国革命和英国革命相比,革命阵营构成的最大不同点是资产阶级各阶层与人民结成联盟,人民将革命不断推向深入。所以,通常将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作为革命开始的标志。

6.拿破仑帝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军事帝国——误以为是封建军事帝国。拿破仑当政时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为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来创造条件,颁布的《法典》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法律规范。其君主政体适应了法国社会建立稳定秩序的需要。

7.第一部“人权宣言”是1776年美国《独立宣言》——误以为是1789年法国《人权宣言》。美国《独立宣言》颁布在先,最早以国家法律的形式宣示了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原则。法国的《人权宣言》之所以名声更大,一来是由于法国是欧洲启蒙运动的中心,二是由于它比美国《独立宣言》更系统、全面;三也是最主要的原因更在于法国大革命的巨大影响将它带到了世界各地。

8.美国独立是1776年7月14日以《独立宣言》的发表为标志——误以为是1783年美国承认美国独立

9.第一部资产阶级的成文宪法是美国《1787年宪法》——误以为是英国1689年《权利法案》或法国《1791年宪法》。以法律为标志的国家权力代替以国王为标志的贵族特权,以法治代替人治,是近代资本主义社会区别于封建社会的重要表现。但由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启蒙运

动刚刚兴起,资产阶级启蒙思想还未形成完整的体系,因此尽管《权利法案》具有宪法的性质和作用,但它的完整性、系统性等外在形式和反封建内涵与资产阶级成文宪法之间还有较大距离。

10.拉美独立运动是早产的、不彻底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误以为是旧式民族解放运动。

11.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始的标志是珍妮纺纱机的发明——误以为是飞梭的发明。工业革命是从发明和使用机器开始的,飞梭

只是棉纺织工业中的一个简单的工具,而不是机器。

12.工业革命指的就是1765年开始的第一次工业革命——误以为是泛指三次工业革命

13.工业革命中交通运输领域的突破首先在美国实现——误以为是英国。这一领域的第一个发明是1804年美国人富尔敦发明的汽船,而不是1814年英国人史蒂芬逊发明的火车机车。教材中美国的这一发明是夹在英国工业革命的进程中叙述的,而在美国工业革命的进程中则根本没有涉及,容易使人忽略。

?14.最早的国际工人组织是共产主义者同盟——误以为是第一国际。共产主义者同盟建立于1847年。在马克思、恩格斯的推动下,流亡英国的德、法等国工人阶级联合起来建立了这个组织,马克思、恩格斯为其成立大会起草的宣言——《共产党宣言》,是世界无产阶级的第一个战斗纲领,其发表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

15.巴黎公社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法国乃至欧洲的资本主义制度,尚未成熟到足以铲除其自身的程度——误以为是革命与反革命力量的对比悬殊。

16.美国内战的中革命对象种植园主阶级是资产阶级的一个阶层——误以为是奴隶主阶级。独立战争前,种植园经济在独立战争前,它与北美中部以及东北部其他资产阶级阶层有着共同的利益,所以在独立战争中他们结成同盟,共同领导了革命。马克思称种植园主阶级是 “把自己的生产建立在黑人奴隶劳动基础上的资产阶级”。

17.日本明治维新的领导力量是中下级武士——误以为是资产阶级。明治维新前,日本社会资本主义经济虽有一定的发展,但资产阶级的力量还不够强大,尚未形成独立的政治力量,还不足以承担领导社会变革的历史使命。而中下级武士阶层,由于上级领主克扣其俸禄,社会经济地位下降,为维持生存,不得不和从事工商业生产的资产阶级接近,或者也从事工商业。因而,他们与日本的资产阶级有着共同的利益,在反封建问题上结成了同盟。中下级武士的社会政治地位、号召力和政治经验,弥补了日本资产阶级的缺陷,充当了明治维新的领导力量。

18.19世纪中期世界历史发展的主流是资产阶

级革命和改革——误以为是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的兴起和发展,使工场手工业时代的资本主义经济基础和社会上层建筑变得过时,而尚未确立资产阶级统治的其他国家,封建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更严重的阻碍了工业革命的发展,为工业革命开辟迅速发展的道路,就成为当时社会政治的主要课题。因而,适应这一需要而兴起的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运动,就成为当时历史发展的主流。

19.印度民族大起义之后,英国对印度

的殖民统治大大加强——误以为是削弱。印度民族大起义后,英国被迫调整殖民统治策略,改变此前由东印度公司代行统治权的做法,由英国政府直接对印度人民进行殖民统治;并放弃了吞并印度封建王公土地的政策,对其进行笼络。可见,在民族大起义之后,英国对印度的控制非但没有削弱,反而进一步加强了。

?20.一战前最富强的帝国是英国——误以为是美国。1894年,美国的工业总产值超过了英国,跃居世界首位。但是,由于英国拥有庞大的殖民地,掌握了庞大的廉价原料、商品销售市场和资本输出场所,资本家仍能获得丰厚的利润,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英国仍是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英镑仍是世界货币,伦敦仍是世界最大的金融中心,英国则是世界最大的债权国。而此时的美国尽管工业实力雄厚,却是世界最大的债务国。

?21.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战场是欧洲——误以为是欧洲西线。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事发生于亚洲、欧洲和和非洲等地,战事的很大比重集中在欧洲,可见欧洲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战场。而在参战国中实力较强的英法、德奥之间对阵的欧洲西线对战争结局具有决定作用,西线是欧洲战场中的主要战线。

22.? 俄国的二月革命不是社会主义革命,而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3.俄国十月革命使人类进入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新时期——误以为是进入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和成功,在当时虽具有历史必然性,但俄国革命在当时的世界并无普遍意义,它是俄国特定的历史条件和世界大战造成的灾难交织的结果,从世界范围来看,资本主义制度并没有成熟到阻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程度,此后世界历史的发展也证明,资本主义制度尚能容纳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所以,俄国革命的世界意义只能是: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模式,使人类进入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新阶段。

24.美国在《凡尔赛和约》上签了字——误以为美国没有签字。

25.凡尔赛体系也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性——误以为没有丝毫

的进步性。凡尔赛体系无疑具有大国强权色

彩,它宰割了德国等战败国,损害了包括中国在内的弱小国家的利益,并具有反苏色彩,但该体系承认了1815年维也纳会议诸条约所没有承认的民族自决的原则,使欧洲东部一些被压迫民族获得了独立,建立了自己的国家,这是凡尔赛体系进步性的显著表现。另外,该体系协调里了帝国主义的矛盾,使战后帝国主义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

26. 罗斯福新政只是对生产关系的调整,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制度,即“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

27. 新经济政策和罗斯福新政中的“新”

从新理论方面来看,前者利用商品市场理念;后者利用国家干预经济的理论(凯恩斯主义)

从新特点方面来看,前者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社会主义;后者为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措施。

?28.罗斯福新政与法西斯专政具有本质上的共同点——误以为二者有根本区别。在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打击下,德日法西斯对内在政治上实行专制独裁统治,在经济上实行国民经济的军事化,在军事上积极扩军备战,对外则大肆侵略扩张,以转嫁经济危机;而罗斯福新政则在维护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前提下,实行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来摆脱经济危机。但从本质上说,法西斯专政与罗斯福新政都是为了摆脱严重的政治动荡和经济危机,维护本国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二者的区别最主要就在于,其摆脱危机的方式和给本国及世界带来的影响不同。

?29.首先抗击法西斯侵略的国家是中国——误以为是埃塞俄比亚。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尽管日本还没有建立起法西斯政权,但它是在军部法西斯势力的推动下发动的,所以1931-1937年间中国人民所进行的局部反侵略战争,也具有反法西斯性质。因此世界上最早开展反法西斯战争的国家是中国而非埃塞俄比亚。

?30.绥靖政策的主要目的是维护自身安全——误以为是将法西斯战争的祸水引向苏联。绥靖政策是指英法美等西方大国,在20世纪30年代面临德意日等法西斯国家的步步紧逼的进攻下所推行的,企图以牺牲弱小国家的利益、将法西斯侵略战争的祸水引向苏联为手段,换取自身的安全的政策。可见,绥靖政策的主要目的是利己,害人是实现利己目的手段。

?31.《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误以为它延缓了大战的爆发。

?32.促成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的关键因素是美国中立态度的改变和高姿态努力——误以为是苏联的推动和努力。二战全面爆发后,在西线战事

激烈进行的情况下,美国已卷入反法西斯战争,选择了与英国结盟。苏德战争爆发后,罗斯福、邱吉尔发表《大西洋宪章》,表明了两国反对侵略、重建和平的决心,并表示将对苏联的反法西斯斗争予以援助。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也是美国促成了在其首都华盛顿的26国集会和《联合国家宣言》的发表。可见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的关键因素是美国主动放弃了中立政策和建立反法西斯同盟的高姿态努力。

?33.雅尔塔体系的进步性是其主流——误以为强权政治才是其主流。二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正义战争,而雅尔塔体系建立于

此次战争之后,是这场正义战争的胜利成果的重要表现。它落实了大战后期反法西斯四大盟国中、苏、美、英间雅尔塔等会议达成的协定,在对法西斯战败国进行处置,清算其战争责任,审判法西斯战争罪犯,根除或大大削弱其军国主义、法西斯势力及战争潜力后建立了起来。体系虽在事实上划分了美苏两国的势力范围,损害了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国家的利益,具有大国强权色彩,但它倡导的和平民主原则成为战后世界历史发展的主流,而维护这一体系的联合国,在战后一系列重大国际问题上也发挥了维护和平、主持正义的积极作用,可见其进步性是主要的。

??34.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破裂的主要原因是国家利益的冲突——误以为只是意识形态领域的矛盾所致。大战结束后,美苏两国在欧洲问题上的国家利益的冲突日益尖锐,这是两国之间战时同盟关系破裂的主因,而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这两种意识形态领域的矛盾,使二者之间的冲突日益尖锐化和激烈化,这只加速了二者同盟关系破裂的进程。

??35.冷战政策的推行主要在欧洲——误以为是欧亚。冷战是二战后美国为了遏制苏联和以其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所采取的除战争以外的一切遏制措施。其推行的主要地区在欧洲。而在亚洲,美国则主要采取的是公开的武装侵略,比如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等等。

?36.美国战后实力的下降始于70年代经济危机爆发前——误以为在经济危机爆发后。20世纪70年代以后,美国经济发展速度已明显放缓,贸易逆差出现并不断扩大,同时美国的黄金和外汇储备也大幅下降,由世界最大的债权国变成了世界最大的债务国,而日本和西德则一跃而为世界头号和二号债权国。1973年初,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宣告解体,这表明美国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主的地位已经动摇。而战后资本主义最严重的经济危机加剧了美国经济的衰退,但实际上在此之前,美国经济的颓势和实力的相对下降已经显露。

?37.社会主义阵营不等同于《华沙条约组织》——误以为是一回事。二战后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是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以后。新中国的建立和与苏联、欧亚各人民民主国家建交,在各方面开展的广泛合作,标志着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因苏联走上霸权主义的道路,以中苏关系的破裂、社会主义国家间原有的合作遭到破坏为标志,社会主义阵营瓦解。而华约组织到1955年才形成,它的成员只包含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等共8国。它是因美国在欧洲挑起冷战、苏联被迫应战而建立,并充当了苏联与美国争霸的工具。它并未因中苏关系破裂、社会主义国家之间

的合作遭到破坏而瓦解,一直存在到苏东剧变发生、两极格局瓦解。

38. 社会主义阵营中没有南斯拉夫。

39.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只能说明斯大林模式的失败,而不能说明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

40. 1973年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解体,并不能说明美元已不是世界上最主要的国际货币,而是反映了美国经济霸主地位的动摇。

41. 两极格局的存在客观上使世界局势保持了总体稳定——误以为只带来了紧张和动荡。1945-1991年间,两极格局存在了长达近半个世纪。在此期间,美苏两强的对峙、对抗和争霸,确实是世界局势紧张和战争威胁的主要根源。但在这半个世纪中,美苏两强势均力敌、综合国力形成了均势,在剑拔弩张、相互敌视的紧张对峙中,使全世界在近半个世纪内没有发生全面战争,保持了世界局势的总体稳定。冷战结束后,世界发展的总趋势是走向了和平与稳定,但地区冲突和民族冲突反而比冷战状态下更多,这多少也说明了两极格局的存在,反倒有利于世界局势的总体稳定。

42. 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的变化出现多极化趋势——误以为世界格局是美国一国独霸或已实现了多极化。20世纪以来,世界格局先后发生了三次变化。由于第三次变化即20世纪90年代初两极格局的瓦解,不像前两次那样发生在世界性全面战争之后,因此除前苏联以外,世界大国之间的力量对比并未发生根本变化。这就使得两极格局解体之后,新的世界格局的建立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成:旧格局下的力量对比失衡之后,为建立新的国际格局,世界大国或国家集团之间,必然会进行新的分化、组合,以达到新的平衡,尽可能建立起最有利于自己的国际关系新格局。因此,目前的格局不是美国一国独霸,而是暂时的一超多强。多极化趋势已经呈现,但多极化格局却不会马上到来。

43.? 世界由两极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经济格局多极

化,而不是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44.经济全球化在20世纪90年代迅速发展的根源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科技革命的发展——误以为是跨国公司的建立和发展。新科技革命使发达资本主义对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和科技优势更加突出,为资本在全球的新一轮扩张提供了更为强劲的动力。跨国公司只是实施和推动经济全球化的主体。

45..欧洲经济一体化起步于欧洲煤钢共同体的正式成立,而不是欧洲经济共同体的正式成立。

46. 经济区域化对全球化具有促进和阻碍的双重作用——误以为只有推动作用。经济区域化是经济全球化的一个发展阶段,是经济全球化在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的产物。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

,世界经济呈现出多极化趋势。以发达的区域经济大国为核心,世界经济也日益呈现出区域集团化态势。而在区域集团化的经济格局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往往滥用世贸组织的反倾销规定,或者利用技术优势,对区域外国家、特别是区域外发展中国家的产品设置技术性贸易壁垒,这表明贸易保护主义的逆流在一些地区有回潮甚至泛滥的趋势。显而易见,这些对经济全球化又有阻碍作用。

47. 知识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动力——误以为可持续发展等同于知识经济。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观念,是由欧洲发达国家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为应对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而首先提出来,1992年巴西里约热内卢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正式将它确定为人类共同追求的一种发展战略。而知识经济则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首先在美国兴起,它是以知识资源的占有、配置、生产和使用(即消费)为最重要因素的经济。作为一种全新的发展观念和一种崭新的经济发展趋势,二者显然并不是一回事。知识经济的出现是在可持续发展观念产生约十年后,又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确立数年之后。因此可以这样说,是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和战略催生了知识经济,而知识经济的兴起也使可持续发展有了强大的动力和实现的可能,但二者不可混为一谈。

48.中国抓住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尾巴——误以为中国再次错过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机遇。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中国要么是处于内战中,要么是受中共党内的极左错误的干扰,处于动荡和动乱之中,加上美苏长期推行对中国的敌视和技术封锁政策,中国确实曾经错失了相当长的一段发展科技,追赶世界科技先进水平的大好时机。但由于第三次科技革命至今尚未结束,因此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时期的到来,使中国抓住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尾巴,缩小了中国和世界科技先

进水平之间的差距,现代化建设迈上了快速发展的轨道!


相关文章

  • 课程资源整合
  • 学校编号 10394 图书分类号. 学 每20111256 密 级 读違蹄|L大 全日制及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 硕士学位论文 高中历史跨学科渗透教学若干问题研究 --以数学.地理.思政.美术为例 Study on Problems abo ...查看


  • 初高中历史衔接
  • 初高中历史衔接 一.初中历史教学是高中历史教学的基础. 1.初中历史教学重点应侧重学生基本知识体系的构建 奥苏贝尔认为,"如果我不得不把教育心理学的所有内容简约成一条原理的话,我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知的内容.弄清了 ...查看


  • 如何学好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
  • 如何学好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 本文介绍了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使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有效使用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的对策. 教育改革除了教学理念方面的改革,教材的改革也是教育改革的重要一方面.在"一标多本"的教育环境下,重视教材 ...查看


  • 如何学好高中历史
  • 如果你从历史故事入手 分析其中的道理 联想一下他们发生的朝代 那个朝代的时代的特征 可以很快的融入历史 历史事件的发生都不是偶然的 它必定有起因 过程 结果 而众多历史事件归总到一起 就会发现它们会形成一定的历史规律 这就是我们需要掌握的历 ...查看


  • 高一新生学法指导
  • 转变观念 主动适应 探寻方法 --新课程高中历史学习入门 与初中相比,高中历史学习对学生在知识能力.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高一新生,该如何尽快转变观念.形成对高中历史课程的正确认识?如何了解高中历史课程的特点.掌握历史 ...查看


  • 关于初高中历史课程衔接问题的几点看法
  • 关于初高中历史课程衔接问题的几点看法 如何做好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问题应是高一历史教师十分注意的问题. 学生在进入高中历史学习以前,已经在初中有了一定的历史知识,从而形成了一定的认知和思维方式.因为本身初高中历史教学在各方面都不是孤立的,相 ...查看


  • 有关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研究
  • 摘要: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一直是广大历史教育研究者和中学历史教师关注的问题.新课程改革实施后,初高中历史课程在课程体系.内容编排.知识深度和广度.教法和学法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在这种情况下,进行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与过渡问题的研究有其现实意 ...查看


  • 高三历史学习方法
  • 复习技巧:历史学习技巧 不少人都认为历史这东东就是死记硬背,可是这死记硬背也是有一定的技巧的,俗话说: "留心处处皆学问."其实这背书也是一门学问.如何"背好历史"呢?我觉得应该有知识框 架的头脑观念 ...查看


  • 四川省普通高中课程历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 四川省普通高中课程历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四川高中课改讲座一8) 编辑:钟炜(荣县教研室) 来源:四川省教育厅2010年129号文件附件8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查看


  • 历史图片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历史图片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作者:许丽 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14年第29期 摘 要 随着历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历史图片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也越来越受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