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厘米》说课稿
实验小学 柴爱萍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浙教版《小学新思维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室里的测量中的《认识厘米》。“认识厘米”是“空间与图形”知识板块中的内容。课程标准要求在教学中,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发现知识,形成技能。“认识厘米”是长度单位教学的开始。教材首先让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用问题情境引起学生思考,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从而引入刻度尺,并通过看、猜、量等学习活动形成厘米的长度表象,能对一些物体进行测量。并为以后学习长度单位“千米、米、分米、毫米”以及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表象,能正确读出尺上的长度。
(2)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的品质。
(2)通过想象、估测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情感与态度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使其进一步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教学重点:掌握1厘米的长度表象,学会用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体现在:找1厘米长的物体。)
二、说学法
1、学情分析:长度单位学生是第一次进行接触,这部分内容是教学上比较难的,也是生活中经常要遇到的实际问题。但学生一般都有一把直尺,从自己的尺上可以看出1厘米。
2、学法指导:在探究1厘米有多长的活动中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要求他们独立在尺上找一找1厘米、用手比一比1厘米的长度、在身边找一找1厘米的物体,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他们在发现知识,形成技能的同时还获得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三、说教法
1、创设趣味情景。兴趣是学习的老师。因此,在新知的引入阶段,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设计了这样的一个情景:让学生估一估我手里的东西有多长,学生会有很多不同的想法,这样能一下子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之后介绍古代的人并没有尺,他们又是怎样知道物体长短的以及米尺的来历。学生在了解度量工具演变的过程中,对这样的信息进行提取、挖掘,自然就会产生米尺的结构是怎样的,到底怎样来度量等探究的欲望,同时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进一步感受生活中的数学事实。
2、动手操作。在体验、构建“1厘米”这一抽象概念时,我就提供机会让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活动中,获取知识、建立概念:先让学拿着1厘米长的小棒,感受小棒的长度,再拿掉小棒,看一看1厘米有多长,在闭上眼想一想1厘米的长度,最后再比划一下。
四、说教具学具
学具:20厘米长的直尺、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
教具:多媒体课件(ppt)
五、说教学过程
具体的教学程序安排如下:
一、创设情景。
教师问题引入:“谁能估一估我手里的眼镜盒的边实际有多长?”学生的答案不一,这也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然后教师说:“古时候人们也没用尺,他们是怎么估算物体的长度的呢,一起来看看。”介绍古代的“尺”以及米尺的来历:为了统一标准才发明了米尺,在“尺”的发展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发现数学与我们日常生活紧密相连。
二、探索新知。
新课教学,我分两大块进行。
第一块:感知1厘米。分4部教学。
(1)认识尺子。
引导学生观察自己的尺子,认识长短不同的竖线--刻度线,以及不同的数,厘米(CM),使学生对尺的认识更深刻,同时揭示课题:今天我们来认识厘米。
(2)认识1厘米,建立1厘米的表象。
学生观察自己尺上,想一想尺子上从哪里到哪里也是1厘米?(学生回答时电脑显示这些线段。)进而引出1厘米实际有多长,通过摸一摸小棒的边、 看一看 、想一想、比一比、找一找生活中1厘米的物体等活动使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对1厘米的实际长度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3)认识几厘米
让学生找一找尺上还有几厘米?学生拿尺介绍找到的几厘米,同时介绍找的方法。渗透量长度的方法。
(4)基本练习
A.电脑出示一把尺和对应的羽毛,说说羽毛的长度,并说一说解题的方法再在羽毛上面出示大头钉,说一说大头钉的长,最后出示铅笔(铅笔不对准0刻度),现在可以怎么看?看似这三题都是模仿练习,但是最后一个铅笔的设计会让一部人上当,进而提出疑问,学生就有学生的兴趣,此外这也是为了后面学习测量方法做准备。
第二块:学习测量方法。分3部教学。
(1)说一说电脑显示的量法对不对,错在哪里?。
同桌讨论,互相启发,尝试得出如何测量物体的长度的方法,然后用多媒体验证量的过程。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使每个学生都有充分表现的机会,又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培养了学生的协作精神。
(2)学生量一量物体。
(3)练习:尺断了,可以怎么量,怎么看是几厘米?这一练习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同时让学生知道除了直接看,还可以数有几个1厘米来知道物体的长度或者是起点和终点相减
三、拓展练习。
拿出一种盒装饮料,告诉饮料盒的高度是10厘米,让学生给饮料配一个合适的长度的吸管。另外准备不同长度吸管10cm 12cm 14cm等,在学生猜的时候可以插进饮料盒里试一试,让学生更有直观的感受什么样的长度更合适。这一的
练习,是为了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看问题,用数学头脑想问题,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
四、课堂总结。
及时总结本课知识,评价学生:生活中很多地方都用到了厘米,还有更大的长度单位,我们今后还会学习他们。
六、说板书设计
本节课板书简单明了,重点突出,让学生一眼就能看清本节的知识重点,便与学生记忆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本节课板书设计如下:
认识厘米
测量工具----尺子
长度单位:厘米(cm)
《认识厘米》说课稿
实验小学 柴爱萍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浙教版《小学新思维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室里的测量中的《认识厘米》。“认识厘米”是“空间与图形”知识板块中的内容。课程标准要求在教学中,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发现知识,形成技能。“认识厘米”是长度单位教学的开始。教材首先让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用问题情境引起学生思考,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从而引入刻度尺,并通过看、猜、量等学习活动形成厘米的长度表象,能对一些物体进行测量。并为以后学习长度单位“千米、米、分米、毫米”以及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表象,能正确读出尺上的长度。
(2)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的品质。
(2)通过想象、估测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情感与态度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使其进一步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教学重点:掌握1厘米的长度表象,学会用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体现在:找1厘米长的物体。)
二、说学法
1、学情分析:长度单位学生是第一次进行接触,这部分内容是教学上比较难的,也是生活中经常要遇到的实际问题。但学生一般都有一把直尺,从自己的尺上可以看出1厘米。
2、学法指导:在探究1厘米有多长的活动中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要求他们独立在尺上找一找1厘米、用手比一比1厘米的长度、在身边找一找1厘米的物体,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他们在发现知识,形成技能的同时还获得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三、说教法
1、创设趣味情景。兴趣是学习的老师。因此,在新知的引入阶段,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设计了这样的一个情景:让学生估一估我手里的东西有多长,学生会有很多不同的想法,这样能一下子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之后介绍古代的人并没有尺,他们又是怎样知道物体长短的以及米尺的来历。学生在了解度量工具演变的过程中,对这样的信息进行提取、挖掘,自然就会产生米尺的结构是怎样的,到底怎样来度量等探究的欲望,同时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进一步感受生活中的数学事实。
2、动手操作。在体验、构建“1厘米”这一抽象概念时,我就提供机会让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活动中,获取知识、建立概念:先让学拿着1厘米长的小棒,感受小棒的长度,再拿掉小棒,看一看1厘米有多长,在闭上眼想一想1厘米的长度,最后再比划一下。
四、说教具学具
学具:20厘米长的直尺、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
教具:多媒体课件(ppt)
五、说教学过程
具体的教学程序安排如下:
一、创设情景。
教师问题引入:“谁能估一估我手里的眼镜盒的边实际有多长?”学生的答案不一,这也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然后教师说:“古时候人们也没用尺,他们是怎么估算物体的长度的呢,一起来看看。”介绍古代的“尺”以及米尺的来历:为了统一标准才发明了米尺,在“尺”的发展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发现数学与我们日常生活紧密相连。
二、探索新知。
新课教学,我分两大块进行。
第一块:感知1厘米。分4部教学。
(1)认识尺子。
引导学生观察自己的尺子,认识长短不同的竖线--刻度线,以及不同的数,厘米(CM),使学生对尺的认识更深刻,同时揭示课题:今天我们来认识厘米。
(2)认识1厘米,建立1厘米的表象。
学生观察自己尺上,想一想尺子上从哪里到哪里也是1厘米?(学生回答时电脑显示这些线段。)进而引出1厘米实际有多长,通过摸一摸小棒的边、 看一看 、想一想、比一比、找一找生活中1厘米的物体等活动使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对1厘米的实际长度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3)认识几厘米
让学生找一找尺上还有几厘米?学生拿尺介绍找到的几厘米,同时介绍找的方法。渗透量长度的方法。
(4)基本练习
A.电脑出示一把尺和对应的羽毛,说说羽毛的长度,并说一说解题的方法再在羽毛上面出示大头钉,说一说大头钉的长,最后出示铅笔(铅笔不对准0刻度),现在可以怎么看?看似这三题都是模仿练习,但是最后一个铅笔的设计会让一部人上当,进而提出疑问,学生就有学生的兴趣,此外这也是为了后面学习测量方法做准备。
第二块:学习测量方法。分3部教学。
(1)说一说电脑显示的量法对不对,错在哪里?。
同桌讨论,互相启发,尝试得出如何测量物体的长度的方法,然后用多媒体验证量的过程。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使每个学生都有充分表现的机会,又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培养了学生的协作精神。
(2)学生量一量物体。
(3)练习:尺断了,可以怎么量,怎么看是几厘米?这一练习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同时让学生知道除了直接看,还可以数有几个1厘米来知道物体的长度或者是起点和终点相减
三、拓展练习。
拿出一种盒装饮料,告诉饮料盒的高度是10厘米,让学生给饮料配一个合适的长度的吸管。另外准备不同长度吸管10cm 12cm 14cm等,在学生猜的时候可以插进饮料盒里试一试,让学生更有直观的感受什么样的长度更合适。这一的
练习,是为了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看问题,用数学头脑想问题,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
四、课堂总结。
及时总结本课知识,评价学生:生活中很多地方都用到了厘米,还有更大的长度单位,我们今后还会学习他们。
六、说板书设计
本节课板书简单明了,重点突出,让学生一眼就能看清本节的知识重点,便与学生记忆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本节课板书设计如下:
认识厘米
测量工具----尺子
长度单位:厘米(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