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怎么了?听听这15位老师的真心话

各位读者,周末好。今天想跟大家聊的话题是中国教育。

这是老问题了,而且特别复杂,三两句话说不清楚,每个人都很关心,谈起中国教育,心情总是纠结,无奈、彷徨、焦虑,但老师和家长还是在积极地想方设法,为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

温家宝去看望钱学森先生的时候,钱老感慨说:“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是为钱学森之问。那一年,是2005年,转眼10年就过去了,中国教育仍然在艰难地跋涉。

3月24日(本周四),观察君向“观察中国”的读者发出了一个问题:“你在身边看到的中国教育近些年在发生什么变化?”

问题发出后,可谓回应如潮,有数百位读者向我们的后台发来了他们对中国教育的近距离体察和思考。很难有什么话题像教育这般拨动几乎所有人的情绪。有读者的回复很长很长,显然是胸中有块垒,不吐不快。

什么人对中国教育的观察最真实准确?无疑是老师、学生和家长。参与回答的读者中,也主要是这三部分人群。令观察君意外的是,有很多老师参与评论了,而且无一例外,写得很认真,显然是肺腑之言,有些话甚至是他们在其他地方所不便明说的。

这是教师群体的真心话,他们对中国教育的企盼和忧思都反映在留言中。观察君数了一下,一共有15位老师参与回答。

教师既是中国教育的近距离观察者,其自身也构成教育系统的一部分。从老师们的“真心话”中,读者可一窥教育之现状与演变。

15位老师对“近几年中国教育在发生什么变化?”这一问题的完整回答,一一罗列如下。(“观察中国”在此感谢诸位老师的信任和参与。)

回复1:

本人目前为高中教师,去过层次不同三个学校实习任教。直观感受,这几年教育政策似乎变动很多,但各个层次实践不同。就个人体验的高中来说,大多数学校不过将应试教育落实的更隐晦却也更彻底,上课已经开始教答题模板,学生听得比知识还认真。

高考科目的选择直接由学校根据学生往次考试成绩来决定。虽然也存在教学较为深刻的课堂,但仅限于学生素质承受的住的重点高中重点班。

而另一方面,高校氛围各有不同,就师范类来说,注重师范技能培养,可理论与中学实际教学脱节严重,很多师范类毕业生雄心壮志来到工作学校,却只能屈从于学生的基础知识不够,以及学校,学生,家长对成绩的要求。

此外,教育优质资源似乎越来越集中,从幼儿园到初中,优质资源一般集中于私立学校,费用较昂贵,高中的优质资源则集中于高考成绩拔尖的学校。

回复2:

我是一名高中老师,长期在高三。应试的剧烈程度并没有丝毫减弱,学校依然是一个考试工厂。但是从去年开始不再收三万元的择校费了,减轻了很多家长的负担。另外校安工程的实施,学校的大楼几乎重新翻建了一遍,设施大为改善。

回复3:

我是甘肃兰州一个区县的城镇中学老师。十几年前我在学校读书的时候,老师大多是有知识,有职业操守的人,学生是有人生理想的少年。我们初中时8、9点就可以结束作业,然后看自己爱看的书,做自己愿意做的事。老师工资不算高,但绝对有社会地位,受人尊敬。

现在的状况是普遍的学生对未来感到迷茫,对考大学深造没有神圣感,小学高年级的孩子作业需要写到夜里11、12点,到了高中很多学生已经在骨子里厌恶学习。老师已不再受人由衷尊重,优势只剩下假期老师竟然可以带薪休假。

我是老师,教的语文,我希望我的学生和我一样能感受领略文学的美好和精神享受,同时不得不在高三进行如何在高考中得高分的机械范式答题培训。幸好我喜欢文学,否则工作于我而言会乐趣尽失。

还有,现在的感觉是教学是最不重要的事情,上级领导的检查,政策的学习,各种形式上的培训,各种琐碎,无用,繁冗的行政事务充斥着老师的生活。很向往民国时期对教育的踏实。靠信念坚持吧,希望学生可以快乐些寻求生活中自己的价值。

教育领导通常不是教育基层上去的,通常不懂教育。城建局长可以平调到教育局长。教师没有发展空间,很有意思的是大多用心一线教育工作的老师不是荣誉的获得者。掏钱发表所谓论文,参加各种作秀竞赛,巴结讨好领导才是升职评职称的捷径。

回复4:

我是农村高中教师。我家孩子读小学一年级。从教十几年,觉得基础教育有变化,就是应试教育得到了强化,几乎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虽然各种素质口号喊得更响了,但行动与口号南辕北辙。悲哀。

回复5:

我是一名教师,正好经历了这十几年的几波教改:

1.16年前我们这儿农村开始鼓励捐款修建学校,结果建成刚1年就又开始实行撒点并校政策,不仅三分之二崭新的乡村小学闲置,而且让众多农村孩子无法就近上学,或者只能上私立学校,增加了本不富裕的家庭负担;

2.大量的私立学校,尤真是有打着公立名校分校名义的私立学校(几乎都有教育界官员参股),进行“掐尖”式入学考试,争夺优秀生源……等等原因,造成公立校,尤其是乡村公立校生源质量逐年下降,教学成绩可想而知,现在多数乡村校接近倒闭边缘。

3.2001年开始的课改,“一刀切”只讲表面,忽视教学内容的差异性,只要形式新、课堂热闹……就是好课?说不完,总之,作为一个行内人,只能叹息:除了学校楼还多,硬件改善之外,其他教学改革,两个字----失败。教育需要踏踏实,一点一点地进步,不需要“拍脑袋决策”和“大跃进”。

回复6:

我现在是个中部县城的高中老师。教龄不长。但每天和学生的相处中,并没有发现他们和曾经的我有什么区别。每天六点十分上早自习,但是要求学生五点五十之前要到班里。作为语文老师,我每个星期有四天早读。星期日也要上课。几乎没有假期,公共节日基本减半。但是这种填鸭式的教育并没有取得什么效果。学生上课睡觉,效率比较低。每天都是学习学习再学习。除了课本知识,对很多文学名著知之甚少。

我为他们感到痛心,如同为当年的自己感到痛心一样。即使有些老师选择了温和宽厚地方式给他们减压。却弥补不了他们与大城市孩子之间的鸿沟。

考大学似乎是唯一的生存之路。然而我已经看到不少同学厌学弃学对学习产生抵抗心理。除了能尽力把自己的课讲得生动有趣,别无它法。但还有希望的是,大部分同学就像茁壮的小苗,仍然乐观坚韧,苦中作乐。

可能是我过去的阴影太重,所以现在加倍反感这种教育模式。但是他们除了变成考试机器之外,还有更好的路可走吗?就算他们努力考上一个不错的大学,真的能改变一生吗?可能,这种教育对他们有好处,可能,这种教育对他们没有任何意义。

回复7:

我本身就是中学教师,也在中山市教育局工作过五年。工作20年,对基础教育比较了解。珠三角公办教育普遍不错,但民办教育(非高收费学校),全国一样,惨不忍睹,网上校园暴力多在民办。

我是湖北天门中学毕业的,但随着教师的流失,内地基础教育下滑厉害。中国教育变化,有好有坏,国家欠帐太多。教师,医生,这两种技术人员待遇,如果比不上普通打字造表审核的公务员的待遇,中国教育要变好,难!

现在最迫切的,一是让农民工子女读公办,二是提高教师医生待遇。国家不是预算总花不完吗?建学校,建医院,降公务员数量!

回复8:

我是从教十年的专业教师。中国教育不变的:西部二本院校依然在重复多年前重本一本院校的事情,学院忙着升大学,行政依然大于教学。正在发生的变化:绩效考核使大部分教师忙着挣工分,做所谓的科研,上课已经沦落为一份与良心相关的工作。

回复9:

身在大学,深感高等院校学生专业知识不精,缺乏求知欲。更可悲,对社会公共事件毫无感觉,没有思想,缺乏独立判断。这样的大学生,毕业了就业难自身有原因,缺乏批判精神,唯老师是从,唯上级是从,不明真相,稀里糊涂。

大学注重授课,但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严重缺失,如此下去,将会造成很多缺乏常识和思想的拥有文凭的稻草人。

回复10:

有变化。越来越花哨,华而不实。课堂教学的改革就像演戏。静静的教育才会有深度的成就。教育变得太过热闹了。顺便说明:我是有27年教龄的一线乡村教师。90年杭州大学毕业。

回复11:

身在高校,感知高校经费多了,有个明目政府就给钱,实干少了,成果多了,创新少了。

回复12:

农村的村办幼儿园及老师仍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身兼数职的我们收入与付出成负百分比!望着天真的孩子们,怎么也不忍心离开!纠结!

回复13:

坐标皖北乡村。13年从教乡村小学,最大的感慨就是,毕业十年了,我以为乡村教育变得越来越好。实际上,比十年前自己上学时还差。从教三年,换过两个小学带过三个班级,统计时发现,留守儿童超过90%,甚至达到95%。班级学生成绩两极分化严重,满分者有之,零分者有之。

有些孩子明明存在智力缺陷,却没有专门学校供其上学,只能在普通学校“混日子”,老师往往也爱莫能助。

最痛心的是不少孩子身上存在一股戾气,不知道将来何以在社会生存。就老师而言,年龄差距悬殊,年龄大者,教学方法与观念落后,已完全不能适应新课改。中青年者,安心教学者几乎无人,稍有门路者,都在教师之外做兼职,教师的工资实在无法难以养家糊口。

我问过孩子有无愿意将来做老师的,学生纷纷说才不愿意那么累还要被孩子缠,亦有学生说当老师有什么好的,更有学生反问我为什么要当老师工资那么低还不如出入打工。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在学生眼中,老师就是一个“读书无用”,钱少活累的反面教材。

回复14:

12年九月份开始从事教师工作,我们学校初一初二周六不补课,周内下午只有四节课。第二年变成初二周六补课半天,并且初一初二都开始下午五节课。今年开始初二周六补全天,初一周六补半天。

竞争越来越激烈,好学校越办越大越办越好,越办越容易,稍微差点的学校(比如我校),为了不被淘汰点,只能通过时间的延长换取空间的成长。

回复15:

我是一个地方性高校教师。总体而言,有两个感受:思想舆论的控制从教师到学生,比以前强了。领导会在会上明确说不要议论什么什么,开始堵嘴,一边谈创新一边要统一口径和思想,很滑稽。

通识教育意识得到提升,从本科生到研究生培养开始尝试在学科内打破二级学科或专业间界限,建立所谓大学科大专业概念。

我认为这是喜忧参半的,喜的是学生的素养得到提高,什么都接触,对日后继续深造于某一方向会方便点,至少他在大学时已经在大门口往里看过了,有数了,对于工作的话,遇到类似情况上手也会快点。

不足的也是通的同时没有了一定侧重的专,什么都能做什么都接触但什么都不精,也是个问题。如何在通中有专,博中有精,哪怕只是一个侧重点,我觉得也是好的,是有必要去研究的。

另外,高校机关作风日益严重,假大空,完全不顾及学校的实际情况与党政机关是不同的。

以上就是15位老师的留言,可以发现,中国教育有一些进步,但总体现状还是很令人忧虑的。观察君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帮助大家对教师群体和中国教育有更深一层的了解。

祝大家周末愉快。

各位读者,周末好。今天想跟大家聊的话题是中国教育。

这是老问题了,而且特别复杂,三两句话说不清楚,每个人都很关心,谈起中国教育,心情总是纠结,无奈、彷徨、焦虑,但老师和家长还是在积极地想方设法,为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

温家宝去看望钱学森先生的时候,钱老感慨说:“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是为钱学森之问。那一年,是2005年,转眼10年就过去了,中国教育仍然在艰难地跋涉。

3月24日(本周四),观察君向“观察中国”的读者发出了一个问题:“你在身边看到的中国教育近些年在发生什么变化?”

问题发出后,可谓回应如潮,有数百位读者向我们的后台发来了他们对中国教育的近距离体察和思考。很难有什么话题像教育这般拨动几乎所有人的情绪。有读者的回复很长很长,显然是胸中有块垒,不吐不快。

什么人对中国教育的观察最真实准确?无疑是老师、学生和家长。参与回答的读者中,也主要是这三部分人群。令观察君意外的是,有很多老师参与评论了,而且无一例外,写得很认真,显然是肺腑之言,有些话甚至是他们在其他地方所不便明说的。

这是教师群体的真心话,他们对中国教育的企盼和忧思都反映在留言中。观察君数了一下,一共有15位老师参与回答。

教师既是中国教育的近距离观察者,其自身也构成教育系统的一部分。从老师们的“真心话”中,读者可一窥教育之现状与演变。

15位老师对“近几年中国教育在发生什么变化?”这一问题的完整回答,一一罗列如下。(“观察中国”在此感谢诸位老师的信任和参与。)

回复1:

本人目前为高中教师,去过层次不同三个学校实习任教。直观感受,这几年教育政策似乎变动很多,但各个层次实践不同。就个人体验的高中来说,大多数学校不过将应试教育落实的更隐晦却也更彻底,上课已经开始教答题模板,学生听得比知识还认真。

高考科目的选择直接由学校根据学生往次考试成绩来决定。虽然也存在教学较为深刻的课堂,但仅限于学生素质承受的住的重点高中重点班。

而另一方面,高校氛围各有不同,就师范类来说,注重师范技能培养,可理论与中学实际教学脱节严重,很多师范类毕业生雄心壮志来到工作学校,却只能屈从于学生的基础知识不够,以及学校,学生,家长对成绩的要求。

此外,教育优质资源似乎越来越集中,从幼儿园到初中,优质资源一般集中于私立学校,费用较昂贵,高中的优质资源则集中于高考成绩拔尖的学校。

回复2:

我是一名高中老师,长期在高三。应试的剧烈程度并没有丝毫减弱,学校依然是一个考试工厂。但是从去年开始不再收三万元的择校费了,减轻了很多家长的负担。另外校安工程的实施,学校的大楼几乎重新翻建了一遍,设施大为改善。

回复3:

我是甘肃兰州一个区县的城镇中学老师。十几年前我在学校读书的时候,老师大多是有知识,有职业操守的人,学生是有人生理想的少年。我们初中时8、9点就可以结束作业,然后看自己爱看的书,做自己愿意做的事。老师工资不算高,但绝对有社会地位,受人尊敬。

现在的状况是普遍的学生对未来感到迷茫,对考大学深造没有神圣感,小学高年级的孩子作业需要写到夜里11、12点,到了高中很多学生已经在骨子里厌恶学习。老师已不再受人由衷尊重,优势只剩下假期老师竟然可以带薪休假。

我是老师,教的语文,我希望我的学生和我一样能感受领略文学的美好和精神享受,同时不得不在高三进行如何在高考中得高分的机械范式答题培训。幸好我喜欢文学,否则工作于我而言会乐趣尽失。

还有,现在的感觉是教学是最不重要的事情,上级领导的检查,政策的学习,各种形式上的培训,各种琐碎,无用,繁冗的行政事务充斥着老师的生活。很向往民国时期对教育的踏实。靠信念坚持吧,希望学生可以快乐些寻求生活中自己的价值。

教育领导通常不是教育基层上去的,通常不懂教育。城建局长可以平调到教育局长。教师没有发展空间,很有意思的是大多用心一线教育工作的老师不是荣誉的获得者。掏钱发表所谓论文,参加各种作秀竞赛,巴结讨好领导才是升职评职称的捷径。

回复4:

我是农村高中教师。我家孩子读小学一年级。从教十几年,觉得基础教育有变化,就是应试教育得到了强化,几乎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虽然各种素质口号喊得更响了,但行动与口号南辕北辙。悲哀。

回复5:

我是一名教师,正好经历了这十几年的几波教改:

1.16年前我们这儿农村开始鼓励捐款修建学校,结果建成刚1年就又开始实行撒点并校政策,不仅三分之二崭新的乡村小学闲置,而且让众多农村孩子无法就近上学,或者只能上私立学校,增加了本不富裕的家庭负担;

2.大量的私立学校,尤真是有打着公立名校分校名义的私立学校(几乎都有教育界官员参股),进行“掐尖”式入学考试,争夺优秀生源……等等原因,造成公立校,尤其是乡村公立校生源质量逐年下降,教学成绩可想而知,现在多数乡村校接近倒闭边缘。

3.2001年开始的课改,“一刀切”只讲表面,忽视教学内容的差异性,只要形式新、课堂热闹……就是好课?说不完,总之,作为一个行内人,只能叹息:除了学校楼还多,硬件改善之外,其他教学改革,两个字----失败。教育需要踏踏实,一点一点地进步,不需要“拍脑袋决策”和“大跃进”。

回复6:

我现在是个中部县城的高中老师。教龄不长。但每天和学生的相处中,并没有发现他们和曾经的我有什么区别。每天六点十分上早自习,但是要求学生五点五十之前要到班里。作为语文老师,我每个星期有四天早读。星期日也要上课。几乎没有假期,公共节日基本减半。但是这种填鸭式的教育并没有取得什么效果。学生上课睡觉,效率比较低。每天都是学习学习再学习。除了课本知识,对很多文学名著知之甚少。

我为他们感到痛心,如同为当年的自己感到痛心一样。即使有些老师选择了温和宽厚地方式给他们减压。却弥补不了他们与大城市孩子之间的鸿沟。

考大学似乎是唯一的生存之路。然而我已经看到不少同学厌学弃学对学习产生抵抗心理。除了能尽力把自己的课讲得生动有趣,别无它法。但还有希望的是,大部分同学就像茁壮的小苗,仍然乐观坚韧,苦中作乐。

可能是我过去的阴影太重,所以现在加倍反感这种教育模式。但是他们除了变成考试机器之外,还有更好的路可走吗?就算他们努力考上一个不错的大学,真的能改变一生吗?可能,这种教育对他们有好处,可能,这种教育对他们没有任何意义。

回复7:

我本身就是中学教师,也在中山市教育局工作过五年。工作20年,对基础教育比较了解。珠三角公办教育普遍不错,但民办教育(非高收费学校),全国一样,惨不忍睹,网上校园暴力多在民办。

我是湖北天门中学毕业的,但随着教师的流失,内地基础教育下滑厉害。中国教育变化,有好有坏,国家欠帐太多。教师,医生,这两种技术人员待遇,如果比不上普通打字造表审核的公务员的待遇,中国教育要变好,难!

现在最迫切的,一是让农民工子女读公办,二是提高教师医生待遇。国家不是预算总花不完吗?建学校,建医院,降公务员数量!

回复8:

我是从教十年的专业教师。中国教育不变的:西部二本院校依然在重复多年前重本一本院校的事情,学院忙着升大学,行政依然大于教学。正在发生的变化:绩效考核使大部分教师忙着挣工分,做所谓的科研,上课已经沦落为一份与良心相关的工作。

回复9:

身在大学,深感高等院校学生专业知识不精,缺乏求知欲。更可悲,对社会公共事件毫无感觉,没有思想,缺乏独立判断。这样的大学生,毕业了就业难自身有原因,缺乏批判精神,唯老师是从,唯上级是从,不明真相,稀里糊涂。

大学注重授课,但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严重缺失,如此下去,将会造成很多缺乏常识和思想的拥有文凭的稻草人。

回复10:

有变化。越来越花哨,华而不实。课堂教学的改革就像演戏。静静的教育才会有深度的成就。教育变得太过热闹了。顺便说明:我是有27年教龄的一线乡村教师。90年杭州大学毕业。

回复11:

身在高校,感知高校经费多了,有个明目政府就给钱,实干少了,成果多了,创新少了。

回复12:

农村的村办幼儿园及老师仍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身兼数职的我们收入与付出成负百分比!望着天真的孩子们,怎么也不忍心离开!纠结!

回复13:

坐标皖北乡村。13年从教乡村小学,最大的感慨就是,毕业十年了,我以为乡村教育变得越来越好。实际上,比十年前自己上学时还差。从教三年,换过两个小学带过三个班级,统计时发现,留守儿童超过90%,甚至达到95%。班级学生成绩两极分化严重,满分者有之,零分者有之。

有些孩子明明存在智力缺陷,却没有专门学校供其上学,只能在普通学校“混日子”,老师往往也爱莫能助。

最痛心的是不少孩子身上存在一股戾气,不知道将来何以在社会生存。就老师而言,年龄差距悬殊,年龄大者,教学方法与观念落后,已完全不能适应新课改。中青年者,安心教学者几乎无人,稍有门路者,都在教师之外做兼职,教师的工资实在无法难以养家糊口。

我问过孩子有无愿意将来做老师的,学生纷纷说才不愿意那么累还要被孩子缠,亦有学生说当老师有什么好的,更有学生反问我为什么要当老师工资那么低还不如出入打工。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在学生眼中,老师就是一个“读书无用”,钱少活累的反面教材。

回复14:

12年九月份开始从事教师工作,我们学校初一初二周六不补课,周内下午只有四节课。第二年变成初二周六补课半天,并且初一初二都开始下午五节课。今年开始初二周六补全天,初一周六补半天。

竞争越来越激烈,好学校越办越大越办越好,越办越容易,稍微差点的学校(比如我校),为了不被淘汰点,只能通过时间的延长换取空间的成长。

回复15:

我是一个地方性高校教师。总体而言,有两个感受:思想舆论的控制从教师到学生,比以前强了。领导会在会上明确说不要议论什么什么,开始堵嘴,一边谈创新一边要统一口径和思想,很滑稽。

通识教育意识得到提升,从本科生到研究生培养开始尝试在学科内打破二级学科或专业间界限,建立所谓大学科大专业概念。

我认为这是喜忧参半的,喜的是学生的素养得到提高,什么都接触,对日后继续深造于某一方向会方便点,至少他在大学时已经在大门口往里看过了,有数了,对于工作的话,遇到类似情况上手也会快点。

不足的也是通的同时没有了一定侧重的专,什么都能做什么都接触但什么都不精,也是个问题。如何在通中有专,博中有精,哪怕只是一个侧重点,我觉得也是好的,是有必要去研究的。

另外,高校机关作风日益严重,假大空,完全不顾及学校的实际情况与党政机关是不同的。

以上就是15位老师的留言,可以发现,中国教育有一些进步,但总体现状还是很令人忧虑的。观察君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帮助大家对教师群体和中国教育有更深一层的了解。

祝大家周末愉快。


相关文章

  • 关爱留守儿童
  • <关爱留守儿童>主题班会 活动 一.活动主题: 关爱留守 快乐你我 二.活动对象:213班留守学生 三.活动时间:周三下午最后一节课 四.活动地点:213班教室 五.活动背景:桃源县热市镇菖蒲九年一贯制学校,地处桃源县西部山区, ...查看


  • 家长会教师发言稿:给孩多点关注子
  • "孩子不是老师的,是你的."一位班主任在家长会上对家长直言.虽然老师对孩子的成长具有不可推卸的重要责任,虽然这位班主任的话也许让某些父母感觉心里不舒服,但这确实给很多父母提了个醒,孩子需要家校共育,孩子的成长大部分时间在 ...查看


  • 开学第一课,听听校长怎么说?[初中篇]
  • 什么?暑假结束了?这也太快了吧!然而,不管你是否准备好,新学期就这么任性地来啦! 开学第一课,是每位师生辞旧迎新的"必修课",也是一段新的成长历程的"卷首语".俗语说"万事开头难" ...查看


  • 献给妈妈的诗
  • 献给妈妈的诗 知识与技能: 1会写"给.母.节.送.首.争.先.句"8个字.会认"献.诗.准.备.礼.物.猪"7个字.认识3个偏旁. 2 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让孩子在鸡毛信的游戏中巩固 ...查看


  • 如何做研究型教师
  • 如何做研究型教师 宗春凤 2011年2月,全校教师培训会议讲稿 各位领导老师,过年好!我现在的真实感觉是‚假期过得真快,还没感觉怎么着呢,就开学了,‛可能会有不少老师有这样的感觉吧.这是很真实的也很正常的心理.从假期到上班,出现一些不适应是 ...查看


  • [小孩不笨2]观后感 1
  • <小孩不笨2>观后感 5月17日下午我们欣赏了新加坡电影<小孩不笨2>,这是一部带给我们欢笑.感动和反思的电影.<小孩不笨2>通过一个五口之家在孩子教育成长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事情告诉我们一个简单而又深刻 ...查看


  • 听课笔记 | 美本申请从初三就开始啦?听听老师怎么说
  • 课程时间:2016年7月25日 20:00主办方:家长帮苏州站主题:名师讲解:高中全规划之美本申请主讲人:Helen 名师讲解:高中全规划之美本申请 一.美国概况部分 从规模上来看 :美国的高等教育机构数量在世界上来说也是首屈一指.在美国全 ...查看


  • 听听学生怎么说
  • 面对这种串联式的学生问题,我觉得很难理出一个头绪去判断究竟谁对谁错,谁的责任大.谁的责任小,责任归属很难明确.娄老师对三位同学的责任均摊,每人各打一板的做法,我并不十分赞同.但我也一下子犯了难,我反问自己,如果这件事发生在我的班里,我要怎么 ...查看


  • 四年级音乐教学设计
  • 第一课 <我爱中华> 第2课时 教学内容:1.学习<我爱中华>二声部 2.讲述与理解主歌与副歌 教学过程: 一.<我爱中华>二声部学习 1.聆听与模仿 教师播放副歌部分的范唱,引导学生聆听并用心感受二声部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