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构的_真实_浅析历史与文学之关系

文学界·文学评论

虚构的“真实”———浅析历史与文学之关系

辛艳丽

(黑龙江大学文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80)

摘要:有关历史与文学的关系问题,在学界历来是备受关注的。可是又因为“历史”与“文学”两个概念本身的不确定性,二者的关系问题也因此就存在着很大的争议。本文以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的理论为核心,加之福柯、弗莱等人对文学和历史关系的独到见解,试对“文学”与“历史”二者关系进行细致而较深刻的探究。

关键词:历史;新历史主义;虚构;真实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111(2010)12-0015-02

1引言

有人说,历史是真实的历史事件,有客观性、连续性;但也有人提出相反的观点,认为历史是一堆“素材”,经过历史哲学家们主观化的阐释后成为了诗意化的历史,是偶然的、零散的,而所谓的“真实”也是虚构的“真实”。历史究竟是怎样的?是简单地、机械地客观重现和还原还是想象的主观阐释和编织呢?

2作为一般范畴的“历史”

“历史”一词在中国古代最初是两个字。许慎《说文解字》:“历,过也。”“史,记事者也。”最初,“史”字一字即包含“历史”一词的含义。从《说文解字》中我们可以看出,“史”的本意是指记事者,也就是中国古代的“史官”,进而引申为“被史官记录的事”,也就是说,“史”就是指所有被文字记录的过去的事情。“史”、“事”、“吏”在中国古代为一字也恰恰说明了这一点。“历史”作为一个词出现较晚,最早见于《三国志·吴书·吴主传》注引《吴书》:吴主孙权“博览书传历史,藉采奇异”,“历”指经历、历法,“史”前加一“历”字,相当于在事件中加入时间的概念,“历史”一词就有了当今的含义。

在西方,“历史”一词最早出现在“历史学之父”希罗多德的《历史》一书中,该词源自希腊语“historla”,原义为“调查、探究”。以下是通用的有关“历史”一词概念的定义:

《大英百科全书》(1980年版):“历史一词在使用中有两种完全不同的含义:第一,指构成人类往事的事件和行动;第二,指对此种往事的记述及其研究模式。前者是实际发生的事情,后者是对发生的事件进行的研究和描述。”

《苏联大百科全书》:“历史1、自然界和社会上任何事件的发展过程。2、一门研究人类社会具体的和多样性的过去之学科,以解释人类社会具体的现在和未来远景作宗旨。”

关于“历史”一词的具体含义,历来有多种不同的解释,如希罗多德认为,历史是指真实发生的故事;而福克斯?吉诺韦塞则认为历史是一种本文;梁启超认为史者乃记述人类社会绠续活动之体相,校具总成绩,求得其因果关系,以为现代一般人活动之资鉴也。以上只是简要列举几种关于“历史”一词的著名解释,足以看出“历史”一词含义的丰富性和不确定性。

3诗性化的历史本文

传统的历史观认为,历史是客观存在的事实,真实地反映着自然和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过程。而自从进入20世纪60年代以来,“文学”和“历史”的关系问题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唯物史观创始人马克思曾经说过:“到目前为止的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1〕克罗齐认为,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黑格尔则指出一切历史都具有当代性。传统历史观把历史看做是对历史事件的真实记录,故旧历史主义的文学批评就把文学文本看作是对真实而具体的历史的一种反映,是对业已发生的事实的连续而线性地描述。于是旧历史主义把正史、大历史事件和伟大人物的事迹等作为分析对象,历史的记录者以趋近客观事实为标准。由此,传统上认为历史是“记时”,而文学是“叙述”,历史的真实性远远大于文学的虚构性。文学和历史的关系也被看作是简单地、机械地反映被反映关系。这种传统的观念在《新科学》出版后开始受到置疑和挑战。

维柯在《新科学》中指出,历史“逻辑”的“诗学”性质绝不亚于它的“语法”性质。弗莱则更明确地提出,“在某种意义上说,历史是神话的对立面。”“当一个历史学家的规则达到一种全面综合性时,他的规则就在形式上变成神话,因此接近结构上的诗歌。”詹姆逊认为历史只有以文本的形式才能接近我们,换言之,我们只有通过预先的文本才能接近历史。海登?怀特认为人们不可能找到原生态“历史”,因为那已经是逝去的,不可重现和复原,找到的仅仅是被阐释或编织过的历史,也就是说,根本就没有真实的历史,历史只是一堆“素材”,通过“诗性的”理解和连缀即加工出的一种叙述话语结构。这无疑把文学和历史划上了等号,即后现代主义的历史观,从根本上否定历史的客观性、真实性、规律性,认为历史是一种“语言的虚构”,历史学本质上即是一种历史诗学,是一种“叙事的”,有“文学性”的文本。福柯等后结构主义者则更加突出历史的文本性,认为展示在人们面前的历史,是哲学家们的历史,是一种以文本的形式存在的历史。

真正对“文学”与“历史”的关系分析透彻的是一批新历史主义者。新历史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斯蒂芬?格林布拉特以及他的学术伙伴们:路易斯?蒙特洛斯,乔纳森?多利莫尔等。新历史主义先趋福克斯?吉诺韦塞直接提出“历史是一种本文”,历史,至少真正的历史,不可回避地带有结构的性质,而文学本文是历史语境的作用和表述。新历史主义认为文学与历史同时用虚构、想象或隐喻的方式构造文本。而所谓的历史的“本来面目”是不存在的,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只不过是历史阐释主体的历史观念的自我塑造的产物,所有的历史文本不过都是一种“修辞想象”。“历史是一个延伸的文本,文本是一段压缩的历史。”这里正如海登?怀特所说“历史事件首先是真正发生过的,或是据信真正发生过的,但已不再可能被直接感知的事件。由于这种情况,为了将其作为思辨的对象来进行建构,他们必须被叙述,即用某种自然或技术语言来加以叙述。”〔2〕历史学家并不是由始至终地记录了“到底发生

文学界·15·

文学界·文学评论

了什么”,而是用虚构的比喻语言编码“真实”,所以说,一定程度上文学大于历史,文学早已注入了历史的生命之中。新历史主义批评的另一个推动者路易斯·蒙特洛斯,作为新历史主义理论的最佳实践者,就历史与文学的关系问题提出了“文本的历史性”和“历史的文本性”两个互相交错、依存的概念。所谓“文本的历史性”即文学总是表现出社会与物质的某种矛盾现象,虽是源于个人体验,却总是彰显着特殊的历史性。而与之对应的“历史的文本性”则指历史主体的阐释性,历史并不是铁板一块,而是充满需要阐释的空白点,人们只是审美的、道德的选择自己认同的被阐释过的“历史”,虚构性大于真实性。

新历史主义者不再把历史看成是由客观规律锁控制的过程,看成是文学的“背景”或“反映对象”,而是把历史和文学两者同时看成是“文本性”的,由特定文本构成。他们打破了历史的“真实”假象,提出历史和文学同属一个符号系统,作为文本存在的历史,带有一般文本的特征,想象和虚构因此而成为历史文本无法摆脱的特质。

4文本化的意识形态

文学、历史和社会三者间有着不可分割的紧密关系,比较典型的观点是“历史是作为意识形态进入文本的”。新历史主义批评充满意识形态性,其政治化批评特征显著。新历史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格林布拉特在其著作《回声与惊叹》中明确地说:“不参与的、不做判断的、不将过去与现在联系起来的写作是无任何价值的。”〔2〕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新历史主义就是一种政治批评,但它并不是在现实世界中颠覆现存的社会制度,而是在思想文化领域对社会制度所依存的政治思想原则加以质疑。有人坚持认为“历史”是由各种声音和各种形式的权力讲述的故事,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一书中,作者分析了历史意识的各种形式所具有的意识形态基础。历史作为文本,根植于社会制度并受其制约,总是体现着权力的关系。格林布拉特进而提出,不让历史或文学作为文本,它们都是一种权力运作的场所,不同意见和兴趣的交锋场所,传统和反传统的势力发生碰撞的地方。海登·怀特认为,历史事件在价值判断上是中性的,而究竟是戏剧性还是悲剧性的事件主要取决与从属于某个阶级立场的历史学家和其惯用的编织方式。文学亦如此,并不是被动地反映历史事实,而是通过阐释参与历史意义的创造甚至参与对政治话语、权力运作和等级秩序的重新审理。新历史主义在英国的主要代表人物乔纳森·多利莫尔发现意识形态本身是一种非常复杂和充满挑战的话语体系,他强调文本解读的意识形态性,认为文学就是实践,文学就是对政治、对文化、对精神、对自我的一种无形把握。它在参与历史之时,就在唤醒心灵;在再现当代历史之时,就干预了历史;在叙说历史之时,就进入了当代史;在述说文学的幻想之时,就进入了非文学的现实政治操作。

〔4〕

伊格尔顿虽不是新历史主义者,但只要谈及文本、历史与意识形态的相关话题就不可避免地要提到他,他和他的“审美意识形态论”对文学批评产生着重大影响。伊格尔顿不仅把文学看成是一种意识形态,而且他还提出真正的历史从来不会直接呈现于文本之前,呈现在文本之前的是已经被特定的意识形态构造出来的、被意识形态加以“意义化的历史”,“历史确实进入了文学文本,但它完全是作为意识形态进入文学文本的”,而且即使在文本内部生产这些意识形态素材的过程中起支配作用的仍是意识形态。

〔5〕

同时伊格尔顿进一步指出: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学,不论文学

的内容、形式、还是它的风格,都是特定历史的产物。他甚至断言:一部文学史,实质是政治与意识形态历史的一部分,“那种‘纯’文·16·文学界

学理论不过是学术上的神话。”〔6〕

文学话语的特点是其并不是把历史作为直接的客体,而是基于潜藏于历史中的意识形态的形式和材料发挥作用。历史也并不是单一的文本,其内部渗透着浓厚的意识形态性。

5结语

弗莱曾经说过:“文学位于人文学科当中,它的一侧是历史,另一侧是哲学。由于文学本身不是一个系统的知识结构,于是批评家必须从历史学家的观念框架中去寻找思想。”〔7〕历史是文学的最终能指,也是文学的最终所指,历史通过意识形态的决定性对文本产生作用。而任何文学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视野中产生和发展的,离开社会和历史,任何批评阐释都将失去根基。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恩选集序第一卷上册〔M〕.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50页。

〔2〕张京媛:《新历史主义与文学批评》〔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00页。

〔3〕Greenblant:LearningtoCurse,NewYork:Routledge,1990〔4〕王岳川:《后殖民主义与新历史主义文论》〔M〕.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97页。

〔5〕TerryEagleton:Criticismandldeology:54。

〔6〕特里·伊格尔顿:《文学原理引论》〔M〕.刘峰等译.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年版,第229页。

〔7〕盛宁:《二十世纪美国文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54页。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恩选集序第一卷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张京媛.新历史主义与文学批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3〕Greenblant:LearningtoCurse,NewYork:Routledge,1990.〔4〕王岳川.后殖民主义与新历史主义文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5〕TerryEagleton:Criticismandldeology:54。

〔6〕特里·伊格尔顿.《文学原理引论》〔M〕.刘峰等译.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

〔7〕盛宁.二十世纪美国文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4.

辛艳丽(1986-),黑龙江大学文学院,硕士在读,文艺学专业,从事文艺理论研究

文学界·文学评论

虚构的“真实”———浅析历史与文学之关系

辛艳丽

(黑龙江大学文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80)

摘要:有关历史与文学的关系问题,在学界历来是备受关注的。可是又因为“历史”与“文学”两个概念本身的不确定性,二者的关系问题也因此就存在着很大的争议。本文以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的理论为核心,加之福柯、弗莱等人对文学和历史关系的独到见解,试对“文学”与“历史”二者关系进行细致而较深刻的探究。

关键词:历史;新历史主义;虚构;真实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111(2010)12-0015-02

1引言

有人说,历史是真实的历史事件,有客观性、连续性;但也有人提出相反的观点,认为历史是一堆“素材”,经过历史哲学家们主观化的阐释后成为了诗意化的历史,是偶然的、零散的,而所谓的“真实”也是虚构的“真实”。历史究竟是怎样的?是简单地、机械地客观重现和还原还是想象的主观阐释和编织呢?

2作为一般范畴的“历史”

“历史”一词在中国古代最初是两个字。许慎《说文解字》:“历,过也。”“史,记事者也。”最初,“史”字一字即包含“历史”一词的含义。从《说文解字》中我们可以看出,“史”的本意是指记事者,也就是中国古代的“史官”,进而引申为“被史官记录的事”,也就是说,“史”就是指所有被文字记录的过去的事情。“史”、“事”、“吏”在中国古代为一字也恰恰说明了这一点。“历史”作为一个词出现较晚,最早见于《三国志·吴书·吴主传》注引《吴书》:吴主孙权“博览书传历史,藉采奇异”,“历”指经历、历法,“史”前加一“历”字,相当于在事件中加入时间的概念,“历史”一词就有了当今的含义。

在西方,“历史”一词最早出现在“历史学之父”希罗多德的《历史》一书中,该词源自希腊语“historla”,原义为“调查、探究”。以下是通用的有关“历史”一词概念的定义:

《大英百科全书》(1980年版):“历史一词在使用中有两种完全不同的含义:第一,指构成人类往事的事件和行动;第二,指对此种往事的记述及其研究模式。前者是实际发生的事情,后者是对发生的事件进行的研究和描述。”

《苏联大百科全书》:“历史1、自然界和社会上任何事件的发展过程。2、一门研究人类社会具体的和多样性的过去之学科,以解释人类社会具体的现在和未来远景作宗旨。”

关于“历史”一词的具体含义,历来有多种不同的解释,如希罗多德认为,历史是指真实发生的故事;而福克斯?吉诺韦塞则认为历史是一种本文;梁启超认为史者乃记述人类社会绠续活动之体相,校具总成绩,求得其因果关系,以为现代一般人活动之资鉴也。以上只是简要列举几种关于“历史”一词的著名解释,足以看出“历史”一词含义的丰富性和不确定性。

3诗性化的历史本文

传统的历史观认为,历史是客观存在的事实,真实地反映着自然和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过程。而自从进入20世纪60年代以来,“文学”和“历史”的关系问题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唯物史观创始人马克思曾经说过:“到目前为止的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1〕克罗齐认为,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黑格尔则指出一切历史都具有当代性。传统历史观把历史看做是对历史事件的真实记录,故旧历史主义的文学批评就把文学文本看作是对真实而具体的历史的一种反映,是对业已发生的事实的连续而线性地描述。于是旧历史主义把正史、大历史事件和伟大人物的事迹等作为分析对象,历史的记录者以趋近客观事实为标准。由此,传统上认为历史是“记时”,而文学是“叙述”,历史的真实性远远大于文学的虚构性。文学和历史的关系也被看作是简单地、机械地反映被反映关系。这种传统的观念在《新科学》出版后开始受到置疑和挑战。

维柯在《新科学》中指出,历史“逻辑”的“诗学”性质绝不亚于它的“语法”性质。弗莱则更明确地提出,“在某种意义上说,历史是神话的对立面。”“当一个历史学家的规则达到一种全面综合性时,他的规则就在形式上变成神话,因此接近结构上的诗歌。”詹姆逊认为历史只有以文本的形式才能接近我们,换言之,我们只有通过预先的文本才能接近历史。海登?怀特认为人们不可能找到原生态“历史”,因为那已经是逝去的,不可重现和复原,找到的仅仅是被阐释或编织过的历史,也就是说,根本就没有真实的历史,历史只是一堆“素材”,通过“诗性的”理解和连缀即加工出的一种叙述话语结构。这无疑把文学和历史划上了等号,即后现代主义的历史观,从根本上否定历史的客观性、真实性、规律性,认为历史是一种“语言的虚构”,历史学本质上即是一种历史诗学,是一种“叙事的”,有“文学性”的文本。福柯等后结构主义者则更加突出历史的文本性,认为展示在人们面前的历史,是哲学家们的历史,是一种以文本的形式存在的历史。

真正对“文学”与“历史”的关系分析透彻的是一批新历史主义者。新历史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斯蒂芬?格林布拉特以及他的学术伙伴们:路易斯?蒙特洛斯,乔纳森?多利莫尔等。新历史主义先趋福克斯?吉诺韦塞直接提出“历史是一种本文”,历史,至少真正的历史,不可回避地带有结构的性质,而文学本文是历史语境的作用和表述。新历史主义认为文学与历史同时用虚构、想象或隐喻的方式构造文本。而所谓的历史的“本来面目”是不存在的,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只不过是历史阐释主体的历史观念的自我塑造的产物,所有的历史文本不过都是一种“修辞想象”。“历史是一个延伸的文本,文本是一段压缩的历史。”这里正如海登?怀特所说“历史事件首先是真正发生过的,或是据信真正发生过的,但已不再可能被直接感知的事件。由于这种情况,为了将其作为思辨的对象来进行建构,他们必须被叙述,即用某种自然或技术语言来加以叙述。”〔2〕历史学家并不是由始至终地记录了“到底发生

文学界·15·

文学界·文学评论

了什么”,而是用虚构的比喻语言编码“真实”,所以说,一定程度上文学大于历史,文学早已注入了历史的生命之中。新历史主义批评的另一个推动者路易斯·蒙特洛斯,作为新历史主义理论的最佳实践者,就历史与文学的关系问题提出了“文本的历史性”和“历史的文本性”两个互相交错、依存的概念。所谓“文本的历史性”即文学总是表现出社会与物质的某种矛盾现象,虽是源于个人体验,却总是彰显着特殊的历史性。而与之对应的“历史的文本性”则指历史主体的阐释性,历史并不是铁板一块,而是充满需要阐释的空白点,人们只是审美的、道德的选择自己认同的被阐释过的“历史”,虚构性大于真实性。

新历史主义者不再把历史看成是由客观规律锁控制的过程,看成是文学的“背景”或“反映对象”,而是把历史和文学两者同时看成是“文本性”的,由特定文本构成。他们打破了历史的“真实”假象,提出历史和文学同属一个符号系统,作为文本存在的历史,带有一般文本的特征,想象和虚构因此而成为历史文本无法摆脱的特质。

4文本化的意识形态

文学、历史和社会三者间有着不可分割的紧密关系,比较典型的观点是“历史是作为意识形态进入文本的”。新历史主义批评充满意识形态性,其政治化批评特征显著。新历史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格林布拉特在其著作《回声与惊叹》中明确地说:“不参与的、不做判断的、不将过去与现在联系起来的写作是无任何价值的。”〔2〕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新历史主义就是一种政治批评,但它并不是在现实世界中颠覆现存的社会制度,而是在思想文化领域对社会制度所依存的政治思想原则加以质疑。有人坚持认为“历史”是由各种声音和各种形式的权力讲述的故事,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一书中,作者分析了历史意识的各种形式所具有的意识形态基础。历史作为文本,根植于社会制度并受其制约,总是体现着权力的关系。格林布拉特进而提出,不让历史或文学作为文本,它们都是一种权力运作的场所,不同意见和兴趣的交锋场所,传统和反传统的势力发生碰撞的地方。海登·怀特认为,历史事件在价值判断上是中性的,而究竟是戏剧性还是悲剧性的事件主要取决与从属于某个阶级立场的历史学家和其惯用的编织方式。文学亦如此,并不是被动地反映历史事实,而是通过阐释参与历史意义的创造甚至参与对政治话语、权力运作和等级秩序的重新审理。新历史主义在英国的主要代表人物乔纳森·多利莫尔发现意识形态本身是一种非常复杂和充满挑战的话语体系,他强调文本解读的意识形态性,认为文学就是实践,文学就是对政治、对文化、对精神、对自我的一种无形把握。它在参与历史之时,就在唤醒心灵;在再现当代历史之时,就干预了历史;在叙说历史之时,就进入了当代史;在述说文学的幻想之时,就进入了非文学的现实政治操作。

〔4〕

伊格尔顿虽不是新历史主义者,但只要谈及文本、历史与意识形态的相关话题就不可避免地要提到他,他和他的“审美意识形态论”对文学批评产生着重大影响。伊格尔顿不仅把文学看成是一种意识形态,而且他还提出真正的历史从来不会直接呈现于文本之前,呈现在文本之前的是已经被特定的意识形态构造出来的、被意识形态加以“意义化的历史”,“历史确实进入了文学文本,但它完全是作为意识形态进入文学文本的”,而且即使在文本内部生产这些意识形态素材的过程中起支配作用的仍是意识形态。

〔5〕

同时伊格尔顿进一步指出: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学,不论文学

的内容、形式、还是它的风格,都是特定历史的产物。他甚至断言:一部文学史,实质是政治与意识形态历史的一部分,“那种‘纯’文·16·文学界

学理论不过是学术上的神话。”〔6〕

文学话语的特点是其并不是把历史作为直接的客体,而是基于潜藏于历史中的意识形态的形式和材料发挥作用。历史也并不是单一的文本,其内部渗透着浓厚的意识形态性。

5结语

弗莱曾经说过:“文学位于人文学科当中,它的一侧是历史,另一侧是哲学。由于文学本身不是一个系统的知识结构,于是批评家必须从历史学家的观念框架中去寻找思想。”〔7〕历史是文学的最终能指,也是文学的最终所指,历史通过意识形态的决定性对文本产生作用。而任何文学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视野中产生和发展的,离开社会和历史,任何批评阐释都将失去根基。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恩选集序第一卷上册〔M〕.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50页。

〔2〕张京媛:《新历史主义与文学批评》〔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00页。

〔3〕Greenblant:LearningtoCurse,NewYork:Routledge,1990〔4〕王岳川:《后殖民主义与新历史主义文论》〔M〕.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97页。

〔5〕TerryEagleton:Criticismandldeology:54。

〔6〕特里·伊格尔顿:《文学原理引论》〔M〕.刘峰等译.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年版,第229页。

〔7〕盛宁:《二十世纪美国文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54页。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恩选集序第一卷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张京媛.新历史主义与文学批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3〕Greenblant:LearningtoCurse,NewYork:Routledge,1990.〔4〕王岳川.后殖民主义与新历史主义文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5〕TerryEagleton:Criticismandldeology:54。

〔6〕特里·伊格尔顿.《文学原理引论》〔M〕.刘峰等译.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

〔7〕盛宁.二十世纪美国文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4.

辛艳丽(1986-),黑龙江大学文学院,硕士在读,文艺学专业,从事文艺理论研究


相关文章

  • 浅析[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
  • 浅析<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 目 录 目录---------------------------------------------------------(1) 摘要------------------------------- ...查看


  • 浅析曹文轩成长小说的象征艺术 改
  • 象征手法体现成长真谛 --曹文轩小说浅析 学生姓名: 指导老师: "成长小说",始于十七世纪德国,此后在西方文学中蔚然成风.众多作品中歌德 的<威廉·迈斯特的漫游时代>被认为是这一小说类型的原始模型.成长小说 ...查看


  • 浅析戏剧[暗恋桃花源]2000字论文
  • 浅析戏剧<暗恋桃花源>的艺术性 摘 要:话剧指以对话为主的戏剧形式.话剧虽然可以使用少量音乐.歌唱等,但主要叙述手段为演员在台上无伴奏的对白或独白.话剧本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剧作.导演.表演.舞美.灯光.评论缺一不可.话剧作为一门 ...查看


  • 文艺学美学论文选题参考
  • 2013届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参考(文艺学部分) 1."诗言志"与"诗缘情"辨析 2.先秦儒家文论研究 3.先秦道家文艺观研究 3.意境理论的确立和发展 4.李渔戏曲理论研究 5.金圣叹小说 ...查看


  • 学年论文题目
  • 学年论文题目 转载自: 张玲 转载于:2010-12-08 15:14 | 分类:个人日记 阅读:(1) 评论:(0) 文学类(现当代文学方向)学年论文选题 1.王安忆都市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及其文化表征. 2.当代"女性诗歌&quo ...查看


  • 从[三国演义]看历史小说虚构的得与失
  • 第11卷第5期 黄河科技大学学报 2009年9月 V01.1I No.5 JOURNALOFHUANGHES&TUNIVERS兀Y Sep.2009 从<三国演义>看历史小说虚构的得与失 高卫红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科 ...查看


  • 张远升 浅析[梁祝]文化的发展根源
  • 浅析<梁祝>文化的发展根源 [内容摘要] 民间传说故事是中华民族文化百花园中的朵朵奇葩,是我国文化的瑰 宝.<梁祝>与<白蛇传>.<孟姜女>.<牛郎织女>被称作我国四大民间故事.千 ...查看


  • 陈启文[孤独的行者]
  • 社科类一级出版社.全国百佳图书出版单位 长春出版社重磅推荐 大家书系·名家随笔经典(全十册) 陈启文随笔经典 <孤独的行者> 内容简介 当历史的叙事功能日趋退化之后,一些原本应该由史学承担的功能正在由人文随笔来担当,那些被遮蔽或 ...查看


  • "新历史主义"读书报告
  • 读书报告 --"新历史主义"理论 通过阅读格林布拉特和海登怀特的几篇具有代表性的论文,对新历史主义有了大致的.粗浅的了解,以下是对其的简单概括. 新历史主义是诞生于80年代的英美文化界和文学界的"新"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