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会计汇总简答题

2.简述开展价值工程的目标和途径。

(1)开展价值工程的目标在于:既要实现和具备产品的必要功能,又要降低产品的寿命周期成本,以体现产品的最大价值。(2)具体来讲,有五条途径:①保持功能不变,降低成本;②维持成本不变,改善提高功能;③提高功能,同时降低成本(最有效的途径);④适当减少功能,同时较大程度降低成本;⑤较大幅度提高功能,成本适当提高。

1.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的区别是什么?

①应用的前提条件不同;②产品成本及期间成本的构成内容不同;③销货成本及存货成本水平不同;④常用的销货成本计算公式不同;⑤损益确定程序不同;⑥所提供信息的用途不同。

2.责任成本与产品成本区别是什么?

①就用于归集和分配费用的成本计算对象看,“产品成本”是以“产品”作为成本计算对象;而“责任成本”则是以成本中心。 ②就计算的原则看,“产品成本”是谁受益,谁承担;责任成本 则是谁负责,谁承担。

③就计算的用途来说,产品成本反映和监督产品成本计划的执行情况,是实施经济核算制的重要手段;责任成本则是评价和考核责任预算的执行情况,是作为控制生产耗费和贯彻经济责任制的重要手段。

1.与传统成本法相比,作业成本法具有什么优势?

与传统成本法相比,作业成本法具有更广泛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具体说来,作业成本法主要有以下一些特点:①作业成本法克服了传统成本计算方法导致的成本信息失真问题,能提供相对准确的成本信息。②传统成本管理的主要是产品;而作业成本法不仅包括产品,而且包括作业。企业改进作业链,减少作业耗费,提高作业的效益成为可能。 ③作业成本法是更广泛的完全成本法。作业成本法涉及较多方面的成本,这样提供的成本信息更有利于企业的进行定价等相关决策。④所有作业成本均是变动的,这有利于企业分析成本产生的动因,进而降成本。⑤作业成本法更具有管理意义,因为它相当于是一种实现成本前馈控制与反馈控制相结合,成本计算与成本管理相结合的“全面成本管理系统”。

2.一个投资项目的现金流量主要包括哪些组成部分?

一个投资项目的现金流量由以下三部分组成:(1)原始投资。即开始投资时发生的现金流出量。一般包括:①固定资产投资,即房屋和建筑物、机器设备等的购入或建造、运输、安装成本等;②流动资产投资,即由于新增固定资产而增加的营运资金:③其他投资费用,如谈判费、职工培训费;原有固定资产的变现收入,表现为现金流入,常见于固定资产更新投资。

(2)营业现金流量。一般包括:“现金流入量”(主要是销售收入或营业收入)和“现金流出量现金流量”(主要是使用固定资产发生的各项付现的营业成本或交纳的税金)

(3)终结回收。包括固定资产的残值或中途变价的收入,以及对原垫支的流动资产的回收,都是企业的“现金流入量”。

2.全面预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全面预算主要包括三个部分:业务预算、专门决策预算和财务预算。①业务预算:业务预算是基础,主要包括与企业日常业务直接相关的销售预算(业务预算的编制起点)、生产预算、直接材料及采购预算、直接人工预算、制造费用预算、产品成本预算、期末存货预算销售及管理用预算等。

②专门决策预算:专门决策预算是指企业为那些在预算期内不经常发生的、一次性业务活动所编制的预算,主要包括:根据长期投资决策结论编制的与购置、更新、改造、扩建固定资产决策有关的资本支出预算;与资源开发、产品改造和新产品试制有关的生产经营决策预算等。

③财务预算:财务预算主要反映企业预算期现金收支、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的各项预算,包括:现金预算、预计利润表和预计资产负债表。财务预算是以来于业务预算和专门决策预算而编制的,是整个预算体系的主体。

1.分析与评价长期投资方案优劣的专门方法主要有哪两大类?它们的基本点有什么不同?

分析与评价长期投资决策的方法有两类: 一类是决定方案取舍不考虑货币时间价值的,叫“非折现的现金流量”,也称“静态评价”,其基本点是把不同时期的现金流量看作是等效的;另一类是结合货币时间价值来决定方案取舍的,叫“折现的现金流量”,也称“动态评价”,其基本点是吧现金流出量、现金流入量和时间这三个基本因素相互联系起来进行分析评价。

1.简述风险调整贴现法和肯定当量法的原理。

(1)风险调整贴现率法是根据投资项目的风险程度确定去贴现率的方法。对于高风险的项目,采用较高的贴现率去计算净现值(对于无风险或风险小的项目,用正常的现金流量去计算净现值),然后根据净现值法的规则来选择方案。其关键是根据风险的大小确定风险调整贴现率。

投资者要求的必要报酬率=无风险最低报酬率+风险报酬率

即: K=i+bV

其中,K——项目i按风险调整的贴现率;i——无风险报酬率;

b——项目的风险报酬系数; V——项目预期收益的标准离差率。

(2)肯定当量法是用肯定当量系数吧有风险的现金流量调整为无风险的现金流量,然后用无风险的贴现率去计算净现值或现值指数,并判断项目的可行性并选择最优方案的方法。

其中,肯定当量系数,是指不肯定的1元现金流量期望值相当于使投资者满意的肯定的金额的系数,即肯定当量系数=肯定的现金流量÷不肯定的现金流量期望值。

它是经验数据,可查表取得。由于标准离差率是衡量风险大小的一个很好的指标,因而一般用它来确定肯定当量系数。

1、简答管理会计形成与发展的原因。

(1)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市场经济的繁荣及其对经营管理的客观要求,是导致管理会计形成与发展的内在原因。

(2)现代电脑技术的进步加速了管理会计的完善与发展。

(3)管理会计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现代管理科学理论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2、管理会计的职能有哪些?

(1)预测经济前景;(2)参与经济决策;(3)规划经营目标;(4)控制经济过程;(5)考核评价经营业绩。

3、简述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联系和区别。

(一)、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联系

1、同属于现代会计。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源于同一母体,共同构成了现代企业会计系统的有机整体。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补充。

2、最终目标相同。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所处的工作环境相同,共同为实现企业和企业管理目标服务。

3、相互分享部分信息。管理会计所需的许多资料来源于财务会计系统,其主要工作内容是对财务会计信息进行深加工和再利用,因而受到财务会计工作质量的约束。同时部分管理会计信息有时也列作对外公开发表的范围。

4、财务会计的改革有助于管理会计的发展。

(二)、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区别

1、会计主体不同。管理会计主要以企业内部各层次的责任单位为主体,更为突出以人为中心的行为管理,同时兼顾企业主体;而财务会计往往只以整个企业为工作主体。

2、具体工作目标不同。管理会计作为企业会计的内部管理系统,其工作侧重点主要为企业内部管理服务;财务会计工作的侧重点在于为企业外界利害关系集团提供会计信息服务。

3、基本职能不同。管理会计主要履行预测、决策、规划、控制和考核的职能,属于

4、工作依据不同。管理会计不受财务会计

5、方法及程序不同。管理会计适用的方法灵活多样,工作程序性较差;而财务会计核算时往往只需运用简单的算术方法,遵循固定的会计循环程序。

6、信息特征不同。

a.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时间特征不同:管理会计信息跨越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个时态;而财务会计信息则大多为过去时态。 b.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信息载体不同:管理会计大多以没有统一格式、不固定报告日期和不对外公开的内部报告为其信息载体;财务会计在对外公开提供信息时,其载体是具有固定格式和固定报告日期的财务报表。

c.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信息属性不同:管理会计在向企业内部管理部门提供定量信息时,除了价值单位外,还经常使用非价值单位,此外还可以根据部分单位的需要,提供定性的、特定的、有选择的、不强求计算精确的,以及不具有法律效用的信息;财务会计主要向企业外部利益关系集团提供以货币为计量单位的信息,并使这些信息满足全面性、系统性、连续性、综合性、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原则和要求。

7、体系的完善程度不同。管理会计缺乏规范性和统一性,体系尚不健全;财务会计工作具有规范性和统一性,体系相对成熟,形成了通用的会计规范和统一的会计模式。

8、观念取向不同。管理会计注重管理过程及其结果对企业内部各方面人员在心理和行为方面的影响;财务会计往往不大重视管理过程及其结果对企业职工心理和行为的影响。

1、比较成本性态分析与成本按其性态分类的异同。

答:成本性态分析与成本按性态分类的区别是:第一,性质不同。前者既包括定性分析又包括定量分析,后者则仅仅属于定性分析;第二,最终结果不同。前者最终将全部成本区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两个部分,并建立相应的成本模型;后者只要求将全部成本区分为固定成本、变动成本和混合成本三大类。它们的联系在于:两者都是以企业的总成本为对象,成本性态分析需要以成本按性态分类为前提。

1、变动成本法的优缺点是什么?

答:变动成本法的优点:

(1)变动成本法能够揭示利润和业务量之间的正常关系,有利于促使企业重视销售工作;

(2)变动成本法可以提供有用的成本信息,便于科学的成本分析和成本控制;

(3)变动成本法提供的成本、收益资料,便于企业进行短期经营决策;

(4)采用变动成本法简化了成本核算工作。

变动成本法的缺点:

(1)变动成本法所计算出来的单位产品成本,不符合传统的成本观念的要求;

(2)变动成本法不能适应长期决策的需要;

(3)采用变动成本法对所得税的影响。

2、简述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的区别。

答: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的区别

(1)应用的前提条件不同;

(2)产品成本及期间成本的构成内容不同;

(3)销货成本及存货成本水平不同;

(4)常用的销货成本计算公式不同;

(5)损益确定程序不同;

(6)所提供信息的用途不同。

1、简述本量利分析的前提条件。

答:本量利分析的前提条件是:(1)成本性态分析假设;(2)相关范围及线性假设;(3)产销平衡和品种结构不变假设;(4)变动成本法假设;(5)目标利润假设。

2、贡献边际率指标的含义是什么?它和变动成本率的关系如何?

答:贡献边际率是指贡献边际占销售收入的百分比。变动成本率是指变动成本占销售收入的百分比。将变动成本率与贡献边际率联系起来,有以下关系成立:变动成本率+贡献边际率=1。变动成本率与贡献边际率属于互补性质,变动成本率越高,贡献边际率越低,盈利能力越小;反之,变动成本率越低,贡献边际率越高,盈利能力越强。

1、简述经营杠杆系数的变动规律。

答:经营杠杆系数的变动规律是:(1)只要固定成本不等于零,经营杠杆系数恒大于1;(2)产销量的变动与经营杠杆系数的变动方向相反;(3)成本指标的变动与经营杠杆系数的变动方向相同;(4)单价的变动与经营杠杆系数的变动方向相反;(5)在同一产销量水平上,经营杠杆系数越大,利润变动幅度就越大,从而风险也就越大。

简述决策分析的程序。

1、调研经营形势,明确经营问题; 2、确定决策分析目标;

3、设计各种备选方案; 4、评价方案的可行性;

5、选择未来行动的方案; 6、组织决策方案的实施、跟踪、反馈。

1、简述年金的特点。

答:年金一般应同时满足三个条件:

(1)连续性。即在一定期间内每隔一段时间必须发生一次收款(或付款)业务,形成系列,不得中断。

(2)等额性。即各期发生的款项必须在数额上相等。

(3)同方向性。即该系列款项要么都是收款项目,要么都是付款项目,不能同时有收有付。

2、简述确定现金流量的假设。

确定现金流量应考虑以下假设:

(1)投资项目的类型假设;

(2)财务可行性分析假设;

(3)全投资假设;

(4)建设期投入全部资金假设;

(5)经营期与折旧年限一致假设;

(6)时点指标假设;

(7)确定性假设。

1、简述运用长期投资决策评价指标的一般原则。

运用长期投资评价指标的一般原则是:

(1)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 (2)确保财务可行性的原则;

(3)分清主次指标的原则; (4)讲求效益的原则。

2、简述折现评价指标之间的关系。

净现值NPV、净现值率NPVR、获利指数PI和内部收益率IRR指标之间存在以下的数量关系:

当NPV>0时,NPVR>0,PI>1, IRR>i;

当NPV=0时, NPVR=0,PI=1,IRR=i;

当NPV<0时,NPVR<0,PI<1,IRR<i。

1、简述全面预算的作用。

答:全面预算的作用:

(1)明确工作目标;

(2)协调各职能部门的关系;

(3)控制各部门日常经济活动;

(4)考核各部门工作业绩。

2、简述全面预算体系的构成及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

答:全面预算主要包括三个组成部分:业务预算、专门决策预算和财务预算。业务预算和专门决策预算是财务预算的基础,财务预算是依赖于企业预算和专门决策预算编制的,是整个预算体系的主体。销售预算又是业务预算的编制起点。

3、什么是现金预算?其组成内容是什么?

答:现金预算是指用于规划预算期现金收入、现金支出和资本融通的一种财务预算。现金预算通常应该由以下四个部分组成:(1)现金收入;(2)现金支出;(3)现金收支差额;(4)资金融通。

4、在运用弹性预算法时,业务量范围应如何选择?

答:选择业务量包括选择业务量计量单位和业务量范围两部分内容。业务量计量单位应根据企业的静态情况进行选择。业务量范围的选择应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而定,在选择业务量范围时,一般可定在正常生产能力的70%—110%之间,或以历史上最高业务量和最低业务量为其上下限。

5、零基预算的优点有哪些?

答:(1)可以合理有效地进行资源分配;

(2)可以充分发挥各级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特别适用于产出较难辨认的服务性部门预算的编制与控制。

1、简述成本控制的原则。

答:成本控制的原则包括:

(1)全面控制的原则

(2)讲求效益的原则

(3)目标管理及责任落实的原则

(4)物质利益的原则

(5)例外管理的原则

2、简述制定标准成本的意义。

答:制定标准成本的意义是:(1)便于企业编制预算;(2)便于考核、评价各部门工作业绩;(3)便于进行成本控制;(4)为正确进行经营决策提供依据;(5)简化产品成本的计算。

3、简述标准成本控制系统的内容及相互关系。

答:标准成本控制系统包括:标准成本的制定、成本差异的计算分析和成本差异的帐务处理等三方面的内容。标准成本的制定与成本的前馈控制相联系,成本差异的计算分析与成本的反馈控制相联系,成本差异的帐务处理与成本的日常核算相联系。

4、简述采购经济批量控制模型的简单条件。

答:所谓简单条件是指假定在控制过程中所涉及的材料品种单一,采购条件中不规定商业折扣条款,不允许出现缺货现象,每次订

货均能一次到货的情况。

5、如何控制最优生产批量?

答:调整准备成本与储存成本是性质相反的两类成本,由于调整准备成本与批量无关,而与批次成正比,而批次的减少,必将引起批量的增长,从而提高全年的平均储存成本。最优生产批量控制就是要寻求一个适当的生产批量,使其全年的调整准备成本与其全年的平均储存成本之和为最低。

1、简述责任会计制度的构成。

答:责任会计制度的构成:(1)设置责任中心,明确责权范围;(2)编制责任预算,确定考核标准;(3)提交责任报告,考核预算的执行情况;(4)评价经营业绩,实施奖惩制度。

2、简述建立责任会计制度应遵循的原则。

答:建立责任会计制度应遵循的原则:(1)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2)可控性原则;(3)统一性原则;(4)激励原则;(5)反馈原则。

3、如何评价投资中心的经营业绩?

答:投资中心评价与考核的内容是利润及投资效果,反映投资效果的指标主要是投资报酬率和剩余收益。投资报酬率是投资中心所获得的利润占投资额的百分比指标,它可以反映投资中心的综合盈利能力。投资报酬率指标是个相对数正指标,数值越大越好。剩余收益是指投资中心获得的利润扣减其投资额按预期最低投资报酬率计算的投资报酬后的余额。剩余收益是个绝对数正指标,指标越大,说明投资效果越好。

1、进行敏感性分析的前提是什么?

答:敏感性分析的前提:(1)有限因素的假定;(2)因素不相关假定;(3)相同变动幅度的假定;(4)影响效果相同的假定。

2、简述利润灵敏度指标的排列规律。

答:利润灵敏度指标的排列规律是:

(1)单价的灵敏度指标S1总是最高。

(2)销售量的灵敏度指标S3不可能最低。

(3)单价的灵敏度指标与单位变动成本的灵敏度指标之差等于销售量的灵敏度指标,即:S1 -S2 =S3。

(4)销售量的灵敏度指标与固定成本的灵敏度指标之差等于1%,即:S3 -S4 =1%

1、简述管理会计与管理会计学的关系。

答:管理会计与管理会计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管理会计属于现代企业会计工作实践的范畴;管理会计学则属于会计学科分类的范畴,是有关管理会计工作经验的理论总结和知识体系。

2、 为什么称管理会计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会计?

答:管理会计的工作环境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现代企业;其奋斗目标是确保企业实现最佳的经济效益;其对象是企业的经营活动及其价值表现;其手段是对财务信息等进行深加工和再利用;其职能必须充分体现现代企业管理的要求;其本质既是一种侧重于现代企业内部经营管理中直接发挥作用的会计,同时又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也称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会计。

3、 简述管理会计形成与发展的原因。

答:管理会计形成和发展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第一,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市场经济的繁荣及其对经营管理的客观要求,是导致管理会计形成与发展的内在原因;第二,现代电脑技术的进步加速了管理会计的完善与发展;第三,在管理会计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现代管理科学理论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4、 简述管理会计的基本内容。

答:现代管理会计包括预测决策会计、规划控制会计和责任会计三项基本内容。

预测决策会计是指管理会计系统中侧重于发挥预测经济前景和实施经营决策职能的最具有能动作用的子

系统。它处于现代管理会计的核心地位,又是现代管理会计形成的关键标志之一。

规划控制会计是指在决策目标和经营方针已经明确的前提下,为执行既定的决策方案而进行有关规划和控

制,以确保与其奋斗目标顺利实现的管理会计子系统。

责任会计是指在组织企业经营时,按照分权管理的思想划分各个内部管理层次的相应职责、权限及所承担

义务的范围和内容,通过考核评价各有关方面履行责任的情况,反映其真实业绩,从而调动企业全体职工积极性的管理会计子系统。

5、简述成本性态的特点。

答:由于相关范围的存在,使得各类成本的性态具有相对性、暂时性和可能转化性的特点。

(1)成本性态的相对性,是指在同一时期内,同一成本项目在不同企业之间可能具有不同的性态。

(2)成本性态的暂时性,是指就同一企业而言,同一成本项目在不同时期可能有不同的性态。

(3) 成本性态的可能转化性,是指在同一时空条件下,某些成本项目可以在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之间实

现相互转化。

6、简述成本性态分析的程序。

答:成本性态分析的程序是指完成成本性态分析任务所经过的步骤。共有以下两种程序:

(1)分步分析程序。在该程序下,要先对全部成本按其性态进行分类,即按定义将其分为包括混合成本在内的三个部分;然后再进行混合成本分解,即按照一定技术方法将混合成本区分为固定部分和变动部分,并分别将它们与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合并,最后建立有关成本模型。

(2)同步分析程序。在该程序下,不需要分别进行成本按其性态分类和混合成本分解,而是按一定方法将全部成本直接一次性地区分为固定成本总额和变动成本总额两部分,并建立有关成本模型。

7、 简述成本性态分析与成本按性态分类的异同。

答:成本性态分析与成本按性态分类是管理会计中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范畴。它们的区别是:第一,性质不同。前者既包括定性分析,又包括定量分析,后者则仅仅属于定性分析;第二,最终结果不同。前者最终将全部成本区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两个部分,并建立相应的成本模型;后者只要求将全部成本区分为固定成本、变动成本和混合成本三大类。它们的联系在于:两者都以企业的成本为对象,在一定的条件下,成本性态分析要以成本按性态分类为基础。

8、 变动成本法的优缺点是什么?

答:变动成本法的优点:

(1) 变动成本法能够揭示利润和业务量之间的正常关系,有利于促使企业重视销售工作。

(2) 变动成本法可以提供有用的成本信息,便于科学的成本分析和成本控制。

(3) 变动成本法提供的成本、收益资料,便于企业进行短期经营决策。

(4) 采用变动成本法简化了成本核算工作。

变动成本法的缺点:

(1) 变动成本法所计算出来的单位产品成本,不符合传统的成本观念的要求。

(2) 变动成本法不能适应长期决策的需要。

(3) 采用变动成本法对所得税有一定影响。

9、 简述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的区别。

答: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的区别主要表现在:

(1)应用的前提条件不同:应用变动成本法,首先要求进行成本性态分析,把全部成本划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尤其是要把属于混合成本性质的制造费用按生产量分解为变动性制造费用和固定性制造费用两部分;应用完全成本法则要求把全部成本按其发生的领域或经济用途分为生产成本和非生产成本。

(2)产品成本及期间成本的构成内容不同:在变动成本法下,产品成本全部由变动生产成本构成,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变动性制造费用,期间成本由固定性费用构成;在完全成本法下,产品成本包括全部生产成本,期间费用则仅包括全部非生产成本。

(3)销货成本及存货成本水平不同:在变动成本法下,固定制造费用作为期间成本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因而没有转化为销货成本或存货成本的可能;在完全成本法下,固定性制造成本计入产品成本当期末存货不为零时,本期发生的固定性制造费用需要在本期销货和期末存货之间分配,被销货吸收的固定性制造费用计入本期损益,被期末存货吸收的固定性制造费用递延到下期。

(4)常用的销货成本计算公式不同:

在变动成本法下,本期销货成本=单位变动生产成本×本期销售量

在完全成本法下,本期销货成本=期初存货成本+本期发生产品成本—期末存货成本

(5)损益确定程序不同:在变动成本法下,只能按贡献式损益确定程序计量营业损益;在完全成本法下,则必须按传统式损益确定程序计量营业损益。

(6)所提供信息的用途不同。这是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之间最本质的区别。

10、简述本量利分析的前提条件。

答:本量利分析所涉及的许多模型是基于以下假设而确立的:

(1)成本性态分析的假设。即假定本量利分析所涉及的成本因素已经区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两类,相关的成本性态模型已经形成。

(2)相关范围及线性假设。即假定在一定时期和一定的产销业务量范围内,成本水平始终保持不变,单价也不因业务量的变化而变化。

(3)产销平衡和品种结构不变假设。即假定企业生产出的产品能达到产销平衡。

(4)变动成本法假设。即假定产品成本是按变动成本法计算的,并按贡献式损益程序确定营业利润。

(5)目标利润假设。即假定有关利润指标是经过预测而确定的目标利润。

11、简述本量利分析图的作用。

答:本量利关系图是利用解析几何原理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上建立的,能够全面反映成本、业务量和利润等因素之间依存关系的图象。本量利关系图不仅能够反映出固定成本、变动成本、销售量、销售收入和利润等指标的总量水平,而且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单价、单位变动成本和单位贡献边际等单位量水平;并揭示保本点、保利点、安全边际量和安全边际额等指标的水平,描绘出相关范围、亏损区和利润区的形状和大小。

12、贡献边际率指标的含义是什么?它和变动成本率的关系如何?

答:贡献边际率是指贡献边际占销售收入的百分比。

将贡献边际率和变动成本率联系起来,有以下关系成立:贡献边际率+变动成本率=1。

贡献边际率和变动成本率属于互补性质,变动成本率越高,贡献边际率越低、盈利能力越小;反之,变动成本率越低,贡献边际率越高,盈利能力越强。

13、 简述预测分析的步骤。

答:预测分析一般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1) 确定预测对象。即确定预测分析的内容、范围、目的和要求。

(2) 收集整理资料。即收集尽可能多的相关经济信息,同时对所收集的大量资料进行整理、归纳,找出与

预测对象有关的各因素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3) 选择预测方法。即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4) 分析判断。

(5) 检查验证。即将本期实际发生数与前期预测数进行比较,计算并分析差异,以便在本期预测中加以改

进。

(6) 修正预测值。

(7) 报告预测结论。

14、简述决策分析的程序。

答:决策分析一般要经过以下步骤:

(1) 调研经营形式,明确经营问题。

(2) 确定决策分析目标。

(3) 设计各种备选方案。

(4) 评价方案的可行性。

(5) 选择未来行动的方案。

(6) 组织决策方案的实施、跟踪、反馈。

15、 简述新产品定价策略的内容。

答:新产品定价策略是指用于指导新产品定价的原则或技巧。具体有两种策略:一是撇油策略,一是渗透策略。前者指对于那些初次投放市场,尚未形成竞争的新产品以高价销售,以保证初期高额获利,随着市场销量提高、竞争加剧而逐步降价的策略,又叫先高后低策略;后者是指以较低价格为新产品开拓市场,争取顾客,赢得竞争优势后再逐步提价的策略,又叫先低后高策略。撇油策略着眼于短期收益,渗透策略着眼于初期利益,各有利弊。

16、简述各类投资决策的特点。

答:(1)项目投资决策、证券投资决策、其他投资决策的特点:

管理会计主要研究项目投资决策。这类决策通常会对企业本身未来的生产经营能力和创利能力产生直接的影响。

证券投资决策和其他投资决策对企业的未来发展一般只会产生间接的影响。

(2)诱导式投资决策和主动式投资决策的特点:

前者偏重于对客观形势的分析判定;后者则更注意发挥投资者个人的主观能动性。

(3)战术型投资决策和战略型投资决策的特点:

前者大多由中低层或职能管理部门筹划,由高层管理部门参与制定;后者的成败与否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未来命运,故多有企业最高管理当局筹划,并需要报经董事会或上级主管部门批准。

(4)合理型投资决策和发展型投资决策的特点:

前者主要考虑如何更加合理地维持或利用现有条件;后者则主要倾向于企业未来发展战略的实施与贯彻。

(5)单一目标投资决策和复合目标投资决策的特点:

前者比较简单,容易操作;后者比较复杂,需要对不同目标之间的关系进行排序处理。

17、简述确定现金流量的假设。

答:确定现金流量应考虑以下假设:

(1) 投资项目的类型假设。

(2) 财务可行性分析假设。

(3) 全投资假设。

(4) 建设期投入全部资金假设。

(5) 经营期与折旧年限一致假设。

(6) 时点指标假设。

(7) 确定性假设。

18、 简述年金的特点。

答:年金一般应同时满足三个条件:

(1) 连续性。即在一定期间内每隔一段时间必须发生一次收款(或付款)业务,形成系列,不得中断。

(2) 等额性。即各期发生的款项必须在数额上相等。

(3) 同方向性。即该系列款项要么都是收款项目,要么都是付款项目,不能同时有收有付。

19、 简述折现评价指标之间的关系。

答:净现值NPV ,净现值率NPVR,获利指数PI和内部收益率IRR指标之间存在以下数量关系,即: 当NPV >0时,NPVR>1 ,PI>1, IRR>ic

当NPV =0时,NPVR=1 ,PI=1, IRR=ic

当NPV

20、 简述运用长期投资决策评价指标的一般原则。

答:运用长期投资评价指标的一般原则为:

(1)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

(2) 确保财务可行性的原则。

(3) 分清主次指标的原则。

(4) 讲求效益的原则。

21、 零基预算的优点是什么?

答:零基预算的优点是:

(1) 可以合理有效地进行资源分配。

(2) 可以充分发挥各级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 特别适用于产出较难辨认的服务性部门预算的编制与控制。

22、 全面预算包括哪些主要内容?

答:全面预算包括:(1)业务预算;(2)专门决策预算;(3)财务预算三项内容。

23、 简述成本控制的原则。

答:成本控制须遵循以下原则:

(1) 全面控制的原则。

(2) 讲求效益的原则。

(3) 目标管理及责任落实的原则。

(4) 物质利益的原则。

(5) 例外管理的原则。

24、 制定标准成本的意义是什么?

答:制定标准成本具有重要意义:

(1) 便于企业编制预算。

(2) 便于考核、评价各部门工作业绩。

(3) 便于进行成本控制。

(4) 为正确进行经营决策提供依据。

(5) 简化产品成本的计算。

25、 简述责任会计制度的构成。

答:责任会计制度包括以下内容:

(1) 设置责任中心,明确责权范围。

(2) 编制责任预算,确定考核标准。

(3) 提交责任报告,考核预算的执行情况。

(4) 分析经营业绩,执行奖惩制度。

26、 制定内部转移价格的原则是什么?

答:制定内部转移价格应遵循以下几项原则:

第一、内部转移价格的制定要有利于分清各责任中心的成绩和不足。

第二、内部转移价格的制定要公正、合理。

第三、制定的内部转移价格要为供求双方自愿接受。

27、 进行敏感性分析的前提是什么?

答:进行敏感性分析,通常以下列假设条件的存在为前提:

(1) 有限因素的假定。

(2) 因素不相关的假定。

(3) 相同变动幅度假定。

(4) 影响效果相同的假定。

28、简述经营杠杆系数的变动规律。

答:经营杠杆系数的变动规律为:

(1) 只要固定成本不等于零,经营杠杆系数恒大于1。

(2) 产销量的变动与经营杠杆系数的变动方向相反。

(3) 成本指标的变动与经营杠杆系数的变动方向相同。

(4) 单价的变动与经营杠杆系数的变动方向相反。

(5) 在同一产销量水平上,经营杠杆系数越大,利润变动幅度就越大,从而风险也就越大。

论述题

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联系和区别。

答: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联系:

(1)同属现代会计 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源于同一母体,共同构成了现代企业会计系统的有机整体。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补充。

(2)最终目标相同 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所处的工作环境相同,共同为实现企业和企业管理目标服务。

(3)相互分享部分信息 管理会计所需的许多资料来源于财务会计系统,其主要工作内容是对财务会计信息进行深加工和再利用,因而受到财务会计工作质量的约束。同时管理会计信息有时也列作对外公开发表的范围。

(4)财务会计的改革有助与管理会计的发展

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区别:

(1)会计主体不同 管理会计主要以企业内部各层次的责任单位为主体,更为突出以人为中心的行为管理,同时兼顾企业主体;而财务会计往往只以整个企业为工作主体。

(2)具体工作目标不同 管理会计作为企业会计的内部会计系统,其工作侧重点主要为企业内部管理服务;财务会计工作的侧重点在于为企业外界利害关系集团提供会计信息服务。

(3)基本职能不同 管理会计主要履行预测、决策、规划、控制和考核的职能,属于“经营型会计”;财务会计履行反映、报告企业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的职能,属于“报账型会计”。

(4)工作依据不同 管理会计不受财务会计“公认会计原则”的限制和约束。

(5)方法及程序不同 管理会计适用的方法灵活多样,工作程序性较差;而财务会计核算时往往只需运用简单的算术方法,遵循固定的会计循环程序。

(6)信息特征不同

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时间特征不同:管理会计信息跨越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个时态;而财务会计信息则大多为过去时态。

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信息载体不同:管理会计大多以没有统一格式、不固定报告日期和不对外公开的内部报告为其信息载体;财务会计在对外公开提供信息时,其载体是具有固定格式和固定报告日期的财务报表。 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信息属性不同:管理会计在向企业内部管理部门提供定量信息时,除了价值单位外,还经常使用非价值单位,此外还可以根据部分单位的需要,提供定性的、特定的、有选择的、不强求计算精确的,以及不具有法律效用的信息;财务会计主要向企业外部利益关系集团提供以货币为计量单位的信息,并使这些信息满足全面性、系统性、连续性、综合性、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原则和要求。

(7)体系的完善程度不同 管理会计缺乏规范性和统一性,体系尚不健全;财务会计工作具有规范性和统一性,体系相对成熟,形成了通用的会计规范和统一的会计模式。

(8)观念取向不同 管理会计注重管理过程及其结果对企业内部各方面人员在心理和行为方面的影响;财务会计往往不大重视管理过程及其结果对企业职工心理和行为的影响

管理会计的职能有哪些?

答:管理会计的主要职能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

(1)预测经济前景。管理会计发挥“预测经济前景”的职能,就是按照企业未来的总目标和经营方针,充分考虑经济规律的作用和经济条件的约束,选择合理的量化模型,有目的地预计和推测未来企业销售、利润、成本及资金的变动趋势和水平,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第一手信息。

(2)参与经济决策。管理会计发挥“参与经济决策”的职能,主要体现在根据企业决策目标搜集、整理有关信息资料,选择科学的方法,计算有关长短期决策方案的评价指标,并作出正确的财务评价,最终筛选出最优的行动方案。

(3)规划经营目标。管理会计“规划经营目标”的职能,是通过编制各种计划和预算实现的。它要求在最终决策方案的基础上,将实现确定的有关经济目标分解落实到各有关预算中去,从而合理有效地组织协调企业供、产、销及人、财、物之间的关系,并为控制和责任考核创造条件。

(4)控制经济过程。管理会计发挥“控制经济过程”的职能,就是将对经济过程的事前控制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事前确定科学可行的各种标准,根据执行过程中的实际与计划发生的偏差进行原因分析,并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调整,改进工作,确保经济活动的正常进行的过程。

(5)考核评价经营业绩。管理会计履行“考核评价经营业绩”的职能,是通过建立责任会计制度来实现的。即在各部门各单位及每个人均明确各自责任情况的前提下,逐级考核责任指标的执行情况,找出成绩和不足,从而为奖惩制度的实施和未来工作改进措施的形成提供必要的依据。

1.管理会计是怎样形成与发展的?怎样认识它同现代管理科学的关系?

2.同财务会计相比,现代管理会计有哪些主要特点?

3.为什么现金流动是现代管理会计的对象?

4.简述现代管理会计的主要特点。

5.什么是成本性态?为什么成本要按其性态分类?怎样分类?

6.什么是半变动成本?为什么要对半变动成本进行分解?如何分解?

7.差别成本是否等于变动成本?为什么?

8.制造成本与非制造成本的区别?为什么要进行如此分类?

9.简述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在产品成本组成上的根本区别,并说明其理论根据。

10.为什么本期生产量和销售量相等时,按变动成本和完全成本法所确定的分期损益相同?

11.为什么本期生产量大于销售量时,按完全成本法所确定的净收益大于变动成本法所确定的净收益?

12.简述完全成本法的优缺点?

13.简述变动成本法的优缺点?

14.如何使完全成本法和变动成本法结合使用?

15.简述盈亏临界点的特点?

16.简述本·量·利分析的基本假设?

17.盈亏临界点销售量有哪两种表现形式?其计算方法分别是什么?

18.什么是安全边际?什么是安全边际率?计算这两项指标的作用是什么?

19.在预测分析的实践中,定量分析法为什么必须与定性分析法结合起来加以应用?

20.简要说明预测的基本程序及特点。

21.谈谈良好的销售预测的重要牲。 ’

22.为什么说成本预测是成本管理的重要环节?

23.谈谈目标成本草案是怎样提出来的?

24.简述筹资预测的意义。

25.简述不确定型决策及其选择标准。

26.简述决策分析的基本程序。

27.论述经济决策的意义。

28.简述线性规划问题的特点。

29.试述差量分析法及其关键。

30.产品的生产决策一般包括哪些内容?这类决策的常用方法有哪几种?

31.最优生产批量法主要包括哪些成本因素?确定最优生产批量的关键是什么?

32.为什么在长期投资中必须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

33.为什么说在长期投资决策中必须考虑投资的风险价值?

34.现金流量在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中的涵义和内容有何不同?

35.长期投资决策中的敏感性分析,主要研究什么问题?

36.分析与评价长期投资方案优劣的专门方法主要有哪两大类?它们的基本点有什么不同?

37.为什么要编制全面预算?

38.生产经营全面预算主要包括哪些内容?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怎样?

39.为什么说销售预算是编制全面预算的基础和关键?怎样编制销售预算?

40.怎样编制生产预算?

41.怎样编制直接材料预算和直接人工预算?

42.为什么要编制期末存货预算?

43.简述现金预算编制的原理。

44.为什么要编制弹性预算?怎样编制?

45.为什么要编制零基预算?怎样编制?

46.标准成本系统的作用是什么?

47.如何制订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的标准成本。

48.如何分析原材料成本差异?

49.如何分析工资成本差异?

50.如何分析变动性制造费用差异?

51.如何分析固定性制造费用差异?

52.对成本差异有那几种处理方法。

53.试列示成本差异分析的通用模式。

54.工资率差异和人工效率差异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同一原因能否导致一种差异为有利差异,另一种差异为不利差异?

55.固定性制造费用的差异因素与其他成本费用的差异有何不同?为什么?

56.实行责任会计的条件和基本做法是什么?

57.什么是责任中心? 责任中心一般可分哪几种? 说明它们之间的区别?

58.责任成本与产品成本有哪些区别与联系?

59.什么是成本中心? 如何评价与考核该中心的工作成绩?

60.对不同类型的责任中心应分别采用怎样不同的转移价格?

61.具有中国特色的责任会计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1.管理会计是从传统、单一的会计系统中分离出来,成为与财务会计并列并独立的学科。它的形成和发展,大致上可以分为两个大的阶段。

(1)执行性管理会计阶段。

执行性管理会计阶段是以科学管理学说为基础形成的会计信息系统,主要包括“标准成本”、“差异分析”、“预算控制”等方面。它把事先计算引入会计系统,实行事先计算、事中控制、事后分析相结合,为会计直接服务于企业管理开创了新路,可以更好地为提高企业生产和工作效率,实现成本最低化服务。但它是局部性、执行性的管理会计,仍处于管理会计发展历程中的初级阶段。

(2)决策性管理会计阶段。

以现代管理科学为基础形成的会计信息系统——决策性管理会计。它把为企业正确地进行生产经营决策放在首位,按照最优化的要求,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科学的预测、决策、计划和控制,促使企业的生产经营实现最优运转,为最大限度地提高经济效益服务。它是一种全局性的,以服务于企业提高经济效益为核心的决策性管理会计。它包含了执行性管理会计,但无论从广度上还是从深度上都发展了执行性管理会计,从而跨入现代管理会计阶段。

现代管理科学的形成和发展,对现代管理会计的形成与发展,在理论上起着奠基和指导作用,在方法上赋予它现代化的管理方法和技术,使它的面貌焕然一新。一方面,丰富和发展了其早期形成的一些技术方法;另一方面,又大量吸收了现代管理科学中运筹学、行为科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把它们引进、应用到会计中来,形成了新的与管理现代化相适应的会计信息系统。

2.同财务会计相比,现代管理会计主要特点有:

(1)侧重于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服务;

(2)方式方法更加灵活多样;

(3)同时兼顾企业生产经营的全局和局部两个方面;

(4)面向未来;

(5)广泛应用数学方法。

3.本世纪50年代以后,为适应现代化管理的需要,企业会计的内部职能大大地扩展了,其工作重点也随之而转移,即把重点转向现金流动的分析,这是因为,现金流动具有最大的综合性,其流入与流出既有数量上的差别,也有时间上的差别,通过现金流动的动态,可以对企业生产经营中的资金、成本、盈利这几个方面综合起来进行统一评价。首先,企业生产经营中现金流出与流入数量上的差别,制约着企业的盈利水平。其次,现金流出与流入时间上的差别,制约着企业资金占用的水平。最后,现金流出与流入以上两方面的差别还可综合起来进行考察。也就是,时间上的差别,可以通过“货币时间价值”进行换算,转化为在同一起点上看问题,使时间上的差别也通过数量上的差别来表现。由于现金流动具有最大综合性,同时它也像晴雨表一样,具有很大的灵敏性,通过现金流动的动态,可以把企业生产经营的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全面、系统而及时地反映出来,所以,现金流动成为现代化管理会计的对象。

4.同财务会计所用的方法相比,现代管理会计基本方法的主要特点:

财务会计所用的方法,是属于描述性的方法,重点放在如何全面、系统地反映企业的生活经营活动。财务会计所用的专门方法有:货币计价、账户设置、复式记账、成本计算、报表编制,都是用来系统地反映企业经济活动的专门方法。财务会计方法有一个总的特点,是一般只涉及到常数,所作的计算通常没有超出“常数的数学——初等数学” 的范围。同财务会计方法相比,现代管理会计基本方法有很大的不同。现代管理会计所用的方法,是属于分析性的方法,借以从动态上来掌握它的对象——企业生产经营中形成的现金流动。它不仅涉及到常数,而且还涉及到变数。“差量分析”是作为现代管理会计的基本方法贯穿始终,在不同情况下,它的应用有多种不同的具体表现形式,如成本性态分析法、本·量·利分析法、边际分析法、成本——效益分析法和折现的现金流量法等。

5.成本的性态,是指成本总额的变动与产量之间的依存关系。将成本按性态分类有着重要意义。便于利用成本资料进行预测和决策,而且有利子成本控制和差异原因的分析,以利于企业实现优化管理,可将成本分为固定成本、变动成本和半变动成本三类。

6.半变动成本,是指总成本虽然受产量变动的影响,但是其变动的幅度并不同产量的变化保持严格的比例。由于半变动成本实际上是混合成本,它同时包含了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两种因素。在实际工作中,为了掌握成本与产量之间的依存关系,还要对半变动成本进行分解,将其中的变动部分和固定部分分离出来,以便进而把全部成本最终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两大类,才能满足经营管理上多方面的需要。对半变动成本分解常用的方法有:高低点法、散布图法和回归直线法等。

7.差别成本是指可供选择的不同方案之间在成本上的差别。从现有生产量的增加或减少所形成的成本上的差别看,在“相关范围”内,差别成本就是变动成本。超过相关范围,由于产量变动还可能引起固定成本和半变动成本的变动,差别成本在数量上不等于变动成本。

8.成本按经济用途可分为制造成本和非制造成本两类。制造成本是在产品制造过程中发生的,它是由三种基本要素组成的,即直接材料、直接工资和制造费用。非制造成本是指销售与行政管理方面发生的费用。一般可以细分为推销或销售成本、管理成本两类。这种分类方法便于反映和考核企业生产车间和业务管理部门的成本水平和管理责任。有利于企业进行成本预测和决策。

9.按完全成本法计算,产品成本包括了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变动性制造费用和固定性制造费用;而按变动成本法计算,产品成本只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变动性制造费用,而把固定性制造费用作为期间成本,全额列入损益表,从当期的销售收入直接扣减,完全成本计算的理论依据是:凡是同产品生产有关的耗费都应计入产品成本。变动成本法的计算的理论依据是固定制造费用与产量无关,与期间有关,所以应该作为期间成本对待,而不应作为产品成本。

10.因为,按变动成本法计算,本期所发生的固定性制造费用是全额从本期销售收入中扣除:按完全成本法计算,本期发生的固定性制造费用先计入本期所生产的产品成本中,在产销平衡的情况下,本期所生产的产品又在本期全部销售出去,产成品的期末存货没有

变动,所以两种成本计算法在销售收入一样,扣减数也一样的情况下,当然所得的净利会相等。

11.因为,按变动成本法计算,本期所发生的固定性制造费用全额从本期销售收入中扣除;而采用完全成本法计算,在生产量大于销售量时,意味着本期生产的产品没有全部销售出去,产成品的期末存货增加,它会带走一部分本期发生的固定性制造费用,因而,从本期销售收入中扣减的固定性制造费用就不是全额了。所以,在销售收入一样的情况下,采用变动成本法扣除了全部的固定性制造费用,而采用完全成本法仅扣除了部分的固定性制造费用,当然由此所确定的净收益前者会小于后者。

12.采用完全成本法的优点是可以鼓励企业提高产品生产的积极性。因为产量越大,单位产品分摊的固定成本会越低,从而使得整个单位产品成本随之降低。其最大的缺点是按照这种方法为基础计算的分期损益难于为管理部门所理解,因为此种方法掺杂了人为的计算上的因素,使得利润的多少和销售量的增减不能保持相应的比例,不便于为决策、控制和分析直接提供有关的资料。

13.

(1)所提供的成本资料能较好地符合企业生产经营的实际情况,易于为管理部门所理解和掌握。

(2)能提供每种产品盈利能力的资料,有利于管理人员的决策分析。

(3)便于分清各部门的经济责任,有利于进行成本控制与业绩评价。

但是这种成本计算法也存在某些局限性:

(1)不符合传统的成本概念要求;

(2)所确定的成本数据不符合通用会计报表编制的要求;

(3)所提供的成本资料较难适应长期决策的需要。

14.把日常核算建立在变动成本计算的基础上,在产品、产成品帐户均按变动成本反映,同时另设“存货中的固定性制造费用”账户,把所发生的固定性制造费用先记入这一账户;期末,把其中应归属于本期已销售产品的部分转入“收益汇总”账户,并列入损益表,作为本期销售收入的一个扣减项目;而其中应归属于期末在产品、产成品的部分,则仍留在这个账户上,并将其余额附加在资产负债表上的在产品、产成品项目上,使它们仍按完全成本列示。

15.其特点为: (1)利润越多,或亏损越少越多。盈亏临界点不变,销售量越大,能实现的销售量越少,能实现的利润越少,或亏损越多。

(2)销售量不变,盈亏临界点越低,能实现的利润越多,或亏损越少;盈亏临界点越高,能实现的利润越少,或亏损越多。

(3)在销售收入既定的条件下,盈亏临界点的高低取决于固定成本和单位产品变动成本的多少。固定成本越多,或单位产品的变动成本越多,盈亏临界点越高;反之,盈亏,临界点越低单位产品变动成本的变动对盈亏临界点的影响,是通过对变动成本线的斜率的变动而表现出来。

16.

(1)假定产品的单位销售价格不变,企业的销售总收入同产品的销售量成正比例地变动。

(2)假定所有的成本都划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两部分。

其中,假定固定成本处于“相关范围”内,其总额在全期内保持不变,不受销售量变动的影响;单位产品的变动成本不变,变动成本总额同产品的销售量成正比例变动。

(3)假定企业生产和销售一种产品,如果同时生产和销售多种产品时,其品种构成不变。

(4)假定全期内产品的生产量与销售量一致,不考虑产成品存货水平的变动对利润的影响。

17.盈亏临界点的销售量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

其一可用实物单位表现其具体公式为:

盈亏临界点的销售量=

=

其二可用金额表现其具体计算公式为:

盈亏临界点的销售量=

=

18.安全边际是指现有销售量超过盈亏临界点销售量的差额,标志着从现有销售量到盈亏临界点,还有多大的差距。这个差距说明现有销售额再降低多少,企业才会发生损失。差距越大,企业发生亏损的可能性就越小。安全边际可以用绝对数表示,也可以用相对数表示。用绝对数表示,其计算公式:

安全边际=现有 (或预计可达到)的销售量-临界点的销售量

用相对数表示,称为安全边际率,其计算公式:

安全边际率=

或 安全边际率=

19.定量分析法是指根据预测对象过去的、按时间顺序排列的一系列数据,应用数学方法进行加工、计算,借以预测未来发展趋势的方法。而定性分析法是依靠预测人员的丰富经验以及主观判断和分析,来推断事物的,性质和发展趋势的方法。两者之间存在着差异。但在实际工作中,定量分析法和定性分析法必须结合起来使用,才能起到更好的效果。在应用定量分析法建立数据模型分析时,还需要定性分析法来辅助,其原因为:(1)影响经济变量的因素很多,有的因素可以通过定量加以分析,而有的因素,如国家政策、消费者心理、投资者意向等,一般只有定性的特征,根本无法进行计量;(2)企业拥有的历史资料有些可能不真实,反映不出客观经济的发展规律,或由于取得的成本太高,花费的时间大多,得不偿失;(3)定量分析法一般都是把未来视为历史的延伸,并假设过去和现在的条件同样适应于未来,而对于外界变化的因素不能迅速作出反映。因此,在进行预测,特别是中长期预测时,即使资料完整、准确,也有其片面性,有时甚至会发生失误。

20.预测是指根据反映客观事物的资料信息,运用科学方法来预计和推测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可能性。预测必须有步骤地进行,其基本程序为:(1)确定预测目标;(2)收集整理资料;(3)选择预测方法;(4)综合分析预测;(5)计算预测的误差。

预测的特点可归纳为:(1)预测具有一定的科学性;(2)预测具有一定的近似性;(3)预测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21.销售预测是根据充分市场调查,通过对本企业和市场信息的了解,对该商品在计划期间的销售量或销售额作出预测和推断。其重要性主要表现在:

(1)就企业的角度来说,销售预测是订购材料、安排人工、规划生产、处理财务的基础,是编制企业全面预算的出发点。良好的销售预测是企业规划未来的先决条件,因而必须实事求是,否则会带来巨大损失。

(2)搞好销售预测,不仅有利于提高企业经营决策的科学性,而且可使企业的经营目标同社会生产的发展和人民消费的需要相适应,使产品的生产同需求相适应,从而大大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22.成本预测是根据市场预测,对企业的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加以分析预测。成本预测使企业不仅仅停留在成本计算和事后的成本分析上,而是更着眼于未来,在事前进行成本预测,规划好计划期间的耗费,并据以制定目标成本,然后对各个经营管理单位负责 的成本指标加以控制和调节,并引导全体职工去实现这个目标。从这个角度说,成本预测有利于提高经营管理水平、降低产品成本、增加经济效益,是成本管理的重要环节。

23.目标成本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产品成本应达到的标准。目标成本草案的提出一般有以下两种方法:

(1)采用“倒剥皮”的办法。在确定目标利润的基础上,根据该项产品在市场上的经济信息,先确定一个适当的销售单价;然后减去按目标利润计算的单位产品利润和应交纳的税金,作为产品进行生产的目标成本。

(2)在我国,一般以产品的某一先进的成本水平作为目标成本。

24.筹资预测包括固定资金和流动资金的预测。资金需要量预测就是为有意识地把生产经营活动引导到以最少资金占有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的轨道上来。因此,筹资预测对改进企业经营管理和提高经济效益有很重要的意义。

25.对不确定型决策问题,决策者对未来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但又无法确定各种情况出现的概率。因此,其选优标准通常取决于决策者对未来的态度,不同的态度所选用的方法不尽相同。通常先把不确定型决策转化为确定型或风险型决策,估计出各种方案的预 期收益或预期损失,然后以预期收益的最大值或预期损失的最小值作为最优方案。

26.决策分析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运用科学方法对各个备选方案进行分析评价,从而选出最佳方案。其一般程序包括:

(1)提出决策问题,确定决策目标;

(2)拟定达到目标的各种可能的行动方案;

(3)搜集与决策有关的信息;

(4)分析、对比各种备选方案,选择最优方案;

(5)组织和监督最优方案的实施。

27.经济决策在科学预测的基础上,对经济组织内的各备选方案作出判断和抉择。它不仅参与企业当局决策,为管理阶层提供意见,而且对企业未来的经济活动进行规划和控制,所以是关系到企业兴衰成败的关键环节。

28.线性规划专门用来解决有线性联系的问题。它帮助管理人员在有若干约束条件的情况下,对合理组织人力、物力、财力作出最佳决策。线性规划问题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1)在问题中必须有一个目标函数,即通过函数形式表现的在一定条件下可能达到的最优结果。

(2)在问题中必须包含若干约束条件,即在追求最优的实现时必须遵守的约束。

(3)上述目标函数与约束条件必须具有直线性或近似直线性的联系,并都能以一次方程式来表示。

29.差量分析法就是根据两个备选方案的差量收入与差量成本的比较来确定哪个方案较优的方法。如差量收入大于差量成本,前一个方案较优;反之,后一方案较优。采用差量分析法的关键在于:进行决策分析时,只考虑那些备选方案的预期总收入和预期总成本会发生影响的项目,至于那些不相关的因素,一概予以剔除。

30.生产决策一般包括三个问题:生产什么产品或提供什么劳务;生产多少数量的产品或提供多少数量的劳务;如何组织和安排生产和提供劳务。

生产决策最常用的方法有差量分析法、贡献毛益分析法、本·量·利分析法、最优生产批量法、线性规划法、成本计划评审法等。

31.最优生产批量法主要包括调整准备成本和储存成本。前者与每批数量的多少没有直接联系,但与生产批数成正比;后者在一定期间的发生额是固定不变的。调整准备成本与跟着储存量变动的平均储存成本是互相矛盾的。最优生产批量法在决策分析过程中的关键就是确定使其全年的调整准备成本和全年的平均储存成本之和为最低的适当的生产批量。

32.货币的时间价值在任何社会形成下都是存在的。它是指货币经过一定期间的投资和再投资所增加的价值。如果不考虑这个价值概念,就必然会作出错误的决策。一方面造成许多企业长期存在商品材料物资的大量积压,另方面设备利用率低,资金周转慢,项目效果差。因此,长期投资决策时必须考虑时间价值,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果,加快商品流转,提高经济效益。

33.投资的风险价值就是投资者冒风险进行投资所获得的报酬。任何经济决策的准确性都是相对的。在长期投资中,投资者宁愿要肯定的某一报酬率,而不愿要不肯定的同一报酬率的现象很普遍。另外,执行涣策的时间越长,结果越难预料。因此,企业在长期投资决策中,一般都考虑风险因素,计量所冒风险的程度,并要求预期的报酬率能与其所冒风险的程度相适应,风险越大,要求的报酬率越高。

34.现金流量在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中有些差异,财务会计中的现金流量是指企业在一定期间内的实际发生的现金流入和现金流出的数量。其主要内容包括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投资活动的现金流量、筹资活动的现金流量三个部分。而管理会计中的现金流量则单纯指由于一项方案而引起的一定期间内发生的现金流出量与现金流入量。其内容包括原始投资、营业现金流量、现金回收三部分。

35.敏感性分析是预测分析和决策分析中所常用的一种方法。长期投资决策的敏感性分析主要用来研究以下两个问题:

(1)如果投资方案的现金净流量或固定资产使用年限发生变动,那么对该方案的净现值将会发生多大程度的影响。

(2)如果投资方案的内含报酬率发生变动,那么对现金净流量或固定资产使用年限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36.分析与评价长期投资决策的方法有两类:一类是结合时间价值来决定方案取舍的,这类方法的基本点是把现金流出量、现金流入量和时间这三个基本因素联系起来进行分析。另一类是决定方案取舍不考虑时间价值的,这类方法的基本点是把不同时期的现金流量看作是等效的。

37.全面预算有如下作用:

(1)全面预算的编制,就是把整个企业和多个职能部门在计划期间的工作分别定出目标,并详细说明要达到各目标所拟采取的措施。这将有助于企业全体职工明确今后的奋斗目标和任务,使各部门、各环节的生产经营活动协调地进行,为完成企业的总目标而奋斗。

(2)全面预算是控制企业日常经济活动的主要依据。

(3)全面预算也是评价企业生产经营多个方面工作成果的基本尺度。

(4)全面预算对职工有激励作用。

基于全面预算的以上作用,所以企业要编制全面预算。

38.全面预算实际上是一整套预计的财务报表和有关的附表,它主要是用来规划计划期间的经济活动及其成果,其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销售预算,包括预期的现金收入的计算。(2)生产预算。(3)直接材料预算,包括材料方面预期的现金支出的计算。

(4)直接人工预算。(5)制造费用预算。(6)期末产成品存货预算。(7)销售与管理费用预算。(8)现金预算。(9)预计的损益表。(10)预计的资产负债表。

销售预算是编制全面预算的基础和关键。总预算中的其他各个项目,如生产、材料采购、存货和费用等方面的预算,都要以销售预算作为基础。上述预算中有关现金收支的详细情况就反映在现金预算中,供管理当局筹措及控制现金。预计损益表是根据上述预算表的有关资料进行编制的,以反映计划期内预计的销售收入、销售成本和预计可实现的利润可能发生的亏损。预计资产负债表是以前期期末的资产负债表为基础,根据上述预算表的有关资料加以汇总和调整而编制的。

39.遵循“以销定产”的原则,销售预算是编制全面预算的基础和关键。总预算中的其他各个项目,如生产、材料采购、存货和费用等方面的预算,都要以销售预算作为基础。

销售预算主要列示全年和分季度的预计销售数量和销售收入。在销售预算的正表下,通常还附有预计的现金收入的计算,借以为编制现金预算提供必要的资料。

40.生产预算是根据销售预算编制的,但由于计划期期初和期末存货的预计水平,以避免存货太多,形成资金的积压和浪费,或存货太少,影响下一季度销售活动的正常进行。因此,在生产预算中的预计产品生产量和销售量之间的关系,可按如下公式计算:预计生产量=(预计销售量+预计期末存货)-预计期初存货。

41.直接材料预算是以生产预算为基础,直接材料生产上的需用量同预计采购量之间的关系,可按“预计采购量=(生产上预计需用量+预计期末存货)-预计期初存货”公式计算。为便于编制现金预算,在直接材料预算中,通常还包括材料方面预期的现金支出的计算。

直接人工预算是以生产预算为基础进行编制的。它列示了全年和分季度预计需用的直接人工工时和直接人工成本。将各期的预计产量,乘以单位产品所需直接人工小时,即得各期的直接人工小时预算。再乘以每小时直接人工成本,便是直接人工成本预算。

42.编制期末存货预算是为了综合反映计划期内生产单位产品预计的成本水平,同时也为正确计量预计损益表中的产品销售成本和预计资产负债表中的期末存货和期末产成品存货项目提供数据。

43.现金预算主要反映计划期间预计的现金收支的详细情况,可供管理当局筹措及控制现金。编制现金预算要包括四个部分:

(1)现金收入。现金收入包括期初的现金余额和预算期的现金收入。产品销售收入是取得现金收入的最主要的来源。

(2)现金支出。现金支出部分包括预算预计的各项现金支出,除上述材料、工资和费用方面预计的支出外,还包括上交所得税、支付股利和资本支出预算中属于计划期内的现金支出等项。

(3)现金多余或不足。现金的多余或不足部分列示现金收入合计与现金支出合计之间的差额,差额为正,说明收大于支,现金有多余,可用于补偿过去向银行取得的借款,或用于购买短期证券;如差额为负,说明支大于收,现金不足,要向银行取得新的借款。

(4)资金的筹集和运用。资金的筹集与运用部分提供预算期内预计向银行借款和偿还以及有关利息支出的详细资料。

44.之所以要编制弹性预算,是由于弹性预算能适应不同经营活动情况的变化,弹性预算不是固定不变的,它是随着业务量的大小而相应调整。具有一定的伸缩性,可以扩大计划的运用范围;另外它可以使预算执行情况的评价与考核建立在更加客观而可比的基础上。 弹性预算的编制一般可按下列步骤进行:

(1)选择(或确定)经营活动水平的计量标准(如产量单位、直接人工小时、机器小时等)。

(2)确定不同情况下经营活动水平的范围,一般在正常生产能力的70%--110%之间(其间隔一般为5%或10%)。

(3)根据成本和产量之间的关系,分别计算确定变动成本、固定成本和半变动成本及其多个具体项目在不同经营活动水平范围内的计划成本。

通过一定的表格形式加以汇总编制弹性预算。

45.零基预算目前是西方国家广泛采用的作为控制间接费用的一种有效方法,它与传统的预算编制方法不同,它对于任何一笔的预算支出,不是以现有费用水平为基础,而是一切以零为起点,从根本上考虑它们的必要性及其数额的多少,这样能使所编制的预算更切合当期的实际情况,从而使预算充分发挥其控制实际支出的作用。

零基预算的具体做法,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根据本企业计划期的目标和任务、要求列出在计划期内需要发生哪些费用项目,并说明费用开支的目的性,以及需要开支的具体数额。

(2)将每次费用项目的所得与所费进行对比,权衡利害得失,并区分轻重缓急,然后按先后顺序排列,并把它分成等级。靠前的层次优先保证。

(3)按照上一步骤所定的层次和顺序,结合可动用的资金来源,分配资金,落实预算。

46.标准成本系统的作用在于:

(1)便于企业编制预算。因为标准成本是一种预计成本,可以作为编制预算的依据,明确企业在预算期的目标。

(2)用于控制日常发生的经济业务,指示实际成本同标准成本之间的差异,并分析发生差异的原因,保证企业预定目标的实现。

(3)标准成本可以作为评价和考核工作质量和效果的重要依据。

(4)标准成本可以为正确进行经营决策提供有用的数据。

(5)为进行原材料、在产品和产成品等存货计价提供了合理客观的基础。

(6)促进和简化产品成本的计算。

47.制定直接材料的标准成本要先确定单位产品的用料标准和材料的标准单价,单位产品的用料标准的确定;主要应根据已达到的生产技术水平,以正常经营条件为基础,同时还考虑到在目前技术条件下在生产中不可避免的损耗而制定的。材料的标准单价,相 当于材料的计划单价,它包括材料的买价和运杂费等。按各种材料分别计算、材料的用料标准和价格标准确定后,可按下列公式求得直接材料的标准成本:直接材料标准成本=单位产品的用料标准×材料的标准单价。

制定直接人工的标准成本,要先确定单位产品的标准工时和每一工时的标准工资率。单位产品的标准工时,相当于我国单位产品的工时定额,通常它是在现有条件下生产单位产品需用的人工时间,包括对产品直接加工的时间,必要的间歇和停工时间,不可避免的废品所用的时间。每一工时的标准工资率,为每一标准工时应分配的工资,其计算公式如下:小时标准工资率=预计直接人工工资总额/标准总工时。确定了有关人工的单位产品标准工时和单位工时标准工资率,可按下列公式求得直接工资的标准成本:直接资标准成本=单位产品的标准工时×小时标准工资率。

制造费用分为变动性制造费用和固定性制造费用。

单位产品变动性制造费用的标准成本,一般是以其直接工资的标准工时乘上每一标准工时变动性制造费用的标准分配率求得。每一工时变动性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的计算公式是:单位工时变动性制造费用的标准分配率=变动性制造费用预算总数/直接工资标准总工时,单位产品变动性制造费用的标准成本=单位产品直接工资的标准工时×每小时变动性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

固定性制造费用主要包括厂房、设备的折旧、维修费、保险费、办公费等。它通常是根据事先编制的固定预算来控制其费用总额,如果采用变动成本计算法,固定性制造费用直接计入当期的收益表,不必在各种产品之间分配,因而也不包括在单位产品的标准成本中。采用完全成本法,固定性制造费用就要通过分配计入单位产品的标准成本中去,计算公式如下:固定性制造费用每工时的标准分配率=固定性制造费用预算总额/直接工资标准总工时,单位产品固定性制造费用的标准成本=单位产品直接工资的标准工时×每小时固定性制造费用的标准分配率。

48.生产过程中耗用材料的成本是由单位产品耗用材料的数量乘上材料价格组成的,所以原材料成本差异的分析包括原材料的消耗数量差异分析和价格差异分析。其计算公式为:原材料成本总差异=原材料实际成本—原材料标准成本,原材料成本消耗量差异=(原

材料实际消耗数量-原材料标准消耗数量)×原材料标准单价,原材料成本价格差异=(原材料实际单价-原材料标准单价)×原材料实际消耗数量。

影响材料消耗数量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合理下料,修旧利废和综合利用等等,都是降低材料消耗的重要途径,影响材料价格变动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除国家及供应单位调整价格外,采购的数量,运输方法,可利用的数量折扣、紧急定货、材料的质量等等 只要其中任何一个因素脱离了制定标准成本时的预定要求,都会影响价格差异。

49.工资成本差异的分析包括人工效率差异的分析和工资率差异的分析,其计算公式如下:工资成本总差异=工资实际成本-工资标准成本,工资成本人工效率差异=(实耗工时-标准工时)×标准工资率,工资成本工资率差异=(实际工资率-标准工资率)×实耗工时。 如果企业签订的工资合同没有改变,工资率之所以变动是由于 生产中升级或降级使用不同工资等级的工人所引起的。影响人工效率变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采购了不适用的材料,加工时花了较多的工时等。

50.变动性制造费用差异,包括变动性制造费用耗用差异和效率差异,其计算公式如下:变动性制造费用耗用差异=实际工时×(实际分配率-标准分配率),变动性制造费用效率差异=标准分配率×(实际工时-标准工时)。

51.固定性制造费用差异包括效率差异、耗费差异和生产能力利用差异。它们的计算公式如下:固定性制造费用效率差异=固定性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实际工时-标准工时),固定性制造费用耗费差异=实际固定制造费用-固定制造费用预算数,生产能力利用差异=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预计应完成的总工时-实际工时)。

52.对成本差异的账务处理方法,在西方国家还没有一致的意见,大体上有以下三种方法:(1)如果实际成本同标准成本之间的差异比较大,这种差异原则上不应全部转入本期的产品销售成本,而应在期末在产品、产成品和本期产品销售成本中按比例分配。(2)各种成本差异在每月月末,不办理结转手续,在成本差异账户,中累积下来,直到年底,才将当年累积的多种成本差异一次结转,如果成本差异为数过大,就要按比例在销售成本、产成品和在产品账户之间分摊;如果成本差异为数不大,可以全部结转到销售成本账户;(3)如果所制定的标准成本符合企业实际情况,成本差异数字不大,可以将差异的数额全部结转到当期产品销售成本中,不必再分配给在产品和产成品。由于第三种方法更具可操作性,所以西

方国家一般采用第三种方法处理各种成本差异。

53.成本差异一般模式是:

(1) 价格差异=(实际价格-标准价格)×实际数量

(2) 数量差异=(实际数量-标准数量)×标准价格

(3)成本总差异=价格差异+数量差异

54.工资效率差异和人工效率差异共同组成人工成本差异,工资率和人工效率共同脱离标准产生的“工资率和人工效率差异”被计入“工资率差异”;提高工资与付水平,会加大工资率差异,但有助于改善效率,缩小人工效率差异,因此,同一原因可能导致一种差异有利而另一种差异不利。

55.固定性制造费用的差异,可以分为耗费差异和能量差异, 而不像直接材料差异、直接人工差异和变动性制造费用差异那样分为“价格差”和“量差”两种。这是因为,固定性制造费用与产品产量变化无直接关系,难以将其差异与产品产量的变化直接联系起来,而只宜从总耗用量和利用程度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与考核。

56.实行责任会计的条件和基本做法是:

(1)各个责任中心具有明确的权、责范围,要为它们在企业授予的权力范围内独立自主地履行职责提供必要的条件。

(2)科学地分解企业生产经营的整体目标,使各个责任中心在完成企业整体目标申明确各自的目标和任务,实现局部与整体的统一。

(3)各个责任中心工作成果的评价与考核应仅限于能为其工作好坏所影响的可控项目。

(4)为明确各自的经济责任,便于正确评价各自的工作成果,各个责任中心之间相互提供的产品和劳务,应按合理制定的内部转移价格进行计价、结算。

(5)一个责任中心的工作成果如果其他责任中心的“过失”而受到损害,应由后者负责赔偿。

(6)制定合理而有效的奖惩办法,按各自的工作成果进行奖惩,鼓励先进,鞭策落后。

(7)建立健全严密的信息收集、加工系统,落实责任,分析偏差,指导行动,充分发挥信息反馈作用,促进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沿着预定目标卓有成效地进行。

57.责任中心指一个规模较大的企业,在实行分权经营体制的条件下,按照“目标管理”的原则,将企业生产经营的整体目标分解为不同层次的子目标,落实到有关单位去完成而形成的企业内部责任单位,称为“责任中心”。

基于企业内部责任单位业务活动的特点不同,一般可区分为成本(费用)中心、利润中心和投资中心三大类。

成本中心仅计量和考核发生的成本、费用,其工作成果不会形成可以用货币计量的收入,或其工作成果不便于或不必进行货币计量;利润中心指不仅考核其成本,还要考核收入和利润的责任单位。对利润中心工作成果的评价与考核,主要是对实际实现的利润同“责任预算”所确定的预计利润数进行对比,分析差异形成的原因和责任,借以对经营上的得失和有关人员的是非功过作出比较全面而正确的评价;投资中心不仅要考核成本费用和利润,还要考核

其资金的使用效果。投资中心的权、责比利润中心有所扩大,其工作成果的评价、考核比起利润中心又向前推进一步。

58.责任成本与产品成本区别可以从三个方面得到体现:

(1)就计算的对象看,产品成本是按承担的客体(产品)计算;责任成本则按责任中心计算。

(2)就计算的性质看,产品成本是谁受益,谁承担;责任成本 则是谁负责,谁承担。

(3)就计算的用途来说,产品成本反映产品成本计划的执行情况,是实施经济核算制的重要手段;责任成本则是反映责任预算的执行情况,是贯彻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制,控制生产耗费的重要手段。

虽然它们之间有明显的区别,但是就某一定时期来说,全企业的产品总成本与全企业的责任成本总和还是相等的。

59.成本中心指一个责任中心,如果只着重考核其所发生的成本或费用,而不考核可以用货币计量的收入,这一类责任中心称为成本中心或费用中心。

成本(费用)中心工作成果的评价与考核,主要是通过一定期 间实际发生的成本(费用)同其“责任预算”所确定的预算数进行对比来实现的。成本中心通常是以“标准成本”作为评价和考核的依据;费用中心则以一定的业务工作量为基础,事先按期编制“费用弹性预算”作为评价和考核实际费用水平的尺度。

60.内部转移价格,是指企业内部各责任中心之间由于相互结算或转账所需采用的一种价格标准。不同类别的责任中心,采用的转移价格不同,可分为以下二种情况:

(1)服务于各责任中心正确进行业绩评价的内部转移价格。成本(费用)中心之间相互提供产品(包括在产品、半成品)和服务,可以“成本”作为内部转移价格;利润(投资)中心之间相互提供产品(半成品),应尽可能以市场价格为基础,制定内部转移价格。

(2)服务于各责任中心正确进行经营决策的内部转移价格。从短期经营决策看,内部转移价格应以供应部门的变动性成本和可能丧失的贡献毛益作为定价的基础,据以协调企业内部各单位之间的供需关系;从长期经营决策看,应在固定成本的“相关范围”内,按生产能力不同的利用程度和相应的不同产量水平,分别测算其内部转移价格。

61.具有中国特色的责任会计的主要特点:

(1)以群众核算为基础,同企业内部经济责任体系相结合。

(2)设立“厂内银行”,将“准商品货币关系”引入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

(3)新产品开发要求产品设计部门落实经济责任,实现技术与经济的统一。

2.简述开展价值工程的目标和途径。

(1)开展价值工程的目标在于:既要实现和具备产品的必要功能,又要降低产品的寿命周期成本,以体现产品的最大价值。(2)具体来讲,有五条途径:①保持功能不变,降低成本;②维持成本不变,改善提高功能;③提高功能,同时降低成本(最有效的途径);④适当减少功能,同时较大程度降低成本;⑤较大幅度提高功能,成本适当提高。

1.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的区别是什么?

①应用的前提条件不同;②产品成本及期间成本的构成内容不同;③销货成本及存货成本水平不同;④常用的销货成本计算公式不同;⑤损益确定程序不同;⑥所提供信息的用途不同。

2.责任成本与产品成本区别是什么?

①就用于归集和分配费用的成本计算对象看,“产品成本”是以“产品”作为成本计算对象;而“责任成本”则是以成本中心。 ②就计算的原则看,“产品成本”是谁受益,谁承担;责任成本 则是谁负责,谁承担。

③就计算的用途来说,产品成本反映和监督产品成本计划的执行情况,是实施经济核算制的重要手段;责任成本则是评价和考核责任预算的执行情况,是作为控制生产耗费和贯彻经济责任制的重要手段。

1.与传统成本法相比,作业成本法具有什么优势?

与传统成本法相比,作业成本法具有更广泛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具体说来,作业成本法主要有以下一些特点:①作业成本法克服了传统成本计算方法导致的成本信息失真问题,能提供相对准确的成本信息。②传统成本管理的主要是产品;而作业成本法不仅包括产品,而且包括作业。企业改进作业链,减少作业耗费,提高作业的效益成为可能。 ③作业成本法是更广泛的完全成本法。作业成本法涉及较多方面的成本,这样提供的成本信息更有利于企业的进行定价等相关决策。④所有作业成本均是变动的,这有利于企业分析成本产生的动因,进而降成本。⑤作业成本法更具有管理意义,因为它相当于是一种实现成本前馈控制与反馈控制相结合,成本计算与成本管理相结合的“全面成本管理系统”。

2.一个投资项目的现金流量主要包括哪些组成部分?

一个投资项目的现金流量由以下三部分组成:(1)原始投资。即开始投资时发生的现金流出量。一般包括:①固定资产投资,即房屋和建筑物、机器设备等的购入或建造、运输、安装成本等;②流动资产投资,即由于新增固定资产而增加的营运资金:③其他投资费用,如谈判费、职工培训费;原有固定资产的变现收入,表现为现金流入,常见于固定资产更新投资。

(2)营业现金流量。一般包括:“现金流入量”(主要是销售收入或营业收入)和“现金流出量现金流量”(主要是使用固定资产发生的各项付现的营业成本或交纳的税金)

(3)终结回收。包括固定资产的残值或中途变价的收入,以及对原垫支的流动资产的回收,都是企业的“现金流入量”。

2.全面预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全面预算主要包括三个部分:业务预算、专门决策预算和财务预算。①业务预算:业务预算是基础,主要包括与企业日常业务直接相关的销售预算(业务预算的编制起点)、生产预算、直接材料及采购预算、直接人工预算、制造费用预算、产品成本预算、期末存货预算销售及管理用预算等。

②专门决策预算:专门决策预算是指企业为那些在预算期内不经常发生的、一次性业务活动所编制的预算,主要包括:根据长期投资决策结论编制的与购置、更新、改造、扩建固定资产决策有关的资本支出预算;与资源开发、产品改造和新产品试制有关的生产经营决策预算等。

③财务预算:财务预算主要反映企业预算期现金收支、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的各项预算,包括:现金预算、预计利润表和预计资产负债表。财务预算是以来于业务预算和专门决策预算而编制的,是整个预算体系的主体。

1.分析与评价长期投资方案优劣的专门方法主要有哪两大类?它们的基本点有什么不同?

分析与评价长期投资决策的方法有两类: 一类是决定方案取舍不考虑货币时间价值的,叫“非折现的现金流量”,也称“静态评价”,其基本点是把不同时期的现金流量看作是等效的;另一类是结合货币时间价值来决定方案取舍的,叫“折现的现金流量”,也称“动态评价”,其基本点是吧现金流出量、现金流入量和时间这三个基本因素相互联系起来进行分析评价。

1.简述风险调整贴现法和肯定当量法的原理。

(1)风险调整贴现率法是根据投资项目的风险程度确定去贴现率的方法。对于高风险的项目,采用较高的贴现率去计算净现值(对于无风险或风险小的项目,用正常的现金流量去计算净现值),然后根据净现值法的规则来选择方案。其关键是根据风险的大小确定风险调整贴现率。

投资者要求的必要报酬率=无风险最低报酬率+风险报酬率

即: K=i+bV

其中,K——项目i按风险调整的贴现率;i——无风险报酬率;

b——项目的风险报酬系数; V——项目预期收益的标准离差率。

(2)肯定当量法是用肯定当量系数吧有风险的现金流量调整为无风险的现金流量,然后用无风险的贴现率去计算净现值或现值指数,并判断项目的可行性并选择最优方案的方法。

其中,肯定当量系数,是指不肯定的1元现金流量期望值相当于使投资者满意的肯定的金额的系数,即肯定当量系数=肯定的现金流量÷不肯定的现金流量期望值。

它是经验数据,可查表取得。由于标准离差率是衡量风险大小的一个很好的指标,因而一般用它来确定肯定当量系数。

1、简答管理会计形成与发展的原因。

(1)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市场经济的繁荣及其对经营管理的客观要求,是导致管理会计形成与发展的内在原因。

(2)现代电脑技术的进步加速了管理会计的完善与发展。

(3)管理会计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现代管理科学理论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2、管理会计的职能有哪些?

(1)预测经济前景;(2)参与经济决策;(3)规划经营目标;(4)控制经济过程;(5)考核评价经营业绩。

3、简述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联系和区别。

(一)、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联系

1、同属于现代会计。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源于同一母体,共同构成了现代企业会计系统的有机整体。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补充。

2、最终目标相同。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所处的工作环境相同,共同为实现企业和企业管理目标服务。

3、相互分享部分信息。管理会计所需的许多资料来源于财务会计系统,其主要工作内容是对财务会计信息进行深加工和再利用,因而受到财务会计工作质量的约束。同时部分管理会计信息有时也列作对外公开发表的范围。

4、财务会计的改革有助于管理会计的发展。

(二)、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区别

1、会计主体不同。管理会计主要以企业内部各层次的责任单位为主体,更为突出以人为中心的行为管理,同时兼顾企业主体;而财务会计往往只以整个企业为工作主体。

2、具体工作目标不同。管理会计作为企业会计的内部管理系统,其工作侧重点主要为企业内部管理服务;财务会计工作的侧重点在于为企业外界利害关系集团提供会计信息服务。

3、基本职能不同。管理会计主要履行预测、决策、规划、控制和考核的职能,属于

4、工作依据不同。管理会计不受财务会计

5、方法及程序不同。管理会计适用的方法灵活多样,工作程序性较差;而财务会计核算时往往只需运用简单的算术方法,遵循固定的会计循环程序。

6、信息特征不同。

a.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时间特征不同:管理会计信息跨越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个时态;而财务会计信息则大多为过去时态。 b.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信息载体不同:管理会计大多以没有统一格式、不固定报告日期和不对外公开的内部报告为其信息载体;财务会计在对外公开提供信息时,其载体是具有固定格式和固定报告日期的财务报表。

c.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信息属性不同:管理会计在向企业内部管理部门提供定量信息时,除了价值单位外,还经常使用非价值单位,此外还可以根据部分单位的需要,提供定性的、特定的、有选择的、不强求计算精确的,以及不具有法律效用的信息;财务会计主要向企业外部利益关系集团提供以货币为计量单位的信息,并使这些信息满足全面性、系统性、连续性、综合性、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原则和要求。

7、体系的完善程度不同。管理会计缺乏规范性和统一性,体系尚不健全;财务会计工作具有规范性和统一性,体系相对成熟,形成了通用的会计规范和统一的会计模式。

8、观念取向不同。管理会计注重管理过程及其结果对企业内部各方面人员在心理和行为方面的影响;财务会计往往不大重视管理过程及其结果对企业职工心理和行为的影响。

1、比较成本性态分析与成本按其性态分类的异同。

答:成本性态分析与成本按性态分类的区别是:第一,性质不同。前者既包括定性分析又包括定量分析,后者则仅仅属于定性分析;第二,最终结果不同。前者最终将全部成本区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两个部分,并建立相应的成本模型;后者只要求将全部成本区分为固定成本、变动成本和混合成本三大类。它们的联系在于:两者都是以企业的总成本为对象,成本性态分析需要以成本按性态分类为前提。

1、变动成本法的优缺点是什么?

答:变动成本法的优点:

(1)变动成本法能够揭示利润和业务量之间的正常关系,有利于促使企业重视销售工作;

(2)变动成本法可以提供有用的成本信息,便于科学的成本分析和成本控制;

(3)变动成本法提供的成本、收益资料,便于企业进行短期经营决策;

(4)采用变动成本法简化了成本核算工作。

变动成本法的缺点:

(1)变动成本法所计算出来的单位产品成本,不符合传统的成本观念的要求;

(2)变动成本法不能适应长期决策的需要;

(3)采用变动成本法对所得税的影响。

2、简述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的区别。

答: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的区别

(1)应用的前提条件不同;

(2)产品成本及期间成本的构成内容不同;

(3)销货成本及存货成本水平不同;

(4)常用的销货成本计算公式不同;

(5)损益确定程序不同;

(6)所提供信息的用途不同。

1、简述本量利分析的前提条件。

答:本量利分析的前提条件是:(1)成本性态分析假设;(2)相关范围及线性假设;(3)产销平衡和品种结构不变假设;(4)变动成本法假设;(5)目标利润假设。

2、贡献边际率指标的含义是什么?它和变动成本率的关系如何?

答:贡献边际率是指贡献边际占销售收入的百分比。变动成本率是指变动成本占销售收入的百分比。将变动成本率与贡献边际率联系起来,有以下关系成立:变动成本率+贡献边际率=1。变动成本率与贡献边际率属于互补性质,变动成本率越高,贡献边际率越低,盈利能力越小;反之,变动成本率越低,贡献边际率越高,盈利能力越强。

1、简述经营杠杆系数的变动规律。

答:经营杠杆系数的变动规律是:(1)只要固定成本不等于零,经营杠杆系数恒大于1;(2)产销量的变动与经营杠杆系数的变动方向相反;(3)成本指标的变动与经营杠杆系数的变动方向相同;(4)单价的变动与经营杠杆系数的变动方向相反;(5)在同一产销量水平上,经营杠杆系数越大,利润变动幅度就越大,从而风险也就越大。

简述决策分析的程序。

1、调研经营形势,明确经营问题; 2、确定决策分析目标;

3、设计各种备选方案; 4、评价方案的可行性;

5、选择未来行动的方案; 6、组织决策方案的实施、跟踪、反馈。

1、简述年金的特点。

答:年金一般应同时满足三个条件:

(1)连续性。即在一定期间内每隔一段时间必须发生一次收款(或付款)业务,形成系列,不得中断。

(2)等额性。即各期发生的款项必须在数额上相等。

(3)同方向性。即该系列款项要么都是收款项目,要么都是付款项目,不能同时有收有付。

2、简述确定现金流量的假设。

确定现金流量应考虑以下假设:

(1)投资项目的类型假设;

(2)财务可行性分析假设;

(3)全投资假设;

(4)建设期投入全部资金假设;

(5)经营期与折旧年限一致假设;

(6)时点指标假设;

(7)确定性假设。

1、简述运用长期投资决策评价指标的一般原则。

运用长期投资评价指标的一般原则是:

(1)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 (2)确保财务可行性的原则;

(3)分清主次指标的原则; (4)讲求效益的原则。

2、简述折现评价指标之间的关系。

净现值NPV、净现值率NPVR、获利指数PI和内部收益率IRR指标之间存在以下的数量关系:

当NPV>0时,NPVR>0,PI>1, IRR>i;

当NPV=0时, NPVR=0,PI=1,IRR=i;

当NPV<0时,NPVR<0,PI<1,IRR<i。

1、简述全面预算的作用。

答:全面预算的作用:

(1)明确工作目标;

(2)协调各职能部门的关系;

(3)控制各部门日常经济活动;

(4)考核各部门工作业绩。

2、简述全面预算体系的构成及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

答:全面预算主要包括三个组成部分:业务预算、专门决策预算和财务预算。业务预算和专门决策预算是财务预算的基础,财务预算是依赖于企业预算和专门决策预算编制的,是整个预算体系的主体。销售预算又是业务预算的编制起点。

3、什么是现金预算?其组成内容是什么?

答:现金预算是指用于规划预算期现金收入、现金支出和资本融通的一种财务预算。现金预算通常应该由以下四个部分组成:(1)现金收入;(2)现金支出;(3)现金收支差额;(4)资金融通。

4、在运用弹性预算法时,业务量范围应如何选择?

答:选择业务量包括选择业务量计量单位和业务量范围两部分内容。业务量计量单位应根据企业的静态情况进行选择。业务量范围的选择应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而定,在选择业务量范围时,一般可定在正常生产能力的70%—110%之间,或以历史上最高业务量和最低业务量为其上下限。

5、零基预算的优点有哪些?

答:(1)可以合理有效地进行资源分配;

(2)可以充分发挥各级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特别适用于产出较难辨认的服务性部门预算的编制与控制。

1、简述成本控制的原则。

答:成本控制的原则包括:

(1)全面控制的原则

(2)讲求效益的原则

(3)目标管理及责任落实的原则

(4)物质利益的原则

(5)例外管理的原则

2、简述制定标准成本的意义。

答:制定标准成本的意义是:(1)便于企业编制预算;(2)便于考核、评价各部门工作业绩;(3)便于进行成本控制;(4)为正确进行经营决策提供依据;(5)简化产品成本的计算。

3、简述标准成本控制系统的内容及相互关系。

答:标准成本控制系统包括:标准成本的制定、成本差异的计算分析和成本差异的帐务处理等三方面的内容。标准成本的制定与成本的前馈控制相联系,成本差异的计算分析与成本的反馈控制相联系,成本差异的帐务处理与成本的日常核算相联系。

4、简述采购经济批量控制模型的简单条件。

答:所谓简单条件是指假定在控制过程中所涉及的材料品种单一,采购条件中不规定商业折扣条款,不允许出现缺货现象,每次订

货均能一次到货的情况。

5、如何控制最优生产批量?

答:调整准备成本与储存成本是性质相反的两类成本,由于调整准备成本与批量无关,而与批次成正比,而批次的减少,必将引起批量的增长,从而提高全年的平均储存成本。最优生产批量控制就是要寻求一个适当的生产批量,使其全年的调整准备成本与其全年的平均储存成本之和为最低。

1、简述责任会计制度的构成。

答:责任会计制度的构成:(1)设置责任中心,明确责权范围;(2)编制责任预算,确定考核标准;(3)提交责任报告,考核预算的执行情况;(4)评价经营业绩,实施奖惩制度。

2、简述建立责任会计制度应遵循的原则。

答:建立责任会计制度应遵循的原则:(1)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2)可控性原则;(3)统一性原则;(4)激励原则;(5)反馈原则。

3、如何评价投资中心的经营业绩?

答:投资中心评价与考核的内容是利润及投资效果,反映投资效果的指标主要是投资报酬率和剩余收益。投资报酬率是投资中心所获得的利润占投资额的百分比指标,它可以反映投资中心的综合盈利能力。投资报酬率指标是个相对数正指标,数值越大越好。剩余收益是指投资中心获得的利润扣减其投资额按预期最低投资报酬率计算的投资报酬后的余额。剩余收益是个绝对数正指标,指标越大,说明投资效果越好。

1、进行敏感性分析的前提是什么?

答:敏感性分析的前提:(1)有限因素的假定;(2)因素不相关假定;(3)相同变动幅度的假定;(4)影响效果相同的假定。

2、简述利润灵敏度指标的排列规律。

答:利润灵敏度指标的排列规律是:

(1)单价的灵敏度指标S1总是最高。

(2)销售量的灵敏度指标S3不可能最低。

(3)单价的灵敏度指标与单位变动成本的灵敏度指标之差等于销售量的灵敏度指标,即:S1 -S2 =S3。

(4)销售量的灵敏度指标与固定成本的灵敏度指标之差等于1%,即:S3 -S4 =1%

1、简述管理会计与管理会计学的关系。

答:管理会计与管理会计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管理会计属于现代企业会计工作实践的范畴;管理会计学则属于会计学科分类的范畴,是有关管理会计工作经验的理论总结和知识体系。

2、 为什么称管理会计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会计?

答:管理会计的工作环境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现代企业;其奋斗目标是确保企业实现最佳的经济效益;其对象是企业的经营活动及其价值表现;其手段是对财务信息等进行深加工和再利用;其职能必须充分体现现代企业管理的要求;其本质既是一种侧重于现代企业内部经营管理中直接发挥作用的会计,同时又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也称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会计。

3、 简述管理会计形成与发展的原因。

答:管理会计形成和发展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第一,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市场经济的繁荣及其对经营管理的客观要求,是导致管理会计形成与发展的内在原因;第二,现代电脑技术的进步加速了管理会计的完善与发展;第三,在管理会计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现代管理科学理论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4、 简述管理会计的基本内容。

答:现代管理会计包括预测决策会计、规划控制会计和责任会计三项基本内容。

预测决策会计是指管理会计系统中侧重于发挥预测经济前景和实施经营决策职能的最具有能动作用的子

系统。它处于现代管理会计的核心地位,又是现代管理会计形成的关键标志之一。

规划控制会计是指在决策目标和经营方针已经明确的前提下,为执行既定的决策方案而进行有关规划和控

制,以确保与其奋斗目标顺利实现的管理会计子系统。

责任会计是指在组织企业经营时,按照分权管理的思想划分各个内部管理层次的相应职责、权限及所承担

义务的范围和内容,通过考核评价各有关方面履行责任的情况,反映其真实业绩,从而调动企业全体职工积极性的管理会计子系统。

5、简述成本性态的特点。

答:由于相关范围的存在,使得各类成本的性态具有相对性、暂时性和可能转化性的特点。

(1)成本性态的相对性,是指在同一时期内,同一成本项目在不同企业之间可能具有不同的性态。

(2)成本性态的暂时性,是指就同一企业而言,同一成本项目在不同时期可能有不同的性态。

(3) 成本性态的可能转化性,是指在同一时空条件下,某些成本项目可以在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之间实

现相互转化。

6、简述成本性态分析的程序。

答:成本性态分析的程序是指完成成本性态分析任务所经过的步骤。共有以下两种程序:

(1)分步分析程序。在该程序下,要先对全部成本按其性态进行分类,即按定义将其分为包括混合成本在内的三个部分;然后再进行混合成本分解,即按照一定技术方法将混合成本区分为固定部分和变动部分,并分别将它们与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合并,最后建立有关成本模型。

(2)同步分析程序。在该程序下,不需要分别进行成本按其性态分类和混合成本分解,而是按一定方法将全部成本直接一次性地区分为固定成本总额和变动成本总额两部分,并建立有关成本模型。

7、 简述成本性态分析与成本按性态分类的异同。

答:成本性态分析与成本按性态分类是管理会计中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范畴。它们的区别是:第一,性质不同。前者既包括定性分析,又包括定量分析,后者则仅仅属于定性分析;第二,最终结果不同。前者最终将全部成本区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两个部分,并建立相应的成本模型;后者只要求将全部成本区分为固定成本、变动成本和混合成本三大类。它们的联系在于:两者都以企业的成本为对象,在一定的条件下,成本性态分析要以成本按性态分类为基础。

8、 变动成本法的优缺点是什么?

答:变动成本法的优点:

(1) 变动成本法能够揭示利润和业务量之间的正常关系,有利于促使企业重视销售工作。

(2) 变动成本法可以提供有用的成本信息,便于科学的成本分析和成本控制。

(3) 变动成本法提供的成本、收益资料,便于企业进行短期经营决策。

(4) 采用变动成本法简化了成本核算工作。

变动成本法的缺点:

(1) 变动成本法所计算出来的单位产品成本,不符合传统的成本观念的要求。

(2) 变动成本法不能适应长期决策的需要。

(3) 采用变动成本法对所得税有一定影响。

9、 简述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的区别。

答: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的区别主要表现在:

(1)应用的前提条件不同:应用变动成本法,首先要求进行成本性态分析,把全部成本划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尤其是要把属于混合成本性质的制造费用按生产量分解为变动性制造费用和固定性制造费用两部分;应用完全成本法则要求把全部成本按其发生的领域或经济用途分为生产成本和非生产成本。

(2)产品成本及期间成本的构成内容不同:在变动成本法下,产品成本全部由变动生产成本构成,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变动性制造费用,期间成本由固定性费用构成;在完全成本法下,产品成本包括全部生产成本,期间费用则仅包括全部非生产成本。

(3)销货成本及存货成本水平不同:在变动成本法下,固定制造费用作为期间成本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因而没有转化为销货成本或存货成本的可能;在完全成本法下,固定性制造成本计入产品成本当期末存货不为零时,本期发生的固定性制造费用需要在本期销货和期末存货之间分配,被销货吸收的固定性制造费用计入本期损益,被期末存货吸收的固定性制造费用递延到下期。

(4)常用的销货成本计算公式不同:

在变动成本法下,本期销货成本=单位变动生产成本×本期销售量

在完全成本法下,本期销货成本=期初存货成本+本期发生产品成本—期末存货成本

(5)损益确定程序不同:在变动成本法下,只能按贡献式损益确定程序计量营业损益;在完全成本法下,则必须按传统式损益确定程序计量营业损益。

(6)所提供信息的用途不同。这是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之间最本质的区别。

10、简述本量利分析的前提条件。

答:本量利分析所涉及的许多模型是基于以下假设而确立的:

(1)成本性态分析的假设。即假定本量利分析所涉及的成本因素已经区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两类,相关的成本性态模型已经形成。

(2)相关范围及线性假设。即假定在一定时期和一定的产销业务量范围内,成本水平始终保持不变,单价也不因业务量的变化而变化。

(3)产销平衡和品种结构不变假设。即假定企业生产出的产品能达到产销平衡。

(4)变动成本法假设。即假定产品成本是按变动成本法计算的,并按贡献式损益程序确定营业利润。

(5)目标利润假设。即假定有关利润指标是经过预测而确定的目标利润。

11、简述本量利分析图的作用。

答:本量利关系图是利用解析几何原理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上建立的,能够全面反映成本、业务量和利润等因素之间依存关系的图象。本量利关系图不仅能够反映出固定成本、变动成本、销售量、销售收入和利润等指标的总量水平,而且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单价、单位变动成本和单位贡献边际等单位量水平;并揭示保本点、保利点、安全边际量和安全边际额等指标的水平,描绘出相关范围、亏损区和利润区的形状和大小。

12、贡献边际率指标的含义是什么?它和变动成本率的关系如何?

答:贡献边际率是指贡献边际占销售收入的百分比。

将贡献边际率和变动成本率联系起来,有以下关系成立:贡献边际率+变动成本率=1。

贡献边际率和变动成本率属于互补性质,变动成本率越高,贡献边际率越低、盈利能力越小;反之,变动成本率越低,贡献边际率越高,盈利能力越强。

13、 简述预测分析的步骤。

答:预测分析一般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1) 确定预测对象。即确定预测分析的内容、范围、目的和要求。

(2) 收集整理资料。即收集尽可能多的相关经济信息,同时对所收集的大量资料进行整理、归纳,找出与

预测对象有关的各因素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3) 选择预测方法。即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4) 分析判断。

(5) 检查验证。即将本期实际发生数与前期预测数进行比较,计算并分析差异,以便在本期预测中加以改

进。

(6) 修正预测值。

(7) 报告预测结论。

14、简述决策分析的程序。

答:决策分析一般要经过以下步骤:

(1) 调研经营形式,明确经营问题。

(2) 确定决策分析目标。

(3) 设计各种备选方案。

(4) 评价方案的可行性。

(5) 选择未来行动的方案。

(6) 组织决策方案的实施、跟踪、反馈。

15、 简述新产品定价策略的内容。

答:新产品定价策略是指用于指导新产品定价的原则或技巧。具体有两种策略:一是撇油策略,一是渗透策略。前者指对于那些初次投放市场,尚未形成竞争的新产品以高价销售,以保证初期高额获利,随着市场销量提高、竞争加剧而逐步降价的策略,又叫先高后低策略;后者是指以较低价格为新产品开拓市场,争取顾客,赢得竞争优势后再逐步提价的策略,又叫先低后高策略。撇油策略着眼于短期收益,渗透策略着眼于初期利益,各有利弊。

16、简述各类投资决策的特点。

答:(1)项目投资决策、证券投资决策、其他投资决策的特点:

管理会计主要研究项目投资决策。这类决策通常会对企业本身未来的生产经营能力和创利能力产生直接的影响。

证券投资决策和其他投资决策对企业的未来发展一般只会产生间接的影响。

(2)诱导式投资决策和主动式投资决策的特点:

前者偏重于对客观形势的分析判定;后者则更注意发挥投资者个人的主观能动性。

(3)战术型投资决策和战略型投资决策的特点:

前者大多由中低层或职能管理部门筹划,由高层管理部门参与制定;后者的成败与否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未来命运,故多有企业最高管理当局筹划,并需要报经董事会或上级主管部门批准。

(4)合理型投资决策和发展型投资决策的特点:

前者主要考虑如何更加合理地维持或利用现有条件;后者则主要倾向于企业未来发展战略的实施与贯彻。

(5)单一目标投资决策和复合目标投资决策的特点:

前者比较简单,容易操作;后者比较复杂,需要对不同目标之间的关系进行排序处理。

17、简述确定现金流量的假设。

答:确定现金流量应考虑以下假设:

(1) 投资项目的类型假设。

(2) 财务可行性分析假设。

(3) 全投资假设。

(4) 建设期投入全部资金假设。

(5) 经营期与折旧年限一致假设。

(6) 时点指标假设。

(7) 确定性假设。

18、 简述年金的特点。

答:年金一般应同时满足三个条件:

(1) 连续性。即在一定期间内每隔一段时间必须发生一次收款(或付款)业务,形成系列,不得中断。

(2) 等额性。即各期发生的款项必须在数额上相等。

(3) 同方向性。即该系列款项要么都是收款项目,要么都是付款项目,不能同时有收有付。

19、 简述折现评价指标之间的关系。

答:净现值NPV ,净现值率NPVR,获利指数PI和内部收益率IRR指标之间存在以下数量关系,即: 当NPV >0时,NPVR>1 ,PI>1, IRR>ic

当NPV =0时,NPVR=1 ,PI=1, IRR=ic

当NPV

20、 简述运用长期投资决策评价指标的一般原则。

答:运用长期投资评价指标的一般原则为:

(1)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

(2) 确保财务可行性的原则。

(3) 分清主次指标的原则。

(4) 讲求效益的原则。

21、 零基预算的优点是什么?

答:零基预算的优点是:

(1) 可以合理有效地进行资源分配。

(2) 可以充分发挥各级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 特别适用于产出较难辨认的服务性部门预算的编制与控制。

22、 全面预算包括哪些主要内容?

答:全面预算包括:(1)业务预算;(2)专门决策预算;(3)财务预算三项内容。

23、 简述成本控制的原则。

答:成本控制须遵循以下原则:

(1) 全面控制的原则。

(2) 讲求效益的原则。

(3) 目标管理及责任落实的原则。

(4) 物质利益的原则。

(5) 例外管理的原则。

24、 制定标准成本的意义是什么?

答:制定标准成本具有重要意义:

(1) 便于企业编制预算。

(2) 便于考核、评价各部门工作业绩。

(3) 便于进行成本控制。

(4) 为正确进行经营决策提供依据。

(5) 简化产品成本的计算。

25、 简述责任会计制度的构成。

答:责任会计制度包括以下内容:

(1) 设置责任中心,明确责权范围。

(2) 编制责任预算,确定考核标准。

(3) 提交责任报告,考核预算的执行情况。

(4) 分析经营业绩,执行奖惩制度。

26、 制定内部转移价格的原则是什么?

答:制定内部转移价格应遵循以下几项原则:

第一、内部转移价格的制定要有利于分清各责任中心的成绩和不足。

第二、内部转移价格的制定要公正、合理。

第三、制定的内部转移价格要为供求双方自愿接受。

27、 进行敏感性分析的前提是什么?

答:进行敏感性分析,通常以下列假设条件的存在为前提:

(1) 有限因素的假定。

(2) 因素不相关的假定。

(3) 相同变动幅度假定。

(4) 影响效果相同的假定。

28、简述经营杠杆系数的变动规律。

答:经营杠杆系数的变动规律为:

(1) 只要固定成本不等于零,经营杠杆系数恒大于1。

(2) 产销量的变动与经营杠杆系数的变动方向相反。

(3) 成本指标的变动与经营杠杆系数的变动方向相同。

(4) 单价的变动与经营杠杆系数的变动方向相反。

(5) 在同一产销量水平上,经营杠杆系数越大,利润变动幅度就越大,从而风险也就越大。

论述题

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联系和区别。

答: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联系:

(1)同属现代会计 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源于同一母体,共同构成了现代企业会计系统的有机整体。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补充。

(2)最终目标相同 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所处的工作环境相同,共同为实现企业和企业管理目标服务。

(3)相互分享部分信息 管理会计所需的许多资料来源于财务会计系统,其主要工作内容是对财务会计信息进行深加工和再利用,因而受到财务会计工作质量的约束。同时管理会计信息有时也列作对外公开发表的范围。

(4)财务会计的改革有助与管理会计的发展

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区别:

(1)会计主体不同 管理会计主要以企业内部各层次的责任单位为主体,更为突出以人为中心的行为管理,同时兼顾企业主体;而财务会计往往只以整个企业为工作主体。

(2)具体工作目标不同 管理会计作为企业会计的内部会计系统,其工作侧重点主要为企业内部管理服务;财务会计工作的侧重点在于为企业外界利害关系集团提供会计信息服务。

(3)基本职能不同 管理会计主要履行预测、决策、规划、控制和考核的职能,属于“经营型会计”;财务会计履行反映、报告企业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的职能,属于“报账型会计”。

(4)工作依据不同 管理会计不受财务会计“公认会计原则”的限制和约束。

(5)方法及程序不同 管理会计适用的方法灵活多样,工作程序性较差;而财务会计核算时往往只需运用简单的算术方法,遵循固定的会计循环程序。

(6)信息特征不同

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时间特征不同:管理会计信息跨越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个时态;而财务会计信息则大多为过去时态。

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信息载体不同:管理会计大多以没有统一格式、不固定报告日期和不对外公开的内部报告为其信息载体;财务会计在对外公开提供信息时,其载体是具有固定格式和固定报告日期的财务报表。 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信息属性不同:管理会计在向企业内部管理部门提供定量信息时,除了价值单位外,还经常使用非价值单位,此外还可以根据部分单位的需要,提供定性的、特定的、有选择的、不强求计算精确的,以及不具有法律效用的信息;财务会计主要向企业外部利益关系集团提供以货币为计量单位的信息,并使这些信息满足全面性、系统性、连续性、综合性、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原则和要求。

(7)体系的完善程度不同 管理会计缺乏规范性和统一性,体系尚不健全;财务会计工作具有规范性和统一性,体系相对成熟,形成了通用的会计规范和统一的会计模式。

(8)观念取向不同 管理会计注重管理过程及其结果对企业内部各方面人员在心理和行为方面的影响;财务会计往往不大重视管理过程及其结果对企业职工心理和行为的影响

管理会计的职能有哪些?

答:管理会计的主要职能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

(1)预测经济前景。管理会计发挥“预测经济前景”的职能,就是按照企业未来的总目标和经营方针,充分考虑经济规律的作用和经济条件的约束,选择合理的量化模型,有目的地预计和推测未来企业销售、利润、成本及资金的变动趋势和水平,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第一手信息。

(2)参与经济决策。管理会计发挥“参与经济决策”的职能,主要体现在根据企业决策目标搜集、整理有关信息资料,选择科学的方法,计算有关长短期决策方案的评价指标,并作出正确的财务评价,最终筛选出最优的行动方案。

(3)规划经营目标。管理会计“规划经营目标”的职能,是通过编制各种计划和预算实现的。它要求在最终决策方案的基础上,将实现确定的有关经济目标分解落实到各有关预算中去,从而合理有效地组织协调企业供、产、销及人、财、物之间的关系,并为控制和责任考核创造条件。

(4)控制经济过程。管理会计发挥“控制经济过程”的职能,就是将对经济过程的事前控制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事前确定科学可行的各种标准,根据执行过程中的实际与计划发生的偏差进行原因分析,并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调整,改进工作,确保经济活动的正常进行的过程。

(5)考核评价经营业绩。管理会计履行“考核评价经营业绩”的职能,是通过建立责任会计制度来实现的。即在各部门各单位及每个人均明确各自责任情况的前提下,逐级考核责任指标的执行情况,找出成绩和不足,从而为奖惩制度的实施和未来工作改进措施的形成提供必要的依据。

1.管理会计是怎样形成与发展的?怎样认识它同现代管理科学的关系?

2.同财务会计相比,现代管理会计有哪些主要特点?

3.为什么现金流动是现代管理会计的对象?

4.简述现代管理会计的主要特点。

5.什么是成本性态?为什么成本要按其性态分类?怎样分类?

6.什么是半变动成本?为什么要对半变动成本进行分解?如何分解?

7.差别成本是否等于变动成本?为什么?

8.制造成本与非制造成本的区别?为什么要进行如此分类?

9.简述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在产品成本组成上的根本区别,并说明其理论根据。

10.为什么本期生产量和销售量相等时,按变动成本和完全成本法所确定的分期损益相同?

11.为什么本期生产量大于销售量时,按完全成本法所确定的净收益大于变动成本法所确定的净收益?

12.简述完全成本法的优缺点?

13.简述变动成本法的优缺点?

14.如何使完全成本法和变动成本法结合使用?

15.简述盈亏临界点的特点?

16.简述本·量·利分析的基本假设?

17.盈亏临界点销售量有哪两种表现形式?其计算方法分别是什么?

18.什么是安全边际?什么是安全边际率?计算这两项指标的作用是什么?

19.在预测分析的实践中,定量分析法为什么必须与定性分析法结合起来加以应用?

20.简要说明预测的基本程序及特点。

21.谈谈良好的销售预测的重要牲。 ’

22.为什么说成本预测是成本管理的重要环节?

23.谈谈目标成本草案是怎样提出来的?

24.简述筹资预测的意义。

25.简述不确定型决策及其选择标准。

26.简述决策分析的基本程序。

27.论述经济决策的意义。

28.简述线性规划问题的特点。

29.试述差量分析法及其关键。

30.产品的生产决策一般包括哪些内容?这类决策的常用方法有哪几种?

31.最优生产批量法主要包括哪些成本因素?确定最优生产批量的关键是什么?

32.为什么在长期投资中必须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

33.为什么说在长期投资决策中必须考虑投资的风险价值?

34.现金流量在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中的涵义和内容有何不同?

35.长期投资决策中的敏感性分析,主要研究什么问题?

36.分析与评价长期投资方案优劣的专门方法主要有哪两大类?它们的基本点有什么不同?

37.为什么要编制全面预算?

38.生产经营全面预算主要包括哪些内容?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怎样?

39.为什么说销售预算是编制全面预算的基础和关键?怎样编制销售预算?

40.怎样编制生产预算?

41.怎样编制直接材料预算和直接人工预算?

42.为什么要编制期末存货预算?

43.简述现金预算编制的原理。

44.为什么要编制弹性预算?怎样编制?

45.为什么要编制零基预算?怎样编制?

46.标准成本系统的作用是什么?

47.如何制订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的标准成本。

48.如何分析原材料成本差异?

49.如何分析工资成本差异?

50.如何分析变动性制造费用差异?

51.如何分析固定性制造费用差异?

52.对成本差异有那几种处理方法。

53.试列示成本差异分析的通用模式。

54.工资率差异和人工效率差异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同一原因能否导致一种差异为有利差异,另一种差异为不利差异?

55.固定性制造费用的差异因素与其他成本费用的差异有何不同?为什么?

56.实行责任会计的条件和基本做法是什么?

57.什么是责任中心? 责任中心一般可分哪几种? 说明它们之间的区别?

58.责任成本与产品成本有哪些区别与联系?

59.什么是成本中心? 如何评价与考核该中心的工作成绩?

60.对不同类型的责任中心应分别采用怎样不同的转移价格?

61.具有中国特色的责任会计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1.管理会计是从传统、单一的会计系统中分离出来,成为与财务会计并列并独立的学科。它的形成和发展,大致上可以分为两个大的阶段。

(1)执行性管理会计阶段。

执行性管理会计阶段是以科学管理学说为基础形成的会计信息系统,主要包括“标准成本”、“差异分析”、“预算控制”等方面。它把事先计算引入会计系统,实行事先计算、事中控制、事后分析相结合,为会计直接服务于企业管理开创了新路,可以更好地为提高企业生产和工作效率,实现成本最低化服务。但它是局部性、执行性的管理会计,仍处于管理会计发展历程中的初级阶段。

(2)决策性管理会计阶段。

以现代管理科学为基础形成的会计信息系统——决策性管理会计。它把为企业正确地进行生产经营决策放在首位,按照最优化的要求,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科学的预测、决策、计划和控制,促使企业的生产经营实现最优运转,为最大限度地提高经济效益服务。它是一种全局性的,以服务于企业提高经济效益为核心的决策性管理会计。它包含了执行性管理会计,但无论从广度上还是从深度上都发展了执行性管理会计,从而跨入现代管理会计阶段。

现代管理科学的形成和发展,对现代管理会计的形成与发展,在理论上起着奠基和指导作用,在方法上赋予它现代化的管理方法和技术,使它的面貌焕然一新。一方面,丰富和发展了其早期形成的一些技术方法;另一方面,又大量吸收了现代管理科学中运筹学、行为科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把它们引进、应用到会计中来,形成了新的与管理现代化相适应的会计信息系统。

2.同财务会计相比,现代管理会计主要特点有:

(1)侧重于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服务;

(2)方式方法更加灵活多样;

(3)同时兼顾企业生产经营的全局和局部两个方面;

(4)面向未来;

(5)广泛应用数学方法。

3.本世纪50年代以后,为适应现代化管理的需要,企业会计的内部职能大大地扩展了,其工作重点也随之而转移,即把重点转向现金流动的分析,这是因为,现金流动具有最大的综合性,其流入与流出既有数量上的差别,也有时间上的差别,通过现金流动的动态,可以对企业生产经营中的资金、成本、盈利这几个方面综合起来进行统一评价。首先,企业生产经营中现金流出与流入数量上的差别,制约着企业的盈利水平。其次,现金流出与流入时间上的差别,制约着企业资金占用的水平。最后,现金流出与流入以上两方面的差别还可综合起来进行考察。也就是,时间上的差别,可以通过“货币时间价值”进行换算,转化为在同一起点上看问题,使时间上的差别也通过数量上的差别来表现。由于现金流动具有最大综合性,同时它也像晴雨表一样,具有很大的灵敏性,通过现金流动的动态,可以把企业生产经营的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全面、系统而及时地反映出来,所以,现金流动成为现代化管理会计的对象。

4.同财务会计所用的方法相比,现代管理会计基本方法的主要特点:

财务会计所用的方法,是属于描述性的方法,重点放在如何全面、系统地反映企业的生活经营活动。财务会计所用的专门方法有:货币计价、账户设置、复式记账、成本计算、报表编制,都是用来系统地反映企业经济活动的专门方法。财务会计方法有一个总的特点,是一般只涉及到常数,所作的计算通常没有超出“常数的数学——初等数学” 的范围。同财务会计方法相比,现代管理会计基本方法有很大的不同。现代管理会计所用的方法,是属于分析性的方法,借以从动态上来掌握它的对象——企业生产经营中形成的现金流动。它不仅涉及到常数,而且还涉及到变数。“差量分析”是作为现代管理会计的基本方法贯穿始终,在不同情况下,它的应用有多种不同的具体表现形式,如成本性态分析法、本·量·利分析法、边际分析法、成本——效益分析法和折现的现金流量法等。

5.成本的性态,是指成本总额的变动与产量之间的依存关系。将成本按性态分类有着重要意义。便于利用成本资料进行预测和决策,而且有利子成本控制和差异原因的分析,以利于企业实现优化管理,可将成本分为固定成本、变动成本和半变动成本三类。

6.半变动成本,是指总成本虽然受产量变动的影响,但是其变动的幅度并不同产量的变化保持严格的比例。由于半变动成本实际上是混合成本,它同时包含了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两种因素。在实际工作中,为了掌握成本与产量之间的依存关系,还要对半变动成本进行分解,将其中的变动部分和固定部分分离出来,以便进而把全部成本最终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两大类,才能满足经营管理上多方面的需要。对半变动成本分解常用的方法有:高低点法、散布图法和回归直线法等。

7.差别成本是指可供选择的不同方案之间在成本上的差别。从现有生产量的增加或减少所形成的成本上的差别看,在“相关范围”内,差别成本就是变动成本。超过相关范围,由于产量变动还可能引起固定成本和半变动成本的变动,差别成本在数量上不等于变动成本。

8.成本按经济用途可分为制造成本和非制造成本两类。制造成本是在产品制造过程中发生的,它是由三种基本要素组成的,即直接材料、直接工资和制造费用。非制造成本是指销售与行政管理方面发生的费用。一般可以细分为推销或销售成本、管理成本两类。这种分类方法便于反映和考核企业生产车间和业务管理部门的成本水平和管理责任。有利于企业进行成本预测和决策。

9.按完全成本法计算,产品成本包括了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变动性制造费用和固定性制造费用;而按变动成本法计算,产品成本只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变动性制造费用,而把固定性制造费用作为期间成本,全额列入损益表,从当期的销售收入直接扣减,完全成本计算的理论依据是:凡是同产品生产有关的耗费都应计入产品成本。变动成本法的计算的理论依据是固定制造费用与产量无关,与期间有关,所以应该作为期间成本对待,而不应作为产品成本。

10.因为,按变动成本法计算,本期所发生的固定性制造费用是全额从本期销售收入中扣除:按完全成本法计算,本期发生的固定性制造费用先计入本期所生产的产品成本中,在产销平衡的情况下,本期所生产的产品又在本期全部销售出去,产成品的期末存货没有

变动,所以两种成本计算法在销售收入一样,扣减数也一样的情况下,当然所得的净利会相等。

11.因为,按变动成本法计算,本期所发生的固定性制造费用全额从本期销售收入中扣除;而采用完全成本法计算,在生产量大于销售量时,意味着本期生产的产品没有全部销售出去,产成品的期末存货增加,它会带走一部分本期发生的固定性制造费用,因而,从本期销售收入中扣减的固定性制造费用就不是全额了。所以,在销售收入一样的情况下,采用变动成本法扣除了全部的固定性制造费用,而采用完全成本法仅扣除了部分的固定性制造费用,当然由此所确定的净收益前者会小于后者。

12.采用完全成本法的优点是可以鼓励企业提高产品生产的积极性。因为产量越大,单位产品分摊的固定成本会越低,从而使得整个单位产品成本随之降低。其最大的缺点是按照这种方法为基础计算的分期损益难于为管理部门所理解,因为此种方法掺杂了人为的计算上的因素,使得利润的多少和销售量的增减不能保持相应的比例,不便于为决策、控制和分析直接提供有关的资料。

13.

(1)所提供的成本资料能较好地符合企业生产经营的实际情况,易于为管理部门所理解和掌握。

(2)能提供每种产品盈利能力的资料,有利于管理人员的决策分析。

(3)便于分清各部门的经济责任,有利于进行成本控制与业绩评价。

但是这种成本计算法也存在某些局限性:

(1)不符合传统的成本概念要求;

(2)所确定的成本数据不符合通用会计报表编制的要求;

(3)所提供的成本资料较难适应长期决策的需要。

14.把日常核算建立在变动成本计算的基础上,在产品、产成品帐户均按变动成本反映,同时另设“存货中的固定性制造费用”账户,把所发生的固定性制造费用先记入这一账户;期末,把其中应归属于本期已销售产品的部分转入“收益汇总”账户,并列入损益表,作为本期销售收入的一个扣减项目;而其中应归属于期末在产品、产成品的部分,则仍留在这个账户上,并将其余额附加在资产负债表上的在产品、产成品项目上,使它们仍按完全成本列示。

15.其特点为: (1)利润越多,或亏损越少越多。盈亏临界点不变,销售量越大,能实现的销售量越少,能实现的利润越少,或亏损越多。

(2)销售量不变,盈亏临界点越低,能实现的利润越多,或亏损越少;盈亏临界点越高,能实现的利润越少,或亏损越多。

(3)在销售收入既定的条件下,盈亏临界点的高低取决于固定成本和单位产品变动成本的多少。固定成本越多,或单位产品的变动成本越多,盈亏临界点越高;反之,盈亏,临界点越低单位产品变动成本的变动对盈亏临界点的影响,是通过对变动成本线的斜率的变动而表现出来。

16.

(1)假定产品的单位销售价格不变,企业的销售总收入同产品的销售量成正比例地变动。

(2)假定所有的成本都划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两部分。

其中,假定固定成本处于“相关范围”内,其总额在全期内保持不变,不受销售量变动的影响;单位产品的变动成本不变,变动成本总额同产品的销售量成正比例变动。

(3)假定企业生产和销售一种产品,如果同时生产和销售多种产品时,其品种构成不变。

(4)假定全期内产品的生产量与销售量一致,不考虑产成品存货水平的变动对利润的影响。

17.盈亏临界点的销售量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

其一可用实物单位表现其具体公式为:

盈亏临界点的销售量=

=

其二可用金额表现其具体计算公式为:

盈亏临界点的销售量=

=

18.安全边际是指现有销售量超过盈亏临界点销售量的差额,标志着从现有销售量到盈亏临界点,还有多大的差距。这个差距说明现有销售额再降低多少,企业才会发生损失。差距越大,企业发生亏损的可能性就越小。安全边际可以用绝对数表示,也可以用相对数表示。用绝对数表示,其计算公式:

安全边际=现有 (或预计可达到)的销售量-临界点的销售量

用相对数表示,称为安全边际率,其计算公式:

安全边际率=

或 安全边际率=

19.定量分析法是指根据预测对象过去的、按时间顺序排列的一系列数据,应用数学方法进行加工、计算,借以预测未来发展趋势的方法。而定性分析法是依靠预测人员的丰富经验以及主观判断和分析,来推断事物的,性质和发展趋势的方法。两者之间存在着差异。但在实际工作中,定量分析法和定性分析法必须结合起来使用,才能起到更好的效果。在应用定量分析法建立数据模型分析时,还需要定性分析法来辅助,其原因为:(1)影响经济变量的因素很多,有的因素可以通过定量加以分析,而有的因素,如国家政策、消费者心理、投资者意向等,一般只有定性的特征,根本无法进行计量;(2)企业拥有的历史资料有些可能不真实,反映不出客观经济的发展规律,或由于取得的成本太高,花费的时间大多,得不偿失;(3)定量分析法一般都是把未来视为历史的延伸,并假设过去和现在的条件同样适应于未来,而对于外界变化的因素不能迅速作出反映。因此,在进行预测,特别是中长期预测时,即使资料完整、准确,也有其片面性,有时甚至会发生失误。

20.预测是指根据反映客观事物的资料信息,运用科学方法来预计和推测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可能性。预测必须有步骤地进行,其基本程序为:(1)确定预测目标;(2)收集整理资料;(3)选择预测方法;(4)综合分析预测;(5)计算预测的误差。

预测的特点可归纳为:(1)预测具有一定的科学性;(2)预测具有一定的近似性;(3)预测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21.销售预测是根据充分市场调查,通过对本企业和市场信息的了解,对该商品在计划期间的销售量或销售额作出预测和推断。其重要性主要表现在:

(1)就企业的角度来说,销售预测是订购材料、安排人工、规划生产、处理财务的基础,是编制企业全面预算的出发点。良好的销售预测是企业规划未来的先决条件,因而必须实事求是,否则会带来巨大损失。

(2)搞好销售预测,不仅有利于提高企业经营决策的科学性,而且可使企业的经营目标同社会生产的发展和人民消费的需要相适应,使产品的生产同需求相适应,从而大大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22.成本预测是根据市场预测,对企业的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加以分析预测。成本预测使企业不仅仅停留在成本计算和事后的成本分析上,而是更着眼于未来,在事前进行成本预测,规划好计划期间的耗费,并据以制定目标成本,然后对各个经营管理单位负责 的成本指标加以控制和调节,并引导全体职工去实现这个目标。从这个角度说,成本预测有利于提高经营管理水平、降低产品成本、增加经济效益,是成本管理的重要环节。

23.目标成本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产品成本应达到的标准。目标成本草案的提出一般有以下两种方法:

(1)采用“倒剥皮”的办法。在确定目标利润的基础上,根据该项产品在市场上的经济信息,先确定一个适当的销售单价;然后减去按目标利润计算的单位产品利润和应交纳的税金,作为产品进行生产的目标成本。

(2)在我国,一般以产品的某一先进的成本水平作为目标成本。

24.筹资预测包括固定资金和流动资金的预测。资金需要量预测就是为有意识地把生产经营活动引导到以最少资金占有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的轨道上来。因此,筹资预测对改进企业经营管理和提高经济效益有很重要的意义。

25.对不确定型决策问题,决策者对未来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但又无法确定各种情况出现的概率。因此,其选优标准通常取决于决策者对未来的态度,不同的态度所选用的方法不尽相同。通常先把不确定型决策转化为确定型或风险型决策,估计出各种方案的预 期收益或预期损失,然后以预期收益的最大值或预期损失的最小值作为最优方案。

26.决策分析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运用科学方法对各个备选方案进行分析评价,从而选出最佳方案。其一般程序包括:

(1)提出决策问题,确定决策目标;

(2)拟定达到目标的各种可能的行动方案;

(3)搜集与决策有关的信息;

(4)分析、对比各种备选方案,选择最优方案;

(5)组织和监督最优方案的实施。

27.经济决策在科学预测的基础上,对经济组织内的各备选方案作出判断和抉择。它不仅参与企业当局决策,为管理阶层提供意见,而且对企业未来的经济活动进行规划和控制,所以是关系到企业兴衰成败的关键环节。

28.线性规划专门用来解决有线性联系的问题。它帮助管理人员在有若干约束条件的情况下,对合理组织人力、物力、财力作出最佳决策。线性规划问题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1)在问题中必须有一个目标函数,即通过函数形式表现的在一定条件下可能达到的最优结果。

(2)在问题中必须包含若干约束条件,即在追求最优的实现时必须遵守的约束。

(3)上述目标函数与约束条件必须具有直线性或近似直线性的联系,并都能以一次方程式来表示。

29.差量分析法就是根据两个备选方案的差量收入与差量成本的比较来确定哪个方案较优的方法。如差量收入大于差量成本,前一个方案较优;反之,后一方案较优。采用差量分析法的关键在于:进行决策分析时,只考虑那些备选方案的预期总收入和预期总成本会发生影响的项目,至于那些不相关的因素,一概予以剔除。

30.生产决策一般包括三个问题:生产什么产品或提供什么劳务;生产多少数量的产品或提供多少数量的劳务;如何组织和安排生产和提供劳务。

生产决策最常用的方法有差量分析法、贡献毛益分析法、本·量·利分析法、最优生产批量法、线性规划法、成本计划评审法等。

31.最优生产批量法主要包括调整准备成本和储存成本。前者与每批数量的多少没有直接联系,但与生产批数成正比;后者在一定期间的发生额是固定不变的。调整准备成本与跟着储存量变动的平均储存成本是互相矛盾的。最优生产批量法在决策分析过程中的关键就是确定使其全年的调整准备成本和全年的平均储存成本之和为最低的适当的生产批量。

32.货币的时间价值在任何社会形成下都是存在的。它是指货币经过一定期间的投资和再投资所增加的价值。如果不考虑这个价值概念,就必然会作出错误的决策。一方面造成许多企业长期存在商品材料物资的大量积压,另方面设备利用率低,资金周转慢,项目效果差。因此,长期投资决策时必须考虑时间价值,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果,加快商品流转,提高经济效益。

33.投资的风险价值就是投资者冒风险进行投资所获得的报酬。任何经济决策的准确性都是相对的。在长期投资中,投资者宁愿要肯定的某一报酬率,而不愿要不肯定的同一报酬率的现象很普遍。另外,执行涣策的时间越长,结果越难预料。因此,企业在长期投资决策中,一般都考虑风险因素,计量所冒风险的程度,并要求预期的报酬率能与其所冒风险的程度相适应,风险越大,要求的报酬率越高。

34.现金流量在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中有些差异,财务会计中的现金流量是指企业在一定期间内的实际发生的现金流入和现金流出的数量。其主要内容包括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投资活动的现金流量、筹资活动的现金流量三个部分。而管理会计中的现金流量则单纯指由于一项方案而引起的一定期间内发生的现金流出量与现金流入量。其内容包括原始投资、营业现金流量、现金回收三部分。

35.敏感性分析是预测分析和决策分析中所常用的一种方法。长期投资决策的敏感性分析主要用来研究以下两个问题:

(1)如果投资方案的现金净流量或固定资产使用年限发生变动,那么对该方案的净现值将会发生多大程度的影响。

(2)如果投资方案的内含报酬率发生变动,那么对现金净流量或固定资产使用年限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36.分析与评价长期投资决策的方法有两类:一类是结合时间价值来决定方案取舍的,这类方法的基本点是把现金流出量、现金流入量和时间这三个基本因素联系起来进行分析。另一类是决定方案取舍不考虑时间价值的,这类方法的基本点是把不同时期的现金流量看作是等效的。

37.全面预算有如下作用:

(1)全面预算的编制,就是把整个企业和多个职能部门在计划期间的工作分别定出目标,并详细说明要达到各目标所拟采取的措施。这将有助于企业全体职工明确今后的奋斗目标和任务,使各部门、各环节的生产经营活动协调地进行,为完成企业的总目标而奋斗。

(2)全面预算是控制企业日常经济活动的主要依据。

(3)全面预算也是评价企业生产经营多个方面工作成果的基本尺度。

(4)全面预算对职工有激励作用。

基于全面预算的以上作用,所以企业要编制全面预算。

38.全面预算实际上是一整套预计的财务报表和有关的附表,它主要是用来规划计划期间的经济活动及其成果,其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销售预算,包括预期的现金收入的计算。(2)生产预算。(3)直接材料预算,包括材料方面预期的现金支出的计算。

(4)直接人工预算。(5)制造费用预算。(6)期末产成品存货预算。(7)销售与管理费用预算。(8)现金预算。(9)预计的损益表。(10)预计的资产负债表。

销售预算是编制全面预算的基础和关键。总预算中的其他各个项目,如生产、材料采购、存货和费用等方面的预算,都要以销售预算作为基础。上述预算中有关现金收支的详细情况就反映在现金预算中,供管理当局筹措及控制现金。预计损益表是根据上述预算表的有关资料进行编制的,以反映计划期内预计的销售收入、销售成本和预计可实现的利润可能发生的亏损。预计资产负债表是以前期期末的资产负债表为基础,根据上述预算表的有关资料加以汇总和调整而编制的。

39.遵循“以销定产”的原则,销售预算是编制全面预算的基础和关键。总预算中的其他各个项目,如生产、材料采购、存货和费用等方面的预算,都要以销售预算作为基础。

销售预算主要列示全年和分季度的预计销售数量和销售收入。在销售预算的正表下,通常还附有预计的现金收入的计算,借以为编制现金预算提供必要的资料。

40.生产预算是根据销售预算编制的,但由于计划期期初和期末存货的预计水平,以避免存货太多,形成资金的积压和浪费,或存货太少,影响下一季度销售活动的正常进行。因此,在生产预算中的预计产品生产量和销售量之间的关系,可按如下公式计算:预计生产量=(预计销售量+预计期末存货)-预计期初存货。

41.直接材料预算是以生产预算为基础,直接材料生产上的需用量同预计采购量之间的关系,可按“预计采购量=(生产上预计需用量+预计期末存货)-预计期初存货”公式计算。为便于编制现金预算,在直接材料预算中,通常还包括材料方面预期的现金支出的计算。

直接人工预算是以生产预算为基础进行编制的。它列示了全年和分季度预计需用的直接人工工时和直接人工成本。将各期的预计产量,乘以单位产品所需直接人工小时,即得各期的直接人工小时预算。再乘以每小时直接人工成本,便是直接人工成本预算。

42.编制期末存货预算是为了综合反映计划期内生产单位产品预计的成本水平,同时也为正确计量预计损益表中的产品销售成本和预计资产负债表中的期末存货和期末产成品存货项目提供数据。

43.现金预算主要反映计划期间预计的现金收支的详细情况,可供管理当局筹措及控制现金。编制现金预算要包括四个部分:

(1)现金收入。现金收入包括期初的现金余额和预算期的现金收入。产品销售收入是取得现金收入的最主要的来源。

(2)现金支出。现金支出部分包括预算预计的各项现金支出,除上述材料、工资和费用方面预计的支出外,还包括上交所得税、支付股利和资本支出预算中属于计划期内的现金支出等项。

(3)现金多余或不足。现金的多余或不足部分列示现金收入合计与现金支出合计之间的差额,差额为正,说明收大于支,现金有多余,可用于补偿过去向银行取得的借款,或用于购买短期证券;如差额为负,说明支大于收,现金不足,要向银行取得新的借款。

(4)资金的筹集和运用。资金的筹集与运用部分提供预算期内预计向银行借款和偿还以及有关利息支出的详细资料。

44.之所以要编制弹性预算,是由于弹性预算能适应不同经营活动情况的变化,弹性预算不是固定不变的,它是随着业务量的大小而相应调整。具有一定的伸缩性,可以扩大计划的运用范围;另外它可以使预算执行情况的评价与考核建立在更加客观而可比的基础上。 弹性预算的编制一般可按下列步骤进行:

(1)选择(或确定)经营活动水平的计量标准(如产量单位、直接人工小时、机器小时等)。

(2)确定不同情况下经营活动水平的范围,一般在正常生产能力的70%--110%之间(其间隔一般为5%或10%)。

(3)根据成本和产量之间的关系,分别计算确定变动成本、固定成本和半变动成本及其多个具体项目在不同经营活动水平范围内的计划成本。

通过一定的表格形式加以汇总编制弹性预算。

45.零基预算目前是西方国家广泛采用的作为控制间接费用的一种有效方法,它与传统的预算编制方法不同,它对于任何一笔的预算支出,不是以现有费用水平为基础,而是一切以零为起点,从根本上考虑它们的必要性及其数额的多少,这样能使所编制的预算更切合当期的实际情况,从而使预算充分发挥其控制实际支出的作用。

零基预算的具体做法,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根据本企业计划期的目标和任务、要求列出在计划期内需要发生哪些费用项目,并说明费用开支的目的性,以及需要开支的具体数额。

(2)将每次费用项目的所得与所费进行对比,权衡利害得失,并区分轻重缓急,然后按先后顺序排列,并把它分成等级。靠前的层次优先保证。

(3)按照上一步骤所定的层次和顺序,结合可动用的资金来源,分配资金,落实预算。

46.标准成本系统的作用在于:

(1)便于企业编制预算。因为标准成本是一种预计成本,可以作为编制预算的依据,明确企业在预算期的目标。

(2)用于控制日常发生的经济业务,指示实际成本同标准成本之间的差异,并分析发生差异的原因,保证企业预定目标的实现。

(3)标准成本可以作为评价和考核工作质量和效果的重要依据。

(4)标准成本可以为正确进行经营决策提供有用的数据。

(5)为进行原材料、在产品和产成品等存货计价提供了合理客观的基础。

(6)促进和简化产品成本的计算。

47.制定直接材料的标准成本要先确定单位产品的用料标准和材料的标准单价,单位产品的用料标准的确定;主要应根据已达到的生产技术水平,以正常经营条件为基础,同时还考虑到在目前技术条件下在生产中不可避免的损耗而制定的。材料的标准单价,相 当于材料的计划单价,它包括材料的买价和运杂费等。按各种材料分别计算、材料的用料标准和价格标准确定后,可按下列公式求得直接材料的标准成本:直接材料标准成本=单位产品的用料标准×材料的标准单价。

制定直接人工的标准成本,要先确定单位产品的标准工时和每一工时的标准工资率。单位产品的标准工时,相当于我国单位产品的工时定额,通常它是在现有条件下生产单位产品需用的人工时间,包括对产品直接加工的时间,必要的间歇和停工时间,不可避免的废品所用的时间。每一工时的标准工资率,为每一标准工时应分配的工资,其计算公式如下:小时标准工资率=预计直接人工工资总额/标准总工时。确定了有关人工的单位产品标准工时和单位工时标准工资率,可按下列公式求得直接工资的标准成本:直接资标准成本=单位产品的标准工时×小时标准工资率。

制造费用分为变动性制造费用和固定性制造费用。

单位产品变动性制造费用的标准成本,一般是以其直接工资的标准工时乘上每一标准工时变动性制造费用的标准分配率求得。每一工时变动性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的计算公式是:单位工时变动性制造费用的标准分配率=变动性制造费用预算总数/直接工资标准总工时,单位产品变动性制造费用的标准成本=单位产品直接工资的标准工时×每小时变动性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

固定性制造费用主要包括厂房、设备的折旧、维修费、保险费、办公费等。它通常是根据事先编制的固定预算来控制其费用总额,如果采用变动成本计算法,固定性制造费用直接计入当期的收益表,不必在各种产品之间分配,因而也不包括在单位产品的标准成本中。采用完全成本法,固定性制造费用就要通过分配计入单位产品的标准成本中去,计算公式如下:固定性制造费用每工时的标准分配率=固定性制造费用预算总额/直接工资标准总工时,单位产品固定性制造费用的标准成本=单位产品直接工资的标准工时×每小时固定性制造费用的标准分配率。

48.生产过程中耗用材料的成本是由单位产品耗用材料的数量乘上材料价格组成的,所以原材料成本差异的分析包括原材料的消耗数量差异分析和价格差异分析。其计算公式为:原材料成本总差异=原材料实际成本—原材料标准成本,原材料成本消耗量差异=(原

材料实际消耗数量-原材料标准消耗数量)×原材料标准单价,原材料成本价格差异=(原材料实际单价-原材料标准单价)×原材料实际消耗数量。

影响材料消耗数量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合理下料,修旧利废和综合利用等等,都是降低材料消耗的重要途径,影响材料价格变动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除国家及供应单位调整价格外,采购的数量,运输方法,可利用的数量折扣、紧急定货、材料的质量等等 只要其中任何一个因素脱离了制定标准成本时的预定要求,都会影响价格差异。

49.工资成本差异的分析包括人工效率差异的分析和工资率差异的分析,其计算公式如下:工资成本总差异=工资实际成本-工资标准成本,工资成本人工效率差异=(实耗工时-标准工时)×标准工资率,工资成本工资率差异=(实际工资率-标准工资率)×实耗工时。 如果企业签订的工资合同没有改变,工资率之所以变动是由于 生产中升级或降级使用不同工资等级的工人所引起的。影响人工效率变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采购了不适用的材料,加工时花了较多的工时等。

50.变动性制造费用差异,包括变动性制造费用耗用差异和效率差异,其计算公式如下:变动性制造费用耗用差异=实际工时×(实际分配率-标准分配率),变动性制造费用效率差异=标准分配率×(实际工时-标准工时)。

51.固定性制造费用差异包括效率差异、耗费差异和生产能力利用差异。它们的计算公式如下:固定性制造费用效率差异=固定性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实际工时-标准工时),固定性制造费用耗费差异=实际固定制造费用-固定制造费用预算数,生产能力利用差异=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预计应完成的总工时-实际工时)。

52.对成本差异的账务处理方法,在西方国家还没有一致的意见,大体上有以下三种方法:(1)如果实际成本同标准成本之间的差异比较大,这种差异原则上不应全部转入本期的产品销售成本,而应在期末在产品、产成品和本期产品销售成本中按比例分配。(2)各种成本差异在每月月末,不办理结转手续,在成本差异账户,中累积下来,直到年底,才将当年累积的多种成本差异一次结转,如果成本差异为数过大,就要按比例在销售成本、产成品和在产品账户之间分摊;如果成本差异为数不大,可以全部结转到销售成本账户;(3)如果所制定的标准成本符合企业实际情况,成本差异数字不大,可以将差异的数额全部结转到当期产品销售成本中,不必再分配给在产品和产成品。由于第三种方法更具可操作性,所以西

方国家一般采用第三种方法处理各种成本差异。

53.成本差异一般模式是:

(1) 价格差异=(实际价格-标准价格)×实际数量

(2) 数量差异=(实际数量-标准数量)×标准价格

(3)成本总差异=价格差异+数量差异

54.工资效率差异和人工效率差异共同组成人工成本差异,工资率和人工效率共同脱离标准产生的“工资率和人工效率差异”被计入“工资率差异”;提高工资与付水平,会加大工资率差异,但有助于改善效率,缩小人工效率差异,因此,同一原因可能导致一种差异有利而另一种差异不利。

55.固定性制造费用的差异,可以分为耗费差异和能量差异, 而不像直接材料差异、直接人工差异和变动性制造费用差异那样分为“价格差”和“量差”两种。这是因为,固定性制造费用与产品产量变化无直接关系,难以将其差异与产品产量的变化直接联系起来,而只宜从总耗用量和利用程度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与考核。

56.实行责任会计的条件和基本做法是:

(1)各个责任中心具有明确的权、责范围,要为它们在企业授予的权力范围内独立自主地履行职责提供必要的条件。

(2)科学地分解企业生产经营的整体目标,使各个责任中心在完成企业整体目标申明确各自的目标和任务,实现局部与整体的统一。

(3)各个责任中心工作成果的评价与考核应仅限于能为其工作好坏所影响的可控项目。

(4)为明确各自的经济责任,便于正确评价各自的工作成果,各个责任中心之间相互提供的产品和劳务,应按合理制定的内部转移价格进行计价、结算。

(5)一个责任中心的工作成果如果其他责任中心的“过失”而受到损害,应由后者负责赔偿。

(6)制定合理而有效的奖惩办法,按各自的工作成果进行奖惩,鼓励先进,鞭策落后。

(7)建立健全严密的信息收集、加工系统,落实责任,分析偏差,指导行动,充分发挥信息反馈作用,促进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沿着预定目标卓有成效地进行。

57.责任中心指一个规模较大的企业,在实行分权经营体制的条件下,按照“目标管理”的原则,将企业生产经营的整体目标分解为不同层次的子目标,落实到有关单位去完成而形成的企业内部责任单位,称为“责任中心”。

基于企业内部责任单位业务活动的特点不同,一般可区分为成本(费用)中心、利润中心和投资中心三大类。

成本中心仅计量和考核发生的成本、费用,其工作成果不会形成可以用货币计量的收入,或其工作成果不便于或不必进行货币计量;利润中心指不仅考核其成本,还要考核收入和利润的责任单位。对利润中心工作成果的评价与考核,主要是对实际实现的利润同“责任预算”所确定的预计利润数进行对比,分析差异形成的原因和责任,借以对经营上的得失和有关人员的是非功过作出比较全面而正确的评价;投资中心不仅要考核成本费用和利润,还要考核

其资金的使用效果。投资中心的权、责比利润中心有所扩大,其工作成果的评价、考核比起利润中心又向前推进一步。

58.责任成本与产品成本区别可以从三个方面得到体现:

(1)就计算的对象看,产品成本是按承担的客体(产品)计算;责任成本则按责任中心计算。

(2)就计算的性质看,产品成本是谁受益,谁承担;责任成本 则是谁负责,谁承担。

(3)就计算的用途来说,产品成本反映产品成本计划的执行情况,是实施经济核算制的重要手段;责任成本则是反映责任预算的执行情况,是贯彻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制,控制生产耗费的重要手段。

虽然它们之间有明显的区别,但是就某一定时期来说,全企业的产品总成本与全企业的责任成本总和还是相等的。

59.成本中心指一个责任中心,如果只着重考核其所发生的成本或费用,而不考核可以用货币计量的收入,这一类责任中心称为成本中心或费用中心。

成本(费用)中心工作成果的评价与考核,主要是通过一定期 间实际发生的成本(费用)同其“责任预算”所确定的预算数进行对比来实现的。成本中心通常是以“标准成本”作为评价和考核的依据;费用中心则以一定的业务工作量为基础,事先按期编制“费用弹性预算”作为评价和考核实际费用水平的尺度。

60.内部转移价格,是指企业内部各责任中心之间由于相互结算或转账所需采用的一种价格标准。不同类别的责任中心,采用的转移价格不同,可分为以下二种情况:

(1)服务于各责任中心正确进行业绩评价的内部转移价格。成本(费用)中心之间相互提供产品(包括在产品、半成品)和服务,可以“成本”作为内部转移价格;利润(投资)中心之间相互提供产品(半成品),应尽可能以市场价格为基础,制定内部转移价格。

(2)服务于各责任中心正确进行经营决策的内部转移价格。从短期经营决策看,内部转移价格应以供应部门的变动性成本和可能丧失的贡献毛益作为定价的基础,据以协调企业内部各单位之间的供需关系;从长期经营决策看,应在固定成本的“相关范围”内,按生产能力不同的利用程度和相应的不同产量水平,分别测算其内部转移价格。

61.具有中国特色的责任会计的主要特点:

(1)以群众核算为基础,同企业内部经济责任体系相结合。

(2)设立“厂内银行”,将“准商品货币关系”引入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

(3)新产品开发要求产品设计部门落实经济责任,实现技术与经济的统一。


相关文章

  • 工程量清单计价案例
  • 工程量清单计价案例分析 Ⅰ土建工程 1.某工程楼面如图6.Ⅰ"楼层平面结构图"所示.梁纵向钢筋通长布置,8m长一个搭接,搭接长度1.2Lt,Lt为40d.梁箍筋弯钩长度每边10d.梁混凝土保护层25mm. 2.该工程分部 ...查看


  • 会计基础考试简答题
  • 会计基础 1. 财务会计报告由哪些构成?简述各期间财务会计报告编制的时间要求和基本内容. 答:财务会计报告包括会计报表及其附注和其他应当在财务会计报告中披露的相关信息和资料.各期间财务会计报告编制的时间要求和基本内容是:(1)月度财务会计报 ...查看


  • 2015年一级建造师报名时间
  • 2015年一级建造师报名时间 各省辖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委),省直管县(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省直及中央驻豫单位,各大专院校: 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关于2015年度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考试计划及有关问 ...查看


  • 上海市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会计基础考题
  • 考生姓名 准考证号 上海市二〇一〇年(下半年)会计从业资格统一考试 <会计基础>试题 考 场 规 则 一. 考生须同时凭准考证.身份证参加考试,随身携带的背包.书籍.笔记.纸张等物品,应统一放在监考老师指定的位置. 二. 考生进 ...查看


  • 中国人民大学考研中国宪法学状元笔记大汇总
  • 中国人民大学+内部资料+最后押题三套卷+ 公共课阅卷人一对一点评=3000元 中国人民大学人大考研中国宪法学状元笔记大汇总 国家基本制度 第一节国家性质 一.经济制度 所有制.分配制度.市场经济重点是土地制度 二.精神文明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查看


  • 2014黑龙江省会计证考试答题技巧
  • 1.下列各项中,属于记账凭证审核内容的是[ ]. A.金额是否正确 B.内容是否真实 C.书写是否正确 D.科目是否正确 [答案解析]记账凭证的审核内容包括:内容是否真实.项目是否齐全.科目是否正确.金额是否正确. 2.全部经济业务事项按照 ...查看


  • 初级会计简答题
  • 初级会计 简答题: 1. 简述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 权责发生制,也称应计制或应收应付制.它是以权利或责任的发生与否为标准,来确认收入和费用.不论是否已有现金的收付,按其是否体现各个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和收益情况,确定其归属期.就是说凡属本期 ...查看


  • 职业精神(时代光华学习答题汇总)
  • 薪水和付出的关系是: C A:反比 B:相反相成的 C:相辅相成的 D:正比 以下是职业化表现的是: D A:物质化 B:情绪化 C:感性化 D:理性化 一个职业化的员工,不应该: D A:有主动帮助别人的意识 B:主动找差距 C:主动显示 ...查看


  • 江苏:2010年心理咨询师考试报名时间
  • 各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劳动和社会保障) 局,省直有关单位: 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统一部署,为做好2010年全省国家职业资格统一鉴定工作,进一步扩大统考规模,提高鉴定质量,现将全国和全省统一鉴定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全国统一鉴定的 ...查看


  • 江苏省造价员安装工程案例分析(三)
  • 第一百七十四篇:江苏省造价员安装工程案例分析(三) (2010-09-24 17:50:33) 转载 标签: 杂谈 四.请根据下面的工作内容,按照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GB50500-2008和江苏省安装工程计价表(2004年)的有关规定,计算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