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狄赫丹赵昕源
9月6日,阴沉的天空飘着小雨,我们冒雨前往平顺县虹梯关采访。
经过县城再到乡里,车子要翻越老马岭,盘山路让人心惊,一路颠簸而上,这样的路况让我们晕车了。但再难受我们也要坚持,此行就是要到大山深处感受百姓的日子,倾听他们的呼声。
车窗外,除了大山,还是更高的大山。路上不时有野兔窜过,还有山雀打眼前飞去。
午后,我们翻过老马岭来到虹梯关村。村中狭窄的街道上显得十分冷清。这个季节,乡亲们还在山地里劳作。这时,我们被一种“叮叮当当”的声音吸引,这种声音在阴沉冷清的山村异常响亮。循声找去,原来是村中一间铁匠铺。铁匠,这个城里人陌生的、在偏远的乡村也行将消失的行当引起了记者极大的兴趣。
这是一间破落的小屋,木门敞开,传出一阵阵的金属摩擦声。只见一位大约60来岁的老铁匠正在认真地做活,他两腿支开,跨坐在一条长凳上,眼前一把刚刚打制好的菜刀用铁链牢牢地绷在长凳上面。铁匠师傅正在耐心地抢磨一把菜刀,“嚓--嚓--”声音一声比一声清脆。
这就是人们常常说起的民间手工艺——打铁。
我们热情地和这位姓岳的铁匠师傅打招呼,他抬起头,用一双被炉火和红铁熏昏的眼睛打量着我们,手上的活计并没有停下。环顾屋内,斑驳的墙壁已经被经年累月的煤烟熏黑,昏暗的屋内靠墙有一盘闪动着火苗的火炉,风箱已停止了扇动,一旁的铁砧泛着冷光。角落里放满了制作铁器的家伙。几块收购来的铁块散在地上,等待着锻造、淬火的那一刻。
老铁匠叫岳成德,来自离此不远的庄凹村,和这里的大多数人一样,祖上也是河南林县人。从18岁起,他便开始了自己的铁匠生涯,至今已经有40多年。岳师傅的铁匠手艺在十里八村是出了名的,40多年来,他打制过无数的农具,那些烙印着“岳”字的犁铧、锄头和镰刀菜刀等农家劳作生活所用的物件使得岳师傅声名远播。平顺县城周边、沿漳河的几个乡镇,甚至河南林州的人们也远道而来,专门找岳师傅打制农具和菜刀,至今依然如此。
经岳师傅手打造出来的菜刀,结实又耐用。“我家打的菜刀能用20年!”岳师傅一边用心抢刀一边说。
我们看到一张分辨不出颜色的旧桌上摆放着数件成品的镢头、斧头,地上还散落着一些半成品的农具。在这些半成品的农具中,有些是乡亲们用旧或破损拿来让岳师傅修理翻新后再接着使用的。我们一边看着岳师傅干活一边和他拉家常。岳师傅说,他有三个儿子,可只有老实巴交的大儿子岳建兵继承了打铁这门家传的手艺。三个儿子中,另外两个“都觉得打菜刀是个不挣钱的活计”,到山外打工去了。聊天中,岳师傅对打铁这门手艺的前景充满了担忧。
我们还了解到,岳师傅家里种了7亩多地,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地里拾掇庄稼,只有农闲时节才开张打铁,一年当中满打满算打铁的营生也就4个来月。“你问4个月能收入多少?不瞒你们说,大概就2万来块钱吧。”说到这儿,岳师傅黝黑的脸膛有了光泽,“你们也看到了,今年的庄稼长得不错,玉米收购价格也上来了,7亩多地也能收入不少。可就是这一阵天气不好,一直下雨,要是这样连阴雨下个没完,庄稼可就遭殃了,这可咋弄啊。”说完,岳师傅松开绷紧的铁链翻转菜刀的另一面,停下手中的活计,望着门外的天气长长地叹了口气。
岳师傅是平顺县有名的铁匠艺人,他的铁匠手艺许多人都啧啧称赞。前一阵,平顺县举办的第五届全国新闻记者漂流节上,铁匠岳师傅作为平顺县的四个“非遗”项目,还到县城现场展示了自己的打铁技艺。130多位来自全国各地的记者们看到岳师傅现场打制菜刀,无不称奇,岳师傅所打制的菜刀当场被抢购一空。岳师傅说,打制一把菜刀总共需要七道工序,下料、夹钢、粘火、锻造、淬火、抢磨和开刃,缺一不可。“岳师傅,你一把刀卖多少钱?”听见问话,岳师傅抬头看着我们:“一把刀卖50几块钱吧。”说着,他又拿出钢锉,对着锃亮的钢刃“嗞嗞”地锉了起来。
临别时,我们想买一把印有“岳”字钢印的菜刀留作纪念,岳师傅抱歉地说:“啊呀,没有现货……你们甚时再来,我给你们打一把咋样?”这时我们才知道,谁家要是想买岳师傅打制的菜刀,都要提前预订呢!
告别岳师傅时已是半下午,天又淅淅沥沥地下起雨来。车子再次翻越老马岭,湿滑的山路我们并不担心,担心的是这即将到手的秋庄稼不要因为阴雨天气而减产,还有一个担心,就是铁匠岳成德师傅的这门民间手艺不要失传,希望八方邻近的乡亲们在生产、生活中一直能延用“岳”字牌的农具和刀具,同时也希望平顺县的相关部门能在保护这一民间手工艺中发挥作用。
图为铁匠岳师傅正在抢磨菜刀。
本报记者赵昕源摄
本报记者狄赫丹赵昕源
9月6日,阴沉的天空飘着小雨,我们冒雨前往平顺县虹梯关采访。
经过县城再到乡里,车子要翻越老马岭,盘山路让人心惊,一路颠簸而上,这样的路况让我们晕车了。但再难受我们也要坚持,此行就是要到大山深处感受百姓的日子,倾听他们的呼声。
车窗外,除了大山,还是更高的大山。路上不时有野兔窜过,还有山雀打眼前飞去。
午后,我们翻过老马岭来到虹梯关村。村中狭窄的街道上显得十分冷清。这个季节,乡亲们还在山地里劳作。这时,我们被一种“叮叮当当”的声音吸引,这种声音在阴沉冷清的山村异常响亮。循声找去,原来是村中一间铁匠铺。铁匠,这个城里人陌生的、在偏远的乡村也行将消失的行当引起了记者极大的兴趣。
这是一间破落的小屋,木门敞开,传出一阵阵的金属摩擦声。只见一位大约60来岁的老铁匠正在认真地做活,他两腿支开,跨坐在一条长凳上,眼前一把刚刚打制好的菜刀用铁链牢牢地绷在长凳上面。铁匠师傅正在耐心地抢磨一把菜刀,“嚓--嚓--”声音一声比一声清脆。
这就是人们常常说起的民间手工艺——打铁。
我们热情地和这位姓岳的铁匠师傅打招呼,他抬起头,用一双被炉火和红铁熏昏的眼睛打量着我们,手上的活计并没有停下。环顾屋内,斑驳的墙壁已经被经年累月的煤烟熏黑,昏暗的屋内靠墙有一盘闪动着火苗的火炉,风箱已停止了扇动,一旁的铁砧泛着冷光。角落里放满了制作铁器的家伙。几块收购来的铁块散在地上,等待着锻造、淬火的那一刻。
老铁匠叫岳成德,来自离此不远的庄凹村,和这里的大多数人一样,祖上也是河南林县人。从18岁起,他便开始了自己的铁匠生涯,至今已经有40多年。岳师傅的铁匠手艺在十里八村是出了名的,40多年来,他打制过无数的农具,那些烙印着“岳”字的犁铧、锄头和镰刀菜刀等农家劳作生活所用的物件使得岳师傅声名远播。平顺县城周边、沿漳河的几个乡镇,甚至河南林州的人们也远道而来,专门找岳师傅打制农具和菜刀,至今依然如此。
经岳师傅手打造出来的菜刀,结实又耐用。“我家打的菜刀能用20年!”岳师傅一边用心抢刀一边说。
我们看到一张分辨不出颜色的旧桌上摆放着数件成品的镢头、斧头,地上还散落着一些半成品的农具。在这些半成品的农具中,有些是乡亲们用旧或破损拿来让岳师傅修理翻新后再接着使用的。我们一边看着岳师傅干活一边和他拉家常。岳师傅说,他有三个儿子,可只有老实巴交的大儿子岳建兵继承了打铁这门家传的手艺。三个儿子中,另外两个“都觉得打菜刀是个不挣钱的活计”,到山外打工去了。聊天中,岳师傅对打铁这门手艺的前景充满了担忧。
我们还了解到,岳师傅家里种了7亩多地,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地里拾掇庄稼,只有农闲时节才开张打铁,一年当中满打满算打铁的营生也就4个来月。“你问4个月能收入多少?不瞒你们说,大概就2万来块钱吧。”说到这儿,岳师傅黝黑的脸膛有了光泽,“你们也看到了,今年的庄稼长得不错,玉米收购价格也上来了,7亩多地也能收入不少。可就是这一阵天气不好,一直下雨,要是这样连阴雨下个没完,庄稼可就遭殃了,这可咋弄啊。”说完,岳师傅松开绷紧的铁链翻转菜刀的另一面,停下手中的活计,望着门外的天气长长地叹了口气。
岳师傅是平顺县有名的铁匠艺人,他的铁匠手艺许多人都啧啧称赞。前一阵,平顺县举办的第五届全国新闻记者漂流节上,铁匠岳师傅作为平顺县的四个“非遗”项目,还到县城现场展示了自己的打铁技艺。130多位来自全国各地的记者们看到岳师傅现场打制菜刀,无不称奇,岳师傅所打制的菜刀当场被抢购一空。岳师傅说,打制一把菜刀总共需要七道工序,下料、夹钢、粘火、锻造、淬火、抢磨和开刃,缺一不可。“岳师傅,你一把刀卖多少钱?”听见问话,岳师傅抬头看着我们:“一把刀卖50几块钱吧。”说着,他又拿出钢锉,对着锃亮的钢刃“嗞嗞”地锉了起来。
临别时,我们想买一把印有“岳”字钢印的菜刀留作纪念,岳师傅抱歉地说:“啊呀,没有现货……你们甚时再来,我给你们打一把咋样?”这时我们才知道,谁家要是想买岳师傅打制的菜刀,都要提前预订呢!
告别岳师傅时已是半下午,天又淅淅沥沥地下起雨来。车子再次翻越老马岭,湿滑的山路我们并不担心,担心的是这即将到手的秋庄稼不要因为阴雨天气而减产,还有一个担心,就是铁匠岳成德师傅的这门民间手艺不要失传,希望八方邻近的乡亲们在生产、生活中一直能延用“岳”字牌的农具和刀具,同时也希望平顺县的相关部门能在保护这一民间手工艺中发挥作用。
图为铁匠岳师傅正在抢磨菜刀。
本报记者赵昕源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