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曲艺术及欣赏 课程作业

中国戏曲艺术及欣赏

课程作业

-

姓名:XXXX

学号:XXXXXXX

院系:XXXXXXXXXX

浅谈戏曲发展与社会文化发展

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是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各种因素综合的、有机的戏剧艺术。戏曲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也是美学的集成。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它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它是艺术家通过自身对社会现象、社会问题的思考,经过艺术手法加工与润色,以语言、歌曲、绘画、舞蹈、文字等多种形式展现在世人眼前,在娱乐世人、展现自身价值的同时,引发人们对社会的思考,启迪世人的智慧,为世人提供多角度,多方面的看待问题的方法与态度,给社会提供多元化的视角,形成健康的文化氛围,从而推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进步。

戏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就是社会文化生活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本质上说,戏曲就是以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冲突为基础,以歌唱、舞蹈等为手段,通过进行艺术夸张的演员表演故事,来反映社会现实的一种纯理想化的表达形式。此外,戏曲还有其不同于其他艺术的优越性。相对于绘画、文字对欣赏着自身水平有着极高要求不同,戏曲采用的是舞台表演,通过夸张的戏曲服装,精益求精的唱腔以及不断推陈出新的表演曲目,给了人们视觉、听觉上的多感官冲击,是让人更容易接受的艺术手法;另外,古代戏曲艺术表演者大都来自人民大众,是当时所谓的“游民阶层”,大多处于社会底层,与基层老百姓密不可分,他们所想即百姓所想,他们的反映即百姓的心声,更容易让人民大众产生共鸣。他们以自己的艺术手法来表现对当时社会的不满或是赞扬,或借古讽今,或直言不讳,为我们献上一部又一部流传千古的绝唱。忠烈如杨门女将,不计前嫌,为救宋邦,仍然效命疆场,它激励着世代有志之士精忠报国的决心;孝廉如花木兰,替父从军,奋战沙场十二载,成为千古佳话,成世代为人们心目中的巾帼英雄;曲剧《小姑闲》,小姑为了保护嫂嫂劝说母亲,特别是“同是一碗面”的唱段脍炙人口,以此教育人们怎样处理好家庭伦理关系; 还有豫剧《鞭打芦花》子骞催马随父外出与友会文,因天寒手颤马鞭落地,其父怒以打之,却不料衣服里飞出了芦花,再看子骞弟弟的棉衣里竟是上等的棉絮。其父知道是继母所为,怒写休书,而这个时候子骞跪求说“母在一子单,母去三子寒”一句话感动了继母,从此全家和好。此剧则教育那些做后母的人,要用一样的真心去对待亲生子和继子;还有《包青天》特别是包拯唱的那句“论吃还是家常饭,论穿还是粗布衣,知冷知热还是结发妻”这些话朴实无华,语重心长,则是教育人们对家庭一定要有责任心,莫学陈士美,更给现实社会上那些包二奶的一个反面教育好镜子;还有《窦娥冤》,六月飞雪,三年大旱,老天爷替朴实善良的窦娥鸣不平,借戏曲发出了劳动人民反对封建落后思想文化、纲常礼教的最强音。可以说,当时的戏曲就是生活浓缩的精华,戏曲也是一本历史,里面有很多很多的知识需要我们去了解去学习。戏曲更是一面镜子,她会照着你去怎样做人。

可以想象,在封建思想禁锢下戏曲的发展是多么步履维艰,艺术家思想无法表达,更多情况下,艺术还是不免沦为统治阶级歌功颂德的工具。

到了近代,随着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落后与外国资本主义世界的发展,列强的舰船利炮击碎了“天朝上国”的迷梦,中华民族面临着亡国灭种的深刻危机,此时,又是以戏曲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在文化节给了侵略者有力的回击,它们以自身的存在向世界宣告:一个国家可以被武力战胜,但久远的文化是不可能被征服的。于此同时,戏曲艺术家们也以自己己行 动捍卫者中华民族的尊严,梅兰芳“蓄须”以示对日本侵略者的轻蔑与不屑;程砚秋宁死不屈,坚决不为日本人唱戏,他们的人品,戏品,在那个特殊年代中绽放出了光辉。 到了现代社会,

戏曲艺术的发展逐渐跟不上时代进步的步伐。这固然与其艺术特点的弊端有关,在经济发展迅速的当代,戏曲慢节奏、夸张的艺术表现手法、繁琐的舞台布景以及对演员素质的高要求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另外,一些反映现代社会的题材如信息通讯、科技发展确实无法通过唱念坐打的形式在舞台上表现出来,以致于戏曲艺术在现代的衰落。但更深层的,是受我们一些特殊的政策因素影响,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国掀起戏曲改革运动,这些戏曲改编、评论与整体阐释系统的首要任务,是协调好传统戏曲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实体及“封建伦理道德”与新中国主流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主要是用新的意识形态来整理和改造旧戏,引导矫正大众的审美趣味,规范人们对历史、现实的想象方式,再造民众的社会生活秩序和伦理道德观念,从而塑造出新时代所需要的“人民”主体。而在改革的过程之中又出现了矫枉过正,否定一切旧的戏曲艺术,加之以带有鲜明阶级烙印的思想内容,使得大批的戏曲艺术家遭受迫害或排挤,直至完全消灭“封建思想”残余,戏曲艺术受到灭顶之灾,所形成的新的戏曲作品又死板、教条、生涩地反映统治阶级的利益,造成一些人对戏曲艺术的失望与反感,样板戏制约了新中国成立后戏曲艺术的发展,是艺术的悲哀。生命力强如戏曲,在“文化独裁”下尚且如此脆弱,何况其他,我们现在要反思,要吸取教训,竭尽全力保护我们的古典文化。

在当代,在中国存在了几百年的戏曲艺术,其地位如今早已被歌唱、电影、电视等新兴文化产业所代替,真正懂得戏曲,能欣赏戏曲的人越来越少,作为古老的艺术,这是其发展的必然阶段。我们作为一个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必然要使得古代文明有在现代生活的存在价值,不仅对戏曲,对所有古典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都是有重大意义的。我相信尽管是在这个文化交流、冲击甚至冲突异常激烈的时代,作为世界最早三大戏剧体系之一的中国戏曲,历经岁月的沉淀,古老的戏曲艺术必将会被更多人钟爱和传诵,永葆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中国戏曲艺术及欣赏

课程作业

-

姓名:XXXX

学号:XXXXXXX

院系:XXXXXXXXXX

浅谈戏曲发展与社会文化发展

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是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各种因素综合的、有机的戏剧艺术。戏曲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也是美学的集成。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它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它是艺术家通过自身对社会现象、社会问题的思考,经过艺术手法加工与润色,以语言、歌曲、绘画、舞蹈、文字等多种形式展现在世人眼前,在娱乐世人、展现自身价值的同时,引发人们对社会的思考,启迪世人的智慧,为世人提供多角度,多方面的看待问题的方法与态度,给社会提供多元化的视角,形成健康的文化氛围,从而推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进步。

戏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就是社会文化生活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本质上说,戏曲就是以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冲突为基础,以歌唱、舞蹈等为手段,通过进行艺术夸张的演员表演故事,来反映社会现实的一种纯理想化的表达形式。此外,戏曲还有其不同于其他艺术的优越性。相对于绘画、文字对欣赏着自身水平有着极高要求不同,戏曲采用的是舞台表演,通过夸张的戏曲服装,精益求精的唱腔以及不断推陈出新的表演曲目,给了人们视觉、听觉上的多感官冲击,是让人更容易接受的艺术手法;另外,古代戏曲艺术表演者大都来自人民大众,是当时所谓的“游民阶层”,大多处于社会底层,与基层老百姓密不可分,他们所想即百姓所想,他们的反映即百姓的心声,更容易让人民大众产生共鸣。他们以自己的艺术手法来表现对当时社会的不满或是赞扬,或借古讽今,或直言不讳,为我们献上一部又一部流传千古的绝唱。忠烈如杨门女将,不计前嫌,为救宋邦,仍然效命疆场,它激励着世代有志之士精忠报国的决心;孝廉如花木兰,替父从军,奋战沙场十二载,成为千古佳话,成世代为人们心目中的巾帼英雄;曲剧《小姑闲》,小姑为了保护嫂嫂劝说母亲,特别是“同是一碗面”的唱段脍炙人口,以此教育人们怎样处理好家庭伦理关系; 还有豫剧《鞭打芦花》子骞催马随父外出与友会文,因天寒手颤马鞭落地,其父怒以打之,却不料衣服里飞出了芦花,再看子骞弟弟的棉衣里竟是上等的棉絮。其父知道是继母所为,怒写休书,而这个时候子骞跪求说“母在一子单,母去三子寒”一句话感动了继母,从此全家和好。此剧则教育那些做后母的人,要用一样的真心去对待亲生子和继子;还有《包青天》特别是包拯唱的那句“论吃还是家常饭,论穿还是粗布衣,知冷知热还是结发妻”这些话朴实无华,语重心长,则是教育人们对家庭一定要有责任心,莫学陈士美,更给现实社会上那些包二奶的一个反面教育好镜子;还有《窦娥冤》,六月飞雪,三年大旱,老天爷替朴实善良的窦娥鸣不平,借戏曲发出了劳动人民反对封建落后思想文化、纲常礼教的最强音。可以说,当时的戏曲就是生活浓缩的精华,戏曲也是一本历史,里面有很多很多的知识需要我们去了解去学习。戏曲更是一面镜子,她会照着你去怎样做人。

可以想象,在封建思想禁锢下戏曲的发展是多么步履维艰,艺术家思想无法表达,更多情况下,艺术还是不免沦为统治阶级歌功颂德的工具。

到了近代,随着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落后与外国资本主义世界的发展,列强的舰船利炮击碎了“天朝上国”的迷梦,中华民族面临着亡国灭种的深刻危机,此时,又是以戏曲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在文化节给了侵略者有力的回击,它们以自身的存在向世界宣告:一个国家可以被武力战胜,但久远的文化是不可能被征服的。于此同时,戏曲艺术家们也以自己己行 动捍卫者中华民族的尊严,梅兰芳“蓄须”以示对日本侵略者的轻蔑与不屑;程砚秋宁死不屈,坚决不为日本人唱戏,他们的人品,戏品,在那个特殊年代中绽放出了光辉。 到了现代社会,

戏曲艺术的发展逐渐跟不上时代进步的步伐。这固然与其艺术特点的弊端有关,在经济发展迅速的当代,戏曲慢节奏、夸张的艺术表现手法、繁琐的舞台布景以及对演员素质的高要求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另外,一些反映现代社会的题材如信息通讯、科技发展确实无法通过唱念坐打的形式在舞台上表现出来,以致于戏曲艺术在现代的衰落。但更深层的,是受我们一些特殊的政策因素影响,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国掀起戏曲改革运动,这些戏曲改编、评论与整体阐释系统的首要任务,是协调好传统戏曲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实体及“封建伦理道德”与新中国主流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主要是用新的意识形态来整理和改造旧戏,引导矫正大众的审美趣味,规范人们对历史、现实的想象方式,再造民众的社会生活秩序和伦理道德观念,从而塑造出新时代所需要的“人民”主体。而在改革的过程之中又出现了矫枉过正,否定一切旧的戏曲艺术,加之以带有鲜明阶级烙印的思想内容,使得大批的戏曲艺术家遭受迫害或排挤,直至完全消灭“封建思想”残余,戏曲艺术受到灭顶之灾,所形成的新的戏曲作品又死板、教条、生涩地反映统治阶级的利益,造成一些人对戏曲艺术的失望与反感,样板戏制约了新中国成立后戏曲艺术的发展,是艺术的悲哀。生命力强如戏曲,在“文化独裁”下尚且如此脆弱,何况其他,我们现在要反思,要吸取教训,竭尽全力保护我们的古典文化。

在当代,在中国存在了几百年的戏曲艺术,其地位如今早已被歌唱、电影、电视等新兴文化产业所代替,真正懂得戏曲,能欣赏戏曲的人越来越少,作为古老的艺术,这是其发展的必然阶段。我们作为一个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必然要使得古代文明有在现代生活的存在价值,不仅对戏曲,对所有古典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都是有重大意义的。我相信尽管是在这个文化交流、冲击甚至冲突异常激烈的时代,作为世界最早三大戏剧体系之一的中国戏曲,历经岁月的沉淀,古老的戏曲艺术必将会被更多人钟爱和传诵,永葆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相关文章

  • 戏曲鉴赏课程考查作业
  • 戏曲鉴赏课程考查作业 外国语学院 1007071039 杨艳红 一.戏曲鉴赏的基础和选修动机 作为一名大学生,我认为既然选修的是这样一门课程,那我们就应该对这门课程有一些基本的理解.下面的几点是我认为的我们所要了解的.戏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艺 ...查看


  • 六年级美术下册 第10课 [戏曲人] 说课
  • 戏曲人物 各位评委,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小学六年级美术下册,第10课<戏曲人物>下面我就从说教材.说学生.说目标.说教法.说学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板书,等方面进行授课 一.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造型 表现&quo ...查看


  • [戏曲鉴赏]课程教学大纲
  • <戏曲鉴赏>课程教学大纲 一.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1**********] 课程名称:戏曲鉴赏 英文名称:Chorus and Conduction 课程性质:任意选修课 总 学 时:32 学 分:2 理论学时:32 实验学时 ...查看


  • "振兴戏曲"误区探析――兼谈戏曲进校园
  • 由于异域文化的渗透,文艺市场化带来的冲击等原因,中国传统艺术――戏曲的衰落已是不争的事实.但在兴盛与衰落之间,还存在着宽阔的弹性地带,目前戏曲的境况有喜有忧.本文旨在针对当代社会"振兴戏曲"所存在的误区发表一点浅见,并结 ...查看


  • 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说明
  • 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说明 1. 语言学概论 本课程3学分,课内学时54,开设一学期. <语言学概论>是南京电大开放教育试点汉语言文学专业(专升本)的一门必修课程.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语言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的阐释,为学生学习其 ...查看


  • 2014电大[艺术欣赏]形成性考核册答案(四川广播电视大学)
  • 2014电大<艺术欣赏>形成性考核册答案(四川广播 电视大学) 艺术欣赏作业1解答 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 一.判断题 1.审美需要.兴趣和感受的一致性,是以有差别的审美需要.兴趣和感受为基础的. [ √] 2.体现了各种艺术的 ...查看


  • 课题结题报告重要材料
  • 淮海戏代表着的地方文化特色,它反映着民众的现实生活.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是淮海戏活跃和辉煌时期,自20世纪90年代伊始,由于电视网络现代等现代媒体的普及,以及外来文化的踊跃冲击,民众对淮海戏的兴致逐渐淡化,特别是在年轻一代中的表现 ...查看


  • 小径惹得百花香
  • 摘要:自主发展小组学习模式是一种少教多学的教学策略,它是将班级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成学习小组,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参与的任务式学习活动.初中语文课本设置的综合性学习板块正是需要这种学习模式相辅助才能更好的达到活动的目的.本文仅以七年级下第四 ...查看


  • 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案1
  • 1.凝固的音乐-建筑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初步了解中国宫殿建筑与西方教学建筑的不同风格,认识到不同地域文化对建筑的影响. 2.学习用绘画或文字的方式将自己对建筑的了解与认识表达出来. 教学重点: 1.初步了解中国宫殿建筑与西方教学建筑的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