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自党的十六大以后,党中央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以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基本国策,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创造性地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命题和战略任务,为中国实现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人与社会和谐发展提供了坚实理论基础、远大目标指向和强大实践动力,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境界。 关键词:生态文明;中国特色;发展;建设 中图分类号:F12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2-0281-02 引言 文明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成果,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类社会进步的象征。文明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阶段和程度。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之后,生态文明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生态文明的内涵 生态文明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经济、社会、人口、环境的协调永续发展,关注社会公民的基本生存需求,与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出发点,以可持续发展为依托,以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为基本原则,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因此,建设生态文明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应有之义和必然要求。从本质上说,生态文明是一个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社会经济模式,是一种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人民享受良好生态、经济社会永续发展的美好生活境界,是一个多维的、开放的范畴,其思想内涵十分丰富。 二、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 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是在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萌芽和成熟的,是立足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和生态问题严峻的状况,顺应世界发展潮流,科学总结中国生态建设的经验教训之后提出来的,是一个从不重视生态问题,到确立环境保护为基本国策,到确立可持续发展战略,再到提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最终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历史过程。 中国工业文明发展比西方国家晚,但工业文明发展的速度和规模却超过西方发达国家,随之而来的生态危机问题也日益凸显。特别是进入 21 世纪以来,中国进入资源消耗较高的工业化快速发展阶段,大规模、高速度的工业化以资源能源的高投入、高消耗和环境的高污染为特征,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成为世界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大国。为改变这种恶性局面,适应经济、社会、生态和谐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中央明确提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把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作为一件关系到全国人民根本利益和子孙万代福祉的大事来抓,把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列为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三、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 (一)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 发展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必须继续坚持发展就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夯实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既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也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 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是对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关系的深刻揭示。中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不足和保护不够的问题同时存在。离开经济发展抓环境保护是“缘木求鱼”,脱离环境保护搞经济发展是“竭泽而渔”。 (二)积极探索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保护新道路 环境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阵地和根本措施,是推进可持续发展的着力点和攻坚方向。走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环境保护新道路,加快构建与中国国情相适应的环境保护宏观战略体系、全面高效的污染防治体系、健全的环境质量评价体系、完善的环境保护法规政策和科技标准体系、完备的环境管理和执法监督体系、全民参与的社会行动体系,是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的形势使然,是解决资源环境问题的出路所在。 (三)加快构建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国民经济体系 资源环境问题,其本质是发展方式、经济结构和消费模式的问题。在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各个领域中,都不同程度地利用资源、影响环境,单独在某一个或几个方面推行节约环保,难以从根本上解决资源环境问题,必须根据自然环境承载力规划经济社会发展,把节约环保的要求全面体现到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和每个环节。要推动绿色发展,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和低碳技术。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广泛推行清洁生产。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传统产业进行生态化改造。加快形成节约环保的技术和生产体系,努力实现自然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系统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 徐艳梅.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2] 安妮·马克苏拉克.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友好社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3] 王宏斌.生态文明与社会主义[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 [4] 刘增惠.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及实践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5] 高德明.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M].北京:中国致公出版社,2011.[责任编辑 陈 鹤]
摘 要: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自党的十六大以后,党中央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以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基本国策,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创造性地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命题和战略任务,为中国实现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人与社会和谐发展提供了坚实理论基础、远大目标指向和强大实践动力,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境界。 关键词:生态文明;中国特色;发展;建设 中图分类号:F12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2-0281-02 引言 文明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成果,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类社会进步的象征。文明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阶段和程度。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之后,生态文明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生态文明的内涵 生态文明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经济、社会、人口、环境的协调永续发展,关注社会公民的基本生存需求,与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出发点,以可持续发展为依托,以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为基本原则,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因此,建设生态文明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应有之义和必然要求。从本质上说,生态文明是一个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社会经济模式,是一种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人民享受良好生态、经济社会永续发展的美好生活境界,是一个多维的、开放的范畴,其思想内涵十分丰富。 二、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 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是在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萌芽和成熟的,是立足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和生态问题严峻的状况,顺应世界发展潮流,科学总结中国生态建设的经验教训之后提出来的,是一个从不重视生态问题,到确立环境保护为基本国策,到确立可持续发展战略,再到提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最终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历史过程。 中国工业文明发展比西方国家晚,但工业文明发展的速度和规模却超过西方发达国家,随之而来的生态危机问题也日益凸显。特别是进入 21 世纪以来,中国进入资源消耗较高的工业化快速发展阶段,大规模、高速度的工业化以资源能源的高投入、高消耗和环境的高污染为特征,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成为世界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大国。为改变这种恶性局面,适应经济、社会、生态和谐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中央明确提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把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作为一件关系到全国人民根本利益和子孙万代福祉的大事来抓,把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列为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三、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 (一)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 发展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必须继续坚持发展就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夯实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既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也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 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是对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关系的深刻揭示。中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不足和保护不够的问题同时存在。离开经济发展抓环境保护是“缘木求鱼”,脱离环境保护搞经济发展是“竭泽而渔”。 (二)积极探索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保护新道路 环境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阵地和根本措施,是推进可持续发展的着力点和攻坚方向。走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环境保护新道路,加快构建与中国国情相适应的环境保护宏观战略体系、全面高效的污染防治体系、健全的环境质量评价体系、完善的环境保护法规政策和科技标准体系、完备的环境管理和执法监督体系、全民参与的社会行动体系,是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的形势使然,是解决资源环境问题的出路所在。 (三)加快构建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国民经济体系 资源环境问题,其本质是发展方式、经济结构和消费模式的问题。在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各个领域中,都不同程度地利用资源、影响环境,单独在某一个或几个方面推行节约环保,难以从根本上解决资源环境问题,必须根据自然环境承载力规划经济社会发展,把节约环保的要求全面体现到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和每个环节。要推动绿色发展,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和低碳技术。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广泛推行清洁生产。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传统产业进行生态化改造。加快形成节约环保的技术和生产体系,努力实现自然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系统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 徐艳梅.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2] 安妮·马克苏拉克.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友好社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3] 王宏斌.生态文明与社会主义[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 [4] 刘增惠.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及实践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5] 高德明.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M].北京:中国致公出版社,2011.[责任编辑 陈 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