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着缺憾,缺憾着美

――记首次西部行片段式感想

浦阳镇中   飞飞鱼

对于生在南方、长在南方的人们来说,西部是一个模糊的概念,是遥不可及的代名词。在老一辈的人眼里,它甚至还代表着落后,就因为那是古时流放犯人的地方。但在年轻人的心里,它无疑是充满了神秘的色彩,因为它有着独特的地理特征、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充满悬念的宗教仪式。暑假我有幸踏上了这片神奇的土地,满怀好奇地翻开了这西部之书的全新一页。此次旅行的终点站是青海。

自然之书

看惯了青山绿水、莺歌燕舞,听惯了流水淙淙、燕语呢喃,习惯了四季分明、严冬酷暑,一路穿越,尽收眼底的是不同的风景,体会到的是不同的心情。火车疾驶而过,窗外的风景也如同电影画面般在我的眼眸里剪辑。连绵的群山是不变的风景,唯一的不同是山由青绿、深绿转为枯黄,转为裸露;河流由清澈变为混浊,甚至夹带着厚重的黄沙一路奔腾;穿过一个又一个山洞,天空显得越来越蓝,距离人也更近了。不能仅仅用一个“萧条”来概括,尽管在这个盛夏时节看不到绿意葱茏,也许“粗犷”是比较合适的一个词语吧,不论山还是当然,最粗犷大气的莫属青海湖了。由青海省乐都县出发,途径230多公里,沿着天路一直进发,直到看到一片湖蓝。在见到青海湖的真面目之前,呈现在眼前的是广袤而平坦的草原、成群的胡羊以及牧民的帐篷。那一种深深的向往随着慢慢靠近而愈来愈浓,心胸也在不经意间变得无比开阔。看见了!初见那一抹蓝的惊喜是我毕生难以忘怀的,那一刻也注定是我生命中将永远铭记的瞬间。车在路上飞驰着,湖一直在我的右手边,湖面渐渐变宽,渐渐由平面变立体,越来越像陡然卷起的浪头。等我走近它才发现,原来没有惊涛骇浪,原来它一直很安静。清澈的湖水缓缓地冲刷着岸边的沙石。我一直不敢把目光放远,怕收不回来,但我终究抬起了头,在那一瞬间真真切切看到了满眼的蓝,蓝的水接着蓝的天,真正的海天相接就是这样的吧。平视前方是一望无际,抬头看天是晴空万里,转身望去是无垠的草原,站在这片天地之间,还有什么不能释怀呢?原来宽阔真的是一种境界。

众生之书

尽管日常的生活与我们并无太大的差别,生意一样做得红火,但给我印象深刻的是那里纯朴的民风。何以见得呢?其一,生意人的实诚。晚上的大街热闹非凡,飘满了孜然的独特香味。进入帐篷,纯朴的回族男子脸上挂满憨憨的笑,手里却毫不停歇地干着他该干的活儿,他的妻子——裹着纱巾,同样纯朴的回族女人给每人倒上一杯茶,茶的颜色很深,气味很特别。我端起来小小地啜了一口,有点咸,竟然加了盐!老板说这样可以中和羊肉的膻味,同时还有消炎去火的作用,说话的同时奉上满满一盘羊肉和无尽的友善。其二,夜不闭户。从父母的口中听到过这个词,在《礼记·礼运》中读到过这种境界,但是从来没有感受过。二十几年的生活经验告诉我这是不可以的。但在这片土地上,我亲眼看到了,家家户户的门是虚掩着的,只是这样而已。原来还有这么纯净的地方,原来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只关心自己的经济利益。

这儿的人们彼此很友好,即使是面对外人也表现出莫大的友善。上苍赋予这里舒适的气候(至少在夏季),即使在盛夏也依然凉爽。绝大部分的人们住着土房子,依然快乐地生活:女人们凑在一起拉家常,男人们聚在一块下棋、打牌、筑长城,除了农忙的时节,到处可见闲着的人。在这儿,时间似乎并不值钱。我多想告诉他们时间的宝贵啊!但仔细想想,这宝贵的时间他们能用来做什么呢?没有致富的愿望和可能,当然就没有行动了。或许,他们根本不了解外面的世界,认为自己的生活状态就是最好的了吧。悠闲地过着这样的日子,一代又一代,到底是一种悲哀还是一份幸福?

信仰之书

人的信仰是自由的、多选择的。但是在这个地方,尤其是藏民,对佛教的信仰是普遍而深厚的。说到他们的佛教信仰,当然要讲到藏传佛教圣地塔尔寺。来寺庙朝圣的人络绎不绝,有很多是带着铺盖卷儿的,因为他们要在殿堂之内或外围磕长头,身前铺一毯,赤脚,原地不断磕长头,或还愿,或祈求保佑,犹入无人之境。听说磕一万次才算是磕了一个完整的长头。更有甚者,从遥远的故乡开始,手戴护具,膝着护膝,前身挂一毛皮衣物,尘灰覆面,沿着道路,不惧千难万苦,三步一磕,直至拉萨朝佛。磕长头的信徒绝不会用偷懒的办法来减轻劳累,遇有交错车辆或因故暂停磕头,则划线或积石为志,就这样不折不扣,矢志不渝,步步趋向圣城拉萨。据说,有为数不少的信徒死在朝圣的路上。尽管如此,朝圣的队伍还是前仆后继。面对信徒们的虔诚,我感慨万千,也许这就是信仰的力量,会让一个人去做一件常人难以想像的事。如果一个人有了如此坚定的决心,那还会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还有什么不能做到呢?从信徒的身上我看到了信念的力量。换个角度想想,把有限的生命、宝贵的精力投注在虚幻的精神追求上是否真的值得?我丝毫不怀疑信徒们的虔诚追求,但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对于个体生命的价值体现而言,这样的做法还是值得商榷的。

青海的经济相对南方是落后的,建筑物在大多南方人眼里也不值一提,对部分人来说空气也有些干燥。但是,它确实有着很多的资源:源源不断的冰雪融水,水质清甜,天然无污染;营养丰富的土层,黑土红土,适宜作物种植;名声显赫的青海湖,景色优美,养性怡情;数目繁多的牛羊牲畜,肉质鲜美,味道上乘;浓厚的宗教氛围,神秘独特,适宜旅游观光等等。真心地希望它能充分合理地利用这些资源,彻底改变命运,迎接新生的太阳。

广袤的西部,我无法全部涉足。这本书也是我一生都不能读尽的巨著。此次旅行仅仅是揭开了它部分的神秘面纱,以后的岁月我会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去了解,去接近它,也衷心地希望未来的西部能让美的更美,让缺憾更少。

――记首次西部行片段式感想

浦阳镇中   飞飞鱼

对于生在南方、长在南方的人们来说,西部是一个模糊的概念,是遥不可及的代名词。在老一辈的人眼里,它甚至还代表着落后,就因为那是古时流放犯人的地方。但在年轻人的心里,它无疑是充满了神秘的色彩,因为它有着独特的地理特征、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充满悬念的宗教仪式。暑假我有幸踏上了这片神奇的土地,满怀好奇地翻开了这西部之书的全新一页。此次旅行的终点站是青海。

自然之书

看惯了青山绿水、莺歌燕舞,听惯了流水淙淙、燕语呢喃,习惯了四季分明、严冬酷暑,一路穿越,尽收眼底的是不同的风景,体会到的是不同的心情。火车疾驶而过,窗外的风景也如同电影画面般在我的眼眸里剪辑。连绵的群山是不变的风景,唯一的不同是山由青绿、深绿转为枯黄,转为裸露;河流由清澈变为混浊,甚至夹带着厚重的黄沙一路奔腾;穿过一个又一个山洞,天空显得越来越蓝,距离人也更近了。不能仅仅用一个“萧条”来概括,尽管在这个盛夏时节看不到绿意葱茏,也许“粗犷”是比较合适的一个词语吧,不论山还是当然,最粗犷大气的莫属青海湖了。由青海省乐都县出发,途径230多公里,沿着天路一直进发,直到看到一片湖蓝。在见到青海湖的真面目之前,呈现在眼前的是广袤而平坦的草原、成群的胡羊以及牧民的帐篷。那一种深深的向往随着慢慢靠近而愈来愈浓,心胸也在不经意间变得无比开阔。看见了!初见那一抹蓝的惊喜是我毕生难以忘怀的,那一刻也注定是我生命中将永远铭记的瞬间。车在路上飞驰着,湖一直在我的右手边,湖面渐渐变宽,渐渐由平面变立体,越来越像陡然卷起的浪头。等我走近它才发现,原来没有惊涛骇浪,原来它一直很安静。清澈的湖水缓缓地冲刷着岸边的沙石。我一直不敢把目光放远,怕收不回来,但我终究抬起了头,在那一瞬间真真切切看到了满眼的蓝,蓝的水接着蓝的天,真正的海天相接就是这样的吧。平视前方是一望无际,抬头看天是晴空万里,转身望去是无垠的草原,站在这片天地之间,还有什么不能释怀呢?原来宽阔真的是一种境界。

众生之书

尽管日常的生活与我们并无太大的差别,生意一样做得红火,但给我印象深刻的是那里纯朴的民风。何以见得呢?其一,生意人的实诚。晚上的大街热闹非凡,飘满了孜然的独特香味。进入帐篷,纯朴的回族男子脸上挂满憨憨的笑,手里却毫不停歇地干着他该干的活儿,他的妻子——裹着纱巾,同样纯朴的回族女人给每人倒上一杯茶,茶的颜色很深,气味很特别。我端起来小小地啜了一口,有点咸,竟然加了盐!老板说这样可以中和羊肉的膻味,同时还有消炎去火的作用,说话的同时奉上满满一盘羊肉和无尽的友善。其二,夜不闭户。从父母的口中听到过这个词,在《礼记·礼运》中读到过这种境界,但是从来没有感受过。二十几年的生活经验告诉我这是不可以的。但在这片土地上,我亲眼看到了,家家户户的门是虚掩着的,只是这样而已。原来还有这么纯净的地方,原来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只关心自己的经济利益。

这儿的人们彼此很友好,即使是面对外人也表现出莫大的友善。上苍赋予这里舒适的气候(至少在夏季),即使在盛夏也依然凉爽。绝大部分的人们住着土房子,依然快乐地生活:女人们凑在一起拉家常,男人们聚在一块下棋、打牌、筑长城,除了农忙的时节,到处可见闲着的人。在这儿,时间似乎并不值钱。我多想告诉他们时间的宝贵啊!但仔细想想,这宝贵的时间他们能用来做什么呢?没有致富的愿望和可能,当然就没有行动了。或许,他们根本不了解外面的世界,认为自己的生活状态就是最好的了吧。悠闲地过着这样的日子,一代又一代,到底是一种悲哀还是一份幸福?

信仰之书

人的信仰是自由的、多选择的。但是在这个地方,尤其是藏民,对佛教的信仰是普遍而深厚的。说到他们的佛教信仰,当然要讲到藏传佛教圣地塔尔寺。来寺庙朝圣的人络绎不绝,有很多是带着铺盖卷儿的,因为他们要在殿堂之内或外围磕长头,身前铺一毯,赤脚,原地不断磕长头,或还愿,或祈求保佑,犹入无人之境。听说磕一万次才算是磕了一个完整的长头。更有甚者,从遥远的故乡开始,手戴护具,膝着护膝,前身挂一毛皮衣物,尘灰覆面,沿着道路,不惧千难万苦,三步一磕,直至拉萨朝佛。磕长头的信徒绝不会用偷懒的办法来减轻劳累,遇有交错车辆或因故暂停磕头,则划线或积石为志,就这样不折不扣,矢志不渝,步步趋向圣城拉萨。据说,有为数不少的信徒死在朝圣的路上。尽管如此,朝圣的队伍还是前仆后继。面对信徒们的虔诚,我感慨万千,也许这就是信仰的力量,会让一个人去做一件常人难以想像的事。如果一个人有了如此坚定的决心,那还会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还有什么不能做到呢?从信徒的身上我看到了信念的力量。换个角度想想,把有限的生命、宝贵的精力投注在虚幻的精神追求上是否真的值得?我丝毫不怀疑信徒们的虔诚追求,但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对于个体生命的价值体现而言,这样的做法还是值得商榷的。

青海的经济相对南方是落后的,建筑物在大多南方人眼里也不值一提,对部分人来说空气也有些干燥。但是,它确实有着很多的资源:源源不断的冰雪融水,水质清甜,天然无污染;营养丰富的土层,黑土红土,适宜作物种植;名声显赫的青海湖,景色优美,养性怡情;数目繁多的牛羊牲畜,肉质鲜美,味道上乘;浓厚的宗教氛围,神秘独特,适宜旅游观光等等。真心地希望它能充分合理地利用这些资源,彻底改变命运,迎接新生的太阳。

广袤的西部,我无法全部涉足。这本书也是我一生都不能读尽的巨著。此次旅行仅仅是揭开了它部分的神秘面纱,以后的岁月我会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去了解,去接近它,也衷心地希望未来的西部能让美的更美,让缺憾更少。


相关文章

  • 因为缺憾,所以美丽
  • 人一辈子中,总是遇到很多我们都意想不到的经历.不管是意外还是惊喜,有时候我们都是无法预测的.也正是这些惊喜和意外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不少的味道,所谓人生五味.如果没有这五味.我们也许感受不到生活是什么滋味吧.也感受不到何谓完美,何谓缺憾!-- ...查看


  • [优秀作文]完美的缺憾
  • 曾经认为,"完美"与"缺憾"只是两条永不相交的平行线,毫无关联.然而,是谁,脱离了思想的束缚,在缺憾中演绎了一次次的完美?又是谁,在令人扼腕叹息之中,傲挺立,走尽了一条充满缺憾却又完美的人生旅程? 然 ...查看


  • 完美与缺憾_300字
  • 什么是完美?什么是缺憾? 完美是一块无瑕的碧玉,晶莹而剔透:完美是琼浆玉液,可口而沁人心脾:完美是世上一切美好事物的代名词.然而,玉正是有了斑点,才显得其悠古与尊贵:再甘甜的美酒,喝多了也会醉人.这就是缺憾. 世上没有完美无缺的事物,但世上 ...查看


  • 正视并珍惜你的不圆满
  • 人生,永远都是有缺憾的.佛学里把这个世界叫做"婆娑世界",翻译过来便是能容你许多缺陷的世界.本来这个世界就是有缺憾的,如果没有缺憾就不能称其为"人世间".在这个有缺憾的世间,便有了缺憾的人生.因此苏东 ...查看


  • 2011年陕西高考满分作文
  • 文章来源于长春工业大学自考http://www.ccutu.com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ccutu.com/gaokao/16028.shtml 2011年陕西高考满分作文:圆与缺的哲学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如是 ...查看


  • 完美的缺憾
  • 想起维纳斯,就想起了她那两条断臂.生命中残缺的部分,造就了美丽,造就了令人难以捉摸的美学视觉感受.人们都在尽情欣赏那不完整的部分,而我却悄悄地说:残缺就是空虚,以空虚为美是多么虚伪的美. 维纳斯莞尔一笑,用她本不存在的双手向我致意.生命中完 ...查看


  • 缺憾也是一种美
  • 完美是相对的 把缺憾看成一种美 好好珍惜眼前 简单  平淡 1 /6 有一种简单的词句, 读起来朴实无华, 却会有一缕幽香扑面而来: 有一种平淡的话语, 听起来平铺直叙, 却会有一份纯美萦绕心间. 完美  无缺 2 /6 太完美的东西是不真 ...查看


  • 这次做志愿者的收获与缺憾
  • 这次做志愿者的收获与缺憾 贵阳市乌当中学 高力超 我第二次当国际比赛的赛会志愿者,两次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与缺憾. 这次在广州当广州体育学院篮球馆的赛会志愿者,工作是验票,具体做的是验票处的协检员,就是负责维持进场秩序的.工作看似简单,但对检 ...查看


  • 论文[爱是不能忘记的]
  • --浅论席慕容爱情诗 刘娜 (文学院 汉语言文学师范2009级六班) 爱是不能忘记的 [摘要]:席慕容笔下的爱情诗总在不经意间就能触动读者内心深处最最柔软的那一部分,形成一种共鸣.探其究竟,那爱不仅刻骨铭心,却又让人缺憾痛心,并为之追悔莫及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