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教学设计三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这堂课我们继续学习——《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齐读课题)
2、通过上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小骆驼在小溪边照“镜子”,小红马看见了,就喷着响鼻对小骆驼说——引读第一自然段。(出示第一自然段)
板书:(哦,原来小红马在嘲笑小骆驼呢)
脚掌 又大又厚
眼皮 两层睫毛
背上 两个肉疙瘩
3、师:是啊,听了小红马的话,小骆驼觉得挺委屈,就把小红马的话告诉了妈妈,小骆驼跟妈妈怎么说的呢?谁来演一演小骆驼?
请一生上来,师:老师来当骆驼妈妈吧。小骆驼,你今天怎么愁眉苦脸的,为什么事不开心呢?
师抚摸着学生的头说:“孩子,你先别难过,明天你跟妈妈到沙漠里走一趟吧!” (表扬该生表演得真好,真有勇气!)
二、感受沙漠
1、师:于是,妈妈决定带小骆驼到沙漠里去旅行一次。
2、那沙漠是怎样的呀?谁来说说沙漠给你的印象?
(学生自由说:没有植物、非常干旱、无边无际)
3、老师也带来了几张图片,一起来看看。(点击课件)
看完图片,你能再补充介绍一下沙漠吗?(会刮很大风沙,沙子很烫,非常炎热)
4、、那课文又是怎样描写沙漠的呢?课文的3、4自然段中,有好多描写沙漠的词句,请你读一读,然后用你~~~把它画出来。
5、、结合回答,出示沙漠词句。
茫茫的大沙漠 沙子松散的大沙漠 无边无际的大沙漠 风沙铺天盖地的大沙漠
(1).能读好这些词句吗?
(2)指读,点评: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要边读边想象所描绘的画面。你读的沙漠风沙好像小了点,谁能把风沙读得大一点?沙漠再大一点!读出沙漠里的风沙铺天盖地刮来的景象。范读,一起来试试。
6、、你能用一句话概括来概括沙漠给你的印象吗?(沙漠里的环境非常恶劣)
7、小结:沙漠的气候如此干燥、环境这么恶劣,小骆驼去旅行的结果会怎样呢?他会有哪些新的感受呢?
三、精读最后一节,引导质疑
2、指读,谁来读读这一节,听完他的朗读,思考一下,你特别想知道什么?
3、学生提问,表扬:你真聪明,提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
4、老师把你们提的问题总结、归纳为两点
1)、小骆驼的脚掌、驼峰、睫毛在沙漠中各有什么作用?
2)、小骆驼因为什么事深感自豪?
四、精读3、4小节,读中感悟
请同学们再读读3、4节,找出脚掌、驼峰、睫毛在沙漠中作用的句子。
(一)交流脚掌部分:
1、小骆驼的脚掌在沙漠中有什么作用呢?你是从那里知道答案的?
结合回答板书:不陷进沙子
出示:妈妈指着脚下松散的沙子,对小骆驼说:“多亏我们的„„怎么拔得出来呢?”
2、师:骆驼妈妈的话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读呢?指名读。
指导评读:妈妈对她的孩子应该用什么语气呢?(温柔、亲切)而且孩子受了委屈,妈妈该怎样的语气?谁来试试?(亲切、安慰、自豪?)
3、引导:你能这么悠闲地走在沙漠中吗?小红马行吗?
是呀,我们不行,小红马不行,只有骆驼这双又大又厚的脚掌才可以大摇大摆地走在松散的沙地上,这是多么值得——(自豪)呀,所以在读妈妈的话时还应该带着——自豪的语气读! 谁再来试试?指名读,男女生分读。
5、谁会把小问号去掉,换个说法呢?意思不变。
6、点击课件——反问句、陈述句
师:谁来读读这两句?你更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师:如果我们的脚也像小红马那样,还能拔得出来吗?
(拔不出。肯定拔不出!)那这句话是有疑而问吗?(不是 )所以应该带着肯定的语气来读!这句反问句,该怎样读呢?自己练练。指读
范读,语调不上扬,将“怎么”强调,肯定的语气!这样的语句跟一般疑问句不同,它表示非常肯定的意思,我们不应该带者疑问的语气来读。齐读!
(二)那驼峰有什么作用呢?
1、学生回答,教师板书:贮存养料
2、你是从哪里知道答案的呢?
出示:小骆驼担心地问妈妈:“再走下去,我们饿了怎么办呢?”
妈妈说: “我们背上的那两个肉疙瘩叫驼峰,里面贮存着养料,足够我们路上用的了。”
3、同学们,请你把自己当成小骆驼或骆驼妈妈,和同桌练练这两句对话。
4、指一同桌读(点评:你觉得他们读得怎么样?指导读:小骆驼的话读出担心、妈妈的呢? “足够”可看出骆驼在沙漠里行走,根本不要为饥饿而担心,多值得自豪啊!自豪的语气)
5、赛读!(读出自豪感!)分角色读:1、2组读小落驼的话,3、4组读妈妈的话
(三)关于“睫毛”这部分:
1、睫毛有什么作用呢? (板书:遮挡风沙)
2、听,沙漠里的风沙说刮就刮起来了!(课件黄沙漫天音乐)
3、狂风呼啸,黄沙漫天,小骆驼的鼻孔和眼睛里 “没进一点沙子”这靠的是什么?
4、是啊,这又怎能不令小骆驼感到自豪呢?让我们带着自豪之情读读这一段。(第4节)
(四)小结:原来看似难看的驼峰、脚掌、眼毛都有这么大的作用啊!其实,骆驼在沙漠里能驮人载物,是其他动物不能代替的,所以,这看似难看的骆驼,被人们称为“沙漠之舟”。 让我们分角色读3、4小节,再次体会骆驼驼峰、脚掌、眼毛的作用。
五、解决第二个问题
1、现在,你知道小骆驼为什么事而自豪了吧?
2、板书关联词,用“虽然„„但是„„所以”分三句话说说小骆驼为什么感到自豪? (选了一个没举过手的学生,让他说,鼓励他:你说得多棒啊,老师也为你感到高兴、自豪。) 你能用一句话来高度概括吗?(板书:难看 有用)表扬
3、对呀,小骆驼虽然外表很难看,但是它很有用,所以他应该为自己感到自豪才对!让我们带着十分自豪的感情读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指导读最后一句:“我应该为自己感到自豪才对呀!”再自豪点,齐读、范读、齐读
六、拓展思维,提升感悟。
1、点击课件——书上插图
后来有一天,小骆驼又去溪边照镜子,恰巧又遇上了小红马,小红马又喷着响鼻说小骆驼难看,想象一下,这回小骆驼会怎么说、怎么做呢?四人小组,续编这个故事。一个演小红马,一个演小骆驼,看哪一组同学想象丰富,演得生动。
请同学表演。(戴上头饰)
2、同学们,听了小红马和小骆驼的对话,你们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呢?
学生自由说:小红马你不能瞧不起别人,你应该看到别人的长处才对。
小红马你别太骄傲了,要谦虚点。每个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
小红马看人不能光看外表,要看有没有用 对„„
小骆驼,你的脚掌、睫毛、驼峰都很有用,你应该自豪才对!
小骆驼,原来你有这么多的优点,我很喜欢你„„
3、同学们,你们真是一个个聪明的孩子。是啊,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小骆驼找到了自豪的地方,那你有哪些值得自豪的呢?现在请你说说。老师很想知道 出示:---------------------所以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
生:我刚才和同学表演得非常精彩,所以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
生:我的歌唱得很棒,曾经在比赛中得一等奖,所以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 生:我会弹钢琴,已经考到了五级,所以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
生:我的学习成绩在班级里最好,所以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
生:我有一个温馨的家庭,有爱我的爸爸、妈妈,所以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 生:我能帮助爸爸、妈妈做家务,所以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
生:我有一个灵活的头脑,所以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
师:同学们,在这堂课上,你们学得那么投入,表现得那么出色,更难能可贵的是曾经自卑的同学也找到了自豪的感觉,所以我也应该为你们感到高兴、自豪才对!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因此我们要像小骆驼一样,要善于看到自己的长处,为自己感到自豪才对!)
4、让我们再次带着深深的自豪之情读课题“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
《狼和鹿》教学设计二
教学目的: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条理地复述课文。
2、联系上下文和已有知识理解文中词语。关注文中数字和双引号的用法。
3、体会自然界中各事物间的内在联系,懂得破坏生态平衡将会给坏境带来无法想象的灾难。
教学重、难点:
朗读课文,体会课文,复述课文
教学过程:
2、整体回顾:
一百多年以前凯巴伯森林是个什么样子?一百多年以后的凯巴伯森林又是什么样子?
3、质疑导入:
面对凯巴伯森林发生的巨大变化,你有什么疑问?
二、品读想象,感受“生机勃勃”。
1、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思考:一百多年以前的凯巴伯森林是个什么样子?
2、汇报、感受其生机勃勃:
①体会“葱绿”
②用“有的„„有的„„”说说鹿在干什么?
③抓关键词“生机勃勃”指导朗读。
3、看图发现其危险:
①说一说狼的行动,想象理解“下毒手”、“暗算”
②看图观察鹿的动作神情,理解“时刻提防”
4、指导朗读第一自然段。
三、默读想象,感受森林失去宁静。
1、默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你看到了怎样的场景?
2、汇报,说一说。
3、指名读描写场景的3、4两句话,思考:注意句中的数字,从这些数字中你看出了什么?
4、交流体会,并指导朗读。
四、品读复述,体悟“灾难”。
1、自由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思考:你看到失去宁静的凯巴伯森林中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交流印象。
3、引导学生带着疑问重读第三自然段,理清层次,体会森林变化过程及灾难的严重: ⑴第1、2句:①森林中首先什么发生了变化?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②比较数字“4000”“100000”,体会“生儿育女”和
“大量繁殖”,理解“鹿 的王国”。指导有感情地朗读。⑵第3、4句:①指名读,思考:鹿群变多后面临的问题是什么?
②感受十多万只鹿在挨饿,体会“饥荒”的含义。
③现在的森林是个什么样子,出示配乐图片,静思片
刻,说说你的心情。在第三自然段中找出描写这个
景象的句子,读一读。
④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体会灾难的严重。
⑶第6、7、8句:①指名读。思考:这更大的灾难是什么?
②通过对数字的比较体会疾病的可怕,指导读比喻句。
抓住“妖魔的影子”体会比喻句的生动形象。
4、引导学生回忆之前的森林,图画对比感受灾难的巨大和教训的深刻。启发学生记住教训,引导学生复述变化的过程,并适当指导。
五、反思讨论,交流认识。
1、小声读第四段,思考:人们现在是怎样认识狼和鹿的?
2、交流。 板书: 功臣 祸首
3、小组讨论:为什么称狼为“功臣”,又问什么称鹿为“祸首”,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一说。
4、交流。在黑板上板书双引号,感受这里的“功臣”“祸首”加上引号是因为这样的结果是人们没有想到的。
六、总结升华,复述第一小节,唤起追求。
1、总结课文:我们读了《狼和鹿》的故事,看到了凯巴伯森林百年来遭受的灾难,现在又重新认识了狼和鹿在森林中的作用。学了课文,你一定有什么话想说说,思考片刻,举手发言。
2、说感受,师点评。
3、总结学生的感受,唤起学生美好的追求——百年以前生机勃勃的凯巴伯森林,那个狼和鹿共存的宁静和谐的自然。指导描述课文第一自然段内容。
4、升华课文:大自然不仅是我们人类的家,也是所有动物的家,更是人和动物共同的家,在这个“家”中我们必须做“功臣”,这样这个“家”才会宁静、和谐。师补充人们拯救凯巴伯森林的资料,用优美的音乐配葱绿的森林图唤起学生美好的祝愿。
附板书: 狼 和 鹿
人
“功臣” “祸首”
槐乡五月
【教学目标】
1.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感受槐乡五月的美丽景色,感受槐乡孩子的勤劳能干、热情好客和纯朴可爱,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槐乡五月的美丽景色以及槐乡孩子勤劳能干、热情好客、纯朴可爱的特点。能够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激发兴趣
1.今天老师带你们到槐乡去看一看。出示投影:五月的槐乡是一个最美丽迷人的地方。板书:槐乡五月
2.当《槐乡五月》这个课题映入你眼帘的时候,在你的脑海里出现了些什么问题?(学生交流)
3.发挥你的想象:五月的槐乡会有什么呢?(激发兴趣,吸引学生走进文本)
二、初读课文,接触感受。
过渡:让我们跟着作者一起走进槐乡的五月去感受那里美好的景色吧!
1.教师范读,学生按要求听读。
2.听读要求:认真听读;标上自然段序号;听准生字的字音;注意一些长句的停顿。
3.学生自己读读,读后检查:认读字音,及时正音;读读课文,一些长句是否读准,课文是否读通顺。
4.再次读读课文,思考:课文描写了槐乡五月哪些的美?
5.学生读后交流回答:(1)五月的槐乡槐花盛开,很美。(2)槐花很香。(3)槐乡的孩子非常热情好客。(4)槐花可以做各种好吃的,还可以做装饰物。(5)五月槐乡让人不想离开。
6.齐读课文,感受槐乡五月的美。
三、细读课文,品味感悟。
1.出示重点句,质疑:
出示: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是槐乡孩子的季节。
指名读,读了这句话,你有疑问吗?怎么解决自己的疑问?(学生交流引入学习课文。)
2.自由读第一小节,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划出自己最喜欢读的一句话,并说说最喜欢读的理由。
A.学生自由圈画读书。
B.讨论:作者用生花妙笔写下了槐花盛开的情景,在这美妙的文字中,你最喜欢读哪一句?
第二句:山山洼洼,坡坡岗岗,似瑞雪初降,一片白茫茫形象地写出了槐花开得又多又白,美丽无比。
第三句:作者用比喻的方法又远及近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槐花不同的形态美,
第四句:“嗡嗡嗡„„”小蜜蜂飞来了,采走了香的粉,酿出了甜的蜜。写出了花香引来小蜜蜂,“嗡嗡嗡”是小蜜蜂的语言,猜猜,小蜜蜂在说什么?
第五句:“劈啪啪”„„猜猜,劈啪啪是什么声音?能想象省略号里省略的孩子的话语吗?
第六句:中午,桌上„„香喷喷的槐花饭,清香、醇香,浓香„„写出了槐花的香气袭人。
第七句:这时候,连风打的旋儿也都香气扑鼻,整个槐乡都浸在香海中了。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槐花香。)
说到槐花香,槐花饭好吃,第二小节作了更生动细致的描绘呢!走,我们去看看被香气熏醉的孩子!
2.精读第二小节:
A.指名读第一句。
B.多香的槐花,多可爱的孩子啊!槐花不光美、香,还能做好吃的槐花饭,哪位厨师来介绍一下槐花饭怎么做的?
C.真象个小厨师,说得我们口水都要流下了,等我们这的槐花开了,你一定要做给我们吃哦!
D.第二小节除了写槐花香醉人,槐花饭馋人,还写了什么?用下列句式说话:槐乡的孩子真——啊,你一走进槐乡,他们准会——————;你离开槐香,他们还会————————。
3.五月,槐花开了,对槐乡的孩子来说,槐花带给他们的远远不止是绝美的风景,甜甜的槐花蜜,美味的槐花饭,更是无穷的乐趣。
A.女同学们,让我们象槐乡的小姑娘一样,用槐花装扮自己,变得更美(引读第二句)
B.男同学们,让我们象槐乡的小小子,到槐树下大饱口福。(引读第三句)
C.现在,你明白为什么作者说五月属于飘香的槐花,属于槐乡的孩子了吧。(因为,五月,槐花漫山遍野,美丽无比,香飘万里;因为槐花盛开的季节,是孩子们最快乐的季节,他们打槐花,吃槐花饭,尝槐花蜜,用槐花打扮自己„„
D.槐花,还可制药,有止血利尿的功效呢。
E.槐树,是一种生命力极强的植物,我国很多地方因为有美丽的槐花,成为闻名于世的风景区呢。(看资料)
F.槐花多,自然槐乡的孩子也多啊,他们走出槐乡,来到城市的各个角落,依然无法忘记记忆中开得最灿烂的槐花,他们用各种文字,用音乐写下他们的怀念,让我们再来读读吧!
四、熟读背诵,体验提升。
(一)过渡:真美呀,槐乡五月,那里景美,人更美,你想把这美记下来吗?老师读完课文后就迫不及待的想要记下来。
1.教师范背。
2.谁也能背下来了?可以是一个段落的。
3.背得真棒,交流一下你是怎样记忆的?(学生交流各自方法。)
4.那么就用刚才同学的建议试着练练看。学生练习背诵。
5.比一比,看谁背得又快又好?激发鼓励学生尽快完成记忆。
(二)过渡:刚才我们学习了课文,欣赏了这美景,又将课文记了下来,积累了优美的语句,接下来呀,我们也要学学课文来展现展现美。
1.假如你是槐乡的孩子,有客人来了,你如何向客人介绍槐乡呢?
2.小组练习。
3.每组推荐代表上台讲解,及时点拨。评议,表扬优秀的。
4.除了这种方法来展现槐乡的美,你认为还有什么方法可以表现出课文所描绘抒发的美呢?
5.鼓励学生采用不同方法来展现美,将槐乡的美与大家分享,从而学会去欣赏美,积
累美,表现美。(可以用绘画形式,写话形式等等)
揠苗助长
教学目标 :
1.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学习让学生懂得自己的想法,做法必须符合事物客观规律,不要急于求成,否则事与愿违,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揠苗助长”、“巴望”、“焦急”、“自言自语”、“筋疲力尽”等词语的意思。
3.继续训练抓重点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体会文中描写人物言行、心理活动的语言。
2.教学难点 ──如何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总结出寓意。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常常听到一些短小而生动的故事,一个故事寄托着一个深刻的道理,这样的故事呢,我们叫它──(出示词卡:寓言)
1.学习“寓言”(出示词卡:寓言) 正音。写“寓”字时注意最后三笔。理解:“寓”是什么意思?
2.学习“则”
有两个寓言故事,我们就叫它──(出示词卡:寓言两则) 正音。
理解:“则”在这里作量词,相当于„„?
二.范背,初步了解故事内容。
1.我们先学习其中的一则寓言故事,题目是──(出示词卡:揠苗助长)正音。 2.范背。边听边想:故事说了一件什么事? 3.交流。
三.解题,揭示本课目标。1.解题。2.质疑。
⑴你认为题目中哪个字是关键?
⑵围绕“助”字可以提出哪些问题来研究?
⑶交流板书:原因做法结果 道理
3.揭示本堂课目标。
四.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1.学习第1自然段。
⑴轻读,想想:那个人为什么要帮助禾苗长高。⑵交流板书:巴望
理解:“巴望”什么意思?
⑶默读,圈词。
为什么不用“希望”而用“巴望”,从哪些词语中可以看出那个人巴望自己的禾苗长得快些?
⑷交流。
※动作:“天天„„看”“转来转去”※神态:“焦急”
(出示词卡:焦急)正音、理解。※语言:“自言自语地说„„”
(出示词卡:自言自语)理解、积累。出示词卡:自( )自( )语)
※感觉:“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
(映示投影片:可是一天,两天,三天,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
可是一天,两天,三天,禾苗一点儿也没有长高。)
比较理解:两句话意思相同吗?从哪儿看出来的? 指导朗读。⑸小结,齐读。 2.学习第2自然段。
⑴师生接读第2自然段前半句。理解:“终于”这个词儿说明什么?
⑵指名读。思考:他想出什么办法帮助禾苗生长?
交流板书:拔高 弄得他──(出示词卡:筋疲力尽)
⑶学习“筋疲力尽”正音:“筋”读准什么音?理解:“筋”这里指身体。“疲”什么意思?“力”呢?“尽”这儿有四种解释,选哪一种?(映示投影片:“尽”四种解释)⑷比较理解。第2自然段如果这样写可以吗?
(映示投影片:一天,他终于想出了办法,就急忙跑到田里,把禾苗往高里拔,弄得筋疲力尽。)
与书上的相比,哪句更好?为什么?(映示投影片:第2自然段)
⑸指导朗读。
3.学习第3自然段。
⑴男同学读。他有没有为自己花费的力气后悔呢?
⑵交流,学词。※白费(出示词卡:白费)理解
※一大截(出示词卡:一大截)正音、析形、理解。演示:“截”的笔面顺 ⑶练习朗读。(出示词卡:喘气)
4.学习第4自然段。帮助的结果呢?交流板书:枯死
五.分析因果,揭示寓意。
1.那个人原来巴望禾苗长得快些,结果禾苗全都枯死了。板书:→→他错在中哪里呢?板书:错交流板书:急于求成事与愿违
2.揭示寓意。小朋友,从这个人的错误中你们懂得了什么道理?
板书:↓交流板书:按事物规律办事
3.深化寓意。(映示投影片:判断下列想法、做法是否违背事物的规律)
六.背诵。1.读读课文,看看板书,轻声背背。2.引背。
七.巩固字词,布置作业 。1.认读词卡。2.抄写生字。
附板书:
揠苗助长
巴 望──── 拔 高──── 枯 死
急于求成,事与愿违 道理:按事物规律办事
教学目标
1、知道这则寓言所讲的故事。
2、能通过讨论解决问题。
3、能自编自演课本剧。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懂得互不相让只能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重点目标:知道寓言所讲的故事。
难点目标:懂得互不相让只能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鹬蚌相争
教学过程:。
(“寓”字里面有“道理”,“言”字里面有“故事”。)
聪明的孩子们,这回,你知道什么是寓言了吧?
那你知道学习寓言要先学什么?再学什么?(先学故事,再学道理。)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鹬蚌相争》。(板书课题,“鹬”“蚌”两个字写在田字格里。)
二、实施目标:
(一)、初读。1、 自由读这则寓言,读准字音。2、 同桌读,互相听一听,他读的正确吗?3、 读词:
“鹬”是一个生字,而且非常不好记,不好写,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呀?(指名说)从这个字的字形我们就能知道,“鹬”是一种„„,瞧,(出示图),所以它是鸟字旁。认识了,也记住了。能在本上端端正正地写一个吗?别着急,先观察一下老师在田字格里写的这个字。相信你能比老师写得好!(实物投影展示两个。) 蚌 从这个字形你知道了什么?出示图,这有一个蚌,你见过吗?
啄 什么意思?能做个动作吗?啄一下。 夹 什么意思?能做个动作吗? 能把这四个词都用上,结合课文内容说一两句话吗?别着急,先快速地把课文浏览一下。(鹬啄蚌,蚌夹鹬。)
过度:鹬和蚌之间又会怎么说,怎么做?结果怎样呢?
(二)、读故事1、自己读课文,想一想,鹬和蚌的话应该怎样读呀?
2、同桌试着读一读。指一组读。 追问:你为什么要这样读? 再指一组读,评读。
3、同桌再练着读读,可以加上表情、动作。再指读。评价:从你的表情、动作老师看出来了„„ 男女生读。4、双方互不相让,谁也不可让谁,结果怎样?
5、把这则寓言再完整地读一读,注意读出语气。
(三)、明道理1、 问:谁还想读?谁这只鹬?你就是这只鹬,你就是这个蚌。老师给你们旁白。其他同学,咱们要看动画片喽!2、 问:你们笑什么呢?(指名3——4人。)3、 动画片挺好看的,想不想把这个故事自己演一演?四人一组自编自演。看那组分工快,合作的好!4、 指1组演。(要有所拓展,让渔夫说句话。)其他同学思考:你想对他们谁说些什么?(指导:光批评他们也不行呀,还应该告诉他们错在哪。)师对鹬和蚌:听了他们的提醒,你想说些什么呀?
5、 出示图:假如,鹬和蚌从渔夫那里逃了出来,有一天,鹬和蚌又相见了,他们之间会怎样说?渔夫又来了,他们又会怎么做?
6、 看来他们也明白了互不相让,只能让别人得利的道理。再读这个小故事,体会其中的道理。
(四)、延伸
1、 这个寓言故事出自古书《战国策》,这是原文,读一读吧!出示原文读一读。
2、“鹬蚌相争”也由此变成了一个成语。像这样出自寓言的成语还很多,如:自相矛盾、掩耳盗铃。你还知道哪些?
三、总结:一个简短的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这就是寓言的魅力。有兴趣的
话,课下可以多读一些寓言故事,你懂得会更多。
四、作业:续写鹬蚌相争
争论的故事
一、揭题激趣
1、板书:争论的故事
板书:争论的
(1)故事中兄弟二人为了什么而争论?
(2)争论的结果怎样? 二、品读课文
1、兄弟二人是怎样争论的?他们各持什么意见?老人又是怎样评理的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第2——5节,画出相关语句)
2、指名回答刚才提出的问题,教师相机指导学生借助文本材料或生活实际理解关键词语,进而指导朗读。(1)你是怎样理解“不以为然”的?
(2)怎样做才能表现“大声争辩”、“很不服气”?
(设计意图:“文章思有路,遵路识其真。”如何带动学生走进文本,感悟文本,超越文本?读书指导十分重要。)
4、同学们的朗读很精彩!但是老师相信你们的分角色朗读会更精彩!(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学生可边读边附加动作。)
三、演读课文
1、同学们读的真棒!让老师都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想不想演一演呢?看大家已经迫不及待了,先等等!兄弟二人找老人评理,这一场景该怎样设置?(学生讨论、归纳:加上动作,可以有兄弟二人的语言„„)
2、指导学生练习表演四分钟。3、学生分角色表演(一组)。
4、(鼓掌)感谢你们的精彩表演!但老师认为“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同学们,你认为刚才三位同学的表演有没有需要改进的?现在你是导演,请你提出宝贵意见。
5、教师根据改进意见,另选一组再次分角色表演。
(设计意图:学生有很强的表现欲,在课堂上,教师及时的抓住时机,诱导他们进入角色。这样不仅使他们在表演中熟悉课文,加深对课文的了解,而且能启迪他们的思维,发展他们的表演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还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四、感悟明理,拓展延伸
1、此时此刻,你想对这兄弟二人说些什么?(指导学生联系故事练习说话) 2、想知道课文中同学们是怎么说的吗?(指导学生朗读文中同学们的对话) 3、文中的省略号说明什么?你能想象出同学们还会说些什么吗?兄弟俩如果听到同学们的对话会怎么想?4、续写片断。
5、交流续写片段,师生共赏。
6、小结:是呀,假如这兄弟二人能( ),也不会( )呀!(指导学生填空,教师趁机板书:做事应抓住时机)
7、追问:文中的“抓住时机”指的是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续写片段,这一延伸的教学设计一方面可以极大的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和强烈的创作欲望。另一方面,它可以使学生对于课文意蕴有更深层次的挖掘。)、兄弟二人的故事给了我们很深的启示:那就是做事应抓住时机。作为学生,我们应该怎么做?9、生活中有没有抓住时机而获取成功的事例呢?指导学生结合实际谈谈
板书设计:争论的故事——
做事应抓住时机! 天鹅的故事
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凭借课文中的语言材料,读懂课后练习中的有关问题,体会天鹅勇敢奉
献、团结拼搏的精神,领悟人与动物(自然)应该和谐相处的道理。
教学重点:
学习第(5—7)自然段,凭借课文中的语言材料,体会天鹅勇敢奉献、团结拼搏的精神。
一 导入新课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天鹅的故事》这篇课文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谁能用一两句话概括一下课文主要讲了天鹅的什么故事?
2.讨论交流。(一群天鹅为了生存,在一只老天鹅的带领下,用自己的身体破冰的故事)。
二 精读领悟第(5——7)自然段
1.自学思考:这是一个感人的故事,在这个故事中,最让你感动的是哪些小节?哪些词句?请同学们静静地读课文,找出来细细地读一读、品一品。待会儿交流。
2.学生自读思考,教师巡视指导。 3.讨论交流,相机点拨。
讨论:哪些小节最让你感动?(课文描写天鹅破冰的几个自然段最能打动我们在座的每位同学,这节课我们就重点学习这部分内容。)第5自然段
突然,一只个儿特别大的老天鹅腾空而起,可是它并没有飞走,而是利用下落的冲力,像石头似的把自己的胸脯和翅膀重重地扑打在冰面上。经过这沉重的一击,镜子般的冰面被震得颤动起来。接着是第二次,第三次……
(1) 指名读,有同样见解的请举手。(2) 讨论:这一自然段为什么让你感动?哪些词语最让你感动? “胸脯和翅膀”老天鹅是以血肉之躯作为破冰的武器。
“腾空而起”,谁来做做这个动作,老天鹅这样做是为了什么?(是为了增加下落的冲力,使胸脯和翅膀扑打冰面的力量更大。)
事实证明,老天鹅的这一举动,力量是巨大的,从哪儿看出来?(石头似的、沉重、颤动)点拨:“石头似的”真的是石头吗?
(3)老天鹅这样做是以什么为代价的?这让我们感受到了他的——(板书:勇敢)他这样做又是为了什么?(板书:奉献)
(4)师范读,生想象。让我们闭上眼睛,在我们的脑海里慢慢地放映这只老天鹅接二连三撞击冰面的镜头。
(5)有感情地齐读。多么巨大的力量,多么可贵的顽强精神!我们目睹了这一幕,没有理由不读好它,大家读。 第6自然段
(1) 面对这样舍已为人,以血肉之躯为武器的老天鹅,你想对它说什么?此时此刻,我们都想给这只老天鹅冠以一个美称,那就是——(破冰勇士)“勇士”就是——勇敢的战士。
(2) 导读:这时,别的天鹅——。它们——,瞧着——。只听得„嚓——嚓——‟,冰层——,接着——,冰面终于——。这位——沿着——,水面——。
讨论:为什么说老天鹅是顽强的“破冰勇士”?(冰面上沾着老天鹅的片片羽毛,洒下了老天鹅的斑斑血迹。)
(3) 讨论:如果你就是其中的一只天鹅,你亲眼目睹老天鹅壮举,你会怎么想?你又会怎么做?
(4) 过渡:而这群天鹅正是这么做的,下面的故事也证实了这一点。指名读。
(5) 出示插图,这是天鹅们集体破冰的场面。请你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仿佛听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6) 带着自己的理解读给同学听,看能不能打动他。
(7) 齐读,读出天鹅集体破冰激动人心的场面。
(8) 讨论:每只天鹅都以血肉之躯为武器,你感受到了什么?(板书:拼搏)你觉得这群天鹅怎样?(板书:团结)
第7自然段
(1)导读:在天鹅们齐心协力、奋不顾身地努力下,小小的冰窟窿终于——。就好像——,所有的天鹅——。它们——,不时——。
(2)文中三次出现了天鹅的叫声,前两处在哪儿?各表示什么意思?这里胜利的欢呼“克噜——克哩——克哩”又是在说什么呢?
4.齐读第(5—7)自然段。
三 精读领悟第8自然段
1.同学们,读了这篇课文就被天鹅们舍身破冰的故事感动了,我想亲眼目睹这一切的斯杰潘老人,他的触动一定更大,找出来读读。
2.讨论:正为打猎一无所获感到扫兴的斯杰潘见了这感人的场面,有什么变化?[板书:端 挂(30)]他为什么没向天鹅开枪,却把枪挂在了肩头,悄悄地离开了湖岸?
4.齐读第8小节,提醒“深情”。
?板书:天鹅的故事勇敢 奉献团结 拼搏
《普罗米修斯盗火》(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借助具体的语言材料,了解普罗米修斯盗火的英雄壮举,感受其伟大品质。
3、展开讨论、辩论让孩子理解“盗”这个字的复杂而简单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
1、 通过对文本语言的潜心涵咏,感受罗米修斯的英雄形象。
2、抓住教材的空白(人们得到火种后欣喜若狂的情景)这一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与创造能力。
教学过程:
一、从“盗”字入手,引起学生价值冲突。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普罗米修斯盗火》。(齐读课题)从这个“盗”字,你想到了什么?(“盗”字下加上“△”。)
生:交流。(强盗、小偷)
师:盗火就是偷火,这么说,普罗米修斯一定是个道德败坏、品质恶劣的神了? 生:不是!
二、思考“盗火”价值,感悟英雄形象。
师:那普罗米修斯的“盗火”有什么特殊意义呢?请快速读课文,在文中找到答案。 生:读书、交流。
师:(出示“人类文明向前迈进了一大步。”)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用文中的语言来回答。
师:出示(从此,人类就用火来烧熟食物,驱寒取暖,用火来打造工具,还用火来驱 赶凶猛的野兽。)
师:这是人类有了火之后的生活写照,我们再来看看人类没有火时的情景吧!(出示 第一节) 自由读一读,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指名回答,相机红色显示“非常困苦”、 “没有”„„“只好”、“没有”„„“就只好”) 师:生活困苦仅仅就这两方面吗?请你联系生活想一想。(出示:没有 只好 )
生:指名交流。
师:可见,没有火的时代人类的生活是何等困苦,来,谁来读读这一节,让我们感受到那
种困苦。
生:有感情地读书。
师:而这一切从此结束了,人类走进了有火的时代。从此„„(引读第4节)
师:火种来到人间后,人们心情怎样?又会有什么表现?(出示:火种来到人间后,人们
欣喜若狂。男人们▁▁▁▁▁▁;女人们▁▁▁▁▁▁;小孩们▁▁▁▁▁▁。)在小组
内互相说一说。
生:自由练说,指名交流。
师:当我们沉浸在有火的喜悦中时,不能忘记为我们带来火种的普罗米修斯。请读读2、3
节,从中你能感受他是怎样的神呢?可以是书上的有关词语,也可以是自己读书中体会到
的。(在课题前画一道横线: 普罗米修斯盗火)
(生读书、交流,师相机板书:富有同情心 勇敢且机智)
师:(出示2、3节)你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的呢?(生说,师相机红色显示:勇敢、极富
同情心、决心、躲在、悄悄地)
师: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师:可见,普罗米修斯为了人类的生活而勇敢、富有同情心的盗。
三、品析“盗火”后果,再悟英雄形象。
师:由于普罗米修斯不是向太阳神要的火,而是“盗”的,最终一定会被发现的。“盗”
一旦被发现,偷盗之人一定受到惩罚。下面请同学读读课文的5、6两节,从中你还能
感受到普罗米修斯是怎样的神?是从哪里感受到的呢?
生:读书、交流。师相机板书:坚强不屈
师:(出示普罗米修斯受罚图)这就是一心为人类着想的普罗米修斯,而此时的他被锁在
高加索山的悬崖绝壁上,脚下是万丈深渊,让人心惊胆颤。他会经受怎样的痛苦呢?夏日
炎炎,太阳像火球似的炙烤着他;(媒体播放狂风声)狂风来了;(媒体播放雷电声)雷电
来了;(媒体播放鹫鹰声)鹫鹰还要每日啄食他,同学们,普罗米修斯受罚的情形看到了
吗?把自己当成普罗米修斯读一读课文的第六节,感受他的痛苦。 生:自由练读课文——指名读——齐读。
师:烈日的炙烤、暴雨的抽打、恶鹰的啄食,普罗米修斯的身躯已经血肉模糊,就这样一
天、一年、十年„„普罗米修斯后悔吗?屈服了吗?读!(出示:普罗米修斯忍受着巨大
的痛苦,但他不后悔,也不屈服,情愿为人类而受苦。)
四、质疑因盗而罚,引导学生思辨。
师:学到这里,我有个疑问,就是宙斯该不该惩罚普罗米修斯?(板书:宙斯)请同学们
通读全文,思考这个问题。
生:交流发言。
师:看来,你们已经真正读懂了课文。是啊,咱们先不论这天规是否合理,单看宙斯
惩罚普罗米修斯的手段,就足以看出宙斯的狠毒与冷酷(板书:狠毒与冷酷。)这就好
比是,你们因某种原因没做作业,我让你们罚上个几百遍,你们会认为我这么做
是公正的、出于无奈的吗?
师:正因如此,普罗米修斯的表现不仅感动了人类,也感动了大英雄赫剌克勒斯。不知过
了多少年,(引读至文章结束)
五、拓展阅读 赞美英雄。
师:普罗米修斯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火种,更是精神上的火种。所以此神话传说
传遍了世界每一个角落。为此,有好多作家写了赞美他的诗。(出示)普罗米修斯
是谁?让漫漫黑夜跳跃希望的火苗?
是谁?让蛮荒时代沐浴文明的曙光?
是谁?甘愿触犯天条也要救人类于水火?
是谁?身受酷刑却无怨无悔?
啊!巨人,是你给人类带来火种,
送来光和热,
送来人类新的纪元!
尽管上天和你蓄意为敌---
高山险峻、铁链加身, 烈日如火、暴雨如注.....
但沉重的铁链只能锁住你的躯体,却怎能锁住那颗坦荡无私的心!
难道是仅仅物质的火种吗?
不,你给予我们的,是声声不息的精神火种!
勇敢、坚强、博爱、无私,
这就是你---普罗米修斯!
六、深情小结、升华主题。
普罗米修斯是古代劳动人民传说的一位英雄,通过普罗米修斯盗火的传说,让我们深
刻感受到古代劳动人民富有同情心、勇敢而且机智、为人类不屈甘愿受苦的精神,以及他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宋庆龄故居樟树》(第二课时)教学预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抓住关键词句品读樟树的外形特点。会用“无论„„总是„„”“只要„„就„„”造句。
3、了解对比手法,理解樟树的可贵之处,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教学重点:理解樟树的可贵之处。
教学难点: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过程:
3、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些什么?
4、过渡:这是怎样的两棵树让宋庆龄舍不得呢?下面我们继续走进宋庆龄的故居,走近樟树,相信大家只要用心读书,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二、品词析句,感受樟树“蓬蓬勃勃”的身姿
1、这是怎样的两棵樟树让宋奶奶舍不得呢?自由读文第4自然段。(课件映示文字)边读边做上记号。细细品味,你能读懂什么?
2、交流,相机指导朗读:
A句子1:樟树不高,但枝干粗壮,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出示樟树特写图片欣赏,指导朗读)
B 句子2:稠密的树叶绿的发亮。(看图理解“稠密”指导朗读感受樟树枝繁叶茂,美丽 生命力)
C句子3:樟树四季常青,无论是夏天还是冬天,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的。(无论 总是加点)从这句话你又读出什么?
a相机理解“蓬蓬勃勃”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
B指导用“无论„„总是„„”造句 。
①无论( )的夏天还是( )的冬天,樟树总是那么( )。 ②无论( ),( )总是( )。
3、指导背诵。
练习背诵。小组互背、指名背(说说用什么方法背诵)、齐背
4、练习说话:这是( )的樟树。
5、过渡:宋庆龄舍不得樟树不仅仅樟树的蓬蓬勃勃,这还是怎样的樟树呢?
三、揣摩写法,彰显樟树永久保持的本色
1、默读课文第5自然段,边读边做记号,你又读懂了什么呢?有了收获先跟同桌交流交流。
2、交流:
①樟树的本身香气
②理解香气永久保持
相机出示句子:即使当它枝枯叶落的时候,当它已经作为木料制作成家具的时候,它的香气仍然不变。
引读三句话:
当它枝枯叶落的时候,——(它的香气不变。)
当它已经——(作为木料制作成家具的时候,)它的香气不变。
当它——(枝枯叶落的时候,)当它——(已经作为木料制作成家具的时候,)它的——(香气不变。)
③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天,虫类就怕它一天。(拒虫)
指名读句子指导造句。只要„„就 (加点)
3、练习用“只要„„就„„”造句
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年,虫类就( )。
只要 ( ),( )就( )。
4、背诵樟树的可贵之处。
5、再在读读这节,你还有什么发现?
6、交流
追问:这段是写樟树的可贵之处,为什么写别的树?不写行不行?说说理由。先和同桌交流,全班交流。联系上下文理解“繁衍后代”
7、小结:作者用对比的手法更突出樟树与别的树不同之处,那就是樟树本身有种香气,能永久保持,能拒虫。樟树的可贵之处就在这里。
8、朗读第5自然段。(男女生分层读 )
、过渡:这两棵樟树陪伴宋庆龄奶奶一同度过了无数个春夏秋冬,一同经历了无数次风风雨雨,宋庆龄奶奶已经永远离开了我们,但是那蓬蓬勃勃的樟树还挺立在故居的庭院里。
四、品读感悟,感受故居主人的人格魅力
1、引读第6自然段。(示图文)
2、联系上下文理解“瞻仰”。
3、讨论交流:为什么人们总爱在两棵樟树前留影纪念?
①出示宋庆龄的照片。说说宋庆龄给你留下的印象。
②交流课前搜集的宋庆龄的有关资料
③说说人们留影纪念的原因。(课件映示 人树合一)
4、小结,朗读第6自然段。
五、总结全文,积累文中的优美词句
1、总结:今天我们跟着作者走进宋庆龄的故居,走近故居的樟树,从语言文字中感受到了樟树的蓬蓬勃勃和可贵之处,通过读书体会到这樟树也是宋庆龄人格的象征。她的美德就像樟树一样四季常青,芳香四溢,播撒在人们心间,播撒在我们的心间。
2、摘抄:将课文中好词好句摘抄到积累本上。
六、课后延伸,增加文本的广度
1、继续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继续上网搜集宋庆龄有关故事,讲讲宋庆龄的故事。
板书
22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四季常青
蓬蓬勃勃
香气持久
虫类怕它
《黄河的主人》教学设计二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和理解下列词语:湍急、浏览、万马奔腾、浊浪排空、惊涛骇浪、如履平地、胆战心惊、谈笑风生。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结合编者的批注,准确找出最能体现课文中心的句子,理解“他凭着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战胜惊涛骇浪,在滚滚的黄河上如履平地,成为黄河的主人”这句话的含义。
4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使学生明白只要沉着勇敢,就能战胜艰难险阻的道理。激发学生勇于挑战生活、学习上的困难,成为生活和学习上的主人。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感受黄河的险恶和羊皮筏子在黄河上漂流的惊心动魄。
2体会艄公的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
难点:
1帮助学生弄清课文各部分和中心之间的有机联系。
2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明白只要沉着勇敢,就能战胜艰难险阻的道理。 教学准备
教师:有关黄河的VCD、幻灯片(文字)。
学生:搜集一些有关黄河的资料、图片等。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一、媒体开篇,导入课文
1出示黄河波浪滔天的情景,欣赏美景。
2师:同学们,这就是我们的母亲河——黄河,你可以用哪些词句来描绘眼前的情景?(生说后师出示:汹涌澎湃、惊涛骇浪、奔腾咆哮、波涛滚滚,“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3师:是啊!“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每日就是这样奔腾不息,掀起万丈狂澜,它那磅礴的气势令人震惊,令人折服。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感受黄河那磅礴的气势,领略黄河主人的动人风采。
二、自读课文,初步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快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后用一个词语或几个词语说出黄河和艄公给你留下的印象。
2学生交流,教师相机评价。
三、紧扣中心句,展开学习
1出示中心句:“他凭着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战胜惊涛骇浪,在滚滚的黄河上如履平地,成为黄河的主人。”
2自由朗读中心句,抓住重点词说说你对中心句的理解。
3理解后指名读、齐读。
四、合作学习,熟读课文
1再读课文,边读边勾画出你认为最能体现艄公的勇敢、智慧、镇静、机敏的
地方,并多读几遍。边读边想象,边读边体会。
2小组交流:把你找到的这些段落或句子读给小伙伴听,把你最深的感受与组内同学分享。
3组织交流:结合学生的回答随机指导理解并读好有关句子。
五、读访结合,领略艄公的风采
1读。
(1)激发、体验情感:如果是你在这黄河的羊皮筏子上,你的感受如何?作者的心情又是怎样呢?(细读课文2~6段)
(2)选择你最喜欢的一段练读,把作者的心情读出来,让别人能充分感受到。
(3)黄河的主人又是怎样的风采?说说你觉得应该怎样读。(练读第6段) 2访。
(1)假如艄公来到了我们的课堂里,你对他进行现场采访,你会问什么问题?把你的问题写下来。
(2)现场采访艄公。教师或学生扮演艄公,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进行现场采访。采访过程中,注意凸现艄公勇敢、智慧、镇静、机敏的特点。
六、走进课文,再识艄公
师:面对汹涌澎湃的黄河,再看这又小又轻的羊皮筏子,你敢不敢去坐?下面请同学们充分读课文,说说你敢坐的理由,再劝劝你不敢去坐的好朋友同你一齐上船。 1学生读课文,和好朋友商量商量,教师巡回指导。
2艄公是如何掌舵的?为了反衬艄公,作者又写了乘客,两种乘客乘羊皮筏子又有什么不同感受?(指导朗读,学生感觉自己是哪一种乘客就读哪一种。) 3表演:“实况转播”。
4此时此刻,你最想对艄公说什么?
七、总结
师:同学们,艄公凭借着勇敢、智慧、镇静、机敏,征服了黄河,成为黄河的主人,只要我们像黄河上的艄公一样,勇于去克服生活中遇到的种种困难,那么,我们也可以成为生活的主人。这里老师想送给同学们一句爱迪生的名言:坚强者在命运的风暴里奋斗。
1拿出你们的笔,也来学着写写我们自己的名言。鼓励自己成为生活的主人。 2交流。
师:同学们,我们再来读一读课文的题目——《黄河的主人》。奔流不息的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她的智慧和精神不仅孕育了千千万万中华儿女的生命,而且塑造了千千万万中华儿女的聪明智慧和精神品格。黄河上的艄公就是其中的一个缩影。愿艄公的形象能给我们启迪。愿艄公的智慧和精神能在我们中华的大地上代代相传,就像黄河水一样奔腾不息。
《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教学设计三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这堂课我们继续学习——《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齐读课题)
2、通过上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小骆驼在小溪边照“镜子”,小红马看见了,就喷着响鼻对小骆驼说——引读第一自然段。(出示第一自然段)
板书:(哦,原来小红马在嘲笑小骆驼呢)
脚掌 又大又厚
眼皮 两层睫毛
背上 两个肉疙瘩
3、师:是啊,听了小红马的话,小骆驼觉得挺委屈,就把小红马的话告诉了妈妈,小骆驼跟妈妈怎么说的呢?谁来演一演小骆驼?
请一生上来,师:老师来当骆驼妈妈吧。小骆驼,你今天怎么愁眉苦脸的,为什么事不开心呢?
师抚摸着学生的头说:“孩子,你先别难过,明天你跟妈妈到沙漠里走一趟吧!” (表扬该生表演得真好,真有勇气!)
二、感受沙漠
1、师:于是,妈妈决定带小骆驼到沙漠里去旅行一次。
2、那沙漠是怎样的呀?谁来说说沙漠给你的印象?
(学生自由说:没有植物、非常干旱、无边无际)
3、老师也带来了几张图片,一起来看看。(点击课件)
看完图片,你能再补充介绍一下沙漠吗?(会刮很大风沙,沙子很烫,非常炎热)
4、、那课文又是怎样描写沙漠的呢?课文的3、4自然段中,有好多描写沙漠的词句,请你读一读,然后用你~~~把它画出来。
5、、结合回答,出示沙漠词句。
茫茫的大沙漠 沙子松散的大沙漠 无边无际的大沙漠 风沙铺天盖地的大沙漠
(1).能读好这些词句吗?
(2)指读,点评: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要边读边想象所描绘的画面。你读的沙漠风沙好像小了点,谁能把风沙读得大一点?沙漠再大一点!读出沙漠里的风沙铺天盖地刮来的景象。范读,一起来试试。
6、、你能用一句话概括来概括沙漠给你的印象吗?(沙漠里的环境非常恶劣)
7、小结:沙漠的气候如此干燥、环境这么恶劣,小骆驼去旅行的结果会怎样呢?他会有哪些新的感受呢?
三、精读最后一节,引导质疑
2、指读,谁来读读这一节,听完他的朗读,思考一下,你特别想知道什么?
3、学生提问,表扬:你真聪明,提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
4、老师把你们提的问题总结、归纳为两点
1)、小骆驼的脚掌、驼峰、睫毛在沙漠中各有什么作用?
2)、小骆驼因为什么事深感自豪?
四、精读3、4小节,读中感悟
请同学们再读读3、4节,找出脚掌、驼峰、睫毛在沙漠中作用的句子。
(一)交流脚掌部分:
1、小骆驼的脚掌在沙漠中有什么作用呢?你是从那里知道答案的?
结合回答板书:不陷进沙子
出示:妈妈指着脚下松散的沙子,对小骆驼说:“多亏我们的„„怎么拔得出来呢?”
2、师:骆驼妈妈的话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读呢?指名读。
指导评读:妈妈对她的孩子应该用什么语气呢?(温柔、亲切)而且孩子受了委屈,妈妈该怎样的语气?谁来试试?(亲切、安慰、自豪?)
3、引导:你能这么悠闲地走在沙漠中吗?小红马行吗?
是呀,我们不行,小红马不行,只有骆驼这双又大又厚的脚掌才可以大摇大摆地走在松散的沙地上,这是多么值得——(自豪)呀,所以在读妈妈的话时还应该带着——自豪的语气读! 谁再来试试?指名读,男女生分读。
5、谁会把小问号去掉,换个说法呢?意思不变。
6、点击课件——反问句、陈述句
师:谁来读读这两句?你更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师:如果我们的脚也像小红马那样,还能拔得出来吗?
(拔不出。肯定拔不出!)那这句话是有疑而问吗?(不是 )所以应该带着肯定的语气来读!这句反问句,该怎样读呢?自己练练。指读
范读,语调不上扬,将“怎么”强调,肯定的语气!这样的语句跟一般疑问句不同,它表示非常肯定的意思,我们不应该带者疑问的语气来读。齐读!
(二)那驼峰有什么作用呢?
1、学生回答,教师板书:贮存养料
2、你是从哪里知道答案的呢?
出示:小骆驼担心地问妈妈:“再走下去,我们饿了怎么办呢?”
妈妈说: “我们背上的那两个肉疙瘩叫驼峰,里面贮存着养料,足够我们路上用的了。”
3、同学们,请你把自己当成小骆驼或骆驼妈妈,和同桌练练这两句对话。
4、指一同桌读(点评:你觉得他们读得怎么样?指导读:小骆驼的话读出担心、妈妈的呢? “足够”可看出骆驼在沙漠里行走,根本不要为饥饿而担心,多值得自豪啊!自豪的语气)
5、赛读!(读出自豪感!)分角色读:1、2组读小落驼的话,3、4组读妈妈的话
(三)关于“睫毛”这部分:
1、睫毛有什么作用呢? (板书:遮挡风沙)
2、听,沙漠里的风沙说刮就刮起来了!(课件黄沙漫天音乐)
3、狂风呼啸,黄沙漫天,小骆驼的鼻孔和眼睛里 “没进一点沙子”这靠的是什么?
4、是啊,这又怎能不令小骆驼感到自豪呢?让我们带着自豪之情读读这一段。(第4节)
(四)小结:原来看似难看的驼峰、脚掌、眼毛都有这么大的作用啊!其实,骆驼在沙漠里能驮人载物,是其他动物不能代替的,所以,这看似难看的骆驼,被人们称为“沙漠之舟”。 让我们分角色读3、4小节,再次体会骆驼驼峰、脚掌、眼毛的作用。
五、解决第二个问题
1、现在,你知道小骆驼为什么事而自豪了吧?
2、板书关联词,用“虽然„„但是„„所以”分三句话说说小骆驼为什么感到自豪? (选了一个没举过手的学生,让他说,鼓励他:你说得多棒啊,老师也为你感到高兴、自豪。) 你能用一句话来高度概括吗?(板书:难看 有用)表扬
3、对呀,小骆驼虽然外表很难看,但是它很有用,所以他应该为自己感到自豪才对!让我们带着十分自豪的感情读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指导读最后一句:“我应该为自己感到自豪才对呀!”再自豪点,齐读、范读、齐读
六、拓展思维,提升感悟。
1、点击课件——书上插图
后来有一天,小骆驼又去溪边照镜子,恰巧又遇上了小红马,小红马又喷着响鼻说小骆驼难看,想象一下,这回小骆驼会怎么说、怎么做呢?四人小组,续编这个故事。一个演小红马,一个演小骆驼,看哪一组同学想象丰富,演得生动。
请同学表演。(戴上头饰)
2、同学们,听了小红马和小骆驼的对话,你们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呢?
学生自由说:小红马你不能瞧不起别人,你应该看到别人的长处才对。
小红马你别太骄傲了,要谦虚点。每个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
小红马看人不能光看外表,要看有没有用 对„„
小骆驼,你的脚掌、睫毛、驼峰都很有用,你应该自豪才对!
小骆驼,原来你有这么多的优点,我很喜欢你„„
3、同学们,你们真是一个个聪明的孩子。是啊,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小骆驼找到了自豪的地方,那你有哪些值得自豪的呢?现在请你说说。老师很想知道 出示:---------------------所以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
生:我刚才和同学表演得非常精彩,所以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
生:我的歌唱得很棒,曾经在比赛中得一等奖,所以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 生:我会弹钢琴,已经考到了五级,所以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
生:我的学习成绩在班级里最好,所以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
生:我有一个温馨的家庭,有爱我的爸爸、妈妈,所以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 生:我能帮助爸爸、妈妈做家务,所以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
生:我有一个灵活的头脑,所以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
师:同学们,在这堂课上,你们学得那么投入,表现得那么出色,更难能可贵的是曾经自卑的同学也找到了自豪的感觉,所以我也应该为你们感到高兴、自豪才对!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因此我们要像小骆驼一样,要善于看到自己的长处,为自己感到自豪才对!)
4、让我们再次带着深深的自豪之情读课题“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
《狼和鹿》教学设计二
教学目的: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条理地复述课文。
2、联系上下文和已有知识理解文中词语。关注文中数字和双引号的用法。
3、体会自然界中各事物间的内在联系,懂得破坏生态平衡将会给坏境带来无法想象的灾难。
教学重、难点:
朗读课文,体会课文,复述课文
教学过程:
2、整体回顾:
一百多年以前凯巴伯森林是个什么样子?一百多年以后的凯巴伯森林又是什么样子?
3、质疑导入:
面对凯巴伯森林发生的巨大变化,你有什么疑问?
二、品读想象,感受“生机勃勃”。
1、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思考:一百多年以前的凯巴伯森林是个什么样子?
2、汇报、感受其生机勃勃:
①体会“葱绿”
②用“有的„„有的„„”说说鹿在干什么?
③抓关键词“生机勃勃”指导朗读。
3、看图发现其危险:
①说一说狼的行动,想象理解“下毒手”、“暗算”
②看图观察鹿的动作神情,理解“时刻提防”
4、指导朗读第一自然段。
三、默读想象,感受森林失去宁静。
1、默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你看到了怎样的场景?
2、汇报,说一说。
3、指名读描写场景的3、4两句话,思考:注意句中的数字,从这些数字中你看出了什么?
4、交流体会,并指导朗读。
四、品读复述,体悟“灾难”。
1、自由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思考:你看到失去宁静的凯巴伯森林中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交流印象。
3、引导学生带着疑问重读第三自然段,理清层次,体会森林变化过程及灾难的严重: ⑴第1、2句:①森林中首先什么发生了变化?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②比较数字“4000”“100000”,体会“生儿育女”和
“大量繁殖”,理解“鹿 的王国”。指导有感情地朗读。⑵第3、4句:①指名读,思考:鹿群变多后面临的问题是什么?
②感受十多万只鹿在挨饿,体会“饥荒”的含义。
③现在的森林是个什么样子,出示配乐图片,静思片
刻,说说你的心情。在第三自然段中找出描写这个
景象的句子,读一读。
④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体会灾难的严重。
⑶第6、7、8句:①指名读。思考:这更大的灾难是什么?
②通过对数字的比较体会疾病的可怕,指导读比喻句。
抓住“妖魔的影子”体会比喻句的生动形象。
4、引导学生回忆之前的森林,图画对比感受灾难的巨大和教训的深刻。启发学生记住教训,引导学生复述变化的过程,并适当指导。
五、反思讨论,交流认识。
1、小声读第四段,思考:人们现在是怎样认识狼和鹿的?
2、交流。 板书: 功臣 祸首
3、小组讨论:为什么称狼为“功臣”,又问什么称鹿为“祸首”,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一说。
4、交流。在黑板上板书双引号,感受这里的“功臣”“祸首”加上引号是因为这样的结果是人们没有想到的。
六、总结升华,复述第一小节,唤起追求。
1、总结课文:我们读了《狼和鹿》的故事,看到了凯巴伯森林百年来遭受的灾难,现在又重新认识了狼和鹿在森林中的作用。学了课文,你一定有什么话想说说,思考片刻,举手发言。
2、说感受,师点评。
3、总结学生的感受,唤起学生美好的追求——百年以前生机勃勃的凯巴伯森林,那个狼和鹿共存的宁静和谐的自然。指导描述课文第一自然段内容。
4、升华课文:大自然不仅是我们人类的家,也是所有动物的家,更是人和动物共同的家,在这个“家”中我们必须做“功臣”,这样这个“家”才会宁静、和谐。师补充人们拯救凯巴伯森林的资料,用优美的音乐配葱绿的森林图唤起学生美好的祝愿。
附板书: 狼 和 鹿
人
“功臣” “祸首”
槐乡五月
【教学目标】
1.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感受槐乡五月的美丽景色,感受槐乡孩子的勤劳能干、热情好客和纯朴可爱,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槐乡五月的美丽景色以及槐乡孩子勤劳能干、热情好客、纯朴可爱的特点。能够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激发兴趣
1.今天老师带你们到槐乡去看一看。出示投影:五月的槐乡是一个最美丽迷人的地方。板书:槐乡五月
2.当《槐乡五月》这个课题映入你眼帘的时候,在你的脑海里出现了些什么问题?(学生交流)
3.发挥你的想象:五月的槐乡会有什么呢?(激发兴趣,吸引学生走进文本)
二、初读课文,接触感受。
过渡:让我们跟着作者一起走进槐乡的五月去感受那里美好的景色吧!
1.教师范读,学生按要求听读。
2.听读要求:认真听读;标上自然段序号;听准生字的字音;注意一些长句的停顿。
3.学生自己读读,读后检查:认读字音,及时正音;读读课文,一些长句是否读准,课文是否读通顺。
4.再次读读课文,思考:课文描写了槐乡五月哪些的美?
5.学生读后交流回答:(1)五月的槐乡槐花盛开,很美。(2)槐花很香。(3)槐乡的孩子非常热情好客。(4)槐花可以做各种好吃的,还可以做装饰物。(5)五月槐乡让人不想离开。
6.齐读课文,感受槐乡五月的美。
三、细读课文,品味感悟。
1.出示重点句,质疑:
出示: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是槐乡孩子的季节。
指名读,读了这句话,你有疑问吗?怎么解决自己的疑问?(学生交流引入学习课文。)
2.自由读第一小节,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划出自己最喜欢读的一句话,并说说最喜欢读的理由。
A.学生自由圈画读书。
B.讨论:作者用生花妙笔写下了槐花盛开的情景,在这美妙的文字中,你最喜欢读哪一句?
第二句:山山洼洼,坡坡岗岗,似瑞雪初降,一片白茫茫形象地写出了槐花开得又多又白,美丽无比。
第三句:作者用比喻的方法又远及近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槐花不同的形态美,
第四句:“嗡嗡嗡„„”小蜜蜂飞来了,采走了香的粉,酿出了甜的蜜。写出了花香引来小蜜蜂,“嗡嗡嗡”是小蜜蜂的语言,猜猜,小蜜蜂在说什么?
第五句:“劈啪啪”„„猜猜,劈啪啪是什么声音?能想象省略号里省略的孩子的话语吗?
第六句:中午,桌上„„香喷喷的槐花饭,清香、醇香,浓香„„写出了槐花的香气袭人。
第七句:这时候,连风打的旋儿也都香气扑鼻,整个槐乡都浸在香海中了。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槐花香。)
说到槐花香,槐花饭好吃,第二小节作了更生动细致的描绘呢!走,我们去看看被香气熏醉的孩子!
2.精读第二小节:
A.指名读第一句。
B.多香的槐花,多可爱的孩子啊!槐花不光美、香,还能做好吃的槐花饭,哪位厨师来介绍一下槐花饭怎么做的?
C.真象个小厨师,说得我们口水都要流下了,等我们这的槐花开了,你一定要做给我们吃哦!
D.第二小节除了写槐花香醉人,槐花饭馋人,还写了什么?用下列句式说话:槐乡的孩子真——啊,你一走进槐乡,他们准会——————;你离开槐香,他们还会————————。
3.五月,槐花开了,对槐乡的孩子来说,槐花带给他们的远远不止是绝美的风景,甜甜的槐花蜜,美味的槐花饭,更是无穷的乐趣。
A.女同学们,让我们象槐乡的小姑娘一样,用槐花装扮自己,变得更美(引读第二句)
B.男同学们,让我们象槐乡的小小子,到槐树下大饱口福。(引读第三句)
C.现在,你明白为什么作者说五月属于飘香的槐花,属于槐乡的孩子了吧。(因为,五月,槐花漫山遍野,美丽无比,香飘万里;因为槐花盛开的季节,是孩子们最快乐的季节,他们打槐花,吃槐花饭,尝槐花蜜,用槐花打扮自己„„
D.槐花,还可制药,有止血利尿的功效呢。
E.槐树,是一种生命力极强的植物,我国很多地方因为有美丽的槐花,成为闻名于世的风景区呢。(看资料)
F.槐花多,自然槐乡的孩子也多啊,他们走出槐乡,来到城市的各个角落,依然无法忘记记忆中开得最灿烂的槐花,他们用各种文字,用音乐写下他们的怀念,让我们再来读读吧!
四、熟读背诵,体验提升。
(一)过渡:真美呀,槐乡五月,那里景美,人更美,你想把这美记下来吗?老师读完课文后就迫不及待的想要记下来。
1.教师范背。
2.谁也能背下来了?可以是一个段落的。
3.背得真棒,交流一下你是怎样记忆的?(学生交流各自方法。)
4.那么就用刚才同学的建议试着练练看。学生练习背诵。
5.比一比,看谁背得又快又好?激发鼓励学生尽快完成记忆。
(二)过渡:刚才我们学习了课文,欣赏了这美景,又将课文记了下来,积累了优美的语句,接下来呀,我们也要学学课文来展现展现美。
1.假如你是槐乡的孩子,有客人来了,你如何向客人介绍槐乡呢?
2.小组练习。
3.每组推荐代表上台讲解,及时点拨。评议,表扬优秀的。
4.除了这种方法来展现槐乡的美,你认为还有什么方法可以表现出课文所描绘抒发的美呢?
5.鼓励学生采用不同方法来展现美,将槐乡的美与大家分享,从而学会去欣赏美,积
累美,表现美。(可以用绘画形式,写话形式等等)
揠苗助长
教学目标 :
1.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学习让学生懂得自己的想法,做法必须符合事物客观规律,不要急于求成,否则事与愿违,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揠苗助长”、“巴望”、“焦急”、“自言自语”、“筋疲力尽”等词语的意思。
3.继续训练抓重点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体会文中描写人物言行、心理活动的语言。
2.教学难点 ──如何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总结出寓意。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常常听到一些短小而生动的故事,一个故事寄托着一个深刻的道理,这样的故事呢,我们叫它──(出示词卡:寓言)
1.学习“寓言”(出示词卡:寓言) 正音。写“寓”字时注意最后三笔。理解:“寓”是什么意思?
2.学习“则”
有两个寓言故事,我们就叫它──(出示词卡:寓言两则) 正音。
理解:“则”在这里作量词,相当于„„?
二.范背,初步了解故事内容。
1.我们先学习其中的一则寓言故事,题目是──(出示词卡:揠苗助长)正音。 2.范背。边听边想:故事说了一件什么事? 3.交流。
三.解题,揭示本课目标。1.解题。2.质疑。
⑴你认为题目中哪个字是关键?
⑵围绕“助”字可以提出哪些问题来研究?
⑶交流板书:原因做法结果 道理
3.揭示本堂课目标。
四.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1.学习第1自然段。
⑴轻读,想想:那个人为什么要帮助禾苗长高。⑵交流板书:巴望
理解:“巴望”什么意思?
⑶默读,圈词。
为什么不用“希望”而用“巴望”,从哪些词语中可以看出那个人巴望自己的禾苗长得快些?
⑷交流。
※动作:“天天„„看”“转来转去”※神态:“焦急”
(出示词卡:焦急)正音、理解。※语言:“自言自语地说„„”
(出示词卡:自言自语)理解、积累。出示词卡:自( )自( )语)
※感觉:“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
(映示投影片:可是一天,两天,三天,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
可是一天,两天,三天,禾苗一点儿也没有长高。)
比较理解:两句话意思相同吗?从哪儿看出来的? 指导朗读。⑸小结,齐读。 2.学习第2自然段。
⑴师生接读第2自然段前半句。理解:“终于”这个词儿说明什么?
⑵指名读。思考:他想出什么办法帮助禾苗生长?
交流板书:拔高 弄得他──(出示词卡:筋疲力尽)
⑶学习“筋疲力尽”正音:“筋”读准什么音?理解:“筋”这里指身体。“疲”什么意思?“力”呢?“尽”这儿有四种解释,选哪一种?(映示投影片:“尽”四种解释)⑷比较理解。第2自然段如果这样写可以吗?
(映示投影片:一天,他终于想出了办法,就急忙跑到田里,把禾苗往高里拔,弄得筋疲力尽。)
与书上的相比,哪句更好?为什么?(映示投影片:第2自然段)
⑸指导朗读。
3.学习第3自然段。
⑴男同学读。他有没有为自己花费的力气后悔呢?
⑵交流,学词。※白费(出示词卡:白费)理解
※一大截(出示词卡:一大截)正音、析形、理解。演示:“截”的笔面顺 ⑶练习朗读。(出示词卡:喘气)
4.学习第4自然段。帮助的结果呢?交流板书:枯死
五.分析因果,揭示寓意。
1.那个人原来巴望禾苗长得快些,结果禾苗全都枯死了。板书:→→他错在中哪里呢?板书:错交流板书:急于求成事与愿违
2.揭示寓意。小朋友,从这个人的错误中你们懂得了什么道理?
板书:↓交流板书:按事物规律办事
3.深化寓意。(映示投影片:判断下列想法、做法是否违背事物的规律)
六.背诵。1.读读课文,看看板书,轻声背背。2.引背。
七.巩固字词,布置作业 。1.认读词卡。2.抄写生字。
附板书:
揠苗助长
巴 望──── 拔 高──── 枯 死
急于求成,事与愿违 道理:按事物规律办事
教学目标
1、知道这则寓言所讲的故事。
2、能通过讨论解决问题。
3、能自编自演课本剧。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懂得互不相让只能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重点目标:知道寓言所讲的故事。
难点目标:懂得互不相让只能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鹬蚌相争
教学过程:。
(“寓”字里面有“道理”,“言”字里面有“故事”。)
聪明的孩子们,这回,你知道什么是寓言了吧?
那你知道学习寓言要先学什么?再学什么?(先学故事,再学道理。)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鹬蚌相争》。(板书课题,“鹬”“蚌”两个字写在田字格里。)
二、实施目标:
(一)、初读。1、 自由读这则寓言,读准字音。2、 同桌读,互相听一听,他读的正确吗?3、 读词:
“鹬”是一个生字,而且非常不好记,不好写,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呀?(指名说)从这个字的字形我们就能知道,“鹬”是一种„„,瞧,(出示图),所以它是鸟字旁。认识了,也记住了。能在本上端端正正地写一个吗?别着急,先观察一下老师在田字格里写的这个字。相信你能比老师写得好!(实物投影展示两个。) 蚌 从这个字形你知道了什么?出示图,这有一个蚌,你见过吗?
啄 什么意思?能做个动作吗?啄一下。 夹 什么意思?能做个动作吗? 能把这四个词都用上,结合课文内容说一两句话吗?别着急,先快速地把课文浏览一下。(鹬啄蚌,蚌夹鹬。)
过度:鹬和蚌之间又会怎么说,怎么做?结果怎样呢?
(二)、读故事1、自己读课文,想一想,鹬和蚌的话应该怎样读呀?
2、同桌试着读一读。指一组读。 追问:你为什么要这样读? 再指一组读,评读。
3、同桌再练着读读,可以加上表情、动作。再指读。评价:从你的表情、动作老师看出来了„„ 男女生读。4、双方互不相让,谁也不可让谁,结果怎样?
5、把这则寓言再完整地读一读,注意读出语气。
(三)、明道理1、 问:谁还想读?谁这只鹬?你就是这只鹬,你就是这个蚌。老师给你们旁白。其他同学,咱们要看动画片喽!2、 问:你们笑什么呢?(指名3——4人。)3、 动画片挺好看的,想不想把这个故事自己演一演?四人一组自编自演。看那组分工快,合作的好!4、 指1组演。(要有所拓展,让渔夫说句话。)其他同学思考:你想对他们谁说些什么?(指导:光批评他们也不行呀,还应该告诉他们错在哪。)师对鹬和蚌:听了他们的提醒,你想说些什么呀?
5、 出示图:假如,鹬和蚌从渔夫那里逃了出来,有一天,鹬和蚌又相见了,他们之间会怎样说?渔夫又来了,他们又会怎么做?
6、 看来他们也明白了互不相让,只能让别人得利的道理。再读这个小故事,体会其中的道理。
(四)、延伸
1、 这个寓言故事出自古书《战国策》,这是原文,读一读吧!出示原文读一读。
2、“鹬蚌相争”也由此变成了一个成语。像这样出自寓言的成语还很多,如:自相矛盾、掩耳盗铃。你还知道哪些?
三、总结:一个简短的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这就是寓言的魅力。有兴趣的
话,课下可以多读一些寓言故事,你懂得会更多。
四、作业:续写鹬蚌相争
争论的故事
一、揭题激趣
1、板书:争论的故事
板书:争论的
(1)故事中兄弟二人为了什么而争论?
(2)争论的结果怎样? 二、品读课文
1、兄弟二人是怎样争论的?他们各持什么意见?老人又是怎样评理的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第2——5节,画出相关语句)
2、指名回答刚才提出的问题,教师相机指导学生借助文本材料或生活实际理解关键词语,进而指导朗读。(1)你是怎样理解“不以为然”的?
(2)怎样做才能表现“大声争辩”、“很不服气”?
(设计意图:“文章思有路,遵路识其真。”如何带动学生走进文本,感悟文本,超越文本?读书指导十分重要。)
4、同学们的朗读很精彩!但是老师相信你们的分角色朗读会更精彩!(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学生可边读边附加动作。)
三、演读课文
1、同学们读的真棒!让老师都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想不想演一演呢?看大家已经迫不及待了,先等等!兄弟二人找老人评理,这一场景该怎样设置?(学生讨论、归纳:加上动作,可以有兄弟二人的语言„„)
2、指导学生练习表演四分钟。3、学生分角色表演(一组)。
4、(鼓掌)感谢你们的精彩表演!但老师认为“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同学们,你认为刚才三位同学的表演有没有需要改进的?现在你是导演,请你提出宝贵意见。
5、教师根据改进意见,另选一组再次分角色表演。
(设计意图:学生有很强的表现欲,在课堂上,教师及时的抓住时机,诱导他们进入角色。这样不仅使他们在表演中熟悉课文,加深对课文的了解,而且能启迪他们的思维,发展他们的表演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还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四、感悟明理,拓展延伸
1、此时此刻,你想对这兄弟二人说些什么?(指导学生联系故事练习说话) 2、想知道课文中同学们是怎么说的吗?(指导学生朗读文中同学们的对话) 3、文中的省略号说明什么?你能想象出同学们还会说些什么吗?兄弟俩如果听到同学们的对话会怎么想?4、续写片断。
5、交流续写片段,师生共赏。
6、小结:是呀,假如这兄弟二人能( ),也不会( )呀!(指导学生填空,教师趁机板书:做事应抓住时机)
7、追问:文中的“抓住时机”指的是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续写片段,这一延伸的教学设计一方面可以极大的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和强烈的创作欲望。另一方面,它可以使学生对于课文意蕴有更深层次的挖掘。)、兄弟二人的故事给了我们很深的启示:那就是做事应抓住时机。作为学生,我们应该怎么做?9、生活中有没有抓住时机而获取成功的事例呢?指导学生结合实际谈谈
板书设计:争论的故事——
做事应抓住时机! 天鹅的故事
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凭借课文中的语言材料,读懂课后练习中的有关问题,体会天鹅勇敢奉
献、团结拼搏的精神,领悟人与动物(自然)应该和谐相处的道理。
教学重点:
学习第(5—7)自然段,凭借课文中的语言材料,体会天鹅勇敢奉献、团结拼搏的精神。
一 导入新课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天鹅的故事》这篇课文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谁能用一两句话概括一下课文主要讲了天鹅的什么故事?
2.讨论交流。(一群天鹅为了生存,在一只老天鹅的带领下,用自己的身体破冰的故事)。
二 精读领悟第(5——7)自然段
1.自学思考:这是一个感人的故事,在这个故事中,最让你感动的是哪些小节?哪些词句?请同学们静静地读课文,找出来细细地读一读、品一品。待会儿交流。
2.学生自读思考,教师巡视指导。 3.讨论交流,相机点拨。
讨论:哪些小节最让你感动?(课文描写天鹅破冰的几个自然段最能打动我们在座的每位同学,这节课我们就重点学习这部分内容。)第5自然段
突然,一只个儿特别大的老天鹅腾空而起,可是它并没有飞走,而是利用下落的冲力,像石头似的把自己的胸脯和翅膀重重地扑打在冰面上。经过这沉重的一击,镜子般的冰面被震得颤动起来。接着是第二次,第三次……
(1) 指名读,有同样见解的请举手。(2) 讨论:这一自然段为什么让你感动?哪些词语最让你感动? “胸脯和翅膀”老天鹅是以血肉之躯作为破冰的武器。
“腾空而起”,谁来做做这个动作,老天鹅这样做是为了什么?(是为了增加下落的冲力,使胸脯和翅膀扑打冰面的力量更大。)
事实证明,老天鹅的这一举动,力量是巨大的,从哪儿看出来?(石头似的、沉重、颤动)点拨:“石头似的”真的是石头吗?
(3)老天鹅这样做是以什么为代价的?这让我们感受到了他的——(板书:勇敢)他这样做又是为了什么?(板书:奉献)
(4)师范读,生想象。让我们闭上眼睛,在我们的脑海里慢慢地放映这只老天鹅接二连三撞击冰面的镜头。
(5)有感情地齐读。多么巨大的力量,多么可贵的顽强精神!我们目睹了这一幕,没有理由不读好它,大家读。 第6自然段
(1) 面对这样舍已为人,以血肉之躯为武器的老天鹅,你想对它说什么?此时此刻,我们都想给这只老天鹅冠以一个美称,那就是——(破冰勇士)“勇士”就是——勇敢的战士。
(2) 导读:这时,别的天鹅——。它们——,瞧着——。只听得„嚓——嚓——‟,冰层——,接着——,冰面终于——。这位——沿着——,水面——。
讨论:为什么说老天鹅是顽强的“破冰勇士”?(冰面上沾着老天鹅的片片羽毛,洒下了老天鹅的斑斑血迹。)
(3) 讨论:如果你就是其中的一只天鹅,你亲眼目睹老天鹅壮举,你会怎么想?你又会怎么做?
(4) 过渡:而这群天鹅正是这么做的,下面的故事也证实了这一点。指名读。
(5) 出示插图,这是天鹅们集体破冰的场面。请你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仿佛听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6) 带着自己的理解读给同学听,看能不能打动他。
(7) 齐读,读出天鹅集体破冰激动人心的场面。
(8) 讨论:每只天鹅都以血肉之躯为武器,你感受到了什么?(板书:拼搏)你觉得这群天鹅怎样?(板书:团结)
第7自然段
(1)导读:在天鹅们齐心协力、奋不顾身地努力下,小小的冰窟窿终于——。就好像——,所有的天鹅——。它们——,不时——。
(2)文中三次出现了天鹅的叫声,前两处在哪儿?各表示什么意思?这里胜利的欢呼“克噜——克哩——克哩”又是在说什么呢?
4.齐读第(5—7)自然段。
三 精读领悟第8自然段
1.同学们,读了这篇课文就被天鹅们舍身破冰的故事感动了,我想亲眼目睹这一切的斯杰潘老人,他的触动一定更大,找出来读读。
2.讨论:正为打猎一无所获感到扫兴的斯杰潘见了这感人的场面,有什么变化?[板书:端 挂(30)]他为什么没向天鹅开枪,却把枪挂在了肩头,悄悄地离开了湖岸?
4.齐读第8小节,提醒“深情”。
?板书:天鹅的故事勇敢 奉献团结 拼搏
《普罗米修斯盗火》(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借助具体的语言材料,了解普罗米修斯盗火的英雄壮举,感受其伟大品质。
3、展开讨论、辩论让孩子理解“盗”这个字的复杂而简单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
1、 通过对文本语言的潜心涵咏,感受罗米修斯的英雄形象。
2、抓住教材的空白(人们得到火种后欣喜若狂的情景)这一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与创造能力。
教学过程:
一、从“盗”字入手,引起学生价值冲突。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普罗米修斯盗火》。(齐读课题)从这个“盗”字,你想到了什么?(“盗”字下加上“△”。)
生:交流。(强盗、小偷)
师:盗火就是偷火,这么说,普罗米修斯一定是个道德败坏、品质恶劣的神了? 生:不是!
二、思考“盗火”价值,感悟英雄形象。
师:那普罗米修斯的“盗火”有什么特殊意义呢?请快速读课文,在文中找到答案。 生:读书、交流。
师:(出示“人类文明向前迈进了一大步。”)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用文中的语言来回答。
师:出示(从此,人类就用火来烧熟食物,驱寒取暖,用火来打造工具,还用火来驱 赶凶猛的野兽。)
师:这是人类有了火之后的生活写照,我们再来看看人类没有火时的情景吧!(出示 第一节) 自由读一读,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指名回答,相机红色显示“非常困苦”、 “没有”„„“只好”、“没有”„„“就只好”) 师:生活困苦仅仅就这两方面吗?请你联系生活想一想。(出示:没有 只好 )
生:指名交流。
师:可见,没有火的时代人类的生活是何等困苦,来,谁来读读这一节,让我们感受到那
种困苦。
生:有感情地读书。
师:而这一切从此结束了,人类走进了有火的时代。从此„„(引读第4节)
师:火种来到人间后,人们心情怎样?又会有什么表现?(出示:火种来到人间后,人们
欣喜若狂。男人们▁▁▁▁▁▁;女人们▁▁▁▁▁▁;小孩们▁▁▁▁▁▁。)在小组
内互相说一说。
生:自由练说,指名交流。
师:当我们沉浸在有火的喜悦中时,不能忘记为我们带来火种的普罗米修斯。请读读2、3
节,从中你能感受他是怎样的神呢?可以是书上的有关词语,也可以是自己读书中体会到
的。(在课题前画一道横线: 普罗米修斯盗火)
(生读书、交流,师相机板书:富有同情心 勇敢且机智)
师:(出示2、3节)你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的呢?(生说,师相机红色显示:勇敢、极富
同情心、决心、躲在、悄悄地)
师: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师:可见,普罗米修斯为了人类的生活而勇敢、富有同情心的盗。
三、品析“盗火”后果,再悟英雄形象。
师:由于普罗米修斯不是向太阳神要的火,而是“盗”的,最终一定会被发现的。“盗”
一旦被发现,偷盗之人一定受到惩罚。下面请同学读读课文的5、6两节,从中你还能
感受到普罗米修斯是怎样的神?是从哪里感受到的呢?
生:读书、交流。师相机板书:坚强不屈
师:(出示普罗米修斯受罚图)这就是一心为人类着想的普罗米修斯,而此时的他被锁在
高加索山的悬崖绝壁上,脚下是万丈深渊,让人心惊胆颤。他会经受怎样的痛苦呢?夏日
炎炎,太阳像火球似的炙烤着他;(媒体播放狂风声)狂风来了;(媒体播放雷电声)雷电
来了;(媒体播放鹫鹰声)鹫鹰还要每日啄食他,同学们,普罗米修斯受罚的情形看到了
吗?把自己当成普罗米修斯读一读课文的第六节,感受他的痛苦。 生:自由练读课文——指名读——齐读。
师:烈日的炙烤、暴雨的抽打、恶鹰的啄食,普罗米修斯的身躯已经血肉模糊,就这样一
天、一年、十年„„普罗米修斯后悔吗?屈服了吗?读!(出示:普罗米修斯忍受着巨大
的痛苦,但他不后悔,也不屈服,情愿为人类而受苦。)
四、质疑因盗而罚,引导学生思辨。
师:学到这里,我有个疑问,就是宙斯该不该惩罚普罗米修斯?(板书:宙斯)请同学们
通读全文,思考这个问题。
生:交流发言。
师:看来,你们已经真正读懂了课文。是啊,咱们先不论这天规是否合理,单看宙斯
惩罚普罗米修斯的手段,就足以看出宙斯的狠毒与冷酷(板书:狠毒与冷酷。)这就好
比是,你们因某种原因没做作业,我让你们罚上个几百遍,你们会认为我这么做
是公正的、出于无奈的吗?
师:正因如此,普罗米修斯的表现不仅感动了人类,也感动了大英雄赫剌克勒斯。不知过
了多少年,(引读至文章结束)
五、拓展阅读 赞美英雄。
师:普罗米修斯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火种,更是精神上的火种。所以此神话传说
传遍了世界每一个角落。为此,有好多作家写了赞美他的诗。(出示)普罗米修斯
是谁?让漫漫黑夜跳跃希望的火苗?
是谁?让蛮荒时代沐浴文明的曙光?
是谁?甘愿触犯天条也要救人类于水火?
是谁?身受酷刑却无怨无悔?
啊!巨人,是你给人类带来火种,
送来光和热,
送来人类新的纪元!
尽管上天和你蓄意为敌---
高山险峻、铁链加身, 烈日如火、暴雨如注.....
但沉重的铁链只能锁住你的躯体,却怎能锁住那颗坦荡无私的心!
难道是仅仅物质的火种吗?
不,你给予我们的,是声声不息的精神火种!
勇敢、坚强、博爱、无私,
这就是你---普罗米修斯!
六、深情小结、升华主题。
普罗米修斯是古代劳动人民传说的一位英雄,通过普罗米修斯盗火的传说,让我们深
刻感受到古代劳动人民富有同情心、勇敢而且机智、为人类不屈甘愿受苦的精神,以及他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宋庆龄故居樟树》(第二课时)教学预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抓住关键词句品读樟树的外形特点。会用“无论„„总是„„”“只要„„就„„”造句。
3、了解对比手法,理解樟树的可贵之处,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教学重点:理解樟树的可贵之处。
教学难点: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过程:
3、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些什么?
4、过渡:这是怎样的两棵树让宋庆龄舍不得呢?下面我们继续走进宋庆龄的故居,走近樟树,相信大家只要用心读书,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二、品词析句,感受樟树“蓬蓬勃勃”的身姿
1、这是怎样的两棵樟树让宋奶奶舍不得呢?自由读文第4自然段。(课件映示文字)边读边做上记号。细细品味,你能读懂什么?
2、交流,相机指导朗读:
A句子1:樟树不高,但枝干粗壮,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出示樟树特写图片欣赏,指导朗读)
B 句子2:稠密的树叶绿的发亮。(看图理解“稠密”指导朗读感受樟树枝繁叶茂,美丽 生命力)
C句子3:樟树四季常青,无论是夏天还是冬天,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的。(无论 总是加点)从这句话你又读出什么?
a相机理解“蓬蓬勃勃”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
B指导用“无论„„总是„„”造句 。
①无论( )的夏天还是( )的冬天,樟树总是那么( )。 ②无论( ),( )总是( )。
3、指导背诵。
练习背诵。小组互背、指名背(说说用什么方法背诵)、齐背
4、练习说话:这是( )的樟树。
5、过渡:宋庆龄舍不得樟树不仅仅樟树的蓬蓬勃勃,这还是怎样的樟树呢?
三、揣摩写法,彰显樟树永久保持的本色
1、默读课文第5自然段,边读边做记号,你又读懂了什么呢?有了收获先跟同桌交流交流。
2、交流:
①樟树的本身香气
②理解香气永久保持
相机出示句子:即使当它枝枯叶落的时候,当它已经作为木料制作成家具的时候,它的香气仍然不变。
引读三句话:
当它枝枯叶落的时候,——(它的香气不变。)
当它已经——(作为木料制作成家具的时候,)它的香气不变。
当它——(枝枯叶落的时候,)当它——(已经作为木料制作成家具的时候,)它的——(香气不变。)
③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天,虫类就怕它一天。(拒虫)
指名读句子指导造句。只要„„就 (加点)
3、练习用“只要„„就„„”造句
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年,虫类就( )。
只要 ( ),( )就( )。
4、背诵樟树的可贵之处。
5、再在读读这节,你还有什么发现?
6、交流
追问:这段是写樟树的可贵之处,为什么写别的树?不写行不行?说说理由。先和同桌交流,全班交流。联系上下文理解“繁衍后代”
7、小结:作者用对比的手法更突出樟树与别的树不同之处,那就是樟树本身有种香气,能永久保持,能拒虫。樟树的可贵之处就在这里。
8、朗读第5自然段。(男女生分层读 )
、过渡:这两棵樟树陪伴宋庆龄奶奶一同度过了无数个春夏秋冬,一同经历了无数次风风雨雨,宋庆龄奶奶已经永远离开了我们,但是那蓬蓬勃勃的樟树还挺立在故居的庭院里。
四、品读感悟,感受故居主人的人格魅力
1、引读第6自然段。(示图文)
2、联系上下文理解“瞻仰”。
3、讨论交流:为什么人们总爱在两棵樟树前留影纪念?
①出示宋庆龄的照片。说说宋庆龄给你留下的印象。
②交流课前搜集的宋庆龄的有关资料
③说说人们留影纪念的原因。(课件映示 人树合一)
4、小结,朗读第6自然段。
五、总结全文,积累文中的优美词句
1、总结:今天我们跟着作者走进宋庆龄的故居,走近故居的樟树,从语言文字中感受到了樟树的蓬蓬勃勃和可贵之处,通过读书体会到这樟树也是宋庆龄人格的象征。她的美德就像樟树一样四季常青,芳香四溢,播撒在人们心间,播撒在我们的心间。
2、摘抄:将课文中好词好句摘抄到积累本上。
六、课后延伸,增加文本的广度
1、继续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继续上网搜集宋庆龄有关故事,讲讲宋庆龄的故事。
板书
22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四季常青
蓬蓬勃勃
香气持久
虫类怕它
《黄河的主人》教学设计二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和理解下列词语:湍急、浏览、万马奔腾、浊浪排空、惊涛骇浪、如履平地、胆战心惊、谈笑风生。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结合编者的批注,准确找出最能体现课文中心的句子,理解“他凭着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战胜惊涛骇浪,在滚滚的黄河上如履平地,成为黄河的主人”这句话的含义。
4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使学生明白只要沉着勇敢,就能战胜艰难险阻的道理。激发学生勇于挑战生活、学习上的困难,成为生活和学习上的主人。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感受黄河的险恶和羊皮筏子在黄河上漂流的惊心动魄。
2体会艄公的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
难点:
1帮助学生弄清课文各部分和中心之间的有机联系。
2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明白只要沉着勇敢,就能战胜艰难险阻的道理。 教学准备
教师:有关黄河的VCD、幻灯片(文字)。
学生:搜集一些有关黄河的资料、图片等。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一、媒体开篇,导入课文
1出示黄河波浪滔天的情景,欣赏美景。
2师:同学们,这就是我们的母亲河——黄河,你可以用哪些词句来描绘眼前的情景?(生说后师出示:汹涌澎湃、惊涛骇浪、奔腾咆哮、波涛滚滚,“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3师:是啊!“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每日就是这样奔腾不息,掀起万丈狂澜,它那磅礴的气势令人震惊,令人折服。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感受黄河那磅礴的气势,领略黄河主人的动人风采。
二、自读课文,初步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快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后用一个词语或几个词语说出黄河和艄公给你留下的印象。
2学生交流,教师相机评价。
三、紧扣中心句,展开学习
1出示中心句:“他凭着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战胜惊涛骇浪,在滚滚的黄河上如履平地,成为黄河的主人。”
2自由朗读中心句,抓住重点词说说你对中心句的理解。
3理解后指名读、齐读。
四、合作学习,熟读课文
1再读课文,边读边勾画出你认为最能体现艄公的勇敢、智慧、镇静、机敏的
地方,并多读几遍。边读边想象,边读边体会。
2小组交流:把你找到的这些段落或句子读给小伙伴听,把你最深的感受与组内同学分享。
3组织交流:结合学生的回答随机指导理解并读好有关句子。
五、读访结合,领略艄公的风采
1读。
(1)激发、体验情感:如果是你在这黄河的羊皮筏子上,你的感受如何?作者的心情又是怎样呢?(细读课文2~6段)
(2)选择你最喜欢的一段练读,把作者的心情读出来,让别人能充分感受到。
(3)黄河的主人又是怎样的风采?说说你觉得应该怎样读。(练读第6段) 2访。
(1)假如艄公来到了我们的课堂里,你对他进行现场采访,你会问什么问题?把你的问题写下来。
(2)现场采访艄公。教师或学生扮演艄公,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进行现场采访。采访过程中,注意凸现艄公勇敢、智慧、镇静、机敏的特点。
六、走进课文,再识艄公
师:面对汹涌澎湃的黄河,再看这又小又轻的羊皮筏子,你敢不敢去坐?下面请同学们充分读课文,说说你敢坐的理由,再劝劝你不敢去坐的好朋友同你一齐上船。 1学生读课文,和好朋友商量商量,教师巡回指导。
2艄公是如何掌舵的?为了反衬艄公,作者又写了乘客,两种乘客乘羊皮筏子又有什么不同感受?(指导朗读,学生感觉自己是哪一种乘客就读哪一种。) 3表演:“实况转播”。
4此时此刻,你最想对艄公说什么?
七、总结
师:同学们,艄公凭借着勇敢、智慧、镇静、机敏,征服了黄河,成为黄河的主人,只要我们像黄河上的艄公一样,勇于去克服生活中遇到的种种困难,那么,我们也可以成为生活的主人。这里老师想送给同学们一句爱迪生的名言:坚强者在命运的风暴里奋斗。
1拿出你们的笔,也来学着写写我们自己的名言。鼓励自己成为生活的主人。 2交流。
师:同学们,我们再来读一读课文的题目——《黄河的主人》。奔流不息的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她的智慧和精神不仅孕育了千千万万中华儿女的生命,而且塑造了千千万万中华儿女的聪明智慧和精神品格。黄河上的艄公就是其中的一个缩影。愿艄公的形象能给我们启迪。愿艄公的智慧和精神能在我们中华的大地上代代相传,就像黄河水一样奔腾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