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关系理论综述

第24卷第1期 总第84期 2009年3月 

#

国际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关系理论综述

张如庆

(安徽财经大学, 蚌埠233041)

【摘 要】 国际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的关系可以归结为替代和互补两种, 由于考察的角度、假设的条件和影响的因素不同, 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替代和互补在理论上的这种非严格区分性表现为:在实践中, 替代和互补可能是同时存在的, 只不过互补关系可能常大于替代关系, 国际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在地理区域与产业分布上呈现出高度的一致性, 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日益融为一体, 以至于实证分析一般体现为国际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总体上是互补的。

【关键词】 国际直接投资;  国际贸易;  替代;  互补

【中图分类号】F83216 【文献标识码】A  -2009) 01-0056-04

传统的贸易理论研究往往重视自由贸易政策对国际贸易发展的作用, 易理论模型。然而, , 特别是国际直接投资(FDI ) 与国际贸易间具有密切的联系。

一、FDI 俄林(Ohlin ) 等认为, 在开放经济中, 国家间因生产要素自然禀赋不同而引起的生产要素价格差异, 将通过生产要素和商品的国际流动两条途径逐步缩小, 最终实现价格均等化。“通过货物与生产要素两项流动, 或是其中之一的流动———遇到阻力最小时———, 就能促进国际价格平衡。”因此, 当国际贸易发生障碍增加时, 国际贸易量就会减少, 要素的国际间流动就会增加, 以抵消国际间的要素价格差。这时, 资本流动将替代贸易, 由此达到要素价格的均等。

Mundell (1957) 从传统赫克歇尔—俄林(HO ) 理论的两个国家、两种要素和两种产品的分析框架出发, 假定:(1) A 国资本要素丰富,B 国劳动力要素丰富; (2) A 国在资本密集型产品X 的生产方面拥有比较优势并出口之, 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Y ,B 国在Y 的生产方面拥有比较优势并出口之, 进口X ; (3) A 、B 两国具有相同的生产函数。

在自由贸易条件下,A 国的贸易三角形为DEC (见图1) ,B 国的贸易三角形为IH K , 两国的贸易达成平衡。根据H -O -S 定理, 两国劳动和资本报酬率的绝对量和相对量均一致, 不存在引起要素流动的原因。现假定两国之间存在贸易壁垒, 比如,B 国对进口的X 商品征收关税。这样,B 国X 商品的国内价格就会上涨, 刺激增加X 的生产, 被密集使用的要素资本的价格也会随之上涨, 导致两国要素价格的差异, 于是便发生了A 国向B 国的投资(假定要素劳动不发生流动) 。结果A 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production possibility f rontier ) 由T 1T 1收缩为T 2T 2, 生产点D 沿雷布津斯基(Rybczynski ) 线R 1向左上方移动到F 点, 减少X 的生产为DE 单位, 同时增加EF 单位的Y 生产;B 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由Q 1Q 1扩展为L Q 2, 生产点K 沿雷布津斯基线R 2向右下方移动到G 点, 增加J G 单位的X 生产, 同时减少K J 单位的Y 生产。因为三角形DEF 与G J K 全等, 所以, 一国的生产增加同另一国的生产减少相等, 两国生产量的总和同自由贸易时是一致的; 另外,B 国向A 国支付资本报酬额为相当于J H 量的Y (J H =CF ) , 所以,A 国在C 点消费,B 国在I 点消费, 两国消费量分别和自由贸易时的相等。因此, 资本流动和商品贸易是完全替代的关系。

K ojima 强调了国际分工原则的重要作用, 认为国际分工既能解释国际贸易, 也能解释国际直接投资, 因此, 可以把国际直接投资和国际贸易统一在国际分工原则的基础上。与Mundell 不同, K ojima 把传统模型中的资本要素用经营资源来

本文系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07sk127) “中国境外直接投资与对外贸易关系研究”的阶段性成果。收稿日期:2008—12—05

作者简介:张如庆(1976-) , 男, 安徽省人, 安徽财经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讲师, 南京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5

6—

!  张如庆・国际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关系理论综述经济贸

易代替, 认为直接投资不单是资本的流动, 而是包括资本、技术、经营知识的总体转移。因此, 他认为直接投资本来就是以两国存在着不同的生产函数为前提的, 接受投资的国家, 因接受直接投资, 其生产函数被投资国的先进生产函数所代替, 并得到提高。另外, 投资国和东道国的技术差距越小, 先进的生产函数就越容易移植、普及和固定下来。K ojima 建立了贸易与投资互补的模型, 见图2。

假设有A 、B 两国,A 国资本丰富,B 国劳动力丰富; 有两种产品,X 为资本密集型, Y 为劳动密集型; A 国生产函数先进,B 国生产函数落后。图2中, T T 为A 国生产可能性边界,tk 为B 国生产可能性边界,C 、E 点为两国初期生产点。假定A 、B 两国的消费无差异曲线分别相切于C 、E 点, 显然C 点的切线P 1的斜率小于E 点的切线Q 1的斜率, 因此,A 国出口资本密集型商品X ,B 国出口劳动密集型商品Y 。假定同时A 国生产Y 商品的产业向B 国的同一产业进行直接投资, 由于把直接投资定义为先进的生产函数的转移和普及, 流出的货币资本甚微, 所以A 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并不发生变化, 而接受投资的B 国的Y 产业由于采用了先进的生产函数, 生产率提高, 生产可能性曲线向上方扩展至sk 。假定B 国的商品价格比率不变, 即Q 1线平移至Q 2处, 生产点由E 移至F 点, 并在H 点消费。若Q 2线为国际贸易线,P 2平行于Q 2, 则A 国在D 点生产, 在G 点消费。两国之间的贸易达到平衡, 即对外直接投资创造了贸易, 投资与贸易是互补的。

二、FDI 理论对FDI 与国际贸易关系的解释

Buckley 和Casson 认为, 如果内部化成本(内部化组织成本, 如交流成本、管理成本等) 低于出口成本或以其它方式进入国际市场的成本, 跨国公司会在国外内部化它的活动。因此, 内部化理论认为, 当外部交易成本足够高时, FDI 会替代出口。

Dunning (1980) 提出的折衷理论认为, 当跨国公司同时拥有所有权优势、区位优势和内部化优势这三种优势时, 就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如果企业没有区位优势而仅有所有权和内部化两种优势, 企业就会出口。拥有所有权优势越大, 内部化的动机就越大; 国外区位相对于国内越有吸引力, 企业从事国外生产的可能性就越大。在这种情况下, FDI 和出口看起来也像是进入国际市场的两种可供选择的方式。

通过对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早期美国跨国公司的考察,Vernon (1966) 提出了国际企业生产周期国际化模型, 用以解释从新产品的生产、出口再到国外生产的一系列有秩序的活动。根据该模型, 在第一阶段, 新产品最初在美国开发出来, 并首先在国内市场销售。随后, 在第二阶段, 开始向与国内市场有相同收入和消费偏好的国外市场出口。随着国外市

—57—

第24卷第1期 总第84期 2009年3月 #

场的增长, 在第三阶段, 美国企业会就近目的市场在国外建立子公司来生产它们的产品。随着国外生产的增长, 美国向那些市场的出口会下降, 包括向第三国家市场的出口。最终, 在第四阶段, 当外国企业掌握了生产程序, 它们的生产成本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而降低时, 他们可能开始向美国出口他们的产品。这种发展秩序表明, 国外生产可能替代从母国的出口, 甚至创造了相同产品的最终进口。从东道国的角度来看, 相反,FDI 最初取代进口并最终创造出口。

三、其它有关FDI 与国际贸易关系的理论

Lipsey 和Weiss (1984) 提出,FDI 存在一些对企业海外需求产生积极影响的渠道, 在这种情况下, FDI 与国际贸易(即出口) 之间存在着积极的关系。根据Lip sey 和Weiss 的观点, 通过重要的售后服务的供给能够刺激国外的需求。与市场持续的联系(如FDI ) 对顾客来说代表着强大的吸引力(特别对一些产品, 如机器) , 而缺少这种活动对销售来说是一种障碍。如果企业生产数种最终产品, 在国外市场为任一产品建立的生产单元能增加对其它最终产品需求, 随后增加对这个市场的出口。引用Lipsey 和Weiss 的话说“:这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我们在印度制造产品X , 那里的人看到我们企业的名字, 他们就会知道我们, 于是他们就会购买从美国出口到印度的产品Y 和Z 等。”Blonigen (2001) 进一步认, 有一国外市场一种产品生产的存在, 能通过更快和更有效的分配和运输增加对所有产品的总需求。

国际商业文献强调跨国公司行为背后动机的作用, 包括FDI 战略。动机不同, FDI 对贸易具有不同的效应。Root 按投资动机将FDI 分为两种基本类型:市场寻求型FDI 和要素寻求型FDI 。市场寻求型FDI 跟随需求渗透到具有潜在规模

(在美国) 比美国企业确实的市场。市场寻求型FDI 对东道国的贸易平衡可能具有消极的影响, 因此“外国企业的子公司,

表现为出口较少的倾向———实际上超过2125倍(Graham 和Krugman ,1989) ”。要素寻求型FDI 的行为是为了获取进口原材料的渠道和低生产成本的区位。被原材料需求所推动的FDI 。一般情况, 这种类型的FDI 增加了东道国对母国和其它第三国的出口(Root ) 。FDI 把利用低成本要素, 如廉价的劳动力, 作为整合全球战略资源的一部分, 口能力的提高。在这种情况下, 东道国能增进出口, 改善其贸易平衡, Patrie (1994) 根据投资的不同动机, 将国际直接投资划分为三种类型:市场导向型、市场导向型直接投资容易成为贸易的替代, 。

Mucchielli (1985、1991和1992) 、, 利用国家比较优势和企业竞争优势的协调与否解释了国外市场进入的战略模式(FDI ) , 18种战略可供选择, 显然, 当企业两个竞争优势符号与本国两(战略二和五) 。对于战略二, 本国企业在具有廉价生产要素和有利销售渠, 外国企业因同样的原因投资于本国。在上述两种战略中, 企业在寻求要素和寻求市场的综合动机下开展, 。战略三是本国企业在海外投资以寻求更好的生产条件, 并回销产品; 战略七是外资企业在东道国生产并出口到母国市场。在战略三和战略七中,FDI 是要素寻求型的, 对贸易有促进作用。战略四和六是纯贸易过程, 企业具有两种竞争优势, 所在国具有要素供给比较优势, 但缺乏产品需求, 企业在本国生产并出口。最后, 对于战略一和八, 本地生产和本地销售, 不发生国际贸易和直接投资。表1 国外市场进入模式与国家比较优势、企业竞争优势

贸易和FDI 进入模式

(1) 国内生产和销售

(2) 外向FDI

(3) 外向FDI 和再进口

(4) 出口

(5) 内向FDI

(6) 进口

(7) 内向FDI 和再出口

(8) 国外生产和销售企业竞争优势要素需求++++-

---国家比较优势要素供给+--++-

+-产品供给++++----产品需求+-+-++--

Hirsch (1976) 从成本的角度建立了企业对出口贸易和对外直接投资的决策模型, 以比较简洁的方式说明了企业在何种条, 以及在何种条件下选择对外直接投资。以A 国企业为例, 企业对B 国的出口或直接投资取决于以下条件:

P a +M

P b +C

P a 和P b 分别代表在A 国和B 国的生产成本, 这包括实物资本的购买, 以及劳动力和原材料等现时投入的成本; K 代表专门知识和无形资产收益, 这些资产是由研发、广告与管理技术上的投资而带来的;M 代表出口销售成本超过国—58—

!  张如庆・国际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关系理论综述经济贸

易内销售成本的差额, 它是由运输、包装、装卸、保险费用、由于语言隔阂造成的额外的交往通讯成本, 以及进口国征收关税等组成的;C 表示管理和协调国外经营活动的额外成本。模型的基本含义为:当企业国内生产成本与出口销售成本之和小于国外生产成本与出口协调成本之和, 并且小于国外生产成本与技术丧失成本之和(类似许可证形式) 时, 企业将选择出口贸易的方式参与国际经营; 当国外生产成本与额外协调成本之和小于国内生产成本与出口销售成本之和, 并且小于国外生产成本与技术丧失成本之和时, 企业将选择对外投资的方式参与国际经营。在这个模型中, 出口贸易和对外直接投资是企业根据成本选择参与国际经营的两种方式, 因此贸易和投资之间是一种替代关系

四、简短总结

以上理论综述表明, 国际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的关系可以归

结为替代和互补两种, 见图3。由于考察的角度、假设的条件和影

响的因素不同, 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当考察的是单一产品、线性

有秩序的国际化活动时, 或把直接投资和对外贸易看成进入国际

市场的两种可选方式时, 直接投资往往对贸易形成替代; 当把对

外直接投资看成是跨国公司整合全球资源的一种方式时, 直接投

资和贸易间常是互补的。替代和互补在理论上的这种非严格区

分性表现为:在实践中, 替代和互补可能是同时存在的, 只不过互

补关系可能常大于替代关系, 国际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在地理区

域与产业分布上呈现出高度的一致性, 国际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

日益融为一体, 以至于实证分析一般体现为国际直接投资与国际

贸易总体上是互补的。3 参考文献:

[1]伯尔蒂尔・奥林1地区间贸易和国际贸易[M ]1北京:[2]梁志成1——[J]1经济评论,2001, (2) 1

[3]吴先明1[J]1国际贸易问题,1999, (7) 1

[4]Buckley,P 1, t he enterprise[M ]1London :Macmillan,197611

[5]Dunning,J 1eclectic of international production some empirical test s[J]1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 1980,11(1) :9-311

[6]Lipsey,R 1, Weiss , M 1Foreign production and export s of individual firms[J]1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1984, (63) :304-3081

[7]Root ,F 1Entry Strategies for International Market s[M ]1New Y ork :MacMillan,19941

[8]Root ,F 1Entry Strategies for Foreign Market s :From Domestic to International Business[M ]1New Y ork :AMACOM,19971

Theory Integrating R eview to R elationship

bet w een International Direct Investment and International T rade

ZHAN G Ru 2qing

(Anhu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 Bengbu 233041, China )

Abstract :Since t he angle of inspection , t he assumptio n condition and t he influence factor are different , different conclusions could be drawn on t he conclusion t hat t 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oreign direct in 2vest ment and international t rade may be summed up as t he substit ution and t he supplementary. This kind of no n -st rict discrimination t heoretically shows t hat t he substit ution and supplementary may exist simultaneously in reality , but t he supplementary relation is po ssibly often bigger t han t he substit ution relation , international t rade and t he foreign direct invest ment p resent high coherence in t he geograp hic region and indust rial dist ribution ,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t he foreign direct invest ment are integrat 2ed increasingly. So t he empirical analysis manifest s t hat foreign direct invest ment and international t rade are generally complementary.

K ey w ords :international direct invest ment ; international t rade ; substit ution ; supplementary

(责任编辑 王 军)

—59—

第24卷第1期 总第84期 2009年3月 

#

国际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关系理论综述

张如庆

(安徽财经大学, 蚌埠233041)

【摘 要】 国际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的关系可以归结为替代和互补两种, 由于考察的角度、假设的条件和影响的因素不同, 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替代和互补在理论上的这种非严格区分性表现为:在实践中, 替代和互补可能是同时存在的, 只不过互补关系可能常大于替代关系, 国际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在地理区域与产业分布上呈现出高度的一致性, 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日益融为一体, 以至于实证分析一般体现为国际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总体上是互补的。

【关键词】 国际直接投资;  国际贸易;  替代;  互补

【中图分类号】F83216 【文献标识码】A  -2009) 01-0056-04

传统的贸易理论研究往往重视自由贸易政策对国际贸易发展的作用, 易理论模型。然而, , 特别是国际直接投资(FDI ) 与国际贸易间具有密切的联系。

一、FDI 俄林(Ohlin ) 等认为, 在开放经济中, 国家间因生产要素自然禀赋不同而引起的生产要素价格差异, 将通过生产要素和商品的国际流动两条途径逐步缩小, 最终实现价格均等化。“通过货物与生产要素两项流动, 或是其中之一的流动———遇到阻力最小时———, 就能促进国际价格平衡。”因此, 当国际贸易发生障碍增加时, 国际贸易量就会减少, 要素的国际间流动就会增加, 以抵消国际间的要素价格差。这时, 资本流动将替代贸易, 由此达到要素价格的均等。

Mundell (1957) 从传统赫克歇尔—俄林(HO ) 理论的两个国家、两种要素和两种产品的分析框架出发, 假定:(1) A 国资本要素丰富,B 国劳动力要素丰富; (2) A 国在资本密集型产品X 的生产方面拥有比较优势并出口之, 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Y ,B 国在Y 的生产方面拥有比较优势并出口之, 进口X ; (3) A 、B 两国具有相同的生产函数。

在自由贸易条件下,A 国的贸易三角形为DEC (见图1) ,B 国的贸易三角形为IH K , 两国的贸易达成平衡。根据H -O -S 定理, 两国劳动和资本报酬率的绝对量和相对量均一致, 不存在引起要素流动的原因。现假定两国之间存在贸易壁垒, 比如,B 国对进口的X 商品征收关税。这样,B 国X 商品的国内价格就会上涨, 刺激增加X 的生产, 被密集使用的要素资本的价格也会随之上涨, 导致两国要素价格的差异, 于是便发生了A 国向B 国的投资(假定要素劳动不发生流动) 。结果A 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production possibility f rontier ) 由T 1T 1收缩为T 2T 2, 生产点D 沿雷布津斯基(Rybczynski ) 线R 1向左上方移动到F 点, 减少X 的生产为DE 单位, 同时增加EF 单位的Y 生产;B 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由Q 1Q 1扩展为L Q 2, 生产点K 沿雷布津斯基线R 2向右下方移动到G 点, 增加J G 单位的X 生产, 同时减少K J 单位的Y 生产。因为三角形DEF 与G J K 全等, 所以, 一国的生产增加同另一国的生产减少相等, 两国生产量的总和同自由贸易时是一致的; 另外,B 国向A 国支付资本报酬额为相当于J H 量的Y (J H =CF ) , 所以,A 国在C 点消费,B 国在I 点消费, 两国消费量分别和自由贸易时的相等。因此, 资本流动和商品贸易是完全替代的关系。

K ojima 强调了国际分工原则的重要作用, 认为国际分工既能解释国际贸易, 也能解释国际直接投资, 因此, 可以把国际直接投资和国际贸易统一在国际分工原则的基础上。与Mundell 不同, K ojima 把传统模型中的资本要素用经营资源来

本文系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07sk127) “中国境外直接投资与对外贸易关系研究”的阶段性成果。收稿日期:2008—12—05

作者简介:张如庆(1976-) , 男, 安徽省人, 安徽财经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讲师, 南京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5

6—

!  张如庆・国际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关系理论综述经济贸

易代替, 认为直接投资不单是资本的流动, 而是包括资本、技术、经营知识的总体转移。因此, 他认为直接投资本来就是以两国存在着不同的生产函数为前提的, 接受投资的国家, 因接受直接投资, 其生产函数被投资国的先进生产函数所代替, 并得到提高。另外, 投资国和东道国的技术差距越小, 先进的生产函数就越容易移植、普及和固定下来。K ojima 建立了贸易与投资互补的模型, 见图2。

假设有A 、B 两国,A 国资本丰富,B 国劳动力丰富; 有两种产品,X 为资本密集型, Y 为劳动密集型; A 国生产函数先进,B 国生产函数落后。图2中, T T 为A 国生产可能性边界,tk 为B 国生产可能性边界,C 、E 点为两国初期生产点。假定A 、B 两国的消费无差异曲线分别相切于C 、E 点, 显然C 点的切线P 1的斜率小于E 点的切线Q 1的斜率, 因此,A 国出口资本密集型商品X ,B 国出口劳动密集型商品Y 。假定同时A 国生产Y 商品的产业向B 国的同一产业进行直接投资, 由于把直接投资定义为先进的生产函数的转移和普及, 流出的货币资本甚微, 所以A 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并不发生变化, 而接受投资的B 国的Y 产业由于采用了先进的生产函数, 生产率提高, 生产可能性曲线向上方扩展至sk 。假定B 国的商品价格比率不变, 即Q 1线平移至Q 2处, 生产点由E 移至F 点, 并在H 点消费。若Q 2线为国际贸易线,P 2平行于Q 2, 则A 国在D 点生产, 在G 点消费。两国之间的贸易达到平衡, 即对外直接投资创造了贸易, 投资与贸易是互补的。

二、FDI 理论对FDI 与国际贸易关系的解释

Buckley 和Casson 认为, 如果内部化成本(内部化组织成本, 如交流成本、管理成本等) 低于出口成本或以其它方式进入国际市场的成本, 跨国公司会在国外内部化它的活动。因此, 内部化理论认为, 当外部交易成本足够高时, FDI 会替代出口。

Dunning (1980) 提出的折衷理论认为, 当跨国公司同时拥有所有权优势、区位优势和内部化优势这三种优势时, 就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如果企业没有区位优势而仅有所有权和内部化两种优势, 企业就会出口。拥有所有权优势越大, 内部化的动机就越大; 国外区位相对于国内越有吸引力, 企业从事国外生产的可能性就越大。在这种情况下, FDI 和出口看起来也像是进入国际市场的两种可供选择的方式。

通过对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早期美国跨国公司的考察,Vernon (1966) 提出了国际企业生产周期国际化模型, 用以解释从新产品的生产、出口再到国外生产的一系列有秩序的活动。根据该模型, 在第一阶段, 新产品最初在美国开发出来, 并首先在国内市场销售。随后, 在第二阶段, 开始向与国内市场有相同收入和消费偏好的国外市场出口。随着国外市

—57—

第24卷第1期 总第84期 2009年3月 #

场的增长, 在第三阶段, 美国企业会就近目的市场在国外建立子公司来生产它们的产品。随着国外生产的增长, 美国向那些市场的出口会下降, 包括向第三国家市场的出口。最终, 在第四阶段, 当外国企业掌握了生产程序, 它们的生产成本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而降低时, 他们可能开始向美国出口他们的产品。这种发展秩序表明, 国外生产可能替代从母国的出口, 甚至创造了相同产品的最终进口。从东道国的角度来看, 相反,FDI 最初取代进口并最终创造出口。

三、其它有关FDI 与国际贸易关系的理论

Lipsey 和Weiss (1984) 提出,FDI 存在一些对企业海外需求产生积极影响的渠道, 在这种情况下, FDI 与国际贸易(即出口) 之间存在着积极的关系。根据Lip sey 和Weiss 的观点, 通过重要的售后服务的供给能够刺激国外的需求。与市场持续的联系(如FDI ) 对顾客来说代表着强大的吸引力(特别对一些产品, 如机器) , 而缺少这种活动对销售来说是一种障碍。如果企业生产数种最终产品, 在国外市场为任一产品建立的生产单元能增加对其它最终产品需求, 随后增加对这个市场的出口。引用Lipsey 和Weiss 的话说“:这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我们在印度制造产品X , 那里的人看到我们企业的名字, 他们就会知道我们, 于是他们就会购买从美国出口到印度的产品Y 和Z 等。”Blonigen (2001) 进一步认, 有一国外市场一种产品生产的存在, 能通过更快和更有效的分配和运输增加对所有产品的总需求。

国际商业文献强调跨国公司行为背后动机的作用, 包括FDI 战略。动机不同, FDI 对贸易具有不同的效应。Root 按投资动机将FDI 分为两种基本类型:市场寻求型FDI 和要素寻求型FDI 。市场寻求型FDI 跟随需求渗透到具有潜在规模

(在美国) 比美国企业确实的市场。市场寻求型FDI 对东道国的贸易平衡可能具有消极的影响, 因此“外国企业的子公司,

表现为出口较少的倾向———实际上超过2125倍(Graham 和Krugman ,1989) ”。要素寻求型FDI 的行为是为了获取进口原材料的渠道和低生产成本的区位。被原材料需求所推动的FDI 。一般情况, 这种类型的FDI 增加了东道国对母国和其它第三国的出口(Root ) 。FDI 把利用低成本要素, 如廉价的劳动力, 作为整合全球战略资源的一部分, 口能力的提高。在这种情况下, 东道国能增进出口, 改善其贸易平衡, Patrie (1994) 根据投资的不同动机, 将国际直接投资划分为三种类型:市场导向型、市场导向型直接投资容易成为贸易的替代, 。

Mucchielli (1985、1991和1992) 、, 利用国家比较优势和企业竞争优势的协调与否解释了国外市场进入的战略模式(FDI ) , 18种战略可供选择, 显然, 当企业两个竞争优势符号与本国两(战略二和五) 。对于战略二, 本国企业在具有廉价生产要素和有利销售渠, 外国企业因同样的原因投资于本国。在上述两种战略中, 企业在寻求要素和寻求市场的综合动机下开展, 。战略三是本国企业在海外投资以寻求更好的生产条件, 并回销产品; 战略七是外资企业在东道国生产并出口到母国市场。在战略三和战略七中,FDI 是要素寻求型的, 对贸易有促进作用。战略四和六是纯贸易过程, 企业具有两种竞争优势, 所在国具有要素供给比较优势, 但缺乏产品需求, 企业在本国生产并出口。最后, 对于战略一和八, 本地生产和本地销售, 不发生国际贸易和直接投资。表1 国外市场进入模式与国家比较优势、企业竞争优势

贸易和FDI 进入模式

(1) 国内生产和销售

(2) 外向FDI

(3) 外向FDI 和再进口

(4) 出口

(5) 内向FDI

(6) 进口

(7) 内向FDI 和再出口

(8) 国外生产和销售企业竞争优势要素需求++++-

---国家比较优势要素供给+--++-

+-产品供给++++----产品需求+-+-++--

Hirsch (1976) 从成本的角度建立了企业对出口贸易和对外直接投资的决策模型, 以比较简洁的方式说明了企业在何种条, 以及在何种条件下选择对外直接投资。以A 国企业为例, 企业对B 国的出口或直接投资取决于以下条件:

P a +M

P b +C

P a 和P b 分别代表在A 国和B 国的生产成本, 这包括实物资本的购买, 以及劳动力和原材料等现时投入的成本; K 代表专门知识和无形资产收益, 这些资产是由研发、广告与管理技术上的投资而带来的;M 代表出口销售成本超过国—58—

!  张如庆・国际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关系理论综述经济贸

易内销售成本的差额, 它是由运输、包装、装卸、保险费用、由于语言隔阂造成的额外的交往通讯成本, 以及进口国征收关税等组成的;C 表示管理和协调国外经营活动的额外成本。模型的基本含义为:当企业国内生产成本与出口销售成本之和小于国外生产成本与出口协调成本之和, 并且小于国外生产成本与技术丧失成本之和(类似许可证形式) 时, 企业将选择出口贸易的方式参与国际经营; 当国外生产成本与额外协调成本之和小于国内生产成本与出口销售成本之和, 并且小于国外生产成本与技术丧失成本之和时, 企业将选择对外投资的方式参与国际经营。在这个模型中, 出口贸易和对外直接投资是企业根据成本选择参与国际经营的两种方式, 因此贸易和投资之间是一种替代关系

四、简短总结

以上理论综述表明, 国际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的关系可以归

结为替代和互补两种, 见图3。由于考察的角度、假设的条件和影

响的因素不同, 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当考察的是单一产品、线性

有秩序的国际化活动时, 或把直接投资和对外贸易看成进入国际

市场的两种可选方式时, 直接投资往往对贸易形成替代; 当把对

外直接投资看成是跨国公司整合全球资源的一种方式时, 直接投

资和贸易间常是互补的。替代和互补在理论上的这种非严格区

分性表现为:在实践中, 替代和互补可能是同时存在的, 只不过互

补关系可能常大于替代关系, 国际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在地理区

域与产业分布上呈现出高度的一致性, 国际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

日益融为一体, 以至于实证分析一般体现为国际直接投资与国际

贸易总体上是互补的。3 参考文献:

[1]伯尔蒂尔・奥林1地区间贸易和国际贸易[M ]1北京:[2]梁志成1——[J]1经济评论,2001, (2) 1

[3]吴先明1[J]1国际贸易问题,1999, (7) 1

[4]Buckley,P 1, t he enterprise[M ]1London :Macmillan,197611

[5]Dunning,J 1eclectic of international production some empirical test s[J]1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 1980,11(1) :9-311

[6]Lipsey,R 1, Weiss , M 1Foreign production and export s of individual firms[J]1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1984, (63) :304-3081

[7]Root ,F 1Entry Strategies for International Market s[M ]1New Y ork :MacMillan,19941

[8]Root ,F 1Entry Strategies for Foreign Market s :From Domestic to International Business[M ]1New Y ork :AMACOM,19971

Theory Integrating R eview to R elationship

bet w een International Direct Investment and International T rade

ZHAN G Ru 2qing

(Anhu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 Bengbu 233041, China )

Abstract :Since t he angle of inspection , t he assumptio n condition and t he influence factor are different , different conclusions could be drawn on t he conclusion t hat t 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oreign direct in 2vest ment and international t rade may be summed up as t he substit ution and t he supplementary. This kind of no n -st rict discrimination t heoretically shows t hat t he substit ution and supplementary may exist simultaneously in reality , but t he supplementary relation is po ssibly often bigger t han t he substit ution relation , international t rade and t he foreign direct invest ment p resent high coherence in t he geograp hic region and indust rial dist ribution ,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t he foreign direct invest ment are integrat 2ed increasingly. So t he empirical analysis manifest s t hat foreign direct invest ment and international t rade are generally complementary.

K ey w ords :international direct invest ment ; international t rade ; substit ution ; supplementary

(责任编辑 王 军)

—59—


相关文章

  • 知识产权保护水平与FDI关系文献综述
  • 知识产权保护水平与FDI关系文献综述 [摘要] 知识产权保护是促进技术进步的重要制度安排,它影响到一国自主创新.国际技术转移和外商投资等诸多方面,并最终影响经济及贸易增长.在影响FDI区位选择的众多因素中,一国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对本国FDI流 ...查看


  • 320个金融学专业毕业论文题目参考
  • 1.企业破产重整中债权人利益保护研究 2.中国经济部门价格指数波动差异性研究 3.并购方高管动机与并购贷款的特殊风险控制 4.消费金融发展的理论解释与国际经验借鉴 5.我国商业银行海外并购的财富效应研究 6.人民币实际汇率波动对中国贸易影响 ...查看


  • 文献综述范例 1
  • 文献综述是文献综合评述的简称,指在全面搜集有关文献资料的基础 上,经过归纳整理.分析鉴别,对一定时期内某个学科或专题的研究成果和进展进行系统.全面的叙述和评论. 一.文献综述的形式与结构要求: 文献综述的形式与结构与一般研究性论文有所不同. ...查看


  • 国际垂直专业分工影响因素综述
  • 国际垂直专业分工影响因素综述 陈振生 (西安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摘要参与国际分工被认为是产业升级的途径之一,本文在梳理垂直专业化分工的影响因素的基础上,以技术转移的视角把影响因素重新分成四类:产业移出国的因素,产业承接国的因素,转移产业 ...查看


  • 区域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国内外研究综述_叶琪
  • 2008年第1期(总第148期)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FujianNormalUniversity(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sEdition)No.1,2008 General,N ...查看


  • 国际服务贸易教学大纲
  • <国际服务贸易>教学大纲 International Trade in Service 适用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 课程编号:01103700 前修课程:国际贸易学 学分:2 总学时:32 一.课程性质.目的与要求 课程性质:专业 ...查看


  • 货币危机理论文献综述 1
  • 货币危机理论文献综述 (2009级金融研究生 严武军 2009210053) 一.第一代货币危机模型 第一代货币危机模型的产生源于墨西哥(1973-1982)和阿根廷(1978-1981)等国家所发生的货币危机.第一代货币危机模型强调外汇市 ...查看


  • 苏州服务贸易_文献综述
  • 苏州服务贸易的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文献综述 专业:国际经济贸易 班级:08级1班 作者:李琪 指导老师:杨纪鹤 1引言 随着世界各国服务业的不断发展,服务贸易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不断上升,全球经济竞争的重点正在从产品领域向服务领域转移.大力发 ...查看


  • 跨国公司在华人才本土化战略的文献综述
  • 关于跨国公司在华人才本土化战略对中国影响的文献综述 "全球化思考,本土化行动"是跨国公司在全球市场竞争中奉为圭臬的行动准则和为之不懈努力的战略目标.尤其是在进入21世纪后,跨国公司的全球化战略主要就是通过实施本土化战略加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