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史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2006北大研究生班中国新闻史复习题及参考答案(987版)

[ 2006-5-31 10:39:23 | By: 雕刻时光 ]

邸报

中国古代的报纸,通常指历代封建政府发行的官报。在古代文献中,又被称为邸钞、阁钞、朝报等等。一般认为,中国最早的邸报是诞生于唐朝进奏院状报。邸报的内容以皇帝谕旨、皇室动态、朝廷法令、大臣的奏章以及任免事项为主,所有稿件在发布之前,都必须经过主管机关和当权大臣的检查,重要稿件的取舍往往由皇帝亲自决定。邸报的发布方法,各朝代不尽相同,主要由各地驻派首都的进奏官负责向地方传发。它只在封建官僚机构内部传阅,并不公开发行。邸报最早为手抄,北宋后开始采用印刷的方式。

宋代的邸报改革:(1 )加强了中央集权。宋太宗把诸道进奏院合并成一个总的都进奏院, 后来直接称为进奏院。中央政府直接控制了进奏院和官方新闻的发布权,所有公开发布的政府文告都要 经过进奏院。变成了中央报纸。 (2 )内容上:抄报内容只是朝政简报,明发上谕和大臣奏章,而没有进奏官自行采写的消息。 这种官文书的手抄件便是邸报,又称进奏院状或进奏院报状。中央发布更具有权威性,传播速度也快。 (3 )管理上:在宋代还形成了一套相当完整的邸报审稿制度。“定本”制度,是我国最早的 新闻检查制度,也是为中央集权服务的。(定本制度:根据进奏官采集来的各种发报材料,经本院监官编好,送请枢密院或当权的宰相审查通过后产生的邸报样

本,进奏官们必须根据这一样本进行发报

“小报”

是中国新闻史上最先出现的民间报纸。小报产生于北宋,流行于南宋。人们暗中把小报称做新闻,这是将报纸和新闻联系起来的最早记录。小报的发行人是使臣和在政府机关中工作的中下级官员及书店主人。小报报道内容主要是皇帝的诏令,臣僚的议疏章奏等,但由于小饱触犯了统治者的议论朝廷之禁和新闻泄露之禁,所有就受到了统治者的查禁。到了南宋,人们开始把这类非法新闻称 为“小报”。关于小报的最早的记载,以及《朝野类要》的中说法。小报的特点:

1、 属于不定期非官方报纸,以刊载新闻和时事性政治材料为主。

2、 有职业人士经营。

3、 发行人包括邸吏、使臣、衙署吏员、书铺人员。

4、 内容真实性差,甚至多有伪撰、妄传者。

5、 或者手抄,或者刊印。

6、 内容引人注目,读者庞杂。

时务文体

梁启超改革和发展了王韬开启的报刊政论文体,并形成鲜明的风格,一脱古文的古奥矜炼,自由奔放、平易流畅,饱含忧国忧时之情。人

称“报章体”或“时务文体”( “新文体”)。它始于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的《变法通论》,成于《新民丛报》。特点 ① 灵活自由,不拘一格;

② 平易畅达,词汇新颖、生动

③ 笔 锋常带感情,很有感染力。

《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是世界上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它是1815年8 月5 日在马六甲由米怜主编的免费赠送的宗教月刊。该刊以传教为宗旨,绝大部分内容是阐述基督教教义,其次是宣讲伦 理道德,再次是介绍天文学等科学知识,后期增辟专栏,介绍世界各国概况,涉及时政,语言风格生动 平易,通俗易懂。创造了“孔孟加耶稣”的对华宣传模式。 《察世俗》中的中文近代报刊上的新闻之最:

① 最早的预告性新闻《月食》;

② 最早的广告《 告贴》;

③ 最早的新闻图画《事逗娘娘悬人环运图》。

1815年,标志着中国近代报刊开始。

《时务报》

1896年在上海创办,梁启超任总编辑。维新派最重要的舆论阵地。是旬刊, 以“域外报译”为主,同时开设言论栏目。(维新变法的

代表作是《变法通议》,此文在《时务报》上连载;第一次全面而系统地阐明了维新变法主张,是维新派的政治纲领,其新闻思想代表作《论报馆有益于国是》,提出“去塞求通”的观点,认为报馆有耳目喉舌的作用。) 主要宣传进化论,倡导学校废科举,设议院兴民权,发展民族资本主义,揭露帝国主义罪行, 呼吁捍卫民族独立,该报在具有资产阶级倾向的士大夫知识分子和统治阶级中的爱国分子中引起了很大影响。

该报是当时发行量最高,影响最大的国人报刊,该报发行量最高达1. 7 万份。在《时务报》上发表的像梁启超的文章那样谈论时务,宣传维新变法的文章,被人们称为 “时务文体”(新文体):①灵活自由,不拘一格;②平易畅达,词汇新颖、生动;③笔 锋常带感情,很有感染力。

《时务报》的影响:《时务报》发行一年后,发行量从创刊时的3000多份增加到1.2 万份, 最高达1.7 万份,成为维新派最重要、影响最大的机关报。

《新华日报》

是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公开出版的机关报,周恩来任董事长。社长是潘梓年,总编辑先后是华岗、吴克坚、章汉夫、总经理熊瑾玎。 《新华日报》的创刊是抗战时期国民党统治区新闻事业发展中的最重

要的事件, 具有重大的意义:

① 它们直接向国民党统治区人民宣传了中共的路线、方针、政策、主张;

② 向广大人民群 众声讨了日寇法西斯暴行

③ 在国民党统治区公开地同国民党顽固分子反共进行了斗争 ④ 旗帜鲜明地 支持国民党统治区人民的抗日救亡运动

⑤ 不断地向国民党统治区人民宣传人民军队抗战的成绩和抗日 民主根据地的情况。

《大公报》

中国近代和现代著名日报。

1902年创办于天津,由英敛之主持。该报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由英敛之主持,宣传变法维新、君主立宪,反对封建专制和外来侵略。。以敢言、严肃、非牟利为标榜,揭露时弊,成为北方地区著名报纸。

第二阶段由王郅隆接办,变成一张接近皖系军阀并有亲日倾向的报纸。

第三阶段由新记公司接办,发展成为有全国影响的大报。1926年由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合作创办,提出“不党、不私、不卖、不盲”的办报方针。言论上基本倾向于国民党政府,主张“国家中心”;对

共产党兼有污蔑和客观报道。 抗战时期总的态度是宣传抗日救国,反对妥协腐败。内战时期总的态度是反对美国扶植日本,反对内战。1948年11月10日港版发表社论《和平无望》,转变拥蒋态度。

第四阶段成为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报纸。目前,《大公报》的香港版仍在出版,它已成为我国出版时间最长的中文日报。

(人大和北大笔记整理)

《解放日报》

1941年抗战时期在延安创刊的中共中央的机关报。它是在抗日民主根据地 出版的第一份铅印对开大型日报,也是抗战到解放战争初期革命影响最大的报纸。该报在整风改革中走在了新闻界改革的最前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共中央决定,将《新中华报》、《今日新闻》合并,出版《解放日报》。

《解放日报》的第 一任社长是博古(秦邦宪),以后是寥承志。历任总编是杨松、陆定一、余光生。经过1942年开始的整风改革,《解放日报》的工作有了显著的改进,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而且为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 结合的中国无产阶级新闻理论作出了重要贡献。该报的工作人员不为名,不为利,艰苦奋斗,全心全意 为人民工作,大大发扬了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梁启超

著名的改良派政治家和报刊活动家。1895和康有为进京会试参加了著名的“公车上书”并在北京主编了《万国公报》、《中外纪闻》1896年在上海创办了《时务报》,大力宣传维新变法,名噪一时,戊戍政变后逃亡日本。梁氏发表了大量鼓吹维新变法的文章。代表作有《变法通议》、《论报馆有益于国事》等。他把报馆变成维新派的宣传机关和联络机关。 梁氏以政治家身份从事报刊活动。从1895年到1922年,一生有27年从事报刊活动。其中,亲自创办、主编的《清议报》、《新民丛报》等报刊有11种。

黄远生

民国初年三大名记者之一,以写新闻通讯风长,曾主编过《少年中国》和《庸言》》杂志,后任上海《时事新报》和《申报》驻京特派记者,撰写大量揭露军阀政府黑暗统治的通讯,大受读者欢迎,黄远生的政治态度反对国民党,支持进步党对袁世凯抱幻想,1915年被人认作帝党刺杀于旧金山。年仅31岁。

黄远生以新闻采访和新闻通讯写作而负有盛名,是中国报纸从政论时代向新闻时代演变的开拓者。他创造了一种新的报刊文体-新闻通讯。因此种文体始于1912年初《申报》上以“远生”署名的“北京通讯”,故称“远生通讯”。他被革命党人误杀后,友人将他部分作品整理成《远生遗著》,是我国第一部报刊通讯文集。代表作品《外交部之厨子》、《政界内形记》 、《借款里面之秘密》。

他提出新闻记者应该“四能”(能想、能听、能跑、能写)并身体力行。

邹韬奋

我国现代著名新闻出版工作者、政论家。原名恩润,笔名韬奋。一生主办过6刊1报(《教育与职业》月刊、《生活》周刊、《大众生活》周刊、《生活日报星期增刊》、《抗战》、《生活日报》),撰写评论、通讯报道达数百万字,他创办的“生活书店”在全国拥有56处总分支店。著译甚丰,有《小言论》、《事业与修养》、《萍踪寄语》、《萍踪忆语》、《大众集》、《坦白集》等30多种。主要著作辑为《韬奋文集》三卷出版。 1944年7月24日因患癌症去世。

毛泽东同志曾在延安《解放日报》评价他 “热爱人民, 真诚地为人民服务, 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这就是韬奋先生的精神, 这就是他之所以感动人们的地方。”

韬奋的办报思想:

① 报刊是人民的耳目喉舌,应当成为实现民族解放、大众解放的工具。

② 报刊要成为读者的“好朋友”,真诚地为读者服务。

③ 办报要有创造精神,创造报刊的个性或特色。

④ 文风宜“明显畅快”。

⑤ 新闻工作者应有“视事业如生命”的精神、高尚的人格和真才实

学。

范长江

中国著名新闻记者、报刊活动家。他的通讯作品以纪实的方式,谈古论今,既有历史地理与自然知识,又透露重大的政治信息,笔触生动而富有感情。代表作收入通讯集《中国的西北角》、《塞上行》。一生著作收入《范长江新闻文集》。

1933年下半年开始为北平《晨报》、《世界日报》和天津《大公报》等撰稿。

1934年进入《大公报》。

1935年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身份,开始西北地区考察,历时10个月,行程4000余里,途径川、陕、青、甘、内蒙等广大地区。他撰写的旅行通讯陆续在《大公报》发表,首次公开报道了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在全国引起很大反响。

1936年成为《大公报》正式记者,秋季赴内蒙采访。

1937年初采访西安事变,会见周恩来,又赴延安与毛泽东竟夜长谈,思想发生重大转变,遂成《陕北之行》通讯,打破国民党当局的新闻封锁,向读者介绍陕北革命根据地的真实情况。

1937年“七·七事变”后,奔赴卢沟桥、保定,南下凇沪、南京、武汉,及时报道前线战况。1938年又深入淮北战场,采访台儿庄战役和徐州大会战。3年内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撰写70多万字的通讯。

1938年3月与徐迈进等在汉口发起“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10月脱离《大公报》。

1949年至1952年历任新华社副社长、上海解放日报社社长、新闻总署副署长、人民日报社社长等职。

简论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报业发展概况。

一、国民党统治区的新闻事业:

1、《新华日报》:是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公开出版的机关报,周恩来任董事长。社长是潘梓年,总编辑先后是华岗、吴克坚、章汉夫、总经理熊瑾玎。《新华日报》和《群众》的创刊是抗战时期国民党统治区新闻事业发展中的最重要的事件。自创刊直到 1947年2 月28日被国民党封禁为止,在国民党统治中心英勇战斗了9 年1 个月又18天。 它高举“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的旗帜,坚持 “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原则,采取“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法,进行合法与“非法”相结合的 两手斗争。

重大的意义:①它们直接向国民党统治区人民宣传了中共的路线、方针、政策、主张;②向广大人民群 众声讨了日寇法西斯暴行;③在国民党统治区公开地同国民党顽固分子反共进行了斗争;④旗帜鲜明地 支持国民党统治区人民的抗日救亡运动;⑤不断地向国民党统治区人民宣传人民军队抗战的成绩和抗日 民主根据地的情况。

2、新记《大公报》: 1926年9 月1 日,吴鼎昌、胡政之、张

季鸾三人组成新记公司,接办《大公报》,在天津问世。吴任社长,胡任经理兼副总编辑,张任总编辑兼副经理。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三人组成新记公司,接办《大公报》。《大公报》提出“不党、不私、不卖、不盲”的 办报方针,并以此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成为北方大报之一。抗战时期总的态度是宣传抗日救国,反对妥协腐败。

3、《新民报》:1929年9月9日在南京创刊,陈铭德、吴竹似和刘正华发起。

二、抗日根据地的新闻事业:

《解放日报》(1941,5,16-1947,3,27) 1941年抗战时期在延安创刊的中共中央的机关报。它是在抗日民主根据地 出版的第一份铅印对开大型日报,也是抗战到解放战争初期革命影响最大的报纸。该报在整风改革中走 在了新闻界改革的最前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共中央决定,将《新中华报》、《今日新闻》合并,出版《解放日报》。 《解放日报》的第 一任社长是博古(秦邦宪),以后是寥承志。历任总编是杨松、陆定一、余光生。经过1942年开始的整 风改革,《解放日报》的工作有了显著的改进,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而且为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 结合的中国无产阶级新闻理论作出了重要贡献。该报的工作人员不为名,不为利,艰苦奋斗,全心全意 为人民工作,大大发扬了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三、沦陷区的新闻事业:

上海“孤岛”时期里,孤岛上有通讯社23家、民营电台31家,

此外还有一些外商办的电台。中共以及其他爱国力量利用租界的特殊环境,坚持在敌后进行抗日宣传活动。从1937年11月12日中国军队从上海撤出到太平 洋战争爆发之前,上海尚未被日寇占领的公共租界和法租界被称为“孤岛”。爱国的中国新闻工作者利用英美法和日本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借用外国人的名义,创办了一批中文抗日报刊。这种报刊聘请外 国商人担任发行人,避免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新闻检查和租借当局的阻挠,继续进行抗日宣传。这种挂出洋人旗号的做法,被称做办“洋旗报”。其中最有影响的是《译报》、《每日译报》、《导报》和《文汇报》等。也被称为“三朵花”。

《文汇报》:1938年1月25日创刊,徐铸成任主笔,大力宣传抗日救国,坚持民族大义。

简论中国近现代报业发展的历史脉络。

一)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发展

二)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与第一次办报高潮

三)第二次办报高潮

四)民国初期的报业

五)南京十年时期的新闻事业(1927-1937)

六)中日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1937-1945)

七)国共两党决战时期的新闻事业(1945-1949)

八)建国初期的新闻事业

九)“反右”、“大跃进”和“文革”时期的新闻事业

十)改革开放后的新闻事业

十一)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后的新闻事业

简述反“客里空”运动。

概述:1944年,延安《解放日报》连载了萧之翻译的苏联话剧《前线》,剧中有个特派记者叫客里空,此人捕风捉影,弄虚作假,后来这个名字就成为了新闻中虚构胡编的代名词。 1947年6月15日,《晋绥日报》以客里空为题,向读者作了介绍,希望每个读者都认真负责,大胆地揭发“客里空”和比客里空更坏的新闻通讯及作者,在我们新闻阵营中肃清“客里空”。《晋绥日报》的反“客里空”运动在人民新闻事业发展过程中是具有历史意义的。

反“客里空”运动的原因:1947年春,中共中央新组成的工作委员到晋绥解放区深入了解土地改革的情况和问题,发现土改中有右的偏向,同时也发现农民不大相信解放区的报纸,原因是报纸存在严重失实问题。

过程:1947年6月,中共中央晋绥分局召开地委书记会议,开始纠正右的偏向。《晋绥日报》着手检查新闻报道中的问题,6月25日~27日,发表编辑部文章《不真实新闻与“客里空”之揭露》,公开揭露了13条失实新闻。紧接着,一些记者、作者、通讯员也对自己

采写稿件的失实之处作了自我揭露与检查。8月28日,新华社发表署名总社编辑部的专论《锻炼我们的立场与作风―――学习〈晋绥日报〉检查工作》,指出“《晋绥日报》这次反对‘客里空’运动,在人民新闻事业建设过程中是有历史意义的”。9月1日新华社又发表社论《学习晋绥日报的自我批评》,从此,反对“客里空”运动,由一般现象的检查,进入检查立场与作风问题,并和当时的整风运动结合,开展“三查”(查阶级、查思想、查作风)、“三整”(整顿组织、整顿思想、整顿作风)。9月18日,《晋绥日报》创刊7周年纪念之际,报纸编辑部和新华社晋绥总分社联合发表《关于“客里空”的检查》,连载4天。“九一”记者节那天,各解放区主要报纸全文刊登了新华社的两篇学习晋绥日报的评论,全文或摘要刊登了《晋绥日报》的两次系统检查材料。由此,反客里空、反虚假失实报道从晋绥解放区走向各解放区,先后持续约半年时间。

意义:检查纠正了解放区新闻工作中一些报道失实、政策宣传右倾等缺点错误,维护了新闻必须完全真实的原则,从而使解放区的报纸赢得读者更多的信任。

(参考论文:http://media.people.com.cn/GB/22114/49489/53393/3711116.html)

试析新世纪以来中国新闻业的发展态势。

一、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新闻事业运行机制发生深刻变化,新闻机构实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走上产业化经营之路,2004年底,我国已拥有42家报业集团,8家广电集团。

二、2003年7月开始的文化体制试点工作和报刊治理整顿,通过行政手段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中国报业结构的优化,改善了中国传媒业的整体发展格局。

三、中国新闻传播业发展现状:中国目前有报纸2119种,期刊9074种,出版社570家,广播电台308座,电视台363座,广播电视台37座,音像制品出版单位320家,电子出版物出版单位121家,WWW 站点总数约668900个。

2006北大研究生班中国新闻史复习题及参考答案(987版)

[ 2006-5-31 10:39:23 | By: 雕刻时光 ]

邸报

中国古代的报纸,通常指历代封建政府发行的官报。在古代文献中,又被称为邸钞、阁钞、朝报等等。一般认为,中国最早的邸报是诞生于唐朝进奏院状报。邸报的内容以皇帝谕旨、皇室动态、朝廷法令、大臣的奏章以及任免事项为主,所有稿件在发布之前,都必须经过主管机关和当权大臣的检查,重要稿件的取舍往往由皇帝亲自决定。邸报的发布方法,各朝代不尽相同,主要由各地驻派首都的进奏官负责向地方传发。它只在封建官僚机构内部传阅,并不公开发行。邸报最早为手抄,北宋后开始采用印刷的方式。

宋代的邸报改革:(1 )加强了中央集权。宋太宗把诸道进奏院合并成一个总的都进奏院, 后来直接称为进奏院。中央政府直接控制了进奏院和官方新闻的发布权,所有公开发布的政府文告都要 经过进奏院。变成了中央报纸。 (2 )内容上:抄报内容只是朝政简报,明发上谕和大臣奏章,而没有进奏官自行采写的消息。 这种官文书的手抄件便是邸报,又称进奏院状或进奏院报状。中央发布更具有权威性,传播速度也快。 (3 )管理上:在宋代还形成了一套相当完整的邸报审稿制度。“定本”制度,是我国最早的 新闻检查制度,也是为中央集权服务的。(定本制度:根据进奏官采集来的各种发报材料,经本院监官编好,送请枢密院或当权的宰相审查通过后产生的邸报样

本,进奏官们必须根据这一样本进行发报

“小报”

是中国新闻史上最先出现的民间报纸。小报产生于北宋,流行于南宋。人们暗中把小报称做新闻,这是将报纸和新闻联系起来的最早记录。小报的发行人是使臣和在政府机关中工作的中下级官员及书店主人。小报报道内容主要是皇帝的诏令,臣僚的议疏章奏等,但由于小饱触犯了统治者的议论朝廷之禁和新闻泄露之禁,所有就受到了统治者的查禁。到了南宋,人们开始把这类非法新闻称 为“小报”。关于小报的最早的记载,以及《朝野类要》的中说法。小报的特点:

1、 属于不定期非官方报纸,以刊载新闻和时事性政治材料为主。

2、 有职业人士经营。

3、 发行人包括邸吏、使臣、衙署吏员、书铺人员。

4、 内容真实性差,甚至多有伪撰、妄传者。

5、 或者手抄,或者刊印。

6、 内容引人注目,读者庞杂。

时务文体

梁启超改革和发展了王韬开启的报刊政论文体,并形成鲜明的风格,一脱古文的古奥矜炼,自由奔放、平易流畅,饱含忧国忧时之情。人

称“报章体”或“时务文体”( “新文体”)。它始于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的《变法通论》,成于《新民丛报》。特点 ① 灵活自由,不拘一格;

② 平易畅达,词汇新颖、生动

③ 笔 锋常带感情,很有感染力。

《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是世界上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它是1815年8 月5 日在马六甲由米怜主编的免费赠送的宗教月刊。该刊以传教为宗旨,绝大部分内容是阐述基督教教义,其次是宣讲伦 理道德,再次是介绍天文学等科学知识,后期增辟专栏,介绍世界各国概况,涉及时政,语言风格生动 平易,通俗易懂。创造了“孔孟加耶稣”的对华宣传模式。 《察世俗》中的中文近代报刊上的新闻之最:

① 最早的预告性新闻《月食》;

② 最早的广告《 告贴》;

③ 最早的新闻图画《事逗娘娘悬人环运图》。

1815年,标志着中国近代报刊开始。

《时务报》

1896年在上海创办,梁启超任总编辑。维新派最重要的舆论阵地。是旬刊, 以“域外报译”为主,同时开设言论栏目。(维新变法的

代表作是《变法通议》,此文在《时务报》上连载;第一次全面而系统地阐明了维新变法主张,是维新派的政治纲领,其新闻思想代表作《论报馆有益于国是》,提出“去塞求通”的观点,认为报馆有耳目喉舌的作用。) 主要宣传进化论,倡导学校废科举,设议院兴民权,发展民族资本主义,揭露帝国主义罪行, 呼吁捍卫民族独立,该报在具有资产阶级倾向的士大夫知识分子和统治阶级中的爱国分子中引起了很大影响。

该报是当时发行量最高,影响最大的国人报刊,该报发行量最高达1. 7 万份。在《时务报》上发表的像梁启超的文章那样谈论时务,宣传维新变法的文章,被人们称为 “时务文体”(新文体):①灵活自由,不拘一格;②平易畅达,词汇新颖、生动;③笔 锋常带感情,很有感染力。

《时务报》的影响:《时务报》发行一年后,发行量从创刊时的3000多份增加到1.2 万份, 最高达1.7 万份,成为维新派最重要、影响最大的机关报。

《新华日报》

是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公开出版的机关报,周恩来任董事长。社长是潘梓年,总编辑先后是华岗、吴克坚、章汉夫、总经理熊瑾玎。 《新华日报》的创刊是抗战时期国民党统治区新闻事业发展中的最重

要的事件, 具有重大的意义:

① 它们直接向国民党统治区人民宣传了中共的路线、方针、政策、主张;

② 向广大人民群 众声讨了日寇法西斯暴行

③ 在国民党统治区公开地同国民党顽固分子反共进行了斗争 ④ 旗帜鲜明地 支持国民党统治区人民的抗日救亡运动

⑤ 不断地向国民党统治区人民宣传人民军队抗战的成绩和抗日 民主根据地的情况。

《大公报》

中国近代和现代著名日报。

1902年创办于天津,由英敛之主持。该报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由英敛之主持,宣传变法维新、君主立宪,反对封建专制和外来侵略。。以敢言、严肃、非牟利为标榜,揭露时弊,成为北方地区著名报纸。

第二阶段由王郅隆接办,变成一张接近皖系军阀并有亲日倾向的报纸。

第三阶段由新记公司接办,发展成为有全国影响的大报。1926年由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合作创办,提出“不党、不私、不卖、不盲”的办报方针。言论上基本倾向于国民党政府,主张“国家中心”;对

共产党兼有污蔑和客观报道。 抗战时期总的态度是宣传抗日救国,反对妥协腐败。内战时期总的态度是反对美国扶植日本,反对内战。1948年11月10日港版发表社论《和平无望》,转变拥蒋态度。

第四阶段成为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报纸。目前,《大公报》的香港版仍在出版,它已成为我国出版时间最长的中文日报。

(人大和北大笔记整理)

《解放日报》

1941年抗战时期在延安创刊的中共中央的机关报。它是在抗日民主根据地 出版的第一份铅印对开大型日报,也是抗战到解放战争初期革命影响最大的报纸。该报在整风改革中走在了新闻界改革的最前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共中央决定,将《新中华报》、《今日新闻》合并,出版《解放日报》。

《解放日报》的第 一任社长是博古(秦邦宪),以后是寥承志。历任总编是杨松、陆定一、余光生。经过1942年开始的整风改革,《解放日报》的工作有了显著的改进,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而且为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 结合的中国无产阶级新闻理论作出了重要贡献。该报的工作人员不为名,不为利,艰苦奋斗,全心全意 为人民工作,大大发扬了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梁启超

著名的改良派政治家和报刊活动家。1895和康有为进京会试参加了著名的“公车上书”并在北京主编了《万国公报》、《中外纪闻》1896年在上海创办了《时务报》,大力宣传维新变法,名噪一时,戊戍政变后逃亡日本。梁氏发表了大量鼓吹维新变法的文章。代表作有《变法通议》、《论报馆有益于国事》等。他把报馆变成维新派的宣传机关和联络机关。 梁氏以政治家身份从事报刊活动。从1895年到1922年,一生有27年从事报刊活动。其中,亲自创办、主编的《清议报》、《新民丛报》等报刊有11种。

黄远生

民国初年三大名记者之一,以写新闻通讯风长,曾主编过《少年中国》和《庸言》》杂志,后任上海《时事新报》和《申报》驻京特派记者,撰写大量揭露军阀政府黑暗统治的通讯,大受读者欢迎,黄远生的政治态度反对国民党,支持进步党对袁世凯抱幻想,1915年被人认作帝党刺杀于旧金山。年仅31岁。

黄远生以新闻采访和新闻通讯写作而负有盛名,是中国报纸从政论时代向新闻时代演变的开拓者。他创造了一种新的报刊文体-新闻通讯。因此种文体始于1912年初《申报》上以“远生”署名的“北京通讯”,故称“远生通讯”。他被革命党人误杀后,友人将他部分作品整理成《远生遗著》,是我国第一部报刊通讯文集。代表作品《外交部之厨子》、《政界内形记》 、《借款里面之秘密》。

他提出新闻记者应该“四能”(能想、能听、能跑、能写)并身体力行。

邹韬奋

我国现代著名新闻出版工作者、政论家。原名恩润,笔名韬奋。一生主办过6刊1报(《教育与职业》月刊、《生活》周刊、《大众生活》周刊、《生活日报星期增刊》、《抗战》、《生活日报》),撰写评论、通讯报道达数百万字,他创办的“生活书店”在全国拥有56处总分支店。著译甚丰,有《小言论》、《事业与修养》、《萍踪寄语》、《萍踪忆语》、《大众集》、《坦白集》等30多种。主要著作辑为《韬奋文集》三卷出版。 1944年7月24日因患癌症去世。

毛泽东同志曾在延安《解放日报》评价他 “热爱人民, 真诚地为人民服务, 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这就是韬奋先生的精神, 这就是他之所以感动人们的地方。”

韬奋的办报思想:

① 报刊是人民的耳目喉舌,应当成为实现民族解放、大众解放的工具。

② 报刊要成为读者的“好朋友”,真诚地为读者服务。

③ 办报要有创造精神,创造报刊的个性或特色。

④ 文风宜“明显畅快”。

⑤ 新闻工作者应有“视事业如生命”的精神、高尚的人格和真才实

学。

范长江

中国著名新闻记者、报刊活动家。他的通讯作品以纪实的方式,谈古论今,既有历史地理与自然知识,又透露重大的政治信息,笔触生动而富有感情。代表作收入通讯集《中国的西北角》、《塞上行》。一生著作收入《范长江新闻文集》。

1933年下半年开始为北平《晨报》、《世界日报》和天津《大公报》等撰稿。

1934年进入《大公报》。

1935年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身份,开始西北地区考察,历时10个月,行程4000余里,途径川、陕、青、甘、内蒙等广大地区。他撰写的旅行通讯陆续在《大公报》发表,首次公开报道了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在全国引起很大反响。

1936年成为《大公报》正式记者,秋季赴内蒙采访。

1937年初采访西安事变,会见周恩来,又赴延安与毛泽东竟夜长谈,思想发生重大转变,遂成《陕北之行》通讯,打破国民党当局的新闻封锁,向读者介绍陕北革命根据地的真实情况。

1937年“七·七事变”后,奔赴卢沟桥、保定,南下凇沪、南京、武汉,及时报道前线战况。1938年又深入淮北战场,采访台儿庄战役和徐州大会战。3年内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撰写70多万字的通讯。

1938年3月与徐迈进等在汉口发起“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10月脱离《大公报》。

1949年至1952年历任新华社副社长、上海解放日报社社长、新闻总署副署长、人民日报社社长等职。

简论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报业发展概况。

一、国民党统治区的新闻事业:

1、《新华日报》:是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公开出版的机关报,周恩来任董事长。社长是潘梓年,总编辑先后是华岗、吴克坚、章汉夫、总经理熊瑾玎。《新华日报》和《群众》的创刊是抗战时期国民党统治区新闻事业发展中的最重要的事件。自创刊直到 1947年2 月28日被国民党封禁为止,在国民党统治中心英勇战斗了9 年1 个月又18天。 它高举“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的旗帜,坚持 “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原则,采取“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法,进行合法与“非法”相结合的 两手斗争。

重大的意义:①它们直接向国民党统治区人民宣传了中共的路线、方针、政策、主张;②向广大人民群 众声讨了日寇法西斯暴行;③在国民党统治区公开地同国民党顽固分子反共进行了斗争;④旗帜鲜明地 支持国民党统治区人民的抗日救亡运动;⑤不断地向国民党统治区人民宣传人民军队抗战的成绩和抗日 民主根据地的情况。

2、新记《大公报》: 1926年9 月1 日,吴鼎昌、胡政之、张

季鸾三人组成新记公司,接办《大公报》,在天津问世。吴任社长,胡任经理兼副总编辑,张任总编辑兼副经理。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三人组成新记公司,接办《大公报》。《大公报》提出“不党、不私、不卖、不盲”的 办报方针,并以此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成为北方大报之一。抗战时期总的态度是宣传抗日救国,反对妥协腐败。

3、《新民报》:1929年9月9日在南京创刊,陈铭德、吴竹似和刘正华发起。

二、抗日根据地的新闻事业:

《解放日报》(1941,5,16-1947,3,27) 1941年抗战时期在延安创刊的中共中央的机关报。它是在抗日民主根据地 出版的第一份铅印对开大型日报,也是抗战到解放战争初期革命影响最大的报纸。该报在整风改革中走 在了新闻界改革的最前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共中央决定,将《新中华报》、《今日新闻》合并,出版《解放日报》。 《解放日报》的第 一任社长是博古(秦邦宪),以后是寥承志。历任总编是杨松、陆定一、余光生。经过1942年开始的整 风改革,《解放日报》的工作有了显著的改进,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而且为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 结合的中国无产阶级新闻理论作出了重要贡献。该报的工作人员不为名,不为利,艰苦奋斗,全心全意 为人民工作,大大发扬了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三、沦陷区的新闻事业:

上海“孤岛”时期里,孤岛上有通讯社23家、民营电台31家,

此外还有一些外商办的电台。中共以及其他爱国力量利用租界的特殊环境,坚持在敌后进行抗日宣传活动。从1937年11月12日中国军队从上海撤出到太平 洋战争爆发之前,上海尚未被日寇占领的公共租界和法租界被称为“孤岛”。爱国的中国新闻工作者利用英美法和日本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借用外国人的名义,创办了一批中文抗日报刊。这种报刊聘请外 国商人担任发行人,避免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新闻检查和租借当局的阻挠,继续进行抗日宣传。这种挂出洋人旗号的做法,被称做办“洋旗报”。其中最有影响的是《译报》、《每日译报》、《导报》和《文汇报》等。也被称为“三朵花”。

《文汇报》:1938年1月25日创刊,徐铸成任主笔,大力宣传抗日救国,坚持民族大义。

简论中国近现代报业发展的历史脉络。

一)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发展

二)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与第一次办报高潮

三)第二次办报高潮

四)民国初期的报业

五)南京十年时期的新闻事业(1927-1937)

六)中日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1937-1945)

七)国共两党决战时期的新闻事业(1945-1949)

八)建国初期的新闻事业

九)“反右”、“大跃进”和“文革”时期的新闻事业

十)改革开放后的新闻事业

十一)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后的新闻事业

简述反“客里空”运动。

概述:1944年,延安《解放日报》连载了萧之翻译的苏联话剧《前线》,剧中有个特派记者叫客里空,此人捕风捉影,弄虚作假,后来这个名字就成为了新闻中虚构胡编的代名词。 1947年6月15日,《晋绥日报》以客里空为题,向读者作了介绍,希望每个读者都认真负责,大胆地揭发“客里空”和比客里空更坏的新闻通讯及作者,在我们新闻阵营中肃清“客里空”。《晋绥日报》的反“客里空”运动在人民新闻事业发展过程中是具有历史意义的。

反“客里空”运动的原因:1947年春,中共中央新组成的工作委员到晋绥解放区深入了解土地改革的情况和问题,发现土改中有右的偏向,同时也发现农民不大相信解放区的报纸,原因是报纸存在严重失实问题。

过程:1947年6月,中共中央晋绥分局召开地委书记会议,开始纠正右的偏向。《晋绥日报》着手检查新闻报道中的问题,6月25日~27日,发表编辑部文章《不真实新闻与“客里空”之揭露》,公开揭露了13条失实新闻。紧接着,一些记者、作者、通讯员也对自己

采写稿件的失实之处作了自我揭露与检查。8月28日,新华社发表署名总社编辑部的专论《锻炼我们的立场与作风―――学习〈晋绥日报〉检查工作》,指出“《晋绥日报》这次反对‘客里空’运动,在人民新闻事业建设过程中是有历史意义的”。9月1日新华社又发表社论《学习晋绥日报的自我批评》,从此,反对“客里空”运动,由一般现象的检查,进入检查立场与作风问题,并和当时的整风运动结合,开展“三查”(查阶级、查思想、查作风)、“三整”(整顿组织、整顿思想、整顿作风)。9月18日,《晋绥日报》创刊7周年纪念之际,报纸编辑部和新华社晋绥总分社联合发表《关于“客里空”的检查》,连载4天。“九一”记者节那天,各解放区主要报纸全文刊登了新华社的两篇学习晋绥日报的评论,全文或摘要刊登了《晋绥日报》的两次系统检查材料。由此,反客里空、反虚假失实报道从晋绥解放区走向各解放区,先后持续约半年时间。

意义:检查纠正了解放区新闻工作中一些报道失实、政策宣传右倾等缺点错误,维护了新闻必须完全真实的原则,从而使解放区的报纸赢得读者更多的信任。

(参考论文:http://media.people.com.cn/GB/22114/49489/53393/3711116.html)

试析新世纪以来中国新闻业的发展态势。

一、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新闻事业运行机制发生深刻变化,新闻机构实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走上产业化经营之路,2004年底,我国已拥有42家报业集团,8家广电集团。

二、2003年7月开始的文化体制试点工作和报刊治理整顿,通过行政手段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中国报业结构的优化,改善了中国传媒业的整体发展格局。

三、中国新闻传播业发展现状:中国目前有报纸2119种,期刊9074种,出版社570家,广播电台308座,电视台363座,广播电视台37座,音像制品出版单位320家,电子出版物出版单位121家,WWW 站点总数约668900个。


相关文章

  • 编辑记者资格考试新闻基础知识试题(6)
  • (练习题及参考答案)新闻事业属于上层建筑意识形态范畴 题目 1.新闻事业属于一定社会的上层建筑(??)范畴. 2.新闻事业与国家机器.政治法律机构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上. 3.新闻事业与哲学.文学.艺术等比较有何特点? 参考答案 1.意 ...查看


  • 我的中传考研复习计划
  • 我的中传考研复习计划 再次考研是我经过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萨特的"选择你自己",渴望实现马克思的"改造你自己"所做的选择.记得大学里,上<马克思著作选读>这门课 ...查看


  • 上海大学2016年新闻传播学考研经验
  • 上海大学2016年新闻传播学考研经验 一.专业课复习思路 (一)搜集参考书+参考资料 第一步:上官网 大概很多人会忽视这一步,但定学校之前一定要上一下该校的官网.官网上的资料最正规.官网能够集齐的资料有:历年大纲.历年参考书.还有报录比.官 ...查看


  • 北大新闻学硕士毕业生就业率是多少
  • 北大新闻学硕士毕业生就业率是多少 北大新闻学硕士毕业生就业率是多少? 作为名牌院校的北京大学,本身的学术氛围好,有良好的师资力量,人脉资源也不错,出国机会也不少,硕士毕业生社会认可度高,自然就业就没有问题.2014年北京大学硕士毕业生就业率 ...查看


  • 北京大学新闻学考研分几个专业方向
  • 北京大学新闻学考研分几个专业方向 北京大学新闻学考研分几个专业方向 01.新闻史论 02.新闻实务 03.国际新闻 其考试科目如下: 101思想政治理论 201英语一 610新闻史论 833新闻实务 北京大学新闻学考研学费总额1.6万元,学 ...查看


  •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概论综合练习题
  •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概论综合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30分) 1.<论出版自由>的作者是( ). A.米尔 B.马克思 C.约翰·弥尔顿 ...查看


  • 2014高考二轮复习语文分类专题--语病辨析
  • 2011高考二轮复习语文分类专题 语病辨析 惠州2011届高三第二次调研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据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数据表明,人类68%的疾病的原因是由空气污染引起的,空气中的细菌.病毒是感冒的主要根源. B.在当今 ...查看


  • 人民大学传播学考研真题.报考比例.参考书解析-育明考研
  • 人民大学传播学考研备考分析-育明考研 本文包括人民大学新闻学硕士考研考试内容.分数线.参考书.真题.复习规划等部分 一.中国人民大学传播学专业考研概况(育明考研考博)专业考试科目 101-思想政治理论 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 传播 ...查看


  • 2013年中山大学传播学专业考研真题(新闻传播学基础),考研经验,考研复习规划
  • 2013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7.15) 科目名称:新闻传播学基础 一. 简答题(5选4) 1. 什么是新媒体?新媒体的特征? 2. 简述传播效果研究的三个阶段?(时间.背景和内容) 3. 什么是数字鸿沟? 在现阶段的影响? 4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