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名著阅读的三种策略

高中生名著阅读的三种策略

名著阅读的三种策略

如果你还不知道该读什么名著,可以先看一看有关权威专家或有关部门给中学生开列的名著推荐书目,在这个基础上,你可以结合自己的兴趣及需要进行选择。与一般的文章或文学作品相比,文学名著的阅读是一个比较漫长、比较复杂的心智活动,根据名著阅读的不同要求,我以为高中学生的名著阅读可以分为三个过程或者说三个层次。

(一)了解性阅读

"了解性阅读"就是了解名著的基本信息。根据阅读条件的差异,可以采取以下两种不同的阅读方式。

第一种方式我们称为"粗读法"。这种阅读方法是在阅读条件相对简陋、阅读时间相对仓促下不得已采取的阅读策略。比如要在一节阅读课上阅读一本或几本名著,有时候是在图书馆或书店前的书架前,就应该尽可能多地浏览一些名著。这种方式可以通过阅读名著的序、跋(前言、后记)等要素来了解名著的基本情况。如阅读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巴金的《家》,可以读读放在正文前面由编者编写的导读文章和作者写的《〈激流〉总序》,可以了解作品主要人物的悲剧命运,也能了解作者的创作这部作品时的人生观,"我无论在什么地方总看见那一股生活的激流在动荡,在创造自己的道路","我有我的爱,有我的恨,我的欢乐,也有我的痛苦",但是我并没有失去我的信仰:对于生活的信仰"。阅读如果进而读一读附在后面的各种版本的序言或后记,就能了解关于这部名著更多的信息。而阅读《歌德谈话录》,则可以根据前面的目次提要,选择自己喜欢的专题来阅读,则可以从几个侧面来了解这位文化名人的深邃而独特的思想见解。

粗读法是在阅读时间非常仓促的条件下采取的一种应对策略,只能了解名著的大概,因而不能代替原著的阅读,当然也可以把它们看作一种选择名著的方法,也就是说,你可以通过这两个步骤来决定是不是有进一步阅读的必要。

第二种我们称为"细读法"。这种阅读法需要有比较理想的阅读条件,有适合于阅读的环境,有比较充余的时间,甚至有比较好的心情,对于高中学生来说,一般是指节假日、寒暑假等。当然这个层次上的"细读"是指认真地从头到尾地阅读一本名著,了解名著基本的内容,包括作品的基本情节,主要人物的基本性格,作品呈现给读者的基本的思想倾向等。既然是细读,就要求学生养成细读的好习惯,如写读书笔记。撰写名著读书笔记一般有两种方式,一是在阅读中做笔记,如摘录文中描写精彩的语言、概括体现作品重要信息的语句,包括表明作者观点的关键语句,记录作品的难懂语句等;二是在阅读

后做笔记,如概括作品的基本情节、对作品内容的初步理解,提出对作品理解的疑难问题等。从某种角度上说,读书笔记是记录你在阅读名著过程的初步认识,是阅读心理的外在显现和阅读名著的外在见证。

(二)感悟性阅读

"感悟性阅读"是将名著当作文学作品来读。文学作品的阅读特点是以"我"(读者)之心去会"他"(作者、主人公)之意,读出"我"的感受、"我"的理解。具体地说,是要求读者在阅读原著或撰写读书笔记的基础上,生发"感"的内容,学会撰写"名著读后感"。

有的同学写"名著读后感",往往先是对这部名著进行宏观式的评价,然后就是概括或罗列作品的情节就算了事。比如说有同学写《家》的读后感中开头有这样的语句,"《家》是一部现实主义杰作,写的是一个正在崩溃中的地主阶段封建大家庭的悲欢离合的故事。"应该说这位同学写的一点儿没错,但可惜就是没有"感",这分明是专家的评价性语言。写不好名著读后感的主要原因是没有找到所"感"的点。我以为中学生读文学名著,首先应该关注的是作品中的人物,所谓"感"也就是作为读者的"我"与作品的有血有肉的"你"进行非功利的、审美的"对话",如中国的贾宝玉、林黛玉、阿Q、祥子、觉慧等,外国的维特、于连、克利斯朵夫、安娜"卡列尼娜等,在作家的笔下,这些人的一颦一笑,言谈举止,特别是复杂的内心世界,丰富的情感体验和各自的命运性格,在"我"面前一览无遗,向"我"全方位地展开,与"我"构成了无限可能的对话关系。文学名作(经典)的阅读,本质上就是读者与古今中外的大师和作品的人物进行的对话。

成功的名著读后感不在于你写了多少文字,是否能够发表,而在于作者的观点、人物的情感、作品的言语形式是否深入你的肉体、血液、心灵。而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就不是把名著读一二篇就能凑效,这是一个不断阅读、不断深入的过程,正如学者王冶秋在一篇"读书随笔"中写到对《阿Q正传》阅读感受:

这篇民族的杰作,绝不是看一遍所能消化的:

第一遍:我们会笑得肚子痛;

第二遍:才咂一点不是笑的成分;

第三遍:鄙弃阿Q的为人;

第四遍:鄙弃化为同情;

第五遍:同情化为深思的眼泪;

第六遍:阿Q还是阿Q;

第七遍:阿Q向自己身上扑来,要和你"困觉";

第八遍:合而为一;

第九遍:化为你的亲戚故旧;

第十遍:扩大到你的左邻右舍;

十一遍:扩大到全国;

十二遍:甚至扩大到洋人的国土;

十三遍:你觉得它是一面镜子;

十四遍:也许是报警器;......

王先生在这里要说明的是文学名著蕴藏着丰富的能量,需要读者用心火不断去点燃,所"感"的对象也可以随之不断扩大,不仅可以与主人公、作者,甚至可以自己、与周围的人进行广泛对话,不断生成新的意义,来丰富自己的心灵,也同时丰富了作品的内涵,因此,真正的文学名著是常读常新的。

(三)探究性阅读

"探究性阅读指导"是指如何结合名著阅读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从名著阅读的角度来看,开展探究性阅读主要是培养学生收集与名著解读有关的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进行

分析归纳,对名著中表现出来的情感、观点与态度或艺术手法等进行解读、鉴赏、评价,培养学生的解读能力、鉴赏能力和批判能力。根据名著研究的步骤,我们可以将这种研究性活动分为以下两个步骤:

第一步是撰写名著研究综述。"研究综述"是各种学术研究的基础,高中学生学写名著研究综述,主要是收集、整理与名著阅读有关的研究资料,为开展名著的专题性研究奠定基础。学生收集、整理、归纳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其实就是消化、接受专家学者的思想、思维的过程,也是一种文化传承的过程。鉴于目前中学图书馆的研究资料相对缺乏,因此学生可以利用互联网来收集资料,但网络上得来的研究资料需要辨别筛选,需要得到教师的指导,当然中学生所做的研究毕竟不是正规的学术研究,也不能对搜集到的资料要求过高,但是也要遵循学术研究的基本规范,注明作者和材料的来源。名著研究综述就是将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概括、归纳,组织成一篇专家学者研究这部名著的资料汇编。

第二步是进行名著专题研究。名著专题研究就是学生在专家研究的基础上,或在名著研究综述的基础上选择某一个角度,或对人物性格进行重新认识,或对作品的意义进行多层面地解读,或是对作品艺术特色进行赏析等等。解读一部名著的意义,我们可以根据名著的特点或搜集的资料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比如前文提到的"了解性阅读"更多的是从文本入手,了解文本的原义,而"感悟性阅读"则是顾及读者的感受;而许多作品,我们不能忽视作者的生平、创作思想,比如研读鲁迅的小说集《呐喊》,我们可以重点研究作者的《〈呐喊〉自序》、《我怎样做起小说来》等资料,来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从整体上来理解《呐喊》的主题及手法,而如诗歌和一些现当代小说,如《唐诗三百首》、《围城》、《许三观卖血记》、《老人与海》等这样的文本,如果放弃对言语形式的精微分析、忽视作品结构的整体把握,就可以很难揭示出文本丰富的意蕴。

高中生名著阅读的三种策略

名著阅读的三种策略

如果你还不知道该读什么名著,可以先看一看有关权威专家或有关部门给中学生开列的名著推荐书目,在这个基础上,你可以结合自己的兴趣及需要进行选择。与一般的文章或文学作品相比,文学名著的阅读是一个比较漫长、比较复杂的心智活动,根据名著阅读的不同要求,我以为高中学生的名著阅读可以分为三个过程或者说三个层次。

(一)了解性阅读

"了解性阅读"就是了解名著的基本信息。根据阅读条件的差异,可以采取以下两种不同的阅读方式。

第一种方式我们称为"粗读法"。这种阅读方法是在阅读条件相对简陋、阅读时间相对仓促下不得已采取的阅读策略。比如要在一节阅读课上阅读一本或几本名著,有时候是在图书馆或书店前的书架前,就应该尽可能多地浏览一些名著。这种方式可以通过阅读名著的序、跋(前言、后记)等要素来了解名著的基本情况。如阅读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巴金的《家》,可以读读放在正文前面由编者编写的导读文章和作者写的《〈激流〉总序》,可以了解作品主要人物的悲剧命运,也能了解作者的创作这部作品时的人生观,"我无论在什么地方总看见那一股生活的激流在动荡,在创造自己的道路","我有我的爱,有我的恨,我的欢乐,也有我的痛苦",但是我并没有失去我的信仰:对于生活的信仰"。阅读如果进而读一读附在后面的各种版本的序言或后记,就能了解关于这部名著更多的信息。而阅读《歌德谈话录》,则可以根据前面的目次提要,选择自己喜欢的专题来阅读,则可以从几个侧面来了解这位文化名人的深邃而独特的思想见解。

粗读法是在阅读时间非常仓促的条件下采取的一种应对策略,只能了解名著的大概,因而不能代替原著的阅读,当然也可以把它们看作一种选择名著的方法,也就是说,你可以通过这两个步骤来决定是不是有进一步阅读的必要。

第二种我们称为"细读法"。这种阅读法需要有比较理想的阅读条件,有适合于阅读的环境,有比较充余的时间,甚至有比较好的心情,对于高中学生来说,一般是指节假日、寒暑假等。当然这个层次上的"细读"是指认真地从头到尾地阅读一本名著,了解名著基本的内容,包括作品的基本情节,主要人物的基本性格,作品呈现给读者的基本的思想倾向等。既然是细读,就要求学生养成细读的好习惯,如写读书笔记。撰写名著读书笔记一般有两种方式,一是在阅读中做笔记,如摘录文中描写精彩的语言、概括体现作品重要信息的语句,包括表明作者观点的关键语句,记录作品的难懂语句等;二是在阅读

后做笔记,如概括作品的基本情节、对作品内容的初步理解,提出对作品理解的疑难问题等。从某种角度上说,读书笔记是记录你在阅读名著过程的初步认识,是阅读心理的外在显现和阅读名著的外在见证。

(二)感悟性阅读

"感悟性阅读"是将名著当作文学作品来读。文学作品的阅读特点是以"我"(读者)之心去会"他"(作者、主人公)之意,读出"我"的感受、"我"的理解。具体地说,是要求读者在阅读原著或撰写读书笔记的基础上,生发"感"的内容,学会撰写"名著读后感"。

有的同学写"名著读后感",往往先是对这部名著进行宏观式的评价,然后就是概括或罗列作品的情节就算了事。比如说有同学写《家》的读后感中开头有这样的语句,"《家》是一部现实主义杰作,写的是一个正在崩溃中的地主阶段封建大家庭的悲欢离合的故事。"应该说这位同学写的一点儿没错,但可惜就是没有"感",这分明是专家的评价性语言。写不好名著读后感的主要原因是没有找到所"感"的点。我以为中学生读文学名著,首先应该关注的是作品中的人物,所谓"感"也就是作为读者的"我"与作品的有血有肉的"你"进行非功利的、审美的"对话",如中国的贾宝玉、林黛玉、阿Q、祥子、觉慧等,外国的维特、于连、克利斯朵夫、安娜"卡列尼娜等,在作家的笔下,这些人的一颦一笑,言谈举止,特别是复杂的内心世界,丰富的情感体验和各自的命运性格,在"我"面前一览无遗,向"我"全方位地展开,与"我"构成了无限可能的对话关系。文学名作(经典)的阅读,本质上就是读者与古今中外的大师和作品的人物进行的对话。

成功的名著读后感不在于你写了多少文字,是否能够发表,而在于作者的观点、人物的情感、作品的言语形式是否深入你的肉体、血液、心灵。而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就不是把名著读一二篇就能凑效,这是一个不断阅读、不断深入的过程,正如学者王冶秋在一篇"读书随笔"中写到对《阿Q正传》阅读感受:

这篇民族的杰作,绝不是看一遍所能消化的:

第一遍:我们会笑得肚子痛;

第二遍:才咂一点不是笑的成分;

第三遍:鄙弃阿Q的为人;

第四遍:鄙弃化为同情;

第五遍:同情化为深思的眼泪;

第六遍:阿Q还是阿Q;

第七遍:阿Q向自己身上扑来,要和你"困觉";

第八遍:合而为一;

第九遍:化为你的亲戚故旧;

第十遍:扩大到你的左邻右舍;

十一遍:扩大到全国;

十二遍:甚至扩大到洋人的国土;

十三遍:你觉得它是一面镜子;

十四遍:也许是报警器;......

王先生在这里要说明的是文学名著蕴藏着丰富的能量,需要读者用心火不断去点燃,所"感"的对象也可以随之不断扩大,不仅可以与主人公、作者,甚至可以自己、与周围的人进行广泛对话,不断生成新的意义,来丰富自己的心灵,也同时丰富了作品的内涵,因此,真正的文学名著是常读常新的。

(三)探究性阅读

"探究性阅读指导"是指如何结合名著阅读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从名著阅读的角度来看,开展探究性阅读主要是培养学生收集与名著解读有关的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进行

分析归纳,对名著中表现出来的情感、观点与态度或艺术手法等进行解读、鉴赏、评价,培养学生的解读能力、鉴赏能力和批判能力。根据名著研究的步骤,我们可以将这种研究性活动分为以下两个步骤:

第一步是撰写名著研究综述。"研究综述"是各种学术研究的基础,高中学生学写名著研究综述,主要是收集、整理与名著阅读有关的研究资料,为开展名著的专题性研究奠定基础。学生收集、整理、归纳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其实就是消化、接受专家学者的思想、思维的过程,也是一种文化传承的过程。鉴于目前中学图书馆的研究资料相对缺乏,因此学生可以利用互联网来收集资料,但网络上得来的研究资料需要辨别筛选,需要得到教师的指导,当然中学生所做的研究毕竟不是正规的学术研究,也不能对搜集到的资料要求过高,但是也要遵循学术研究的基本规范,注明作者和材料的来源。名著研究综述就是将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概括、归纳,组织成一篇专家学者研究这部名著的资料汇编。

第二步是进行名著专题研究。名著专题研究就是学生在专家研究的基础上,或在名著研究综述的基础上选择某一个角度,或对人物性格进行重新认识,或对作品的意义进行多层面地解读,或是对作品艺术特色进行赏析等等。解读一部名著的意义,我们可以根据名著的特点或搜集的资料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比如前文提到的"了解性阅读"更多的是从文本入手,了解文本的原义,而"感悟性阅读"则是顾及读者的感受;而许多作品,我们不能忽视作者的生平、创作思想,比如研读鲁迅的小说集《呐喊》,我们可以重点研究作者的《〈呐喊〉自序》、《我怎样做起小说来》等资料,来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从整体上来理解《呐喊》的主题及手法,而如诗歌和一些现当代小说,如《唐诗三百首》、《围城》、《许三观卖血记》、《老人与海》等这样的文本,如果放弃对言语形式的精微分析、忽视作品结构的整体把握,就可以很难揭示出文本丰富的意蕴。


相关文章

  • 探究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策略
  • 摘要:名著阅读对中学生起着重大意义,对于增加学生知识面,提高语文成绩都有较大帮助.学生对名著的理解离不开教师的全面引导,如何提升学生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质量是教师需要关心和考虑的关键. 关键词: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指导:策略 G633.3 引 ...查看


  • 高中语文名著教学研究结题报告
  • 高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策略 结 题 报 告 一.该课题提出的背景和意义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快速发展,农村中学的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电视.手机.网络等充斥着学生的眼耳,且越来越受到他们的青睐.因为这些符合当代中学生独特.好奇而又个性的心理 ...查看


  • 暑假高中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 <新课程标准>对阅读作了相应的要求.要求学生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为了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 ...查看


  • 初中语文课题研究开题报告
  • 初中语文课题研究开题报告 课题名称:名著阅读 点亮人生 课题编号:ayxjky15204 主持人:高书芬 主持人单位:吕村镇第一初级中学 一.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在新课改背景下,充分开发和利用各种阅读课程资源,实现课内 外阅读教育的衔接 ...查看


  • 半亩方塘一鉴开为有源头活水来
  • G633.3 汉代史学家刘向曾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即读书可以医治愚昧,启蒙心智."书"就是知识的海洋里源源不断的活水,读几本好书,不仅可以修心养性,更可以开阔视野,提升境界.书何其多,名 ...查看


  • 初中生课外阅读计划
  • 叶邑实验学校课外阅读计划 一. 目的. 以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出发点,以"开阔视野,启迪智慧,指导学生学习读书方法"为目标,以教改实验为基础,在阅读课上加强对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侧重实验语文课外阅读的教学方法,研究 ...查看


  • 欣赏英美文学2013.9
  • 欣赏英美文学,培养学习习惯 [摘要]本文结合陶行知先生"教学合一"的理念,阐述了欣赏英美文学的意义.价值,与培养学习习惯的关系,英美文学材料选择的原则,具体策略.方法.活动.通过欣赏英美文学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 ...查看


  • 研究性学习小论文 1
  • 1.激发兴趣策略,让学生爱读书 课外阅读兴趣指对自身从事课外阅读活动的主动性心理倾向和对阅读材料及意义进行积极探究的心理倾向,这种心理倾向常表现为一种积极的情绪状态.课外阅读兴趣受阅读者的年龄阅历.知识.爱好及阅读目的的制约,读物本身的内容 ...查看


  • 高中语文教研组计划
  • 高中语文教研组计划第一篇:2013-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中语文教研组 本学期根据学校认真贯彻新课程改革精神,全方位推行创新教育,全面实施课程改革实验,为了提高教育质量和教学质量,制订本学期: 一.工作思路 本学期主要工作以学习新&quo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