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一个失败的教育家

孔子 一个失败的教育家

在历史上,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说两千多年以来一直是居于统治地位的学说,对于封建社会的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正因如此,孔子被尊称为“圣人”,成为中国教育的象征。

不过在我看来,孔子固然伟大,但却是一个失败的教育家。孔子门生三千,贤者七十二人,然而在如此众多的弟子中却无一人能够达到或超越他的水平。作为一名教育家,除了理论上的成就外,必须有实践的成果来证明自己的成功,这种成果就是教育出超越自己的学生。也许有人不以为然,但是请看同时代古希腊的情况。苏格拉底是古希腊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同孔子一样广招门徒,述而不作,但是苏格拉底的弟子柏拉图达到或超越了自己老师的水平;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同样他也达到或超越了自己老师柏拉图的水平,而亚里士多德又是亚历山大大帝的老师,众所周知,亚历山大是历史上最杰出的帝王之一。

是什么原因使得孔子成为一个失败的教育家呢?这与孔子的思想和教育方法是分不开的。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其最注重的就是“礼”。这个礼不仅包括伦理道德,更包括一系列的繁文缛节和道德教条。孔子最为推崇的是周公,把周公当成自己的偶像,并且在自己所处的时代极力推行周公制定的那一套法令和礼节。客观地说,伦理道德是社会稳定的基石,而且在那个“礼崩乐坏”的时代,确实需要有人大力提倡守礼。然而孔子的做法却过了头,他重视的不仅是道德观念,而且对于形式达

到了一种执拗的地步,不仅一定要遵从,而且不能有半点更改,所以当他听到当时有国家摒弃周公制定的法令而自己修订法令之后大发雷霆。可见,“礼”的内在要求就是服从,而且是绝对的服从。其中孔子最为看重的就是“君臣之礼”,并认为它是高于“父子之礼”的,孔子的思想之所以为后来的统治者所重视,绝不是因为统治者欣赏他的“仁政”的观点(即使欣赏也不是主要原因),而是孔子所极力宣扬的“君臣之礼”对于维护统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孔子的忠君是一种愚昧的忠君,不管君主是否贤明都必须无条件的忠于他。他晚年修六艺的时候,听说齐国的上卿大夫陈恒杀死了国君齐简公,虽然齐简公昏庸无能不思进取而陈恒治齐深得民心,孔子还是极为愤慨并上奏鲁哀公请求发兵讨伐陈恒。

孔子的教育方法也是他无法培养出超越自己学生的重要原因。孔子的教育也是要求学生服从为主。例如初收子路为徒时,孔子要求子路苦练射箭,要他练习到小小的靶心看起来“其近在鼻,其大如日”为止。子路苦练百日仍无进展,最后孔子才告诉他是为了训练他的忍耐力。训练忍耐力而进行此练习固然有一定道理,但是我们必须看到这是以绝对的服从为前提的,当一个学生对老师说所的话绝对服从不敢质疑时,这个学生也许能很好地继承老师学说,但是肯定无法将其发扬光大,更无法超越自己的老师。

此外,孔门弟子尤其是七十二贤者基本上从拜师开始直到孔子辞世都不能“毕业”。这样虽然可以使弟子更好地领悟孔子思想,但是却导致了弟子思想的保守性。苏格拉底的弟子则不同,他的许多弟子在是从苏

格拉底之前就曾师从过当时有名的智者,并且离开苏格拉底后还会向其他学派学习。例如苏格拉底最著名的弟子柏拉图跟随他学习8年,苏格拉底被处死后游历了埃及、意大利等多个国家,后来又受毕达格拉斯数学思想的影响,最后创立了自己的学园“academy”。亚里士多德17岁进入柏拉图学园学习,37岁离开。而且柏拉图学园有大量藏书,除了聆听柏拉图的教诲,亚里士多德还大量阅读了其他古希腊哲学家的著作,所以,他的老师其实是不止柏拉图一人的。事实上孔子本人也并没有一个长期固定而专一的老师,孔子曾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矣”,他的启蒙教育由母亲和外祖父完成,而后又进入乡学学习,后来又陆续的向当时的许多学者如老子等人请教。假如孔子同他弟子一样,始终师从一位当时著名的学者,他肯定也无法超越自己的老师。孔门弟子基本上是处于一种学术上的近亲繁殖状态,弟子难以或不愿接触其他的思想。这种封闭的教育方式又怎能培养出超越老师的学生呢?从一定意义上说,尽信老师不如无师。

如果孔子的失败仅仅在于无法培养出超越自己的学生倒也无关紧要,关键是由于孔子思想被后来到当权者尊为正统的思想,孔子被尊为中国教育的奠基人,如此一来,孔子思想的危害就不仅仅是其弟子三千,而是整个中华民族的两千年的历史了!不可否认,孔子思想确有许多闪光的成分,但是它却压抑了中华民族的思想。重继承轻发扬、传播知识而不提倡质疑、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而优则仕、强调三从四德尤其是“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和注重各种繁文缛节,都是孔子思想对中国

教育的不良影响。中华民族为什么两千多年以来难以涌现大的思想家和在自然科学取得突破,其原因完全可以追溯到孔子!

我不禁想起古希腊哲学家普罗塔戈(Plutarch)所说的一句话:“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 放眼当下,还有多少教师是孔子一样的教师呢?教师的任务,难道真的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吗?这样的教学方法能够培养出开拓进取、超越前辈的学生吗?以这种教育思想为主导的中国教育,又怎能担当起教育兴国的重任,怎能为中华之崛起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创新型人才?

孔子 一个失败的教育家

在历史上,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说两千多年以来一直是居于统治地位的学说,对于封建社会的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正因如此,孔子被尊称为“圣人”,成为中国教育的象征。

不过在我看来,孔子固然伟大,但却是一个失败的教育家。孔子门生三千,贤者七十二人,然而在如此众多的弟子中却无一人能够达到或超越他的水平。作为一名教育家,除了理论上的成就外,必须有实践的成果来证明自己的成功,这种成果就是教育出超越自己的学生。也许有人不以为然,但是请看同时代古希腊的情况。苏格拉底是古希腊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同孔子一样广招门徒,述而不作,但是苏格拉底的弟子柏拉图达到或超越了自己老师的水平;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同样他也达到或超越了自己老师柏拉图的水平,而亚里士多德又是亚历山大大帝的老师,众所周知,亚历山大是历史上最杰出的帝王之一。

是什么原因使得孔子成为一个失败的教育家呢?这与孔子的思想和教育方法是分不开的。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其最注重的就是“礼”。这个礼不仅包括伦理道德,更包括一系列的繁文缛节和道德教条。孔子最为推崇的是周公,把周公当成自己的偶像,并且在自己所处的时代极力推行周公制定的那一套法令和礼节。客观地说,伦理道德是社会稳定的基石,而且在那个“礼崩乐坏”的时代,确实需要有人大力提倡守礼。然而孔子的做法却过了头,他重视的不仅是道德观念,而且对于形式达

到了一种执拗的地步,不仅一定要遵从,而且不能有半点更改,所以当他听到当时有国家摒弃周公制定的法令而自己修订法令之后大发雷霆。可见,“礼”的内在要求就是服从,而且是绝对的服从。其中孔子最为看重的就是“君臣之礼”,并认为它是高于“父子之礼”的,孔子的思想之所以为后来的统治者所重视,绝不是因为统治者欣赏他的“仁政”的观点(即使欣赏也不是主要原因),而是孔子所极力宣扬的“君臣之礼”对于维护统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孔子的忠君是一种愚昧的忠君,不管君主是否贤明都必须无条件的忠于他。他晚年修六艺的时候,听说齐国的上卿大夫陈恒杀死了国君齐简公,虽然齐简公昏庸无能不思进取而陈恒治齐深得民心,孔子还是极为愤慨并上奏鲁哀公请求发兵讨伐陈恒。

孔子的教育方法也是他无法培养出超越自己学生的重要原因。孔子的教育也是要求学生服从为主。例如初收子路为徒时,孔子要求子路苦练射箭,要他练习到小小的靶心看起来“其近在鼻,其大如日”为止。子路苦练百日仍无进展,最后孔子才告诉他是为了训练他的忍耐力。训练忍耐力而进行此练习固然有一定道理,但是我们必须看到这是以绝对的服从为前提的,当一个学生对老师说所的话绝对服从不敢质疑时,这个学生也许能很好地继承老师学说,但是肯定无法将其发扬光大,更无法超越自己的老师。

此外,孔门弟子尤其是七十二贤者基本上从拜师开始直到孔子辞世都不能“毕业”。这样虽然可以使弟子更好地领悟孔子思想,但是却导致了弟子思想的保守性。苏格拉底的弟子则不同,他的许多弟子在是从苏

格拉底之前就曾师从过当时有名的智者,并且离开苏格拉底后还会向其他学派学习。例如苏格拉底最著名的弟子柏拉图跟随他学习8年,苏格拉底被处死后游历了埃及、意大利等多个国家,后来又受毕达格拉斯数学思想的影响,最后创立了自己的学园“academy”。亚里士多德17岁进入柏拉图学园学习,37岁离开。而且柏拉图学园有大量藏书,除了聆听柏拉图的教诲,亚里士多德还大量阅读了其他古希腊哲学家的著作,所以,他的老师其实是不止柏拉图一人的。事实上孔子本人也并没有一个长期固定而专一的老师,孔子曾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矣”,他的启蒙教育由母亲和外祖父完成,而后又进入乡学学习,后来又陆续的向当时的许多学者如老子等人请教。假如孔子同他弟子一样,始终师从一位当时著名的学者,他肯定也无法超越自己的老师。孔门弟子基本上是处于一种学术上的近亲繁殖状态,弟子难以或不愿接触其他的思想。这种封闭的教育方式又怎能培养出超越老师的学生呢?从一定意义上说,尽信老师不如无师。

如果孔子的失败仅仅在于无法培养出超越自己的学生倒也无关紧要,关键是由于孔子思想被后来到当权者尊为正统的思想,孔子被尊为中国教育的奠基人,如此一来,孔子思想的危害就不仅仅是其弟子三千,而是整个中华民族的两千年的历史了!不可否认,孔子思想确有许多闪光的成分,但是它却压抑了中华民族的思想。重继承轻发扬、传播知识而不提倡质疑、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而优则仕、强调三从四德尤其是“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和注重各种繁文缛节,都是孔子思想对中国

教育的不良影响。中华民族为什么两千多年以来难以涌现大的思想家和在自然科学取得突破,其原因完全可以追溯到孔子!

我不禁想起古希腊哲学家普罗塔戈(Plutarch)所说的一句话:“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 放眼当下,还有多少教师是孔子一样的教师呢?教师的任务,难道真的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吗?这样的教学方法能够培养出开拓进取、超越前辈的学生吗?以这种教育思想为主导的中国教育,又怎能担当起教育兴国的重任,怎能为中华之崛起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创新型人才?


相关文章

  • 孔子和论语
  • <论 语> 孔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最核心的代表人物,在20世纪曾经遭遇过两场巨大的苦难和不幸.第一次是在1919年五四运动,也叫做新文化运动:还有一次就是在20世纪70年代,所谓的"批林批孔".鸦片战争开 ...查看


  • [优秀作文]读[亲爱的孔子老师]有感
  • 亲爱的孔子老师,这个书名有点调皮,不过是些老故事吧.孔子何人?是历史上那个瘦弱耄耄.正襟危坐的老师.发黄的图画,太久的隔阂,两千多年来历史给予孔子太多的误读.孔子,如此熟悉而陌生的先贤.接过妈妈递过来的新书,我心中充满了疑惑. 打开书,迎接 ...查看


  • 五下品德与社会教案
  • 第一单元 成长的快乐与烦恼 1.生活中的快乐 教学目标: 1.通过呈现快乐的场景,带动学生去细心观察.发现快乐,知道快乐并不难寻找,让学生在发现快乐的过程中感受快乐. 2.知道快乐有很多种,而通过自己的付出获得的快乐更持久. 教学重点: 1 ...查看


  • 孔子的演讲
  •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今天我想要介绍的,正是孔子作为教育家的一面. 作为一名教育家,孔子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 ...查看


  • 仁是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
  • 细读<论语>,由衷认识,"仁"是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内涵.生活在两千四百多年以前的孔子,他一生都从事教育事业,所收弟子三千余人,其中贤人七十二. 孔子不仅是一个教育家.思想家,也可算半个政治家,但他首先是一个品 ...查看


  • [古代著作]系列
  • <古代著作>系列十 <古代著作>系列十. 阅160  转81  评0  公众公开  11-12-14 09:05 <古代著作>系列九 <古代著作>系列九. 阅249  转64  评0  公众公 ...查看


  • 以孔子或名字的某一句名言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 以孔子或名字的某一句名言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作文指导: (一)指导学生审清题意 1.出示要求:以孔子或名字的某一句名言为题,写一篇议论文,内容不限,题目自拟,600字左右.注意立论要有依据. 2.提炼要点: 请同学们仔细审题,说清要求中有哪 ...查看


  • 怎样对待学习挫折
  • 作者:王定华 初中生学习技巧 2002年05期 学习不可能一帆风顺,因为学习过程本来就是一复杂的多因素作用的过程,所以在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经历各种挫折,甚至失败.那么,怎样正确对待学习挫折,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对策, ...查看


  • 议论文论据补充训练(教案)
  • 议论文论据补充训练(教案) 教学目标.重点: 1. 通过本节学习,让学生学会补充论据. 2.补充论据的方法.技巧. 一. 什么叫论据? 在议论文中,论据是支持和证明论点的根据. 二. 论据的类型及作用: 事实论据:史实.典型事例.统计数据. ...查看


热门内容